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解读(推荐7篇)
广告法在社会上是产生了很大反响的,一部法律如果颁布之后,没有得到回应没有反响。 这不一定是什么好事,可是在关注当中又有一些过度解读,有一些误解。比如说,就明星代言而言, 我们所要求的明星代言只是从真实性的角度考虑,而不是不让明星代言。比如说,明星代言的产品或者服务必须是亲自使用过的或者是接受过的。不能为没有使用过的商品,没有接受过的服务代言,这是从广告的真实性出发。你没用过的东西你怎么知道它好,你没有接受过服务怎么能说它好?这也是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使广告更可靠的角度出发的。
再比如说10岁以下儿童代言的问题,有一些广告主,特别是生产儿童用品的广告主不太理解。说我们生产的就是儿童产品,不让儿童代言那让谁代言呢?其实这个里面, 我们讲代言和做广告的表演是两回事。不让代言,不意味着不让儿童在广告的画面里出现,你作为一个表演者是可以的。代言为什么不让做呢 ?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个是10岁以下儿童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是没有行为能力者,是完全无行为能力者,无行为能力是没有对社会判别的能力辨识的能力。一个辨识能力都不具备的儿童,你让他说哪个东西好,哪个东西不好,这有悖广告真实性的原则。再一个是保护儿童身心健康的考虑。如果小孩从小就过早参加到商业活动里面去,父母做经纪人,他们每天就是在聚光灯下、在掌声当中,搞得有的时候把持不住。甚至从小就变得很商业很功利,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没有好处的。从这两个原因考就是不让10岁以下儿童代言这也不是不让做广告。比如一个画面里面需要儿童的形象一个表演者,这个也是可以的。大家有的时候对这个东西有些过度的解读。我们觉得这个广告法的规定,是对真实性作了更严格的规定。而没有对广告的创意和广告的品味作规定相反可能更加鼓励创意,更加鼓励有品位有文化色彩的广告。
一、对文本语言的过度挖掘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我把这对鸟放在一个用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子里还有一卷干草, 那是它们舒适而又温暖的巢。
我把它挂在窗前, 一盆吊兰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 珍珠鸟就像躲进幽深的丛林一样安全。”
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课文《珍珠鸟》的开头部分。一位骨干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的:“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这部分课文, 看看你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学生经过一番研读思考后纷纷发言:
生1:“真好”这个词从一开始就让我们感觉到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生2:“我”用吊兰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 珍珠鸟就感觉到安全了, 这说明作者对珍珠鸟十分喜爱。
生3:“我”还在笼子里放了一卷干草, 让珍珠鸟有一种舒适而又温暖的感觉。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珍珠鸟的关心和喜爱。
学生的表现真不错, 一下子就能从简短的语段中发现这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本以为教者会就此打住, 开始训练朗读, 没想到他又继续发问:请同学们再想一想, 还有什么地方也能看出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呢?
这一下学生有点犯难了。不过有些学生还是很聪明的, 过了一会儿就有人举手发言了:
生1:作者是用“干草”给珍珠鸟做巢的, 这样珍珠鸟才会感到舒适。为了保持草是干的, 作者会每天把干草拿到太阳底下晒。从“干草”这个词可以看出作者对珍珠鸟的关心、爱护。
生2:朋友为什么会送“我”一对珍珠鸟呢?肯定是因为“我”喜爱鸟吧。
生3:“我”把鸟笼挂在窗前, 这样它们就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我”很爱珍珠鸟。
生4:我是从作者把珍珠鸟放在笼子里看出他非常喜爱珍珠鸟的。珍珠鸟被放到笼子里, 其他动物就不可能伤害到它们了。
生5:这个笼子是用竹条编成的, 竹条比较柔软, 不会弄伤珍珠鸟———如果是用钢丝做成的笼子, 珍珠鸟一定会受伤的。可见作者是多么喜爱珍珠鸟啊!
……
如果不是亲历现场, 我实在不敢相信, 四年级的学生竟然如此善于“吹毛求疵”, 看着其他听课老师惊叹学生“斟词酌句”能力的同时, 我又不由得为孩子们那种“钻牛角尖”式的思维方式担忧起来———这样的路子其实是在窄化学生的思维啊!
二、对文本内容的不恰当延伸
《永生的眼睛》 (北师大版第八册) 围绕器官移植这一话题, 讲述了一家三代人 (父母亲、“我”以及“我”的女儿小温迪) 积极参与捐赠眼角膜活动, 从而使更多的盲童重见光明的感人故事。
课文中有这样的一个片断:“我把父亲的心愿告诉了温迪。孩子热泪盈眶, 走过去紧紧地拥抱外公。她十四岁———恰是当年我首次听到器官捐赠的年龄, 可是母女的反应却有天壤之别。”
一位教师在执教本课时针对这一情节刻意发问:
师:“天壤之别”是什么意思?
生:以天和地之间的距离比喻差别特别大。
师:课文中的“天”指的是谁?“地”指的又是谁?
生:……
师:为什么母女二人的反应会有天壤之别?
生:因为当年“我”听说别人要索取我挚爱人身上的东西而又哭又闹;温迪却能够理解外公, 热泪盈眶地拥抱了他。
师:从“天壤之别”这个词, 我们能看出什么?
生:温迪比“我”当年更加优秀。
课文中的“天”指的是谁?“地”指的又是谁?这样的问题其实是不好回答的:从伦理上讲, 妈妈是天, 女儿是地;也可因为女儿的表现比当年的“我”更好而理解为女儿是“天”, 妈妈是“地”。
这样的文本研读看似有理, 其实已偏离了课文的价值取向。当我们从众多繁琐的问题中走出来放眼全文的时候, 便不难发现:课文其实是在讲述着一个“爱”的故事。一个人愿意在其死后将有用的器官捐赠给他人, 使他人恢复健康, 那是多么无私而又高尚的情怀啊!更为可贵的是, 这种无私的“爱”的情怀一直在这个家庭中默默地传承着, 从“父母亲”到“我”, 再到“我”的女儿小温迪……
从“天壤之别”这个词, 我们能感受到什么?综观全文, 我们不难发现, 那应该是做母亲的看到自己的孩子比自己当年更加优秀而流露出的自豪感!如果我们一定要把这家庭中的成员作一番比较, 区分出谁的爱心更大的话, 那只能是对课文内容的庸俗理解和不恰当延伸。
三、对故事线索的繁琐化梳理
苏教版语文第八册《最佳路径》一文, 讲述的是建筑大师格培斯在设计迪斯尼乐园的路径时, 受到法国一位老太太卖葡萄方法的启发, 采用了“给人自由, 任其选择”的方法, 从而获得了“最佳设计”的荣誉称号。课文内容条理清晰, 语言简捷。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 这样的课文内容一读就懂, 老师根本没有必要为了学生能够读懂故事的来龙去脉而大伤脑筋。然而, 许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却忽视了本该对学生进行的概括能力及复述能力的训练, 转而受制于故事内容本身, 人为地设计出许许多多明知故问、甚至是不着边际的问题。
师:格罗培斯是哪国人?他为了什么而焦躁?他参加庆典后来到了哪里?他观察到了什么?当时他会怎么想呢?老太太为什么要那样卖葡萄呢?她卖葡萄的方法管用吗?别人的葡萄为什么卖得没有她快呢?老太太的葡萄与别的葡萄园的葡萄有什么区别吗?那为什么老太太的葡萄卖得比别人快呢……
这样一来, 一堂课的时间就会被好些看似有理, 其实毫无意义的问题给套住了。学生无非只是在配合教师完成事先设定的问题游戏罢了。而他们的语言也只是停留在原有水平上的简单重复而已。
四、对学生自主性的强行绑架
《荷塘旧事》 (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第十一册) 一文以温柔细腻的笔触向我们描述了记忆中外祖母家附近大荷塘的美丽景色和儿时伙伴在荷塘中嬉戏的情景, 读来温馨感人。一位教师在教学课文后半部分“戏水”场景的时候是这样引导过渡的: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5~17自然段, 看看在荷塘边发生了怎样的事?
发生了“怎样的事情”, 还是发生了“哪些事”?教者似乎没有考虑到可能是因为自己不恰当的语言提示而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广度。
师:请同学们谈谈, 在荷塘边究竟发生了哪三件事?
(狗刨比赛、击水、溺水获救)
是谁规定了课文只写三件事?第5自然段不是明明还写着“一条条‘黑泥鳅’在水中钻来钻去”吗?难道学生就不可以把这部分内容概括成“钻水”或是“扎猛子”吗?如此强势的解读思路, 也许是源自于教者对“教参解读”的“顶礼膜拜”吧!
师:再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看看课文中写了哪些快乐?
快乐的感受应该是由学生自主品读出来, 还是应该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 让他们对号入座?弄清这个问题十分重要, 前者体现出了教者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而后者则把学生当作了被动接受的机器。
师:“我们”在荷塘边遇到的仅仅是快乐的事吗?也有惊险啊!对照课文, 看看“我”遇到了怎样的惊险?
是谁规定这里的感受一定要用“惊险”来概括?到底是教师在感受, 还是学生在感受?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品读感受可以是丰富多彩的, 如“溺水获救”、“感动”、“难忘的遇险”、“淳朴的友情”、“手拉手救援队”等。
长期置身于这样的语文课堂, 长期囚禁于这样的语言“牢笼”, 学生面临的恐怕不止是思维品质的退化, 更多的可能是自主意识与自信心的丧失!
五、对文本主旨的标准化预设
苏教版语文第12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 记叙了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 因为断粮, 彭德怀忍痛下令把自己最心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所有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事情, 在革命需要与私人情感的矛盾冲突中, 表现出了红军官兵顾全大局、吃苦耐劳、勇于牺牲的伟大革命精神。
由于受到教学参考书的影响, 许多教师在执教本文时千篇一律地引导学生认识到:“彭德怀爱大黑骡子, 更爱战士。为了革命, 他献出了自己心爱的大黑骡子。这是他个人做出的牺牲, 这是一种大公无私的革命精神。”
这样的主旨定位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也“太正确了”!“爱大黑骡子, 更爱战士。”“这是一种大公无私的革命精神。”对于小学生而言, 他们的内心深处能接受这样“高水准”的理解方式吗?
课文中的大黑骡子仅仅只是一匹牲口吗?它也是红队伍中的一员啊!课文中作出牺牲的仅仅是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吗?在漫漫征途中, 这支部队的每一个人都在默默地做着牺牲———为了革命, 为了全局利益, 牺牲个人的情感, 牺牲个人的利益, 甚至是牺牲个人的生命。大家不妨来看以下几个镜头:
倾盆的大雨中, 红军战士正在急行军, 劈头盖脸的雨水淋湿了他们的衣裳, 淋得他们睁不开眼睛, 泥泞的道路根本无法行走, 战士们……
漆黑的夜空下, 战士们正借助夜色的掩护悄悄地转移, 连日的苦战早已使他们疲惫不堪, 真想躺下来歇一歇啊!可是……
漫天的风雪中, 战士们饥寒交迫, 前有堵截, 后有追兵, 一些战士终因身体支持不住而倒下去了, 剩下的人仍然……
原来大黑骡子就是红军将士们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精神的真实写照!
较之于前者那种贴标签、脸谱化的理解方式, 也许这种“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生活化的理解更易于学生接受吧。
月初,央视主播郎永淳的离职话题尚未降温,张泉灵又以《生命的后半段》的离职信引爆朋友圈。他们之前,则是李小萌、哈文、柴静、李咏、刘建宏、黄健翔等一长串央视离职名单。
跳个槽本是平常事,但这些名字全是业界大咖,个个如雷贯耳,被舆论冠以央视“离职潮”,并引起较强烈关注也就不奇怪了。而在央视主播人才流失背后,也出现了对央视体制等各种无端的揣测,甚至引发了对媒体业就业环境以及发展前景的担忧。央视尚且如此,传统媒体的未来岂非更不乐观?
无独有偶,近日一篇题为《1.7亿就业人口的纺织服装业现倒闭潮,千万人或将提前回家过年》的文章,在行业人士的朋友圈也甚是火了一把。文章在罗列了一些在2015年倒闭的纺织服装企业后,得出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出现“倒闭潮”的结论,并称“中国纺织服装业死于内忧外患”。而在文中,“纺织服装行业早已溃不成军”、“中国纺织服装业倒下”等说法也是让人冷汗直流。
两件事情并无直接联系,但其背后的方法论却很值得探讨,那就是对待事情,做出结论需要全面衡量,综合考虑,而不能主观武断,以偏概全。
先说央视主播离职。人的观念和兴趣是变化的,每个人在职场的状态也是动态的,任何单位和企业员工自主离职也很正常。如果以静止的眼光去看待职场人生的变动,只能说明思维和视角的陈旧与僵化。所以说,过度解读央视员工离职没有必要,去揣测各种“内幕”更无意义。走几个主播,央视也还是那个央视,这个平台仍是那些有新闻理想的小伙伴们的梦想之地,还有更多的人在坚守岗位,守护梦想,还会有更多的新鲜血液补充进去。
同理,对于纺织服装行业来说,个别企业倒闭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且对于任何行业来说,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本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不善,跟不上市场的脚步,就要承受被洗牌的苦果。而由此得出企业陷入“倒闭潮”,甚至中国纺织服装行业都已“倒下”的结论,则就显得言过其实,甚或危言耸听了。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虽然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发展速度放缓,转型升级要求迫切,企业也面临较以往更大的挑战,但客观看来,行业的整体发展仍是健康的,对未来仍充满信心与希望。虽然不可否认,在新的形势与环境下,确实有一些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遇到困难,甚至出现了一些破产倒闭的情况,但更应该看到,业内有更多的优秀企业踏实前行,积极应对,通过观念、产品、模式创新,正用自己的执着与坚守、创新与创造,成为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中流砥柱,支撑起了行业明媚的蓝天。
过度自信是金融学的四大研究成果之一。
大量的认知心理学的文献认为,人是过度自信的,尤其对其自身知识的准确性过度自信。人们系统性地低估某类信息并高估其他信息。
Gervaris、Heaton和Odean(2002)将过度自信定义为,认为自己知识的准确性比事实中的程度更高的一种信念,即对自己的信息赋予的权重大于事实上的权重。关于主观概率测度的研究也发现确实存在过度估计自身知识准确性的情况。
心理学家们的研究还发现一些职业领域往往与过度自信相联系,如外科医生和护士、心理学家、投资银行家、工程师、律师、投资者和经理在判断和决策中会存在过度自信特征。
Frank(1935)发现人们过度估计了其完成任务的能力,并且这种过度估计随着个人在任务中的重要,性而增强,人们对未来事件有不切实际的乐观主义。Kunda(1987)发现人们期望好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高于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概率,甚至对于纯粹的随机事件有不切实际的的乐观义。人们会有不切实际的积极的自我评价,往往认为自己的能力、前途等会比其他人更好。过度自信的人往往有事后聪明的特点,夸大自己预测的准确性,尤其在他们期望一种结果,而这种结果确实发生时,往往会过度估计自己在产生这种合意结果中的作用。Daniel、Hirshleifer和Subrahmanyam(1998)认为成功者会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知识的准确性和个人能力,这种自我归因偏差会
使成功者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的人在做决策时,会过度估计突出而能引人注意的信息,尤其会过度估计与其已经存在的信念一致的信息,并倾向于搜集那些支持其信念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不支持其信念的信息。当某些观点得到活灵活现的信息、重要的案例和明显的场景支持的时候,人们会更自信,并对这些信息反应过度。而当某些观点得到相关性强的、简洁的、统计性的和基本概率信息支持的时候,人们通常会低估这些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反应不足。
人类倾向于从无序中看出规律,尤其是从一大堆随机的经济数据中,推出所谓的规律。Amos Tversky提供了大量的统计数据,来说明许多事件的发生完全是由于运气和偶然因素的结果,而人类有一种表征直觉推理(representative heuristic)特点,即从一些数据的表面特征,直觉推断出其内在的规律性,从而产生认知和判断上的偏差(biases of cognition and judgment)。投资者的归因偏好也加重了这种认知偏差,即将偶然的成功归因于自己操作的技巧,将失败的投资操作归于外界无法控制因素,从而产生了所谓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的心理现象。过度自信是指人们对自己的判断能力过于自信。投资者趋向于认为别人的投资决策都是非理性的,而自己的决定是理性的,是在根据优势的信息基础上进行操作的,但事实并非如此。Daniel Kadmeman认为:过度自信来源于投资者对概率事件的错误估计,人们对于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产生过高的估计,认为其总是可能发生的,这也是各种博彩行为的心理依据;而对于中
等偏高程度的概率性事件,易产生过低的估计;但对于90%以上的概率性事件,则认为肯定会发生。这是过度自信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此外,参加投资活动会让投资者产生一种控制错觉(illusion of contro1),控制错觉也是产生过度自信的一个重要原因。
1、什么叫快乐?就是掩饰自己的悲伤对每个人微笑。
2、不要让彼此错过!人生错过的已经太多了……留住着美好!即使那是痛的,也会慢慢变成幸福的低价!幸福会更珍贵!爱也就越深……
3、思念慢慢的滋长,慢慢的蔓延,慢慢的将我整个人的思想吞噬。
4、点点滴滴,一如你,一如我……想起一起走过的日子,那片栀子花绽放最美的时刻,我却悄然离去,亦错过了最美的时节……
5、我喜欢一直离开,离开一些似乎要变成痛苦变成回忆的东西,潇洒的哼着自己也听不懂的歌曲,转身远去。
6、无论生活还是网络,好象都是一场旅行,前路漫漫,不可能把所有的美丽与美景尽收眼底,总有一些人和事会被自己遗忘在路上,虽然有时我们并不想扔下这些曾经的美好。
7、时光犹如一条奔涌不息的洪流,一去不复返,甚至我们还来不及阅读和回顾,它已滚滚而去,留给我们的只有不尽的怀想和一声叹息。
8、我依然走在这条宁静的路,却不再相信可以创造美好。用我心一路相送,送你抵幸福彼岸,望我的情如风沙,吹过了,曾入你的眸子,掳了你今生泪水。
9、有很多事往往想的那么美,结果却偏偏太不近人情。
10、我们都在怀念过去,失去后我们才懂得珍惜,有些人或事早已经远去,可是还是会想起曾经拥有的岁月,会是一种喜悦,会是一种遗憾……
11、人之所以不快乐,就是计较的太多。不是我们拥有的太少,而是我们计较的太多。
12、午夜,聆听一曲曲经典老歌,让旋律在心中萦绕,让牵挂在夜色里飘扬,让思念在音乐中释放。夜,如此美丽,旋律,滑落在耳畔,化作缕缕的牵挂,今夜,你是否也在想我?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
13、只有痛过了,才能更好的去衡量是爱、还是不爱!是坚持?还是结束!
14、转身的刹那,忘却了你,想起了尘世。你只是我的过客,不懂我的忧伤。我的爱为你而生,我的手摸出了你的心疼。
15、夜里,黎明,满心的祝福默默的传递,如彩云追月般的温馨与幸福,那一声问候,一抹微笑,一片话语,愉悦着我的心灵,有你真挚的祝福,让我感动。
16、坚持的永远都坚持着,而结束的会留下一辈子的遗憾。
17、你忘记我了吧?可为什么,我还是记着你,想起那首爱,想起那首伤城,想起你我的承诺,有没有一首歌属于我们,会让你真正的想起我?
18、泛黄的纸张上,有着你当年那风华正茂的笔迹。
19、流着眼泪唱起歌的时候,可以想想在草坪上和朋友们一起数星星,在夜市把新买的凉拖甩的叽里呱啦的情景,我们不是很幸福的么?
20、其实人生就像曼珠沙华,于彼岸,心于此,只见花,不见叶。当繁华褪尽,烈火成冰,我们始能平静,看残阳月华……
21、夜风,悄悄的,把旧梦埋葬,合上薄厚不均的前尘往事,只在扉页镌刻着久违难忘的铭心,枕着一缕馨香恬然入眠。下一世,待伊蓦然回首。这一生,念你,沧海桑田……
22、我希望能有你,有你在我不会再孤单;有你在,我在花落时分都不会再伤感;只要有你,我宁愿我从未写出过这春天里花的三部曲!
23、何时樱花雨情怨,朵花缠绵恋雨尘。笑傲书,黯然秋水波波逐,疗熬骨,情然俪水翩翩起。琵琶声色古韵调,宫女三千宠一人。伊人离去,君落魄与野山,君终日暗伤,每每回忆你与君的浪漫过往,嘴角便会扬起淡淡的笑意!
24、花开与花落,是天赐,是宿命。任风儿轻柔如云飘绕在心间。纤纤曼舞,一世的繁华。
25、或许,痴念着回不去的记忆只会徒添悲哀,那么,违心割舍会带来几许欢愉吗?不,不能。割舍了只会更痛,最难以割舍的莫过于回忆,越是隐藏,越是记得深刻。
26、我的泪,模糊了世界,却看清了你的背影。我努力仰望星空,告诉自己要试着坚强,角度的契合,就是让泪打圈不让它流出,可心碎无法锁住脆弱的闸门。泪已沾巾,冰冷了我的脸颊,但浇灭不了我的痴情的焰火。
27、生活中最可怕的就是平静和无聊,而那些有你们的快乐回忆,让我的生活不再单调。在这个城市中自顾自的生活,一场迟来的冬雪勾起了我对你们的思念。我想我们再也不会像以前一样,以彼此为不可替代。我们再也不会像以前一样,那样用力的去爱,直到受伤离开。
28、怀念过去只会让我们更加郁闷无奈,它会给我们心痛的感觉,过去再美好终究是过去。每次的怀念都会让我们心痛一次。
29、也许有些人或事失去后我们才懂得珍惜,也许拥有的时候我们以为那永远会是我们的,可是在一个转身的瞬间,属于我们的已经不存在了,留下的只有悔恨和伤痛。
30、永远不分开,成了泡影,就像梦境,睁开眼就消失不见了,可是我却还不愿醒来。
31、人人都在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人人都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人人都在为了自己的目标,整天里忙碌着,奋斗着,得到了,开心一时,得不到,痛苦一世。
32、曾经的爱,是伤,是幸福,哪怕不原谅,我还是不得不承认我忘不了你,不管是爱情的友情的都可以。
33、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最后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那么忘记了。
34、爱上你,是在一捧桂花中酿半碗清酒,在冷月下独立单斟,放尤彷徨的醉意一涌而上,醉也茫茫醒也茫茫,只有清冷的月光伴随着一个落寞的`身影。
35、看着镜子反射的倒像,憔悴得不相信是自己。冲一杯清茶,伫立窗前,凝望着黑夜,试图寻回那久仰的睡意。
36、孤单的夜晚,只有我一个人在不断的行走,走过一季繁华;走过一季悲凉;季节一季又一季的交换;眼泪一波又一波的掉落;人一回又一回的憔悴;心一次又一次的撕碎。
37、有时候,莫名的心情不好,不想和任何人说话,只想一个人静静的发呆。有时候觉得等待不苦,苦的是没有结果的等待,到最后受伤的是自己。
38、如今的我又开始了一次长长的爬涉,在路途上想起了过去,我的朋友、同学和那难忘的高中岁月。从不害怕一个人的旅程,也从不感到孤独,只是那份浓浓的情谊让我时而怀念。
39、生活,一边怀念,一边继续……
40、人在旅途,不可能背着厚厚的行囊赶路,捡拾的东西越多脚步越缓慢,所以总会有一些东西被扔在路上,也总有一些人会被遗忘。过去的人和事曾经带给我们快乐,曾经装点过我们的生活,我想,也就足够了!
41、起风了,飘起的罗裙迎着风在微笑。却有心伤的声音。明明知道是无可救药的毒,却还不停的吸食,也许这就是爱情,哪怕有伤,哪怕有泪,也期待那渺小的幸福。
42、一个人独自经历浮华岁月,历尽挫折,看透人间百态却迷茫了。
43、我怀念的不是你,而是你给我致命的曾经,沿途的风景我只能边走边忘。听说旅行的意义就是逃离,逃离的不是一座城,而是一段记忆。
44、原来,我真的不是向日葵,不能时时刻刻向著你微笑。
45、在你曾经爱过我的那些短暂岁月里,我或许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只是那些日子已成过去,要留也留不住。
46、季节的动感,纷飞着风行的时间,驱赶着服刑的载动。流露着神韵的多姿,倾听着丰美的滋润。品尝着历历在行的千姿百态,探向无谓的力断。
47、纵然伤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为你不知是谁会爱上你的笑容。
48、我们只是喜欢一个深情的自己。我可以这么爱一个人,我是多么深情。分手时,我们伤心,不是为一段感情伤心,而是怜悯自己。
49、一次次的信心,一次次的努力,一次次的失落,所谓身心疲惫……
50、我们确实活得艰难,一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奋不已。
51、见的多了,经历的多了,再见也就没感觉了。
52、有时候,听到一首歌,就会突然想起一个人。有时候,听着一首歌,听着听着就哭了,有时候,别人突然对你说,我觉得你变了,然后自己开始百感交集。
53、我试着恨你,却想起你的笑容。
54、我知道也许正是那些缠绕着感觉的日子,遮蔽了我的双眼,让我知道那只是美丽的倒影,甚至是错误的美丽,不过,还是要谢谢你陪我走过那些的日子,并带给了我感动和曾经刻骨铭心的回忆……写雪的句子
55、我一个人,遗忘或者怀念,惋惜或者心有不甘,都只是我自己的事情,与其他人无关。如果我们没有忘记过去,从来都不是因为怀念别人,而是怀念过去岁月中的自己
56、有些时候我是一个安静的人,曾经有人说过我安静的让人窒息。我把所有的情绪都发泄在我的文字里。
57、快乐要有悲伤作陪,雨过应该就有天晴。如果雨后还是雨,如果忧伤之后还是忧伤,请让我们从容面对这离别之后的离别。微笑地去寻找一个不可能出现的你。
58、抛弃别人总比被人抛弃好过一点,所谓离别,总是一个走,一个留下,走的那个当然比不上留下的那一个痛苦。
59、每一个爱过的男人,我都希望他们变成我的亲人。所谓亲人是流在骨血里的身体记忆,无法割裂的链接。无需念起,重复,温习,你就知道他在那里,永不离弃。在撕扯,怨怼之后,可以越过伤害,代谢痛苦,更深刻的拥有对方。
60、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了什么遗憾,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该爱的时候就去爱,无谓压抑自己。
61、什么都有用完的一天,太阳会用完,空气会用完,燃料会用完,精力会用完。耐性会用完,斗志会用完,爱情又凭什么不会用完?优美语句网
62、实在我们都怕痛,实在我们笑的都很造作。
63、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64、生命中最悲哀的一件事就是你遇到了一个对你来说很重要的人,但你却到了最后才发现,一切都太迟了,你只好任其随风而逝。
65、为你落第一滴泪,故事到最后总会落幕,我真心的付出却不是你要的幸福。
66、躲在某一时间,想念一段时光的掌纹;躲在某一地点,想念一个站在来路也站在去路的,让我牵挂的人。
67、凡世的喧嚣和明亮,世俗的快乐和幸福,如同清亮的溪涧,在风里,在我眼前,汨汨而过,温暖如同泉水一样涌出来,我没有奢望,我只要你快乐,不要哀伤。
68、该笑的时候没有快乐,该哭泣的时候没有眼泪,该相信的时候没有诺言。
69、感觉很熟习、可就是陌生人、再碰到你的话、我会笑着擦身而过然后转身看着你背影哭,有时真的好无奈。
70、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
71、即将面对毕业了,或许感性的人会因不舍而流泪,或许你现在还未感受到离别的滋味,可是当若干年后回首时,校园内,每一条路,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校园内,每一朵花,都变成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现代企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Jensen,1986),由此导致管理层掌握了企业主要资源的支配权,为管理层的扩张行为创造了条件。 投资是企业扩张的主要手段,委托代理理论、自由现金流等理论从不同侧面解释了企业的投资行为,但这些理论暗含的基本假设是管理层为理性经济人, 忽视了影响管理层投资决策的行为因素,即管理层过度自信。过度自信管理层往往在决策时高估收益, 低估风险(Heaton,2002),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公司的投资效率(郝颖等,2005;王霞等,2008)。
产品市场竞争扮演的公司外部治理角色,是公司财务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完善,使投资项目的信息能更加充分及时地得到反映。产品市场竞争通过清算威胁、信誉激励等机制抑制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的过度投资。然而,过度自信心理并非完全起源于代理冲突,过度自信的管理层认为他们的投资决策能够为企业带来好的结果,不好的结果只是随机的。因此,产品市场竞争对过度自信管理层的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一方面,有效的市场竞争能够迅速将市场信息回馈给管理层,降低管理层的认知偏差,进而弱化管理层自信心理,减少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Chia-Feng,2014)。另一方面,随着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其带来的不确定性也不断增加,过度自信的管理层会低估风险而倾向于扩张的财务政策(Heaton,2002;余明桂等,2006),致力于激进的投资策略。那么,产品市场竞争对过度自信管理层的投资行为会产生何种影响?是发挥其外部治理效应,抑制过度投资行为?抑或激发了过度自信管理层面对竞争的应激反应,加剧了管理层的过度投资?
本文的贡献在于:其一、已有研究要么直接探讨产品市场竞争对过度投资的治理效应(程宏伟等, 2009;张永冀等,2014),要么结合公司治理因素讨论产品市场竞争的外部治理效应与公司治理的替代互补关系(胡一帆等2005),然而,从管理层过度自信角度研究产品市场竞争的外部治理作用,少有文献涉及。其二、已有文献表明,国有企业较弱的外部治理机制使得产品市场竞争的治理效应更为显著,然而,当考虑到管理层过度自信这一因素时,产品市场竞争在国有企业中是否依旧表现出显著的治理效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以行为金融为理论框架,从管理层过度自信角度出发,研究产品市场竞争如何影响管理层的过度投资行为,有助于对管理层投资决策的进一步理解。
二、文献回顾
(一)管理层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普遍存在过度自信心理, 在企业管理层中这种现象尤为严重。Roll(1986)首先提出管理者自大假说来解释并购活动降低企业价值的现象。管理层越是过度自信,公司的投资水平越高,投资现金流敏感度性越高(Malmendier和Tate, 2008;王艳林和薛鲁,2014)。余明桂等(2006)从融资角度研究了管理层过度自信与融资的关系,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层更倾向于激进的负债行为。在公司成功实现外部融资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可能采取各种手段进行扩张(姜付秀等,2009)。郝颖等(2005) 对管理层过度自信与投资决策关系的研究也发现, 过度自信管理层在公司投资决策中更有可能引发配置效率低下的过度投资行为。
Heaton(2002)则认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是忠于股东的,他们进行激进的过度投资并非完全出于自利目的。经理人的过度自信偏差,使其在面临市场竞争时,可能会低估项目风险,进而产生过度投资行为(王霞等,2008)。管理层的风险承担水平通常表现为企业资本性支出更高,余明桂等(2013)的研究表明管理层过度自信与风险承担正相关,且风险的承担有利于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李四海等(2014)发现在高负债融资、低股利分配率等因素的影响下,管理层过度自信加强了会计的条件稳健性。王山慧等(2013)则从科技创新角度发现过度自信管理层忠于股东的证据。
(二)产品市场竞争与过度投资
已有文献从关联方交易(张永冀等,2014)、债务成本(张合金等,2014)、现金持有(孙进军和顾乃康, 2012)等角度研究了产品市场竞争的外部治理效应。 关于产品市场竞争对过度投资的影响,Schmidt (1997)认为,产品市场竞争提高了公司破产清算的概率,能够激励管理层努力工作。张洪辉和王宗军(2010)的研究表明,产品市场竞争对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有显著影响,市场竞争能够约束公司过度投资水平。考虑到我国的产权性质,产品市场的治理作用在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谭云清等,2008)。胡一帆等(2005)研究表明产品市场竞争与公司内部治理之间存在着相互“替代”的关系,非国有企业较之国有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表现出的特定优势,使得产品市场竞争的治理效应在国有企业更为显著。
已有研究表明,产品市场竞争能够缓解管理层代理冲突,提高管理层努力程度,从而有效抑制管理层自利行为。但是,过度自信的管理层往往认为自己有能力做出好的决策,并给企业带来价值,增加股东的财富(Heaton,2002)。因此,产品市场竞争能否抑制管理层过度自信导致的过度投资,以及在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其作用在国企和非国企是否存在差异,还有待进一步检验。
三、理论分析和假设提出
(一)产品市场竞争与过度自信管理层的过度投资行为
Roll(1986)提出管理者自大假说时,认为管理层并非完全理性,决策时的信念和偏好会出现系统性偏差,表现为过度自信。随后的研究相继发现,当企业拥有较多的自由现金流时,过度自信的管理层倾向于损害企业价值的并购及投资行为。产品市场竞争一方面可以为管理层提供项目的比较基准,增加市场信息的反馈和惩罚机制,如破产清算威胁,另一方面加剧了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进而降低管理层对自由现金流的滥用行为,能够减少由过度自信引发的基于自由现金流的过度投资行为。然而,以上的理论假设基础为过度自信管理层的过度投资行为出于其自利行为。事实上,过度自信管理层可能是忠于股东的,他们只是在面对产品市场竞争的不确定性时,倾向于高估收益低估风险,“认为自己的能力更高”的心理往往导致他们倾向于乐观估计未来的投资收益,引发企业的过度投资。此外,在竞争较为激烈的市场中,面对日益增加的市场压力,过度自信的管理层也会高估企业的竞争能力,进而高估市场需求,引发“不进则退”的投资行为。因此,基于过度自信管理层忠于股东的理论基础,我们认为,当竞争程度较高时,过度自信管理层可能因高估市场份额, 或是抢占市场先机而倾向于过度投资。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产品市场竞争加剧了过度自信管理层的过度投资行为。
(二)产权性质、产品市场竞争与过度自信管理层的过度投资行为
管理层过度自信源于控制幻觉、认知偏差、自我归因等。在我国,特殊的制度安排,使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更倾向于过度自信:其一、由于产权缺位,缺乏有效约束的控制权更容易导致管理层的过度自信; 其二、国有企业承担较多的政策性负担(白俊等, 2014),当投资失败时,管理层易于把项目失败归于外因,强化了管理层的过度自信。产品市场竞争存在掠夺风险,当资金缺乏时,过度自信的管理层会因为外部融资约束而谨慎投资,此时产品市场表现出一定的治理作用,抑制管理层的过度投资行为(韩忠雪等,2011)。当外部融资条件较好时,过度自信的管理层倾向于激进的财务政策(王彦超,2009),进而引发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我国四大商业银行的国有性质,造就了不同产权性质企业外部融资的差异,国有企业较为优越的融资条件为过度自信管理层在应对外部不确定性时提供了资金保障,易于引发过度自信管理层的过度投资行为。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H2:在国有企业中,产品市场竞争加剧了过度自信管理层的过度投资行为。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2004-2014年的数据为初始样本,剔除了:(1)金融行业的公司;(2)ST、PT公司;(3)相关数据缺失的公司;获得13,693个初始样本数据。通过对投资模型(1)和管理层薪酬模型(2)的回归,分别得到5291个过度投资样本和7,010个管理层过度自信样本,两样本合并后,共得到2831个最终样本。所需数据均来源于CSMAR数据库,并对连续变量进行了Winsorize处理。数据处理和分析均采用Stata12.0。
(二)变量设计
1 、 被解释变量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过度投资,采用Richard- son(2006)模型计量过度投资水平,即通过下面的模型估计企业正常的投资水平,模型的回归残差即为非效率投资:
根据现有文献(辛清泉等,2007;白俊等,2014), 模型中投资规模INVt代表t年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减去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收回的现金净额; Growtht-1代表t-1年末的企业成长机会,成长机会越多,企业的投资越大,分别用托宾Q、主营业务增长率以及资产增长率表征增长机会;Levt-1、Cashtt-1、 Aget-1、Sizet-1分别表示第t-1年年末的资产负债率、 现金持有比率、公司上市年龄及公司规模。RETt-1表示第t-1年的股票投资报酬率。预期Levt-1和Aget-1同投资呈负相关关系,而投资将会随着Casht-1、 Sizet-1、RETt-1和INVt-1的提高而增加。取残差大于零的公司为过度投资样本,并以残差作为过度投资的度量(Overinv)。
2、解释变量
(1)过度自信的度量。高管薪酬越高,其重要性和控制力越高(Jensen and Meckling,1976),越容易产生过度自信。借鉴已有文献(Firth et al,2006; 辛清泉等,2007),本文以管理者薪酬为基础,建立管理层过度自信指标:
其中,Lnpayt为t年前三名高级管理人员报酬总额的自然对数;ROAt为总资产收益率,预期与管理者薪酬正相关。Sizet为t年末的公司总资产自然对数,与公司薪酬正相关;IAt为t年末无形资产与总资产的比,与公司薪酬负相关(辛清泉等,2007); Zone1为沿海地区虚拟变量,Zone2为中部地区虚拟变量,预期沿海地区的工资薪酬要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工资薪酬。管理者薪酬越高,其过度自信程度越高(文芳和汤四新,2012),本文取该模型残差大于0的公司为过度自信样本,定义该残差为过度自信的代理指标(Overconfidence)。
(2)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衡量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指标有赫芬达尔指数、主营业务利润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波动等指标。本文以赫芬达尔指数来衡量行业间的竞争程度。赫芬德尔指数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Xi表示企业i的主营业务收入。
借鉴谭云清(2008)等的研究,考虑到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可以视为企业的“垄断租金”,垄断租金越低,意味着其他企业进入成本越低,从而市场竞争程度就越强,同时,主营业务利润率作为行业内的衡量指标,可以很好的表征单个企业面临的竞争程度, 本文也采用了主营业务利润率作为行业内竞争程度衡量指标。
3、控制变量
参考Richardson(2006)、辛清泉(2007)、余明桂(2006)、王艳林(2014)等人的研究,本文使用自由现金流(Fcf)、资产负债率(Lev)、上市公司成立年限(Age)、现金持有(Cash)以及股权集中度(CR1)和独立董事比例(Indep)作为控制变量(见表1)。
(三)模型设计
本文构建模型(3)验证本文假设:
五、实证结果和分析
(一)变量计算结果和描述性统计
首先,对预期投资(模型(1))进行了回归,结果见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Tobin-Q与投资规模(INV)的关系在10%的水平下显著,主营业务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对投资的影响为正且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用主营业务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表征企业增长机会更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文以主营业务增长率模型确定的过度投资水平验证本文假设,以总资产增长率模型确定的过度投资水平进行稳健性检验。Levt-1、Aget-1与投资(INV)呈负相关关系并在1%的水平下显著,Casht-1,Sizet-1,RETt-1,IN- Vt-1的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符合预期。取回归模型中残差大于零的值作为过度投资变量,最终得到5291个样本。
注:括号内为t值;***、**、* 分别代表在1%、5%、10%的程度上显著。
其次,对经理层薪酬(模型(2))进行了回归,结果见表3。资产报酬率(ROAt)对管理层薪酬的影响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管理层薪酬受到市场业绩的影响,与预期相符;公司规模(Sizet)和无形资产比(IAt)对工资薪酬(Lnpayt)的影响都在1%的水平下显著,与已有文献一致(辛清泉等,2007)。本文选取该回归中大于零的残差值,定义其为管理层过度自信指标。最终得到7,010个管理层过度自信样本。
注:括号内为t值;***、**、* 分别代表在1%、5%、10%的程度上显著。
对上述两组样本进行合并后,获得2831个有效样本,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4。其中,过度投资(Overinv)的均值(中值)为0.0373(0.0257),最大值为0.1472,最小值为0,由于只去小数点后四位数字,导致过度投资的最小值等于0,事实上其为7.65e-06。过度自信(Overcondience)均值(中值)为0.4428(0.3740),最大值为1.3337,最小值为0.0002, 标准差为0.3336,表明不同企业间管理层过度自信程度存在差异。行业间产品市场竞争指标(HHI)的最大值为0.7801,最小值为0.0186,均值为0.0756, 中值为0.0461,均值远大于中值,说明21个行业中超过50%的行业的集中度低于均值,表明在我国个别行业可能存在高垄断现象。行业内产品市场竞争指标(Comp)的中值为0.0594,均值为0.0628,标准差为0.2601,说明行业内竞争程度差异较大。
(二)回归分析
1、产品市场竞争与过度自信管理层的过度投资行为
表5首先报告了管理层过度自信程度与过度投资的回归结果,过度自信程度(Overconfidence)与过度投资(Overinv)在5%的水平下显著,表明过度自信的管理层倾向于过度投资;其次报告了竞争程度差异对过度自信管理层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从表中可以看出,当行业集中度(HHI)较低时,管理层过度自信程度(Overconfidence)与过度投资(Overinv) 的正相关关系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明随着竞争程度的增加,过度自信的管理层倾向于过度投资。当竞争程度(Comp)较高时,管理层过度自信(Over- confidence)对过度投资(Overinv)的影响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该结果进一步表明,产品市场竞争促进了过度自信管理层的过度投资行为。
2、产权性质、产品市场竞争与过度自信管理层的过度投资行为
表6报告了不同产权性质下,产品市场竞争对过度自信管理层过度投资行为的回归分析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国有企业中,行业集中度(HHI)越低,过度自信的管理层越倾向于过度投资,结果表明,产品市场竞争促进了国有企业过度自信管理层的过度投资行为。同时,表6的分析结果还表明,当行业间竞争(Comp)程度较高时,国有企业中过度自信的管理层更倾向于过度投资,与上述回归结果相一致。
注: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分别按HHI和Comp的均值分组;括号内为t值;***、**、* 分别代表在1%、5%、10%的程度上显著。
注: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分别按 HHI 和 Comp 的均值分组 ; 括号内为 t 值 ;***、**、* 分别代表在 1%、5%、10% 的程度上显著 。
(三)稳健性检验
为了验证稳健性,本文采取了以下方法:第一, 替换过度投资变量,以表2第(3)列中回归模型的残差为过度投资变量;第二,替换过度自信变量,取表3中回归模型的残差,当残差大于其中位数时,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该值越大,表明管理层过度自信程度越高。稳健性检验的回归结果见表7和表8,回归分析结果保持稳健。
注: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分别按HHI和Comp的均值分组;括号内为t值;***、**、* 分别代表在1%、5%、10%的程度上显著。
注: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分别按 HHI 和 Comp 的均值分组 ; 括号内为 t 值 ;***、**、* 分别代表在 1%、5%、10% 的程度上显著 。
六、结论与启示
江晓原,1955年生,1988年毕业于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是我国第一个天文史专业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研究领域涉及天文学、性学、历史、文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出版过4部性学专著。
江晓原说自己有个毛病——“不务正业”。这或许可以解释他为什么有如此五花八门的头衔:科学史学者、大学教授、影评家、专栏作家,以及普通公众最好奇的——性学家。
在接受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时,江晓原笑道:“很少有人了解科学史,而性始终是个引人关注的话题,所以很多人都是因为性知道我的。但它其实从来都不是我的主业。”虽然只是“副业”,但江晓原在性学研究上著作颇丰。近日,他出版了自选集《性学五章》,收录了他近30年间发表的有关性的学术论文和文章。江晓原说,通过编这本书,他对30年来中国性学研究有所回顾,“也重新思考了一些问题”。
中等生的80分理论
对江晓原来说,不仅研究性学这项“副业”是个偶然,他从事科学史研究这门“主业”也是出于机缘巧合。
1955年,江晓原出生在上海一个干部家庭,因为“文革”,初中毕业便被分配到一家纺织厂当了电工。他自幼喜欢读书,工作之余便想办法找书读。
1977年,这位已经带徒弟的“老电工”迎来了一个好消息:恢复高考。临报志愿时,报纸上刊登出大学招生的专业,江晓原拿着报纸,看哪个顺眼就勾上,就这样“胡乱填了3个专业”:南京大学的天体物理专业、华东师范大学的电工物理专业和青岛海洋学院(今中国海洋大学)的海洋物理专业。
“当时纯粹是出于一种浪漫主义的想法”,江晓原笑道:“我一直幻想要成为一个文理兼通的人,文科的知识可以自学,而理科自学起来更困难,所以我想学一个纯粹理科的专业。”最后,他成了南京大学天文系那年招进的19名学生之一。
在大学里,江晓原只能算个中等生,但他的“不务正业”却是出了名的:下棋、练字、沉迷于古典文学。“吟诵着《西厢记》的旖旎词句,那些枯燥的天体物理学公式早就被忘到脑后了!”多年后,他如此调侃。
对于自己的“不务正业”,江晓原有一套独特的理论。“学一门课,你修到80分左右需要100小时,但要修到95分就需要200小时。越到后面,花的精力越大。我有80分就满意了,有200个小时的话,我愿意再修一门课。”
江晓原想报考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不料报名那天,他心仪的导师却因病取消了招生。这时,一个同学告诉他,中国科学院有一个“奇怪的专业”很适合他。
此时的江晓原,对科学史一无所知,不知道导师席泽宗院士是中国科学史界的泰斗人物,更不知道席先生已经招了3年研究生,却一直没有人考得上。他只知道这个专业的3门考试简直像是为他量身定做的:中国通史、古代汉语和天文学导论。考试很顺利,“据说我当时是招生以来古代汉语考试得分最高的。”江晓原告诉记者。
出于游戏心态,开始性学研究
在中科院读研时,他的同学都是早已成婚的“文革”前的老大学生。“一群男人在一起肯定免不了讲性啊,女人啊。他们经常倚老卖老,说你们不懂,我们是过来人。我就想要震一震这些师兄,怎么震呢?就要写一篇文章发表出来,完全是出于一种游戏的心态。”
于是,江晓原开始闭门造车,写出了《中国十世纪前的性学初探》,其中探讨了古代房中术的一些科学成分。没想到文章一发表,不光震了师兄,还引起了很大轰动——在“文革”结束后,这还是第一篇正面研究古代房中术的论文。很快,性学界的人就开始约江晓原写文章。
近30年间,江晓原以学术的视角研究中国古代的性观念发展史,先后出版过4部性学专著。其中出版于1995年的《性张力下的中国人》不仅得到了许多性学研究者的认可,也意外地成了盗版书商“青睐”的畅销书。在这部书中,他提出了“性张力”的概念,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性的观念存在对立的两极:一极是重生殖、重人欲;另一极则是礼教、禁欲。他还观察到,在宋代以前,礼教的力量不够强大,古人的性观念是相当开放的,甚至比今天的人要开放得多。而宋之后,礼教兴盛,上述两极之间的张力不断加剧。而盛行于明清的色情文学、娼妓文化,正是这种张力的产物。此外,他还致力于发掘正统历史叙事中被忽略、被贬斥的艳情诗、色情歌谣、春宫图,考察古代与性有关的法律制度,发表了大量兼具学术性和趣味性的文章。
对于这项“副业”,江晓原向来态度坦率,从无遮掩。“我从来没有因为研究性学受到过什么压力,我的老师、朋友、同事都很宽容,我太太也没有意见。”在江晓原的住宅里,挤着4万多册书、6000部电影,色情文艺作品也赫然在列,不隔离、不保密。女儿小时候常会到他书房里翻书看,但他从未特别叮嘱她不要看这一类书。“我持一种听其自然的态度,她如果没兴趣,我也不去唤起她的兴趣;但如果她有兴趣看,我也不会反对。我女儿现在已经结婚了,她的成长也没遇到过什么困扰。”
10多年来,江晓原几乎保持着一种“反现代”的生活方式:不看电视,也很少上网,喜欢宅在家里读书、看影碟、写作。用他的话说,就是“读高雅书籍,看低俗影片,写雅俗共赏文章”。
社会已经很宽容很开放
环球人物杂志:同样是研究性,您和李银河、潘绥铭比,视角有什么不同?
江晓原:李银河、潘绥铭做的是社会学研究,会和现实社会有很多衔接。我的研究不是直接针对现实,更多的是文化史。比如说,李银河、潘绥铭都主张卖淫非罪化,我则是从古代文献出发来研究这个问题。在古代,不同的地方官颁布的地方法规不一样,有的地方官辖境里卖淫非法,有的则合法。这些史料对今天也可能有参考意义,但我的本意不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我很少介入现实事件,总是让自己钻在故纸堆里。
环球人物杂志:您认为中国人的性观念是什么样的?
江晓原:中国人的性观念很难用简单的话去概括,因为经历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不同社会层次的人性观念也不一样。中国古代曾有过非常开放的性观念,现在,我们的性观念实际是一个重新开放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充满波折:20世纪上半叶一度非常开放,然后禁锢起来,再到改革开放30多年,又重新走向开放。
环球人物杂志:那您认为我们现在的性观念有所进步吗?
江晓原:具体某个事情、某个时间上,谁更进步、更开放,那很难说,但总体上是不断走向开放。比如说,中国性学会的成立整整等了10年,直到1994年才正式成立。之前10年里,它是一个筹委会,举办的所有活动都要注明是“中国性协会(筹)”,因为有人认为这个事怎么能成立国家一级学会呢?
但现在,很多曾经被视为禁区的东西,都可以来公开讨论了。几年前,我在上海教育电视台做过一档深夜节目,主要面对在性方面有困扰的人,节目里可以谈非常大尺度的事情。那段时间,我家附近的超市营业员、小区门卫经常能认出我来,他们很大方地承认看过我的节目,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我把这个事情解读为我们社会已经很宽容很开放了,大家不觉得谈性有什么奇怪的。
环球人物杂志:现在很多焦点事件总会与性产生关系,比如官员的腐败,还有些恶性案件,对此您怎么看?
江晓原:性这个事情相对来说比较私密,再怎么开放,它总比别的事情私密。而要揭露贪腐,必然就包括揭露隐私。再者,有性的因素总会更引人注目。但有些人觉得性和这些案件之间有必然的联系,我觉得是过度解读了,我想更多案件还是跟经济有关的。不能因为性引人关注,就去过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