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锁记解读

2022-12-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金锁记解读

张爱玲《金锁记》七巧和长安命运的症候式分析与解读

【摘要】《金锁记》作为张爱玲的重要代表作品,读者在阅读过程隐约可发现字里行间所夹杂的反常、反复和悖逆。这部小说对于作者而言有何重要意义?作者在文本创作过程中又渗入了什么不曾察觉的无意识因素?蓝棣之教授借鉴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症候”概念而提出的症候式分析理论,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尝试以症候式分析入手,解读张爱玲《金锁记》中人物形象和其命运背后所隐藏的潜在文本,揭开表层之下的深层创作动机。

【关键词】症候式分析;张爱玲;曹七巧;长安

创作于1943年的《金锁记》,是张爱玲的重要代表作品。其一针见血的语言与毫不留情撕破两性温情面纱的文字张力使其作品获得了空前的评价与赞誉。在前后两版的小说集《传奇》中,《金锁记》始终保持第一篇目的首要位置而未被改动,后来还被作者亲自译为英文,多次易稿,不断被重写,由此可见这部小说对于作者的重要性。作者为何执着于重写同一故事?这当中有什么非写不可的理由?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命运背后又隐藏着作者哪些为大多数人所忽略、或者连作者本人也没有意识到的无意识因素?

蓝棣之教授从人生体验出发,借鉴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症候”概念,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文学批评与分析模式——症候式分析法。其关键是抓住文本中的“症候”——各种含混、悖逆与不合常理,结合作者的生活与创作背景,拨开表层意义,揭示深层的潜在结构和作家创作过程中的无意识意义。本文尝试以症候式分析入手,解读张爱玲《金锁记》中人物形象和其命运背后所隐藏的潜藏文本。

一、创伤的执着:曹七巧的母亲形象

小说人物曹七巧可谓作者苦心塑造的一个封建礼教下的牺牲品形象。因为包办婚姻的传统,她嫁给了一个身患软骨症、生活不能自理的姜家二少,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非正常生活。性心理的被压抑造就了她病态的性格以及对金钱的强烈欲望,她敏感而多疑,一直生活在人们的鄙夷之下,姜家上下甚至是丫鬟都瞧不起她,她的儿女也都恨透了她。她深受封建礼教的迫害,三十年来一直带着黄金的枷。然而,她不甘心,不情愿,不见得别人过得比她好,于是“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正是这样一个融被迫害者与迫害者于一体的人物形象,张爱玲竟曾将其称作她小说世界中唯一的“英雄”,因为她拥有着“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为了报复曾经伤害过她的社会,她以最为病态的方式,肆意施展淫威。如果以作者这一说法去关照文本,那么可以猜测,尽管曹七巧是如此这般扭曲人性和神憎鬼厌,但在作者看来,其行为与动机都是可以被理解的,属于对不公命运的正当反抗。然而,在字里行间,作者丝毫没有流露出对曹七巧的同情与敬佩。抛开其姜家二少奶奶的被压迫形象,曹七巧同时还是一位母亲。但是,在张爱玲笔下,内心慈爱、保护儿女的传统母亲形象被彻底解构,而变为一个疯狂的杀人角色。她口口声声说为女儿的幸福着想,总是教育她道:“天下的男人都一样混账,谁不想你的钱?……男人,碰都碰不得。”但实际上她所做的一切似乎只是要把自己所经历过的不幸加诸于长安身上。当长安因初尝爱情滋味而恢复应有的生机与活力时,七巧那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嫉妒心理又在作祟了,处处介入,借机破坏女儿的婚事。可以说,长安和长白的不幸命运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母亲七巧的压迫。就这样,张爱玲把这个可憎可怖的曹七巧多次改写,然后一次又一次推到读者面前。张爱玲对曹七巧的执着究竟源于什么摆脱不了的潜意识呢?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一书提到,人的潜意识中带有一种创伤的执着,“一种经验如果在一个很短暂的时期内,使心灵受到一种最高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扰乱,便称这种经验为创伤。”作者对曹七巧的形象塑造或许可以追溯至其幼年时期的家庭经历。张爱玲成长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族,生母是个果敢的新式女性,敢于冲破婚姻牢笼,毅然出国留学。离婚之后,父亲再娶。在散文《私语》中,张爱玲曾多次提到后母的阴险恶毒、搬弄是非和挑拨离间,文中多见张爱玲对这个后母的严重厌恶与反感。

回来那天,我后母问我:“怎样你走了也不在我跟前说一声?”我说我向父亲说过了。她说:“噢,对父亲说了!你眼睛里哪儿还有我呢?”她刷地打了我一个嘴巴,我本能地要还手,被两个老妈子赶过来拉住了。我后母一路锐叫着奔上楼去:“她打我!她打我!”……我父亲趿着拖鞋,拍达拍达冲下楼来。揪住我,拳足交加,吼道:“你还打人!你打人我就打你!今天非打死你不可”。

《童言无忌》中所记录后母的种种劣迹,同样证明了母爱的缺失和后母的虐待给幼小的张爱玲留下了难以弥补的心灵创伤。由此,笔者猜测,曹七巧这一恶毒形象的人物原型或许就是让张爱玲从小记恨的可怕后母。正是源于这种童年的创伤执着,使张爱玲将这种反抗与复仇诉诸笔尖,并不断把曹七巧的形象反复展示于读者面前,以获得心理的宽慰。

二、奇异的自尊心:长安命运解读

当人们为这个疯子般的曹七巧而感到讶异、愤怒甚至同情惋惜的同时,却鲜有人记起同样被金色枷锁所压垮的长安。在笔者看来,长安的命运比曹七巧的遭际更具有悲剧色彩。当长安把订婚戒指退回给童世舫时,笔者心中充满了不解。她明明爱着童世舫,就像是生命中渴望已久的一束散发着光芒的救命稻草,但为什么就那么轻易地放弃了这段有可能发展下去的爱情呢?就像是一场审判,这是命运为长安早已设计好的道路,无论她做多少的努力与挣扎,最终都会陷入命运的泥淖,并逐渐在下沉中被吞没,被掩埋,被遗忘。如果曹七巧的形象确实是张爱玲后母在张爱玲心中的精神影射,那么长安的命运背后,是否又隐藏着作者自己的影子呢?

毫无疑问,长安悲剧命运的最直接根源来自她那性格扭曲的母亲曹七巧。封建家长制的毒害使得长安无法得到自己该有的幸福。但若然文本的意义仅就于此,那么长安的形象塑造也只是作为封建礼教下的牺牲的延续,难以承载小说的厚重底蕴和深刻意义。笔者认为,曹七巧这把沉重的枷锁固然对长安造成很大的打击,但是潜藏在长安心里的卑微而倔强的尊严才是她通往幸福光明路上无法绕过去的一颗绊脚石。从小说的一些细节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出,长安那一点顽强的自尊心。在与童世舫第一次正式见面前,长安不仅制了新衣,弄了新发型,更让对方故意久等。而在车上明明谈笑风生的长安,在餐桌上倒矜持起来了。倘若凡此种种皆可看作是一个爱情萌芽的女人的特有心理,但是,当她逐渐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爱情会是怎样一个结局的时候,她没有过多的挣扎和反抗便选择了主动放弃,不为什么,只为保留自己最后的一丝尊严。与其让别人残忍地打断,倒不如自己优雅地了结,好歹也能给童世舫留下个幽娴贞静的好印象,将来也能微笑着回忆这一段最初的爱情。蓝棣之教授在分析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时,曾作此结论:“张爱玲觉得对不住振保和白玫瑰,其实是对不起自己——对不起自己的真实情感和‘奇异的自尊心’”。笔者认为,张爱玲这种“奇异的自尊心”不单体现在对振保的辩护和为白玫瑰安排“出轨”上,而是深深植根于她的创作动机之中,渗透于绝大部分作品当中,一如那无法驱散的苍凉感。如果说在《红玫瑰与白玫瑰》里,这种自尊心被很好地掩藏起来,那么在《金锁记》中,这种自尊心则明显地表露得更为直接。这种近乎倔强的自尊心伴随着张爱玲的成长过程,在后来与胡兰成的恋爱中便很好地凸显出来。在多数读者看来,在与胡兰成的恋爱关系中,相比起胡兰成,张爱玲是爱得不顾一切同时又十分卑微的。尽管胡兰成当时身负汉奸之名,也已有了妻子,但是在张爱玲眼中,所有这些都阻止不了她的爱,时至今日仍流传着她的金句“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但实际上,张爱玲对这份爱还是带着自尊的,不然她也不会一直寄钱给胡兰成,好让他不要用同一颗心爱其他女人;也不会因为无法容忍和其他女人并无区别而不惜千里寻夫让胡兰成做出选择。凡此种种,我们都能从中体察出张爱玲在那股倔强的自尊心。

相比起曹七巧,我更愿意同情可怜的长安。她被别人身上的枷锁所迫害,但是这种迫害,却比本身带着沉重的枷锁教人痛苦得多。她的一生都是在悲惨中度过的——幼年即没有父爱,完全生活在母亲黑暗的阴影下;到三十来岁想找个丈夫,却因为各种原因始终无法实现;母亲死后却只能靠出卖肉体才能勉强存于这个世上。她就像一个“美丽的苍凉的手势”,轻轻一挥,就什么也不剩,什么也没有了。长安的形象如此鲜活而又惹人怜惜,或许正是作者内心的一种精神映射。长安与作者,在某一点上,因为有了共通而更能打动读者。

【参考文献】

[1] 蓝棣之. 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2] 弗洛伊德, 著, 高觉敷, 译. 精神分析引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3] 张爱玲. 张爱玲典藏全集中短篇小说[M]. 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 1943.

[4] 张爱玲. 流言[M]. 杭州: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2.

[5] 孙瑞雪, 蓝棣之. 奇异的自尊心——对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的症候式分析[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48(4).

[6] 燕淑梅. 一个美丽、苍凉的手势——浅析《金锁记》中长安形象[J].文学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2014(07).

作者:彭瑞瑶

第2篇:从词汇计量角度看张爱玲《金锁记》的语言特色

内容摘要:本文选取张爱玲的代表作小说《金锁记》为研究对象,利用Access工具,对小说文本的语言文字进行字频统计、重叠形式检索,颜色词检索与统计,从词汇计量的角度出发,重点关注《金锁记》的语言艺术特色。

关键词:词汇计量 重叠形式 颜色词 语言描写

张爱玲是中国现当代文坛备受关注的作家之一,她的小说是文学殿堂中的一朵奇葩,以其独具特色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读者。《金锁记》是张爱玲最具盛名的代表作,曾被夏志清先生誉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傅雷先生誉为“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关于《金锁记》的研究文章颇多,许多学者都作过专门性的研究。本文主要从词汇计量的角度,利用Access工具,对《金锁记》中的文字进行统计测量,从中窥探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语言特色。

1.语言特色

1.1音乐性:重叠形式的巧妙运用

音乐性是张爱玲语言艺术特色之一,反映在语言文字上就是重叠形式的使用。重叠形式的巧妙运用可以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节奏美。小说《金锁记》使用了大量的重叠形式,语言音律和谐,极富音乐性。

通过CorpusDemo.exe程序选取《金锁记》文本文件,进行重叠形式检索,检索到的重叠形式统计如下:

从表一中可以看到,小说《金锁记》中使用了大量的重叠,并且形式丰富多样,有AA式,如扁扁、辘辘,AABB式,如窸窸窣窣、喃喃呐呐,ABAB式,如磕托磕托、抽搭抽搭,ABB式,如暗昏昏、滴溜溜,AAB式,如遥遥头,A里AB式,如糊里糊涂、慌里慌张。

从表达效果上看,重叠形式可以使文章形式整齐,写景状物时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渲染气氛时营造出绵远悠长的艺术效果,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如:

⑴天就快亮了。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天是森冷的蟹壳青,天底下黑魆魆的只有些矮楼房,因此,一望望得很远。地平线上的晓色,一层绿,一层黄,又一层红,如同切开的西瓜—是太阳要上来了。渐渐马路上有了小车与塌车辘辘推动马车蹄声得得。卖豆腐花的挑着担子悠悠吆喝着,只听见那漫长的尾声:“花……呕!花……呕!”再去远些,就只听见:“哦……呕!哦……呕!”

这一段描写用了“扁扁”、“黑魆魆”、“辘辘”、“悠悠”等重叠形式,生动的勾勒出黎明破晓前街道的景象,“辘辘”、“得得”的叠音词使用更是增强了画面感,形象地描绘出街道由平静转向喧闹的场景,具有动态感。这些重叠形式的运用可以使描绘的景象更加形象,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使人直观的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动态的景象,令人如入其境。

⑵敝旧的太阳弥漫在空气里像金的灰尘,微微呛人的金灰,揉进眼睛里去,昏昏的。街上小販遥遥摇着拨浪鼓,那瞢腾的“不楞登……不楞登”里面有着无数老去的孩子们的回忆。包车呆呆地跑过,偶尔也有一辆汽车叭叭叫两声。

“微微”、“昏昏”表现出昏暗压抑的沉闷,“摇摇”、“呆呆”、“叭叭”也表现出毫无生气的沉闷感,这些重叠形式的运用有力的渲染出了腐朽、冰冷死灰的氛围,突出了七巧在金钱的枷锁下扭曲生活的生存空间。

⑶旁边递茶递水的老妈子们都背过脸去笑得格格的,丫头们都掩着嘴忍着笑回避出去了。七巧又是咬牙,又是笑,又是喃喃咒骂,卸下烟斗来狠命磕里面的灰,敲得托托一片响。长白说溜了嘴,止不住要说下去,足足说了一夜。

“格格”形容丫头们爆笑之极发出的声音,“喃喃”表现出七巧想笑又生气的矛盾心态的自然流露,“托托”更是形象的展现出七巧用力敲烟斗发出的阵阵声响。这些重叠形式模拟声音十分逼真,读起来朗朗上口,引发人们的无限联想。

⑷长安在汽车里还是兴兴头头,谈笑风生的,到菜馆子里,突然矜持起来,跟在长馨后面,悄悄掩进了房间,怯怯地褪去了苹果绿鸵鸟毛斗篷,低头端坐,拈了一只杏仁,每隔两分钟轻轻啃去了十分之一,缓缓咀嚼着。

“兴兴头头”反映出长安对这次约会见面的渴望心态,“怯怯”、“轻轻”、“缓缓”这些动作则形象的表现出长安处于见面后小女儿的娇羞情态。这些重叠形式表现动作、展现心态含义丰富,有利于人物形象的深入刻画。

1.2色彩性:颜色词的独具匠心使用

色彩性是小说《金锁记》的又一大语言特色。众多颜色词的运用在小说中随处可见。这些颜色词的使用营造了一种色彩斑斓的画面效果,刺激着人们的眼球,充满了强烈的视觉感官冲击。本文选取白、红、绿、青、黑、蓝、黄、紫、灰、金十种颜色,对小说文本进行检索。

通过Access创建数据库,把小说文本导入数据库,利用SQL语句对表进行查询统计操作,除去与颜色无关的词语,如作人名的“白”等,得到数据如下:

从上表中看到,小说《金锁记》里使用的颜色可谓多种多样,小说充分运用颜色词描绘自然景色、房屋建筑、衣着服饰等,字里行间散发出艳丽绚烂、光彩夺目的华丽之美。如:

⑸屋里看得分明那玫瑰紫绣花椅披桌布,大红平金五凤齐飞的围屏,水红软缎对联,绣着盘花篆字。梳妆台上红绿丝网络着银粉缸,银漱盂,银花瓶,里面满满盛着喜果。帐檐上季下五彩攒金绕绒花球,花盆,如意粽子,下面滴溜溜坠着指头大的琉璃珠和尺来长的桃红穗子。

这一段文字用了“玫瑰紫”、“大红平金”、“水红”、“红绿”、“桃红”这些色彩浓艳词语描写屋内摆设,描绘了房屋的富丽堂皇,流露出一股金碧辉煌的绮丽之美,用以反衬寿芝的心如死灰,具有巨大的反差效果。

《金锁记》小说里除了使用单纯的颜色字,还对颜色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类,如同样是白色,又分:青白、葱白、雪白。同样是黄色,又分:杏黄、红黄、浅黄。作者仿佛功力深厚的画家,以图案画的手法表现语言,将颜色词的运用发挥到极致。

1.3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是刻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金锁记》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尤其是曹七巧,一个在情欲和财欲双重压迫下扭曲的女性人物。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刻画,很大一部分得益于语言描写的成功运用。

通过HZ_Freq.exe程序,对《金锁记》文本文件进行字频、词频统计,出现次数最高的前八如下:

从表三可以看到,“道”在小说文本中出现的次数排在第八位,一共出现了381次,“道”亦为“说”的意思,由此可见,语言描写在小说《金锁记》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语言描写可以预示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且通过语言描写介绍环境或交代时代背景。如:

⑹凤箫道:“咱们这都是自家人了,干吗这么见外呀?”小双道:“告诉你,你可别告诉你们小姐去!咱们二奶奶家里是开麻油店的。”凤箫哟了一声道:“开麻油店!打哪儿想起的?像你们大奶奶,也是公侯人家的小姐,我们那一位虽比不上大奶奶,也还不是低三下四的人——”小双道:“这里头自然有个缘故。咱们二爷你也见过了,是个残废。做官人家的女儿谁肯给他?老太太没奈何,打算替二爷置一房姨奶奶,做媒的给找了这曹家的,是七月里生的,就叫七巧。

小说开头的这一段語言描写,通过丫头凤箫和小双的二人对话,引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曹七巧,交代了曹七巧的身世地位,为下文曹七巧的粉墨登场做了铺垫。

语言描写还可以鲜明的展示人物的性格,使人物性格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如:

⑺七巧冷笑道:“我倒想依你呢,只怕死掉的那个不依!来人哪!祥云你把白哥儿给我找来!长白,你爹好苦呀!一下地就是一身的病,为人一场,一天舒坦日子也没过着,临了丢下你这点骨血,人家还看不得你,千方百计图谋你的东西!长白谁叫你爹拖着一身病,活着人家欺负他,死了人家欺负他的孤儿寡妇!我还不打紧,我还能活个几十年么?至多我到老太太灵前把话说明白了,把这条命跟人拼了。长白你可是年纪小着呢,就是喝西北风你也得活下去呀!

以上这段话,揭示了曹七巧对金钱极度渴望的内心欲望,一个贪婪、扭曲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把曹七巧自私、尖酸刻薄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活灵活现。

语言描写可以生动的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的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如:

⑻七巧直挺挺的站了起来,两手扶着桌子,垂着眼皮,脸庞的下半部抖得像嘴里含着滚烫的蜡烛油似的,用尖细的声音逼出两句话道:“你去挨着你二哥坐坐!你去挨着你二哥坐坐!”她试着在季泽身边坐下,只搭着他的椅子的一角,她将手贴在他腿上,道:“你碰过他的肉没有?是软的、重的,就像人的脚有时发了麻,摸上去那感觉……”

曹七巧的这一段话,透视了她在可望不可及的情欲折磨中的煎熬心态,反映了她内心压抑、苦闷的内心世界。

2.结语

从词汇计量的角度分析小说《金锁记》的语言文字特色,可以看到富于音乐性的重叠形式的巧妙运用,充满视觉效果的绚丽色彩画面,营造出华美的文字风格,以及语言描写对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正是这些独具特色的魅力使得《金锁记》成为当代文学史上一部经久不衰的佳作。

参考文献

[1]张爱玲.《金锁记》,花城出版社,1997

[2]王宗泉.《浅析〈金锁记〉的语言艺术》,《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年第2期

[3]肖晶,邓小兵.《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色浅析》,《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7卷第4期

[4]徐薇,向学春.《〈蜀语〉所反映的明代四川方言的结构特征》,《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年第五期第23卷

(作者介绍:叶舒,广西财经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叶舒

第3篇:金锁记

《金锁记》读后感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张爱玲在本书中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现了现代社会两性心理的基本意蕴。她在她那创作的年代并无任何前卫的思想,然而却令人震惊地拉开了两性世界温情脉脉的面纱。主人公曾被作者称为她小说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拥有着"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为了报复曾经伤害过她的社会,她用最为病态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随心所欲地施展着淫威。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悲剧?七巧年青的时候也爱过,为了爱、为了能看到季泽而来到了姜家,嫁给了痨病的丈夫,从此变被金锁牢牢的锁在了深宅大院,锁在了阳光找不到的阴影里面。婆婆丈夫是罩住七巧的阴影,婆婆丈夫死后七巧又成了儿子女儿媳妇的阴影,让身边的人都见不到阳光。女儿喜欢学校的生活,但是七巧的无理取闹让她羞于面对同学而只能退学,年近三十终于找到了“最初也是最后的爱”,却依旧因为七巧的疯言疯语而放弃。媳妇承受不了这样的重压死掉,儿子姨太太也在生下孩子一年后吞食生鸦片自杀——书中没有多交代姨太太自杀的原因,但是毋庸置疑,肯定也是这个家庭阴影将其活活压死。“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七巧无疑是悲剧性格人物。可是我却没有讨厌她。我这是觉得她其实很可怜。她最大的悲剧不是她生活与爱情这本身的悲苦,而是她至死都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就像是项羽临死时仍然认为是“时不利兮骓不逝”。然而,我又觉得不应该把这错完全归咎于她,这责任太过重大,不是她这弱小的肩膀可以抗得下的。这里边固然有她的不对,但是更大的错是这环境,这社会。几千年来近乎烙进骨髓的思想,从小生活的社会环境,大人们从小到大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无形熏陶,这边促成了她日后的命运。所以,不要让七巧来承担这份太过沉重的责任。难道我们指望王道士对敦煌文物的流失负责嘛?

第4篇:金锁记

《金锁记》

——读后感

说《金锁记》,其实更要谈谈这本书的作者,也就是张爱玲。初读张爱玲,很难不为她的才华所震动,接踵而至的全是来不及的惊奇,唯有感叹。但读过之后,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仿佛在久旱的土地上忽然看到黑云压城,大风闪雷激动的喧腾了好一阵,结果淅淅沥沥掉了几点雨,又安静地收晴了。张爱玲的小说充满荒凉景致,她的散文却往往有戏谑和随意的气氛。她写小说有些哀伤的快意,而散文却是在笑中露出一丝冷苍来。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许多批评家的赞誉,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 《金锁记》可以说张爱玲顶峰之作,无论从技巧上,还思想上都能体现张爱玲天赋所在,寻常人无法企及。

金钱是有形的枷锁,开启了曹七巧悲剧命运。那么尔后爱情的失意及封建礼教的压迫,注定了她的命运。

曹七巧原是麻油店出生的人家,她的哥哥曹大年因攀附豪门贪财重利而不惜牺牲妹妹一生的幸福,将她嫁到没落大族姜家。在姜家她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断反抗,在别人眼中,她恶名昭著。十年后,随着丈夫与姜老太太的想继去世,她分到了自己用十年宝贵青春换来的物质利益的补偿。终于得以脱离封建家族的桎梏,带着儿女搬到外头住。在七巧的下半生,虽然没有了压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经济基础,可是她的后半生过得并不如意。旧时曾托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爷季泽来找她,她毫不犹豫揭穿了他的骗财的把戏,把自己生命中唯一一点的爱情葬送了。就这样,在封建礼教、金钱及爱情受挫等现实的打击下她的人性最终被扭曲,她的行为也变得怪戾、自私、刻薄和残忍。她不但破坏儿子长白的爱情,有着深深地“恋子嫉女”情结的曹七巧,更是棒打鸳鸯。她不惜将女儿一生的婚姻幸福送上自己所设计的命运祭台,让他们也得不到自己在现实世界种无法获得爱情。最后,这么一个不幸的女人终于在郁郁中死去,结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七巧表面泼辣强悍,对人性极端不信任,但是,骨子里还是向往着幸福,她在寂寞的时候时常想起昔日和自己打情骂俏的猪肉贩,甚至,她大胆追求着三爷季泽。但是,想象终究是想象,而三爷也因着她的狼籍名声而不敢沾染。在幸福丧失之后,她唯一等待的就是独立出去。

晚年的七巧不断的和自己儿女斗争,其实正是她一生不幸的反映。她故意气死儿媳,因为在他们身上找到她自己青春的影子,她妒忌他们的性生活,因此近似变态地加以报复,这正是因为她没有得过幸福的性生活;她拆散女儿的婚事,因为她对男人已经是一律敌视的态度,因为她就是被自己所爱的男人欺骗,这几近心理变态了……整篇小说,从表入里,从正到侧,手法如此奇妙,七巧在张爱玲笔下,已然不是纸上人物了,而是写得活了,这样的功力,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很少人能比得上的。

曹七巧的悲剧命运中除了透着无数有形、无形的枷锁外,还贯穿着一系列的矛盾。通过这一系列的矛盾逐渐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普通少女被压迫成一个扭曲的老太太。如小说中童先生对曹七巧的第一感觉,只见“门口背着光立着一个小身材的老太太”,世舫心中直觉地感到那是一个疯子”。一开始,一个出身低微的女子置身于封建大族,本身就是最大的矛盾,也是人物不幸的命运的开始,还有七巧和妯娌间的矛盾、和季泽的矛盾、和儿女们的矛盾等。

通篇读完,也许大多读者和我一样,非但不会对七巧种种变态行经感到厌恶,而是会感到一种直彻心骨的苍凉的悲哀和同情。七巧其实是一个很可爱的女子,年轻的时候,她也会和街上的走贩眉来眼去,享受着生活的快乐;同时她也是一个十分善良的女子,你看

她,尽管大哥把她带到火坑了,她后来再见大哥,哭闹过后,一样塞了许多珍贵礼物送给大哥带回,这时她仍然有温情的;她的情人季泽被她骂走后,她不也会躲在窗户背后看着爱人仓皇而去的背影吗?那时她心中还有爱情,就是到晚年,她在某一瞬间也仍然怀念年轻时候的温柔。这样,这个人物也活了,我们也对她丝毫没有世故的眼光,她是可爱的,也是不幸的。 在《金锁记》中充斥着情欲和金钱两类话语。整篇小说都在叙述情欲如何地想要挣脱金钱的枷锁成全自己,然而情欲终究在代表着冷酷现实的金钱面前低头了。这象征了张爱玲内心激情和理性的斗争。如同前文所提及的,她的激情不停地渴望着、幻想着,而理性则不断将其扼杀。于是七巧这个人物便承载了她心中一切由幻灭所铸就的痛苦和疯狂,《金锁记》由是才成为这样荒凉的一个故事。

正是如此,才反映出中国当时的现状,就像张爱玲说的,人的欲望是无休止,也可以看作做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一个欲望得到实现,下一个欲望就会萌生,欲望总是在支配着我们的生活。欲望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是我们失败的根源,是我们身心劳累的根源,是我们犯错误的根源······我们能控制住欲望,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更加写意。控制住金钱欲,我们得到精神的享受;控制住情欲,我们爱情婚姻才能天长地久;控制住无限的食欲,我们将得到健康。

在欲望的都市社会,学会控制住自己的欲望,保持自己纯洁的人性,做一个“健康”的现代人。

第5篇:<<读金锁记>>

现代文学史上比较有名的女作家,张爱玲当然算一个了.一般对女生来说,张爱玲的小说就好象张小娴的散文一样,非读不可。张爱玲从四十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生涯。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中短篇小说集《传奇》、以及《倾城之恋》、《秧歌》、《赤地之恋》《年青的时候》、《花凋》、《创世纪》、《连环套》、《红玫瑰与白玫瑰》、《殷宝滟送花楼会》、《等》、《桂花蒸,阿小悲秋》等小说。晚年从事中国文学评价和《红楼梦》研究。事实上,张爱玲在五十年代已完成她最主要的创作,包括《倾城之恋》、《金锁记》、《赤地之恋》、《半生缘》等等。她的作品,主要以上海、南京和香港为故事场景,在荒凉和颓废的大城市中铺张旷男怨女,演义着堕落及繁华。对于这个传奇一样的女作家,她的人生也是颇具色彩的。对女人来说最怕嫁错郎,与胡兰成的一段婚姻给了张爱玲很大的感触,因此也有了那句”出名要趁早,赚钱要趁晚”。

记得我最早读张爱玲的小说是初中的时候,那个时候她的<<十八春>>(又名<<半生缘>>),里面蔓祯和世钧的爱情深深地打动了我, 于是我昏天黑地读完了张爱玲全集,脑子里全是模模糊糊的30年代上海灯红酒绿。

我最喜欢的是《金锁记》,因为这片小说是张爱玲仿《红楼梦》最成功的一部作品. 这是一个关于"原欲"的故事,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人性变态和人性异化的故事。张爱玲的小说都与女性和"女性与金钱"的关系有关,为了生存或为了不至于受穷,她们把婚姻看作是自己惟一的目标,以青春作婚姻的代价,又是以金钱为最终目的。这部作品不仅写了人的物欲(财欲),写了姜家二奶奶曹七巧为了能进入虽然已经破落但仍然是贵族大户的姜公馆,嫁给了患骨痨的废人姜二爷。而且,还突出地描写了人的情欲(性欲),在做上了二奶奶后,畸形的婚姻造成了畸形的性格,使她对男女情事十分敏感,也自然地将情感集中在当时她能接触到的惟一男性三少爷季泽身上。然而,当情欲得不到满足后,物欲便成为了她生命的惟一中心。 同时,这也是一个关于"报复"的故事,一个关于"禁锢"的故事,一个用物欲报复情欲,一个因情欲被长期禁锢而变异后演化为更为疯狂的物欲的故事。按照弗德依德的学说,原欲就像一条河流,如果它受到阻碍,就会溢向别的河道,直接导致性错乱心理和性变态行为。七巧家原是开麻油店的,她年轻时也有中意她的肉店小伙,还有她哥哥的结拜兄弟喜欢她,称得上是"麻油西施",虽然粗鲁泼辣,却充满活力。但做了姜家二奶奶后,爱情当然是没有的,连情欲也得不到满足,更令人窒息的是,谁都轻视她,连丫环都敢对她冷嘲热讽,加上封建礼教的压抑,她不得不强压情欲之火,"迸得全身的筋骨和牙根都酸楚了"。于是,她渴望着三少爷的爱,但风流成性的季泽谁都敢沾,就是不愿越叔嫂之防。当她最后一点情欲之火熄灭后,开始变得刻薄冷酷,开始进行疯狂的报复。她先是"恋子",要儿子整夜地陪她抽大烟,以探听和渲染儿子与媳妇的房事为乐趣,逼得儿媳守空房。后又"妒女",自己没有得到的幸福生活,连自己的女儿也别想得到。最后,终于沦落为一个眼中只有金钱没有亲情的恶毒残忍的魔鬼。当然,这也是一个"害人害已"的故事。曹七巧与葛薇龙、白流苏等女性不同的是,她的婚姻一开始并不是她自愿的,完全出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她当时只是受害者和受虐者,但是,当她无论怎样努力也得不到幸福后,当她开始对她的亲人进行报复后,她便成为了害人者和施虐者。此外,这也是一个关于"宿命"的故事。在作者眼里,曹七巧的婚姻只是一个买卖(张爱玲小说中的婚姻实际上全都是买卖),她卖掉了自己的一生,得到的只是一点金钱。因此,她生命中最可宝贵的当然是金钱而不会是家庭与亲情。当她与季泽的爱情化为泡影后,特别是当她看清楚了季泽重新找上门来只是为了算计她的财产时,她对所有的男性都绝望了,因而对整个世界都绝望了。她得出的结论就是:"人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只有钱。""这是个疯狂的世界!"所有的人都被一种无形的魔力所控制,人的命是天定的,不是自己可以左右的。这就是张爱玲所要表现的"传奇"故事,所要表现的世界的无情和人生的苍凉。正因为如此,曹七巧一直被人们看作是张爱玲笔下最完整的女性形象,最厚实的小市民形象,甚至可以说是张爱玲为20世纪中国文学贡献的一个独一无二的具有经典意义的艺术形象。

汉本052 陈晓君

05013328

第6篇:读《金锁记》有感

身于没落贵族的张爱玲,以它独特的社会阅历和心理感受,描写着那个没落阶级的遗老遗少。她清醒的意识到那个阶级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并对它进行了无情的剖析。《金锁记》是她前期的成功之作,也是40年代影响较大的一部中篇小说。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张爱玲在本书中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现了现代社会两性心理的基本意蕴。她在她那创作的年代并无任何前卫的思想,然而却令人震惊地拉开了两性世界温情脉脉的面纱。主人公曾被作者称为她小说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拥有着"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为了报复曾经伤害过她的社会,她用最为病态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随心所欲地施展着淫威。

作者将现代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推向了极致,细微地镂刻着人物变态的心理,那利刃一般毒辣的话语产生了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金锁记》在叙述体貌上还借鉴了民族旧小说的经验,明显反映了类似《红楼梦》之类的小说手法已被作者用来表现她所要表现的华洋杂处的现代都市生活。

那么,爱情是什么?

爱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强烈的依恋﹑亲近﹑向往以及无私专一并且无所不尽其心的情感。爱不会想四季一般替换,爱是永恒,爱是唯一,爱是现时的好好珍惜和相濡以沫。

爱情,是不忌讳在对方跟前展现自己的缺点,不会因为让对方看见自己的缺点而惶惶恐恐。

爱情,是见到对方,安全感和幸福感多于紧张和忐忑;爱情,是两个生命体的互相交融,是两个鲜活的生命的思想,灵魂,行为的互相兼容和配合。也就是所谓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很多人变得不相信爱情,甚至于害怕。但是,我一直深信真爱,“执子之手,与之偕老”不少有,“滴不尽相思血抛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的爱情亦存在。爱情之于我,最高境界莫过于“一蔬一饭里一蔬一饭里的天长地久,一鼎一镬里朝朝暮暮的恩情。”我想,这样的爱情最是让人羡慕的,亦是最让人感动的。

当然,爱情的继续需要信任,相信真爱,所以得到幸福。当爱情是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更加牢固,感情也因此更加深刻。

傅雷在《论张爱铃的小说》中也指出:“爱情在一个人身上得不到满足,便需要三四个人的幸福与生命来抵偿”。曹七巧做了情欲的俘虏,代情欲做了刽子手”。曹七巧自己没有得到幸福,就变态地去毁儿女的幸福。没有悲壮,只有苍凉。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是一种启示,可启示对这个家有什么用呢?家本来是心灵的港湾,而在曹七巧做主的家里,没有一丝的温暖的气息,不仅是给不了最亲近的人心灵上的安慰,反而是一张恐怖的大黑网,使在这个家里的人窒息,每一个家人都是她宣泄这么多年来在姜家受的委屈的对象。

转型中的洪流中,被吞没的又何止是一个曹七巧,虽已成过去,可我们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点曹七巧的影子,也许只是我们不再是以被黄金锁住,用金锁

劈人的形式表现出来罢了

第7篇:《金锁记》读书笔记

范文一

张爱玲是一代才女,她的人生早熟、奇特、充满传奇色彩,她的性格聪慧、执着、特立独行、不受束缚,她对周围的事物有着敏感、深刻、独到的认识,她的作品凄幽、秾艳、苍凉,充满了人性的主题。《金锁记》是她的早期作品,发表时她不过只有二十三岁,但作品已经是相当成熟,从取材的视角、思想的深度和表现技巧方面,都有突破,当时及后世的评论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金锁记》是以李鸿章次子李经述的家庭为原型的。小说写了一个大的封建家族中一个只有名份但却出身低微、没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的大半生,她既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害人者。主人公的名字叫曹七巧,是麻油店小老板的女儿,之所以能够嫁到姜公馆这样的公侯之家,是因为丈夫是个天生的软骨病人,而且姜家又出了很多钱。但嫁到姜家之后,她因出身低微,倍受婆婆、妯娌乃至自已的丫环的蔑视和冷落,得不到起码的尊重。她心里喜欢小叔子姜季泽,但季泽却是只限于和她开开玩笑。于是本来要强、泼辣的她就愈发口无遮拦,疯疯颠颠,别人也就愈瞧不起她。只有她的哥哥嫂子让着她,是因为向她要东西。十年后成了寡妇的她分到了自已的公馆,有了家产,她就把全部心力用在了护住钱财上,为自已带上了一套金色但沉重的枷锁。为了钱,她撵走了有意找她的姜季泽,病态地拆散了女儿的婚姻,故意在儿子、儿媳间制造矛盾。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表面上看,曹七巧是被金钱迷乱了心性,变成了一个有着疯子的审慎和机智的狠毒、绝情、病态的人,但其实是她的人性被所处的环境逼迫、扭曲的结果,在当时社会中具有普遍性,而这种普遍性是与封建社会的根本相联系的。作为女人(不仅是女人),除了生存必需的物质外,男女之爱是她们的基本需要。但身处没落公侯之家的七巧却连正常的生理和感情需要都得不到满足。她生命中有三个男人:丈夫、小叔子季泽、儿子长白。丈夫是个天生的软骨病人,在她看来是没有生命的肉体,要是能有点人气就好了,她无法得到爱欲的满足,甚至连她自已也弄不明白怎么会有了两个孩子。姜家只不过是让她来侍奉他,她因此最终分到了姜家的财产。

季泽是她心中爱着的人,喜欢到了身不由已的地步,但季泽虽然在外面寻花问柳,可在家里却不敢太造次,只限于和她开开玩笑,他有他的原则。分家后季泽来找她,向她做了表白,但她却认为他是来骗钱的,不是真情,所以把他撵走了。可以看出她的渴望除了性爱之外,还有情爱,但因为猜疑,她放弃了这种机会。我不认为作者只想表现金钱的胜利。但此后,她抛弃了这么多所获得、保护的财产,就成了她生命的唯一依托。从丈夫、季泽得不到爱,她忍受着情欲的煎熬,产生了疯狂般报复的病态心理,对所有男女之爱充满忌妒,包括儿子长白、女儿长安。儿子长白成了她生命中唯一的男人,她让已结婚的长白整夜陪着她通宵聊天,讲小夫妻的性生活,最后逼得儿媳妇自杀身亡。与丈夫结合只是使她获得了家产,季泽只给了她爱的煎熬,长白则在她的管教下成了一个浪荡子,连同女儿长安,都成了她病态心理的牺性品。她生命中的三个男人都不能给她爱,作为女人,她的一生是可悲的一生。更要说明的是,这个黄金的枷,不是她自已愿意戴的,是社会强加在她身上的(作为正常的女人却因为金钱原因嫁给了一个废人,这种违反人性的作法,在封建社会是司空见惯的,女人大多是无法反抗的),最后她被金锁压疯了,想摘也摘不掉了。小说没有痛诉,没有反抗,只给人一种苍凉的感觉。

张爱玲关注人性,表现人性,《金锁记》写的就是人性受到压抑以至扭曲的故事,小说充满了人生味(张爱玲语)。在张爱玲看来,什么是人生味呢?她在散文《道路以目》中写道:有挣扎、有焦愁、有慌乱、有冒险,所以‘人的成份’特别的浓厚。我喜欢它,便是因为‘此中有人,呼之欲出’,我想这便是她对于人生味的解释吧,就是人生的本来状态,人和社会的复杂性,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朴素(张爱玲语,出自《自已的文章》),当然也可以反过来理解。比如对七巧拒绝姜季泽求爱时描写,就是真伪并存,虚实共有,使人物更加可信、鲜活。

小说的语言简练、凝重,比喻新奇,人物对话上颇有《红楼梦》的风格。注重制造典型场景和人物心理刻画,借鉴了电影的一些表现手法。小说不足的地方我认为在某些地方主观性太强,比如对曹七巧主观上为什么那么看重钱,交待得不够,令读者推断起来就有些牵强。在刻画人物时也有这种缺憾,做不到象《红楼梦》那样不露痕迹地表现人物的内心和性格。这也许是现代小说的特点,但仍然给人有些突兀的感觉。

范文二

张爱玲擅长描写各种各样的女性。《金锁记》也不例外。这篇小说记录了一个发生在19世纪初旧上海女子身上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地位低下的女子。她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给了当地的一户大户人家—姜家七巧的丈夫从小就是残疾。七巧的为人十分泼辣、刻薄,再加上嫁了个废人,便特别不招姜人待见。于是她便不停地反抗,这样她在别人眼中可就算得上臭名昭著了。过了几年,她的丈夫、婆婆相继去世。姜家便分了家,七巧脱离了这个封建大家庭,带着儿女搬到外面住。然而她的生活并没有好很多,相反她的下半生过得十分悲哀:三爷姜季泽来找她,她毫不留情地拆穿了他骗钱的把戏,葬送了自己的爱情;儿子成家后,由于嫉妒儿媳,她把儿媳活活气死了;女儿在30多岁的时候好不容易找了个人家,她偏从中搅和,断送了女儿的一段好姻缘最后,这个不幸的女人在郁郁中死去。

张爱玲的这篇小说用了许多写作技巧,其中我认为最成功的要属侧面描写。在文章的开始,作者并没有正面介绍姜公馆的情况,而是借两个丫鬟的床头夜话将整个家族的人物关系和大致情况都交代清楚。这倒和《红楼梦》开头借冷子兴之口演说宁、荣二府的兴衰颇有些相似。接下来,作者又在两个下人的交谈中将七巧的身世向读者作了交代。再由大奶奶、三奶奶背后的闲言冷语说明了七巧的为人以及她在姜家低下的地位。

这一系列的侧面描写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使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亲眼看看这七巧究竟是怎样的。别急,在这一系列的铺垫之后,七巧出场了——瘦骨脸,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寥寥十几个字便活脱脱地刻画出了一个精明的妇女形象。接着作者便展现了七巧的语言及行为,她替二小姐说媒,气得二小姐直哭。短短四五千字,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形象,人物关系交代地一清二楚。

张爱玲的一枝生花妙笔着实令人佩服。我认为最妙的一个侧面描写在最后。七巧晚年的时候,作者并没有花费笔墨去正面描写她。而是通过童世舫的眼看了出来——门口背者光立着一个身材矮小的老太太,在童世舫心中这是一个疯子。

小说的题目叫《金锁记》,为什么要叫金锁呢?我认为是故事的主人公七巧被金钱套住了。别人爱她,她说那人是看上了她的钱;自己的侄子和女儿玩,她说是侄子欺负女儿,想霸占她的家产;女儿上学丢了东西,她便上学校找校长讨公道就这样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锁,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害的自己没得到幸福,也害的自己的孩子前程被断送。当然这金锁也可以理解为封建社会的桎梏。

在这篇小说中曾多次提到了月亮。月亮是凄凉的象征。月亮的变化也折射出了人物内心的变迁。开场时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下去这预示着一个没落时代的一个没落的家族;模糊的状月,像石印的图画,这是七巧女儿长安眼中的月;彰影绰绰的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是七巧眼中的月;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黑漆漆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是七巧儿媳眼中的月。

从这篇小说中也可以读出一些封建社会的腐朽思想。过去结婚娶亲,大户人家讲究门当户对,小户贫穷人家想攀附权贵。七巧嫁到姜家,她大哥是高兴的。尽管七巧嫁的只是一个残疾人。姜家却是打心底瞧不起她这样一个出身卑微的人,连底下的丫鬟都敢对她议论纷纷。这样势力的思想在今天也是存在的。一个人当了官,底下便有许多人吹捧他,一旦这个人没落了,那些原先吹捧他的人便会做鸟兽散。有一句俗语说得好富在深山有远邻,穷在闹市无近亲。

读完全文,我七巧的感觉不是厌恶,更多的是同情与可怜。生活在那样一个没落的时代是不幸的,七巧所受到的种种不公正的待遇也不是她能逃避的,所以她只有选择反抗——以自己的方式。

第8篇:《金锁记》读后感

人生就是这样的错综复杂,不讲理。

—张爱玲

关于张爱玲,我已经描述过很过了,这次不想再陈述了,只简单的说,他是一个传奇,她因为家庭原因,所以变得早熟,在自己的作品思维独特,理解深刻,对外界事物十分敏感,作品以凄幽、秾艳、苍凉著称,充满人性的主题。

《金锁记》这篇写于张爱玲23岁时,但是作品已经相当成熟,思考和文字的表达已经有相当的深度,由此可见张爱玲的早熟,这篇小说是以李鸿章次子李经述的家庭为原型,小说写了在一个大封建家庭中,只有名分没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凄惨的一生。她名叫曹七巧,是麻油店老板的女儿,他在小说中既充当了一个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又充当了一个害人者,但又似乎可以理解。他因为钱嫁进姜家,给一个软骨病的少爷既做夫人,又做奴隶,地位十分低微,甚至连丫环都看不起她,但她喜欢小叔子姜季泽,但是虽然姜季泽在外面花天酒地,但在家里还是收敛着,七巧也就陷入了爱情的煎熬中,后来七巧从姜家分得自己的一份家产后,变成了守财奴,一心的维护自己只剩下的钱,给自己戴上了沉重金锁,这也是这题目的道理。后来七巧因为担心别人会骗走自己的钱,而拒绝了前来表白的姜季泽,因为七巧从嫁进姜家后一直备受蔑视,从丈夫那里得不到爱情的需要,对于小叔子的爱又只有煎熬,于是她开化寺变得变态,丧心病狂的妒忌所有幸福的人,最后甚至亲手拆散了二子和女儿的婚姻,吸着鸦片。

他的一生中有三个男人,丈夫,姜季泽,儿子,没有一个能给她需要的爱,这就是导致她如此丧心病狂的原因,当然张爱玲不只是想表现七巧有多可恶,张爱玲的母的是剖析人性,揭露社会,那个变态的社会让人如此扭曲,那金锁是那个社会逼的七巧戴上去的。

七巧才,一个可恶又可怜的人。

上一篇:改进我的教学方法下一篇:农行银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