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什么是教育(精选8篇)
关于什么是雅思机经?
机经这个词最早出现是在GRE考试的机考中,原意为机考的经验。由于GRE机考的试题重复,所以很多人背以前考过的朋友总结的经验得了高分。而同理,雅思考试真题回忆的总结就变成了雅思机经。小站雅思君友情提示:雅思官方是没有所谓机经题库这样的考试材料的,所有机经的题目和答案都是考生们自己回忆的,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官方答案。官方只出过雅思官方考试指南OG和剑雅真题1-13系类。
如何使用雅思机经
首先,雅思机经是用来帮助我们了解雅思试题的形式和内容的。雅思机经的使用只能是备考复习的参考资料,市面上既没有售卖渠道也没有权威认证出版。因为机经的题量非常巨大,复习起来费时费力,小站雅思君觉得与其花时间背这些所谓的机经答案,不如老老实实做好雅思复习计划,考前一个月再来看雅思机经。
雅思听力机经使用
雅思听力机经可以作为听力词汇补充和听力背景知识拓展,雅思听力机经是没有mp3音频资料的,所有的内容都是文字形式,对听力词汇的掌握没有信心的考生可以借助雅思听力机经来补充词汇。听力中难免有听漏或听不清的情况,考生们在听力机经中了解到的听力背景知识会对考试有一定的帮助。有些聪明的考生还能借助听力机经掌握到考试出题的策略,甚至做出答案预测,这也不失为一种考试技巧哦。
雅思阅读机经的使用
雅思阅读考试时间非常紧张,很多考生需要训练相当一段时间才能在1个小时内完成雅思阅读考试。雅思阅读难在词汇量和题型上,有了雅思阅读机经,考生们能够尽可能了解雅思阅读的学术背景知识,这样做题效率会有所提高,另外,阅读机经中的生词也是很好的词汇量补充。
雅思写作机经的使用
雅思写作机经基本等于历年雅思写作真题库。雅思写作机经的作用很大,建议考生们至少提前2个月获取使用。考生们可以翻阅写作机经,找出出题规律,大作文一般总结话题分类和出题类型。雅思写作话题大致分为8个,社会类,科技类、政府职能类、教育类、环保类、文化类、犯罪类及综合类。出题类型:原因及解决方案,支持某方观点及原因,两方观点优劣势讨论。
小作文就比较简单,只需要做图表类和信息图两类。图表类小作文有柱状图,线性图的数据分析和规律总结;新题图主要是地图题和流程图,一般是将重要信息和变化写出来即可。
雅思口语机经的使用
雅思口语机经也就是雅思口语当季的题库,一般是4个月换一次。雅思口语机经上的话题都是高频话题,考生们按照话题制定每日练习的计划定时定量复习即可。
什么是雅思中的版本
对于没考过雅思的朋友,“版本”这个词可能的确很陌生。雅思考试的每一科每一张卷子都有一个号码,就是“VersionX”,每一个号码只对应一套试题。这个号码是世界通行的,会写在你的成绩单上面。我们在论坛上讨论的“版本”就是这个试卷上的号码,实际上就是试题。特别提醒一下,论坛上一般把Version简写成V,所以大家看到V37、V41的时候不要奇怪。
雅思机经又称雅思民间雅思考试答案题库。由于雅思考试的试题随机选择并重复出现,当基数足够大的时候,所有题目会对应一个较为可靠的出现频率。有较高频率出现的题目,同样也有较低频率的,也有从未出现过的。
9-12月雅思口语part2&3答案解析:诗歌里的词句
Describe a sentence or a few words you like from a poem or a song.
You should say:
What it is
How you know this poem or song
Why you like this poem or song
And explain how you feel about this sentence or a few words
Oh this is a tough question! But the one that really stands out in my mind is the line from a poem by Alfred Lord Tennyson. ‘Tis better to have loved and lost than to never have loved at all’. To me this line is very meaningful and it’s clear what the poet is trying to say. Although it is painful to love someone, then lose them, through separation or death, the process of being in love with someone, being at their side, and sharing love, the struggles of love, too, is better to have experienced, than have not experienced at all. He’s basically saying that despite the suffering, we learn things from intimate experiences in life, and those things can make us stronger people. They build our character, they increase our empathy and understanding of others, and they make us the people we are today. If you hide away from experiences in life, simply to shelter yourself and keep ‘safe’ from hurt or danger, then you will never really be a strong person with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life and human nature. Like most lines of poems and songs, you can interpret this one in different ways, and expand on its meaning. This is something I really like about poems. They are often open to varying interpretations. I think most people are drawn to poems about love and relationships, because these things form the foundations of passion and struggle in our lives, and also these things are the things that confuse us too. Matters of the heart are always hard to deal with, sometimes troubling, and we are all left wondering in our marriages or relationships “is this really worth it? Is it worth the struggle and conflict of personalities being with this person?” – for many relationships involve a degree of conflict, difference of opinion, arguments and strife about differing values and life decisions, and we all think, if we are honest with ourselves “is this really worth it!? It could be easier if I were alone!!’ This quote by Tennyson is a reminder of the value of what we learn from relationships, and even failed relationships or those in which a partner sadly dies. And, therefore on several levels it resonates with me and is meaningful.
Part3
1. Do you think children are interested in learning songs and poems?
I think that children are particularly attracted to songs and poems, actually. I think a lot of kids’ learning involves music, songs and rhymes. This is because it helps vocabulary and ideas stick in their heads, as well as, of course, being entertaining. Children like learning with movement, song and dance, and enjoy being actively engaged in things with other children. Songs provide this, especially if combined with movements, gestures and dance. Performance is a great way to learn and I am a strong believer in performance art being incorporated into curriculums for children in school – it makes them feel encouraged, engaged in the learning materials, and active and happy at the same time. Learning certainly should be much more focused on songs and musical activities in my opinion. Kids find it inspiring – actually, adults do too!
2. Do you think it is easier for children to learn a song or poem than adults?
I think it depends. Some adults are really into songs and poems and can pick up the words really quickly, too. So, I think it depends on the level of motivation. But, in general I reckon that children are more willing to sing and get involved in group performance than adults. Adults can be a bit shy and find these things intimidating, so I think that can prevent them wanting to get into these things, and therefore they aren’t so willing, and because they’re not so willing, they are less likely to remember words of songs and poems if they’re pushed. Having said this, I think most adults remember the words of their favourite songs, the songs they play a lot on headphones or so.
3. What kind of things do you think we can learn from poems?
Poems are like pieces of art in writing. They are expressions of sentiments, emotions, feelings and also descriptions of real life scenes, scenarios and situations. We can learn a lot from poems, and there are a huge variety of different types of poems too – from the more simple and easily-understandable nature poems, to the more deep and mysterious, more abstract poetry. It depends how we approach poems. I once was involved in a poetry class with an American teacher in university and she took us through the history or poetry in the USA over a period of around 100 years, and this was really fascinating. I was especially drawn to the more abstract and radical poets of the Beat Generation, who used irregular rhyme-schemes and approached more daring topics and themes. But, there’s a lot of good and interesting poetry in the world, and I think there are all sorts or types of poetry that are worth learning a little bit about.
4. How can we know the maid idea that the writer or composer wants to convey from a poem or song?
Usually a song is easier to understand, especially a pop song, and the meaning is quite clear from the lyrics, but some poems are more obscure and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at first. It really depends, there’s a huge variety of different types of songs and poems in the world, and some are really literal and easy to understand, whilst others are more mysterious and less transparent in their meanings – full of metaphors and other literary devices that convey meaning in a more subtle way – a way that is harder to initially grasp and understand. When I studied poetry in school I found the older poems harder to understand because the language is a bit different than modern poems and because people are more keen to hide the meanings in lots of imagery and metaphor. Whilst, in contrast, modern pop songs are designed for the masses, written so that anyone can easily understand the meanings very clearly. So, this is one example of a stark contrast between words that are easy to understand and words that are harder to understand in poems an,d songs!
209-12月雅思口语part2&3答案解析:一条好消息
Describe a piece of good news you received.
You should say:
When you received it
Where you received it
What the news was about
And explain how you felt about it after you received it
Some good news that I got recently was the news that my grandmother had recovered from a fairly serious illness. She has been ill, on and off, for a number of years, but this time she was really sick. I do not know exactly what the medical problem was, but it was quite serious and she had to be admitted to hospital for over a week. I was really worried because she’s pretty old, and as we all know, the older you are, the more difficult it is to deal with serious illness and the harder it is to make a good, speedy recovery. Anyway, after a week or so, she had an operation, and the doctors called us to inform us that it had gone really well and she had healed better than expected, and she was allowed to come home. This was great news and I felt massively relieved too, because, if I’m honest, there was a point when I thought she might die. So, it was a big day when we received this news and it made me really happy. We prepared a big meal and organized and cleaned the house, and made it as cozy as possible for her return. I think hearing the news of a family member’s recovery is probably one of the best types of good news a person can receive. Apart from maybe getting your final exam results and discovering you’ve done really well and can get into the university you wanted to get into! That’s also a very common piece of great news that people are elated to receive too, I guess.
Part3
1. When do companies should publicize new information to the public?
Companies usually publicise new information when they have a new product out. They usually do some kind of press release or something like that. It’s important that companies maintain a good relationship with the press and media and whenever there is a big change, like an IPO or a new product launch, or a take-over or a new CEO or something like this, they usually make some kind of external announcement to the public. Usually in the form of a press conference, an article in a newspaper or even a TV presentation. Apple are quite famous for giving quite big conferences before the launch of the latest model of iPhone or another key product, for example. This is what a lot of big companies usually do today.
2. When do we share good news with friends?
People often share good news with friends through a variety of means. It really depends entirely what kind of good news it is, when it comes and who it involves. Some good news is communicated by text message, some good news by a phone call. Other people, for example, if they are going to get married or something major like that, might actually arrange a big dinner with friends or family and then make a more formal announcement at that dinner – almost as a sort of surprise. This sometimes happens, too. So, it entirely depends on the kind of good news that we’re talking about, and how it affects the individuals in question.
3. How would you like to receive good news?
Again, it depends on the news. I’m a fairly laid-back person so frankly I don’t really stand on ceremony much – I’m happy to receive good news by phone, or by text, but generally I prefer to hear some really good news, especially if it’s sentimental or romantic, face-to-face. Like for example when my friend announced his engagement – he told me in person when we were walking in the park after lunch. It was a nice setting to hear such good news and it was quite touching, especially as it was a really sunny day and a beautiful park too. So, I guess if I was made to decide, I’d say that I prefer to receive particularly special good news face-to-face, in person.
4. Should companies release news online or in a real press conference?
Companies should ideally do both, as far as I’m aware. It’s not a subject I know an awful lot about really, because I don’t really follow much business and tech news, but I think that most companies often do both. They have some quite fancy and elaborate press conferences and events, as well as sometimes huge promotions on and offline. I think there is a lot of competition these days, too, which means that companies are increasingly aware that they have to have a range of marketing activities to keep their brand name high profile in potential customers minds. Press conferences are important because that’s when lots of journalists from key media outlets are invited and then those journalists go off and write articles, accompanied by high quality photos, and that helps to promote a company’s activities and new developments to the general public.
关键词: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大学观
本文以《什么是教育》中“大学的观念”和“大学的任务”两章为出发点, 运用其中阐述的部分大学理论对雅氏的大学观进行现代解读, 同时从大学的概念———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校、大学的危机与振兴、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师观和大学生观、雅斯贝尔斯的大学任务观和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文化观五个方面对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中的大学观进行分析, 希望能够对提高大学教育质量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大学的概念: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校
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是一种学校, 但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的学校, 其特殊性在于学生不仅要在大学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大学生具有学习的自由, 大学教师也有教学的自由, 大学是一个自由的团体, 师生享有学术上的自由和民主自治权。
二、大学的危机与振兴
1. 大学的危机。
(1) 学术的毁灭。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 雅氏指出:“由于众多大学并存的现象, 造成了毁灭真正学术的趋势, 因为学术研究为了拥有读者, 只好投其大众之好, 而大众往往只顾及实际的目的、考试以及与此相关的东西。”学术研究失去了应有的神圣纯洁, 反而被蒙上了一层功利的色彩, 这正是大学危机之所在。 (2) 具有独立见解的研究者的缺失。真正的研究者不仅要拥有渊博的知识储备, 而且要拥有独立的见解。雅氏指出:“固定的学习计划解除了单个个人在寻找精神发展之路上所要经历的危险, 但是, 缺少这种精神自由中的冒险, 也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可能性本原, 而仅仅剩下发达的专业知识而已。”基于雅氏的大学理论, 发现我国的大学教育大都太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 缺乏精神内涵, 因此, 培养出来的人才大都缺乏独立的见解, 趋于平庸化。
2. 大学的振兴。
(1) 外部的组织建设。要想建设一所优秀的大学, 外部的组织建设非常重要。雅氏认为:“大学改革只能由大学的人们来决定。这里涉及到两项任务:首先是必要的建筑设施、教授关心学生的生活, 以使他们能把全副精力用于学习上。”因此, 要想发展大学教育, 外部的组织建设非常重要, 通过增加教育教学经费、配备现代化的仪器设备等途径都可以进行大学外部的组织建设改革。 (2) 内部的观念转变。要想实现大学的振兴, 只靠物质方面的改革是远远不够的, 正确的教育观念的指导才是实现大学振兴的先决条件。在大学中, 教师无法保持学生对他发自内心的尊重;原本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实现全面发展, 却变得只看重成绩和现实的利益;原本是为了从宏观上掌握事物的整体, 却只学到了一些肤浅的知识而已。这些错误的观念充斥着现今的大学校园。因此, 实现大学内部观念的转变刻不容缓。
三、大学的教师观和学生观
1. 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师观。
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教师首先应该是研究者。他们所面临的不再是小学生, 而是成熟、独立和精神已有所追求的年轻人。大学教师要以身作则, 指导学生, 让他们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 如果要把大学教师当作教书匠来用, 那就错了。”由此可知,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 应该积极的帮助那些有潜力且可以超越自己的学生, 即使他不是自己的学生, 也应该帮助, 并且把学生当成和自己地位平等的朋友和伙伴, 只有这样, 大学教师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等教育者。通过对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师观的研究, 得出了许多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培养有灵魂的大学教师富有重要启示价值的内容。
2. 雅斯贝尔斯的大学生观。
雅氏指出:“大学生是未来的学者和研究者, 即使他将来选择实用性的职业, 从事实际的工作, 但在他的一生中, 将永远保持科学的思维方法。”大学生有学习的自由, 有权自由支配自己的学习活动和信仰观念。他主张不要为大学生设下太多的规章制度, 因为在规章制度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缺乏独立的个性, 在思维上容易犯模棱两可的错误。此外, 大学之门应该为每一个有能力的年轻人敞开, 而不是只为某些特权阶层和在考试中成绩优秀的人敞开。“大学应该始终贯串这一思想观念:即大学生应该是独立自主、把握自己命运的人, 他们已经成熟不需要教师的引导, 因为他们能把自己的生活掌握在手中。”雅氏的大学生观, 有助于对我国目前的大学生观和教师观的反思, 重塑大学生和大学教师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四、雅斯贝尔斯的大学任务观
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有四项任务:第一是研究、教学和专业知识课程;第二是教育与培养;第三是生命的精神交往;第四是学术。”同时又指出:“就科学的意义而言, 大学的四项任务是一个整体。”其实在雅氏眼中, 科研才是大学最重要的职能和任务, 大学的这四项职能共同构成一项综合性的职能, 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可能单个发挥其中一项职能, 四项职能必须同时发挥作用, 只有这样, 大学才能正常的运转。
五、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文化观
“大学, 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文化组织。大学文化不仅是作为大学内在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 而且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大学的个性和品格而成为大学的标识。”文化是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没有文化内涵的大学只能是一所空壳大学, 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六、结语
《什么是教育》是雅斯贝尔斯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著作之一,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本文以《什么是教育》中“大学的观念”和“大学的任务”两章为出发点, 运用其中阐述的部分大学理论对雅氏的大学观进行现代解读, 同时从大学的概念———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校、大学的危机与振兴、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师观和大学生观、雅斯贝尔斯的大学任务观和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文化观五个方面对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中的大学观进行分析, 希望能够对提高大学教育质量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 译.北京:三联书店, 1991.
[2][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的理念[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7.
[3]彭元.雅斯贝尔斯“大学的观念”简析[J].现代教育科学, 2005, (3) .
希格斯粒子是一种亚原子粒子,也就是说,理论上认为它应当是构成宇宙的最基本组成部件之一。但是它仍然有待实验观测证实。科学家们提出的物理学标准模型预言了这种粒子的存在,其作用是解释为何其它粒子会拥有质量。根据这一理论,在宇宙大爆炸之后,一种看不见的力,即希格斯场和与之相对应的粒子——希格斯-玻色子一同形成。正是这个场赋予其它基本粒子以质量的属性。
为何这一粒子如此重要?
希格斯场赋予整个宇宙中其它粒子以质量的方式可以用游泳者在水池中受到的水的阻力来做比喻。如果粒子没有质量,它们便可以在宇宙中以光速前进,因为质量的本质便是对物体改变其速度的制约性。
这种粒子最早是什么时候被提出来的?
有关这一粒子的理论最早是在1964年由6位物理学家共同提出来的,其中就包括英国爱丁堡的皮特·希格斯(PeterHiggs)教授。他们当时提出这一粒子的目的就是为了解释质量的起源。
理论上,这一粒子的存在将正好补全描述整个宇宙如何运行的物理学标准模型的缺陷,因此它便显得尤其重要。
如何对其进行搜寻?
欧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强大的粒子加速器,它的工作原理是将两束质子流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迎头相撞,在此过程中得到其它粒子。
在1989年至2000年之间,科学家们也曾使用同样位于欧洲核子中心的另一台加速器LEP进行搜寻工作,而由于经费不足被关停之前,美国的Tevatron加速器也进行过对这一神秘粒子的搜寻工作。
科学家们如何能知道自己究竟是否发现了这样的粒子呢?
如果在LHC加速器中进行的数以十亿计的对撞实验中真的产生了希格斯-玻色子,根据预测,它应当是不稳定的,会迅速衰变为更加稳定,质量更小的粒子。物理学家们需要对这些衰变产物进行分析,并且通过分析来推断这种被称为“上帝粒子”的神秘粒子是否存在。在分析过程中,希格斯粒子是否存在会从数据图形的峰值中体现出来。
六点重大影响:
1.揭开质量起源之谜
物体的质量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物理学界,而希格斯玻色子恰恰被认为与宇宙中一切物体的质量起源有关。希格斯玻色子与一种场有关,那就是所谓的希格斯场,理论上认为这种场充斥着整个宇宙。当宇宙中的其它粒子在这一场中运行时便获得了质量的属性。这就有点像是大家都在一个游泳池里游泳,然后身上都会被打湿,在这里,被水打湿就像是物体获得质量一样。
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家杰奥·哥斯达(JoaoGuimaraesdaCosta)表示:“希格斯粒子的机制让我们能够理解粒子获得质量的途径和方式。”哥斯达是去年欧洲核子中心宣布疑似希格斯粒子发现时,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所属ATLAS探测器设备的标准模型召集人。他说:“如果没有这种机制,那么所有的一切物体都将失去质量。”
确认此次发现的粒子确实是希格斯粒子将证明我们设想的粒子获得质量属性的方式是正确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玛利亚?斯皮罗普鲁(MariaSpiropulu)表示:“这项发现从量子层面支持了我们对于质量来源的看法,而这正是我们当初建造大型强子对撞机的目的。这是一项无与伦比的成就。”
而后,这将进一步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提供解决的线索,那就是:为什么这些粒子拥有这一质量数值?这个值是如何确定的?对此,哈佛大学物理学家丽萨·兰德尔(LisaRandall)表示:“这是一个大得多的问题。确认这的确是希格斯粒子只是整个过程的第一步,此后我们才能更往前走,这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完善标准模型
标准模型是当代粒子物理学的基石,它描述了整个宇宙中所有的粒子。所有被标准模型所预言的粒子此前都已经被找到了,除了希格斯粒子。就在去年宣布初步结果时,欧洲核子中心ATLAS实验设备科学家乔纳斯·斯兰德伯格(JonasStrandberg)就曾表示:“这是标准模型中缺失的一环,因此如果这一发现得到最终确认,那么它将最终证明我们目前的认识是正确的。”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所发现的这一疑似希格斯粒子似乎和标准模型中预言的性质相吻合。但即便如此,标准模型本身也并不完整:例如它没有包括引力,也没有将被认为占据整个宇宙物质总量约98%的暗物质成分考虑进去。
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CMS中心的物理学家帕提·麦克布雷德(PattyMcBride)在上周四表示:“即便有证据清晰地证明目前我们新发现的这一粒子确确实实就是标准模型所预言的希格斯玻色子,即便如此我们对宇宙的认识仍然模糊不清。”他说:“我们仍然不能理解为何引力如此微弱,我们还要面对巨大的暗物质的存在。不过,对于这一已经有48年历史的经典理论来说,迈出了完善的第一步仍然不失为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3.电弱相互作用
确认希格斯粒子还将对电弱相互作用的构建产生重要影响。这种作用是对电磁作用与弱相互作用的统一描述,这两者都是自然界的基本力类型之一。电磁作用描述带电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弱相互作用则描述放射性衰变过程。
自然界中所有力的作用都和某种粒子有关。比如与电磁力有关的粒子是光子,这是一种质量为零的特殊粒子。而弱相互作用力则和名为W和Z的玻色子有关,这两种粒子都拥有很高的质量值。而所有这些粒子的质量来源,便被认为是希格斯玻色子的作用造成的。
欧洲核子中心的斯兰德伯格表示:“如果引入希格斯场的概念,那么W和Z玻色子就会和这个场混杂在一起,在这一过程中它们便获得了质量。”他说:“这解释了为何W和Z玻色子会有质量,并将电磁作用和弱相互作用两种基本力统一了起来,构成电弱相互作用。”
4.超对称理论
超对称理论也将受到希格斯粒子发现的影响。这一理论认为任何一种已知的粒子都有一个“超级伙伴”粒子,这种伙伴粒子拥有轻微差异的性质。超对称理论拥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可以统一自然界中的其它基本作用力,甚至有希望揭开暗物质构成之谜。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一理论的前景黯淡,科学家们只找到了和标准模型预言的希格斯粒子性质极其相似的粒子,但是却没有能发现任何和超对称粒子有关的线索。
5.大型强子对撞机
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是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这一耗资约100亿美元的设备率属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其目的是创建地球上能级最强大的粒子加速器设施。而其中找出希格斯玻色子则被列为了该设备的最优先目标之一。此次最新宣布的结果为LHC此前的结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明,也是对此前一直在这里为达成这一目标而忘我工作的物理学家们所取得丰硕成果的最好证明。
斯皮罗普鲁在去年的一份声明中表示:“这项发现从量子层面支持了我们对于质量来源的看法,而这正是我们当初建造大型强子对撞机的目的。这是一项无与伦比的成就。”他说:“科学家们已经等待了整整一代人的时间,为的就是这一刻。来自全世界各地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粒子物理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们已经为了达成今天的这一成就奉献了数十年的辛勤工作。现在是时候让我们暂时停下脚步,回过头去审视这项发现的意义了,然后再继续进行海量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
希格斯玻色子最早是在1964年由英国物理学家皮特·希格斯和同事们提出的。而这个名字的后半部分则是为了纪念杰出的已故印度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玻色,他与爱因斯坦一同给出了玻色子的定义。玻色子是一类基本粒子,主要包括胶子和引力子等。其负责传递费米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夸克,电子和中微子等等。费米子是宇宙中的另外一种基本粒子类型。
6.宇宙的命运
希格斯玻色子的确认将为科学家们开启一扇大门,让他们得以进行此前无法进行的一些计算。其中一些计算的结果有关宇宙的命运。有一种观点认为宇宙将在未来数十亿年内毁灭。
在进行这样的计算时,希格斯玻色子本身的质量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参数,它预示了时空的未来命运。目前的测量值显示,希格斯玻色子的质量约为质子的126倍,这一质量值几乎已经处在了一个临界点上,它将有可能让宇宙在未来数十亿年内走向毁灭。
约瑟夫·林肯(JosephLykken)是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的物理学家,他表示:“计算的结果告诉我们,在数十亿年之后宇宙将可能面临灾难。”他说:“这或许意味着我们所生活于其中的这个宇宙本身存在着内在的不稳定性,在数十亿年之后这一切都将归于瓦解。”
基本粒子质量之源
若没有希格斯粒子,其他基本粒子就会仍以光速运行,宇宙将仍然是一锅沸腾的基本粒子汤,不能组成物质,生命无从谈起。
希格斯粒子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找到它如此重要?
早在2000多年前,人类便开始追问,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怎样形成的?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说”到如今被科学家普遍接受的标准模型理论,从朴素的形而上学概念到标准模型所预言的粒子陆续被证实,人类似乎越来越接近这一问题的答案。
在标准模型里,宇宙由62种不可再分的基本粒子构成,通过强力、弱力及电磁力这三种基本作用力组合成各种复合粒子,进而构成物质世界。
基本粒子可以分为两大类:自旋为半整数的费米子(fermion)和自旋为整数的玻色子(boson)。费米子是构成物质“实体”的粒子,也称之为物质粒子,而玻色子则传递基本相互作用,也可称为载力粒子。
然而在标准模型建立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却一直困扰着科学家:按照标准模型理论,基本粒子并没有质量,但实验结果却又清楚表明,除了光子以外的基本粒子都是有质量的。
1964年,希格斯等人提出了“希格斯机制”的概念,在理论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希格斯们认为宇宙间遍布“希格斯场”,基本粒子在与希格斯场的相互作用下获得了质量,而形成希格斯场的就是一种新的粒子,被命名为希格斯粒子。
根据对希格斯粒子性质的预言,希格斯粒子的自旋为零,是一种玻色子,所以又把希格斯粒子称为希格斯玻色子。
希格斯理论提出,在宇宙诞生的最初,并没有希格斯粒子的存在,其他的各种基本粒子都如光子一般,以光速横冲直撞。宇宙诞生十几秒后,希格斯粒子诞生,形成了“希格斯场”。除了光子,其他的基本粒子与希格斯粒子发生碰撞后,就如同轻巧的棉花吸饱了水分一般,获得了质量,而速度就慢下来了。
慢下来的基本粒子“夸克”在强相互作用下,抱团组成了质子、中子等粒子,质子和中子又组成了原子核,原子核与电子在电磁力作用下又形成了原子,原子构成分子,由此形成了我们所见到的大千世界。
如果没有希格斯粒子,其他的基本粒子就会仍然以光速运行,不能聚合在一起,我们的宇宙将仍然是一锅沸腾的基本粒子汤,根本不能组成物质,生命也无从谈起。
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是希格斯机制的必然结果之一,假若实验证实希格斯玻色子存在,则可给予希格斯机制极大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它的发现弥补了标准模型的缺漏,奠定了标准模型的基础。
由于希格斯粒子一直未被发现,这些重要的问题一直悬而未决。这个标准模型理论预言的最后一个粒子便一直成为科学家们苦苦追求的目标。
等等,万一希格斯理论被证明是错误的,希格斯粒子根本就不存在呢?
曾获诺贝尔奖的著名粒子物理学家莱德曼表示,如果这样,标准模型理论将被推翻,至少需要进行修改。他表示,“这就像哥伦布启程去寻找印度群岛一样,他和他的信徒们相信,如果没有达到目的,他也会发现一些别的东西,这些东西可能会更有意义。”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很多科学家反倒有些失望,毕竟找到一个48年前就被预言了的“老粒子”多少有些无趣,他们期盼的是更为颠覆性的发现:假如标准模型被推翻,整个物理世界的理论都有可能要重新改写。
寻找希格斯粒子历程艰难花费惊人
上帝粒子之所以取名为希格斯,是因为它是英国科学家彼得?希格斯(PeterHiggs)于1964年提出的(与他差不多同时提出希格斯这一机制的还有其他几个人,一旦希格斯粒子的存在最后被确认,他们将分享诺贝尔物理奖)。
寻找希格斯的工作早在上世纪90年代的LEP对撞机上就开始了。LEP似乎看到了希格斯的小尾巴,可惜LEP对撞机由于要让位于LHC的修建而过早关闭了,从此便与希格斯擦肩而过(现在看来,LEP的能量再提升一点就有能力看到希格斯了)。
接下来前赴后继的是美国费米实验室的Tevatron对撞机,这一领世界风骚近20年的对撞机也对希格斯进行了大力追捕,也模模糊糊看到了希格斯的娇容,可惜这一对撞机正值壮年就被关闭了(被关闭的原因是在能量和亮度两方面都竞争不过欧洲人的LHC对撞机)。
其实在LHC建造之前,美国人已经开始建造超级超导对撞机SSC,按照设计它将是真正的巨无霸对撞机,其能量比LHC还要高3倍,目标也是寻找希格斯。可惜,SSC由于花费惊人(被称为“吞噬金钱的无底洞”)而被美国国会终止了,已经挖好的地洞也被填平(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的人为此叹息,这些花巨资挖的地道可以作防空洞或地道战用啊)。
三板市场是中国证劵业协会主办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由证券公司为非上市股份公司提供股份转让服务。三板市场有“新三板”与“旧三板”之分,“旧三板”是指由原STAQ、NET系统挂牌公司平移到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部分公司及深沪退市公司组成的交易系统。“新三板”是专门为国家级高新区非上市股份公司提供的代办股份转让平台,是由中国证监会、国家科技部设立的。“新三板”的主要功能是实现挂牌公司定向融资,为投资者提供退出渠道,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的蓄水池。2006年1月23日,中关村科技园区获批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
2013年7月国务院发布《金融国十条》要求整合金融资源,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紧接着2013年12月,国务院发文新三板挂牌正式扩容至全国,不限行业、不限地区、不限所有制,凡是存续满两年,业务明确,合法规范经营,均可申请在“新三板”挂牌“上市”,中小企业迎来百年一遇的资本市场大时代;习李十年,开启的一场前所未有的资本盛宴。
未来我国每年至少将有800-1000家中小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交易,无需漫长排队,审核简化,没有利润门槛,新三板是真正意义上“中国的纳斯达克NASDAQ”!未来,新三板将诞生出一大批像谷歌、苹果一样伟大的公司,造就数以万计的亿万富豪,书写一个又一个的财富传奇!您是否做好了准备,以把握这次历史性的财富机遇?
学习《生命教育》有感
在大二的第一个学期一开始我就选了《生命教育》这一门课程。说真的,学习这门课程之后,我对生命有了更高的认识,我从中学会了什么是生命教育,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生命。
那什么是真正的生命教育?
人的生命对人来说是最宝贵的东西,人的生命是高于一切的东西,没有生命了,一切将变的毫无意义,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应该把生命教育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什么是生命教育呢?就是要教育学生把生命放在第一位,不论什么时候都要珍惜生命,善待生命,诠释生命的意义,我们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人的各种素质,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人的生命的存在的基础上的,如果生命消失,教育就会失去原有的任何意义,只有珍惜自己的生命,才能谈的上教育。我们进行的因此,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的求生训练教育、应急处置训练教育等等,这些以增强学生生存能力的训练都属于生命教育的范畴。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的一环,发生在四川的大地震充分说明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一些进行过生存训练的学校的人员伤亡的人数就少。学校、社会、事业团体等都要进行生命教育,增强求生的能力和求生的意识.很多人缺乏这种教育,在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处理,慌乱是造成很多事故的主要原因。在我们遇到生命的威胁的时候要充分利用自己学过的生存技能来妥善处理各种危险境界,让自己脱离危险。实践证明,生命教育是比较具有实际意义的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
那生命的意义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我常常在想。生命的过程就是一个人赤裸的来到这个世界体验生活的全过程。这个过程是否精彩,是否有意义,是否有价值,取决于你对生活的态度和认识。
有的人为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总是梦想着自己能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和壮举,以便能留芳千古。孰不知平凡中蕴藏伟大,平淡中体现价值。你说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与雷锋的助人为乐哪个更有价值?前者死得轰烈,后者去得淡然,你能说哪一个比另一个活得更有意义?
生命的精彩在于有了服务人民,装尽天下人忧郁的胸怀和志趣。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服务的博大胸怀与范仲淹的处江湖之远,居庙堂之高,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的胸襟,便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和境界。
生命因有了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而丰富了内涵;因有了风、霜、雨、雪的浸染而炫丽;因有了悲、喜、苦、乐才更具意义,有了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各种重叠才显得无比灿烂与美好。有了失败的磨砺才会有成功后的欣喜,不断奋斗和攀登的历程让每一个人拥有自己的精彩,体现人生自身的价值。
碌碌无为,自私贪婪,一心只为了渺小的自己,你纵然衣食无忧,花天酒地,可没有朋友,没有目标,没有抱负,又与纯动物无异。你能说你的生命活得有意义?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了威武不屈,贫溅不移,拼搏向上,心忧天下的襟怀,便能于淡然中体现自身真正的价值。壮举只是可遇不可求的偶然经历,平凡的生命中亦蕴含着伟大的意义。生命因了奉献而更具活力!生命因了付出而更具有意义!
那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生命呢?
一般地说,日志不是仅仅罗列生活事件的清单,而是通过聚集这些事件,让教师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思想和相关行为。日志通常需要每天或几天记录一次,至少是每周记录一次。在日志中,记录的是教师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所观察到的、所感受到的、所解释的和所反思的内容,是教师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自由写作。日志的主体部分是教师对观察的记录的白描。每一次撰写的日志都包含一些基本的信息,如事件的日期(若书写日期与发生事件日期不同,需标明);脉络性资料,如:时间、地点、参与者以及看起来可能对研究是重要的事。如果是以这样的方式来记录日志,日后要重读日志的内容,会得心应手得多。
教育日志记录形式
(1)备忘录
备忘录是最常见的日志形式。它通过研究者试着去回忆、写下特定时段的经历,而再现教育实践中的生活场景。在备忘录中,通常有比较明显的时间信号提示。在撰写时需要注意的是:①在一个事件后,越早写备忘录越好;②在靠记忆写备忘录前,不要和任何人讨论,因为那样做有可能影响和修改你的记忆;③最好是依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记录。能完整记录很重要,日后想起任何片段,都可以把它附记于后。④可在活动过程中用缩写符号、片语来简记一些重点,可摘要记录某一时段,这有助于记忆;⑤早一点进行回忆,记忆会更清晰。越晚写需要的时间就越长。
(2)描述性记录
描述性记录包含研究活动的说明,教育事件的描述,个人的肖像与特征(如外表、说话与动作的风格)的叙述,对话、手势、声调、面部表情的描写,时间、地点与设备的介绍等。而身为一个参与行动的研究者,研究过程中特定的情境、个人的言行,当然是描述的重要内容。在任何描述的段落,细节的深描比摘要式记录更重要,典型的事件比一般化的事件更重要,活动的描述比对活动的评估更重要。同样需要强调的是,在任何可能的时候,有人说了什么话,最好直接记录,并用引号表示,或用独立的一段文字说明。即使当时的情景不允许即时记录,也要尽可能在事后的第一时间把记忆中尚比较鲜明的细节、研究对象的话语记录下来。用以描述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情境的文字与措辞,最能呈现其特性,最能从中反映隐藏在个体或群体行为背后的态度,然而,要达到最好的效果,只有尽可能地精确记录才行。
(3)解释性记录
在日志中,除了描述性的记录,还应含有解释性记录:如感受、解释、创见、思索、推测、预感、事件的解说,对自己假设与偏见的反思,理论的发展等。解释不仅会在写下经验时产生,也会在不久之后产生,在写日志时(如观察笔记)有所反思时引发。在每一日的生活里,任何的撰写都宜于日后不断地重复阅读,如此一来,可以发现与修正错误,许多事也会变得更为清晰。在重复阅读所写的内容时,会比在撰写时更容易判断哪些资料是重要的或不重要的。你也可能会发现某些观念与观念之间的新关系。通常一些新的体悟也接踵而来,开放式问句会浮现,并且容易看到哪些仍是需要去做的事。时常,原先在文章中的思路表达,可能被重新建构。
教育日志撰写注意事项
第一,有些教师不钟情于教育日志,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撰写,而是一些习惯性因素的阻碍。要破除这种阻碍,最好的方法也许就是硬着头皮去写日志,在撰写日志的过程中,体会日志带给行动研究者在整理思路、积累资料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以写日志的方式获得个人的一种成就感。当然,要达到这样的状态,需要长期的努力。
第二、日志,具有隐私性,其中的有些内容不宜直接公布于众。当要将教育日志出版时,对于其中涉及的隐私部分,必须征得研究对象的同意,或者作一些必要的技术处理。
第三,如果可能的话,教师可以和同事们分享自己的日志。分享日志的方式可以是直接把日志拿给别人来看,也可以在休息时间里与别人谈论日志所记的内容。这是因为,通过与他人的讨论与交流,可以帮助日志撰写者理清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式。而由于撰写者通常是“当局者”的身份,往往会“迷”于熟悉的事物之中,难以清晰地看到问题的本身。
第四,教育日志的书写要持续地写(两次记录的时间间隔不能过长),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好每天或隔几天安排一个特定的时间来专门写教育日志。在一段时间内,教育日志的撰写可以紧紧围绕某个主题,也就是说,可以结合某个研究的重点来写作。举例来说,你可能正在探究某种教学方式对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影响,则可以就每一节课之内,这种教学方式引起的学生变化、你自己的感受、课堂气氛等方面,来撰写教育日志;也可以定期记下你与班上某位学生的接触,也可以每天或隔几天地记载你新接手的一个班级学生的情况,等等。
在操场上, 学生们欢呼、跳跃得像一只只小鸟, 在每一位教师眼中, 他们都是最美的风景;在课堂上, 学生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 更像夜空中的星星, 让教师满怀憧憬。 教师心中的爱、喜悦与平和让师生关系始终保持着一份童真。
教师和学生交流后, 学生如同花朵沐浴春风, 在阳光的滋养下, 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花朵的成熟绝不仅仅是美丽, 学生们的成长也绝不能只掌握一门技术, 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君子。 所谓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如果孩子生活在赞赏中, 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 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 他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 他便学会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 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周围的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 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互相帮助中, 他便学会关心他人;如果孩子生活在亲情、友谊中, 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 ”
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师直接向学生表达赞赏、传递情感甚至批评的机会都越来越少了。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 我们要坚守什么? 一方面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 与时俱进;另一方面要回归教育本质, 不断追寻教育本源。
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影响。 新时代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也绝不仅仅是知识。 过去, 除了用半导体收音机接收外界信息外, 学生只能听教师讲授;而现在, 知识传播方式很多, 如计算机、手机、网络、图书馆等。 在这样的环境下, 我们更要尊重互联网发展的规律, 尊重教育的规律, 尊重学习的规律。 尽管互联网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但它却无法取代教师。 教师的爱、关心、气质以及人格魅力有时胜过千言万语, 甚至不经意间的一个眼神, 都会改变学生的成长轨迹。
在“互联网+”时代, 人们对速度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渴望。 但教育却是滴水穿石的过程, 它需要教师执着地坚守, 用心地呵护, 真诚地付出。 如此, 教师才能真正影响学生的发展, 这种影响可以通过信息、互联网来达成, 但却不能忽略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 心灵与思想的碰撞。
我以为,在社会转型和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这是一种必然会出现的现象。当下,被扭曲异化的教育让一些人认为,升学和赚钱就是让孩子读书的目的。如果教育者也抱有类似的认识和想法,不仅教育会失去方向,教育者也不可能破解孩子和家长们现实中的读书之困。
自有教育以来,升学和赚钱从来就不是教育的目的。那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
在西方的语境中,“教育”一词有“引导”之意,教育是指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在东方的文化里,《中庸》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之语句,中国古代先哲认为教育是一种“修道”。
再来看看古今中外教育家们的观点吧。皮亚杰认为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不在于接受事实,而是培养创造力、想象力、洞察力;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杜威认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斯普郎格认为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柏拉图说教育是心灵的转向;夸美纽斯说: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梁启超说: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
可见,教育的真谛是为了“使人成为人”,是为了“让人寻找他自己”。
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明白教育的目的和方向是第一位。当“寻找自己”成为孩子们求学的目的时,就不会有一个孩子放弃学习;当“为了让孩子寻找自己”成为理想和信念时,教育者会意识到教育事实上是一种帮助,帮助孩子通过学习来寻找最好的自己。如此,教育行动中才会发生期待与鼓励、尊重与理解的爱的双向互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才会得以实施。
任何目的和方向的迷失都是可怕的,它会演变成一场灾难。在教育中,只有当我们明白了教育的目的和朝向,我们才能找到教育的路径和方法。
当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升学,不是为了赚钱,教育者才不会仅仅把孩子当作知识的容器,知识才不会重要得超过了人本身;当孩子们明白学会“做最好的自己”是教育真正目的,他们才会明白考试和作业并不是学习的全部,才会体会到教育的快乐;家长们也会明白成人比成材更重要。
当教育者明白,教育是为了“使人成为人”,他们就会发现教育在行动上是一种帮助,在方法上是一种唤醒,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教育是一门心灵的艺术,需要“心灵在场”和“爱在其中”,教育的路上需要“爱”一路同行。但“爱”不仅仅是一种观念和行动,“爱”更是一种能力,“爱”需要修炼。在教育中,爱是尊重、爱是理解、爱是关心和鼓励,爱是真心的微笑和温暖的话语,爱是温柔的眼神和温馨的帮助。
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我们说,“寻找自己”不仅是教育的目的,更是每个人一生的事业。在校园,当教育者关注自己生命状态的时候,也是一种自我寻找,这种经常性的自我关注和反思是必须且必要的。教育者只有找到自己,他才能帮助孩子“寻找自己”。
【解读什么是教育】推荐阅读:
什么是中国梦解读05-24
什么是网络教育文凭05-28
学前教育的内容是什么?07-28
幼儿园教育理念是什么09-21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什么?06-29
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06-08
处暑是什么节气,处暑是什么季节09-18
健康教育规范服务解读06-29
不是什么是什么造句07-20
谷雨是什么意思 谷雨的由来是什么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