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道路运输条例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福建省道路运输条例(精选7篇)

福建省道路运输条例 篇1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森林分类经营管理

第三章 森林保护

第四章 植树造林

第五章 森林采伐

第六章 木材经营和运输

第七章 林农权益保护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九章 附则

《福建省森林条例》已由福建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01年9月21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1年9月24日

福建省森林条例

(2001年9月21日福建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林业工作。

乡(镇)林业工作站是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负责管理辖区内的林业工作,接受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和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领导。

乡(镇)人民政府设专职或者兼职人员负责林业工作。

第三条

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各项林业资金的使用管理,建立预算、决算制度,实行专款专用,并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监督。

第四条

鼓励、支持林业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推广先进科学技术,促进科技兴林。

第二章 森林分类经营管理

第五条

实行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制度。森林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公益林包括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管理和保护;商品林包括用材林、经济林和薪炭林,由经营者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森林、林木划为公益林的,除林权单位或者个人依法转让所有权外,森林、林木所有权不变。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公益林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七条 公益林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公益林建设规划按照因害设防、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编制。经批准的公益林建设规划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经原审批机关批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八条

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按照政府投入与受益者合理承担相结合的原则,多渠道筹集,用于公益林补偿和保护。

公益林管理和补偿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第九条

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有林场经营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由省人民政府登记造册,发放证书,并通知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

第十条

稳定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国有林场、国有林业采育场等国有单位的经营区,维护其合法权益。

国有林场、国有林业采育场和乡(镇)林场经营区内,属于集体拨交国有单位和乡(镇)林场经营的林地,维持现状,继续分别由国有单位和乡(镇)林场经营。

第十一条

国有单位经营集体拨交的林地,应当按下列规定支付林地使用费:

(一)用材林(不含竹林)一个轮伐期的林地使用费不得低于省人民政府规定的林价款的百分之二十;

(二)经济林、竹林投产后,按不低于同类林地的杉木三十年主伐期林价款的百分之三十测算每年林地使用费,逐年付给。

乡(镇)林场经营村集体拨交的林地,参照前款规定执行。

第三章 森林保护

第十二条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使用林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使用林地,不得擅自改变林地用途。

工程建设需要征用或者占用林地的,必须依法办理审核审批手续,支付林地、林木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并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

第十三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健全护林组织,负责森林防火、制止盗伐滥伐等护林工作,并组织村民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有山林的村应当建立护林组织,制定群众性的育林、护林、防火制度。

第十四条

地方重点保护的珍贵树木名录由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拟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名木古树,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档案,设立标志,发布保护公告。

第十五条

禁止毁林筑坟或者在封山育林区内挖笋、采脂、采石、挖土、砍柴、放牧。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根据已经取得的违法嫌疑证据,对下列行为进行查处时,可以查封、暂扣有关物品和工具:

(一)盗伐、滥伐林木的;

(二)经营加工的木材无合法来源证明的;

(三)非法运输木材的。

依法查封、暂扣的有关物品和工具,应当进行登记保存,并及时将处理决定书面通知当事人。

第四章 植树造林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实施植树造林规划,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培育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覆盖率。

采伐林木的单位必须在当年或者次年完成采伐迹地更新造林任务,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护。

第十八条

科学选用造林树种,推广先进适用的造林技术。优化林种结构,实行多树种、多方式造林,提倡营造阔叶针叶混交林、经济林、竹林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保护林木种源,建立良种基地,实现林木培育良种化、种苗生产专业化。

第十九条

县级人民政府对造林成果的检查验收,除沙荒和风口造林外,成活率不足百分之八十五的,不得计入造林完成面积,并应当在当年或者次年补植。造林成活率低于百分之四十一的应当重造。

第二十条

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投资造林、营林,保护投资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一条

实行封山育林,由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设计,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实施。

第五章 森林采伐

第二十二条 严禁擅自采伐公益林。因抚育或者更新需要采伐的,须经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批准。

采挖、移植非保护树种的林木,应当报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批准,但农民采挖、移植自留地或者房前屋后自有零星的非保护树种的林木除外。

第二十三条

除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规定的外,林木采伐许可证按照下列规定核发:

(一)采伐国家一级保护的珍贵树木,按国家规定办理;

(二)采伐国家二级保护的珍贵树木和地方重点保护的珍贵树木以及省属国有林场的林木,由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办理;

(三)城市绿化树木需要更新采伐的,由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办理。

林木采伐实行采伐限额管理,使用全国统一的林木采伐许可证。

第二十四条

负责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的部门,应当在接到采伐林木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批准核发;需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核发的,可延长十五日。

不予批准的,应当在前款规定期限内说明理由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二十五条

发生林权争议的,不得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林木采伐许可证核发后,发现有林权争议的,应当由发证机关通知暂停采伐。林权争议经有关人民政府受理后,发证单位应当注销采伐许可证,并责令停止采伐。已采伐的林木由受理争议的人民政府调处机构依法处理。

第二十六条 伐区调查设计和木材检验,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机构承担。

伐区调查设计、木材检验精度和质量不得低于国家和省定标准。

检验木材应当到现场检验,并将检验码单当场交给木材生产经营者。

第六章 木材经营和运输

第二十七条

林权单位或者个人按照林木采伐许可证采伐的木材,以及农民在自留地或者房前屋后采伐的自有零星木材,有权自行销售。

第二十八条

申请木材经营加工的,必须有合法的木材来源,且经营范围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二十九条

在林区从事木材经营加工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符合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并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予以批准;不予批准的,应当予以说明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第三十条

从林区运出木材或者运输木材经过林区,必须持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核发的木材运输证件。林业检查站凭木材运输证件放行。

木材运输证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林权单位或者个人销售其生产的木材,向批准采伐的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单位办理;

(二)再次运输的,凭原运输证或者木材交易合法证明,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办理;

(三)依法没收的木材需要运输的,凭行政处罚决定书或者司法机关的结案证明,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办理。

运输进口木材,凭海关证明放行。

第三十一条

设立或者撤销林业检查站,必须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林业检查站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管理。

第七章 林农权益保护

第三十二条

林农对其所有的森林、林木依法享有所有权,对其使用的林地依法享有经营自主权和其他合法权益。

集体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可以实行统一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或者股份合作、合资经营等方式。

第三十三条

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承包林地的,应当依法签订承包合同。承包合同不得擅自解除或者变更。因特殊情况需调整林地的,应当拟定调整方案,签订林木补偿协议,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并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专项承包集体林地造林的,应当依法签订承包合同。

第三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维护自留山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稳定自留山政策。

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应当本着方便林农管理和就近、择优的原则在商品林经营区内落实自留山。自留山面积的总量控制在村集体林业用地的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二十。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自留山登记造册,并发给林权证。

将自留山林木划为公益林的,应当征得自留山经营者的同意,并按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林农对依法划定的自留山无偿使用,享有自主经营权,并可以依法继承。但不得抛荒,连续抛荒三年以上的,由村集体收回。

第三十五条

采伐自留山林木符合条件的,所在地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优先发放采伐许可证。自留山新植林木的采伐不受林木年龄的限制。

林农销售自留山生产的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只缴纳生产环节的农业特产税。

第三十六条

单位和个人租赁集体林地造林的,应当依法签订林地租赁经营合同,并按合同约定支付林地使用费。

第三十七条

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公布林农应当依法缴纳的林业规费。林农有权拒缴一切非法收费、摊派或者强制集资。

第三十八条

林农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投诉,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接到投诉的单位,对属于职权范围的,应当在接到投诉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书面告知投诉人;对不属于职权范围的,应当立即转送有权处理的单位。有权处理的单位应当在收到转送材料之日起三十日内将处理结果书面告知投诉人。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

盗伐、滥伐林木的,按照森林法第三十九条和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处理。

未经批准采挖、移植非保护树种的林木的,没收林木或者变卖所得,并处林木价值一倍至三倍的罚款。

第四十条 盗伐毛竹的,没收盗伐的毛竹或者变卖所得,并处盗伐毛竹价值三倍的罚款。

滥伐毛竹的,没收滥伐的毛竹或者变卖所得,并处滥伐毛竹价值二倍的罚款。

第四十一条

毁坏名木古树的,依法赔偿损失,并处每株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

毁林筑坟或者进入封山育林区挖笋、采脂、采石、挖土、砍柴、放牧致使林木受到毁坏的,依法赔偿损失,补种毁坏株数一倍至三倍的林木,可以并处毁坏林木价值一倍至五倍的罚款。

第四十三条

挪用林业规费的,由直接责任人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追回,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予以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偷漏林业规费的,除依法补缴外,并处偷漏林业规费总额一倍至二倍的罚款。

第四十四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没收木材或者木材价款,并处没收木材价款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三十的罚款:

(一)收购、销售的木材没有林木采伐许可证或者无合法来源证明的;

(二)木材经营加工单位或者个人经营加工木材无合法来源证明的。

第四十五条

使用无效的或者非法购买的木材运输证件运输木材的,重复使用木材运输证件运输木材的,没收木材,并处木材价款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三十的罚款。

强行冲关运输木材的,没收非法运输的木材,并处运输木材价款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五十的罚款。

第四十六条 伐区调查设计、木材检验人员调查设计、木材检验精度未达到国家和省定标准,造成森林资源损失的,由其所在单位予以赔偿;所在单位可以向直接责任人员追偿。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不受理林农投诉、不按照规定转送投诉的,或者在法定期限内不予办理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八条

林业行政执法人员有以下行为之一,视情节轻重,分别予以批评教育、行政处分、取消其执法资格或者调离执法岗位:

(一)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予以处罚而未予以处罚的;

(二)处罚无法律、法规、规章依据的;

(三)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程序予以处罚的。

林业行政执法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分别给予行政处分、取消执法资格或者调离执法岗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九条

本条例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依法委托的组织实施。

第九章 附则

第五十条

林区的范围由省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林业主管部门确定后公布。

第五十一条

本条例所称木材包括:原木、锯材、竹材、木片、胶合板、商品薪材、木炭、大宗木竹半成品。

福建省道路运输条例 篇2

一、实施的基本情况

(一)全市散装水泥发展基本情况

三明市散装水泥办公室成立于1986年,独立事业法人单位,隶属三明市建材工业局,2002年隶属三明市经贸委。经费来源为财政核拨。

目前,全市10个县市都成立了散装水泥管理机构,机构建设名列全省前茅。除目月溪外的9个县市已开征散装水泥专项资金。

到2011年,年综合配套发放散装水泥能力650多万吨;各类散装车259辆,总吨位1.27万吨;混凝土搅拌车90辆,总吨位455吨;混凝土泵车13辆,平均每辆泵送量140立方米/小时;流动罐410个,总吨位3.21万吨。

(二)全面宣传贯彻《条例》

为全面宣传贯彻《条例》,推动全市散装水泥事业发展,本市采取积极措施,多渠道、全方位宣传贯彻《条例》。一是组织散办全体干部职工逐条逐字学习《条例》全文,领会精神实质,把握工作职责范围和行政执法要点。二是把从省散办领回的800册《条例》迅速分发市政府相关部门、各县市政府、散办和重点散装水泥企业及房地产开发商。三是在《三明日报》上以二分之一版的篇幅全文刊发《条例》,同时与三明电视台联系,重点摘要播发《条例》,使宣传工作覆盖全社会。四是将《条例》全文在三明市散装水泥网站上发布,方便相关企业和人员上网查阅。五是编印《散装水泥宣传手册》15 000册,在市区主要街道悬挂宣传横幅18条,订购天堂广告伞2000把,向社会广泛宣传。

(三)扎实推进“禁现”工作

在“禁现”方面,本市一方面全面贯彻执行《条例》,严格备案审批制度,从源头上把好“禁止现场搅拌”关;同时,多管齐下,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全面治理建设工地现场搅拌,并对市区重点工程、大项目保持经常性的跟踪检查和监督。

市政府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三明市的发展实际,定期向社会发布“禁现”范围。200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令第69号《福建省发展散装水泥管理办法》颁布实施,2003年三明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在市规划区中心组团范围内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的通知》(明政文[2003]105号),明确规定禁止现场搅拌的范围。2009年福建省人大《福建省促进散装水泥发展条例》颁布实施,三明市人民政府又出台《关于同意扩大三明市区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区域的批复》(明政文[2009]13号),将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区域的范围扩大到市区的城乡结合部,梅列东至洋口仔,西至安居坂,南至汇天生物药业公司,北至陈大镇;三元东至中村,西至星桥,南至沙阳,北至岩前吉口。

2010年以来,根据《条例》要求,沙县、永安、尤溪、建宁县市政府也相继出台了“禁现”通告。目前,市区公共及民用建筑预拌混凝土使用率达95%左右,沙县、永安、尤溪、建宁的使用率在70%以上。

(四)着力建设混凝土搅拌站

近年来,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本市的发展散装水泥和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工作取得长足发展。目前,全市已有15家搅拌站企业,其中市区5家,沙县3家,永安、尤溪各2家,建宁、清流、泰宁各1家。宁化、将乐、大田正在积极筹划建设混凝土搅拌站。另外,向莆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还有临时混凝土搅拌站40多个。

经过多年的努力,本市已经迎来了全面推进商品混凝土发展的大好时机。良好的投资环境,广阔的市场前景,吸引了全国各地众多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2011年5月,在三明市华鑫混凝土有限公司正式投产之际,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三一重工的E代天骄品牌福建日活动在三明市梅园国际大酒店隆重举行。来自全省建设、建筑材料行业的700多名商家代表参加本次活动。福建省散装水泥办公室主任周洪先、福建省散装水泥协会会长陈振华出席活动开幕式。活动期间,三一重工与三明华鑫混凝土有限公司举行了现场销售签约仪式。华鑫公司总投资1.3亿元,全套采用三一重工生产混凝土专业设备,当时全球已投放市场的泵送高度最高的66米臂架泵落户三明市。“十二五”前三年,本市有望实现“县县有搅拌站”的目标。

(五)大力提高水泥生产企业发散能力

近年来,本市不断加大水泥行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水泥企业“华丽转身”,水泥生产企业散装水泥的发放能力大大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淘汰立窑水泥产能834.7万吨,同时将乐县金牛水泥、清流县红火水泥、大田县红狮水泥、明溪县明狮水泥等一批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相继投产,预计到2011年底,全市新型干法水泥产能将突破2000万吨,水泥生产企业的发放能力可达70%以上,散装水泥的发放能力已呈现质的飞跃。

二、实施后的主要成效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使用散装水泥866万吨,预拌混凝土发放量465.5万立方米,可节约木材28.58万立方米,节电6235.2万千瓦小时,节标煤19.47万吨,减少水泥损失37.24万吨,实现综合经济效益5.13亿元。

2010年至2011上半年,全市累计散装水泥供应量736万吨,使用量620万吨,预拌混凝土发放量851万立方米,可节约木材24.3万立方米,节电5298.5万千瓦小时,节标煤22.61万吨,减少水泥损失68.08万吨,实现综合经济效益4.36亿元。

三、主要制度的执行情况

(一)委托授权制度

2009年《条例》颁布实施,2010年起市经贸委每年都与市散办签订授权委托书,对行政监督范围、行政执法权限、行政处罚审批程序等事项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二)三个备案制度

1、备案不预缴制度。

按照《条例》规定,三明市从2011年1月1日起执行备案不预缴制度。

2、现场搅拌混凝土备案制度。

《条例》出台之前,三明市的现场搅拌审批权归属三明市城建支队,根据《条例》规定,从2011年1月1日起由三明市散装水泥办公室负责,解决了长期以来商品混凝土日常管理工作与现场搅拌审批权相脱节的现象,有利于商品混凝土的推广应用。

3、无法按比例使用散装水泥备案制度。

按照《条例》规定,三明市从2011年1月1日起执行无法按比例使用散装水泥备案制度。

(三)鼓励和扶持制度

1、表彰奖励制度。

2009年以来,本市加大了表彰奖励力度。在每年的年度工作会上,市散办都要表彰一批在推广应用散装水泥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共发放奖励资金30多万元。

2、企业扶持制度。

为扶持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发展,市散办每年都拨出专款补助一批企业。2009年以来,共发放企业扶持资金200多万元。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2010年1月1日《条例》施行两年来,从执行情况看,新规定使得专项资金征收的难度明显加大,征收金额明显下降。《条例》实施前的2009年市级征收295万元,《条例》实施后的2010年市级征收242万元,2011年约120万元。因为事前征收改为事后征收,对建设单位的约束力减小,缺少必要的有效的监控手段。

2、部分新成立散办的县市征收专项资金的力度不大,一些水泥生产企业存在拖欠缴纳专项资金的现象。

3、由于专项资金征收力度减弱,不少建设项目出现袋装水泥回潮现象。

4、县市行政执法薄弱。一些县市新建了混凝土搅拌站,政府也出台了“禁现”措施,但由于行政执法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预拌混凝土的推广应用。

五、建议

1、建议修改《条例》中的“三个备案”制度。从现实情况看,“三个备案”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应有的约束机制,难以达到立法所预期的效果,不利于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的推广应用。另一方面,从全国的情况看,无论是先于福建之前立法,还是晚于福建之后立法的省份,都保留了预征收的制度,这说明预征收制度在目前仍然有它存在的现实意义。

2、针对县市行政执法薄弱的情况,建议《条例》增加省、市、县三级散装水泥管理机构联合执法的相关规定。

福建省道路运输条例 篇3

○ 政府主导促进革命老区发展

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把促进革命老区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及时解决革命老区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革命老区工作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促进革命老区发展工作的协调指导,其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扶贫、教育、科技、经济贸易、民政、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林业、水利、环境保护、文化、卫生、广电、体育、旅游、通信等部门应当把促进革命老区发展纳入本部门的工作计划。

○ 重点帮扶原中央苏区和欠发达革命老区

条例规定,省人民政府重点促进原中央苏区县(市、区)和欠发达的革命老区县(市、区)的发展,统筹安排相对较发达的市、县(区),支援和帮扶原中央苏区县(市、区)和欠发达的革命老区县(市、区),把欠发达的革命老区村(居)作为扶贫开发和挂钩驻点帮扶的重点,加大对它们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把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加强革命老区专门事务工作和改善革命老区民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扶持革命老区发展,并根据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逐年增长。

○ 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项目

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革命老区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项目给予倾斜支持和优先安排;应加强革命旧址、革命遗迹的维护保护工作,建设红色旅游景区,合理利用资源,发展旅游事业。同时,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各种途径支持革命老区建设,积极参与革命老区投资开发、人才培养、科技推广、文化教育、旅游开发等促进革命老区发展的活动。

○重视发挥社会团体的促进作用

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充分发挥老区建设促进会、扶贫开发协会和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等社会团体在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方面的作用。

○ 提高革命“五老”人员医疗补助标准

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革命“五老”人员定期生活补助标准与重点抚恤优待对象定期抚恤标准同步增长的机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革命“五老”人员医疗补助标准。

日前,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召开贯彻实施《条例》座谈会,参会的老同志、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等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就如何贯彻落实《条例》建言献策。

许集美(福建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名誉会长、省政协原副主席):

作为一名参加革命多年、始终关注老区发展的老同志,我的心情十分激动。这是福建省老区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献给福建老区人民的一份厚礼,标志着福建省老区建设已进入法制化轨道,完全符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对于进一步推动全省老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意义重大。

给老区立法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更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我们要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高度,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老区意识,永远不忘老区,认真贯彻落实好《条例》,建议在适当时机进行《条例》贯彻落实情况的大检查。

谢先文(福建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条例》出台实现了老区人民长期以来的心愿,圆了众多老同志们的梦,是福建省老区建设发展史上一件大好事、大喜事、大盛事。同时,《条例》出台是福建省地方立法的一大创新、一大成果、一大贡献。福建省老区立法工作走到全国前列,实现与老区大省地位相称,让省老区建设发展事业纳入到法律保障之中,从而走上可持续性的康庄大道。

加快全省老区建设发展任重而道远,老促会将继续热心为老区鼓与呼,热情为老区牵线搭桥,进一步做好老区相关的“促进”工作,为全省老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尽心尽力。

陈增光(福建省扶贫开发协会会长、省政协原副主席):

《条例》出台体现了福建省委、省政府对老区的重视与支持,体现了社会各界对老区人民的关怀与厚爱,明确了社会扶贫工作的重大责任。

《条例》明确了促进老区发展是各级政府的责任,是社会各界的义务,从立法上保障老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们将认真学习《条例》内容,热情宣传,认真贯彻,以实际行动为老区人民多办实事、好事,促进老区人民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

罗万荷(福建省民政厅副厅长、省老区办主任):

《条例》的出台在福建省革命老区建设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备受鼓舞,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同时也有信心履行好老区工作部门的职责。

我们将深入学习、宣传《条例》,营造良好氛围,引导社会各界了解、熟悉《条例》主要精神和基本内容。同时,我们将会同省老促会等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和掌握《条例》执行中可能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确保《条例》顺利实施。并将以《条例》的实施为契机,继续推动各级各有关部门加大支持力度,积极对接全省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优惠政策,争取国家层面对革命老区更多倾斜和支持,促进革命老区又好又快发展。

陈明添(福建江夏学院法学院院长、教授):

老区的建设发展是海西建设和福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革命老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现代化;没有革命老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全面小康。老区人民生活状况关乎执政党形象,是惠及千家万户的连心工程。

贯彻落实《条例》要实行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方针。发挥政府在促进革命老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鼓励和推动社会各界共同支持和帮助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尤其要充分发挥老领导、老干部、老专家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智力优势,为老区建设发挥余热,共同努力创造老区更加美好的明天。

13-福建省安全生产条例 篇4

一、单选题

1、福建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的《福建省安全生产条例》开始施行日期为?

A.2017年1月1日

B.2017年2月1日

C.2017年3月1日

D.2017年4月1日

(答案:C)

2、最新版的《福建省安全生产条例》是在福建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几次会议通过的?

A.25

B.26

C.27

D.28

(答案:B)

3、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有依法获得安全生产----------的权利,并应当履行安全生产方面的义务。

A.保障

B.保证

C.维护

D.保护

(答案:A)

4、哪种级别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指导、协调、监督检查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履行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具体实施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管理和考核工作? A.镇级

B.县级

C.市级

D.省级

(答案:B)

5、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应当依法履行安全生产工作职责,组织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提出奖惩意见。

A.一线从业人员

B.行政管理人员

C.财务管理人员

D.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答案:D)

6、矿山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从业人员在什么范围内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按照不低于从业人员百分之二的比例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A.一百人以上

B.二百人以上

C.三百人以上

D.四百人以上

(答案:A)

7、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在三百人以上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几名以上?

A.一

B.两

C.三

D.四

(答案:B)

8、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应当遵循什么原则?

A.三同时

B.两上报

C.三安全

D.三审查

(答案:A)

9、发现事故隐患,应当及时组织排除;不能及时排除的,应当制定整改治理方案,明确并落实治理事故隐患的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

A.应急措施

B.应急设备

C.应急预案

D.应急队伍

(答案:C)

10、在易燃易爆场所配置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防爆电气设备,落实防静电、泄爆等安全措施,禁止-----------作业和违规使用作业工具。

A.明火

B.超时

C.噪音

D.疲劳

(答案:A)

11、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要求,建立---------制度,健全安全监测监控体系。

A.分工责任

B.台账

C.互查

D.定期自查

(答案:B)

12、存在重大危险源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预警系统,对运行情况进行全程监控,并建立健全运行-----------。

A.管理机制

B.档案机制

C.管理档案

D.责任机制

(答案:C)

13、化工园区应当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划和布局,选址应当符合当地-----------,新建危险化学品生产项目应当进入化工园区。

A.城乡规划

B.自然条件

C.发展水平

D.人口素质

(答案:A)

14、劳动密集型企业应当设置符合紧急疏散和应急救援的需要且标志明显的----------、疏散通道。

A.警示标志

B.安全标志

C.警示符号

D.安全出口

(答案:D)

15、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应当定期进行检验,----------失效的不得使用。

A.防护性能

B.保护性能

C.密闭性

D.防毒性

(答案:A)

16、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从业人员,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职业健康检查,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从业人员,并建立-----------档案,实行健康监护。

A.职业健康

B.个人健康

C.身体检查

D.职业检查

(答案:A)

17、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死亡的,死亡者的近亲属依法领取上一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倍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以及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等工伤保险待遇。

A.十

B.十五

C.二十

D.二十五

(答案:C)

18、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死亡的,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单位还应当向其一次性支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赔偿金,死亡赔偿金数额为本省上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倍。

A.八

B.十

C.十二

D.十五

(答案:D)

19、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严重失信行为,应当记入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个人的信用记录。

A.法定代表人

B.高层管理者

C.中层管理者

D.从业人员

(答案:A)

20、对于生产经营单位以货币或者其他物品替代劳动防护用品的行为且逾期未改正的,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A.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

B.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

C.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

D.十万元以上十五万元以下

(答案:A)

二、多选题

1、安全生产工作应当以人为本,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A.标本兼治

B.综合治理

C.系统建设

D.全面管理

(答案:ABC)

2、安全生产工作应当按照管---------、管----------、管----------必须管安全的原则进行展开。A.行业

B.生产

C.业务

D.生产经营

(答案:ACD)

3、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存在以下哪些危险因素的工作场所和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以及等

A.易燃、易爆

B.强腐蚀、有毒

C.粉尘、高温、辐射

D.可能发生坠落、碰撞、触电

(答案:ABCD)

4、国家机关、承担行政职能以及从事公益服务的-----------、----------、----------的安全生产工作参照《福建省安全生产条例》执行。

A.个人

B.事业单位

C.人民团体

D.社会团体

(答案:BCD)

5、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要求,建立----------,健全安全----------体系,以上两空分别填入的内容是? A.台账制度

B.自查制度

C.监测分析

D.检测监控

(答案:AD)

6、存在重大危险源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哪些规定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A.对重大危险源进行登记建档,定期检查和评价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状态;

B.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预警系统,对运行情况进行全程监控,并建立健全运行管理档案;

C.对设施、设备进行检验、检测;

D.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定期组织演练。

(答案:ABCD)

7、下列属于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应当履行的义务的有:

A.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B.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C.及时报告生产安全事故或者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D.配合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答案:ABCD)

8、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监管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对重点行业(领域)和人员密集的生产经营场所加强监督检查,对有下列哪些情形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重点监督检查?

A.存在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的;

B.发生死亡事故等有安全生产不良记录的; C.存在重大危险源的;

D.同时生产多种危化品的。

(答案:ABC)

9、下列属于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包含的内容有:

A.安全生产责任和安全生产绩效、奖惩管理;

B.安全生产检查、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整改、应急处置和报告、调查处理; C.安全生产投入以及费用管理; D.对承包、承租单位的安全管理。

(答案:ABCD)

10、下列属于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享有的权利的有:

A.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B.参加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C.了解作业场所、工作岗位的安全生产状况和职业危害及防范和应急措施,获得符合国家规定和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

D.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提出建议,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

(答案:ABCD)

三、判断题

1、《福建省安全生产条例》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制定的。(√)

2、生产经营单位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其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但不必负全面责任。(×)

3、矿山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从业人员在一百人以上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按照不低于从业人员百分之二的比例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4、矿山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从业人员在一百人以下的,可不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5、已建成的不符合安全距离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可以扩建。(×)

6、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依法采取搬迁或者其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处理已建成的不符合安全距离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以消除事故隐患。(√)

7、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工伤保险费。(√)

8、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有配合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的义务(√)

9、行业协会可以根据其他行业的经验,为生产经营单位提供安全生产管理和技术咨询及培训等服务,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 篇5

2012年3月31日,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关于颁布施行《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的公告称,《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已由福建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12年3月29日通过,并予以公布。该条例自2012年6月1日起施行。

附:《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2012年3月29日福建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促进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茶产业相关活动的,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的茶产业包括茶叶种植、加工、经营以及为其提供的相关服务。

第三条 省人民政府和茶叶产区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茶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建立促进茶产业发展的协调制度,研究解决茶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具体工作由农业(茶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

农业(茶业)、林业、国土、经贸、卫生、工商、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等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做好促进茶产业发展的相关工作。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和茶叶主产区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本行政区域茶产业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茶产业发展规划要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水土保持规划以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特定区域保护规划相衔接。

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和茶叶主产区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安排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茶树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生态茶园基地和茶叶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茶叶质量检测、茶叶品牌创建等,促进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国糖酒网

中国糖酒网

第六条 茶叶产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本条例,制定促进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具体措施;对在促进茶产业发展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七条 茶叶产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大有关茶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推进茶业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提升茶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水平。

第八条 茶叶产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明确茶叶技术推广机构,加强茶叶技术推广力量,加快茶叶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农药、新肥料的推广,提高对茶产业的服务能力。

第九条 茶叶产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茶叶交易平台建设,完善茶叶物流基础设施,提高茶叶市场流通效率。

第十条 茶叶产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引导和规范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促进茶叶专业合作社提升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对符合条件的茶叶专业合作社申报茶叶方面支农项目,优先予以支持。

鼓励和支持茶叶专业合作社整合组织资源和生产要素,实行联合或者重组,建立茶叶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推进闽台茶产业的合作与交流。

在台湾农民创业园中从事茶叶生产经营的,按照有关规定享受优惠政策。

第十二条 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将适宜在本省推广使用的茶叶生产、加工机械产品,列入本省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对购买列入目录的机械产品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贴。

第十三条 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加强优、特、珍、稀茶树种质资源的保护工作,划定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地。天然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地的划定,应当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地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管理,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茶

中国糖酒网

中国糖酒网 业)行政管理部门具体负责。

茶叶产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茶业)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茶树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示范、推广工作。

第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农业、质量技术监督等有关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制定茶叶质量安全地方标准。

鼓励茶叶生产企业制定严于茶叶质量安全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

第十五条 茶叶产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茶业)及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采取措施,促进茶叶标准化种植、加工,推进茶园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茶园建设,并在项目资金使用上优先给予安排。

茶园中建设所需的茶叶生产设施用地按照法律、法规及省人民政府相关规定办理。

第十六条 茶叶产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组织茶叶生产企业和科研机构,推动并参与当地主要茶类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

第十七条 茶叶产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茶业)及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完善信息平台,加大当地主要茶类的宣传力度,为茶叶生产经营者开拓国内外市场、开展市场营销提供政策咨询和信息服务。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教学科研机构和茶叶技术推广机构应当加强茶叶种植、加工等方面人才的培训,开展评茶、茶艺、茶叶加工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促进茶产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第十九条 支持依法成立的各类茶业社团组织开展推动茶产业发展相关活动,规范行业行为,加强行业自律和人才培训,开展行业诚信建设,引导茶叶生产经营者依法生产经营,为茶叶生产经营者提供服务。

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制定茶产业发展规划和行业标准时,应当听取茶叶行业协会等各类茶业社团组织意见。

中国糖酒网

中国糖酒网

第二十条 支持茶叶企业和教学、科研机构设立茶叶科技研发、推广机构,开展茶树优良品种选育以及茶叶高产优质栽培、精深加工、安全生产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对茶产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按照有关规定享受优惠政策。

茶叶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推行清洁化、标准化集中加工区建设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助。

第二十一条 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创新适合茶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对茶产业项目的信贷投入。

鼓励茶叶企业依法利用资本市场筹集社会资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支持符合条件的茶叶企业上市融资。

第二十二条 山地茶园的权利人可以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提出林权登记申请,由同级人民政府依法核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林权证》。

支持山地茶园权利人以林权作为抵押进行贷款。依法将茶园的林权进行抵押的,原办理林权登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申请办理抵押登记。

第二十三条 鼓励成立各类茶文化促进组织,支持社会组织建设茶文化场所,积极开展茶事、茶艺活动,深入挖掘、整理、传播茶文化,推进茶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旅游、农业(茶业)及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挖掘、整理、传播茶文化,开发推广茶文化旅游,加强茶文化对外宣传与交流。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茶叶传统制作技艺及其传承人给予保护,对传承人给予奖励和资助。

第二十四条 鼓励茶叶品牌建设,争创各级各类名牌产品。

对获得良好农业规范、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的茶叶企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奖励。

对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福建省著名商标、福建省名牌产品、福建省名牌农产品的,以及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予以保护、奖励,并在项目安排等方面优先予以支持。

中国糖酒网

中国糖酒网

第二十五条 鼓励茶叶生产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和茶叶行业协会等对具有特定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的茶叶,申请茶叶地理标志保护。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茶叶地理标志申请、使用和保护等工作的组织协调。茶叶地理标志产地范围内的茶叶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等经依法申请后,可使用茶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

第二十六条 开垦茶园应当符合茶产业发展规划,并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生态茶园和茶园示范区建设的相关标准,规范生态茶园和茶园示范区建设。

禁止在坡度二十五度以上的陡坡地以及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的地区新开垦茶园。对坡度过陡且无法进行生态改造的茶园,应当退茶还林,避免水土流失。

第二十七条 在茶园中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农药,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

茶叶种植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茶业)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公布的可供茶树上使用的农药目录,指导茶农科学使用农药。

第二十八条 实行茶叶质量可追溯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建立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信息服务平台。

茶叶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建立茶叶生产记录制度,做好对所生产茶叶的检验检测,不得销售不符合茶叶质量安全标准的茶叶产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茶叶生产记录。

茶叶经营企业对其销售的茶叶产品,应当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茶叶的名称、规格、数量、供货者、进货日期等内容,不得销售不符合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茶叶产品。

中国糖酒网

中国糖酒网

第二十九条 成品茶包装应当合理,包装的材质、结构和成本应当与内装茶叶的质量、规格和成本相适应,减少包装性废物的产生。

成品茶包装和标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标明产品的品名、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内容。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工商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茶叶产品包装和标识标注的监督管理。

第三十条 茶叶行业协会等茶业社团组织可以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组织专家开展茶叶名优产品评定工作,但不得强制茶叶企业参加,也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茶叶名优产品评定工作的监督管理,维护茶叶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一条 茶叶交易场所、批发市场应当设立或者委托茶叶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对进场销售的茶叶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抽查检测;发现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应当要求销售者立即停止销售,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茶业)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茶业)、工商、质量技术监督及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茶叶交易场所、批发市场加强监督检查,并提供便捷、优质服务。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茶业)、质量技术监督、工商、卫生、经贸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茶叶质量安全的监管工作,对生产销售的茶叶进行监督抽查,监督抽查结果依法由省人民政府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公布。

茶叶的检测应当委托具备茶叶质量检测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进行。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茶业)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并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对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的茶叶产品予以没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三款规定,茶叶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

中国糖酒网

中国糖酒网 织未建立茶叶生产记录,或者伪造茶叶生产记录的,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第四款规定,茶叶经营企业未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的,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三款、第四款规定,销售不符合茶叶质量安全标准的茶叶产品的,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没收不合格茶叶产品;不合格茶叶产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茶业)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在促进茶产业发展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七条 本条例自2012年6月1日起施行。

福建省城市房屋产权登记条例 篇6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福建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颁布施行《福建省城市房屋产权登记条例》的公告

《福建省城市房屋产权登记条例》已经福建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1998年11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1999年3月1日起施行。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998年11月26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房屋产权管理,保障房屋产权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房屋产权,是指房屋所有权以及由房屋所有权而设定的抵押、典当、租赁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第三条 在本省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国有土地上原有房屋和新建房屋产权的取得、设定、变更、终止,必须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办理登记。

房屋所有权未经核准登记的,房屋其他权利不予登记。

第四条 房屋产权证书是房屋产权人占有、使用、经营、处置房屋的法律凭证。

依法登记的房屋产权受国家法律保护。

第五条 房屋产权登记应当遵循房屋所有权和该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主体一致的原则。

第六条 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省行政区域内城市房屋产权登记工作。

市、县人民政府房屋产权登记部门(以下简称登记部门),负责其辖区内房屋产权登记申请的受理、审核和发证工作。设区市的登记部门可委托区人民政府房屋管理部门受理、审核区属单位、私有房屋产权登记申请的前期工作。

第二章 房屋产权登记一般规定

第七条 申请房屋产权登记,应当提交登记申请书、有关身份证件和本条例规定的其他登记文件;委托代理人申请登记的,应当出具委托书。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台湾地区和国外的企业、其他组织或者个人,申请或者委托代理人申请登记的,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公证、见证或者认证。

前款所称有关身份证件是指:

(一)个人的身份证件;

(二)企业、其他经济组织的营业执照;

(三)机关、团体或者其他组织的登记证件、证明文件。两人以上共有的房屋产权,共有人应当同时申请登记。

第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双方或者多方应当共同申请房屋产权登记:

(一)买卖;

(二)交换;

(三)赠与(不含遗赠);

(四)抵押、典当;

(五)分割、合并;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前款所列情形,当事人一方申请,其他方无正当理由不申请的,登记部门可以受理一方当事人的申请,经审核符合登记条件的,可直接为其登记。

商品房产权登记申请可以由房地产开发企业代办。

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珠,房屋产权由登记部门直接代为登记:

(一)由登记部门依法代管的房屋;

(二)经人民法院判决为无主、没收的房屋;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依前款规定代为登记的房屋产权不发给房屋产权证书。

第十条 申请人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不能在本条例规定的期限内申请登记的,在障碍消除后,申请登记的时限可以顺延。

第十一条 符合条件的申请,登记部门应当即时予以受理,对收取的证件、契证、法律文书及相关图纸应当开具收件收据,交给登记申请人。

第十二条 登记部门受理申请后,应当对登记申请的房屋进行实地核对验证。登记部门认为房屋产权确认需要公告的,应当发布公告。公告期为30日。

第十三条 对房屋产权登记申请有异议的,异议人应当在公告的有效限期内向登记部门提交异议书和证据;登记部门应暂缓登记,并在异议人提出异议之日起5日内书面通知申请人。

 申请人应在收到登记部门书面通知之日起15日内,书面答复登记部门。登记部门经调查核实,认为异议成立的,应当作出不予登记的决定;认为异议不成立的,应当驳回异议,并在申请人书面答复登记部门之日起5日内书面通知异议人。

第十四条 登记部门受理申请后,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在受理登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不予登记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一)房屋权属或者房屋占用的土地使用权争议尚未解决的;

(二)属于尉建筑或者临时建筑的;

(三)转让房地产不能提供完税凭证的;

(四)不能提供有效的房屋权属证明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条 登记部门受理申请后,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在受理登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暂缓登记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一)按照规定需补办手续的;

(二)拆迁公告发布后进行房屋产权转移、变更,设定抵押、典当的;

(三)法律、法规规定应予暂缓登记的其他情形。

第十六条 房屋产权证书应当载明下列主要事项:

(一)房屋来源和产权人情况;

(二)房屋所有权性质、坐落及房屋状况;

(三)房屋设定抵押、典当情况;

(四)房屋共有情况;

(五)必须载明的其他事项。

第十七条 房屋产权证书破损,经查验后可以换发。换发房屋产权证书后,应当将原房屋产权证书注销归档。

第十八条 房屋产权证书遗失、灭失,房屋产权人应当向登记部门书面报失,并在本地、市主要报纸或者登记机关指定的报纸刊登声明;声明发布后满90日无异议的,可以申请补发房屋产权证书。

申请补发房屋产权证书应提交下列文件:

(一)遗失、灭失原因的书面说明和承担法律责任的具结保证书;

(二)居委会或者所在单位证明,单位房屋还须提交上级主管部门的证明;

(三)刊登遗失、灭失房屋产权证书声明的报纸。

补发的房屋产权证书应当注明“补发”。

第十九条 除依法不予登记或者暂缓登记的情形外,登记部门自受理登记申请之日起,办理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发证、变更登记发证、注销登记和房屋其他权利登记的期限分别为90日、60日、30日和10日。

第二十条 登记部门应当设置房屋登记册,对房屋产权登记的事项作全面、真实、准确的记载,并且永久保存。

房屋登记册、房屋产权证书上的记载,与登记申请文件的内容应当一致。

房屋登记册的记载有更改的,应当加盖登记部门的核对章和登记工作人员的印象。

第三章 房屋所有权登记

第二十一条 单位新建的非商品房屋,应当自房屋交付使用之日起90日内持下列文件向登记部门申请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

(一)用地证明文件或者土地使用权证;

(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四)施工许可证;

(五)竣工验收合格证书;

(六)竣工总平面图和分层平面图;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有关证明文件。

新建拆迁安置房、商品房,拆迁人或者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在房屋竣工验收之日起30日内持前款规定文件向登记部门申请房屋初始预登记。

个人新建的房屋,应当自交付使用之日起90日内提交建房用地证明和规划、建设部门的有关批准文件,向登记部门申请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

按住房制度改革规定,由单位与个人集资建设、合作建设的房屋,申请房屋所有权登记时,还应提交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制度改革领导机构出具的产权核定意见。

第二十二条 非新建房屋初始登记,应根据产权来源情况,提交相应的有关证明文件。

第二十三条 经初始登记的房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应当自合同、协议签订或者有关法律文件生效之日起30日内,申请房屋权属变更登记:

(一)房屋买卖、交换、赠与、继承、分割的;

(二)因生效的调解、判决、仲裁裁决、行政决定引起房屋楷属转移的;

(三)机构调整、企业兼并或者分立等发生房屋权属转移的;

(四)以房地产投资入股,成立企业法人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申请房屋权属变更登记,应当提交房屋产权证书以及与房屋权属转移有关的合同、协议、证明文件、法院判决、行政决定、勘测报告或者其他法律文件。

第二十四条 购买按照住房制度改革政策出售的公有住房,申请房屋产权登记时应提交下列文件:

(一)售房单位《房屋所有权证》;

(二)售房单位《国有土地使用权证》;

(三)购房合同;

(四)购房发票;

(五)单位售房证明书;

(六)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制度改革领导机构出具的产权核定意见。

第二十五条 经初始登记的房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产权人应当自事实发生之日起30日内,申请房屋产权内容变更登记:

(一)房屋门牌号码、结构、用途发生变化的;

(二)产权人名称发生变化的;

(三)房屋面积增加或者减少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申请房屋产权内容变更登记,应当提交房屋产权证书以及与变更事实相关的证明文件。

第二十六条 房屋因拆除、灭失或者其他原因终止房屋所有权的,产权人应当自事实发生之日起30日内,办理注销登记,缴回房屋产权证书。

第二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部门可以直接予以注销登记:

(一)申报不实,骗取房屋产权证书的;

(二)涂改房屋产权证书的;

(三)产权人未按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办理注销登记的;

(四)房屋依法发生强制性转移,原产权人未在规定期限内办理注销登记的;

(五)依法应当注销登记的其他情形。

按前款规定直接予以注销登记的,登记部门应当在10日内书面通知当事人,限期缴回房屋产权证书;当事人在限期内缴回房屋产权证书的,经核实后,发给注销凭证;当事人未在限期内缴回房屋产权证书的,登记部门可登报公告该房屋产权证书作废。

第四章 房屋其他权利登记

第二十八条 抵押城市房屋的,应当向房屋所在地登记部门办理抵押登记。

申请房屋抵押登记,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土地权属证明;

(二)房屋产权证书;

(三)抵押合同、协议;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有关文件。

第二十九条 登记部门办理抵押登记,应当向抵押权人出具他项权证书。

抵押合同变更、终止或者解除的,抵押双方当事人应当提出书面申请,向原登记部门办理变更或者注销抵押登记。

第三十条 下列房屋产权有关文件,当事人应当在合同签订之日起30日内,持房屋产权证书和有关合同向登记部门办理备案登记;未经备案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一)房屋预售合同及其变更合同;

(二)房屋租赁合同及其变更合同;

(三)房屋典当合同及其变更合同;

(四)当事人认为有必要备案登记而登记部门准予备案登记的房屋其他产权文件。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用隐瞒、欺骗等不正当手段骗取房屋产权证书的,由登记部门注销房屋产权证书,并对当事人处以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二条 伪造、变造、买卖房屋产权证书的,由登记部门收缴房屋产权证书,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1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未按本条例规定期限申请房屋产权登记的,由登记部门责令其办理登记,并可加倍收取登记费。

第三十四条 申请人对登记部门驳回登记申请或者逾期拒不颁发房屋产权证书的,或者异议人认为登记部门驳回异议决定损害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十五条 登记部门超越管辖范围颁发房屋产权证书、无故拒绝登记申请、故意延误登记期限,或者因为工作人员的过错,导致房屋产权登记不当或者房屋登记册上的记载有误的,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登记部门应当责令纠正;给房屋产权人造成损失的,登记部门应当赔偿损失。

第三十六条 登记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贪污受贿、滥用职权,尚未构成犯罪的,由所在部门予以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在城市规划区外国有土地上的房屋产权登记,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三十八条 本条例施行前,房屋产权已经登记部门登记的,不再重新办理登记。

福建省道路运输条例 篇7

福建省道路交通人才总体结构分析

根据《福建省道路水路运输行业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 福建省道路交通人才总体的基本情况是:2008年, 全省拥有道路货运从业人员数241233人, 道路客运从业人员数107326人, 汽车维修从业人员数57840人。根据我们对福建省道路交通企业所做的典型调查, 通过分析, 我们发现福建省道路交通人才的总体结构存在以下问题:

道路交通人才素质的总体状况较差福建省交通运输从业人员中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小学文化程度的有10%左右, 研究生及本科学历的比例非常小, 高职毕业生比例也不高。如果我们把硕士研究生作为高级交通运输人才, 本科和大专生为中级交通运输人才, 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作为初级交通运输人才, 按国际通用人才结构1∶6∶14标准衡量, 可以看出, 福建省中、高级交通运输人才教育培训需进一步加强。在交通运输人才需求结构中, 从横向上看:新兴产业的专业性技术交通运输人才持续短缺, 尤其是研发岗位的交通运输人才最为短缺;从纵向上看, 高层次交通运输人才与技能型低端人才短缺现象十分严重;而需求量较大的一般性专业交通运输人才, 基本可以满足社会需求。这种需求结构的失衡, 是现有交通运输人才供给结构上出现的问题。

道路交通运输人才供给结构与交通运输人才需求结构不相匹配交通运输人才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应该相互匹配。在横向上, 职业院校专业结构要与交通运输产业结构相匹配, 即为不同产业培养交通运输人才的专业设置比例要适当。由于交通运输人才培养具有周期性, 专业设置具有相对稳定性, 而交通运输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得专业设置结构与交通运输产业结构偏离较大, 总体上处于超前与滞后同时存在。从纵向上看, 交通运输人才培养层次决定着交通运输人才供给结构的比例。高端交通运输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龙头, 中端交通运输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中间力量, 而低端交通运输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三者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高端交通运输人才的作用要通过中、低端交通运输人才传递才能发挥出来。换句话说, 分层的功效在于各层面分工的有机联系。根据对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的分析可以看出, 目前交通运输人才需求情况存在以下特点:初中、高中文化水平的职工需求比较多, 学历较高的人才目前需求比较少。但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 社会对中、高级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 所以, 在交通运输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关注这一点。

福建省高职院校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根据2008年福建省招生宣传手册, 福建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类专业招生统计见表1。

福建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类专业2008年共计招生3059人, 这些学生今后所从事的就业岗位面向福建省物流业的运输、仓储、包装、流通加工、配送、装卸搬运、物流信息等工作。其中, 一部分毕业生主要从事交通类运营管理工作, 包括航空、水运、铁路、道路、管道等运输岗位,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目前毕业生主要还是从事水运、道路的运营管理工作。

福建省道路交通人才需求预测分析

根据《福建省道路水路运输行业统计年鉴》 (2003~2008年) 的统计数据, 我们分别运用一次直线法、灰色预测法、二次指数平滑法三种方法对2009~2015年道路交通从业人员数量需求进行了预测, 预测结果见表2。根据预测, 全省道路客运从业人员需求呈明显增长趋势;道路货运从业人员需求呈缓慢增长趋势。考虑到“十一五”期间福建省在建与拟建的铁路有6条 (温福铁路、福厦铁路、龙厦铁路、厦深铁路、向莆铁路) , 这些铁路的建成会对其平行线路的道路客运量带来很大的冲击, 相当一部分道路的客运量会流向铁路, 特别是高速铁路, 道路客运从业人员的预测需求数量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修正。

随着福建省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的发展以及现代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 特别是政府已把物流业纳入十大振兴产业之一, 道路货物运输业将会稳定发展, 对道路货运从业人员的需求会稳定增长, 特别是对道路运输经营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将进一步提高。

高职层次道路交通管理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基本素质要求

通过调研, 我们了解到交通运输企业在业务扩张的同时, 十分重视管理人才梯队建设。一些大型交通运输企业将扭转现有员工年龄偏大、学历水平偏低、专业化程度不高的局面, 近年的人才需求将集中在交通运输专业人才, 尽可能打造年轻化、专业化的人才梯队。一些小型交通运输企业员工平均年龄较低, 管理类岗位的需求也较少, 但对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要求他们是思想素质过硬、专业技能优秀、面对现实勇于实践的复合型人才。

企业对高职层次交通管理人才的普遍要求是能胜任基础岗位工作, 在考核是否适应岗位需求时, 企业看中的是:人岗匹配程度、人与组织的匹配程度、人与组织发展的匹配程度。因此, 要求高职学生掌握专业必备知识, 具有交际能力、专业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的能力、适应不同企业文化的能力、自我学习成长的能力, 还要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高职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是: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能够适应行业工作, 了解市场情况, 有上进心、责任感, 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强, 能吃苦, 善于与人沟通, 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 熟悉业务操作流程。对高职层次道路交通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基本素质的要求如下:

知识结构 (1) 一般文化知识; (2) 专业常识; (3) 专业基本理论; (4) 交通法律法规; (5) 企业管理基础; (6) 交通信息统计基础等等。

专业能力结构 (1) 运输组织与商务管理能力; (2) 仓储作业与商品保养能力; (3) 配送组织与设备维护能力; (4) 站务管理能力; (5) 交通信息统计与管理能力; (6) 运输市场开发与客户服务能力; (7) 运输作业成本分析能力; (8) 交通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能力; (9) 交通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10) 交通安全管理能力。

基本素质 (1)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具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知识; (2) 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明确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遵守国家的环保规定, 勇于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3) 具有面向基层、服务基层的思想观点, 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言行一致的思想作风, 具有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 具有不断追求知识、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4)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 能胜任本专业岗位的工作, 能在工作中讲求协作, 对在竞争中遭遇挫折具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 能在艰苦工作中不怕困难、奋力进取、不断激发创造热情; (5) 具有热爱劳动的观念, 善于与同事及合作伙伴进行情感沟通, 了解劳动知识, 掌握劳动本领, 有从事艰苦工作的思想准备; (6) 体魄健康, 符合高等院校体育达标要求。

福建省高职院校道路交通管理人才培养对策

目前, 交通运输人才教育培训机构中的专业结构与交通运输产业结构不匹配, 致使交通运输人才结构性短缺。一般性交通运输人才已显出供过于求的局面, 而一些新兴行业的交通运输人才需求持续“走旺”, 这就需要交通运输人才教育培训机构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专业结构调整要根据区域经济主导产业群的发展, 结合各交通运输人才教育培训机构的特点, 使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制定合理的专业设置发展规划引导交通运输人才教育培训机构进行专业设置调整, 改变盲目地“一窝蜂”齐上同一专业的局面, 增强对专业设置发展的控制。对社会紧缺的专业型交通运输人才, 要采取加大投入、鼓励培养的措施;对高于其产业配置的专业要采取限制发展的措施;对一些开发过剩的专业实行优者生存、劣者淘汰, 通过专业改造使其获得“新生”。要加快与新兴产业对接专业的建设, 新专业的设置与建设是改善专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也是增加交通运输人才供给的有效方法。要重视因技术结构变化增加的新专业技术岗位对交通运输人才的需求, 适时增设新专业。

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上要积极开展产学结合、校企合作。高职院校要多与企业交流沟通, 根据不同专业的情况, 开拓社会化实践基地, 让企业有挑选和评估毕业生的渠道, 这有利于缩短毕业生身份转换的适应期。校企合作不应停留在表面, 而应落实深化。加强企业与学校的沟通, 企业可将岗位及要求反馈给学校, 由学校传达给学生, 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技能。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挖掘学生的兴趣和长处, 引导毕业生进行自我评价定位。与企业合作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指导, 帮助学生做好身份转换工作, 尽快成长为企业需要的人才。

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就业情况适当调整招生规模, 分年度开办福建省高职道路交通急需专业,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从事道路交通运输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根据道路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 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调整人才培养规格, 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 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与训练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 按学生就业岗位设计课程体系,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采取扶持政策措施, 支持学校与本行业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 特别是要支持学校建设好实习实训基地。要积极支持学校聘请本行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及高层管理人员担任专业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和行业优势, 保证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需要。

应进一步扩大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 允许高职院校在核定的专业总数和专业大类内自主调整设置专业。对社会急需、毕业生就业前景好的应用型专业, 应在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师资队伍等省级项目建设上给予重点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因、内容和策略[J].职教通讯, 2006, (10) .

[2]张颖.人才厚度急需跟上发展速度[N].福建日报, 2009-04-03.

上一篇:00910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下一篇:关于推动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