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技术对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在选修课《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熏陶下,我最近看了柳下再会写的《以碳之名》这本书,本书虽然是讲低碳背后欧盟以及其他西方列强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从中也对低碳这个概念有了更理性一些的思考,不像以前那样人云亦云了。起初的我只一味知道地球因为人类的不和谐因素而在变暖,其实里面有很多复杂的因素,有些连科学家们也感到迷茫。但是有一条,碳的过量排放的确对地球气候有不利的影响,我们人类也应当适时的注意自己的行为,所以——低碳技术的应用不可避免!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低碳技术。低碳技术从大的方面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碳捕捉技术,另一个是碳清洁技术。具体解释碳捕捉就是按常规的工业流程生产,等全过程结束后再设法把释放出的碳收集起来进行处理,主要处理途径是深埋地下或是沉入海底;至于碳清洁技术就是在生产的每一步过程中就把碳给过滤吸收了,使它没有机会逃出生产过程而进入生态系统。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两类技术的核心部分几乎全都掌握在欧盟手里,而且他们至今仍不愿意和其他国家共享,他们的这一行径给战胜全球变暖这个全人类的敌人造成了障碍。
低碳技术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循环经济都有重要意义。首先,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初期,在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上面和西方先进国家差距明显,在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更是要借鉴西方的先进模式。而现在全世界有了一个新的动向,那就是低碳技术带来的新的变革,我国可以借此契机,跳过以前西方国家走过的老路,并和他们齐头并进在低碳经济的康庄大道上,这不得不说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经济的一次历史性飞跃。接着,就是低碳技术带来的可循环的经济。低碳的要求促使人类大力开发新的能源技术:大型风力发电设备、高性价比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燃料电池技术、生物质能技术及氢能技术等,这些高新尖技术的发展,可以使人类逐渐摆脱对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传统化石燃料的利用,既保护了我们美丽的家园,又能给我们带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可见低碳对循环经济有重要意义。举例来说,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超市电耗70%用于冷柜,而敞开式冷柜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约4.8万度电,相当于多耗约19吨标煤,多排放约48吨二氧化碳,多耗约19万升净水。上海约有大中型超市近800家,超市便利店6000家。如果大中型超市普遍采用玻璃门冰柜,顾客购物时只需举手之劳,一年可节电约4521万度,相当于节省约1.8万吨标煤,减排约4.5万吨二氧化碳。
低碳技术对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的伟大的共产党很早就在我们的党章里提出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再加上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能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理念,为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使人们更加关注低碳经济的崛起。我们来回顾一下中国经济的增长点,从上世纪80年代的轻纺工业,到90年代的基础产业、基础设施,乃至21世纪后的汽车、石化、电子为代表的产业群体,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经济增长点常滞后于发达国家。在本轮危机中,欧美发达国家纷纷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之时,中国的脚步也并未放缓,目光焦距低碳经济,这是我们的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坚持可持续发展方针不变的基础上,积极像世界主流经济增长方式看齐,以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持不懈的韧性,我们在低碳经济框架下会走上快速发展的快车道!
低碳不仅对我们伟大的祖国有重要意义,对整个全人类更是同样重要。有资料显示,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美国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0%的能源。而我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全世界各个阶层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全世界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实行节能节排,实现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由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德国则希望在2020年,国内的低碳产业要超过其汽车产业,不断向低碳经济转型。
全世界的发展主要依靠高耗能,所以我们需要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找到社会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本源。必须摒弃只关注诸如建筑节能、煤的高效利用等“用”的层面的具体技术问题,而忽视“体”的层面存在的痼疾,比如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理论的负面影响,城乡空间布局、国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浪费等。因此,创新思维、改变观念,坚持体用结合,从全局观、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才能正确认识并加快低碳经济发展。
为培养好低碳发展的良好土壤,我们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倡导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必须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做任何事都要适度适宜、合理节约。对于个人,要培养节约是美德的观念,彻底改变诸如餐饮浪费等与节能减排背道而驰的陋习;对于企业,则要推行绿色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国家引导企业将环保成本计入企业生产成本,帮助企业树立企业公民意识,解决节能减排没有效益的错误认识。
2.解决潜藏在空间格局和社会发展格局中的重大浪费问题。有效的节能减排必须以工业相对集中为前提,工业相对集中才能产生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率,节省能源;同时催生集群创新,不断产生新技术、新工艺,从而减少物质消耗。
3.培育静脉产业,建立完备的工业化体系。民众对循环经济体系的理解目前还处于表层,基本理解为废渣利用、尾气回收等等。真正的循环经济体系应如同人体系统一样,如果把工业制造系统比作人体的动脉系统,那么,我们使用过的工业制造物的回收再利用则应如人体的静脉系统一样。工业品的回收再利用———“静脉”产业应该是一个巨大的产业。
4.大力发展低碳技术,解决自主创新成果和人才的匮乏问题。低碳技术包括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必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
低碳模式必将成为人类发展史上里程碑似得成就,会指导我们早日取得全世界经济的大繁荣,全世界的共同和谐。
提要
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农业是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由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转变传统的、粗放型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而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是全面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推行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社会体系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关键性基础环节。
关键词:低碳 循环 农业 发展
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刀耕火种农业阶段、传统农业阶段和工业化农业阶段。工业化农业过程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农田开垦和连片种植引起自然植被减少,以及自然物种和天敌的减少;农药的使用破坏了物种多样性;化肥造成了环境污染,进而也引起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品种选育过程的遗传背景单一化及其大面积推广,造成了对其他品种的排斥„„我国农业在世界上创造了用9.1%的土地养活22%的人口的奇迹,但同时,农业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资源消耗源,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巨大资源的浪费源,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污染源。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生态农业理论,并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又将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农业,构建了循环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和技术体系,但是,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循环农业已经不能符合低碳经济的需求和内涵,因此,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的发展是实现我国农业持续发展最有效的途径,而且也是建设节约能源、绿色消费、废物循环利用型良好农村的有效路径。
[1]1.推进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当前世界农业正处在一个由"高碳"向"低碳"的重大转型期。低碳循环农业是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催生的生态革命产物。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评估报告指出,农业是温室气体的第二大来源,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人为排放的13.5%;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在其发表的一份由全球400多位科学家撰写的报告《国际农业知识与科技促进发展评估(2008)》中进一步指出:"世界需要一个从严重依赖农药和化肥等化学品、对环境破坏很大的农业模式转化为对环境友好、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农民生计的生态农业模式。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国土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实现这一宏
1
[2]伟目标,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需要全国上下各级组织、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1.1低碳经济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低碳农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共同难题。农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源。2009年11月9日, 世界粮农组织呼吁增加低碳农业投资, 认为低碳农业既能遏制气候变化, 又能增加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产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研究指出, 初步估算, 温度升高、农业用水减少和耕地面积下降会使中国2050年的粮食总生产水平较2000年的5亿 t下降14%~ 23%。农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源, 主要包括稻田CH4排放、农田N2O排放。全球平均而言, 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占排放总量的20%, 中国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占总排放量的1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 1994年中国温室气体中CH4排放主要来自农业活动和能源活动, 而农业活动排放约占50.15%, 农业活动是CH4 的最大排放源, 其中反刍动物排放占29.70%, 水稻种植排放占 19.73%; N2O排放主要来自农业活动, 农田直接排放约占60.3%, 间接排放约占19.5%。由此可见, 发展低碳农业潜力很大, 需要从政策和技术等多个层面展开研究。
[3]1.2 循环农业是实现农业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
循环农业是按照循环经济理念, 通过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设计和管理, 实现农业系统的光热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购买性资源投入最低化、可再生资源高效循环化、有害污染物最少化目标的农业产业模式通过科技创新, 发展循环农业是应对农业节能减排, 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2.推进低碳循环农业发展的问题
2.1低碳循环农业发展缺乏中长期规划与制度保障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坚持的方针,因此,低碳循环农业与可持续发展也应该是相一致的。但是,我国在低碳循环农业这方面还是缺少中长期的规划与制度保障。虽然我国于2003年1月和2008年8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循环经济促进法》,但是,中国还需更加努力。此外,中国的低碳循环农业缺乏中长期的规划,中国更注重的是短期时间内的规划和效果,在对低碳循环农业的长期规划中没有做出更加长远的打算,中国应将目光放的长远,将低碳循环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
低碳循环农业这项利国利民的发展项目与全体人民都有着紧密联系。政府在大力宣传发展低碳循环农业的同时,必须让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脚步跟上人民开展低碳循环农业的节奏。法律是制度,但是制度不一定非得是法律。法律是由国家的机器机关保证实施的代表国家权力和意志的制度。也就是说法律制度是制度当中的一种。而制度可以是任何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制度是外延,法律制度是制度的内涵,所以在建立低碳循环农业制度保障的过程中,大家都是主人公,我们共同遵守适合我国的一套发展准则。
2 2.2 低碳循环农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监督体系不完善
我国于2011年1月19日正式发布了《中国低碳城市评价体系》,其中写出了多项城市低碳评价的内容及标准,但是在低碳循环农业这一方面,我国还不完全成熟。在监督体系这一方面,我国更是不完善,因为我国耕地面积较大,农民的低碳意识薄弱致使在监督管理这一方面更加不易实施。但是一方面还是需要利用市场机制对农业进行监管,另一方面运用环境影响评价对农业审批项目进行监管。使我国的低碳循环农业趋近于规范化。此外,我国还未出台明确的法律法规来标准低碳循环农业,这也就成为了监管体系的一个漏洞,虽然我国有出台一些相关的法律,如《环境保护法》、《农业法》。但在《环境保护法》中仅仅对农业有简单的涉及,并没有推出详细的规定,至于《农业法》,虽然这是至今为止我国出台的较为详细的有关农业的法律制度,但是这部法律的原则性太强,所以可操作性不强。这也使得我国的监管体制得不到完善。除此以外,我国的农村缺乏具体的监管机构,环境监测和检查体系不完整,使得农村环境越发的恶劣。成为低碳循环农业发展道路上的一个绊脚石。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生产单位基本是农户,而从事生态生产的农户与其他农户的生产仍较为分散、孤立,农村生产还缺乏普遍的组织与支持。分散的农业单位必然给发展的低碳循环农业的组织,教学,后期跟进服务等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农户收入低下,也制约了消费观念的转变。一项调查显示,家庭月收入在1 000元以下的人对5%的低碳绿色产品溢价一般不接受,而家庭月收入在8 000元以上的人100%购买过绿色产品。其根深蒂固的粗放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对我国发展低碳循环农业极为不利。
2.3 低碳循环农业的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一是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发展低碳循环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于传统的农业形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较高,并且效率较低。但是如果引进是有机械,虽然效率达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却增大了化石资源的使用,使得更多的温室气体被排放到了大气之中。因此,发展低碳循环农业要求更高的技术水平,因而便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来实现设备的提高。然而,就目前我国政府对低碳循环农业的资金投入来说,还远达不到技术提高的水平。一方面投入少,政府对低碳循环农业发展进程支持力度缺乏有力的供给;另一方面,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使用分散,投入交叉重复。另外,农业项目资金由上级财政拨付专款、地方财政配套和农民自筹三方面共同负担,但是资金还是不到位。由此可见,政府还是没有将低碳循环农业放到首要位置。另外,我国农业项目较多,资金平均分配到各个项目中便少之又少。相比较西方国家,我国投入的资金较少。
二是科学研究投入不足。因为要发展低碳循环农业,就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基石,不断的发展创新才能使得我国的低碳循环农业水平跻身世界前列,这一方面要求我国政府对此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也要求我国打开国门,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水平,学习先进的技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此,我国应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坚持弥补这些不足,使我国的科技技术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梯。
3 2.4 低碳循环农业技术研发与普及不够
一方面,由于政府对于低碳循环农业的投入资金不足,低碳循环农业的技术研发便不能有质的飞跃。虽然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已经跻身于世界前列,但是在农业技术方面,我国现阶段的技术水平不高,我们需要使用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资金来发展和创新科技,缺少技术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使得我国在低碳循环农业方面设备不够先进,不够完善。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市场和科技企业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最用更加突出。但是我国在这一方面起步较晚,并且基础较差,较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技术水平就更显落后了。
对于一些比较先进的设备,由于价钱的关系,使得农民大都不愿使用,也造成了即使有先进的设备也不能普及的现象,他们不愿使用农业贷款,因为在现在的农村,人们还未形成先消费的意识。在技术普及方面,我国缺少低碳循环农业的引导机构来引导农民发展低碳循环农业,每个产业的新兴都需要一个引导机构来进行引导,从而便使得更多的人能掌握发展低碳循环农业采取的措施以及技术。
2.5 农民低碳生产、生活意识淡薄
90%农民并没有过接受高等高等教育,他们完全不了解低碳循环农业是什么,也不了解发展低碳循环农业的重要性,即使被告知发展低碳循环农业的优点及好处,他们也不能完全接受这一种植模式。据调查,有将近%80的人对绿色产品一无所知,90%以上的农民第一次听说低碳经济,99%的农民对低碳经济闻所未闻。农民对低碳循环农业意识薄弱,也是导致我国低碳循环农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这些农民完全不懂得发展低碳循环农业的意义及其必要性。而与此同时有粗放式农业生产方式加剧了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农业模式的调整固然重要,但此外,农村的人们的环保意识薄弱,再加上没有具体的法律明文对农村的约束,更使得农村的环境越发的恶劣,人们的环保意识也不会提高,由此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对于那些乡村企业,各级政府对这种乡村企业十分重视,但也是由于这种重视使得这些小企业一味以利润为上,将利益放在了首要位置,忽视了环境。这就会导致农民产生有肉吃也闻不到肉味的社会普遍存在的无奈。除了这些,农民不懂得进行贷款来支持低碳循环农业。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农民根深蒂固的旧思想,农民不像城市居民一样,农民将耕地作为自己一生的工作,他们不敢轻易的去尝试新的耕种方法,所以,大多数农民选择使用旧的、传统的、高碳的耕作方式。
现在,中国的教育制度是应试制度,城市的孩子包括农村的孩子都不愿意报考农业类学校,认为搞农业没有前途,即使国家采取了农业类学校降分录取的政策,但是对大多数考生而言,他们不愿意学习农业知识,成为一名农业技术型人才。这也是由于人们对农业的了解的不完整,他们的思想依然局限在“搞农业就是种地,没有多大出息”的狭隘思想。而农村城市化正是改变这一观念的良好途径,城乡的不一致性的打破能有效的打碎人们心里的枷锁,因为其实有许多人是对此有兴趣但无奈社会,家庭等原因只能放弃了自己喜爱的发展方向,而随大流,以至于才能的埋没。
4 3.低碳循环农业模式
3.1资源节约型复合生态系统的生产模式
该模式立足于适量投入、立体种养、高效利用、固碳减排。以稻田复合种养生态农业模式为例,通过稻田养鸭能显著减少甲烷排放,降低增温潜势,其减缓综合温室效应的潜力是常规淹水稻田的1.6倍左右。
3.2 环境友好型循环利用系统的生产模式
该模式立足于优化环节、合理循环、减少废弃、防控污染。以秸秆资源化循环利用模式为例。该模式以循环农业的理论为指导,以南方特色食用菌产业为核心,通过循环利用秸秆资源、充分利用废弃物,形成多途径开发模式。其有效链接可实现每亩栽培草生菌可增产增收100元,同时减少稻草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通过产业链延伸效益,生产菌渣有机肥每吨利润60元。农作物栽培中菌渣有机肥替代化肥量30%,减少了化肥投入。
3.3 固碳增汇型优化调控系统的生产模式
该模式立足于农林复合、农牧配套、合理调控、促碳中和。以林下经济模式为例,林下发展草菇,原料成本低,可以循环利用,种草菇后的培养基废料可做林地肥料,促进林木生长和增加森林碳汇。
3.4 生态文明型统筹协调系统的生产模式
该模式立足于发挥功能、优势互补、统筹集成、和谐发展。以绿色家园建设为例,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促进农业增效增收。已有研究表明,建造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年可节柴2000千克以上,相当于3.5亩薪炭林或6亩林地的年产林木蓄积累。截至2008年底,全国农村户用沼气已累计发展到3050万户,年产沼气113亿立方米。
3.5 农业观光休闲模式
近几年到农村观光休闲已成为城市居民度假休闲的一种新选择,观光休闲农业因此获得较快发展。观光休闲的主要场所,有农村天然景观、历史人文遗址、休闲农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特色农业产区、特色产品专业市场、知名度高的乡镇企业等。
4.发展低碳循环农业的新理念
4.1发展低碳循环农业,要树立新的系统观
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都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而是将农业发展与生存环境及人的自身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要从自然—经济大系统出发,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降低农业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使人类经济社会的循环与自然循环更好地融合起来,实现区域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的系统优化配置。
4.2发展低碳循环农业农业,要树立新的经济观
就是要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规律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经济活动要在生态可承受
5 范围内进行,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是用先进生产技术、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和共生链接技术以及废旧资源利用技术、“零排放”技术等支撑的经济,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低水平物质循环利用方式所定义的经济。这就要求现代农业应在建立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上下功夫,开创新路。
4.3发展低碳循环农业农业,要树立新的价值观
推动低碳循环农业发展则要在考虑自然资源时,不仅要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且还需要着重构建能维护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选择科学技术时,不仅要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生态环境平衡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要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要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4 发展低碳循环农业,要树立新的生产观
低碳循环农业的涵义就是要从循环意义上发展农业经济,用清洁生产、环保要求从事农业生产。它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且要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废弃资源,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上游企业的废物可以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实现区域内或企业间的资源最有效利用。
与此同时,要用若干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生产和消费,逐步建成低碳型社会。
4.5 发展低碳循环农业,要树立新的消费观
从事低碳循环农业的区域主要在广大乡村,而从事低碳循环农业的人员主要是广大农民,他们既是生产者,又是人口众多的消费者,为此要提倡绿色消费,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这无疑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
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创立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适度消费的观念。
5.参考文献
[1]民革中央:《关于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提案》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第0071号。
[2]Shelley Feldman(美国)、Dev Nathan(印度)、Rajeswari Raina (印度)、Hong Yang(中国):《国际农业知识与科技促进发展评估报告》, 2008. [3]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中国环境报》 2004年12月10日。
6
7
2010-06-10 06:00:00 来源: 大众日报(济南)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本报东营讯初夏时节,站在东营现代渔业示范区研发中心大楼上放眼四望,一望无际的滩涂上,一方方衬砌精致的养殖池塘里,碧水荡漾,波光粼粼。远处,一排风电大风车舒缓地旋转,在空旷的滩涂上,突兀而宏伟。
东营市现代渔业示范区项目东靠渤海湾,西连东营机场,北临黄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接广利港,交通便利,风景宜人。现代渔业示范区抓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区内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和地热资源,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升现代渔业示范区的承载能力,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性强的项目,坚持突出“生态高效、综合开发、产业富民”的特色,大力发展循环低碳经济。
示范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路后起介绍,现代渔业示范区内6万亩海参养殖区已放养海参,每亩水面可产海参150斤左右。如今,占地近3万亩的二期工程正在搞沟渠和池塘衬砌,不久将放苗投产,这样,整个海水养殖区开发规模将达到10万亩。养殖系统体现循环经济特色,海水坚持灌排分离,进区海水经过沉淀、净化后进入海参养殖池塘,卤度升高后养殖虾蟹、卤虫,养殖尾水提取溴素,制取原盐,循环利用,实现零排放零污染。
据介绍,现代渔业示范区走的是综合开发之路,他们充分发挥区位、地理、资源优势,在搞好水产养殖的同时,积极开发风电、地热等清洁能源。在前期引进大唐风电项目的基础上,在示范区骨干道路附近预留出近4000亩土地用于支持风电项目的引进,目前正与多个风电企业进行接洽,商谈入区事宜。在计划投资8000万元新汇集团商务中心项目中,综合利用地热资源,开发温泉度假项目,初步形成了地上、地表、地下三位一体的立体开发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形成了各类资源综合开发、综合利用的示范带动效应,逐步实现永续发展的目标。
(来源:大众日报)
1. 实施低碳营销应具备的条件不包括(D)
A、产品营销模式 B、市场营销模式 C、绿色营销模式
D、持续营销模式
2. ( A)年芝加哥的热浪引起500多人死亡 A、1995年 B、1996年 C、1997年 D、1998年
3. (B)是中国的一个基本国情
A、保护环境
B、人口众多 C、发展科技 D、计划生育
4. 低碳技术创新的主体是(B)
A、政府 B、企业 C、公众 D、外资
1
5. 近百年来极冰的大量融化,使全球海平面上升了(A )
√
A、10-20厘米 B、20-30厘米 C、30-40厘米 D、40-50厘米
6. 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支持和保障的是(A)
√
A、外在动力 B、内在动力 C、附加动力 D、源动力
7.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A)
√
A、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失衡与悖逆 B、过度开发 C、人口太多 D、污染严重
8.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对全国900多个气象站测算,陆地风能资源主要集中在(A)地区 √ A、北部 B、中部 C、南部 D、东部
2 9. 中国于( A)加入了《蒙特利尔议定书》。
√
A、1992年 B、1993年 C、1994年 D、1995年
10.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应遵循路径不正确的是(C)
√
A、能源技术进步与绿色技术创新相结合 B、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与绿色技术创新相结合 C、仅发展经济
D、绿色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11. 低碳消费方式体现人们的一种心境、一种价值和一种行为,其实质是消费者对消费(B)选择 √ A、形式
B、对象 C、地点 D、时间
12. 低碳经济的实质(A)
√
A、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 B、能源技术创新 C、制度创新
D、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3 13. (A)即对低碳消费方式的了解和认知
√
A、认知性 B、可行性 C、可操作性 D、可承受性
14.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A)
√
A、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清洁能源结构和清洁能源机制 B、技术创新 C、制度创新
D、发展观的根本转变
15. 臭氧(C )是一种有臭味的气体,常温下为浅蓝色。
√ A、O1 B、O2 C、O3 D、O4 16. (D)是推动我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也是应对国际光伏市场变化的主要策略之一 √
A、产业内部结构升级
B、构筑光伏产业发展的管治体系 C、技术进步与创新 D、积极拓展国内应用市场
4 17. 可再生能源不包括(A)
√ A、石油 B、太阳能 C、风力能 D、水力能
18. 刘贵富提出的循环经济模式为(B)
√
A、“1+3”模式 B、“1+5”模式 C、“2+3”模式 D、“2+4”模式
19. 我国环境问题的基本特点不包括(B)√
A、复杂性
B、不可积累性 C、广泛性 D、潜在性
20. ( D)臭氧层耗损也很明显
√ A、东极
B、西极 C、南极 D、北极
21. 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温室气体是(C )
√
A、二氧化氯 B、二氧化硫 C、二氧化碳 D、二氧化氮
22. (D)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纳入GDP碳强度考核指标
√
A、“九五” B、“十五” C、“十一五” D、“十二五”
23. ( A),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了“关于森林的原则声明”√
A、1992年 B、1993年 C、1994年 D、1995年
24. 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小、最经济指的是(B)
√
A、恒温消费 B、经济消费 C、安全消费 D、环保消费
25. 矿产资源利用指标分析中的指标是(C)
√
A、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B、能源加工转换总效率 C、金属再生利用率
D、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26. 开发新资源、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替代原来所用的资源、材料、工艺和产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生产过程中环境压力的技术是指(A) √
A、替代技术 B、减量化技术 C、再利用技术 D、资源化技术
27. 通过对重要元素的工循环代谢分析,将在生产消费中产生的废弃物变为有用的资源或产品的技术是指(D) √
A、替代技术 B、减量化技术 C、再利用技术
D、资源化技术
28. 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夕,中国政府正式对外宣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C) √
A、10%-20% B、20%-30% 7 C、40%-50% D、70%-80% 29.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起步、发展完善、成熟的复杂过程是指(C)
√
A、系统性原则 B、实用性原则 C、顺应发展趋势原则 D、资源高效利用原则
30. 低碳模式的理论基础不包括(A)
√
A、人生哲理 B、生态伦理 C、生态经济 D、循环经济
31. 90年代初,我国476个城市中缺水城市近(C )个。
√ A、100 B、200 C、300 D、400 32. 技术创新行动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不包括(B)
√
A、创造性 B、天生性
8 C、逻辑性和偶然性 D、阶段性和层次性
33. 低碳经济的特征不包括(C)
√
A、经济性 B、技术性 C、可行性 D、目标性
34. 气候变化是由(D )的变化引起的
√
A、生态系统 B、环境系统 C、水系统 D、气候系统
35. 发展低碳经济,加速煤炭企业转型的对策与出路不包括(D)√
A、优化能源结构,推进清洁生产 B、强化科技创新,推进低碳技术科技 C、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 D、只需政府,企业做好就行了
36. 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是(C)
√
A、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 B、低碳发展
C、节能减排 D、碳中和技术
37. 以(A)为代表的新能源及其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国制造业结构向高级化、合理化方向发展 √
A、太阳能光伏发电 B、风能发电 C、水能发电 D、核能发电
38. (C)即低碳消费方式的可操作性
√
A、认知性 B、可行性
C、可操作性 D、可承受性
39. (B)是指利用太阳能加热工作介质,产生过热蒸汽或高温高压空气,驱动蒸汽轮机或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发电。 √
A、太阳能光发电
B、太阳能热发电 C、光伏发电 D、风能发电
40. 80年代,保险业同气候有关的索赔是(D )美元
√
10 A、110亿 B、120亿 C、130亿 D、140亿
41. (B)的碳减排潜力巨大,应当大力发展
√
A、太阳能 B、水电 C、火电 D、石油
42. 以美国杜邦公司为典范的是(A)
√
A、小循环 B、中循环 C、大循环 D、超大循环
43. 我国光伏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最终还要归于(C)√
A、产业内部结构升级
B、构筑光伏产业发展的管治体系
C、技术进步与创新 D、积极拓展国内应用市场
44. 关于科斯定理论述正确的是 (D) √
11 A、有效率的资源利用方式与产权的初始配置状态有关 B、有效率的资源利用方式不能通过交易使供需双方都获得利益 C、排污权交易不是科斯定理在环境问题上的最典型应用
D、只要产权明确,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则无论在交易开始时将产权赋予哪一方,市场均衡的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45. 转向消费新能源,鼓励开发新低碳技术、研发低碳产品,拓展新的消费领域指的是(C) √
A、恒温消费 B、经济消费 C、安全消费 D、环保消费
46. (C ),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洞
√
A、1982年 B、1983年 C、1984年 D、1985年
47. 预计到(A ),平流层中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浓度将达到最大限度,然后开始下降
√
A、2000年 B、2001年 C、2002年 D、2003年
12 48. 把煤在汽化的条件下,或者是其他工业条件下,转化为清洁的气体燃料、液体燃料和化学品的技术是指(A) √
A、煤清洁技术 B、煤替代技术 C、煤净化技术 D、煤转变技术
49. 人类用水量中,25%的消费被用于工业,(C )以上则用于农场和牧场。
√ A、50% B、60% C、70% D、80% 50. 一个健康成人,每天平均要喝( B)毫升水
√ A、2100 B、2200 C、2300 D、2400 多选题(每题 3 分,共 10 题) 30 分
1. 低碳经济的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ABC )
√
A、生产的低碳化 B、分配的低碳化
13 C、消费的低碳化 D、投资的低碳化
2. 低碳经济的特征有(ABCD)
√
A、低能耗,资源节约 B、低污染,环境保护 C、低排放性 D、清洁生产
3. 碳基能源燃烧过程中排放的大量(AB )等温室气体是造成大气褐云、灰霾、酸雨和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氧气 D、氢气
4. 广义的低碳消费方式涵义包括(ABCD)
√
A、恒温消费 B、安全消费 C、可持续消费 D、经济消费
5. 低碳能源是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ABCD)
√ A、风能
14 B、太阳能 C、地热能 D、核能
6. 推进我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战略路径选择有(ABCD)
√
A、积极拓展国内应用市场 B、构筑光伏产业发展的管治体系 C、调整光伏产业内部结构,淘汰落后产能 D、注重技术创新,推动产业技术突破
7. 荒漠化是指在( ABCD)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 A、干旱 B、半干旱 C、半湿润 D、湿润
8. 传统的发展方式之所以能够一直延续这么长的时间的客观原因有(AB)
√
A、现代化建设进程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
B、在人们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的时候,国家重点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 C、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D、计划生育国策
9. 实施财政补贴政策的情形包括(ABCD)
√
15 A、物价补贴
B、重大循环经济项目补贴 C、税前还贷 D、加速折旧
10. 温室气体( ABC)
√ A、水汽 B、臭氧 C、二氧化碳 D、氧气
判断题(每题 1 分,共 20 题) 20 分
1. 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
正确 错误
2. 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力是指市场机制
×正确 错误
3. 低碳产业集群是指低碳产业及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在全世界的聚集
×
正确 错误
16 4. 高碳是生态文明的特征,低碳是工业文明的特征。
×
正确 错误
5. 水资源利用指标用来衡量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包括:农业灌溉水平有效利用系数、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三类指标。 √
正确 错误
6. 低碳经济的发展和低碳生产力的提高的动力源自于具有竞争优势的低碳产业及其低碳产业集群 √
正确 错误
7. 1982年4月,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其中对海洋环境保护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 √
正确 错误
8. 循环经济与生态城市是有机结合的
√
正确 错误
9. 环境变化主要是由人类的生产或生活行为所导致
√
正确 错误
17 10. 光伏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有利于改善能源、环境状况,而且其较大的产值对于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
正确 错误
11. 自从实行分税制以来,中央政府的财政收人占GDP的比重开始减低
×
正确 错误
12. 1896年,瑞典科学家斯万特 •阿尔赫尼斯就对石油可能改变地球气候做出了预测。
× 正确 错误
13. 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是指由民间机构牵头,企业,社会团体,政府共同参与促进碳的减排,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 √
正确 错误
14. 低碳消费不是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
正确 错误
15. 我国能源结构在不断优化,一次能源生产的2/3仍然是煤炭,燃煤发电占电力结构的80% √
正确 错误
18 16. “市场营销模式”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导向
×正确 错误
17. 低碳模式以自然生态系统系统为背景,以社会经济系统为核心,通过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发展节能减排技术、优化消费习惯达到减少碳源的目的。 √
正确 错误
18.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不需要政府和企业的管理创新。
×
正确 错误
19. 我国水能资源丰富,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6.08万亿千瓦时/年,约占世界总量的1/6,平均功率为6.94亿千瓦 √
正确 错误
20. 大气环境污染仍然以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为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
√
正确 错误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业(2)
1. 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进入上世纪60年代以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用在( ABCD)。 A气溶胶B制冷剂C发泡剂C发泡剂
2. 碳基能源燃烧过程中排放的大量(AB )等温室气体是造成大气褐云、灰霾、酸雨和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
A二氧化碳B二氧化硫C氧气D氢气
3. 人口增长对下列哪些资源具有巨大压力(ABCD)。
A土地B森林C水资源D能源和物种资源
4. 2010年4月,UNDP人类发展报告提出中国走向低碳之路的一揽子政策选择,建议渐进实施碳税制度。(错误)。
5. 我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是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基本法。(错误)
6. 循环经济的低碳模式本质是一种经济控制模式,按照减量化原则,通过源头控制减少CO2排放,即减碳。 (正确)
7.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新的人类生存与发展哲学,追求的直接目标是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优化,最高目标是人类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和生存年限的尽可能延长。 (正确)
8. 公民参与低碳消费方式需要关注“5A”,(B)即指人们实行低碳消费方式的经济成本可以承受。 A认知性B可行性C可操作性D可承受性
9. 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是(D)
A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机制B加强法律体系建设C构建低碳技术创新机制D低碳技术创新
10. 煤的精细生产高效利用属于(A)
A降碳技术B零碳技术C消碳技术D高碳技术
11、循环经济的特征不包括(D)
A观念先行性B技术先导性C物质循环性D主体单一性
12、低碳经济的特征有哪些?
答:
1、低碳经济具有低能耗,资源节约的特征;
2、低碳经济具有低污染,环境保护的特征;
3、低碳经济具有低排放性,体现了清洁生产的特征。
13、“低碳经济”概念首次出现在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
1、日本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推进措施中努力加强国际合作,措施有( ABCD )。(多选)P71-7
2A、推出环保合作倡议B、开展双边与多边交流、合作
C、加大环保资金国际救援力度D、以上都对
2、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了应对目标是(ABCD )。 A稳定温室气体浓度B生态系统能适应气候变化C确保粮食生产免受威胁D使经济可持续发展
2、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改造,应当以不破坏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相互补偿和调节功能、遵循 生态平衡规律为原则,其原则有( BCD ) 。(多选) P196
A、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B、在开发利用可更新资源时,应与其再生增殖能力相适应,与其补偿供给能力相平衡
C、在开发利用不可更新资源时,更应当设法延长矿物的衰竭期
D、当生态平衡失控或失调以后,应尽可能地恢复和重建。
3、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改造,应当以不破坏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相互补偿和调节功能、遵循生态平衡规律为原则,其原则有(BCD)。
A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B在开发利用可更新资源时,应与其再生增殖能力相适应,与其补偿供给能力相平衡
C在开发利用不可更新资源时,更应当设法延长矿物的衰竭期
D当生态平衡失控或失调以后,应尽可能地恢复和重建。
4、按照“低碳”的要求,城市应形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低碳经济约束性指标。(对)
5、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四,是全面加强以低碳饮食为主导的科学膳食平衡。(对)
6、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和处置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废金属再生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CO2排放量其值越高说明废弃物利用效率越高,新资源的开采量就越小,社会总能耗就越小。 (错误)
7、发展太阳能行业与低碳经济无关。(错误)
8、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近期目标有(C)。
A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B引导社会能源需求
C调整能源结构D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
9、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B)比重偏高。
A工业B农业C服务业D第三产业
10、公民参与低碳消费方式需要关注“5A”,(B)即人们实行低碳消费方式的经济成本可以承受。 A认知性B可行性C可操作性D可承受性
11、把煤在汽化的条件下,或者是其他工业条件下,转化为清洁的气体燃料、液体燃料和化学品的技术是指(A)。
A煤清洁技术B煤替代技术C煤净化技术D煤转变技术
12、 简述我国低碳汽车产业化的创新思路? (简答 )
P177 答:
1、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
2、国家有扶持政策要加强;
3、建立完善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
4、 建立电动汽车管理规范;
5、优化油价政策。
13、.全球气候正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变化,近 50 年的气候变化很可能主要由动 造成。
14、全力行低碳消费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三管齐下”。(填空) P9
215、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低碳文化软实力的支撑。
1、广义的低碳消费方式涵义包括“五个层次”,不包括( D )。(单选) P9
2A、恒温消费B、经济消费C、安全消费D、环保消费
2、以下属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的有( ABCD )。(多选) P230
A、理论障碍B、观念障碍C、管理障碍D、制度障碍
3、下列关于低碳模式论述不正确的是( D )。
A:碳模式是由经济、社会、生态系统按一定系统规则、秩序构成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B:低碳模式是由低碳经济、低碳社会和低碳生态等子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
C:低碳模式是“经济-社会-生态”三维一体的多目标复合系统和有机整体
等系统运动
4、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摆脱生存危机的必然发展方式。(判断)P87(正确)
5、低碳经济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正确)
6、低碳营销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关键。(错误)
7、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正确)
8、1993年美国一场飓风就造成400亿美元的损失
低碳消费首先需要一种态度,然后形成一种习惯,最后定型为一种价值观下面属于低碳消费指标的是( C )。(单选) P320
A、单位GDP能耗B、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
C、人均碳排放D、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导向的营销模式是( A )。(单选)P32
4A、产品营销模式B、市场营销模式C、绿色营销模式D、持续营销模式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近期目标是什么? (简答 ) P101-10
2答:
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调整能源结构;
3、遏制奢侈浪费;
4、加快低碳能源技术的开发。
我国低碳经济在整体上还处于“要素驱动型”发展阶段,提升低碳技术创新贡献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
障碍、制度障碍、技术障碍和效益障碍等方面。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业(5)
1、增加温室气体吸收的途径主要有( AB )。(多选) P1
2A、植树造林B、采用固碳技术C、减少人口D、大量消费汽车
2、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设计目标是:通过设计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ABCD)。 P232-23
3A、明确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
B、建立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
C、促进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生存年限的尽可能延长
D、以上都对
3、关于我国低碳汽车产业化的创新思路探索包括(ABCD)
A建立电动汽车管理规范B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
C国家的扶持政策要加强D建立完善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
4、碳税政策能抑制碳排放增长,对经济没有负面影响。(错误)
5、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是低碳经济模式的两个特征。(错误 )
6、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仍然占最主要部分。(正确)
7、环保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环境政策与环境标准、环境法律法规是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正确)
8、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危害最小,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指的是(D)
A恒温消费B经济消费C安消费全D可持续消费
9、虽然我国能源结构在不断优化,但一次能源生产的2/3仍然是( A )。(单选) P3
31A、煤B、石油C、天然气D、太阳能
10、
11、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最基本的影响因素是( C )。 (单选 )P
A、人B、政策C、市场机制D、自然
12、发展低碳经济,加速煤炭企业转型的对策与出路有哪些? (简答 ) P171-17
3答:
1、优化能源结构,推进清洁生产;
2、强化科技创新,推进低碳技术科技;
3、倡导低碳社会氛围和生活方式;
4、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
13、中国的能源消费对煤炭的依赖程度很高,它占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
14、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低碳消费方式是其重要环节。
15、太阳能作为“低碳经济”发展中最优质的资源,其利用技术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低碳经济的前进步伐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练习题 第一章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
一、单选题
1、(,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 a.1987年 b.1988年 c.1989年 d.1990年
2、在下列能源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是( a.石油 b.煤 c.天然气 d.核能
3、我国不少地区降水出现增加趋势,以(增加值最大 a.东南 b.西南 c.东北 d.西北
4、从(起,每年的9月16日被定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a.1995年 b.1996年 c.1997年 d.2000年
5、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拥有量的( a.1/2 b.1/3 c.1/4 d.1/5
二、多选题
1、下列属于气候系统的是( a.大气圈 b.水圈 c.冰雪圈 d.岩石圈
2、从地域分布看,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 a.西北 b.华北 c.东北
d.东南
3、森林减少的主要原因有( a.砍伐林木 b.开垦林地 c.空气污染 d.采集薪材
4、酸雨发生并产生危害的条件有( a.气候异常
b.发生区域有高度的经济活动水平 c.缺少中和酸性污染物的物质 d.森林减少
5、下列属于化石能源的是( a.柴薪 b. 煤 c.石油 d.天然气
三、判断题
1、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
2、气候不同于天气(
3、如果没有温室气体,则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应是18°C(
4、燃烧煤所产生的主要是一氧化碳(
5、近百年来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 第二章“低碳经济”:一种文明的转型
一、单选题
1、“低碳经济”概念首先出现在(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日本
2、由于臭氧层破坏,照射到地面的太阳光紫外线( a.减弱 b.增强 c.无变化 d.消失
3、(是用水矛盾最突出的领域 a.工业 b.农业 c.服务业
d.生活饮用
4、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 a.水汽 b.臭氧 c.甲烷 d.二氧化碳
5、下列哪一项属于人为因素造成的荒漠化( a.严重干旱 b.过度放牧 c.流水冲刷 d.风力侵蚀
二、多选题
1、荒漠化的形成主要有( a.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 c.物理和化学作用 d.工矿开发
2、“低碳”概念由(等核心术语组成 a.低碳经济
b.碳生产率 c.碳消费率 d.碳关税
3、低碳经济的本质是( a.能源的高效利用 b.新型绿色清洁能源开发 c.追求绿色GDP d.维护生物圈的碳平衡
4、低碳经济是包括(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 a.生产 b.交换 c.分配 d.消费
5、推动中国由高碳能源经济向低碳能源经济发展的根本转变,是实现(的战略选择
a.科学发展 b.和谐发展 c.绿色发展 d.低代价发展
三、判断题
1、我国是典型的碳基能源经济,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低碳”特征十分突出(
2、“低碳经济”概念首次出现在2003年美国政府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
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六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
4、在世界工业化进程中,以化石燃料为主的高碳经济造成了全球严重的气候和环境问题(
5、英国率先兴起并完成工业革命( 第三章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一、单选题
1、全球的专家认为,即使平均气温上升(,就足以改变地表的景观,甚至改变历史。
A、1~2度; B、3~4度; C、5~6度; D、7~8度 17cm
2、与1980~1999年相比,21世纪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和海平面可能将分别上升(。
A、3.1~6.4℃和15~59cm B、2.1~7.4℃和18~59cm C、1.1~6.4℃和17~69cm D、1.1~6.4℃和18~59cm
3、以下(不属于小排量的汽车。 A、宝来 B、宝马 C、奇瑞 D、比亚迪 F3
4、能源发展重点:从“核能替代”向“风能替代”转变是(的成功经验。 A、中国 B、日本 C、丹麦 D、意大利
5、“私人投资与家庭合作投资”是(推动低碳经济的有效模式。 A、日本 B、中国 C、丹麦 D、意大利
6、“丹麦模式”一个重要特点是( A、实行“南米北面”的饮食结构; B、有“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 C、创造了“减排和经济繁荣并不矛盾”的事实; D、“面子”消费的嗜好。
7、通过“碳足跡”知识的普及,让大众知道自己每天的衣食住行各种活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耗能排碳。以此在全社会倡导“合理物质消费”,反对(的生活方式。
A、“攀比奢华” B、“爬楼梯” C、素食主义 D、骑自行车
8、在政府的倡议下,(国民积极行动起来,更换环保玻璃。这一举措将大大降低空调的使用率,节能减碳。
A、日本 B、丹麦 C、意大利 D、中国
9、2004年11月,(政府公布了《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 A、日本
B、丹麦 C、中国 D、意大利
10、在中国现行的统计指标体系中,环境指标不充分,一些COB指标(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水体污染程度的综合性指标。它是英文chemical oxygen demand的缩写,中文名称为“化学需氧量”或“化学耗氧”、(指标及其他排放指标等,在国家统计局的指标体系中没有法律地位。
A、SO2(二氧化硫 B、O2(氧气 C、H2O(水 D、CO2(二氧化碳
二、多选题
1、全球气候变暖的负面影响主要是( A、极端气象事件趋强趋多,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水资源问题日益严重,冰川显著退缩; B、重大工程安全运行的风险加大; C、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受到海平面上升威胁,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D、人类健康、人居、工业、旅游、保险等均受影响。
2、低碳经济理想的形态除了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外,还有(。 A、“太空能经济”
B、“氢能经济” C、“生物质能经济” D、“生态经济”
3、低碳经济的实质和核心分别是( A、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生活; B、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
C、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问题; D、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4、以下属于意大利政府能源一揽子计划内容的是( A、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政措施,目标是既要履行减排承诺,又要保持工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优势。
B、从需求方面看,出台了2007财政法规定的优惠政策的实施条例; C、从供给方面看,启动了第一个关于能源效率和生态工业的工业创新计划; D、从2009年开始,将汽车二氧化碳平均排放限制在140克/千米。
5、丹麦实行激励性的财税金融政策的内容包括( A、开征碳税 B、财政补贴 C、税收优惠
D、利用价格杠杆
6、丹麦经验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启示,除了要从国家战略高度发展“低碳经济” 外,还包括( A、以长远战略眼光构建新一代能源体系
B、抓紧研究和出台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 C、大力发展低碳技术
D、尽快建立“碳足迹”标示制度,引导“斤斤计碳”的消费方式
7、丹麦为了从根本上保证用户能够用上最低廉的电,采取以下措施( A、实行了输配电分开制度: B、在市场上,发电企业通过竞价,将电以最低价格卖给配电企业; C、配电企业之间也是竞争关系,用户可以从提供最低配电企业处购买电; D、政府给用户直接补贴。
8、日本的低碳社会行动计划中的《建设低碳社会的行动计划》的具体目标主包括( A、未来5年投入300亿美元和202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捕捉及封存技术的应用; B、2030年将太阳能发电量提高40倍和提高“零排放”能源的应用比率; C、燃料电池汽车、低耗能电灯和200年长寿住宅; D、“绿色证书”和“白色证书”。
9、日本发展低碳经济的推进措施及进展的“推行富有特色的政策手段”包括(
A、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和“碳足迹”标示制度 B、特别折旧制度和补助金制度 C、“领跑者”制度和节能标签制度 D、“零排放”能源的应用比率和“福田蓝图”
10、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是( A、低碳经济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和碳排放监测技术跟不上要求; B、奖惩制度不到位,碳排放成本过低和执法队伍薄弱,能力不足; C、行政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和统计指标体系尚不完备,缺乏决策依据: D、一些领导对碳减排认识不足和过分依赖行政管理缺乏市场调控机制。 三判断题
1、在全球尺度上,人为增暖可能已经对许多自然和生物系统构成不可辨别的影响。(
2、使大气变暖,温室气体中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
3、低碳饮食,就是低碳水化合物,主要注重限制蛋白质和脂肪的消耗量,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
4、意大利的“绿色证书”不可以买卖。(
5、尽快建立“碳足迹”标示制度,引导“斤斤计碳”的消费方式。(
6、为了实行低碳建筑,丹麦规定,搞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如窗户改造、外墙保暖得不到政府财政补贴。(
7、通过丹麦政府长期的努力,节能的观念早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能源与环保分开,是丹麦人的生活方式。(
8、“EAT LOCAL运动”是指“清涼商務和温暖商務运动”。(
9、要在202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的捕捉及封存技术(CCS的应用的是日本。(
10、在第三章中,“低碳经济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是指中国存在问题之一。( 第四章低碳社会对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
一、单项选择题:
1、什么是“低碳生活”?( A. 生活中降低碳水化合物消耗
B. 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 C. 生活中减少使用木炭煤炭等
2、对于低碳生活,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是(。 A. 大力宣传并不实践 B. 先提倡后实践 C. 积极提倡并去实践
3、低碳经济是以(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A. 低能耗、低成本、低排放 B. 低能耗、低效率、低排放 C. 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
4、低碳经济核心是(。
A. 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理念的根本性转变 B. 能源技术和人类生存发展理念的根本性转变 C. 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
5、现阶段,“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是(。 A. 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理念的根本性转变 B. 能源技术和人类生存发展理念的根本性转变
C. 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
二、多项选择题
1、购(,可以有效地低碳环保。 A.技术先进的小排量汽车 B.电动车 C.越野车(SUV
2、平时提倡(,即减少污染又卫生。 A.使用一次性餐巾纸 B.外出使用手绢 C.在家使用毛巾
3、空调低碳节能的做法有(。
A.空调安装尽量不要加长管道,室外机尽量安装在背阴面
B.定期清洗过滤网,保持进出风口通畅
C.空调的摆放位置应注意出风口尽量不要正对房门、窗户及通道
4、在生活中采用(也能低碳。 A.使用发条闹钟取代电子闹钟
B.多用电子邮件等现代通讯方式,少用传真机、纸质信件 C.多用淋浴,少用盆浴
5、上楼多步行,少用电梯(。 A.会浪费时间 B.能节电环保 C.可以锻炼身体
三、判断题
1、温室气体在大气当中的含量持续增加,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人类所面对的重大环境威胁之一。
(
2、200多年来,人类依赖碳基能源创造了很多人间奇迹,但它们燃烧过程中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 是造成大气灰霾、酸雨和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
3、“二氧化碳减排”是国家该考虑的事情,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没有关系。( 4. 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
5、“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一氧化碳的排放。( 第五章、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途径第六章、发展低碳经济,加快经济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A.必须改变以制造业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模式 B.必须改变以往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 C.要把低碳经济发展的愿景目标分阶段地实施 2.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有( A.森林植被 B.海洋 C.城市建筑
3.以下说法错误的有( A.中国的能源消费对煤炭的依赖度很高,煤炭占中国能源消耗总量的70%以上 B.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C.中国的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二位,太阳能发电总量也居世界第二位 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碳排放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在于( A.对碳排放和经济发展权的不同看法
B.中国是否向世界做出减排承诺
C.如何在现代进程中让世界接受中国的发展观念 5.增加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使用属于( A.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范畴 B.减少污染物排放的范畴 C.节约能源的范畴
6.2009年,我国三大产业的结构之比为( A.12.2:47.7:40.1 B.10.6:46.8:42.6 C.14.3:48.6:37.1 7.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资源,能源短缺,污染加剧之间的矛盾,必须( A.对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足够的认识
B.通过技术创新加快产业调整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C.以全新的方式用更短的时间实现跨越发展
8.以下几种能源中只有(才是一种可以大规模使用的既安全又经济的工业能源 A.风能,太阳能 B.核能
C.沼气等生物能 9.征收“碳关税”是一种(
A.典型的绿色贸易保护壁垒 B.环境保护税 C.技术壁垒
10.2008年,我国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仅为(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A.4.1吨 B.19吨 C.4.3吨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 A.确立全社会低碳经济发展的能效目标 B.强有效地推进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建设
C.到本世纪末,建立环境友好,人居和谐的低碳社会
D.到本世纪中叶,以碳排放有效降低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模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2.发展低碳农业的路径有哪几条( A.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 B.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能量 C.推广太阳能和沼气技术
D.探索出综合利用作物秸秆资源的新途径
3.碳中和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A.温室气体的捕集技术 B.低碳或零碳新能源技术 C.煤的洁净技术 D.温室气体的埋存技术 4.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 A.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一直占主导地位 B.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处于补充的地位 C.煤炭占中国能源消费总量70%以上 D.新能源产业实现了高速增长
5.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威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 A.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
B.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行业的高速发展导致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排放十分严重
C.发达国家转移重化工工业,将节能减排责任转移到我国 D.政府立法保障工作滞后 6.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
B.低碳经济是一种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节能环保型经济
C.低碳经济就是节能减排的经济
D.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进行能源结构的调整 7.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主要表现有( A.经济产业结构比例失衡,三大产业发展不协调 B.服务业不发达
C.工业内部重化工业特征明显,阻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D.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
8.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受到陈旧思想观念的影响,具体表现( A.对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B.没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C.简单地把经济增长同经济发展等同起来
D.没有很好的解决为谁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这个问题
9.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以(城市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 A.北京 B.上海 C.大连 D.保定
10.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双重压力,具体包括(
A.过度排放温室气体,对生态系统和社会发展带来危害,影响阻碍自身经济的健康发展
B.一些发达国家以环境保护为借口,不切实际的向中国施压,使中国政府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
C.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D.经济增长与资源、能源短缺的矛盾加剧
三、判断题
1.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愿景,也是一个社会发展的过程。( 2.发展低碳经济,技术创新是关键。( 3.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大量消耗为特征而建立起来的增长模式( 4.通过强化节能和提高能效的政策措施,中国有望将2020年的能源消费总量减少5%以上。( 5.化肥和农药的生产过程,既不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也不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 6.截至2008年,我国的石油消费量高达2 7.4亿吨,远远超过了石油的产量。( 7.截至2009年12月,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 8.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能避免因温室效应而带来的气候变化灾难,符合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利益(
9.2007年12月发布的《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白皮书,首次将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式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 10.“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必须走低碳经济之路( 第七章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模式第八章我国当前的环境经济问题
一、单项选择
1、在节能减碳方面的低碳价值及其所具备的化石能源利用减量化、温室气体排放减量化的内涵和品质是(。
A、循环经济指标 B、能源利用指标 C、资源再利用 D、资源再循环
2、产业层面的低碳发展,时间跨度一般为(。 A、10年 B、20年 C、 25年 D、30年
3、大空间跨度的低碳模式是关注(的低碳发展。 A、企业系统 B、产业系统
C、社会系统 D、生态系统
4、太阳能热发电,其转化率可在(。 A、12-%20% B、25%-35% C、40%-60% D、60%-80%
5、我国土地荒漠化加剧,说法正确的是(。
A、全国荒漠土地面积达262.2万K㎡,占国土面积的17%。 B、土地荒漠化以每年2460K㎡的速度扩大。
C、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K㎡,占土地面积的28.2% D、全国盐渍化土地面积约1.99亿K㎡,占土地面积10%。
6、我国盐渍化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 。 A、1/10 B、1/20 C、1/5 D、1/6
7、我国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世界水平的(。 A、五分之一
B、四分之一 C、三分之一 D、二分之一
8、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要协调人口、环境、资源三者之间关系,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A、整体原则、生态平衡原则、自我调控原则 B、减量化原则、效益原则、生态平衡原则 C、公平原则、效益原则、生态平衡原则
9、低碳伦理观是( A、以“人类属于地球,而地球绝不属于人类”为价值判断。 B、以“天人合一”为价值判断。
C、以“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均衡发展为价值判断。
10、当人口增加到15亿时,人均土地和耕地(假定耕地总面积保持稳定面积,人均土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将减少(左右。
A、10% B、 8% C、 20% D、 30%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循环经济宏观评价指标是( A、能源利用指标 B、水资源利用指标 C、矿产资源利用指标 D、废弃物再生利用指标
2、预计到2050年,温室气体浓度将达到550ppm,全球将会发生的变化是( A、气候变暖 B、冰川融化 C、海平面上升 D、病毒增加 E、物种减少 F、灾害性气候频繁
3、增加碳汇的手段有( A、碳中和技术 B、碳封存技术 C、发展碳汇林 D、碳汇交易机制
4、低碳模式的理论体系包括( A、低碳资源
B、低碳产业 C、低碳社会 D、低碳生态 E、支撑体系
5、低碳技术主要包括( A、温室气体的捕集技术 B、温室气体的埋存技术 C、低碳新能源技术 D、零碳新能源技术
6、新能源汽车根据动力的不同有哪些类型( A、混合动力汽车 B、纯电动汽车 C、燃料电池汽车 D、新材料动力
7、我国低碳汽车发展的途径( A、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 B、加强国家扶持力度 C、建立完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 D、建立电动汽车管理规范
E、优化油价政策
8、太阳能有哪些优点(( A、不受季节限制 B、没有区域局限行 C、环保型 D、经济性 E、开放空间大
9、太阳能光发电主要方式有( A、光伏发电 B、光感应发电 C、光化学发电 D、光生物发电
10、人口增长产生的压力有以低碳能源为重点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是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 A、土地资源的压力 B、森林资源的压力 C、水资源的压力 D、能源资源的压力 E、物种资源的压力
三、判断题
1、解决因化石能源无度利用导致温室气体过度排放而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是循环经济发展中遇到最棘手、最根本的问
题。(
2、低碳模式是由低碳经济、低碳社会和低碳生态等子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低碳模式具有开放性、高维性、复杂性
和动态性。(
3、低碳模式是最具操作性的、可量化的持续发展模式。(
4、长时间跨度的低碳模式,关注的是社会层面的低碳社会,一般为100年以内。(
5、国家低碳政策体系包括低碳政策体系、低碳市场体系和低碳考核体系。(
6、石油消耗最大部门是建筑与民航。(
7、太阳能的利用重点方向是把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另一个就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8、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改造自然环境具有双重性。(
9、人力资源开发是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重要措施。(
10、全世界人口2000年比1950年增加了一倍多,与此同时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就减少一半多。( 第九章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第十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必然选择
一、单选题:
1、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人类在(问题上的认识飞跃。 A、环境保护 B、经济发展 C、社会管理 D、公共服务
2、(不是鱼和熊掌的关系。 A、环保 B、经济 C、政治 D、文化
3、环境法具有(发展功能。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 D、上层建筑
4、(对经济发展非理性环境不良后果具有控制功能。 A、环境法 B、商标法 C、专利法
D、经济法
5、狭义的循环经济能实现物质资源和能量在经济系统(高效循环的利用。 A、内部 B、外部
C、内外部属之间 D、其他
6、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为前提。 A、观念转变 B、科技进步 C、资金投入 D、人才培养
7、(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主体的直接动力。 A、源动力 B、主动力 C、协动力 D、推动力
8、(障碍主要表现为目前国内循环经济的理论创新明显滞后于现实需求 A、理论 B、观念
C、管理 D、制度
9、经济发展存在非理性的因素,主要表现为(。 A、市场失灵 B、政府失灵 C、制度失效 D、AB都是
10、经济发展和(既彼此矛盾,又相互支持。 A、环境保护 B、森林保护 C、草原保护 D、河流保护
二、多选题
1、当代中国环境法的理性发展方向是( A、基本环境公益和基本经济公益应当满足 B、确立公益最大化原则 C、限制开发原则
D、环保产业发展激励机制
2、循环经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A、观念先行性 B、技术先导性 C、物质循环性 D、效益综合性
3、循环经济的主体主要有( A、政府 B、企业 C、公众
D、中介组织和研究院所
4、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有( A、理论障碍 B、观念障碍 C、管理障碍 D、制度障碍
5、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双系统循环共生模式”的特征是( A、以市场为主导 B、合理借鉴国外经验 C、资源多重流动 D、产业优化升级
6、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双系统循环共生模式”的形成条件是( A、先进的发展观念 B、先进的科学技术 C、科学管理的政策制度 D、完善的市场机制
7、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支持系统的构成要素是( A、理论支持 B、政策支持 C、制度支持 D、技术和舆论支持
8、环保产业是( A、传统产业 B、新兴产业 C、朝阳产业 D、夕阳产业
9、循环经济效益综合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互利共赢。 A、生态效益 B、经济效益 C、社会效益
D、管理效益
C、德国的双元回收系统模式 D、法国的行业协会推进模式
10、循环经济的资源高效利用原则包括(原则。 A、减量化 B、再利用 C、资源化 D、现代化
三、判断题:
1、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明确了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统一关系。(
2、环保保护与经济发展是鱼和熊掌的关系。(
3、环境法不具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平衡和调整功能。(
4、环境法对经济发展的非理性环境不良后果具有控制功能。(
5、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新的人类生存与发展哲学。(
6、循环经济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人类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和生存年限的尽可能延长。(
7、循环经济的发展以科技进步为先决条件。(
8、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是人类生存的本能。(
9、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双系统循环共生模式”中,双系统是指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
10、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只包括企业的环境信息公开。( 第十一章探索中国特色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政府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
A、25%~30% B、30%~35% C、35%~40% D、40%~45%
2、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A、减少碳排放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
B、当前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要受到碳减排的约束 C、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目前还没有碳减排的约束
D、我国还处在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实现碳减排的目标仍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和压力。
3、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是以(为主。 A、石油 B、水电
C、煤 D、核能
4、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 A、碳税的征收 B、碳关税的征收 C、低碳技术的应用 D、碳交易市场的建立
5、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是在(发布的。 A、2005年 B、2006年 C、2007年 D、2008年
6、第四次IPCC评估报告认为(是全球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源。 A、能源 B、工业 C、交通 D、毁林
7、(从经济的角度,催生出一个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主的碳交易市场。 A、《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B、《京都议定书》 C、《哥本哈根协议》 D、《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8、以下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中,为负指标的是( A、零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例 B、清洁煤占煤能源比例 C、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 D、消费品低碳标志比例 C、人均住房面积 D、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
9、在以下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中,为负指标的是(。 A、单位能源消耗的CO2排放因子 B、低能耗建筑比例 C、公众低碳经济知识普及率 D、温室气体捕捉与封存比例
10、(是企业低碳营销的基础和关键。 A、强化低碳企业文化观念 B、强化客户合理需求观念 C、强化可持续发展观念
D、技术创新
二、多项选择题
1、政府在确定生态补偿范围时应首先将(纳入。 A、重点流域区 B、重点产业 C、重点自然保护区 D、重要生态功能区 E、重点矿产资源开采区
2、在我国的第二产业中,要加快(等新兴低碳产业的发展。 A、太阳能 B、风能 C、核电 D、新能源汽车 E、生物产业
3、中国目前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是(。 A、中国是最具潜力的减排市场
B、中国碳交易发展所需要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 C、中国的碳交易市场还比较混乱,缺乏统一的交易平台 D、中国的碳交易中介市场发育还不完全
E、中国的碳金融发展滞后,客观上遏制了碳交易市场的活跃度。
4、生态文化以(为基本特征。 A、崇尚自然 B、保护环境 C、降低消耗
D、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E、技术创新
5、2009年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大会期间一些西方国家希望废止《京都议定书》的主要理由是(。
A、世界第一排放大国美国没有参加《京都议定书》 B、世界第二排放大国中国没有参加《京都议定书》 C、世界第三排放大国俄罗斯没有参加《京都议定书》 D、发展中国家排放大国都不承担减排义务 E、议定书只涵盖了世界约三分之一的排放
6、发展低碳经济,是改变以往( A、先污染后治理 D、先粗放后集约
7、 低碳技术包括( B、先低端后高端 E、先集约后粗放 )等。 )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 C、先高端后低端 A、煤的精细生产高效利用技术 B、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高附加值转化技术 C、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技术 D、传统技术的节能改造 E、碳捕获与埋存技术
8、对于低碳经济,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低碳经济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形态 B、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精细生产能源结构问题 C、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D、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E、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9、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高碳是工业文明的特征 C、低碳是工业文明的特征 ) B、高碳是生态文明的特征 D、低碳是生态文明的特征 ) 。 E、我们应该致力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文明
10、低碳能源指标包括( A、零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例 C、单位能源消耗的 CO2 排放因子 E、单位 GDP 能耗
11、以下指标中属于低碳社会环境指标的有( A、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C、人均碳排放 E、森林覆盖率
三、判断题
1、目前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 ( ) ) ) B、人均住房面积 D、公众低碳经济知识普及率 ) 。 ) 。 B、清洁煤占煤能源比例 D、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
2、低碳产品认证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一种法律手段。 (
3、建立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和限制碳排放的约束机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
4、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低碳技术创新。 ( ) 16
5、中国能源利用的模式历来是低碳形式的。 ( ) )
6、根据《京都议定书》 ,我国在 2012 年之前无需承担减排义务。 (
7、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 (
8、森林覆盖率与碳储存成反比。 ( ) )
9、低碳概念是发达国家在保护全球气候的名义下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图谋,我们完全可以不予理会。 (
10、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是衡量低碳化的核心指标。 ( ) ) 第十二章低碳经济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现实中的意义 十二章低碳经济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现实中的意义
一、单项选择题
1、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生产活动中排放大量( A.二氧化硫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 )开展城市“公交周及无车日活动” 。活动期间,鼓励公众乘坐公共交通、步行 )等温室气体。
2、我国从 2007 年起,每年( 或骑自行车出行。 A.7 月 16—22 日 B.8 月 16—22 日 C.9 月 16—22 日 )
3、下列哪种能源不属于清洁能源?( A.沼气 B.太阳能 C.煤炭
4、复印机在复印过程中会产生( A.臭氧 B.二氧化碳 )从而损害人体健康。 C.二氧化硫 )
5、减少“白色污染”我们应该__。 ( A.自觉地不用、少用难降解的塑料包装袋 B.乱扔塑料垃圾 C.尽量使用塑料制品
二、多项选择题
1、驾车时采取以下做法可节油低碳( A.避免急刹急起,保持匀速行驶。 )。 B.高速公路上保持 90 公里/小时的速度,既安全又节油低碳。 C.做好日常保养,及时清理行李箱中不必要的东西,减轻车辆重量。
2、“白色污染”是人们对塑料类垃圾污染环境的综合称谓,白
色污染的危害包括( A.降解时间长,使土壤环境恶化 B.焚烧处理会产生二噁英,将给环境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C.造成视觉污染,影响环境的美感 17 )。
3、欣赏音乐时,使用( )的方式,效果又好又环保。 A.使用多路音响设备,开大音箱声音 B.使用高保真耳机 C.去音乐厅听现场演奏 4.电饭煲节能低碳的方法有( )。 A.米淘净后浸泡 15 分钟左右再开始煮饭,可缩短煮饭时间 B.用电饭煲烧水 C.保持内锅、外锅清洁
5、学生在校学习时,采取以下( A.草稿纸两面使用 B.使用灌水钢笔 C.自带水瓶装饮用水
三、判断题: 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碳足迹,它指每个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一氧化碳为标准计算。( ) ) )方法可以“低碳”。 2.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能经济”。( 3. “碳中和”是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模式。( 4. 一个人的碳足迹既为第一碳足迹。( ) ) ) 5. 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 18
推荐阅读:
种养结合循环发展10-23
辽宁海洋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的论文07-06
技术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06-14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道路07-12
循环经济发展建议09-11
发展循环经济全力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06-19
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现状10-20
低碳经济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分析及讨论论文07-11
循环小数的评课09-18
循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及制度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