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解读(精选8篇)
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农业农村农民政策论述及解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农业的论述总共是八句话,每一句话都有深刻的含义。
1、【报告原文】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解读】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也深刻表明党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具体,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描绘了‚三农‛发展的新前景。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2622元增加到2011年的6977元。阿克苏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2508元增加到2011年的68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快速持续增长,坚持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确保农民持续大幅增收,体现了党和国家、自治区、地区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和重视,证明了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2、【报告原文】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解读】根据十八大报告精神,今后几年,国家将制定更多的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好政策,为农村的发展增强后劲。近年来,随着阿克苏地区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的逐步推进,城乡各项改革逐步深入,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城乡交流合作日益加强。今后的重点工作就是统筹资金投入、统筹城乡建设规划、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文明。
3、【报告原文】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解读】今后,国家将把更多城市资源向农村调配,通过城市来带动农村发展。
4、【报告原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解读】现代农业定义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简明的意思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大规模的进行生产用于出售农产品的农业。
农牧业现代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首要问题。相对阿克苏地区而言就是要着力打造优质果、棉、粮、畜‚四大基地‛,培育新型农民,优化农业结构,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展500万亩高效节水农业,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构建‚以农兴牧、以牧养林、以林护农‛新格局。
着力抓好以红枣、核桃为主导的450万亩林果管理,加快特色果品‚东进西出‛营销步伐,把阿克苏‚红枣、核桃、苹果‛打造成为全国驰名品牌,真正使林果业成为生态建设的‚防护林‛、农民增收的‚摇钱树‛。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信息化、农民组织化和农业产业化程度,力争2015年超亿元龙头企业达到30家,80%以上农户参与并受益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十二五‛末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的目标。
5、【报告原文】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解读】对阿克苏地区而言,就是逐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步增长机制。逐步提高财政支农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随着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比例增加,2015年达到20%左右,2020年稳定在25%以上的水平,压缩和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固
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每年的平均递增不低于3%;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保证 50 %的土地出让收入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税费提高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优先保证失地农民的培训、就业、居住、社会保障,投入比例不低于新增建设用地收入的90%。
6、【报告原文】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解读】进一步规范土地承包合同的管理,全面落实土地承包合同的签订和发放。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自愿选择、自主兴办、自我受益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类专业协会。全面落实中央集体林权制度和改革政策,从实际出发,先行做好试点工作,维护林果承包者享有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
7、【报告原文】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解读】报告提出要改革征地制度,其核心是将合理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使农民和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社会保障。以土地市场价值为依据,实行公平补偿,做到先保后征,规范土地征用管理,不断加强对失地农民的管理,建立健全失地农民保险预警预测
制度,实行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在贷款、税收、场地等方面对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提供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土地被征占农民的就业、住房、生活保障和养老问题。
8、【报告原文】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解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基础问题。我们要突出抓好对农村饮水、电力、道路、交通、通信、垃圾处理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投入,增强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用,逐步实现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接轨,确保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2012年12月23日关于2013年农村工作会精神
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以及明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总体思路等‚三农‛重大问题作出新的部署。农业部部长韩长赋23日就会议精神进行了解读。
要让务农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
韩长赋说,这次会议再次强调,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是因为,我国主要农产品供给已经由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的总量平衡、丰年有余,转变为目前的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今后确保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质量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
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粮食产量达11791亿斤,已连续9年实现增产、连续五年稳定在10500亿斤以上。但是,供求缺口仍然在逐年扩大,进口数量逐年增加,进口品种逐年增多。
同时,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成本快速增长,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攀升,农业土地租金和融资成本不断上涨,而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
韩长赋对此表示,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对重要农产品品种进行战略平衡,着力强化农产品市场调控,切实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调动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迫切要求健全农产品价格支持保护制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务农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他说。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做到‚两个加快‛
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讨论稿)》,并强调要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韩长赋说,贯彻落实中央要求,推进‚四化同步‛,必须做到‚两个加快‛: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使农业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设施装备改善、劳动者素质提高驱动,更多依靠一、二、三产业发展联动、‚四化‛良性互动,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农业的组织和制度创新,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确保农民‚收入倍增‛要再拓宽渠道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在‚收入倍增‛中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农民收入至少应与城镇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并力争超过。韩长赋说,十八大提出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意味着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需实际增长7%左右。
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重点是稳定家庭经营收入、促进工资性收入增长。为此,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优化品种结构,加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增加农业经营收益。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利益分配机制,加强农业产业损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推动减免流通费用,让农民从价格上升、产品增值中得到更多实惠。
同时,扩大农民就业创业空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推进农民创业基地建设,扶持农民创办小微企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加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明年力争粮食再丰收农民收入增速不减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确定,明年农业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是:‚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再获丰收,确保农民收入增长势头不减。
韩长赋说,明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核心目标,以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支撑,千方百计使粮食产量稳定在10500亿斤以上、农民收入增幅保持在7.5%以上,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持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资源利用率。
我国尚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 作为大量消耗资源、影响环境的建筑业, 应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 贯彻执行国家, 行业和地方相关的技术经济政策, 全面实施绿色施工, 承担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2]。
1 我国绿色施工的实施现状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推广, 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绿色建筑设计、绿色施工作为在建筑业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 已经为众多的业内人士所了解。但需要说明的是, 绿色施工虽然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但在其实际的推行中, 绿色施工的作用并不明显, 函待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绿色施工同绿色设计一样, 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 如生态与环境保护、资源与能源利用、社会与经济发展等。真正的绿色施工应当是将“绿色方式”作为一个整体运用到施工中去, 将整个施工过程作为一个微观系统进行科学的绿色施工组织设计。绿色施工技术除了文明施工、封闭施工、减少噪音扰民、减少环境污染、清洁运输等外, 还包括减少场地干扰、尊重基地环境, 结合气候施工, 节约水、电、材料等资源或能源, 环保健康的施工工艺, 减少填埋废弃物的数量, 以及实施科学管理、保证施工质量等[3]。
当前, 大多数承包商只注重按承包合同、施工图纸、技术要求、项目计划及项目预算完成项目的各项目标, 没有运用现有的成熟技术和高新技术充分考虑施工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施工技术并未随着新技术、新管理方法的运用而得到充分的应用。施工企业更没有把绿色施工能力作为企业的竞争力, 未能充分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做到保护环境、节约能源, 没有认识到绿色施工作为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是实现建筑领域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的关键环节。
2 绿色施工的概念与原则
2.1 绿色施工的概念
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 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 实现四节一环保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 是绿色施工技术的综合应用, 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中的具体体现[4]。
绿色施工技术是用“可持续”的眼光对传统施工技术的重新审视, 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施工技术, 是源生于传统施工技术的全新技术[3]。
2.2 绿色施工的原则
2.2.1 绿色施工是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实施绿色施工, 应进行总体方案优化。在规划、设计阶段, 应充分考虑绿色施工的总体要求, 为绿色施工提供基础条件。
2.2.2 实施绿色施工, 应对施工策划、材料采
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进行控制, 加强对整个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
3 绿色施工的重要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 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满足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同时建筑业自身也必须符合国家节约资源能源和生态保护的基本要求。
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施工方法能够显著减少对场地环境的干扰、填埋废弃物的数量以及在建造过程中使用的自然资源, 同时, 还可将建筑物建成后对室内空气品质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而且这种施工方法对于在投资决策、规划设计阶段一些可持续技术应用效果的实现也具有重要作用。如:据北京市卫生监督所统计显示, 北京的职业病发生出现急性中毒增加、慢性中毒减缓的趋势, 而且从1994年到2000年10月份的统计中, 北京66%至70%的急性职业中毒发生在建筑行业, 引起急性中毒的原因主要违反操作规程, 简化操作工艺, 向防水涂料中掺兑含有苯等毒害性物的劣质稀释溶剂, 毒害性物不能迅速挥发, 浓度达到一定程度, 就可迅速使人中毒[5]。
因此, 在工程施工中落实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可持续的建筑业的重要体现, 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4 实施绿色施工的具体措施
4.1 减少场地干扰、尊重基地环境
工程施工过程会严重扰乱场地环境, 这一点对于未开发区域的新建项目尤其严重。场地平整、土方开挖、施工降水、永久及临时设施建造、场地废物处理等均会对场地上现存的动植物资源、地形地貌、地下水位等造成影响;还会对场地内现存的文物、地方特色资源等带来破坏, 影响当地文脉的继承和发扬。因此, 施工中减少场地干扰、尊重基地环境对于保护生态环境, 维持地方文脉具有重要的意义。
4.2 施工结合气候
合理选择施工方法、施工机械, 安排施工顺序, 注重布置施工场地时结合气候特征可以减少因为气候原因而带来施工措施的增加, 资源和能源用量的增加, 有效的降低施工成本;可以减少因为额外措施对施工现场及环境的干扰;可以有利于施工现场环境质量品质的改善和工程质量的提高。
4.3 节约资源 (能源)
建设项目通常要使用大量的材料、能源和水资源。减少资源的消耗, 节约能源, 提高效益, 保护水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施工中资源 (能源) 的节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4.3.1 水资源的节约利用。
4.3.2 节约电能。
4.3.3 减少材料的损耗。
4.3.4 可回收资源的利用。
4.4 减少环境污染, 提高环境品质
工程施工中产生的大量灰尘、噪音、有毒有害气体、废物等会对环境品质造成严重的影响, 也将有损于现场工作人员、使用者以及公众的健康。因此, 减少环境污染, 提高环境品质也是绿色施工的基本原则。
4.5 实施科学管理、保证施工质量
当前我国绿色施工推行有限, 还未达到系统综合的程度, 绿色施工的作用并不明显。这除了认识上的不足外, 企业管理水平低, 绿色施工经济性效果较差是一个主要原因。因此, 实施绿色施工, 必须要实施科学管理,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使企业从被动地适应转变为主动的响应, 使企业实施绿色施工制度化、规范化, 充分发挥绿色施工对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增加绿色施工的经济性效果, 增加承包商采用绿色施工的积极性。
结束语
实施绿色施工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阶段的应用, 对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绿色施工涉及到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生态与环境保护、资源与能源利用、社会与经济发展问题, 是绿色施工技术的综合应用。实施绿色施工应遵循减少场地干扰、尊重基地环境, 施工结合气候, 节约资源 (能源) , 减少环境污染, 实施科学管理、保证施工质量的原则。各种绿色施工技术正是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 在科学实践中产生并完善的。实施绿色施工, 必将会成为社会的必然选择。
摘要:通过对绿色施工的实施现状的分析与对绿色施工的概念及原则的阐述, 分析了当今施行绿色施工的重要性, 解读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阶段应用 (绿色施工) 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绿色施工,绿色施工技术,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慧娟..推广绿色施工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2]绿色施工导则条款1.1、1.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二七年九月十日.
[3]竹隰生, 任宏.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施工[J].基建优化, 2002, 4.
[4]绿色施工导则条款1.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二七年九月十日.
6月14日,国务院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将大气污染防治定位为“重大民生问题”和“经济升级的重要抓手”。9月12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量化了未来5年我国在PM2.5治理、淘汰落后产能和调控煤炭消费比重等方面的发展目标,重点提出“推进挥发性有机物(VOC)污染治理”、“强化节能环保指标约束,提高节能环保准入门槛”、“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等举措。这就对社会和企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绿色消费、清洁生产的要求。尤其是对于与VOC排放密切相关的软包装企业而言,如何在发展过程中降低生产成本,减少VOC排放,减小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提升自身绿色水平,已经成为当前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其实,早在2010年9月,为了在印刷行业全面推广绿色印刷,环境保护部与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签署了《实施绿色印刷战略合作协议》,指出要在印刷企业中推广执行绿色印刷标准,规范生产流程,实现绿色生产。
绿色印刷标准先期共分为三大部分,即凹版印刷、平版印刷和票据印刷,后期将根据这三项标准的实施和推广效果,再考虑进一步扩大种类范围。其中,与平版印刷和票据印刷相关的绿色印刷标准均已出台,并得到了印刷企业的积极响应,凹版绿色印刷标准目前也已上报环境保护部,进入征求意见阶段。相信,软包装企业都非常关注这一标准。下面,笔者就介绍一下凹版绿色印刷标准的重点内容。
考虑的主要环境影响
由于印刷是一种服务方式,因此绿色印刷标准根据印刷行业的习惯和管理方式,对印前、印中和印后3个环节进行规范,并根据这3个环节来确定服务的过程,超过这3个环节的服务不在标准的控制范畴。同时,考虑到目前印刷企业的实施影响效果,此次凹版绿色印刷标准主要针对以下环境影响实施标准制定。
(1)企业对周围造成的环境影响;
(2)生产过程对工人、消费者的环境影响;
(3)生产所用的原辅材料的回收和再生;
(4)生产所用的原辅材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控制;
(5)企业环境保护的措施、制度和管理规章;
(6)国家提倡的新工艺和新技术;
(7)国家明令禁止的落后工艺技术;
(8)最终产品的环境行为控制。
标准编制重点
标准适用于纸、塑及其复合材料的凹印产品及其印刷生产过程,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1)围绕凹印产品生产(印制)环境特性,制定控制指标和要求;
(2)凹印企业的污染排放应符合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要求;
(3)凹印印前的环境问题;
(4)凹印印刷和印后的有机溶剂;
(5)凹印的资源节约;
(6)积极采用促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防污减排的先进技术和生产工艺;
(7)印刷过程采用有机溶剂干燥回收装置或应有溶剂干燥排放处理装置;
(8)提倡采用水性油墨;
(9)使用共挤与无溶剂复合工艺,降低VOC的产生;
(10)加强有机溶剂和含有机溶剂材料的回收并制度化。
标准重点突出了降低VOC排放的要求,其中涉及降低VOC排放的要求在评分标准中占据24分。同时,明确提出溶剂挥发的重点工位必须安装独立的溶剂回收装置,然后在后期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溶剂的再利用,如溶剂的热能回收、溶剂的再使用等。溶剂和油墨的具体回收利用措施如下:
(1)建立溶剂回收设施;
(2)建立墨箱、墨盘剩余油墨的回收制度;
(3)建立清洗印版、墨箱与墨盘油墨的稀释剂回收制度;
(4)建立油墨、稀释剂回收利用制度;
(5)建立复合溶剂回收利用制度;
(6)建立清洗复合涂布版、胶箱与胶盘胶黏剂的稀释剂回收利用制度;
(7)建立剩余胶黏剂、稀释剂利用制度。
凹版绿色印刷标准中规定的禁用溶剂种类见表1,油墨和胶黏剂使用要求见表2。
凹版绿色印刷标准的推出将对软包装企业提出新的要求,软包装企业不仅要做好原材料的VOC控制,更要在生产过程中避免资源浪费,降低VOC排放,实现清洁生产。我们看到,对于VOC排放问题,各地相继推出了相关的排放标准,如2010年11月,广东省出台《广东省包装印刷行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标准》;2013年9月,北京市发布的《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分解》中规定,包装印刷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将于2014年制定,同时制定产品VOC限制标准。可以看出,对于包装印刷行业尤其是VOC排放较严重的软包装行业而言,节能减排已刻不容缓,让我们一起积极行动起来!
(根据作者在中印协凹印分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讲整理)
2012-12-13
发展农业节水有了顶层设计
——水利部办公厅常务副主任王韩民解读《国家农业节水纲要》出台背景和重要意义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农业节水纲要(2012—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出台有何重要背景和重大意义?参与《纲要》编制的水利部办公厅常务副主任王韩民对此进行了解读。
记者:请您谈谈《纲要》出台的背景。
王韩民:《纲要》出台的背景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节水工作高度重视。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对发展节水灌溉进一步作出安排部署,强调要把节水灌溉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大战略和根本性措施,全面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党中央、国务院之所以对农业节水如此重视,主要是基于以下四个原因:
首先,发展农业节水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径。人多地少水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全国年平均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2/3的城市缺水。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而农业是用水大户,近年来农业用水约占全国用水总量的62%,部分地区高达90%以上,而且农业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很大。
其次,发展农业节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长远稳定地解决我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水土资源短缺对农业发展的约束越来越大。要实现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关键在水,最根本的出路在于节水。
第三,发展农业节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加快推广先进实用农业节水技术,可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农业生产资料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取得节水、节地、节能、节肥、减排、省工等综合效益,促进农业科学发展。
第四,发展农业节水是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的迫切需要。随着极端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影响加剧、现代农业发展对水的依赖和敏感程度提高,加强以节水灌溉为主的农田水利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极为迫切。
另一方面,虽然发展农业节水是如此重要和迫切,但却缺乏专门的政策性指导文件。目前,我国有效灌溉面积为9.25亿亩,节水灌溉工程面积4.38亿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87亿亩,虽然节水灌溉发展成效明显,但总体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需要,缺乏专门的政策性文件提供指导。根据相关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国将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95亿亩,其中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确保5000万亩、力争新增1亿亩。到2020年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将力争达到7.6亿亩。而要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发展农业节水,就必须强化顶层设计,为规划编制、政策完善、工程建设、管理改革提供指导。
早在2001年,中央农办就将农业节水作为重点课题列入研究计划,成立了由中央农办、水利部牵头,原国家计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务院研究室、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等单位参加的课题组,着手编制了《全国农业节水发展纲要(2001-2010年)》。
为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决策部署,把节水灌溉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根本性措施,进一步明确农业节水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使农业节水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发展的用水需求,水利部于2011年7月,又成立了《纲要》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门工作班子,以《全国农业节水发展纲要(2001-2010年)》和近年完成的相关规划为基础,赴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江苏、新疆等地对节水灌溉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广泛听取地方意见和建议,组织相关人员多次集中研讨,并正式征求了中央农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科技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气象局等部门意见,进行了多次修改完善后,编制完成了本《纲要》。
记者:《纲要》的出台有何重要意义?
王韩民:大力促进农业节水,对于推动现代农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一项利国惠民的战略性工程。
《纲要》明确提出了从2012年到2020年我国农业节水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导向、分区和分类指导、工程措施和支撑体系、体制和机制创新以及组织领导和实施等内容,对推进节水灌溉发展农业节水,进行了顶层设计,为规划编制、政策完善、工程建设、管理改革提供了指导。
具体来讲,《纲要》出台的意义有以下五点:
首先,《纲要》的出台有利于从整体上全面推进农业节水。《纲要》强调运用综合性的措施,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科技、工程等多种手段,到2020年,在全国初步建立农业生产布局与水资源条件相匹配、农业用水规模与用水效率相协调、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节水体系。在指导思想上强调“四个着力加强”,即着力加强工程、农艺、农机等节水措施的综合运用,着力强化农业节水的科技支撑,着力创新农业节水工程管理体制,着力健全基层水利服务和农技推广体系。
其次,《纲要》的出台有利于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统筹谋划农业节水工作。《纲要》在编制过程中,与《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全国抗旱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水利发展规划(2011—2015年)》、《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全国节水灌溉规划》以及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等规划进行了协调和衔接,目标任务与政策措施都保持了一致。
第三,《纲要》的出台有利于强化对农业节水的分区分类指导。《纲要》强调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对农业节水工作分区分类指导。综合考虑各个地区不同的自然地理与气候条件、水土资源状况、生态环境、水利工程基础、农作物种植结构以及农业农村发展需求,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东北、西北、黄淮海和南方等地区农业节水发展的分类指导意见。
第四,《纲要》的出台有利于推动农业节水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纲要》在强调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强调要创新农业节水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出要完善农业节水政策法规,建立严格的农业用水管理制度,增加农业节水投入,建立政府扶持和农民参与的农业节水发展机制,完善农业节水技术服务体系,深化农业节水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一步增强农业节水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第五,《纲要》的出台有利于强化节水的公益性,明确了政府在农业节水发展中的责任主体地位。《纲要》在工作方针上,提出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加大公共财政对农田水利投入,明确地方政府职责,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民以及社会力量参与农业节水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农业用水新机制。
总之,《纲要》的出台必将极大地促进农业节水工作和节水型社会建设,进而对促进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降低农业生产自然风险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学习贯彻《国家农业节水纲要》
推进节水灌溉大发展
——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王爱国解读《国家农业节水纲要》
2012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家农业节水纲要(2012-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深入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1号文件、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部署,切实把节水灌溉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根本性措施来抓的具体体现,《纲要》从宏观层面和空间布局上对大力推进农业节水作出了全面部署和统筹安排,进一步明确了总体要求、体系构成、分区指导、重点工程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和组织实施意见,对于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缓解水资源紧缺矛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如何准确把握《纲要》内容,以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如何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就此,记者采访了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王爱国。
记者:如何全面准确地把握《纲要》的主要内容?
王爱国:《纲要》共分6章28条,明确提出了农业节水的总体要求、体系构成、分区指导、重点工程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和组织实施意见。我们在贯彻落实中,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准确把握好《纲要》对发展农业节水提出的总体要求。《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农业节水发展的思路和要求,概括起来就是“一个指导思想”、“五项基本原则”和“一个发展目标”。“一个指导思想”,突出了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彰显了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兴水治水理念,围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和水资源高效利用,要求严格水资源管理,优化农业生产布局,转变农业用水方式,完善农业节水机制,着力加强农业节水的综合措施,强化科技支撑,创新工程管理体制,健全基层水利服务和农技推广体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农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五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坚持因地制宜,分区实施;坚持突出重点,示范推广;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坚持建管并重,深化改革。“一个发展目标”即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基本覆盖农业大县;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亿亩,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3亿亩,其中新增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5亿亩以上;全国农业用水量基本稳定,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全国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面积达到5亿亩以上,高效用水技术覆盖率达到50%以上。这些思路和要求,是对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战略部署的细化实化,所提出的农业节水发展目标是综合考虑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节水的要求和资金供给可能等实事求是地提出的,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我们一定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并贯穿到农业节水工作的全过程,推动农业节水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二是要准确把握好《纲要》对建立农业节水体系明确的主要内容。农业节水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工程、技术、行政、管理、法律等多种措施的结合体,从农业生产布局、种植结构、水资源配置到工程、农机、农艺、管理等措施的有机结合,涉及到多个领域和多个环节。《纲要》强调要突出抓好优化配置农业用水,调整农业生产和用水结构,完善农业节水工程措施,推广农机、农艺和生物技术节水措施,健全农业节水管理措施等五个方面的工作,到2020年,在全国初步建立农业生产布局与水土资源条件相匹配、农业用水规模与用水效率相协调、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农业节水体系。这些都是事关农业节水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和核心举措,也是是对长期以来农业节水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应该充分体现在节水灌溉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工程建设和运行管护等环节中。
三是要准确把握好《纲要》对发展农业节水实行的分区指导原则。《纲要》在统筹考虑种植结构、规模、气候特点、水资源条件、农业生产方式、经济条件以及地方积极性等因素,将农业节水的发展区域在空间上划分为东北、西北、黄淮海和南方四个地区,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明确了四个地区的发展重点、目标任务,以及适宜的技术路线、种植模式和节水措施。东北地区西部要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东部要加大现有灌区节水改造和新灌区建设力度。西北地区要严格按照水资源配置总量,控制灌溉发展规模,在适宜地区大力推广滴灌、喷灌技术;内陆河区优先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维护生态安全。黄淮海地区的井灌区重点发展管道输水灌溉,积极发展喷灌、微灌和水肥一体化,推广用水计量和智能控制技术;渠灌区、井渠结合灌区重点发展渠道防渗,因地制宜发展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在地下水超采区严格控制新增灌溉面积。南方地区以渠道防渗为主,适当发展管道输水灌溉,大力发展水稻控制灌溉;丘陵山区兴建“五小水利”工程,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实现农田水利现代化。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搞好顶层设计,完善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突出重点任务,推动农业节水科学发展。
四是要准确把握好《纲要》对发展农业节水推进的重点工程。《纲要》对推进农业节水重点工程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规模化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农业节水技术创新、山丘区“五小水利”建设等五个方面的工作。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要骨干工程和田间工程同步改造,优先安排粮食主产区、严重缺水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规模化推广工程,就是以东北、西北、黄淮海地区为重点,集工程、农艺、农机和管理等措施于一体,建设一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规模化推广工程。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工程,核心是建设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县,完善田间基础设施,推广改土、覆盖、倒茬、平整土地和秸秆还田、土壤墒情监测等技术。农业节水技术创新工程,要开展节水灌溉技术标准、灌溉制度、新产品与新技术研发和综合节水技术集成模式等方面的联合攻关,集成和再创新形成适应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节水模式,并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山丘区“五小水利”工程,要以西南地区为重点,在具有一定降水条件的地区大力推进“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这些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工程,也是老百姓热切期盼的民生工程,有些是实施多年近年来有较大突破的工程,有的是近年来加大力度着力推进的工程。实施好这五大工程,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总结近年来工作实践中的经验,不断完善制度,创新体制机制,扎实做好推进工作。
五是要准确把握好《纲要》对发展农业节水要健全的体制机制。农业节水工程建设管理任务重、难度大,且面广量大、服务千家万户,必须创新长效发展体制机制。《纲要》强调要完善法规政策、推行节水灌溉制度、增加农业节水投入、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完善技术服务体系、深化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七个方面的管理改革。完善法规政策,当前首要任务就是尽早出台《农田水利条例》,研究支持农田水利特别是发展节水灌溉的长效机制。推行节水灌溉制度,就是要结合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大力推行科学灌溉制度,节约用水、科学用水。增加农业节水投入,就是要进一步落实好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特别是大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相关政策,不断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业节水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农业节水的各项工作。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就是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首创精神,鼓励农民广泛参与农业节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就是要加快建立健全以乡镇或小流域为单元的基层水利服务机构、专业化服务队伍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三位一体”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深化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明晰农业节水工程产权,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和管护经费。要足额落实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加快落实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政策。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就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用水价格形成机制和水费计收机制,强化监管,增加工作透明度。这些改革的方向和主要内容都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也被广大农民和基层水利工作者所认可,应该在今后的工作中抓好落实,强化管理出效益,深化改革添活力,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
记者:如何贯彻落实好《纲要》,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发展实现新跨跃?
王爱国:贯彻落实好《纲要》,不仅需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纲要》的内涵和要求,更重要的是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能不能抓落实,善不善于抓落实直接关系到《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的实现。我们一定要以执政为民的理念、高度负责的精神、科学严谨的态度、改革创新的勇气、求真务实的作风,凝心聚力,扎实工作,坚持不懈地把农业节水这件惠及亿万民生的大事办好、好事办实,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城乡同步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是抓紧做好相关规划编制和前期工作。根据《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尽快编制完成《全国灌溉发展总体规划》、《全国牧区水利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等规划,规划要做好与《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全国节水灌溉规划》等的衔接。进一步完善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规划经审查和审批后,作为安排农业节水补助资金和整合相关资金的重要依据。要选择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加强水资源论证和技术方案比选,严格项目审查审批,确保工程前期工作质量。水利部属流域机构、相关事业单位要对节水灌溉前期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必要时进行技术审查和水资源论证。要高度重视部分地区旱改水增加地下水开采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问题,水资源短缺和生态脆弱地区严禁超采地下水扩大灌溉面积,加强大规模渠道防渗及节水后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地膜覆盖薄膜回收和残留降解等基础研究及监测工作,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二是切实加大节水灌溉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主导作用,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和资源整合,进一步加大对农业节水灌溉的投入力度。增加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等项目资金规模,提高建设标准和补助比例;足额计提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中央和省级统筹部分也要加大对节水灌溉的支持力度;实施好将抗旱、节水设备纳入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政策,落实好鼓励农业节水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政策,继续对生产和维修节水灌溉设备所需国内不能生产的部分关键零部件执行进口关税优惠税率。在经济作物种植区、规模化农业园区鼓励使用金融资金发展节水灌溉,探索多种形式的财政贴息办法。落实好水利部《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实施细则》,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特别是农民积极参与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在保障灌溉面积、灌溉保证率和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工农业用水水权转换机制,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农业用水权转让资金要全额用于支持节水灌溉发展。
三是加大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力度。按照“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要求,加快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全国251处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任务,适时启动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提高农田排涝能力。以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补助为引导,以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依托,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主要平台,发挥农村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等资金合力,全力推进以节水为中心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突出搞好大中型灌区田间工程、小型灌区节水改造和山丘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以西北、东北、黄淮海地区为重点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全面抓好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积极推进西北、黄淮海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以牧区水利试点项目建设为引导,结合退牧还草、草场围栏、京津风沙源治理、牧民定居等项目建设,依据牧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主要牧区,因地制宜地发展节水灌溉饲草地,力争到2020年新增节水灌溉饲草料地面积2000万亩。同时,积极推广水稻控制灌溉、坐水种、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等节水措施,力争每年落实节水灌溉措施面积2亿亩。
四是强化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行管护。制定完善高效节水灌溉和农业节水项目管理办法,规模以上项目按规定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承包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竣工验收制,强化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监管。鼓励和引导受益农户直接参与小型工程建设管理,发挥监督作用。继续深化大中型灌区、泵站骨干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足额落实公益性工程管理人员经费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以落实管理责任主体、管护措施和管护经费为核心,加快小型农业节水灌溉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切实落实农田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财政适当补助政策。按照促进节约用水、降低水费支出、保障灌排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推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完善用水计量,加强水费计收与使用管理。到“十二五”末,地表水灌区逐步实现计量到斗口,有条件的地方计量到田头;井灌区全面推广地下取水计量和智能监控系统。提高节水灌溉工程信息化管理水平。要实行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和超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水。加强水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2013年底前完成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任务;积极研究政策,加大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专业化服务队伍建设的扶持力度,提高对农民发展节水灌溉的指导和服务水平。
五是强化技术支撑。通过产学研结合,加强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和技术集成的联合攻关,加快成果转化。加强灌溉试验站网建设和节水灌溉制度试验,完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标准体系,加强监测评价。建立项目实施专家对口援助机制,提供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撑。加强与农机、农业技术服务机构等的合作,在节水灌溉技术模式、设备选型与运行维护等方面为农民提供指导。充分发挥灌溉试验站、抗旱服务组织、节水灌溉公司等专业化服务队伍在节水灌溉、抗旱减灾、设备维修、技术推广等方面作用。鼓励有关骨干企业开展区域农业节水工程规划设计、设备供应、施工组织、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等全过程服务。各级政府组织开展针对基层水利技术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基层人员管水、用水的能力。
六是严格市场监管。完善节水灌溉设备和产品标准体系,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培育骨干企业,提高设备质量和产业化程度以及行业整体水平。严格市场监管,加强监督检查,定期发布产品认证和质量监督抽查信息,及时公布质量监督检查结果,实行不合格产品及企业退出机制,规范市场秩序。实行设备产品生产成本定期核算、最低成本指导价发布制度,规范招标、投标程序,遏制恶意低价竞争。加强对节水灌溉设备生产和销售企业售后服务的监管,提高售后服务水平。
第一 了解有机食品的定义
有机食品是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标准组织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防腐剂、除草剂、调节剂、添加剂等化学合成物质和转基因技术等,是一种真正源于自然,国际公认的高品质、无污染、最安全的食品。除此之外,目前以有机食品、有机农业为起源,还派生出一系列的有机行业和有机产品,有为有机食品配套服务的有机加工、有机饲料、有机肥料、有机包装行业,以及有机服装、有机家具、有机化妆品等有机产品,已逐步形成有机产业。
第二必须知道有机食品与无公害、绿色食品的区别
绿色食品是指经过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总称。其所谓安全只是生产中允许限量使用人工合成化学品,即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允许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化肥和添加剂,把农药残留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无污染也只是污染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因此绿色食品实际上称不上真正的无污染、安全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是指其安全质量符合有关强制性国家标准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农产品及初加工品。一般认为目前无公害农产品标准是强制性标准,绿色食品标准是推荐标准,有机食品标准是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三者共同构成农产品标准的“金字塔”,有机食品标准位于“金字塔”的塔尖,是农产品最高标准;中部为绿色食品标准,是农产品的居中标准;基部为无公害农产品标准,是农产品的基本标准。
第三 有机食品的前景及发展趋势
崇尚生态、崇尚自然已成为时代潮流,加上国际上对转基因食品的争议,以及全球“疯牛病”、“口蹄疫”、“SARS”病毒、“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相继爆发,许多发达国家为保证国内食品安全,加大了对有机食品的需求,国际有机食品市场正在以每年20%至30%的速度增长,目前国际有机食品市场总额仅为110亿美元,预计到2006年,欧盟有机食品市场销售额将增至580亿美元,美国增至470亿美元,而日本将有65%的民众购买有机食品。发达国家销售的有机食品,大部分依赖进口,德国、荷兰、英国每年进口的有机食品分别占消费总量的60%、60%和70%,有机食品正在成为发展中国家出口创汇的新兴产业。如果我们能占到欧美有机食品市场万分之一,每年就可以增加1亿多元的外汇收入。我国有机食品出口贸易额已从1995年的30万美元,上升至2001年的2500万美元,年出口增长率在50%以上。茅台酒厂是我国最早获得有机认证企业之一,2001年底,茅台酒获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颁发的有机食品认证书,成为中国出口免检产品。新证书给茅台国际营销带来的最直接变化之一就是:2002年茅台酒出口量较上年增长幅度为86%。有机食品市场上价格一般是常规食品的3—5倍,辽宁盘锦市大洼县开发的有机猪,目前年出栏总量才3千头,价格是普通猪的3倍,一客商竟然要订20万头,我县开发的有机大米市场销售价达10.40元/公斤。由此可见,有机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有机食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目前,我国的有机食品无论是规模还是发育程度还很低,总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有机食品主要有辽宁的有机大米、有机猪、浙江的有机茶、江苏的有机蜂蜜。谁能抓住机遇,抢先发展,就能占领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各级政府日益重视发展有机产业,许多国内外企业看好有机食品开发,有机招商具有较大潜力。2002年,句容市在1亩田未转换的情况下,`中国农民合作社信息网详情咨询客户服务热线:400-6789-288
规划茅山有机农业圈,由政府组织在北京召开有机农业推介会,引进项目十四个,总投资达5788.8万元,目前引进资金已超亿元。
第四 发展有机食品的意义
当前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中央很重视,江泽民同志2002年3月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提出“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保护农村饮用水源地,保证食品安全”,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中提出“环境保护工作,要着眼于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200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建立健全认证、标识和公示制度,尽快使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形成品牌”,表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有机产业的发展。去年人代会期间,人大代表提议要加强食品安全,代表了广大老百姓的呼声。不久前,出现的“SARS”病毒流行,“禽流感”蔓延,向人们敲响了生态警钟,更要求我们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机食品是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符合食品安全需求的高质量、高品位食品,位于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构成的食品金字塔的塔尖。另一方面,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关税壁垒被拆除的同时,绿色壁垒却不断的加高。
由于标准的提高和农药污染的加重,我国出口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已大大下降,大规模退货的现象屡屡发生,发展有机食品将成为中国农业突破绿色壁垒的一条出路。因此有机产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途径和推进循环经济最佳载体,是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是实现“两个率先”和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发展有机产业是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人体健康的需要,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生态县、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建筑新的经济增长点、变生态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打破国际“绿色壁垒”的重要举措,是发挥宝应特色,打造宝应品牌的重要内容。
第五 发展绿色食品需具备的有利条件
一是我县生态环境良好。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地表水质量接近国家Ⅱ类水标准,土壤环境质量良好。境内空气新鲜,绿树成荫,荷花飘香,水质清澈。二是自然资源丰富。县域水网密布,滩地众多,盛产荷藕、鱼虾螃蟹、龟鳖珍珠,是全国水产品生产重点县。主产稻、麦、棉花、油菜、大豆和多种蔬果,是全国优质粮棉生产基地。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目前,全县已形成荷藕、棉花、水产、畜禽、水稻等 5 大系列的产业化工程,组建了荷仙、得宝、银宝等一批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产业化逐步壮大。四是我县生态氛围浓厚。从领导到群众,自上而下都有着浓厚的生态氛围,人们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意识强烈,并具有一批较强生态意识的技术人员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我县发展有机产业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五是我县农业科技先进。具有优良的传统农业种植技术,农业科技贡献率在全扬州市名列前茅,为有机食品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六是我县有机食品建设已有一定基础。目前已初步在范水镇、安宜镇、射阳湖镇建成了832亩有机稻米、200亩有机蟹、800亩有机藕(包括射阳湖镇600亩、原水泗乡200亩两处)和与之配套的有机食品专用肥等五大基地,得到了省环保厅的批准,列入全省有机食品示范基地,并以省环保厅和县政府名义在五大基地树立了标志牌,其中范水镇中宝德园有机农场832亩有机稻米,已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论证,其余基地正在转换,并已经以全县范围向国家环保总局申报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为指导全县有机产业发展,县政府委托南京农业大学编制了《宝应县有机产业发展规划》。
`中国农民合作社信息网详情咨询客户服务热线:400-6789-288
该规划已于去年7月通过了省环保厅组织的专家组评审,并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县委、县政府还专门召开了创建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县协调会,出台了《关于加快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县建设,打造“生态宝应”的工作意见》,成立了创建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县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县生态建设办公室和有机食品办公室,明确了乡镇环保负责人和环保助理,为创建有机食品基地县奠定
一、校训:厚德、博学、砺志、笃行
校训是学校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学校特色的体现,是师生行为的准则。为更好地体现我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本学期经学校行政会议多次酝酿讨论,制定了“厚德、博学、砺志、笃行”八个字为我校新校训,新校训既含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又充分体现了现代的先进教育理念,且文字简明、易读易记。相信长期践行校训,通过潜移默化、感染熏陶,对我们培养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快速发展,一定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厚德”,语出《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有推崇、重视之意。“厚德”即崇尚人的品德,重视人的品德教育。体现了我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通过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致力于培养老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关爱学生的为师之德。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遵纪守法意识、责任意识、文明意识、感恩意识和诚信品质。基本要求为:爱国奉献、文明守纪、团结互助、感恩知礼。
“博学”,语出《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博学”既指广泛学习,也指学识渊博。体现了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教育教学质量视为学校的生命线,致力于养成学生自觉学习、博采众长、踏实勤奋的良好学习习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扎实文化基础知识,学识渊博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基本要求为:努力学习、不耻下问、专心致志、博学精思。
“砺志”,语出清〃李渔《慎銮交〃久要》:“待我砺志青云,立身廊庙,做些显亲扬名的大事出来”。砺:磨砺、磨练。志,意志,志向,理想。“砺志”,即磨练意志,追求远大志向和理想。既体现了我校重视学生优良意志品质的培养,也体现了我校师生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甘落后、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基本要求为:志存高远、吃苦耐劳、自信自强、奋发向上。
“笃行”,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笃”有坚定之意。“行”即行动、实践。“笃行”即坚定地付诸行动,使目标得以实现。体现了我校师生努力践行厚德博学、砺志成才的信心和决心。基本要求为:学以致用、脚踏实地、身体力行、持之以恒。
二、校风:和谐有序 昂扬向上
其核心理念是“和”,“和”是协调,是合作,是沟通,是融洽,“和谐”是学校氛围的终极追求,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和谐有序”是学校发展的主体氛围,“有序”主要是指秩序,秩序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是所有工作的基础,教育更是讲究张弛有度,规范有序,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学校活动有序进行;“和谐”则是学校工作的终极追求,教师和谐发展,学生和谐成长,师生和谐共进,学校成为人全面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源发地,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昂扬向上”是学校秉承的精神追求,是一种前行的姿态,是一种奋进的方式,更是一种勃发的精神。五十多年风雨坎坷路,臻坚人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从未放弃昂扬的姿态,始终以上进的态度,以精进的方式,去赢得前进的方向。未来,需要我们共同创造,在创造的进程中始终不变的是臻坚人昂扬的斗志和奋进的姿态。
三、教风:敬业 严谨 博学 善导
敬业——爱岗敬业,是良好教风的内在灵魂,是教师基本的职业要求和道德规范。
严谨——严格谨慎,一丝不苟,这是每位教师律己律人,治教治学的基本要求。
博学——教师必须要广泛涉猎各种书籍,提高专业水平,掌握精湛教学技艺,厚重教育底蕴,才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
善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品行修养的雕刻师,良好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学生成长、进步的关键。
四、学风:勤学 好问 善思 苦练
勤学——勤于学习,勇于探究,力争上游。
好问——敢于发问,善于发问,在不断发问中巩固旧知识,学会新知识。
善思——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学会在思考中求得知识的真谛。苦练——意志需要磨练,知识需要训练,在练中成长,在练中进步。
背景
长期以来, 我省水利建设着重于从水源方面增加供水, 而加强用水管理、节约用水做得不够, 对于农业用水管理比较粗放, 用水效率低下, 存在水资源浪费的现象。农业是山西省第一用水“大户”, 农业节水是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主战场。为进一步加强我省农业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管理工作,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促进科学用水、合理用水, 实现农业用水可持续发展, 急需编制农业用水定额。
2008 年,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晋政办发〔2008〕 1 号文件发布的《山西省用水定额》, 该定额的颁布在取水许可管理、用水计划下达、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水资源规划、节水评估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在推动全省节水工作和水资源管理等方面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但该定额未包含农业用水, 不利于我省农业节水的发展。为此, 根据水利部水资源〔2007〕158 号文件要求和《水法》相关规定及《山西省水资源管理条例》, 山西省水利厅水资源处于2014 年8 月下发《关于开展用水定额修订工作意见的通知》 (晋水资源〔2014〕10 号) , 山西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开展山西省地方标准农业用水定额的编制工作。
依据相关规定:“国家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 在习总书记关于“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的指导下, 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提高用水效率出发, 结合我省农业用水实际情况, 特编制山西省地方标准《农业用水定额》。在编制过程中, 山西省水利厅组织有关单位, 充分收集、整理、分析了全省农业现状用水资料, 结合山西省农业实际情况和发展状况, 广泛征求了有关专家和有关部门以及各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并参考了国家和相邻省份已颁布的农业用水定额, 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太原组织召开了山西省地方标准《山西省用水定额第1 部分:农业用水定额》审查会。
总体要求
结合山西省的水资源情况及用水结构, 提出以下4 个方面总体要求:
用水总量:贯彻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实行农业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以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 大力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及作物水分生产率。用水方针:着眼我省水源特点, 鼓励优先利用黄河水、积极使用地表水、节约保护地下水。用水技术:积极总结推广各种先进适用的农业节水新技术。
编制原则
本标准编制的原则是根据当前山西省农业生产现状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农业发展用水的技术需求, 在充分考虑我省农业用水现状水平、水资源条件、灌溉工程形式、水源类型、灌区规模的基础上制定, 力求使所制定的标准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
科学性原则
制定农业用水定额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 以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程规范、规划和科研成果为依据, 并通过调查研究农业生产、生活用水等基本情况, 获得详实可靠的数据资料, 在此基础上采用规范、正确的分析计算方法和程序, 合理制定农业用水定额。
节水性原则
农业是我省的用水大户, 在制定农业用水定额时一定要体现节约用水的方针, 制定的标准实施后, 确能起到促进节约用水的作用。定额水平既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又符合节约用水的发展趋势, 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实用性原则
充分考虑全省各地的自然条件、农业种植结构、各地区间水资源量丰枯差异及水质状况、用水总量指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工程技术条件等因素, 建立不同地区的农业用水定额标准, 便于实施和管理。
动态调整原则
用水定额是在一定生产条件、一定时间下制定的, 它与具体的生产技术条件、用水条件等相联系, 一般其稳定时间在3 ~ 5 年左右, 其后再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水资源条件及其开发程度、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等情况适时调整。
标准解读
《山西省用水定额第1 部分:农业用水定额》地方标准共7 部分, 主要内容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体要求、用水行业分类和代码、农业灌溉分区、农业用水定额表。
第1 部分为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农业方面开展涉水规划编制、节水管理、取水许可管理、取用水计划管理、规划水资源论证、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水利工程设计工作。
第2 部分为规范性引用文件。列出了标准引用的3 个规范性文件。
第3 部分为术语和定义。对标准中涉及的作物灌溉用水定额、畜牧业用水定额、渔业用水定额、水文年、调整系数等5 个术语进行了解释说明。
第4 部分为总体要求。规定了山西省农业用水定额标准4 点要求:贯彻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实行农业用水总量控制;以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 大力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及作物水分生产率;着眼我省水源特点, 鼓励优先利用黄河水、积极使用地表水、节约保护地下水;积极总结推广各种先进适用的农业节水新技术。
第5 部分为用水行业分类和代码。本标准根据GB/T 4754 的规定, 将用水行业分为门类、大类、中类和小类四级, 编码方法如下:
门类采用字母顺序编码法, 即用A、B、C、D、E等表示。
大、中、小类依据等级制和完全十进制, 用三层四位阿拉伯数字表示。
大类代码由前两位数字组成, 采用层次编码法和数字顺序编码法, 从01开始依据大类体系的排列次序按升序赋码;中类代码由前3 位数字组成, 第3位为中类的顺序码;小类代码由4 位数字组成, 第4 位为小类的顺序码。中类、小类的顺序分别从1 开始, 按升序排列, 最多编到9。
第6 部分为灌溉分区。根据我省的自然地理状况划分不同灌溉分区, 全省分为:晋北区 (Ⅰ) 、晋中区 (Ⅱ) 、晋东南区 (Ⅲ) 、晋南区 (Ⅳ) 4 个区。
第7 部分为农业用水定额表。表1规定了作物灌溉用水定额。表2 规定了作物灌溉用水定额调整系数。表3 规定了林业用水定额。表4 规定了畜牧业用水定额。表5 规定了渔业用水定额。
主要内容
农业用水定额包括主要作物灌溉、牲畜、渔业用水定额。编制时充分考虑各分区水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及用水总量控制指标, 提出对应各分区及全省主要作物的灌溉、牲畜、渔业的用水定额和不同工程、水源、规模类型的灌溉用水定额的调节系数, 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能够直接服务于取水许可、用水计划、节约用水、水资源论证等水资源日常管理工作。
作物灌溉用水定额:受地区、水文年型、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灌溉方式、水资源特征等因素的影响, 本次编制的作物灌溉用水定额分2 种水文年 (50%平水年、75% 中等干旱年) 、4 个灌溉分区 (晋北区、晋中区、晋东南区、晋南区) 、2 种灌溉方式 (地面灌溉、微灌) 。
作物包括谷物类 (冬小麦、春小麦、玉米、谷子、高粱) 、薯类、豆类、棉花、糖料 (甜菜) 、牧草、水果 (果树) 和蔬菜 (茄果类、豆类、叶菜类、根茎类) , 共计15 种类作物, 98 个定额。
林业灌溉用水定额:包括育种和育苗 (苗木、育材林) 共计2 种, 4 个定额。
畜牧业用水定额:包括牲畜 (牛、马、猪、羊) 、家禽 (鸡、鸭) , 共计6 个品种, 6 个定额。
渔业用水定额:包括虾、鲤鱼、鲫鱼、草鱼等的用水定额, 涉及1 种, 1 个定额。
定额指标确定依据
1. 灌溉用水定额
灌溉用水定额是指农作物、林果、牧草、青贮饲料等植物灌溉用水, 反映了灌溉用水情况, 由净灌溉定额、斗渠 (或井口) 及以下渠系输水损失和田间损失组成, 指折算到斗口或井口的灌溉用水定额, 主要依赖于现状用水调查结果。
本次编制的作物灌溉用水定额考虑了井灌、渠灌、井渠结合3 种水源情况;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灌溉、土渠地面灌溉、喷灌、微灌5 种灌溉工程形式;大型、中型、小型3 种灌区规模。涉及作物、灌溉工程形式、水源类型、灌区规模等不同组合形式96 个, 在我省应县、榆次市、阳城县、芮城县等13 个典型县的调研数据16 450 个, 同时收集分析了1949 年以来的水利、农业、气象等相关数据。
在制定作物灌溉用水定额时, 将全省分为4 个区是根据全省地理气候特点划分的;设置2 种水文年, 是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8-1999 确定的;蔬菜分为4 类, 是参考蔬菜农业生物学分类, 结合山西省蔬菜种植情况确定的。
本次编制作物灌溉用水定额, 采用典型调研的方式, 以调查典型县典型单元主要作物现状用水量为基础, 以现状年实际可供水量为控制条件, 汇总各分区的需水量和可供水量, 进行水量平衡计算, 经过反复调研、多次调整, 编制了全省各分区斗口 (或井口) 主要作物的毛灌溉用水定额。
将主要作物的毛灌溉用水定额乘以各分区斗口 (或井口) 以下灌溉水利用系数, 制定出各分区主要作物的净灌溉用水定额。
2. 灌溉用水定额调整系数
灌溉用水定额调整系数是灌溉系统用水指标的重要参数, 反映不同灌溉工程类型、水源类型、地区差异等影响因素对不同分区、不同县级行政区作物灌溉用水的综合影响。为满足灌溉用水定额的要求, 并考虑灌溉工程类型、水源类型等因素的影响, 特提出调整系数。
由于不同分区、不同县级行政区地域条件、灌溉工程方式以及水源类型等不同, 使用单一的标准灌溉用水定额, 不能反映当地实际情况。为提高用水定额可操作性, 提出相应的调整系数。各地在执行时, 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参考调整系数, 适当进行调整。
3. 畜牧业用水定额
在一定的计量时间内, 规模化饲养牲畜、家禽用水量的限额, 包括养殖场地冲洗、牲畜饮用、饲料清洗和拌和用水。
牲畜用水定额调查了阳高县、平遥县、长治县、临猗县等13个典型县, 涉及养殖场、家庭圈养、零星散养3种形式, 主要调查范围包括牲畜、家禽等, 共取得6 370个数据。对典型县牲畜、家禽的数量、用水定额进行汇总, 以牲畜、家禽的数量为权重, 分别加权平均求得全省牲畜、家禽的用水定额。
4. 渔业用水定额
反映单位产品 (或用水单元) 生产或活动全过程的合理补水量, 由蒸发量、保持水体清洁与外界交换的水量、斗渠或井口及以下渠系输水损失和鱼塘渗漏损失组成。
渔业用水定额调查了盐湖区、晋源区、忻府区、沁县4 个典型区 (县) 鱼的种类、鱼塘面积、蒸发量、计算时段降雨量、交换水量、鱼塘渗漏损失、输水渗漏损失、渔业用水量等数据进行汇总, 分别计算出调查典型单元的渔业亩均用水量。以典型单元的鱼塘面积为权重, 加权平均求得各分区渔业用水综合定额。采用同样方法, 以分区的鱼塘面积为权重, 计算全省渔业用水定额。
标准创新点
农业灌溉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目前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
本次编制的农业用水定额主要结合我省的自然气候、水资源条件、灌溉方式、现状农业用水水平等实际情况, 首次制定了具有我省地方特色的农业用水定额标准, 填补了我省农业用水定额方面的空白。本标准具有以下创新点:
1.本标准的作物灌溉用水定额包括谷物、薯类、豆类、棉花、糖料、水果、蔬菜及其他作物共计15 种农作物灌溉用水, 基本涵盖了我省主要耗水的农作物种类;林业用水2 种、畜牧业用水6 个品种及鱼塘补水1 种, 共计4 大类109 种用水定额。
2.农业灌溉用水定额设置了不同作物、灌溉分区、2 种水文年, 实际使用更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
3.本标准提出了全省不同分区及不同县级行政区的作物灌溉调整系数, 标志着农业用水工作向标准化、定额化、科学化、技术化方向发展。
预期效果
绿色化学即是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消灭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和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绿色化学的理想在于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不再产生废物,不再处理废物。它主张在反应过程和化工生产中对环境友好,从根本上也即生产源头上消除污染,符合理想要求的反应就是绿色反应,符合理想要求的化学工业就是绿色化学工业,整个化学就可称之为绿色化学。
一、绿色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绿色化学的研究是围绕化学反应、催化剂、溶剂和产品的绿色化而开展的,如图所示:
原子经济性反应最先由美国Stanford大学的B.M.Trost教授提出,它是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的特点是:化学反应中所有参加反应的原子都进入产物中,没有“废弃物”。例如:化合反应、加成反应和分子间结构互变或异构化的重排反应都是原子经济性反应。然而,它们毕竟只是众多化学反应中的少数几种,所以在化学反应中纯粹的原子经济性反应是不多见的。(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化学实验中,即使是原子经济性反应,也往往会变成非原子經济性反应,因为实验中得到的产物,通常都被当作“废弃物”扔掉。)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收回重用”的办法,使部分非原子经济性反应变成原子经济性反应。
二、绿色化学的十二条原则
Anastas和Warner两人于1998年提出了“绿色化学的12条原则”,这些原则可作为开发和评估一条合成路线、一个生产过程、一个化合物是不是绿色的标准。
1.防止污染优于污染治理—最好是防止废物的产生而不是产生后再来处理。
2.提高原子经济性—合成方法应设计成能将所有的起始物质嵌并入最终产物中。
3.无害化学合成—反应中使用和生成的物质应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无毒或毒性很小。
4.设计安全化学品—设计的化学产品应在保持原有功效同时,尽量使其无毒或毒性很小。
5.采用安全的溶剂和助剂—应尽量不使用辅助性物质(如溶剂、分离试剂等),如果一定要用,也应使用无毒物质。
6.提高能源经济性—能量消耗越小越好,应能为环境和经济方面的考虑所接受。
7.利用可再生资源合成化学品——只要技术上和经济上可行,使用的原材料应是能再生的。
8.减少衍生物—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衍生过程(如基团的保护与去保护,物理与化学过程的临时性修改等)。
9.尽量使用选择性高的催化剂,而不是靠提高反应物的配料比。
10.设计可降解化学品—设计化学产品时,应考虑当该物质完成自己的功能后,不再滞留于环境中,而可降解为无毒的产物。
11.预防污染的现场实时分析—分析方法需要进一步研究开发,使能做到实时、现场监控,以防有害物质的形成。
12.防止生产事故的安全工艺—个化学过程中使用的物质或物质的形态,应考虑尽量减小实验事故的潜在危险,如气体释放、爆炸和着火等。
绿色化学使用化学品的原则是:(1)不用危害品(reject);(2)减少用量(reduce);(3)循环使用(recycle);(4)收回重用(reuse)。简称为4R原则。它的核心是预防污染。
三、绿色化学中重要的概念
以下几个有关的概念,将有助于大家从定性到定量角度更深刻地理解绿色化学。
1.原子经济是由斯坦福大学Barry Trost教授提出来的,它是一个关于有多少反应物转变成最终产物的概念。它的定量表述是:
%原子利用率=期望产物式量×100/(期望产物+废弃产物)式量
由于反应中生成的副产物不易确定,又采用“原子经济百分数”:
%原子经济=被利用的原子总式量×100/使用的所有反应物的总式量
2.绿色化学反应理想的绿色化学反应是参加反应的分子中的原子100%转化成产物,实现“零排放”,充分利用了资源,又不产生污染。
3.绿色产品指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和使用后不会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品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和使用寿命,产品易于回收利用和再生,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易于降解。
四、绿色化学与环境治理
绿色化学是研究和设计在科研与生产过程中,实现没有或尽可能少的环境负作用,遵循“原子经济性”原则,并在技术上、经济上可行的化学过程。绿色化学与环境治理是属于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环境治理是对已被污染的环境进行治理,使之恢复到被污染前的面目;而绿色化学则是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物生成的新策略,即污染预防,如果没有污染物的使用、生成和排放,也就没有环境被污染的问题,所以说防止污染优于污染治理。
绿色化学是对环境更友善的化学,这种绿色意识是人类追求自然界完美的一种高级表现。它不把人看成是自然的主宰者,而是看成自然界中普通的一员,追求的是人对自然的尊重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它和通常讲的“环保意识”不同。通常讲的环保意识带有明显的被动状态,带有明显强的功利目的。当我们谈到污染,污染给人类带来多少疾病,多大经济损失的时候,实际上还是把人放在与自然相对立的位置上,是在以人为中心的基点上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人们可以去治理和解决一些急迫的污染问题,但对于眼下不对人产生危害而仅危害自然的行为反应就不那么积极了。只有在以绿色意识为核心谈环保意识的时候,才会有正确持续的作用。
【绿色农业解读】推荐阅读:
绿色农业的前途与绿色蔬菜超市的市场推广10-26
农业相关政策解读10-02
县农村绿色农业发展建设经验交流09-09
绿色品质铸造绿色品牌05-31
正在修补的绿色——绿色家园,环保先锋07-03
我的绿色我做主---绿色在我心中06-14
实施绿色教育打造绿色学校工作计划06-18
我爱绿色出行06-21
绿色节能论文06-22
绿色金融分析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