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历史教学计划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二上历史教学计划

高二上历史教学计划 篇1

陈慧慧

本学期的教材是《文化发展历程》(必修3岳麓版)。历史课的学习探究,除让学生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外,还要重视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用科学方法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新教材、新课程标准精神,我制订了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1、以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针,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能力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针对我校高一学生基础差的实际,坚持“夯实基础,狠抓双基,改进学法,激发兴趣,提高能力”的指导思想。

2、教学过程中适当把握起点,复习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时间,既要重抓基础,又要突出重点,适当补充难点,向45分钟要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3、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工作思路,以“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历史”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重点,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生分析:

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大多学生已适应了高中学习的难度与强度,掌握了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我校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够,学习习惯较差,不重视平常对知识的记忆。结果导致考试成绩不尽人意,因此这学期的教学中一定要做到狠抓基础,强化方法,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三、教学目标:

1、落实双基。加强基础知识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巩固,定期组织知识过关。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理解、综合运用能力。在教学中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分析、判断、归纳,使学生能正确把握历史概念,加强材料题的分析训练,以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课堂上可以分组讨论,探究学习任务,互相交流信息,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提高学习能力。

5、利用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教学措施:

1、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必要性,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及智力的发展。充分发挥月考、期中、期末等考试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提高课堂效率:精心设计,精讲多练。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合理利用计算机等教学设备。结合自身及学生实际制定适合本级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

3、认真教好每一堂课。上课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灵活安排教学顺序,把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引入课堂,采用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同时重视基础知识,搞好学科内专题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注重知识迁移,培养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4、注意历史与其它学科的联系,适时补充一些有关历史事件、人物的小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力争使课上得生动活泼,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5、转变教学方式,力求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每堂课前3-5分钟复习上一节内容;30分钟讲课;最后3-5分钟让学生做练习以检测当节学习情况。做到日日清。每周一次小考,考察本周的基础知识。做到周周清。每月一次月考,以试卷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查漏补缺。做到月月清。

6、关爱学生,以情动人,耐心辅导每一个学生,认真批阅学生的每一次作业。搞好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及时反馈到教学中,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教学方法 综合考点内容,突出学科内的知识衔接,注重学科间的贯通,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基础训练,重在运用;拓展训练,重在提高;综合训练,重在发展。使学生既从“点”上拓展,有能对所学知识点结合,融会贯通。

历史上的经济活动是丰富多彩、极其复杂的,它与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等一起构成了人类历史上多彩的社会活动。只要同学们潜心学习,细心探究,就一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感悟许多历史的真谛。

六、教研教改:

1、加强集体备课,与同组的老师共同探讨教学教法。

2、钻研钻研新课程教材与课程标准,探索新课改,坚持用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自主学习等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摸索行之有效的创新教法。

3、在教学中,把握好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重在导,学生是学习的主要角色,平时加强摸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变为高效课堂。

高二上历史教学计划 篇2

一、巧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初中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处于发育期, 心理特点是具有明显好奇心,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书本+粉笔+黑板+地图册”这一传统单调式教学方法,使一些教师局限于“满堂灌”、“注入式”的照本宣科,单纯依靠语言讲述,缺乏情景渲染,牵强附会,不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这样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更谈不上学习主动性。多媒体介入课堂教学,向学生提供极其丰富的信息,使学生自主学习、自由交流、自觉探究成为可能,更适合不同学生的个体需要,更方便不同学生的个体选择。所以我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引入多媒体, 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描写的具体事物用图、形、声、色、像等多种手段表现出来,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具有主动性。如讲《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我播放了剪辑录制的《甲午风云》短片,片中再现了平壤战役、黄海战役、威海卫战役等激烈的战争场面,学生立即被影片中的场景吸引,迫切想知道清政府在每次战役中的结果。这时我抓住时机提出:“同学们,想知道答案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吧! ”这样就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 在兴趣的指导下学习也会变得主动。

二、巧用多媒体,增强记忆效果

历史是讲述过去的知识,给学生的感觉是遥远而陌生,记忆起来自然感觉困难。所以讲授历史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多媒体在这方面具有相当优势, 通过剪辑电影、制作动画等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在他们头脑中留下了很多较深刻的历史现象痕迹,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例如:讲红军长征的经过时,如果仅凭教师口述,则很难把复杂的战争场面、路线及相关各类活动再现出来,自然不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我播放了剪辑的电影片段《湘江之战》、《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同时做了长征路线动态示意图,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形象、新颖,在充分感受历史形象时,掌握有关知识。

三、巧用多媒体,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媒体教学具有快速、准确、大容量、表现力强的特点。可以在课堂上再现历史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如讲《甲午战争》一课时,可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样几个镜头:邓世昌率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殉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的手里呢? 学生积极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又如讲《抗美援朝》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志愿军军歌》,学生听了很容易了解抗美援朝的目的和志愿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学生高兴地说一边听歌一边学历史,真是爽。有时课本本身也会涉及一些与音乐有关的知识,这正是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好机会。

四、巧用多媒体,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传授之中

三维目标教学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教学手段只能靠教师的一言一行,很难达到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高尚情感。多媒体教学的介入,在这方面发挥了优越性,可以通过一些电影、电视剧的镜头剪接,然后用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比较真实的历史画面中体味、感悟,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很多, 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多媒体,合理运用其图、形、声、色、像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创造出悦耳、悦目、悦心的历史真实情景,让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无疑会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有效让学生接受历史思想教育。其作用一定优于教师口述,比如我联系教材内容剪辑了《谭嗣同》、《孙中山》、《甲午风云》、《风雨下钟山》、《西安事变》、《大决战》等许多影片,把历史上许多光辉、高尚的人物形象具体生动地再现于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受到极大震撼,有效培养他们的爱憎感情和爱国主义精神。

五、巧用多媒体,扩大教学范围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网络和教学软件, 学生可以实现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常见问题的认识转化为软件后,可以节省大量简单重复劳动时间,使教师有更多时间、精力用于分析指导学生,并根据学生的解答实施遥控辅导。

让历史教学插上音乐的翅膀 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音乐;歌曲

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像音乐这样能深深的打动人们的心灵:当你听到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你会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可爱;当你听施特劳斯的《维也纳圆舞曲》,你又会觉得生活是那么美好;《春江花月夜》优美的音乐声中,你可以想象到那个春风和煦、明月当空、山水相连的动人画面;《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激励无数热血青年将满腔的热情投入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去……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总能够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篇章,而每一首音乐篇章的背后又总有许多厚重的历史。历史和音乐就这样在时空中交叉和重叠。作为历史教师,我也喜欢音乐,我尝试着将音乐融入课堂教学,让历史教学也插上了音乐的翅膀。

一、音乐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功效

(一)激发兴趣

音乐声波是一种高质量的能,当人们欣赏一曲高雅美妙的音乐后,音乐声波中的能作用于人体后可转化为一种生物能,可使人体中潜在的能量得到激活,从而使人的生物节律得到调节。在历史课堂中播放音乐,使原本僵死的课堂顿时变得生机勃勃,使原本枯燥的历史顿时变得鲜活生动。学生在学习历史中各个器官都能被音乐所激活,通过音乐学生显然对历史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情感

音乐抒发人们的情感,如《在松花江上》让人感受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白山黑水在日寇铁蹄下蹂躏的悲壮之情;《黄河大合唱》让人感受到中华民族万众一心抗击日本侵略的奋发之情;《长江之歌》则抒发人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音乐,让学生用声音来感知历史,抒发他们的发自肺腑的真实情感。

(三)帮助理解

许多音乐作品都是一定历史时期对当时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写照,如《国民革命歌》中歌词“打倒列强除军阀”,就反映了国民大革命的两项重要的历史任务:对外打倒帝国主义,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对内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还有《解放区的天》歌词中“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则反映了解放区人们经过土地改革翻身作了主人后喜悦的心情等。通过对这些歌词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四)发展记忆

在历史课堂中听一些如《我爱你,中国》、《十送红军》等旋律优美的歌曲,能使学生融入音乐的世界里,精神放松,心情愉快,对改善记忆有着极显著的效果。诚如马克思所言:“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可以使用的音乐曲目。(以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为例)(如图1)

三、如何将音乐有机地融入历史课堂教学中去

(一)烘托气氛,导入新课

美国好莱坞大片的导演们总是在影片开始的三分钟设计个小小的高潮,以吸引观众的眼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历史课的成功与否,在课堂开始的一至三分钟的处理安排也显得非常重要。如何在课堂中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播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音乐当然是个不错的选择。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第三节《九一八事变》一课,教师一开始先播放音乐《在松花江上》,整个教室里顿时弥漫着一种忧伤和悲壮的氛围,当音乐悠然而止,教师乘机抛出问题:“东北的白山黑水是如此的让东北人民所热爱和留恋,但为什么他们却要离开自己可爱的家乡呢?”,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则顺利的导入新课。再举一例,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三章第三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一课中,教师播放歌曲《解放区的天》,该歌曲节奏欢快,歌词富有感染力,让人感受到是一种喜悦的心情,到处是充满阳光和笑声。当学生还沉浸在欢快的气氛中时,教师马上提问:“是什么样的事情让‘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呢?”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出其原因是“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从而导入新课。

(二)作为材料,组织教学。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音乐不但可以烘托课堂气氛,以导入新课,有时它还能起到了历史材料的用途

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四节《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一课中,当教师讲到“由于日军的残酷扫荡和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封锁,再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1941年到1942年根据地出现严重的困难局面”时,教师话锋一转,道:“严重的困难局面并没有难倒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相反到1943年后原来荒芜人烟的南泥湾却成为了陕北的好江南”,教师然后播放歌曲《南泥湾》:“往年的南泥湾/处处是荒山/没呀人烟/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不一般/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然后提问:1.共产党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使得昔日荒芜人烟的南泥湾成为了陕北的好江南?2.除此之外,共产党还政治上、思想上还采取哪些具体的措施?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回答,教师很顺利地完成了“抗日根据地建设”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任务。

以音乐作为历史材料,让看惯了文字、图片材料的学生们耳目一新,倍感几分新鲜,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也有许多好处。

(三)画龙点睛,总结全课

一节好课就像一出精心设计的戏剧,不但需要开始如虎头,中间如熊腰,还需要结束如豹尾,这样的设计才能堪称完美。

浙江省2004年历史优质课评比中,一位参赛老师在《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的结束时播放了歌曲《春天的故事》,这时屏幕上闪过了“1、鼓起来的钱袋子。2、降下来的恩格尔指数。3、精起来的饮食。4、大起来的住房。5、长起来的住房。……”等十项反映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数据。在音乐声中所有的学生和听课老师都被深深的感染,深切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伟大历史转折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的变化,下课许久许多人还沉浸在音乐之中不能自拔,此时此刻或许没有什么比音乐更能表达人们的心情了。

音乐是声符碰撞的迷宫,音乐是情感涌溢的海洋,音乐是心灵弥散的空间,音乐是生命流转的记忆。在音乐的世界里我们感受历史,在历史的天空中我们认识音乐,让我们将历史教学插上音乐的翅膀,让思想飞翔得更高。

参考文献

[1]余伟民主编.历史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叶小兵等著.历史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高二上历史教学计划 篇4

袁经程

本学期在学业水平测试之前,我担任了五个班的历史教学任务,分别是279班、280班、282班、287班和288班,其中279班和287班是文科班,280班、282班和288班是理科班。围绕着学业水平考试而进行复习。在学业考试之后,我就主要担任两个文科班的历史教学,进行选修三的新课讲授。以上是我一个学期以来的主要工作任务。一个学期以来,在学校行政和党总支的正确领导下,在高二年级组的具体指导和组织下,在高二历史备课组的认真研究和精心安排下,扎实努力,精意求真,开拓进取,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下面就将本学期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做如下总结:

一、本学期的主要工作有:

(一)不折不扣地完成了各项教学常规的任务。坚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晚自习辅导和课后反思等教学环节,每堂课前都做了精心的备课,认真上课,向45分钟要效益,课后坚持批改作业、晚自习辅导时集中解决疑难问题以及做好教学反思工作。另外,在每次周考和月考后走认真地做了考试分析和讲评工作。

(二)认真扎实地做好了高二历史学业水平复习的工作。本学期的最主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迎接6月份全省的学业水平统考,为此,在高二历史备课组的统一规划下,统一复习资料,统一课

堂教学内容,统一作业,统一考试试题。统一复习资料指的是我们高二历史教师都以湖南省教育厅的学业水平考试要点为主要资料;统一课堂教学内容指的是我们都以考试要点作为主要讲课内容;统一作业指的是我们都以湖南省教育厅的学业水平考试梯度练习作为统一要做得作业;统一考试试题指的是我们高二的每次模拟考试都统一时间进行、统一考试内容。经过近四个月的艰苦努力,学生在6月11号历史考试中普遍感觉良好。

(三)针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加大了科研力度。

第一,本学期坚持在每周集体备课活动中都精心准备,积极参加并发言,同其他同事一道研究新课程背景下遇到的教学问题并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是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一个学期以来,我们都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碰到了许多关于教学课件的问题,为此,我们在每周的集体备课时间里都积极探讨课件的内容和制作方法。第二,积极参加区教研室和市教科所组织的新课程背景下的论文撰写,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教学比武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第三,针对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新鲜事物,我专门进行了思考和分析,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探讨如何最有效地发挥多媒体辅助手段的作用,但又不妨碍正常的课堂教学内容的讲授。第四,我主动同其它学校的同行予以交流教学心得,吸取他们对我的教学有益的经验和方法。此外,还不断地从互联网上寻找和积累新的教

学资源,并加以充分的利用。

二、本学期取得的主要成绩有:

第一、在教学方面,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在全年级考前。本学

期举行的月考、期中考试中,我所教的班次的成绩都考前,尤其突出的是287班,该班的考试成绩在全年级同类班级中每次都是第一,而且是遥遥领先。

第二、在科研方面,取得了撰写论文等方面的好成绩。在参加

2009年全市中学论文评比中,我所撰写的《浅议课改背景下多媒体辅助高中历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一文获得了全市壹等奖。

高二上历史教学计划 篇5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一部分:人文主义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内涵

1.起源:智者学派: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这一切构成了古希腊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2.复兴:文艺复兴: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他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盲信的愚昧思想。

3.发展: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的学说,这一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4.成熟: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阐释的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制和三权分立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根据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

第二部分:人文主义思想在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1.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泰勒斯:研究领域:自然科学

万物皆有水生成又复归于水。

普罗塔格拉:研究领域:人和社会

认识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苏格拉底:研究领域:人

知识即美德;认识你自己。

亚里士多德:研究领域:思维;创立了逻辑学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2.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文学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皮特拉克

艺术后三杰:达·芬奇:突破“圣像图”的画法,用写实的绘画揭示人性的善恶。作品:《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米开朗琪罗:作品《大卫》

拉斐尔:被称为“画圣”,作品:《西斯延圣母》

英国莎士比亚:作品:《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

3.挑战教皇的权威: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学说,这一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就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加尔文:靠信仰即可得救

“靠信仰即可得救”可解释为先定论

4.理性之光: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伏尔泰:抨击天主教;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反对暴君专制,主张开明的君主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卢梭: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创立民主共和国,反对资本主义私有制

高二上历史教学计划 篇6

一、试卷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的试卷是由高一的老师出的,考试范围为必修一、二以及必修三除专题四、五两个专题以外的所有内容,题型按照高考题型设置,难度要求在高考难度的基础上降低一个层次。由于在出题之前我和高一备课组长邓老师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对试题的范围、难度、题型作了具体的要求,因此,本套试卷无论在知识点覆盖还是难度设置上都比较符合高二文科学生的考察要求。从考试的结果来看,均分、及格率均达到了预期的要求,在这里我代表高二历史组对高一出题组老师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

二、考试后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

1、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较差,不能很好的从材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导致判断失误;

2、分析综合能力有待提高,表现在对材料题的解答上答题不够完整,语言不够精炼。

3、少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课后作业存在应付的现象,更谈不上主动学习。

4、理科班的情况:本次考试,历史是按照学业水平考试的题型和难度出的,但考试结果大大出乎预料,从了解到的情况看这是这次理科班考文科出现的普遍现象。究其原因,一是课时严重不足,一周一节课,由于各种放假及一些其他原因,有些班至今才上了六七结课,连勾完书的时间都很难保证。我们虽然很早就做了准备,发了复习卷,但根本没时间详细讲,只能对答案。二是学生不重视,下去不复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三、解决办法和措施:

1、当务之急是加大力度做好理科班的复习工作,希望得到理科班班主任的支持,在班上多强调一下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性,争取顺利完成学业水平考试;

高二上历史教学计划 篇7

一、强化课堂空间的自由度

在课堂中, 让学生的“会学”“乐学”是教学活动的目的, 以学生为主体, 强调学生的“忙”, 是多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机会。在主动的师生互动中, 热烈的生生交流中, 形成一套“习得知识, 掌握方法, 提升思维, 训练能力, 彰显素质”的良性循环, 以锤炼原我个性气质, 塑造真我精神世界, 可谓“水尝无华, 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 相击而发灵光”。

当然, 教师撒手不管、无所事事的“闲”是毫无成效的, 只会将课堂引入混乱、徒劳的怪圈———过度喧闹, 没有安静的氛围;过度松散, 没有专心的气场;过度放纵, 没有规范的秩序。教师对课堂的设计, 并不是教学手段有多花里胡哨, 教学内容有多海纳百川, 而是秉承“善于激活学生”的宗旨去构建一堂精诚、精致、精心的接地气的课。

例如, 在《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的教学模式上, 我着重围绕让学生“合作探究”这一环, 即用比赛计分制的方法, 由学生将基础知识梳理清楚。我把学生分成4组, 每组负责一个主题 (汉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影响;唐、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影响) 共计3分。学生通过组内讨论后, 派出代表回答相应的知识点, 只有将措施、影响准确无误答完整, 才能拿下2分, 否则不给分或酌情扣分。同时, 在每一个知识点温习后, 再配合能力提升选择题, 争取活学活用, 选择正确方可再拿1分!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巩固了已有的知识, 而且克服了传统一问一答的疲劳感。在课堂上, 学生乐此不疲地“备战”, 都想为本组赢得满分, 有的学生在自己的Partner回答错误后, 迫不及待站起来补充, 氛围十分活跃, 很大程度上也锻炼和提升了学生集体荣誉感的情感品质。短短15分钟时间, 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 “秤砣虽小压千斤”的效果冲击。

当然, 在具体操作中, 教师切忌越俎代庖, 半途而废, 牢记要将“合作者的身份”“朋友的身份”贯穿这一环节的始终, 在主动回忆旧知、建构新知中体验学习的成功, 感悟协作的快乐。

二、延伸课堂空间的长度

延伸课堂空间的长度, 归根到底是学生心智发展的质的突破。教师要以熟悉“学生现有起点”为契机, 带领他们走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这与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所言的“最近发展区”不谋而合, 做到使学生跳一跳, 就能够得着。运用到具体教学中, 常表现为解题思路的引领, 即从学生现有的答题水平出发, 带领学生经过紧张的努力和快乐的突破, 内化技能技巧。

《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作为一堂高二文科班的复习课, 材料题解答能力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我要求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来探究“唐太宗和明太祖对待丞相的不同态度”及其“评价唐朝、明朝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异同”, 使学生对知识点理解更深刻、细致。教师对材料进行点拨, 让学生自己思考, 圈出材料关键字, 使之内化成一种学习方法, 不仅仅满足或停留于起点的教学, 而且推向前进去形成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心理机能和智力水平, 让学生终生受益, 课堂充满思考的能量, 在静中取效!学习效率的提高, 应从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入手, 指导学生变单一的学习方法为运用自如的多种学习方式, 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变无效学习为有效学习, 进而由低效学习达到高效学习。教学, 如同德育一样, 最关键的措施是真正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受益的态度品质———诸如如何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拓展课堂空间的宽度

建立在思维和想象基础上的认知, 好比一场美妙的旅行。对于历史课堂来说, 与历史人物击掌, 对历史事件身临其境, 让情感沉醉在道德、理智与美的高峰体验中, 亦求知亦享受。在现代科技的影响下, 学习背景广阔无边, 以尽可能轻松的形式来适应学生的心理, 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

学习的外延丰富多彩, 学习的布景也是海阔天空的。帮助学生实现真正高效率、大容量、有价值的欢乐学习, 必须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切入———色彩就是一块极好的吸睛石———告别黑白的文字、枯燥的概念, 学生不想有半刻的走神。

在《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的教学过程中, 我采用“图说历史”的教学手段进行课堂实践。强调图片 (如汉初郡国二制并行的地图、元朝行省制的地图;唐太宗和魏征的图片;明神宗和张居正的图片;雍正帝和军机处的图片) 的作用, 使学生更感觉真实, 通过视觉的冲击, 加深对课堂主题的认识。历史教育应避免生硬的“重事薄人”, 我们力求创造有血有肉的课堂, 让活的流动的思想和情感, 去丰腴单薄的“原因、经过、结果”的骨架。使之在回顾知识点的当下, 又赋予学生精神上的共鸣, 也使得内容衔接更流畅、引人入胜。

四、提升课堂空间的高度

课堂空间的价值高度是教师所追求的一种与日俱进的新的标高。在形形色色的教学方式中, 在无穷无尽的教学辞海中, 有一条亘古不变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学生, 也最大限度地要求每一个学生。从《学记》的“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到杜威的“在做中学”, 跨中国到西方, 经古代到现代, 都不同程度的强调了启发式教学的可贵。

在《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的最后, 我呈现一段当今史学界的论述, 要求学生联系本节课的学习, 畅所欲言对它的理解。通过思考, 学生灵感迭出, 有“从人治走向法治”角度阐述的, 也有从“理论创新”的角度呼之欲出的, 尽管有些见解略显稚嫩、甚至偏激, 但敢于打破教材束缚, 让思维在大胆独立中越发成熟。当然教师也要善于收官和总结, 否则就失去实用性, 流于形式, 同时也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思维的迁移才能成就新意的果实, 这也适应高考综合应用的能力要求。在近些年的历史高考中, 史论结合的小论文炙手可热, 如果平时我们不放手让学生去表达表现, 临场时, 学生一旦瞟到划了格子的答卷, 很可能在答题之初就在心理上忐忑不安, 心理的败阵往往是思维混乱的引子, 这样的高考感觉是极其糟糕的。我们的历史教学若能达到“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的效果, 即是衡量课堂高度的有效坐标轴。

五、增大课堂空间的密度

历史的包罗万象铸就了人类的世代延续, 文明的源远流长。但无奈于时间空间的限制, 我们不可能在课堂上做到面面俱到, 所以要以最简洁的线条, 拉动最丰富的信息。

《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作为一堂复习课, 课堂小结必须要联系前面知识点以形成整体性、系统化。我在给出“中央与地方, 皇权与相权”两条主线后, 列表格由学生快速回答“从西周到清朝”的一系列朝代中的重要措施, 以考察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宏观架构能力。避免了“教师生硬炮制结论, 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的单通道式传统教学。

主题结构的明晰单纯所彰显的“简洁”, 在教学内容或实践活动中并非删繁就简, 相反, 是更高要求的超越, 教学线条所牵动的信息应该在教师额外的补充中———比如历史小故事———更加丰富充盈, 才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比较全面的认知和发展。有些趣意盎然的课堂时光无疑是学生终身难忘, 回味无穷的。如此枝繁叶茂的向荣课堂密而有序, 充实抵浮华。

历史作为民族的集体记忆, 向来都是生机勃勃的;而历史课堂教学, 作为集知识升迁、能力升级、情感升华于一体的有效载体, 必然是任重而道远的。但我相信, 在“呼唤生命张力课堂”的探索中, 在“动静兼修, 师生共赢”的理念下, 我们一定能走得更稳、更远、更活力!

参考文献

[1]王复盛.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趋势初探[J].林区教学, 2008, 3 (132) :43.

[2]赵亚夫.新时期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J].教育学报, 2007 (5) .

[3]聂乐元.论高中历史“引导—探究—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3:25.

高二上历史教学计划 篇8

关键词:情景式教学 初中历史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1

学历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牵绊之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就被广泛的提及,基于此,诸多全新模式的教学方式改革在不断的深入进行,在这期间,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改革可谓是百花齐放,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效果反馈来看,情景式教学模式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认知历史、感受历史的最有效方法。

1.任课老师对“情景式教学”的认识误区

一谈及情景式教学学习历史,有些个别的任课老师往往对其持敬而远之的态度,其实这是对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的认识偏见,所谓情景式教学,绝非是“情景喜剧”的课堂翻版,它是利用虚拟的时间、空间、人物作为环境因素,来反应真实的学习内容的一种教学尝试。在情景教学中,通过最大程度的还原真实历史信息,进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事件中的关键因素和内容。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管能动性,是辅助课堂教学的不可多得的手段和措施。

2.“情景式教学”和关键历史信息

纵观华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历史长河,在看似漫长的历史中,其实最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和历史内容往往就是那么几条信息,甚至一些关键的历史信息也不过是十几分钟的过程而已。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的了解和认知历史,老师可以选择不同的历史片段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七年级《商鞅变法》一文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客观的讲,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变法运动,其社会效应和潜在的历史影响力,是后世任何一次变法运动都不能比拟的。但是由于历史过于久远,而且按照教学大纲的相关辅助教具来分析,仅仅是几张图片而已,要想打开突破口,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一次商鞅变法。

在虚拟的环境中,学生不仅要扮演商鞅和民众,还要扮演君王以及诸位大臣,这绝非是在占用和挥霍教学资源,因为正是存在了这些客观的因素,才能够催生出商鞅变法的最终实施。任课老师不要过度的去量化学生在情景教学中的实际表现,因为这种教学方式仅仅是一种手段,而绝非是目的,在学生分组学习完成之后,老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提出商鞅变法与后几次变法的不同,让学生逐一进行分析,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通过亲身体会对商鞅变法以及后续的几次变法内容有所认识,即便是那些在情景教学中没有认真解读历史信息的,也能够一下子找准自己的薄弱点和忽略掉的环节在哪里。

3.“情景式教学”和真正历史信息

初中历史的教学,是希望学生对关键性历史信息和内容有一个系统化的认识和解读,它并不像高中历史那样的细致,也不像小学历史知识那样肤浅,其存在的核心价值就是准确和正确。按照常理来说,在教学中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但是由于学生过多的接触影视作品,受到影视作品中夸张或者虚拟手法的影响,以至于许多历史信息不能够准确的解读,给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带来很大的影响。有些老师认为这种影响可以再高中阶段加以弥补,但是偶尔的一两条被歪曲的历史信息可以扭转,信息量如果过大的话,难免就会“三人成虎”了。

针对这种情况,利用情景式教学方法来扭转学生对待被歪曲的历史信息也是一个利器。《三国演义》被影视作品导演拍来拍去的,过度的渲染了刘关张三人与魏蜀吴之间的关系,其实三国时代仅仅是几十年的一个历史节点而已;清代的所有君王目前几乎已经被影视作品翻拍了一个遍,但是女生仅仅关注《甄嬛传》、男生只知道和珅和纪晓岚在清朝斗法……老师在讲解这些历史内容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按照真实的历史信息,设置与之相适合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来亲自扮演其中的历史人物,时间因素要是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设置一些历史事件来让学生自己研判。通过这种情景教学,让学生深切的认识到自己亲身感触到的才是真正的历史,影视作品中的内容几乎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仅仅是保留了一个历史框架而已。

4.“情景式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情景式教学的特点十分明显,实际效果和教学反馈也口碑极佳,但是这也不能忽视情景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一是不宜过于频繁。史学研究是严肃的,情景教学是相对较为活泼的,二者本身就有抵触,再加上初中历史的授课课时有限,过于频繁的情景教学容易冲淡学生对学习历史的严谨态度;二是单次学习不宜涉及过多历史人物,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每次学习涉及5-7个历史人物就足矣了,再多了的话学生理解起来就存在难度了;三是不宜将学习场景限制在室内,既然是情景教学,其环境相对课堂教学本身就是轻松的,而且有些历史事件在课堂环境中并不能有足够的施展空间,将情景教学限制再课堂内的话,有些历史知识根本不能完全有效的还原,而且学生也并不能真正放开,条件成熟的话,将学习环境放在空间范围较大的场景内,或许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是注意控制学生情绪。老师要全面掌控情景学习的整个氛围,避免比较活泼的学生过度渲染教学环境而影响其它同学。

參考文献:

[1] 王爱云.主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 中学教学参考. 2013(09)

[2] 成伟.初中历史教学在新课改下如何高效[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2(10)

高二上历史教学计划 篇9

高二历史(必修)注意:本试卷包含客观题(第一题-第二题,两大题,共70分、主观题(第三题-第四题,两大题,共30分。本次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上,演员们手持竹简高声吟唱“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并多次出现巨大的“和”字。它所蕴涵的思想同“仁”、“礼”一脉相承,都源于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

2.儒家思想到两宋时期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即理学阶段。理学的代表人物北宋“二程”、南宋朱熹的共同主张是

A.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B.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服务

C.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D.“天理”就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

3.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 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 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4.李约瑟对古代中国科技作出这样的评价:“在中国完成的发明和技术发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并因而也确定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以下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①火药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

②印刷术为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 ③指南针使地理大发现成为可能

④造纸术方便了智者学派的研究 A.③④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5.宋代史书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对此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宋代的航海完全依靠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B.我国劳动人民最早知道了磁针指南的作用

C.指南针是我国古代水手最早发明的 D.指南针在宋代已经用于航海事业 6.柳永的《雨霖铃》写道:“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文学体裁属于

A.赋 B.诗 C.词 D.曲

7.“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对20世纪初期中国革命的最大影响是

A.文学革命开始 B.新文化运动兴起 C.中国共产党诞生 D.国民革命运动爆发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8.鸦片战争以后,新思潮萌发,其“新”的含义和目的是

A.仿制西方军事装备,振兴清王朝 B.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革中国旧制度 C.抛弃“天朝上国”梦幻,开眼看世界 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9.1903年,中国《大公报》:“„„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该文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A.建立民主共和 B.进行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 C.实行君主立宪

D.向德、俄学习10.关于维新变法运动所产生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近代先进的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 B.是一次重要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C.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D.挽救了中国被瓜分的危机

11.中华民族使用的汉字,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过程。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提出汉字是封建时代的旧文化,应予以废除。这种观点产生的原因是

A.白话文运动的兴起 B.维新思想的发展 C.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 D.“诗界革命”的负面影响

12.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和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而新文化运动先进分子则把斗争矛头直指孔教,两者说明的共同问题是

A.儒家思想已不适应时代需要,成为革命对象 B.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C.儒家学说倡导社会变革,成为维新派维新变法的有力工具 D.儒家思想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

1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发表于

A.《劳动界》 B.《民报》 C.《青年杂志》 D.《新青年》 14.“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个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提出这一观点的最有可能是

A.孙中山 B.陈独秀 C.李鸿章 D.康有为

15.2010年10月16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京剧以全票人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列关于京剧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由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而形成的剧种 ②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

③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④正式形成于19世纪中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16.“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臣事居,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 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17.一首陕北民歌这样唱到:“老天爷爷你睁睁眼,下场大雨哥哥留一留。”歌词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重,这与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观点有关的是

A.君权神授 B.三纲五常 C.天人感应 D.心外无物

18.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19.斯塔夫里阿诺斯提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这里“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主要是指

A.天人感应 B.罢黜百家 C.三纲五常 D.民贵君轻

20.2008年汶川地震中范美忠被骂得狗血喷头,落下一个“范跑跑”的绰号,是因为他背离了

A.仁者爱人 B.克已复礼 C.道法自然 D.无为而治 21.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根本在于

A.其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C.它吸收各派学说适应了不同阶层的要求 D.汉武帝对原先的儒家思想不满

22.赵本山、宋丹丹和崔永元在中央电视台主演的小品《说事儿》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做人难!做女人难„„”请问这个“难”的深刻含义是

A.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艰辛 B.赶上经济危机,股票折损过重

C.儿女情长,剪不断、理还乱 D.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传统道德的约束 23.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

A.民主共和 B.改良维新 C.暴力革命 D.君主专制

24.“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的思想解放潮流,大体经历了19世纪四十到六七十年代器物技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社会制度——20世纪早期的文化心理三个层次”,对应上述三个层次的实践活动表达最准确的是

A.新文化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思潮萌发 B.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5.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26.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己。”从当时的历史时期来看,严复的这一言论反映了

A.严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 B.严复的中体西用观点 C.维新派的民权意识 D.维新派的民主共和主张

27.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①都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都提倡民权和西学 ③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④都抨击封建思想文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8.马克思曾说:“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适合评价

A.毛泽东思想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D.新文化前期的指导思想 29.孙中山在《民报》周年纪念大会中演讲说:“凡有见识的人,皆知道社会主义革命,欧美是决不能免的。这真是前车可鉴。”因此他主张“预筹个防止的法子”。这个“法子”就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30.《红楼梦》中贾府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反映了该书的创作风格为

A.爱国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考场座号(4位)_____ 线---------------------------

二、判断题:判断正误,并在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本大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31.儒家的“五经”——《诗》、《书》、《礼》、《易》和《春秋》,从汉武帝起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32.如果让王阳明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的共识应该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33.右图是对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词句写意。他是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

34.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的思想,引民的觉醒,_封_-_--_-_--_--_-_--_--_-_--_-)----号------即学--(密--号---证---考---准-------_-_--_--_-_--_--_-级---班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5.“民主”,中国人也称“赛先生”;“科学”,中国人了也称“德先生”。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

三、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6.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阅读材料: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主张“仁”与“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① ②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李贽公开以“异端”自居,毕生以反对礼教、抨击道学为已任„„反对“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提出天理、人欲没有区别的见解„„ 请回答:

(1)材料一中,①和②的主张分别是谁提出的?(2分)

(2)从材料二中提取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不得照抄原文。)(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李贽对传统儒学持什么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明清之际的三位儒学思想家。(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联系社会实际回答:你是如何正确看待传统思想文化的?(2分)3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艺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作者提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1分)该主张代表了中国哪一派别的观点?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1分)写出其两位代表人物。(2分)

(2)材料二中的作者代表了中国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1分)为实现其“变官制”的政治理想,该派别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1分)写出其三位代表人物。(3分)

(3)据上述材料,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1分)

四、问答题:根据设问,回答问题。(10分)38.回答新文化运动的有关问题:

①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写出时间、地点、事件)(3分)

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有哪些?(4分)

③十月革命后,李大钊举起社会主义旗帜,请写出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的三篇文章(3分)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参考答案

1-5CDBCB 6-10CCDDD 11-15ABDDD 16-20BCCCA 21-25BDBDD 26-30CCBBC 31-35ABBBB

37.(1)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分);洋务派(1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奕等任举二例即可。(2分)(2)维新派(改良派)(1分);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1分)。康有为、梁启超、严复(每点1分,共3分)

(3)学器物——学制度——学思想文化(学造器物——仿行制度——提倡思想解放)(1分)

上一篇:穹顶之下观后感700字下一篇:电信业务员个人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