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历史教学计划

2022-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无论是在新的时间周期还是新的任务周期,工作计划都是必不可少的,那么该如何写好工作计划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八下历史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篇:八下历史教学计划

历史教学和历史教学课件

历史学科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是一门不可再现也无法通过实验重复演示的科学,历史学科也没有历史故事的趣味性,具有其内在的抽象性,尤其是新课程下的“模块化”历史教材,更具有枯燥性,也缺乏知识内容的连续性。多媒体历史教学课件的运用,能够明确历史教学目标;再现历史情境;较好的衔接历史教学内容,从而能较为容易的实现新课程历史教材“三维”教学目标。

一、 历史教学课件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课件教学,主要作用表现在:

(1)明确历史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实现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对教师的教学具有指向性,更使得学生的学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历史教学课件的使用,能够使学生较为方便明确学习目标。新课程背景下的三维目标教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更加难以明确,教师也难以展示,而使用课件就能使其显得便捷明确,直接明了。同时,通过课件展示历史学习目标,可以避免生搬硬套形式化,克服“假”“大”“空”的现象,化抽象为具体,更加贴近学生,尤其是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更易于学生理解,便于操作。

(2)激发历史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导向,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的态度去探求知识,认真思考、理解知识。历史学科是一门“遥远”的学科。它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易接触性”。要搞好历史教学,就要逾越这一大障碍。图文并茂,视听兼备的历史教学课件对克服这一大障碍大有裨益,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在情绪兴奋,乐观活跃的气氛中轻松掌握历史知识。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课件,可以使过去的变成现在的、历史的变成现实的、抽象的变成具体、静态的变成动态的,使学生看得见、听得到、多渠道多方位的把信息传递学生,刺激感官、加深印象,为历史概念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3)促进历史学习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直觉感知到概念生产的过程,正确概念的得出、理性思考的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感知到的信息是否丰富、全面和符合实际。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我们的记忆里,直观的印象是特别巩固的。甚至对于抽象的概念,也可以轻易地巩固系在已经嵌入我们脑中的图画上”。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学生要学习的历史知识都是过去的事实,不管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和学生现在 所处的社会有很大的不同。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很难再现历史情境,很难“还历史以本来的面目”的。历史教学课件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生成历史情境,升华历史概念,促进历史学习的思维。

二、历史教学课件的制作

(1)历史教学课件的种类。历史教学课件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种类较多:如按色彩分类可分为黑白和彩色;按课件内容分类可分为目标要求类(三维教学目标,自学指导要求等)、教学内容类(教材内容、补充材料等)和习题课件等;按声色效果可分视频、音频和视听综合类等。具体采用何种类型的教学课件要因教学要求而定,但在现在的历史教学中,一般是采用彩色课件、综合课件等,不同的色彩可以突出重点难点等,加深印象等;视听综合课件也更加直观形象,再现历史情境。

(2)历史教学课件制作的原则。历史教学课件的制作不能单纯迎合学生的兴趣,要为整个历史教学服务,所以在制作课件时要注意其实用性、科学性和系统性。①实用性。在制作每一节历史课的课件前都要认真钻研学习教材,挖掘出本节课的知识点、重难点,有计划有步骤的设计制作。首先完成教学学习目标(三维目标),其次是突出本节课重难点课件,包括根据重难点而设计出的自学指导语言;便于学生解决重难点的问题;突出重难点的图画、图标、文字说明;有利于学生对重难点问题理解的补充材料等。总之,完整的历史课件要突出体现一节历史课教学的各个环节:课题、目标、内容、小结、练习等等,要有其实用性。②科学性。历史教学课件的制作要认真,要符合历史实际,尽可能再现历情境,体现当时的历史风貌。课件中所涉及到历史人物、事件等一定要忠于历史,尊重历史,不能有个人的主观感情。特别是较为“现代”的动画课件在展示较为古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时,一定不要“现代化”,不能闹出“穿越时空”的笑话!同时课件制作的科学性还体现在为教学服务上,即:凸显教材内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促进师生互动,有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③系统性。历史课件的制作在系统的展示每一节课内容的同时,还应该注意教材章节之间的衔接,尤其是现行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由于其“模块型”(专门史)特点,教材之间的联系不是很紧密,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而课件的系统化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例如:我们把每个章节的重点难点课件注意剪辑、联系,在依据教学需要系统展出,就能形成另一个“整体”,尤其是在单元复习时,这一优点就更能体现出来。从横的方面,可以反映同一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及其联系,纵的方面可以反映一个管家或地区不同时期的历史发展。这样,学生的知识才不是割裂的、片断的和枝节的,而是全面的、贯通的,真正能够“横穿中外、纵观古今。

(3)应该注意的问题。利用课件教学尽管有很多优点,但是也应该注意一些问题,最主要的是以下几点:①课件不宜过多,要注意精简。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一般是40分钟或是45分钟,平均一个课件2分钟,应为20个左右,如果过多,别说完成教学任务,就是单纯的课件展示也没时间。每一个课件,特别是一些材料性质的课件,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察看、阅读,否则就没有必要去使用它,所以课件的数量应在精与简,并非“多多益善”。②课件不要花里胡哨。前文提到课件的实用性原则,也就是说所做课件一定要为教学服务,绝对不能走向方便教学的对立面,课件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但是花里胡哨的课件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会使学生的注意分散,不能及时跟上教学节奏,较长时间地在想“好看”的课件,会适得其反!

三、历史课件的运用

运用教学课件教学,除了要有相应于教材知识体系的课件外,必须因教学目的的需要,运用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的运用。对有些教学重点难点问题,传统的教学手段往往难以解决,但运用教学课件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解太平天国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时,可在课件上先设计问题:说《资政新篇》是《天朝田亩制度》的发展和继续,你认为正确吗,问什么?让学生探究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后,再展示出二者的区别的表格,教师借助课件解释说明:由于二者的经济发展主张和实质不同,所以说此说法是不对的。这样既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也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可谓“一箭双雕”,事半功倍。所以运用课件教学可以较为直观形象的传递信息,学生可以同时运用多种感官,处于接受信息的最佳状态,有利于重难点问题的解决。

(2)针对补充材料的运用。相关材料的阅读和理解,有助于教学重难点的解决和突破,更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丰富学生的知识,所以补充材料性质的课件是必需的和非常重要的!在讲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利用《义律致巴麦尊私人机密件》内容的课件,能使学生更为容易的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这样即突破难点,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教材。

(3)针对总结内容的运用。现行人教版历史教材跨度比较大,前后衔接并不是很紧密,这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补充外,更需要对章节内容进行总结,而总结性教学课件的运用可以极大的方便教学,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起到很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进行历史必修1第三单元复习总结时,可以以表格的形式把英、美、法、德四国的政体、国家元首及产生方式、内阁元首及产生方式,立法权、司法权等以表格的制作在课件上,先让学生自己填写,再给出正确答案,在一个课件上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学生较为容易的辨别四国政体的异同,以免再出现四国政体的混淆现象,较为牢固的掌握。

历史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历史教学课件的制作和运用既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技能。对二者关系的处理主要是依据教材内容、学生基础水平和教师自身素质,所以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对历史教学课件制作和运用,一定要因地因时,恰到好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搞好历史教学。

作者:王殿青

第2篇:《历史教学》影响和引领着历史教学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教学,教学实践,教学研究

[

《历史教学》已创刊70年,作为《历史教学》的一名老读者,向她表示衷心的祝贺和诚挚的感谢!从接触《历史教学》开始,我就感觉她对历史教学实践和研究发挥着引路的作用,越到后来这种感觉越强烈。这种引路我概括为培植阅读写作习惯、启示学习研究方向、激发教学实践热情。

一、培植阅读写作习惯

自费订阅《历史教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那时起,《历史教学》就成为我的必备刊物。之所以如此“长情”,是因为几件令我感动的事,培植了我对《历史教学》的情感,养成了阅读和写作的习惯。

第一件感动我的事,是《历史教学》的编辑给我的退稿信。我第一次投稿《历史教学》是1987年,那时《历史教学》还不分版,一般很难看到中学教师的文章。所以在投稿信中,我写道:《历史教学》发表的文章大都是大学教师写的,中学一线教师很少能在上面发表文章。稿子无悬念的被退回,但是编辑在退稿中附言:“您的来信我们看到了。我们同意您的意见,我刊有些学术论文是中学历史教师写的,希望您继续努力,经常为本刊撰稿。”退稿既让我明白差距,也使我好奇,想看看我继续努力能不能成为在上面发表论文的“有些中学历史教师”。

第二件感动我的事,是《历史学习》的编辑杨西丽老师给我的信。以前《历史教学》编辑部还编辑了一本指导中学生学习的杂志《历史学习》。年轻时对教学研究一时找不到方向,因为订阅《军事历史》的关系,接触了不少战争方面的论文,恰好看到《历史学习》在刊登战争史方面的文章,就将自己写的短文寄到杂志社,不想一投即中,于是连续写下去。1995年初,有一天忽然接到一封《历史教学》编辑部的来信,拆开一看,是编辑杨西丽老师写来的。她在信里告诉我:我的文章经她责编的很多,觉得我对刊物的选题理解很深,发稿成功率很高。由于工作的需要调离编辑部,写这封信,是要告诉我,我的稿件转交副主编彭莘,由彭老師接替她的工作,最能满足对作者的“最后祝愿和关注之心,了却我对作者的眷恋之情”。接到这信,我很感动,也很受鼓舞,觉得不能懈怠。所以,我虽然一路上跌跌撞撞,但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也没有停止过对教育教学的思考。但是,我的虚荣心还是没得到满足,因为那时的我仍然没有成为在《历史教学》上发表文章的“有些中学历史教师”,颇有些“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壮志未酬之感。

第三件感动我的事,是《历史教学》主编任世江先生给我的电话。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我对教学的理解逐步深入。后来担任教研员,工作的变动使我改变了过去飘忽不定的阅读和写作风格,开始专注于教学研究,但谈不上什么有影响的成绩。

2011年6月的一天,《历史教学》主编任世江老师给我打电话,请我马上写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教研理念,准备在《历史教学》(上半月刊)“教研员风采”中推介我。我大吃一惊,忙说我的水平和成果担不起上这么一个重要的版面。先生鼓励我,说看了我的文章,水平尚可,叫我抓紧时间把文字和图片发给他。我于是遵命,借机梳理了一下自己的教研理念和工作思路,交给任老师,《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1年7期封二以“雪枫感言”为题刊载出来。任老师的电话和《历史教学》的教研员风采推介,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将精力聚焦于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以更大热情倾注在历史教学的实践、教研和青年教师培养上,自己认为质量尚可的文章,都先投向《历史教学》,幸运的是多篇文章都得到了肯定,很快地发表出来。这时的我,已经不再为虚荣心和功利心驱使了,关注的是历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动态。

这么多年,我和《历史教学》的关系,由“不蒸馒头争口气”的努力转变为从中学习新知、获取研究灵感,逐步养成浏览与精读结合的阅读习惯,可以说是一种蜕变。看着当年编辑的谆谆教诲,不禁感叹岁月如斯。翻阅已经泛黄的过往期刊,看着那些熟悉的名字,有些大家已经作古,回想自己的教学教研工作,越发觉得《历史教学》在指导和引领教学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努力。

二、《历史教学》引领教学教研

依我之愚见,《历史教学》历年发表的文章类型大致可划分为史学研究成果及其对中学历史教学(包括教材编写)的影响、历史教育教学理论新认识新成果的推介阐释、历史教学实践的经验介绍三类。三类文章都对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引领作用。以我自己来说,《历史教学》的影响和引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引导教研选题

《历史教学》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影响首先是引导性。无论做什么研究,一个好的选题是成功的开始,一个区域教研活动,要达到使参加的人都有所收获,教研选题很关键。《历史教学》组织的话题讨论,对区域教研活动的选题、活跃中学历史教学、激发中学历史教师研究兴趣具有引导作用,我对此深有体会。

2008年,《历史教学》组织了关于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原因的讨论,全国各地很多老师都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也曾写过一篇题为《浅析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原因》的稿件寄到编辑部。关于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原因,我在文中列出了“打破商业垄断,分享东方商品贸易的暴利”,“在欧亚国际贸易中,欧洲可供交换的产品不多,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更多的时候欧洲是以货币换取亚洲的产品,导致欧洲货币短缺,对货币的追求使欧洲出现‘黄金热’”,“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身受香料贸易暴利和寻找贵金属的双重压力,使其在新航路开辟中处于先行者位置”三条,并特别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新航路开辟的果而不是因”。①

其时讨论也近尾声,《历史教学》2008年第11期发表了王加丰先生的《关于地理大发现的动因问题》对讨论进行了总结,编辑按语中特别提到了我:“在本刊未发表的应征稿件中仍不乏佳作,如:四川省泸州教科所贾雪枫老师的文章,通过读书他已经深入分析到中世纪的特殊情况。”我仔细读了王老师的文章,发现我的看法与他有相通之处,如他谈道:“地理大发现初期的重大事件,如哥伦布和达·伽马的航行,并不是为了卖东西,而是为了买东西或抢东西。”再如他指出“是不是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有了某种程度的资本主义萌芽,就一定要发生地理大发现?不一定”。他强调“说地理大发现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运动,主要是就其发展趋势或结果而言的”。①我说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新航路开辟的果而不是因”,与这个看法应该说是一致的。

除了介绍史学的研究成果,《历史教学》还发表了一些新航路开辟的教学文章,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各地教师对新航路开辟的认识。

2010年四川进入高中新课改,我在泸州组织新课改教材培训,《历史教学》中的文章给我提供了培训资源。我选择“新航路开辟”为研究主题,并选了《历史教学》2010年第5期发表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彭禹老师的《〈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为案例。彭禹老师认为:“这节课一方面要关心以人为中心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要关注这个历史过程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的影响。”②整个教学过程由两个“为什么是他们”构成,教学设计结构完整,材料丰富,视角新颖,给刚刚接触新教材不久的泸州老师很大启发。新案例学习过后,我又请老师们分析这个设计有没有破绽。老师们讨论后认为,该设计两个“为什么是他们”很巧妙,但同时也有问题。第一部分的“他们”指中世纪的欧洲人;第二部分的“他们”指葡萄牙、西班牙航海家,教学设计把迪亚士、哥伦布之所以远航归结于知识与信仰的力量。但仔细想想,这种回答缺乏说服力。欧洲人缺乏黄金,具备宗教热情,相信地圆学说,航海知识和造船技术有了进步,但为什么偏偏是葡萄牙、西班牙,而不是意大利、德意志、英吉利或者法兰西呢?然后大家又进一步分析,发现开辟新航路所具备的各种因素,如扩张基督教影响的欲望、整个欧洲对金银的渴求、航海经验和地理知识的运用等,都集中体现在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西班牙。这些因素的组合才能回答“为什么是他们(葡萄牙、西班牙)”,而非仅仅因为知识信仰的力量。这次教研活动开阔了老师们的眼界,使泸州新课改顺利推进。《历史教学》促进了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

(二)启发深入专研

《历史教学》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影响其次表现为启发性。这种启发是两方面的,一是受到启发,顺着那个方向深入研究;另一面是受到启发,产生不同的见解,为使这种见解自洽而深入研究。

上轮课程改革,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教科书是以专题形式呈现,专题的学术性和专业性更强,一时之间,一线老师显得有些手忙脚乱,《历史教学》针对一些难点问题组织了稿件,帮助中学教师理解。比如代议制问题,在教学大纲时代的《世界近现代史》中散见于英、美、法、德、俄、日、意等国别史,实验课标的教科书则把这些内容用专题囊括在一起,增强了理论性。《历史教学》为帮助中学历史教师熟悉这部分教学内容,刊发了不少专家学者的文章,当时的主编任世江老师也撰写了《英、美、法、德代议制的比较》一文。我拜读这些文章后,觉得对我们的老师很有用。但一线老师中真正读过《历史教学》的人却并不多,因此做了两件事:一是以“民主政治的扩展”为主题组织专题教研活动,又在全市统考中以欧美民主政治的两种政体何以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为线索命题,考查代议制的有关知识和影响,既检验了教师的教学成效,又考核了学生的理解水平;二是在前述教研基础上撰写了《也谈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一文,把自己的学习和思考结果表述出来,在文中,我通过考察英、法、美、德的不同国情,阐释不同国家代议制的异同,提出了备课和教学的建议。文章很快发表于《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1年第5期,文章发表后,一些地方的老师撷取部分内容用于命题,这些题目今天在网上仍可以看到。

《历史教学》发文不拘一家而给众家发言的机会。正是这种宽阔胸襟,使阅读者能够在他山之石基础上获得自己的创见。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始终是两个极易走极端的话题。我以太平天国教学为主题在泸州组织专题教研,用南京宁海中学陈红老师《〈太平天国运动〉的教学设计》为案例,并与泸州高中王晓荣老师的教学设计进行比较研究。陈红老师的设计从“太平天国的课堂教学首先还是应考虑如何展现历史真实”出发,以叙述故事的形式,大致以洪秀全的活动为线索,“带领他们(学生)进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进入当时的历史场景”,“以展开史实为主,设计针对具体史实的问题,不做整体评价”。①王晓荣老师的设计按太平天国历史的发展逻辑,分别叙述太平天国的前世今生,“体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和局限性”是该教学设计的“主題思路和灵魂”。

我分析道:“进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进入当时的历史场景”的设计思路很好,但创设的情境是不真实的,通过这些情境,学生看到的太平天国仿佛就是洪秀全个人的翻云覆雨。我提到,太平天国运动乃至义和团运动,这些都是社会最底层民众的反抗运动,要理解他们,就要理解当时的社会民众所处的绝境,理解其反抗的正当性。而一旦进入普通民众的情境,我们就会发现,当普通百姓生计断绝、啼饥叫寒、无处存活的时候,其本能的反应是什么呢?难道是去理解先进技术、先进的生产力如何促进社会进步吗?这次教研和讲座效果极佳,后来我进一步阅读理论书籍,补充了史料,撰写了《客观、真实、符合逻辑是历史教学应遵循的原则——从太平天国运动的教学说起》一文,发表于《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1年第7期。文章发表后不久,聂幼犁先生打电话来夸奖文章写得好并索要文章的电子版。目前,知网上可查该文的下载量已超过1000次。

(三)挑战教学实践

《历史教学》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影响还表现为挑战性。《历史教学》有个好传统,就是把问题摆出来让大家去思考,我称之为“布疑”,在“布疑”中激起有心人的挑战心。

“宋明理学”是高中历史公认的教学难课,教师教得云里雾里,学生学得糊里糊涂。我听过多次该课的教学,也在《历史教学》看过多篇该课的教学文章,坦率地讲,没有一篇文章,也没有一堂课让我感到把问题说清楚了。问题究竟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师生都倍感吃力的现象?我决心挑战一下。于是在泸州的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了“宋明理学”一课。

我的导入是先要学生说出带“理”和“气”的成语,学生说出理直气壮、话丑理端、气势汹汹等,然后提问:理、气这些名词,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在用,但什么是理?什么是气?一时大家都说不清楚,“宋明理学”一课将会帮助我们理解这些概念。

教学中需解决的问题:1.儒学发展遇到什么困境?北宋五子怎样破解这种困境?2.为什么说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的理论体系存在什么问题?3.陆九渊与朱熹的分歧主要是什么?王阳明怎样把心学发展到新阶段?教学大致划分为三段:出示三则分别反映忠、孝、义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传统儒学强调“必须”但没有回答为什么“必须”,这是儒学发展面临的本原性问题的困境。然后引导学生学习分析北宋五子如何破解这个困境:他们巧妙地把天地演进与人性结合在一起,发现“万物皆有理”,这个“理”与现代哲学概念“规律”“原则”有相同之处,“理”成为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的共同性质,“气”则是物质和运动。由于一切事物都有理,所以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体现形式,人保持天理,遵守仁义礼智信规范,不是从外面强加的羁绊,而是出于自然本性。

出示朱熹的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万紫千红”是“气”,“总是春”是“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朱熹把“理”和“气”的关系统一起来,从而建立起完备的哲学体系。引导学生理解朱熹把“理”“气”关系定为“理在气先”,意思是精神的“理”独立存在于物质世界产生之前,万物各有其理,万物之理总归于“太极”,具体的事物之理来源于“太极”。由于“理”表现在事物上,所以他强调“格物致知”,用“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来领悟贯通万物的“理”。这就产生了陆九渊所讥的“支离”之弊。

出示陆九渊“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指导学生理解陆九渊的观点:理是天道,人本身与天道浑然一体,因而心就是天道在人身上的反映。由此可知陆九渊与朱熹的思想分歧:朱熹认为理在事物,所以必须穷物及理;陆九渊认为理在心上,因此要“发明本心”。王阳明进一步发展了陆九渊的思想,出示“先生游南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心学的主张,理解王阳明的理论贡献:把天理和心理统一起来,“心”不仅是万事万物的最高主宰,也是最普遍的伦理道德原则;提出格物致知的新途径“致良知”,程朱的格物指向具体事物,陆王的格物是格心;提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程朱主张知先行后,强调知的作用,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否定了知与行的界限。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在对看似枯燥的哲学概念的理解中,体悟着中国古代哲学的奥妙与精深,课堂进展顺畅。教学结束后我反思,为什么以前听的课老是感觉疙疙瘩瘩,原因在于,执教者一没有完成概念转换,中国古代哲学概念十分难懂,不进行转换学生几乎不能理解;二没有把理学思想发展的脉络理清楚,逻辑不顺。我告诉老师们这节课教学的实际对象还不是学生,而是听课的老师,是一节培训课,是让老师们学会如何转换概念,如何理顺思想史发展逻辑,如何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材料和设计问题。这次教研活动后,泸州的老师们执教“宋明理学”就顺畅多了。后来泸州高中陆洪老师参加全国历史教师名师工作室联盟的会议,他在会上就“宋明理学”的教学作了专题发言,发言以我的教学思路为主轴,与会者反映终于将“宋明理学”的思想发展和教学逻辑理清楚了。

三、对《历史教学》的建议

《历史教学》是一个注重教学研究的学术杂志,读者对象既有大学和教研机构的人员,更有普通中学教师,所以刊物既要有理论的厚重,又要有实践的鲜活,才能吸引读者。从教学研究的角度出发,基于个人的实践和思考,我向杂志提出如下不成熟的建议:

(一)引導历史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研究

《历史教学》的声誉在于学术,所以,我认为《历史教学》应高扬学术研究的旗帜。建议编辑部可以组织专家学者讨论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历史教育教学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持之以恒地、有重点地、分步骤地引导历史教育教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就我个人而言,目前对历史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的关注点仍然在学科核心素养。随着课程标准的修订落地和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新教材的使用,大家的注意力转移到新教材的研究上,但是这不代表学科核心素养的有关问题已经解决。

比如,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的核心素养还是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它怎样转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说: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①这句话前半句是“学科的核心素养”,后半句是学生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这句话的逻辑关系,我的理解是:学科核心素养首先是学科的核心素养,它表现的是这门学科思维和能力要求的基本特征,是一种客观的存在;然后才是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这门学科后内化在个人品质中的个性特征,这是一个主观的过程。“素养”可理解为经过长时间的修习、涵养、培育而形成的人格特征,这种人格特征内化则为品格,外显即为能力。“核心”和“素养”组合在一起构成的“核心素养”,是带有一种本原意义、可以由此生发其他元素的基础元素,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内在的特性。从学科的核心素养到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就是教育教学的过程,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教育的结果。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怀特海指出“教育是教人们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②怀特海提出的“风格”概念类似于我们提的核心素养。“在风格之上,在知识之上,还存在着某种东西,一种模糊的东西,就好像主宰希腊众神的命运一样。这个东西就是力。风格是力的塑造,是力的约束。”①塑造风格的“力”就是教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从历史角度塑造学习者观察和认识世界的风格,是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学会从历史视角理解和认识生活问题,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遇到相关问题时,能够从历史思维或方法论出发,以历史学科能力为支撑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历史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②从这个定义出发,自然产生持什么历史观、怎样叙述和阐释、得到什么认识的问题,由此凝练出的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历史观、历史方法、历史认识三个层次。我一直有个疑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其内在的五个维度是个什么样的结构?但一直没有看到专门的文章论述这个问题。我曾经绘过一个以历史解释为中心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结构图,试图回答的问题是:所有历史叙述都是基于对过去的理解而进行的解释,解释以一定的立场为出发点和指导(唯物史观);解释是针对一定时空范围内的事物而进行的(时空观念);解释是以一定的材料为依托而进行的(史料实证);解释过去的目的不是稽古怀旧而是面向未来(家国情怀)。史观和情怀是观念形态的东西,时空和史料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只有在进行解释的时候观念形态和客观存在才有机结合在一起。

这只是我不成熟的思考,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导。更希望历史教育教学工作者在关注实时性问题时,也关注基础性问题。

(二)引导新形势下历史教学文化重构研究

当代教育教学最重要的特征是现代信息技术以不可遏制之势深度融合于教学,学生多渠道、不定时地接触接受有关历史的知识。很多老师都表达了对历史教育现状的忧心。比如,有位老师是这样描述她的尴尬:她讲“秦统一中国”,为了引起同学兴趣,“讲了一些关于秦始皇的故事、郡县的故事、三公的故事等。感兴趣的大概只有一半甚至更少的同学。我问道:‘同学们你们接触到的关于秦始皇这段历史的有哪些?’当时我设想的是电视剧或者是动漫,只要不是过于不靠谱的影视,我都可以结合一些他们印象深刻的剧情去讲历史知识。但是班级的孩子回答的最大声的是‘王者荣耀——嬴政’”。她感叹“历史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变成了一个尴尬所在,历史人物可能只是他们游戏当中的英雄,是他们这个年纪所看内容中不会出现的影子”。③过去我曾经受在新技术条件下授业已不再是教师的主要职责的观点影响,认为历史知识的教学已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现在我的观点已经完全转变,历史知识不仅是教学重点,扭转学生受到歪曲的“历史知识”影响而形成的扭曲的历史知识结构更是历史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这个看法我在《数字化时代历史教学的挑战与破局》一文中已有论述,怎么做呢?需要各地教师的实践和交流。

现在的课堂教学,没有电子课件几乎不可想象,而电子课件中音频视频似乎也不可缺少。但是我观察到,现在的课堂教学,堆砌材料、追求华美、把影视片段当作史料使用的现象颇多,教学碎片化、非逻辑的现象较为普遍。传统的讲述、讲解、谈话、演示、图示等教学方法在新技术手段下如何发扬光大,各种交互式的技术和网络资源如何综合运用,线上与线下的教学如何结合,新情境下的教学模式如何构建,等等,都是实践中已经出现的问题,亟待我们去探索。

2016年,我在泸州提出了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背景下新型课堂教学文化的建设问题。2020年,“新冠”肆虐使线上教学成为突发事件下的主要教学形式,疫情缓解后,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相融相生逐渐成为教学的常态,我又提出远程同堂同课共构的云教学思路,并在我的工作室内江、南充地区的集中研修中进行了教学实验,获得空前成功,我写了篇短文①进行初步总结。这些工作,使我的思考开始聚焦于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新型的历史教学具有什么样的文化特征?希望各地的历史教师都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三)引导教学实践反思研究

普通的中学教师都很喜欢教学观摩和案例分析。我的经验告诉我,我们组织教研活动,听了一节课,召开现场评议会,大多数教师都能侃侃而谈,从不同侧面或细节谈出自己的感受,很真实。但这些侃侃而谈很难形成一篇有深度、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有时我觉得某位老师发言时提出的问题或观点有价值,希望他写出来,却很难得到一篇能够清楚阐释自己观点的文章,老师们对此也非常苦恼。我反复思考问题的症结,认为老师们评课议课时的高见,属于零光片羽式的灵光闪现,它来自实践的联想,与具体情境结合,然而时过境迁,限于理论修养和工作实际,这些灵光就如同闪电一样消失。这是需要教師深刻反思的问题。

《历史教学》70华诞之际,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感,一是感谢《历史教学》若干年来的引领和指导,二是表达祝愿,祝愿《历史教学》越办越好,引领更多的教师走进教育科研的殿堂!

【作者简介】贾雪枫,中学特级教师,四川省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四川省贾雪枫名师鼎兴工作室领衔人。

【责任编辑:王湉湉】

作者:贾雪枫

第3篇:更新历史概念教学 提升历史教学效益

历史概念教学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在社会不断进步、历史研究成果迭出、新课程改革逐渐推广的背景下,如何更新历史概念教学,大面积地提升历史教学效益,已经是摆在广大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基于实践,本文提出进行历史概念教学的诸种方式,以供探讨。

一、“以史导论”进行历史概念教学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用“以史导论”的方式进行历史概念教学有利于充分运用最新历史研究的成果.激发学生的主体性,科学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如现在许多学生尚缺乏对近代中国改革这一历史概念的正确认识。为了解决这一个问题,笔者以教学戊戌变法这一知识内容为契机,遵循“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进行了“以史导论”式的概念教学。笔者以《温故戊戌年》等历史报告文学为脚本的影视片《走向共和》片断为载体,逐点分析。逐步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来理解改革,有效理解了“改革”这一历史概念的如下内涵:改革是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方式,是消除社会发展障碍的主要途径;改革需要对方优越性显现,己方改革力量出现等条件;改革要成功需顺应时代潮流、要有配套措施、要有足够的统治资源的支撑、要注意轻重缓急,要处理好各种关系等等。

二、运用文明史观进行历史概念教学

文明史观主张以现在的眼光、根据现在的问题来看过去。它不但是史学界倡导的历史观,也是历史新课程的指导思想之一。历史教师应当运用现代民主思想引导学生框清“统一”“革命”“国家”等历史概念。在讲到古代祖国统一、清明盛世的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充分了解专制王朝统治下民生真相的基础上,理解其“统一”“盛世”的实质是“一个主义、一个领袖、一个声音”的政治全能主义,是“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康乾盛世则更是“帝国徨彷”的年代。进而引导学生养成统一、盛世要以民主、以民生为前提的价值观。如在淡到中国近代的屈辱史,不但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落后要挨打”的历史教训,而且要从国际关系史的演变引导学生理解它同时也是一种与人类文明相背的必然结果。

三、联系古今中外进行历史概念教学

历史事件、历史概念不是孤立存在的,进行科学的历史概念教学就必须引导学生联系古今中外的历史。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学说似乎两不相干,但若在“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句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下加以整合起来,它们却都属于东西方国家制约绝对权力的措施,只是我们长久以来缺乏对中国历史的洞察和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核心价值的深度理解,都把它们的主要功能说成了麻痹群众调和阶级矛盾了。近代以来的历史概念则更要与世界史相联系起来。如何理解袁世凯的复辟,就有必要研究西方国家的君主立宪制,实际上杨度在给袁世凯的悼词“君宪负明公?明公负君宪?”中的问号已有暗示。又如,要正确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就必须理解苏联的革命策略;要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选用计划经济,就必须理解凯恩斯主义、自由主义等经济理论的地位;要正确理解我国开放四个经济特区,就必须联系世界经济分工浪潮与和平外交政策、和平统一台湾政策的提出。

四、运用语言文字知识进行历史概念教学

要弄清一个概念,首先要弄清它使用的基本术语。对中学历史教学来说,还它字义的本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所用之术语一般存在三种情况:一是出自古代汉语,历经演变;二是外来名词,近代以来,许多词语就是由英文译到日文,日文又译到中文;三是由原名缩写而成,久而久之,字义尽失。相对于某些概念要到古籍中去寻找。“现代化”“近代化”这些近代外来名词的原意要到英文、日文中去寻找,这两个词在英文中的原意“modernization”,它的时间尺度定在了1500年以来。如“国家”的英文原意是“nationstate”,也就是所谓的“国民国家”,即建立在“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的基础上的国家。又如,许多学生对“中兴”“苏联”这些概念的理解或错误或片面,就在于他们不知道这些词语在缩写前的意思,如果我们把“中兴”两字解释成“一个王朝衰败之后重新振作达到盛世”,学生就容易理解“中兴”其中的涵义。而“苏联”则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缩写,由此引导学生理解列宁的理想并非仅仅是现实上的一个苏联。

五、整合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历史概念教学

知识的重复是分割式学科教学所不可避免的后果,在学科教学中把各学科间的知识整合起来进行概念教学,是降低教学成本,提高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重要途径。针对美国《1787年宪法》黑人公民权限制与北美殖民地《独立宣言》宣扬天赋人权的落差,教师可运用政治常识,说明天赋人权理念要付诸实施需要一系列的条件。再如“民族区域自治”“求同存异”“一国两制”这是三个不同的历史概念,但是蕴含其中的就是“和文化”,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运用哲学常识把这三个类似的历史概念串起来,进行分析与比较。又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中的“工业布局中的因素”检视张之洞在汉阳而不是在大冶创立铁厂的史实及原因,进而使学生认识到“缺乏民主政治、民主决策是中国近代化运动”步履维艰的原因之一,而不仅仅停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阻碍中国近代化的根本因素”这一宏观的叙述上。

六、提供名家名作拓展历史概念教学的空间

利用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机会,向学生提供一些名家名作,有利于拓展历史概念教学的空间。刊于南方周末的《何为民族主义,我们应该怎样爱国?——杨奎松教授访谈录》对“国家”“民族”这样的历史概念进行了深入而独到的分析,而同样这些历史概念在北京大学教授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张建伟的晚清历史报告文学等书籍中更是得到系统而详实的论证。像在《读书》《书屋》《南方周末》、近代中国网中也可以常见一些历史概念的解读。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阅读诸如此类的文章,充分拓展历史概念教学的空间。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无疑,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不断诠释历史概念,更新历史概念教学,对于我们历史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对于广大学生悟史能力的提升,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尝试途径。

作者:胡尧兴

第4篇:人教版历史八下第20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下第20 百花齐放 推陈

出新 教学设计

第20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文学习,使学生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创作在五六十年代和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出现两个高峰,产生许多优秀作品。讴歌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颂扬社会主义革命建设风貌和改革开放分别是这两个时期文艺创作的主旋律。(2)中共的正确领导及其对体育事业的重视,广泛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是新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和运动水平不断提高的根本保证。(3)申奥成功是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及国际地位提高的重要标志,每个中国人都为之骄傲,为之振奋。从而激励青少年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2、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新中国文学艺术创作的主旋律;五六十年代文学事业的繁荣及改革开放以来文学创作的新成就;新中国影视艺术、绘画、书法和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的迅速发展;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体育强国。(2)通过对新中国文学艺术成就的讲述,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文艺作品,加深对新中国文学艺术创作主旋律的理解,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说明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我国文艺繁荣、体育运动水平迅速提高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3)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各种类型、层次的问题,促使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4)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方式,推动学生间的合作和互动。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1重点:a文学艺术创作先后出现两个高峰的表现及其所反映的时代背景。b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事业迅速发展的表现及原因。2处理方法:a通过访问、填写调查表和相互交流,加深学生对新中国不同时代文学艺术作品内容及其时代背景的理解。b通过图片、录像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拉近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3难点:a对文学作品的评价。b为什么说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体育强国?4处理方法:a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b通过设计抢答题、竞赛题,组织小组比赛,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前导学1查找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及其相关资料:a学生前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调查他们年轻时所喜爱的文学作品、电影、电视,并请他们介绍这些文学作品、电影、电视的主要内容。b查找有关五六十年代及七八十年代一些著名文学作品资料,收集有关这一时期电影、电视的录像、剧照等。2查找体育发展的相关资料,收集运动员刻苦训练的事迹。教学方法:知识竞赛形式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设计:导入新视频《千手观音》这是XX年第28届雅典残奥会闭幕式中中国六分钟表演的片段。观看舞蹈后给你怎样的感受呢?(美轮美奂的千手观音舞蹈惊艳四座,这是残疾人用生命的感悟创造的完美。优秀的艺术给人以精神的愉悦。)那么同学们知道除了舞蹈以外还有哪些文学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音乐、影视、戏剧、杂技、书法、绘画、摄影等)学习新调查:前让同学作了一项有关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青年时代以及我最喜爱的文学艺术作品的调查。祖孙三代青年时期喜爱的文化艺术作品调查表爷爷奶奶青年时期 爸爸妈妈青年时期 我

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等)电影电视音乐其他文艺作品(如戏剧、舞蹈、杂技、书法、绘画、摄影等) 要求:在罗列文艺作品名称的同时,要能简要介绍作品的主要内容。(可简要记录在背面,或另附纸。)备注:

1、祖孙三代所喜爱的文艺作品必须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创作的文艺作品。

2、爷爷奶奶青年时期喜爱的作品是指五六十年代的文艺作品,爸爸妈妈青年时期喜爱的作品是指改革开放以后的文艺作品。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组,相互交流调查访问所得的材料。并结合书本第20第

一、二框题的叙述,思考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伴随着时代的脚步,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迎来了几个创作的高峰期,哪几个?(两个,a新中国诞生以后;b“文革”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一、新中国成立以后文学艺术的繁荣哪些同学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爷爷奶奶青年时期喜爱的文学艺术作品?并简要介绍其主要内容。(学生介绍讲述)你们爷爷奶奶所喜爱的这些文艺作品基本上是五六十年代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这些代表了解放以后文艺事业发展的水平。那么为什么会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文学艺术也步入了新的时代?(A政策导向:“双百”方针的提出给文艺创作以和谐宽松的创作氛围。B可创作内容的丰富:新旧社会更替阶段的社会情况,为文艺创作提供现实生活斗争的摹本。)本节我们将通过有关文艺体育知识的竞赛,看看同学们对这方面情况了解多少。我们全班分为四个小组进行比赛。活动:知识竞赛(第一轮五六十年代文学艺术作品知多少)第一环节快速反映。看文字描述,猜文艺作品(小说《红岩》、电影《林则徐》、小说《青春之歌》、油画《开国大典》)第二环节视频点播。看视频片段,猜文艺作品(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越剧电影《梁山泊与祝英台》、舞剧《红色娘子军》、话剧《茶馆》)通过第一轮比赛,我们对五六十年代的经典文艺作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由此可见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往往是反映时代的特征,借用《茶馆》作者老舍的一句话:“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换言之,一部大作品就是一个小社会。文艺作品最大特点就是源于社会又反映社会,取之民又奉献于民。

二、改革开放以后文学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我们的文艺创伤在经历了万马齐喑的“文革”时期后,文艺创作迎来了又一个春天。请同学们介绍一下,你们父母年轻时所阅读、喜爱的文艺作品有哪些?以及你所喜爱的文学作品、电影、电视及其他作品又有哪些呢?说明理由(注意引导)(学生介绍讲述)活动:知识竞赛(第二轮七十年代至今文学艺术作品知多少)第一环节抢答题。问题一:《红高粱》这部影片的导演是谁?他还导演过哪些著名影片?《红高粱》这部影片曾经获得以下哪个电影奖项?A、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B、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美国奥斯卡金像奖D、嘎纳电影节金棕榈奖。问题二:这是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甘肃敦煌艺术剧院排的大型舞剧。它被赞誉为“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作品”,响舆海内外。观看这部作品的视频片段竞答相关问题。第二环节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步进入每个家庭,优秀电视丰富荧屏。而一部优秀的作品的背后往往会有一首人们耳熟能详的主题曲。请听下列电视剧插曲,抢答电视剧的名称。(《渴望》、《西游记》、《大宅门》、《编辑部的故事》、《新白娘子传奇》、《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通过这两轮的比赛以及对祖孙三代的调查,可见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现了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丰富的文艺作品的出现从一个侧面说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请问同学们在文学艺术方面有什么爱好?你是怎样发展自己的爱好的?(结合书本上的动脑筋。)

三、走向世界的中国体育想信一些同学除了对文艺感兴趣外,还对体育特别感兴趣,请你说说喜欢什么体育运动?并介绍一下该项目的中国体育明星。在新中国涌现出许多大家喜爱的体育明星,那么旧中国的竞技体育水平怎样呢?图片:中国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刘长春(1932年“单刀赴会”)及美国报纸上讥讽中国人站在鸭蛋旁张望奥运会奖牌的示意图。视频:第28届雅典(XX年)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战况。(金牌总数排名第二)。今昔对比你有何感想?(旧中国单质体育水平很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体育运动水平迅速提高,昔日“东亚病夫”已成为亚洲体育强国,中国体育正向走世界。)活动:知识竞赛(第三轮走向世界的中国体育)第一环节每组依次说出中国体育史上的“第一”第二环节风险题,看图片认体育明星。(1分题,姚明、刘翔、田亮;2分题,李宁、王军霞、邓亚萍;李菊、林莉、老女排;南通被誉为的体育的“世界冠军摇篮”,你知道有哪些世界冠军吗?三分题,容国团、陈镜开、许海峰。)为什么建国以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迅速?(

1、普遍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毛泽东提出“健康第一”,国家体育总局提出“全民健身”增强体质。

2、体育补被列为学校重点程及完整体育制度的建立。

3、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刻苦训练,科学指导。)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也由于中国体育水平举世瞩目,在亚洲和世界体育界的信赖和支持下,中国开始承办大型国际赛事。很多人还记得XX年7月13日那个不眠之夜。那一夜中国人圆了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梦想。图片资料: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举办了亚洲运动会;XX年中国将举办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获得了XX年奥运会主办权,表明了随着祖国经济实力的提升,我国已有实力跻身地世界体育强国之林,作为一名中国公民,为迎接XX奥运会,你觉得自己能做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欺盼XX年的北京成为世界的亮点。总结全

第5篇:八下历史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平

内容: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②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国旗:五星红旗,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首都:北平(改名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④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54门礼炮齐鸣28响54:当时中国只发现54各民28:1821年,中共成立至开国大典28年 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族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政务解放的斗争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西藏代表:阿沛·阿旺晋美

意义: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1950年—1953年 抗美援朝

司令员:彭德怀跨鸭绿江

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1953年,美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板门店)

意义:①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②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我国的安全,也维护了世界和平,同时也促进了我国政权建设和恢复国民经济的顺利进行

③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鼓舞了世界被压迫人民争取独立和解放的信心和勇气

第6篇:八下历史提纲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第1课中国人站起来了

(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 内容:①通过了《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以前,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②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④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举行开国大典。54门礼炮齐鸣28响。(54代表当时全国54个民族,28代表从1921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斗争取得胜利。)

2.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2)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第2课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一)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953年7月)

原因:①美国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安全;②朝鲜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性质: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员是彭德怀。 英雄人物: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邱少云

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二)土地改革(1950—1952年)

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强烈要求获得土地。 目的: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内容:1950底,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意义:①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②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③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

1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培养建设人才。 2一五计划的成就

①基础工业与新工业部门的建立:

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②交通运输业的成就: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3影响: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底)

(一)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背景:土地改革以后,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这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方式:建立生产合作社。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 主要方式:进行公私合营。 方法(手段):赎买。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三)三大改造的基本任务(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四)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一)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1956年) 主要内容:(1)中共对国内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见书P27);(2)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意义: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二)探索中的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1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2 影响:使得左倾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

(三)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科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

1文革发生的根本原因——党内“左”倾错误严重发展的结果 2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内乱。 3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标志文化大革命结束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背景:粉碎“四人帮”以后,人民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但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时间:1978年

意义: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

★1内容:①思想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政治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2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共八大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同处:都提出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9课改革开放

(一)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的重要政策)

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前提:以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为基础。 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作用: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城市: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1985年)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

(二)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的建立

1980年,我国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增设海南经济特区 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城”。 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2)现在的对外开放格局

★★我国对外开放区从沿海地区逐步向内地发展,从而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提出实行改革开放。

2、实行改革开放后,针对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1987年又为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中共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总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二)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邓小平南巡讲话

(1)主要精神: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发展经济是关键;发展才是硬道理。

(2)影响:邓小平的“南巡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中共十四大(1992年)

内容: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定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3、中共十五大(1997年召开)

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11课民族团结

(一)民族关系: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二)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政策:

1、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正式确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状况:建5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

3、意义:有利于促进祖国统

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地区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提出: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最先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最早成功运用于香港问题)

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占领)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1553年,澳门被葡萄牙占领)

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港澳回归的根本原因: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①建国初期: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③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并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九二共识

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中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由此,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江泽民关于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

意义: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认识:统一是历史潮流,台湾在祖国的怀抱里更加繁荣;一个中国是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分裂祖国活动注定要失败。

第14课钢铁长城

1、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1971年自行研制导弹驱逐舰,197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2、空军建立:诞生后面临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考验。从苏联买——国产化——自己研制。

3、导弹部队:1957年开始组建,担任核反击的特殊任务,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还有其他多种型号的导弹。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 我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影响(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万隆会议(又称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时间:1955年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结果: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导”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意义:万隆会议反映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这种精被称为“万隆精神”)

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中美建交

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经过:1971年7月,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2年,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建交公报》)

意义: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时间: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 以上两点表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和中国外交取得了重大成就。 ★★.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

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时间:2001年,第九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及相关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 特点: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一) ★★.“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卫星)(两弹元勋:邓稼先。) 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使用核武器的原则: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武器国家使用核武器。

导弹: 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试验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导弹实现了核爆炸。

人造卫星: 1970年,我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99年,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意义:表明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袁隆平——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 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二) ★★.863计划

研究领域: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及海洋高技术(1996年)等八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

**认识:中国应积极吸收当今世界最新的科技成就;实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促进科技发展,加大科技投入等。 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三个面向:邓小平的题词,内容: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教育发展

1、

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 20世纪90年代,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到2000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第20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1、1956年,我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毛泽东对学生提出“健康第一”的要求

3、1990年我国首次举办亚运会;2008年举办奥运会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衣食住行的变迁:

2、就业和生活保障

第7篇:八下历史第2课

班级:姓名:组别:使用时间:八年级历史导学案日期:主备人:审核人:

课 题 第2课最可爱的人 课型 新课

一.导入:

作家魏巍有一篇文章 ---《谁是最可爱的人》,那么,“最可爱的人”这一崇高的赞誉是如何得来的呢?它源于50多年前的一场伟大战争 ---抗美援朝。今天,就让我们重温历史,去领略“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风采。 二.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掌握朝鲜战争、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三八线”、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 2.能力目标:认识抗美援朝对朝中两国的伟大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三.学习重点:抗美援朝战争的大致过程和志愿军将士的动人事迹。 四.学习难点: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五.导学内容: 【知识梳理】(要求:预习课本,自主完成基础知识,把不会的做好标记.)知识点一: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原因: 2.目的: 3.性质: 4.时间: 5.指挥者: 6.经过:

7.结束标志: 8.结果:

知识点二: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1.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与敌人战斗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就是他们中的代表。他们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主义和﹍﹍﹍﹍﹍主义精神,被誉为“﹍﹍﹍﹍﹍”。 2.主要战役:

【合作探究】

1 。根据下列提示内容写出相对应的人物的名字。

用身躯堵住敌人机枪射口的英雄—

严守潜伏纪律被大火吞噬的英雄——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

2 。请列举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威胁中国安全的侵略活动。

3.史料分析: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 请回答:

(1)材料1“跨过鸭绿江”的军队名称是什么?这支军队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请举出典型代表。

(2)从歌词来看,中国军队“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

(3)“打败美帝野心狼”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构建本课知识树;相信你能行!)

四、当堂检测:(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堂作业小本有关习题)

五、教后反思:

/

第8篇:2018八下历史期中复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

1. 国家主席习近平勉励大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近代以来我们的伟大梦想。回首往昔,中华民族摆脱屈辱,站起来追梦开始于(

)

A. 中华民国的成立 B.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D.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

2. 时下人们爱用“最美”一词赞美在危难关头舍己救人和在行业内有突出贡献的英雄人物,在20世纪五十年代,人们用“最可爱的人”来赞美抗美援朝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包括(

)

①黄继光②王进喜③邱少云④雷锋。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③ 3. 下列选项属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的是(

)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

④采用公元纪年。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4. 1951年,28岁的豫剧艺人常香玉捐献一架战斗机。据资料显示,到1952年6月,全国人民总计共捐款55650.37万元,可购战斗机3710架。这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的心声是 A. 支援淮海战役,争取早日解放 B.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C. 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D. 早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5. 新中国成立是二战后世界上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改变了世界的政治版图,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对“新纪元”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中国人民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 B. 开创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C.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 结束了百年耻辱,真正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6. 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建设新生政权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西藏和平解放 ②“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③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④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A. ③①④② B. ③④①② C. ④①②③ D. ④③②①

7. 下列不是为巩固新中国政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 A. 开国大典 B. 抗美援朝 C. 土地改革 D. 稳定物价

8. 标志着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分离走向团结,从落后走向进步的重要转折点是(

) A. 新中国成立 B. 西藏和平解放 C.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D. 一五计划期间 9.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施政方针是(

) A. 《临时宪法》 B. 《共同纲领》 C. 《土地改革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0. 新中国成立初期起过临时宪法作用的重要文件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 《共同纲领》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1页,共6页 11. 建国初期,毛泽东曾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我国在“一五”计划中决定为了(

)

A.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 加速实现手工业的合作化 C. 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D. 大力发展轻工业 12. 20世纪50年代,我国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 A.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C. 改革生产资料私有制 D. 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13.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这一时期开始的标志是(

) A. 新中国的成立 B. 西藏和平解放 C. 土地改革结束 D. 三大改造完成

14. “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要多。脑壳谷箩大,宰了一个当三个。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这首歌谣体现哪个时期的特色 (

) A. “大跃进”时期 B. 农业合作化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15. 中国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土地改革的完成 C. 新中国的成立 B. “一五计划”的完成 D.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16. 下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A. 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C. 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B. 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D. 农民的个体经济组织

17. 邓小平:“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下列语句中文革提供的教训错误的是(

) A.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

B. 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C.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 要维护领袖的绝对权威,大搞个人崇拜,神化领袖

18. 20世纪50年代,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材料中“政府号召组织起来”的措施是 A. 实行土地改革 B. 成立人民公社 C.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 D. 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19. 有人的名字暗含纪念意义,比如有人名叫“国庆”,因为他出生在国庆节,那么名叫“纪宪”的人可能出生在哪一年(

) A. 1951年 B. 1952年 C. 1953年 D. 1954年 20. 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次双边谈判中(

) A. 中印谈判 B. 中缅谈判 C. 中苏谈判 D. 中美谈判

第2页,共6页 21. 下列内容不属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是(

)

A.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C. 平等互利 B. 互不干涉内政 D. 共同繁荣

22. 一位学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的关系正常化,也就没有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其含义是指中美关系正常化(

)

A. 标志着美国对中国封锁政策的彻底失败 B. 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C. 促使西方许多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D. 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23. 孔子曾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周恩来总理在某国际会议上提出过类似的主张。这次会议是(

) A. 日内瓦会议 B. 巴黎和会 C. 万隆会议 D. 26届联大

24. 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这一原则体现了中国政府(

)

A. 不以社会制度异同处理国际纠纷 C. 倡导世界各国避免战争和平共处 B. 主张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D. 大力支持弱小国家共同发展

25. 1954年9月,李爷爷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到北京参加一次全国性会议。他亲历的活动是: A. 听取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B.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决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D. 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26. 如图是小华同学制作的一张知识卡片,在卡片的横线处适合填写的内容是(

)

A.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万隆会议 B. 中共八大

D. 十一届三中全会

27. 2016年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说“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新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联合国发出声音开始于(

) A. 1945年联合国成立大会 B. 1955年万隆会议 C.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 1991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28.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政府正式宣布建立外交关系。推动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的关键是(

) A. 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 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D. 第一届亚非国际会议召开

29. 2017年4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会晤。习近平强调,两国正常化45年来,两国关系虽然历经风风雨雨,但得到了历史性进展,给两国人民带来巨大实际利益。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始于(

) A. 第26届联大的召开 B. 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 C. 《联合公报》的签署 D. 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30. 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正确的是(

)

①开始进行土地改革 ②西藏和平解放

③万隆会议的召开 ④抗美援朝胜利 ⑤三大改造的完成。

A. ②①④③⑤ B. ①②④③⑤ C. ①④②⑤③ D. ①②④⑤③

第3页,共6页 31. 非洲兄弟们跳起了桑巴舞,阿尔巴尼亚代表高喊:“美国人的巨大失败”;美国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战线第一次击败了美国”。上述场景反映的是(

) A. 抗美援朝的胜利 B. 1955年的万隆会议 C. 中国重返联合国 D.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签署 32. 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勤劳”“无知”“好战”“狡诈” “危险”,到70年代初期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下列事件中,影响美国人对中国印象发生这种变化的是(

) A.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 中国加入WTO

C.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 美国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33.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下飞机主动伸手与周恩来握手,事后尼克松写到:“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这句话意味着(

)

A.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C. 中美关系由敌对走向正常化 B. 美国开始放弃干涉中国内政 D. 中美两国的分歧从此消失

34. 2017年5月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启了与会各国合作共赢的新篇章。同样是为了促进团结与合作,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

) A.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促进各国共同繁荣的主题 D. “求同存异”的方针

3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攻”“和为贵”等思想,这一思想在当代的体现是(

) A. 独立自主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求同存异 D.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6. 新中国首次完整地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

)

A.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 B. 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时 C. 1955年亚非会议期间 D.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37. 周恩来作为新中国外交创始人,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外交风范在世界外交史上留下了卓越风采,他从事的诸多外交活动成为国际交往的典范.下列属于周恩来外交成就的是(

)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提出“求同存异”方针③签署《中美建交公报》④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①②④

38. 图片形象地反映历史发展的瞬间,留下历史事件的痕迹。下列四幅图片定格于20世纪70年代的有(

)

D. ①③④

39. 如图是第二十六届联大的新闻照片,出现这一情景的国际因素是()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 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 C. 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D. 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第4页,共6页 40. 下列新中国外交史上的历史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①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确立②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中日两国建交

④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A. ①③②④

二、材料解析题 B. ①②③④ C. ③①②④ D. ①②④③

41、自从开国大典以来,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成绩,观察下列年代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请回答:

(1)请你一次写出年代尺上的时间①和⑤所对应的历史事件。

(2)1952年底,我国彻底废除了哪一不合理制度?消灭哪一个剥削阶级?

(3)时间④所指事件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4)从1949年10月1日到1957年,共和国在奋斗中不断发展、强大。请你写出感触最深的语言。

4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就解决“三农”问题,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拐点:新中国成立后】

材料一:„„法规定,废除„„;将没收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公平合理的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

(1)建国初,党和政府在全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其法律依据是什么?

(2)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材料二:到1956年底,全国87.8%的个体农户参加了高级农业合作社。--八年级下册教材

(3)1953到1956年,党和国家为发展农村经济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艰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材料三: 1958年10月,某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花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各地成立人民公社,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公社还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皮吃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

(4)材料三中的“新乐园”实际上指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什么失误?造成这种错误的主

第5页,共6页 要原因是什么?

【感悟历史】

(5)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三、读图说史题

43、图片是形象的史料。观察下列反映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工作的部分珍贵史料,回答问题:

图一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

图二亚非会议会场

图三中国代表团在 26届联大上 图四历史性握手

请回答:

(1)图一中,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怎样的外交原则?

(2)图二中,周恩来提出的什么外交方针推动亚非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3)图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

(4)图四中主动伸手与周恩来总理相握、推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的美国总统是谁?随后,中美双方在什么地方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

(5)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原因有哪些?

4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1)材料

一、二共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图片中“雄赳赳,气昂昂,越过鸭绿江”的这支军队名称叫什么?

(3)作者魏巍为什么把他们称为“最可爱的人”?请写出这支军队中两位家喻户晓的“最可爱的人”。

第6页,共6页

第9篇:八下历史时间表

中国近代史历史时间表

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举行p2 1949.10.1开国大典p3

1951.10西藏和平解放p5

1950.6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p9 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p9

1950.6朝鲜战争爆发p10

1953.7美国侵略军签订《朝鲜停战协定》p13

1954.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p15 1953.1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p16

1955.4万隆会议 “求同存异”方针提出p17 1953

1956

1956.9

1958.5

1961年初

1962.1

1965.11

1966.5.16

1966.8

1976.9

1976.10

1964.10

1966.10

1976.6

1970.4

1949.4

1949.11

1966.7.1

1971.10

1972.2

1978.12

1979.1.1

1972.9

1978.12

1982

1980

1977.7.1

1999.12.20

1982

1993.11

1991

2000

1997.9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p20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p22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p31 召开八大二次会议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p32 调整国民经济p34 七千人大会召开p34 上海《文汇报》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p37 发表“五一六通知”p37 文化大革命爆发p37 毛泽东逝世p39 结束文化大革命p39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p42 我国成功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p42 我国成功进行了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p43 “长征一号”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p43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p44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p44 组建地地战略导弹部队p44 重返联合国p47 尼克松访华 签署《中美联合公报》p49 中美发表《建交公报》p49 中美正式建交p49 中日建交p50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改革开放p59 包产到户p60 设置经济特区p61 文体事业p65-68 香港回归p72 澳门回归p73 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p76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p77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p78 加入WTO 召开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p79

上一篇:矿井反风演习技术下一篇:肺结核病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