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子镇初级中学十二五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方案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沙子镇初级中学十二五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方案(精选7篇)

沙子镇初级中学十二五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方案 篇1

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贵州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意见》、《铜仁地区“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方案》和《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意见》,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沙子镇初级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师队伍优先优质发展战略,以“国培计划”为抓手,以提升教师育德能力、创新精神、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二、主要目标

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围绕“强化能力,提升素质,聚焦课堂,提高质量”的总体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一德四新”(即师德教育、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为培训的主要内容,以教师为重点对象,努力造就一支富有教育家精神、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配置均衡、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十二五”继续教育工作从2011年起至2015年止,用五年时间对教师进行每人不少于360学时的继续教育培训(其中县级以上集中培训不少于240学时)。

三、继续教育领导机构及培训对象

结合我校实际,成立沙子镇初级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如下:

组 长:邹助生(校 长)负责全面工作 副组长:王坤友(副校长)负责督查和审核工作

黄朝胜(副校长)负责后勤保障和协调工作

成 员:

杨再发(教科室主任)负责统筹规划、方案制定、制度落实等工作,负责上传下达、组织实施、资料审查等工作

肖劲松(办公室主任)负责师德师风、教师考核等工作 文 静(政教处主任)负责班主任建设等工作 席元明(总务处主任)负责后勤、经费保障工作 朱红文(教研组长)负责语文组教师业务培训等工作 丁文开(教研组长)负责数学组教师业务培训等工作 沈旭东(教研组长)负责英语组教师业务培训等工作 杜典雄(教研组长)负责理化组教师业务培训等工作 朱 军(教研组长)负责综合组教师业务培训等工作 邹 文(教务员)负责资料收集整理、学时登记等工作 办公室设在教务处,主要工作由杨再发、邹文负责。

四、实施原则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加强对继续教育工作的宏观统筹,在有计划、有步骤,分类、分层、分岗开展教师全员培训过程中,高度重视对教师的选派培训及校本培训工作,做到计划周密、质量保证、工作落实。

“联系实际,按需施训”的原则。遵循教师成长规律,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需求,联系教师教育教学实际开展培训。突出针对性、强调及时性、增强实效性,采取多种手段不断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做到学以致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创建激励机制,调动各方面因素,整合各类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为教师学习提供高质量、专业化的支持和服务。

“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原则。紧扣教育改革发展主题,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不断完善培训制度、创新培训机制、改革培训方式、优化培训内容、扩建培训者队伍,提高培训者素质,加强培训理念与实践的研究,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师培训体系。

五、加强管理,进一步完善中继教管理制度

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即:《考试考核制度》、《培训登记管理制度》、《培训备案制度》、《专项检查、抽查登记制度》、《中继教考核制度》、《中继教奖惩制度》、《中继教责任追究制度》、《中继教经费保障制度》等),确保中继教工作顺利实施。

六、培训对象:我校在职全体教师

七、实施步骤

1、启动阶段:2011年3月。

2、全面实施阶段:2011年3月—2015年上半年。

3、评估验收阶段:2015年下半年。

八、培训内容:培训分全员培训、专项培训和学历提高培训。

(一)、全员培训

拟用五年时间完成每人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年均不低于72学时。其中,师德教育不少于60学时,按照分类、分层、分岗、分科组织实施的培训(含“四新”)不少于360学时。组织参加县级及其以上集中培训五年不少于240学时,校本培训五年不得少于120学时(其中学科培训不少于100学时,师德培训不少于20学时)。

全员培训以学科为基础,并将“一德四新”与各学科培训有机结合,具体目标与要求如下:

师德教育:加强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依法执教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使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做到以生为本、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人师表,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新理念: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生观、质量观和学生观。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新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教育教学实践成果,拓宽知识视野,增强知识储备,深化学科专业知识,更新知识结构。通过培训,使老师了解学科专业发展动态,提高知识素养和

学科知识水平,促进教育教学综合能力的提高。

新方法: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努力探索、创新课堂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培训,能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加强团队合作研究,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新技能: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强化和创新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议课、课后反思、学情分析、考核评价及课题研究等基本技能;提高老师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技能,具务引导学生课堂上倾听、思考、提问、交流等能力;提高老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专项培训

专项培训以打造骨干、培训新教师为重点,努力构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省、市、县、乡、校五级骨干教师梯队,推动学校校本研修有效发展。

1、骨干教师培训计划

五年内,计划选拔1名省级、2名市级、5名县级10名乡级和20名校级骨干教师,尽可能覆盖到课程计划规定的全部学科。

2、教师素质提升计划

通过省、地、县三级集中培训与考试,通过参加“送教到小学”活动,通过选派参加省、地、县级骨干教师培训和周末教研讲堂,通过“请进送出、挂职锻炼、交流学习”等方式,通过参加上级组织的校长、教导主任、学科骨干教师培训,通过校本培训,尤其是加大紧

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力度,为学校构建一支校本研修骨干团队,扎实推进校本研修。加强特岗教师和年轻教师的培训。

3、班主任培训计划

通过过程培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积极组织班主任参加培训五年不少于30学时,积极推荐选派班主任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不断提高班主任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教书育人能力。

4、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

在普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的基础上,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中级培训,提高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到2015年,力争我校教师接受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并取得合格的比例达到100%。

5、渗透法制教育培训计划

按照《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和黔教法发[2011]152号文件要求,广泛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培训,并将此项工作纳入教师常规工作考核中。

6、新教师培训计划

督促新教师完成在县不少于120学时的岗前集中培训,并实行老教师“一对一”的结对帮扶培训,促使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并对新教师集中培训学时实行单独登记。

7、教师培训团队提升计划

积极参加上级主管部门对实施教师培训的管理者和培训者队伍开展的培训,使管理者准确把握省、市、县继教工程的总体规划、目

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增强培训组织策划能力和管理能力;使培训者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课堂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增强培训课程和内容的策划设计能力,改进教师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者的培训能力和指导样本研修的能力。

(三)、专任教师学历提高培训

按照专业对口、学用一致、按需培训、对口提升的要求,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提升培训。到2015年,使我校专任教师本科学历达95%。

九、培训活动

积极选派教师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项活动,认真组织开展“‘以研促培,研训一体’的校本培训活动”。以“三制三课”(三制:教师会课制、教学主题会诊制、课堂教学反思制;三课:探索课、引路课、示范课)活动为核心,以学科小课题研究为主线,以“二级培训”、网络培训和校内教研活动为手段,促进对教师的“三格”培养(新教师“资格”培养,青年教师“升格”培养,骨干教师“风格”培养),构建教师“三维空间”(学习空间、实践空间、展示空间)。

1、开展“以校为本的小课题研究活动”。建立和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做到老师人人参与小课题研究。

2、开展“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五个一’活动”。每学期上一次心理健康课或组织一次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每学年拟定一篇典型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章,每学期读一本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书籍,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每学年组织一次学生心理健康善调查问卷。

3、开展校本师德教育集中培训和学科集中培训。以教研组为单位,以学科教材教法或课程标准为培训内容,由教研组长负责每期至少组织一次学科培训;由校长负责,每期至少组织一次师德教育,2013年上半年重点培训《师德新说》;2013年下半年,由杨再发主任负责培训《校本教研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2014年上半年,由王坤友副校长负责培训《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2014年下半年,由杨再发主任负责培训《高效课堂—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综合实践》;2015年上半年,由肖劲松主任负责培训《教师的教学技能》。

十、培训保障

学校将继续教育专项经费保障纳入学校预决算,保障此项工作的正常运行。学校将按照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培训经费。

沙子镇初级中学十二五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方案 篇2

全员培训计划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全校教师队伍素质和专业水平,实现360学时的全员培训目标,根据《毕节市教育局办公室关于印发<毕节市“十二五”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毕教办师〔2012〕55号)、纳教字〔2012〕65号、《纳雍县教育局“十二五”(2011—2015年)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方案》(纳教字〔2011〕102号)以及纳教字〔2012〕105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围绕“强化能力,提升素质,聚焦课堂,提高质量”的总体目标,以提高我校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一德四新”(即师德教育、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为主要内容;统筹规划,以一线教师为重点,积极实施全面培训;精心组织,按需施训,探索多元化的培训形式,确保培训质量。为造就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富有教育家精神、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提供扎实的保障。

二、培训内容 1.师德教育培训

以《新课程:教师如何提升职业道德修养》为主要培训教材,以《贵州教师誓词》、《贵州教育精神》为重要内容,加强教师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依法执教的能力和水平。确保我校教师真正做到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人师表,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新理念培训

以《有效上课——知识建构型视野下的上课问题与对策》为主要培训教材,促使广大教师逐步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全面、主动和个性发展。善于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3.新知识培训

以《有效教学系列丛书》(初中阶段各学科)为主要培训教材,并且根据我校实际,适当选择国内外教育名著开展校本培训,充实培训内容;同时按照上级有关要求积极开展“读教育经典·拓展教师知识”为主题的读书活动。确保全校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善于学习、借鉴国内外教育教学实践成果,拓宽知识视野,增加知识储备,深化学科专业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从而使我校教

师了解学科专业发展动态,提高知识素养和学科知识水平,促进教育教学综合能力的提高。4.新方法培训

以《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为主要培训教材,培养广大教师善于探索、创新课堂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能力,能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加强团队合作研究,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率。5.新技能培训

以《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教学资源应用(第二版)》为主要培训教材,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新技能引领,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率。通过新技术的武装,强化和创新广大教师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议课、课后反思、学情分析、考核评价及课题研究等基本技能,提高教师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技能,具备引导学生课堂上倾听、思考、提问、交流等能力。

通过以上各项内容的培训,突出三个重点:一是强化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含政策法规)教育、教育教学专业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教师专业知识拓展和专业发展策略、教学活动研究等模块内容。二是强化专业技能和实践课程的学习。包括优秀案例分析与活动设计(含考察与观摩)、区域特色课程建设与校本资源开发、学校突发事件应对策略等模块内容。三是强化地方特色课程的打造。

三、培训方式

(一)县级培训

一是开展全校教师的县级培训。一方面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的“纳雍县师资培训”项目学习培训;另一方面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由县教育局统一安排培训时间、培训教师、培训内容、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的继续教育培训。二是组织教师参加县级统一开展的学科教育教学技能培训。三是开展对骨干教师的培训,确保学校有更多的继续教育骨干教师,引领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四是适时组织学校管理人员或教师外出研修,提高其综合业务素质。

(二)校本培训

根据本校的具体实际,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促进所选教材的深入研读和实践,确保教师继续教育落到实处、产生实效,促进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综合业务素质不断提高。

(三)教师自学

1.自定计划,自修教材。教师在专家或培训者的指导下,结合自己实际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有目的地学习教材内容,自主吸收,更新教育理念。学校认真审核每学年的教师自修计划合格后,方可实施,同时,学校要将教师每年的自修计划装入教师个人档案。

2.学习体会,反思总结。教师在自修教材的基础上,对照发展目标,努力学习,勇于实践,用所学到的知识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认识自己存在的问题,在有了一定的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总结。教师每节课必须进行教学反思,每周至少撰写一篇反思性周记。

3.合作学习,互评互结。教师在学习体会、反思总结的基础上,以各学科自学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师进行评议,相互交流,改进教育教学行为,提升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学校将教师继续教育学习与合作学习进行捆绑考核,以此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4.案例评析,成果整理。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搜集在教育教学实践及社会活动中的案例,研读教材或其他教育理论书籍,运用有关教育理论对案例进行评析,再对有价值的案例进行加工、升华,撰写论文参与各级评选,以此提升全校教师教育实践向教育理论的转化水平。

四、培训课程计划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在“一德四新”各方面全面展开,进行必要的系统培训学习的基础上,每年度有所侧重,以确保重点突出,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分年度重点如下。

(一)2012年,侧重开展师德教育培训和新方法的培训。教材以《新课程:教师如何提升职业道德修养》(64学时)和《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36学时)为主,结合《贵州教师誓词》、《贵州教育精神》等师德建设需学习的内容加强学习和实践。总学时为100课时,其中参与县级集中培训60学时以上。同时还要开展不少于5学时的2011版义务教育课标校本培训。

(二)2013年,侧重开展新理念培训,继续兼顾新方法的学习。教材以《有效上课——知识建构型视野下的上课问题与对策》(72学时)和《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38学时)为主。总学时110学时,其中参与县级集中培训80学时以上。

(三)2014年,侧重开展新技能培训,教材以《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教学资源应用(第二版)》为主,学时为80学时,其中参与县级集中培训60学时以上。

(四)2015年,侧重开展新知识培训,教材以《有效教学系列丛书》(初中阶段各学科80学时)为主,参与县级集中培训40学时以上。

五、保障措施

(一)精心组织培训 创新培训方式

认真做好每次培训的准备工作,使培训内容符合教育教学的先进理念、贴近培训对象的实际需要,以学员为本,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以实践为导向,重在提高我校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优化培训方式,采取专题讲座、示范观摩、案例分析、活动设计、说课评课、专家答疑、互动研讨等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以确保我校教师全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二)落实培训经费

一是将全校教师继续教育全员培训经费列入预算,设立专项经费,规范经费管理,提高使用效益;二是确保生均公用经费的5%和按教师工资总额的2%投入教师培训;三是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积极争取各级领导部门的支持和援助,争取培训经费。四是对付出辛勤劳动的授课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三)加强检查评估

学校将会健全教师继续教育监管和服务机制,及时督促检查教师的学习,确保教师的自修计划落实和学习到位,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等全面落实。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奖惩制度,兑现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奖惩。

(四)加强档案建设

培训过程中及时建立和完善我校教师继续教育档案,加强培训文件资料的收集归类和保管,以备督查和验收。学校继续教育培训装档资料有:培训文件、培训报到册、培训考勤表、培训教师教案。教师个人继续教育装档资料有:个人自修计划、学习笔记、学习作业、教学反思、发表论文、各种教育教学获奖证书等。教师在培训中和自学时,要写好学习笔记和作业;学习笔记和作业必须达到各学科培训的课时要求。

(五)强化培训成果的转化

1.为了让培训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技能,学校积极组织教学技能比赛。根据我校实际每年组织一次教育教学技能大赛,全方位的考查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

2.积极推进校本研修工作,真正让校本研修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法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3.为了检验“十二五”(2011-2015年)全校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成果和培训成果,2015前,积极组织我校教师参与上级教育行政领导部门组织的新一轮教师“教材大练兵”过关考试。

4、严格要求教师按时参加省、市、县级领导部门组织的各种公共课程和学科课程的考试,力争参考率、合格率均为100%。

纳雍县寨乐中学

从江县洛香中学十二五实施方案 篇3

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方案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时期。为了适应我国现代化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我校教师整体素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已成为当前学校的首要任务。根据上级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在总结我校2006-2010年实施中继续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我校“十二.五”(2011---2015)中继教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先导,根据贵州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黔教通[2011]220号)和贵州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登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黔教通[2011]263号)文件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巩固“两基”成果,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以及有关的上级文件精神。

二、目标要求

我校2011---2015年中继教工程以提高我校教师整体素质为重点,以“一德四新”(即师德教育、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为主要内容,以新教材大练兵为抓手,以师德铸造为灵魂,以课堂改革为中心,以优化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加强我校教师的校本培训,开展我校的校本教研,全面提升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推动素质教育在我校的开展,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质量,为推动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作贡献。

三、基本原则

灵活、创新、务实地运用州、县提出的创新性原则、集成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努力构建适合我校实情,独具我校特色的教师教育机制。

四、主要任务

(一)、全员培训

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以“一德四新”为主要内容,以校本培训为主要形式,促进我校教师师德水平、学识水平和业务素质显著提高。我校教师在20011-2015年参加各级以“一德四新”为主要内容的集中培训累计不少于240学时。其中师德教育集中培训不少于50学时。新理念集中培训不少于40学时,新方法集中培训不少于40学时,新知识培训不少于60学时,新技能培训不少于50学时。

(二)、专项培训

1、培训者培训: 首先,根据上级的要求和安排,我校将组织相关的培训人员相关培训教师到县等相关机构进行培训,使我校的培训人员和培训教师了解全县继教工作的总体规划、主要任务以及各阶段具体安排部署;掌握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强学校管理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我校培训教师的业务指导水平和服务水平;其次结合我校的实际,有计划选拔我校的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参加州县组织的各种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学业务水平、教育教学研究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保证我校的各种培训做到切实有效的开展。

2、骨干教师培训:

根据教师教育培训科目的要求,遴选出我校的教育辅导教师参加县组织的培训,努力创造条件,发挥好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

3、新任教师培训:

我校将对新分配教师进行60学识的校本培训,并安排优秀教师开展帮带活动,促时新教师的成熟,使其尽快成长起来。

4、加强普通话培训:

在我校教师已有普通话水平的基础之上,加强教师的普通话培训和口语培训,力争我校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和口语表达水平普遍上一个新台阶。

(三)学历提高培训

我校将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措施,鼓励我校教师通过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等各种学习形式,提升其学历层次,使我校的教师学历达到县的有关文件的要求。同时鼓励特岗教师参加教育硕士进修学习。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管理,分级负责。我校将成立中继教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组员包括教务主任、各年级组长及各教研组长。在县中继教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有步骤开展中继教工作。实行分级负责,责任到人,步步到位,建立和完善教师及学校的中继教档案。

(二)加强制度建设,提供条件保障。

将教师中继教学习列入学校主抓的工作之一,明确目标和责任,将教师的中继教学习与教师的评优和年终考核进行挂钩。学习态度不端正,或不参加学习,或学习考核达不到要求的一历不得评优等。

(三)加强校本教研,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结合我校实际,建立我校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相结合的校本研修机制,鼓励我校教师积极主动开展校本研修工作,不断提高我校的校本教研的水平,从而为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动力保障。

六、实施步骤

(一)宣传启动阶段(2011年10月——12月): 2011年10月,县教育局印发从教科通[2011]49号文件并于12月16日在县教育和科技局六楼会议室召开了中小继教“十二五”启动宣传动员大会,我校迅速在校召开了教师参加“十二五”中继教学习的动员大会,并作好了“十二五”教师中继教工作的前期准备工作。拟出了我校的校本实施方案,制定我校“十二五”中继教工作计划等。

(二)全面训练阶段(2012年——2013年)

根据我校的实际,我校教师中继教工作开展的时间只12、13、14三年,因此,“十一五”中继教工作划分三个阶段进行:12年主要完成师德教育的培训、新理念培训,开展法律法规、师德修养、心理健康等培训,不断提高我校教师思想道德意识。其次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帮助他们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与素质教育相符合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增强我校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自学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意识、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13主要完成新知识和新方法的培训,以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狠抓教师学科教学业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确保新课程改革在我校沿着科学的轨迹深入推进。14年主要完成新技能的培训,使我校教师普遍授新一轮相应等次的教育技术应用培训,增强我校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能力。

(三)自我检查、总结和迎接上级评估验收阶段(2015年1月——12月)本阶段1——3月检查完善我校各种档案资料和教师个人资料,4月对我校“十二五”中继教工作进行总结,5——12月迎接上级的评估验收。

从江县洛香中学中继教领导小组 2011年10月

从江县洛香中学“十二.五”

(2011--2015)

教师继续教育

学校十二五继续教育实施方案 篇4

为了贯彻落实“黄教科通【2011】139号文件:《黄平县“十二五”(2011—2015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意见》”精神,切实搞好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现结合我校实际,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积极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按照“打造骨干、推动校本、覆盖全员”的发展思路,不断加大继续教育工作力度,优化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增强培训效益,全面提高我校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素养,为巩固我校义务教育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目标要求

根据上级部门的有关要求以“强化能力,提升素质,聚焦课堂,提高质量”为总体目标,以提高我校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一德四新”为主要内容,以“国培计划”为引领,以“省培计划”和“州培计划”为抓手,以县、乡、校级培训为基础,以现代远程教育支撑下的校本研修为平台,积极探索在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培训模式,提高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艺,扎实开展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全面提升我校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

三、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为我校全体教师(26人),其中,杨世权、杨光清二位老师属于只要求参加培训不参加考试、考核的对象。另外,蒙会玲、杨昌敏、龙梅芳三位教师为借调到我校教师。

四、内容及要求

从2011年—2015年五年的时间人均不少于360总学时的培训,每年不低于72学时。“一德四新”中师德培训不少于60学时;四新不少于300学时在省州县的指导统筹下县级以上培训不少于240学时,学校集中培训不少于120学时。

“十二五继教工程”培训分全员培训和专项培训。

(一)全员培训

全员培训以学科教学为基础,聚焦课堂,做到校本研修的自主创新和培训质量的提高。

我校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以“一德四新”为主要内容,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并按照因地制宜、按需施教;分步实施、全面推进;注重过程、讲求实效等原则认真开展。每位教师五年参加各级集中培训累计不少于360学时。全员培训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

1、师德教育(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

2、新理念(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目标,以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为主要内容,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教师观和学生观。);

3、新知识(认真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及实践成果,更新学科专业知识,使我校教师了解学科专业发展动态,提高教师在课堂上实现学科育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维发展等综合素质,注重教育内涵的发展)。

4、新方法(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努力改进教学方式方法,采用适合学生学习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学习实践力,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增强课堂教学的执行力、创造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5、新技能(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强化教师备课、研课、上课、观课、说课及议课的能力,增强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二)专项培训

专项培训以“打造骨干”为主导,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骨干教师队伍。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骨干教师培训;

2、新任教师培训;

3、班主任培训;

4、民族特色文化师资培训;

(三)学历提高培训

我校现有教师26人(包括三位借调教师)其中:大专学历以上20人占77%。鼓励教师以在职攻读为主努力提高学历水平。力争在2015年专科以上教师达85%以上。

五、措施保障

(一)加强领导,分级负责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严格管理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由杨文权负责主管工作。领导小组和管理机构如下:

东坡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领导小组和管理机构

长:姚元昌(校长)

副组长:杨

莉(副校长)杨文权(教导主任)成员:

杨俊峰(数学教研组长)韩冰芳(大队辅导员)

杨通英(综合教研组长)杨

春(语文教研组长)

曹敏琴(工会主席)吴寿才(书画教研组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教导处,负责制定实施方案、管理办法、培训计划,组织和开展各种培训

(二)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加强制度化管理

(三)组织教师积极参加上级主持的各种培训和学校集中培训

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五年人均不低于240学时,学校集中培训每年不低于40学时,主要集中在2011年12月—2015年5月前

(四)加大投入,保证教师培训经费

教师培训经费不低于学校公用经费的5%。

六、实施步骤

1、启动阶段:2011年11月底前为启动阶段。

2、全面实施阶段:2011年12月—2014年年底为全面实施阶段。2013年接受省对我校的中期检查。

3、评估验收阶段:2015年为评估验收阶段。其中5月底前自查,6月接受县检查验收,7—9月底前州验收检查,10—12月迎接省验收检查。

黄平县东坡小学

沙子镇初级中学十二五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方案 篇5

八德乡中心学校:

李金贵

通过2014年“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探究,使我不仅在教育理论及业务能力,教育思想等方面都受益颇多。我深刻的认识到时代在更新,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发展,只有学习才能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才能成长为新时期合格的人民教师。现就本教育学习总结归纳一下:

一、积极参与学习

积极参加各部门、各层次的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和业务素质,积极参与教学方面观摩、讨论、学习等活动,提高思想认识和教学水平。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教育教学方法,开展听课评课活动,以此提高教研能力。认真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多听课,多学习。

二、加强业务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本人结合平时的教学,找出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教育后果,在实践中形成“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个体反思”就是教师“自省自察”,教师独自进行“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有针对性,值得借鉴,能切合实际地写出主题鲜明的案例。并上升到理论进行案例分析。“群体反思”是指教师在合作群体的交流研讨中进行的反思。各教研组通过专题讲座、经验交流、集体讨论等活动进行群体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三、提升专业素质

我个人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教师首先要从以下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一)教学理念。要树立起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

(二)知识储备。教师要储备更多的知识,课堂上,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三)教学反思。教师要善于不断反思,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循环过程中,实现专业成长。

(四)课前的有效准备。凡是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有效的备课必须体现出:目标有效、内容有效、教法有效。

(五)课堂的有效组织。教师要做到语言组织准确、简练,课堂上一定要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准确性,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

(六)课后的有效练习。课后练习不在多,贵在精,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学情,因课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沙子镇初级中学十二五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方案 篇6

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推进和实施《赫章县教育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切实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赫章县‚十二五‛(2011-2015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达依乡中心小学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达依乡中心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师队伍优先优质发展战略,以‚国培计划‛为抓手,以提升教师育德能力、创新精神、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二、主要目标

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围绕‚强化能力,提升素质,聚焦课堂,提高质量‛的总体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有效上课--知识建构型视野下的上课问题与对策》(辅导教师熊瑞)、《教师如何提升职业道德修养》(辅导教师雷启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辅导教师何会琴)、《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教学资源应用(第

二版)》(辅导教师李桂琴)、《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辅导教师王映)、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有效教学系列丛书《有效教学--xx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辅导教师姚杰)为培训的主要内容,以教师为重点对象,努力造就一支富有教育家精神、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配置均衡、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十二五‛继续教育工作从2011年起至2015年止,用五年时间对教师进行每人不少于360学时的继续教育培训(其中县级以上集中培训不少于240学时)。

三、继续教育领导机构及培训对象

结合我校实际,成立达依乡中心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如下:

长:任

文(达依乡中心小学校长)副组长:韩仕尧(达依乡中心小学常务副校长)

李本春(达依乡中心小学副校长)

成员:燕绍松 王馨 熊瑞 何会琴 文墨 姚杰 雷启方

王映 李桂琴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教务处,主要工作由燕绍松负责。根据《贵州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继续教育培训登 记》的相关文件精神,成立了继续教育培训登记领导小组:

长:燕绍松 登记员:姚杰

文墨 审核员:王馨

达依乡中心小学‚十二五‛继续教育培训的全体对象为达依乡中心小学全体教师。

四、‚十二五‛时期教师继续教育的任务

(一)提升师德建设水平

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每年确定一个主题,使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确立教育教学工作中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机制,教师普遍具有良好的师德风范和师德形象。

健全师德建设工作机制。营造人人都是德育教师、处处都是德育环境、课课渗透法制教育的‚三维德育环境‛;学校领导深入教研组组织交流活动,总结经验,发扬先进;学校行政把师德建设作为对教师精神文明建设及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主要内容,考核将重点听取学生、家长和周边群众的意见。继续开展‚优秀班主任‛、‚名师‛、‚德育先进工作者‛等评选活动,促进班主任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形成师德建设工作合力。由任文校长一把手亲自抓,对教师的考核以及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和选拔要突出师德和教书育人的实绩,考核重点是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教学态度、育人效果等,对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在教师职务评聘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制。

(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继续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到2015年,达依乡中心小学教师本科学历达50%以上,学历合格率为100%,鼓励教师向本科学

历迈进。优化教师专业技术结构。形成一支高学历、专业对口、专职化的教师队伍。

(三)创新师资队伍建设保障与体制机制

‚十二五‛期间,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师资保障,积极向上级争取达依乡中心小学紧缺的学科专任教师。

(四)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强化编制管理,规范岗位设置,完善教师岗位聘任制,发挥学校在用人方面的主体作用;将教师的创新实践和成效纳入教师职务晋升、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逐步形成以师德为核心、绩效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

(五)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信息技术)

根据省、地、县统一部署和要求,达依乡中心小学在已基本普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在初级培训的基础上推进中级培训,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能能力和水平。到2015年,力争95%的教师接受市规定的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未达到市规定的‚中级水平‛者,不颁发教师继续教育合格证。

(六)加大骨干培养力度

培养县、地、省级名师及骨干教师,推荐省、地、县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构成多层次骨干教师梯队,提高各类骨干教师在教师群体中的比例。努力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和素质提升工程。

(七)促进师资均衡配置

建立义务教育学校师资均衡配置的工作机制,明确政策导

向,并与评优评先、考核、职称评聘挂钩,到2015年,力争学校的主要学科至少有1名在县内有影响、能引领教研组发展的领军教师。

五、‚十二五‛教师继续教育工程重点工作

(一)青年教师成长实施计划

青年教师的培训,按照初级教师职务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学科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及学科专业知识等内容进行培训。培训时间为120学时,平时培训与假期集中培训相结合,以校本培训为主进行。

青年教师培训对象主要为:教龄0—3年,年龄2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1、0-1年教龄的新教师,通过培训,使其巩固专业思想,熟悉有关教育法规,具备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初步掌握学科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常规,尽快适应小学教育教学工作。2、1-3年教龄的青年教师,通过培训,形成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加深对本学科教学规律的认识,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并使一大批青年教师成长为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力量。

(二)骨干教师培养,进一步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将骨干教师培养与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有机结合,形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链‛,促进不同层次教师的共同发展。完善名师、骨干教师选拔培养机制。以县级名师、骨干教师、学科

带头人培养及评选为平台,拓宽各个年龄段教师的专业发展通道。校行政、教务处各部门联手,确定名师、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制订培养计划、实行动态管理、搭建展示平台,促进培养对象的专业成长。

实行骨干教师目标管理。建立名师、骨干教师信息库和电子档案。制定名师、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明确培养目标、承担的职责和任务;鼓励骨干教师自主设计发展规划,创造条件促进骨干教师自身的提升和发展,参加高层次的培训进修、学历提升、学术交流等。完善骨干教师评价考核制度,定期对骨干教师的培养、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三)抓校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引领水平积极推进校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整合培训基地、教研组、远教室等相关机构的资源,重新定位校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合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教师就近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研训工作实效

实施‚校本研修项目‛,提升校本教研的实效性。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是学校课程教学改革,针对课程教学中的实践问题开展研究和培训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以教师队伍建设和素质提升为核心;以信息化建设为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突破口;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目标;以实施‘六个一工程’为创新育人模式、提升育人质量的主要措施‛,推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取向的教育教学研究。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研训效能。积极推进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建设校本化实践,利用信息技术将新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融入教学,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节中的有效应用;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建设,完善网上培训、网上教研、课堂教学直播、教学质量分析等系统,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教研活动,为教研组合作交流、课程建设的校际合作共同一体的实践等提供数字化支撑。

学校要把教研组建设和教育科研等有机结合,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落到实处。继续实施‚请进来、走出去、再走下去‛教师培训机制,让更多的教师能够领略名师风采,吸取名师理念,提升自身水平,服务教育,服务学生。

(五)抓好全员继续教育,进一步满足不同层次教师需求 ‚十二五‛期间,继续执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以可持续发展教育为指导,加强以师德教育和‚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为重点的教师继续教育,要以教师发展为本,以教师需求为导向,实施分层、分类、满足教师不同需求的培训计划,在课程开发、培训方式、内容要求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紧密结合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

教师继续教育全员培训的实施重心在学校,中、高级职务应按规定完成240学时、360学时培训,开展基于本校实际的校本培训。校长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健全培训管理组织和相关制度,确保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实施有学校特色的

培训课程,注重培训与校本教研、教育科研等工作的紧密结合,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11年9-10月为启动阶段。拟发《赫章县达依乡中心小学‚十二五‛(2011-2015年)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方案》,召开启动会,认真做好有关文件精神的学习与宣传,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认识。

(二)全面实施阶段:2011年11月-2014年为全面实施阶段。注重过程、讲求实效,保证培训质量,加强校本培训的业务指导和检查。将‚继续教育工作‛纳入教师目标考核。2013年4—5月学校进行一次中期检查评估。

(三)评估验收阶段:2015年1-12月为评估验收阶段。2015年3月底前,各教师完成自查评估;2015年5月底前,完成对全校‚继续教育工作‛的评估验收。6——8月,开展全校‚继续教育工程‛自查自纠工作,迎接省、地、县9——12月的评估验收。学校将对‚继续教育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七、‚十二五‛期间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措施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机制,加强统筹管理,增加经费投入,明确政策导向,完善监督保障体系,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组织保障

成立‚赫章县达依乡中心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方案的实施推进、政策制定、研究指导、资源整合和评估

监控,分析和解决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创建规范有序、优质高效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保证方案中各项工作的落实。要根据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明确各职能部门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学校领导小组将定期组织检查考核。

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校长的首要任务是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将任用教师和培养教师有机结合,使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场所。教师要拟定十二五继续教育个人学习计划,由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全校的‚继续教育工作‛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要求、统一考核。加强过程监控,确保培训质量。

(二)经费保障

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机制,财政教育经费向教师队伍建设倾斜,确保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行动计划配套经费落实到位。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确保学校公用经费的5 %以上用于教师培训,并做到教师人均培训经费逐年增长;多渠道筹措教师奖励经费,用于对各类优秀教师的奖励;支持教师开展课题研究,资助优秀教师参加省内外高层次培训进修和教育学术交流活动。建立健全培训实效与经费拨付挂钩的制度,规范经费使用,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三)政策保障

根据省、地、县要求,教师继续教育实行五年一个周期的管理制度和继续教育培训登记制度。教师每五年须接受不低于360学时的培训(其中县级以上集中培训不低于240学时)。教师参加符合规定的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培训学时根据《贵州省中小学

教师继续教育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计入《贵州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登记证》。五年内,教师完成规定学时的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将取得‚贵州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合格证‛。

(四)监督保障

建立赫章县达依乡中心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及评价制度,逐步形成促进教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将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作为教师考核、评优评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骨干教师选拔、高级教师评审等的依据。对继续教育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处室或个人要给予表彰或奖励,对继续教育工作组织不力的个人和处室要给予批评,对不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擅自中断培训,或考核不合格者,当年考核视为不合格。

继续教育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也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唯一有效途径,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才能使我们的边远落后地区的教育有所提升。

赫章县达依乡中心小学

沙子镇初级中学十二五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方案 篇7

前 言

湿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半咸水及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域地带等均属于湿地范畴。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湿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可持

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3年9月,国务院批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作为我国湿地保护长期规划,明确了我国湿地保护的近期、中远期目标。“十一五”期间,根据《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各地区、各部门实施了一大批湿地保护工程,全国湿地保护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一批国际和国家重要湿地得到了抢救性的保护,湿地保护管理能力明显增强,湿地工程区的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得到推广,履行《湿地公约》国际义务的能力明显增强,我国的湿地保护事业取得了重大进展。

为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阶段目标,针对我国自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的趋势仍在继续,湿地生态系统仍面临着严重威胁的总体形势,“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增强湿地保护管理能力建设仍显得十分紧迫。

“十二五”湿地保护工程将在评估、总结“十一五”湿地保护工程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湿地保护长期规划的总体部署,以保护湿地资源、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总体目标,重点针对国际及国家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以及鸟类迁飞网络、对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的泥炭湿地以及跨流域、跨地区湿地实施保护和恢复工程,形成国家层次示范效果。同时,加大对科研、宣传、管理、培训能力建设,加大对湿地周边社区的扶持力度,开展湿地资源合理利用示范,促进湿地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由林业局、科学技术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和海洋局等部门组成的规划编制小组,对各部门提交的湿地保护、恢复、合理利用以及保护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优先项目进行了汇总、修改和完善,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十二五”实施规划》。

鉴于各部门已经编制和实施了许多与湿地保护相关的规划,本规划与之进行了充分衔接,确保在时空上不矛盾,在建设任务

上不重叠。本实施规划所涉及的建设项目只对项目名称、地点、主要建设内容、规模和投资的初步匡算等进行摘要。实施保护工程的必要性

1.1“十一五”湿地保护工程总结 1.1.1工程完成情况

《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规划总投资90.04亿元,其中中央投资42.36亿元,地方配套47.68亿元。“十一五”期间实际完成项目总投资30.3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4亿元,地方配套投资16.3亿元。通过项目实施,全国已经完成和正在建设的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76处,保护管理站点401处,湿地监测站点245处,野生动物救护站点44处,恢复湿地79162公顷,湿地污染防治面积2093公顷。湿地保护恢复工程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1.1.2工程主要成效

(1)重要湿地得到了抢救性保护

国家重点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了项目区生态脆弱和退化湿地的生态状况,逐步形成了我国湖泊、沼泽、滨海等多种湿地类型的保护和恢复的示范模式,对重要湿地生态保护和恢复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在国家示范工程的带动下,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湿地保护与修复项目,探索了主要依靠社会力量和地方财力开展湿地保护和恢复的新模式。全国水污染防治、水资源调配与管理、海洋功能区划、生物措施防治面源污染等规划均将湿地保护作为重要内容,不仅直接保护了重要湿地的生态功能,也为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治理湿地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2)全国湿地保护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通过各地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在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区域相继建立了一系列的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小区,初步形成了较完善的湿地保护体系,对我国湿地资源的抢救性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立各级湿地自然保护区550多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145处、地方湿地公园102处;指定国际重要湿地41处。

(3)政策制度及法规建设得到有效加强

“十一五”工程的实施有效推进了湿地保护立法工作,国家湿地保护条例正在积极制定之中,地方湿地立法进程明显加快,目前已有13个省区先后出台了省级湿地保护条例,已颁发湿地资源调查、湿地保护和恢复、湿地公园建设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性文件8部,为促进规范化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一五”期间财政部首次设立了湿地保护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开展湿地保护补助项目,探索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长效机制。

(4)湿地保护管理能力明显增强

为切实加强全国湿地保护,推进工程顺利实施,2005年,经中编办批准建立了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14个省区市建立了省级湿地保护管理专门机构。各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管理机构普遍加强,保护管理手段得到强化,能力得到提高。2008年财政部设立了全国湿地资源普查的部门预算项目,2009年启动开展了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预计2013年完成全国调查任务。成 6

立了由国家林业局牵头、国务院16个部门共同参加的“中国履行《湿地公约》国家委员会”。新成立了一批湿地研究机构,强化了工程项目的技术支撑。

(5)湿地工程区的民生进一步改善

湿地工程建设过程中,坚持合理布局,突出重点,通过保护与恢复湿地资源,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同时,在保护湿地水体资源、植物资源、动物资源、景观资源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养殖业,合理开发生态旅游业,增加了社区群众的就业机会,扩大了致富门路,实现了保护与利用的双赢。通过项目实施,产生了一批湿地保护好、增收致富好、生态观念好的湿地文明村、湿地文明户。

1.1.3工程主要做法和措施(1)工程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湿地保护项目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了项目成效。二是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国家林业局成立了国家湿地项目评审专家组,对各地上

报的项目认真筛选,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三是加强项目管理和指导。严格执行国家关于项目建设和管理的相关办法和规定,规范工程建设行为。针对湿地恢复的技术瓶颈,与国际组织合作出版了《湿地恢复技术手册》。四是强化项目动态监管。制订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中期评估办法》,采取多种措施保证工程按计划实施。

(2)工程主要措施

在工程建设中,各有关部门对项目建设单位加强科技支撑,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

——自然湿地保护。主要采取建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重要湿地保护小区等措施,强化保护设施设备、增强保护管理能力,扩大自然湿地保护面积,提高自然湿地保护率。

——退化湿地恢复。主要采取生态补水、湿地植被恢复、栖息地恢复、湿地污染防控、有害生物防治等措施,逐步修复退化湿地的功能,改善湿地生态,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

——湿地可持续利用。主要采取生态种植、生态养殖、退田

(耕)还湿、退养还滩、退(禁)牧还湿等措施,减轻湿地的开发利用程度,确保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湿地调查监测。制定相关的标准和技术规程,开展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和国际重要湿地监测,掌握湿地资源动态变化和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为湿地保护管理和《湿地公约》履约服务。

1.1.4存在主要问题

(1)项目组织协调的管理难度大

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涉及面广、复杂程度高,项目组织协调难度大。由于水系连通的特性决定了做好湿地保护必须综合考虑上下游和左右岸的全方位工作,只考虑局部工作无法解决湿地面临的问题和威胁。湿地保护管理条块分割、针对单要素的管理政策格局已经固化,同一空间管理机构众多,管理目标不兼容甚至冲突,增加了项目实施以及管理工作的难度。

(2)项目前期论证相对薄弱

由于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项目内容复杂、专业性强,许多项目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受投资标准、投资规模限制,9

为了能够立项,过分注重项目的可批性,而忽视了项目的技术、经济可行性与合理性,导致可研批复以后项目出现变更,个别项目甚至因技术、经济不可行而无法实施,影响工程建设效果。

(3)科技支撑力量不足

各地普遍存在科研力量不足、经费缺乏、设施设备落后等问题,导致保护和恢复的技术瓶颈无法得到解决。对正在实施的湿地项目更是存在科技支撑薄弱、保护和恢复技术含量较低的问题,难以达到工程的示范目的。

1.2“十二五”湿地保护工程的必要性

一是湿地面临威胁、加强保护的需要。我国自然湿地仅占国土面积的3.77%,远远低于6%的世界平均水平。“十一五”期间,虽然我国湿地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与湿地保护的总体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湿地保护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2009年我国启动了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工作。截至目前,全国已完成了北京等13个省(市)的外业调查与数据汇总工作。通过对两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按可比口径比较,13省(区、市)湿地

面积减少了33.75万公顷,减少率为1.57%。其中,自然湿地减少率为1.30%。自然湿地中沼泽湿地减少率最为显著,为8.07%。我国自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的趋势仍在继续,湿地生态系统仍面临着严重威胁,继续加强湿地保护十分必要。

二是应对气候变化、拓展发展空间的需要。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和共同责任,湿地生态系统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地位与作用已在全球形成了广泛共识。2011年11月南非德班气候大会作出决议:从2013年开始继续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有关内容,并重点关注面积不小于1公顷的有机土壤湿地,缔约国要对“湿地排水和还湿”引起的温室气体源的排放和汇的清除方面的原因进行说明。占全球陆地总面积6%的湿地储存了约7700亿吨碳,占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35%。在当前工业减排仍将持续面临较高难度的情况下,必须充分发挥湿地的间接减排功能,加强我国湿地保护,提升固碳能力,对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拓展发展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履行湿地公约、增强国家

软实力的需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均提出要保护好湿地,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十二五”是实现全国湿地保护中期目标的关键时期,必须针对目前存在的薄弱环节,全面加强湿地保护管理能力建设,优先加大对湿地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培训体系和湿地保护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保障体系,认真履行湿地公约国际义务,落实《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中期目标,努力改善全国湿地生态状况,增强我国软实力。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2.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的总体部署,以保护湿地资源、建设生态文明、12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重要生态区域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和修复为突破口,以强化湿地保护体系建设为根本,加大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全面提升我国湿地保护管理水平。

2.2规划原则

一是落实目标,分步实施。根据最新的湿地资源调查数据以及湿地保护的发展形势,以“十一五”已经实施的湿地保护工程为基础,对《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阶段目标进行全面落实,有步骤地分步实施。

二是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国际及国家重要湿地区域为单元,根据我国湿地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新形势,合理布局,同时,衔接国家、各部门已经批准实施的其他相关规划,协调发展。

三是因地制宜,保护优先。在充分考虑建设条件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布设建设项目,因地制宜,保护优先,加强湿地区生态系统以及保护网络系统的整体保护,突出保护和治理的整体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的生态功能。

四是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在建设内容上,要改变前期实施

的湿地工程项目中措施单

一、注重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的情况,采取综合治理措施,通过建立保护体系、加强水资源管理、控制污染、防治有害生物等一系列措施进行生态综合治理。

五是强化管理,试点带动。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和协调,尤其要加强湿地保护管理能力建设和法规、政策研究,同时,选择合适的湿地区开展湿地合理利用、社区共管、替代生计等试点示范。

2.3规划目标

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精神,落实《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中期阶段目标,根据我国湿地资源以及保护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继续加强湿地保护、湿地恢复与综合治理、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和能力建设等内容,使我国的湿地保护迈上一个新台阶,全面遏制我国湿地生态与环境下降的趋势,使重要湿地的生态状况得到初步恢复,湿地保护管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十二五”期间,初步建立起以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为主体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基本形成自然湿地保护网

络。

——开展围垦湿地退还、湿地补水、污染防控、外来入侵物种生物防治、栖息地恢复等湿地综合治理工程,恢复、修复湿地11.65万公顷,初步扭转自然湿地面积萎缩和重要湿地区生态功能退化的趋势。

——实施一批农牧渔综合利用示范区项目、红树林合理利用示范项目及湿地合理利用社区扶持项目,使我国湿地资源逐步走上合理利用轨道。

——重点加强国家和省级层面的湿地保护能力建设,加强湿地调查监测、宣传教育与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使我国湿地保护管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2.4重点区域

根据《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建设布局和“十二五”期间主要建设内容,有针对性明确不同区域湿地保护与建设重点。

2.4.1东北湿地区

重点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等农业开发区域,通过湿地保护与恢复及生态农业等方面的示范,提供东北平原地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恢复和合理利用模式。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和呼伦贝尔草原,加强森林沼泽、灌丛沼泽和草本沼泽的保护,建立和完善区域湿地自然保护区网络,加强该地区国际重要湿地的保护。在农田与湿地交错区实施农区湿地污染物源头控制、农区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农区湿地可持续利用工程。

2.4.2黄河中下游湿地区

重点加强黄河干流水资源的管理及中游地区的湿地保护,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尝试性开展湿地恢复示范,加强该区域湿地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尤其是京津生态圈湿地水资源和华北平原湖泊湿地的保护,缓解该地区农业及城市饮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状况。同时,实施农区湿地污染物源头控制、湿地可持续利用工程示范工程。

2.4.3长江中下游湿地区

重点通过退田还湖、还泽、还滩、还林草及水土保持等措施,改善湿地生态状况,充分保证该区域湿地调蓄洪水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的发挥。在长江中下游湖泊群建立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模式,在水质污染严重的湖泊开展污染防治和水环境的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尤其是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水鸟栖息地建设,实施迁徙鸟类网络保护工程,使该区域丰富的湿地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同时,实施农区湿地污染物源头控制、湿地可持续利用工程示范工程。

2.4.4滨海湿地区

重点是对河口湿地和鸟类迁徙重要驿站进行保护,逐步恢复我国的红树林湿地资源。评估油气田开采、盐田和农业开发对辽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湿地的潜在影响和威胁,加强该区域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建立具有良性循环和生态经济增值的湿地开发利用示范区,对退化海岸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整治、恢复与重建。

2.4.5东南和南部湿地区

重点加强区域内水源地保护和流域综合治理,在河流源头区域和重要湿地区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实施湿地植被保护和恢复工程、农区和工业区湿地污染物源头控制。

2.4.6云贵高原湿地区

重点加强典型高原湿地的保护与恢复,以及流域综合管理,注重国际河流流域湿地保护,开展高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大高原湿地生态监测体系建设力度,在人为活动干扰较大的湿地进行生态恢复、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对高原富营养化湖泊进行综合治理。

2.4.7西北干旱半干旱湿地区

重点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水资源的管理与协调,采取保护和恢复措施缓解西部干旱荒漠地区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导致的湿地环境恶化、湿地面积萎缩甚至消失的趋势。重点恢复塔里木河、黑河下游和银川黄河周边湿地,在荒漠湿地区建立湿地保护与荒漠化治理相结合的示范工程,通过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遏制湿地周边区域土地退化特别是沙漠化趋势,改善湿地生

态与环境,保证湿地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

2.4.8青藏高原湿地区

重点通过加强保护区建设及植被恢复等措施,保护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青藏高原湿地,尤其是江河源头地区的重要湿地,发挥该地区湿地的重要储水功能,使高原特有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得以栖息繁衍。重点在三江源头、青海湖和若尔盖沼泽地区进行湿地保护和生态示范建设。

2.5主要任务

全国湿地保护工程涉及湿地保护体系、湿地恢复与综合治理、湿地可持续利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

2.5.1湿地保护体系建设

“十二五”期间,全国应形成较完善的以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为主体的湿地保护体系。对目前湿地生态保持较好、人为干扰相对较少的湿地,主要以保护为主,避免生态系统进一步恶化。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手段。湿地自然保护区包括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和湿地珍稀动植物物种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十二五”期间规划对“十一五”期间规划未建项目、投入不足项目进行续建,并将“十一五”期间新建湿地自然保护区一并纳入规划建设,共有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428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4个,国际与国家重要湿地区域范围内的地方级湿地自然保护区111个,其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203个。位于非国际与国家重要湿地区域范围的市县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以及湿地保护小区暂不考虑纳入本次规划范围。

——湿地公园是我国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结合体。国家湿地公园有着严格的保护管理措施,在湿地公园的保育区实施与自然保护区同样的保护管理方式。“十二五”期间,规划对已建145处国家湿地公园中用于湿地资源和生态保护的公益性部分实施湿地保护工程建设,选择5处自然湿地规模较大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的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进行建设试点,规划建设项目计150个。

——为了抢救性保护我国湿地区域内的野生稻等野生植物资源,在“十一五”基础上新建14个野生稻等野生植物保护小区。

2.5.2重要生态功能区湿地恢复与综合治理

“十二五”期间,分沼泽湿地、近海与海岸湿地(滨海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四种类型,选择各类型中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生态退化严重的国家重要湿地或者二级流域湿地区域,采取综合管理措施,包括加强生态补水、围垦湿地的退还,污染排放管理、适度限制湿地范围内的生产生活活动,开展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关键物种栖息地重建、对特别敏感和具有特殊价值的重要地区进行外来入侵有害生物防控等建设内容。规划恢复与综合治理各类湿地11.65万公顷,其中,湿地生态系统恢复9.28万公顷,关键物种栖息地重建2.03万公顷,外来入侵有害生物防治0.34万公顷,共涉及项目110个。

——沼泽湿地恢复与综合治理。针对我国的沼泽湿地面临的 21

围垦、生态缺水、环境污染、生物资源过度利用等威胁,规划开展重要沼泽湿地的恢复与综合治理示范。选取我国沼泽湿地资源最为丰富的东北三江平原、大兴安岭森林沼泽湿地、松嫩平原沼泽湿地、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等4个区域开展沼泽湿地恢复与综合治理工程23300公顷。主要采取生态补水、退耕还湿、植被恢复、栖息地改善、面源污染防控、污染治理等综合措施,扩大沼泽湿地规模,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其中,湿地生态系统恢复16300公顷,关键物种栖息地重建7000公顷。

——近海与海岸湿地恢复与综合治理。近海与海岸湿地既是重要的候鸟迁徙通道和生物多样性富集的地区,又是经济活动最强、受人类干扰和威胁最大的区域。规划期内,选取我国最为典型的黄河三角洲、辽河三角洲、长江河口、闽江口湿地以及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的红树林集中分布区共5个区域开展近海与海岸湿地恢复和综合治理工程28130公顷。其中,湿地生态系统恢复20630公顷,关键物种栖息地重建6300公顷,外来入侵物种防治1200公顷。

——湖泊湿地恢复与综合治理。针对我国湖泊湿地的水污染、富营养化、泥沙淤积、外来物种入侵、生物资源过度利用等问题,规划选取鄱阳湖区、洞庭湖区、太湖、洪湖、巢湖、达赉湖、滇池、草海、三峡库区9个区域开展湖泊湿地恢复的示范工程23570公顷。其中,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综合治理15870公顷,关键物种栖息地重建5500公顷,外来入侵物种防治2200公顷。

——河流湿地恢复与综合治理。针对河流湿地面临的污染加剧、水资源不合理利用、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滩涂围垦等威胁,规划选取生态脆弱、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黄河河套平原湿地、黑河流域湿地、塔里木河流域湿地、阿尔泰山两河源区湿地、伊犁及周边区湿地、丹江口库区及汉水上游湿地、黄河中游地区湿地、京津及周边水源区等8个湿地区域开展河流湿地恢复与综合治理工程41500公顷。其中,湿地生态系统恢复40000公顷,关键物种栖息地重建1500公顷。

2.5.3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

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湿地保护的根本目的,通过规划一系列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示范项目,以建立不同类型湿地开发和资源合理利用成功模式,为我国湿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奠定基础。规划“十二五”期间,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农牧渔一体化综合利用示范区22项,总面积3.6万公顷;在红树林湿地资源较多的广西和海南开展红树林合理利用示范基地项目3项;在新疆、云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20处湿地合理利用社区扶持项目。

2.5.4湿地保护管理能力建设

“十二五”期间要加大对湿地资源调查监测、科技研究和宣传教育等有关机构的能力建设,完善我国湿地资源调查监测和宣教培训体系。

——湿地调查监测。主要内容包括继续开展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开展国家与省级湿地监测中心建设工程,建立国际、国家重要湿地、国家级和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监测点为构架的湿地调查监测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的湿地监测网络,开展湿地的长期监测,24

同时加强滨海、城市、主要农区的湿地监测和评价。统一管理,实行数据共享。

——宣传教育。依托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区域性湿地宣教中心,建立专业的湿地保护宣教队伍,改善和丰富宣教内容和手段等;

——科技支撑。加大现有科研机构的设备,改善科研条件和提高能力水平,建立湿地野外研究基地,强化开放的科研交流平台的建设,开展湿地重点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3.1湿地保护工程 3.1.1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抢救性保护湿地最有效的措施。按照国务院“采取积极措施在适宜地区抓紧建立一批各种级别的湿地自然保护区,特别是对那些生态地位重要或受到严重破坏的自然湿地,更要果断地划定保护区域,实施严格有效的保护”的要求,25

“十二五”期间需要对已建的428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工程建设,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4个,国际与国家重要湿地区域范围内的地方级湿地自然保护区111个,其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203个。其中,“十一五”已经实施的续建项目94项,新建项目334项。

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管理工程

——保护管理站点:基层保护管理站(点)的办公、生活场所及设施设备等;

——野外保护设施:保护标示碑(桩、牌)、保护围栏、观察监测平台、野生动植物救护设施设备等;

——巡护设施设备:巡护道、巡护车辆和船只、公安设备、通讯设备等;

——防火设施设备:了望塔、防火道、防火车辆及器材等; ——管理计划编制。(2)宣教工程

包括自然保护区宣教中心和野外宣教站(点)基础设施、标本陈列设施设备、电教设施、宣传牌、宣传栏、宣传材料制作等。

(3)科研监测工程

包括本底资源调查设备、监测样点设置及监测设施设备、简易实验室及其仪器设备、科研档案管理设施设备。国际重要湿地要强化对外(国内、国际)交流能力建设。

(4)基础设施工程

包括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办公场所及办公设备、配套生活设施、局部道路建设等。

(5)湿地恢复与治理工程

将自然保护区需要实施的小规模湿地恢复与治理工程一并纳入保护区建设内容,主要采取植被恢复、栖息地修复、水资源调配、退耕(养、牧)还湿等综合治理工程进行湿地恢复与治理。

3.1.2国家湿地公园建设

“十二五”期间,将已经批建的145个国家湿地公园内的湿地保护恢复项目纳入到国家湿地保护工程范围,同时,选择27

个自然湿地规模较大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纳入保护工程试点(附表1-2)。根据《全国湿地公园发展规划(2011—2030年)》,“十二五”期间将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21处,其公益性项目建设参照已批建的国家湿地公园统一纳入国家湿地保护工程范围。湿地公园的保护工程措施主要布局于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和科普宣教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1)保护管理工程

——保护管理站点:湿地公园基层保护管理站(点)的办公、生活场所及设施设备等;

——保护设施:保护围栏(网)、保育区界碑(桩)、野生动植物救护设施设备等;

——巡护设施设备:巡护道路、巡护车辆和船只等。(2)湿地恢复工程

包括退耕(牧、渔)还湿、湿地植被恢复、水鸟栖息地恢复、水资源调配等综合治理工程。

(3)科研监测工程:科研监测野外站点建设;科研监测设

施设备,包括水文水质监测仪器设备、生物调查监测设备、科研档案管理设施设备和科研监测数据分析设备。

(4)科普宣教工程:包括国家湿地公园内的宣教中心基础设施、标本陈列设施设备、解说设备、电教设施、宣传牌、宣传栏、宣传材料制作等。

3.1.3野生稻等野生植物保护小区建设

为了抢救性保护我国湿地的野生稻等野生植物资源,“十二五”期间继续在“十一五”野生稻保护小区建设的基础上,建立14处野生稻等野生植物保护小区,保护小块重要生境湿地。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征地,清除杂物,建立隔离带,道路建设,建设标本室、科普宣传教育室,设永久性界碑、永久性标牌、铁丝网围栏、宣传牌,购置相关仪器设备等。

3.2湿地恢复与综合治理工程 3.2.1沼泽湿地恢复与综合治理

目前,我国的沼泽湿地主要面临着围垦、缺水、环境污染、29

生物资源过度利用等威胁,针对这些问题,沼泽湿地的恢复与综合治理主要采取生态补水、退耕还湿、植被恢复、栖息地改善、污染综合治理等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鸟类栖息地恢复措施。规划期内,选取我国沼泽湿地资源最为丰富的东北三江平原、大兴安岭森林沼泽湿地、松嫩平原沼泽湿地、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开展沼泽湿地恢复与综合治理工作。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恢复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退耕还湿、恢复植被、水位控制、改善鸟类栖息地等措施,其中营造丹顶鹤、东方白鹳、大天鹅等珍稀水鸟栖息地3000公顷,恢复与综合治理沼泽湿地面积3000公顷。

大兴安岭森林沼泽湿地恢复工程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在大兴安岭地区的国家重要湿地开展湿地植被恢复、栖息地重建与改造、河道疏通、建设缓坡水塘及护堤等措施,以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规划期内在大兴安岭地区恢复森林沼泽湿地生态系统4800公顷,营造、优化白头鹤、中华秋沙鸭等珍稀水鸟栖息地1500公顷。

松嫩平原沼泽湿地恢复工程的建设内容包括湿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植物多样性恢复、生态移民、退耕还湿(沼)、栖息地恢复与改造、河道疏通等措施。规划期内恢复沼泽湿地生态系统3000公顷,营造与优化丹顶鹤、东方白鹳、白鹤栖息地2500公顷。

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恢复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填埋自然沟蚀、湿地植被恢复、填堵排水沟、恢复河曲和天然湖泊水位、湿地固体有害物清理、人工促进草地恢复等措施。规划期内恢复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5500公顷。

3.2.2近海与海岸湿地恢复与综合治理

我国近海与海岸湿地主要分布于沿海的11个省(市、区)和港澳台地区。近海与海岸湿地位于全球候鸟迁徙的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是重要的候鸟迁徙通道,也是重要的鱼类洄游廊道,同时还是我国经济活动最强、受人类干扰和威胁最大的区域。规划期内选取我国最为典型的长江、黄河、辽河、闽江等主要河口湿地区,作为近海与海岸湿地的恢复区,这些区域同时

也是我国的国际重要湿地区以及红树林的集中分布区。

黄河三角洲湿地恢复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引水河道综合疏浚和整治、提水泵站建设、闸站、引水渠修建、堤坝修筑和维护等生态补水工程建设,入海河口污染综合治理、芦苇沼泽湿地恢复、退养还湿、栖息地改善等。规划期内,在黄河三角洲恢复湿地生态系统4500公顷,营造和优化鸟类栖息地3500公顷,防治外来入侵物种200公顷。

辽河三角洲湿地恢复工程建设内容主要针对油田开展清除被污染的土壤、清除建筑物、填充物,平整地面,井口封存,在恢复的井场上进行湿地植被恢复以及外来入侵物种监测等。规划期内,在辽河三角洲恢复湿地生态系统4000公顷。

长江口湿地恢复工程主要实施互花米草生态控制工程,包括新建围堤、涵闸,互花米草清除等。在规划期内,恢复湿地生态系统2000公顷,营造和优化鸟类栖息地500公顷,防治互花米草600公顷。

闽江口湿地恢复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控制互花米草等有

害生物的生长和蔓延,优化黑嘴鸥、凤头燕鸥栖息地。规划期内,在闽江口恢复湿地生态系统300公顷,防治外来入侵物种400公顷。

热带、亚热带沿海红树林湿地恢复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苗木基地建设、人工促进自然恢复、人工营造红树林等。规划恢复红树林湿地10130公顷,恢复滨海水鸟栖息地2000公顷。

3.2.3湖泊湿地恢复与综合治理

我国的湖泊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有水污染、富营养化、泥沙淤积、外来物种入侵、生物资源过度利用等。由于我国湖泊湿地众多,规划选取一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湖泊湿地开展湖泊湿地恢复的示范工程建设。

鄱阳湖湿地恢复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退田还湖、湿地植被恢复、水鸟越冬栖息地改造等。规划期内,在鄱阳湖及周边重要湿地区域恢复湿地生态系统2520公顷,恢复和营造栖息地2000公顷。

洞庭湖湿地恢复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退田还湖、生态移

民、水鸟越冬栖息地改造、麋鹿栖息地营造、外来入侵物种控制等。规划期内,在该区域恢复湿地生态系统2400公顷,恢复和营造鸟类和麋鹿栖息地3500公顷,防治外来入侵物种100公顷。

太湖湿地恢复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退养还湿、沟渠利用、生态驳岸建设,湖滨水生植被恢复(包括封滩育草、人工辅助自然恢复、沿岸带芦苇等植物恢复)。规划期内,在太湖恢复湿地生态系统2750公顷。

洪湖湿地恢复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通过生物控制净化水质,控制船舶对湖区的污染以及控制湖区养殖数量和面积,控制以水花生为主要代表的外来物种。规划期内,在洪湖开展污染防控与治理1400公顷,防治外来入侵物种500公顷。

巢湖湿地恢复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湿地修复、退耕还湖等。规划期内,在巢湖恢复湿地生态系统1000公顷。

达赉湖湿地恢复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河道疏浚、合理调配水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规划期内,恢复湿地生态系统1000公顷。

滇池湿地恢复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湖滨湿地和河口湿地恢复,面山生态恢复、大薸和凤眼莲防治,以及保护设施建设。规划期内,在该区域恢复湿地生态系统1300公顷,防治外来入侵物种1500公顷。

草海湿地恢复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有害生物防治、汇水区退耕还林、面源污染防治等。规划期内,在该区域恢复湿地生态系统1000公顷、防治外来入侵物种100公顷。

三峡库区湿地恢复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对消落带进行污染治理,开展湿地植被恢复、水生植物、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规划期内,在该区域恢复湿地生态系统2500公顷。

3.2.4河流湿地恢复与综合治理

我国河流湿地面临着污染加剧、水资源不合理利用、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围垦、水电过度开发等威胁。针对这些问题,本规划选取生态脆弱、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河流湿地区作为开展河流湿地恢复与综合治理的示范区域。

黄河河套平原湿地恢复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清淤、水质净

化、退耕还湿、消除污染源、栖息地恢复与改善、合理利用水资源等。规划期内,在该区域的内蒙古乌梁素海、包头黄河湿地,宁夏银川、中宁、永宁黄河湿地,甘肃兰州城区黄河湿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6300公顷。

黑河流域湿地恢复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围栏建设、水鸟栖息地改善、退耕还泽、河道疏浚及围堰蓄水等。规划期内,在青海祁连、甘肃张掖的黑河干、支流沿岸恢复湿地生态系统3300公顷。

塔里木河及周边湿地恢复工程,包括上游巴音布鲁克湿地恢复工程、博斯腾湖湿地恢复工程、塔里木河及孔雀河下游沼泽地恢复工程等。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生态补水、湿地保护、围栏建设、富营养化治理、盐碱地治理、面源污染防控等。规划期内,在该流域恢复湿地生态系统6100公顷。

阿尔泰山两河源区湿地恢复工程,该区域包括可可塔勒湿地、乌伦古河湿地(含大、小青河)、乌勒昆乌拉斯图河湿地、布尔津托洪台湿地等,是一个多类型湿地生态系统,也是西部迁

徙候鸟的停歇地和繁殖地,由于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农业开发对湿地的影响较大,急需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恢复工程包括湿地植被恢复、生态补水、河道治理工程、水源地植被建设、湿地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规划期内,在该流域恢复湿地生态系统4700公顷。

伊犁及周边地区(赛里木湖)湿地恢复工程,目前该区域湿地面积逐年缩减,湿地功能遭到破坏。恢复工程需要进行湿地植被封育、人工恢复,通过河道治理、建设水位调节坝、控制闸等措施恢复湿地面积,加大湿地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湿地保护的能力建设。同时要在位于生态脆弱区的赛里木湖等重要湿地开展退牧还草、实施生态移民、加大湿地生态恢复措施。从整体环境上保护湿地生态与环境。规划期内拟通过以上措施,恢复和治理湿地生态系统7600公顷。

丹江口库区及汉水上游湿地恢复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退田(养)还湖(沼、滩)、退化栖息地改造、种植湿地植物、库区生态缓冲带建设、河流清淤、水源林建设、生态种植示范等。

规划期内,在该区域恢复湿地生态系统3400公顷。

黄河中游地区湿地恢复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封滩育草(林)、生物围栏、植树造林、水生植物种植、退耕还滩等。规划期内,在河南三门峡、洛阳、济源、焦作、郑州、孟州、陕西渭河等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6100公顷,恢复和营造鸟类栖息地1500公顷。

根据京津地区的水源补给范围,从流域层次上划分的京津及周边水源地区湿地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除秦皇岛、邢台市大部、唐山市大部、沧州大部及衡水市南部地区以外的所有地区。京津及周边地区水源区湿地恢复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湿地植被恢复、综合环境整治、生态补水、河道综合疏浚和整治。规划期内,在北京的门头沟、通州、顺义、怀柔、延庆,河北的坝上、衡水湖等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2500公顷。

以上涉及到生态补水的项目,由水利部根据职责做好项目的实施工作。

3.3可持续利用示范工程

3.3.1建立农牧渔一体化综合利用示范区

在重要湿地周边和浅滩区农牧渔业利用强度大,不适宜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区域,发展立体高效生态农业,建立农牧渔一体化综合利用示范区。加强农区湿地综合管理,合理开发湿地资源,采取生态清淤、植被恢复、增殖放流、人工鱼礁、饲草料种植、配方施肥等措施,实施清洁生产,建立健康种植、养殖模式,实现农区湿地可持续性利用。“十二五”期间,全国范围内建设22个农牧渔一体化综合利用示范区项目,总面积3.6万公顷。

3.3.2红树林合理利用示范基地

红树林素有海中森林之称,不仅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同时也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是海岸带独有的生态旅游景观资源。为了更好地保护红树林湿地资源,必须坚持养护为主、适度开发、坚持发展的保护方针,探索红树林湿地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途径,这样才能使红树林湿地的保护与利用更具生命力和可持续性。

广西北海市东海岸、福建漳江口和海南东寨港的红树林湿地资源丰富、景观优美,靠近市区,且已经初步具备开展生态旅游的基础。规划在北海市、漳江口与海南东寨港建立红树林合理利用示范基地和全国红树林生态利用示范区,开展以红树林生态旅游、立体养殖为主的合理利用示范工程,可以由此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并为其他地区红树林合理利用提供示范作用。建设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观鸟设施建设、科教设施建设、旅游设施建设等。

规划在广西合浦建立我国和全球“红树林地埋式水体自动更新管网生态养殖”示范工程与人才培训基地,培育红树林海洋生态产业,培养自觉保护与发展红树林社会意识的重要技术。建设内容包括20公顷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养殖3个以上高附加值的品种。

3.3.3湿地合理利用社区扶持

在一些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地区,社区及周边社会经济对湿地资源依赖较重,规划在新疆、青海、宁夏、云南、江西等地

开展20处湿地合理利用社区扶持项目。主要内容包括湿地利用的技术培训、湿地合理利用项目的推广、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等。

3.4能力建设

3.4.1湿地调查监测体系

——完成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和重要湿地专项调查。2008年已经启动了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到2010年,已经进行了北京、天津、黑龙江、吉林、江苏、广东、辽宁、内蒙古、陕西、甘肃、湖南、宁夏、重庆、西藏、福建15省(区、市)的湿地调查。“十二五”期间,将在头两年完成其余省(区、市)湿地调查工作,并在2013年完成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的数据汇总、分析和成果发布工作,构建全国湿地调查信息管理系统,重新确定国家重要湿地名录以及区划定界工作。同时,将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纳入到湿地保护管理的常态化定期调查监测轨道,适时启动下一次的全国性调查和国家重要湿地、湿地水鸟、41

泥炭地等专项调查。

——加强国家层次湿地资源监测能力的建设。主要依托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建立湿地监测中心,构建全国湿地资源监测体系,配备必要的监测、通讯与信息处理设备,建立湿地资源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确保资源数据准确、及时、全面。

——加强省级湿地监测能力建设。推进省级湿地监测中心建设,作为湿地调查监测工作的主要支撑机构。省级湿地监测中心可以依托现有省级林业调查规划部门的技术力量、人员进行组建。充实、配备必要的调查、监测、通讯与信息处理设备,建立湿地资源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重要湿地监测能力建设。在海南东寨港、黑龙江三江、江西鄱阳湖、青海青海湖、黑龙江扎龙、吉林向海、湖南东洞庭湖、上海崇明东滩、大连斑海豹、江苏大丰麋鹿、内蒙古达赉湖、广东湛江红树林、黑龙江洪河、广东惠东港口、内蒙古鄂尔多斯、广西山口红树林、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黑龙江兴凯湖、江苏盐城、辽宁双台河口、云南大山包、碧塔海、纳帕海、拉市海、42

青海鄂陵湖、扎陵湖、西藏麦地卡、玛旁雍错、四川若尔盖、上海长江口中华鲟湿地、广东海丰、湖北洪湖、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广西北仑河口、浙江杭州西溪湿地、黑龙江七星河、黑龙江南翁河、黑龙江珍宝岛、甘肃尕海则岔40处国际重要湿地,加强湿地监测能力,购置仪器设备,加强人员培训。

——湿地专项监测网络建设。一是开展湿地鸟类的专项监测,重点开展“东亚—澳洲涉禽迁徙网络”、“东北亚鹤类保护网络”、“国际人与生物圈”等国际迁徙保护网络湿地的监测,对这些湿地进行统一的监测布点。二是开展湿地公园专项监测,重点对国家湿地公园进行生态与环境监测和评估。三是加强对湿地水生生物专项监测,规划在全国统一布点,建设200个以湿地鱼类等水生生物监测为主的野外观测站,初步形成覆盖全国湿地水生生物监测网络。四是开展近海与海岸湿地专项监测,以近海与海岸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主布设监测网点。

3.4.2宣传教育培训体系

——湿地宣教中心建设。依托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湿地公

园的自然和宣教资源,统筹全国湿地宣教中心发展,合理布局湿地宣教中心,建设和完善湿地宣教中心基础设施。在“十二五”期间,计划在青藏高原的青海湖、黄土高原的宁夏银川黄河湿地、北京翠湖、上海崇明岛、江西鄱阳湖、黑龙江三江平原、重庆长江三峡、江苏太湖、山东黄河三角洲、浙江西溪湿地10个地点,新建或加强已建湿地宣教培训中心或湿地博物馆,将其发展为区域性湿地培训基地。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购置仪器设备,加强人员培训等措施,加强这些地点的宣教培训能力,并为全国其它地区湿地宣传教育提供服务。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的宣教设施设备建设,逐步建成面向公众开放的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建立专业的湿地保护宣教队伍。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推进湿地管理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开展湿地宣教人员在职培训工作,计划每年培训1000人次,主要培训内容为湿地保护与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信息系统、社区发展等;加强国内各部门间湿地宣教人员的培训交流工作,特别是要加强湿

地保护宣教工作先进单位对相对薄弱单位的帮扶作用。定期举办全国性湿地宣教培训交流工作会议,湿地保护国际研讨会,组织相关考察活动;有计划地推荐留学生、进修生出国深造,培养湿地保护与管理的高级专业人才。

——改善和丰富宣教内容和手段。组织制作一系列科学性、普及性、针对性较强的湿地保护专题节目,内容覆盖湿地功能、价值、动植物、类型、威胁、保护行动等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的湿地网络资源,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湿地保护宣教网络体系,充实和完善“湿地中国”等湿地网站内容;组织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编写用于科学普及、基础教育和专业人员培训的书籍和教材,广泛普及湿地保护科学知识,重要湿地区编制湿地保护乡土教材。

3.4.3科技支撑体系

——加强湿地研究能力建设。加强现有中国林科院湿地研究所、高原湿地研究中心、东北湿地研究中心、干旱区湿地研究中心、湿地保护与修复技术中心、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等机构的能力建设,加强各省级湿地办、野生动植物保护站和湿地自然保护区

的能力建设,购置仪器设施设备,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各级开展湿地科学研究的综合能力。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科研楼、实验室科研仪器、野外调查设备、标本制作与保存设备、湿地生物种质基因库等。

——建立湿地野外研究基地。分不同区域和湿地类型选择6个典型湿地建立野外研究基地,进行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的配备建设,争取达到国际水平,使湿地野外研究基地能够完成大型的科研课题。

——开展湿地重点科学研究。在“十二五”期间,开展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科技攻关,主要开展湿地与气候变化、湿地与生物多样性、湿地与水资源安全、大型水利工程与湿地关系等基础理论研究,总结湖泊、河流、滨海、沼泽各类湿地保护与恢复模式,国际重要湿地、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等保护体系功能分区及各区管理等问题。

——强化开放的科研交流平台的建设,加大平台设备建设及培养引进科研人员,促进野外研究基地与高校等科研机构的合作

交流。

3.5湿地生态效益补偿

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和管理工作,应尽早研究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基金。2010年建立的湿地保护补助资金,属于加强湿地保护能力的补助资金。“十二五”期间应加大中央财政湿地保护补助力度,重点在国际和国家重要湿地开展生态补偿,并逐步将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纳入补偿范围,在加强政府投入的同时,应把保护性补偿和限制发展机会补偿作为重点,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湿地保护,加大湿地保护的深度和广度,探索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长效机制。投资估算和效益分析

4.1投资估算 4.1.1估算原则

(1)本着公益性事业以政府投入为主、经营性项目与市场结合的原则,统筹安排湿地保护与恢复资金渠道。规划投资由中

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建设单位自筹三个渠道共同承担。可持续利用和能力建设中涉及到建设单位自筹部分不纳入规划总投资。用于自然保护区和各级地方政府湿地保护、科研、宣教等方面的事业费也不纳入规划总投资。

(2)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国家层面上需要开展的调查、监测、科研、信息、宣教、培训、国际合作和履约等活动和设施设备由中央投入,地方湿地保护管理能力建设主要以地方投入为主。

(3)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际及国家重要湿地内的地方级湿地自然保护区、非国际及国家重要湿地内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野生稻等野生植物保护小区等保护工程建设,以及重点湿地恢复与综合治理建设,由中央投入和地方投入相结合。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中央投入和地方投入比例,西部地区(含享受西部政策地区)为8:2,中部地区为6:4;东部地区为4:6。

——为避免重复投资,林业系统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工程项目,不纳入本规划投资估算范畴,所需建设资金转入国家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中安排。

——国际及国家重要湿地内的地方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野生稻等野生植物保护小区的保护工程建设,以及重点湿地恢复与综合治理建设,中央投入和地方投入比例为4:6。

——非国际重要湿地、非国家重要湿地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从现有项目库中筛选约30%的项目进行示范性湿地保护工程建设,投资测算的中央投入和地方投入比例为4:6。筛选原则第一要突出重点,选择一些对国家和区域有重要影响的湿地自然保护区进行示范;第二是要考虑各种湿地类型,选择具有典型和示范意义的湿地开展项目示范;第三是要从布局上统筹考虑,对湿地保护区划的“八大”分区都要涉及;第四是为保证项目建设和运行的规范化管理和监测评估,要在组织机构健全和人员配备齐全的湿地自然保护区进行示范。

(4)湿地合理利用项目主要以地方投入为主,中央给予

20%的经费补助。

(5)对国家已经单独批准的与湿地保护有关的区域规划或专项规划,本规划只列出其项目规模,不再进行投资安排。西藏的麦地卡湿地、班公错湿地、马泉河流域湿地、玛旁雍错、然乌湖、洞错、扎日南木错、昂拉错-马尔下错、桑桑湿地自然保护区9个湿地保护工程项目已经纳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建设规划》投资预算,本规划中不再做投资预算。考虑到生态补水工程和水资源管理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本规划中的水资源配置、调度及生态补水等以水利措施为主的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相关内容纳入《全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及《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中一并体现,不列入投资估算范畴。

(6)《规划》建设项目资金估算是实际安排资金的参考,在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过程中,按基本建设程序对项目实行单报单批。

4.1.2估算依据和指标

【沙子镇初级中学十二五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科学玩沙子活动反思06-11

观风海镇沙子小学06-15

店子镇中心幼儿园“小学化”自查报告范文06-30

上一篇:集团信息部工作总结下一篇:物业管理的基本环节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