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慕课平台系统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2000年前后, 互联网在中国普通家庭形成了风起云涌的普及化态势, 一时间, 这一新鲜的多媒体形式迅速发展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无论工作、学习、娱乐等环境中, 互联网都成为不可或缺的交流存在形式。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 互联网的转变与日俱增, 更新换代中不断变得更快速、更强大、更包容、更便捷。

转眼之间, 互联网已经从初出茅庐到无处不在, 走过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社会在互联网的带动下日新月异, 互联网自身也完成了向“互联网+”的飞跃提升。在教育领域中, 对于互联网的应用可谓是需求多元且迫在眉睫。其中, 最为前沿, 汇聚了互联网应用最高水平与凝聚力的当属“慕课”。这一新称谓出现的时间并不是很长, 但在教育界所引起的反响却是巨大的。究竟何谓“慕课”, 它如何出现又如何存在, 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思考与分析。

一、慕课平台出现的前提条件

慕课平台是一种较为新鲜的产物。虽然最初提出这一称谓是在2008年, 但直到2013年左右才在发达国家形成了规模化的发展态势。中国接触到慕课平台的时间更晚一些, 尤其是中国慕课系统的筹建与联合性发展, 还是在最近三年才有所盛行。当然, 一种新鲜事物的出现, 从不被人重视到炙手可热, 必然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互联网中的新兴事物传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优势, 这也使得慕课平台在几年的发展积累中就形成了旺盛的人气, 注册人数达到几十万之巨。慕课平台的出现并非一朝一夕的创造, 它是汇聚了天时地利人和所提供的各种便利条件使然, 也是自身在吸取各种营养之后的转变。其出现并形成气候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互联网+”时代的便利优势

众所周知, 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的发展进程。最近十多年的互联网发展, 在许多人看来, 是人类文明继大航海时代和工业革命之后的又一个重要节点。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劳动生产, 改变了生活方式, 改变了人际关系, 更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从互联网的初期发展积累, 到“互联网+”的转变, 同样是一种潜移默化中的飞跃质变。基础的互联网发展时代, 互联网的速度较慢, 会产生非同步性的差异, 也造成交流的各种天然屏障。

随着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 互联网从有形的网线连接变为了无线连接, 在从固定的客户端变为了移动客户端。这就为互联网在全社会的进一步普及奠定了基础。如今的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了校园教育建设与资源整合的各个角落, 在纵深的发展中, 必然对互联网形成了信息的依赖性。而互联网作为一个知识资源的储备系统, 也可以提供完善的内容, 形成了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稳定发展, 这是慕课平台理念提出与实施的一个最重要前提条件。

(二) 教育资源紧缺是慕课平台呼之欲出的重要前提

虽然在当今社会已经形成了教育资源的普及化, 但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平衡与高质量。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 虽然在每一个大中城市都坐拥多所中高级院校, 但是真正的教育资源仍然集中在为数不多的优质大学中。普通学校的学生为了获取更前沿的教育资源, 通常会付出高额的代价。但慕课平台的出现无形中最大限度的降低了成本。因此, 这也成为受教育者趋之若鹜的一个原因。

(三) 硬件普及的前提条件

慕课平台系统的运转, 需要接受者和发布者都具有一定的资质, 尤其是对于网络和硬件设备的拥有。这个问题在“互联网+”时代已经得到了妥善的解决。无论是教育主体的学校方面, 或者是学生自身所拥有的硬件资源, 都足以使慕课平台的信息能够轻易地被获取, 这不仅对于慕课平台的自身运转来说的十分有益的, 同时也极大的方便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便利性。

(四) 创意发起与执行力是慕课平台成型的因素

在慕课平台的建设创意提出之前, 基于网络的教学课程开展其实已经司空见惯, 不仅多个学科都有网络教育的规划, 还兴办了一些网络大学用于远程教育。慕课平台的出现是在其基础上的一种变体, 它将互联网的共享性与非功利性发挥到了极致, 从而用创意内涵的转变代替了传统的网络远程教育模式。

可见, 正是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 促使慕课平台具备了出现与快速发展的条件。在社会教育建设不断向前迈进的过程中, 慕课平台当仁不让的成为了现代教育中新兴的一种成功模式。

二、慕课平台的属性与特征

慕课平台在自身创意动机的滋生中, 不断在思考自身的独立性品质, 这是一种新兴事物能否成功的关键, 也是其与其它相似模式之间保持距离的一种体现。慕课平台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社会认可度, 必然有着其独特的魅力。

慕课, 英文解释为MOOC, 其主要的含义在于, 建立一种无形的网络化授课系统, 将全世界优质的教学资源汇总在一起, 分享给不同国家有需求的人。这是一种大规模的互动教育系统, 不拘泥于某种界限的限制性, 在互联网中形成一种快速稳定, 不断更新的教育系统, 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分享给所有需要的人。这便是慕课最基本的属性特征。这种看似并不难理解的内涵, 其实需要设计者与执行者具备超常的能力与定力, 坚定其信仰与发展方向, 并通过现代科技的帮助, 依靠自身能力构建完整的系统。在我们看来, 慕课平台具备以下重要的特征个性:

(一) 大规模的聚集性

慕课平台是一个面向全世界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 可以汇集全世界各个国家大学教师的专题讲座, 同时也可以使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来共享这一优质教育资源。这就在无形中依靠互联网技术屏蔽了国界的限制, 能够广泛服务于所有有需求的人。

“大规模”是慕课平台能够盘活并产生影响力的基础。在加拿大和美国的慕课平台网站上, 注册人数可以达到几十万人之多。中国所建立的慕课平台系统中, 人数也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达到了几十万人的会员数量。这样大规模的慕课系统人数是创建的初衷, 没有国界的限制, 使慕课系统能够自由的穿梭于各种各样教育领域之中。

(二) 开放课程

在课程的设置上, 往往在保守的教育实体中, 会有一定的壁垒, 这是由教育资源的基本情况所决定的。比如:学校教师的知识结构中有哪些内容, 就会提供哪些内容;学校课程设置中哪个学科的深造就只能学习哪个专业方向。这对于学生来说, 影响了其知识结构的塑成与阅历, 也导致知识传播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输出损耗。慕课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课程系统, 因为汇集了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 又将其细致的分门别类, 因此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就会有各种信息源提供学生选择。比如:在历史学方面, 各个国家、时期、人物、事件的历史信息都会形成开放式的课程,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有兴趣的方面, 也可以不断扩充知识面。这种开放性是前所未有的。

(三) 网络化课程的低成本与低回报

之所以说是低成本, 是因为慕课系统收集了来自各种知识载体的信息, 所付出的版权和资源回报比重并不是很多。由于都是网络化授课, 就不需要提供固定的场地, 在人工成本上节省了巨大的开支;另一方面, 慕课系统并不要求在某个个体身上有突出的回报。因此, 学生在注册之后只需要提供极少的资金代价, 就可以获得许多知识信息。这对于求知者来说, 是一条获取知识的捷径。

这些突出的特点使慕课平台系统能够独领风骚, 在“互联网+”时代成为一种时尚的教育途径。

三、慕课平台的应用实践价值

在互联网时代, 教育的发展已经不再是由教师主导, 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填鸭式教学, 转而形成了一种开阔的自由受教育环境。而作为教育主体, 学校所能够提供的知识信息也不再是海纳百川, 相对于互联网搜索引擎和诸多工具, 教育更像是一种发散性的, 具有实验性质的实体。慕课平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衍生出来的, 也在教育环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慕课平台在现代学习、工作、再教育、就业等环境中, 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 慕课平台为基础教育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参考或补充。在高校基础教育并不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前提条件下, 慕课平台能够用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出发, 将基础教育中的一些盲点及时的补充, 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与此同时, 慕课平台中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服务于学生, 同时也可以服务于教育主体与教师群体, 辅助他们将课程设置的更加完善, 内容更加新颖。慕课平台的开放性资源配置, 对于现代教育来说是十分珍贵的。

其次, 慕课平台为已就业的人群提供了再度接受兴趣教育的机会。并非是所有的慕课平台受众都是在校学生, 也有许多是来自于各行各业的从业者。慕课平台为其提供的职业教育课程具有前沿性, 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与自身素质。慕课平台的多元化课程设置内容, 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知识获取需求, 这也使其发展范围不断扩展。

此外, 慕课平台自身的不断更新也在适应着“互联网+”时代的变化。从基础的网站化发展, 到移动客户端的下载, 社交媒体中的应用推广。慕课平台系统占据着各种各样的互联网资源, 凭借着强大的覆盖能力, 可以为全世界人群提供知识服务。在未来的发展中, 已经看到其不可估量的前景。

慕课平台系统的快速发展, 是“互联网+”环境所造就的产物, 也是其自身不断完善与发展的结果。在新的社会发展环境中, 慕课平台系统可以不断推陈出新, 在各个知识结构点中纵深发展, 从而形成一种系统化的良性发展态势, 造福全社会。

【相关链接】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 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 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行动计划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 发展壮大新兴业态, 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 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 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 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 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国内“互联网+”理念的提出并未明确与“+互联网”的区别, 两种模式主体不同, 适合的经济体也不同, 不可通俗的认为加上互联网就是“互联网+”, 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11月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的发言。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首次提出“互联网+”理念。他认为“在未来, “互联网+”公式应该是我们所在的行业的产品和服务, 在与我们未来看到的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结合之后产生的这样一种化学公式。我们可以按照这样一个思路找到若干这样的想法。而怎么找到你所在行业的“互联网+”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2015年12月16日, 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开幕。在举行“互联网+”的论坛上,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联合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共同发起倡议, 成立“中国互联网+联盟”。

摘要:2008年前后, 慕课平台的称谓被欧美学者提出并开始推广。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里, 慕课系统已经在全球拥有了数以百万的用户, 并形成了多种知识资源的汇集与整合。这种新型的教育资源发迹于互联网腾飞的年代, 吸收“互联网+”发展中的资源优势, 凭借自身的设计创意发展壮大。本文的研究着眼于慕课平台的基本问题, 分析其成因、动机、属性、特征、应用价值, 从而能够全方位的了解慕课平台的具体情况, 使这一新鲜事物能够在中国得到大力推广, 造福中国的教育事业。

关键词:慕课,“互联网+”,属性,前提条件,特征,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102-108.

[2] 宫承波.传播学纲要[M].北京: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8:73-91.

[3] 张友琴.社会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173.

[4]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198.

[5] 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7:29-88.

[6] 曾遂今.中国大众音乐—大众音乐文化的社会历史连接与传播[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130-148.

上一篇:浅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下一篇:基层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现代化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