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中学德育实施方案

2024-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完全中学德育实施方案(精选8篇)

完全中学德育实施方案 篇1

基本思想

继续发扬在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实践教育、情感教育和心理教育五方面取得的卓有成效的成绩,依循教育教学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努力在学校德育的深度与广度上进一步拓展,争取把德育目标落到实处、落到深处、落到细处。

目标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以“中学生品格养成”教育为基础的德育模式,构建体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的具有延安特色的德育课程模块。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自主教育、自我管理体系,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判断力与实践能力。进一步健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机制,切实提高德育内化的力度与深度。

主要举措

1.充实多样化的德育内容,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1)以理论学习为底蕴,提高认知水平

通过政治等人文学科,加强系统的理论教育,通过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多方位渗透德育内容,发挥团学联作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组织学生收看生动而富有教育意义的时政论坛、名人访谈、东方论坛、道德法制等内容,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重大国际国内时事、党和国家制定的重大方针政策、了解民主法制、革命传统、伦理道德、人与自然协调等方面的知识,丰富感性认识,加强理性思考,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独立判断的能力;同时在接受东西方先进文化与艺术的熏陶过程中,进一步提升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与文明程度,追求真善美,发展个性、完善人格。

(2)以参与式活动为载体,注重情感体验

学校的课堂生活、实践活动、环境与氛围无不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成长,让学生在参与和亲历活动的过程中增强体验与感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促进其情感、态度、意识、行为等方面的发展与提升。除加强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有机渗透,还要拓展社会实践类活动,并以“延安讲坛”为载体,着力于德育拓展课程的实施。

(3)以年级为层次,推进德育主题 按照各年级延安人的培养目标,进一步突出“诚信、关爱、责任”的主题教育,并在不同年级开展相应教育:高一“学做延安人”、高二“做合格的延安人”、高三“做优秀的延安人”。班主任针对本班的特点,精心设计主题班会和主题教育课,指导学生制定和践行适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高中三年发展规划。

(4)以网络为媒介,开展德育研究

利用市德育网,随时掌握市德育的精神理念和最新动态,学习兄弟学校成功的德育经验。以网络为媒介,密切学校、年级组、班级、家庭之间的联系,如建立班级网页、开设教育处信箱、开展网上团组织生活等,做到学校德育工作信息及时上传校园网,让网络成为家校、师生的沟通桥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建设网络文明,不断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判断、筛选与合理利用能力等。

(5)以心理教育为助手,提升心理素质

通过专题讲座、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咨询和对学生个体的心理问题实施有效干预等方式,建设学校良好的心理生态环境;通过高一以青春期教育、心理适应为主题,高二以成功心理为主题,高三以理想志向为主题的心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6)以国际交流为桥梁,拓宽文化视野

在加强人文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空间与形式,继续开展境内外师生间的文化交流。加强国际跨文化理解与沟通,拓宽师生的文化视野,增进跨文化的国际理解,提高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塑造健康文明的公民人格,树立民族自豪感,并维护国家的尊严与安全。

2.完善德育管理和评价机制,促进德育的深化与内化

(1)健全民主管理机制

继续保持班级学生自主管理的特色,并在教室文化、寝室文化方面开展班际交流、竞赛评比,树典型、创特色,以此推动班级文化建设。通过民主选举,成立学校层面和年级层面的自管会,分别参与学校和年级组的管理。通过学生干部论坛等活动,提高学生自主管理水平。

(2)加强社团活动的组织建设

继续引导或帮助各社团有序、规范、系列化地组织与开展各类健康向上的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尊重学生自主管理社团的同时,加强学校对社团的管理力度,加强教师对社团活动的参与和指导,力争使辩论社、文学社、环保社、模联社、时政社等社团成为品牌社团。

继续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周三广场音乐会、校园广播台和学生电视台的活动、“义拍义卖”、寝室文化节、“延安杯”篮球赛和足球赛、体育节、秋季运动会、成人仪式活动、科技节、金秋文艺汇演、夏令营等)的管理与建设,使各项活动逐步走向序列化与稳定化,规定落实,制度保证,月月有节日,形成具有“延中”特色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等系列活动,凝聚浓厚的校园文化与艺术氛围。

十二个月的内容如下:

一月:

迎新月

主题:辞旧迎新,制定目标

二月:

民俗月

主题:品味民俗,不忘传统

三月:

环保月

主题:关爱环境,负起责任

四月:

社团月

主题:自主发展,拓展兴趣

五月:

青年月

主题:朝气蓬勃,缔造未来

六月:

科技月

主题:热爱科学,振兴中华

七月:

服务月

主题:心存感恩,回馈社会

八月:

实践月

主题:落实行动,自主发展

九月:

民族精神月

主题:铭刻历史,自强不息

十月:

爱国月

主题:爱家爱校,爱国报效

十一月:

健身月

主题:关爱生命,关注健康

十二月:

艺术月

主题:人文素养,多才多艺

(3)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德育网络

班主任的培训将更系列化、校本化,更具实效性;加强班主任带教、生辅老师培训工作;建立班级辅导员制度,通过任课教师与学生结对,发挥任课老师的德育功能; 有效发挥家委会的作用,家长参与学校重大决策,拓展和加强家长学校的功能,通过家长会、家长来校一日活动、校园网络、专题讲座、文件资料等渠道向家长传达学校最新教育发展动态,切磋家庭教育方法,增强家校间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一切有效的教育资源,强调德育向社会开放,更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作用。

3.健全德育的评价体系,体现动态发展

在评价目标上,关注每位学生在其已有水平上的提高,关注其包括道德、生活观、人生观、情感、态度、意识、能力等在内的综合素养的发展,关注个人德育生活化、多元化、过程性的动态发展。

在评价内容上,继续探索体现学生个体主动发展的指标体系,力求全方位评价学生道德发展状况。

在评价方式上,探索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过程性、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学生在高一入学后,首先在教师指导下,了解学校的发展规划和育人目标,然后依据个人实际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个人三年及其分学年(或学期)的发展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基本方案。在学习与生活等实践中,以此目标与方案贯穿始终,在过程中及时做好“学生评价手册”的填写工作,并不断进行自我诊断、自我反思,有机结合班组评价、全校评价,致使在每个学年(或学期)结束后,综合评价个人预期发展的德育目标的达成度。

德育工作也将形成一套科学的评价机制。注重班主任工作的创造性,多方位考察班主任工作的实效,对于表现突出的班主任,采取一系列的激励机制。计划拟订的德育活动都将有章可循,保证落实:每个班主任每学期交4个认真准备的高质量的主题班会教案,每个学生一学年2次参观活动,1次社会服务活动,时间不少于4小时,每周1节课的学生社团活动,学年社区活动不少于8小时,保证班主任老师每年1次考察活动等等。

建立班级辅导员制度,完善任课老师教书育人的评价机制,以教师参与学生德育工作、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等为评价指标,每学期评选德育先进工作者,学校有专项资金进行奖励。

达成标志

(1)学生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不仅得到社会及上一级学校(高校)的认可,也能够得到国际的认可。

(2)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科分布均衡、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德育师资队伍。

(3)德育管理规范有序,管理重心下移,年级、班级德育目标明确。高一“学做延安人”、高二“做合格的延安人”、高三“做优秀的延安人”成为德育教育的主题。

(4)延安特色社团:辩论社、文学社、环保社、模联社、时政社等成为品牌社团。周三广场音乐会、义拍义卖、寝室文化节、金秋文艺汇演等成为延安文化的品牌。

(5)形成延安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并使“延安讲坛”成为德育拓展课程的金牌课程。形成校本德育培训教材、形成德育案例集。

完全中学德育实施方案 篇2

调查对象包括学生 (高、初中) 、学科教师和家长, 共收到有效问卷:学生1041份, 教师148份 (占全区学科教师总数的56.7%) , 家长38份, 学校德育工作者35份。同时访谈了任课教师10位, 学校德育工作者6位, 学生家长10位。调研发现, 当前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教学依据新的课程标准要求, 从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利用、学生学习评价方式等各方面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看到实施过程中存在五个问题, 制约了课改要求的落实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德育课程主导渠道地位与边缘化现实的矛盾

《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征求意见稿) 》开宗明义:“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是对中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基础课程, 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课程的主导渠道地位反映了课程实施的价值判断, 是主观上的应然要求。边缘化现实是课程实施的客观现象“描述”, 是实然的目标实现程度结果, 反映的是实际价值呈现。

(一) 现状调查

调查表明, 对于中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 (以下简称思政课) 的学科价值, 学生、家长与教师、德育工作者的认识程度有一定差异 (见表1) 。

从课程实施的现实情况看, 中学思政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已呈现“被边缘化”的现状和态势, 表现为:

一是学校管理者对课程专业性认可度不高。调查中发现一些学校特别是初中, 任课教师相当一部分没有专业背景。特别是“绩效工资改革”以后, 一些学校将历史、地理、音乐、美术、劳技等其他学科课时不足的教师安排上思政课, 严重影响了学科教师整体队伍质量, 忽视了思政课有效的关键要素———教师的理论素养准备。

二是中学思政课开设情况不容乐观。调查发现, 一些学校特别是某些特定年级, 如九年级存在挪用政治课补充考试科目课时的现象, 个别高中学校甚至在高三年级不开设思想政治课, 显然, 学科在学校中德育主导地位无从谈起。

三是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度不高 (见表2) 。

(二) 原因分析

中学思政课教学边缘化, 既不利于教育者即教师、学校、社会、国家实现应然要求, 也不利于教育对象即学生通过课程课教学实践活动的影响形成特定道德品质、思想政治素质。究其原因:

1. 产生路径依赖, 教师缺少职业认同。

中学管理者和思政课教师习惯于依靠升学考试确立学科地位, 加之目前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 仍然是学生书面考试成绩, 思政课育人的主导作用未能落实。教师面对“主课”地位不复存在, 绩效工资收入纳入“二线” (除执教高考) , 有50%的教师在问卷调查中认为:影响思政课地位最主要的因素是目前的“考试招生制度”。

2. 社会转型文化多元, 专业素养不足以应对。

中学思政课面对急速变化的社会信息, 面临复杂多元的社会思潮、社会价值和社会文化, 教师个体根本无法及时更新知识、完善素养, 甚至自己对现实问题也充满困惑, 很难全面、透彻地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分析, 帮助学生理性思考。

3. 功利的评价制度泯灭了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

当前的课堂尤其是高中, 深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 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 重结论轻过程的思维惯性, 教师在处理课堂教学时往往会忽略学科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基本使命。对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和要求, 教师缺乏主动积极的准备和应对, 无法满足广大中学生通过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促进个体发展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宣传性动机与教育性动机的矛盾

中学思政课的教育目的, 一方面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另一方面是教育对象个体发展需要的体现。前者在教学目标上体现为宣传性动机, 后者体现为教育性动机。前者强调对思想本身的认同, 后者强调人的发展需要。从调查结果看, 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差异。

(一) 现状调查

喜欢的主要理由, 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能学到知识, 提高自己分析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学习内容贴近现实实际生活, 有时代感;促进人格发展。

不喜欢的主要理由, 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教材呈现形式单一、古板;学习内容比较枯燥, 充满“大道理”、说教;学习内容乏味、肤浅、价值不大。

调查表明:学生对思政课有自己的评判标准, 而这个标准主要是根据自身成长和发展需要出发, 关注个人价值实现和能力的提升。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其课程期望值也在相应提高。

(二) 原因分析

调研说明, 课程教学目标宣传性动机的呈现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学生关注的教育性动机也未得到满足, 实际上反映了目前在处理这对矛盾过程中, 理念与方法的滞后和不适切。

1. 将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

首先, 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这不仅是中国政治类学科中所特有的基本底线, 也是世界许多国家在教育目的中所贯彻的基本原则。其次, 思想政治教育不等同于政治教育, 同时也是个人社会化成长的教育, 国家意识的实现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具有双适应性, 将宣传性动机和教育动机有效统一在为人的成长和认识的提高上服务。再者, 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 为了人的发展。因此, 在教育目标上如果更加关注青少年成长需要, 以学生发展为本, 直面现实问题, 提高学生思考力, 实际上也是实现国家根本利益的路径。

2. 灌输式的呈现方式。

这不是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灌输式, 而是在教育目的设立本身就是单向性的, 这是宣传性动机的具体表现, 宣传的特点就是直接表达, 让受众要认同某个观点。现在学生所面临的是信息多元化的社会, 他们获得的信息途径超乎想象。宣传性的目标设定未必可以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有时甚至会对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青年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3. 没有建立适应青少年的思维体系和话语系统。

目前目标设定本质上是成人的思维方式和国家机器的话语系统。但中学思政课教育对象就是针对11岁至18岁的青少年的, 他们受自身的年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的局限, 不可能具有成年人一样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有39%的学生觉得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困难主要来自于“原理深奥”, 36%的中学生认为困难来自于“概念抽象”。

三、教学内容丰富性加强与科学性弱化的矛盾

教学内容是教育者所意欲传递给教学对象的社会科学知识、思想道德品质、政治观念。它是连接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信息纽带, 是构成教育关系的基本要素, 是蕴涵课程教育目的的载体。内容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特定的社会和阶级所要求、所确定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二是对第一层面内容进行组织、编制的内容。我们可以简单把第一层面内容视为教材内容, 把第二层面内容视为学校、教师实施教学的实际内容。中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科学性弱化, 指的是其内容设计上存在的非科学性因素, 包括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的不合理性、知识教学的弱化、逻辑思维的不精确性、学生能力发展的不适应性等。

(一) 现状调查

二期课改之后教材的丰富性大为提升, 教学内容由原来的重知识体系向注重学生生活发展, 打破了原来的体系格局。但调查表明, 教师对于学科科学性弱化的课改趋势并不适应。教师调查问卷显示, 93.3%的教师认为, “教材需要改进或者应当重新修订”;93.2%的教师认为, “教材所讲的道理及其这些道理的阐述或逻辑论证只有部分具有精确性、透彻性和契合性”;90.5%的教师认为, “目前使用的教材的内容只有部分具有真理性、真实性和先进性”。

(二) 原因分析

目前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性加强、形式多样、活泼生动的特点, 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对学生主体的关注;但另一方面, 其科学性的弱化, 科学性和专业体系等最基本因素的缺乏, 已使其失去一定的学科价值和学科地位。

1. 课程的强制化实施导致科学性弱化。

目前的学校德育教育, 尽管方法途径很多, 但都具有明显的强制性, 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的中学思政课, 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强制性, 其强调的是教育教学内容的“特定价值”体现, 即学生对于课程内容核心价值观的服从。因此, 课程的开展是以强制说服为操作系统的核心, 也自然忽视说服教育载体的知识性、科学性等特征。

2.“泛德育、泛政治”倾向导致形式与实质脱节。

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观念总是落实于自己的“德”的判断和行为, 是一种能力的反映, 而这种能力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以科学的知识、理论学习为前提的。同时课程建立的基础是科学性、知识性、理论性, 这也是学科独立存在的根本依据和基本保障。中学思政课“泛德育、泛政治”倾向看似热闹, 但弱化的科学性导致任课教师队伍理论、专业素养的缺失, 导致课程实施的表面化。

四、学校课程管理与学生发展需要的矛盾

学校课程管理就是学校结合实际,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协调学校各类课程的关系, 组织教师广泛地利用本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 优化学校课程的结构, 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 有效地利用教学方法, 满足学生发展需求。设置一定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 创造机会给予教师参与开发课程的机会, 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 但目前中学课程管理往往以考试科目主导, 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一) 现状调查

在上海市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学生根据兴趣自发成立了许多学生社团, 如我区新中高级中学的阿卡德米社, 得名于柏拉图在雅典创办的第一个学园, 通过研读历史、哲学、美学, 对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问题分析与思考。这些与思想政治课等人文、社会学科高度相关的社团的形成, 反映了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规划和自我选择。这些社团具有以下共性:

一是跨越学科界限, 既突破了原来基础课程的分门别类, 也突破了思想政治课内部如政治常识、经济常识、哲学常识等的分类。

二是专题重整学科体系, 学生自选专题, 如:华师大二附中联合国协会讨论“非洲粮食问题”“全球气候问题”等;阿卡德米社自选“蝴蝶效应”“走出人生的迷宫”等话题, 以专题出发重新整合学科专业知识体系。

三是协作发现过程, 通过同伴互助, 相互协作, 共同发现来解决自我预设的目标, 发现的过程, 活动准备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复合能力训练, 通过活动, 学生拓展了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在实践中获得检验和反思的能力。

(二) 原因分析

当代学生自我发展意识较强, 对思政课有自身诉求, 希望能够在此类学科中获得分析、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 这就向中学德育的课程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大部分学校还停留按照规定开足开齐课程阶段, 甚至有个别学校有擅自减少政治学科课时的现象。受教师本身素质和能力的局限, 大部分学校对思政课课程管理相对滞后, 重实践、重体验的学科特色在现在的固有课程管理构架中无法得到实现。分析其成因:

1. 以接受性的学习作为获得知识的唯一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 有些管理者、教师、家长和学生本人, 认为只有在课堂听老师讲才是教育, 实际上将学生禁锢在“书本世界”中的教学, 与现实生活相脱离, 与我们教育的基本任务背道而驰。

2. 课程管理中学生主体地位并没有完全得到确立。

二期课改通过教材编写、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正在逐步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 在课程设置、实践活动、教师任用、评价方式、课程机构等课程管理要素中, 体现学生为主体地位, 以学生兴趣、愿望、发展为课程管理改革目标的学校, 依然十分罕见。其中重要原因有学校为国家事业单位, 人员流动相对困难, 学校行政管理体制相对保守。行政化的学校管理模式, 实际上是让学生处于了行政组织体系的底层, 造成了管理目标和教育目标的相背离。

五、教学手段多样性与能力培养单一性的矛盾

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中学思政课教学手段已从传统的口头表达、直观教具辅助, 发展到视听多媒体运用, 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直接连接到课堂上, 课堂教学手段大大丰富。而学生的能力培养、发展是多方面的。中学思政课必须关注学生多元能力培养, 在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学习、学科实践活动体验、思想道德修养等多方面的学习经历中, 培养、锻炼学生记忆能力, 观察、分析能力, 收集、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 沟通、团队合作能力, 组织协调、领导能力, 创新能力,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从而形成优异的思维品质。

(一) 现状调查

有一堂高一经济常识公开课, 课题是《国家的宏观调控》。课堂教学有图表、视频、多媒体, 有讨论, 教师使用的教学手段够丰富, 课堂气氛颇热烈, 最后形成的结论就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我国宏观调控手段先进有效, 所有教学资源都用来证明这个结论。整个课堂, 没有质疑、没有反思、没有批判, 教师只知道市场经济有两重性 (教材有此内容) , 可能没想过宏观调控也有两重性, 学生的思维止步于理解和记忆这样单一的低层次的思维形式。

我们发现: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并没有改变学生能力培养的单一性和重复性。教师在运用这些课堂手段呈现现象之后, 只是让学生反复在同一层面锻炼记忆能力、简单逻辑思维能力、用预设知识和观点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 对于学生思维品质训练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二) 原因分析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落后。教师自身就是在这样的体系中培养出来, 后期的在职培训也很少在综合能力方面有所体现, 所以课程教学仍习惯于按固定的基本流程, 即先有结论, 再有相关结论的信息材料。公开课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学科教学形式的丰富, 但教学的灵魂———帮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分析信息、独立思考、判断依然缺少。二是学生学习评价方式单一, 寻求标准答案的评价方式, 束缚了教师教学能动性, 也扼杀学生独立的思想, 使师生陷入“背书、背知识点”的低等级思维方式泥潭。三是面对急速变化的社会和现代信息社会中青少年, 目前中学思政课教师学科资讯不足, 自身思辨力弱, 导致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相对陈旧, 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六、思考与建议

(一) 总体规划部署, 加强队伍建设

西方发达国家曾因片面追求高科技而忽视青年人的人格教育, 造成公民道德败坏、家庭崩溃等社会问题, 现在各国已采用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我们必须借鉴成功的经验, 汲取其教训, 通过整合政治、教育、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各方资源, 开展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制定“上海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建设规划”, 依靠顶层设计制定政策, 配置资源, 明确学科地位, 建立反馈激励机制, 从而创造良好的学科发展环境。

教师的专业化、职业化素质直接关系着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的效果, 也决定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所以, 加强中学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 切实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深化中学思政课教师作为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和作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奠基人的认识, 强化教师在职培训, 帮助其形成坚实的政治、人格、理论和能力素质, 确保课程有效实施。

(二) 关注学生需求, 发展道德思维培养道德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既要体现国家意志即公共价值观教育需要, 又要符合青少年个人成长、发展即自我价值观教育的需求;当务之急是确立与中学生年龄、心理和社会性契合的思政课目标, 并根据不同学段细化分层目标, 完善课程内容, 强化学科内容的生活化表达和呈现, 真正实现教育目的的正确性、可实现性、整体性和实践性。

创新学校德育的方法, 重视情境创设和价值澄清, 帮助学生学会辩证认识、分析问题的方法, 提高处理问题和矛盾的能力, 引导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积极组织课外校外活动, 紧贴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 帮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体验、感悟, 使之将良好的思想品德、政治素养内化于心, 外化于形。

(三) 重视资源整合, 建设网络平台

思想教育对象生活在现实之中, 无时无刻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我们必须调动、利用、依靠家庭、社会团体和大众传媒等各类资源, 通过电影、广播、网络等各种的现代化手段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效果;特别是积极引导全社会公民的政治倾向、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 营造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氛围,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中学生德育内涵及实施策略浅析 篇3

关键词:德育内涵 ;实施策略

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审美价值取向和核心价值观存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认知差异的当下,中学生德育是一个内涵宏大严肃,外延宽泛灵活的命题。我们从事基础教育的工作者,在新形势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准确深刻理解中学生德育的内涵,从而找到科学的有效的实施方法和策略, 既是一种严峻挑战,更是一种神圣使命和责任。结合本人长期近20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班务工作的经历和体会,谈一点粗疏浅见。

一、中学生德育的深刻内涵

1.爱国爱民,情真意切。以最真挚的情感,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伟大的人民,这是中学生德育的首要要素,没有对使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的国家和人民的热爱,这样的中学生是不可想象的,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德育,是为了培养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只有当广大中学生充满了对自己祖国和人民情真意切的热爱,他们才能成为这样的合格接班人。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厚重的文明,辽阔的幅员 ,秀丽的山河;人民的坚毅、勇敢、勤劳及奉献牺牲精神,都是当代中学生需要深切感知和体验的,可以这样说,只有当一个人对他的祖国和人民充满热爱之情,才能为国为民真正做到义无反顾。因此,我们必须对广大中学生进行受国爱民的德育培养。

2.尊重规则,敢于担当。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大部分中学生都生活在一对父母和爷爷奶奶辈宠爱的家庭,他们长期处于一种样样得宠,事事得意,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极大满足的优越感之中。长此以往,这些中学生就会形成 “我要什么就有什么,我说什么就是什么,人人都会满足我,事事都会倾向我”的心理认识定势。以致这些中学生对班级,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视若无物,各种纪律条例漠然视之,进而对社会对国家的法律法规毫无敬畏之心。老子天下第一,在任何公众场所没有自我约束之意,兴之所至,为所欲为,公德意识荡然无存。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必须使学生对规矩、规章、公德规范,纪律要求,法律威严具有敬畏之心,从而规范出中学生中规中矩之行。

3.珍惜荣誉,善于合作。任何人都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生活的本真其实就是人和人之间的交往、相处。人际交往,相处不可避免地产生集体的要求,个人之于集体,较之于滴水与大海是一样的道理,一个人不能融入集体之中,不仅会被集体抛弃,自己生存的依附之所无从谈起,自己的价值体现也无所依归。归之于集体,可能是英雄的一员,弃之于集体,一定是被人视之不见的平庸游离之物。中学生个性鲜明,自主意识强,充满自信心,个人英雄主义气度充盈。对个人奋斗,自我成功心向往之,集体观念淡薄。对集体荣誉没有切身体会,对合作意识缺乏合理性认识。个人力量与能力不能与集体社会形成合力,这就切合了一双筷子和一把筷子的理论,也切合了“一个人可能是条虫,十个人就能形成一条龙”的说法,为此,对当代中学生进行集体体荣誉,合作意识的教育培养也是德育的新内容。

4.勇于挑战,直面困难。中学生在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求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无计其数的困难和挫折。可以这样说,困难和挫折会伴随他们生活学习始终。而当代中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存环境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都变得比较优越,他们成长过程中更多的体验是快乐、幸福和顺利。再加上他们处在心智的成长期,其心智还不成熟。因此,他们在困难挫折面前心理承受能力较低,抗打击力脆弱。人们常说,生活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生活是酸甜苦辣麻;世上做什么最难,做人最难;学生求知是逆水行舟,阻力时时刻刻都伴随着。因此,培养学生直面困难,敢于战而胜之的品格和勇气也是中学生德育的不可或缺的内涵。

5.孝敬长辈,心怀感恩。常言道:“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孝”。孝行、感恩是动物都会的事,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孝行,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在中学生的身上的最基础最根本的体现,就是对父母亲人的养育之情,教化之恩,培养之恩的感知、认可和回馈。我们常说,“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对自己具有直接生养培育的父母亲人都不知回馈叩谢之人,对社会的其它人事物一定是冷漠以对的人。而当代中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在家庭中养尊处优,把父母的热爱视为理所当然,把亲人的奉献付出看作天经地义,对他们进行知恩图报的孝道孝行教育,是具有很强针对性的。

二、中学生德育的实施方略

1.榜样示范 注重引领。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中学生的爱国爱人民的教育,说教是苍白的、空洞的,榜样是具有很强感召力的。

我们可以与学生一同品读文天祥、杜甫、林则徐等历史伟人的爱国情操,忧民情怀;也可以与学生一同体味 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迈,李大钊的“试看将来的世界,必是赤旗的世界”的坚定信念;更可以与他们一道领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和“最美乡村教师”等鲜活事例的伟岸形象。

2.培养习惯,遵守规范。让学生彻底纠正生活学习中的不良习惯,渐进养成规范意识。不随手丢扔废弃物,在公共场合轻言细语,不高声喧哗,干扰他人;在等车购物等场合讲先后,讲秩序;按时到校,准时完成作业,严格遵守学校作息时间……让学生从生活中身边小事做起,逐渐养成纪律约束力和公德意识。

3.开展活动,有效协作。组织一些以小组为单位的文体活动,在活动中体现合作要求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举行分小组的辩论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月综合考评等,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份成功都来自集体的力量,源自于协作的精神。

4.体验成功,促进发展。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是源自于不断的成功体验。为此,要针对学生心智身体实际,悬起“跳一跳可以摘到的苹果”,使之体会到努力就可能成功。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既激励其奋发向上,又有的放矢,从实际出发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5.感恩亲人,践行孝道。培养学生的孝行之举,感恩之心,最根本的就要从他们对身边最亲近的人的细微之举来实施。离家出门时深切道别,返回归家时亲切告知;父母亲人归家时问候辛劳,年节生日奉上至诚祝福,分享亲人欢乐,分担亲人愁苦。帮着父母涮涮碗,扫扫地;为他们捶捶背,揉揉肩。润物无声,见微知著。

中学德育活动方案 篇4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党和国家一直很关心的大事。新学期,我校德育工作将以深入贯彻党的xx大精神为中心,以“德育首位”和“全员德育”为理念,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促进身心健康为主线,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原则,构建出我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二、活动背景

由于我校位于江浙皖三省交界的山区,地理形势复杂,交通不便,致使学生假期活动范围小、场所少,假期活动内容单

一、缺乏组织;又由于家长文化素质低,对学生假期生活的要求不高,管理不当,引导不够,致使学生自身的行为习惯差,道德观念不强。经验告诉我们,校内教育再好,校外若没有一定的德育引导,没有得力的监控管理,学校教育仍会有很大的压力和阻力。

三、活动目的为了让学生的每个假期都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让他们成为文明、守纪、有道德的小公民,真正实现“离校不离教”,我校充分调动每个任课教师抓德育的积极性,全面开展“人人参与,德育没有节假日”活动。活动中,每位任课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将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德育教育及监督。

四、具体工作安排

(一)、组建领导小组

组 长:张卫星

副组长:张岳良

成 员:刘军、储健康、朱玺金、殷世华、朱晔、杨秀桃

(二)、具体落实人员分配(详见附表)

以各自然村为单位(就近、方便为原则),将全校学生进行重组,每个自然村确定两到三位德育指导

老师,实行分片管理,深入学生实际,负责对学生假期的学习、生活的全过程指导,从而了解学生在假期内的思想表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管理名单打印成册,分发给相应的指导老师。

(三)活动安排

1、定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增强法制意识

青少年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最佳时期,而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使他们的心性很不稳定,往往会出现较严重的叛逆行为,诸如斗殴、逃课等。这时期的青少年特别需要正确的心理引导,需要合理的制度约束,需要真、善、美的东西来熏陶。在班主任教育的基础上,相应的德育指导老师再定期、有针对性地对小组成员进行学习目的性、文明礼仪、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多样,可以是书面交流、可以是个别谈话、也可以是集体讲座。

2、不定期进行家访,了解小组成员在家表现情况。

家访是沟通教师、家长、学生心灵的桥梁,是学校与家长达成教育共识,实现教育同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表现往往是多面的。要想真正做好、做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其拥有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我们就应该通过家访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家访过程中,指导老师要着重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严格督促;另外,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在家做家务的表现等方面的情况,若遇到学生经常上网等不良行为,要及时与其进行思想沟通,并引导其家长加强监督力量。

3、假期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漫长的假期,学生无论是在学习方面还是思想方面都容易产生倦怠情绪,此时德育指导老师定期的指导显得尤其重要。指导老师在假期中要定期检查小组成员的作业完成情况(至少10天一次),发现优点要及时表扬,发现不足,更要加强督促,以保证假期作业质量;另外,为丰富学生的假期生活,防止学生无限制地沉迷于电视、无聊游戏之中,指导老师可根据村镇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一:爱我家乡。通过访问身边的人、调查身边的事,亲身感受家乡发生的重大变化,加深小组成员对“村镇”风土人情的了解,并通过畅谈“我为家乡做点啥”活动,加强

学生的家乡意识,并引导学生为营建美好家乡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活动二:环保行动。教育小组成员为村镇的环境建设服务,组织学生用实际行动倡导文明,切实开展“我是小小清洁工”活动,为村镇院落“美容”;并开展“植绿”“护绿”工程,组织小组成员在屋前屋后和村子山坡上种花、植树,为绿化家乡、美化家园作贡献。

活动三:爱心行动。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应有效地组织小组成员到村镇老年协会和孤寡老人家中,为他们打扫、清理院落,并为他们做一些其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宽慰老人的心。

活动四:法制宣传。假期中,学生若缺少管理,往往容易走向误区。为此,假期组织小组成员学习一些法治知识,从而增强他们的法制意识。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参与书写“村镇宣传栏”,在锻炼他们宣传能力的同时,达到村镇法制宣传的目的。

活动五:安全教育。通过宣讲交通规则、防火、防触电、防溺水、防食物中毒等安全知识活动,来增加学生自身的安全知识、增强学生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

五、注意事项

1、德育指导老师要统计好学生的联系方式,具有高度责任心,嘱咐学生注意交通安全,实行点名制度。

2、平时随机德育教育与假期教育相结合。

3、每次活动及时做好台账。

完全中学德育实施方案 篇5

一、 指导思想

以《中学德育大纲》为指南,以《花都区德育工作要点》为依据,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遵循学校德育内涵和“转化一名学困生与培养一名优秀生同等重要”的教育思想,大力开展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帮扶“学困生”、体现全员德育的“沟通?共进”德育活动,把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贯穿始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工作目的`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身心特点、思想状况,结合《三和庄中学学生管理规定》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学困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转化学困生的不良思想和行为习惯,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师生从心出发、有效沟通;教师身体力行、辅导到位,共同进步。

三、组织机构

组长:李剑华

副组长:罗远东 刘映望 骆新颜

德育导师:陈智东 利碧环 张雪梅 余梦星 黄翠贤 林惠建

四、工作实施

1、实施“德育导师”制度,每位教师根据政教处的安排,作为若干个学生的德育导师。德育导师须加强与学生的课内外教育沟通,全方位关注学生,及时向班主任、科任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情况以及学生管理规定中的得分、扣分情况等,规划好帮扶工作。

2、德育导师须适时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了解学生品行问题出现的缘由,以进行有效沟通和教育。

3、严慈相济。德育导师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教育过程中,导师要注意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给与学生鼓励和表扬。

4、德育导师在与学生沟通时需要注意语言艺术,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教育和引导方式多样化,不能过于简单和粗暴。

5、德育导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视当时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及时解决。如发现棘手问题,向德育处、校长室反映。

五、总结提升

1、每两周开一次总结会。每位德育导师须汇报帮扶学生本周期内的行为表现和转变情况并作经验交流。

2、德育处在每次总结会后,将与学生分别面谈,巩固教育效果。

六、资料收集、归档

1、会议记录及总结:余梦星。

2、图片收集:骆新颜 刘映望

3、建立帮扶学困生档案:刘映望

赤坭镇三和庄初级中学

玉山中学校德育工作实施方案 篇6

一、指导思想上

为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为了贯彻学校“一切为了学生的生存与发展”的办学理念,学校依据教育部《中学德育大纲》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为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工作特制定本方案,要求全体教职员工,要本着“教书育人、敬业奉献”的精神,对本方案进行认真学习、全面贯彻、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在德育工作中要做到全员参与,全面开发,全程利用,力争达到全优效果,为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德育目标

(一)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辩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思想品德基础。

(二)高中德育目标: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通过中学阶段的教育,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热爱祖国,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志向;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具有诚实正直、自尊自强、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等品质和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及自我教育能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三、德育内容

(一)初中阶段

1、热爱祖国的教育

2、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

3、热爱人民的教育

4、热爱集体的教育

5、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

6、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

7、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

8、民主与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

9、良好的意志、品格的教育

10、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二)高中阶段

1、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

2、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

3、理想教育:

4、道德教育:

5、劳动教育:

6、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与纪律教育:

7、身心卫生与个性发展教育:

四、德育工作的领导

(一)成立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校党支部书记、主管德育工作的行政干部、团委书记、班主任、政治课教师等组成,并由校长担任组长,校长全面负责学校德育工作。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在校长领导下具体组织、指导德育工作方案的实施。其任务是:调查分析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制订学校德育工作计划,确定和协调思想政治课、年级组、团组织、学生会等各方面的任务分工,组织和协调各教研组、各科任教师的德育工作,争取家庭、社会各种教育力量的支持,形成学校、家庭互相配合的教育网络等。

(二)抓好学校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明确各岗位职责。

1、学校全体教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都要在不同的岗位上担负起育人的职责。各科教师、全体教职工都要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2、政教处要建立健全具有活力的德育管理制度,做到学期初有计划、平时有检查、学期末有总结及评估的管理体系。、学校党支部支持校长工作,发挥促进、监督作用,并通过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和带动广大教职工做好德育工作。、年级组要定期组织年级教师分析研究本年级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沟通信息,协调各方面关系,组织本 年级教师贯彻学校德育工作方案。、班主任是班级实施学校德育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每学期要定出德育工作计划,负责班级各项工作的开展,并设立学生个人德育档案,负责对学生的品德评定。、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同日常的思想品德教育互相配合,形成合力。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改革教学方法,引导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7、生活指导教师要做好学生课外生活的指导,积极配合学校、班主任搞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和各项活动的开展,发挥管理育人、活动育人的功效性。每学期要定出德育工作计划,月月有小结、期末有总结。并设立学生个人档案,记录学生在生活区的思想、行为的表现,及时与班主任、家长沟通,共同做好育人工作。、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等组织要根据自己的特点,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德育工作,并定时开展各项主题教育,团结广大学生走健康成长的道路。、教育工会要在本职范围内做好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五、德育工作的原则

1、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原则

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照国家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基本要求,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2、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原则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每一个教职工的责任。全体教职员工都要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把言传身教和教书育人结合起来。中学生有模仿教师的一面,同时也具有评价教师的初步能力,教师只有以身作则,才能使教师的言传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才能使学生从教师的形象和精神中感受到所学的道德准则的可信,从而激励学生积极行动。教师的品德修养,道德行为,人格力量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

3、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热爱学生,是对祖国的未来和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负责,要把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学生个人的尊重、爱护、信任结合起来,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自尊,容允学生特长的发展,并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加以正确引导。

4、正面引导与适时纠正相结合的原则

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坚持正面启发、积极诱导,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积极性,引导学生实施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对学生的错误和缺点应适时给予批评与纠正并指出努力方向,鼓励学生积极向上,防止简单粗暴,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

5、学习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在教育过程中,既要重视学习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德行为规范,同时也要相应提出一些合理、适度、具 体、明确的行为要求,进行行为训练并加以严格管理;指导学生参加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道德行为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知、情、意、行相结合。

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集体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育手段。良好的集体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和极具潜力的教育资源,要重视培养学生集体,通过开展集体活动,建立正确的集体舆论,形成良好的风气和传统,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要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每个学生的进步来促进集体的巩固和发展,同时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别指导,使学生的特长在集体中得到充分展示,让学生的个性发展在集体中得到正确引导,并让学生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7、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品德的形成是学校、家庭、社会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在德育过程中既要注重学校教育,同时要重视家庭和社会教育,教师要对学生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状况、学生的成长过程,以及社会对教育的影响有充分的了解,要利用家访、家长会与学生家庭加强联系,告知学生家庭的教育义务和教育方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

8、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课堂教育的效果在课外得以表现,课外教育是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课堂教育中既要注重思想政治课和班会课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也要通过学科教学对德育进行有机渗透,注重科学精神、科学思 想方法的教育,组织学生参加有益的课外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得到教育、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9、针对性与时效性相结合的原则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能力水平,以及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了解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来选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形式,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能针对不同学生的思想品德实际以及个性差异,提出明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最好的发展,使教育取得最好的效果。

10、他育与自育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长时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结果,学校内各年级的教育要注意承上启下,互相衔接;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都要按照德育目标,统一认识,步调协调、系统连贯地教育影响学生,以发挥整体影响的教育作用,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外在的教育影响只有转化成学生自身内在受教育的需求,才能使教育取得好的效果;在德育实施的过程中要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

教育,实施自我教育,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自我教育是最成功的教育方式。

六、德育实施途径

1、思想政治课和时事课教学

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常识以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观点教育的一门课程,在诸途径中居特殊重要地位,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 向、正确的人生观和思想方法,培养良好品德起着导向作用。思想政治课应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内容和体系,教学方法应适应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和社会实际,避免空洞说教,考试方法要注重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实际接受情况。时事课是国情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时间要保证,内容要落实。

2、各学科的德育渗透

各学科教学是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的最经常的途径,对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各科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认真落实本学科的德育任务要求,结合各学科特点,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各科教师及全体职工都应在政治、思想、道德方面做学生的表率。

3、班主任工作

班级是学校进行德育的基层单位,班主任工作是培养良好思想品德和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班主任是德育的直接实施者,应根据本条例的内容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活动;组织和建设好班级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加强班级管理,形成良好的班风。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要协调本班各科教师的教育工作,密切联系家长,积极争取家长与社会力量的支持配合。班主任要服从学校及年级德育工作的安排,自觉完成德育任务,并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4、团委会、学生会工作

团委会、学生会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学校德育工 作中一支最有生气的力量。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应根据各自任务和工作特点,充分发挥组织作用,通过健康有益、生动活泼的活动,把广大学生吸引到自己周围,落实本条例的各项任务。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良好的道德风尚,继承革命传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要通过举办团、队知识培训、马克思主义理论小组活动,培养提高学生中的优秀分子。

5、劳动与社会实践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各年级、各班要把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指导学生学会自我服务性劳动和必要的家务劳动,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在劳动中切实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行为习惯和艰苦奋斗的作风,要积极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远足、进行社会调查、参加社会服务和军政训练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开阔眼界,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增长才干,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6、活动课与课外活动

各种科技、文娱、体育、学科兴趣组及班团队活动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各年级、各班应保证列入课程计划的各类活动时间,并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娱、体育、课外兴趣小组和各种社团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和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 美能力。

7、校园环境建设

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是形成整体性教育氛围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学校要积极进行校园环境建设,加强校园环境管理,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和影响。要充分发挥校训、校风和校徽对学生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利用黑板报、壁报、橱窗、雕塑、花园、广播、影视、教室、寝室、实验室、办公室、图书室、劳动室、荣誉室、学校展览室、科技活动室、食堂等多种形式的专用场所,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学校每块环境都成为德育教育的阵地。

8、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

心理咨询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职业指导是发展学生个性、进行理想教育的有效途径。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又面临对未来职业的选择,要通过谈心、咨询、讲座、讨论等多种形式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9、家访、家长会、家长接待日

家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主要通过亲子之情的感化激励,家庭生活的渗透熏陶及家长的言传身教而起作用。各年级、各班要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接待日、举办家长培训、开展家庭教育咨询等多种形式,密切与家长的联系,指导家庭教育,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贯彻实施好德育,改 进家庭教育的方法。

10、主题班会

班会是以班集体为单位的以一定目的为指向的班级会议,是一种重要的德育教育活动形式,是班主任的一项常规工作。主题班会是针对某种问题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班主任实施教育的重要手段。主题班会要有鲜明的主题和明确的目的,班主任要根据学校德育条例的要求,以及学校德育工作计划,结合学生发展的实际,选准班会主题,设计班会形式,明确班会的目的,在主题班会课中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加强班集体的建设,建立正确的集体舆论,统一班集体的意志,形成良好的班风。

七、工作措施

(一)、抓好德育队伍建设,强化德育意识

1、完善管理网络。继续建立完善校内德育管理网络格局,实行校长总负责,分管校长具体负责,法制副校长密切配合,学校政教处操作执行,党团组织、少先队通力协作的德育管理机制。根据德育工作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队伍的素质与工作能力。

班主任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生力军。班主任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为激励班主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班主任工作考评细则,建立晨、周会课督查制度,经常性地组织班主任进行班主任工作研讨活动,在实践中摸索新形势下班主任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同时,为使新上岗的年轻班主任迅速成长 起来,我们将重点对他们进行上岗培训,开展班主任工作“师徒结对”活动,深入细致地做好“传帮带”工作,为德育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同时,规范班主任工作月报制度,班主任工作例会制度,德育工作研讨制度,开展“优秀班主任”评比活动。典型引路,使广大教师学有方向,赶有目标。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3、加强师德建设,提高育人质量。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力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师德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学校将利用政治学习时间进行法规、德育文件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专题学习和讨论,开展“爱岗敬业、正师风、扬师德、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主题的教育系列活动,要使全体教师主动适应德育教育的新形势,真正成为德育管理者,实现德育“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德育常规教育,培养文明学生。

1、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继续规范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内容以“五爱”为主线,做到学期有计划,周周有主题,国旗下讲话要求内容丰富,在保留传统的爱国、励志等内容的基础上力求同社会生活、时事政治紧密联系,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形成序列。充分发挥团队组织作用,以重大节日、重要人物和重要纪念日为契机,通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团支部活动,提高德育实效。

2、狠抓良好行为的养成教育。以《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 内容,狠抓学生的行为教育。继续对各班的五项常规:“文明礼仪、勤学习、守纪律、两操、清洁卫生”情况进行量化考核,每天公布检查分数,每周进行小结,每月评比一次检查考核优胜班级获流动红旗。我们将确保常规工作持之以恒、抓细抓实。使全校形成班班争先、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每学期开展“文明、诚实、守信”为内容主题教育,从站好队、做好操、扫好地、讲卫生、有礼貌等日常行为入手,狠抓常规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渗透公民教育。以育人为根本,继续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诚实守信为重点,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促进学生基本道德观念的形成和文明习惯的养成。

4、加强法制、安全教育。继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通过法制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师生演讲、参观展览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重点的法制教育系列活动,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意识。建立后进生帮教制度,消灭在校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并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意识教育。

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将通过观察、谈话、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在认真上好体育健康课的同时,加强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指导,及时矫正某些学生的畸形心理,增强他们的抗挫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建立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与学生的交流谈心制度,建立旨在帮助学生解忧的“健康之友”和“学习之友”挂牌老师活动,继续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心语室”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三)加强德育阵地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1、要切实保证周一升旗仪式、晨会课、班团队课、思品课的实效性。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针对性,有检查、有督促,保证德育常规工作的质量。

2、美化校园的一草一木、一墙一窗。通过充满童趣的学生书画作品展示,诗化的育人标语张贴,让学生在美化的校园中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使校园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3、班级环境美化。班级环境要做到美化、教育化,开展“洁齐美”教室评比活动。让学生全员参与,主题要突出教育意义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动手能力。

4、充分发挥黑板报、宣传橱窗等阵地的宣传作用,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德育基地以及丰富的人文资源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板报、宣传栏设计要个性化、创新化。定期开展班级黑板报评比,体现学校特色文化及各班的个性。

5、继续做好社区、家庭教育工作。努力探索适合社区少年儿童特点的成功教育形式和方法,组织开展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进一步做好家校联系工作,建立家校联系册,公布教师办公室和家庭电话号码;做好特殊学生的家庭访问;每月至少一次的家校联系交流。把家庭教 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四)丰富德育活动,拓宽德育渠道

1、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贯彻落实《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把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重大节日、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结合当地的民族文化、历史名人、革命传统等教育,开展系列活动,学校要着重落实好“四个一”,常抓不懈:即每周一次开展班级主题教育,每周一次举行升降国旗仪式,每学期一次组织参观或社会实践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以上全校性主题教育。

2、以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和《中学生守则》,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分层施教。初中重点加强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讲卫生、讲礼貌、爱劳动等良好的行为习惯;高中重点进行以责任感为主要内容的品德教育,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自然负责;并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共同理想的思想道德教育,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教育应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激发学生完善自我,做现代文明人、追求高品位生活的内心需求,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守则”和“规范”,养成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提高中学生的道德素养。

3、以诚信和亲情教育为切入口。要树立诚信立校、诚信立教、诚信育人的思想,通过“创诚信校园”、“设诚信考场”、“当诚信少年”、“做 诚信作业”等形式,使中小学生了解诚信的基本内容,懂得诚信是立身之本,培养学生诚实待人、守时守信的优良品质,形成以重信、守信为荣的良好校园氛围。大力开展以孝敬长辈、友爱同学、关心幼小、帮助弱势为基本内容的亲情教育,培养学生珍爱真情、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自觉养成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行为习惯。

4、以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保障。今后法制教育要着重抓好两项工作,一是加强法律普及教育,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地加强法制教育,通过举办讲座、组织参观、开设模拟法庭以及案例分析、法律宣传、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要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作用,更好地指导学校法制教育。二是要加强学生不良行为的纠偏工作,并将校园法制副校长制度、学生成长导师制等的成功经验融入其中,构筑一道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坚实的防线。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教育课,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并创造条件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开展经常性心理辅导活动,接受咨询,为学生个人和团体提供咨询、辅导服务,了解学生心理状况,解除学生心理障碍,引导学生做好心理调节。

5、以生存教育为底线。重点开展以自护自救能力、环境保护意识、生产劳动技能、交往沟通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生存教育。通过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安全应急演练,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通过加强环保教育,使学生了解人类生存环境,提高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通过组织校园集体劳动、社会公益劳动,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增强劳动意识、锻炼劳动技能,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独 立生活的能力;通过开展实践活动、社会调查、交往训练等,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与他人、与社会沟通和交往的能力。积极开展健康卫生教育、禁毒教育、预防爱滋病教育、反邪教警示教育等,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

6、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强对学生的公民素质(道德品质、公民素养、情感态度、合作精神、日常表现)、审美与艺术(音乐、美术)、运动与健康(体育、健康)、探究与实践(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劳动与技术(劳动技术、信息技术、实验操作)等综合素质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重视家校联系,发挥教育合力

努力提高家教水平。努力按规范化要求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培训的力度。做到目标明确,计划落实,规范严格、内容针对性、实用性强。保质保量用好家校联系册、学生成长手册,班主任做到每学期同每位学生家长均有一定程度的书面联系,特别重视做好与后进生家长的经常性联系,并把家访工作纳入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之中。

(六)重视学科渗透,加强德育科研

学科德育是传统且有效的德育途径,德育要寓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诸方面渗透德育教育来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各学科要上好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研讨课,继续认真上好思想品德、晨会、班队活动课,每学期将组织部分教师开展思想品德课和主题班会课的观摩评比活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育人功能。

全体教师要树立向科研质量要效益的现代意识,要认真学习教科研理论的书籍并运用于德育实践研究,并认真作好学习笔记,要针对新形势下的学生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每学期写好一篇教育心得,每学年撰写一篇有一定质量的教育论文,积极向报刊杂志投稿。学校将每年举办一次德育交流年会,校刊《晨曦》将择优刊登教师的德育论文。

八、德育工作管理与考核

加强对德育的管理,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的考核评估制度,是保证和推动德育工作落到实处的重要环节。各职能部门要注意加强调查研究,探索新形势下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与途径,同时加强对德育工作的管理和考核,建立过程(平时)考核与终结(期中或期末)考核相结合,重在平时考核的考核评估机制,努力使德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正常化。针对当前我校德育工作实际情况,主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抓计划的制定

首先各部门要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根据本方案的要求和内容,认真制定工作计划,坚持德育首位,明确德育工作内容,寓德育于管理、教学、服务之中,并指导制定具体的德育活动计划。

2、抓计划的实施

校长办公室根据各部门制定的德育内容,按月制定德育活动安排表,并纳入学校月工作计划,每周公布,在全校执行,各部门要认真抓好月计划的落实,确保活动按时按质进行。

3、抓工作的检查 政教处、团组织要加强对德育工作的检查与评比,实行量化管理,要把每日常规检查与临时抽查结合起来,常规检查由值日干部和老师进行检查,逐日公布检查结果。政教处、团支部要不定期对班级管理、班会、团会、常规教育、宿舍管理等进行抽查,按时评讲,促进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4、抓工作总结

为提高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每学期各部门、班级要进行德育工作专题总结。每学年进行一次德育工作成果汇报会,交流德育工作经验。

5、抓评比表彰

各部门要在校长室的指导下,完善各种岗位职责和评比办法,明确德育内容和要求,加强对部门工作人员的指导、管理和督查,增强评比工作的透明度。政教处要做好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德育考核工作,要引入竞争机制,将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定、评选先进、考核等结合起来,与各个部门的整体工作评估结合起来,以此调动广大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积极性,促进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6、做好学生品德的评定和优秀学生的评比工作

(1)对学生品德进行评定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定,鼓励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促使学生不断进步,并检查教育工作的情况,促进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品德评定的基本方法是操行评语和评定操行等级。

(2)学生品德评定内容与标准以《中学德育大纲》规定的教育目标、要求、内容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操行评语由班任负责,班主任对学生个人小结,小组评议签署意见,并写出评语。

如何通过中学语文培养中学生德育 篇7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人的思想也由过去的单纯, 逐渐随着物欲的膨胀变得复杂起来, 在这种不良的社会大环境影响下, 使得中学生的德育教育产生了很大的落差。由于社会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很大的偏颇和失衡, 面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比上, 受到家庭和社会上各种不良信息的冲击, 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 逐渐地流入他们的脑海, 使他们幼稚的心灵受到很大程度的污染, 没有一个正确的衡量标准, 因此, 在学校教育中, 中学语文教师所面临的将是一个艰巨的问题, 不仅要教导学生学习好语文课程的基础文化知识, 更要从德育上对中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教育, 矫正中学生的不良思想状态, 下面就如何通过中学语文培养中学生德育进行浅谈。

一、通过语文教学, 以学习佳作来培养中学生

作为初中的语文教师, 不仅要能够传授知识, 同时还要不断地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使他们通过学习, 在德育的教育中不断地提升自己人生观, 使其拥有明确的人生信念。对于这种德育的培养需要通过语文教学来得以实现, 在语文新教材中所选取的一些课文, 是经久不衰的佳作, 能够融文史哲等诸多学科内容为一体, 以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 来引导中学生将真、善、美作为德育发展的方向, 通过中学语文课文中, 描述的那些震人心弦的艺术形象, 以及婀娜多姿的山川景物, 都具有着激动人心感人心魄的力量, 能够使中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 可以受到多种文化的熏陶, 从而能够影响中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语文教师要能够在教学中, 不断地对中学生渗透德育思想, 依靠课本中文学的感染力量, 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因素, 在培养学生情操上下功夫, 通过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教育, 使中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过程中, 达到塑造自身德育的目的。

二、通过语文教学, 以思辨能力来提升中学生

要想通过语文教学提高中学生的德育水平, 就需要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3—16岁之间的范围, 这个年龄层次比较具有特殊性, 在身心两个方面的发展, 都呈现出独有的特点, 他们表现出渴望独立的个性, 内心不愿意受到过多的束缚, 对是非美丑分辨得不够深入, 对待人生的价值观还不够成熟, 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通过语文教学, 可以弥补中学生在思维上的一些弱点, 通过对于一些有哲理性的文章的学习, 使他们不断地从感性变得理性, 有自己独立正确的判断能力, 对真、善、美的思想能够不断亲近, 对假、恶、丑的思想能够不断地远离, 如中学教材中的《论语十则》中“学而不思则惘, 思而不学则怠。”以简单的文言文语言, 揭示了求学上很深刻的道理, 让中学生要将学和思有机地结合起来, 要能够不断地在思中学, 在学中思, 从而能够领悟出更深刻的人生道理, 不断地在德育上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情操。

三、通过语文教学, 以思想内涵来丰富中学生

中学语文教材中, 饱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素材, 其内容有着很深入的教育意义。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主要体现在有以为人处事、宽容待人为目的, 所进行人文思想方面的教育;有以环保意识为目的, 所进行的增强社会公德方面的教育;有以培养爱国思想为目的, 所进行的强化集体主义精神方面的教育;有以探索精神为目的, 所进行的培养科学品质方面的教育。还有很多方面的课文, 都是比较系统地指引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逐渐地通过德育教育, 来达到塑造中学生心灵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 只要按照课本的安排, 逐步地让中学生通过学习语文知识, 让中学生通过细致深入的学习, 就可以达到提升中学生德育的教学目的。

总之, 对于中学生如何通过中学语文的德育教育, 来开启心智, 提升自我, 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于中学生的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因此, 在对中学生进行语文教学中, 需要牢固地树立起以德育教育为先导的原则, 使中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 不断地在德育的教育下成长自己。

参考文献

[1]李柳青.论中学语文教育中的生命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7 (06) .

[2]张波.初中语文教学对形成中学生健全人格的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7 (06) .

[3]张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D].辽宁师范大学.2007 (05) .

[4]林兴媛.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J].贵州教育.2010 (22) .

完全中学德育实施方案 篇8

[关键词]高校 中学德育 衔接

[作者简介]王万军(1966- ),男,河北辛集人,河北工程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副教授,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工作。(河北 邯郸 056038)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0-0075-01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内容之一,各级各类学校、德育的各个环节实现默契配合与有效衔接对于确保德育质量非常重要。近年来,由于受经济态势、社会因素、认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德育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高校德育与中学德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引人忧虑。严格地说,高校和中学德育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德育目标有高低之分、内容有深浅之异,在德育途径和方法的选择上也是有差别的。然而,现实中高校德育与中学德育的衔接并没有到位。主要原因是除高考和大学录取之外,高校和中学很少有互动。

一、高校德育与中学德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德育与中学德育的衔接涉及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等诸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在德育内容和德育目标上脱节。在德育内容上,从中学到大学,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往往简单重复,甚至出现倒挂现象。从中学到大学,德育内容本应具有从浅入深、由低到高的特性,有些内容必须重复,如爱国主义、理想、人生价值观理论等。但一些大学教师对中学德育内容不甚了解,在实际工作中造成德育内容的重复,致使大学德育难有深度、难有新意,学生总有似曾相识之感,缺乏兴趣甚至厌学。高校德育与中学德育内容倒挂有两种表现:一是在高中阶段,迫于高考的压力,教师追求内容的难度、深度,不时将本属于大学讲授的内容提前到高中阶段讲授,学生学得似懂非懂,造成了高中德育知识点的超饱和及大学德育知识点的减少和重复;二是在大学阶段,由于部分学生文明基础较差,道德水平和社会公德水平不高,大学德育不得不给学生补授“养成教育”课,而这又正是中学德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德育目标上,中学应侧重于对学生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等养成教育,重在培养“合格公民”,高校德育应着力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心理教育,旨在培养优秀人才。如果中学德育的基础不够扎实,中学德育与高校德育在工作目标和内容上就难以有机联动,结果造成本该中学德育完成的任务却要在大学里“补课”。

2.高校和中学在德育途径上缺乏衔接。学校德育主要通过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各学科教学、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党团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等途径来实现。总的来说,上述方面的衔接情况都比较正常,但有些方面却不尽如人意。例如,发展党员是重要的德育途径之一,但由于高校和中学在德育途径上缺乏衔接性,造成大学党组织对于一批入党积极分子中学的表现并不了解,使组织发展工作出现迟缓甚至停顿的现象,形成大学里集中在三、四年级发展党员的状况。再如,大学辅导员工作和中学班主任工作相比,在力度上有明显的削弱。大学生的自律能力普遍高于中学生,对大学生的管理强调自我管理是正常的。但如果辅导员的设置流于形式,工作如蜻蜓点水,一味强调学生自我管理,就会造成学生缺乏凝聚力,师生之间缺乏沟通,教师无法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进而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情况。因此,必须改进和加强高校辅导员工作,当然也要避免简单回复到中学的工作状态。

3.在德育管理体系上缺乏衔接。学校德育管理体系涉及领导机制、师资队伍、规章制度和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网络。比较高校和中学德育管理状况,在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网络上区别明显。在中学,学校和家庭一般相距较近,容易联络和沟通。大学则不然,它生源量大,涉及范围广,学校、家庭相距甚远,往往只能通过一纸档案了解学生的学习、身体、家庭情况,难免主观和片面,给德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4.高校和中学德育领导干部、教师和德育研究工作者缺乏合作与沟通。德育领导干部、教师和德育研究工作者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高校和中学在这方面的脱节,造成了高校不了解中学的德育内容和规律,中学德育工作者也不了解大学各种前沿的德育研究成果,这使高校和中学的德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地挖掘和有效利用。

二、高校德育与中学德育缺乏衔接的消极影响

当前高校德育与中学德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无疑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1.削弱了学校德育的功能。学校德育的功能是通过学校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方法、德育评价几个环节来实现的。这几个环节紧密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遭到破坏,都会不同程度地削弱学校德育功能。高校和中学德育目标的颠倒、混淆,破坏了德育目标的阶段性,给德育教学带来混乱,给受教育者带来不适,最终也会使德育工作失去它的吸引力和说服力。高校和中学德育内容的倒挂、脱节、简单重复,破坏了德育内容的整体性、层次性,影响了德育内容的正常实施。高校和中学德育途径和管理中某些环节的中断或削弱,破坏了学校德育渠道的畅通运行,使德育工作缺乏合力。

2.影响了人才素质的提高。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主要通过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面展开来实现。如果学校德育目标不明确,德育内容不确定,德育管理不科学,无疑会对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产生消极作用。特别在社会处于转型期的今天,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不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冲击力,使德育工作难度更大。

3.浪费了德育资源。前述问题的存在,必然会给学生的德育学习带来压力:德育目标不明确,学生无所适从;德育内容不确定,学生无法适应;无论是教还是学,付出心血却收效甚微。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增加德育教师教学、备课的工作量,也必然会给学校德育管理、评估工作带来困难,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造成德育资源的浪费。

三、实现高校德育与中学德育衔接的基本策略

我国德育改革20年来取得了巨大成效,现在已经到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阶段,高校德育与中学德育的衔接正是必须突破的问题。因此,搞好高校德育与中学德育衔接势在必行。

1.要转变教育机制。必须加强素质教育,否则,无论是教师、学校、学生还是家长、社会的关注点仍然会停留在智育、分数、高考上面,德育仍会受到冷落、歧视。要加强素质教育,首先,政府应转变政策导向,通过出台政策、法律、纲领性文件,在整个社会推行素质教育机制;其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从整顿管理入手,加强对素质教育的领导和监督。此外,教师、学生、家长也要在认识上、行动上摆正素质教育的位置。

2.要摆正德育位置。必须从思想和行动两大问题上进行突破,要统一思想,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从我国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体会德育的重要性,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来理解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要着眼于行动,不能光从口头上重视德育,必须把德育首位的思想树立和实现在德育教学、管理、评估的各个环节。

3.要树立衔接意识。首先,广大德育工作者要从理论高度整体把握德育,树立大德育、整体德育的观念。其次,要在实践中加强衔接。如对高校、中学德育内容要有整体把握;对高校与中学的德育目标要深刻理解,掌握分寸;对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要多做调查分析;家庭、社会、学校要密切配合;政治理论课、专业课、党团社团活动等要共同发挥作用。

4.要提高教师素质。这里的教师包括德育教师、专业(科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其中主要是德育教师。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除了要具备一般教师的素质外,作为一个德育工作者,还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高尚的职业道德、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有勇气、有能力、有信心去从事德育工作,才会真正做一个加强高校德育与中学德育衔接的有心人。

[参考文献]

[1]杨叔子.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3卷)[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2]刘惊铎,权利霞.德育学教程[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08-26.

上一篇:墩柱施工安全注意事项下一篇:绿化管理 构建平安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