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现状(通用8篇)
提要:我国低碳住宅技术从20世纪80年发展起来,至今已取得较大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也培育出一批产品质量好、企业声誉高的骨干企业。
我国低碳住宅技术从20世纪80年发展起来,至今已取得较大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也培育出一批产品质量好、企业声誉高的骨干企业。首先,住宅低碳技术科研成果显著。包括节能建筑体系、新型节能墙体及屋面保温材料、密闭节能保温门窗、供热采暖系统等许多方面,共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0多项,获建设部科技进步奖的69项,主要包括住宅建筑适用技术研究与珍珠岩保温砂浆、带饰面聚苯板内保温、热反射保温隔热窗帘、旧房节能改造、保温复合墙体和屋面、混凝土岩棉复合外墙板、供热管网水力平衡技术、已建建筑节能改造、空心砖墙体、加气混凝土墙体房屋、采暖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原则与方法、浮石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体等。其次,部分节能产品产业规模上也有十足的发展。比如,我国外墙外保温历经20多年的发展实现从无到有,当前产量规模已占全球第一,拥有包括模塑、挤塑聚苯、聚氨酯、岩棉、酚醛、浆料等多种保温材料和贴、喷、抹、模板内置等多样化做法。
随着低碳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我国低碳住宅技术今后发展潜力巨大。我国现有建筑430亿平方米,另外每年新增建筑16~20亿平方米左右。每年新建建筑中,99%以上是高能耗建筑;而既有的约430亿平方米建筑中,只有4%采取了能源效率措施。据悉,到2020年,中国用于建筑节能项目的投资至少达到1.5万亿元,而在世界范围内,2009年低碳建筑产业将以60%的速度增长。据美国咨询机构麦格劳• 希尔建筑信息公司在报告中的预测,2013年低碳建筑的产业规模将达到目前的3倍,即906亿~1400亿美元。
但是,当前我国住宅低碳技术仍存在着部分不足:(1)技术研发及产品转化存在一定困难。当前我国住宅低碳技术存在着研究经费投入不足、起步较晚、技术不成熟、研发不均衡、市场前景不确定、推广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其中节能技术向市场转化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政策和合适的转化方式,造成了转化的成功率低,产学研无法有机结合的现象。(2)低碳产品良莠不齐。据2009年上海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总站对112组工程节能材料的监督抽查,结果显示抽样不合格率高达19.6%。其中在某住宅项目中,某涂料公司提供的两种外墙外保温产品均不合格。(3)节能产品大多价格较高,不利于低碳住宅的普及。当前我国居民建筑节能意识较为薄弱,在节能与价格面前常常选择一时的低价,间接造成了开发商对低碳住宅的不重视,低碳住宅推广较为困难。
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的恶劣影响引起了国际社会对各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普遍关注, 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逐步在全球形成。一直以来, 人们普遍认为政府和工业部门, 特别是以能源工业为主的基础工业部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然而, 研究认为金融部门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其集中表现在低碳金融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支撑作用。所谓低碳金融, 广义上是指为发展低碳经济所进行的所有金融活动的统称;狭义上是指由《京都议定书》而兴起的与发展低碳经济有关的投融资活动的总和。由于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血液, 通过金融杠杆, 金融企业在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上起着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因此, 全社会应以金融政策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金融企业应该比一般企业更重视碳排放等环境问题, 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目前, 关于低碳金融发展问题已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 而发达国家关于低碳金融的实践也风起云涌、推陈出新, 通过低碳金融有力地促进了本国低碳经济快速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与生态的破坏有目共睹。2009年11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为实现这一目标, 对于尚处于工业化中期的我国, 既充满了挑战, 也蕴含着机遇。
二、我国发展低碳金融现状分析
(一) 我国低碳金融发展现状。我国的低碳金融体系以政府财政为引导, 以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为主要融资方式, 银行系统在低碳金融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相对欧美的低碳金融体系, 我国低碳金融的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
第一, 政府对发展低碳金融的推动。早在2007年7月, 国家环保总局、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同年12月, 中国人民银行和IFC联合举办了“银行社会责任: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国际研讨会, 使各银行负责人和相关人员对赤道原则有了初步的认识。2009年1月, 中国银行业协会公布了《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社会责任指引》, 要求中国的银行尽量遵循赤道原则要求。同年12月22日, 以低碳经济为主题的“2009中国金融论坛”在京举行, 会议认为银行业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我国经济结构由“高碳”向“低碳”的转型过程中需要扮演好两个角色:低碳理念推广的“践行者”和低碳金融服务的“创新者”。2010年5月28日, 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支持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 就加强信贷政策指导和督导检查力度, 加强和改进信贷管理, 从严把好支持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信贷关, 改进和完善金融服务提出要求。在有条件的地区, 探索试行排放权交易, 发展多元化的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置专门岗位和安排专职人员, 加强对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行业发展趋势和信贷项目管理的深层次研究。
第二, 碳金融市场的起步。自2008年以来, 国内已有多个省市设立了环境权益交易所。2008年8月, 由北京产权交易所、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牵头, 分别在北京、上海成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9月, 天津成立了排放权交易所。在三家龙头产权交易机构的带动下, 广州、武汉、杭州、大连、昆明、河北、新疆、安徽等地的环境权益交易所相继成立。此外, 贵州、厦门、深圳等地的环境权益交易所也在筹备之中。另外, 一些地区虽未设立专业的交易所, 但也有环境权益交易平台。
第三, 碳金融市场的交易品种以碳减排交易为主力。虽然环境权益交易所的交易品种较多, 但碳减排交易是主要的交易品种。2009年8月5日, 北京环境交易所达成国内自愿碳减排第一单交易。2010年8月5日, 甘肃锦泰电力与来自海外的摩科瑞能源贸易公司在北京环交所达成了交易所场内首个单边CDM项目。除了热门的碳减排交易外, 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 (COD) 等主要污染物的减排交易在多个试点地区也得到了推进。2009年12月25日, 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启动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当天举行的首场排放权交易竞价吸引了8家企业参与交易, 成交总金额为805万元。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于2009年3月18日启动湖北省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 首日交易量近500吨, 成交总金额约95.6万元。2010年8月25日, 杭州产权交易所举办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 12家企业参与了284吨二氧化硫和58吨化学需氧量排放指标的报价, 总成交额达864万元。
第四, 商业银行对于绿色信贷日渐重视。国内商业银行已开始探索向低碳经济转型提供信贷支持。2008年兴业银行正式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 成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 截至2009年年末, 累计发放节能减排项目贷款223笔, 金额165.83亿元。工商银行2008年的低碳减排项目贷款达491.5亿元, 环比增幅达69.17%;2009年以来的节能环保类项目贷款余额近4, 000亿元。此外, 工商银行也是第一个在信贷审批中设置环保“一票否决制”的国内商业银行。2010年北京、湘潭等地商业银行以低碳银行论坛的形式公告提振绿色信贷。同时, 银监会督促银监局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节能环保授信工作的指导, 搭建节能环保信息平台,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做好节能环保信息服务工作。随着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的扩大, 银行业对低碳产业日益重视, 低碳项目和公司有望获得更多的银行信贷支持。
第五, 国内金融机构积极探索低碳金融创新。2007年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分别推出了“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的理财产品。2008年浦发银行率先推出了针对绿色产业的《绿色信贷综合服务方案》, 包括:法国开发署 (AFD) 能效融资方案、国际金融公司 (IFC) 能效融资方案、CDM财务顾问方案、绿色股权融资方案和专业支持方案。2010年1月和3月, 兴业银行和光大银行先后推出低碳主题信用卡。2010年4月8日, 光大银行与北京环交所签订《中国光大银行碳中和服务协议》。此外, 国内信托公司、私募基金也开始了低碳领域的投资探索。比如, 北京信托公司推出的“低碳财富·循环能源一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于2009年12月3日成立, 共募集资金近2.1亿元。浙江首个以“低碳经济”为投资主题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浙商诺海低碳基金于2010年3月31日正式成立, 首期实到资金2.2亿元。
(二) 我国发展低碳金融中的问题。与西方相对完善的基于市场的低碳金融体系相比, 我国的低碳金融发展在低碳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低碳金融工具的多样性、低碳金融衍生品的丰富程度上都存在明显不足。
1、低碳金融机构体系不成熟, 专业人才缺乏。我国低碳金融才刚刚起步, 国内大多数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对低碳金融业务发展、交易规则、风险管理等缺乏经验, 熟悉低碳金融业务的专业机构和人才不足。
2、低碳投融资市场体系不完善。目前, 我国以基于项目的CDM市场为主, CDM项目开发周期相对较长, 交易成本较大, 项目交易涉及不同国家, 涉及风险因素较多, 国内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而对于国际上占比超过85%的基于配额的碳交易市场我国还没有涉足。另外, 国内尚未建立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 缺乏碳交易定价机制和碳排放交易标准。
3、缺乏发展低碳金融的激励约束机制。在现有金融监管与运行体系下, 金融机构无力分担企业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社会成本, 出于对资金安全性、收益性与流动性的考虑, 金融机构缺乏内在动力。受技术水平、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所限, 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制度, 低碳企业的社会效益和自身效益之间存在矛盾, 直接导致融资机构信贷风险的上升。
4、低碳发展投融资的政策支持不足。目前我国低碳经济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有关的政策、规则尚未形成, 特别是相应的税收、信贷投融资导向的政策性配套服务支持不足, 不能为低碳发展的投融资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三、我国发展低碳金融的对策
(一)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强化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迄今为止, 我国还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对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做出特殊规定。赤道原则虽然在我国有所宣传, 但应者寥寥, 大多数金融企业仍然认为赤道原则与其无关。因此, 我国应当尽快健全和完善金融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建设, 并形成一个体系。在当前的法制环境下, 至少要在相关的法律中规定贷款人应有的注意义务, 即贷款人向项目提供资金时要对与项目有关的环境和社会问题进行审慎性审核调查。此外, 在社会和环境评估报告的内容方面, 也可以参照赤道原则的规定, 对贷款协议示范文本还应进行相应的修改。
(二) 建立专门的低碳政策性银行。低碳政策性银行是由国家财政提供资本金, 以促进低碳经济迅速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政策性银行。低碳政策性银行成立后, 可以为我国低碳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其主要作用是为那些信贷周期长、规模大、公共性高的低碳基础设施和低碳项目提供信贷支持。通过发展低碳政策性银行, 对于发展低碳金融可以起到积极的探索、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 引导并加强商业银行为碳金融提供服务的能力。这要求商业银行应该积极进行组织机构的健全, 通过改制现有的机构或者成立新的机构, 专门负责碳金融业务的开展, 以坚决落实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政策;商业银行更应该通过新人员的招募以及现有人力资源的重组和培训, 从而满足金融市场需要;同时, 政府必须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 鼓励低碳企业在证券市场上市融资, 为低碳企业上市建立“绿色通道”, 充分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
(四) 成立专门的低碳国家专项基金。从国外的经验来看, 碳基金一般投资于气候变化相关的项目与活动, 推动气候变化保护项目, 促进环保技术的进步和扩展。随着节能减排的推进和低碳产业的发展, 该类基金对于促进新的节能技术和低碳技术的发展创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应通过多种方式成立和完善“低碳专项基金”, 并专门用于环境保护事业以及节能技术和低碳技术的创新。各级地方政府也应同样设立类似的低碳绿色专项基金以促进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五) 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平台。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允许的碳排放量较大, 使得我国的碳交易还处于起步阶段, 碳交易市场的建设相对滞后, 现有的几个地区性的交易所也处于试点阶段, 交易清淡。我们要加快碳交易平台建设, 建立一个统一的碳交易市场, 并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法规, 加强碳交易信息发布, 培育中介机构, 开展碳金融服务。
摘要:目前, 我国低碳经济与低碳金融刚刚起步, 积极探索低碳金融发展模式, 对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低碳金融,低碳经济,碳交易
参考文献
[1]詹剑, 徐锋.低碳金融模式初探[J].现代金融, 2010.8.
[2]柴青宇.以低碳金融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1.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农村;现状;对策研究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节能理念深入人心,低碳经济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并且逐渐受到关注,当前,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共识。近年来,虽然国家实施了节能减排,但总的来看,制约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道障碍仍然是全国的总能耗和总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一直高居不下。据统计,中国是目前世界上能源消耗最多的国家,人均能源消耗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15%,二氧化碳排放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40%,而人均GDP却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70%。基于此,寻求低碳发展会逐渐成为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模式,它将帮助我们实现国内节能减排和经济发展。
中国约有7亿多农村人口,农村是国家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单元,而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传统的以秸秆和薪材为主的能源结构正在逐渐发生重大改变,这也意味着农村节能减排的潜力相当巨大。农村走低碳经济道路,是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减少农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当代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概念厘清——对低碳农村的解读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态,其本质上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其目的是要促进低碳产业和低碳技术的发展。而低碳农村则是在低碳经济逐步发展下的一个衍生概念。它是指在一定的国家政策规划和制度建设推动下,人们树立低碳思想,以农村为核心,以人民生活和农村环境为行动切入点,以农民种植和养殖高效产业化为核心,实现“低碳经济之路、人民收入增加、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当前对低碳经济的研究中,大多数集中在了研究低碳城市等方面,而农村低碳经济目标的实现途径一直为人们所忽略,仅仅有少数学者对低碳农业进行了一些探索,这是远远不够的。
二、当前我国低碳农村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在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下,伴随着经济增长带来的是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在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中,虽有个别地方开始将建设低碳农村提上日程,准备走上实现农业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的道路,科学的运用新能源,促进农村经济平稳有序的发展。但是,但伴随着这一进程,低碳农村的发展中许多攻坚克难的问题也出现了。如在农村地区,低碳经济的概念完全推行不了;又如推行的进程不合理,有的地方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造成一些资源的浪费。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式看,制约着低碳农村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燃料占了70%以上,这种长期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相对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对于当前经济可持续发展来说不容乐观;2.由于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人民低碳意识淡薄的情况在农村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3.低碳技术的运用相对缺乏,农业生产没有形成产业化,先进生产技术的严重匮乏导致农村工农业生产高排放,这种情况将极大地增加地区经济由高碳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变的成本。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促进低碳农村发展的对策研究
在对低碳农村内涵的深入理解基础上,针对农村发展低碳经济还存在的問题,笔者特提出几点对策,以期望能为农村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一些建议及参考:
(一)宣传低碳消费模式,促进低碳消费意识的形成
低碳经济牵涉到了人的行为习惯问题,要促进低碳经济消费意识的形成,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可能的渠道去加大对农村居民实现低碳生活方式有利性的宣传力度。政府和社会不断的引导人们适应低碳经济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向大家宣讲节能减排的知识、传授节能减排技巧,引导农村家庭坚持低碳的生产生活运作。国家可以通过制定一系列有效的经济措施来促使人们实现低碳生活方式,倡导人们在不会使现有生活水平降低的情况下,选择更加科学合理,并且能节约资源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二)发展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和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技术
发展低碳农村,就必要实现低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要求必须通过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创新和突破来实现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逐步转变,以此应对未来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最有效的莫过于实现农业设施现代化,进行科学有效的病虫害防治,科学养殖,以此建立相应的低碳农业系统技术体系,实现“循环-再生”的经济生产模式,从而提高对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达到低碳发展的目的。
例如,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善沼气工程建设,建设农村的沼气工程可以有效地节约能源资源,如节省煤炭、节省薪材、节省电能等,同时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粪便污染,既保护了环境,又为农民生产生活节约了成本,促进人民收入的提升。据科学的统计显示,一户农民全年使用的沼气可以直接或间接为其节省约1200元左右的各种费用,它是促进低碳农村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开发乡村低碳旅游,充分利用农村现有资源
低碳旅游以农村的现有资源为依托,以农业化经营为基础,拓展了农业的功能,使得农业的食物营养功能、促进农民增收和扩大农民就业等功能逐步向低碳功能、观光旅游功能方向延伸。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现有资源,重点建设平原农村地区、沿山农村地区周边的田间林带和道路林带,从而形成景观林带,在保护自然生态林的基础上开发沿路、沿山旅游经济,开发修建农家乐、开展花果节等农村特有的旅游方式,既可以充分的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又达到了环境和谐和经济低碳发展。如今,某些农村地区乡村农家乐分布密集,已初步形成规模,家庭式休闲模式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推崇,将农村低碳发展与人们休闲旅游有效的结合在了一起。
结语
总的说来,低碳农村是低碳经济发展下的一个衍生概念,其形成与发展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必然会越来越贴近于农村人民的生活。发展低碳农村,就是要发展低碳农业、发展农村低碳旅游,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和谐稳定的发展,从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在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同时,又保护生产生活环境、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低碳农村需要被深刻认识,其对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在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实践中,深刻的理解低碳农村的涵义,明白制约其发展的种种因素,推行以实现“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人民收入增加、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和谐发展”为目标的低碳农村的建设,探索农村层面的低碳发展,是我国地区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作者单位:西华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吴永常,胡全志.低碳村镇:低碳经济的一个新概念[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 (12).
[2] 孙艳.低碳经济的法律对策研究[J].现代营销.2011(8).
[3] 刘桂文.县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和路径选择[J].中国农学通报.2010(14).
[4] 王丽珩.将低碳经济理念融入到农业生产当中[J].中国科技博览.2011(7).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而世界经济的发展对能源需求量的持续增加,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温室气体排放所带来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将进一步加剧。而且我国能源紧张、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环境污染严重也使我国面临着较大的国际转移排放压力。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有利于现代能源服务的普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和加强能源安全。
关键词:低碳经济;现状政策选择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理念,低碳经济的提法最早源于英国在20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从技术角度认识,低碳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在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利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各种低碳技术,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着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综上所述,广义的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标志的绿色生态经济模式。目标是控制碳排放,维持生物圈碳平衡;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可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价值观念、国家权益、生产生活方式的全球性革命。
二、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制定低碳经济政策,积极推动低碳绿色增长。尤其是为了应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一些国家更是把开发新能源、发展低碳产业作为重振经济的重要动力。
德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是发展生态工业。德国的生态工业政策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制定各行业能源有效利用战略;扩大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围;可持续利用生物智能;推出刺激汽车业改革创新措施以及实行环保教育、资格认证等方面的措施。为了实现从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转轨,德国除了注重加强与欧盟工业政策的协调和国际合作之外,还计划增加政府对环保技术创新的投资,并通过各种政策措施,鼓励私人投资。德国政府希望通过筹集公共和私人资金,建立环保和创新基金,以此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法国的低碳经济政策重点是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月,法国环境部公布了一揽子旨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计划,这一计划有50项措施,涵盖了生物能源、风能、地热能、太阳能以及水力发电等多个领域。除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之外,,法国政府还投资4亿欧元,用于研发清洁能源汽车和“低碳汽车”。此外,核能一直是法国能源政策的支柱,也是法国低碳经济的一个重点。
美国选择以开发新能源、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后重新振兴美国经济的主要动力。美国政府低碳经济政策可以进一步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新能源的开发是核心。202月15日,美国出台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投资总额达到7870亿美元,该法案将发展新能源列为重要内容,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等)。在节能方面最主要的是汽车节能。此外,为应对气候变暖,美国力求通过一系列节能环保措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
在低碳经济的实践上,英国作为低碳经济的先行国,在通过了全球第一个有关低碳经济的法案一《气候变化法草案》,制定了到减少碳排放30%,到2050年减少碳排放60%的目标。日本、丹麦和挪威等国的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也取得了迅速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果。国内对低碳经济的实践则主要集中于碳交易和创建低碳城市。
(1)碳交易。20,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总额达280亿美元,交易的二氧化碳量达到了13亿吨。目前全球有四个交易所专门从事碳金融的交易,包括欧盟的EUETS、澳大利亚的NewSouthWales、美国的ChicagoClimateExchange和英国的UKErrs等。此外,还有很多知名金融机构活跃在这些市场上,包括荷兰银行(ABNAMRO)、巴克利(BarclaysCapita1)、高盛(GoldmanSachs)、MorganStanley和UBS等。美国的ChicagoClimateExchange是全球第一个也是北美唯一自愿性参与温室气体减排量交易,并对减排量承担法律约束力的组织和市场交易平台,它也是全球唯一同时开展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物、六氟化硫6种温室气体减排交易的市场。在中国,年兴业银行基于品牌和市场价值与IFC合作签署了《能源效率融资项目(CHUEE)合作协议》(即《损失分担协议》),成为国内首家推出“能效贷款”产品的商业银行。根据该协议,IFC向兴业银行提供2亿元人民币的本金损失分担,以支持最高可达4.6亿元人民币的贷款组合,兴业银行则以IFC认定的节能、环保型企业和项目为基础发放贷款,IFC则为贷款项目提供相关的技术援助和业绩激励,而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则分别推出了“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的理财产品。
(2)低碳城市的创建。低碳城市是由新能源利用、清洁技术、绿色规划、绿色建筑和绿色消费等一系列要素构成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年,国家发改委与联合国自然基金会开始“低碳城市发展”的全面推广,上海和保定成为首批试点城市,由国家发改委、建设部、科技部、环保总局、商务部等专家组成的项目技术顾问组也正式亮相。同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了《保定:全球可持续能源生产的“电谷”》,肯定了“保定模式”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做出的贡献。广东省珠海市也在2008年邀请专家研究低碳经济,欲申报国家低碳经济区。
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选择
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然而,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阶段,发展经济、减少贫困和满足就业等仍是实现现代化的最大任务,向低碳经济转型还面临着许多现实条件的`制约。为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适时适度地创新公共政策,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的新要求,创立一种具有积极价值的、适宜的政策安排。
(一)、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倡导产业低碳化
产业结构对碳排放会产生较大影响,同等规模或总量的经济,如果技术水平相同而产业结构不同,则会导致碳排放量相差较大。以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则是能源大户,需要大量消耗能源。我国正处在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第二产业在一定的时期内还会显示强劲的势头,这也是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根据国情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倡导产业低碳化,这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增大陆海碳汇
森林可以吸收大量CO2,相当于减少了CO2排放,是良好的碳汇。据研究,我国人工造林的固碳率为1.4吨碳/(公顷?年),相当于每公顷林地每年可平均吸收5.1吨CO2。.我国森林面积达到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92%。增加到18.21%,为促进全球碳汇建设和温室气体减排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国家《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到20我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3%按照我国国土面积约960万km(合96000万hm)计算,相当于年比20新增森林面积4600万公顷,每年可新增碳汇430.1万吨,相当于减排1578.4万吨CO2.2020年间累计新增加碳汇5.2亿吨,相当于累计减排18.9亿吨CO2。另外,海洋也是重要的碳汇之一有研究表明,过去2中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和制造水泥过程中释放的CO2。被海洋吸收了近一半。我国在东海进行的大洋碳通量研究也表明,东海是CO2的汇。因此,通过加大力度开展研究,尽早比较准确地确定我国邻近海域的碳汇结构和强度.有望进一步增大我国的碳汇规模。
(三)、创新文化政策,倡导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是党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紧要关头所形成的又一重要思想创新,并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文化是基础国民教育,它奠定国民的品味教养;文化是生活,它决定我们所见、所感、所思的整体环境的真善美或假恶丑;文化是经济,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不言而喻。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全民普遍共识的、绿色的生态文化的构建。生态文化作为正在崛起的新兴文化,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体系,是人们最优化的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的总和,体现在人类为解决所面临的种种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与自然和谐相处,求得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种种措施和手段上。创新文化政策就是要形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在生活中坚决抵制铺张浪费的奢侈文化,生态的观念深入人心。
五、结束语
目前,我国正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进行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这与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从经济的角度讲,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与其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工业化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依赖的是原始生产要素的高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工业化中级阶段,经济发展以投资和科技进步为主要带动力量;工业化高级阶段则以信息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方向。中国的经济转型摒弃了传统的“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的路子。公共政策的创新使我们主动融入到低碳经济的实践和世界发展的潮流中,获得更多的可持续发展的资金和技术,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冯之浚,金涌,牛文元,徐锭明.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报理论版,-04—21.
[2]夏垫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7A):33—35.
[3]陈晓春,张喜辉.浅谈低碳经济下的消费引导[J].消费经济,2009(4):71—74.
[4]邹骥等,低碳道路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机制,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一大背景下,实现从高碳城市模式向低碳城市模式的转变,已成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而推进低碳城市建设需要从城市规划、产业结构、资源和能源利用、生活消费等多方面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低碳经济,城市发展模式,低碳城市
以气温升高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以及今后长时期内人类将面临的最为严峻的环境与发展挑战。2006年,英国《卫报》刊登的升温危害显示:气温升高2摄氏度会使世界15%到40%的物种灭绝;升高4摄氏度会严重影响世界粮食产量;而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也会对海洋鱼类的基因库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在这种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正逐步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2008年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气候变化问题与处理全球金融危机共同成为年会上的首要问题。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中逐渐认识到,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切断经济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联系,建立一种低碳型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东京议定书》的缔约国,具有保护全球气候的义务。我国又是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需要较大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减缓气候变化之间寻求平衡点,也是我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基于此,在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探索从以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现行城市发展模式——“高碳”模式向低碳经济视角下的城市发展模式——“低碳”模式转变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
低碳经济是一个在国际和国内都比较新的提法,低碳经济是实现循环经济、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和模式分析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UK Govern-ment 2003),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首次提出“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概念,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从内涵看,低碳经济兼顾了“低碳”和“经济”,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经济,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和过程中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这种理念不能排斥发展和产出最大化,也不排斥长期经济增长。
低碳经济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形态,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旨在建立新的能源结构,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减缓气候变化,派生新的技术标准。具体而言,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新经济模式,即从黑色发展模式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变,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实施节能减排为发展主要手段,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分析
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我国不能再走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必须选择一条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高产出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双赢”的目标。而发展低碳经济则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路径。
1.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始终未摆脱资源、能源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的粗放程度未得到根本性转变,甚至主要是依赖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化工业拉动的。目前,我国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造成对国际资源、能源市场的严重依赖,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而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逐步减弱,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高碳模式造成的资源耗费和环境问题,使整个社会在生产、环境、经济等各个方面都遭受了很大损失。并且,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位于产业链的低端,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占较大比例。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碳排放正成为发达国家新的绿色壁垒,限制我国传统优势产品的出口。因此,如果不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有可能出现资源和能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承载、社会难以接受的困境。而发展低碳经济,从高碳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变,则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有效路径。
2.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推进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合理调整。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是一系列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以清洁发展机制(CDM)市场的发展为例,2006年全球碳交易和CDM的碳交易市场达到300亿美元。截至2008年2月,中国的CDM项目涉及核证减排信用达到3 637万t,占全球的31.33%,如果CDM机制被充分利用,预计将有1 000亿美元的资金从发达国家投向发展中国家。前已述及,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能源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调整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将意味着推进各类能源技术的研发和采用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这对于合理调整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促进我国节约型社会的顺利建设。我国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核心思想是以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提高资源和环境的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并最终推动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与发展低碳经济是相辅相成的。以低能耗、高能效和低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基于当前全球最为重要的能量来源化石燃料和未来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以及全球大气环境中温室气体排放的环境容量来考虑的。发展低碳经济旨在针对包括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内的资源要素,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体制下,通过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实现能耗降低、能效提高、低碳排放甚至碳捕获与封存,进而推动节约型社会的顺利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4.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推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使得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低碳技术不断涌现并广泛采用。目前,我国在低碳技术领域和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尤其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关键技术以及工业生产和居民消费的能源利用效率上。因此,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以及再创新技术和政策,有助于实现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对于推进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低碳经济的城市发展模式探索:低碳城市模式
目前,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既给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同时也给其资源、环境带来了严峻挑战。“十五”期间,我国城市化率由36%上升至43%,而同期的能源消费量则增长了70%,许多城市正面临着贫困、住房短缺、交通拥堵、资源匮乏、环境退化以及由大量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所导致的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与以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现行城市发展模式,即“高碳”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居住消费行为是最大的能源密集型行为,占城镇居民生活行为能源消费的45.1%;直接生活用能占26.43%;食品占11.66%;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占8.37%;四者共占91.56%。而这些行为也是较大的碳排放密集行为,分别占城镇居民生活行为CO2排放的43.82%、24.47%、12.85%、9.74%,共占90.88%。因此,为了实现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推行低碳城市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低碳城市模式的概念界定
基于已有对低碳经济的研究,结合我国城市低碳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认为,所谓低碳城市模式,就是指在城市空间地域范围内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通过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低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低碳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逐步形成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和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城市模式的基本内涵
低碳城市模式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以城市中各主体的行为为主导,以城市生态系统为依托,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支撑,在保障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低碳城市模式包括以下内涵:
1.低碳化的城市能源供给方式。该方式是指从源头上改变城市能源供给,加速从“碳基能源”向“低碳能源”和“氢基能源”转变,彻底实现城市的低碳和零碳发展。其实现路径是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发电,逐步提高新能源在城市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同时,加强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大力开发适用于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部门的低碳能源。
2.低碳化的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该方式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1)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实行低碳生产。低碳生产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模式,要实现低碳生产就必须实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全过程中不断进行循环,并得到合理持久的利用,尽可能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从而间接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清洁生产是从资源开采、产品生产、产品使用到废弃物处置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从而间接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2)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控制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城市的产业结构决定城市的能源消费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第二产业的能耗强度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的能耗强度为第一产业的五倍多,为第三产业的四倍多。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油化工等行业的能源消费量占全部消费量的50%以上。可见,城市产业结构影响城市能源消耗总量和城市经济能耗强度。为了降低城市经济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必须加快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严格控制高能耗、高碳排放产业的发展,逐步从结构上实现经济的高效、低碳发展。
3.低碳化的城市生活消费方式。该方式主要是指改变城市居民以往的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建立低碳生活理念和生活消费方式。其实现路径是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严格限制小汽车使用的增长速度,推行紧凑型的城市布局,鼓励居民消费低碳产品,提倡居住低碳建筑和公共住宅,来降低城市的能源需求和实现城市居民消费的低碳发展。
(三)低碳城市模式的主要特征
具体而言,低碳城市模式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经济特征。低碳城市模式的经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最小化的资源和能源投入,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即经济的高效发展和集约发展。可见,从这个意义上讲,低碳不仅是发展压力,更是发展机遇。
2.区域特征。低碳城市模式的区域特征主要体现在其发展目标之一应该是形成一种城市化区域,即一种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格局——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进而实现整个城市化区域的低碳化。
3.动态特征。低碳城市模式的动态特征主要体现在低碳目标不是固定的,而是要不断地调整以适应城市发展的变化。而且,低碳目标的动态性使得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居民消费模式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以满足低碳目标的发展需要。
三、推进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政策建议
为了推进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我们必须努力解决提高能源和资源效率,提倡能源和资源节约,千方百计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体来讲,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城市规划决定着城市经济社会系统的发展布局、功能、规模、生活方式、消费习惯、资源利用和交通等,而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国外低碳城市的规划经验表明,通过编制和实施“零排放”城市或区域规划,可以实现城市的低碳发展。因此,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必须要加强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首先要了解影响城市低碳发展的无形因素,如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市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其次,要关注城市规划引出的有关社会贫富分布、公平等问题。因为这些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城市的能源、资源的使用和分配。再次,在编制城市规划的资源分配时,应设置明确的、可定量的目标,以便于评估城市低碳发展的效果。
(二)不断调整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产业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柱,产业结构体系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是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城市低碳发展的根本保障。目前我国很多城市普遍存在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经济增长仍依赖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发展对整个区域经济仍旧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作为低能耗的第三产业比重尚发展不够。在工业结构方面,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重工业比重过高。因此,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已成为推进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1)按照技术密集程度高、产品附加值高和能耗少、水耗少、排污少、运量少、占地少的原则,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第二产业“高加工度化”;(2)控制高能耗和高污染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提高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行业的准入条件;(3)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和环保产业,大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4)建立产业分工引导机制,制定和实施城市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流动指南,组建城市产业发展基金、工业担保公司,引导投资方向;(5)建立产业转移的利益共享和补偿机制;(6)综合运用财税、土地、信贷等政策,建立发展低碳产业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大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这不仅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而且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废渣废尘对环境的污染,并且研究表明,我国资源、能源消耗程度下降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各产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根据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需求,将国家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与城市燃料供应的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扩大石油和天然气消费,最大限度地提高各类城市的气化水平和高质量燃料供应。注重新一代纤维素乙醇和氢燃料等车用燃料生产技术,清洁煤、核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先进发电技术,先进节能技术,碳捕获和封存,可再生能源等的研究与开发。
(四)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立高效快捷的交通运输系统
公交车、轨道交通、小汽车、出租车、自行车和步行,已经构成了目前中国城市的主要交通方式。在所有的机动交通工具中,公共交通是最为节能的方式。以小汽车每百公里的平均能耗为1计算,公共汽车是8.4%,无轨电车为4.4%,有轨电车为3.4%,地铁为5%。可见,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立高效快捷的交通运输系统对于推进节能减排、建设低碳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措施有:(1)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立大运量的快速公交系统;(2)实施紧凑型城市空间规划,尽量减少交通需求量;(3)加大交通科技研发力度,降低单耗水平,不断提高清洁能源比重。
(五)积极开发和建设绿色环保建筑
绿色建筑倡导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既是对建筑节能的有力带动,也是引领建筑技术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具体措施有:(1)加快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步伐。研究表明,当建筑、空调、照明等方面采用先进技术,可以使新建大型公共建筑降低电耗60%以上,如果对空调系统、照明等采取全面的改进措施,则既有建筑的电耗也有可能降低30%;(2)实施城市民用供暖节能改造。通过更换供暖方式、改善管网系统的调节、提高热源效率等,可将既有建筑的供暖能耗在目前水平上减低30%;(3)降低除供暖外的城市住宅能耗(照明、炊事、生活热水、家电、空调等);(4)推行绿色新建公共建筑,打造住宅新模式。规模化推广和应用高性能、低材(能)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建立绿色建筑新理念,实现城市低碳发展。
(六)尽快转变城市居民的消费方式
已有研究结果表明,生活行为对能源消费和CO2排放影响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CO2减排的有效方式是消费理念和行为的转变,即由奢侈型消费向节约型消费转变。因此,必须引导城市居民尽快转变消费方式,实现城市低碳发展。具体措施有:(1)加强宣传,正确引导居民消费行为,在国内形成一种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减少C02排放的良好氛围;(2)对节能产品采取政策和税收方面的优惠,鼓励消费者购买,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和使用能耗;(3)制定人均住房面积标准,引导城市居民购买适度面积的房子,减少对取暖、采冷、照明等热能和电能的需求,进而减少CO2的排放量;(4)提倡选乘公交车、骑自行车和步行等出行方式,节约能源,保护环境;(5)鼓励城市居民对初级食品的消费,引导居民形成直接消费天然绿色食品的行为模式,同时提高居民膳食质量和营养构成,降低食品行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2]张坤民等。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4] 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5]王凤武。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和谐城镇交通体系[J].城市交通,2007,(6)。
[6]汪晓昀。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求索,2009,(7)。
(2012-12-13 10:11:34)来自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在近日举行的绿色创新发展大会上表示,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能源发展。展望未来,中国将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领域的贸易投资合作,推动全球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
绿色创新发展大会以“绿色创新、低碳发展”为主题,由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主办。大会主要研究中国“十二五”时期绿色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交流绿色创新发展的新理念,探讨世界经济低碳转型的新趋势,提出加强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新举措。
商务部副部长李金早表示,绿色发展、低碳转型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趋势,中国政府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2007年以来,商务部会同环保部、科技部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创建了17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对加快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发挥了积极作用。李金早说,商务部未来将从5个方面推动绿色低碳领域的全球贸易投资合作:一是推动环境产品贸易便利化与自由化。加强各国协作,落实好会议成果,着力消除各种贸易障碍,防止“绿色壁垒”,让绿色经济发展惠及更多国家和企业。
二是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参与中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继续推进各种特殊经济区域的生态环保建设,为国内外投资者打造绿色经济和绿色技术的政策高地,将绿色产业、清洁生产和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吸收外资的重点领域。
三是大力推进科学消费和流通领域节能减排。进一步引导可持续的绿色消费模式,继续推进流通领域的节能减排,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尽快建立完整、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提高废旧家电回收拆解水平。
四是积极开展绿色低碳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完善多双边经贸工作机制,广泛开展在人才、资本、产业联盟、创新基地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碳排放贸易,制定相关技术标准,营造有利于国内外绿色创新企业公平竞争发展的良好环境。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 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造成的灾害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 对于低碳经济的概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所谓低碳金融, 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 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 如碳保险、碳基金和碳交易币种的确定等制度安排。低碳金融是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 是对碳排放进行规制的一种新型金融模型。本质上来说, 是一个绿色金融的概念, 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在世界银行2006年碳金融发展报告中, 碳金融被定义为用于购买温室气体减排量的金融资源。而在国内, 对碳金融的界定主要关注的是碳交易与碳融资。
2 我国低碳金融发展现状
我国当前的低碳金融主要以“绿色信贷”为主, “绿色信贷”是将贷款用于当前倡导的一系列节能减排、产业升级、保护环境的项目, 主要目的是为了遏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当前我国的这项绿色信贷主要大力依赖于银行, 银行在这方面也有很大的操作余地。虽然目前对于绿色信贷银行的兴趣也在不断提升, 但在银行信贷总规模中的比重仍然偏小。这其中和促进绿色信贷发展的外部环境建设有关, 当前对绿色信贷的概念还不明确, 由于金融机构缺乏相应的环保专业人才, 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产业投向标准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信贷指引, 使金融机构难以制定相关的内部实施细则和考核评价办法。同时从目前情况看, 低碳经济有“概念热、融资冷”的倾向, 一方面创新型企业由于前景难以预测, 比如一些风投项目, 对绿色信贷的需求处于初级阶段;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的经营原则决定了信贷支持成熟的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的偏好度, 绿色信贷还面临着项目融资评估的复杂性, 而银行开展这些项目缺乏人力资源和技术基础。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 对道德风险的管理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不利于绿色金融参与主体形成稳定预期。
3 当前我国发展低碳金融存在的问题
3.1 对于低碳金融认识不足
虽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资源国家, 是清洁发展机制 (CDM) 项目最重要的供给国, 但是当前我们对于碳市场还是有很多模糊不清和非理性的认识, 对于碳金融和CDM的认识还不到位, 缺乏对CDM相关专业知识及政策法规的深度了解, 投资该领域项目的业务能力严重不足, 导致我国碳金融体系发展与碳市场潜力不匹配, 碳金融发展面临诸多挑战。CDM和低碳金融是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而进入人们视野的, 在国内发展时间较短, 相关经济主体还未充分认识到其潜藏的巨大商机。企业和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交易价值、项目开发、操作模式、交易规则等尚不熟悉, 对碳金融的需求有限。目前关注“低碳金融”的主要是大型商业银行, 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对此关注较少。
3.2 中国面临碳金融定价权缺失带来的严峻挑战
中国是CDM市场的最大买方, 但中国却处于CDM市场产业链的最低端, 在全球碳交易市场处于被动地位, 缺乏碳金融市场的定价权。我们国家现在企业卖出的CDM, 是碳减排的产品, 主要是由国际上碳公司来帮我们做, 实际上定价权掌握在国际金融机构手中, 中国在碳金融发展中没有掌握大部分的话语权和主导权。而且我国目前在碳金融建设方面发展滞后, 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碳交易所和碳交易平台, 没有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产品以及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 很难与国际金融机构抗衡, 使中国目前面临着全球碳金融及其定价权缺失带来的严峻挑战。
3.3 巨大的政策风险
有关《京都议定书》的实施仅涵盖2008-2012年, 在这之后国际碳减排政策如何安排还取决于各国在新一轮气候谈判中的博弈结果。届时我国是否需要承担一定的减排义务存在不确定性, 这对我国碳金融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将产生直接影响。另外减排认证的相关政策风险也可能阻碍市场发展。在碳减排交易风险中, 交付风险是最大的风险, 而所有导致交付风险的因素中政策风险最为突出。同时由于技术的发展以及政策意图的变化, 认证的标准和程序也在变化之中。而且项目交易涉及不同国家, 要受到东道国法律的限制, 碳金融交易市场发展面临的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是非常巨大的。
4 低碳金融的发展前景及对于金融业的重要意义
2008年10月, 兴业银行正式公开承诺采用“赤道原则”, 并于2009年1月成立可持续金融的专门业务经营机构——可持续金融中心, 负责能效金融、碳金融、环境金融等领域的业务经营和产品营销。碳金融已经成为全球金融机构竞争的新领域, 中国金融业拓展碳金融业务已是大势所趋, 因此需要从金融业自身和外部政策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解除制约中国碳金融发展的主要障碍, 促进中国金融业碳金融业务的开展。国内金融机构目前主要集中在对低碳项目的融资支持方面, 以各类绿色贷款、环保贷款为主, 对于中国的金融机构来说, 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机遇, 大力创新, 积极拓展碳金融业务模式是当务之急。
摘要:当前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研究的重点, 低碳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也必然成为关注的焦点。低碳金融在中国的发展刚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理解什么是低碳金融, 研究我国低碳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其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金融,发展,金融业
参考文献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发展动态
“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一词最早正式提出是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该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自2003年英国提出“低碳经济”后,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诠释。目前“低碳经济”已成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经济前沿理念,但至今却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分析,本文认为,“低碳经济”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内容:低碳的生产方式,通过低能耗、集约式的能源和资源利用,降低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缓经济增长给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带来的压力;低碳的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通过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加低碳和无碳能源的供应,控制化石能源使用量,使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脱钩”;低碳的生活方式,通过社会节能减排,抑制高能耗产品消费,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和高碳偏好,减少碳足迹,实现低碳生存的可持续消费模式。
近年来,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形势,国际社会开始积极开展了应对行动,由此也对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正式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该“路線图”对全球迈向低碳经济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随着发达国家向低碳经济转变进程的推进,发展中国家逐渐认识到参与全球气候保护,承担减排或限排义务的重要性。
目前,发展低碳经济在全球已经基本形成共识,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其研究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拓展,不仅包括碳足迹、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还涉及到低碳产业、低碳生活方式、低碳城市、低碳社会等方面。低碳经济正引导世界各国通过能源、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摈弃传统的增长模式,应用新的技术与机制创新,通过低碳生产和生活的新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即便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英国,其目标也只是到2050年建设低碳经济社会。但从中国实际情况看,向低碳经济转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能源需求加速增长,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改变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都对重化工产品形成巨大的需求,进而转化为对能源需求的增加。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持续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能源消费量年均增加1.8亿吨标准煤,2007年达到26.56亿吨标准煤。据相关预测,能源消费在短期内将延续加速增长的趋势,到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量将达到50亿吨标准煤以上。
从能源消费结构看,煤炭消费所占比重过高。2007年全球一次性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仅占27.8 %,发达国家煤炭消费比例大多不到20%,而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比重高达69.5%。煤炭消费比重大,CO2排放强度较高,致使经济发展过程中“高碳”特征非常明显,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在解决环境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形势非常严峻,任务也十分艰巨。
(二)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提高能源效率短期难以实现
我国一、二、三次产业之间的比重仍然停留在“1∶5∶4”的状态,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在工业内部结构,钢铁、有色、建材、化工和电力等高耗能行业的发展过热,导致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2006年,我国创造单位GDP(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11.5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是美国的4.3倍。从2001年到2007年,我国能源强度从4.21吨标准煤/万元增加到4.77吨标准煤/万元,能耗水平不断上升,目前能源效率比世界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大部分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只有极少部分地区实现了年度单位GDP能耗目标。
由于当前部分行业仍存在一些工艺和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的中小企业,加之受到地方利益的保护,这些企业难以及时地关停并转,致使部分地区仍存在突出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问题,要彻底淘汰这些落后产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尚需时日。
(三)缺乏有效激励机制,低碳技术发展面临一些困难
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但我国在低碳技术的研发方面还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缺乏完整、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尽管我国相关的主管部门曾制定并出台了一些与低碳技术研发有关的优惠政策,但是随着体制改革的发展,管理机构的变化及政策规定的不完善,一些鼓励政策名存实亡,部分政策因难以执行而未执行。另一方面,我国低碳技术项目特别是大规模的示范项目的投资主要依靠政府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以及国际机构的捐款和贷款,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同时,金融系统对低碳技术项目支持不够,多数银行不选择对低碳技术项目融资,即使部分银行实施融资,其信贷放款数量也非常有限,不能满足低碳技术发展的资金需求。
(四)“锁定效应”的影响短期难以消除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工业制造基地,但是制造业发展水平较低。当前一些制造业的高速扩张,多数是对常规技术的简单复制。一些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大件耐用消费品等资金技术一旦投入,其使用年限均在15年乃至50年以上,期间不易废弃,具有很强的“锁定效应”。以能源部门投资为例,根据IEA估算,在参考情景下,中国在2006—2030年期间需要在能源部门累计投资3.7万亿美元,其中74%用于电力投资,其中很大比重属于火力发电投资。因此,在当前经济的发展阶段,如何避免资金和技术锁定效应的束缚,是一项紧迫而现实的挑战,国家必须认真规划投资类型,鼓励和促进技术革新。
三、政策建议
(一)加快构建和形成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
发展低碳经济不论是法律法规、政策环境还是技术支持都必须要由政府超前规划大力推动。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效机制和科学的制度安排,推动社会经济朝着低碳方向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要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低碳经济的先进理念,进一步明确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将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安排逐步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和政策法律体系中,如节约能源、防治污染和减排温室气体之间的政策措施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关系,从根本上和发展低碳经济是高度一致的。因此,可以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突破口,作为新的生产和消费增长点加以培养。另外,在制定和实施战略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的现实条件的约束,循序渐进,分步实施,避免对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冲击。
(二)积极鼓励低碳技术的发展
国家要高度重视低碳技术的战略意义,确定重点研究技术领域。从当前国内外低碳技术现状来看,短期内,我国应该大力发展节能与能效提高技术,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从中长期看,我国的主要技术研究领域应当包括:主要行业CO2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与处置利用技术,生物与工程固碳技术,先进煤电、核电等重大能源装备制造技术,CO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不仅要大力发展先进低碳技术,更要注重科技创新和低碳技术在其他行业中的应用,以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低碳化。
(三)努力发挥碳汇潜力
由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而通过土地利用和林业措施的调整,将大气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中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减排途径。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和部门造林绿化目标责任制,加大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措施和重点工程建设,扩大森林草地面积,增强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增加碳汇吸碳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加大林地保护管理和森林经营力度,提高现有林地质量,巩固现有森林的碳贮存。
(四)促进低碳产业的发展
一方面,政府应当利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限制高碳产业的发展,如完善主要工业耗能设备、家用电器、照明器具、机动车能效标准和强制淘汰落后产能等;另一方面,运用适当的财政政策引导、鼓励和扶持低碳产业的发展和绿色产品的开发,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减轻传统产业的锁定效应。
(五)积极参与低碳化的国际合作
一方面要强调自主创新,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通过共同研发,合理转让等方式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尽快缩小与先进低碳技术方面差距。伴随《京都议定书》的执行,相应的减排技术产业及市场将逐步形成,我国企业应当积极参与全球建立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机制,力争在清洁和高效能源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在国际碳减排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现状】推荐阅读:
我国广播电视直播技术研究论文07-08
近年来我国深基坑工程技术的新进展10-08
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创新及信息技术应用论文11-30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问题和对策07-17
我国跨国经营发展现状07-07
我国货代企业发展现状09-16
我国外交的发展06-12
我国农药使用现状06-19
我国酒店发展趋势07-09
我国军事发展趋势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