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人民政府令

2022-1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山西省人民政府令

山西省晋中市中级人民法院

党的十九大以来,山西省晋中市中级人民法院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特别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始终坚持党对人民法院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公正司法司法为民主题,坚持政治建院、改革兴院、科技强院、从严治院、公信立院,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法院工作实践,结合晋中法院实际状况和工作特点,紧紧围绕审判执行第一要务,明确了“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争一流”的工作目标,勇于担当,锐意创新,奋力进取,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晋中速度”、“晋中模式”、“晋中经验”在全省法院系统得到认可。

党的建设是根本

晋中中院党组在政治建院上毫不含糊,始终坚定,无论司法改革如何进行、进行到什么程度,人民法院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坚持党的领导,必须要加强人民法院党的建设,履行好党建主体责任。为了抓好党建工作,从2017年开始,党组一班人实施了“1221工程”。“1”就是要以党建工作为龙头,“2”就是要争创先进党组织、争创省级文明单位,“2”就是要创建学习型机关、创建无烟型机关,“1”就是要争当全国优秀人民法院。

强党建首先要强班子。晋中中院党组一班人给自己定了位,“把方向、立规矩、用好人、作表率”,自觉地提高政治标准和要求。始终把党建工作摆在特殊重要的位置,2017年以来,先后召开45次院党组会,其中23次研究讨论抓党建的具体措施。每次党组会开始前半小时,都要先进行集体学习,把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没涉及的东西捡回来,及时领会中央、省委、市委和上级法院党组最新指示精神,及时指导党组正确决策。班子成员自觉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党支部组织生活,一年不少于6次,党组书记史红波已经有11次与所在第一支部一起过组织生活、共同学习讨论、坦诚交流思想。党内民主得到发扬,党组专题民主生活会和支部组织生活会上,思想碰撞入心入脑,查摆问题入木三分,整改措施务实见效,保证党建不落空、工作有促进。对于党组的每一项决定,都要明确分管领导督促指导、跟踪检查、严格落实,党组决定的执行力有效加强。

抓党建必须要抓基层。2017年初,晋中中院把机关原有22个党支部精减整合为9个,解决了“小散乱”的问题,把支部建在各个审判团队和重要的政务辅助部门,让党性强、资历较深的中层正职兼任党支部书记,既便于统一监督管理党员,又较好地促进了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的融合。2017年终总结,他们改变了过去部门各自为阵的做法,以支部为单位听取党员述职、组织民主评议、开展评先评优,在相对集中的领域更加客观地评价工作业绩和综合素质,有效地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2018年初,制定了《中院机关2018年党建工作要点》,对全年党建工作作出详细的规划和部署,并对落实“三会一课”和党费收缴工作进行制度化完善,明确了支部党员大会、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召开的时限和讨论决定的重点内容,统一规范会议记录工作。对支部书记如何抓党务、讲党课进行了集中培训,并要求领导干部每人每年为干警至少讲一次党课,党建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党务公开得到深化,民主评议制度得到坚持,机关表彰、向上级推荐先进、确定绩效考核等级、培养选拔使用干部、发展党员等重大事项,都要组织党员干警进行民主评议,确保程序规范公正、结果让群众满意。

搞党建必须要促融合。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凝聚全院力量、促进审判执行业务,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一体推进,才能发挥凝心聚力创业绩的功效。以党建工作为龙头的争创活动正是晋中中院党组带领全体干警树一流形象、创一流业绩的重要载体。在晋中辖区,祁县法院先后两次荣获“全国优秀法院”,榆社法院连续两届荣获“全国法院党建工作先进集体”、连续31年保持“红旗党组织”荣誉。中院党组以这两个基层法院为榜样,连续召开两个现场观摩会,围绕高标准完成审判质效考核约束性指标任务,在全市法院开展了争创先进党组织、争创省级文明单位、创建学习型机关、创建无烟型机关、争当全国优秀人民法院,“流动红旗”你争我夺、周四学习日形成习惯,多办案办好案成为审判团队每一名成员的自觉行动,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凝聚了智慧、推动了工作,在2017年度圆满完成审判质效考核指标任务的基础上,2018年晋中中院审判执行工作连续实现了“首月开门红”、“首季开门红”。

晋中中院党建工作的效应在多部门、多领域“开花结果”:中院荣获“全国法院党建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优秀直播法院”,司法警察支队两次荣获“全国法院先进集体”,民事审判一庭先后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市法院19个集体、38名个人受到省级以上表彰奖励。中院机关党建工作受到市委表彰,信息化建设走在全省法院前列,承办了全省法院信息工作现场会,司法改革创新经验得到全省推广。

司法体制改革是动力

司法体制改革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根据中央、省委和上级法院统一部署,从2016年底开始,晋中中院启动了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先后完成了法官员额制改革、司法责任制落实、人财物省级上划、法官职业保障等基础性改革,并在司法责任制配套改革上不断探索创新。

新型专业化审判团队平稳运行。员额制改革后,晋中两级法院从原有的497名法官中遴选产生了254名入额法官,组建了54个专业化审判团队。为了优化审判资源,晋中中院党组根据中院53名员额法官的审判专业优势和综合素质特点以及各类案件数量情况,组建了5个专业审判團队,为每位法官配备了一名书记员,为每个团队配备了至少1名法官助理,保障团队工作正常运转。特别是执行团队,全院抽调精干力量,执行局长选执行法官、执行法官选执行员,法官助理、书记员、执行法警由政治部调配,配置了29人的执行力量,保障“基本解决执行难”攻坚战顺利推进。2017年3月20日,中院党组一声令下,“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包括院庭长在内的所有入额法官全部编入审判团队办理案件,裁判文书一律由审判长签发,院庭长不得在自己不承办或不担任审判长的裁判文书上签字。2017年以来,全市法院共审结案件48793件,法官人均办案192件。面对立案登记制改革和法官员额制改革双重压力造成的案多人少矛盾,晋中法院院庭长带头办理案件17603件,中院院长史红波个人带头承办各类案件24件,广大法官和审判辅助人员克服工作压力和家庭困难,加班加点敬业办案,出现了双胞胎儿女分别寄养在亲戚家、幼小的孩子在机关大门口盼妈妈回家、孕妇挺着大肚坚守岗位、书记员推迟婚期保障审判的场景。中院党组坚持每季度听取法官工作汇报,及时了解困难和问题,许多解决措施当场拍板决定。有效的执行力保障了各个审判团队平稳运行,审判执行工作顺利推进。

新型审判权力监督机制得到加强。“放权不等于放任”、“监督是更好的保障”。晋中中院根据司法体制改革的新要求,对员额法官、合议庭行使审判权进行事前监督、跟踪监督,建立起公正廉洁司法的第一道防线,确保审判权力规范运行。2017年4月,该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立案分案流程的实施细则》,对各类案件实行随机分案和指定分案相结合的的办法,普通案件通过电脑随机分案,特殊案件指定业务能力强、审判经验丰富的法官办理,特别重大复杂疑难的案件指定院庭长办理,有效地加强了对重大敏感案件的监督。2017年5月,该院又出台了《关于规范院庭长审判监督管理职责的意见》,明确院庭长审判监督管理的职责权限,促进其在指导审判工作、统一裁判标准、监管审判质效、纠正不当行为等方面发挥必要的监督职能。2017年6月,该院成立了刑事和民事两个专业法官会议,分别制定了《专业法官会议工作规则》,由分管院长、审判团队长和资深法官对合议庭提交的重大疑难案件集体讨论研究。专业法官会议机制运行以来,1000余件案件通过集体监督和质量把关得到公正妥當的处理。适应改革的需要,该院修订了审判委员会工作规则,对审委会讨论决定案件实行全程录音录像,加强了对执行审委会决定的跟踪监督,规范委员参会行为、提高会议议事效率,对法律规定或特别重大疑难的案件进行有效的“集体会诊”。为了实现主动接受外部监督的效果,晋中中院专门从社会各界聘请了20名司法监督员,凭监督卡随时到法院旁听案件审理,与法官一起培训、一起交流,及时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审判管理更加精细化。晋中中院把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确定的18项审判质效考核约束性重点指标印制成卡片,并细化了工作要求,发给每个法官遵照执行。审判管理部门每天跟踪督促法官按审限、按指标完成办案任务,发现问题及时通过法官微信群提醒,对即将到审限的案件亮起“红灯”,及时催办,有效地防止了超审限办案现象。坚持每月对全市法院完成审判执行质效指标情况进行书面通报,每季度对全市每一名员额法官的18项约束性指标考核结果进行通报,省高院院长邱水平视察晋中市昔阳法院时,偶然看到了一份季度通报,对晋中中院的精细管理十分赞赏。信息化建设为精准管理监督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实现了对审判质效重点约束性指标的实时跟踪管控,对审限内结案、结案均衡度的把控更加有效,极大地提高了审判效率,缩短了办案周期。

审判方式的改革及时跟进。结合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新变化,晋中中院积极推进繁简分流改革,下发了《关于严格执行小额诉讼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通知》,进一步推动小额诉讼程序的落实,继续提高简易程序适用率,力求做到简案快审,繁案精审,实现案件质量和效率双提升。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全面推进,2017年7月晋中中院出台了《关于刑事诉讼人证出庭作证的意见》、《关于刑事案件繁简分流及审判的指导意见》、《关于刑事诉讼庭前会议的意见》、《刑事二审庭审实质化实施意见(试行)》、《关于职务犯罪案件庭审实质化实施办法》等5项制度,规范法庭调查程序,完善法庭辩论规则,开展示范庭审直播,同时推进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审理机制和量刑规范化工作,庭审实质化改革取得实效,刑事案件当庭宣判率达到33.23%。行政诉讼改革也在发生积极的变化,实行行政案件跨行政区划相对集中管辖,把全市基层法院管辖的一审行政案件集中交由左权法院和介休法院管辖,避免了地方保护和行政干预。2017年2月,晋中中院发布了行政审判白皮书,围绕2017年度审理案件中发现的问题向市政府提出司法建议,促进依法行政。而行政首长出庭应诉机制实施以来,行政首长的法治思维明显改善,51名行政机关负责人主动出庭应诉。

在全省法院系统率先创出“晋中经验”。在深化司法改革的进程中,晋中中院党组从未停歇脚步,他们紧盯审判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等不靠,大胆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改革成效。2017年10月,该院与市司法局、市律师协会协商合作,联合发出《关于实行实习律师到法院实习制度的通知》,在全省法院系统率先推动了实习律师到法院实习制度。2017年第四季度,12名实习律师在中院实习三个月,协助法官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中院顺利完成审判工作任务作出了贡献。2018年3月,第二批实习律师开始上岗,新的制度走向常态化。这项制度既缓解了法官助理短缺的问题,又为实习律师处理法律实务积累经验,有效地促进了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2018年初,由晋中市委政法委牵头,晋中中院又借鉴“余杭经验”,联合交警、保险等机构,在全省法院系统率先启动了“道路交通事故纠纷网上数据一体化平台建设”。他们与市保险行业协会联合出台了《关于道路交通事故纠纷诉前调解工作暂行办法》,统一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标准,在榆次区成立了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综合服务中心,辖区其他基层法院设立了道交案件调解中心,积极推进“道交案件一体化处理机制”。2018年以来,全市已有20余名保险行业调解员入驻中心,在诉讼前成功调解案件532件。据保险行业协会统计,前5个月,晋中市发生保险理赔案件数量达到42025 件,但进入诉讼程序的仅有 405件。

信息化建设是保障

晋中中院党组坚持把信息化作为提升司法能力的关键要素,服务审判、服务基层、服务干警、服务百姓,保障审判执行工作公正高效运行,保障人民群众在分享司法改革成果上有更多的获得感、更高的满意度。该院院长史红波一语道出了加强信息化应用的现实意义:“机器多干活、法官少受累,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

“一把手”亲自抓。连续两年,史红波院长与11个基层法院院长签订了《信息化目标责任书》,列出具体任务,逐项督查落实。为了解决资金困难,史红波亲自协调,争取党委政府给予财力支持。2017年,晋中市政府一次性帮助中级法院解决信息化建设资金1000万元,保障了该院信息化建设项目及时上马、顺利推进。在项目建设中,院党组几乎每周听取工程进展汇报,及时解决矛盾,严格控制质量。史红波院长的足迹留在了每一个工程现场,每一项新系统上线,他都是带头应用,大力推动。2017年4月29日,他率先在办公OA工作平台晒出一行文字:“从即日起,史红波院长不再接收任何纸质材料。”

两级法院同步推。晋中中院摒弃了各自为战、相互独立的做法,由中院统一协调,在全市两级法院同步推进信息化建设重大项目。2017年以来,办公OA系统在两级法院同时上线运营,并于今年完成了二次系统升级,机关内部50多个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纳入系统,上下级法院和本院部门之间的行文往来、会议组织、警务调配、车辆派遣、干警请假、财务报销、裁判文书电子签名和盖章,各项行政事务全部网上办理,实现了从“纸上”到“网上”的飞跃,中院更进一步拓展了手机移动办公终端运营,随时随地都能办公办案,实现了从“网上”到“掌上”的飞跃。科技法庭和庭审直播出在两级法院同步推进,全市建成了69个科技法庭和1个移动科技法庭,覆盖了几乎所有的审判法庭和辖区三个监狱,新浪网庭审直播系统在全市上线,中院14个法庭和三个监狱都能直播,庭审直播在晋中法院形成常态,走在全国前列。

“智能法院”快速建。2017年下半年,在中院党组和史红波院长的大力推动下,晋中中院600多万页的历史档案全部完成了电子化转换,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化档案馆投入使用,新收案件完全实现了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他们與当地科技公司合作,联合开发了“智慧e审系统”,引入了“智能回填”技术和“左读右写”功能,实现了文书自动生成,给法官网上办案带来极大便利,许多青年法官用了都是说“好”。裁判文书签章、胶印、送达一体流水线的投入运行,则打通了服务法官的“最后一公里”,外观精致的裁判文书也成了晋中中院的一张名片。为了打好“基本解决执行难”这场硬仗,晋中中院在执行信息化上迈出了大幅的步子,执行指挥中心实现了四级互联互通,执行局充分运用网络体系开展业务培训、质效管理、远程协调指挥、案件实时督办,执行人员全部佩带执法记录仪,执行活动视频与指挥中心实时联通、全程留痕,有效地促进了执行工作任务顺利完成。执行网络查控系统得到有效应用,与市银监局及不动产登记、出入境管理等部门协调,完成了网络对接,实现了不动产“点对总”网络查控、地方性银行“总对总”网络查控,查询、查封、冻结被执行财产的效率大大提高。执行标的物拍卖全面进驻淘宝网,2017年以来,全市法院161件案件标的物在网上进行司法拍卖,成交率68.49%,成交额达2.24亿元。

司法公开再深化。借助信息化手段,晋中两级法院加强了司法公开“四大平台建设”。12368服务热线全部开通,诉讼服务实现了信息化,虚拟导诉机、法官留言机、智能云柜、庭审自助服务一体机在立案大厅投入使用,审判信息发布系统上线应用,网上诉讼服务中心全面上线,老百姓打官司、找法官、递材料、查案件更加方便快捷,审判流程公开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执行信息公开、裁判文书公开、庭审活动公开全面推进,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通过网络、电视、微信发布一万余人次,一些“老赖”迫于压力自动履行了判决;中国裁判文书网上线以来,晋中两级法院裁判文书上网数量达到114430件,在全省法院名列前茅;庭审直播案件总数达到4345件,走在全国第一方阵,2017年有4件案件被评为“最受关注案件”。信息化的进步带动了晋中中院新媒体平台的发展,该院通过网站、微博、微信公开司法信息、普及诉讼案例、传播法治故事,官网总浏览量达到163510人次,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4142人,阅读量突破25万人次。司法公开的深度和广度推进,真正让司法公正看得见、能评价、受监督,满足了老百姓对司法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也倒逼法官提高司法能力、提高办案质量。

晋中法院智能服务的效果越来越明显,信息化建设走出了“晋中速度”、“晋中模式”。2017年10月17日,山西省高院在晋中中院召开了全省法院信息化工作现场会,充分肯定了晋中中院的信息化建设成果。目前,该院正在建设自己的司法大数据中心,这将为法官办案、绩效考核和司法公开提供更强的技术支持。

队伍建设是基础

一支过硬的法院队伍是人民法院战斗力的基础,没有高素质的法院队伍,司法工作就无从保障。晋中中院党组始终把队伍建设抓在手上,坚持从严治警、从优待警、文化育警,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要求贯穿队伍建设始终,提出了“不忘初心、对党忠诚、服务大局、公正司法、廉洁自律、敢于担当”的24字要求,晋中法院队伍的形象越来越得到社会认可,司法公信力和人民满意度逐步得到提升。

“关爱干警是具体的行动”。史红波院长多次提到,关爱干警是具体的,不能只是挂在嘴边,他曾经因为干警工会正当福利落实不到位而严肃批评有关领导和部门。为了提高干警的综合素质,晋中中院党组专门调整经费,组织全体干警分期分批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国家法官学院参加综合能力培训,这样的规模在晋中法院历史上是少有的,参训的干警获益匪浅、印象深刻,人文素养和业务水平明显得到提升。解决现实利益是最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晋中中院党组先后投资数百万元,改造了职工食堂、提高了膳食标准和质量,修建了健身房、装备了现代化训练器材,整修了篮球场、羽毛球场,建设了融院史陈列、休闲读书、党建文化为一体的“干警之家”。法官段锋把党组送给她领取生日蛋糕的贺卡晒在了朋友圈,动情的写下“感恩之心常在,感恩之花常开”。一项一项“惠警工程”暖了人心、顺了民意,党组的凝聚力显著增强,全院上下齐心协力,奋力“上台阶”的劲头更足了。

“五条基本行为准则”深入人心。史红波到晋中担任党组书记、院长履新当日,即提出了“有事请假不迟到早退;立说立行,今天的事情不要拖到明天;不回避矛盾,不推卸责任;不收案子一分钱,不收干部一分钱;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五条基本行为准则,从自己做起,从班子成员做起,并要求全体干警共同遵守。短短五句话,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执法办案的条规禁令具体化,一点一滴体现出从严治院的要求。如今,“五条基本行为准则”已经成为晋中法院干警的自觉行动,队伍管理“严”起来了。

“假如我是当事人”活动享誉社会。在晋中中院院长史红波心里,司法事业是第一位的,人民群众和广大干警在他的心里份量最重。他带领党组一班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积极倡导“假如我是当事人”活动,引导干警将心比心、换位思考。2017年开始,该院相继举办了入额法官宪法宣誓仪式、主题演讲比赛、青年法官辩论、书画诗文创作展览和“讲述心中的榜样(英雄)故事”、“最美法官”评选一系列活动,一边传递司法正能量,一边丰富法院先进文化,一边引导服务群众理念,司法为民情怀逐渐深入人心。“假如我是当事人”活动和晋中法院的感人故事在多个场合被上级领导提及,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响应,许多动人故事通过网络微信传播,家喻户晓,广受好评。晋中中院的范波、郝永丽、候建伟、段锋等法官,牺牲个人和家庭利益,默默坚守在办案第一线,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人民法院报和最高法院官微专版报道了他们的敬业故事。左权法院法官杨春光,在一起医患纠纷案件中,案结不忘事了,耐心调解,帮助在医患纠纷中致残的孩子拿到了赔偿款,当事人深受感动,给山西省高院邱水平院长写了感谢信,消息迅速传开,闻遍乡里。太谷法院法警朱凯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用爱心拯救了素不相识的病人生命,这是山西法院系统第一例,故事通过央视网直播,很快传为佳话。2017年9月,在一起特大集资诈骗案件庭审过程中,一名女被告人的婴儿在法庭外不停地哭闹,正在执勤的女法警郝利娜,主动接过孩子,为婴儿哺乳,现场感动了很多人包括当事人,传到网上后大江南北有上千万人的关注量。“假如我是当事人”活动影响深远,社会各界普遍点赞。

争创一流在奋进

政治建院、改革兴院、科技强院、从严治院、文化立院,为晋中中院各项工作上水平创一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经过2017年的艰苦努力,他们扎扎实实地完成了“打基础”之年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启了“上台阶”之年的奋斗征程。

2018年,晋中中院审判质效约束性重点指标任务圆满完成,2019年过去的五个月,该院各项指标数据排名进一步刷新,结案率、审限内结案率、文书上网率、庭审直播率等指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基本解决执行难、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服务保障转型综改示范区建设等重大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2018年前5个月,全市法院受理各类案件14274件,审结8533件,结案率59.78%,法定审限内结案率97.79%,庭审直播案件2289件,直播率26.38%,裁判文书上网公开14051件,上网率98.34%,高标准完成了省高院提出的阶段性目标任务要求。

据了解,为了保障审判执行工作提质提效,晋中法院已经开启了新一轮的重点项目建设,为2018年全面工作“上台阶”做好充分准备。去年底,该院党组经过一个月艰苦努力,成功收回了外包经营酒店11年的附属办公楼,经过精心设计,这里将建成现代化的诉讼服务中心、信访接待中心、新闻发布中心,倾力打造服务人民群众的一流窗口。在总结去年普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与晋中市妇联合作举办为期半年的“以案说法、法官讲法”送法进乡村活动,深入推进“法院开放日”、“我是审判员”大中小学生模拟庭审、校园普法等活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和社会群众被有组织地请进来旁听案件审判过程,普法的深度、公开的广度进一步强化。

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在持续,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的脚步在持续,创一流法院的行动在持续。晋中市中级人民法院初心不改、恒心永驻,在依法履职的道路上大步追赶、铿锵迈进!晋中法院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事业雄姿勃发、奋勇拼搏!我们期待着一个崭新的人民法院风貌在晋中大地呈现!

作者:张海荣 卢琳山

第2篇:山西省将建设数字政府大格局

日前,山西省出台《山西省数字政府建设规划(2020-2022年)》,将以“一朵云、一张网、一平台、一系统、一城墙”为统领,形成山西数字政府建设大格局,構建适应政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的数字政府体系。

“一朵云”:以省级政务云为枢纽,构建1个省级政务云、N个行业及市级政务云的“1+N”全省域云基础架构,形成省市两级架构、分域管理、互联互通的全省一体化政务云平台体系。“一张网”:将省直部门和各市县的政务网络整合形成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统一网络体系,为全省电子政务应用提供稳定可靠的网络支撑。“一平台”:在“一朵云”基础上,构建山西省数字政府的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的“大中台”架构。“一系统”:打破条块分割、单部门内循环模式,以业务协同为主线,以数据共享交换为核心,开发运用具有超强运行能力、横向联通、纵向贯通的统一政务信息系统。

作者:张欢

第3篇:山西省人民政府令

山西省人民政府令(第142号) 《山西省森林公园管理办法》已经2000年4月20日省人民政府第4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山西省森林公园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森林公园的管理,更好地保护、开发和利用森林风景资源,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森林公园,是指森林资源丰富、环境优美、自然景观独特,具有相应游览服务设施,经批准,供人们观赏、游览休息、健康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场所。 第三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森林公园开发、建设、管理和在森林公园内进行游览观光、生产经营和科学文化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应坚持对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与旅游业的发展相适应,实现森林资源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扶持、鼓励森林公园的开发和建设,组织协调有关部门搞好森林公园的规划、开发、建设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森林公园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实施有关森林公园的法律、法规;

(二)组织拟订本行政区域内森林公园的开发、发展规划;

(三)审核设立森林公园的申请和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四)指导、协调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

(五)组织、指导森林公园管理人员的业务

(六)负责森林公园的归口监督管理;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所属的森林公园管理中心具体负责全省森林公园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七条 森林公园管理机构依法对公园内的森林、林木、林地、野生动植物、水域、景点、景物、各类设施等进行管理,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森林公园的设立和范围的划定,应处理好与风景名胜区和宗教场所的关系。森林公园范围内的寺庙、文物、古迹等,其产权和隶属管理关系明确的,其产权和隶属管理关系不变。

第二章 公园的设立和建设

第八条 森林公园按其景观的观赏、文化、科学价值和环境质量、规模大小、游览条件等,划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和市、县级森林公园。

第九条 申请设立森林公园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设立森林公园的书面申请、可行性研究报告、拟建公园的总体规划和相应的图表、照片等资料;

(二)对拟建森林公园所占林地、森林、林木享有所有权或使用权、经营权,并具有相应合法有效的权属证件;

(三)有开发建设森林公园必要的资金;

(四)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相应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

(五)有健全的经营、卫生和防火管理制度;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条 设立省、市、县级森林公园,由设立单位向所在地市、县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

请,经初审并征求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意见后,经省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设立国家级森林公园,由设立单位向省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省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并经省人民政府审核同意,按规定报国家林业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一条 在已批准建立的风景名胜区设立森林公园的,须按风景名胜区等级征得同级建设主管部门的同意,并经原审批机关批准;在已批准建立的森林公园区域设立风景名胜区的,须按森林公园等级征得同级林业主管部门同意,并经原审批机关批准。

在已批准建立的风景名胜区内建立的森林公园,其界线、行政隶属关系及财产所有权、使用权不变。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纳入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予以实施。

第十二条 拥有林地、森林所有权或使用权、经营权的单位,可以申请设立森林公园。森林公园建立后,其林地、森林权属不变。

鼓励国内外单位和个人投资,在森林公园内兴建旅游项目和服务设施。

第十三条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由设立森林公园的单位组织具有规划设计资格的单位负责编制,报省林业主管部门批准。经批准的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进行变更时,须经原批准机关审查同意。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十四条 经批准建立的森林公园,凭批准文件,由设立单位组织进行公园的开发和建设。

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开发和兴建森林公园。

第十五条 森林公园建设,必须按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进行,与周围景观相协调,不得兴建破坏自然景观、地质遗址、古生物遗址和妨碍游览、污染环境的工程设施。 第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森林公园内投资兴建游览娱乐设施、人造游览景物和商业网点等,必须经森林公园管理机构同意并按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进行,占用土地应依法办理有关手续。

在森林公园内兴建游览运输设施、娱乐设施,必须保证质量安全,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十七条 在森林公园游览中心区内,不得建设宾馆、招待所、疗养院等;珍贵重点景物、景点周围和核心景区,除必要的保护和辅助设施外,不得建有其他工程设施。 第十八条 森林公园应当培育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区系风景林木植被和野生动物群种,鼓励引进和发展与当地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新的植物群落和动物群种。 第三章 公园管理

第十九条 森林公园建设项目完成后,经省林业主管部门审查,符合开园条件的,发给森林公园登记证方可开园。

第二十条 森林公园门票实行统一管理。门票收费标准由省物价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确定。门票由省财政主管部门统一监制,省林业主管部门具体管理和发放。

第二十一条 森林公园门票收费是事业性收费,全部上交同级财政专户储存,专项用于公园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其中3%上缴省财政,统筹用于全省森林公园的开发、保护和管理。

第二十二条 森林公园内除投资建设的大型游览景观、游览娱乐设施、游览运输设施和

人造游览景物外,对园内自然景观、景点、景物在收取公园门票后不得再重复收费。 第二十三条 森林公园应当在主要游览区域内设置游览路线、防火、卫生、环保、安全等标志和设施,配备必要的服务管理人员,维护公园内的旅游秩序。

第二十四条 进入森林公园内从事商业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须经森林公园管理机构同意,其经营活动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按森林公园统一规划和建设的摊点经营,并按国家有关规定交纳费用。

第二十五条 在森林公园内进行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和文化活动,应当事先向森林公园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办理有关批准手续。 第二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砍伐森林公园内的林木;确需进行更新、抚育性采伐的,须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准。严禁砍伐古树名木。

对森林公园内的河溪、湖泊、瀑布,应当按照公园总体规划要求进行保护和利用,不得擅自填堵公园内的自然水系。 第二十七条 森林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森林防火制度,与毗邻区域的单位或组织建立护林防火联防制度,制定联防措施,共同做好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工作。 第二十八条 森林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并重,生物防治与药物防治相结合。 第二十九条 森林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对园内濒危、珍贵和具有独特观赏、科研、经济价值的野生动植物定期组织调查,建立管理档案;对其主要栖息地或生长地,应当划定保护带或者设置保护设施。

第三十条 在森林公园内游览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禁止下列行为:

(一)擅自移动或损毁园内设施和游览服务标志;

(二)随意丢弃废弃物、污染物;

(三)在防火期和禁火区吸烟、取火、营火、烧烤食物;

(四)伤害或者擅自捕猎国家保护和野生物;

(五)擅自采折花木、采集药材和其他林副产品;

(六)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一条 禁止在森林公园内毁林开垦、采石、取土、露天开矿、放牧和其他危害自然景观和游览活动的行为。

第三十二条 禁止向森林公园排放超标的废水、废气和生活污水;禁止擅自占用公园林地堆放物品、倾倒垃圾与工业、建筑固体废渣、废物。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予以处罚:

(一)未经批准,擅自开发、兴建森林公园的,责令停止开发、兴建活动,恢复原貌,可并处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

(二)违反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在森林公园内兴建游览设施、人造游览景物、商业网点和其他工程设施的,责令停止兴建、恢复原貌,可并处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三)批准开发兴建的森林公园,未经省林业主管部门审查合格擅自开园的,责令停止开园,可并处10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林业主管部门或者由其委托的森林公园管理机构给予处罚:

(一)损毁园内设施、标志和花草树木的,责令赔偿损失,处50元以上100元以下

(二)在防火期和禁火区内吸烟、取火、营火、烧烤食物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并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三)擅自采集野生药材和其他林副产品的,予以警告,没收违法采集的产品,可并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不起诉又不执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六条 行政执法人员和森林公园管理机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发布部门:山西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0年05月25日 实施日期:2000年05月25

第4篇:山西省人民政府令

第167号

《山西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已经2003年10月20日省人民政府第11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二OO三年十一月十九日

山西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污染物排放的监督管理,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防治环境污染,保证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山西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向大气和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单位(以下简称排污单位),均应遵守本办法的规定。

第三条

排放大气污染物或者水污染物实行许可制度。 第四条

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领取排污许可证,并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

禁止无排污许可证的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

第五条

排污许可证分排污许可证和临时排污许可证。 排污许可证分正本和副本。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六条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省排污许可证统一实施监督管理。

市(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排污许可证的核发工作,根据需要也可委托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部分排污许可证。

第七条

申请领取排污许可证,应当提交下列资料:

(一)排污许可证申请表;

(二)环境保护设施建设、运行情况和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的资料;

(三)排污口规范化整治验收材料。

第八条

市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日内,对申领资料进行审查,并按照下列规定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核发排污许可证的决定:

(一)对排放污染物符合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和排放总量的,予以批准,核发排污许可证;

(二)对排放污染物超过排放总量被责令限期治理或者建设项目被批准试生产的,核发临时排污许可证;

(三)对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或者经限期治理仍超过排污总量控制标准的,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关闭、停产、淘汰的企业,不予核发排污许可证。

排污单位完成限期治理任务或者建设项目试运行期满,经验收合格的,核发排污许可证。

第九条

排污许可证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排污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地址;

(二)排污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

(三)排放污染物的方式、去向和区域;

(四)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和限期削减排放污染物总量指标;

(五)有效使用期限。

第十条

排污许可证有效使用期限为三年。临时排污许可证有效使用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一年。

第十一条

排污单位在排污许可证或者临时排污许可证,有效使用期限届满后需要继续排放污染物的,应当在限期届满之日前15日内重新申领排污许可证。

在排污许可证有效使用期限内,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当在发生重大变化前15日内向原发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重新申领排污许可证。

第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涂改、伪造、出借、转让排污许可证;不得非法吊销或者销毁排污许可证。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排污许可证档案管理制度。

第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或者临时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排放污染物,限期办理排污许可证或者临时排污许可证;逾期未办理的,处1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并由同级人民政府决定关闭或者停产。

第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不按照排污许可证或者临时排污许可证规定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由核发排污许可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第四十四条规定处罚。

第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涂改、伪造、出借、转让排污许可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1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

排污许可证和临时排污许可证由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作。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主题词:环境保护

许可证

办法

发:省委常委,副省长,省政府秘书长,省长助理,省政府副秘书长。吕梁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省委办公厅,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军区,省高法院,省检察院,各人民团体,各新闻单位。

抄报: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3年11月20日印发

共印750份

山西省环境保护局文件

晋环发〔2004〕103号

关于印发山西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 实施细则及排放污染物许可证控制指标

确定方案的通知

各市环保局:

为规范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的核发,加强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的监督管理,拟定《山西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及《排放污染物证可证控制指标确定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如有问题,请及时反馈省环保局污染控制处。

联系人:贺中伟 联系电话:0351—6371035 传

真:0351—6371037 附件1:《山西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附件2:《排放污染物许可证控制指标确定方案》

主题词:印发

排污许可证

通知

山西省环境保护局办公室

2004年4月19日印发

山西省排放污染物证可证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为规范排放污染物许可证(以下简称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加强排污许可证的监督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山西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排污许可证管理权限

(一)省环保局管理权限

1、负责将国家下达给我省的排放总量指标分解到市,并审核市环境容量测算结果和污染物总量分配方案。

2、负责排污许可证申请表、正本、副本的统一印制、编号,制定排污许可证的发放程序、规范,监督并指导市、县排污许可证的发放工作。

(二)市级环保局管理权限

1、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环境容量的测算核定工作,结合环境容量,制定本区域污染物总量分配方案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计划,将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和削减任务逐级分解到县及其所管辖企业。

2、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由国家、省及市级审批的新建项目的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指标的核定与分配下达。

3、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的核发,并对持证单位的排污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4、委托县级环保局核发排污许可证。

(三)县级环保局管理权限

1、依据上级环保部门制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方案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计划,核定本行政区域内排污单位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

2、承担本行政区域内由县级环保局审批的建设项目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指标的核定与分配下达。

3、县级环保局根据市级环保局委托,在委托权限内核发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并对持证单位的排污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二、排污许可证的核发程序

(一)排污许可证申请的告知

环保部门应通过发布通告或书面通知等方式,告知排污单位申领排污许可证的条件、部门、期限、程序、需要提交的材料以及逾期未申领的后果。

(二)排污许可证的申请

排污单位应在环保部门规定的期限内,依照《山西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提交相关资料,如实填写《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申请表》,申请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并对其申请材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三)排污许可证申请的受理

环保部门对排污单位提出的排污许可证申请,审核申请资料是否齐全,《排污许可证申请表》填写是否完整,有无逻辑错误,申请表中数据能否代表正常的生产情况。

对申请资料齐全并符合规定形式的,予以登记受理。 对申请资料不齐全或不符合规定形式的,应当场或在五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并同时明确补正的限期。排污单位逾期未补正的,视为未申请。

(四)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的审核和发放

受理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申请的环保部门,自受理申请15日内,结合所提交的材料,对其现状排污情况、排污规律、排污口位置、排放方式、排放去向、监测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等其他事项逐一审核。

1、对符合《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第八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予以批准,核发排污许可证或临时排污许可证。

(1)现有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的发放

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达到国家、省浓度排放标准和地方总量控制指标的,发放排污许可证;

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未达到国家和省浓度排放标准或当地总量控制指标被责令限期治理的,以及被环保部门批准正试运行期的建设项目,发放临时排污许可证。

(2)建设项目排污许可证的核发 建设项目必须领取排污许可证或临时排污许可证。 建设项目单位在项目投入试生产15日前,向环保部门申请办理《临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取得试生产许可,有效期为3个月,最长不超过一年。

建设项目通过环保竣工验收后的15日内,建设项目单位向环保部门换领《排污许可证》。

2、对属于《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第八条第三款规定的情况,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可地方排放标准,经限期治理后仍超标排放的排污单位,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关闭、停产、淘汰的排污单位,不予发放排污许可证。同时,向申请单位书面通知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单位享有申请行政复议或提出行政诉讼的权利。

三、排污许可证的延续、变更、暂扣和注销

(一)排污许可证的延续和变更

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和临时排污许可证的延续和变更依照《山西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第十一条执行。

1、排污许可证的延续

(1)排污单位在排污许可证或临时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后需要继续排污的,应当在届满之日15日前向原发证的环保部门重新申领排污许可证。

环保部门收到持证单位延续排污许可证的申请后,应在排污许可证或临时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批准延续的决定;延期未作出决定的,视为准予延续。

(2)持临时排污许可证的单位,无正当理由,临时排污许可证到期后仍不能达到控制指标的,不予换发排污许可证,并由原发证环保部门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关闭、停产。

2、排污许可证的变更

(1)排污单位需要变更排污许可证许可事项的,必须在发生变更的15日前提交变更书面申请,注明变更的污染因子、变更原因,重新填写《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申请表》,经原发证环保部门审查,符合《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第八条一款、第二款规定的,予以批准,办理变更手续。

(2)下列情况,持证单位必须依法履行变更手续: 在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内,排污单位分立、合并或单位名称发生变化的,应在发生变化后的15日内到原发证的环保部门办理排污许可证的变更手续。

(3)《排污许可证》持证单位在持证期间,不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排放污染物的,环保部门可责令其限期改正。限期改正期间,由负责发证的环保部门收回其《排污许可证》,换发《临时排污许可证》。

(二)排污许可证的暂扣

持证单位被依法责令停产治理的,停产治理期间,由负责发证的环保部门暂扣其排污许可证。

持证单位被依法责令停产治理的,停产治理期间,由负责发证的环保部门暂扣其排污许可证。

(三)排污许可证的注销

1、持证单位在排污许可证或临时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未申请延续的,负责发证的环保部门应及时收回已发放的排污许可证或临时排污许可证,办理注销手续。

2、持证单位被依法停止排放污染物的,负责发证的环保部门应及时办理排污许可证的注销手续。

3、持证单位被关闭、撤销的,负责发证的环保部门应及时办理许可证的注销手续。

4、持证单位破产的,负责发证的环保部门应及时办理许可证的注销手续。

四、排污许可证的监督管理

(一)监管

对违反《山西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的,上级环保部门或负责发证的环保部门应当撤销已发放的排污许可证或者临时排污许可证,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1、向不符合法定条件的排污单位核发的排放污染物许可证。

2、不按照上级环保部门批准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方案分配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发放排污许可证。

3、超越权限发放的排放污染物许可证。

4、排污单位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的排放污染物许可证。

(二)备案

1、各市要建立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管理档案,对发放的许可证统一编号,登记建档。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的编号由十二位阿拉伯数字组成,第

一、二位数字为所在城市行政区划代码,第

三、第四位数字为所在县区行政区划代码,第

五、

六、七位为行业代码,第八至第十二位为发证流水号。临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在编号前标注“临”字。

2、各市要建立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发放备案制。每年元月15日前,各城市将本行政区域上年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及临时排污许可证发放名单列表报省环保局备案。

(三)公示

1、环保部门应在办公场所公示排污单位申领排污许可证的条件、程序、需要提交的材料。

2、各市应通过当地新闻媒体、本单位网站等途径,将排放污染许可证或临时排污许可证的发放情况及时向社会公示。

3、排污许可证或临时排污许可证被注销后,各市应通过当地新闻媒体、本单位网站等途径,及时向社会公示。

(四)检查

各地对持临时排污许可证的排污单位,每月至少进行一次现场检查。对持有总量控制要求的排污单位,至少每季一次现场检查,每季进行一个生产周期的总量监测。

对持证单位的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应予以书面记录,并经检查人员签字后存档。

(五)查处

对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或临时排污证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行为,以及不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排放污染物的,由环保部门依照《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予以查处。

1、《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第14条所称“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或临时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包括以下情形:

(1)未在环保部门规定的期限内申领排污许可证的; (2)排污许可证或临时排污许可证有效届满,示按规定换领新证的;

2、《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第15条所称“不按照排污许可证或者临时排污许可证规定向水体排污染物的”,包括以下情形:

(1)超过排污许可证或临时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污染物种类、数量、浓度指标排放污染物的;

(2)不按照排污许可证或临时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排放方式、排放去向排放污染物的;

(3)未按照排污许可证或临时排污许可证规定,对排污口进行规范化整治,设立标识牌和在线监测设备的。

(六)其他

持有环保达标合格证的排污单位,应在环保部门指定的期限内领取排污许可证,环保达标合格证由负责发放排污许可证的环保部门收回。

逾期未领取排污许可证的,原环保达标合格证作废。

排污许可证控制指标的确定方案

1、排污因子的核定

(1)大气污染物主要控制因子为:二氧化硫、烟尘、粉尘及行业特征污染物。

(2)水污染物控制因子为:《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确定的各行业必测污染因子。

2、允许排污指标的核定

排污许可证允许排污指标分浓度与总量双重控制指标。 (1)实施总量控制的污染因子的确定的原则。

实施总量控制的污染因子的确定:区域环境质量超标的污染因子,实施总量和浓度双重控制;其它污染因子实行浓度控制。

实施总量控制排污单位的确定:根据所有排污单位排放该项污染物的排放量从大到小依次排序,叠加污染物排放量。叠加污染物排放量占区域内该项污染物排放量的80%以上时(含80%)的排污单位,其该项污染物实施总量和浓度双重控制。

(2)浓度控制指标的确定:

排污单位浓度控制标准为国家或省制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3)总量控制指标的核定方法:

排污单位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包括污染物排放速率、单位产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允许月污染物排放放总量指标、允许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污染物排放速率指标:国家或我省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有明确规定的,依照国家或者我省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规定。国家或我省污染物排放标准没有规定的,不作考核。

单位产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核定依下列次序进行; ——国家或我省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有明确规定的,依照国家或我省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规定。

——国家或我省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没有规定的,在对排污单位进行清洁生产审核的基础上,参照本地区或邻近地区相同行业已采用国内先进水平生产工艺、最佳实用控制技术、管理水平较好的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水平计算单位产品的排放污染物量。 排污单位允许年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核定依下列次序进行,对现状排污量超过环境容量的排污单位,需要同时确定其污染物削减量。

——已完成环境容量核定的城市,根据环境容量的核定的结果分配排污单位的总量指标。

——对尚未完成环境容量核定,但当地政府已将上级部门下达的目标总量指标分解到排污单位,则暂时以作为该排污单位的允许排污总量指标,待完成环境容量测算后,根据环境容量的核定的结果重新核定分配排污单位的总量指标。

——对于既未完成环境容量核定,也未将政府和上级环保部门下达的目标总量分解到排污单位的市县,可结合排污单位允许的单位产品排放量、设计规模进行排污总量的核定:

排污单位允许日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核定按照全年正常生产时间内全年允许污染物排放总量每日平均计算。

(4)现有排污单位排污总量指标的核定原则

辖区内合计的排污指标总量不能高于当地的环境容量指标或上级政府下达给本辖区的总量控制目标,并要预留适量指标,以满足当地经济和城市发展的需要。

排污单位进行改制、改组和兼并的,其排污指标之和不得超过原核批的指标值;分离的排污单位,其指标应从原单位排污指标中划转;合并的排污单位,其排污指标不得大于合并前各排污单位排污指标之和。

对所采用的工艺、技术、设备或生产的产品属于国家明令淘汰、禁止使用的,不予分配排放指标。

在分配污染物排放总量时,应考虑为今后发展预留一定的余量,一般可预留5%—10%的排污总量,所有排污单位的排污量分配总和只应占排污总量的90%—95%。

(5)建设项目排污总量指标核定原则:

建设项目单位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报告表或登记表之前,须取得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超过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且环境质量尚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地区,不得建设增加排放污染物总量的建设项目。

超过排污总量控制指标的排污单位,在限期治理期间,不得建设无益于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

已有排污许可证的单位进行扩建、改建,申请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应控制在原有许可证许可的指标内。

山西省环境保护局文件

晋环发〔2004〕113号

关于申领山西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

文 本 的 通 知

各市环保局:

依据《山西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的规定,省环保局制定了山西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申请表、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及其副本、临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及其副本,于2004年6月1日起启用。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市此前使用的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申请表、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及其副本、临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及其副本一律作废。现有持证单位应在当地环保部门指定的时间内,换领新证。

二、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申请表可直接复印或从省环保局网站下载使用,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及副本、临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及其副本由省环保局统一印制。各市于2004年5月20日前,将本辖区所需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及副本、临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及其副本数量报省环保局污染控制处。

三、各市于每年元月15日前,将本行政区域上年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及临时排污许可证发放名单列表报省环保局备案。(排污许可证发放备案表附后)

联系人:贺

贺中伟

联系电话:0351—6371035 6371040 传

真:0351—6371037 附件1:排污许可证发放备案表 附件2: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申请表样本

主题词:申领

排污许可证

通知 山西省环境保护局办公室

2004

第5篇:山西省行政执法检查规定(山西省人民政府令第169号)

【发布单位】山西省

【发布文号】山西省人民政府令第169号 【发布日期】2003-12-05 【生效日期】2004-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山西省行政执法检查规定

(山西省人民政府令第169号)

《山西省行政执法检查规定》已经2003年12月5日省人民政府第14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省长 刘振华

二○○三年十二月五日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对行政执法的检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保障法律、法规、规章的正确实施,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 山西省行政执法条例》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行政执法,是指具有行政职能的单位(以下简称行政执法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以下简称行政执法人员)依法对特定的行政管理相对人采取的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其权利义务的活动。

本规定所称行政执法检查,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以下简称行政执法检查机关)对本行政机关以及本行政区域、本系统的下级行政执法单位和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进行了解、查询、纠正和处理的监督活动。

本规定所称行政执法单位,包括行政执法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和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委托的组织。

第三条第三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开展行政执法检查活动,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全省的行政执法检查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领导所属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行政执法检查工作,并对设立在本行政区域内实行垂直领导部门的行政执法活动进行检查。

第五条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法制工作机构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为本级人民政府或者本部门的行政执法检查机构,具体负责对本行政区域、本系统内行政执法检查活动的指导、监督和协调工作。

行政执法检查机构的工作人员和行政执法检查机构确定的其他行政执法人员为行政执法检查人员。

第六条第六条 行政执法检查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熟悉、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

行政执法检查人员的资格确认、发证工作,由省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负责并统一组织实施。

第七条第七条 行政执法检查的内容主要是:

(一)法律、法规、规章的执行情况;

(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与备案情况;

(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

(四)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行政赔偿情况;

(五)行政执法责任制及其他层级监督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六)其他依法应当检查的事项。

第八条第八条 行政执法检查应当坚持深入实际、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围绕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重点以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督促行政执法单位解决法律、法规、规章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改进行政执法工作。

第九条第九条 行政执法检查机关应当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制定行政执法检查计划,由行政执法检查机构组织实施。

行政执法检查机构可以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拟订行政执法检查计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或本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

行政执法检查机构在执行公务中发现或者根据检举等需要查处或者纠正行政违法行为的,不受行政执法检查计划的约束。

第十条第十条 行政执法检查机构应当根据行政执法检查计划制定行政执法检查方案。

行政执法检查方案应当包括行政执法检查的内容、对象、范围、重点、方法、步骤、组织要求等事项。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行政执法检查机构应当建立并严格执行行政执法检查制度,加强对行政执法活动的日常监督。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行政执法检查机构和行政执法检查人员在行政执法检查过程中,应当严格、公正、高效和廉洁。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行政执法检查可以通过下列方式进行:

(一)现场检查;

(二)调阅审查有关案卷、文件或者资料;

(三)对行政执法单位和行政执法人员进行考核;

(四)询问知情人、向行政执法人员、行政管理相对人调查了解情况;

(五)就有关重点问题组织调查、收集证据或者督查处理。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行政执法检查机构依法开展检查工作,可以事前通知被检查对象,也可以事前不通知。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行政执法检查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投诉制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执法单位和行政执法人员有执法违法行为的,有权向行政执法检查机构或者有关部门投诉。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投诉,行政执法检查机构或者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受理并答复。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行政执法检查人员执行职务时应当出示山西省人民政府统一印制的行政执法监督证;除对当场发现并需及时纠正的执法违法行为外,不得少于二人。

行政执法检查人员进行行政执法检查,应当制作行政执法检查笔录。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被检查的行政执法单位和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协助、配合行政执法检查人员进行检查,如实报告情况,提供有关资料,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检查。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专门部署的行政执法检查活动结束后,行政执法检查机构应当向行政执法检查机关写出行政执法检查报告。

行政执法检查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

(一)对所检查法律、法规、规章执行情况的全面评价;

(二)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三)改进行政执法工作的建议;

(四)法律、法规、规章本身需要修改补充的建议;

(五)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行政执法单位可以采取单位自查、部门互查、系统联查等方式自行检查并纠正行政执法中的违法行为。

行政执法单位应当将自行检查的结果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行政执法单位。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对行政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分别不同情况作如下处理:

(一)不具备行政执法主体资格或者委托执法不合法的,责令停止行政执法活动、补办手续或者报请有关机关处理;

(二)行政执法人员不符合《山西省行政执法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的,责令所在单位调离执法岗位或者辞退;

(三)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适用法律、法规、规章错误的,予以撤销或者责令限期纠正;

(四)违反法定程序的,予以撤销、变更或者责令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五)不执行或拖延执行法律、法规、规章的,督促执行或者责令限期执行;对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义务的,督促履行或者责令限期履行。

前款予以撤销、变更或者责令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决定由行政执法检查机关作出;其他决定可以由行政执法检查机构或者行政执法检查机关作出。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行政执法检查机构对行政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属于处理职权范围内的,直接作出处理决定;属于行政执法检查机关处理职权范围或者需要由行政执法检查机关处理的,报请行政执法检查机关处理;属于其他部门处理职权范围的,建议有关部门处理,有关部门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并将处理情况书面告知行政执法检查机构。

行政执法检查机关作出处理决定使用行政执法监督通知书。行政执法检查机构直接作出处理决定的,使用行政执法监督通知书;报请行政执法检查机关处理的,使用报告的形式;建议有关部门处理的,使用行政执法监督建议书。

以行政执法检查机关名义制作的行政执法监督通知书加盖本级人民政府或者本部门行政执法监督专用章;以行政执法检查机构名义制作的行政执法监督通知书和行政执法监督建议书加盖行政执法检查机构或者本部门行政执法监督专用章。

行政执法监督通知书送达被通知的行政执法单位后,被通知的行政执法单位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执行,并将整改结果书面报告发出通知的行政执法检查机关或者行政执法检查机构;行政执法监督建议书送达有关部门后,有关部门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并将处理情况书面告知建议的行政执法检查机构。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行政执法和行政执法检查活动应当依法接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

行政执法和行政执法检查活动应当接受司法机关、人民政协、民主党派、社会团体、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行政执法人员阻挠、妨碍行政执法检查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由行政执法检查机构或者其所在部门给予批评教育、暂扣或者吊销行政执法证,并建议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行政执法单位及其行政执法人员违反本规定,无正当理由拒不执行行政执法监督通知书规定内容的,由行政执法检查机构或者行政执法检查机关责令立即改正,对行政执法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并建议有关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行政执法检查机构违反本规定的,由行政执法检查机关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行政执法检查人员违反本规定的,由行政执法检查机构或者行政执法检查机关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暂扣或者吊销行政执法监督证,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本规定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6篇:山西省矿业权公开出让暂行规定(山西省人民政府令第164号)

【发布单位】山西省

【发布文号】山西省人民政府令第164号 【发布日期】2003-07-04 【生效日期】2003-07-0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山西省矿业权公开出让暂行规定

(山西省人民政府令第164号)

《山西省矿业权公开出让暂行规定》已经2003年7月1日省人民政府第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省 长

二○○三年七月四日

山西省矿业权公开出让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规范矿业权公开出让行为,完善矿业权有偿出让制度,优化矿产资源配置,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和《 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公开出让矿业权的,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矿业权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

第四条第四条 矿业权公开出让采取招标、拍卖和挂牌的方式。

第五条第五条 矿业权公开出让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公开出让矿业权应当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矿产资源规划,并结合市场供需情况进行。

第六条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根据法律、法规规定的审批发证权限,负责矿业权的公开出让工作。

下级主管部门公开出让矿业权应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或备案,并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

公开出让煤炭和大型金属矿产的矿业权须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七条第七条 新设置矿业权采取公开出让的方式进行,但国家投资和使用省级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勘查项目除外。

在下列矿产地新设置矿业权应当公开出让:(一)国家出资勘查探明的矿产地;(二)矿业权灭失的矿产地;(三)未设置矿业权的矿产地。

第八条第八条 矿业权公开出让前,主管部门应当委托具有矿业权评估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但小型河砂和砖瓦粘土除外。

评估结果经主管部门确认后作为矿业权公开出让的标底或底价的依据。

第九条第九条 通过公开出让方式取得煤炭矿业权的中标人、竞得人,可以自主选择申请办理勘查许可证或采矿许可证。

煤炭的探矿权和采矿权应当采用同一种评估方法。

第二章 招 标

第十条第十条 本规定所称矿业权招标,是指主管部门以招标公告或投标邀请书的方式,邀请符合矿业权申请人资质条件的不特定的或特定的法人、自然人或其他组织投标,根据投标结果确定矿业权中标人的活动。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矿业权招标主管部门应当发布招标公告或发出投标邀请书。

招标公告或投标邀请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主管部门的名称和地址;(二)拟出让矿业权的矿区(区块)范围、地质矿产简况、储量规模等;(三)获取招标文件的办法;(四)投标人的资质条件;(五)履约保证金数额和缴纳时间;(六)申请投标和资质审查的时间、地点;(七)投标截止日期和投标地点;(八)需要载明的其他事项。

主管部门应当确定投标人编制投标文件所需的合理时间,但自招标文件发出之日起至投标截止之日,最短不得少于30日。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主管部门应当成立投标人资质审查委员会,负责审查投标人的资质。必要时,资质审查委员会可以吸收煤炭等有关部门专家参加。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投标人填写标书,密封后在规定时间内投标并交付投标保证金。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无效标书:(一)超过投标截止时间的;(二)标书主要要素缺乏、标书附件不全以及标书的字迹不清难以辩认的;(三)委托他人代理但委托文件不全或不符合规定的;(四)重复投标的;(五)弄虚作假投标的;(六)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其他无效情形的。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开标应当在招标文件确定的时间、地点公开进行。开标由主管部门派人主持,邀请全部投标人参加。

开标过程应当记录并存档备查。

开标时,由投标人或其推选的代表检查投标文件的密封情况,也可以由主管部门委托的公证机构检查并公证;经确认无误后,由工作人员当众拆封,宣读投标人名称、投标价格和投标文件的其他主要内容。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评标由主管部门组建的评标委员会负责。评标委员会由主管部门的代表和有关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成员人数为五人以上单数,其中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不得少于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

评标委员会成员的名单在中标结果公布前必须保密。

评标委员会应当按照招标文件确定的评标标准和方法,对投标文件进行评审和比较。评标委员会完成评标后,应当向主管部门提出书面评标报告,并推荐合格的中标候选人。

主管部门应当根据评标委员会提出的书面评标报告和推荐的中标候选人确定中标人,也可授权评标委员会直接确定中标人。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确定中标人后,主管部门与中标人应当签订成交确认书和矿业权招标出让合同,并在约定期限内依法办理登记手续。

第三章 拍 卖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本规定所称矿业权拍卖,是指主管部门发布拍卖公告,由符合矿业权申请人资质条件的竞买人在指定时间、地点进行公开竞价,将矿业权出让给最高应价者的活动。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矿业权拍卖主管部门应当于拍卖日20日前发布拍卖公告。

拍卖公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主管部门的名称和地址;(二)拟出让矿业权的矿区(区块)范围、地质矿产简况、储量规模等;(三)竞买人的资质条件;(四)获取拍卖文件的办法;(五)拍卖的时间、地点、竞价方式,有底价的应当特别声明;(六)确定竞得人的方法;(七)履约保证金数额和缴纳时间;(八)需要公告的其他事项。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主管部门应当成立竞买人资质审查委员会,负责审查竞买人的资质。必要时,资质审查委员会可以吸收煤炭等有关部门专家参加。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拍卖有底价的,竞买人的最高应价未达到底价的,该应价不发生效力。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拍卖成交后,主管部门与竞得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签订成交确认书和矿业权拍卖出让合同,并在约定的期限内办理登记手续。

第四章 挂 牌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所称矿业权挂牌,是指主管部门发布挂牌公告,在挂牌公告规定的期限和场所接受竞买人的报价申请并更新挂牌价格,根据挂牌期限截止时的出价结果确定矿业权竞得人的活动。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矿业权挂牌主管部门应当于挂牌起始日20日前发布挂牌公告。

挂牌公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主管部门的名称和地址;(二)拟出让矿业权的矿区(区块)范围、地质矿产简况、储量规模等;(三)竞买人的资质条件;(四)获取挂牌文件的办法;(五)挂牌的时间、地点、起始价、增价规则、增价幅度等,有底价的应当特别声明;(六)确定竞得人的方法;(七)履约保证金数额和缴纳时间;(八)需要公告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挂牌时间不得少于10个工作日。在挂牌期间,竞买人可以多次报价。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竞买人报价高于底价且出价最高,或相同报价的最先提交报价单的竞买人为竞得人,挂牌成交。

挂牌期限届满,无人竞买或竞买人的报价低于底价的,挂牌不成交。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挂牌成交后,主管部门与竞得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签订成交确认书和矿业权挂牌出让合同,并在约定的期限内办理登记手续。

第五章 其他规定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中标人、竞得人与主管部门签订矿业权出让合同后,应当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向矿业权登记管理机关申请办理勘查许可证或采矿许可证。中标人、竞得人逾期未向矿业权登记管理机关申请办理登记手续的,视为自动放弃。

中标人、竞得人缴纳的投标、竞买保证金,可以抵作矿业权价款。其他投标人、竞买人缴纳的投标、竞买保证金,主管部门须在公开出让活动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予以退还,不计利息。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中标人、竞得人应当在领取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前,一次性缴纳公开出让的矿业权价款;矿业权价款数额较大的,经主管部门同意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分期缴纳,但首次缴纳不得少于30%。

中标人、竞得人未按约定缴纳矿业权价款的,主管部门可以依法收回矿业权。

主管部门未按规定办理勘查许可证或采矿许可证的,中标人、竞得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矿业权价款全额上缴财政,具体管理、使用办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违反本规定,中标人、竞得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中标、竞得无效,所缴纳的投标、竞买保证金不予退还;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有关部门可以依法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罚:(一)提供虚假文件隐瞒事实的;(二)恶意串通的;(三)向主管部门或评标委员会及其成员行贿的;(四)采取其他非法手段中标或竞得的。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中标人、竞得人领取勘查许可证或采矿许可证后,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勘查或施工。违反规定未按期勘查或施工的,依法予以处理;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勘查许可证或采矿许可证。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规定,评标委员会成员收受投标人的财物或其他好处的,或向他人透露标底或其他有关情况的,由主管部门取消其担任评标委员会成员的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规定,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在矿业权公开出让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尚未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本规定实施前通过行政审批方式取得的煤炭探矿权,在其有效期内探明可供开采的矿体后申请采矿权的,可以优先取得采矿权,不再采取公开出让方式,但须缴纳一定的矿业权价款差价。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矿业权人转让矿业权的,依据国务院发布的《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办理。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本规定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7篇:江西省人民政府令第170号

《江西省耕地占用税实施办法》已经2008年12月6日省人民政府第1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省长 吴新雄

二OO八年十二月十七日

江西省耕地占用税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管理,保护耕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511号),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耕地,是指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水田、旱地、菜地、园地。

第三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其他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和个人,为耕地占用税的纳税人,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缴纳耕地占用税。

前款所称单位,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以及其他企业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家机关、部队以及其他单位;个人,包括个体工商户以及其他个人。

第四条 经申请批准占用耕地的,纳税人为农用地转用审批文件中标明的建设用地人;农用地转用审批文件中未标明建设用地人的,纳税人为用地申请人。

未经批准占用耕地的,纳税人为实际用地人。实际用地人应当依法补办用地审批手续。

第五条 耕地占用税以纳税人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为计税依据,按照规定的适用税额一次性征收。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包括经批准占用的耕地面积和未经批准占用的耕地面积。

第六条 各县(市、区)耕地占用税的平均税额,根据各地人均耕地面积和经济发展情况确定,具体见附表。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变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各县(市、区)的平均税额提出调整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各乡镇的具体情况,规定各乡镇的适用税额,并报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备案。各县(市、区)规定的乡镇适用税额的平均水平不得低于省人民政府核定的平均税额。

第七条 占用基本农田的,适用税额应当在当地适用税额的基础上提高50%。

前款所称基本农田,是指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的耕地。

第八条 下列情形免征耕地占用税:

(一)军事设施占用耕地。

具体范围包括:地上、地下的军事指挥、作战工程;军用机场、港口、码头;营区、训练场、试验场;军用洞库、仓库;军用通信、侦察、导航、观测台站和测量、导航、助航标志;军用公路、铁路专用线,军用通讯、输电线路,军用输油、输水管道;其他直接用于军事用途的设施。

(二)学校、幼儿园、养老院、医院占用耕地。

学校,具体范围包括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成立的大学、中学、小学、学历性职业教育学校以及特殊教育学校。学校内经营性场所和教职工住房占用耕地的,按照当地适用税额缴纳耕地占用税。

幼儿园,具体范围限于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登记注册或者备案的幼儿园内专门用于幼儿保育、教育的场所。

养老院,具体范围限于经批准设立的养老院内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的场所。

医院,具体范围限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设立的医院内专门用于提供医护服务的场所及其配套设施。医院内职工住房占用耕地的,按照当地适用税额缴纳耕地占用税。

第九条 铁路线路、公路线路、飞机场跑道、停机坪、港口、航道占用耕地,减按每平方米2元的税额征收耕地占用税。

铁路线路,具体范围限于铁路路基、桥梁、涵洞、隧道及其按照规定两侧留地。专用铁路和铁路专用线占用耕地的,按照当地适用税额缴纳耕地占用税。

公路线路,具体范围限于经批准建设的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和属于农村公路的村道的主体工程以及两侧边沟或者截水沟。专用公路和城区内机动车道占用耕地的,按照当地适用税额缴纳耕地占用税。

飞机场跑道、停机坪,具体范围限于经批准建设的民用机场专门用于民用航空器起降、滑行、停放的场所。

港口,具体范围限于经批准建设的港口内供船舶进出、停靠以及旅客上下、货物装卸的场所。

航道,具体范围限于在江、河、湖泊、港湾等水域内供船舶安全航行的通道。

第十条 占用林地、牧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其他农用地建房或者从事非农业建设的,比照本办法的规定缴纳耕地占用税,适用税额为当地占用耕地适用税额标准的70%。

第十一条 农村居民经批准在户口所在地按照规定标准占用耕地新建自用住宅,按照当地适用税额减半征收耕地占用税。

农村居民经批准搬迁,原宅基地恢复耕种,新建住宅占用耕地不超过原宅基地面积的,不征收耕地占用税;超过原宅基地面积的,对超过部分按照当地适用税额减半征收耕地占用税。

第十二条 农村烈士家属、残疾军人、鳏寡孤独以及革命老根据地、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边远贫困山区生活困难的农村居民,在规定用地标准以内新建住宅缴纳耕地占用税确有困难的,经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报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可以免征或者减征耕地占用税。

革命老根据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边远贫困山区生活困难的农村居民,认定标准按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定。

第十三条 依照本办法规定免征或者减征耕地占用税后,纳税人改变原占地用途,不再属于免征或者减征耕地占用税情形的,应当自改变用途之日起30日内按改变用途的实际占用耕地面积和当地适用税额补缴税款。

第十四条 纳税人临时占用耕地的,应当依照本办法的规定缴纳耕地占用税。纳税人在批准临时占用耕地的期限内恢复所占用耕地原状的,经所在地财政和土地管理部门核实,并报上级财政和土地管理部门备案后,全额退还已经缴纳的耕地占用税。

因污染、取土、采矿塌陷等损毁耕地的,比照临时占用耕地的情况,由造成损毁的单位或者个人缴纳耕地占用税。超过2年未恢复耕地原状的,已征税款不予退还。

第十五条 农田水利占用耕地的,不征收耕地占用税。

建设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生产设施占用林地、牧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其他农用地的,不征收耕地占用税。

第十六条 经批准占用耕地的,耕地占用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收到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占用农用地手续通知的当天。未经批准占用耕地的,耕地占用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实际占用耕地的当天。

纳税人占用耕地或者其他农用地,应当在耕地或者其他农用地所在地申报纳税。

第十七条 耕地占用税暂由财政部门负责征收。

各级财政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协作,强化耕地占用税征收管理措施,严格执行先税后证制度。土地管理部门在通知单位或者个人办理占用耕地手续时,应当同时通知耕地所在地同级财政部门。获准占用耕地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收到土地管理部门的通知之日起30日内缴纳耕地占用税。土地管理部门凭耕地占用税完税凭证或者免税凭证和其他有关文件发放建设用地批准书。

第十八条 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87年8月30日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江西省征收耕地占用税实施办法》同时废止。

第8篇:陕西省最低工资规定(陕西省人民政府令第109号)

【发布单位】陕西省

【发布文号】陕西省人民政府令第109号 【发布日期】2006-05-20 【生效日期】2006-07-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陕西省

陕西省最低工资规定

(陕西省人民政府令第109号)

《陕西省最低工资规定》已经省政府2006年第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

省长:陈德铭

二○○六年五月二十日

陕西省最低工资规定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维护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的合法权益,保障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适用本规定:

(一)各种经济类型的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民办非企业单位与劳动者形成劳动关系的;

(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

(三)在试用期、熟练期、见习期内的劳动者。

第三条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者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正常劳动,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本规定所称正常劳动,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者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从事的劳动。劳动者依法享受带薪年休假、探亲假、婚丧假、生育假、节育手术假等国家规定的假期间,以及法定工作时间内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视为提供了正常劳动。

第四条第四条 最低工资不包括下列各项:

(一)加班加点工资;

(二)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的津贴;

(三)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的用人单位负担的劳动者社会保险费用、职工住房公积金以及劳动者的福利费用、劳动保护费用、职工教育费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支付的一次性补偿费用等。

第五条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全省最低工资制度实行统一管理,具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拟定全省最低工资制度实施方案;

(二)划分全省最低工资标准的地区类别;

(三)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四)监督检查全省最低工资制度执行情况。

第六条第六条 最低工资标准一般采用月最低工资标准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的形式。月最低工资标准适用于全日制就业劳动者,小时最低工资标准适用于非全日制就业劳动者。

第七条第七条 月最低工资标准应当按照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当地社会救济金,低于平均工资的原则确定和调整。主要依据下列因素:

(一)当地劳动者及其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

(二)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三)职工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四)职工平均工资;

(五)经济发展水平对就业的需求。

第八条第八条 确定和调整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应当在颁布的月最低工资标准的基础上,主要依据下列因素:

(一)单位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职工住房公积金;

(二)非全日制就业劳动者在工作稳定性、劳动条件、劳动强度、劳保福利等方面与全日制就业劳动者的差异。

月最低工资标准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具体测算方法见附件。

第九条第九条 确定和调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方案,由省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拟定,履行有关手续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全省最低工资标准方案批准后7日内,在《陕西省人民政府公报》和全省性报纸公布。

第十条第十条 最低工资标准每两年至少调整一次。当本规定第七条所规定的相关因素发生重大变化时,应当适时调整。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应当执行所在县(市、区)的最低工资标准,并在最低工资标准发布后10日内,将该标准向本单位全体劳动者公示。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不得低于其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实行计件工资或者提成工资等工资形式的用人单位,必须进行合理的折算,其相应的折算额不得低于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劳动者由于本人原因造成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未提供正常劳动的,不适用本规定;非本人原因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用人单位执行本规定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各级工会组织依法对本规定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发现用人单位违反本规定的,有权要求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处理。

任何组织和个人对于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有权举报和投诉。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规定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其改正。

用人单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支付所欠劳动者工资,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所欠工资50%以上1倍以下的标准计算,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就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发生争议,按劳动争议处理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本规定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1994年12月2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布的《 陕西省最低工资规定》(陕西省人民政府令第8号)同时废止。

附件:最低工资标准测算方法

一、确定最低工资标准应考虑的因素

确定最低工资标准一般考虑城镇居民生活费用支出、职工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职工平均工资、失业率、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可用公式表示为:

M=f(C、S、A、U、E、a)

M最低工资标准;

C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用;

S职工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

A职工平均工资;

U失业率;

E经济发展水平;

a调整因素。

二、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用方法

1.比重法即根据城镇居民家计调查资料,确定一定比例的最低人均收入户为贫困户,统计出贫困户的人均生活费用支出水平,乘以每一就业者的赡养系数,再加上一个调整数。

2.恩格尔系数法即根据国家营养学会提供的标准食物谱及标准食物摄取量,结合标准食物的市场价格,计算出最低食物支出标准,除以恩格尔系数,得出最低生活费用标准,再乘以每一就业者的赡养系数,再加上一个调整数。

以上方法计算出月最低工资标准后,再考虑职工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社会救济金和失业保险金标准、就业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进行必要的修正。

举例:某地区最低收入组人均每月生活费支出为210元,每一就业者赡养系数为1.87,最低食物费用为127元,恩格尔系数为0.604,平均工资为900元。

1.按比重法计算得出该地区月最低工资标准为:

月最低工资标准=210×1.87+a=393+a(元)(1)

2.按恩格尔系数法计算得出该地区月最低工资标准为:

月最低工资标准=127÷0.604×1.87+a=393+a(元)(2)

公式(1)与(2)中a的调整因素主要考虑当地个人缴纳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等费用。

另,按照国际上一般月最低工资标准相当于月平均工资的40―60%,则该地区月最低工资标准范围应在360―540元之间。

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20.92÷8)×(1+单位应当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比例之和)〕×(1+浮动系数)

浮动系数的确定主要考虑非全日制就业劳动者工作稳定性、劳动条件和劳动强度、福利等方面与全日制就业人员之间的差异。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上一篇:于漪老师先进事迹下一篇:大学生校园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