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总结

2022-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无论是开展项目,还是记录工作过程,都需要通过总结的方式,回顾项目或工作的情况,从中寻找出利于成长的经验,为以后的项目与工作实施,提供相关方面的参考。因此,我们需要在某个时期结束后,写一份总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篇: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总结

关于中学生物教育教学的经验总结

摘 要: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既要因材施教,也要大力开展中学生物实验教学,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合作学习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快速掌握生物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生物教育教学;实验教学;多媒体技术;创新能力

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腾飞,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十九大召开以后,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也遇到了很多挑战。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实施素质教育,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中学生物课程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实验教学也是中学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形成知识概念。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索兴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生物老师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要因材施教,坚持人性化的理念

现如今,因为中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成长背景的差异较大,在个性、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针对中学生存在的这些问题,如果还是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运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生物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要充分熟悉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基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做到以人为本[1]。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生物知识水平。生物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分层次教学法,给每个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完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要大力开展中学生物实验教学

生物课程相关知识的抽象性强,所以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仅仅用语言在课堂上一味地灌输知识,学生理解不透彻。实验教学具有体验性和操作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可以观察和学习生物知识,还增强了动手能力,同时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习兴趣[2]。例如,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学习中,学生通过解剖猪心及注水实验,亲身体验到心脏四腔结构和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的存在,在实践的基础上充分理解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三、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当今科技的迅速发展,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的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生物老师主要是对书本上的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这是一种满堂灌的教育模式,这种方式容易使学生感觉到枯燥,学生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学习效率不高,课堂效果不理想[3]。为了提高中学生物的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将多媒体技术融入生物教学当中。通过视频、动画、图片等手段将课堂上的生物知识变得富有乐趣,把教材上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简洁,提高生物课堂的趣味性。例如,在光合作用相关的教学中,语言描述并不能清晰地呈现其过程,而运用动画直观展示了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使学生在理解中接受。再巧妙设置问题,激发生生间和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易懂[4]。

四、运用合作学习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探索等方式找到问题的答案。这种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到人性化,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安排5人左右[5]。每个小组的学生要包括学习好的和学习一般的,这样小组内部可以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发表自己的建议和想法,主动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总之,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学好生物学,生物教师要因材施教,坚持人性化理念,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个體差异;学校要大力开展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合作学习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这样就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当中,使学生快速地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彭彩云.初中生物教材插图教学的应用策略[J].理化生教学研究,2010(2):101-102.

[2]于海燕.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学苑教育,2015(6):34-37.

[3]张钟馥.初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4):81-84.

[4]李生艳.浅谈如何构建高效初中生物课堂[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4(12):24-27.

[5]蔡薇.开展中学生物学合作学习的关键步骤[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2):58-59.

作者简介:郑红达(1986.6—)女,汉族,就职于山东省烟台第二中学,职称:中学一级。

编辑 郭小琴

作者:郑红达

第2篇:云南省实施《教育规划纲要》中期总结报告(摘要)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云南进一步提高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认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举措,有力促进了全省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抓好《教育规划纲要》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

1.全面学习宣传《教育规划纲要》

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把传达学习《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作为主要内容,2010年7月22日集体调研了教育工作,专题研究了我省教育改革发展问题。举办时代知识前沿讲座等,宣讲《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省级副厅以上、州(市)副处以上、县级副科以上干部参加了专题学习。每年召开云南省教育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两会”精神等,落实推进年度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组织了由百名专家学者和省教育厅领导干部组成的宣讲团,赴全省各地各校开展300场专题报告。同时,各地各校抽调领导干部、理论骨干等组成宣讲组,分层次分领域分对象进行深入学习和广泛宣讲,切实把《教育规划纲要》宣传到基层。

2.建立组织领导和教育咨询机制

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和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党政群20多个部门组成的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并建立了部门协调机制,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2013年,根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云南省委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文化教育卫生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等8个专项小组,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成立了教育体制改革小组,进一步强化了对教育改革的组织领导,健全了改革工作的高位推进、上下联动的机制。建立省级部门横向协调机制,规划和启动了农村初中改造工程、民族地区薄弱高中建设工程、农村义务教育“两个全覆盖”等一批影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工程项目,并根据在校生规模对省教育厅所属高校事业编制实现动态调整。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成立了云南省教育咨询委员会,定期不定期开展专题调研和理论研讨,对重大教育改革发展政策进行调研、论证、评估。

3.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首先是在省《教育规划纲要》中全面贯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精神。2011年5月,云南省《教育规划纲要》正式印发。2011年5月24至25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对贯彻落实我省《教育规划纲要》进行总体部署,并提出云南教育未来10年将与全国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一致,实现“两基本,力争一进入”和“三共同”发展目标。其次是层层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在云南《教育规划纲要》编制的同时启动编制“十二五”规划,并于2012年正式印发。各州(市)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按照国家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组织专门力量深入调研,制定了当地教育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促进地方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等,将《教育规划纲要》精神落实到基层。再次是省部合作共同推动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签署了《加快云南教育事业发展、推进云南桥头堡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印发了《教育部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滇西边境山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推进计划(2012—2017年)》,在多个方面加强合作、高位推进。

截至2015年底,全省有各级各类学校31 137所,在学学生总规模达1 351.57万人,有教职工60.20万人,比2009年的53.92万人增加6.28万人,专任教师51.82万人,比2009年的45.95万人增加5.87万人。对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战略目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较好,部分已提前实现;高中阶段教育中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明显滞后,普职比大体相当目标试点难度极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距离全国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二、统筹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

1.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一是完善学前教育体系。颁布实施了《云南省学前教育条例》《云南省学前教育3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等文件;利用农村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等,大力推进公办普惠性幼儿园发展;积极支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实施民办示范幼儿园奖补政策;引进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评审标准及评估指标体系;实施省级示范幼儿园对口帮扶薄弱幼儿园制度;建立贫困幼儿学前教育生活补助制度;开展边远地区巡回支教试点项目,努力形成多元化的办园格局。

二是提升学前教育质量。通过设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省级实验区和省级实验园,把《指南》所倡导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教育方法落到实处,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通过新增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试点,提升幼儿园办园水平。通过开展一级一等示范幼儿园等级评价工作,在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加强了优质园的培养和建设。

三是加大学前教育投入。2011年至今,全省共获得中央实施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四大类七个重点”项目资金21.4亿元,中西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项目资金4.8亿元。从2011年起,省财政连续5年,每年安排1亿元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2014年,省级投入1亿元学前教育项目资金用于扩大资源、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园资助、民办幼儿园奖补等。启动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争取中央资金9.33亿元,省级投入1.12亿元。

四是推动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各地在编制总量内,通过优化调整,保障幼儿教师编制所需,采取灵活的用人方式,确保幼儿园建成后有合格的教师。昆明市设立幼儿特岗教师计划,2012—2013年共招聘329名幼儿特岗教师;富宁县招聘幼儿专任教师93名;景洪市为市幼儿园世纪金源分园增加编制51名。2011年至今,国家和省级共安排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经费6 140万元,完成“国培”计划10 954人次,完成1 100名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培训和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省级培训,建设幼儿园名师工作室20个。

五是规范学前教育办学行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学前班工作的指导意见》《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云南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等规章制度,提高了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2014年7月起施行的《云南省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对收费项目和标准做出了规范,保障了受教育者和幼儿园双方的合法权益。印发了《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民办幼儿园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清理整治内容、相关处理意见,强调按照“属地管理”和“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要求各地规范办园行为。

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各类幼儿园6 540所,其中,公办园2 256所,民办园4 284所;在园(班)幼儿129.40万人,其中,公办园在园人数61.12万人,民办园在园人数68.28万人;教职工81 455人,专任教师49 018人,专任教师与园(班)幼儿比为1︰26.40;专任教师专科以上学历占比73.51%;生均图书5.96册;生均园舍建筑面积5.11平方米;学前一年毛入园率92.16%,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63.82%,超额完成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85%,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提高到55%”的目标任务。与2009年相比,全省幼儿园增加903所,新增省一级示范幼儿园38所;在园(班)幼儿增加37.23万人,教职工增加41 133人,专任教师增加23 679人。

2.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一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部签署了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备忘录,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确保“到2020年,全省95%以上的县(市、区)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目标的实现;全面实施五位一体的学校标准化建设,统筹实施“两个全覆盖”和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全覆盖,将全省129个县(市、区)全部纳入“改薄”范围,2014年已下达“改薄”专项资金共41.12亿元;开展了新一轮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制定下发《云南省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实施意见》;出台《云南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逐步缓解择校热的意见》等相关文件,使“择校热”得到有效缓解。修订完善云南省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方案,增强了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的操作性、评价的客观性,减轻了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补助标准从2009年的小学300元/生·年、初中500元/生·年,提高到了2014年的小学600元/生·年,初中800元/生·年。2013年开始,对民办学校也给予公用经费补助。2015年底,昆明五华区等9个县(市、区)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均衡督导认定。

二是改革创新师资队伍建设体制机制。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取得成效,首批共有30名中小学教师获评正高级教师。免费师范生教育有所突破,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以及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教师也纳入项目范围,在昆明、红河、昭通、怒江等地推广实施。全省所有乡镇及以下农村学校教职工获准享受每人每月500元的乡镇工作岗位补贴,昭通绥江、盐津、镇雄等6县继续实施偏远艰苦地区教师津补贴制度,开远市设立农村教师终身任教奖励基金并对一师一校教师每月增加100元补贴,留住优秀教师的机制得到强化。“云南省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建设”和“未来教育家成长计划”进展顺利,统筹实施“云岭教学名师”工程,完成了700人特殊教育专职教师培训工作。

三是治理教育“择校热”现象。我省切实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结合全省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贯彻意见,对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办学行为、维护教育公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从2012年起,全省统一从一级普通高中学校公费学位招生总数中划出一定比例(不低于招生总数的30%),定向分配到区域内各初中学校,实施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和学生志愿择优招生的“定向择优”录取办法,一定程度上缓解优质高中的“择校热”现象。

四是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我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印发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法的通知》《关于普通中小学校办学行为的若干规定(试行)》和《关于规范全省中小学假期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等文件,明确规定严禁以单一的升学率指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关于普通中小学校办学行为的若干规定(试行)》要求,除周六可组织义务教育九年级、普通高中三年级学生在校内进行教学活动外,学校及教师不得在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严禁在职教师对学生实行有偿家教、有偿补课,严禁在职教师举办或参与社会举办的各类收费培训班和补习班,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行为。

五是进一步做好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按照“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接收为主”的原则,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全力解决农转城子女就学问题。出台了《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的意见》《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做好同城同教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云南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通过校舍新建、改扩建、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民办教育机构等途径,努力扩大教育资源,大幅度增加学位,保障每一个农民工子女都有学上。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改善接受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2014年,云南申请国家资金2.5亿元,省级财政计划每年安排2亿元资金,专项用于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将接收进城务工随迁子女较多的昆明、曲靖、玉溪、红河和大理5个州(市)作为全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工作试点地区,安排2亿元试点资金。

六是提高义务教育质量。2010年初,成立了云南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负责全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在全省聘请了20名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首席专家,遴选了360名省级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专业人员,组建了全省范围内的教育监测评估调研联盟。研发了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工具,监测数据录入后达2万多条,通过对数据的预处理,多角度的统计分析,形成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总报告、咨询报告、学生报告、教师报告、校长报告共计10万余字。印发《云南省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强化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督导评估,建立云南省现代学校评估体系和评价机制,形成推进义务教育质量螺旋上升的发展格局。

截至2015年底,全省有小学教学点3 308个、完全小学12 413所、普通初中1 682所。与2009年相比,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98.29%提高到99.68%,小学辍学率从0.76%降低到0.23%,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从87.6%提高到89.7%,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从103.12%提高到106.3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从88.43%提高到93.3%。

3.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教育

一是普通高中特色化学校创建任务圆满完成。下发了《云南省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试行)》,力争用3~5年的时间创建30~50所高中特色化发展实验学校。通过两年努力,全省共创建50所(其中,2013和2014年各创建25所)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实验学校,共安排1 000万元创建经费,创建目标任务提前完成。

二是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我省从2009年开始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坚持“统筹规划、积极稳妥、分类指导”的基本原则,要求学校严格按照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规定的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新课程。2009年秋季入学的学生开始实施学分管理、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全部达到合格及以上,且综合素质评价合格方能毕业。

三是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从2012年起,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工程,全省下达中央预算内资金5.6亿元,实施30个项目,主要用于配备普通高中课程必修内容要求的基本实验设备和完成普通高中课程必修内容的教学任务需配备的计算机和相关设备,包含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实验室、计算机教室,满足基本办学需要。开展了一级高完中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工作,有效提高了一级高完中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四是进一步规范普通高中招生行为。近年来,部分普通高中学校在招生过程中采取违规手段和办法争抢生源的情况较为突出。为了进一步规范普通高中学校招生行为,印发了《进一步规范普通高中招生行为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各学校按照严格招生宣传、招生范围、招生行为、学籍管理、责任追究等规定,认真做好普通高中招生工作,学校招生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

五是完善普通高中经费保障机制。2002年至今,我省高中学校学费和住宿费一直执行《云南省计委、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关于适当提高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级中学学费、住宿费收费标准的通知》(云计收费〔2002〕749号)标准,其中学费标准为:一级一等学校每生每学期700元、一级二等600元、一级三等500元、二级400元、三级300元;普通高中择校生收费标准为:一级一等学校每生每年8 000元、一级二等7 000元、一级三等6 000元、二级5 000元、三级4 000元;住校生普通住宿标准为每生每学期30~80元。全省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情况差异较大,昆明市和昭通市投入经费最多,分别为3 976.65万元和3 143.90万元。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资助面占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35%,资助标准为一等2 000元/人·年,二等1 000元/人·年。

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普通高中465所,其中公办普通高完中学校数为393所,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0.1%。招生数27.45万人,在校学生78.28万人,毕业生24.07万人,普通高中校均规模为1 683人,专任教师与学生比为1∶15.20。其中,一级普通高完中133所,招生14.20万人,在校学生42.39万人,毕业生13.84万人。与2009年相比,普通高中在校生增加了17.13万人,招生数增加了5.42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了21.5个百分点。

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一是现代职教体系政策框架基本形成。印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的实施意见》《云南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对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成立了27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了发挥行业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指导作用的体制机制。着力开展34个职教集团组建和管理工作。

二是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不断提升。2015年底,全省13个职教园区共完成投资182.66亿元,完成征地29 000亩,竣工建筑面积634万平方米,8个职教园区已投入使用,入驻职业院校58所,入驻学生26.19万人。2010—2014年,国家投入我省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75个,资金7.68亿元,加上各地配套3.96亿元,学校配套0.89亿元,基础建设资金达到13.71亿元。其中,获得国家专项资金1.8亿元用于“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省财政投入6 000万元用于33所学校购置专业设备和实训设备,投入8 960万元用于改善18所学校和红河州职教园区办学条件,投入1 042万元用于12所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投入180万元加强云南大学等5个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建设,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显著改善。2013年起,省政府每年安排高等职业教育专项资金1亿元,针对目前我省高等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薄弱环节重点投资和重点建设。

三是职业学校师资水平明显提升。从2010年开始,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工作,每年培训教师都在1 500人次以上,送到企业培训每年不低于150名教师,送出国培训每年不低于10名教师。统筹实施“云岭教学名师(中等职业教育)”、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中职特聘教师计划等,首批认定中等职业学校17名“云岭教学名师”;实施中职特聘教师计划,每年特聘1 000名至2 000名能工巧匠,实现校园与职场的有机对接。

四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稳步推进。开展高等职业院校对口中等职业学校单独考试招生改革试点;实施“知识+技能”和技能大赛优秀选手直接免试入学等考试招生办法;在部分本科院校中开展了高职本科、中高职一体化改革试点等,目前中高职一体化在校生达4.7万人,改革创新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职业学校学生提升学历层次、提高技能等级的愿望,为建立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硕士相衔接的现代职教体系和贯通人才培养立交桥积累了经验。

五是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制定了《云南省开展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实施方案》。2010—2014年,省级财政投入2 500万元专项资金,以9 000多所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载体,引导乡、镇、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实用技术的试验、示范、培训和推广工作,大力开展城市所需各类工种技能培训工作,使在乡农民留得住、进城农民能就业。2010—2015年,全省受培训的农民达到2 300万人次。

截至2015年底,全省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415所,在校生59.79万人,生师比22.69︰1,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在校生比为1︰0.76,固定资产总值84.59亿元;高职院校37所,在校生人数22.86万人,生师比为16.5︰1,固定资产总值94.57亿元;乡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9 274所,2010—2015年共培训农民2 429.62万人次。

5.稳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一是建立健全高校特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印发了《关于推动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遴选了6所试点院校,推动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高位推进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筹建工作,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于2015年4月获教育部批准筹建,成为我国西部地区第一所零起点新建的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已完成党政班子配备,3所特色学院建设加快推进。起草了《关于加强云南省高等学校分类管理的指导意见》,引导高校科学定位、差异化发展、特色发展。从2012年开始每年遴选2所高职高专院校进行特色骨干专业建设。创新性组织完成了2013年全省普通高校办学条件达标情况评审会,启动实施高职高专院校特色发展评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和本科院校审核评估,继续开展高等教育分类评估改革工作。

二是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进程加快。2012年至2014年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全省已下达中央资金2.5亿元。云南大学等4所高校进入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云南大学被纳入中西部高等学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项目,云南师范大学新增为省部共建高校。省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5亿元,专项用于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

三是高校内涵建设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2014年11所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高校科研创新平台遴选立项高校重点实验室25个、工程中心9个。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加强和规范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的意见》。实施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试点,立项资助博士生30名,资助经费60万元。实施联合培养研究生,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不断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开展省院省校教育合作项目,省内高校充分与国内知名高水平大学合作开展研究项目,为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提供了一大批决策咨询报告。启动实施了省级2期“质量工程”。全省高校总体债务减少,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进入科学有序的提速发展轨道。

四是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制度改革。2014年,我省27所高职高专院校首次开展高职对口中职考试招生改革,共录取对口考生697人。11所高职院校继续实施单独考试招生,共录取单招考生约5 700余人。

五是高校文化传承创新能力不断加强。深入推进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结合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五四青年节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我爱我的祖国”“五月的鲜花——永远跟党走”“簇拥中国梦·喜迎国庆节”等大型系列活动。2009年起,连续5年开展云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的评选,先后评选出近100项优秀成果。2011年起,每年举办云南省高校文化节,云南高校文化节已成为云南省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一项品牌活动。

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高校71所,其中成人高校2所,普通高校69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31所,专科院校38所,总校数比2009年增加了8所。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86.94万人,比2009年增加27.17万人,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61.46万人,比2009年增加22.1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09年的17.57%提高到30.2%。专任教师达到3.70万人。2015年全省高校占地6.07万亩,比2009年增加1.06万亩,目前已基本建成了昆明呈贡高校新区和12个区域性职教园区并投入使用;2015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6.53亿元,比2009年增加28.05亿元,增长77.39%。

6.重视发展继续教育

一是依托云南开放大学构建云南终身教育体系。2012年12月,云南开放大学正式挂牌成立,形成了以总部、分校及教学点为支撑的办学体系,初步构建了“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支撑云南终身教育的平台和体系。与全省16个州(市)、25所省内外高校、18个行业、33家企业分别建设地方、大学、行业、企业等四大支持联盟,基本形成了“一行两委”(学分银行,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和学习成果认证专家委员会)的学分银行组织构架;建立了学分银行、彩云学府和各办学单位“三位一体”、各司其职、互为支撑、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制定了一系列云南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管理制度和认证标准,探索高职学院间的学习成果衔接与互认。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办、教育部门主管、学校办学”的管理体制和高效率的运行机制。

二是继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2014年,正式启动和实施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有机衔接的“专本衔接”改革试点,4个试点本科专业共计招生464人。坚持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和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为一体的双模式建设路径。已经有20所二级学院挂牌运行,其中4所为行业二级学院,进一步扩大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的步伐。正积极推进云南老年开放大学、汉语东南亚语教育学院、医学与健康学院等建设。

三是完善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印发了《云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管理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加强对成人教育办学过程管理和规章制度管理,进一步提高成人教育教学质量。委托州(市)教育行政部门对本地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教学站点、网络高等教育校外学习中心进行监督管理,对省外高校函授站点实行年报年检制度和函授站年度抽查制度。云南省高等学校成人教育专业综合管理服务信息平台正式上线,有效实现了对全省高校成人教育专业分布情况的信息化管理,加大了对人才需求的预测、预警力度,充分发挥高校的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

截至2015年,全省有成人高校2所,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的高校48所;成人高等学校招生69 148人,比2009年增加7 851人,增长12.81%;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210 820人,比2009年增加37 156人,增长21.40%;毕业生58 113人,比2009年增加9 776人,增长20.22%。“十一五”以来,成人高等教育累计招生46.93万人,成人中专累计招生1.69万人。

7.协调发展民族教育

一是扎实开展民族教育工作。2013年颁布实施了《云南省少数民族教育促进条例》。制定了《云南省民族学校认定管理办法》,加强对民族中小学的认定管理工作。在中小学校中全面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在全省范围建立了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1 221所。自2012年起,省级财政共计投入5 000多万元用于教材采购,免费提供民族团结教材到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使用。

二是稳步推进双语教育、民文教材建设和民族教师培训。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全省范围内建立了14个民族18个语种的双语教学试点学校32所。目前,全省共编译审定民文教材615本,免费发行到民族地区双语学校使用。从2010至2015年,省民族宗教委投入经费106万元,分4批次组织边疆民族地区基层一线骨干教师200余人到北京进行开阔视野学习培训。同时,省级培训结合各地自办培训,自2010年至今,培训双语教师5 300多人次,参培双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三是完善少数民族预科招生制度。出台了《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建设云南省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的意见》,在云南民族大学建立“云南省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全省25所高校的2 900多名民族预科教育统一集中到基地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首次实现了我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由分散到集中的转变。

四是民族教育支援工作成效明显。开展好沪滇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与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云南省扶贫办签订合作协议,开展为期5年的教师培训项目。与上海师资培训中心、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签订了教育对口支援合作协议。自2012年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以来,已经向我省89个“三区”县(市)派出教师4 391人次,下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支教经费4 494万元,为推动我省民族地区各类教育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我省按“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要求,从2006年10月至今,组织符合条件的5 000名考生参加考试,其中3 500多人报考了硕士生,1 500多人报考博士生。2014年起,迪庆州、怒江州两州农村户籍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期间,前两年除享受国家现行优惠政策外,每个学生每年再增加2 500元生活资助。

五是全面落实提高人口较少民族学生生活补助政策。从2010年起,在全面落实中央提高人口较少民族义务教育农村寄宿生生活补助的基础上,自筹资金将提高补助范围扩大到云南省8个人口较少民族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2010至2015年,累计投入补助资金9 300余万元,受益学生37万余人次。制定《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综合保险和人口较少民族学生助学工作专项方案》,从2014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1 180万元,对人口较少民族在读普通高中学生给予每生每年1 000元的助学补助,对人口较少民族全日制在读本科生、大专生每生每年给予2 000元的助学补助,2014年有8 000余名学生受益。

六是积极推进教育公平和优质教育资源各族共享。从2011年起,由省民族宗教委每年出资200余万元,在云南农业大学举办特有民族本科班,对学生给予免学费、补助生活费,着力破解云南省教育发展水平整体滞后的少数民族(尤其是人口较少民族)中高级实用人才培养断代问题,2011至2015年已累计投入补助经费714万元,受益学生达840人次。继续在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省民族中专举办特有民族大专班、中专班,2010至2015年,每年招收少数民族学生100人,累计投入补助经费1 200余万元,对学生给予免学费、补助生活费,增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技能脱贫致富能力。继续在云南师大附中、云南民族中学举办高中民族班,每年招收除昆明市外的15个州(市)少数民族学生250人,对贫困学生给予生活补助,2010至2015年,累计投入补助经费500余万元,受益学生1 000余人次,让少数民族群众共享省城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继续对22所省定民族高中学校寄宿学生给予生活补助,2010至2015年,投入补助经费6 000余万元,受益学生20余万人次。

截至2015年底,我省正式挂牌的民族中小学496所,省定民族中小学41所,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4 000多所,民族中专6所,民族大学1所。少数民族人口在学学生数达323.44万人,占全省在校生总数35.11%(上述数据均不含其他类教育),少数民族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8.97%。

8.公平发展特殊教育

一是出台了《云南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2014—2016)》。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特殊教育体系构建工程、特殊教育质量提高工程、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程、残疾学生资助工程等五大工程,要求到2016年,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全省适龄视力、听力、智力3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以上。

二是加大对特殊教育投入。2009年,云南省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为8 238万元,到2013年增长到22 835万元。省政府从2012年起,每年安排5 000万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购置仪器设备、教师专业化培训等工作。同时,2011至2012年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二期工程,全省下达中央资金1.36亿元;2014年还争取到中央特殊教育补助资金2 500万元,重点用于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资源教室建设和推动“医教结合”区域实验,支持特殊教育机构和医疗机构开展“医教结合”实验,力争到2016年建成10个县级“医教结合”实验区和20所“医教结合”实验学校。2014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补助标准从2013年的小学560元/生·年、初中760元/生·年,统一提高到4 000元/生·年,争取在三年内达到每年6 000元。

三是健全特殊教育体系建设。以普通中小学为依托,设立随班就读基地学校,推进资源教室建设,2014年,全省已部署建设随班就读资源教室120个。加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为特殊学校、残疾儿童和家庭提供专业的咨询、评估、指导和康复训练等服务,2014年,已立项建设特殊教育资源中心16个。加强特殊学校职业教育和实训基地建设,2014年支持特殊学校建立实训基地17个。2013年,昆明学院首个特殊教育专业招生,实现我省特殊高等教育零的突破;2014年,云南开放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在华夏中专成立,设有4个专业。目前,我省已基本形成了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重点,逐步向学前教育和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教育延伸的格局,形成了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为主体、以特教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家庭社区教育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发展体系。

四是强化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省政府出台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把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纳入师范生免费教育计划,为特教教师的培养提供了重要保障。将高校毕业生到特殊教育学校就业纳入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鼓励高校优秀毕业生到特殊教育学校工作。为从根本上解决特殊教育学校转岗教师比例大、专业化水平低等问题,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全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对所有特殊教育教师进行了年人均不少于72学时的全员培训,累计培训教师999人,占全省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的86.4%,有效地提升了特殊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

截至2015年12月,全省有特殊教育学校60所,比2009年增加34所。特殊教育在校生23 314人,其中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6 862人,随班就读的16 452人。特殊教育教职工1 639人,比2009年增加847人,专任教师1 424人,比2009年增长了793人。全省残疾儿童入学率93.43%。

三、深入推进体制改革

1.深入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一是加强合作培养人才。云南省教育厅与德宏州芒市市委、市政府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每年选拔一批优秀在读研究生担任芒市各部门见习局长(主任)和乡(镇)见习乡(镇)长,搭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服务社会的平台,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2009年,云南大学成为继北大、清华、中科大等之后首批10所与中科院联合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的高校之一。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行双导师制,高校依据学科领域和学位授权类别,与企业、科研机构联合,选择相近领域的人员担任导师,与本校导师一起培养研究生,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部分高校从其他科研机构聘任相当职称人员到本校担任兼职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习、实验、论文撰写。

二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08年起,我省系统实施省级质量工程,省级财政累计投入建设经费超过5亿元,覆盖了专业建设、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师能力建设和教学研究等方面。目前,已有省级教学名师320名,精品教材182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58个,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16项,本科实践能力提升项目35个,虚拟仿真实验室项目6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01个,东南亚、南亚人才培养基地4个。建立了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每年定期发布就业情况白皮书,引导高校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是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在云南省远程教育网上,为农村学校提供人教版小学1~3年数字教育资源的链接下载,使农村学校能够使用播放设备开出开齐课程,进行多媒体学科教学。同时,利用该网提供中央电教馆10T教学资源,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教学版本、学科的课程资源,免费提供“班班通”学校、试点县学校使用。部分州(市)通过引进现有资源和本地资源建设,实现州(市)教学资源共享使用。一些县(市、区)扩大区域同步课堂覆盖,将优质资源传送到边远农村学校。

四是开展校外活动,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截至2014年底,我省共建有县(市、区)级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122个,633个乡村学校少年宫,5个州(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初步形成了青少年校外教育体系,形成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并重、学校与家庭和社会教育相沟通的育人新空间。

2.稳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一是完善初高中考试招生制度。从科学合理制定“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实施方案、合理布局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水平、支持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印发了《云南省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实行以学生户籍地和居住地相结合、免试就近或相对就近入学的制度。

二是推进职业教育考试招生改革。2010年起,我省启动高职院校单独自主招生改革,2010年有2所高职院校实施,到2014年扩大到11所。2014年出台了《云南省教育厅关于高等职业院校对口中等职业学校单独考试招生工作的实施意见》,在27所院校试点高职对口中职招生改革,实行“知识+技能”的考试方式。

三是推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在流入地升学考试工作。制定印发了《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试行)》,明确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期间,就地参加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2014年共有7 652名高考报名考生接受了随迁子女资格审查,除去明确属于非随迁子女外,共有4 270名考生接受了随迁子女审核,其中有3 235名考生报考不受限,278名考生限报省属院校,443名考生限报三本及高职专科,314名考生限报高职专科院校,在保护随迁子女在我省升学考试权利的同时,切实维护了我省考生合法权益。

3.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一是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2011年,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第五轮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将“中等专业学校设立审批”行政许可项目下放至州(市)教育主管部门。2013年,取消了“举办国际教育展审批”“省级重点学科审批”等4项行政审批项目。2014年,共取消5项行政审批项目。

二是完善高校治理结构。2014年,成立了云南省高等学校章程核准委员会及其专家咨询组,全省67所普通高校章程核准工作在2015年内已完成。2011年和2014年分别印发了《云南省贯彻〈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实施办法》和《云南省贯彻执行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办法》,并明确提出要按照相应标准选好配强高校领导班子,特别是党委书记和校长。制定了《云南省高校学术委员会章程》和《云南省高校学术委员会工作制度》,指导各高校成立校学术委员会,充分发挥校学术委员会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

三是完善高校专业设置和年度报告制度。2013年5月制定并实施《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实施细则》,增强了省教育厅在专业设置工作中的指导、咨询、服务功能,淡化行政管理职能,扩大了高校的专业设置自主权。同时,立项开展高等学校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并着手开展专业年检及专业评估工作。2011年起,我省率先启动了《云南省高等教育年度质量报告》以及《云南省高等教育年度发展研究》的编撰工作,并实施每年发布一个报告一份研究的工作制度。

4.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一是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政策不断完善。2012年颁布实施了《云南省民办教育条例》,成为全国少数几个出台地方性民办教育条例的省份之一。修订了省级民办教育机构申办审批相关规程。逐步清理民办教育歧视性政策。2015年起将民办高校本科学费标准由“一校一费”的管理方式改革为分学科制定统一最高学费标准政府指导价,学费标准与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形成正比关系。

二是各级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投入逐步加大。2009年起省财政持续安排每年2 000万元民办教育专项资金,到2014年共安排1.2亿元、共扶持了1 400所民办学校,2015年的专项资金预算提高到1亿元。省级专项资金的杠杆效应充分发挥,昆明、曲靖、红河等8个州(市)对应设立了民办教育专项资金近5 000万元。建立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公平资助机制,2013年起基本实现全省义务教育民办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和免费教科书的全覆盖,2013年支出4 925万元、2014年支出5 475万元,惠及全省220所民办中小学校13.6万中小学生。与此同时,各州(市)也陆续制定推进本地民办教育改革发展的刚性措施。

三是嵩明和安宁两个省级民办职教园区基本建成。嵩明园区签约入驻民办院校已达12所,其中8所已正式招生,专任教师4 800余名,在校生规模5万多人;安宁园区入驻民办院校6所,开设专业达242个,专任教师2 800余名,在校学生近5万人。

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民办学校4 617所,比2009年增加1 858所,总增长67.34%,年均增长8.96%;民办学校在校生118.09万人,比2009年增加52.12万人,总增长79.00%,年均增长10.19%;固定资产总值123.01亿元,比2009年增加67.1亿元,总增长120.01%,年均增长14.04%。2015年底全省民办学校总数及其在校生总数已分别占全省学校总数及其在校生总数的21.36%和12.48%,分别比2009年增加8.82个和5.37个百分点。

5.深入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加大省级政府教育综合统筹。2012年10月,基于对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探索实践的总结提炼和对云南省情、教情的准确把握,提出了“六个统筹”的工作理念,成为我省推进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编制了《云南省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案》,于2014年12月31日正式印发。统筹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全覆盖、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寄宿生生活补助“两个全覆盖”等教育民生工程,一些人民群众关切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开始“破解”。

二是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简政放权、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精神,全面深化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清理取消调整下放行政审批项目,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不断加强督导检查,基本建立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改革试点工作正在推进。建立完善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幼儿园督导评估制度、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专项督导制度、督导整改制度、督导评估结果公示制度等,进一步完善监督问责机制。

6.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一是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规模不断扩大。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已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各个层面。2011年,红河学院到越南太原大学办学,成为云南首家获教育部批准在境外开设本科专业的高校,2013年教育部批准云南财经大学实施本科学历境外教育项目。

二是对外交流合作的渠道不断扩展。目前我省与欧美、东南亚、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教育部门、学校及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办事处等机构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组织了云南教育美国行、东盟行、南亚行、北美行、港澳行、台湾行等参访活动,并成功在境外举办多次云南教育展。相继在缅甸、越南、马来西亚、意大利、老挝等国家设立了云南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处,开展教育高层互访、捐赠教学仪器设备、对外教师培训等活动。

三是高校教师国际交流力度得到加强。2010—2014年,我省公派留学项目共投入经费3 600多万元,派出764人。投入支持学校聘请外国专家教师资助经费4 050万元,帮助学校聘请外籍专家教师628人。

四是汉语国际推广有力推进。目前我省在东南亚、南亚、非洲和美国合作建成了4所孔子学院、6所孔子课堂。2013年国家汉办批准云南师范大学成为我国为东南亚国家培训汉语师资的4个基地之一。积极主办汉语夏令营活动,成功承办多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

四、落实保障措施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师德建设。持续开展以“三爱”(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三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让”(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成才)为主要内容的“三三”师德教育活动。分期分批举办了德育工作者培训班、心理健康教育研修班、校园文化建设研修班,邀请国家级和省级知名专家担纲授课,共计培训德育工作者3 800余人。加强师德考核和激励机制,严格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建立师德建设领导责任制和重大师德问题责任追究制,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的教师按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直至撤销教师资格。

二是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特岗计划实施以来,我省共为广大农村学校及教学点招聘特岗教师50 800余名(其中2009年至2014年招聘特岗教师35 500余名),占全省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总数的14.4%。2012年,出台了《云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十二五”规划》,以农村教师为重点,逐步形成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格局。2010—2014年,投入资金3.44亿元,实施“国培计划”、省级培训项目和省级国际合作项目,共计培训31.7万名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占全省同类教师总数的70%以上。实施“云南省中小学幼儿园名师工作室”“未来教育家成长计划”“云岭教学名师”等项目,培养、造就了一批教师队伍中的“领军人物”,并发挥了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提高教师地位待遇。绩效工资政策实施后,各州(市)又实施了同城待遇政策,即同州(市)同类人员的待遇相同,确保了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2014年,我省协同推进乡镇工作岗位补贴和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两项政策,全省已有111个县(市、区)启动实施,符合条件的教师应享尽享,每人每月增加补助500元以上。在玉溪、大理、临沧3个州(市)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试点,进一步放宽基层教师申报职称条件,推进中专学校教师、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条件修订工作。2011—2014年,云南省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共批复下达周转宿舍项目956个,17 968套,建设规模629 196平方米,批复下达中央投资9亿元。

2.加大保障经费投入

一是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度增长。云南省教育经费总投入从2010年的441.32亿,增长到2013年的905.62亿,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9.69%,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增长速度达到20.54%。全省各级各类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都实现了较大增长。

二是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全省民办学校招聘了大批教师,解决了6万多个就业岗位,缓解了政府财政负担,仅教师工资,全省民办学校每年分担各级财政支出达9亿多元。2010年以来,民办高校累计培养毕业生8.5万人,按生均公用经费计算,民办高校年均分担财政教育经费约14亿元。在保证省属公办高校的财政生均经费投入的基础上,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实施意见》,对我省研究生财政拨款、奖助学金和收费政策进行了明确规范,保障研究生经费投入。

三是落实学校学生人均经费。自2012年起,我省省属高校生均拨款标准稳定在本科12 000元/生·学年、专科6 000元/生·学年。2011—2014年4年间,省财政投入省属高校生均财政拨款148.78亿元,有力地支持了我省高校教学和科研事业发展。省级财政和教育部门加大教育经费统筹力度,在经费安排上重点向农村、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倾斜,向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优先确保基本办学条件和基本教育教学需要,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并加大对薄弱学校和教学点的支持力度。

四是落实学生资助政策。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建立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儿童资助制度,资助面约占全省幼儿园(从2013年起含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儿童总数的10%,资助标准为300元/生·年。2011—2014年,全省共安排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儿童资助经费1.26亿元。2011年,建立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资助面占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35%,下达2012年、2013年、2014年普通高中助学金共计93 024.64万元。2010年至2014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资助资金共发放52.44亿元,资助学生307万人次。2014年发放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资助资金10.39亿元,比2009年的6.75亿元增加了3.64亿元,资助学生数也从50万人次增加到58万人次。2014年我省本专科学生奖助学金为54 046万元,研究生奖助学金为11 900万元;2014年我省省属高校毕业生到我省边境县及藏区县基层单位就业学费代偿总金额917万元,代偿715名学生;2014年我省考入中央部委直属高校优秀贫困学子奖学金总金额1 840万元,奖助3 679名学生。

3.加快信息化进程

一是推进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印发了《云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标准》,统筹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和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截至2014年12月,我省有10 879所学校(含教学点3 931所)接入网络,占中小学总数的57.56%。全部班级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学校有2 832所(其中教学点1 244所),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课时占全部课时比例达50%的学校有2 189所,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课时占全部课时比例达30%的学校有2 877所。开通学校空间的学校有370所,开通学生空间的学校有80所,开通教师空间的学校有463所,开通家长空间的学校有57所。

二是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我省实施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的4 078个项目点正按照项目提供的数字教育资源,开设课程和进行学科教学,该项目的实施为教学点配齐了学科“教师”,实现教学过程模式、方法的根本变化,提高了教学质量,有力地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开通了云南基础教育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教育学校提供课程资源和培训课程,展演职业教育资源,为2.1万名高中学生提供网络选修课程,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免费提供各学科的教育资源。启动了全省教育科研资源管理与应用平台。

三是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组织启动了云南省教育数据中心的建设工作,组织完成“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教师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的安装、部署和设备采购、实施等工作,并组织开展了两个系统的使用培训工作,完成700多万名学生、56万多名教师学籍信息和人员信息的采集、上报工作。另外,“全国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云南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动态调整管理平台”也完成了系统部署工作。实施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工作。组织实施省教育数据中心建设,投入3 150万元,建设13个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推进全省教育管理的信息化。

4.推进依法治教

一是制定促进本地区教育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度。2011年3月,印发了《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快教育立法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教育立法工作目标。2011年以来,省人大常委会先后颁布实施《云南省民办教育条例》《云南省学前教育条例》《云南省少数民族教育促进条例》3部地方性教育法规。省人民政府制定废止了《云南省基础教育分级管理暂行规定》。截至2014年,我省现有地方性教育法规8部,省政府教育规章9件,省教育厅规范性文件废止40件,修改21件,继续有效48件,初步构建了具有云南特色的现代教育立法体系,在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学校和师生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二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完善信息公开工作考评制度,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重点推进教育经费预算、教育招生政策、教育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重要改革事项等方面信息公开,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印发《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的通知》,组织实施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按照全国和云南省普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以青少年学生为重点普法对象,突出“保护”和“发展”这两条主线,不断创新法制宣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深入开展青少年学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三是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2013年,成立了云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建立完善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督导评估制度和幼儿园督导评估制度。建立了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全省14 407所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全面建立了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建立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制度,2010—2014年,全省有40个县参加了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建立了专项督导制度,对教育经费投入、学校安全、学位授予单位论文作假处理情况等进行专项督导。

5.重大项目改革试点

一是组织实施重大项目。

(1)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2010至2014年,云南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D级危房改造共投入资金176.38亿元,改造中小学D级危房1 426.67万平方米,截至2014年12月底,全省还剩余D级危房263.5万平方米。

(2)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及“全面改薄”工程。2010至2013年,全省共投入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资金117.98亿元。2014年,统筹实现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全覆盖,将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覆盖范围从85个县扩大到129个县,共下达资金41.33亿元,其中中央资金20.4亿元,省级资金10.54亿元,州(市)配套资金10.39亿元。

(3)实施农村初中工程。2010至2014年,云南省农村初中工程共下达中央资金13.04亿元,共实施项目学校254所,建筑面积83.2万平方米。

(4)实施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2010至2014年,云南省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共下达中央资金9亿元,批复项目956个,建设周转宿舍17 968套,建筑面积62.92万平方米,预计解决17 984名教师的住宿问题。

(5)实施学前教育建设工程。2010至2014年,云南省学前教育建设共投入资金33.87亿元,发改系统下达的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共下达中央资金6.5亿元,实施项目371个,新增建筑面积52.18万平方米,通过财政部下达的校舍改建类项目、增加巡回支教点项目等,极大地改善了我省的学前教育办学条件。

(6)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两个全覆盖”。在国家确定85个试点县的基础上,用省级财政补贴方式将44个非国家试点县纳入全省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范围,补助标准不变、同步实施试点,实现全省534.9万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全覆盖;在农村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方面,决定在国家原补助省内250多万学生的基础上,对未享受到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提供寄宿生生活补助,将“一补”范围扩大到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全部寄宿学生。

(7)统筹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对1 356个一师一校教学点按技术方案一配置设备,对2 722个教学点按技术方案二配备设备;开展国家级骨干教师、省州“国培计划”培训项目和县三级教学点骨干教师培训,提高教学点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8)统筹实施优秀贫困学子奖励计划。自2014年起,对凡考入中央部(委)直属院校的云南籍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本科学生,由省级财政每年奖励新生4 000名,每人每年5 000元学费奖励,帮助更多云南籍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本科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9)统筹设立1 000万元研究生省政府奖学金。自 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省政府设立研究生省政府奖学金1 000万元,奖励标准为博士生每生每年20 000元、硕士生每生每年10 000元。同时,提高研究生国家助学贷款或生源地贷款年度最高限额,原则上不超过年度学费和住宿费标准总和。

(10)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六项计划”。推行“走下去”基层服务计划。截至2014年底,到县及以下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占已就业毕业生人数的57.5%,9.5万名毕业生进入企业就业,4 512名毕业生通过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特岗教师”和“三支一扶”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就业;推行“走出去”就业计划。从2013年起,云南省对出省就业的云南籍毕业生给予补助,对出省就业创业比例达10%以上的高校给予奖励。2014年共有10 696名云南籍高校毕业生到省外、国外就业;推行“走进去”支持校园招聘计划。从2013年起,省财政每年设立500万元专项资金,对高校开展的校园招聘活动给予补助;推行创业促就业计划。全省高校就业指导课全部列入必修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列入选修课程,创业课不少于36学时,不低于2个学分;推行质量提升计划。建立了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每年定期发布就业情况白皮书,引导高校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行就业帮扶计划。积极建立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信息库,实行“一对一”实名动态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和服务,加强对少数民族、就业困难、家庭经济困难、心理困扰、地震灾区等毕业生特殊群体的温馨关注和重点帮扶。

二是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实施了“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 “探索政府举办和社会力量办园的措施和制度”“以政府为主导,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新政府、行业及社会各方分担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机制”“改革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和办学模式”“改革高等学校办学体制 推进高校特色发展”“完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改革” “探索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国家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 “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 “探索扩大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等一系列改革项目。

第3篇: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实施和效果总结

关键词 社区 糖尿病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计划是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病史、治疗、家庭环境和经济状况等方面制订的。我们把双龙社区住院门诊及社区普查所掌握的糖尿病病人的病例资料,进行科学归纳并全部输入计算机。评估患者的身体、心理及健康状况,为患者制订详细的个体化健康教育计划,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整体化服务。

健康教育的形式

宣传手册发放: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我院在门诊及住院部显要位置都设置了宣传栏,放置了大量宣传手册,可供社区居民随时拿取。通过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人们阐述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起到科普宣传的效果。优点显著,推及面广,节约人力;缺点是对于文化基础差的人而言,作用深度不够。

群体教育: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教育室实施群体小讲课,参加人员由数人至十余人不等,由全科医师负责授课,讲授内容广泛,均为糖尿病有关知识。时间不定,短则半小时,长则数小时。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具体安排。这种授课方式易为患者所接受。由授课人将内容制成课件,以电教形式授课。优点是直观、生动,由于许多资料细节配有图片说明,通俗易懂,且普及面广。

个体化家庭教育:根据患者年龄、文化水平、病程、有无并发症及身体状况等个体差异,接受程度不同的教育。对个别病情较重、行动不便、经济条件差的患者,我们则定期进行家庭随访或个别指导。我们特别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因为糖尿病患者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成员有相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饮食习惯,没有家属的配合,糖尿病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的开展很困难,也就谈不上糖尿病的良好控制。

健康教育的内容

糖尿病基础知识教育:向患者介绍糖尿病一般知识,包括糖尿病的定义、流行病学、病因、发病原理、分型、诊断、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治疗原则等。

饮食指导: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一个重要方法,教育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食。学会自我饮食管理,控制热能, 维持标准体重,兼顾患者的生理营养需求。

运动指导:运动是糖尿病治疗中的有效疗法之一,适当有效的运动可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利用,有效增加自体胰岛素分泌,有利于血糖控制,促进全身代谢。应与患者共同讨论喜爱的运动内容并共同设计安全适量的运动形式。

心理指导:糖尿病具有病程長、并发症多、易反复等特点,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悲观、失望等不良心理行为。因此,思想负担重,对生活没有信心,这些心理社会因素可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要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病人了解糖尿病,认识糖尿病,使其产生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和安全感,并有针对地实施心理治疗,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药物指导:当饮食和锻炼不能控制血糖时,口服降糖药是最基本的治疗。在应用药物时应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有关口服药的种类、作用特点、服药方法及不良反应。应用胰岛素治疗时应介绍胰岛素的种类、作用特点、保存方法、注射方法及注射时间、常见不良反应等。

糖尿病并发症的教育:包括低血糖、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酮症酸中毒的防治;心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眼的病变、肾脏病变、腿部病变、糖尿病足的防治。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并发症的可能性和风险性,使患者认识到良好的血糖控制,可极大延缓并发症的出现并改善预后。

讨 论

社区内糖尿病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在临床以及社区如何加强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已成为糖尿病研究的重要课题。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和过程。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行为,达到最佳健康状态,对临床各种诊疗也有增效作用,是综合治疗糖尿病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杨水长 李惠清

第4篇:马桥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校在上级党政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为己任,确定了德育的先导地位,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进行了全面落实,现总结如下:

一、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的一切工作,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校管理,最根本的是对人的管理,就是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制度只能管人的行为,并不能管人的思想。因此学校管理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需要、人的发展作为管理的重点,从而使每个人参与学校管理,真正实现每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主题,通过制度的约束和理论的学习,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校每周坚持业务理论的学习,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既有专题研讨、专题讲座,又有观摩录像、心得交流,其中“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的听评课活动已经成为教师们的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舞台,从而使教师的业务素质得到了长足的提高。

三、以教科研为先导,深化学校的教育改革

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我校把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教育科研的工作重点,加大教研力度,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充分利用每周周一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通过教研,使教师明确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加强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理清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路,不断更新观念,统一认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发展观和人才观,有力地促进教师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当教学观念转变了,我们还因势利导,要求全体教师把新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落实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

深入开展《课程标准》的学习研讨活动,同时关注新的教研信息和课改动向,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以理论指导实际,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我校还健全“人人上公开课,人人参与评课,人人撰写课后反思”的教研制度,并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着手研究。以课堂教学的形式汇报自己的教研成果,展示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教研中,我们要求每位教师边听课边做好听课评析,保证听课时认真听、认真记,每次评课时以指定的中心发言人为主,人人有发言,发言有条理、有重点、有记录。通过评课,促进全体教师思想上和业务上的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我们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能“教”会“评”,还要会“写”,引导教师形成“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认真总结教学经验、撰写教学论文、教学随笔和教后感,上交教案和教学论文。最后从课堂教学、业务档案和评课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作为学期目标考评奖励的依据。

四、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我校严格按照上级部门有关课程设置的规定,开齐了课程,开足了课时,做到了不随意增减课程。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成立了科学、英语、体育、美术、音乐等兴趣小组,激发学生兴趣,增减学生个性和特长。 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认真探索落实学生主体性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要着眼于诱导,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变“学会”为“会学”。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给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性,有更多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为了加快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体现“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精神,我校广泛成立了兴趣小组,有乒乓球、书法、绘画、鼓号队、作文、数学等多项兴趣小组,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教育部门举行的各种竞赛活动,如:作文竞赛、书法、朗诵、绘画、乒乓球等活动,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从学科上来看,活动不光有语文、数学的比赛,还有音乐、美术、书法、体育的较量;从形式上看,大部分活动我们都尽量让学生全员参与,再从中选拔最优秀的学生参加上级的竞赛,以体现活动的公平性、群众性、基础性和拔尖性,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为特长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特长,体现成功的喜悦。

五、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认真开发校本课程

一年来,我校调整教研机构,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具体做法为:骨干教师认真做好教研引领工作的同时上好每节示范课;部分教师利用教育网络查阅资料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导处根据课题内容,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当中,以讲座、说课、授课、评课、谈教后反思、主评为教研内容,每位教师轮流坐庄,初步形成我校教研特色。这样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使教师的观念得到转变,教法得到更新,专业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我校以“乐学、文明、自立、健体”为内容,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开发校本课程。各位任课教师都能认真安排好校本课程的周活动计划表,设计好教学方案。积极开展校本课程的教研活动。大家积极交流探讨,充分肯定优点,诚恳提出不足。通过教研活动,老师们对开发、实施、管理好校本课程信心更足。

六、以团委团队活动为阵地,扎实有效地开展德育教育活动 近年来,我校德育工作以贯彻《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线,突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法制教育,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重点,帮助和引导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的法制意识和文明的行为习惯。

通过政教处、团委的组织与管理,以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为重点,不断完善“文明学生”的评比制度,充分发挥“弘德广播站”的宣传监督作用。强化《守则》《规范》的教育,使“升降旗敬礼”“讲普通话”“文明礼貌”等习惯成为学生日常的自觉行为。以纪念日为契机,我校积极开展新队员“授巾”仪式及相关的大队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受到热爱少先队的教育,从小树立为祖国为人民作贡献的远大理想。 在过去的这一学年里,我校紧跟课程改革的步伐,进行一系列教育教学的改革,推进了素质教育进程,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校将继续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实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马桥中学办公室

2016.07.09

第5篇: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总结

xx中学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方案

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是落实初中课程改革的关键步骤,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学生的进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根据《云南省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以发展学生良好的基础作为我校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全体学生进行了综合素质评价。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关心下,工作开展得井然有序,并顺利完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一、评价内容

1、对基本素质进行评价,即:(1)道德品质;(2)公民素质;(3)学习能力;(4)交流与合作;(5)运动与健康;(6)审美与表现。

2、专门性发展素质的培训指导,即物理实验操作;化学实验操作;生物实验操作;信息技术;体质健康测试。

二、评价步骤

1、提高认识,发动宣传。

为了较好地完成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认真解读了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实施方案,召开了年级组和班主任会议,进行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并召开了教师、部份学生会议,强调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要求各评价人要严格执行评价工作。通过宣传,大家提高认识,达成共识,认真对待。通过培训,明确自己的责任,理解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意义,正确掌握评价的方法,使后期实施阶段工作畅通无阻,得以顺利完成。

2、环环紧扣,步步落实。

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程序多,时间紧。如何科学合理地操作,这就需要严密组织。教务处成立了综合素质评价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

行统一规划,分阶段安排实施。同时将这项工作与目前我校长期坚持的军训、参观考察、社会实践、中学生团校、歌咏比赛、广播操比赛、安全教育等相结合,以此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学会学习和探究,有效地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促进了新课程的实施。

3、明确评价目标

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评价,旨在通过“学生个人成长记录”的建立和管理,全面、全程、客观且富有人性化地记录“学生个人成长的足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达到以评促学的目标。

三、评价程序

1、每学期开学,教务处安排班主任、任课教师和部分学生参加班级评价小组,并向班级公布。

2、教务处负责学生日常行为、学习行为的考核。后勤处负责住校学生在宿舍表现的考核。班级评价小组负责记录本班学生违纪情况、获奖情况以及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情况。

3、学期结束时,每名同学根据有关要求和自己表现填写《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表,班主任、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违纪记录、获奖记录以及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情况对本班学生的综合素质给出评价结果。

4、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客观实际,参照班干部、任课教师的意见,写出恰如其分的综合性评语。

四、评价方法

1、道德品质评价。依据《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行为规范》等有关法规,对道德品质的评价要素进行分解,列举出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表现,在此基础上有突出表现的相应加分,表现欠佳的相应减分。

2、公民素质评价。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上级有关文件要求,对公民素质的评价要素进行

分解,列举出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表现,在此基础上有突出表现的相应加分,表现欠佳的相应减分。

3、学习能力评价。对学生的学科学习评价从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两个方面进行。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通过建立“进步奖”和“违纪行为记录”两个方面的数据判定学生等级,对学生进行评价。对学习成绩的评价,建立考试评价机制,以考试成绩为基础进行学习成绩评价。

4、交流与合作评价。学校、年级、班级定期组织丰富的集体活动,建立活动记录评价制度。

5、运动与健康评价。依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结合我校的《两操检查评比办法》,制定表现指标和分数的对应表,根据此数据判定学生等级。

6、审美与表现评价。从审美情趣和和艺术活动表现两个方面着手,制定指标与分数对照表,根据学生得分判定学生等级。

7、专门性发展素质考查。学校主要任务是组织学生提高技能,按照上级要求开展评价和记录工作。

8、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新活动,并按照规定分数对学生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有突出表现的相应加分,表现欠佳的相应减分。

五、评价建议

1、综合素质评价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操作平台和管理模式。 综合素质评价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要有机融合,逐渐理顺学校教育教学体系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关系,在评价内容中融入教育教学目标,以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深化。

2、今后学校要更加重视完善学生档案,使学生在每一个时期的个人信息能一目了然,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活动的可操作性增强,真正做到有据可循。

3、 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不能在学生的评价平台上显示,教师对于学生评价到底是好是坏,学生没有办法知晓。教师对学生学习、情感、交际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只能进入学生成长档案,学生对此并不了解,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功能体现不够充分。

4、学生上机的时间是由学校统一做出的安排,每个班级在做好准备的前提下进入微机室上机操作,对于初次上机评价的学生觉得时间过短,没有时间对同学的各方面表现做出思考和评价。

第6篇:中学实施“三生教育”工作总结

[中学实施“三生教育”工作总结]宁蒗县蒗蕖中学实施“三生教育”工作总结

根据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决定》、《关于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实施意见》及《丽江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和宁蒗县教育局部署的“三生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我校在宁蒗县教育局的领导下全面开展“三生教育”活动,在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热爱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学实施“三生教育”工作总结。为了进一步更好地深入开展好“三生教育”工作,现将我校2011年开展“三生教育”的工作情况和阶段性成果作如下汇报:

1、开展专题教育,强化学校德育工作

我校德育工作围绕“关爱每一位学生,教育学生成人,培养学生成才”的教育理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三生”教育的学习宣传,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三生”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开展以“三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我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①突出课堂主渠作用,让课堂成为彰显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渠道。教务处统一安排计划,根据三个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三生”教育,初一初二年级安排每周一课时,初三年级通过讲座等专题活动进行。学校要求教师认真落实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领会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科学地有机地组合,将“三生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

②积极利用班队组织和校园文化的氛围,加强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养成教育。主题班会重点突出,成系列,如安排了以下的主题班会:庆祝祖国六十二华诞的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创卫和申报文明学校、创建绿色校园工作,发起告别不文明陋习、向“两乱”行为说“不”等主题教育活动。

③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必须以安全作为前提并得到安全保障,不断强化学生安全意识,使学生初步了解来自于各方面的不安全因素,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防范与自救办法,避免危险与伤害。以珍爱生命为主题举办防震、消防知识普及及自救、逃生演练活动。

④开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稳步推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⑤加强环保教育。环保是全球性的问题,正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孩子是未来的主人,对他们的环保教育意义深远,它将直接关系到我们的“今天”和“明天”能否成为真正的绿色家园。学校是对中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场所,我校充分利用创建昆明市绿色学校的平台,在广大师生中渗透环保教育。

⑥认真落实有关德育工作文件精神,强化德育常规:学校利用班会、国旗下讲话、合唱比赛、开展纪念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理想前途教育。各班以主题班会、黑板报比赛、手抄报、撰写学习心得等形式积极参与学校的宣传教育工作。

⑦加强学生养成习惯的培养,我校通过军训、校纪校规等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常抓不懈。政教处针对学生仪容仪表、宿舍内务、卫生责任区、广播操、等方面进行经常性检查,加强学生养成习惯的培养。

总之,我校努力将“三生教育”与课外活动、班级活动和日常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结合起来,使“三生教育”形成课内外互动的良好局面,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提高生命质量,了解生存技能,提高生存能力,学会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的发展,工作总结《中学实施“三生教育”工作总结》。

2、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阳光体育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课间操形式,它是实现新的体育目标的有效载体,它在全面实施健康、快乐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显现出重要而有特有的功效。

我们本着健康第一和把快乐还给学生的原则,创造和谐师生关系的指导思想,科学设计了我校的大课间活动。在运动形式的选择上,我们改变课间操的单一形式,全面实行学校自编操的活动形式。例如有:娱乐竞赛活动;趣味游戏活动;身体素质练习运动。

在音乐的选择上也进行有意识的安排,使音乐美和学生自身的动作美融为一体,让学生感受和欣赏音乐之美,韵律之美,节奏之美,培养艺术素养,陶冶美的情操。实现以美健体,以美育德的目的。

目前,大课间体育活动已经成为我校体育工作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受到了全校师生与家长的欢迎,得到了市区教育局的关注和重视,收到了良好的活动效果和社会反响。大课间体育活动不仅仅是锻炼学生的体能,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了体育教育的功能和价值,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真正实现了“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把健康带给学生,让学生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去活泼健康地成长”的构想。

3、艺术教育形成特色

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百花齐放,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我校通过开展一系列文化、艺术竞赛活动,激发广大学生爱党、爱国、爱校和热爱艺术,勤奋学习,努力成材的热情与动力,不断提高自身全面素质,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我校每年举办一次元旦晚会,每年的活动都有不同的主题,校园艺术节的活动内容有:“青春旋律杯”合唱比赛;“唱响校园”校园十佳歌手选拔赛;器乐类才艺展示;校园群舞、双人舞、独舞比赛;“青春abc”校园英语短剧、演讲比赛;“书香校园”读书周活动;“五彩校园”书画周。

校园艺术节的活动形式采取比赛、演出、展览等,积极挖掘丰富艺术节活动的形式,体现艺术节活动的多样性。艺术节通过各部门、学生社团、年级、课题组承办的形式开展上述活动。

成果体现形式:艺术表演类,学校将选拔优秀节目到盘龙区中小学校园文化艺术节参赛。艺术作品类:学校选拔优秀作品,通过作品展的形式,在学校展出。

4、学生综合社会实践

我校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方面: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老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研究,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激发出潜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学生们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大多数从身边做起,深入社区,走入环境,感受生活,思想观念有了巨大的改变。如:变了解环保为关心环保,认识到生态环境的危机性,尝试着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策略,树立保护环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对学生相应的人生态度、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的养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这些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使校园周边环境得到了改善,学校声誉得到提高,同时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5、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减负增效

减负增效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根据《云南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增强青少年体质的规定》以及省教育厅、省监察厅、省政府纠风办联合下发的《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法》的规定和要求和盘教发(2009)81号文《关于对2009年秋季学期教育收费及“减负”工作进行检查的通知》的精神,我校坚决贯彻落实“减负”工作,主要措施有;

①学校要求广大教职工必须依法执教、廉洁从教,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学实践,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知识水平,积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努力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引导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②加强课堂教学管理,保持良好教学秩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学校领导深入班级,进行随堂听课评课,课后及时与教师交换意见,发现问题教师,对其进行跟踪性的集体听课会诊;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③做好舆论宣传工作,争取家长社区支持为了作好“减负”的宣传工作,解读“减负”政策,取得到社会、家长、学生的理解和支持,学校通过召开各年级学生会、家长会等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减负”的实质,自觉接受家长及社会的监督,确保“减负”这一工程得到全面贯彻实施,并收到积极效果。

实施“三生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我校在开展“三生教育”工作中取得了一点阶段性成果,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为我们将加强宣传教育,完善制度建设,要切实抓好实施“三生教育”的宣传舆论引导工作,强化督导检查,建立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

2011年12月6日

第7篇:中学素质教育实施方案

孟庄镇初级中学素质教育实施方案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我们要适应当今世界形势发展的需要,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加强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一、 加大宣传力度:

1.利用学校政教处的大黑板和各班墙报每月搞一次素质教育专刊。

2.学校每学期期中举行一次素质教育专题报告会,推出一批典型。如“书发能手”“象棋高手”“乒乓球高手”等。

3.利用专栏贴标语宣传素质教育。

二.规范常规教学管理方案,实行素质教育目标管理,改革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年初学校制订工作计划、教学计划、班级工作管理方案等都把素质教育的目标管理、过程管理提高到突出的地位,把它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严明素质教育在教师教育教学中的质量、工作实绩评价的地位,将所有科目纳入常规管理之中,学生评价不只看文化成绩,还注重道德素质、行为规范达标、学习习惯、动手能力及特长,阶段性总结重点看特长提高和后进生的转化等。

三.改革课程计划,严格执行教学大纲。

上好学科课,开足活动课,使学生在老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的情况下,得到自主自冶的教育。活动课单周分科分班上课,双周打破班级界限,按不同兴趣的小组分组由专职教师组织上课,学术成立了书法、绘画、音乐、篮球、足球、乒乓球、计算机等兴趣小组。

四.优化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的需要,因势利导地启发思维,排除疑难,教活方法,发展能力”。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学生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强调以下几点:

1. 坚持以启发为指导思想,让学生思考,学得生动;

2.坚持以心理科学为基础,注重发挥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中的作用;

3.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研究学生的学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

4.从实际出发,符合再优化的原则,即选用合适的教法,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在可能条件下最大可能的良好效果,使学生得到最合理教育与发展;

5.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让学生愉快成长,主动发展;

五.加强素质教育教改教研,努力提高课堂效益。

学校规定每周二为固定教研活动时间,集体探讨素质教育的教法,各教研组和教师个人根据各科实际定专题。课堂教学针对提高学

生素质,教师致力开发各科学生特长,组织“观摩课”“示范课”“优质课”“达标课”,每月的导学案、作业、月报也重点看实施素质教育的教法、效果。

六.举办各种赛事,营造特长生施展才能天地。

学校结合常规教学,举办国庆征文、手抄报比赛、校本剧会演、朗诵比赛、篮球比赛、足球、乒乓球比赛、校内运动会、小制作等活动,着力营造素质教育的环境和范围,让学有所长的学生脱颖而出,学校“星空”文学社每月一期社刊,给爱写会写学生一块天地,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

七.控制流失,巩固成果.

1.每学年初利用“宣传车”校语、宣传的教育法和《九年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

2.七年级新生在开学初,根据报到情况,由年级组长和班主任负责了解学生,动态变化,再分人分村走访,科任教师分班负责走访,包人包干。

3.八年级、九年级未到学生,分村组,包专人负责走访.

4.确保处巩固率在98%以上。

第8篇:中学素质教育实施方案.

韩寺二中素质教育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加快我校标准化建设进程,推进素质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学校良性循环,特制定韩寺二中素质教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现代化办学理念为指导,围绕“铸师魂、办名校、争一流”目标,以“三个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为重点,以为平民百姓子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和“依法治校、文化立校、名师兴校、质量强校”的发展战略,认真贯彻教育方针,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打造文化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实现学校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办学理念

以德立校,依法治校,和谐兴校,教研强校。以社会称道为办学追求;以德高品优、真才实学、身心俱健为育人目标,关注学生的成绩,着眼于学生的成功,追求学生的成材,立足于学生的成人。

学校校风:博学厚德、笃志报国。激励师生自强不息,锲而不舍;注重实际,务求实效;勇于开拓,与时俱进;凝心聚力,和衷共济。

学校学风:勤学善思、文明进取。引导学子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师生做人做事的核心标准:敬业、忠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团队意识、注意细节、想办法提高工作效率、不找任何借口、有较强的执行能力、自主自发的工作、维护单位的形象、给学校提合理的建议、与学校同命运。

三、发展目标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形成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主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和谐统一,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校园文化浓郁、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管理科学、办学条件优良、教学质量一流、办学特色鲜明、品牌优势明显的优质完全中学。

具体目标和要求: 办学规模:到2014年,学校办学规模发展为初中6个教学班、小学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00人左右。

办学水平: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改革,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学校风险防范机制、教育教学质量和声誉形象预警机制、危机处理机制,三风(学风、教风和校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教育教学质量稳定提高,中考质量保持全县领先水平,在惠民助困、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艺术教育等方面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发展,综合办学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声誉和知名度有效提升,2014年争创为“郑州市农村文明学校”。

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形成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积极进取的良好精神风貌。建立和完善教师终身学习机制、继续教育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构建完善的校本培训体系;积极推进“名师工程”和“骨干教师教”、“新秀工程”,培养和造就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形成一个以名师为核心、骨干教师和高级教师为主体的优秀教师群体;以绩效工资为杠杆,健全教职工绩效考评机制和选优汰劣的人事聘任机制;选拔和培养一批具有管理才能、热爱管理工作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充实到管理队伍,形成合理梯队,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到2014年,教师本科文凭达到70%,学校专任教师具有中高级教师职称达到40%以上。

德育工作:进一步优化“以德育人,全员参与,自主管理,三位一体”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健全德育工作网络,提高德育工作队伍的水平和教职工全员育人的积极性,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合力。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思路,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不断提高德育教育效果。健全学校德育工作评价激励机制,完善学校德育教育目标体系、德育

常规教育体系和德育活动体系,充分发挥德育主渠道作用,营造良好的学校德育氛围。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着力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激活学生的道德自省和道德需求,实现品德内化和人格自我完善,塑造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丰富社团活动,构建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学校德育工作特色。加强德育科研和德育校本教材自主开发,在学生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研究、初中德育一体化研究、心理健康、差生转化、留守生问题研究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

教育科研: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构建充满生机活力、适应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学体系。加强课程资源建设与整合、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开设框架。稳步推进新课程改革,建立和完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课程开发和课程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质量控制制度、非升学考试科目和选修课的学生管理和成绩评价制度、教师教学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校本教研和教师继续教育制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制度等。加强学科建设,打造强势学科,提升发展学科,扶持薄弱学科,整合学科师资,培养学科带头人,力争五年内大部分学科建设水平达到全县中等水平。积极推进校本教研和课堂教学改革,在教法和学法研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果。实施课题研究带动策略,积极申报省、市、县教学科研课题,在教师专业成长、校本教研实施、班主任队伍建设、学生自主管理以及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打造教育科研交流平台,加快教育科研成果转化,创设学校“名师讲坛”。

体育卫生:以全民健身为前导,进一步规范体育课教学,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提高学生体能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建立严格科学的学生体训机制,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特长生的中高考专业成绩。认真贯彻和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加强健康教育,健全中学生常见病、传染病预防机制和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预警处置机制,进一步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和学校公共卫生服务质量。

文化建设:学校核心文化建设取得新的突破,积极向上的共同价值观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学校传统文化得到发扬光大,“求真、向善、尚美”的育人理

念和“培养德高品优、真才实学、身心俱健的现代文明人”办学目标得到有效落实。通过体制创新,建立一个适应现代教育管理、信息畅通、高效运转的学校管理体系和一套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逐步实现由制度管理到文化管理的提升。校园表层文化建设更加规范,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师生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校园广播站等校园文化载体建设从无到有。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熔铸和凝炼团结进取精神,实现文化立校和创建文化校园的目标。

校园建设:按照建设规划,整合学校办学资源,完善办学功能。优化校园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综合优化校园环境布局,提升校园绿化品位,将校园建设成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环境和谐的公园式校园;完善学生运动场地建设,建成标准操场;完善学生生活设施配置,使学生标准公寓床位数达到300个以上,进一步完善寄宿制管理。

教育装备:完善和更新实验、图书和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稳步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和学校管理信息化。完善学生实验装备,扩充理化生实验室,加强图书馆建设,丰富图书资源,到2014年图书装备达到2.5万册以上,报刊杂志达到100种以上,建成电子阅览室,电脑装机达100台以上,拟建数字化图书馆。进一步整合学校美术、音乐教学设施设备。加快网络中心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确保校园信息平台容量足够、运行高速、安全可靠、信息畅通。完善教学资源库、教学网站、学校办公平台建设,丰富网络资源,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素质教育实施方案 学校:韩寺二中 时间:2013年10月

第9篇:罗桥中学素质教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省教委《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在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结合学校发展纲要,制定本方案旨在通过实践和总结,努力实现初中阶段“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培养出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新型人才。

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一)德育工作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中学德育大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为合力,加强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突出五大教育。一是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主旋律教育;二是民主法制教育;三是中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四是审美教育;五是劳动技术教育。

2、建设五支队伍。一是以学校德育干部、班主任为核心的领导骨干队伍;二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员工全员育人队伍;三是以村主任为基本力量的校外辅导员队伍;四是以家庭教育指导小组为核心的好家长队伍;五是以班长团支部书记为核心的学生干部队伍。

3、开展五项活动。一是以革命传统为主线的系列教育活动;二是以班、团、队、会为阵地的自我教育活动;三是寓教于乐为形式的科技文体活动;四是以争先创优为核心的检查评比活动;五是以学习工、农、兵为重点的社会实践活动。

4、实现三个目标。一是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方位、开放型的德育工作新格局;二是基本形成“文明、团结、进取”的优良校风和“尊师、守纪、勤学”的优良学风;三是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有明显提高,学生品德优良率达到95%、班集体建设合格率达到100%。

(二)教学工作

1、强化依法治校意识,严格执行教学法规,要把省教委提出素质教育10条基本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

①严格执行课程(教学)计划,开全课程,上足课时。对各年级开设的劳技课和活动类课程,教导处要加强检查和督促。

②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时间,星期日和节假日不集体补课。

③尊重、爱护和信任学生,严禁侮辱歧视学生、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得罚做罚抄作业。

④严格控制学生的教辅用书和课外作业量,每天课外作业不超一个半小时。每学期只进行期中、期末两次考试。

2、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应以教学为中心。教学改革要坚持“提高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十二字方针,在研究教法改进和学法指导上下功夫。要认真执行市教委教研室制定的《五认真工作规范》,切实做到课堂教学“四落实”(学科知识点、德育渗透点、能力训练点、课堂教学常规),努力做到课堂教学素质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初三教学质量跟踪评估的各项指标力争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

3、强化活动课程,培养各种能力

初中阶段的活动类课程包括班团队活动、科技活动、文艺体育等活动。活动类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发展学生的特长和爱好。要切实提高活动类课程的教学质量。根据市教委规定,科技文体活动课中拿出1课时改为“综合教育”,主要用于健康教育、环保教育、国防教育、时事教育等教育活动。要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兴趣小组活动,加强对特长生的“拔尖”辅导,在各类学科竞赛和文体比赛中,争取在常宁市级以上获奖。

4、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强化理论指导

要增强科研兴教的意识,切实加强教科室和各教研建设,发挥学校兼职教科员的骨干作用,推动全校教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对目前已申报批准的三个常熟市级教科研立项课题,要设计好实施方案,认真撰写科研专题论文或阶段性研究报告。

(三)贯彻两个条例,加强体卫工作

1、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保证学校体育工作正常开展。要认真上好体育课、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加强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要在学生中认

真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初中各年级学生达标率达95%,体育合格率达95%。

2、加强学校卫生工作,提高学生健康水平。要定期做好对学生的体格普检,开好健康教育课,学生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和健康行为的养成率达到国标要求。

3、根据《湖南省贯彻学生体育卫生工作两个〈条例〉自查评估表》的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卫生方面的器材设施建设,加强对传染病、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

三、主要措施

1、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建设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一是坚持三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抓好三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开展“树、创、献”活动,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二是开展继续教育,更新知识,加强教学基本功竞赛,提高业务水平。到2010年45周岁以下专科毕业的专任教师,要分批分期参加本科函授或自学考试,35周岁的青年教师都要取得计算机应用考核和外语初级考试合格证书,实现50%以上的初中专任教师达到本科学历。

2、加强学校内部装备建设,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更好的条件

①到2010年底全校学生的课桌凳全部更新。学校理、化、生实验室在实验器材的配备上必须达到标准(即初中学生实验两人一组)。学校应有音乐、美术、劳技教育的专用教室。

②要进一步配备好微机室、语音室、电化教室的教学设备,加强管理并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③添置图书,保证图书容量达到25册/生,保持流通率在50%以上。

3、建立素质教育实施情况的评估考核机制。学校每学年对实施状况定期进行自我评估,加强对各年级工作的督促和调研,总结推广经验,及时纠正存在问题。另外,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加大素质教育方面的宣传力度,形成家长和全社会的共识,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上一篇:部门月度工作计划总结下一篇:中共德化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