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为例

2022-10-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部于2011年4月在法学专业实施了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 各地高校围绕教育部所提出的主要任务进行了积极改革。对独立学院法学专业来说, 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独立学院作为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主体, 对“卓越”的内涵理解应当基于自身特点, 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1 独立学院实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现实背景

1.1 国家设计的相对分层的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 承担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高等学校可分为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院校、一般本科院校、民办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5个层次[1]。独立学院居于最底层, 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有形或无形的限制。2017年9月21日,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正式确认公布, 学科建设高校95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数量共计459个[2]。如果说一流大学法学院和一流法学学科培养的是具有国际化视野、行业领军能力的高层次法律人才, 独立学院应当以培养服务于基层法治建设的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 毕业生达到这一目标, 也是国家所要求的卓越法律人才。

1.2 独立学院转设的大背景

截至2017年6月, 全国独立学院总数量从2010年的323所降至现在的266所, 这意味着近6年来, 全国已有57所独立学院正式脱离母体高校自立门户办学, 约占全国独立学院总数的1/5。脱离了母体的独立学院, 所要思考的是如何办出自己的优势和持续地提高办学质量。独立学院要克服对母体高校的依赖心理, 有些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不是根据学校条件从实际需求出发, 而是根据母体高校的专业设置、师资条件而设置, 有的只考虑如何低成本高回报, 不注意长远发展, 自身积累的资源流失严重。

1.3 当前国家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情况

按照国家人才培养计划, 将在全国建设60个左右的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基地, 建设22个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基地, 建设12个左右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这是国家层面的法学教育质量和系统工程, 全国323所 (包括已经转设的独立学院) 无一入选。地方层面的法学教育质量和系统工程, 如河南省2012年公布第一批河南省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6个和涉外的1个, 2015年公布第二批河南省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个, 全部是公办院校, 无一民办或独立学院。独立学院依托母体院校, 法学专业比传统高校法学院校成立时间短, 以河南省的独立院校包括已转设为民办高校的独立院校6家与传统高校相比, 并不占优势。

2 独立学院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2.1 发挥自身优势

与公办院校相比, 独立学院和转设后的民办高校在校生数量少, 而且缺乏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独立学院虽在现有资源上存在劣势, 但也有明显优势。在实施卓越法律人才工程中, 独立学院有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天然动力, 收取学费等费用高, 大学生作为教育服务消费者的观念逐渐为独立学院所接受, “顾客是上帝”的理念要求学校将学生放在中心地位;招生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生源大战的时代即将甚至已经到来[3]。基于以上两点,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下, 独立学院更有动力、积极性开展法科学生培养质量的探索。

2.2 独立学院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要注重地方性、实用性

国家提出的“卓越法律人才”定位有两个层次:一是重点高等法学院校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定位, 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具有国际化视野、具有行业领军能力的高层次法律人才。二是针对地方普通本科法学院校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这些院校是为各地方提供各类型法律服务的主力军, 承担着为社会提供更多合格乃至优秀的法律实务工作者的重任, 其培养的法学本科生更多的是培养服务地方基层、服务艰苦地区和艰苦地区行业骨干的优秀应用型法律人才[4]。独立学院作为地方院校, 无论师资、软硬件环境在短时间都无法与重点高等法学院校相比, 如果定位为第一层次是不现实的。

法学是应用科学, 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标准是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德才兼备、实务型的法律人才。当前, 法学专业就业持续低迷的原因并非社会需求匮乏, 而是法学专业毕业生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这也是长期以来, 地方高校法学专业过多关注和投入所谓“精英化”教育的方向性问题。人才培养目标应当具备地方性和应用性, 以提高本科法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为目的, 具备扎实的法学理论和逻辑思维, 具有实践应用能力, 并有相应的创新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职业道德[5]。独立学院应当以培养服务于地方法治建设为目的, 以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为目标。无论是第一层次, 还是第二层次的法律人才, 都是卓越法律人才, 无高低贵贱之分, 只是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存在不同。

2.3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作为独立院校,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始终以服务地方法治建设, 为基层司法机关和其他法律实务部门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2004年,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开始有第一届法学本科毕业生, 之后招生人数持续增加, 2006年法学本科招生人数达到六个班近300人, 此后逐年减少。招生人数的下降为学校集中师资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培养提供了条件, 也为学院开展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创造了契机。无论招生人数增加还是减少, 法学本科生除了近30%选择进一步深造外, 其余的学生都选择了在基层法律实务部门或企业工作, 或者参加支援西部计划, 有30%的学生在大四时考取司法资格, 或者在毕业后考取资格证, 如果说研究生录取率是一种较为典型的理论学习成果的显现, 那么司法考试通过率为集理论水平和实践素养为一体的成果检验。

3 独立学院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的具体措施

3.1 开展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1) 理论课程的设计。改变各高校课程体系同质化的现状, 不单纯依赖于教育部设立的16门核心课程, 独立学院可根据社会需求, 形成本学院的知识偏好, 自由设计核心课的数量, 自由安排一些核心课的学时, 如环境资源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等核心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 国际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等课程在独立学院也可作为选修课来开设, 同时注意各课程间的融合和贯通, 形成几大模块, 如诉讼法模块, 注重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之间的联系, 与实体法的关系, 可以采用典型案例、疑难案例, 采用案例式、探究式、合作式和诊所式教学法[6]。

2) 围绕特优能力的课程建设。大部分独立学院法学本科生的对口就业是从事法务工作, 该工作需要具备法律知识和企业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 客户的资信、信用的调查能力, 评估能力, 劳动关系管理和协调能力, 劳动争议纠纷防范与处理能力。如果从事村镇社区法务工作, 需要具备解决集体纠纷的能力, 法律实践中政策性把握的能力, 重大社情舆情的发现和应对能力。围绕这些工作可在高年级设置相应的选修课, 并在实践环节加入相关案例的处理。

3.2 加强实践教学的软、硬件配套建设

在原来模拟法庭实验室的基础上, 增加采编播一体设备, 实现数字庭审的效果。申请建设了案例分析实验室、法律诊所实验室, 搭建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配合校内实验室硬件建设, 整理了课程配套的实习、实训指导书, 模拟法庭实验室实验规则, 模拟法庭实验人员职责等配套规则, 以指导参与学生顺利进行校内实践课程。完善本科培养计划, 将实践课程总学分提升至50个学时, 占到本科毕业生毕业最低所修学分的30%, 增强实践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针对专业竞赛不足的现实, 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挑战杯、互联网+比赛、参加裁判文书写作大赛, 将实践活动与相关的实践课程结合起来。

以校内的实验室为平台, 发展专业社团如青年法学会, 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针, 和地方法检机构合作, 将典型案例的审判引入校内的模拟法庭进行, 同时青年法学会进行了系列普法宣传活动, 以模拟庭审的形式, 为附近的中小学校师生义务普法近百起。青年法学会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交流平台——刊物《法苑》, 由教师指导, 学生投稿、审阅和出刊, 为学生提高整体理论水平提供了交流的契机。

3.3“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决定着独立学院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成功与否。独立学院与传统的公办院校相比, 在职的年轻教师偏多, 高级职称以下的偏多, 正是这样一批年轻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日常教学事务。而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对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采用外聘高级人才, 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深造并不断开展科研, 鼓励在编教师寻求实践岗位挂职锻炼, 加强与不同学科间的交流, 如法学与商学在实验室建设中共同探讨, 共建专业实验室, 逐步形成团队合作的教学模式。探索建立了与实务部门的交流制度, 聘请法律实务部门如法院、律师事务所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到学校兼职任教, 已有十几名实务人员参与到实践教学中, 理论课程如律师与公证制度则由资深律师和公证员担任本科生的授课教师, 教学效果良好。

3.4 学校—实务部门的共同培养机制

2016年,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修订了专业培养方案, 每学期学生至少有一次专业实践机会, 学院与40多个单位建立了互动合作关系。如民商事实务实训中由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实务老师共同指导, 以解决具体案件、分析某一法律问题组建团队, 由实习学生申报参与团队, 实行个性化培养, 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校内教师全程跟踪, 听取实务单位的意见和建议, 完善学校与实务单位的双向互动机制, 如互通信息、交流成果、共研课题项目, 在课程体系建设、大纲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上听取实务部门的建议, 与其他多家司法实务部门合作, 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 共同开展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 学校—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的雏形已经形成。

3.5 实施综合考核评价机制

转变教育评价考核模式, 将以前单一的考试成绩为核心的评级体系, 改革为全面的综合评价模式。近几年来, 法学专业的理教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3∶7的比率综合而成。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在开课时予以设计, 可以选择案例分析、讨论、小论文、提问等形式开展, 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按比例给定。实践课程在学校—实务部门的共同培养机制基础上, 增加了校外指导教师的评定机制, 由校外指导教师根据实习学生的实习表现、专业水平给予认定, 与实习报告成绩综合而成。增加科研学术环节的比重, 如参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 可作为学生考评中的加分项目, 以促进学生提高学术能力的积极性。通过提升创新创业等课外竞赛、课外活动在学生评级体系中的地位, 促进学生思考创新能力的提高。

摘要:在已立项的国家级和省级卓越法律人才建设项目中, 独立学院法学处于边缘状态。在国家相对分层的培养方案背景下,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要分析自身存在的优势, 发挥自身特长, 注重法律人才的实用性和地方性, 确立具有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为独立学院的中原工学院在实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关键词:卓越法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独立学院

参考文献

[1] 屈茂辉.中国法学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基于法学院系网站资料的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报, 2010 (6) :64-67.

[2]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EB/OL].[2017-09-21].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709/t20170921_314942.html.

[3] 樊华强.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人权研究[M].科学出版社, 2012.

[4] 廖斌.地方高校培养卓越法律本科人才探析[J].河北法学, 2011 (12) :11.

[5] 吴永科, 史玲.地方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探索[J].渤海大学学报, 2015 (04) :110.

[6] 李景义, 包玉华, 等.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探讨[J].教育探索, 2014 (04) :81.

上一篇:我国商业银行科技专营支行发展的困境与建议下一篇:新世纪基层党建存在的问题及创新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