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系列调研报告-福建泉州

2024-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改革开放30年系列调研报告-福建泉州(通用5篇)

改革开放30年系列调研报告-福建泉州 篇1

利用侨资带动经济起飞

——福建省泉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课题赴福建省泉州市调研组

《人民日报》(2008年10月30日)

编者按: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人民把握机遇,着力打好“侨牌”,以“三来一补”起步,带动乡镇企业发展,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众多知名品牌,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巨变。30年前,泉州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曾位居福建“省尾”;如今的泉州,已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泉州之所以能取得可圈可点的发展成就,归根到底在于泉州人民经过不懈探索,闯出了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创造了“泉州模式”,即以市场化为制度基础、民营经济与外向型经济互相促进为最大特色、县域经济发达为突出亮点、品牌化为突出优势。泉州30年来创新、创业、创造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是我们继续发展特色经济的宝贵财富。

【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人民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大胆实践,走出了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大力引进侨资,优化产业布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飞跃。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成就

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地处福建中南部、台湾海峡西岸,距离台湾最近处仅有97海里。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素有“海滨邹鲁”和“世界宗教博物馆”之誉。198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晋江地区设泉州地级市,现辖4个区、5个县和泉州开发区,并代管3个省辖市。2007年常住人口774万,土地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占4/5。1978年,泉州地区生产总值7.79亿元(当年价),居福建省9地市的第五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71元,居福建省倒数第一位,仅为福建省平均水平的62.6%、全国平均水平的44.9%。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人民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握机遇,发挥优势,艰苦创业,经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历史巨变。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泉州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分别为2289亿元、29664元、225.06亿元,与1978年相比,分别以年均17.7%、15.6%、21.5%的速度增长。

2.产业结构不断升级。1978—2007年,泉州工业化进程迅速推进,二、三产业分别以年均22.2%、17.3%的速度快速增长,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二、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三次产业结构从38.6︰32.8︰28.6调整为4.9︰58.9︰36.2。

3.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截至2007年底,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2063家,外资实际到位137.93亿美元。进出口额(海关口径)从1979年的0.04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68.52亿美元,年均递增30.5%。2007年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营业额2617万美元,外派劳务2737人次,境外投资总额851万美元。

4.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1978—2007年,泉州市固定资产投资以年均28.3%的速度增长,“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分别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2亿元、56.98亿元、322.09亿元、888.36亿元、1519.24亿元,相继建成一大批交通、能源、水利、通信设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率和城市绿化率大幅提升,获得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

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称号和中国人居环境奖。

5.社会建设同步推进。2006年末,全市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53万人,国家级行业技术开发中心10个,累计取得国家专利14155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高等院校由改革开放前1所发展到15所,中等职业学校76所,学龄儿童毛入学率达100%。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和医院病床数从1978年的1.31人和1.44张提高到2006年的2.17人和2.38张,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73.5岁。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日趋完善,文化产业稳步发展。

6.小康建设扎实推进,人民群众安居乐业。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8097元、7244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55.9倍、96.6倍。5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实现有序转移,城镇登记失业率多年保持在1.2%以下。基本形成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创建“平安泉州”成效显著,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二连冠”。

二、发展道路的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的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

1.1978—1985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现产业结构从以农业为主向以工业为主的转变。这一时期,农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极大地解放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收入,但人多地少的现状,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要解决农村发展根本问题,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1980年8月,晋江县委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的若干问题的规定》,拉开了泉州农村工业化序幕。在“放、帮、促”(即放手发动农民集资联户办乡镇企业,有关部门帮助乡镇企业排忧解难,制定优惠政策促进乡镇企业发展)措施作用下,晋江、石狮(原属晋江)等沿海地区率先多形式、多成分地创办乡镇企业,特别是利用华侨的闲房、闲资和闲臵劳动力,以群众集资合股的新型合作经济形式创办企业,承接“三来一补”业务,闯出了一条在全国独具特色的发展乡镇企业路子。泉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7.79亿元增长到1985年的25.16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3.9%;1985年,泉州市乡镇企业总产值16.6亿元,比1978年增长9倍多,工业总产值比重开始超过农业,产业结构由“一、二、三” 格局向“二、一、三”格局转变,告别了以农业为主的时代。

2.1986—1991年,创办开发区,大力引进侨资,实现工业由散向聚、由内向外发展。1986年泉州撤地建市后,市委和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工区、工业区开发建设有关问题的意见》、《关于执行土地使用权转让有关规定的通知》等文件,多种形式地推进土地成片开发,形成八大成片开发区,开发面积达2.35平方公里。同时紧紧抓住中央赋予福建省“特殊政策、灵活措施”有利时机,充分发挥侨乡优势,提出“打好侨牌,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及时把引进侨资侨力与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加工区和工业区等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引进侨资嫁接乡镇企业、发展三资企业。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外向型经济为目标、以侨资为依托、以联户集资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以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晋江模式”。1991年,全市累计批准三资企业1418家(其中属乡镇企业和外资结合的“侨”字号外向型企业占85%),实际利用外资2.85亿美元。1986—1991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出口额(海关口径)年均分别递增26%、35.1%,198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比1980年翻一番以上,提前3年实现经济发展第一步战略目标。

3.1992—1997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优化产业布局,夯实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和经济基础。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后,抓住省委和省政府把泉州列为全省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试验区和国家体改委将泉州列为首批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的历史机遇,泉州市委和市政府成立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下发《泉州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方案》,明确提出用5年左右时间(1993—1997年),推进若干重大改革措施取得实质性进展,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放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理顺集体经济的产权关系,引导私营企业转变家族式管理方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为主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养老保险以及工伤、医疗、女职工

生育等保险的覆盖面逐步扩大到三资企业、乡镇企业,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1993年新办三资企业1514家,创下泉州历年引进外资企业数的最高纪录。大力推动产业集中布局、配套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和重点产业带,积极引导企业由“遍地开花”向专业园区集中。实施企业提升的“规模经营、科技兴企、市场拓展、结构调整、争创名牌、制度创新”六大战略,引导企业走股份化、集团化、集约化发展道路。1993—1998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9.3%,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4.1998—2003年,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名牌战略,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这一时期,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挑战和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泉州把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提升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作为战略重点,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1999年,出台《泉州市科教兴市战略实施方案》,成立泉州市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加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鞋服、建筑建材、食品饮料、工艺制品、机械制造五大传统产业,大力培育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旅游服务三大新兴产业。成立泉州市实施奖励驰名、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出台《关于争创驰名、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工作的通知》,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由市政府给予表彰并一次性发给奖金。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泉州企业品牌创新高潮迭起,中国驰名商标数和中国名牌产品数位居全国地级市前3名、福建省首位,在2005年荣膺“中国品牌经济城市”称号。

5.2004年至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一时期,泉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理念,拓宽发展思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飞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项目,整合提升五大传统产业。重奖创建国家级品牌企业,引导企业争创国际品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引导龙头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制定。推动对外招商由引资向选资转变,优先考虑引进“三高”(高技术、高附加值、高竞争力)、“三少”(耗能少、排放少、污染少)以及物流、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加强民生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突出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与转移,促进充分就业。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大力提高基层特别是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服务能力。实施造福工程,努力解决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做好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之间的配套衔接工作,大力推行外来工、农民工住院医疗保险,建立城乡一体的低保体系,构建覆盖城乡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坚持统筹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沿海与山区、城市与农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大力实施中心城区优化发展、沿海县域率先发展、山区县域特色发展战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奖惩结合、疏堵结合,江海联动、城乡联动,以水污染防治为重点,以健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为抓手,全面推进城市污水、垃圾综合处理和工业污染集控区污水处理产业化运作,加快推进55个循环经济项目。优化政策环境。大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实行全程式的网上审批和网络电子监察。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在全省率先建立暂住证、务工证、计生审验证等“多证合一”,管理、服务、教育、维权等“多措并举”,公安、劳动、计生、房管等部门“多位一体”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机制。

经过30年来的探索,泉州人民走出了适合泉州实际的发展道路,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泉州模式”:市场化是“泉州模式”的制度基础。泉州各级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产销,由企业自筹资金、自购材料、自找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民营经济与外向型经济互相促进是“泉州模式”的最大特色。2007年,民营企业数量、工业产值和就业人数均占全市九成以上,外商投资企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一半以上。县域经济发达是“泉州模式”的突出亮点。以市场导向把各地资源特色、传统工艺做成特色产业,培育了石狮的服装,晋江的纺织、鞋帽、食品、建陶,南安的建材、水暖,惠安的石雕、建筑,安溪的茶叶、竹藤工艺,永春的芦柑,德化的工艺陶瓷等区域特色经济。品牌化是“泉州模式”的突出优势。目前,全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47个、中国驰名商标108件(其中,经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的28件)、福建名牌产品291项、地理标志产品6项、2007年《中国最具价值品牌》16个,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总数位

居全国地级市前列,荣膺“中国品牌经济城市”、“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称号。

三、主要做法和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市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和考验,改革与发展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从根本上说,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结果。回顾泉州创新、创业、创造历程,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并发扬光大。

1.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泉州经济社会的历史巨变,最基本的经验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把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与泉州实际结合起来,把开拓创新与科学务实的精神结合起来,鼓励和支持广大干部群众敢为天下先,在实践中探索,探索中前进。每当发展处于关键时刻,都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大胆突破不合时宜的僵化观念,克服“等、靠、要”消极情绪,摒弃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自满思想,为加快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改革开放初期,鼓励和动员广大干部群众,摆脱姓“资”姓“社”困扰,兴办乡镇企业,发展商品经济。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后,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扎实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为现代化建设注入巨大活力。党的十五大以后,鼓励和引导股份合作制企业不断规范、完善和壮大,一批股份合作制企业和企业集团应运而生,经济发展质量得到较大提高。党的十六大以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改革创新,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形成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2.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努力在计划经济体制夹缝中找到发展的出路,因地制宜地选择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发展乡镇企业。在一些人为姓“社”姓“资”争论的时候,泉州人民坚信发展才是硬道理,“不管东西南北风、咬定发展不放松”。30年来,坚持以改革的办法推动发展,以发展的办法破解难题,以利用侨资外资、放开民间资本准入、改制上市、银企合作等途径缓解资金短缺,以土地成片开发和建设多层厂房、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方式解决用地紧张矛盾,以技术培训、人才引进、产学研合作、劳务协作、维护外来工权益等办法解决人力资源特别是人才不足的问题。

3.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积极从群众的创造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对群众在改革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联合办厂、股份经营的“晋江模式”等新生事物满腔热情地给予鼓励、支持和引导。切实关注民生问题,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开展扶贫济困和为民办实事活动,不断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切实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积极防抗台风、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和非典、禽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逐步提高应急能力,构建较为可靠的公共安全环境;始终坚持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每项重大决策的出台都充分考虑群众的利益和承受力,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使决策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充分发挥泉州人敢拼会赢的精神,鼓励创造,支持探索,不求全责备,不局促一隅,有效地保护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创新、创造、创业”良好氛围。

4.坚持改革开放。泉州人民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在直面竞争中寻找出路,在抢抓机遇中加快发展,在先行先试中赢得主动。30年来,泉州创造了许多全国和全省第一:在全国创办第一批股份合作制企业、第一批引进外商进行土地成片开发、第一个引进外资一揽子嫁接改造国有企业、第一个以“建设—经营—转让”(BOT)的形式吸引民间资本建设基础设施、第一个推行“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第一个以竞争上岗方式招聘县市级主要领导、第一家台商投资企业在国内上市、第一批在新经济组织建立党组织、第一批成立行业协会同业公会、第一个建立新型的外来务工人员维权机制,成为全国第一批“投资硬环境40优”城市、第一批技术创新试点城市;在全省组建第一家乡镇企业集团、建立第一个乡镇工业小区、第一家民营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家农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第一家民营企业在证券资本市场“买壳上市”、在香港上市的企业数居全省第一、第一个实现所辖县(区、市)全部进入全国科技工作创先行列的地市,等等。

5.坚持不断提高领导发展能力。泉州的迅速崛起,得益于历届市委和市政府对自身角色和职能的正确定位,并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展现出领导发展的能力。30年来,市委和市政府用活改革开放政策,成功地扮演了泉州工业化推动者和保护者的角色,使乡镇企业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下迅速发展壮大。市委和市政府运用综合调节手段,成功地扮演管理者和引领者角色,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和市政府成功地扮演了服务者角色。从硬环境建设到软环境优化,从市场建设到引导企业开拓市场,从股份制改革到推动企业上市,从创新服务机制到破解发展难题,泉州各级党委政府都作出巨大努力。更值得一提的是,30年来,历届市委和市政府较好地把握保持政策连续性与推动发展、创新思路之间的辩证关系,制定发展战略、出台发展政策不搞短期行为,使泉州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少走弯路。

四、今后发展的战略设想

目前,泉州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突破3000美元,处于工业化提升、城镇化扩张、外向化拓展阶段,具备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基础和条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泉州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综合配套改革、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两岸区域合作上先行先试,在建设“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中争当排头兵,又好又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建设。力争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具体目标为:

——经济实力更加强劲。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经济发展继续走在全省前列。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500亿元,财政总收入力争突破360亿元;2013年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8000美元,比2000年翻两番;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3000美元,进入高收入地区行列。

——发展方式更为科学。自主创新体制比较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经济结构和经济布局不断优化,投资、消费、出口均衡拉动;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功能区基本形成,成为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生态文明同步发展,基本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方式。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建立起城乡和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机制,2010年基本形成人口达180万人、面积达180平方公里的大城市框架;2020年建成总面积3021平方公里、人口490万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现代化大城市,形成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格局。

——改革开放更具活力。民主法制和现代服务型政府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经济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成为全方位开放的先行区和台资聚集区。

——人民生活更为殷实。基本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社会就业更加充分,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0年达23000元,2015年比2000年翻两番;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9000元,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社会发展更显和谐。民主法制建设继续加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文明程度有新的提高,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备,公共服务更加均等,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和谐安定局面更加巩固。

实现以上奋斗目标的基本思路是:

1.以再创区域竞争新优势为目标,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先行先试。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加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做好引资导向,继续鼓励企业“走出国门”,致力打响泉州国际品牌。建设以港口为龙头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形成大城市基本框架。建立健全利益导向机制,严格环保准入,推进资源能源集约、节约利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2.以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突破口,着力在深化综合配套改革上先行先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行政服务中心职能。放宽市场准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

业和城镇集体企业改革,推动民营与外资有机融合。健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社会组织,发挥其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方面的积极作用。

3.以完善惠民利民长效机制为重点,着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先行先试。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居民增收长效化。适度将公共资源向农村地区、向弱势群体倾斜,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坚持依法治市,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

改革开放30年系列调研报告-福建泉州 篇2

据统计, 自2014年1月全面启动商事制度改革以来, 泉州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31万户, 占全市市场主体总数的54.8%。其中, 新增企业9.2万户, 超过改革前30年总量。目前, 全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57.4万户, 总量位居全省首位;其中企业17万户, 约占30%。改革促进转型, 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改革以来新增的市场主体中约有80%来自新兴的科技产业和互联网、贸易、研发等现代服务业。

在宏观经济形势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大的背景下, 短短三年内, 泉州市场主体却呈现持续逆势增长的良好态势, 这得益于泉州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高效精准的便企服务和不断深入的简政放权。商事制度改革与创业创新政策的效应叠加, 实实在在为创业者“松绑”, 助创业者“立足”。依托蓬勃发展的数十万市场主体, 泉州经济始终傲立潮头, 迎风前行。如今, 泉州在境内外上市企业超百家, 全市拥有有效注册商标总数突破20万件、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824件、中国驰名商标148件, 各项指标均走在全国前列。

多证整合—有效解决办照难

对于许多市场“零经验”的创业者来说, 办照办证就是“开头难”。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施之初, 泉州工商部门就提出了解决方案。

“从2014年起, 我们先后推出‘先照后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五证合一’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逐步营造出一个宽松、便捷、高效的营商环境。”泉州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说。

随着改革的深入, 企业的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社会保险登记证及统计登记证不仅被整合成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 而且在登记时, 创业者只要在工商登记窗口递交一套资料, 当天就能拿到“五证合一”营业执照。

今年9月1日, 晋江一家鞋服企业就是通过这样的便捷方式领到了全市首张“五证合一”营业执照。“确实方便, 今后我们不用再跑5个部门、交5套材料, 只需要在一个窗口提交一套材料就能搞定。”企业经办人员表示。

企业登记改革了, 个体工商户的登记改革自然也不能落下。今年9月21日, 时任福建省工商局局长叶木凯、泉州市政府康涛市长为林丽琼等4位经营者颁发了全国首批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改革试点营业执照。

“两证整合”后, 申请人办理个体工商户登记时, 只需填写“一张表格”, 向“一个窗口”提交“一套材料”, 便能领取由工商部门核发一个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 不用再到税务部门办理税务登记证了, 使个体创业、经营的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集群注册”——助推“互联网+”

泉州是全国有名的制造业大市, 近年来该市的电子商务取得长足发展, 2014年获批成为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2015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近2000亿元。如何在电子商务大发展时代, 把“互联网+”这块“蛋糕”做得更大呢?

“建设网商虚拟产业园!借‘互联网+’提升泉州身处转型困境中的传统产业。”几经酝酿和修订, 泉州市政府很快出台《关于建设泉州市网商 (虚拟) 产业园的实施意见》和《网商 (虚拟) 产业园区集群注册登记管理暂行规定》两份文件。2015年6月17日, 福建省首个网商 (虚拟) 产业园——泉州网商 (虚拟) 产业园正式启动, 与此同时, 市工商局也率全省之先, 在产业园“试水”集群注册登记。时任泉州市市长、现任泉州市委书记郑新聪在启动仪式上专门为首批申请集群注册的6家互联网企业颁发营业执照。

“用集群注册登记的方式, 我们几乎是零成本把网店开起来。”作为首批入驻园区的创业者之一, 小蚂蚁饰品网店的负责人孙圣章说, 由于是在校生, 并没有太多的创业成本, 但依托于泉州市网商 (虚拟) 产业园, 终于帮助他圆了创业梦。

集群注册登记的核心是“一址多照、住所托管”, 不仅解决了以往电商企业无办公场所就无法办理工商登记的老大难问题, 而且通过产业园为电商企业提供商务、运营、产品、分销、金融、技术、人才、信用等“一条龙”配套服务, 使入驻园区的创业者“进的来”、“站得住”、“活得好”, 创业成功率大大提高。

事实证明, 少了场所和资金等带来的后顾之忧,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激情被彻底激发, 一时间大批创客到产业园落户。目前, 泉州网商 (虚拟) 产业园已吸引6800多家企业入驻。依托产业园孕育而生的“泉州购”平台建设还被列入泉州市“十三五”规划, 并于今年5月上线运行, 目前“泉州购”已入驻企业1017家, 上线商品23081件, 成交额210万元, 实现了园区从“虚”到“实”的蜕变。

简易注销——让企业不再“退出难”

企业跟人一样, 有“生”就会“死”。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的深化, 企业准入门槛降低, “出生证明”两三天就开好了, 但由于企业注销事关企业、投资人以及相关权利人的权益保护, 注销的“死亡证明”办起来依然繁琐。

田真真是泉州一家财务公司的职员, 长期代理企业注册、注销、开户、报税等业务, 在她看来, 相比注册企业的简单, 注销企业所遇到的各种复杂手续, 没有两三个月根本办不下来, 十分繁琐。

“长期以来, 由于注销程序繁琐, 一些企业虽然已经停产停业, 但经营者往往嫌麻烦根本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办理注销手续。”泉州市工商局陈开基局长说,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 产能过剩行业和企业的关停并转成为常态, 今后工商部门必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销问题。如何配合去产能、清理‘僵尸企业’, 简化注销审批势在必行。”

去年下半年以来, 泉州市再当“改革先锋”, 在福建省率先启动简易注销登记改革, 把改革的触角从最初的市场准入环节延伸到市场退出的终端环节。2016年1月, 泉州推出全省首个简易注销登记规范性文件——《泉州市企业简易注销登记实施意见 (试行) 》。至此, 对未开业或无债权债务的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企业, 只要符合条件, 经申请可在泉州适用简易注销登记了。

“原先耗时数月才能办妥的注销, 如今10多天就能搞定。”简易注销登记的实施, 让田真真不再为注销企业发愁了, 田真真表示, 简易注销政策出台后, 企业无须通过报纸公告45天了, 只要直接在福建省工商系统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平台上发布简易注销公告满10个工作日即可, 还不需要向工商部门办理清算组备案和提交清算报告、税务清税证明等材料, “清爽”多了。

今年3月, 泉州某通信公司办理了简易注销登记, 成为全省首例通过简易程序注销的企业。简易注销登记的推出, 受到社会各界广泛欢迎。目前, 该市已有1536家企业通过相关平台公示了简易注销申请信息, 其中有921家适用新政办理了简易注销登记。

改革开放30年系列调研报告-福建泉州 篇3

改革开放近30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进步,在我国一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其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模式集中反映在1982年及以前国家制定的宪法和其他一些经济法律法规中,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转到了以公有制为主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来了。因此,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也将随之发生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现在已集中反映到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93年3月29日通过的我国宪法修正案之中。还会反映在国家制定的其他法律法规之中。它将充分体现和表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国家民主政治和社会法治的要求,从而使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坚持改革开放着力科学发展福建大力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省。本文大致概述几点改革开放30年福建民主与法制建设进程:

一、领导重视,加大投入,切实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省党委政府自觉地把这项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做到思想重视、工作到位、措施落实。定期督促、检查、指导、协调维护稳定工作。认真抓好交通、消防、安全生产,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把灾害和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积极开展“送温暖、解忧难、办实事”活动,加大对安置下岗职工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健全再就业服务机构。加快建立城镇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注意关心和安排好离退休人员和灾区群众的生活。及时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努力化解各种人民内部矛盾。

二、加大力度,认真开展“五五”普法规划

引导干部群众依法解决存在的问题,坚持依法行政,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充分履行法定职责积极推进普法进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普法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人大工作的重要任务。多年来,福建省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依法履行决定、监督、任免等职权,充分发挥了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作用,为推动全省经济跨越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加大“五五”普法力度,增强全民法律意识,提高领导

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推动依法治国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是关键。通过20年的普法,领导干部法律意识得到增强,法律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大力倡导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切实加强对宣传工作的领导。始终贯彻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创建活动的主要内容,大力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弘扬艰苦创业精神和伟大的抗灾精神。农村以建设文明新村为重点,城市以创建文明安全片区为重点,继续开展“满意服务、情暖八闽”和“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双拥共建”活动进一步深化,军政军民更加团结,全民国防意识普遍增强。发挥好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推出了全国金融系统优秀共产党员饶才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南安市地税局等一批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步伐。推进海峡西岸文化走廊建设,建设了一批文化基础设施。激励文艺、出版、社会科学工作者增强精品意识,推出一批优秀精神产品。加强体育、卫生事业,提高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整顿文化市场,坚持“扫黄打非”,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四、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积极推进依法治省工作

认真贯彻实施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加强国家权力机关建设,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加强对立法、执法和司法工作的领导。积极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进一步完善民主监督制度,推进依法行政,落实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在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部门实行公开办事制度。扩大基层民主,实行政务和事务公开。

改革开放30年系列调研报告-福建泉州 篇4

去年12月中旬到今年3月中旬,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调研组,就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开拓成功发展之路问题到全国有关地区进行专题调研。

一、调研背景和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推动当地经济实力、人民生活、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实践基础上开拓出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这些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组成部分,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动诠释。在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深入分析全国一些地方的成功发展之路,系统总结他们的实践经验,对于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的发展规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的十七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调研对象选择上,我们既注重具有典型意义、又注意把握地区平衡,主要依据是所选地方从当地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成功发展之路,积累了重要发展经验,体现了科学发展要求,而不单纯以地区生产总值多少为依据。经过认真综合比较,调研组最后选择了以下18个地方。东部地区10个:上海市浦东新区、江苏省昆山市、江苏省江阴市、浙江省义乌市、浙江省温州市、福建省泉州市、山东省威海市、山东省寿光市、广东省深圳市、广东省东莞市;中部地区3个:安徽省芜湖市、江西省吉安市、湖南省长沙县;西部地区3个: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云南省丽江市、甘肃省定西市;东北地区2个: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黑龙江省绥芬河市。这18个地方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发展成就都很突出,走出的发展路子也都有鲜明特色。这18个地方中,有率先改革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地区,有发挥后发优势、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快速崛起的地区,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通过埋头苦干实现脱贫致富的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有突出重围、实现经济振兴的老工业基地,等等。

调研工作从2007年12月中旬开始,历时88天。调研期间,共召开座谈会76次,其中党政部门座谈会21次、专家学者座谈会14次、企业家座谈会12次、乡村干部座谈会18次、老干部座谈会4次、综合座谈会7次。参加座谈会人员1595人,其中省部级干部19人、地厅级干部168人、县处级干部490人、基层干部和群众572人、专家学者91人、企业家167人、老干部88人。调研人员走访企业、乡村等基层单位共234家。调研组在深入调研、获得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多次讨论、修改,形成了调研报告。

二、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调研情况表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18个地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注重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勇于开拓创新,注重完善体制机制,充分利用已有发展条件,努力挖掘发展潜力,不断创造新的发展优势,不仅取得了骄人的发展成就(见附表),而且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上海市浦东新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抓住历史机遇,用国际化思路探索城市发展新模式,高起点规划建设基础设施,高标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多功能新城区,创建国际区域性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成为带动上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增长极。

(二)江苏省昆山市,利用东依上海的地缘优势,大力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高起点引进先进技术,以国际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实现了由单一农业向全面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县(市)之首,走出了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昆山之路”。

(三)江苏省江阴市,从发展乡镇企业起步,因具有民族特色的大企业集团迅猛发展和成批上市而被誉为“华夏A股第一县”,以“天下第一村”华西为样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闻名全国,是“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

(四)浙江省义乌市,充分利用市场先发优势,以创业创新为动力,以小商品流通为载体,推进市场化,带动工业化,催生城市化,演进为国际化,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小县造就成“全球最大的日用商品批发市场”和实力雄厚的经济强市,创造出“无中生有、无所不有”的义乌奇观。

(五)浙江省温州市,尊重和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以市场取向改革激活发展动力,以促进就业推动全民创业,以商贸兴盛带动工业繁荣,以产业集聚支撑城镇崛起,以构建营销网络创新经济业态,以差异化经营打造品牌经济,以文化创新推动实践创新,从贫穷落后的海港小城发展成为富裕发达的沿海大市,形成了独特的温州发展模式。

(六)福建省泉州市,着力打好“侨牌”,以“三来一补”起步,带动乡镇企业发展,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众多知名品牌,大力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七)山东省威海市,充分利用区位比较优势和文化传统优势,以对外开放总揽发展全局,大力发展对韩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带动体制创新和特色产业培育,成功将区位优势、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强势,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良性互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八)山东省寿光市,发挥初始的农业比较优势,由农业起步,创新农业生产方式,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提升经济,靠农业富民,靠工业强市,实现工农互助、城乡互动、工业和农业共同繁荣、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

(九)广东省深圳市,依托毗邻香港、背靠珠三角及广阔内陆腹地的独特地缘优势,抓住经济特区开放开发的先机,以大规模引进外资带动对外经济合作,以发展高新技术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推进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以不断扩大开放促进体制机制创新,从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发展成为我国南部综合经济实力、技术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最强的现代化大都市。

(十)广东省东莞市,大力引进外资,扩大劳动力就业,建立加工贸易基地,培育出口产业集群,形成外向型经济、园区经济、民营经济交相呼应和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互为支撑的发展路子。

(十一)安徽省芜湖市,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支柱产业,形成了以汽车制造为代表的三大产业集群,探索出中西部地区发挥后发优势的成功道路。

(十二)江西省吉安市,实施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兴办工业园区,加速工业崛起,支持和带动农业集约化、产业化,推动城市化,实现工业兴、农业稳、群众富,使贫困的革命老区走上全面小康之路。

(十三)湖南省长沙县,利用毗邻省会和交通便利的条件,吸引外来投资,建设工业园区,发展优势企业和产业集群;坚持以工促农,促进粮食生产和特色农业发展,实现兴工强县、强农富民,成为闻名遐迩的“三湘第一县”。

(十四)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通过科学利用优越的资源条件,高起点引进和配置生产要素,全面推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集约化的工业和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创造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走出了一条西部资源富集地区快速发展的路子。

(十五)云南省丽江市,利用当地优势特色资源,做大做强做精旅游产业,以旅游业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从名不见经传的西南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富裕繁荣文明和谐的旅游文化名城。

(十六)甘肃省定西市,弘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精神,发挥比较优势,注重引进国际先进生产模式,把小土豆做成大产业,形成种草养畜—发展沼气—沼渣肥田—增粮增收—改善生态的循环经济模式,初步走出一条自然条件恶劣地区脱贫致富的成功路子。

(十七)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通过全面贯彻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抓住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的历史机遇,大胆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老装备制造业基地焕发勃勃生机。

(十八)黑龙江省绥芬河市,通过发挥区位优势,以沿边开放为基本战略,大力发展对俄边境贸易,搭建商贸旅游、进出口加工、跨境投资合作三大产业体系,带动农村和城市建设,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走出了一条以开放促开发的口岸城市发展之路。

三、对各地发展经验的共性认识

这18个地方发展的成功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生动缩影和具体体现。尽管这些地方发展的条件、路径、模式各不相同,做法也不尽相同,但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善于在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中抓住发展机遇。这些地方都具有强烈的机遇意识和危机意识,抢抓机遇不松劲,遇到困难不退缩。从国内看,能够自觉顺应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从中寻找机遇、赢得先机,并积极应对风险和挑战。从国际上看,能够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新趋势,抓住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重组和产业转移加快的机遇,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着力拓宽发展空间,积极分享经济全球化利益。

(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这些地方都能认识到,自己既有相对优势也有相对劣势,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充分利用本地独特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特色产业、历史文化等资源,发挥比较优势,找准发展突破口。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地方都能坚持把中央精神同当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扬长避短,使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三)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这些地方都能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高度重视政府的引导、调控、服务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发展创造无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良好环境,努力使“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各展所长、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四)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这些地方都高度重视开放对发展的推动作用,积极主动地通过扩大开放来促进改革、推动发展。在实践中,这些地方既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也积极扩大对内开放;既积极“引进来”,也主动“走出去”。通过扩大开放,干部群众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转换了理念、创新了思路,有力促进了体制机制障碍的消除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这些地方抓住了更多发展机遇、获得了更广发展空间、赢得了更大发展优势。

(五)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执行力。这些地方都注重从实际出发,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努力推进各级党委和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同时,注重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决策执行的严肃性、连续性,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对在实践中形成的符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战略、规划、目标,坚持不懈抓落实,并且是一张蓝图管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

(六)以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些地方较好地处理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关系,深刻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没有经济发展就不能为社会和谐提供坚实物质基础,没有社会和谐稳定也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地方都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努力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七)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这些地方都自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及时掌握和有效运用人民群众在发展实践中创造出的新思路、新做法、新模式。各级党政干部能够深入群众,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注重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八)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这些地方都重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强调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需要通过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来实现。从这些地方的实践看,经济发展成功的地方,都有一个过硬的领导班子、一批具有战斗堡垒作用的基层组织、一支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干部队伍、一些独具特色而又与时俱进的党建做法,党组织能够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有效实现了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统一。

四、各地发展中面临的新挑战

改革开放30年系列调研报告-福建泉州 篇5

为保障教育教学工作要求,结合市直有关学校师资需求情况,决定组织2018年泉州市直学校招聘编外合同教师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一、招聘单位、岗位、人数及资格要求

详见《2018年泉州市直有关学校招聘编外合同教师岗位信息表》(附件1)。

二、招聘条件及要求

(一)基本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教育事业;

3.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敬业奉献精神;

4.身体健康,符合福建省教师招考身体条件;

5.取得与招聘岗位相一致的教师资格证;

6.符合招聘岗位的各项资格条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报考:①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或曾被开除公职的人员;②在近三年内被认定有人事考试作弊行为的人员;③现役军人;④普通高等院校全日制在读的非应届毕业生;⑤服务年限不满2年(含试用期)的公务员(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人员,下同),或招考时要求服务期且服务期未满的公务员,或公务员被辞退未满5年的;⑥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不得报考的其他情形。

报考者在报名时不是公务员,但在报名之后、聘用之前成为试用期内公务员的,取消其本次考试或聘用资格。

报考者不得报考聘用后即构成回避关系的招聘岗位。

在职人员报考时应征得具有人事管理权限部门的同意。

(二)具体条件及要求

1.岗位要求的“全日制普通院校学历”,是指考生通过参加国家统一招生考试,录取于经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资格且执行国家普通高等教育统一招生计划的高等院校,并按教学计划完成学业后所取得的国家承认的学历。留学归国人员、香港或澳门地区学习人员以及取得国内院校与国外院校联合办学相关学历的人员,其学历认定按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规定执行。岗位要求的“师范类毕业生”是指师范类专业毕业生(不含师范类院校非师专业毕业生)。

2.报考人员取得的学历须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可查询认证。招聘岗位有学位要求的,报考人员取得的学位须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上可查询认证。

根据福建省教育厅、财政厅、物价局、人事厅、发改委《关于在全省高校毕业生中试行“双学位”“双专业”教育的意见》(闽教高〔2009〕9号),经修读达到毕业条件并获得“双学

福建教师招考(http://)

位”“双专业”证书的报考者,由省教育厅进行省内统一电子注册,在本省范围内承认其学历、学位。此类报考者的“双学位”、“双专业”所对应的学历学位,须在福建省“双学位”“双专业”毕业生学位证书毕业证书信息查询平台上电子注册并可进行查验。

特别说明:福建省教育厅网站“辅修专业”便捷查询窗口电子注册的《辅修专业证书》,不作为报考岗位所需专业对应的学历和学位的查询依据。

3.招聘岗位专业要求设置为具体专业名称的,所学专业与所列专业一致者方可报考;专业要求中的“××类”,以《福建省机关事业单位招考专业指导目录》(2018年)中“××类”所列专业的人员方可报考。报考者专业的确认,以毕业证书所署的专业为准。

4.2018年应届毕业生最迟须于2018年8月31日前提供岗位要求的相关证书;其他报考人员的教师资格证书最迟须于2018年7月31日前提供,其他相关资格证书取得以及相关资历计算的截止时间为2018年3月10日。

三、报名

本次编外合同教师招聘考试采取福建省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委托考试)方式进行,通过福建省教育考试院网站进行网上报名、网上缴费、网上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

(一)网上报名和网上缴费。根据闽教师〔2017〕104号文件,省教育厅委托福建省教育考试院承担网络报名、笔试命题、考试组织管理及评卷等考务工作,有关考务工作的具体事宜由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另行通知,报考人员登录福建省教育考试院门户网站查询。报名时间全省统一为2018年3月18日至3月24日,报考者应在规定时间内上网报名和缴费。取得全日制普通高校研究生学历、硕士及以上学位和取得学士学位的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六所教育部属院校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也须进行网上报名和缴费,并在考生备注栏注明“免笔试”。

(二)报考资格审查。在网上报名期间,由招考主管部门对网上报名者进行报考资格条件的初步审查,进入面试和考核阶段时,还将对报考者的资格条件进行复核。报考者可上网查询是否通过资格初审。

(三)报名注意事项

1.每位应聘者仅可报考一个岗位。

2.报考人员提交的报考信息应当真实、准确,提供虚假报考信息的,一经查实,即取消应聘资格。对弄虚作假骗取考试资格的,将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3.考生所填写的报名信息、联系方式等应准确无误,因有误而影响招聘考试的,后果由考生负责。

四、考试

考试采取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笔试成绩(折算成百分制)合格线为50分。

福建教师招考(http://)

以面试成绩确定体检入围人选,面试成绩未达到60分者不予聘用。

(一)笔试

4月15日全省统一笔试,笔试科目为“专业知识”和“教育综合知识”,笔试成绩按“教育综合知识”占40%、“专业知识”占60%的比例计算。仅考教育综合知识者以“教育综合知识”成绩作为笔试成绩。

笔试地点详见准考证。笔试成绩由福建省教育考试院于5月13日前公布。

取得全日制普通高校研究生学历、硕士及以上学位和取得学士学位的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六所教育部属院校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可不必参加笔试直接进入面试,但须按规定时间进行资格确认(具体复审时间请关注泉州市教育局网站),逾期视为放弃面试资格。

(二)面试

面试时间安排在2018年6月。在笔试合格线上按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以拟聘人数与进入面试人数1:3的比例确定面试人选,通过资格确认的全日制普通高校研究生学历、硕士及以上学位和取得学士学位的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六所教育部属院校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一并纳入面试人选。面试人选最后一名笔试成绩出现并列的,取所有并列的考生为面试人选;达不到规定比例的,按实有人数确定面试人选;弃权面试的空额从笔试成绩合格人员中按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顺序依次递补。

面试主要测试应考对象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报考教师岗位者以片段教学、口答评委提问及岗位技能考试为主要形式,面试成绩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取平均分数的方法确定报考者的面试分数,以面试成绩确定体检入围人选。

面试时间、地点及面试资格审查的时间另行通知,请考生及时关注泉州市教育局网站相关通知。

(三)补充招聘

第一轮公开招聘结束后,若存在未完成招聘的空缺岗位,市教育局将组织补充招聘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参加今年全省统一笔试但未被聘用的应聘者(笔试成绩应在合格线上)若符合岗位条件可报名参加补充招聘。

五、体检与考核

(一)体检

1.体检对象的确定。根据岗位招聘计划数,按面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依次等额确定体检人选。若同一职位最后一名体检人选有2个及以上报考者面试成绩相同,取笔试成绩高者进入体检。若笔试成绩也相同,取笔试的专业知识成绩较高者进入体检。若笔试的教育

福建教师招考(http://)

综合知识、专业知识成绩皆相同或面试成绩相同的报考者中包含免笔试人员,则由教育主管部门研究决定体检对象的确定方式后另行通知。

2.体检标准。体检标准按《福建省教师资格申请人员体检标准及办法》和《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调整申请认定幼儿园教师资格人员体检要求的通知》有关规定执行,体检不合格的取消聘用资格。对体检结果有异议的考生,可申请复检1次,复检医院由招聘单位主管部门指定,体检结果以复检结果为准。

(二)考核

对体检合格者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业务能力以及遵纪守法等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并对报考资格进行复查,不符合招考条件的对象取消聘用资格。考核采取查阅档案、计生综治情况调查等方式进行。考核不合格者不予聘用。

六、公示与聘用

考核合格者确定为拟聘用人选,在泉州市教育局网站公示7个工作日,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期满不影响聘用的,经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后,由用人单位按有关规定与考生签订劳动合同。

七、其他事项

(一)此次招聘为泉州市直有关学校编外合同教师招聘,考生在资格复审、面试、体检、考核、公示及合同签订等环节,因本人弃权或不合格而造成岗位空缺的,根据空缺人数,在该岗位考试合格人员中按高分到低分顺序,依次等额递补。

(二)符合条件的在职报考者,最迟于体检前提交所在单位及上级主管部门同意报考的证明材料。

(三)本次招聘面试、体检、资格复审以及聘用公示等信息将在泉州市教育局网站发布,报考人员应随时关注、查询。因未关注网站相关消息而影响招聘的,后果由考生自负。

(四)为确保招聘工作的公正、公平、公开,招聘工作全程接受市纪委派驻市教育局纪检组监督。

(五)本通告未尽事宜由泉州市教育局、泉州市教育系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负责解释。附件:(复制原文地址到浏览器中打开下载)附件1:2018年泉州市直有关学校编外招聘合同教师岗位信息表 附件2:各招聘单位联系人及电话

泉州市教育局

2018年3月10日

上一篇:电焊工技能培训总结下一篇:浅论雷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