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福建省教案(推荐10篇)
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一)运用地图,了解福建省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
(二)了解其丰富的森林资源、水产资源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三)了解福建省作为侨乡的优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四)了解福建省各主要沿海城市的分布,并总结出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的能力。
(五)培养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或成果,并与别人进行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建议
新课导人:
方案①:同学们,你们喝过“铁观音”茶吗?去过举世闻名的风景区武夷山吗?看过泉漳木偶戏吗?它们与哪个省区有关?
方案②: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浙江,继续沿海岸线南行,就进人了福建省。让我们一同走进福建,了解福建。
对福建省“自然环境”进行讲述时,可运用“中国政区”图和“福建省地形”图,提出下列问题:
1.福建省位于我国大陆的什么方向?
2.与福建省相邻的省有哪些?福建省与我国哪个省隔海相望? 3.福建省的地形特征是什么? 4.福建省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
由于学生前面已学了多个省级行政区划的自然环境,对读图、析图有一定的基本知识,因此教师可以以提问的形式展开教学,通过问答让学生了解福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与台湾省隔海相望,陆地上分别与我国的浙江、江西、广东为邻。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讲述福建的“森林资源”时,指出福建省是我国第四大林区,森林覆盖率高,竹林面积广。其次,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瓜果、茶叶、名贵药材来展开教学,进一步强调其丰富的物产资源。
讲述福建的“海洋资源”时,教师可略讲,因为学生在前面已学习了其地理位置,知道福建是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个省份,因而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在讲述福建省作为我国“著名侨乡”的省区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请学生朗读教材P.48正文第二段。
2.提问:福建省的旅外侨胞和华裔大约有多少?(1000多万。)3.讨论:广大侨胞和华裔是如何促进本省社会经济发展的? 4.教师用多媒体保件展示出以下提纲,然后逐条小结:
(1)直接投资,缓解福建发展的资金矛盾;(2)智力支持,加快福建科技兴省进程;(3)贸易合作,扩大福建产品的贸易市场;(4)牵线搭桥,推动福建对外合作交流;(5)捐款捐物,促进福建公益事业的发展;(6)私人汇款,改善侨眷的生活生产条件。
补充:华人华侨通过直接投资,缓解了福建发展资金的矛盾。改革开放20多年,福建的经济发展速度之所以跃居全国前列,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利用大量外资。在这些外资中,海外华人华侨投资占近l/3。华人华侨通过贸易合作,扩大了福建产品的国际市场。如 1999年全省进出口总额高达176.45亿美元,福建省的外贸出口额和国际市场份额有1/4强是海外华人华侨帮助实现的。华人华侨通过捐款捐物,促进了福建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海外侨
胞素有关心家乡事业建设的传统。如:到1998年,海外华人在福建的捐款物达60多亿元。华人华侨通过智力支持,加快了福建科教兴省的进程。福建籍的华人华侨中有大量各方面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福建省就十分重视引进海外科技人才,成立了引进海外华人科技的专门机构,先后引进海外留学人员和访问学者约 3 000人次,极大地加快了福建的科技兴省进程。华人华侨通过牵线搭桥,推动了福建对外交流和合作,充分发挥海外关系广泛的优势,积极搭桥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在投资贸易会上、在文化上都做了许多有益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福建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华人华侨通过私人汇款,改善了广大侨眷的生活和生产条件,福建省的侨汇约占全国的1/4左右。
讲述福建省“发达的旅游业”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请学生完成教材P.48活动题2,让学生思考、讨论,福建发展旅游业的其他有利条件。
2.运用地图,要学生找出武夷山的位置,教师简要介绍武夷山风景区。
补充:武夷山风景区红岩挺秀,碧水流淌,山水辉映,有“奇秀甲于东南”之称。风景区峰峦起伏,沟谷纵横,碧水丹山,环曲回抱,是典型“丹霞地貌”旅游区。林区野生动物达400多种,有“蛇的王国”和“昆虫世界”之称,生物资源丰富乃世界罕见。是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的自然保护区。1999年12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人《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目录》,成为我国第四个、世界第22个双重遗产地。
3、要求学生完成教材P.48活动题3,了解武夷山地理位置,熟悉从北京到武夷山各主要交通路线。
在讲述福建“发达的沿海城市”时,可放映展示厦门、泉州、漳州的风光片,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城市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然后要学生完成教材P.48活动题l,教师总结。
课外活动:
关键词:福建省;高考地理试题;命题规律
一、福建省2011年高考地理试卷分析
地理试卷由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两部分组成。从试题内容上看,必修部分和区域地理分值占85分,选修部分分值占15分。必修部分和区域地理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以及选修部分所占分值如下:
二、试题特征
2011年福建高考文科综合卷地理试题,严格按照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福建省考试说明的要求命制。试卷难度值介于0.45到0.50之间,易:中:难试题的比例约为3:5:2。
1.回归基础,突出主干,重视原理和规律的应用。试题注重对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不回避地理学科的重点内容和主干知识。考查的内容涉及地球运动、地形、气候、河流、工业、农业、城市、人口、聚落、海洋表层温度、冰雹灾害、水资源利用等。
2.突出核心能力,重视学科素养,彰显地理特色。试题坚持能力立意,全面体现考核目标与要求。试题充分运用地理图像语言,考查考生读图、用图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体现地理学科特色。地理试卷共有8幅图表,包括区域地图、统计图表、专题地图等,试题注重图表的信息承载,要求考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文信息,综合分析的能力。
3.稳中求新,难度适中,充分体现选拔功能。试题呈现形式新颖,情境素材主要取自于正式出版的统计资料和学术刊物,并提取与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相关的考点,把难度真正降到中学要求考查的范畴。试题既有利于考查目标的达成,又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对高中地理教学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4.重探究,促迁移,重视过程和方法考查。倡导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地理试题设计着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迁移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如40(B)冰雹是一种自然灾害(气象灾害),教材中有涉及,虽未详细阐述,但通过试题给出冰雹的基本属性、形成条件及某省多年平均月雹日的变化曲线等情境,要求考生分析冰雹多发的时间及成因,并提出防御措施。试题旨在引导考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运用地理基本知识与原理分析地理过程、探究地理成因,考查其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最终实现活学活用的教学目的。
5.联系乡土,渗透社会热点,反映时代特征。试题有机联系乡土地理,体现福建特色。如福建多丘陵山地、多冰雹、重要的柑橘产地等,使试题既具有濃厚的乡土气息又含而不露,潜移默化地培养考生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怀。
三、2012年高考地理复习策略与步骤
根据上面分析,我建议2012年高考地理复习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用两个学期进行第一轮复习。第一轮复习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突出高中地理大框架。地理大框架都要在理解透彻的基础上记忆下来;把面铺宽。让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系统化,在复习中还要以配套练习进行强化。因此,第一轮复习尤为重要,是基础知识积累的重要一环。
2.第二阶段用一个学期进行第二轮复习。一轮复习是铺面,二轮复习则是突点,在进行二轮复习建议:穿插小专题来强化地理知识的区域性和系统性。整个复习可以穿插十二个小专题进行:专题一:地球和地图、专题二:地球的运动与光照图、专题三:等值线图判断、专题四:大气运动规律、专题五:气候分析、专题六:陆地和海洋、专题七:地理统计图、专题八:区位分析方法、专题九:区域地理、专题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专题十一:选修部分、专题十二:地理答题技能。
3.第三阶段就是最后临考三个月要进行学科综合训练和点评,通过学科综合卷训练学生的应考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勇.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课程开发[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2).
一、教学目标: 多民族的大家庭
知识与能力——
1、说出主要的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
2、举例说明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
3、通过课堂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及其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民族音乐、是个、技术、艺术等多种形式感受
不同民族风土人情。
2、利用我国人口,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来把握主要少
数民族分布状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收集,展示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培养
学生尊重和关心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意识。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大家庭中兄弟姐妹之
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促进祖国的伟大
进步。
二、教学重点:
1、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2、了解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三、教学难点——把握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概况、区域。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手段——音乐、图片、班级中少数民族同学的现身说法。
六、课型—— —— 新授课。
七、课 时—— —— 1课时。
八、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歌:“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刚才同学们听到的歌曲是1991年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会歌《爱我中华》,它在谱曲中广泛采用了广西、云南少数民族的音调曲调,活泼、欢悦,流传广泛。同时,大家来看教材地15页的图1.14“多民族的大家庭”,仔细观察并思考。
师:通过歌曲和图片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呢?
生:略
师: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团结和睦的大家庭。
(二)进行新课
板书: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
一、56个民族
师:下面我们假设自己代表一个民族,向同学报告你代表哪个民族,不许重复,尽量说出自己知道的我国56个民族。
生:汉族、回族、维族、苗族„„
师:你们说的都很正确,下面我们来看第16页文字信息,快速阅读回答我的问题:
①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是?
答:汉族
②除了汉族之外,其他民族为什么统称为少数民族?
答:相对汉族而言,其他55个民族在人口数量上处于少数。因此,称汉族之外的55个民族为少数民族。
③人口数在500万以上的民族是哪些?
答: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④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什么族?人口最少的呢?
答:壮族珞巴族P20
师:我国少数民族大多数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还有自己的文字,同学们请拿出一张人民币,仔细观察上面有何信息?
生:毛泽东头像、阿拉伯数字„„有些我们不认识的字母。
师:那些我们不认识的字母,就是我国四种少数民族的文字,请大家对照第16页图1.15观察是哪四种少数民族的文字。
生:分别是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和壮文。
师:你们的观察能力大有长进。各少数民族除了有语言和文字,他们还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和传统的体育活动,大家来看书17页活动2.3题。
师:这些文化瑰宝是祖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中得到保护和发展,而且我国宪法规定(16页):各民族都有保
持和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而且宗教信仰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师:我国民族不仅风俗、文化、习惯各有特色,分布上有独特之处。
二、民族分布
引导学生阅读18页图1.17分析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汉族用什么颜色表示? 黄色
2、其他图列代表的民族我们统称什么?少数民族
3、我国哪种民族分布最广泛?分布在哪?
汉族中部、东部
4、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西北、西南、东北
5、少数民族中分布最广的是哪个族? 回
6、找出有多个少数民族居住的省、自治区?
广西、贵州、云南、湖南、新疆„„
师:感受了民族分布的特点,你们讨论一下用一句话归纳分布特点。生:略
师:同学们都动脑筋思考的不错,民族分布特点就是“大杂居、小聚居”你知道他的含义吗?
生:略
师:同学们可以讨论民族分布特点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带来的影响,我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一直以来都积极地帮助和支持,使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你们可以从生活中
找到实例吗?
生:略
(三)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56个民族犹如56枝花盛开在祖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各民族亲如姐妹兄弟,相互尊重、共同奋斗、齐心协力为祖国的经济发展而努力。
(四)作业设计:1.闯关第11页——13页
2.图册第8页
3.复习第一章,预习第二章第一节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一、56个民族
汉、回、苗、蒙、壮、土、土家
蒙古文、藏文、壮文、维吾尔文„„
二、民族分布
汉:中、东
少数民族:西南、西北、东北
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六)课后反思:
在设计这堂课时考虑到八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我利用 音乐和图片等直观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探索思维,鼓励学生了解教科书之外的知识、拓展知识面,加强地理与现实的结合。
一、在好课上,我会感觉到轻松。这种轻松来自师生关系的和谐。老师像兄长,谆谆教诲;老师像朋友与我们一起交流。这种轻松来自教学张弛有度,我们不是疲劳的写啊写,做啊做,而是听说并举,手脑结合。
二、在好课上,我会感觉到兴奋。这种兴奋,是由于我对老师的喜爱。课上他的一言一语、举手投足,严谨中不失活跃,沉稳中又显出幽默。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这种兴奋,是由于我对这节课的`喜爱。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倒像是在玩,老师和学生都同时成了游戏中的一个角色。课上我学习的热情被调升到最大限度。
三、在好课上,我会觉得自信。这种自信,是由于我能在课上充分地表现。我可以像小先生一样讲解,我可以像辩手一样辩论。我不必担心因失误而带来的讥讽,我不必害怕因轻视而产生的孤独。我会时时感觉到,自己才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这种自信,是由于课堂上我经常得到老师、同学的赞许。一个会神的眼色,一句激励的话语,我打心眼里感觉到自己真的好了不起。
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文章是如何表现舞蹈的“飞动的美”。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放视频:杨丽萍的舞蹈《竹》,欣赏两分钟。让学生说说感受。你想过用你的生花妙笔把她写下来吗?(注:这里就有写作的意识的强化)好,现在,我们就看冰心老人是如何描写舞蹈的。她是如何把动作用语言诠释的。板书:观舞记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在第一遍阅读时,可采用默读的方法来通读全文,注意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你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是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现了印度舞蹈的美。)
2、本文是怎样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描绘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呢?
再次阅读文章。在这次阅读时,稍稍放慢速度,拿起笔来,边读边动笔做些圈点勾画:
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优美,也有一些生字词,请同学们参考注释自读全文,读的时候用直线勾画出不懂的词句,可以查找字典、词典;用波浪线勾画出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3、指名读、齐读下列词语:
清扬
咿哑
静穆
端凝
颦蹙
粲然
嗔视
变幻多姿
本色当行
离合悲欢
低回婉转
叱咤风云
浑身解数
高视阔步
尽态极妍
息息相通
三、研读课文:
1、本文描写了印度舞蹈的美,文中哪些语句或语段表现了舞蹈的美?
——第2—6小节 ——第13—18小节。
——体会这些语段从服饰、姿态、神情、动作等多方面来表现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
2、能否引用文中语句,并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舞蹈?或说说印度舞蹈主要表现些什么内容?
——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可以表现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也可以表现自然和其他,一般用音乐伴奏。
——印度舞蹈主要表现神和人的故事,模拟自然界生物的姿态。(在第17、18节)
四、阅读探析:
1、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是很困难的,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本文主要是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都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而又通过语言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享受。
(找出精彩语句或语段,认真思考)
——生动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态,以及作者的赞叹之情。
——正面描写结合侧面描写,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2、阅读过程中,有没有感到不理解的语句?
备案:
①为什么第17小节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是不够的,还要心灵的完全投入,使自己也成为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才能达到美的境界。
②第19小节中说:“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为什么看了她们的舞蹈会体会到她们的文化?你感到印度文化有什么特点?
(朗读第19小节)
首先,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以,“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
其次,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养料,卡拉玛姐妹也是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不会这样优美动人。
插入介绍印度宗教及文化概况。
再次朗读,深入感受
五、知识迁移
如果说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声响的话,那么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是心灵之舞。只有心灵之舞才是真正的舞蹈。请问我们中国有这样的舞蹈吗?
如杨丽萍的《孔雀舞》、黄豆豆的《丰收》等。
为什么说他们的舞蹈是心灵之舞呢?
明确:他们的舞蹈是整个身心的投入。杨丽萍的舞蹈不仅舞姿优美,而且还让人能感受到中国女性的美丽和温柔。黄豆豆的舞蹈,让人感受到中国男儿强壮的体魄和力量,感受到中华男儿坚强不屈的精神。
六、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
2、摘抄本文中优美语段,做一点语言积累。
教学目标:
1、赏析本文优美生动的舞蹈艺术描写。
2、感受、欣赏舞蹈“飞动的美”。
3、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体会作者在舞蹈动作的描写时语言的连贯性,并尝试写作。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文章是如何表现舞蹈的“飞动的美”。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放视频:杨丽萍的舞蹈《竹》,欣赏两分钟。让学生说说感受。你想过用你的生花妙笔把她写下来吗?(注:这里就有写作的意识的强化)好,现在,我们就看冰心老人是如何描写舞蹈的。她是如何把动作用语言诠释的。板书:观舞记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在第一遍阅读时,可采用默读的方法来通读全文,注意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你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是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现了印度舞蹈的美。)
2、本文是怎样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描绘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呢?
再次阅读文章。在这次阅读时,稍稍放慢速度,拿起笔来,边读边动笔做些圈点勾画:
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优美,也有一些生字词,请同学们参考注释自读全文,读的时候用直线勾画出不懂的词句,可以查找字典、词典;用波浪线勾画出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3、指名读、齐读下列词语:
清扬
咿哑
静穆
端凝
颦蹙
粲然
嗔视
变幻多姿
本色当行
离合悲欢
低回婉转
叱咤风云
浑身解数
高视阔步
尽态极妍
息息相通
三、研读课文:
1、本文描写了印度舞蹈的美,文中哪些语句或语段表现了舞蹈的美?
——第2—6小节
——第13—18小节。
——体会这些语段从服饰、姿态、神情、动作等多方面来表现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
2、能否引用文中语句,并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舞蹈?或说说印度舞蹈主要表现些什么内容?
——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可以表现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也可以表现自然和其他,一般用音乐伴奏。
——印度舞蹈主要表现神和人的故事,模拟自然界生物的姿态。(在第17、18节)
四、阅读探析:
1、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是很困难的,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本文主要是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都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而又通过语言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享受。
(找出精彩语句或语段,认真思考)
试从文中找出精彩的句子和段落,大声朗读,并从词语、修辞、句式或表现方法等方面思考,简单地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
——生动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态,以及作者的赞叹之情。
——正面描写结合侧面描写,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2、阅读过程中,有没有感到不理解的语句?
备案:
①为什么第17小节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是不够的,还要心灵的完全投入,使自己也成为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才能达到美的境界。
②第19小节中说:“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为什么看了她们的舞蹈会体会到她们的文化?你感到印度文化有什么特点?
(朗读第19小节)
首先,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以,“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
其次,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养料,卡拉玛姐妹也是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不会这样优美动人。
插入介绍印度宗教及文化概况。
——虽然现在印度属于资本主义国家,但宗教势力极大,所以也有人说印度是一个宗教国家。印度几乎所有的文化艺术形式、内容也都受此影响,多以表现宗教为主题。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也同样如此,例如第18小节中提到的莲花、鹿、孔雀、蛇等动物在印度的宗教中都有其象征意义。
再次朗读,深入感受
五、知识迁移
如果说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声响的话,那么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是心灵之舞。只有心灵之舞才是真正的舞蹈。请问我们中国有这样的舞蹈吗?
如杨丽萍的《孔雀舞》、黄豆豆的《丰收》等。
看尧山红叶,听风穴钟声,金秋十月,我们在美丽的鹰城---平顶山相聚!我是来自新蔡县今是中学的周小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的第二节。本节是认识省内区域的一个特例,主要是认识西双版纳的旅游特色。它体现了地理科学的区域性和综合性。在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思路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为学习下一章《认识跨省区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说学习目标
本节教材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主要有:
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根据有关材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3、举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依据《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研究,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课程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确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运用地图说出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并学会分析其热带季风气候形成的基本原因。
2、欣赏图片,了解西双版纳丰富的旅游资源。
3、根据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学会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迅速崛起的原因,以及旅游业对西双版纳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4、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说教材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西双版纳丰富的旅游资源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
由于八年级学生在综合问题上的分析能力还比较弱,结合本课具体学习要求,难点确定为:(1)对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分析;(2)探求如何保护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说教法学法】
八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表现欲强,本课又有较多图片及活动问题,因此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启发式教学法、设计活动教学法和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在学法上,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集:即归纳资料。
2、思:即思考问题。
3、讲:即风采展示。
4、用:即巩固延伸。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我分导入新课、探求新知、拓展训练、收获驿站、学以致用、美丽升华六个步骤进行。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杨丽萍的《孔雀舞》
孔雀舞是傣族最具特色的舞蹈,用此舞蹈导入,非常具有代表性,优美的舞姿让学生联想到云南省的轮廓,而在云南省的南部就是中国的孔雀之乡—西双版纳。这样设计让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的同时,产生一种一定要到西双版纳去看看的强烈愿望,自然导入新课。
二、探求新知
本节课整体分为两大板块:
1、丰富的旅游资源
2、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在引导学生学习西双版纳丰富的旅游资源时,我采取的是模拟旅游的活动方式,也就是到某地旅游,首先要知道位置;打点行装,要了解气候;到达地点,要欣赏风景。据此我设计了三个环节:1位置我介绍2气候我知晓
3、一起去探险.这样设计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也非常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位置我介绍”环节中,引导学生根据《云南省地图》及《西双版纳位置图》自己分析西双版纳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相对位置。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特点,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第二环节“气候我知晓”中有一个难点:学会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形成的基本原因。我是这样突破的:展示一些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沙漠景观图与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景观图对比,让学生思考“西双版纳临近北回归线,为什么却没有像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出现热带沙漠景观呢?”然后通过读图 →思考→讨论→得出结论:由于我国地理位置优越,季风气候显著。季风气候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样既突破了难点,又激发了学生爱国主义热情。
环节三“一起去探险”中,我把学生分为三个大组。“绿色考察团”:搜寻热带雨林奇异的植物。“动物敢死队”:探寻热带动物王国中可爱的动物。“土著调查
组”:了解西双版纳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各小组依据课本和收集的资料,进行合作探究、然后展示成果。
在三个团队成果展示完毕,我进行简单小结:我们一路走来,穿越雨林,观赏动物。这会儿,又坐在傣家竹楼里,吃着可口的竹筒饭和菠萝饭,欣赏着优美的孔雀舞和象脚鼓舞,是多么惬意的事呀!吃饱喝足后,好客的傣家人拉着我们就往外跑。干什么呀!此时,播放一段《泼水节》的视频。
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是为了增加旅游的真实感,二是把对西双版纳丰富旅游资源的介绍推到高潮,同时也顺理成章的引出了第二大板块: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关于西双版纳蓬勃发展的旅游业的教学,我引导学生以当地人的身份,探寻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状况。为此设计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共同看发展----让学生分别扮演西双版纳政府官员、商人、学生、宾馆服务员、今日橄榄坝的傣家人等,引导学生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原因以及旅游业对西双版纳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活动二:原因我找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一些旅游经历,分析、讨论西双版纳旅游业呈下滑趋势的原因。
活动三:建议大家谈-----面对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的困惑,让我们为当地旅游局献计献策。
以上三个活动提出的都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提炼观点的能力,调动学生的激情和热情,给学生创设探究的更大空间。
三、拓展训练(评选最佳旅行社)
全班选几位学生扮演外地游客,其余学生分3-5组,代表不同旅行社,分别拟写一份宣传西双版纳旅游资源优势的提纲。然后由业务员做宣传,看哪一组吸引 的游客多,哪组为最佳旅行社。
设计此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知识点,达到内化知识的效果。
四、收获驿站
大家经过一番探险之旅,一定是收获颇多、感受颇多。请把你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与大家交流、分享。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总结概括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五、学以致用
以“新蔡是我家,发展靠大家!”为题,让学生为家乡“生态水城”建设献计献策。
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情操。
六、美丽升华
“苍茫雨林,珍禽异兽,清澈江水,幢幢竹楼,傣家姑娘,迷人舞姿,独特风俗,别样情怀。摇曳的凤尾竹林中,美丽而又神秘的西双版纳正在向我们发出邀请函”
此时用这段自编的配乐诗朗诵的目的:让学生在感受收获中升华情感,结束教学。【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因此板书时我力求全面而简明地把授课内容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5
位置优势
雨林景观 动植物资源 民族风情
旅游资源
政策鼓励
【说教学反思】
旅游业 崛起
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下滑的原因 如何解决
本节课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引导较多,学生的展示较多、思考较多、讨论较多,总体效果较好。一直以来在地理课堂上我总是力争“让课堂不再消沉,让学生兴趣高昂;让知识不再乏味,让思维腾空飞扬!”同时,我还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让地理不再是众学科的配角,让地理知识走进中招的考场!
初中地理说课教案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授课人:林金逢 班级:初一(6)班 时间:四周星期三
第二节 非洲(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充分运用地图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了解非洲政治地图的演变。
(2)、通过资料和地图的分析,了解非洲的分区情况以及非洲的主要人种的分布。
(3)、通过非洲的地形图的判读,了解非洲的地形特征、海陆轮廓的特征以及特有的地形区及分布。
2、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知识,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合作、探究、讨论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训练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人人平等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著名地形区。
2、教学难点:
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主要地形区。
三、教学方法:启发、讨论、讲授式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展示非洲一些图片,导入新课,提问:刚才所展示的图片是哪个大洲的景观?它有哪些世界之最? 【讲授新课】
(提问)出示《非洲的国家和地区》图,提问:非洲为什么被称为“阳光灼热”的大洲?(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在学习亚洲和欧洲的基础上,来认识非洲所在的地理位置的特点。(组织比赛)引导学生做16页活动第2题,比一比看谁找得快。观察非洲境内有哪几条重要的纬线穿过?看一看地球的五带中,非洲大陆主要属于哪一个带?
(总结板书)
一、国家最多的大洲
1、地理位置
(1)纬度位置:东半球西部,赤道横穿中部,被称为“热带大陆”。(2)海陆位置: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临地中海、红海。北隔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东北隔红海与亚洲相邻。
(趣味回答)假如我们要乘船到文明古国埃及和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旅行,要穿越哪些海洋和海峡?哪条线路最短?
(提示学生)找出与非洲相邻的大洲、海洋及与亚洲的界线(苏伊士运河)。(板书)(3)海上要冲: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
(老师补充)苏伊士运河是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沟通了红海和地中海,是印度洋到大西洋的捷径。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价值是巨大的。直布罗陀海峡是地中海通向大西洋的门户,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板书)
2、国家最多的大洲(55)
(引导)引导学生看图1-16,观察各国领土的大小,国界线的特点,了解非洲政治地图的演变。
学生朗读课本16页第一自然段,(提问)二战前,非洲独立的国家有哪几个?(埃及、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三个国家),引导学生在图1-16中找出这三个国家的位置。通过比较各大洲所拥有的数量,总结出非洲是世界上各大洲中国家最多的大洲。
(过渡)由此可以看出,由于历史原因,影响了非洲经济的发展。那么非洲的自然条件对它经济的发展是否有利呢?引导学生看非洲地形图,分析非洲以 2 哪一种地形为主。
(板书)
二、高原为主的地形
(课堂活动)请同学们结合图1-17,完成课本上欧洲、非洲海岸线的对比表,完成活动1、3、4、5题,引导学生得出非洲海岸线比较平直的特征,这样的海陆轮廓特征往往缺少半岛、岛屿、海湾。
引导学生结合非洲地形图,查阅第一节有关资料,说出非洲的平均海拔高度居世界各大洲的第几位。(第三位)
(读图提问)读课本第6页柱状图提问:在学习了亚欧两洲后我们已了解分析地形特征的方法和步骤,请同学们来分析非洲的地形特征。
(板书总结)
1、以高原为主、平均海拔较高,被称为“高原大陆”
2、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活动探究)将学生分为四大组展开比赛。比一比:让同学们在图中找出非洲有哪些非洲之最、世界之最:最大的沙漠、最长的大裂谷带、最大的盆地、最长的河流。非洲最大的半岛、岛屿、海湾、最高的山峰。
(板书)
3、极具特色的地形区:刚果盆地、撒哈拉沙漠、东非大裂谷。【课堂小结】师生回顾、归纳 【知识巩固】
一、课堂小测试
1、根据非洲的地形,非洲被称为()
A、盆地大陆
B、高原大陆
C、平原大陆
D、山地大陆
2、非洲大部分地处()
A、温带
B、寒带
C、热带
D、亚热带
3、下列国家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不是非洲独立国家的是()
A、埃及
B、埃塞俄比亚
C、利比亚
D、利比里亚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最大的沙漠
B、非洲位于东半球西部
C、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最高峰
D、东非高原号称“非洲屋脊”
二、完成填充册第8页 附:
板书设计
第二节
非洲
一、国家最多的大洲
1、地理位置
(1)纬度位置:东半球西部,赤道横穿中部,被称为“热带大陆”。(2)海陆位置: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临在地中海、红海。(3)海上要冲: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土运河
2、国家最多的大洲(55)
二、高原为主的地形
1、以高原为主,平均海拔较高,被称为“高原大陆”
2、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3、极具特色的地形区
刚果盆地,东非裂谷带
【教学目标】
1、了解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和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2、理解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的条件和模式。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
2、教学难点;珠江三角洲经济特点和模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自学为主,点拨为辅
【教学过程】
一、珠江三角洲
展示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图。
学生活动:(1)找出所临的海洋和特别行政区。
(2)找出通往内地的铁路线和包含的经济特区和开发城市。
(3)总结有利的位置因素。
点拨:本区的位置有两大优势,一是交通便利,临南海,便于和海外联系,有京九线和京广线通往内地。二是紧靠港澳和东南亚,便于引进资金、技术和输出产品。本区之所以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还与国家优惠的政策是密不可分的,这里有三个经济特区和沿海开发城市。还是著名的“侨乡”。板书:
一、珠江三角洲
1、开发的前沿:位置优越,政策优惠,著名侨乡
讲述:本区利用其优越的位置,劳动力资源丰富,积极引进资金和技术,产品多数出口,形成外向型经济,尤其是和香港的合作,被形象的称为“前店后厂”。
学生活动:(1)阅读48页外向型经济的建立图,理解其构成。
(2)阅读47页香港与珠江三角洲的优势互补图,找出各自的优势条件,分析其合作的好处。引申:近年来,这里不满足于来料加工的形式,把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心放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已经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重要制造基地和世界著名的家用电器和日用消费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
板书:
2、外向型经济:前店后厂。
板书设计
1、开发的前沿:位置优越,政策优惠,著名侨乡
地理标志(geographical indications)作为一种知识产权性质的商业标记,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商业价值.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农业部等部门多次强调开展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商标注册工作的重要性,旨在以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商标注册为手段,以发展农产品品牌为重点,以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建立制度,规范程序,加大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建立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地理标志是“兴农”的`助推器,是“土特产”走向市场的通行证,是农民富裕的“摇钱树”.
作 者:林燕金 黄雄峰 钟秋珍 LIN Yan HUANG Xiong-feng ZHONG Qiu-zhen 作者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13 刊 名:福建果树 英文刊名:FUJIAN FRUITS 年,卷(期):2009 “”(1) 分类号:S6 关键词:★ 维护和使用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的实施方案
★ 高三地理《森林及其保护》的教案
★ 标志设计教案
★ 桃夭(诗经)
★ 《桃姐》观后感
★ 桃妖经典散文
★ 绿色食品标志使用申请书
★ 桃花之美作文
★ 采黄桃作文
2014—2015学年高二暑期集训营
(八)地 理 试 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超强台风给某地区带来强降雨,并引发了洪水。洪水发生期间,一市民通过手持式信号发射器
发出了紧急呼救信号,政府相关部门立即安排了救援行动。半小时后,市民安全脱离洪水的围困。
据此回答1~4题:
1.地区救灾办公室能迅速掌握洪水淹没地区情况,所利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
A.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定位系统
C.遥感技术
D.“数字地球”系统
2.在对被洪水围困的市民开展营救行动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①GIS技术
②RS技术
③GPS技术
④“数字地球”技术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3.地理信息技术的主要功能是
A.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B.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全面的资料
C.能对遥感信息经过处理和判断分析
D.能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
4.遥感技术可以应用的领域
①残疾人口普查
②森林普查
③小麦病虫害监测
④交通点位导航
A.②③
B.①③
C .①②
D.①②③④
区域内部具有一定的共同性或相关性,而区域 与区域之间则存在着差异性。我国地域辽阔,我国 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如右图)。回答 5— 7题:
5.中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植被和土壤
B.土壤和气候
C.气候和地形
D.地形和植被
6.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性。以下关于三大自然区域
内部差异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热量为基础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水分为基础
C.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主要随海拔的升高而发生变化
D.三大自然区存在内部差异均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
7.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有关这条分界线南北自然景观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线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 B.该线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
C.该线以北典型植被是温带常绿阔叶林
D.该线以南主要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以下材料是 20 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回答 8—9题:
8.表中显示90年代以前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最可能是
A.我国气候有变干的趋势
B.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
D.南方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出现沙化地区
9.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我们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草地
B.在农牧过渡地带,扩大牧场,发展畜牧业
C.采取适当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解决人民的生活用能问题,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
D.为了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禁止干旱地区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
雨林有“地球之肺”之称,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它们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回
答10—13 题:
10.下列地理事物中都属于湿地的是
①青海湖
②滩涂
③沼泽
④渤海
⑤水稻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11.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三江平原上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
A.三江平原的土壤十分贫瘠
B.开发的成本太高
C.粮食过剩,价格下降
D.为了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12.长江中下游湿地破坏严重,主要是因为该地区
A.用水增多,地表水减少
B.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C.城市化进程加快,占用大量湿地
D.大片湿地改为鱼塘
13.有人说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这是因为
①在茂密的森林下,有着与沙漠地区相同的贫瘠土壤②雨林与沙漠都有一样脆弱的生态环境③雨林与沙漠都有严重的水土流失④雨林与沙漠地区都严重缺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图为农业文明时期主要起源地区图,读图回答 14~15题:
14.图中A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份不易下渗
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③农业耕种过程中,过去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作用微弱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15.图中B处在汉朝时还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其人为原因是
A.气候由湿润向干旱转变的结果
B.植被由草原向荒漠退化的结果
C.农业由耕种向畜牧转变的结果
D.人类过度开垦和放牧对植被破坏的结果
长江三峡工程建成后对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6 —19题:
16.水位升高后,三峡库区 20千米以内地区气温表现为冬升夏降,其主要原因是
A.大坝阻挡了冬季风
B.大坝阻挡了夏季风
C.水体热容量大
D.阴雨天气增加
17.三峡库区水域变化引起的降水变化表现为在库区稍减,远处稍有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A.水面全年有下沉气流,降水减少
B.附近陆地全年有上升气流,降水增加
C.夏季水面温度低,有下沉气流,降水减少
D.冬季附近陆地温度高,有上升气流,降水增加
18.长江三峡水电站巨大的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①缓解华中、华北地区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
②产生的电能可创造巨大的价值
③以清洁的水电替代火电,可大量减少火力发电产生的有害气体、废水和废渣
④可防御长江中下游地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9.长江三峡工程的兴建,在航运上的突出意义表现在 ①使川江河道加宽、加深,增加了航运能力
②淹没险滩,使水流趋缓,提高了航运的安全性
③可从根本上改变整个长江河段的航运条件
④上游能增加运输吨位,降低运输成本,真正发挥“黄金水道”的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前,洪涝灾害,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导致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经济最贫穷
落后的地区之一。1933年以后,在田纳西河流域修建了 71座大小水坝,形成了统一有效的水库防
洪调度系统,其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1933 年以后,全流域再未发生洪灾,平均每年防洪减灾效
益约2亿美元。读图,回答20—21 题:
20.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核心是
A.河流的梯级开发
B.土地资源利用率及高耗能工业
C.旅游业开发
D.疏通河道
21.田纳西河流域工业走廊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修大坝,使通航条件大为改善
B.旅游业带来经济收入
C.大规模的水电开发,促进了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D.农业的现代化产生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我国的黄河流域存在着严重的生态问题,其中水土流失是头号问题。因此,我国也加强了对黄
河流域的综合治理。读“黄河流域水系图”,联系课本所 学的田纳西河流的综合开发知识,回答22~24题:
22.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A.黄河流域流程长
B.黄河流经地区植被少,地表祼露,降水少而且不均,暴雨集中
C.黄河流经地区降水少,而且不均匀,暴雨不集中
D.黄河流经地区毁林开荒、植被破坏严重
23.教材中提到的田纳西河流域出现的生态问题,你认为同黄河流域相同的地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土地退化
B.植被破坏
C.水质污染
D.资源短缺
24.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对于黄河流域的综合治理有借鉴意义的地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防洪
B.发电,提高水质
C.土地合理利用
D.大力发展航运业
欧洲西部许多河流和运河构成内河航运网。青藏高原是我国许多大河源头。回答 25—26题:
25.欧洲西部河流发展航运的条件优越,从自然因素考虑是因为欧洲西部
A.经济发达,人口众多
B.地势平坦,降水丰富
C.地势起伏大,水能丰富
D.热量充沛,土壤肥沃
26.我国西藏自治区内河运输不够发达,主要原因是
A.境内无大江大河
B.河流冰期长
C.河水流速快,河道狭窄
D.河流含沙量大
东部沿海地区不少企业不惜千里迢迢跑到中西部去请工,却仍招不到几个工人,甚至出现东西
部地区争抢劳动力现象。据此回答 27~28题:
27.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有
①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东部 ②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原东部地区很多制造类企业加速西进步伐,内地不少省市就业机会增加、薪资待遇提高
③中西部地区承接了大量来自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自身劳动力需求大④此时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尚未完成,东部省份相当多的企业还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8.现阶段“用工荒”给我国东、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积极影响有
①促使东部地区加快产业升级
②促使东部地区加快城市化问题解决
③促使中西部地区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④有利于城市化过程中的农业人口就地转化⑤减轻目前大城市的环境压力等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
D.③⑤
长三角地区目前正处在两种产业转移并行的关键阶段。一是国际间的产业,主要包括航天、生物、信息、医药等产业,向长三角区城内的沿海、沿高速公路、沿江等交通优势明显、基础产业雄厚的地区转移;二是在长三角内部,相对发达的上海、浙东、苏南将部分产业向苏中、苏北转移。这样的转移,既为接收地增加了发展动力,也为转出地产业升级腾出了空间,如此就有了“腾笼换鸟”之说。据此答 29-30题:
29.吸引苏南地区部分产业向苏中、苏北地区转移的因素是
①劳动工资水平
②土地价格
③政策
④市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0.“腾笼换鸟”对苏北某市产生的有利影响是
①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市场繁荣
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环境质量提高
③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
④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40分)
31.荒漠化是在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被称作“地球的癌 症”。宁夏中卫县的沙坡头是一个成 功治沙的典型例子。读右图,结合所 学知识回答问题。(8 分)
(1)该地区草地退化严重,其自然原 因是有哪些?
(2)该地区土壤侵蚀和草地退化比较 严重的人为原因是什么?
(3)在荒漠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气候干旱
B.人类活动
C.水源短缺
D.全球变暖
(4)为了保护铁路,人们在铁路沿线的流动沙丘上铺设了草方格沙障,分析铺设草方格沙障所起的作用。
(5)在该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A.大面积植树造林
B.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体系
C.扩大绿洲农业的种植面积
D.退耕还牧
32.对于人类来说,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森林常被人们成为“地球之肺”。但是,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随着巴西政府对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 计划的实施,这片雨林的前景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请结合所学内容和相关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0分)
(1)A 地区的名称是亚马孙平原,D 是______
_(洋流),它对 A 地区气候的影响是。
(2)A 地区分布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其具有的全球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哪几点?但雨林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生产力的同时又具有脆弱性,其脆弱性的原因是什么?
(3)关于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叙述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已认识到保护热带雨林的意义,对热带雨林的破坏不应再负任何责任
B.亚马孙雨林的保护只是对这一地区的国家有利
C.亚马孙雨林的开发与保护是一对矛盾,不可调和
D.保护亚马孙雨林,不仅是当地国家和人们的义务,而且整个国际社会都应对此负责,尤其是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4)对于A地区的保护措施主要有哪些?
33. 读我国煤炭及西气东输工程主干管道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简要分析我国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原因。
(2)长三角地区需要调入大量能源的原因有哪些?
(3)西气东输工程还不能彻底解决长三角地区能源短缺问题,请您从开源方面提出两条缓解该区能源紧张状况的措施。
(4)山西是能源大省,简述山西煤炭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
(5)山西省除了通过公路、铁路直接向外输出煤炭外,还以何种形式向外输出能源?这种形式有何好处?
34.读我国东北地区某区域示意图,结合所学内容,回答问题:(10分)
(1)A 区域有北大荒之称,建国以后该地区大量开垦荒地,发展粮食生产,成为“北大仓”。现在北大荒不再开垦荒地,这是为什么?
(2)东北黑土地作为我国唯一且很难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以其耕作层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最适宜耕作而闻名于世。但是,这里经过近百年的过度开垦,作为耕作层的黑土层已流失 1/3 以上。针对东北黑土地土壤肥力下降,简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3)东北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对于保证我国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除了保护耕地,你觉得还有哪些有效措施可以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地理课福建省教案】推荐阅读:
初中地理优质课教案09-09
地理课赛总结07-21
地理观课评课报告09-23
地理说课一等奖09-29
如何写好地理课教学反思06-30
如何上好第一节地理课07-16
地理课中辩论式教学谈09-08
浅谈如何教好初中地理课09-08
地理实习教案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