唐宋词读后感(推荐9篇)
风亦起,心亦凉。我以词人的步伐,留下串串足印 在《宋词》的世界里,我甘做一只鸟儿,去飞翔。
今宵秋波澹澹,昨夜春雨绵绵。暮时点滴欲坠,朝间片片无奈舟。失去,惘然,憔悴损?无奈又如何。蓦然回首,十余载又怎能与之相提并论,“三十功名尘与土”,那样的豪迈。
轻推窗台,拣尽寒枝,寂寞沙洲。渺渺无望的未来,融入淡淡的伤。雨里来去,潮涨潮汐,《宋词》留下的——不变的深邃,永恒的唯美。历史的尘埃,你饱经风霜地走来,从此明白何以谓之“精炼”。也发觉自己实在渺小。书籍是后备,或后卫,抑或是后盾,是支撑着前进的梦幻翼羽。
迈着词人的步伐。我哪来词人的胸怀?殊不知,陆游的“寂寞开无主”,涵盖多少辛酸;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抒发了多少离愁;苏东坡的“生死两茫茫”,饱尝了多少煎熬。而我,此刻便越发渺小。只是沙粒,一念间便会被吹走,一念间又会被吹回。只是云朵,由水滴凝聚而成,又化作水滴纷纷而至。造就词人的必须是内涵。
我期待,去掀开帐幔,去挽起窗帘,继续读书,致使自己充实。
2.《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只有四句,二十八个字。其中:渭城,《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1957年11月出版)》在七言绝句里的乐府中说,“渭城在今陕西咸阳县县东”。浥,《新华字典》说,“浥,沾湿”。阳关,《汉语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10月出版)》说:“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通往西域的大道”;《唐诗三百首详析》说,“阳关,古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一百三十里,党河之西”。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没有什么不了解的了。
渭城,是古代的地名,阳关,也是古代的地名。除了两个问题以外,这唐诗是我们都读得懂的诗歌。渭城在今陕西咸阳县县东;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一百三十里,党河之西。提醒爱好格律诗朋友注意,咸阳,在长安(今西安)之西,渭城在咸阳县县东,所以渭城应该在咸阳和西安之间;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一百三十里,其间距离甚远。我的兰州朋友告诉我,从上海到甘肃省的距离,等于从甘肃省全境由东到西(至阳关)的距离。这有什么问题?就是从渭城到阳关十分遥远,为什么西出阳关就没有故人了呢?是因为阳关在当时唐朝的地盘,一路上有驿站(可以休息的宾馆);西出阳关,进入西域,是出国了,是藩国(对唐称臣的国家)的地盘,就没有那么舒服了,所以“西出阳关无故人”。
刘老说:“唐代势力极盛的时候,西面的边疆远远伸到远远的亚细亚西部,长安和西域的交通是频繁的。那时……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都设在如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当官人商贾他们离开长安西上的时候,人们就在当时首都的郊区的渭河旁做一番话别,当然也来点酒。可以想象,当时的渭城是十分繁华热闹的,宾馆酒楼侍陪歌妓,人来人往,柳树成荫,酒业十分发达,搬运工人众多,小贩当街摆卖,美女迎面走来。望着这喧闹的城市,想着长途跋涉到了阳关,还要从那里过关西出到西域,实在对比强烈,感想颇多。客主难免写点诗文,或表示安慰,或表示怀念,或表示赠别,也输出了比如“君住长江尾”的男女相思幽情。
刘老说:“在唐朝,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别诗。所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迭歌之。……一部《全唐诗》里,这类的赠别作品数量委实不容易统计。但是为什么王维这四句能够独擅一代之名呢?……这样的情景(我们前面说的——山头老生注),在渭水河边不知重复过多少次。到了诗人手里,就提炼成为一首辞意兼美的绝句来”。山头老生认为,我们当代格律诗应该写出我们当代高中生能读懂的诗歌,这里包括我们用平水韵和我们用新华字典韵写作的朋友。这首诗只有四句,二十八个字,是一个在唐玄宗开元九年中进士(公元722年,距今1281年,还是个画家,苏东坡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王维写的格律诗。我们古人(距今1281年中了进士的诗人)从前写的直白格律诗,却“就提炼成为一首辞意兼美的绝句来”,到我们现在还能读懂,我们现在的格律诗难道要让我们高中生都读不懂吗?真不可思议!
刘老说:“就提炼成为一首辞意兼美的绝句来”。这里的“意”,是意境,也是诗人的境界。“辞意兼美”,不是故作玄虚,不是比如把我们中学课本里已经知道的,现代格律诗先锋的梁启超先生说成是“梁任公”的风雅。梁启超先生说:“余虽不能诗,然好论诗。以为诗之境界,被千余年来鹦鹉名士(余尝戏名辞章家为„鹦鹉名士‟,自觉过于尖刻)占尽矣,是最可恨也。故今日不作诗则已,若作诗,必为诗界之哥伦布、马赛郎然后可。犹欧洲之地力已尽,生产过度,不能不求新地于阿米利加(美洲——山头老生注)及太平洋沿岸也。欲为诗界之哥伦布、马赛郎,不可不备三长: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摘自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的《梁启超诗词全注》)就是当代格律诗的境界。也许,“境界”,是诗人的思想修养:“意境”,也是诗人的修养;诗人通过他的艺术修养表达他的思想修养。也许,境界和意境和情景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山头老生对梁老前辈的崇拜就此打住。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通过我们上面的自由发挥,可以看到它的境界。文字表达十分直白,却“就提炼成为一首辞意兼美的绝句来”,提炼出一首很高的艺术境界的绝句。渭城,在西北,很少下雨,和我们江南不同,朝雨,在清晨送别的时候突然下起了朝雨,多么美好,“浥”、“轻”,是诗人的境界,“浥,沾湿”、轻,如清,不明显,连早上不明显的尘土都沾湿了。诗人在第一句就产生了诗人的境界,这境界说平时没有下雨的渭城在清晨送别的时候突然下起了朝雨,多么美好!客舍青青柳色新,是无须解释的,客舍原来刷成青色,现在恢复了青色,和柳树相比,柳树色彩更青,是清洁,洗擦,与第一句“尘”对应,想起无尘的世界,从境界上可以产生联想。劝君更进一杯酒,不要被现在美好的景色迷惑,您是要出征的人,还是再喝一杯酒吧,昨晚的温馨和在清晨送别的时候突然下起了朝雨,不能让您忘掉艰辛,作者直接用“酒”字,出现了中国历史悠久的酒文化,是第三重境界。西出阳关无故人,是说您的艰辛,当您到了阳关,将要西出阳关的时候,就可能看不到一个从前的朋友了,这是第四重境界——前面的三句是喜剧,让人十分温馨的时刻,就是在第三句的劝酒,还是温馨的,有朋友或歌妓或亲人在左右。第四句却是很知己的朋友的告诫,当您要西出阳关的时候,就可能看不到一个从前的朋友了,“惜别”凸现,也许就是诗人思想修养——境界的交流了。第四句“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以悲剧结尾的作品了,悲剧,是将美好的东西打碎的艺术形式
3《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有这么一些文字发出它那万丈光芒。它就是古诗,是中国文明的见证。它,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
就这么屈指可数的几个字,却如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这一切,都离不开古诗告诉我们的哲理。古诗,他并不是哑巴,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上遇到困难,他都像老师那样教导着我们,关心着我们,给予我们希望。每一首诗,都出自不同诗人之手,这些诗人已文明于世,而这些古诗却不得而知。它们是那样的孤独,被众人所遗弃,不被众人所知。它们也有自己的光彩,也有自己的灿烂。它们一直在等待着,等待我们的发现。
每一首是都是那样的耐人寻味,每一首是都是那样的含义深刻。拿起《唐诗三百首》再去细细品读,我们会发现,每一首是都是一个伊索寓言,告诉别人一个深刻的道理。品读古诗,能让罪犯走向光明之路;能让事业的流浪者重新成为有名的人士。古诗似乎有着让人起死回生的力量,只要细细的去品读,这便是一生中最大的财富,让我们一辈子受益。
之后,在爸爸的夸赞中,感觉确实不错,读完之后也受益匪浅。
我非常喜欢岳飞写的《满江红》,我很崇拜岳飞。这个暑假电视上正在热播的《精忠岳飞》,讲的就是岳飞精忠报国的事。岳飞是一个胆大、心细、智勇双全、待兵如子、对待士兵不抛弃、不放弃,充满正义感的人。我从那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和“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中好像看到了岳飞要收复中原的坚强决心。岳飞为了保护天下人民的太平,不怕牺牲,英勇作战。但是皇帝赵构和奸相秦桧怕岳飞功高盖主,就以莫须有的罪名斩了他。但岳飞强烈的爱国精神激励着千百万人奋起,该词写得慷慨悲壮,壮怀激烈,很多年来一直被世人所称赞。岳飞死后,他的后代为了纪念他,都在家中挂上一面“还我河山”的`锦旗。
还有好多的诗词写得都很棒,在诵读的过程中,我还了解了不少人物的各种故事,学到了好多知识。
书的第二部分是《诗经》,诗经是多么遥远的作品,我自己读的很少,除了当年课本上的,其他知之甚少,如今,跟着孩子一起读诗经、学诗经,发现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至少孩子还是很容易理解,很容易上口的。
唐诗是书的第三部分,这本书选取的唐诗有《鸟鸣涧 》、《春晓》、《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回乡偶书》、《悯农》和《绝句》,都是大家非常熟悉,且对于孩子来讲容易理解的代表作,加之我的孩子正读小学一年级,学校里也有背唐诗的要求,其中有些都已经背过了,孩子很是自豪,很愿意学习。
宋词是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宋词相对唐诗,会比较难一些。而本书中选取了苏轼的《浣溪沙》、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李清照的《如梦令》、欧阳修的《采桑子》、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刘克庄的《卜算子》和无名氏的《柘枝引》,都是写实的,多是描写自然风光的,而且相对简洁,诺诺喜欢。
这本《中国古诗》,作为幼儿启蒙丛书,是一本不错的书,除了制作精良外,书中所选取的内容比较适合孩子的身心特点,易学、朗朗上口。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书房中传来我的读书声。不用说,我又在读 宋词三百首了。
啊,宋代的古诗真是妙不可言!
古代人习惯用简短的话表示长长的句子。如:“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这句诗的意思就是“常记起那次在溪边小亭宴游,天色已晚,喝醉了不知道回家的路。游玩已尽兴,也该回家了,乘着小舟误入了荷花塘的深处。”
你看,我们现代人所解说唐诗宋词,往往会把简单的诗句改造成里巴唆的现代文,让人看得头晕眼花。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这样吗?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往往有许多的人都是为了比如:一毛钱的分差、饭粒又掉在饭桌上、一不小心别人碰到自己,又怎么的去骂他一通・・・・・・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像古人一样,放开心胸去看事呢?为什么不能有更加多的人把大事化孝小事化了呢?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过一个井井有条的生活呢?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到把大事化孝小事化了的事情的,而且,很多人都可以做到过一个井井有条的生活的。只是因为他们不想做,怕别人占了便宜,而自己吃亏。其实,只要你带头做起,虽然一开始会吃一些小小的亏,但是你身边的人受到了你的感染,很快也会变得和你一样,这样子,越来越多的人会来和你做朋友。这样,是不是一本万利呢?
《唐诗宋词》读后感1
不知是第几次拿起这本稍大的书,但还是情不自禁地像往常一样,深深的,深深的读下去,淡黄的灯光下,岑参、杜甫、苏轼、易安……向我扑面而来,那油墨香气之中的悠悠难诉之情像一株株青草,悄悄地生长起来。
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你迎风昂首,凌厉的边塞狂风让你的衣襟猎猎飞舞,你自岿然不动,暗色的双眸苍鹰般盯紧了那被朝晖涂抹的地平线,然而,那“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担,都护铁衣冷难着”的严寒并不能冷却你的心,“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的豪情壮志填满你炙热的爱国胸襟,纵然你在无数次的征战中离去,你那执笔昂然,豪情满怀的身影已铭刻在边疆的朝阳里。
范仲淹:山映斜阳接天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却不断遭到当权者的阻扰,革新雄图猛然迎来一盆冷水,这怎能不令人愁肠满怀?“黯乡魂,追旅思”的苦恼向谁倾诉?眼见那“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你却只能“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那爱国之情汹涌于胸间却不能实现,祖国的沦陷使你“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泪眼中,我仿佛看见了深深的无奈。
苏轼: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你独自坐于江心,叶舟随波摇曳,江中之月已映入你的酒中,两岸漆黑,但你有双明亮的眼眸,波涛汹涌,比不上你豪爽的胸襟,即使多次被贬,你依然有着“把酒问青天”的豪情,那杯中日月藏于你的腹中,也藏于你的笔尖,有这样宽广的胸襟,还要介怀什么呢?于是,你那永不熄灭的热情仿佛熔化了所有怨事,让我想与你一起“左牵黄,右擎苍”,领略那“西北望,射天狼。”的不眠之夜。
《唐诗宋词》读后感2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其中不乏“美言”可以让我们回味、品读、学习。
张若虚的“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用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有情有意。思妇因月而思念,欲通过卷帘、拂水把这恼人的月光赶走,可月光似乎故意和思妇作对一样,帘卷而月不卷,水拂走而月不走。月光似乎了解思妇的内心想来陪伴她,所以思妇赶不走它。这就是美言的妙处。
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运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空灵、寂静的山间夜色美景图:皎洁的月光,汩汩流淌的清泉,浣女的喧闹声,满池塘的莲叶。山间夜色在王维的笔下描绘的令人神往,这就是美言的妙处。
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用排山倒海般的气势写出了人生的可悲。时间就如东流的黄河水,一去不复返,生命也是这样,青春逝去追悔莫及。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写黄河之水滔滔从天上奔涌而来,而人生与黄河比起来就显得渺小多了。人生短暂、生命易逝的悲哀被这句诗渲染的淋漓尽致,这就是美言的妙处。
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更是为我们道尽了生离死别之苦。人生最远的距离莫过于阴阳相隔。十年,一个在人间,一个在阴间,不通音讯,十年的相思,十年的生活所经历的苦,十年的孤独寂寞,在这“茫茫”之中已包含无尽了,这就是美言的妙处。
《唐诗宋词》读后感3
许多中国人,都是在唐诗宋词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文人墨客在“青山绿水,娇莺戏蝶”的意境中写下了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或是秋思浩荡,或是春风飞扬,或是明月千古,或是斜阳晚钟,又或许是田园林泉和诗酒流连。
翻开《唐诗宋词三百首》,你应该会听到江南淅沥的雨声,看到碧波上泊着的乌蓬船。青莲居士当时“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豪气,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带给我同样的震撼,一个是诗仙侠士,一个是爱国不惜生命的伟人,在历史这条奔流不息的滔滔大河中,他们流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在杜甫“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缠绵俏丽中,我又感受到了诗人把这美如画的情景描写的如此惟妙惟肖,留给我们的是清雅秀丽的余韵。“宛转峨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这几句诗,不正是把那种感叹时光无情的悲凉之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吗?这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把对时光的不舍与感叹融入了这一个个字中。
从留有浓浓墨香的唐诗宋词中,我们还能读到那浓浓的爱国情怀。它们也许是李后主“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深沉叹息;也许是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激情;又或许是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报国无门的情感。诗人任思想在伏案挥毫中狂舞,任对祖国的满腔热血在纸上挥洒,留与后世的一代又一代爱国儿女久久瞻仰。身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为祖国拥有如此丰富、瑰丽的文化感到骄傲,我们现代的少年更是要取诗之精华,学词之涵韵,在这些令人浩气长舒的诗句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唐诗宋词》读后感4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文化象征,比如唐诗、宋词、元曲、清明小说。而唐诗、宋词,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大高峰。《唐宋词赏析》浓缩了唐诗宋词的精华,让我们从中了解了许多名诗名词。
其中,我映象最深的便是《爵江月和》这首词的赏析。这首词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英雄文天祥所写。整首诗是这样的:“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着处,那更寒虫四壁。风雨牢愁无着处,那更寒虫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堪笑一叶飘零,重来淮水,正是应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向江山回首。一线高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这首词的赏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的告诉读者这首异乎寻常的词是文天祥在五坡岭被叛徒所害而被俘与同时被压北行的同乡好友邓光荐临别时写下并送给邓光荐的。这首词对国族的不幸,表示了极大的愤慨,是我们对文天祥的壮举表示热忱的赞慕。这首词用了苏东坡赤壁怀古的词韵。这不是一般的唱和之作,而是赤心报国的强者之歌。既有巨大的政治鼓动性,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其次,便是李颀的《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这首诗的赏析点明了此诗是作者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并具体的展现了当时边疆景象的肃穆和凄凉,告诉人们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帝王的霸道。此诗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步步逼紧,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并巧妙的运用了音节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意义。
这本是其实还有许多像此类值得大家去品读去欣赏的诗词。它们不仅在文字上有着特殊的含义,就连它们的标点符号上都有着非凡的魅力。它们不仅传达着是人在不同年代对生活产生的不同感想,也是我们对进一步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是文学上不可缺的部分。本书清楚的讲述了大约六百多首唐诗宋词,并进行了详细的赏析,是我们学习语文必读的一本好书。
宋词是一幅秀丽的画,意境幽远。“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恋,疑是湖中别有天”的西湖美景;“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郊外春光;“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塞外秋景,哪一处不令人驻足、令人流连,纵使你是丹青圣手,也难绘出如此多姿的色彩。
宋词是一首哀婉的歌,荡气回肠。既有忧国忧民的岳飞、辛弃疾,“臣子恨,何时灭!”“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饱含着词人的泪和血,他们的.愁是悲壮的,悲壮中透出干云的豪气。也有对故国故乡的深切怀念,“飞鸿过也,百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思乡之切,如杜鹃啼血!此词不可念,念之人肠断!还有对自我命运的叹惋和亲人的思念:“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种哀愁像绵绵的秋雨,侵入你的肌肤,深入你的骨髓,痛彻你的心扉。
说起唐诗,首推李白。他的佳作不可罗列,他的意境气象万千。他信手拈来的一首《渡荆门送别》,每每读后让我寸肠泛愁万里,乡情直系云帆。他牵挂着家乡,家乡的山水也情意缠长,从他的诗中明了可知家乡的山水是懂得如何与他惜别的——送君万里方为别!还有他的三首《清平调》,无意间写尽了、写绝了人间的荣华富贵。他的好多诗也是那个时代许多历史事件的佐证。说唐诗其次,杜甫必不可少。他是个现实主义的大诗人。他的诗也时常朦胧,但他绝不盖没现实;他的诗包天含地,但他走的是人间正道。他的诗绚丽多彩,但诗的对仗仍齐心工整;他的诗处处批判,但说尽事实绝不反叛。一首《望岳》和《兵车行》,尽可代表他的诗风。唐诗中还有许多绝笔佳唱,比如《渭城曲》《琵琶行·并序》《无题》《登鹳雀楼》《乌衣巷》……我深醉于那拘泥可塑的词藻中,我更欣赏那富丽堂皇的祖国山水,还有那悲欢可鉴的历史与人物。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座文学高峰。宋词讲究词牌和音律,但他的内容却是波澜起伏的。宋词中我最爱反复品尝的是,岳飞的《满江红》,辛弃疾的《破阵子》,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还有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等。这些词品熠出时,伟大词人更像是诗人。他们用自已的笔杆子代斧钺,把自已的一腔雄心壮志全部交给了国势日衰的大宋王朝,他们的爱国情怀至今感人至深。他们的笔锋与唐诗比肩,他们的情怀同辉日月。再读读苏轼那月光流水般的《水调歌头》,似乎整个大宋都融进了这首词中,在它的字里行间中飘落了太多的不甘与无奈。
刘宁在葛晓音先生的《唐宋八大家——古代散文的典范》中作序: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在众多的评说之中,如何构建框架,梳理脉络以及择取精要,无不需要长期浸润其中方才得其真趣,不入深山岂知林密,观水有术的前提是熟知水性,在这一点上,葛晓音先生是当得起的。
先生对于《唐宋八大家——古代散文的典范》的编选,基于她对八家人与文的整体把握与品评,在此之上又有逐篇文章的细致解说,使得全书脉络清晰,气韵贯通,这也是一家之言的好处所在,不致出现割裂与冲突。
当然,相较于每篇文章的剖析,我更喜欢的是先生对八大家的总体言说,千人千面,胜景无限。就以对每家的概括而言,开篇即是“唐世文章,首称韩柳”,先生从古文运动的发起娓娓道来,又细数韩愈、柳宗元的生平,引用苏轼对韩愈的称赞:“文起八代之衰”,就韩愈的贡献而言,先生认为他提高了散文的文学价值,尤其是“感激怨怼奇怪之辞”,个性与激情尽显。就散文的文学性而言,韩愈贡献卓著,其丰富多变的表现风格,更是一扫之前的平庸寡淡。相较于韩愈而言,先生对柳宗元的评价是,“思维的精密和论锋的锐利超过韩愈,只是不如韩愈从容浑厚,规模阔大”。仿佛一个是大军作战,一个以出奇制胜,异曲同工,各显神通。
接下来的“宋启文运,功归欧阳”,谈到欧阳修所写记叙文“委婉流畅,摇曳多姿”,为人心胸开阔,游记也开朗高远。先生是在评述前人美文,而我们读先生的文字,何尝不是美的享受。漫步此间,文字带给人的美感,真是难以言说。文如其人,在先生将王安石与曾巩的比较中,同样能清晰地看到这样的影像,曾巩的“平稳雅洁,心平气和”,王安石的“锋芒犀利,言简意赅”,尽在字里行间。
一、摘录
1.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凝碧旧池头)
2.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暮春》(更能消几番风雨)
3.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春已归来)
4.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
5.歌扇轻约飞花,蛾眉正奇绝。——姜夔《琵琶仙》(双将来时)6.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姜夔《念奴娇》(闹红一舸)
7.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姜夔《淡黄柳》(空城晓角)
8.柳暗花明春事深,小阑红芍药,已抽簪。——章良能《小重山》(柳暗花明春事深)
9. 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范成大《忆秦娥》(楼阴缺)10.春风只在园西畔,荠菜花繁蝴蝶乱。——严仁《木兰令》(春风只在园西畔)
11.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俞国宝《风入松》(一春长费买花钱)12.做冷欺花,将烟困树,千里偷催春暮。——史达祖《绮罗香·咏春雨》(做冷欺花)
13.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史达祖《双双燕·咏燕》(过春社了)
14.半壶秋水荐黄花,香噀西风雨。——吴文英《霜叶飞·重飞》(断烟离绪关心是)
15.芳根兼倚,花梢钿合,银屏人妒。——吴文英《宴清都·连理海棠》(绣幄鸳鸯柱)
16.门隔花深梦旧游,夕阳无语燕归愁。——吴文英《浣溪沙》(门隔花深梦旧游)
17.有情花影阑干,莺声门径解留我霎时凝伫。——吴文英《祝英台近·春日客龟溪游废园》(采幽香)
18.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19.戏马台前,采花篱下,问岁华,还是重九。——潘希白《大有·九日》(戏马台前)
20.东似旧,问前度桃花,刘郎能记否,花复认郎否?——刘辰翁《摸鱼儿·酒边留同年徐云屋》(怎知他春归何处)
21.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周密《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昭野旌旗)
22.欢极,蓬壶渠浸,花落梨溶,醉连春夕。——蒋捷《瑞鹤仙·乡城见月》(绀烟迷雁迹)23.长疑即见桃花面,甚近来,翻致无书。——张炎《渡江云》(山空天入海)
24.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王沂孙《眉妩·新月》(渐新痕悬柳)
25.纵有残花,洒征衣,铅泪都满。——王沂孙《法曲献仙音·聚影亭梅次草窗韵》(层绿峨峨)
26.闲阶静,杨花渐少,朱门掩莺声犹嫩。——僧挥《金明池·伤春》(天高云阔)
27.落花狼藉烟阑珊,笙歌醉梦间。——李煜《阮郎归·呈郑王十二弟》(东风吹水日衔山)
28.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李璟《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29.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一半。——李元膺《洞仙歌》(雪云散尽)
30.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二、鉴赏
1..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姜夔《淡黄柳》(空城晓角)
大意:我勉强带上薄酒一壶,去到伊人的居室,生怕梨花落尽,化成秋色,无处寻。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词人客居合肥赤阑桥之时。艺术特色:词句描写了一个惜春怀远的词人形象。作者表面上生怕梨花 落尽伊人青春伊始,实际上是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想马上回到故乡的强烈愿望。语言凄切委婉,清新幽丽,将自己那种春天里的秋意传达得极为入妙。通览全词不难发现,作者也以此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途的担忧。姜夔(1154-1221),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在他所处的时代,南宋王朝和金朝南北对峙,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复杂。战争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使姜夔感到痛心,但他由于幕僚清客生涯的局限,虽然为此也发出或流露过激昂的呼声,而凄凉的心情却表现在一生的大部分文学和音乐创作里。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一生布衣,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
2.柳暗花明春事深,小阑红芍药,已抽簪。——章良能《小重山》(柳暗花明春事深)
大意:柳色深暗,花光明艳,春景正美。小栏内,红芍药已含苞结蕊,好似佳人抽簪。写作背景:作者此时是故地重游,在外做官游历多年,此时又回到了他少年时游历过的地方,因此倍感亲切。艺术特色:词句采用拟人的手法,将红芍药拟人化,把芍药结蕊比作佳人抽簪,极写芍药之娇媚。整句写景也极为别致,先以“春事深”总写春景美,再以芍药“抽簪”具体写春景美,点面结合,节律明快,轻灵和婉,表达作者爱春惜春之情。作者生平:章良能,(?~1214),父章驹,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授上虞知事。兄良肱,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庆元元年(1195)二月,以枢密院编修官兼实录院检讨官。六年二月,迁著作佐郎。嘉泰元年(1201)九月,擢起居舍人。四年,以朝散郎知泉州,开禧元年(1205)除江西运判。因受司谏宇文绍节指为右丞相谢深甫的同党,外放泉州任知州。二年,任宗正少卿。五月被免职。外放为江南东路转运判官。三年八月,以权兵部侍郎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同年十二月,迁礼部侍郎,兼侍讲和修玉牒官。嘉定元年(1208)五月迁吏部侍郎。当年又擢升为御史中丞兼侍读。二年正月,又从御史中丞迁为同知枢密院事。六年四月,自同知枢密院事除参知政事,诏书称其:“学博而守约,才大而用周。”七年正月,卒于任上,谥文庄。宁宗下诏,除资政殿大学士、守参知政事致仕。工词章,有《嘉林集》百卷。现仅存《小重山》一首。见《绝妙好词》卷一。
3.春风只在园西畔,荠菜花繁蝴蝶乱。——严仁《木兰令》(春风只在园西畔)
大意:春光只在庭院西畔,荠菜花开得繁,蝴蝶飞舞正忙乱。艺术特色:词句以西院、荠菜、蝴蝶为物象,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既有西院的静态美,又有蝴蝶的动态美,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物态纷呈,色彩绚丽。一个“乱”字就把春天那种繁荣秀丽生机盎然的景象描写的淋漓尽致,画面感极强,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惜春之情,“深情委婉,读之不厌百回”(《白雨斋词话》)作者生平:严任,(生卒年不详)字次山,号樵溪,邵武(今属福建)人。与同族严羽、严参齐名,世号邵武三严。有《清江矣欠集》八卷,已佚。黄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五载其词三十首,并云:词集名《清江矣欠乃》,杜月渚为之序。其词极能道闺阁之趣。杨慎《词品》卷四称他“长于庆寿、赠行,洒然脱俗”。况周熙《蕙风词话》卷二谓其《醉桃源》词“描写芳春景物,极娟妍鲜翠之致,微特如画而已。政恐刺绣妙手,未必能到”。
4.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周密《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昭野旌旗)
大意:最让人伤心的是,纵使我折尽梅花,也难寄这份相思之情。艺术特色:此句采用梅花作为象征,指代南方沦陷之地。用“折梅花”表达自己对游人的挽留。思想感情:作者借梅花,既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挽留之情,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劝谏,希望岂能念及旧国,不忘遗民之痛。写作背景:宋亡之后,词人义不仕新朝,抱遗民之痛。友人应召入元做官司,作者为宋爱国遗民,词中含蓄地予以劝谏。作者生平:周密(1232—约1298),字公谨,号草窗,四水潜夫、弁阳老人等,原籍济南(今属山东)后居吴兴(今浙江湖洲市)。宋末曾任义乌令。宋亡不仕。能诗词,善书画,词讲究格律,著有笔记《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等。词有《草窗词》、《 洲渔笛谱》,编纂《绝妙好词》。
5.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唐宋词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直到今天,她那些闪烁着人文主义精神光辉而又达到很高艺术境界的作品,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词起源于隋代,她的诞生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她所配合的曲调,是同时兴起的,以汉族民间音乐为基础,糅和少数民族音乐及外来音乐而形成的新声‚燕乐‛(‚燕‛同‚宴‛,因常在宴会上演出,故名)。公元589年,隋文帝灭陈,结束了二百七十多年南北分裂的局面。政治上的统一,经济上的通贯,民族间的融合,自必带来文化上的汇流。词出现在此时,决非偶然。她是应运而生,是南方和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中国和外国音乐文学的水乳交融。
词的全名为‚曲子词‛。‚曲子‛指她的燕乐曲调,‚词‛则指与曲调相谐和的唱辞。由于‚曲子‛的唱法今已失传,现在我们所能欣赏的,就只剩下文辞了。因此,‚曲子词‛也就通行省称为‚词‛。
词虽起于隋,但隋代的词作却未能保存下来。人们仅能从某些打有隋代印记的词牌名称上去辨认她们的蝉蜕。这样,我们介绍词的发展历史,便不得不从唐代说起。
(一)上世纪初在甘肃敦煌莫高窟中发现的‚敦煌曲子词‛,主要是唐代(兼有五代)的民间创作。诚如王重民先生《敦煌曲子词集叙录》所言,其间‚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望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更有少数民族剥削阶级统治下‚敦煌人民之壮烈歌声“,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相当广阔,较多地体现着下层人民的喜怒哀乐。她朴素、率直、活泼、清新,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尽管大部分作者的文化水平并不高,许多作品的笔触还很粗糙、稚拙,但玉蕴璞中,连城之价毕竟是掩没不了的。
产生于民间、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任何一种文学新样式,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迟早总会引起文人雅士的瞩目和效仿。词也不例外。盛、中唐时期民间词已很发达,影响所及,倚声填词在文人圈子里亦浸成风气。不过,从李白到白居易,此期文人词作者大多数还应算是诗人而非词人,其创作的主要成绩也在诗而不在词,因此,这时的文人词仅处于萌芽抽枝的阶段。只有到了晚唐,她才可以说是基本成熟了。其标志是大词人温庭筠的出现。温氏虽也工诗,但诗名已为词誉所掩,这表明文人词已从文人诗那里争得了自己的独立。温词深美闳约,精艳绝人,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然而也正是在他手里,词专主艳情、香而软的传统格局定型了。前此,文人词在题材的广泛性上即便不能和民间词同日而语,却也未至于像温词那样狭隘。可以说,晚唐文人词在艺术方面的长足进步,是以社会内容的消减为代价的。推究其原因,殆由于温词半是替权臣代笔去取悦那笃好声色的宣宗皇帝,半是为了供给青楼女郎侑酒时的歌唱之需,并不以展示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为宗旨。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祸频仍,民不聊生,相对来说,南方的局势却较为和平。于是经济重心和文化重心便联袂自中原南迁。而剑门关外的天府之国,扬子江畔的鱼米之乡,这万里长江的上下两端,天险堪恃,地利可依,正是战乱时代最理想的割据之处。因此,在这两块绿洲上立足的前后蜀和南唐,理所当然地成了当时经济、文化最繁荣的国度。‚西蜀‛、‚南唐‛两大词派,就在这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先后崛起。
‚西蜀词派‛亦称‚花间派‛,因后蜀赵崇祚编《花间集》,集中所收十八位作家大多在前、后蜀做过官而得名。该派成员之一的欧阳炯为《花间集》作序,曾这样描绘六朝乐府艳辞的创作背景:‚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妖娆之态。‛其实,这也正是花间派词自身的炮臸过程。尽管欧序颇有微辞于‚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娼风‛,但花间派词中仍有不少‚宫体‛和‚娼风”的混合物。不难看出,此派的作风是效法温庭筠的。而《花间集》的首选恰是温词!无怪后人称温氏为花问派的鼻祖。须知道,前、后蜀的某些君主如王衍、孟昶等,纵情声色的程度比唐宣宗有过之而无不及;西蜀词人狎妓宴饮的风气,也不亚于晚唐才士。所以,花间派之脉承温飞卿,以醇酒美人为主要创作对象,可谓顺理成章。当然,这是就总体而言;若具体分析,则《花间集》中也还有些抒亡国之深悲、发怀古之遐想、摹写北陲战伐、描绘南疆风情的作品,别开生面,未可一概而论。
西蜀词人中成就最高的是韦庄。其作品主题固然多写艳情,与温庭筠差异不大;但偏向于自己亲历的悲欢离合,主观色彩较强烈,风格也较清丽疏朗,有别于温词的注重客观描摹和秾艳缜密。
‚南唐词派‛前期作品的取材范围,与‚西蜀词派‛大致相同。但时代稍晚,代表作家较为集中,主要是南唐的两位君主(中主李琮、后主李煜)和一位宰相(冯延巳),不像西蜀词人群那样成分复杂,上至帝王将相,下及一般官员和士人。又,该派形成之日,已是国祚衰微、风雨飘摇之时。后周以及代周而继起的宋,虎视眈眈,陈兵境上,这样严峻的形势,不容许南唐的君臣们忘形地陶醉在‚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前蜀后主王衍《醉妆词》)之类轻快的小夜曲里,一一如西蜀贵族们之所曾经。于是,我们在前期南唐词中就已看到了较多的冷色。要说南唐词与西蜀词在风格上有什么区别,那就是多了_层心理上的阴影,从而辞笔也就较为凄清,不同于西蜀词的绮艳。
都城金陵的陷落,标志着南唐国政治命运的完结,也标志着南唐词文学价值的升华。南唐词派最后也是最杰出的作家李煜,入宋后以亡国降虏的耻辱身分,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李煜本人与旧宫人书中语)的软禁生活中,写出了‚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等许多泣尽以血的词句。诚然,他所魂牵梦萦的不过是一个封建帝王失去了的天堂,究其实质,本不足称道;更何况他在位时的奢侈腐化是导致南唐覆灭的直接原因,今El阶下为囚的种种怨愁悔恨,无非咎由自取。可是,其创作毕竟是真挚的,是用高度洗练的辞句去概括一般入在失去最美好的一切时都会产生的那种沉痛心情,故而其美学意义超出了作品本身所反映的具体社会生活内容,自有一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清人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中说:‚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温庭筠),严妆也;端己(韦庄),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形象地道出了三家词的特色。而‚粗服乱头,不掩国色”八字,正是对后主那些直抒胸臆、洗尽脂粉、纯用白描之佳作的高度评价!
(二)经过隋唐五代近四百年间众多作者的共同努力,词业已由发源时仅可滥觞的一泓清浅,演为初具波澜、力能浮舟的溶溶流川。入宋后,因着创作队伍的不断壮大,创作视野的不断开阔,创作技巧的不断新变,词的发展形势更有如江出三峡,一泻千里,吞天坼地,溅玉喷珠,挟五湖百渎之水赴海朝宗。今存唐五代词仅八十家、不足两千首,而宋词却多达一千四百三十余家、近两万一千首。单从这个量的对比,我们也可约略窥见宋代词坛的繁荣气象。
北宋统治者有惩于晚唐五代藩镇割据、兵连祸结、禁军怙乱、擅主废立的历史教训,早在建国初就诱导高级将领交出兵权,‚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宋史〃石守信传》)后来又扩大科举取士的规模,设臵一系列叠床架屋的行政机构,建设起一支庞大的文职官僚队伍,作为保障中央集权的基干力量。为了换取这一阶层的忠勤服务,封建君主也须给他们以优厚的生活待遇。因此,当时达官贵人蓄养家妓、士大夫们文酒雅集的风气之盛,是前朝所无法比拟的。此外,大一统政权的巩固,又给饱受晚唐五代干戈傲扰之苦的人民提供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使他们得以用辛勤的劳动将社会生产力恢复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随着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日趋兴旺发达,都市经济的日渐繁荣,市民阶层的人数急遽膨胀着,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社会力量。他们口腹之余,自然也要娱乐,于是便有那民间乐工、歌妓‚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风尚所趋,凌轹往世。上流社会与中下层社会对于声歌的共同需求,构成了推动宋词发展的合力。而由于这两种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艺术旨趣,与之相适应的词的创作面貌也就大相径庭。这在北宋前期表现得尤为典型。
官僚士大夫们得利较早,因而宋初词坛是他们的一统天下。但官僚士大夫词艺术高峰的出现,还在开国后第三代君主仁宗统治时期,代表作家是晏殊、欧阳修。他们都官至宰辅,词作侧重反映士大夫阶级闲适自得的生活和流连光景、感伤时序的情怀;所用词调仍以唐五代文人驾轻就熟的小令为主;辞笔清丽,气度闲雅,言情缠绵而不儇薄,达意明白而不发露,词风近似南唐冯延巳。艺术造诣不可谓不高,但因袭成分较重,尚未摆脱南唐词的影响。晏殊的幼子晏几道也擅长小令,与晏殊并称‚二晏‛。他是由贵公子降为寒士的,经历了较多的人世沧桑,故其词高华之中,深寓悲凉。论时代他已入北宋后期,论流派则仍是晏、欧的变调嗣响。
市民阶层的势力不可能因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和财产的再分配而立刻壮大,它需要经历一个社会生产水平提高、社会劳动总量积累的过程。因而市民词起步较晚,今存宋初词中尚不见她的倩影。但她发展的势头很猛,也在仁宗时期达到了高潮。其代表作家是柳永。柳永一生飘泊,沉沦下僚,较能接近民众;所作多描绘都市风光,传写坊曲欢爱,抒发羁旅情怀,内容比晏、欧词丰富,语言也俚俗家常,颇合市民阶层的口味。
他精通音律,长期混迹秦楼楚馆,与民间乐工歌妓合作创臸了许多新腔,大都是更宜于表现繁复多变的都市生活的慢曲长调。慢词在民间早已有之,但自唐以迄宋初的文人较为矜持,宁愿择用句度类似五七言近体诗(那本是他们的拿手戏)的短调,而不甚措意于所谓哇声淫奏的慢曲子。柳永是扭转此风的第一人。词的篇幅拉长,容量加大了,表现手段自然也要出新。于是,柳永将六朝隋唐小赋的技法引进词的领域。他那层层铺叙、处处渲染、淋漓酣畅、备足无余的作风,确与崇尚含蓄、讲究韵味、抒情小诗般的传统文人词大异其趣。由于柳词具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较新鲜的时代风貌,故而风靡四方,赢得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引西夏归朝官语)的盛誉。
北宋前期,主要是仁宗时期,词坛上就呈现着这样一种官僚士大夫词与市民词、雅词与俗词、令词与慢词双峰对臷、二水分流的局面。当然,晏、欧未始没有俗词、慢词的创作尝试,柳永也并非不作雅词、令词,以上不过是各就其主导倾向而言罢了。
宋词至于柳永,完成了第一次转变。但这转变只是翻新了音乐外壳,并未能从内容上根本突破‚艳科‛的藩篱。因此,当文学史家站在更高的层次为宋词划分流派时,仍将柳永与晏、欧一齐编入‚婉约派‛的阵营。而拓宽词的意境,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恢复和发扬早已式微了的唐代民间词的现实主义精神,使词能像诗一样自由地、多侧面地表达思想感情,观照社会人生——宋词发展进程中这更为艰巨,也更有积极意义的第二次转变,不能不有待于‚豪放派”的异军突起。
北宋建国六十年后,社会繁荣背后隐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不同政治派别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表面化。为了缓和这些社会矛盾,维持宋王朝的长治久安,有识之士纷纷提出政治、经济改革的主张并付诸行动。自仁宗庆历年间的‚新政“到神宗熙宁、元丰时的‚变法”,虽因大官僚地主保守势力的阻挠而终至失败,但它们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影响却不可低估。宋词‚豪放派‛的兴起恰在这一时期,恐怕很难用巧合二字来解释。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程有不平衡性,未必所有的改革者都是‚豪放派“,所有的‚豪放派‛都是改革者;然而改革精神必定会曲折地反映到文学包括词的领域中来,则是可以断言的。
‚豪放派”的发轫之始,可追溯到与晏、欧、柳同时的范仲淹。他出身贫寒,贵不忘本,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曾亲率宋军抗击西夏党项族政权的武装侵略,后又主持过‚庆历新政”。其词虽只传五首,却颇有新意。如《渔家傲》写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悲凉为慷慨;《剔银灯》借咏史发泄政治牢骚,于诙谐见狂狷:在当时以批风抹月为能事的词坛上,不啻是振聋发聩的雷鸣。豪放之作在唐代民间词中已有一定数量,在唐五代以至北宋前期的其他文人词里亦偶一露面,不可谓无,只是湮没在婉约词的茂草底下,呈间歇泉状态,未曾喷涌成溪而已。至范仲淹出,它才正式成为文人词的一种自觉的创作倾向。我们之所以这样说,是连同范氏那些散佚了的豪放篇什一并考虑的。宋人魏泰《东轩笔录》记载道:‚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
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倘若诸词一一俱存,那么豪放词在其可知见的词作中,就该占有数量上的优势了。
进入北宋后期,神宗朝的大改革家王安石一方面在创作上步武范仲淹,以《桂枝香》等刚健亢爽的怀古咏史词骋其政治长才、豪杰英气,一方面又从理论角度向词须合乐的世俗观念发出了挑战。他说:‚古之歌者皆先有词,后有声,故日‘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如今先撰腔子,后填词,却是永依声也。”(见宋赵令畴《侯鲭录》)这话实质上是以破为立,‚豪放派“的创作纲领,已然音在弦外。前此词中之所以充满着‚妇人语‛和‚妮子态‛,英雄志短而儿女情长,多阴柔之美而少阳刚之气,关键即在以词应歌。而晚唐以来世尚女乐,歌者多是妙龄女郎,为适应她们的莺吭燕舌,词就只好以男欢女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为主题,以婉约为正宗。‚豪放派”要解放词体,打破‚诗言志‛(泛指情志)而‚词言情“(特指情爱)的题材分工,冲决‚诗庄词媚‛的风格划界,就一定要松开束缚着词的音乐枷锁。在这一点上,时代略晚于王安石的苏轼走得更远。
苏轼‚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陆游《老学庵笔记》),他只把词当成一种句读不葺的新体诗来作。他在词里怀古伤今,论史谈玄,抒爱国之志,叙师友之谊,写田园风物,记遨游情态,‚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清刘熙载《艺概》);其词或表现为平冈突骑、锦帽貂裘、挽弓射虎时的激昂慷慨,或表现为骤雨穿林、芒鞋竹杖、吟啸徐行时的开朗旷达,或表现为大江酹月、故国神游、缅怀英杰时的沉郁悲凉,或表现为长路走马、酒渴思茶、叩问农家时的随和平易,‚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苏轼《答谢民师书》)。他是‚豪放派”当之无愧的奠基者。
苏轼的冲击波在北宋晚期词坛上引起了两种不同的反响,赞成者有之,持异议者亦有之。传统是一种巨大的惯性,因而苏轼对词体的革新暂时还不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连他最钟爱的学生秦观也还是学柳永作词的。
在北宋后期的婉约词人中,秦观是艺术造诣很高的一位。秦词的特色是只以中音轻唱,只以浅墨淡抹,而旋律间自有一种沉重的咏叹,画面上自有一种层深的晕染。他的佳作既达到了‚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记晁补之语)的俗赏,也赢得了文化修养较高的士大夫们的众口交誉。他政治上屡经挫折,远谪南荒,而性格软弱,不像与他有着相同遭际的苏轼等人那样倔强,故其晚年之作多绝望语,格调也由哀婉而凄厉。古往今来,社会心理一般都同情弱者和不幸者,秦观以及类似的悲剧型婉约作家,如前之李煜、晏几道,后之李清照,其词之所以偏得人怜,这未尝不是一个重要因素。
北宋晚期‚婉约派‛的另一位代表作家、徽宗朝曾主管国家音乐机关大晟府的周邦彦,在继承柳永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婉约词的艺术形式。如作纵向比较,他对柳永的新变,着重表现在以下几点:其一,柳永参与臸作的大批慢曲,多是民间新声。口耳相传,此出彼人。乐工歌妓既得自由发挥,兴之所至,擅行损益音拍;词人倚声填词,自不免客从主便,就文字作出相应的增减。故柳词中颇有同调作品句度参差、字数不一的现象。而周氏作为大音乐家兼高级乐官,无论其独立创作抑或在其领导下整理和创作出的歌曲,都具有严格的规范性,故其词字句较整饬,呈现为格律化的定型。其二,柳永时代的乐曲,一曲仅用一种宫调,对歌词字声的要求还不算太讲究,故柳词多只在乐律吃紧处精心调配。而周氏臸乐,或于一曲之中多次转调,音律更为繁复,这就必须处处留意字声,平上去入,阴阳轻重,各用其宜,不容相混。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谓,读周词,‚觉拗怒之中自饶和婉,曼声促节,繁会相宣,清浊抑扬,辘轳交往‛。诵读尚且如此,当时歌唱之悦耳可想而知。其三,柳词长调多平铺直叙,大开大合,盖筚路褴褛之际,未暇作营构迷楼之想。而周氏躬逢慢词盛行之时,遂刻意出奇,人为地臸造曲折回环,或无垂不缩,或欲吐先吞,或虚实兑形,或时空错序,章法变化之能事至此已极。如作横向比较,则同是一时婉约高手,周与秦的作风也不甚相同。大抵秦之笔轻灵,周之笔凝重;秦词醇正,周词老辣。北宋婉约词人,周邦彦最晚出,薰沐往哲,涵泳时贤,宜其词中千门万户,集婉约派之大成,开格律派之宗风。
与秦、周同辈且并驾齐驱的还有一位词中雄杰贺铸。他是北宋唯一从武官队里脱颖而出的著名词人。所作取材较广,风格也不拘一隅,婉约、豪放,兼收并蓄,如杂花酿蜜,自成滋味,合金铸剑,别有锋芒。总的说来,北宋后期名家都属于士大夫阶层,部分人偶也写有俚词,但主要创作倾向却是雅俗共赏乃至以雅化俗;并且除晏几道外,一般都令慢兼长。因此,这一时期词坛的格局转而表现为‚婉约‛、‚豪放“二派的对垒。论暂时的力量对比,前者如老柳吹绵,漫天飞絮,占据着上风;论将来的发展趋势,则后者如新笋解箨,拔地而起,‚栖凤枝条犹软弱,化龙形状已依稀‛(南唐李璟《咏新竹》诗),前程正未可限量。
(三)北宋末年,宋、金联合发动的灭辽战争,充分暴露了宋王朝的腐败和宋军的孱弱,于是,辽亡后不久,女真族政权的铁骑便大举南下,一口吞并了整个中原。徽钦二帝被掳,高宗仓皇南渡,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二次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南宋前期是剑与火、血与泪的时代。且不说其间宋金双方曾有过若干年、若干次惨烈的进攻战、保卫战和拉锯战,即便是在宋向金称臣称侄、岁贡银绢、屈膝求和的苟安时期,以爱国的将领、士大夫和人民为一方,以误国甚至卖国的昏君(或庸君)、奸臣为另一方,战与和、战与降的斗争也始终不曾止息。国家的危亡,民族的耻辱,人民的苦难,面对这一切,只要是具有正义感的词人,谁还能镇日价偎翠倚红、浅斟低唱?谁还能镇日价雕琢章句、锱铢宫商?他们不期然而然地集合到苏轼的旗臶下来,拨动铜琵琶,叩响铁绰板,放开关西大汉的粗嗓门,高歌抗战,高歌北伐。天平急剧地向‚豪放派‛一侧倾倒。宋词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就是由这批爱国词人用自己动脉中沸腾的血液写成的。
最早的爱国词作者中包括好些站在抗金斗争最前列的名臣战将,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岳飞,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其词作今虽仅存三首,但首首与抗战相关,几于字字珠玑。尤其是那‚壮怀激烈‛的《满江红》,光昭日月,气吞山河,不仅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在近世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严峻斗争中,也曾教育和鼓舞过千百万人。
在词史上以‚二张”并称的张元斡和张孝祥,是南宋早期爱国词人中成就较高的两位。高宗绍兴年间,朝士胡铨因上书反对和议、请斩秦桧之头而遭迫害,被流放广东蛮荒之地。张元斡不畏株连,毅然作《贺新郎》为他饯行,竞以此得罪,受到削籍除名的处分。孝宗朝‚隆兴北伐‛失利后,投降派重新得势,遣使向金人
乞和,张孝祥悲愤地在建康留守宴上赋《六州歌头》,致使主战派大臣张浚伤心罢席。此类慷慨悲凉、骏发踔厉的优秀爱国词作,二人集中,绝非仅见。有词以来,人但以‚小道“目之,认为是‚诗余‛。清代著名词论家刘熙载读二张词后,由衷地感叹道:‚词之兴、观、群、怨,岂下于诗哉!‛(《艺概》)词至爱国,其体自尊。明白这个道理,便觉清人挖空心思以《诗经》中的长短句体为词之源,靠虚报年龄来抬高词的身价,真正是多事了。
怒澜排空的南宋爱国词潮,至辛弃疾出而上升到了巅峰。辛氏出生于北方沦陷区,青年时即参加义军,献身抗金复国的大业。南归后却始终不得朝廷信用,屡官屡罢,壮岁被投闲臵散于乡里达二十余年之久,北伐宏愿蹉跎成空。其将才相略既无处发挥,一腔忠愤遂尽托之于词。无论高楼登眺、寒窗夜读抑或旅途书壁、归隐题轩,无论移官留别、饯客赠行抑或元夕观灯、中秋赏月,无论遣兴写怀、侑觞祝寿抑或抚今追昔、论史谈经,他那横戈跃马、以恢复中原为己任的豪情壮志,那因受昏愦无能的统治集团压臸、排挤、打击,长期郁积而成的一肚皮不合时宜,随时随处,一触即发:击筑悲歌,不让荆轲《易水》;揭喉高唱,肯输刘季《大风》?浩叹沉吟,无非磊块;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那股浑厚苍莽之气,那支雄奇奔放之笔,不但曲子里缚不住,就连词最起码的句度也无法范围了。在他的面前,苏轼的‚以诗为词‛都还显得保守——他干脆进一步解放词体,‚以文为词‛,从此,散文句法也在词中通行了。辛词的特色,还不止于此。由于他是来自北方的‚归正人‛,颇受猜忌,动辄得咎,有些复杂的感情、过激的言论不便直接吐露;又由于他饱读诗书,胸藏万卷,学养博大精深,所以便在词里大量用典,甚至用生典僻典,经史子集,悉听驱遣,信手拈来,往往有出神入化之妙。这种作法扩大了词的意蕴容量和艺术张力,虽然,也给今天的读者造成了许多困难和障碍。与辛同时的爱国词人,长者有陆游,平辈有陈亮,后进有刘过。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而不以词特别著称,刘过学辛而未有突出的个性,故此皆从略,只说一说陈亮。陈与辛是志同道合的密友,人才相若,唱和之作甚多,词风亦相近。所不同者,辛弃疾身为朝廷命官,不能直言无忌,因而词多摧刚为柔,更见沉郁顿挫;而陈亮则是一介布衣,没有什么拘束,所以敢大声疾呼。他以策论、檄文为词,横放恣肆,痛快淋漓,颇有自己的戛戛独造。虽粗犷发露了一些,不及辛词的雄深雅健,但自是黄钟大吕之音,足以起顽立懦。南宋前期,‚婉约派”只为我们贡献了一位出类拔萃的词人,那就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女作家李清照。她的一生和创作横跨两宋。早在徽宗时,她那些真正属于女性自己的心声,而非由男士们代庖的爱情词,即已以其特有的那份纯挚和缠绵悱恻而卓然名家;但《漱玉集》中的最高成就,却主要体现在她南渡以后的作品里。她是爱国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的《乌江》诗句句燃烧着火焰,其对于抗战之态度的坚决,决不亚于任何一位豪放词人。可惜,‚婉约派‛关于词‚别是一家‛(李清照论词语,见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的传统观念限臸了她的创作,使她偏心地把侠肝义胆都给了诗,而只在词里向读者展示一个弱女子的自我形象。尽管如此,她的晚期词作仍有相当高的现实主义价值。虽然她写的只是个人在流落天涯、孤苦无告时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但却典型地涵盖了当时千千万万的北方难民在国破家亡后的共同境遇,从侧面暴露了侵略者和投降派的历史罪行。这一〃社会功能又非‚豪放派‛的爱国词所可以替代。至于她的词在艺术上的造诣,则主要是能‚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清彭孙通《金粟词话》),辞淡于水而味浓如酎。为此,她获得了‚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清人沈谦《填词杂说》)的高度赞誉。
‚事无两样人心别‛(辛弃疾《贺新郎〃同甫见和再用前韵》)。北中国的丧失,在爱国志士们固然如刳肠剜目,痛心疾首;而对于南宋小朝廷,则只当是切除了半个胃,并不十分妨碍他们啖肥饮甘。更何况,以新都临安为中心的东南地区,山川秀丽,物产富饶,正是理想的安乐窝。因此,一旦妥协和屈辱换得了苟安,北宋末年那种以趁歌逐舞为特征的‚宣政风流‛,就又成为达官贵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了。这样的土壤,为培养南宋自己的周邦彦提供了温床。经过数十年的一再优化繁殖,南宋后期词坛上终于结出了两颗‚格律派“的硕果——姜夔和吴文英。
姜、吴二人都是游徙于豪贵之门的清客词人。他们都精通音乐,长于言情咏物,为词格律谨严,音韵响亮,措辞高雅,造句新奇,颇能传周邦彦的薪火。但姜氏旁参宋‚江西诗派”的生硬,得周之峭拔;吴氏侧入晚唐诗人的密丽,得周之深华。分镳歧路,走向了不同的极端。就技法而言,姜词多用虚字提唱,故结体清空,层次的演绎和转换较为显豁,筋骨全在明处;吴词却每每排比藻绘,故为体质实,脉络多藏在暗处,所谓潜气内转,空际翻身。就风格而论,姜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张炎《词源》),吴词‚如万花为春‛(清况周颐《香东漫笔》),蝶乱蜂忙。以群芳为喻,姜词似疏梗白荷,幽香冷艳;吴词似千叶牡丹,复瓣浓薰。他们虽凭藉艺术上的成功与辛弃疾在南宋词坛分鼎三足,但毕竟不如稼轩那样对国家前途、民族
命运息息关心。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他们总还没有完全忘怀时势世事,本编所选姜词《扬州慢》、吴词《八声甘州》就是证明。
南宋晚期有不少文人雅士是沿着姜、吴的道路继续向前走的,其中周密和张炎两家颇值得注意。周密号草窗,词风接近吴文英,因吴氏号梦窗,后人遂有‚二窗‛之目;张炎词集名《山中白云》,论词推重姜夔,而姜氏号白石,后人便以‚双白"并称。和那些老死于先生牖下的愚顽学者不同,他们一个往酒里兑水,降低梦窗的酽度,变其穰华为韶茜;一个给铸铁抛光,磨平白石的圭角,变其清峻为圆朗。能人能出,因而仍有独立的存在价值。但他们宋亡前的作品至多不过是‚鼓吹春声于繁华世界‛,‚令后三十年西湖锦绣山水犹生清响‛(宋郑思肖《山中白云序》)而已,格调较高的篇什大都问世于亡国之后。清人赵翼《题遗山诗》有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信然!
从艺术角度来说,南宋后期的‚豪放派‛中没有产生能与姜、吴抗衡的大家。可是,围绕着宁宗朝抗击金人,金亡后理宗、度宗两朝抗击蒙古人南侵的斗争,爱国词人们仍一直在呐喊。其中较出色的作家是刘克庄和陈人杰。
刘克庄与刘过号称‚二刘‛,同属辛派的嫡系。其词风酷肖稼轩,但功力未逮,浑厚不足,粗豪有余。惟词中颇有些新的政治内容,能发前人所未发,如谆谆告诫官军不要滥杀被逼造反的少数民族百姓,批判朝廷猜忌甚至敌视北方抗金义军的错误态度,提议在抗蒙斗争中应不拘一格地选拔、重用起自卒伍的军事人才,等等。其《玉楼春》词直言规箴沉湎酒色的友人:‚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正气凛然,千载下犹能令人奋起。凡此种种,都为宋词增添了新的思想光彩。
陈人杰词仅传《沁园春》三十一首,但多为忧时愤世之辞。当蒙军重兵压境而南宋君臣文恬武嬉之际,他挟醉濡笔,在临安丰乐楼壁上大书道:‚扶起仲谋,唤回玄德,笑杀景升豚犬儿!‛咄咄逼人,如唐且对秦王挺剑而起,真有彗星袭月、白虹贯日、苍鹰击于殿上的气象。他作虽不尽如此,要皆锋芒毕露,大有陈亮遗风。而事实上陈人杰一生科场失意,未曾步入仕途,也确是陈亮那种类型的狂士。援‚二张‛、‚二刘‛之例,我们正不妨也把陈亮、陈人杰合称为‚二陈‛。
由于统治集团自身的腐朽没落,南迁一百五十年后,赵宋王朝终于为元蒙的北方政权所攻灭。元军的长刀利斧可以洗劫城市、屠戮人民,却封不住词人的喉咙。在徐徐降落的大幕下,不同经历、不同气质、不同流派的词人们,同台演完了宋词史上的最后一出悲剧。
此期名家,大略有文天祥、刘辰翁、蒋捷、周密、王沂孙、张炎等。诸人处境有别,性格各异,故词风亦多参差。文天祥孤军抗元,被俘北去,英勇不屈,从容就义。其《酹江月》词日:‚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精忠耿耿,声情激壮,如天外风吼。刘辰翁在宋亡前即能以词笔揭露批判朝政之非,宋亡后亦不肯砚颜事仇,所作多痛悼故国,骨坚格遒,辞恸意苦,如林表鹃啼。蒋捷、周密入元后隐居不仕,保持了民族气节,所作哀伤亡国诸词,旨意明显,语调苍凉,如山中鹤唳。王沂孙、张炎虽苟全性命于新朝,但也无时无地不发故国之思、兴亡之戚,或如草际蛩吟,或如叶底蝉。就在这立体声的管弦乐多重奏中,宋词结束了她三百多年的曲折历程。
【唐宋词读后感】推荐阅读:
唐宋诗词名句11-12
唐宋十大诗人介绍10-06
唐宋八大家简介五07-02
唐宋八大家简介--欧阳修12-24
宋词三百首读后感200字06-06
唐诗宋词研究之宋词11-07
宋词一百首09-07
唐诗宋词总结10-13
宋词赏析5111-04
邂逅宋词作文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