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城市居住区绿地高频使用人群的园林设计研究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居住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在漫长的人类发展的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有中国特色的居住文化,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 经济建设的日益加快, 人们的设计理念也随之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因此, 结合当前我国的建设实际, 针对社区特殊人群创造性地设计出一些适合人居的外部环境, 对居住区绿地高频使用人群做一深入了解, 探求他们对社区环境的要求, 是设计师共同的责任。

1 居住区绿地使用人群情况分析

城市社区居住人群往往因年龄阶段的不用而分为四类:儿童、青少年、成年人和老人。其中对绿地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儿童、青少年和老人。成年人因为大多是迫于工作压力, 在绿地中活动时间较少, 因此, 相对来说, 另外三类是社区绿地高频使用人群, 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心理特点、行为能力、活动倾向, 可以帮助了解社区居民绿地使用特点, 设计出刚高效、合理的, 符合居民需求的绿地。

1.1 60岁以上的老年人

老年人是社区绿地使用频率相对最高的使用人群, 这类人群伴随着年龄的增长, 各项身体机能逐渐变弱、变差。具体的外在表现则体现在:各种感觉器官的退化, 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能力的逐步下降;运动机能的退化:肢体动作会越来越缓慢, 对危险运动的反射神经及平衡能力降低;神经系统功能的退化:记忆力衰退等。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 疾病增加, 致使在情绪上出现易伤感易激怒、忧郁悲观的现象。

1.2 0~12岁的儿童

经对绿地使用人群的研究, 在居民区活动的儿童多处于0~12岁这一年龄段, 有不能独立行走的乳儿、婴儿和蹒跚学步、四处奔跑的幼儿和少儿, 0~1岁的乳儿在成人的影响下, 通过和外界的接触, 感觉有比较迅速的发展;知觉开始出现;开始有了比较明显的注意和初步的记忆能力。1~3岁的婴儿生活范围逐步扩大了, 活动能力也日益提高了, 独立性开始有了明显的表现;3~12学前期、学龄初期这一年龄段的儿童表现为多动、自主能力强, 好奇心强等特点。

1.3 14~20岁青少年

从心理、心智来看年龄段在14周岁不满20周岁的人属于青少年, 在这一阶段, 孩子们经历了从儿童到青年的心理的变化, 行为上也会呈现出新的特点。他们渴望独立, 希望摆脱外界的压力成为独立的自我, 他们的群体活动表现为更强的自我依靠、主动性、对同伴压力的抗拒力、对自己的决定和活动的责任感。

2 适应上述三类人群的居住环境绿地设计要点

2.1 适应老年人的居住环境绿地设计要点

根据老人在社区中的日常活动, 可概括为三种类型的场所设计:健身锻炼的场所、观赏景物的场所、社交活动的场所。

2.2 适应儿童的居住环境绿地设计要点

在以儿童为主的活动场地中, 要根据各个年龄段的特点合理地安排场所。对于要时刻处于监管状态的婴幼儿, 要为他们设计较为便捷的婴儿车通道, 对可能被婴幼儿所触及的树木、花草要特别注意摆放位置。另外, 婴儿车通道两旁和停放地点周围的设备和设施, 也应注意高度和进深尺寸。

2.3 适应青少年的居住环境绿地设计要点

青少年处在成长发育的高峰, 他们情感较为丰富, 参加的活动也较为剧烈, 对场地的要求也更思想性, 对活动类别的要求也更为宽广。因此, 如果社区的场地较为宽裕, 可以为他们开辟较为大型的运动场地, 但需要注意的是青少年的活动强度较为剧烈, 机械的碰撞和青少年的行为特点导致他们在运动中会产生较大的噪音, 这就会对其它居民的活动休息产生较大干扰, 因此在设置场地时要因地制宜, 均衡处理好各类人群的活动要求。

3 针对高频率使用人群的居住区绿地设计对策

在在分析了社区高频率使用人群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后, 在实例调查发现现有城市社区很多绿地设计、使用现状与居民使用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 如何把居住区绿地设计成符合人们要求的场地, 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3.1 以人为本, 从科学分析中实现对居民情感的准确把握

人们的情感变化是复杂的, 不用年龄段的人群对绿地的使用有不同的情感需求, 绿地的设计牵涉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因此, 对城市居住区绿地设计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理解居民的需要, 从他们的角度出发, 一切以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来设计场地, 这样才能创造出使用率高的场所和空间。其次, 设计者要科学分析社区的居住人群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点, 要根据使用人群的特点, 以及人们建立其自我形象和社会地位的需要, 帮助人们从小区绿地设计布局中感受到这个场所针对的受众群体。

3.2 有效调研, 从公众参与中达到与居民需求的一致性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人们对住宅的关注和选择不再仅仅是房间的朝向、内部结构和价位, 而已将更多的关注焦点放在了社区的环境和人文氛围。由于不同的居住空间中不同的人群或社会阶层会对环境的理解和要求不同。因此在设计之初, 设计者就要开展有效的调研, 通过与居民的交流, 充分理解居民的意愿和利益, 制定出最为合适的设计方案, 创造出符合民意的作品。

3.3 关注特殊人群, 从合理设计中达到“一般与特殊”的自然融合

在社区绿地高频使用人群和常规使用人群之外, 还存在一类群体, 这就是存在人体不变的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 设计师在居住区设计时应考虑使绿地能满足这部分人群的使用需要, 不应因某人由于自身的条件限制而被剥夺了这种权利, 使他不能和其它居民平等地参加社会活动, 也就是要做到“无障碍设计”这个标准。

4 结语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现代社会, 经历了人口爆炸、城市膨胀、环境污染等严峻问题后, 人们开始反思对自然环境的掠夺性开发所导致的恶果, 居住方式也渐渐过渡到注重居住品质和细节上, 居住区已不仅仅是简单满足人们居住的要求, 人们更多的注重创造居住区的步行、休息、社交等生活空间, 对居住区的空间营造和文化理念也更为重视。因此从使用人群的分析中, 更多地考虑人群的心理和行为, 创造出符合大众需要的居住区设计, 也是符合居住区的发展趋势的做法。

摘要:本文通过对居住区绿地中高频率使用人群的生理、心理、行为特征及需求特点的研究, 概括这部分人群对绿地使用的要求和特点, 为今后的居住区设计提供依据。从而指导今后的居住区绿地设计朝更宜人化, 更情感化方向发展, 同时有效提高绿地的使用效率。

关键词:城市小区,绿地,使用人群,设计

参考文献

[1] 金涛, 杨永胜.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与营建[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10:1~24.

[2] 胡仁禄, 马光.老年居住环境设计[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77~101.

[3] 唐学山, 李雄, 曹礼昆.园林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9:300~306.

[4] 徐雁南.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多元化与城市特色[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4) :64~68.

[5] 刘海龙, 李迪华.居住区绿地规划现状及其研究进展综述[J].城市规划, 2011 (9) :69~75.

上一篇:论基层政府部门档案信息化的有效建设下一篇:陕西省产业融合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