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2024-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精选8篇)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篇1

一、关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

总理对制定规划的要求

第一,要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方针,这是我们制定规划的基础;

第二,要确定主攻方向和目标。规划最终要落实到重点项目、重点课题上,这是我们用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作规划的最终结果;

第三,要实行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划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制定规划应成为一个发扬民主的过程,集思广益的过程。

(一)战略研究的目标:力争实现“三个突破”

第一,要在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上要有突破。要提出未来15-20年我国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指导方针和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

第二,在重大科技发展任务上要有所突破。要根据国家长远发展和近期需求,提出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等,要能凝练出类似过去“两弹一星”那样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技发展任务和项目。

第三,要在科技环境、科技政策上有所突破。根据科技发展需要,提出科技投入的增长和保障机制,配套基础条件,政策措施等,确保规划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战略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科技发展的宏观战略问题研究。重点研究当前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公共健康、资源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发展趋势与科技发展之间的互相影响,研究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国防建设对于科技的需求和新的阶段性特点,客观评价我国的科技实力、存在问题和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同时研究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薄弱环节及组织特点,包括军民创新体系的融合等。设置两个专题:

专题1:科技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专题2: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体系研究。

第二部分:科技发展的重大任务研究。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筛选出需要科技支撑的战略性问题和重大瓶颈问题,分析各有关领域的科技发展趋势,提出本领域的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与重大科技任务;依据科技自身发展的规律,从世界众多科技发展前沿中,准确把握和提出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问题和战略高技术问题,研究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设置13个专题:分别是

专题3:制造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

专题4:农业科技问题研究

专题5:能源、资源与海洋发展科技问题研究

专题6:交通科技问题研究

专题7: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

专题8:人口与健康科技问题研究

专题9:公共安全科技问题研究

专题10: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科技问题研究

专题11:城市发展与城镇化科技问题研究

专题12:国防科技问题研究

专题13:战略高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

专题14:基础科学问题研究

专题15:科技条件平台与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

第三部分:科技发展的投入与政策环境研究。重点研究与科技发展相配套的基础条件、政策措施等,如科技投入的增长和保障机制、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科技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科技普及,科技知识产权的管理,促进科技发展的法制环境建设,研究区域科技发展问题等,为科技发展和规划任务的顺利实施提供条件保障和政策环境。设置5个专题:

专题16: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专题17:科技投入及其管理模式研究

专题18:科技发展法制和政策研究

专题19:创新文化与科学普及研究

专题20:区域科技发展研究

(三)当代科技发展趋势与我国的战略选择

1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2促进科技创新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基本战略

3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尚未成为对世界有重要影响的科学技术大国

4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是我国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

(四)科技成为推动发展的主导力量

1科学技术发展不断突破人类传统认识极限,引发新的科学和技术革命

2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缩短,造就新的追赶和超越机会

3科学理论超前发展,引领新的技术和生产方向

4科技全球化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五)促进科技创新成为基本战略

1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

2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

3超前部署和发展战略技术及产业

后发国家既可以借助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跃升,也可能拉大与先进国家的发展差距,最终被边缘化。

(六)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1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尚未成为对世界有重要影响的科学技术大国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8位

2关键技术自给率低

3发明专利数量少;科学研究质量不高

4尖子人才匿乏;科技投入不足

(七)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是我国战略选择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需要

2解决人口众多和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的需要

3保障国防安全、经济安全和公共安全的需要

4我国已经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定基础和能力

(八)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方针

以人为本,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基本思想

2加强自主创新—战略基点

3实现重点跨越—有效途径

4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根本任务。

(九)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发展思路

1发展路径—跟踪模仿为主向加强自主创新转变

2创新方式—注重单项技术的研究开发向以重大产品和新兴产业为中心的集成创新转变

3创新体制—以科研院所改革为突破口向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转变

4发展部署—以研究开发为主向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并重转变

5国际合作—一般性科技交流向全方位、主动利于全球科技资源转变

(十)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发展目标

到2020年科技创新能力从目前的世界第28位提高到前15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撑,并为我国在本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一流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十一)重点领域和重大技术

1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下决心解决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

2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为中心,抢占信息技术战略制高点,大幅度提高我国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大幅度增加对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为保障食物安全、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科技支撑

4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集成创新为核心,大幅度提高重大装备和产品制造的自主创新能力

5加快发展空天技术和海洋技术,拓展未来发展空间,保障国防安全,维护国家战略利益

6加强多种技术的综合集成,发展城市和城镇化技术;现代综合交通技术;公共安全预测、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保证公共安全。

(十二)重点任务

1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优化配置全社会科技资源,创造科技产业化良好环境,为全面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2深化改革,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国家创新体系

3强化国家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为全社会科技创新与产业化活动提供有效支持

4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加速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

(十三)重大措施与政策建议

1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构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3建立科学技术研究与高等教育紧密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4增加国家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投入效率

5造就良好环境,培养和凝聚高层次优秀人才

6改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实现科技资源共享

7加强科技宏观管理,整合国家创新资源

8积极扩大国际合作,广泛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9发挥区域优势,构建富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10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培育创新文化和全社会创新精神

二、公共安全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公共安全领域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强化公共安全科技创新有力保障国民安全和社会稳定

(一)战略研究:我国公共安全现状

(1)涉及生产安全、食品安全、防灾减灾、核安全、火灾爆炸、社会安全、突发事件与反恐防恐、出入境检验检疫及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重点场所安全保障等重大问题。

(2)每年由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非正常死亡超过20万人,伤残超过300万人。

(3)每年由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损失超过GDP总量的5%。

(二)总体考虑

未来国家公共安全的保障体系:

1基础设施方面的保障(如,公共安全信息化技术与装备等)

2管理(体制、机制与法制)方面的保障

3管理与科技专用人才培养体系与全民公共安全教育方面的保障

4强大的公共安全科技支撑方面的保障

公共安全科技支撑:

(1)以科技创新为中心,按重大和重点项目促进公共安全技术的自主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

(2)建立强大的公共安全研究开发与测试基地;

(3)研究促进公共安全自身发展的创新机制,实现以政府为主导的,政府、企业和科研单位协调互动、良性循环的持续发展——举例:保险与公共安全结合的机制

(4)自我发展态势。——举例:美国国土安全部与企业结合的机制

(三)公共安全总体框架

1安全类型

生产安全食品安全防灾减灾社会安全与反恐防恐核安全火灾与爆炸国境检验检疫

2体系

理论体系技术创新与标准研究与测试基地学科与人才培训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和产业链

(四)共安全科技创新体系

实现公共安全有效防控、科学预测与高效应急,是新时期我国公共安全科技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

基于对公共安全问题复杂机理和规律的科学预测,发展以现代高技术集成创新为主的信息化与智能化预防监控、快速反应和应急决策技术,是公共安全科技创新的重点。

(五)总体目标

实现公共安全从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高科技型的战略转变,全面提升国家抗御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六)未来15年公共安全科技发展总体目标

面向国家公共安全重大需求,瞄准世界公共安全科技前沿,实现公共安全科学理论、方法学及预测、预防、预警与应急管理等关键技术及其集成的持续创新;

研究建立实时和精确识别、定位的国家公共安全立体监测监控系统;

建立公共安全技术平台、研究及测试基地、数据库和技术标准体系、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公共安全关键特种装备与专用设备的自主开发能力;

提高全社会的公共安全意识和整体水平,使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国民经济损失占GDP比例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同期水平。

(七)未来5年的阶段目标

初步建成国家公共安全保障、预警和应急技术平台,实施阶段性示范工程;

初步构建公共安全科学基础理论体系,建立公共安全检测、风险辨识评价、监测、预测、预防、预警、应急反应与决策等关键技术体系;

建立一批公共安全综合性和专业化的研究基地和实验室,初步形成公共安全关键特种装备与专用设备的自主开发能力;

建立公共安全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

基本扭转公共安全的被动局面,犯罪率明显上升趋势得以遏止,特大事故次数明显下降,自然灾害影响大幅度降低,食品污染比例降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控制外来生物入侵、有毒有害物质及化学危险品入侵上升势头;全社会公共安全素养和整体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八)国家公共安全科技研究体系

1重点针对公共安全领域的生产安全、食品安全、防灾减灾、社会安全与反恐防恐、核安全、火灾爆炸安全和出入境检验检疫等,实现公共安全科学理论、方法学及预测、预防、预警与应急等关键技术及其集成的持续创新;

2形成公共安全特种装备与专用设备的自主开发能力;

3实现公共安全从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公共安全科技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高科技型的战略转变。

4在公共安全领域需要政府引导和重点安排的重大任务,重点反映公共安全急需解决的突破性和紧迫性课题,明确发展目标、主攻方向和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

5在公共安全领域重点任务中,目标明确、对国民经济带动性强、具有重要标志性意义的战略产品和系统工程。要明确表述发展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技术路径等。

(九)攻关项目形成依据

公共安全各领域共性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科技攻关项目的重要根据

1优先主题中涉及的重点任务

2支撑重大专项实施的重点关键技术

3各部门根据实际提出的紧迫性重大课题(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开发)

4按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提出的公共安全领域前瞻性的重大课题

(十)研究重点

1针对矿山、重点石油与化学工程、重点基础设施等,重点研究生产安全监测监控、预警与应急救援技术、标准及装备,为扭转生产事故高发的态势提供技术支撑。

2针对食物中毒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重点研究食源性疾病与食品污染、出入境检验检疫的危险性分析与溯源、标准、监测等贮备性技术和装备,保障食品安全与出入境检验检疫安全。

3针对严重危害社会安全的犯罪与恐怖事件和火灾等,重点研究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刑侦技术、恐怖有效打击技术和火灾高效防控技术及相关标准与装备,提高社会安全的综合防御能力。

4针对地震、台风、洪水、森林火灾和滑坡、泥石流等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重点研究灾害立体监测、危险性评估、预警和应急救助技术及标准,提高灾害预测水平和综合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十一)优先任务

1生产安全监控、预警与应急救援

2食品安全与出入境检验检疫关键技术

3社会安全保障关键技术

4重大自然灾害防御关键技术

5城市重大灾害事故耦合派生防御技术

三、构建国家公共安全应急技术平台

(一)总体原则

1以构建国家应急体系技术平台为主线;

2以充分利用现有部门和地方公共安全资源为基础;

3以现代先进信息技术和科学预测为支撑;

4以应急技术标准化为前提条件;

5以立足自主创新和强化科学管理为原则;

6以某些行业、系统和城市为重点。

(二)总体目标

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备、先进可靠、实用高效的国家公共安全应急体系技术平台。

(三)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应对

1洪水、台风、地震、火灾、爆炸、毒物泄漏、交通事故、放射源、SARS、禽流感、食物中毒、刑事案件、恐怖袭击……

面对纷芜繁杂的突发公共事件,如何有效获取和分析所关心的信息?

2事故地点、风速、风向、降雨量、泄漏物质、存储压力、存储总量、物质毒性、周边环境、居民数量、建筑结构、避难场所……

面对不同条件下的突发公共事件,如何科学预测其趋势、后果、危险性并快速预警?

3现场情况、疏散人群、组织救援、调集资源、调集设备、提供补给、最短路径、最佳方案、防化灭火、水电气供应……面对跨部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如何科学决策和高效处置?

(四)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平台关键功能

1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获取与分析;

2灾害事故的发展预测和影响分析;

(五)预警分级与发布;

1人群疏散与避难的评估;

2应急方案的优化确定与启动;

3现场与应急的信息实时获取;

4动态的应急决策指挥和资源配置;

5应急总体功效评估;

6应急行动的结束、记录与总结。

(六)公共安全重大任务:国家公共安全应急技术保障工程

三大核心技术功能

1.全方位无障碍危险源探测监测与精确定位技术

全面监控自动处置

2.多尺度动态准确预测与快速预警技术

科学预测快速预警

3.基于危险性分析的优化决策与救援处置技术

优化决策高效救援

将核心技术集成创新并结合一体化应急技术标准体系和决策指挥平台安全保障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支持共同作用于公共安全决策指挥平台

结束语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篇2

1.1 分析研究要以多层次出发, 将系统的综合性展现出来

新的时代形式下, 人们将更高的要求抛向了城市绿地系统。着眼于绿地面积的规划是传统绿地系统的主要方向, 对综合布局的需求上很难彰显出来, 人们对绿地管理要求上是体现最多的一个方面。但是, 在土地的众多利用形式中, 其中就涵盖着绿地的规划, 有效的被体现了出来。但是需要注意, 需要从多个方面考虑绿地系统的规划, 要多方面的予以整合。在城市用地中绿地是其中的一种形式, 实际上有人文性、景观性和生态性三个主要的功能存在于其中, 所以, 城市绿地系统具体上能够划分成游憩型城市绿地子系统、景观型城市绿地子系统和生态型城市绿地子系统三个主要部分。传统的点、线、面的结构能够在这样的规划思路中被很好的彰显出来, 将对现代化发展的整体思路需求的满足上能够很好的体现出来, 进而对人、社会、自然全面发展予以实现。

1.2 对城乡绿地空间要统筹考虑, 将系统的整体性体现出来

割裂城市一乡村是传统的绿地规划特点, 乡村的发展需要对城市规划的需求上给予满足, 导致城市在发展中只能够单方面的进行, 当乡村发展的重要性被人们所意识到了之后, 在对乡镇进行规划与改进的时候政府和有关的部门不得不将更多的资金投入进去, 这样的行动就会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上进行浪费, 对当前城乡共同发展的具体规定上也是不相符合的, 所以, 在规划的过程中需要统一起来二者。具备掌控全局的观念, 将小地域当做起步点, 一定要考虑设计到整体发展的所有因素, 对城乡的和谐发展上予以实现, 将一种优越的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建立起来。并且, 在西方一些国家中也会经常的看见这样的规划模式。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 乡村与城乡需要对本身的特点上予以结合, 发挥出其中的最大优势, 在不改变总的政策方针的基础上, 规定乡村和城市依据本身的发展情况, 将绿地的规划工作做好。

1.3 将绿色区域布局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提升上来

在对总体层面进行规划时, 规划者对城市规划系统和城市自然空间中的制约因素特点没有充分的控制, 这就是城市绿地区域的问题所在。将大面积的绿地建设在城市中心, 是城市管理者非常看重的一个方面, 这样就很容易会忽视城市周边的绿地, 同时, 因为在规划城市绿地区域时, 是严格的依据行政区划分的, 绿地系统将合理性和完整性的空间格局一旦失去了。生态恢复周期同城市发展规划的进度上出现差异, 在规划专项层面时, 过分对绿地的数量上进行强调是城市绿地区域在我们国家的问题所在, 但是, 却忽略了其布局的合理性。此外, 在绿地布局和空间结构的规定下, 往往就会忽略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发展水平之间的平衡。现阶段的布局情况在城市绿地区域规划中, 对现有土地的数量和质量上带来的损坏是现阶段城市绿地区域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规划绿地的时候对填充的方式上进行使用, 这样重复布局的情况就会经常发生, 针对一些城市经济不够静气的情况, 预算上也非常困难, 绿地系统和公园的建设资金经常和预期要求上会存在较大的偏差, 但是, 必须的产品中要涵盖着基础设施, 不但是对市容上的美化, 也是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利用对绿地基础设施上进行合理的规划, 对公共等绿地地区提供出来的健康环境让老百姓可以更好的进行享受, 这也为城市开发与规划为整体的重要规定。

2 结论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也有较大的变化出现在了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中, 但是,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传统的绿地规划新式已经满足不了发展的需求, 这就需要将正确的规划设计思路和方案制定出来。总的来讲, 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上要想很好的予以实现, 要学会改善生态环境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为城市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因此, 这是现阶段城市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 需要有关部门重视起来。

摘要:近些年来, 我国的城市建设不断发展, 人们现阶段不再单纯是追求城市的物质质量, 对于城市绿化的要求上也越来越高。为了将我国城市绿化的水平提升上来, 研究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参考文献

[1]王菊芳.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研究[J].规划与设计, 2012 (7) .

[2]何源.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研究[J].综合园地, 2013 (8) .

城市“智慧教育”发展规划研究 篇3

摘 要:文章以南京市为例,从“智慧城市”与“智慧教育”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城市“智慧教育”发展规划的构建思路,主要内容包括“智慧教育”的建设原则、总体框架、发展目标、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等。

关键词:智慧教育;智慧城市 ;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3-0023-05

教育是城市振兴、发展和现代化的基石,寄托着所有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信息社会”作为当前的一大主流形态,呈现出“智慧化”与经济增长、城市建设、社会转型深度融合的趋势,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教育信息化以及“智慧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2009年初IBM公司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随之被国际社会迅速接受,其实质就是充分利用物联网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对城市各行各业进行精细化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在教育领域,“智慧教育”表现为通过ICT技术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实现形式,充分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促进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教育改革和现代化发展的目标,“智慧教育”的提出是“智慧城市”和现代教育思想相结合的必然产物。

目前南京城市的发展已进入到全面建设“智慧南京”的阶段,“智慧南京”就是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抢抓全球信息通讯技术不断实现重大突破的机遇,突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建设,进一步完善、深化顶层设计,突出项目带动和模式创新。

在此基础上,南京“智慧教育”的提出既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智慧教育”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规划设计需遵循“智慧南京”的顶层设计,充分利用“智慧南京”信息基础设施,做到“智慧教育”与“智慧南京”统筹协调同步发展。

一、南京“智慧教育”的建设原则

“智慧教育”的本质就是要通过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的手段,来实现教育信息与知识的共享与传播。其核心内涵是依托计算机和教育网,全面深入地利用以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重点建设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打造“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吸收各类社会教育力量,促进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实现创新成果的共享,提高教育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及效益,全面构建网络化、个性化、智能化、国际化的现代教育体系,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

“智慧教育”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建设过程,在项目实施与建设过程中首先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为先导

“智慧教育”作为南京“智慧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规划建设首先要做好与“智慧南京”顶层设计的衔接。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做到统筹协调,既要从时间上、发展上进行纵向的考虑,又要从各单位、学校以及其他外机构的协调运作关系的横向关系上考虑;既要考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资源建设、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应用系统建设、支撑体系建设等“智慧教育”创新整合平台建设项目的分步实施,又要考虑这些项目的协调发展。因此以总体规划为先导能够保证建设方向、顺序、内容、后续扩展保持正确和统一的方向。

2.以全面的信息集成为核心

实现“智慧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打通“信息孤岛”之间的联系,通过共享数据中心、统一身份认证、信息门户等技术,实现数据整合、应用整合、内容整合、流程整合等四个方面的信息集成目标。

3.以信息资源利用为基础

通过对基础设施、运行支撑平台、数据、知识、应用系统、维护队伍等各类资源的统一管理,才能真正达到“智慧教育”的建设目标,最终充分发挥教育信息资源的应用价值。

4.以用户服务为导向

“智慧教育”体系的设计应以如何让用户获得最佳服务体验为原则进行实施,屏蔽技术细节,注重用户服务体验,降低用户在使用平台过程中学习成本,增强用户服务体验感,增加用户的粘性。

5.以开放合作为手段

“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应具备开放性,可以方便的融合第三方软件系统,提供开放的API让出版商、教育资源制作商、移动运营商迅速接入,并向平台内的用户提供第三方软件服务。

二、南京“智慧教育”总体框架

南京“智慧教育”的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一大服务平台、三大基础设施、三大保障体系”,即在组织架构、政策法规及安全保障三大体系的保障下,构建教育专网、感知校园和教育云数据中心三大基础设施,推进以管理与教学服务平台、资源服务平台、教育开放平台及城市教育智能门户为核心的“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见图1)

三、南京“智慧教育”发展目标

遵循“智慧南京”顶层设计的要求,在“智慧教育”总体框架下,充分利用“智慧南京”公共基础设施,使用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建设覆盖全市的南京教育专网,创建全市共享的“感知校园”普适化管理平台;以云服务和大数据技术,打造“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对内满足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对智慧化教育管理的需求,建立和完善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实现智慧教学的要求,对外联合社会教育机构,吸收接纳有益的社会教育资源,建设智能化的教育开放平台,满足社会公众个性化教育的需求。

具体实现目标:一是积极推进各区教育城域网建设并与市政务网络及市级中心对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专网,加快教育无线网络的普及;二是加快建设感知校园基础设施,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办学水平和校园安全;三是加强统筹协调,与市政务数据中心共建设教育云数据中心,提供教育基础设施云服务;四是积极推进基础数据整合,实现统一身份认证;五是建设市、区、校电子政务系统,推进多级教育管理信息互联互通、各类教育数据汇总分析和多级协同办公,实现全市教育的智慧管理;六是建设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实现教育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与智能分析,提升优质资源利用价值,形成智慧教学的基础;七是建设家校互通平台,实现家庭教育与校园教育同步,形成教育合力,同时对社会提供各项公共服务;八是利用社区化、移动化、服务化的技术手段,建设市教育智能门户,为社会提供公共教育服务,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移动办公、移动学习应用;九是建设开放式的学习互动平台,吸收社会教育资源,提供智能化与个性化的教育培训,提高城市的文明水平。endprint

四、南京“智慧教育”重点工程

“十二五”期间,南京“智慧教育”建设的主要任务在于建设完备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教育专网的互联互通、校园的感知物联和基于云计算的服务能力,为各项教育智慧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加速构建“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满足南京实现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对于教育管理、教学与学习方式智慧创新和人的现代化的需求。

1.教育专网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增强、优化南京市教育专网的系统功能,与南京市政务数据中心密切合作,统一规划,充分利用政务网,按需求合理扩展网络,整合南京市现有网络资源设施,完善“一点两翼”架构,实现各中心内部之间高速互联。整合教育城域网教育服务功能,在南京积极推进全方位、多样化的数据服务及应用服务。到2015年,主中心与运营商之间的网络带宽达到万兆,主中心与分中心之间的网络带宽达到千兆,三个中心与区域学校的网络带宽达到百兆。完成南京教育城域网的多层应用网络的建设,整合原有网络设施,建设专用区域教育服务器集群,为基础教育和公共教育提供种类丰富的无障碍虚拟教育信息化服务,满足不断增长和变化的教育应用和服务需求。

2.感知校园

以物联网和信息数字化为基础,加快感知校园建设。建立起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资源到应用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为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高提供坚实的基础。

(1)打造国内领先的平安校园。在校园中部署物联网传感器,采用物联网传感技术和音视频编码传输技术,依托无线网络作为传输通道实现结点之间的高速互联,通过无线网络将采集到的音频、视频、温湿度等信息推送到教育管理平台和家长手机上。平安校园利用技术手段打开了校园的“围墙”,在加强对学校的监督并提升学校管理能力的同时,让家长放心安心。

(2)实现校园节能。通过实时采集、远程传输、动态管理的校园能源管理平台为实施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奠定基础,为客观评价校园节能效果、建立完善的节能管理机制和制定有效的节能对策提供基础依据,为可持续校园建设发展规划提供决策数据支撑,为节能宣传、节能管理制度、能源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条件和支持,加快推进南京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校园建设。

(3)建设“校园一卡通”系统,解决学生食堂消费、学生宿舍管理、保安巡查巡更、开水房及澡堂用水控制、大门门禁及停车场等一揽子问题,并实现“校园一卡通”系统与市民卡的对接。

3.教育云数据中心

与南京市政务数据中心合作,加快推进教育云数据中心的建设。构建云基础设施,提供计算、存储、网络和其他基本的计算资源,基础设施采用集约化管理,方便业务应用灵活部署和管理,保证更强的业务连续性,促进节能减排和搭建绿色数据中心。云基础设施的建设包含云计算机中心机房建设、网络系统建设、网络安全系统建设、云主机系统建设、云存储系统建设,以及数据的容灾、备份系统建设。

构建云服务部署管理平台,为上层“智慧教育”应用提供弹性部署环境,同时承担全局的数据集成与整合、用户的统一身份管理与统一认证、基于虚拟社区的交互与协同环境支撑,大规模的内容管理与服务、上层应用的接口服务和管理支撑,以及提供云服务平台的运营监控、资源池管理等运维支撑。

4.信息服务平台

全面推进“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该平台包括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教育管理与教学服务平台、智能教育开放平台和教育智能门户在内的各类子平台。

(1)教育信息资源优化整合

加快构建“智慧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按照共建共享原则,统一标准、统一出口、统一管理,力争到2015年建成覆盖市、区、校,能够体现南京教育特色和水平的教育资源集群库。依据国际和国家资源库建设要求,制定全市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标准和规范。成立资源建设项目专家组,负责南京教学资源建设的规划、指导和协调工作。到2020年,基本建成学科齐全、与学科教材相配套、开放可定制、内容丰富、便利教学、质量优良的教育信息资源,建立有序高效、科学合理的资源建设共建共享机制。实现以智慧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为中心,整合各级教育机构和社会的公共教育信息资源,构建面向全社会包括农村和终身教育的公共教育资源服务系统,满足信息社会终身学习需求的目标。

(2)教育管理智慧化

在“十二五”期间,首先建立统一、完善的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通过数据集成手段,动态整合来自各级教育机构的基础数据,逐渐实现教育系统内各个部门、各个应用系统的数据动态及时地互联互通,达到数据的标准统一、管理统一、维护统一、应用共享,彻底消除教育信息化中的信息孤岛,为教育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建设全市教育综合管理系统,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电子办公、公文流转、数据上报以及综合查询分析,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工作效率。通过为每个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统一的应用环境,满足这些部门电子办公、跨部门协同办公及网上审批的需求。

(3)教学与学习智慧化

建设教师教研空间,为教师建立在线研修、团队教研、网上备课、共享资源和业务交流的数字化校本研修平台。为各级教研组织、个人提供基于社区协作方式的网络教研平台;基于个人教研工作及教研协作,提供多种教研应用。

建设学生学习空间,为学生建立自主学习、在线作业、虚拟实验、实时测评、个性发展和互动合作的网络学习系统。引进泛在学习的理念和技术,整合利用移动互联网等基础工程,进行泛在学习模式的研究和实践,积极推进学生自主学习,构建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创设“无所不在”的学习环境。网络教学平台以社区化的形式为学生、老师提供在线教学、学习平台。endprint

建设智慧教室,通过教育专网接入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云端教育资源组织教学,师生通过教育云终端设备同时共享教育云上的资源。教师利用电子交互白板授课;学生通过学生电脑和电子书包获取学习资源,进行学习与交互;教师、学生和家长通过教师社区和学生社区进行师生和家校互通,充分发挥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效能。

(4)智能教育开放平台

通过多层次的开放平台为最终用户即资源的使用者提供数据及应用服务,资源使用者可以通过开放服务平台浏览和申请使用教育资源,并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对资源进行下载、重新整合和展现。同时,教育应用开发商或各类教育者也可以通过开放平台上载教育应用或资源并提供各类教学服务,而平台的运营者或管理者,可以通过该开放平台对用户、资源、计费进行统一管理。平台将提供包括在线课程、直播课堂、你问我答和智能分析等功能。

1)在线课程

教师个人或社会教育机构可通过“在线课程”的方式发布自己的教学应用,也可利用平台提供课件录制、技术、服务等自建教学应用。各类教学应用内容包括讲座、习题、模考、答疑等多种教学资源,全程采用多媒体音/视频授课,图像、声音、文字、手写演示同步传输,拥有领先的手机移动课堂和高清视频课件,支持随时随地在线或下载学习。

2)直播课堂

平台提供直播教学软件。通过该软件,教师可通过摄像头、话筒、白板、PDF讲义等多种方式组合完成音/视频多媒体教学;学生在教师指定的时间内进入网络直播课堂,足不出户即可轻松感受生动灵活的教学形式、实时互动的教学效果。

3)开放问答

智能教育开放平台提供开放式问答式一对一教学模式,任何人在这里既可成为教师也可成为学生,既可提出问题也可解答问题,并可通过解答问题获得收入。平台将通过制订规范的信用评价体系和审核仲裁机制,来充分保证答案的正确性和保障参与用户的权益。

4)智能分析

通过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自动进行提示、诱导和评价,以此弥补没有老师面对面交流指导的不足。

5)教育智能门户

建设教育智能门户,为全体用户提供统一服务窗口,公众可以通过门户了解各类教育服务公告,浏览公开的优质资源推荐、浏览各类教研教学活动资讯、分享教学案例,获取政府在线审批服务,与各类教育机构进行互动,享受教育云服务。市、区、校级教研机构可以在门户上组织各类教研活动,通过虚拟社区实现线上线下教研活动的流程化作业和教研过程的多人协同;可以通过门户采集教研教学活动过程数据、资源服务行为分析数据,结合学业测评系统,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供有效的数据来源。

五、保障措施

1.加强“智慧教育”组织领导体系建设

组织领导体系是全面推进“智慧教育”建设的组织领导部门和协调机制,包括组织协调、实施推进、专家咨询体系。进一步加强南京市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工作力度,区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明确职能,分级管理。设立专门的教育信息化项目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规划、论证和建设工作,实行运营维护的社会化,确保任务和项目落到实处。进一步充实教育信息化专家指导委员会,为重大项目决策提供支撑。

稳定专业教师,特别是专技人员的岗位,按试行的管理条例落实有关人员的待遇,规范检查考核,兑现奖惩措施。教育城域网各中心按照管理办法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并配备技术人员,在工作环境、收入分配和人员编制等各方面增强对信息化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加强“智慧教育”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政策法规体系是“智慧教育”运行、管理、服务的规范与法律准则。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对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教育信息网络建设、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教育信息技术和产业等各个方面制定一套完善的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法规环境和标准体系,以规范和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统筹规划、宏观调控和引导决策的作用,加强各部门的合作,理顺区域“智慧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整合教研、科研、培训(含教师继续教育)和电教(电教馆、教育信息中心)各部门的力量。在政务部门逐步建立信息主管制度,建设信息化工作沟通渠道,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目标责任体系,加大对“智慧教育”工作的绩效考核力度,将考核结果与对各单位的信息化投入挂钩。完善信息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流动机制,培养一批精通信息技术和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在全市各级单位建立一支稳定高效的信息化队伍。

3.加强“智慧教育”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安全保障体系是保障“智慧教育”基础网络和信息资源安全的规划设计、管理制度和防护措施。在全市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总体架构下,“智慧教育”将遵循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要求,从组织、管理、技术与运维等多方面入手,提升基础信息网络和核心要害信息系统的安全可控水平,保障核心要害信息资源的安全,形成可靠、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信息安全全过程管理,做到从“智慧教育”业务系统设计和建设实施,到后期运维各个环节充分保障“智慧教育”建设的信息安全,形成一个“智慧城市”建设安全保障的完整闭环。加快推进安全保障应急机制建设。建设“智慧教育”安全监测预警平台,强化安全检查、风险评估、网络信任体系和容灾备份体系建设等工作。

4.确保“智慧教育”经费投入与投资效益

按照政府主导、分级多渠道投入的原则,切实加大对“智慧教育”的投入。“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应用和维护资金应列入财政预算。学校根据教育规划编制年度政府采购预算,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集中采购。探索信息化投融资体制创新,采取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的运作机制,优化政策环境,以政府资金和信息资源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法人资本进入“智慧教育”建设领域,扶持一些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智慧教育”建设运营主体。

5.建立“智慧教育”应用激励机制

继续抓好各类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示范区、教育电子政务应用示范单位,充分发挥示范学校辐射和带动作用。组织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现场会、观摩会以及各种学术论坛,找寻交流平台,促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应用示范学校的评选和智慧化应用先进个人的评定,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工作定期总结表彰制度,学校对取得成绩的教师实行奖励,与晋升等挂钩。

参考文献:

[1]南京市.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12.

[2]南京市.南京市“十二五”智慧城市发展规划[Z].2012.2.

[3]邓贤峰,张晓海.中国“智慧城市”战略规划思路研究[J].中国信息化,2011(2).

[4]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

[5]祝智庭.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新模式[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1(18).

[6]张进宝,黄荣怀,张连刚.智慧教育云服务:教育信息化服务新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2(3).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篇4

一、名词解释(任选6个)

1.邻里单位

2.城市形态

3.城市生态系统

4.希波丹姆规划模式

5.历史街区与历史地段

6.精明增长

7.干道网密度

8.城市设计

二、简答题(任选6个)

1.明北京城的规模和形制并绘制简图

2.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城市及简图

3.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内容

4.城市中心空间组织要求和建筑空间组织原则

5.城市交通的主要特征

6.居住用地规划的要求

7.2012年开始实施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新增加哪些控制的内容,控制的范围分别是多少

8.风景旅游城市的总体布局特征

三、论述题(任选4个)

1.中国古代城市中河流和城市发展的关系

2.《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又称什么宪章,何时何地在什么会议上通过,这个宪章的内涵和意义是什么?

3.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动文化建设,以你所在的城市为例说明不同时期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的作用

4.二战后城市化进程加速,区域规划取得很大进展,论述英国、德国、美国在区域规划上理论和实践的异同

5.党的十八大提出城乡一体化是解决城乡发展,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的重要途径,请你说明如何通过城市规划的方法来实现城乡一体化

研究自我生发展规划 篇5

自我评估:

身体素质比较好,精神饱满,朝气蓬勃。热爱运动,对乒乓球和羽毛球比较感兴趣。性格沉稳,心思细腻,有责任感,做事严谨认真。乐观向上,诚实守信,学习能力较强,最大的缺点是不擅长交际。三年总体规划:

1)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尽量广地涉猎学科基本知识,尽量深地

了解所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过去和现在。

2)掌握独立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尽量多的学习各种研究方法,熟

练掌握研究过程和步骤。

3)学会写论文:写论文不仅是训练表达能力,更是训练思维的逻

辑性,论文体例虽是八股,但却是整理思路、与他人沟通的有效结构,不可不尊重。

4)找工作:学习这么多年最主要、最现实的目的还是为了能找到

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

逐年规划:

第一年是我们的理论课学习阶段。在这一年中,首先,我要学好老师给选的各门课程,这些是我以后学习和研究方向的基础课程。其次,英语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听力和口语。第三,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用到很多软件,而这些软件是我们以前很少接触或者没有接触过的,所以,课余时间我要加强这些软件的学习,奠定好基础。最

后,要多看文献,尤其是英文文献。第四,第二学期开始收集论文材料,阅读相关文献,为写论文做准备。

另外,在学习理论课程之余,我要积极参加院里组织的各项活动,主动和老师们、师兄师姐们,还有同学们多交流,搞好人际关系,对院里各个所都有所了解,从而全面了解地科院。

北京是我国的历史古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北京学习,一定要了解北京,熟悉北京,所以,我要在周末的时候多出去逛逛,感受千年古都的历史气息,了解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这就需要平时来多读书了

第二年是论文材料收集与开题写作的时间段了,在这期间抓紧时间多学习和收集资料,了解该领域的知识,定出好的论文框架。尽量参与课题与项目,经过研一的理论沉淀,开展项目或研究,形成自己的想法,写一些小论文,争取在专业研究期刊上发表。而且,在研二刚开始的时候就应该考虑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如果是要进企业发展,就要选择哪个地方的哪个企业,要经常关注这个企业的动态和用人要求,这样就明确自己要做什么和怎么做了。

第三年,主要是完成自己的论文写作和毕业答辩,同时找工作。在这一阶段,一定要多和导师沟通,多向导师请教,认真完成论文,顺利通过答辩,尽早找好工作,圆满结束我的三年研究生生涯。以上提到的只是自己关于三年的大概的一个想法,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想这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如果落实到实践,遇到的困难或者需要学习的还会更多,都说计划是赶不上变化的,但是我会以此作为

旅游地产规划项目发展趋势研究 篇6

巅峰智业与与重庆市广电集团签署《中国大足县旅游开发总体策划与中国龙水欢乐世界规划设计系列项目》合作协议,“中国龙水欢乐世界”主题乐园位于重庆大足城市新区——龙水湖片区的东南角,毗邻大龙路(龙玉路),与龙水湖相接,资源条件良好。作为大足石刻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启动项目,龙水欢乐世界被列为《重庆市创意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首批重点打造的十一项载体之

一、《重庆市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文化产业重点项目、重庆市重点旅游项目、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十一五”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大足县人民政府旅游整体开发重点项目。

巅峰智业旅游规划项目组根据规划目标、当地实际情况与工程设计建设要求,将规划期定为5年,并分成二个阶段:主体工程建设施工期,即滑雪馆综合体建设阶段;另一方面,应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及绿化建设,即园区内部道路交通建设,土地整理,基础绿化建设等,附属延伸项目(即演艺剧院与五星级酒店、配套别墅等)建设施工期,由此推进度假地产的开发与建设,旅游规划项目组本着生态设计观的规划原则,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建设,文脉设计观:在满足现代服务设施要求的基础上,充分体现独特的地方文化特征,效益设计观:在符合社会、环境效益的前提下,充分考虑项目的整体最佳经济效益。通过对项目所在地实地踏堪、周边旅游资源考察、当地旅游客观消费需求详细调研,结合旅游产业发展趋势,确定项目的规划目标,旅游发展目标是与大足石刻景区共享发展,共同打造大足县的旅游龙头产品,构建极具特色的文化生态旅游区。用2-3年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实现规模化接待;用5年打造集休闲度假、娱乐养生、康体医疗为主,功能完善的旅游接待区,旅游经营目标:实现旅游经营收支平衡;建立完整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通过旅游促进其它产业发展;通过旅游开发建立龙水湖的新形象。

日本城市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篇7

东京人口1264万, 面积2187平方公里, 是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像浅草寺和东京塔这样的历史文化古迹和名胜建筑为主要传统旅游景点。现在从尖端科学技术、动画、时装、电影、音乐、丰富的饮食文化等到现代东京人的生活方式都成为非常有魅力的旅游资源, 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东京的旅游业发展在日本各城市中处在一个鹤立鸡群的地位。根据东京都产业劳动局观光部发布的数据, 2006年访问东京的国内外游客数达到了4.2亿人, 比上年度增加3.7%, 其中外国游客数为481万人, 比上一年度增加7.1%;合计旅游消费收入4兆日元 (约合363亿美元) ;由此带来的生产波及效果为9.4兆日元 (约854亿美元) , 带动了5 3万人的直接和间接就业 (东京都产业劳动局观光部企画课) 。日本国际观光振兴会的调查数据显示有5 8.2%的访日外国游客到访东京 (2004年) , 而同一年其他都道府县的到访率都不超过它的一半, 如大阪21.6%, 京都17.4, 福冈8.2%, 兵库6.2%, 神奈川1 6.4%, 爱知9.6%, 和北海道4%。

三、东京旅游发展战略

东京都政府在2 0 0 1年设立了专门负责旅游管理的行政机构--观光部, 隶属产业劳动局, 下设策划科和振兴科。前者负责旅游相关的策划与协调, 以及旅游相关情报的收集与提供, 城市整体营销等工作;后者负责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旅游城市建设、旅游振兴事业和旅游企业相关的法规的实施管理工作。2002年在日本率先制定了《旅游产业振兴规划》。为申办奥林匹克运动会, 东京于2 0 0 6年颁布了《1 0年改造东京计划》, 提出了建设世界各国人们向往的魅力都市的口号。为了配合申办奥运会, 充分开发地方特色, 提高城市魅力, 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东京都政府于2007年3月制定了新的《旅游产业振兴规划》。新的旅游规划也是为了对应当今激烈争夺国际游客的国际形势和对应战后出生高峰人口进入退休年龄, 年轻人口比例减少, 城市都市活力下降等国内问题。

1. 旅游发展定位与目标

东京都在2 0 0 2年确定了旅游业的重要产业地位。新规划明确了新的旅游发展战略目标:接待的入境旅游者人数在2 0 1 2年达到7 0 0万, 国内旅游接待人数达到5亿, 旅游消费收入5兆日元, 经济的波及效果达到10.7兆日元 (约909亿美元) , 创出66万就业职位。旅游开发的总体目标定位是“具有活力与风格的世界都市。”

为实现旅游目标的战略措施包括:向世界宣传东京都的魅力;开发旅游资源和完善旅游接待体制。

2. 城市魅力宣传战略

为摆脱城市竞争中的落后局面, 从2001年开始东京就加大了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新一轮的规划将旅游宣传促销, 特别是都市魅力宣传作为重要的战略内容。

宣传战略的内容首先是积极开展城市整体营销。旅游城市宣传战略被看作是东京赢得奥运会的主办权的统一的城市营销活动的一部分。都政府通过民间团体向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国家宣传促销东京。在纽约等一些海外城市选聘旅游代言人, 组织协助当地的旅行社开发访问东京的旅游产品。在2002年东京都就提议成立了“亚洲旅游促进协议会”, 与亚洲其他8个城市结成了联盟共同开展旅游促销活动。东京都设立了旅游信息网, 印制了大量的旅游宣传册子和地图, 免费分发, 为旅游者提供最新的旅游信息。宣传资料和网页使用了8种语言。中文的旅游信息使用了简体字和繁体字的两个版本, 旅游宣传细致而有针对性。

其次, 积极招揽国际会议。东京都将国际会议作为宣传东京, 提高东京的国际知名度的大好机会。东京都加强了会展人才培养, 在在资金等方面资助和协助会议的招揽和主办方。

第三, 积极通过大型节事活动宣传东京都市魅力。东京国际马拉松赛和国际动画展销会等赛会已经在国际上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除此之外, 还有像东京国际电影节, 东京时装周, 狂热东京爵士、三宅摩托车大赛等国际性的节事活动。东京通过支援这些活动的开展, 努力提高城市的知名度, 宣传东京的魅力, 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

3. 城市魅力打造战略

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 东京都非常重视个性魅力的打造。东京在江户时代就已经形成相当的城市规模, 当时的城市景观给国内外游客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在高速经济成长和城市扩张中, 相当多的老建筑和街景被破坏。在最近的几次旅游规划中都强调了历史建筑物的保存和利用, 保护具有传统历史文化的商店街。东京从江户时代开始就是一个以水为特色的都市, 针对国内外游客对水景资源利用不足的情况, 东京提出重点打造东京水边城市景观, 指定了“水边景观形成特别区域”, 从旅游的角度, 推进河道两岸的景观建设, 形成与水上风光相协调的魅力景观空间, 并开展了“运河复兴运动”, 开辟了水上餐厅, 水上结婚晚会等活动。

城市魅力打造战略还重视利用现代城市的特色, 开发出具新的旅游资源。东京的制造业、科学技术、动画、体育和商业设施非常发达, 政府支援相关的企事业单位, 利用这些优势开发了产业旅游、购物旅游、修学旅游和体育旅游等具有新的都市魅力的旅游产品。

4. 旅游接待设施与体制的强化战略

近年来海内外游客的增加, 成田国际机场国际线的容量已经达到了极限, 东京将原来作为国内机场使用的羽田机场扩建, 新开辟国际航线, 大量增加了中国、韩国等东亚地区的航班, 并且积极推动横田军用机场设施军民公用, 确保旅游交通通畅。

东京都建立了外国游客欢迎卡制度。欢迎卡用多国语言印制, 卡上印制了东京的地图, 旅游景区, 购物和餐饮等旅游相关设施的介绍和联络地址和电话, 介绍了紧急情况的对应方法和应急电话。使用欢迎卡的外国旅游者可以享受到旅游景点、饭店、交通等很多旅游设施的优惠服务。这项措施让旅游者感觉到东京的热情, 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高物价带来的旅游成本压力。

东京都特别注重改善散客接待环境。游客可以在机场、车站和景点设立的旅游信息中心和旅游咨询处获得免费旅游咨询和取得多种语言的导游资料。东京建立了便利的公共旅游交通系统, 在游客需要的每一个路口都有明确的指示路牌。旅游交通和设施用多种语言和图案来标示, 帮助外国旅游者克服语言障碍。例如地铁除了用外语标示线路和车站名以外, 还用罗马字母、数字和不同颜色来标示, 任何不懂日语的人都可以自由自在地独自游览东京。东京都还招聘旅游志愿者用7种语言为外国旅游者提供导游服务。

四、对中国城市旅游发展的启示

日本城市旅游开发的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是旅游发展战略的形成和实施中多方参与的制度。政府在制定旅游规划中广泛听取了各方意见, 确保发展战略为各方共识, 为旅游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例如东京编制的旅游产业振兴规划对各级政府, 旅游企业与团体和居民在旅游振兴事业中的责任做出明确规定。政府成立观光事业审议会决定关于旅游事业的规划和重要事项, 设立由学者、本地旅游企业和地方行政人员组成的“旅游城市建设推进协商会”参与决策, 协调有关旅游城市建设的问题。东京都政府和中央、邻近各道府县及下级政府机构, 以及旅游相关团体形成了一个沟通网络, 定期交换信息, 协调发展。对居民和旅游相关的非政府组织提供情报, 创建一个多方参与旅游开发与管理的一个良好平台。

其次, 尊重传统, 保护文化, 确保城市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独特的城市风格。地方特色是旅游地区的成功的重要因素。东京都在旅游规划中加大了对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 克服全球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个性消失的倾向。传统建筑、老商店街、水边景观作为东京的特色旅游资源得到了重点保护和开发。动漫、时装、电器街等新的地方元素也作为旅游资源得到开发, 为东京增添了都市旅游的新色彩。

再次, 重视旅游接待环境的改善。东京的旅游设施和旅游资源开发相当成熟, 旅游开发更多地投向旅游环境的整治。旅游交通衔接, 旅游标示设置、多种语言的旅游情报的提供、旅游安全保障等措施体现了游客导向的开发思想, 极大提高了旅游者对目的地的好感度 (国际观光振兴机构, 2 0 0 6) 。

东京的旅游发展战略措施具体而细致,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6年的入境旅游接待人数比2000年上升了80%, 比同期北京的增长率3 8.4%高出了一倍以上。在城市旅游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我国的城市如何借鉴东京的经验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社团法人日本观光协会.从数字看旅游.2005

[2]产业劳动局观光部企画课http://www.kanko.metro.tokyo.jp/public/gyosei_news_14.html

[3]东京都.东京旅游产业振兴规划http://www.kanko.metro.tokyo.jp/public/gyosei_news_12.html

“数字城市”的规划研究 篇8

“数字城市”系统分析

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学会拟订的《雅典宪章》明确提出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并提出有“计划”、有“秩序”发展城市的原则。“数字城市”重在整合设施、优化配置、共享资源、发展经济、稳定社会、服务人民。由于城市各行各业的发展急需数字技术的支持,建设“数字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实力,实属当务之急。

我国城市信息化的难点,以前是网络,现在是数据。一些城市正组建信息资源管理中心,抓紧建设可以实际使用的信息资源数据库,统筹规划,共享资源;应用主导,面向市场;立足城市,形成特色;突出重点,拉动产业;安全可靠,务求实效。

“数字城市”总体规划

“数字城市”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五大平台、五个中心、五类应用、五大工程,政策、法规、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组织、资金、人才保障体系等。

五大平台是信息网络平台、公用信息平台、专题信息平台(多个)、空间信息平台和决策支持平台。五个中心包括信息网络互联中心、信息资源管理中心、身份认证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决策支持中心。五类应用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会服务、经济运行服务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运营。五大工程包括市民卡工程、金融信息工程、社会劳动保障信息工程、社区服务信息工程和金旅工程。“数字城市”大力推进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和遥感技术在城市的应用。

“数字城市”中心是“数字城市”的心脏。信息资源管理中心负责全市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组织实施,实现城市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换与整合,集中管理重要信息资源。

中心也是全市综合数据中心、重要信息资源共享中心、重要信息备份中心等。

共享数据中心的数据库系统包括:

(1)基础空间数据库:含遥感影像数据库、电子地图数据库、地理编码数据库等;

(2)人口资源数据库:含市民姓名、出生、婚姻、教育、收入、纳税、交费、社保、医保等内容,公民身份号码是基本标识;

(3)公共设施数据库:含城市重要公共设施数据,包括供水管线、排水管线、电力管线、电信管线、供热管线、燃气管线、铁路、地铁、轻轨、无轨、大街、小巷等;

(4)经济运行数据库:含经济及其运行状况数据;

(5)企业和个人信用数据库:含企业和个人信用数据,如纳税情况、还贷情况、履行合同、遵纪守法和帐目情况等;

(6)元数据库等。

电子地图数据库是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的地理数据库。遥感影像数据库存储航空和航天遥感影像。地理编码数据库实现地理空间数据与非地理数据的连接。元数据库描述整个数据库。

城市数据包括政府、企业、社团、社区等的政治、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自然和地理等方面的众多实体集。数据规划包括数据总体框架和层次规划,全市共享数据中心数据库系统规划,全市分布式数据库规划等。

“数字城市”数据库系统包括三个层次的数据库:

1)全市各单位、各行业的数据库;

2)参与“数字城市”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的各行业、各方面分布式数据库;

3)全市共享数据中心的数据库系统。

参与“数字城市”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的各行业、各方面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遵照各行业有关标准和规范建设,形成“数字城市”数据系统的基础。这类数据库之间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对城市数据中心的数据库进行数据更新。

分布式数据库包括国土资源数据库、水资源数据库、地震数据库、环境数据库、园林绿化数据库、统计数据库、工商数据库、税务数据库(国税数据库、地税数据库)、物流数据库、贸易数据库、城市规划数据库、城市建设数据库、房地产数据库、住房公积金数据库、农业数据库、旅游数据库、银行数据库、保险数据库、社区数据库、武警数据库、公安数据库、消防数据库、计划生育数据库、劳动和社会保障数据库、民政数据库、教育数据库、科技数据库、医院数据库、药店数据库、电力数据库、电信数据库、自来水数据库、燃气数据库、公共交通数据库、商场数据库等。

“数字城市”建立统一的、法定的数据交换标准,规范数据格式,尽可能采用规定的数据标准;制定相应的数据使用管理办法、数据版权保护、产权保护的规定;部门间签定数据使用协议,打破部门、地区间的信息壁垒,促进社会、企业、政府间的信息共享,解决“信息荒岛”和“信息孤岛”的问题,面向社会,服务市民。

“数字城市”加强信息和网络安全管理,加快制定信息网络管理条例,将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维护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确保“数字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

“数字城市”建设的保障措施有加强组织体系建设;严格信息化项目管理,强化市场运作机制;加强投融资环境建设;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和加强人力资源建设等。

“数字城市”专题规划

“数字城市”的专题规划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会服务、经济运行服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方面。

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包括网络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应用系统开发、公务员培训和法规法律建设五个方面;以党政机关办公业务资源网和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为重点,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建设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善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优先制定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及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标准;加强人才培训与考核;推进电子政务法制建设,实施电子签章、政府信息公开、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行政法规和规章与信息发布更新机制;达到提高办事效率、提高政府透明度和方便企业与市民的目的。

电子政务工程中的应用系统建设是关键。目前重点推进办公业务资源系统和金税工程、金融监管(含金卡)工程、宏观经济管理工程、金财工程、金盾工程、金审工程、社会保障工程、金农工程、金质工程、金水工程等业务系统建设。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运营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运营专题包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社会治安管理、城市交通管理、水资源管理、城市环境监控和城市应急联动指挥服务系统等。

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

认真解决电子商务涉及的安全认证、支付方式、物品配送、网络结构、法律环境、协同工作等关键技术环节;完善金融行业、零售行业和医疗卫生等行业的系统;建立企业、市民资信中心,制定鼓励企业和个人上网交易的各项政策;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推进电子商务发展。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数字城市”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竞争能力为根本目的,与企业改革、改组、改造相结合,与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

以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和现代化农业示范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专业生产大户为依托,加快建设农业信息系统;建立农业资源、生态、灾害等动态监测和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开发和完善全市农业信息资源库;使农业信息化成为促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

21世纪将是海洋世纪。“数字城市”运用高新技术建设海洋信息工程,建立海域管理数据库、海洋生态和环境数据库、海洋经济数据库、海洋功能区划数据库和海洋资源数据库,开展查询检索、空间分析、环境评估等,支持海洋开发的伟大事业。

经济运行服务

建设金融、税务、工商、诚信、不动产和技术监督等信息系统,为经济运行服务;进一步推动银行卡工程,建立现代化支付系统,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全面、安全、快捷的支付结算服务;建立完善银行业监管基础数据库、监管系统和预警体系;运用个人信用资料库,促进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全面建成人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的计算机网络,建成统一的数据中心。

社会公众服务

以社会公共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积极拓展信息技术在社会公共领域的应用,重点推进教育、旅游、社区、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信息化进程,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准。全面建设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信息系统和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逐步扩展到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等领域,成为一体化的全市社会保障体系,最终实现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服务一卡通。建成连接市、区(县)、街道、社区(居委会)的全市四级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及其支撑体系,完成全市信息化示范小区工程建设,普及推广信息化社区,家庭信息化由起步阶段进入发展阶段。城市卫星应用系统可用于海洋监测,天气预报,资源调查,定位导航、搜索营救和通信电视等。

“数字城市”重点工程规划

“数字城市”建设的重点信息工程是五大平台、五个中心、五大工程、五类应用和25个系统等。后者包括现代口岸物流信息系统、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农业信息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

建设五大险种合一的、包括就业服务在内的连接全市各级劳动、社会保险机构和其他有关机构的网络信息系统,发行统一的保障卡,为全市的社区、乡镇、机构、企业、家庭和个人提供全面及时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这是为民服务的一号工程。

城市市民卡是为市民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服务的工具,是市民办理各项保障事务、享受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凭证,属于重要的民心工程。城市市民卡为IC(CPU)卡。他依托城市公用信息平台,依托城市社会保障信息工程和其它公共服务信息系统。

社区服务信息工程包括网络通讯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多个业务系统等。通过市场运作,依托城区规划改造,通过房地产开发,鼓励物业管理先进、配套设施齐全的住宅小区,进行社区信息化建设试点。以方便市民日常工作和生活为出发点,建设现代化社区网络服务中心,为小区住户提供求职就业、家政服务、维修维护、文娱体育、医疗保健、网上购物、金融股票、社会保障、交通旅游等网络信息服务,开展社区网络教育示范和家庭信息化示范,为民服务。

继续扩建和完善城市金融数据网,与国家金融网联通,重点建设现代化的支付系统,建立大额、小额电子支付系统、信用卡授权交换和信息交换系统,同城结算自动化系统以及银行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资金清算效率和周转速度。在此基础上逐步与国际接轨,支持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服务。

金旅工程建立完善的城市旅游信息网和网站,建设旅游投诉处理系统和旅游统计联网上报系统,开发旅游信息资源库,提供酒店房态、房价、住房率、旅游统计、旅游预报等信息服务,提高旅游产业收益,提升城市知名度。

“数字城市”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用信息技术提升和改造物流产业,建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形成现代化的物流网络,逐步把城市建设成为现代物流中心。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综合各种城市应急服务资源,统一指挥、联合行动,为市民提供紧急救援服务,为公共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系统采用先进技术,对各种分离的信息与通信资源进行整合,将110报警、119火警、120急救、122交通事故报警台以及12345市长公开电话等纳入统一的指挥调度系统,实现跨部门、跨警区和不同警种之间的统一指挥、协调一致,使高效应急、联合行动成为现实。市民只需拨打上述报警电话中的任何一个即可接通联动中心并得到所需要的应急救援服务。系统还可以帮助政府改进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地籍是土地的户籍,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地籍管理日益重要。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包括支持业务运作的应用系统、存储图文数据的数据库以及管理和支持系统三大部分;支撑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地籍统计和档案管理等功能。

“数字城市”重点工程还包括教育、科技、金税、金财、金贸、金盾、智能交通、城市公用事业、卫星定位导航、海洋溢油监视和应急响应信息系统等。

“数字城市”产品与服务

上一篇:表示天气的词语有哪些下一篇:工商局纪念建国六十周年征文:走过风雨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