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实验教学创新研究课题实施计划(精选11篇)
课题承担单位: 衡阳市教育技术装备站
课题负责人: 周必然
一、指导思想
新的课程改革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使学生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本课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生动、丰富的理科实验,体现探索和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
二、研究假设
通过开展对衡阳市中小学理科实验教材、学生学习状况等方面的调查,分析获得的情况和数据,我们能够提出一套适合衡阳市地域特色、行之有效的中学理化生实验操作考查方案,编写出中学《实验探究与指导》丛书,有力地推动我市实验教学工作的发展,为提高我市理科实验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研究目标
我们开展此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希望通过实验教学,加强对学生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优化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探索科学问题的浓厚兴趣,敢于质疑、敢于尝试的科学勇气,大胆想象而又细心求证的科学态度,以及善于
合作的科学作风,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探索性实验的设计原则和要点;
(2)探究性实验设计个案分析;
(3)探究性实验对仪器设备的要求;
(4)学生实验技能的基本要素与考核研究;
四、研究内容
传统的理科实验教学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很少有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理科实验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即使是分组实验也由于仪器、设备、药品等原因成了过场,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方式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和提高。显然,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独立地研究问题的初步能力,只有认真开展实验教学,才能够产生实效。所以本课题将从理科实验课的教学指导和学生实验技能的基本要素与考核评价标准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1、中学理化生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本课题以学生实验课为主渠道,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实验全过程的体验,逐步形成勤于动手、善于质疑、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课题组通过设计开发一系列成套的探究实验,来指导学生亲身体验实验探究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动手中感受知识的来龙去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题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探究型实验目的的确定,实验假设的提出,探究过程的设计,讨论与交流的组织,实验方法的拓展,实验结果的评价等问题进行探索,并总结出《实验探究与指导》丛书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存在的不足及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2、构建学生动手能力发展水平的评价机制。如怎样才算学生动手能力培养起来了?理化生实验怎样考核更科学?逐步探索理、化、生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具体要求。拟制定一套《衡阳市中学毕业考试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实验操作考查实施方案》。
3、锻炼和培养一批中青年教师,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研究水平。作为理科教师,要反思过去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改善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引领作用,带领学生创造一些设计性的和具有探索性的实验素材;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使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动手,不断享受成功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五、实施步骤
实验研究的周期:2006年9月—2008年12月,共2年。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9月—2006年12月)
(分2步)
主要工作是:组织领导班子,进行现状调查,接受主课题的培训,积极收集整理有关数据资料,制定实施计划和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完成开题工作。
第一步工作:成立课题小组
课题组顾问:李建新、何中华、杨 颖(省装备处)
彭天文(市教育局副局长)
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周必然(站长)
成员:张高君、廖高生、彭季秋、易璨
课题研究小组
周必然、廖高生、彭季秋、邓湘云、颜丽芳、罗雅萍、贺熙德、唐中林、彭彪、邹中平、冯海平、徐向龙
第二步工作:专家论证,培训教师,确定实验教师,搜集汇总资料,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计划,完成开题工作。
资料组的实验教师有:彭季秋、颜丽芳、贺熙德、唐中林、彭彪、邹中平。主要任务是:查阅中学理化生学科课程标准、实验教学等有关资料。
研究组的实验教师有:周必然、廖高生、邓湘云、罗雅萍、冯海平、徐向龙。主要任务:汇总资料,形成综合材料,撰写方案计划。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7年1月—2008年9月)
主要工作是:按照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开展研究工作,修订完善研究方案,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课题研究问题探讨与经验总结,写出阶段研究论文,组织《实验探究指导》丛书的撰写,组织开展实验教学创新活动,制定《衡阳市中学毕业会考理化生实验操作考查方案》。
1、修订完善总体研究方案和计划;
2、制定《实验探究与指导》的编写工作方案;
3、提交《实验探究与指导》辅助教材的报告;
4、组织开展全市初中毕业会考实验操作考查;
5、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实验教学创新竞赛活动,搜集典型案例、论文等资料;
6、开展《实验探究与指导》丛书的编写工作。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08年10月—2008年12月)
主要工作是:总结实验成果,撰写实验报告和专题论文,进行成果展示。
1、继续深化研究,收集资料,为结题作好各方面准备。
2、撰写研究报告、工作报告、研究论文、收集师生研究成果(含文字及实物)、编辑研究论文集等。
成果形式:
1、《中学实验教学创新研究课题》课题研究报告;
2、出版《实验探究与指导》丛书
3、实验教学创新优秀论文集
4、实验教学创新优秀案例集
本次调查以怀化学院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 主要涵盖怀化学院大学一年级至大学四年级部分学生和老师。主要采用文献收集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三种调查方法, 其中调查问卷法共发放调查问卷200 份, 大学一年级、大学二年级、大学三年级和大学四年级发放的问卷数量分别为25 份、75 份、75 份、25 份。回收问卷200 份, 无效问卷13 份。
调查主要内容为通过收集相关政策, 文献, 期刊论文。分析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 论证指出相关政策的缺陷, 提出改善建议。通过设计调查问卷, 从学生认知度, 学生参与度, 学生兴趣程度, 项目实施问题几个维度分析项目实施现状。从学生和老师的面访过程得到项目参与者对项目实施的评价和项目实施存在的问题。
二、问卷统计及结果分析
( 一)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认知情况分析。通过调查发现, 大学一年级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了解比例只占到了28% , 而不了解比例占到了72% 。大学二年级到大学三年级的在校生对于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了解比例呈上升趋势, 大学四年级学生对该项目的了解比例最高, 达到了59% 。大多数大学一年级学生并不知晓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这也直接影响了他们对该项目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由此可见, 随着大学学习的深入, 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 很多同学逐渐了解到了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并参与到了其中。总结而言, 怀化学院的在校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了解程度较低, 积极性不高。尤其体现在大学一年级新生对该项目的了解比例, 他们入学不久, 专业知识水平不高, 忙于其他校园活动, 并没有及时关注学校的科研信息, 加上学校对于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宣传程度和宣传方式存在一定问题, 导致大学一年级新生了解该项目的程度低。
( 二)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参与情况分析。调査结果显示, 大部分学生并未参与过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接受问卷调查的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的在校生中, 参加过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分别只占到了4% 、7. 25% 、16. 90% 和45. 45% 。而未参加过该项目的比例分别占到了96% 、92. 75% 、83. 10% 和54.55%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对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来说还比较陌生。大学生对于该类科研项目的参与意识也不是很强。在高校教学实际中,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主要是部分大学生围绕问题、项目、课题进行的一项科研活动。低年级大学生对于科研方面的能力培养、兴趣培养还远远不够。由此可见,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在高校的推广还面临诸多困难, 只有激发在校大学生对该项目的兴趣, 提高参与度才能真正取得长足发展。
三、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历年立项情况的数据分析
怀化学院在积极参加省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同时, 还颁布了《关于下发“怀化学院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立项的通知》文件, 设立校级项目, 每项资助1, 000 元, 培养优秀项目。通过收集分析历年省级、校级立项数据, 以下将对怀化学院省、校级创新实验项目立项和结题情况和省、校级项目文理科分布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
( 一) 怀化学院文理立项情况分析。
1. 怀化学院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省级立项 ( 分文理科) 分布情况分析。2008 年至2014 年, 省级立项共立项文科类课题38 项, 理科课题55 项, 共计93 项, 省级文科项目在2010 年后一直保持着每年6 篇的立项数, 而理科立项在2011 年后一直保持着大幅增长, 在2012 年后达到文科立项数的两倍。文科立项的相对稳定是学科性质决定的, 学校设立了人文社科基地, 孵化辅助文科类学科的研究。目前怀化学院共有人文社科基地6 个; 另外, 文科项目在研究时相对理科项目技术性要求较小, 受外部影响较弱, 尤其是对于理科中产品设计和实验的项目, 因为受技术性要求较高, 所以立项的可行性分析难以把握, 一般难以实施和结题。但随着怀化学院科研条件的提高, 理科项目的立项率自2011 年后大幅提高, 截至目前, 怀化学院共有9 个重点实验室, 其中省级实验室3 个。
总体来看, 2013 年怀化学院获得的省级立项数为历年来最多, 占到了湖南全省申报数的3. 2% , 相比之下, 怀化学院与湖南省一本重点类院校的4. 5% 左右的申报比例虽还有差距, 但与同类二本地方性院校只有2. 7% 左右的申报比例相比, 怀化学院在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施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2. 怀化学院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校级立项 ( 分文理科) 分布情况分析。在校级立项层面, 依旧反应出文科立项的相对稳定, 但是理科立项数是有明显增长的。总体来看, 学校对该实验项目的重视是不断增强的, 以每个省级项目资助金额为人民币1, 000 元算起, 在2014 年总金额达到人民币49, 000 元; 并且从2013 年起, 每年怀化学院另外批准40 项左右的非资助项目, 这些非资助项目除学校不给予资金支持外, 享有与省级、校级同样的资源待遇。
( 二) 怀化学院结题情况分析。根据《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指南》第四项第三条要求, 省级项目学生执行时间为1 ~ 3 年, 学生毕业前应完成项目计划工作。因此, 对于省级项目的结题情况分析将以2011 年为界。2008年到2011 年四年时间内, 省级项目共立项40 项, 已结题30项, 未结题10 项, 结题率75% , 未结题率25% 。尤其2011 年结题情况较差, 共有5 项未结题, 未结题率高达45. 5% 。2012 ~ 2014 年共立项37 项, 已结题12 项, 还有25 项处于研究或正准备结题阶段。
根据怀化学院下发的《怀化学院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 实行) 》第二章第六条规定, 怀化学院立项的实验计划项目执行时限为1 ~ 2 年。项目成员要在执行期限内, 完成预定目标。因此, 校级立项结题情况分析以2012 年为界。
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所取得的效果
( 一) 拓宽了怀化学院大学生参与学生学科科研的渠道。渠道的拓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学校依托创新试验计划项目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 为怀化学院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参与学生科研的平台。二是学校为了更好地使得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等学科竞赛项目得以更好实施和落实, 更新了学校的科研条件和科研仪器。为学生更好地进行科研活动提供了可能。
( 二) 增强了怀化学院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生参与该项目过程中, 从选题到结题都有专业的老师进行辅导, 老师在辅导的过程中对同学的创新思维进行了引导, 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很大提升。同时该项目以学生为主导的科研平台, 该项目讲究学生的自主参与和自主探索, 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主创新、设计研究路线、创造研究成果。由此可见, 该项目的实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也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 三) 提升了怀化学院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为了选题的立项可能, 一般在确定选题的同时尝试进行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选题的科研就行分析。在研究过程中, 学生一般会通过调查问卷, spss等统计方法和实验推理等方法, 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分析。在撰写报告中, 对大量文献进行收集整理。由此可见, 该项目的实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数据分析, 调查走访发现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在怀化学院的实施还存许多问题。
( 一) 学生学术意识不强, 科研能力不足。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对大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相对缺乏, 未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进行启发, 很多学生不善于思考和提出问题。有些院系没有开设相关的科研课程, 学生缺乏相关的研究训练。这就导致了学生欠缺主动获取信息的素质能力, 未形成系统的学术意识, 很难开展科研活动。学生在参与科研或实践的初期积极性较高,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 他们舍不得牺牲自己的娱乐和交友时间, 在科研项目中并没能把自己当成主体, 主动性不强, 自觉性不高, 加之他们平时参与的其他研究项目多是重复性的, 缺乏一定的创新性, 导致整体研究水平偏低。
( 二) 学生参与度不高, 项目认知度不够。就对怀化学院的调查来说, 很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理解不透彻, 基础理论不扎实, 加之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研究思路与方法欠缺, 故而科研能力很难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很低, 对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科研活动更不感兴趣。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在高校的实施大多采取学校向各院系下发红头文件的形式, 虽然客观上起到了宣传该项目的作用, 但是真正参与到其中的在校生只占了少部分。很多学生缺乏参与科研项目的信心, 他们并未从主观上认识到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意义和目的, 也没去了解申报该项目所需要的准备工作和研究步骤。虽然各院校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施已经初具模式, 但还不够成熟, 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施模式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 三) 选题不科学, 研究内容不具体。选题不科学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学生为参加该项目活动, 脱离自身的知识水平, 兴趣爱好, 所学学科而进行项目申报, 这种功利的态度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失去了该创新性项目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二是申报课题完全选用教师的科研课题, 学生团队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探讨选题, 这种情况不符合“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主完成实验、自主管理实验”的实施原则; 三是该项目鼓励学生跨学科研究, 将所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理论相结合可以碰撞出新的火花, 但是申报课题完全与本学科相脱离这是不科学的, 不仅增加了项目研究的难度, 还影响了项目的质量和学生团体的科研激情。研究内容不具体体现在项目研究材料过于简单、项目研究目标不明确、项目内容空洞没有针对性, 申报材料中设置的研究目的过多, 工作量大导致在研究过程中没有侧重点。
( 四) 评价机制不完善, 重结果轻过程。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怀化学院的评价机制主要是分为立项评审和结题验收两个阶段进行的。评价的主体部门主要是怀化学院教务处, 对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完成的质量情况的评价, 怀化学院的评价办法多以团队小组发表文章的期刊等级和数量, 是否获得专利来判定。评价体制“重结果, 轻过程。重视发文数量, 轻视研究质量”。评价机制没有涉及到项目研究过程中学生在项目研究中的贡献程度, 对学生科研能力和自主创新水平的提高没有完备的评价机制。评价主体行政性过强, 没有相关学科专家对项目结题进行权威的验收。
六、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的对策建议
( 一) 重视学生科研知识积累, 提高综合素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开展要求大学生自身具备文献搜集、论文撰写等基本的能力。建议可采取开展相关科研知识培训的方式, 定期聘请专家就大学生创新的研究思路及论文的撰写方法开展讲座, 多角度、多途径指导学生, 增强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和论文撰写水平。在高校的课程设置方面也可以作出调整, 增设文献检索与利用、科研论文撰写规范等课程, 让学生潜移默化养成良好学术意识。另外, 指导老师在研究过程及项目材料撰写过程中要严格把关, 悉心指导, 培养学生严谨的、正确的科研态度,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 二) 加大宣传力度, 完善激励制度。充分利用学校的报纸、宣传栏、网站、成果展示等多种传统媒介, 结合微信、微博等新型媒体向全校师生进行广泛宣传、普及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相关信息, 还可以通过教师从科研申报策略、从事科研活动意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调动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此外, 较丰富的奖励能够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来, 因此实行科学完善的科研激励制度对于提高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参与度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可以采取面向学生、指导老师及院系部的多层次激励制度, 激励的内容也可以更加丰富, 如奖金、评优、评职称等多个方面。
( 三) 加强教师指导, 提高选题水平。由于本科生在知识积累和科研能力等方面还有所欠缺, 他们往往很难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前沿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关系。因此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在高校实施的具体过程中常常存在选题不具有创新性、选题过宽或过窄的问题。这也很大程度影响了该项目实施的有效性, 无法达到提升大学生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要解决项目的选题问题, 就必须增强教师在项目中的专业指导。指导老师要在选题阶段就参与到课题小组中, 对于学生提出的初步想法在选题方向、研究内容等方面给予必要的、科学的指导, 选题时要对课题实行的难度、学生自身兴趣和课题的现实意义进行综合考虑。然后再由学校组织相关学科专家对项目选题的创新性、合理性、可行性进行评审, 并提出修改意见。
( 四) 细化过程管理, 推进评价机制建设。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注重成果, 但更应该注重研究过程, 强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收获。就对怀化学院的调查情况来看, 目前怀化学院仅仅针对项目立项、经费管理、项目结题评审等环节进行了重点管理, 但对于项目的定期交流、定期检查缺乏全面跟踪, 不能准确了解已申报项目的研究动态。建议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科研项目管理网站, 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研究过程与经费使用进行严格管控, 各系部的项目组成员也可以定期发布项目进展报告及经验心得等, 实现开放的、实时的项目展示。这样既方便了学校对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也有利于课题组成员和指导老师的沟通交流。过去, 评价应重视研究成果在社会现实问题中的应用, 体现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只有完善的评价机制加上严格的过程管理, 才能促使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顺利完成。
摘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提高其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本文以怀化学院为例,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记录和文献分析等方法探究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在怀化学院的实施现状及问题, 即参与率总体偏低;选题不科学, 研究内容不具体;评价机制不完善, 重结果轻过程;科研条件有限, 相关教学平台缺乏;学生学术意识不强, 科研能力不足等, 进而在探究其原因的基础上, 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完善路径, 即加大宣传力度, 完善激励制度加强教师指导, 提高选细化过程管理, 推进评价机制建设水平。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计划,科研能力,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李旦, 赵希文, 吴菊花.以过程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评价体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1:102~105
[2]常晓明, 宋燕, 杨胜强, 白薇.自主实践与培养指导相结合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5:68~71
[3]蒋逸仙.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研究[D].南京大学, 2013
[4]马玉香, 宋朝晖, 赵亚红, 刘青广.“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施与管理研究——以石河子大学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 2009, 24:236~237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创新;必要性;措施
一、国内中学化学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1.缺乏对创新教育的正确理解和定位
创新教育出现已有几十年历史,很多知名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对之展开探究活动,并取得一定成绩。就当前国内教育情况而言,国内仍然不具备全面展开创新教育条件,亟需从各方面去不断努力。广大一线的化学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群体对创新教育缺乏了解,甚至一些教师和学生从来没有思维概念,造成该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国家和教育机构重视不足、教师观念转变等,缺乏对创新教育透彻理解和定位,致使许多教师从内心抵触,不愿意接受新的食物。甚至由于教师认识偏差,将创新能力理解为伟大新事物的创造,使得教师认为创新教育开展不会带来太大积极作用。
2.中学化学教学开展中,不注重营造课堂气氛
教学氛围打造是有效教学进行的前提,和谐、民主、活泼的课堂气氛更可以提升化学课程教育的效率。在放松、活泼的教学环境内,学生身心放松,大脑处于极度舒张的状态,更容易接受新知识,且知识储存时间更长。然而现实化学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一味以教学目标和任务为课程进行标准,不注重对课堂气氛营造,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敢发表自己意见和看法,教师在学生心目是严肃、高高在上,即使出现疑惑学生也不会主动咨询老师,寻求正确结果。长而久之,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将会降低,甚至丧失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3.化学教学忽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随着化学教育的改革和国家的重视程度增强,学校实验室建设日益完善和先进话,学生的学习基础理应更为优越;然而国家和教育部门的重视,下面中学化学教学并未强化对资源的利用,实验课开展以考试为标准进行,很少开展探索性和研究性的试验,学生在实验中只能按照固定步骤开展。中学化学教育侧重于理论学习,忽略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培养,长而久之,将会影响学生应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学生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中学化学教育必须加强探索性和实践性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习积极性,以提高学习效率和学校资源利用率。
二、实施中学化学创新教学的必要性
1.实施中学化学创新教育是迎接化学教育面临挑战必然选择
当前社会逐渐转型为知识经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高等人才,高等人才的标准:既要有丰富的学识,又要具备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国家只有培养拥有大批高等人才,方能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因此,为了迎接先进的知识经济对我们的考验,我国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战略的建设,强化对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和进步的灵魂,初中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制的关键组成,也要肩负培养创新人才的责任,在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应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努力提升学生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为我国高端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实施中学化学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必然选择
创造是一个大范畴意义,即创造性并非集中在显著的个体中,而是分散藏匿在大多数人身上。创造力并非等价于伟大食物的发明创造,而是促进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关键组成。当前许多教育工作者缺乏对创新和创造力的认识,致使创新教育在化学教学推广中受到阻碍。因此,为了增强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我国中学化学教育必须面对现实,积极平衡知识传授和能力的培养,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三、中学化学创新教学的实施措施
1.强化学生能力培养观念,转变学生学习地位
传统的中学化学教育学生是化学知识被动接受体,只能按照老师的方法和思维进行学习,这种强迫式教学虽然使得学生在升学中获得优异成绩,但却扼杀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新课程中学化学教育要转变观念,学生成为学习活动开展的主体,而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和适时帮助,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强化对学生能力培养,如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明白知识仅仅是能力培养载体,并非教育工作的全部;同时离开化学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将成为空话、大话。
2.创新型高素质化学教师是创新化学教育开展的核心
虽然随着新课程改革完成,教师的地位发生转变,成为化学教学的指导者和引导者,但是其自身所起作用并未随之削减,反而显得更关键。教师素质高低将会对中学化学创新教育造成直接影响,因此,加强对教师素质要求和创新思维要求是中国化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中学化学教师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中学化学教师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并能对创新教育正确理解和合理定位;其次,中学化学教师具备很强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并能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索和创新研究,合理利用化学实验工具;最后,中学化学教师要具备高尚职业观,愿意不求回报的将自我奉献给化学教育,这是中学对中学化学教师要求的最高标准。
3.优化化学教学结构,加强实验开展
不断探索化学教学结构优化,对传统教学结构不合理及时进行改善,好的方面予以传承,并逐渐丰富化学教学内容,如实验探索、讨论总结、情景创建等;化学是一门抽象、复杂的基础学科,单纯依靠板书传授远远不够,必须借助外界工具,增强学生学习参与,共同开展探索、研究,提升教学效率。开展化学实验教学给予学生适当的空间,有利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并可以激发学生浓烈的求知欲,促使自身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孔凡元.中学化学创新教学的实施探讨[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2]梁成洲.浅谈如何上好中学化学实验课[J].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学研版),2011
作者简介:
2010.9——2011.6
研究性学习是要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
结合我校实际教学情况,我们物理学科组制定了如下计划。
一、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让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探索性学习。具体的说,研究性学习目标有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广泛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科学结论,在这种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能逐步得到提高。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的形式
作为一门以学生实践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它的教育方式势必要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要尽可能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活动余地以及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上采用以下形式:
1.个体式、2.小组式、3.集体活动式。
三、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10月上旬高一年级活动小组开展小制作活动,制作学具;
11月份上旬通过学习了解遥控原理;
12月下旬通过观察自行车的齿轮传动与变速功能。
2011年2月份通过学习电磁知识,自制小电动机。
2011年3月份研究学习自行车上的力学问题,分析自行车的的基本构造及使用过程中的有关的力学知识;
2011年4月份分析自行车速度与车轮直径的关系
2011年5月份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和功率,设计实验方案、操作步骤和具体途径。
四、活动小组的安排
每4人一组,自愿结合。
五、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与以往的学科教学评价应有很大的不同。它关注的不是研究的成果,学习水平的高低,而是学习。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更加注重研究过程。评价方法上,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重在形成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和分解性评价相结合,重在综合性评价;有统一标准的评价和关注个别差异的评价相结合,重在
2差异性评价;特色评价与整体评价相结合,重在特色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重在自我评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适应国家发展和学校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需要,积极培育校园科技创新氛围,推动研究生科技创新活动,加强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依据《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创新计划管理办法》,特制订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研究生科技创新活动专项计划以科技项目立项研究的形式支持我校在册研究生的科学探索、科技创新和发明创造活动。
第三条 研究生科技创新活动专项计划由“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创新计划”领导小组指导,由研究生院具体负责日常管理。项目的立项、遴选和管理工作遵循“依靠专家、择优支持、公正合理、激励创新”的原则。
第四条 研究生科技创新活动专项计划支持的项目应具有如下特点:(一)项目学术思想新颖,鼓励国内首创的项目研究;(二)调研充分,立论依据可靠;
(三)具有合理的研究路线和可行的研究方案。
第五条 研究生科技创新活动专项计划对每个项目的资助期限一般为一年,资助金额一般不超过1万元。
第二章
申请与立项
第六条 研究生科技创新活动专项计划项目申请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申请人原则上为北京理工大学在册的全日制二年级博士研究生,没有博士研究生的学院允许特别优秀的硕士研究生申请。
(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品德行为端正,学术思想活跃,有开拓创新精神,能独立开展研究工作,有能力取得高水平成果;
(三)申请人没有未结题的研究生科技创新活动专项计划资助项目;
(四)申请资助的项目由研究生本人独立申请。
第七条 研究生院每年组织一次项目申报,每名研究生每次只能提交1个项目申请,具体时间以研究生院通知为准。
第八条 申请人填写《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活动专项计划项目申请书》一式两份,经导师签字同意后,提交研究生院。
第九条 研究生院对收到的项目申请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评审结果经“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创新计划”领导小组批准后,确定项目资助方案,下达批准资助通知。
第三章
项目实施
第十条 研究生科技创新活动专项计划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制。项目批准后,项目负责人为申请人导师。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应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对项目的具体指导,按项目的内容和进度完成任务;
(二)严格按照经费管理办法和批准的使用进度使用项目经费,并对经费使用的结果负责;
(三)项目完成后,督促申请人认真总结,撰写结题报告;
(四)及时报告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重大事项。
第十一条 研究生科技创新活动专项计划项目按课题制实行项目经费预算管理。项目批准后全额拨发经费,项目经费的使用与管理,依照《北京理工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细则》执行。申请人本人的助研费可以从项目经费中支出。
第十二条 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督促申请人应认真总结,撰写结题报告和财务决算表。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三条 研究生科技创新活动专项计划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其它问题参照《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创新计划管理办法》执行。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裕民县第一小学
杨丽娇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中,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1、学生分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先天因素、兴趣爱好、家庭条件等非智力因素,通过课堂教学、课余观察、家访查档及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会诊交流等途径,在对学生一个月的全方位考查的基础上,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将学生依上、中、下按1:6:2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C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A层是拔尖的优等生。
2、备课分层: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设计教法,设计分层练习。具体做法:①了解差异,分类建组。②针对差异,分类目标。③面向全体,因材施教。④阶段考查,分类考核。⑤发展性评价,不断提高。
3、讲课分层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分为:分层设疑──看书自学──尝试练习──教师分类指导──归纳小结──分层作业。上课时,分层提出思考问题、启发思维,分层钻研、尝试练习、分类指导,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对本节课进行归纳小结,强化学习重点,强化分层训练,正确处理“优、中、差”三者关系,做到有同有异、有分有合、分合有致。
4、作业、练习分层:课内外作业,分基础题、综合运用题,基础题全体学生必须做。对差生应该强化练习,优生 “吃不饱”时,适当补充一些综合运用题,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5、课内课外分层指导:因人因组而异,在对学生进行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生特长学生品质的指导,辅导时,对差生力求坚持面批面改,对优生加强检查督促和提示。对特长生细心呵护重点培养。
6、考核分类检测:每一单元学完后,安排一次过关考核,以课本习题为主,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根据A、B、C三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同一份试卷拟定出不同层次的单元测试题,提出不同的要求,供三个层次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也可直接注明部分题只要求A层学生完成,部分题只要求C层学生完成。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准备阶段:2014.10——2015.10 主要工作:收集资料,明确研究目标,通过问卷调查确定分组的方法及实施过程.制定三年的课题计划,交论文一篇,培训心得体会两篇,个人教学随笔四篇。
(二)、对比试验: 2015.10——2016.10 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展开研究。将任务落实到每一个课题组成员,明确工作职责,密切合作,保证研究质量;按照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开展教学;在试验基础上总结经验,及时发现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深入研究,形成理论.学生分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先天因素、兴趣爱好、家庭条件等非智力因素,通过课堂教学、课余观察、家访查档及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会诊交流等途径。在对学生一个月的全方位考查的基础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将学生依上、中、下按1:6:2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C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A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对学生进行分层坚持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原则上“进则上,退可下”。向学生阐明“分层递进”的思想,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分层递进”教学的目标定位在提高全体学生全面素质意义;同时向学生说明这种分层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和智能的发展据情而变,动态平衡。
教学目标分层:在对学生分层次后,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①识记②领会③简单应用④简单综合应用⑤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C组学生达到①-③;B组学生达到①-④;A组学生达到①-⑤。
课堂教学分层: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要在努力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安排课时的时候,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证C层“吃得了”,B层“吃得好”,A层“吃得饱”。
布置作业分层:对三个层同学的作业的布置有所不同:C层是基础性作业,B层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稍有提高的题目,A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各半。
课外辅导分层:教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因材施教,给没有过关的C层学生补课,给A层学生增加次竞赛讲座。这样可进一步使C层学生“吃得了”,能奋发向上,A层学生“吃得饱”,能充分发展,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
单元考核分层:每一单元学完后,安排一次过关考核,以课本习题为主,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根据A、B、C三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同一份试卷拟定出不同层次的单元测试题,提出不同的要求,供三个层次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也可直接注明部分题只要求A层学生完成,部分题只要求C层学生完成。
(三)、结题阶段:2016.10——2017.10 主要工作:组织研究试验成果,形成分层教学实施办法,撰写研究报告,申报试验成果
三、完成预期研究成果
1、分层教学要有视频、图片或录像课,两年内保证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2、在课题实验过程中,教师学习、调查问卷、教师研讨等保留资料存档。
3、论文:把课题实验过程中的阶段性总结、论文、反思等编辑成册,争取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根据语文创新教育的特征,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创新教育。
一、培养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愿望、动机和意图
1. 可通过典型事例, 增大学生积极创新
在现行语文教材中, 有关创新的事例俯拾即是:哥白尼不迷信他人, 不畏权贵, 创立地动学说;徐霞客跋山涉水, 踏遍祖国山山水水, 提出许多独到见解;……前人先辈的探索精神, 令学生钦佩。同样, 生活中的小小发明, 也能点燃学生心灵创新之火。
2. 质疑解疑, 鼓励学生创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 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 问题就会越积越多, 不仅限制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 更是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的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 学生心存疑虑之时, 正是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时机, 教师应“相机诱导”。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即使是教师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 也应该首先肯定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 让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 从而启发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
二、注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 据教育部最近一次全国性调查显示, 我国中小学目前的教育方式, 以被动接受为主, 很少有学生自己从活动与实践中获取的真正知识。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 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 否则, 创新意识会淡化, 创新精神会消退, 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
我们要打破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 改变老师对课文繁琐地条分缕析, 不厌其烦地肢解语言, 让学生机械地进行知识训练的状态, 培养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死海不死》时, 就先引导学生自己做一个小实验, 使盛满清水的烧杯中的鸡蛋, 在烧杯中加盐后浮起来。通过这个实验推断死海“不死”的原因。让学生亲自领略一下“发现真理”的乐趣, 比教师喋喋不休地“奉送真理”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特别可贵的是, 学生通过自己成功的实验, 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预设作文教学主题,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德国教育家斯多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实践表明:学生的兴趣来源于内在情感的共鸣,而内在情感往往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才能产生。在每周的作文专题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作文教学目标,充分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技术,通过音乐、图画、视频等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一个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生动鲜明的写作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想像力,唤起学生潜在的认知和情感,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和欲望。
在“感恩母亲”为主题的作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播放沙画《母亲》,配上音乐《时间都去哪儿了》引出“母亲与孩子生命轨迹”这一课题,在母亲和幼儿、母亲与成长中的孩子,渐渐老去的母亲等生命轨迹的变化中,学生的注意力不仅全部集中到课堂,而且由此想到十几年来母亲对自己无私的付出和细心的呵护,对母亲的丰富复杂的情感一下子就被调动出来,这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课堂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这时,老师接着朗诵关于母亲的诗歌,然后让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妈妈在日常生活中的爱与关怀,应从哪些方面感恩自己的母亲。现将情感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学生们畅所欲言提炼美好情愫,教师再引导学生们构思布局作文结构,进而完成作文写作的第一步。这样,通过预设教学主题,结合视频与音乐、诗歌,激发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营造直观、形象的作文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勾起强烈的写作愿望。
二、利用网络媒体搜集写作素材
引导学生进入写作情境后,教师就可以顺势将预设的作文训练目标与要求向学生说明,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相对于传统作文教学中写作素材的积累是通过订阅报纸、杂志来开阔眼界,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则是一个信息容量巨大、资源丰富的开放系统。教师在备课时预先浏览相关网站,对网上丰富的资源进行预先调查、筛选,如中华图书网、中国电子图书网,并推荐阅读书目和名篇佳句,从而避免学生盲目搜索资源而浪费时间。通过利用网上资源,指导学生在网上进行分类阅读,既可以阅读古今中外有关的名家名篇,如第一部分关于“感恩母亲”的主题训练,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著名画家吴冠中写的《母亲》、冰心的《纸船》、舒婷的《呵,母亲》等名篇,从名家写作的关于母亲的作品中感受深沉、纯洁、美好的情感,品味作品语言包含的爱的情味,从而激发学生想要表达同样情感的冲动。另外,也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浏览优秀的中学生同题作文和历年的中考满分作文,让学生近距离找到借鉴和参考的范本,在提笔写作时结合自己的情感表达,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也可以引导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借鉴优秀的写作方法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时又避免了作文写作中“难以下笔或者胡编乱造的现象”。[3]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可提供“关键词”,让学生在网上自行搜寻有用素材,并进行筛选、整理。这一环节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指导学生紧紧围绕中心合理选择素材。
现在中学生作文教学中,传统的纸质阅读已经受到普遍关注,已经成为常态化的作业,实践也表明,阅读量大小对学生作文写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网络环境下的阅读也要与时俱进。在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第二个重要环节——资料搜集整理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学会在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中下载自己有用的资料,并将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变成一个常态化的作业布置下去,要求学生每周上网下载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写出内容概要和评论,简要分析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功夫,又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有感而发从而使文章有血有肉,读写结合将有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可以说,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丰富便捷的信息资源优势,使得学生在拓展的阅读过程中可以广泛收集与阅读文本相关的信息,并结合自身的体验实现阅读文本语境的重构,实现学习者认知、观念、经验的重构;改变传统模式中的单向教学模式,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命令转为独立的思考问题,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既丰富了学生写作的词汇量,又拓展了写作的思路,在作文中就有东西可写,有话可说,在激发兴趣的同时更容易使学生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三、建立网络写作交流平台
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教师讲评、学生之间的交流鉴赏,这也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作文教学成效的重要方面。及时交流欣赏,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作文成效的重要方面。与传统中学作文教学批改反馈周期长、评价模式单一等特点相比,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更具便捷性,具有交流便利、反馈及时、评价多元、效率高等优势。目前,根据调查显示,截止2014年12月,除了边远山区等上网不方便的中学,河南省内85%的中学开设有网站,教师们拥有自己的网校BLOG(网校博客),以许昌市第一中学为例,学校网站主要开设通知、新闻、学术科研、名师风采、资料下载等栏目,大多数学校能够及时更新动态。信息交流的便捷也就为下一步在学校网站“学生风采”栏目增加“学生优秀作文展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网络写作交流平台用的最多的就是博客,新浪、搜狐、腾讯QQ等都提供了较好的交流平台。博客(BLOG)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社交方式,后来进化为更加快捷的“微博”、“微信”等形式。博客虽然形式上叫“网络日志”,但是,它还是涉及到在线书面交际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在博客这样一个“完全公开”的媒介面前,教师和学生在使用前都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而在线交际策略与知识的教学,在目前的中小学写作教学中,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利用互联网中的博客形式进行作文辅助教学,国内外已经有些先知先觉的教育同行开展了相关的实验研究。因此,在引入中学作文教学模式中,鉴于交流的便利和使用的频率性,推荐使用腾讯QQ空间博客,首先让家长帮学生注册QQ,建立学生个人博客,教师建立班级QQ群,建立班级博客群,教师在召开家长会时对博客使用、隐私保护、作文上传、资料共享、写作评价方式等对家长进行培训、演示,慢慢过渡到常态化管理。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可以灵活按照“预设作文教学主题——情景导入——资料查找——在QQ空间写作——作文上传——同学互评——老师批阅——个人修改完善”的步骤进行。教师布置任务后,学生利用创建的QQ空间博客写作,作文完成可以随时上传,让老师和同学们欣赏到。这与传统的评改作文单一性、滞后性相比,博客成为学生展示自己文采的一个舞台,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同时,通过同学互评作文能够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看到作文的闪光点,总结出在作文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找到相关的规律,从而得到启示,修改作文也就如鱼得水,为以后的拓展训练奠定基础。老师的评改起到更加有效的引导作用,既利于发现共性问题,又有利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可以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这种基于多媒体网络的作文教学的评议批改,由于全班学生都能看到同一篇作文,能使每个学生都来积极参与评议和修改,完全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个别学生个别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每次作文课后,将学生经过同学、老师评议修改之后的优秀作文筛选出来,在校园网上设立“学生优秀作文展示栏”,经过学校老师同学再评议的优秀作文可以推荐到相关的报刊、杂志发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参与热情,为写作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平台。
四、创新网络写作引导评价机制
作为一种近年来新兴的实践教学方式,网络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作文教学改革到底会带来什么样的成效,这种方式到底能走多远,还需要实践的验证。在尝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家长的引导评价至关重要。网络环境是一个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的所在,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也存在着信息庞杂、甄别困难的“拿来主义”、语言不规范等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关注,及时引导。首先,网络上除了有用的信息资源外,还有一些不健康的垃圾信息,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影响,面对这个问题,就要家校合作,加强对学生上网时间、作文写作时间、网站信息过滤等的控制,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干净的上网环境。第二,学生在面临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时,面临着道德和情感的挑战,有可能会出现抄袭、“拿来主义”等现象,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关注,及时发现并有效引导,让学生真正明白“仿写”、“引用”和“抄袭”的区别,坚守道德底线,增强荣辱意识。第三,网络上出现了诸如“任性”“童鞋(同学)”“886(拜拜咯)”“颜值”“MM(美眉)”“酱紫(这样子)”“表(不要)”等等网络流行语,有些中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在作文中运用网络词语,这对书面语言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教师在课堂上要加强引导,强调作文写作中的语言规范。
在网络作文教学中,创新评价方式是重要环节。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照顾到班级不同类型学生的写作基础、写作习惯、写作风格等,通过快捷和高效的网络评价,可以有效放大作文教学的实际效果,达到四两拨千斤的目的。在实际运用中,对于学生作文中新鲜的构思、个性化的立意、独特的视角、别致的选材等要及时予以激励,在班级博客上进行表扬,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对于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共性的问题可以在班级博客中进行专题评价,或采取悄悄话的方式进行匿名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恰当的评价方式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的作文训练和学习。另外,在运用博客指导作文教学时,教师要关注和培养在博客上互动比较积极的学生代表,对他们进行有意识地指导和培养,在学生中树立几个示范博客岗位,并对示范博客提出相应的帮带目标要求。这样通过同伴引领和互助,学生的博客使用能力必将大大提高。
总之,网络环境为中学作文教学开辟了新途径,带来了新机遇和更多发展内涵,从教学情境引入、素材搜集、写作平台创建、多元化的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给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与此同时,网络环境信息驳杂、学生面临的诱惑增多、写作中语言不规范等问题的出现,本身就说明作文教学面临的挑战,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引导,增强引导机制,从而提高网络作文的教学效率。
(本文系“国培计划”河南省示范性综合改革项目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朱晓斌.写作教学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59.
[3]汪文萍.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J].中国电化教育,2011,(02).
一、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
1、研究的背景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推进素质教育是新世纪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3)研究制定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是我校深入推进教改、促进内涵发展的要求。我国很多教育发达的地区和优质名校,都有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把推动课堂改革作为“教育系统一号工程”,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形成“自主互助学习型” 课堂教学模式。江苏省杨思中学历经多年的实验研究,形成了“先教后学,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成为全国名校;山东省杜郎口中学用了8年的时间,探索出了一条既能保持升学率,又能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全国名校。反观我省我地区几乎还没有推出符合本土特点、旗帜鲜明、效果明显的有效教学模式。在一浪接一浪的学习大潮中,也少有学校能将“他人之长”成功移植,更毋庸说“青出于蓝”了。每个地区,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的特点,严格说任何一种模式都不太可能“现学现卖”,有的也甚至很难“活学活用”。
我校应该立足校本、立足教师资源特色、立足学校长远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理念,处变不惊。先发现、分析现状和问题,鼓励各学科中理念科学、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认真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亮点和风格,后集全校及至借专家之力全力提升、打造“成功模式”,有序地推广。
2、目的、意义
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有利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既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又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同时还能有效地沟通教学理论与实践领域相互衔接,有助于丰富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使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与课堂教学的评价相统一。
最为重要的是教学模式研究的开展将带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有效校本教研,反思日常教学,避免教学的随意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⒈建构主义理论。
⒉教育心理学理论。
⒊课程标准。
三、研究内容
1、文科与理科有效课堂教学流程研究
2、不同学科新授课与复习课、试卷讲评模式研究。
3、各学科可根据学科特点和需要增加不同课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如,语文可分:文学作品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言文教学、写作指导、写作评改、选修单元教学模式等)
四、研究目标:(预期目标)
1、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教师运用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成效目标:规范各科新授课、试卷讲评课与复习课的基本教学流程。推广文、理科各一种可学习借鉴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3、教师目标: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改进、创新课堂,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改变教师低效、落后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提高教师教学理论水平,教育科研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学生目标: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5、课程目标:探索、改进、改造学习方式,适应新时代和新课改的需要。
五、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运用、计划、行为、观察、反思四个基本环节,建构适合新课程标准和“优化教学模式 构建有效课堂”要求的适应我校课堂教学实际的教学模式,并不断修正与完善。
2、调查法
主要采用问卷、访谈、测验等多种形式。通过在不同阶段对师生进行问卷、座谈等,对比研究成效,及时了解研究的多种信息,使研究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3、实验法
根据我校课堂教学现状,设立实验班,让研究能力相对较强的语、数、英等学科先行一步,并在其他学科中相继跟进,在实践中形成切实可行的全新的教学模式,以利于大面积的推广与运用。
4、文献法
在研究过程中,借用文献检索、收集、鉴别以及文献的研究与运用,积极吸收他人成果,及时了解当前其他地区对课堂模式研究进展状况,从而保证我们的研究,始终走在理论与研究的前沿。
六、研究进度和时间安排
本研究自2011年11月—2012年10月,历时一年时间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11月—2011年12月)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各教研组长拿出本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具体方案及分工明细。
3、动员相关主要负责人,并制定奖励考核办法。
4、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科研方法,国内外著名的教学模式(流派),课堂教学模式理论,国内各地区、学校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范例);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为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2年1月—2012年6月)
1、研究制定各学科、各课型课堂教学模式,包括理论依据,操作流程和具体办法。
2、应用行动研究法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利用“一课多轮课例研究”方法,不断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模式。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直到形成一种比较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应用评价标准评价的过程,同时也是科学的评价标准的形成、研究过程。
3、各学科、各课型课堂教学模式展示、交流、评议。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阶段性总结交流,写好研究论文,案例分析,心得体会。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2年6月—2011年10月)
1、整理分析研究材料,进行评价反思,开展讨论与总结。
2、在全校范围内推广有效课堂模式
3、收集整理研究论文和阶段性总结报告,出版研究论文集
课题实施计划
一、研究背景: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反对填鸭式,注入式,教学,解放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面向新时代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是掌握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实现有“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在学习上获得主动,自主和独立。
二、指导思想:
为了加强我校的教学常规建设,完善我校的语文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认真进行课题研究,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利用现代教学媒体,为学生创设和提供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让每个孩子都受到良好的语文熏陶。
三、研究方法:
1.被试的研究方法与组织形式。
2.实验变量的操作方法
3.变量的控制与观测
四、研究思路:
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自主学习的新课程理论,更新教学观念,撰写有关论文:开展问卷调查,摸清我校自主学习的现状;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开展自主学习的教育实践。探索和开发有利于我校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激励性评价机制。
五、研究假设:
通过开展小学语文自主学习研究,转变、更新教师的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等教育观念,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通过培养学生自主预习,自主阅读,自主设问解答,自主检测,自主评价,自主反思,自主习作,自主写字等一系列的自主行为,增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和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每个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实践研究,探索和开发有利于我校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拟创新点:
在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写字教学中开展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建立起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激励性评价机制。以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
六、活动安排:
1、召开第一次课题组会议,根据分工明确任务。
2、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与技术的培训。完成课题研究的设计和论证工作。
3、对实验班学生采用新的学习方式,着手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调查。
4、推出自主学习研讨课,组织教师对课列进行分析,不断改进策略和方法。
5、根据研究情况写出论文,写出阶段性的研究报告一份。
6、写出个案分析和论文各一篇,总结自主性学习的策论和方法。
7、推出展示课 1-2 节,写出结题报告
8、进行校内经验交流
9、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结题论证。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总体目标
通过研究,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构建新型自主学习教学样式及其策略;通过研究,致力于培养、提高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自主学习,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通过研究,转变、更新教师的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等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形成融科学性。
2.预期成果
初期成果:课题调查论证,课题研究申请书、申报立项、课题研究论证书,研究实验主体方案、案例实施方案等。
中期成果: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案例报告、心得体验文章、教研论文、阶段总结。
【关键词】:课堂教学 体育俱乐部 终身体育 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4
前言:体育俱乐部模式既符合教学规律,又遵循学生自觉锻炼的原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非常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笔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和数据统计,对我校体育课堂教学实施体育俱乐部模式实验研究。
1体育俱乐部的含义
体育俱乐部这个名词不算新潮,我们大家几乎都知道“泰山鲁能”“大连万达”等职业俱乐部的名称,但是笔者所指的中学体育健康课堂教学实施体育俱乐部模式却是体育教学中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1976年日本文书省为体育俱乐部下了定义:体育俱乐部是以体育爱好者自发性自立性的结合为基础,为增进健康和促进相互间的协调而进行持续性体育活动的组织
2实施体育俱乐部背景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俱乐部在我国引起了广泛的重视。近年来,一些高校体育课堂实施了体育俱乐部,并且逐渐形成体育俱乐部模式,全国各省地市已有不少中学也开展了体育俱乐部。但是,只是在课外活动或体育活动课中开展,没有真正意义上在体育健康课堂教学中实施体育俱乐部模式。从体育健康课现状分析,终身体育已提上日程,对培养学生发扬个性和运动技能提高,仅靠每周两次传统体育课教学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而且养成锻炼的习惯,依据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经验,结合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和学校场地器材、师资力量、软硬件建设等,建立中学体育课俱乐部模式教学,以促进体育教育教学发展。
3研究对象和方法
3.1研究对象:我校高一、高二六个班的学生
3.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收集方法、问卷法、实验法、比较法。
3.2.1实施过程中收集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俱乐部建设资料,借鉴一些高校体育俱乐部经验。
3.2.2问卷调查从两方面着手,实施前对体育课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下发了300份,回收了297份。其中有效问卷97%,实施后又进行一次问卷,下发了120份,回收了120份,有效问卷100%。
3.2.3在实施体育俱乐部模式教学前,我进行大量数据统计,其中对高一(1)(2)(3)、高二(4)(5)(6)六个班的学生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和平均肺活量进行统计分析,如图表所示。
高一(1)男生平均身高171.52cm平均体重59.87kg平均肺活量2632.52
高一(2)男生平均身高178.64cm平均体重63.68kg平均肺活量2652.45
高一(3)男生平均身高176.23cm平均体重59.97 kg平均肺活量2691.76
高二(4)男生平均身高173.52cm平均体重60.65 kg平均肺活量2705.34
高二(5)男生平均身高173.45cm平均体重63.37 kg平均肺活量2652.35
高二(6)男生平均身高175.42cm平均体重62.87 kg平均肺活量2672.29
高一(1)女生平均身高160.68cm平均体重50.87 kg平均肺活量2356.65
高一(2)女生平均身高156.36cm平均体重49.33kg平均肺活量2345.52
高一(3)女生平均身高159.32cm平均体重50.53 kg平均肺活量2476.31
高二(4)女生平均身高162.79cm平均体重50.79 kg平均肺活量2432.76
高二(5)女生平均身高157.38cm平均体重48.06 kg平均肺活量2387.46
高二(6)女生平均身高157.42cm平均体重49.37 kg平均肺活量2405.39
由此可以看出,高一、高二这两个年级的同学在身高、体重和肺活量上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实行跨年级教学是具有可行性的。
4体育俱乐部模式组织与活动过程
4.1体育俱乐部模式内容设置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建立体育俱乐部模式,首先要确立教学内容,由于每次上课只有40分钟时间,我们原则上是模块式教学。结合我校的场地、器材设备和师资条件,我们设立了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等六个项目的俱乐部。
4.2上课时间及管理
每周二下午一二三节课,周四下午一二三节课。
先以这两个年级六个班进行实验研究,有两位体育教师担任教学,采用分层次教学法,通过不同的组织形式,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活动中起组织和指导作用。避免体育成绩优秀的学生在热门项目重复学习几个学期的不合理现象,每学期学生整体换项一次,允许学生在一学期内多次临时或长期调换学习项目,鼓励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项目。并且在每个项目学习结束要安排身体素质考试和选项课技术考试,既完成每年的体质健康标准达标,又能提高选项的技术水平。
5实验效果
5.1高一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比过去浓厚,一些厌恶、逃避体育课的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课学习,并且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达标率显著提高。
5.2经过四个学期的四次换项,每个人都能较好学习和掌握一、二种运动技能和锻炼手段,并能经常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5.3学生的体育意识明显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较大的改变课堂气氛活跃。
5.4学生自我管理和组织能力显著提高,发展了学生独立从事体育实践的能力和根据自己的特点及需要选择运动项目的能力,促进中学体育与终身体育接轨。
6结论
6.1实施体育俱乐部模式的管理办法能够较充分地体现出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较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極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使体育课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6.2实施体育俱乐部模式能够促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系统学习掌握一、二项体育锻炼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和技术基础。
6.3实施体育俱乐部模式是实现“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搞好体育教学俱乐部,充分满足学生志愿要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选学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必须具备完善的运动场馆、先进的体育器材设施和专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夏惠贤。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中学实验教学创新研究课题实施计划】推荐阅读:
南和县实验中学安全大检查实施方案05-31
新阳实验中学初一年级的工作计划09-14
巨野实验中学07-06
实验中学教学副校长11-04
中学物理实验目录06-21
实验中学阅读教学操作方案07-18
实验中学清明节06-12
孝感实验中学英语10-19
实验中学校本教研制度10-31
实验中学汛期安全应急预案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