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政府工作报告

2022-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告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已经成为常见的事后总结方式,报告的内容,是以严谨、准确为特点的,有效的报告一般都具有哪些要素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福建政府工作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篇:福建政府工作报告

2005年福建省政府工作聚焦六大重点 等

2005年福建省政府工作聚焦六大重点

2005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为实现今年的目标和要求,本省要扎实抓好以下六大工作: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加快产业集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竞争力;稳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突出外向优势,加强区域合作,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力争大部分县市城区1小时上高速,加强重点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有效增强发展的保障能力;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0%,强化科教创新,繁荣社会事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城市污水处理率达45%以上,合理利用资源,重视生态效益,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5万人,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社会稳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福建省首次统一省属国企负责人薪酬标准

根据福建省国资委出台的《福建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意见(试行)》,企业负责人的薪酬由三个部分构成,即基本薪酬、效益薪酬和福利津贴。企业负责人的基本薪酬根据企业规模分类确定,一类企业基本年薪12万元,二类企业基本年薪10.2万元,三类企业基本年薪8.4万元。基本薪酬是出资人给予经营者的基本生活费用,不受经营业绩影响。效益薪酬则直接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与利润、净资产收益率、利润增长率、销售(营业)增长率、管理费用控制率、应收账款控制率等经济指标相联系。《意见》还规定了效益薪酬的封顶线,并与本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相挂钩,同时对福利津贴的范围和标准也进行了规范,充分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

福建省工业用地将逐步实行招拍挂出让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和监察厅日前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除按现行规定必须实行招拍挂出让的经营性土地外,工业用地也要创造条件逐步实行招拍挂出让;对同一宗工业用地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必须采取招拍挂方式出让。各地要认真总结工业项目、特别是开发区(科技园区、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工业用地实行招拍挂出让的有效办法和途径。工业项目较为集中、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市、县,可以确定试点先行一步,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全面铺开,逐步减少工业项目用地协议出让的比例,切实提高工业项目利用土地的效益和水平,促进集约合理用地。

福建出台全国首份劳务派遣规范性文件

福建省政府日前向各设区市下发《关于开展劳务派遣工作若干意见(试行)的通知》,对福建省今后劳务被派遣人员合法权益保障进行“硬性”规范。据悉,此项规范性文件的出台,在全国尚属首次。

根据规定,劳务派遣企业派遣经过适应性培训合格的、具备专业技术管理水平的劳动者,可以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开展派遣业务,还可以省际间劳务合作和派遣,以及经依法批准并登记后开展国外(境外)劳务输出。劳务派遣企业应依法与被派遣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被派遣人员按劳动合同到用工单位服务。劳务派遣企业应按规定为其被派遣人员办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手续;原已参保的被派遣人员,按接续养老保险关系办法办理。此外,劳务派遣企业应按照国家、省有关法规参加工伤保险,为其被派人员缴纳工伤保险费。

福建省调高统筹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

福建省政府日前发出通知,决定对2003年12月底前参加统筹的企业退休人员(不包括企业离休、“5·12”退休和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工人等人员)提高基本养老金(不含厦门)。凡2004年7月1日起,对2003年12月31日前已办理退休手续的统筹企业退休人员分别按下列标准增加基本养老金,调整标准为每人每月:福州40元;宁德33元;莆田31元;泉州35元;漳州34元;龙岩35元;三明36元;南平36元。

福建省将建立粮食安全预警应急制度

福建省政府日前要求本省建立粮食安全预警应急制度,实现粮食生产、消费、库存、价格等信息的定期发布,稳定省内粮食的供给。建立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机制,粮食风险基金优先用于对出售订单粮食农民的直接补贴,严格补贴资金的监管,严禁截留、挪用。

今后5年内,省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补助粮食批发市场建设,各级政府也将安排专项资金建设粮食批发市场。对新建批发市场新注册的粮食经营户,3年免交市场管理费。全省粮食库存保证下限划定上限,保证全省粮食的自给率不低于50%。

福建省物价局出台中介服务收费标准

福建省物价局日前就本省中介服务收费管理的有关问题作出暂行规定。该规定自1月1日起施行。按新规定,中介机构有下列8种行为之一的,由价格主管部门依据《价格法》、《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查处:违反收费管理权限,自立收费项目,自定收费标准收费的;违反规定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增加收费频次、超越收费时限收费的;违反自愿原则,强制或变相强制委托人购买指定产品或接受指定服务并收费的;公证性的中介机构提供虚假服务成果收费的;未按规定实行明码标价或对委托人进行价格欺诈、价格歧视的;违反规定相互串通、垄断或操纵服务市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违反规定搞不正当价格竞争,以低于本单位服务成本收费的;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价格违法行为。

港澳居民可来泉当个体户

国家工商总局年前出台了《港澳居民在内地申办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对港澳居民在内地申办个体工商户作出规定。泉州市工商局注册登记科工作人员表示,根据工商总局的规定,港澳居民在泉州申请设立个体工商户,只需提交申请人签署的《个体工商户(港澳居民)设立登记申请书》、申请人的身份证件及身份核证文件、经营场所证明和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提交的其他文件。

据了解,港澳居民在泉州申办从事个体经营,可以登记零售业(不包括烟草零售)、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中的理发及美容保健服务、洗浴服务、家用电器修理及其他日用品修理。港澳居民可以在设立登记前向登记机关申请个体工商户字号名称预先核准。港澳居民个体工商户仅限个人经营,从业人员不超过8人,经营场所的面积不超过300平方米。

李毅中:国资委控制国企负责人薪酬

国资委党委书记李毅中指出,过去由于国有资产出资人不到位,国有企业自定负责人薪酬的状况比较普遍,存在着不规范现象。因此,一方面要解决激励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控制企业负责人的薪酬水平,与职工收入水平保持合理比例,防止收入差距过大。

李毅中强调,国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不能离开中国现阶段的国情,不能离开国有企业的现实状况,不能盲目与其他所有制企业攀比,不能脱离职工群众。总的原则是差距要适度,不要大于地方国资委组建时实际形成的差距水平。

邵宁:今年力推中央企业整体上市

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表示,中央企业很多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企业,对我国经济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这些企业改制实现多元化,比较好的方式是上市。但部分上市不是太好。邵宁分析,因为这种方式特别容易产生关联交易、同业竞争,有时候还有大股东转移资金等等。上市公司要经受社会投资者的监督,而实际上我们真正上市的是大股东操纵下的一个融资平台,本身并没有任何决策权,决策权在后面。真正需要被监督的是后面,可后面的大股东恰恰没有受到监督。所以要争取让更多的中央企业能够整体上市。

楼继伟: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时机成熟

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1月16日明确表示,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目前时机已经成熟,主要方向仍是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楼继伟说,在内外资企业所得税问题上,下一步动作首先就是取消、简化各种所得税方面的优惠,从而扩大税基,在此基础上按照产业和地区来给予优惠,比如,对高新技术企业全部实行15%的税率,而不论其是否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对西部地区实行15%的所得税,而不管企业是内资还是外资等等。在税率方面,将对目前众多的税率进行简化,实行一个中等偏低的税率。此外,取消计税工资的做法,工资全部在成本列支;提高折旧率和广告的列支;同时,参考国际惯例,允许不超过应付所得税10%的企业捐赠在成本中列支等。 另外,就社会各界关注的物业税开征问题,楼继伟透露,目前物业税正处于模拟测算阶段,将来会先在一些地方进行试点。

唐旭:四大银行并非都要上市

日前,在由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主办的第九届(2005年)中国资本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唐旭针对市场关注的热点问题给予了明确答复。

他表示,一是我国目前正处于分业经营的晚期和混业经营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都是符合现实需要的。但目前我国混业经营最大的障碍就是“信用管理”的问题,整个社会还没有建立起一种信用机制,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混业经营是很危险的。

二是并不是四大行都要上市,目前只是建行和中行有上市意向。银行的竞争力表现在许多指标上,并不单指资本充足率、坏帐率等指标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优势是不可替代的。单就营业网点,已经位于地域和时间上的垄断地位,至少在国内竞争的领域,完全没有必要杞人忧天。

三是加息没有促进存款大规模回流,说明货币政策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表明政策的实施并没有引起市场剧烈的波动,起到了稳定的作用,是合适的。

吴敬琏:去年中国经济并未实现软着陆

“中国经济软着陆并没有实现,特别是经济过热一个深层的原因就是经济结构不好、资源配置效率很低,无效的经济增长以及发展中方针的问题并没有解决,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日前在公开场合做出上述表示。

吴敬琏表示,去年经济过热的过程中,有几方面认识的提高,这是去年中国经过这番曲折,取得的最大成果。一是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人们过去认为,要振兴国家,首先要有一个强大的经济,所以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有片面的认识。认为不管用什么办法、代价,只要使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就是一切。所以就忽视了各个方面协调的发展。二是对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防止经济增长出现大幅度波动的认识提高了。在市场经济初步建立起来之后,要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以前我们认为市场可以自动地保持经济的稳定,使我们对于问题的敏锐性、自觉性削弱了。

梁嘉琨:六大原因导致矿难频发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梁嘉琨分析说,从去年发生的煤矿事故来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我们国家煤炭的自然状况来看,目前全国的煤矿大概是26000多处,鉴于我国的灾害程度,现在50%左右的煤矿是高瓦斯矿井,60%~70%的煤矿是在复杂和极复杂的构造条件下进行开采。煤矿的自然灾害随着开采深度的加深和扩展,瓦斯、水还有火灾、矿压等等,对于煤矿的威胁日趋严重。其次,从目前的生产开采条件来看,开采的技术应当说从全国来看有50%的小型煤矿是采用落后的开采方式进行开采的。第三,从技术方面来看,目前我们国家的煤矿整体的技术状况还是比较落后的,大量的乡镇煤矿机械化程度很低,装备水平相对是比较落后的。第四,从历史和政策的原因来看,我们国家煤矿的安全投入欠账是非常大的。第五,目前的煤矿从业人员的整体文化素质相对也比较低,在煤矿的安全生产过程当中违章、违规现象比较严重。另外,去年煤炭的市场需求是比较旺盛的,供需矛盾趋于紧张,部分企业忽视生产安全,追求利润,导致了煤矿的超能力生产、盲目生产,这也是事故多发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专家呼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有关专家近日指出,中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目前存在资产使用效率低下、资产流失严重等问题,亟需加强管理。专家建议,加强在中国公共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将是政府资产管理的新的着力点。专家学者提出了多项改革思路和政策建议:进一步加强理论研讨,吸取有益的意见,清晰界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可以考虑按照“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原则,建立全国统一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体制;尽快开展行政事业单位的清产核资工作,摸清家底,建立完备的产权登记制度;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必须建立一整套基本的数据库,完整反映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的存量和增量动态;资产管理要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有机结合;加快法制建设,建议尽快出台《国有资产法》,明确各种资产的性质、范围和分类,明确资产的管理者。

严正:做大做强民企是今年亮点

福建社科院院长严正在谈到2005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时,认为福建经济发展的后劲相当一部分取决于民营经济的发展。严正表示,目前国家除了特大型企业,不会投资兴办一般领域的企业,而福建这几年利用外资增长幅度不太大,去年利用外资增长虽创近几年来的新高,实际到资也仅约53亿美元左右。因此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是福建经济发展后劲的强力支撑。

严正认为,要拆除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门槛”,福建省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如民营经济的准入上,福建就做得不太充分,尤其在一些类似水务、污水处理、高速公路连接线等公用事业对民营经济的开放上。其次,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不畅,大量成长中的民企很难从国有大金融机构贷到款,培育民间金融机构和担保公司是福建下一步发展的一个课题。

陈明森:搞产业链不能贪大求全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教授陈明森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集聚等词语使用频率非常高。不过,陈明森提醒,一方面工业发展有产业集聚的趋势,但是另一方面世界产业的分工更细,搞产业链不能贪大求全。他说,前一段到一些地方考察,发现许多地方不论大小产业发展都提搞产业链,有点大而全、小而全的味道,这没有必要。现在国际上产业分工细到不仅部门分工,而且内部也搞分工,如典型的IT产业,研发在美国,芯片在日本,组装在大陆。因此,在产业发展上要重视区域分工的问题。但是我们一些地方搞产业要揽尽上下游,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做法值得商榷,做产业应该做自己最擅长的。

第2篇:危机下福建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政府理路探析

摘要:本文选择沿海外贸大省福建作为剖析对象,在分析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与约束基础上,借重金融危机下融资宏观环境新变化,对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融资发展创新提出了一些政府层面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小企业;融资约束

一直以来,中小企业所普遍面临的融资困境为人们所诟病,然而,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危机,让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显得尤为甚。鉴此,重新探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切实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一、福建中小企业发展概况与融资现状

福建省经贸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上半年。全社会中小工业企业数为51821户,占全社会工业企业数的99.8%;从业人员488.40万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数的92.8%。2008年上半年,全社会中小工业企业实现产值6871.84亿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84.6%;实现增加值1952.49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6.8%。上述数据表明,中小企业已实实在在成为福建经济发展的主体和社会就业的主渠道。也是当前市场经济的活力所在。因此,化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推动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是目前“保增长”政策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之一。

福建中小企业其具体融资情况如下:

第一,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从人行福州中心支行发布的数据看,2009年第一季度银行新增贷款1214.27亿,同比多增669.45亿。其中3月贷款新增587.10亿,同比多增484.06亿。数据表明,一季度全省贷款增量创下历史新高。

第二,福建省信用担保机构发展与融资担保情况。截至2008年9月,福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已达184家。注册资本金达120.6亿元,在保责任余额达到164亿元,年担保总额230.4亿元,在保企业5620家,担保笔数1.27万笔。

第三,股权与债权融资。目前,境内上市的福建中小企业共有12家,融资总额为32.82亿元。其中,2008年在深市中小板市场发行A股5只,筹集资金14.96亿元。发行债券方面,福建目前只有福建海源自动化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一家企业.2008年10月成功发行短期融资券,注册额度为7500万元,分两期发行。首期发行4000万元,利率7.01%,期限为365天。

第四,典当与民间借贷等其它融资渠道。在典当行的抵质押融资方面,据典当行年审统计,2008年福建91家典当行(不包括厦门,另设参加年审的2008年新增加32家典当行除外),累计实现典当总额46.1亿元。在民间借贷方面,2008年福建省金融机构可比口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9694.31亿元,根据近年民间借贷总量相当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额的4%至5%的保守比例测算,全省民间借贷资金达到400亿元左右。

二、当前面临的融资约束

首先,福建中小企业存在国内中小企业通常具有的三个方面硬伤:一是信用低。由于中小企业固定资产少。有效抵押不足,多数企业法人资产和自然人资产不清,因此。大部分中小企业信用等级都比较低。二是信息不对称。由于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不健全。信息披露不真实,假账或多套账现象突出,银行难以掌握贷款中小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信息,信贷关系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三是贷款运作成本商。中小企业单笔贷款规模均较小,但贷款的审批程序与大企业基本相同。加上中小企业的信用调查成本本身就高,使得银行贷款的单位交易成本和监督费用上升。

其次,福建中小企业还存在以下一些具体融资约束:

第一,金融机构整个信贷规模虽爆增,但从贷款结构看.绝大部分流向了大企业和政府投资项目,中小企业受惠较少。据有关测算,2009年一季度新增的一千多亿贷款流向中小企业的比例不到四分之一。金融机构不仅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较小,而且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产品也较少,对众多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爱莫能助。

第二,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目前承保的企业数较少。承保面还不广。并且普遍存在注册资本金较小,承担企业的担保风险能力弱的问题。

第三,直接融资规模较小,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缺口。目前,在深市中小企业板上市的中小企业数量太少。占全省中小企业的比例较低,从股市的直接融资规模也不大。而作为直接融资的另一个重要渠道,发行企业债券仍然为大型企业和国有项目所主导。而对解决科技型的成长中小企业发展有所帮助的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私募基金,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相比,在福建的发展还比较缓慢。

第四,典当抵质押融资和民间借贷市场虽然活跃,但是对中小企业而言,融资成本较高,只能解决部分中小企业的短期流动资金拆借问题,对中小企业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融资需求帮助不大。

三、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1、金融危机对福建中小企业融资的直接影响

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福建这样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沿海省份冲击较大,福建中小企业特别是外贸出口企业融资所受影响明显。

第一,危机导致中小企业内源融资能力降低。目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不管是欧美日发达国家市场,还是新兴及发展中国家市场,整个世界经济下滑趋势明显。同时,国内经济增速下行,发展趋缓。在当前整个外部市场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国内外订单需求双降。从有关实地调研情况看,全省中小企业普遍呈现出订单大幅下降的现象,如宁德市约有三分之一的机电中小企业已处于半停产状况,即使生产也多数是老订单的扫尾。企业没有订单可接,企业收入大幅收缩,这极大地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自有资金积累,也直接影响其内源融资能力。

第二,国内商业银行加强风险防控。中小企业信贷可能萎缩。由于规模和所有制歧视,国内商业银行一直以来把国有大中型企业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致使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渠道不通畅。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尽管国家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给予中小企业贷款,并出台了很多金融扶持措施,但多数企业事受不到。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由于危机导致市场风险进一步加大,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商业银行普遍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资金投放谨慎,对能提供符合条件材料的企业.银行放贷也很慎重。大多数银行不但持币观望,不敢贷给企业,而且催促企业还贷,甚至只收不贷。

第三,危机增加部分中小出口企业的融资需求。外贸中小企业流动周转资金占用量大.一般比国内企业有更大的融资需求,在金融危机下,进口商融资环境恶化,进口国家和地区经销商资金周转困难,目前大量经销商要求推迟发货或暂停发货,为了争取订单.往往需要出口企业为进口商提供更大金额、更长期限的放帐条件。

这就对出口企业自身的资金实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直接导致了更多中小出口企业需要利用外部融资来解决资金问题。

2、金融危机导致融资宏观环境优化

金融危机虽然使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变得异常严峻,但为了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国家相关部门和商业银行从各方面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扶持力度。

首先,货币政策由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央行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其次,财政部从健全对中小企业的税收支持方面帮助减轻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银监会则结合多方力量,一方面要求各商业银行尽快建立起中小企业专营机构,帮助解决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另一方面逐步培育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公司、担保公司等多种市场主体。建立较为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此外,在国家各部门大力倡导之下,银行也调增信贷规模,成立专门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积极为中小企业生存发展提供融资支持。目前.工行在福建省率先成立了42家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专营机构,可以为福建众多外贸中小企业提供贸易融资、结算、票据等20多个品种的一揽子金融服务,其中信贷最高额度,可以申请到3000万元。

3、福建密集出台有关融资扶持举措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福建省出台了《关于扶持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扶持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的36条意见,具体融资服务方面包括保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改进信贷管理模武、创新信贷产品、完善融资担保体系、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推进中小企业集合发债、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和加快发展创业投资等8条措施。为了鼓励和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小企业贷款.福建省经贸委与财政厅、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福建银监局联合制定了《福建省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暂行办法》。为了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福建省外贸厅与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福建银监局联合出台了《金融支持福建外经贸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了鼓励中小出口企业敢于接单生产,福建省推出了健全出口信用风险保障机制方面的一些具体举措,对参保企业的保费及对企业开展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业务给予相应支持。

四、推动福建中小企业融资发展创新的政府理路

如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和中小企业多方共同努力来解决,但在中小企业存在天生硬伤,而金融机构商业化运作和注意风险防控的近似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在其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基于此,下面主要从政府层面给出其近期和中长期的理路建议。

近期而言,政府要缓解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帮助企业渡过当前难关,具体而言:

1、要继续发挥政府主动作为

金融危机下,出于风险安全意识,商业银行一般会收缩企业的信贷规模,而最可能先缩减的就是中小企业的贷款。目前,各级政府部门正积极协调银行金融部门按照国家的政策导向。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并与银行等金融部门联合出台了金融扶持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的若干意见。但针对银行对中小企业主观上存在的规模和所有制岐视,政府还要充分利用当前融资宏观环境出现的积极变化.继续发挥主动作为与协调能力。对银行向中小企业的信贷进行“窗口指导”,力争做到中小企业有订单就有资金保证。

2、要做好做实具体政策措施

为帮助企业应对金融危机,解决贷款融资难问题,不仅国家相关部门采取了应急措施,福建省政府也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意见措施。这些出台的政策虽好,但关键还在落实。为了不让中小企业感到“有优惠。没实惠”,首先,对中央、省、市各级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扶持措施,要进行全面梳理。其次。省市县各级政府部门、各有关行业协会应切实做好政策宣传和组织申报工作.可以通过培训班、推介会、建立网站、印制宣传小册子等各种形武来及时、准确、全面地宣传政策,帮助企业熟悉政策、用好用活政策,争取让更多中小企业享受到政策的扶持作用。

3、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目前,世界各国还没有从金融危机的泥潭中走出,“猪流感”疫情又开始在地球上爆发,这将给已经遭受重创的世界经济带来进一步的冲出。鉴于面临形势的复杂性与严峻性,政府还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首先,作为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体系的关键,要进一步充实完善外贸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要通过提高信用担保额度、扩大但保范围、放宽担保要求、降低担保费用等方武,为更多有发展潜力或暂时陷入资金周转困难的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担保。其次,通过提高补助贴息等方式,增加担保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再次.通过提高风险补偿金,增加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

从中长期看。政府关键要从根本上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具体而言:

1、要积极转变传统融资扶持模式

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化解融资难问题上,目前政府采用的主要是财政援助和税收优惠等传统的扶持手段,比如实行出口产品退税率差额补助、企业保费补助、保单融资贴息、各项税费减免抵退等。由于政府资金一方面存在使用效率和扶持效果的弱有效性,另一方面存在规模约束的局限性,因此,在当前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与融资缺口较大的情况下,政府还应积极转变与创新融资扶持模式:一是可以考虑通过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带动作用和杠杆效应.如通过创投引导基金、风险补偿基金、再担保等方式,引导商业性资金的介入,从而达到减轻政府财政资金的负担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与扶持效果的目的;二是创新融资扶持模式,政府在直接提供财政资金扶持的同时,可以考虑提供政府信用等其它融资扶持手段。三是政府财政资金要从直接给企业补助贴息等明补方式转向间接补助生产基地、产业集群、公共研发、公共检验检疫、公共培训、行业协会运作等领域的暗补方式,要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与服务领域。

2、要创新举措增加银行信贷

由于银行贷款仍然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因此,要化解融资难问题,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增加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中客观存在的症结,首先,要积极利用各种机制,或通过建立完善的担保与再但保机制,或通过提供政府信用,或通过引入风险投资资金等市场化运作方式,破解中小企业信用低的问题。其次.要通过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财务培训辅导与规范发展,帮助企业提高信用,同时要鼓励银行积极利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问商业信用、不同商业银行信用等各种渠道,解决融资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再次,政府要通过搞好企业项目与银行的资金需求对接,加大补助贴患和风险补偿等金融支持力度,以及通过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提供担保和再担保等方式,减少中小企业贷款运作成本。此外,政府还要鼓励银行创新融资产品与服务,并通过优化产品流程和专业化评审.提高产品的可操作性,从而达到减少中小企业贷款运作成本;要积极开展中小企业融资的专营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工作;要实行特别贷款制度,通过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低息贷款专项基金,按一定的标准选择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发放政府优惠贷款。帮助解决中小企业获得长期贷款难的问题。

3、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

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还要扩大融资渠道,大力发展直接融资。首先,应借2009年即将推出创业板市场的契机,支持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可以一方面通过加大对中小企业上市的引导、培育力度,形成一批运作规范、实力雄厚、运行健康的创业板上市企业;另一方面利用创业板市场这一退出渠道,引导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投资力度。其次,通过鼓励和帮助中小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债券、集合债券,扩大债券融资规模。此外,要积极开展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行的试点工作,积极稳妥推动典当、民间借贷等其它融资渠道合法运行和规范发展。

4、要搭建好融资服务平台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政府需要牵手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中小企业等多方,共同搭建好服务平台。首先,要明确融资服务平台的功能定位,就是为全省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融资咨询、信用评定、金融培训等综合融资服务,同时,还要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重点扶持的企业名单、企业信用与资金需求信息、帮助推介金融新产品等服务。其次,要科学有效整合担保公司、银行、行业协会以及各相关政府部门等平台合作单位。政府要牵头各平台合作单位建立定期召开的多部门金融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就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进行协调、沟通;行业协会要牵头相关行业企业建立有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和财务管理状况等金融服务信息平台,同时牵头信用担保机构,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向金融机构推荐诚信中小企业;银行同业公会要牵头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为中小企业推出的金融服务供给信息平台。

作者:黄启才

第3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1213行动计划”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大力实施《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闽政〔2015〕51号)中提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1213行动计划”,即: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快农资(包括农药、兽药、肥料、种子、饲料等)监管信息平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信息平台两个平台建设与应用;建立完善一个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实现全省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流动监测全覆盖、“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下同)认证位居全国前列三个目标,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特色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二、具体目标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保持较高水平。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坚持问题导向,实行专项治理,全面实施“两检合一”(即: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抽检和监督抽检,下同)、检打联动,实现全省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显著增强。强化市县两级监管、检测、执法体系和队伍建设,推进乡镇监管队伍专职化,市、县、乡三级配齐用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设备和流动监测车辆,实现全省流动监测全覆盖。

(三)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全面提升。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突出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做到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志,市场有监测。用较高的产品质量培育品牌信誉,以优质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力争到2020年全省累计使用“三品一标”达3975个。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力争用三年时间实现规模生产基地全部按标生产,提前两年完成农业部提出的“五年计划”任务。

1.完善标准制修订。突出蔬菜、茶叶、水果、畜禽、食用菌和水产、笋竹等重点产业,特别是具有我省特色的名优特农产品,组织相关科研院所及龙头企业,每年制修订农业类地方标准20项以上,保障农产品生产有标可依,生产行为更加规范。

责任单位:省质监局、农业厅、海洋渔业厅、林业厅

2.加快标准推广应用。抓紧制定与标准相配套的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组织技术力量将涉及主要产业、重点品种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中的技术规程编印成简明易懂的明白纸、口袋书,以农户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快推广应用。加强宣传培训,着力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积极推行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配方施肥、健康养殖和高效低毒农药兽药使用。

责任单位: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农业厅、海洋渔业厅、林业厅

3.强化典型示范带动。坚持绿色生产理念,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按照2018年前实现规模生产基地全部按标生产的目标要求,以县(市、区)为单位组织制定标准化生产实施方案,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基地(园、场、示范区)建设。依托一区两园平台,突出重点特色产业,每年创建省级以上园艺作物标准园和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各100个,累计达到1600个以上。通过典型示范,辐射带动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到2018年,在全省建设3100个种植业标准化示范区,示范带动全省1150万亩园艺作物按标生产;在5300个畜禽规模养殖场推广标准化养殖,示范带动全省生猪标准化养殖出栏1500万头,家禽标准化养殖出栏3.8亿羽;建设210个食用菌标准化示范项目,示范带动全省食用菌标准化栽培15亿袋。建设18万亩水产养殖标准示范区,组织开展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推进35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责任单位: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农业厅、海洋渔业厅、林业厅、质监局。

(二)健全完善两个监管信息平台

1.加快农资监管信息平台建设与应用。健全完善“监管部门+农资企业+农户”的农资监管信息化网络,提升监管信息平台功能,在2016年10月底前全面启动农药、兽药平台监管,做到农药、兽药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产品可召回、监管更有效”。规范农资企业市场准入管理,依法查处无证无照农资经营者,推动农药、兽药企业纳入信息平台监管,落实产品购销平台电子台账制度。推行农业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实名购买农药、兽药制度。加强平台线上巡查,适时掌握农药、兽药产品,特别是高毒农药流向动态,及时调查处理购销异常情况。

责任单位: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农业厅、海洋渔业厅、工商局、安监局、供销社、质监局、公安厅。

2.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信息平台建设与应用。大力推进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农产品主要生产主体的备案管理,指导完善农产品生产记录,督促生产主体建立完善农产品生产诚信档案。升级改造平台软件,提升平台监管功能。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追溯管理,2016年将设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列入省级规范社名录的农民合作社等重点生产主体生产的农产品全部纳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监管。完善省级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建设,2016年新增40家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企业。市、县(区)要加强平台线上巡查和现场稽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录入及时、准确完整,力争在2020年前实现进入超市的大宗农产品来源可查、责任可究,保障消费安全。

责任单位: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农业厅、海洋渔业厅、商务厅、食品药品监管局。

(三)建立完善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

根据农产品生产与市场营销特点,探索建立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管理衔接机制,通过市场倒逼生产环节管理,推动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落实。

1.推进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基本要件的衔接。认真做好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管理衔接机制的前期基础性工作,把农产品产地证明、购货凭证或者动植物检疫、肉品品质检验、农产品质量检测等合格证明文件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码作为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的基本要件。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在采购农产品时,应当要求销售者提供上述要件之一的证明材料才能入市销售,严把农产品市场准入关。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实行“绿色通道”,可以直接进入市场。2016年在福州、厦门选择部分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开展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

责任单位: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农业厅、海洋渔业厅、林业厅、食品药品监管局。

2.强化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质量管控的衔接。加强对农产品收购、储存、运输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打通全程监管链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无缝对接。强化对农产品收购、储存和运输企业的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建立农产品运输环节联合执法机制,督促收购、储存、运输企业依法规范经营,严防农产品在收储运过程中因非法添加和违法处理等原因导致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加强对入市农产品质量抽检,发现不符合质量准入要求的农产品,应依法严厉查处。

责任单位: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农业厅、海洋渔业厅、林业厅、食品药品监管局、交通运输厅、公安厅。

3.加强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质量信息的衔接。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积极引导和支持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对农产品进行包装,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二维码标识,力争做到进入批发市场、大型超市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建立落实农产品质量问题信息反馈机制,凡在市场进货、销售、加工环节质量抽检中,发现农产品质量问题涉及种植养殖的,应当将有关农产品的详细情况及时通报产地行业主管部门进行溯源调查,推动责任倒查。

责任单位: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农业厅、海洋渔业厅、林业厅、食品药品监管局。

(四)着力推动三个提升

1.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预警水平。县乡两级要切实加强源头预警,全省年度快速检测样品20万个以上。快检发现问题产品,应立即禁止产品上市,监督指导整改到位;涉嫌违法犯罪的,应依法从严从重查处,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省、市两级要针对风险隐患大的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品种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全面落实“两检合一”、检打联动机制,一旦发现问题产品,立即跟进执法,实施精准打击,始终保持农产品质量安全严管重打态势,确保全省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责任单位: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农业厅、海洋渔业厅、林业厅、公安厅。

2.提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各市、县(区)要进一步完善机构设置,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体系,充实人员队伍,配齐配强专职工作人员。加快乡镇监管队伍专职化建设,确保基层监管工作有序运转。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抓紧落实流动监测、监管、执法等项目建设任务,尽快配齐必要的检验检测、执法取证、样品采集、质量追溯等设施设备。要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项目建设和验收步伐,推进资质认证和考核评审,有效发挥检测体系功能,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能力。

责任单位: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农业厅、海洋渔业厅、林业厅。

3.提升优质农产品品牌影响力。鼓励支持“三品一标”认证,加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的建设,加快扩大认证产品的生产规模,获证产品数量年增幅保持在10%以上,确保“三品一标”认证每年新增165个以上,位居全国前列。切实转变农业发展观念和理念,突出优质农产品品牌打造,加大农产品品牌宣传,着力提升我省优质农产品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责任单位: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农业厅、海洋渔业厅、质监局。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属地责任。各级政府要对本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负总责,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规划制订、力量配备、条件保障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监管工作持续有效开展。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对县、乡政府绩效考核范围,明确考核评价、督查督办等措施。要结合当地实际,统筹建立食品药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衔接机制,细化部门职责,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各环节工作分工,避免出现监管职责不清、重复监管和监管盲区。要督促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产地环境管理、生产过程管控、包装标识、准入准出等制度。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失职渎职、徇私枉法等问题,要依法依规查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责任单位: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二)加强全程监管。要加强农产品产地保护,落实产地环境长期定点监测制度,及时掌握产地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加强修复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依法划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经营的服务指导和监督检查,督促生产经营者认真执行安全间隔期(休药期)、生产记录、诚信档案等制度。加强检验检测和行政执法,推动农产品收购、储存、运输企业建立健全农产品进货查验、质量追溯和召回等制度。加强农业投入品使用指导,统筹推进审批、生产、经营管理。组织开展农业投入品市场检查,督促落实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诚信档案及购销台账规定,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危化品经营许可证省级统一核发、一瓶一码、实名购买”制度。严格实施兽药良好生产经营规范,强化养殖环节自配饲料监管。全面推进放心农资连锁经营和配送,畅通经营主渠道。开展农业投入品质量常态化监测,对县域内主要生产基地、交易市场的投入品实施定期监督抽查。加强农业投入品使用技术指导,严厉打击农业投入品违法经营、非法使用行为。

责任单位: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农业厅、环保厅、经信委、公安厅、海洋渔业厅、工商局、质监局、安监局、供销社。

(三)推进社会共治。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3·15”消费者权益宣传日、“质检利剑”农资打假下乡等活动,加强宣传和科普教育,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提高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建立健全“黑名单”制度,将失信行为列入“黑名单”管理,加强质量安全预警服务。发挥农业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龙头企业质量承诺、名优产品评选质量保证等方式,推动企业自律诚信,引导生产经营者严格依法生产经营。落实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公开农产品质量和农资打假投诉举报电话,畅通全民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渠道。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监管和协同共治,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

责任单位: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农业厅、海洋渔业厅、林业厅、经信委、公安厅、质监局、工商局、粮食局。(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 供稿)

第4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福建省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更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6]138号 【发布日期】2006-06-25 【生效日期】2006-06-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福建省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更名及组成人员调整的通

(闽政办[2006]138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直有关单位: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福建省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更名为福建省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该机构的主要职责、工作制度等均不变。

因人员变动和工作需要,省人民政府决定对省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组成人员进行相应调整。调整后的省人民政府残工委组成如下:

主 任:陈 芸 副省长

副主任:鄢一忠 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陈祖辉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

高雪玉 省民政厅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王永礼 省财政厅副厅长

刘 平 省教育厅副厅长

陈秋立 省卫生厅副厅长

赖诗卿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

蔡元庭 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

委 员:马照南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马国林 省委农办副主任

方成义 省委编办副主任

杨香勤 省外事办副主任

刘群心 省发改委副主任

马鉴康 省经贸委副主任

庄荣文 省科技厅党组书记

钟 安 省民宗厅副厅长

卢士钢 省公安厅副厅长

薛育卿 省司法厅副厅长

杨雁雄 省人事厅副厅长

洪捷序 省建设厅副厅长

陈为坤 南昌铁路局副局长、福州办事处主任

宋海滨 省交通厅副厅长

曹建平 省信息产业厅副厅长

范碧云 省文化厅副厅长

方 群 省计生委副主任

王志强 人行福州中心支行党委委员(副厅级)

李保平 福州海关人教处处长

陈 滨 省国税局副局长

吴振坤 省地税局副局长

陈乙熙 省工商局副局长

吴 赳 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

李志锋 民航福建监管办主任

翁 星 省广电局副局长

李玉光 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

徐正国 省体育局副局长

张福坤 省统计局总统计师

陈飞鹏 省政府法制办副主任

石九生 中国农业银行福建省分行副行长

武榕庆 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路 平 省总工会副主席

吴立官 团省委副书记

马义英 省妇联副主席

办公室主任:蔡元庭(兼)

省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由省残疾人联合会承担,办公室设在省残疾人联合会。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六月二十五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5篇: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委[2003]40号 【发布日期】2003-10-07 【生效日期】2003-10-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

关于全面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闽委[2003]40号)

各市、县(区)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各单位: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发〔2000〕7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1〕5号)、《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03〕1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天津市、福建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的复函》(国办函〔2003〕68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经国务院同意,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武平、松溪、福鼎三个县(市)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基础上,从2003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全面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现将《福建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印发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深刻认识农村税费改革的重大意义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继土地改革、家庭承包经营之后农村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建立规范的农村税费制度,是规范国家、集体、农民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一项治本之策,有利于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有利于促进乡(镇)精简机构,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的具体体现,是一项影响深远的大事,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

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提高对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认识。要按照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的要求,深刻领会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重大意义,准确地把握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基本原则、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政策,充分准备,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积极稳妥地全面推进我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二、科学制定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方案

科学制定好改革方案是确保农村税费改革试点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各地要依据《福建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在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底数的基础上,制定本地区的改革实施方案和配套改革措施。

切实把减轻农民负担放在改革试点工作的首位。通过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以县(市、区)为单位,农民平均减负率要达到60%以上;各乡(镇)、村、组和农户负担减轻的程度有高有低,但比税费改革前都应有所减轻,做到村村减负,户户受益。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要切实做到“三个确保”(确保改革后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不反弹,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正常需要)。这是衡量农村税费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也是顺利推进试点工作,巩固改革成果的必然要求。要大力推进相关配套改革,明确配套改革的目标任务,制定具体的措施和办法。要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确保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低于改革前总体水平,并逐步有所增加,实现“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的基本目标。

稳定农业税政策。改革后农业税税负不再增加,按现有负担水平稳定不变。考虑到目前农民增收趋缓,农业税附加目前仍按现行政策执行。对于《福建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中关于农业税附加可按最高不超过正税的40%征收的政策,何时执行由省委、省政府在必要时研究决定。

立即停止征收乡统筹费、村提留费、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对今年以来已经向农民收取的乡统筹、村提留等税费,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并登记造册,在改革方案实施后给予农民抵顶今年或明年的农业税。要立即暂停清收农村税费改革前的农民税费尾欠,对有困难的农民给予减免照顾。

各市、县制定的实施方案应于10月15日前报送省政府审批。各设区市除上报本级实施方案外,还要负责对所属县(市)实施方案进行审核,并按时转报省政府审批。

三、认真做好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工作

全面实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要精心谋划,扎实工作,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务必做到“三个确保”。

加强宣传培训。要运用电视、广播、报刊和宣传栏等,对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进行必要的宣传。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正确把握舆论导向,重点加强“进村入户”的政策宣传工作,把中央和省的改革精神交给基层干部和农民,做到家喻户晓,使每个农户有一个改革政策“明白人”,有一张税费项目“监督卡”,有一本税费负担“明白账”。特别要加强广大干部特别是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确保农村税费改革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基层和农户。宣传培训工作既要深入扎实,又要适当有度,不得超越现行政策规定随意承诺。要通过扎实的工作,把农民通过农村税费改革激发出来的积极性引导到加快发展上来。

完善监督机制。农村税费改革后,要严格执行新的农村税费制度,逐步形成农民负担的刚性约束机制,特别是要进一步清理、整顿和规范各种涉农收费,将其纳入法制管理轨道。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范围进行村内“一事一议”筹资投劳,不得超范围、超标准、强行向农民筹资投劳,更不得强行以资代劳或将“一事一议”作为固定收费项目向农民收费。要全面落实涉农税收、价格、收费“公示制”、农村订阅报刊费用“限额制”和违反农民负担政策“责任追究制”等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制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凡是要农民认可的都要经农民签字,凡是政策要求向农民公开的都要张榜公布,凡是按规定要接受群众评议的都要征求农民意见,凡是向农民长期固定收取的都要写入“监督卡”。凡有违背政策加重农民负担的,一经发现,严肃查处。

推进配套改革。农村税费改革最终能否成功,能否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配套改革。各地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抓紧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等相关配套改革。要以创新促进改革,以改革促进发展,通过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通过减事减人,减少开支,最大限度消化改革带来的减收因素。配套改革要和税费改革同步进行,整体推进。

规范农税征管。改革方案实施后,各地要尽快建立以农业税收征管机关为主体,聘请协税员协助征税,乡村干部协助做好基础工作,但不直接征税的新的征管体系。推行以定时、定点、定额征收农业税为主的征管方式。要规范完税凭证的使用管理,做到一户一票,不准“打白条”或使用其它非法票据,不准非专业征收人员直接收取农业税税款,严禁组织小分队或动用警力强制收取农业税费。要做好农业税减免工作,稳定减免资金来源,严肃减免政策,规范减免办法,及时兑现到农户。

四、切实加强农村税费改革的组织领导

农村税费改革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这项改革是在过去农村问题积累多年、积累较深的情况下进行的,会遇到各种矛盾和困难,需要不断探索、改进和完善。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对农村税费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有充分的认识,对改革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有充分的估计、深入的研究和扎实的准备,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保证试点质量,适当加快进度,确保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建立严格的领导工作责任制。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把改革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靠前指挥,指导协调。要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制,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省、设区市两级重点抓好制定本地区改革方案,研究解决本地区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加大对改革的财力支持力度,督促指导基层落实各项政策。县、乡两级是改革的具体组织者和执行者,是改革试点工作的关键环节,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是改革的主要责任人,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是直接责任人,对本地农村税费改革负全面责任。各地要调整充实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抽调精干人员,落实专项经费,完善工作机制,及时有效地开展工作。对于领导不力,组织不严,工作不慎,或者不按规定自行其是,影响改革的,要追究领导责任。

各部门要积极支持和配合搞好改革。省、市、县各部门要带头执行农村税费改革的各项政策,自觉服从农村税费改革的总体安排,适应改革的要求,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有关政策和工作方法,坚决取消各种不利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农村达标考评和干部考核项目,努力拓展新的工作空间。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可办可不办的事不办,能缓办的事缓办,决不能用牺牲农民利益的代价谋求自身的“政绩”。加强部门协调,形成改革合力,任何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干扰改革的大局。

加强督查和工作指导。各地要按照中央要求,建立健全群众信访通报制度,向社会公开咨询和举报电话,确保信访渠道畅通。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符合政策、具备条件的,要及时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要耐心地向农民解释清楚,做到事事有反馈,件件有回音。对上级批转的信访事项,要按期反馈查处结果,不得搪塞敷衍。各级领导要亲自抓督查工作,定期或不定期派出督查组,对改革政策落实情况开展明察暗访,了解真实情况,及时查错纠偏。凡是违反有关规定乱收费,或者歪曲中央和省改革政策加重农民负担的,不但要追究该地区的领导责任,而且上级财政要相应扣减给该地区的转移支付资金,并将重大案(事)件予以通报。各地要把督查与调查研究、指导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对改革中的问题早预见、早察觉,及时研究对策,减少失误,扩大成果,真正把农村税费改革这项利国利民的大事办好,好事办实。

附件:《福建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

中共福建省委

福建省人民政府

2003年10月7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6篇: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决定

【发布单位】81302

【发布文号】闽委发[1996]8号 【发布日期】1996-03-23 【生效日期】1996-03-2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决定

(1996年3月23日闽委发〔1996〕8号)

各地、市、县委,各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直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省第六次党代会关于搞好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提高城镇现代化水平的精神,充分发挥城市(含县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和中心作用,切实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推动我省城市朝着现代化目标更快更好地发展,特作如下决定:

一、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紧迫感

1、从战略高度认识城市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城市是区域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信息的聚集中心,也是国民经济的增长中心,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的发展,城市功能的完善,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周围小城镇和农村的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好,对促进改革开放和生产力的发展,更好地满足城乡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充分认识加强我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紧迫性。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城市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城市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从总体上看,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仍然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城市规划起点不高,城市功能不全,执行随意性大,建设标准偏低,管理薄弱,城市环境质量没有根本改善。这些问题的存在给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给人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和城市的继续发展都带来一定的影响。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提高我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而又迫切的任务。各级政府一定要充分认识我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存在的差距,增强紧迫感,下大力做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3、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改变不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旧框框、旧观念,解放思想,推进改革,走出新路;努力壮大城市经济实力,适当加速城市化进程,继续改善市政基础设施条件,做到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环境建设协调一致;立足当前,面向21世纪,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使各项规划、建设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拓宽建设筹资路子,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投资建设,加快城市建设发展步伐。

二、

二、明确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城市现代化

4、我省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要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城市合理布局,有利于理顺城市行政区划体系。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城市的区位环境、历史沿革、发展趋势、地方特色等具体情况,确定不同的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

5、我省城市发展总的目标是:通过适当扩大现有大城市,加快发展中等城市,合理发展小城市,重视建设小城镇,到2010年,建成1-2个非农业人口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3-5个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上的大城市,6-8个非农业人口20万以上的中等城市,30个左右小城市,形成布局合理、结构完整、分工明确、各具特色、山海协作、城乡一体的城市体系。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我省城市建设成为设施配套、服务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管理有序,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城市。

6、建立合理的城市布局。我省城市布局,要以厦门至福州的沿海黄金地带作为核心区域,沿铁路公路干线、沿海、沿江向外推进和辐射,按照垂直于交通线、单边纵深组团的方式发展,形成四条城市带:一是从南部诏安到东北部福鼎的沿海纵向城市带;二是从北部武夷山至西南永定的中部铁路、公路沿线纵向城市带;三是从福州至光泽的闽江流域及北部铁路沿线横向城市带;四是从湄洲湾至长汀的南部铁路沿线横向城市带。

7、我省城市建设发展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到2000年,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重点建设大中城市的道路交通、供水排水和与环境建设有关的基础设施骨干项目;基本改变城市“脏、乱、差、挤”的状况;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有明显改善;城市化水平提高到25%以上。第二阶段,到200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35%以上;城市基础设施与社会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形成道路交通便捷、供水充足、排水通畅、垃圾污水处理完善的体系;达到功能设施配套,市容整洁,环境优美。第三阶段,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40%以上。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做到规划科学化、布局合理化、设施现代化、功能多元化、城乡一体化、管理法制化、环境净化美化。

三、

三、高起点规划,为城市建设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8、树立超前意识,提高规划水平。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龙头”,提高规划设计水平是最大的节约。要加快规划编制的步伐,按照现代化的要求,以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为目标,搞好跨世纪城市规划的编制和调整工作。对下一世纪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环境需求进行科学预测,并在规划中相应做出合理的安排和布局。

9、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加强道路交通、供水排水、供气、环卫环保、园林绿化、电力电信、市场网点和防洪、消防、抗震、人防设施、殡葬场所等专项规划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分区规划的编制工作。1998年,全省设市城市的近期控制性详细规划要基本完成,明确各地块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间距、道路面积占有率、停车场配置等规划指标,并建立定期公示制度。居住区规划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省《城市居住区技术经济指标》。对城市近期建设的地段,要抓紧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具体指导城市各项建设。

10、加强城市设计。搞好城市主要地段和商业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旅游点、机场、车站、码头等城市主要窗口的景观设计,精心设计城市建筑物的外形、色彩及城市雕塑等。城市设计既要体现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又要体现时代精神,突出文化氛围。开展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方案的招标、评优工作,鼓励国内外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单位平等竞争,提高设计水平。

11、要舍得投入资金编制规划和适度超前做好规划前期的城市测绘工作。各城市要根据实际情况,把城市规划编制经费和测绘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证需要。要在全省全面推行城市规划成果有偿使用,收足用好城市规划管理费。

四、

四、高标准建设,创造现代化城市的物质基础

12、城市建设要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遵循“先地下后地上”的程序。重点抓好以城市道路、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公共交通、燃气、供电、通讯、园林绿化和环卫设施等为主的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

13、加快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下大力解决城市道路短缺、交通拥挤的问题。特大城市要高标准建设城市快速干道网和大容量的轨道交通,大中城市要建设城市快速环路和过境路,小城市重点搞好主要道路建设。同时,也要重视小街小巷和人行道的铺建、覆盖。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客运交通体系,在发挥国有公共交通企业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济成份的公共交通企业。交通部门征收的公路养路费应安排一部分,用于补助城市出入口的道路改造。电力、邮电、广播电视等有关部门要在道路建设的同时搞好地下管线建设。按照“谁建设、谁收费、谁养护”的原则,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快城市各种类型的停车场建设。到2000年,城市人均道路8平方米,万人拥有公共汽车7辆。

14、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到200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20%;2005年,全省所有城市都要建成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率要达到40%以上。

15、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是改善城市生态、治理环境污染、美化城市面貌的有效手段,对吸引外资、发展旅游业和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有十分重要意义。各城市政府要十分重视城市绿化工作,把城市绿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大中城市一般都要在中心地带建设开放式、半开放式的大型绿地、大型广场,小城市应有街景绿化;各市、县、区至少拥有一处综合性公园。城市道路两旁裸露部分必须绿化,新建城市干道绿化率不小于25%。新区开发和旧区改建的绿地建设要与项目建设同步施工,严格按规定的绿化标准进行建设,对未完成绿化的,责令限期完成,逾期不完成的,由绿化专业部门进行绿化,并对责任单位按所需绿化费用的1-2倍征收绿化延误费。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鼓励单位和居民利用庭院空地和阳台屋顶种植花草树木,提倡发展垂直绿化。到2000年,全省城市初步建成布局合理的园林绿地系统,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0%,人均公共绿地5平方米。

16、加快城市公共厕所、垃圾转运站、贮粪池和垃圾处理场等环境卫生设施的建设。2000年城市公厕布局合理,水冲式达100%;垃圾密闭化集装箱式转运站达80%以上,粪便、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要达70-80%。

17、切实搞好城市公共设施和生产生活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加快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娱乐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强人文景观建设,保护好历史文物;重视人防、抗震、防洪、防火等安全防范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防灾抗灾能力;加快城市电网、安全防范设施、商业设施、邮电设施等建设,使城市发展与公共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相同步,为城市生产和居民生活创造方便、舒适、良好的条件。

18、扶持发展经济适用的住宅建设,逐步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住宅建设要以解危解困为重点,通过组织实施“安居工程”、“广厦工程”,1998年前解决人均居住面积在4平方米以下的城镇家庭的住房困难。有条件的城市要建设住宅试点小区,为城市居住区建设树立样板。

19、坚持走综合开发的路子。要在规划统一指导控制下,组织开发建设单位实施综合开发建设,保证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和规模效果,保证公建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的配套,特别是停车场、排水管道、园林绿化、公共厕所、垃圾站需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建立严格的新建住宅小区竣工综合验收制度,加强物业管理,对不按规划、配套建设不到位的房地产开发,不允许出售和交付使用,不得办理土地使用权和房屋产权登记,并应赔偿预先购房者的损失。到“九五”期末,城市住宅的综合开发率达到75%以上,县城新区达60%以上。各市应因地制宜,确定合理的开发用地规模,严格控制零星插花建设。

五、

五、高效能管理,促进城市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

20、城市管理是巩固城市规划建设成果,保证城市系统高效能运转的重要环节。要高度重视抓好城市管理这一基础性工作,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理顺管理体制,改进管理方法,规范运作程序,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21、加强城市规划的管理。城市规划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城市规划具有法律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严格遵照执行,不得随意变更。各级领导和规划管理部门更要带头执行规划,自觉维护规划的严肃性,随意改变的,要追究领导责任。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使用和各项建设,必须一律执行法定的“一书两证”规划管理制度。规划管理权必须集中在城市政府,不得下放。要增强城市规划管理的透明度,发动全社会监督城市规划的执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和完善举报、投诉制度,依法查处违反规划的行为。上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下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执行城市规划情况的检查监督。人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执法监察,对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要坚决查处,严肃处理。

22、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城市建设所有项目,必须严格按建设程序的要求执行,杜绝边立项、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建设。严格执行工程建设的报建和招投标制度,监察机关要协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定期组织检查监督。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特别是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工程质量管理。

23、加强市容管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市容标准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并组织认真实施,下决心改变乱倒垃圾、乱堆弃土、乱排污水、乱贴广告、乱摆摊点、乱占道路、乱搭盖等现象。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市容管理的规定,保持建筑物的整洁、美观和完好。建设单位应按规定文明施工,严格控制施工现场的各种粉尘、废水、废气、废物以及噪声、振动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居民的干扰。城市园林绿化部门和有关单位在栽培、整修花草树木时,应及时清理遗留枝叶和渣土。加强报栏、画廊、公共广告栏、橱窗、路牌、门牌、交通标志、电话亭、果皮箱等市政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维修,做到设施完备,内容健康,整洁美观,方便群众。

24、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继续开展创建卫生城市活动。继续推行路段清扫包干责任制和“门前三包”责任制。积极推广垃圾袋装、净菜上市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对城市生活废弃物,要日产日清,并逐步实行无害化处理。对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企事业单位,要限期治理;对居民区、风景名胜区污染严重的企业,要创造条件逐步搬迁。注意保护好有特色的古建筑、古树名木。加强城市园林和绿地的保护,对占用城市园林、绿地的建设项目,要从严控制,非法侵占的要严肃处理。抓好城市供水水源保护和内湖内河整治,采取措施防止水资源污染。提高环卫工人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稳定环卫队伍。

25、加强市政工程设施管理。各级市政工程管理部门应按照统一管理、加强养护、积极改善、逐步提高的原则,建立健全管理、养护、维护的规章制度和检查监督办法,确保城市道路、桥涵、排水、防洪、照明、消防等设施处于完好状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任意开挖或占用道路、桥涵、排水管道,不得实施危害防洪、消防等设施的任何作业。确需开挖的,要经市政工程管理部门批准,按要求缴纳修复保证金,并本着“谁损坏、谁赔偿”的原则,及时修复。

26、建立科学的城市建设管理体制。要从有利于提高城市整体功能,有利于为生产生活服务出发,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加强队伍建设,建立起高效运转的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各级政府的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城市建设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公安、工商、交通、环保、土地、卫生等部门依据法律规定和职责分工,做好有关的监督管理工作。为有利于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对建成区内、产权属于有关部门的道路、内河、排水渠等,经协商并修复完好后应移交给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管理。

27、坚持依法管理城市。结合我省实际,加快制定城市工作中亟需的管理法规,逐步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抓好执法队伍建设,开展经常性的执法检查,保证各项法规的实施。各级领导和城市管理部门要以身作则,带头执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六、

六、拓宽资金渠道,增加城市建设投入

28、确保城市建设资金需要。城市建设要上水平,关键在于资金投入。要开辟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增加城市建设投入。凡是国家和省政府已经出台的筹资政策,要按标准收足,未经省政府批准,不得擅自减免。搞好城市建设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要遵循“人民城市人民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动员全社会共同为城市建设出力。

29、各级政府要将城市规划所确定的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把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先行工程,落实资金安排计划。到2000年,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7%以上。

30、调整现有收费项目的征收标准。①修订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管理办法,适当扩大征收范围和提高征收标准。②城市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用于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的部分不得低于50%,少数确有困难的老企业搬迁,经当地政府批准后比例可适当降低。

31、贯彻实施国家已经明文规定的收费政策。这些收费政策是:①城市排水设施有偿使用费;②城市新增供水容量建设费,向使用单位一次性征收;③风景资源保护费,征收标准按风景区门票和住宿费的5%收取。具体实施办法由省建委提出,经省财政厅、省物委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颁布执行。

32、开辟新的资金渠道。各城市要从城市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并充分考虑城市企业、居民等单位和个人的合理负担,因地制宜,适时出台新的城市建设资金筹措办法。具体办法由各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财政、物价主管部门提出,经省财政厅、省物委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33、设立城市建设资金专户。以上征收的各种城市建设资金,全部集中存入城市建设资金专户,由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使用计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财政部门和审计机关负责监督。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在今年内制定城市建设资金专户实施办法,报省政府批准执行。

34、加强城市建设资金的省级宏观调控。省级财政安排城市建设的预算内资金应逐年有所增加。今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的新增收部分主要用于当地城镇建设,省里适当集中一部分。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使用计划,重点用于补助城市基础设施骨干项目建设和老、少、边、贫地区的城市建设以及受灾补助,财政部门和审计机关负责监督。

35、积极探索城市建设筹资新路子。有计划地采用BOT投资方式、部分转让城市基础设施经营权方式,确定合理投资回报率,鼓励、引导外资、合资、股份、个体、私营资本投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兴办市政公用事业。

36、建立合理的市政公用事业价格体系。城市燃气、供水、公共交通、公园和风景区等公用事业的产品和服务,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和不同项目,分别按成本加微利、保本经营、微亏加财政补贴等办法合理定价,其市场补偿不足的部分财政部门应及时补贴到位。进一步改革公用事业价格管理体制,除国家级风景区门票及地(市)所在地的自来水价格和福州市的燃气、公园门票、公交票价由省物委审定外,其他地市的燃气、公园门票、公交票价和县(市)的自来水价格由各地人民政府自行制定。

七、

七、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市民建设发展现代化城市意识

37、创造优美、和谐、整洁、有序的市容市貌,必须高度重视对市民的文明教育。要经常地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向广大市民宣传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法规、城市文明公约,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健全市、区、街、居四级宣传网络,加强市民的日常性教育,使宣传工作深入到各行各业、社会各个角落。认真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方针,适当组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部门和城市居民参加义务劳动,以培养市民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的意识。

38、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城区、街道、居委会的作用,搞好区域共建活动,提高区域的自治自防能力。开展“文明街区”、“文明单位”、“文明市民”等评比活动,表彰先进,弘扬正气。同时,对不文明的行为要进行批评教育。

八、

八、加强领导,切实做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39、做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是各城市党委和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各城市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城市工作的领导。城市政府要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抓紧抓好,真正做到领导到位、精力到位、措施到位。各城市都要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组成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审定实施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近期计划和计划,组织制定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法规,协调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城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予以协调解决,对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要加强检查督促,狠抓落实。建立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作为考核市长政绩的重要内容。要建立城市建设报告制度,城市政府每年至少要向同级人大、政协报告一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执行情况,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的监督、检查。

40、各城市党委、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决定》精神,结合各地、各部门的实际,提出具体贯彻意见,狠抓落实。同时要参照本《决定》精神,认真抓好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7篇:福建政府投入4.6亿补助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福建政府投入4.6亿补助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作者:

来源:《中小学电教》2014年第01期

近日,福建省光泽县华桥乡增坊小学用亲手制作的新年贺卡,向福建省委常委、省委教育工委书记陈桦汇报学校的巨大变化:教学楼在暑假进行了翻新,添置了200套新课桌椅,还配了30台崭新电脑,平均每6人就有1台电脑。

2013年以来,福建省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以补足教育均衡发展的“短板”。省级财政拿出4.6亿元,安排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每个县一次性教育专项补助经费2000万元,其中75%以上投入义务教育阶段;对蕉城区、建瓯市、建阳市、漳浦县、漳平市5个财力相对贫困的县(市、区),分别安排500万元,用于补助当地义务教育学校配备教学仪器设备等。同时,省财政安排经费4500万元,用于补助尚未开设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学校购置电脑等设备,并专门组织各地招聘一批英语和信息技术课的专任教师。2014年春季开学,全省小学将100%开齐开足这两门课。

第8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福建省民族工作协调委员会组成人员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6]212号 【发布日期】2006-09-28 【生效日期】2006-09-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福建省民族工作协调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

(闽政办[2006]212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直有关单位;

因人事变动,经研究,决定调整省民族工作协调委员会组成人员,调整后的省民族协调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主 任:王美香(副省长)

副主任:罗 健(省政府副秘书长)

王聚仁(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厅长)

委 员:刘群心(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郑新聪(省经贸委副主任)

刘 平(省教育厅副厅长)

符卫国(省科技厅副厅长)

钟 安(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副厅长)

江华先(省民政厅副厅长)

张小平(省财政厅副厅长)

吴钦霖(省人事厅副厅长)

叶 敏(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王知瑞(省建设厅副厅长)

宋海滨(省交通厅副厅长)

刘子维(省水利厅副厅长)

朱淑芳(省农业厅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范碧云(省文化厅副厅长)

阮诗玮(省卫生厅副厅长)

兰思仁(省林业厅副厅长)

吴振坤(省地税局副局长)

傅祖桂(省广播电视局副局长)

徐正国(省体育局副局长)

陈志强(省统计局副局长)

潘崇奎(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

黄世峰(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

郑维荣(省旅游局副局长)

马国林(省农办副主任)

卢圣鑫(省侨办副主任)

石九生(省农行副行长)

省民族工作协调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负责日常事务。办公室主任由钟安副厅长兼任。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九月二十八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9篇: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监察厅关于进一步规范省级政府采购工作的通

【发布单位】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监察厅 【发布文号】闽财购[2005]5号 【发布日期】2005-01-11 【生效日期】2005-01-1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监察厅关于进一步规范省级政府采购工作的通知

(闽财购[2005]5号)

省直各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以来,我省政府采购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取得初步成效。为了全面贯彻《政府采购法》,规范采购人的行为,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关于政府采购计划的编报

1.各单位应严格按照省级政府年度公布的集中采购目录,并在采购资金落实的前提下编报集中采购计划。

2.各单位必须在市场询价的基础上合理编报计划价格,并作为采购代理机构掌握的最高限价。采购代理机构可以在开标后公布预算价格(价格作为标底的除外)。如因计划价格偏低造成所有投标供应商的报价超过计划价格的,将作为流标处理,需重新编报采购计划,重新组织招标采购。

3.采购项目由采购人确定,但原则上只报品名、规格型号、技术指标,不能指定品牌(除控购、协议供货定点采购方式外),否则将视为排斥潜在的供应商。

4.由于特殊技术指标等原因确有品牌要求的,应报三个以上同档次的品牌。如因不同档次品牌而造成招标过程中供应商少于三家的(多家供应商提供同一品牌的视同一家),应重新报送品牌,并重新进行招标。

5.报送三个以上品牌的采购项目,其设定的技术指标应是所报送的所有品牌的共性技术指标,不得以某一品牌特有的技术指标为条件。否则将视为排它性条件,引起供应商质疑或投诉时需承担相应的责任。

6.如因客观原因不足三个品牌或需要指定单一品牌的,必须另具函说明理由,并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同时加盖公章,以示负责。

二、关于政府采购方式的选择及委托代理

1.各单位应认真对照《政府采购法》规定的条件申报采购方式,凡申报采用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询价采购方式的,单位必须具函说明理由,符合哪种条件的就申报哪种采购方式。省财政厅将制定运作制度及责任追究制,严格按条件按程序进行审批。不符合条件的采购方式,将不予审批。

2.采购项目经审批后,属于通用类项目,各单位必须委托省政府采购中心组织采购;属于特殊类项目,可由采购人选择在省政府采购中心或在省财政厅获准登记的招标中介机构组织采购,但不得委托未经省财政厅备案登记的招标机构。

三、关于政府采购文书的确认

1.各单位对招标中介机构编制的采购文书进行审查与确认,并加盖单位公章。采购文书的确认时间应在五个工作日内完成。确认后的采购文书如没有相关质疑和投诉的,一般不再变更;如有质疑和投诉情况并经查属实的,应进行合理调整。采购监管部门如发现采购文书有不合理的内容,可责成采购人、招标中介机构进行修改。

2.由于一般货物的采购是在供货验收后付款,采购人可在采购文书中对商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提出具体要求,但不宜对供应商再设置其他资质等限制条件。

3.设备制造和工程项目采购涉及预付款项的,可设置企业注册资金的条件,但资金额度不得超过该采购项目的计划总价。

4.除国家有规定的企业资质要求外,在采购文书中不宜再设置其他无依据的条件或排它性条款。

5.不得设置省以下区域性的限制条件。

四、关于采购人参与评标的若干事项

1.一个单位的采购项目单独进行招标采购的,该单位应派有关人员参加全过程监督,并可按规定派单位代表参加评标。零星采购项目由省政府采购中心定期汇总后进行集中采购的,各单位一般不派代表参加评标,由省政府采购中心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参加评标的采购人代表如与供应商有利益关系的应依法提出回避,采购人应及时改换代表。

2.参加评标的采购人代表应该负责地按标书约定的评标方法和评标纪律,进行客观公正地评标。

3.参加评标的采购人代表可以在评标会上陈述本单位对采购项目的技术要求,但不得指定品牌,不得误导其他评标人进行评标,不得干预其他评审人进行独立评分。否则,监标人员或招标中介机构有权当场中止其参加评标活动,并及时报告政府采购监督部门。

4.除参加评标的采购人代表、评审专家、监标人员以及组织评标的招标中介机构人员外,其他无关人员不得进入评标现场。

5.监标人员只负责采购项目评审的监督,不得参与评标和发表倾向性意见。

五、关于经评审确定中标供应商时应把握的问题

1.采购人必须尊重评审委员会的意见,按照评标报告中推荐的中标候选供应商顺序确定中标供应商,也可以事先授权评标委员会直接确定中标供应商。中标确认在收到评标决议后五个工作日内完成。

2.如采购人因特殊原因否决第一中标人,必须出函向省财政厅说明合法理由,并附相关证明材料。经确认后类推第

二、第三中标人。特殊情况下可申请重新招标。

3.采购人无正当理由不能不确认中标人,也不得取消采购计划。

六、关于政府采购合同的签订及项目验收

1.政府采购合同的签订和项目验收均由采购人依法组织实施。

2.合同签订应按《政府采购法》规定,在中标通知书发出后三十个工作日内,由采购人与供应商签订。要求现货的项目必须在七个工作日内签订合同。采购人或中标供应商无正当理由拖延时间不按时签约的,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3.采购人应当组织对供应商履约的验收,大型或复杂的采购项目应当邀请国家认可的质量检测机构参与验收,其所发生的费用由采购人承担。

4.采购商品经验收合格后,采购人的验收成员应当在验收书上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如验收不合格,也应在验收书上写明原由。

5.验收应当在设备到货安装、调试后的七个工作日内完成,不得无故拖延。合同另有约定的,按合同约定办理。

七、其他事项

1.采购人对委托招标中介机构组织采购的项目,其招标中介机构的收费按国家规定执行。

2.各单位零星采购项目由省政府采购中心定期整合后组织采购的,由省政府采购中心按规定的工作程序办理。

福建省财政厅

福建省监察厅

二○○五年一月十一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上一篇:广播稿运动会专题下一篇:乡镇电商典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