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发展

2024-09-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山西农业发展(精选7篇)

山西农业发展 篇1

“十一五”以来,高平市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模式,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重要抓手,全力推进设施农业发展。为了加快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步伐,该市按照“三种三养三加工”的思路推进农业产业化,成立了项目领导组,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常务副市长任副组长,农业局和各乡镇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指导和组织实施。去年,高平市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将日光温室的补助标准调高到1万元,范围扩大到连片发展、贷款贴息、技术培训、品牌创建、标准化生产、基础设施配套等各个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建设温室大棚的积极性。两年来,市乡两级财政累计投入扶持资金8000多万元,调动社会资金4亿多元,建设设施农业大棚8000多栋。

为抓好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农业部门加强了对设施蔬菜标准化种植的组织领导,经常派技术人员进园区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采取基地和产品认证、技术规程制订、商品注册、标准化生产等一系列措施,全面推广组培育苗、节水滴灌、反光幕、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标准化蔬菜生产管理技术;广泛应用智能化连栋温室、大跨度无支柱金属桁架结构温室等先进建棚技术和新型建棚材料,不断加强设施农业种植标准化的推广力度。示范区建设项目要求:严格按照无公害产品生产技术规范操作,在生产中不使用城市垃圾、工业废渣和未经处理的有机肥,禁止使用硝态氮肥及未经登记的生物肥料。经过几年的努力,高平市的蔬菜种植标准化有力地推动了循环农业发展,全市逐步形成了“猪—沼—菜”、“猪—沼—果”等循环模式,农业经济形成了循环产业效应。示范区内的试验示范食用菌、油桃、樱桃、葡萄等品种的设施栽培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全市设施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进一步加快,整体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山西农业发展 篇2

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5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经济结构深层次矛盾的重重困扰,面对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繁重任务和安全生产的巨大压力,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进取、扎实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就,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启动实施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取得重大成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推进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结构调整迈出新的步伐。

全省矿井总数已减少到1053座,办矿主体已减少到130个,70%的矿井生产规模达到90万吨以上,30万吨以下煤矿全部淘汰,保留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去年煤炭产量达到7.4亿吨,是历史最好水平。通过这一轮整合,我省煤炭工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产业水平显著提高,安全生产状况明显改善,采矿秩序明显好转,能源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全省转型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受益人数最多的民生工程:全力推进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两年共投资300多亿元,新建通村水泥(油)路2.5万公里,改造中小学校舍9483所,建成6971个村级卫生室,建成各类饮水工程1.2万处,完成9638个村的村通广播电视任务。这是近年来我省影响范围最大、受益人数最多的民生工程。农村“五个全覆盖”任务的完成,使昔日的羊肠小道、泥泞土路变成了宽阔通畅的水泥(油)路,狭小昏暗、陈旧破败的危房变成了安全坚固、宽敞明亮的新校舍,苦咸水变成了干净卫生的甘泉水,广大农民实现了“小病不出村”的心愿,封闭落后的偏远山村看上了电视、享受到了现代文明,广大农民从这五大工程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综改试验区明确方向:加快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走出资源型经济全面转型的新路子。

要抓住并用好这一重大机遇,充分利用试验区这个大品牌、大载体、大平台,大力推动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和服务业等接续替代产业,实现支柱产业由单一向多元、产品由低端向高端转变。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创新社会管理,狠抓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快资源型城市、地区转型,统筹经济社会、城乡、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先行先试,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支撑,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为资源型经济转型提供有力保障。

2011年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经济总量跨过“万亿”大关:2011年,全省经济在2010年高位运行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1万亿元,增长1 3%左右;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完成2261亿元、1213亿元,均增长25%;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7680元、5500元,增长13%、15%左右。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财政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大关,在建设中部地区经济强省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山西彻底告别了小煤窑时代: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整合重组和技术改造。曾经一度被全国高度关注的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圆满结束,山西人民多少年想办的一件大事终于办成了,我们彻底告别了小煤窑时代,进入了现代化大矿时期。整合重组效果进一步显现,煤炭产量和外运量分别达到8.6亿吨、5.8亿吨,再创历史新高;煤炭价格稳中有升,煤炭行业效益稳步提高,上缴税费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43%;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推动转型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全面启动非煤矿山、焦化、钢铁和水泥等行业的整合重组,加大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工业、特色食品工业,四大行业增加值均增长20%以上。

社会事业和民生建设全面推进:全年资金投入超过1000亿元,增长26%。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设公办标准化幼儿园200所,提高中小学校生均公用经费100元,免除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学生学费,开工建设投资百亿元、占地近万亩的高校新区,招聘2150名特岗教师到农村任教。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建成省图书馆、体育中心等重大标志性设施,扎实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文化综合服务和农村电影放映等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全民健身活动蔚然成风,竞技体育取得优异成绩。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家要求的五项重点改革任务全部完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建立;所有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实行了基本药物制度,药物价格下降30%以上;投资近20亿元的山西大医院投入运营,投资25亿元新建改造了一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推进,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缓解。不断强化科技、人才支撑,组织实施了7个科技重大专项和22个科技示范工程,研究制定了引进国内高层次人才办法、转型跨越发展突出贡献人才奖励办法。

要像挖掘地下资源一样挖掘文化资源:三晋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发展潜力巨大。我们要像挖掘地下资源一样挖掘文化资源,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切实抓好文化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创作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力作,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早日实现文化强省的目标!

今年以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工作又取得了新的成绩

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宏观调控政策,坚持主题,围绕主线,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按照省第十次党代会、省“两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锐意进取、扎实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工作又取得了新的成绩,全省呈现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物价基本稳定、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1%,高出全国平均增幅2.3个百分点,其他主要经济指标也高于全国平均增幅、快于序时进度,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

上半年,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第一,加大政策保障力度,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针对今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实际,坚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借鉴近年来我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功经验,审时度势、主动作为,多措并举稳定经济增长。

第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在圆满完成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工作的基础上,煤炭工业全面转入现代化矿井建设阶段,制定出台了办矿准入、煤矿管理、建设施工、安全生产等6个新的行业标准,并通过召开现场会等方式,大力推进现代化矿井建设;制定实施焦化行业兼并重组具体办法,加快推进焦化企业整合重组,同时继续深入推进非煤矿山整合重组,有序推进钢铁、建材等行业兼并重组,传统产业的集中度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上半年,先进装备制造业、特色食品工业、新型材料工业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分别增长16.1%、16.9%、11.9%。

第三,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农业农村好形势进一步巩固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启动实施太行山、吕梁山两大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规划。深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第四,加大规划建设管理力度,全省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

第五,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生态环境继续改善。

第六,加大专项整治力度,安全生产形势持续明显好转。

第七,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山西老板转型办农业 篇3

随着山西经济从煤炭、冶金等行业转型,揣着大笔资金的老板们开始投资农业、高科技、旅游等产业,在获得财富的同时,也为扶贫做出了贡献。7月19日,山西召开了“实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动员大会,又一次吹响了嘹亮的转型、扶贫集结号。

“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

就山西企业转型发展与产业扶贫开发的问题,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了山西省扶贫办主任王立伟。

环球人物杂志:山西制定的“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决策是怎样出台的?

王立伟:转型发展和扶贫攻坚是省委省政府几届领导努力的方向。省委书记袁纯清为解决农村问题,尤其是农民脱贫问题,提出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开展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在全省“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工程动员大会上他指出,农业是基础产业,也是高效产业、朝阳产业、永恒产业,在山西更是特色产业,是转型的一大领域。这项决策来自于群众的实践,来自于基层的创造,目的也是为了造福群众。

环球人物杂志:“百企千村”具体指什么?目标是什么?

王立伟:“百企”是指百家以上的,以省属国有企业为龙头,包括中央驻晋企业、市属国有企业、省内民营骨干企业,以及省外企业在内的各级各类规模以上企业;“千村”是指以吕梁山、太行山两大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县为重点,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贫困村。目标是:到2015年,开发带动贫困村2000个以上,区域内农民人均纯收入提前实现翻番;到2020年,开发带动贫困村5000个以上,区域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环球人物杂志:煤焦形势萎靡导致很多企业资金紧张。农业投资大,回报慢,又是跨行业投资,人才从哪里来?有什么办法让老板们主动投资呢?

王立伟: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在产业扶贫上,政府只是鼓励和引导,不是“拉郎配”。只要实实在在地为投资者提供转战农村的好政策,企业家们就会不待扬鞭自奋蹄。7月18日,山西出台的《关于实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的指导意见》,提出了10个方面的政策措施,除在现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和扶贫开发政策上给予支持外,还本着先行先试的原则,对企业实施产业扶贫开发的关键环节,从土地、环保、金融和人才支持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对企业产业扶贫开发是有较大促进作用的。

环球人物杂志:从农民、农村以及全国的角度看,企业投资农业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

王立伟:就是发挥组织、政策和资源优势,把企业的资本、管理、技术、市场优势和农村土地、劳动力及特色资源优势结合起来,通过“地下”回报“地上”、“黑色”反哺“绿色”,做一篇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四化”一体推进的大文章,打一场产业扶贫开发的整体仗,实现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双赢。

空壳村变成新庄园

晋中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孙光堂向记者介绍:“近几年来,山西省仅晋中市就有 600余位民营企业家累计投资 38亿多元,建起了630处生态庄园。经济学家钟朋荣认为,这是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少专家学者认为,生态庄园经济不但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条新路,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还是农村未来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左权县万顺冶金矿山有限责任公司、莲花岩生态庄园董事长高乃文向记者讲述了创业的心路历程:“前几年,县里搞城镇化建设,一些自然条件差的村子成了空壳村,村民全搬迁到了条件较好的地方。看着村子撂荒,大家都觉得心疼。另一方面,矿山开采破坏生态环境,又不可持续。我就有了经济转型的念头。但怎么转,转到哪个领域?2009年,我和当时的县委书记孙光堂聊天时,他劝我投资现代农业,搞生态庄园经济开发,一句话点醒了我。”

定下方向后,高乃文选准了桐峪镇西北小荫沟、莲花岩等几个空壳村,带领村民投资5000余万元,搞起了莲花岩生态庄园开发项目。他们修缮了原生态村落、古崖居,建起了“桃花庄”;把撂荒的土地全部重新开垦,种植了核桃、桃、梨、杨、松等树木,并套种了中药材;修建蓄水库3600立方米,铺设梯田灌溉管网工程8600余米,等等。这些建设极大地改善了环境。很多游客来到莲花岩,搬出去的村民有不少又回到庄园里打工。人们在这里感受原生态,品尝农家菜,过去的空壳村变成了新庄园。

几年中,一批类似的企业在山西相继成立。繁峙县宝山鼎盛科技公司投资开发了亚麻酸食用与保健项目;汾西县洪昌养殖公司关停了原有的焦化厂,转而投资肉鸡养殖和屠宰加工厂;龙旺农业开发公司在和顺县横岭镇龙旺沟上马优质肉牛规模化养殖屠宰项目,带动了当地1400户农民,每户年均增收1200元;左权县的宏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植物工程塑料项目,预计每年可帮当地农民增收1.6亿元,使近万户农民脱贫……

李秋娥成功转型“蘑菇大王”

李秋娥在汾阳乃至山西都是名人,因为当年从事煤焦行业的女老板并不多见。现在她依然是名人,只是身份变成了山西山宝食用菌有限公司董事长,被人称为“蘑菇大王”。

早在2006年,李秋娥就开始考虑转行了,因为她看到政府对焦炉的要求不断提高。“常常是我的炼焦炉刚建了没多久就不达标了,只好炸掉重建,没多久又不达标了,再炸。就这样,炸了建,建了炸。”寻求转型的李秋娥,开始频繁往汾阳市的酒厂跑。“酒糟可以当作培养基种蘑菇。我那会儿就想,万一哪天焦化厂办不下去,我得有一个可长远发展的事情做。”就这样,李秋娥搞起了食用菌种植。

半年过去了,大棚里的菌棒还是光秃秃的,李秋娥赔了100多万元。她请来省农科院的专家指导后,蘑菇是长出来了,但和外地蘑菇相比,在质量和价格上没有任何优势,拉到市场上并不受欢迎。“蘑菇销量不好,就天天给厂里的工人包蘑菇馅的饺子吃。”说起当初的艰难,李秋娥叹了一口气。

更痛苦的是精神压力。很多人放冷话:“早知道她做不成,隔行如隔山。”“兔子的尾巴长不了,过几年就倒闭了。”

2008年,山西煤炭行业整改。“那一年,上千万刚建的炉,还没来得及上马就炸毁了。当时,我就站在焦化厂办公楼上远远望着。烟囱倒下,浓烟腾起,我两眼一黑,啥也不知道了。醒来以后,放声大哭。”

李秋娥决定从煤炭行业全身而退,投入食用菌项目。经过多次出省、出国调研学习,她慢慢发现:“种蘑菇如同养孩子,关键是掌握先进的理念和技术。”2009年初,李秋娥看到一篇报道,发现了能在蘑菇行业“领跑”的秘诀。她花1000万元引进了冻干技术。这个技术在国内以前只用于医药行业,但在国外很多欧美国家,冻干蘑菇在市场上占的比例将近40%。短短3年内,李秋娥就成了山西省食用菌行业的领军人物,产品覆盖30多种菌类。

食用菌带动农民增收的效果非常可观,承包一个大棚每年至少能收入5万元。农民李兴龙告诉记者:“我承包大棚才一年,就还清了以往欠下的债务,还有了4万元存款。”正如王立伟主任所说:“老板进村、资本进村、产业进村”使荒山增绿、荒地改良,使“空壳村”变成“新基地”,使闲置资产变成“赚钱机器”,使农业“包袱”变为优质资源。

山西省观光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4

山西省观光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山西省农业厅

观光农业是一项新产业,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开始兴起。近年来,随着全国形势的发展,随着大中城市市民观光休闲需求的增长,我省各地观光农业也开始起步,并得到一定的发展。各级对观光农业产业的认识逐渐提高,国家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成立领导组,并联合下发《关于促进观光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的意见》,农业部还增设“休闲农业处”专门主管指导全国观光休闲农业工作。省长孟学农同志在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拓展农业功能,把观光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实现形式,加快发展。

一、提高对发展观光农业重要意义的认识

观光农业是以农事活动为基础,把农业和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农村自然环境,以及农牧业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和农村文化等,吸引游客观赏、品尝、购物、劳作、体验、休闲和度假的一种

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发展观光农业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观光农业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新的产业面的形成。

观光农业项目的开发,充分利用了原有的农业产业资源和农村民俗文化资源,既减少了传统旅游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消耗,又充分挖掘和利用了当地资源,扩大了农业生产经营范围,调整和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了农业和旅游业之间产业链的延伸。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协调发展。一个成型的、推向市场的旅游产品,必然涉及到交通、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方面,观光农业不但可以带动农村道路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可以促进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的销售、餐饮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可以为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

(二)观光农业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

观光农业项目的开展有利于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缓解农民就业压力。根据研究,观光农业每增加1 个就业机会,就能带动相关行业5 个就业机会。我省观光农业资源丰富,如果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既可以壮大旅游产业,又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农民围绕观光农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项目,可以有效解决广大农村劳动力资源富余的问题,促进广大农村的社会繁荣和稳定。同时,通过开发观光农业,可以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实现农产品的多项、多次增值,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开辟了一条由传统农业向“三高”农业与旅游产业

有机结合的效益型农业发展道路。

(三)观光农业有利于丰富和保护农村地方文化。

我省是黄河农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螺祖养蚕、后程教农都源于我省,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历史悠久,是发展观光农业可资利用的最珍贵的资源,观光农业项目的开发为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宝贵资源提供了可能。通过深入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项目,使旅游产品的类型不断增加、内涵不断丰富,可为游客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观光农业项目的开展,可以使广大农民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中的不可估量的价值,使当地农民更加注重对地方特色文化的挖掘和

保护,使几千年来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所蕴含的古老文化、民风习俗得以传承和发扬。

(四)观光农业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观光农业是集第一、二、三产业于一体的一个新行业,对农业的科技水平有较高要求,对农产品质量标准有较高要求,对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有较高要求,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可以全面提高农业素质,可以大幅提高农业效益,可以促进农村生产发展;观光农业相对于一般农业来说收入来源广,产品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可以促进农民尽快脱贫致富,过上富裕的生活;观光农业对农村生态环境,农村卫生环境和农村的村容村貌要求高,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可以促进村容整洁,村貌美化;观光农业可以吸引众多的城市游客,参与农业生产,体验农村生活,实现城乡文化的有效交流,把现代城市文明引入农村,促进农村文化升华,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有利于形成更加文明的乡风;观光农业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的管理水平要求高,要求有规范化的管理规章,有现代的管理理念,高素质的管理团队,以及民主决策程序,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有利于促进农村民主化进程,实现农村民

主管理。

二、我省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观光农业整体规模得到壮大。目前,全省观光农业点已发展到104 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点有23 家,省级示范点44 家,省级农业观光点37 家。可以说在数量上实现了突破,成为全省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试验田。在这些单位中,有农园观光型,如大同的白马生态园。农园采摘型,如清徐葡峰山庄、农科院的农业观光采摘园等。特色村镇型,如大寨村、西沟村、贾家庄以及锡崖沟等村镇。农业科技观光型,如太谷怡园酒庄、东湖醋园等。自然生态型,如苗

城圣天湖农业观光园、万荣阳光地中海农业观光园等。

(二)农业观光旅游市场得到拓展。随着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深化和旅游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农业观光旅游成为市场热点。其特色鲜明、参与性强、消费水平适中,通过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开发,形成多样化的产品,满足了旅游者求新、求异、求知和休闲的需求。全省已有巧家示范点被组合进入旅行社

销售的线路产品中,大多数点形成了自己的市场客户群。

(三)一批典型示范单位脱颖而出。进入旅游示范点行列之后,老点得到了提高,新点得到了发展。多数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原产业的附加值,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大寨、西沟、东四义和贾家庄等老典型进一步发展提高的同时。皇城相府村、后沟古村、和谐生态园、锡崖沟、葡峰山庄等一批新典型也脱颖而出,特别是近年以来在太原市区周边的清徐、晋源、草坪以及榆次、太谷等地有10 多个房地产、煤焦和其它民营企业开始参股和新建观光农业点,建设标准越来越高,越来越规范,成为现代都市农业的一个新亮点。

我省观光农业虽然有一定的优势,并取了一定的发展,但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容易忽视的问题,也面

临着许多的困难,总体看,还处在起步阶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不完善。观光农业大都位于城市郊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限,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难以留住游客。75 家观光农业点中有直达硬化公路的51 家,区内有观

光专用硬化路的33 家,有标准化厕所的25 家,有宾馆和标准化农家乐客栈的18 家。

二是宣传不够,客源不稳,效益不高。每年有专门宣传经费的仅5 家(大寨、皇城相府、和谐生态园、后沟古村、葡峰山庄),有宣传主题活动的13 家。每年接待游客以10 万人次以上的5 家,5 万人次以上的3 家,1 万人次以上的n 家,其余都不足万人。年收入在100 万元以上的2 家(大寨、皇城相

府),在50 万元以上的2 家,在30 万元以上的7 家。

三是投入不足,潜力得不到充分挖掘。首先是政府的引导性投入少,省级从2005 年起,将观光农业列入专项预算,每年100 万,每年扶持ro 个左右示范点,平均不到10 万元。市一级,除了晋城每年有万元专项资金,其余均无专项扶持资金。其次是示范点自身投入不足。据统计,累计投入在1000 万元

以上的仅有6 家,在500 万元以上的仅有5 家,其余大部分投入在二、三百万元左右。

四是缺乏科学规划。有专门规划的25 家,规划经过省级评审论证的13 家,由县政府整体规划的仅

太谷五村1 家。

五是管理不规范。其突出问题是村企不分,没有专业管理团队,有观光旅游独立法人和专业管理团队的有H 家,实行承包经营的有9 家,绝大部分还是由村党支部或村委会直接管理。

三、科学布局,分类指导,规范发展

总的指导思想是:以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美化农村环境,繁荣农村文化,增进城乡交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为目标。按照观光农业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与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相结合,与现代农业建设相结合的要求。以农业文明和农村文化为主线,以农业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及农村文化习俗为主要内容,建立一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具有观光、品尝、体验、休闲、度假、教育等多种功能的观光农业景区(点),使观光农业成为我省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省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试验田,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具

体的发展思路是:科学布局、分类指导、规范发展。

科学布局,就是根据观光农业的市场需求和资源分布,有计划地、有重点地规划观光农业的布局。从我省实际出发,今后一段时期重点是在“十一点三区”发展一批观光农业项目。所谓“十一点三区”就是以十一个地级市为中心,在城区、郊区和山区因地置宜发展不同类型的观光农业项目。城区交通便利,最接近城市消费群体,观光农业要以观赏游览、体验农作为主,可以重点发展农业公园、花卉观赏园、垂钓场以及市民租赁农园等观光体验型项目。郊区,重点发展观光采摘、租赁农园和农家乐项目。观光采摘项目,是在农产品收获季节吸引游客观赏田园风光,农业风景,采摘果实,购买新鲜农产品。租赁农园项目,是指向城市居民收取一定费用,将少量的果树、菜园、瓜园等租赁给他们,他们在节假日前来从事耕作、播种、灌溉、打药、采摘等全过程农事生产活动。可以实行定期租地、有偿管理或承包租地、自选管理等多种方式。农家乐是指到农村吃农家饭、住农家房、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感受乡土生活和文化习俗。山区,重点发展休闲疗养项目。让城市居民摆脱城市的喧嚣嘈杂,享受清新的空气和宁静的氛围,主要包括森林

旅游和水库垂钓。

分类指导,就是根据不同类型观光农业的特点、市场潜力、资源享赋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经营模式。一是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近几年我省各级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园。如大同的白马生态园、农科院的农业观光采摘园,这类型观光农业点,今后要重点在拓展功能,提高科技品味,完善服务设施上下功夫,逐渐建设成农业科技人员和中小学生观摩学习、培训、实习的场所,形成固定的客源。二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上联加工企业、下联农户和基地,是工业和农业的结合体,是发展农业和工业旅游的结合点,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拓展旅游观光业务既有利于扩大企业品牌宣传,也有利于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在这方面怡园酒庄、东湖醋园做的比较好。这类观光农业点今后要在开设观光通道,建设实习体验车间,开放生产基地,培育企业文化,开辟旅游专线,成立观光公司等方面多作文章。三是特色村镇。我省是一个农业气候资源丰富,小气候众多,特色农业优势明显的省份。如梨乡― 原平同川、葡萄之乡― 清徐白石沟等都是既具特色农业生产,又具旅游观光资源的特色村镇。如大寨村、西沟村、贾家庄以及锡崖沟等村镇都是既风景秀丽,又有丰富文化底蕴的观光农业品牌。这类型观光农业点,今后要在美化村容村貌、完善生活服务设施、升华地方文化,推行标准化服务,开辟农家乐,建设专业管理公司等方面多下功夫。四是水利工程和森林资源。我省境内河流众多,黄河依山而过,汾河穿境入黄,又是桑干河、淖沱河、漳河、谏水河的发源地,再加上万家寨、汾河水库、漳泽水库等许多大型水利工程,苑如一串串明珠,散落在三晋大地上。我省是个多山的省份,境内有太行山、太岳山、吕梁山、中条山、系舟山、恒山等众多山系,森林

资源独特。如万家寨、漳河水库、恒山、庞泉沟、芦芽山等景区碧水清山、风光秀丽,都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这类型观光农业点,今后重点在增设农业科技示范项目,扩大辐射带动范围,开设农家乐,规

范境区管理,开辟旅游线路,加强宣传广告等方面多做工作。

规范发展。就是借鉴国内外观光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从我省实际出发,在观光农业发展中要坚持以下几项原则:一是必须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观光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产业,农业是基础,离开了农业,观光农业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观光农业必须在农业生产基础上进行开发和发展,绝不能脱离农业另搞一套,更不能脱离农业,搞太多的人文景观。二是必须与农业和旅游业的总体布局相结合。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农业和旅游业都已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较稳定的布局,观光农业的规划布局要充分考虑农业和旅游业的总体布局,要尽可能在农业现有基础上开发增加观光农业的特性。通过发展观光农业,达到调整农业结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目的。三是必须因地制宜,突出个性和特色。特色是观光农业的生命所在。观光农业要突出个性和特色,在求新、求异上下功夫,力戒大而全和重复建设。四是必须立足现有基础,循序渐进。发展观光农业要先易后难,梯度推进。根据我省目前的居民消费水平,观光农业要重点发展观光旅游和短期采摘型以及休闲型的项目,教育型和租赁农园项目应有选择地适度发展。五是必须突出文化品味,形成有特色的观光企业文化。观光农业项目要注重文化品味,继承和发扬我省的地方文化特色,丰富乡土文化内涵,要把教育、健身和科考等寓于旅游活动中,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农业技术和科学知识教育的基地。六是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观光农业之所以吸引游客,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农业景观。因此,观光农业在发展景点建设的同时,一定要

严格控制基建占用耕地,防止出现新一轮项目建设热,特别是变相的房地产开发热。

四、加强领导,创新机制,保障观光农业健康发展

1,加强领导。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各级农村工作部门要高度重视观光农业的发展,要有计划地组织有关人员赴观光农业搞得好的省份去参观学习,解放思想,开拓思路。要积极向财政、计划等部门宣传、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现有的农业项目要向观光农业倾斜集中。观光农业是一项涉及面广的产业,各级农村工作领导组办公室要主动承担其观光农业的行业管理职能,加强对外联系和协调,为观光农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力求形成部门间协调配合、上下级齐抓共

管,行业内争先发展的良好局面。

2,创新机制。一是广泛发动社会上各种投资者,包括民营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人以及外商参与兴办观光农业项目。按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建立开放的多元性社会化投资机制和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山西省观光农业协会要会同各市、县策划和包装一批重大项目、充分运用各种融资手段,对外招商引资。三是对于观光农业项目的投资者,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集团合作企业,也不论是农民个人,还是外商投资企业,只要符合发展规划,发展前景好,省里在各项政策上都一视同仁,给以支持。四是旅行社和观光农业企业可以相互参股、持股,通过各类要素在资本与产权层面上合作,形成功能完善、市场

发展潜力大的旅游线路产品。要整合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资源,实现规模集聚效应。

3,科学规划。省、市要根据本级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和旅游业发展规划制定观光农业发展规划。通过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形成政府引导、各方协作、共同发展的机制,使观光农业成为各部门、各行业的纽带和桥梁,构建“大农业”、“大旅游”格局。各观光农业点在开放之初要先做好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规划要走出去、请进来,要到发达省份,甚至到发达国家去参观学习,洋为中用、博采众长。要请国内外的著名规划设计师进行创意规划,在规划上要舍得下本钱。要搞好规划间的街接,观光农业点的规划、行业规划,地区规划要相互对接。、标准化管理。标准化是观光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行业标准的制定要精细,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农家乐旅舍、导游导购、餐饮服务、景区环境、娱乐服务等都要有相应的执行标准。各观光农业示范点要积极探索实践,主动制定本示范点的管理标准。省观光农业协会要在各示范点企业标准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尽快制定出台我省的观光农业行业标准,标准的制定要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从我省实际出发,既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又要切实可行。标准制定后,要大力推行,积极实施,在发

加快山西民营经济发展的思考 篇5

进入21世纪以来,山西省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在拉动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促进产业优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当前我省正处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民营经济的发展既面临新的挑战又面临良好的发展契机。实现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对于推动全省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目标乃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山西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山西民营经济虽然得到快速发展,但比起沿海发达省份,山西省的民营经济发展无论是规模和速度,还是质量和效益,与发达地区还存在非常大的差距。民营经济发展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和矛盾。

1、发展观念不够解放。现在人们对发展民营经济已经达成共识,要不要发展民营经济的问题已经解决,但发展的观念问题和发展的思路问题依然很突出。部分民营企业创业意识不强,因循守旧,过分依赖政府的权威。民营企业缺乏大市场的观念,市场目光狭窄,走不出本地狭窄的市场范围,难以在更广阔的市场中寻找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民营企业在发展方向、发展模式选择上,总是迷恋于本地所谓资源比较优势,致使民营经济发展的思维触角卷缩在狭小的蜗牛壳般的地域范围内低层次的产业领域。

2、发展的宏观环境面临挑战。当前国家采取的紧缩性货币政策直接指向的是投资需求,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这会加重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减少融资机会,对于主要依靠贷款发展的中小企业,更是雪上加霜。国家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平稳持续协调发展,要限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传统工业,我省民营经济中占主导的焦化、生铁、冶炼等行业的发展将受到影响。我省将实行绿色转型战略,改变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为特征的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改造传统产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将给众多以传统工业为主的民营经济的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3、发展的服务环境难有改观。山西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落实度不高,政府优惠政策缺乏连续性,往往下届政府不认上届的承诺,民营经济在许多领域难以享有“市场准入”公平待遇,影响了民营企业投资发展的热情和信心。民营经济发展缺乏政府有效的行政服务,多头管理职责不明的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合理解决,政府行政审批和行政服务仍然不规范。支撑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化服务远远不够,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管理咨询、法律服务等方面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针对民营企业的服务领域有待不断拓展,服务功能有待不断完善,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4、民营经济的融资渠道不够畅通。贷款难,担保难,融资渠道窄,资金短缺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近年来,尽管政府在民营企业融资上大力扶持给予多项优惠,但不能从根本上满足民营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山西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融资难”依然是制约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瓶颈。

5、民营企业自身建设滞后。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使得民营企业无法从根本上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公司治理结构,越来越成为民营企业向更高层次扩张的主要障碍。企业经营者自身素质不高,企业缺乏社会责任,企业缺乏高素质人才,企业缺乏凝聚人心的企业文化等等都影响了社会生产要素向民营企业聚集,制约了民营经济发展。

二、加快发展山西民营经济的对策

1、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民营经济发展观念。要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引导规范”的方针,切实增强发展民营经济的自觉性。要进一步冲破思想束缚和体制性障碍,正确认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推动的关系,正确认识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关系,毫不动摇地继续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毫不动摇地以大市场的观念和做法引导推动民营经济发展,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要引导民营经济以市场主导,遵循市场规律,以面向市场、满足市场需要为目标来求得生存发展。引导它们树立大市场观念,不仅要面向省内市场,还要面向国内市场,甚至国际市场。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把发展民营经济纳入两个基地建设的发展规划中。严格按照土地政策和能源消耗标准,引导民营经济聚集发展,降低污染治理的成本,鼓励发展资源节约型企业,淘汰资源浪费型企业。引导民营企业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深加工型产业,大力发展具有低成本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引导民营企业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发展水平,确定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各级政府和部门要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和政策,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服务环境和政策环境,培育民营经济的竞争优势。

2、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真正落实扩大民营经济投资领域和降低其准入条件的政策。认真按照国家和省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真正给予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清理各种对民营企业发展的限制性、歧视性的政策和规定;取消一切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限制。坚持“不禁止,则自由”的原则,凡法律、行政法规无明令禁止的领域和行业,均允许民营经济进入。政府部门应向全社会公开禁止非公有资本投资的行业和领域,使民间投资有章可循。要进一步改善、优化发展环境,简化审批事项和程序。建议在各级政府的政务服务大厅专设民营企业服务窗口,集中办理民营经济在税收、土地使用、企业开办、项目审批等方面的事务,同时在纪检监察部门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民营企业主对政府服务不周或政策落实不到位等事项的投诉,从制度上加强对政府服务机关的监督检查,促使他们能够为民营经济服务好,出台的政策能真正落实到位。

3、科学制定产业规划,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拓展新的空间。引导民营经济参与发展服务业。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总原则,科学规划,推动民营经济参与投资各类服务业。制定实施有利于服务业大发展的配套政策,打破市场分割和地区封锁,破除所有制歧视和行业垄断,降低产业准入门槛,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鼓励支持各类所有制经济尤其是民营企业投资旅游、物流、信息、科技、金融、商务等现代服务业。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对交通运输、宾馆餐饮、文化娱乐、商贸流通业等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升级。引导民营企业参与经济的绿色转型,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引导民营工业企业以绿色经济为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延长其产业链。在民营经济的煤炭、炼焦、钢铁、机械铸造、造纸等重点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行业发展循环经济,以废物利用来延长传统产业的生产链,将其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对无法升级被关停的中小型的煤、焦、铁企业,可以引导它们转产———投资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或者采取横向联合的办法,鼓励几家或几十家产品和技术相同、相近的企业,以股份制的形式联合起来组建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重新按照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的要求,采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发展新型的传统产业。根据民营企业聚集地的区位特点,大力推动产业园区模式发展,将产业相关的企业通过组建园区的形式规划建设在一起,使上一个企业的废弃物正好是下一个企业的原料,利用单元企业的物资流形成工业代谢产业链,构建起工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框架,以园区的形式使民营经济由单一型传统经济向开放型循环经济、互补型共生经济、规模化生态经济转型发展。

4、完善金融服务,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融资平台。信用是金融服务的基础,民营企业之所以融资困难,关键原因就是信用等级差,融资风险大。针对民营中小企业社会信用淡薄的问题,政府要采取措施,推动民营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要建立私营企业信用评估机制,以信用创建为载体,实行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通过建立起本省企业唯一的信用标识码,整合税务、工商、银行、海关等部门业务信息,建立企业的经营信用、资本信用、质量信用、完税信用、个人行为信用等方面的资信档案,利用信息平台定期向社会公示,弘扬诚实守信的信用观念。

加快建立完善市县两级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信用担保体系。由政府出资,通过建立规范的贷款担保机构,按照市场化方式运做,进一步简化手续,强化服务,提高效率,扶持支持民营经济。政府牵头建立信贷担保基金,按照自愿原则,通过入股形式,由民营企业集资,建立民营企业担保基金。鼓励社会发展商业型、互助型信用担保机构,支持行业投资机构与金融机构联合成立担保组织,支持社会团体、企业群体共同出资设立担保机构,支持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独立成立担保机构,探索建立在政府的监管和引导下,以专业担保机构为主体,以市场化运行为基础的多种资金来源、多种组织形式参与、多层次结构的信用担保体系,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担保服务。充分运用保证、抵押、质押等担保方式,或运用企业互保、联保、贷款保险等形式,优化担保结构,完善担保体系,最终解决民营企业的贷款担保问题。

切实加强对民营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拓宽民营经济的融资渠道,改善民营经济融资环境。政府要协调支持商业银行不断改善内控机制,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在此基础上简化审批环节,开发信贷品种,提高服务水平,引导推动中小企业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以满足中小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特别是要鼓励商业银行和地方金融机构对效益好、科技含量高和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中小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通过税收支持、扩大利率浮动幅度以及再贷款、再贴现等方式,鼓励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合理确定中小企业贷款期限和额度,提高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例,充分发挥银行内设中小企业信贷部门的作用。

推动中小企业上市直接融资。借国家已经在深交所开设中小企业板块的机遇,要积极组织培育民营中小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上市育成和辅导体系,着手筹划开展我省民营中小企业赴深交所中小企业板以及境外上市工作。对于一些有发展潜力和有市场前景的科技型企业,省政府在直接投资、财政补贴、贷款贴息、贷款担保等财政政策方面,要加大支持的力度,在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等税收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等。研究制定包括税收政策在内的扶持政策,大力支持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和中小企业投资公司。

5、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继续健全和完善民营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民营经济开拓市场和提高整体素质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建议设立中介组织管理办公室,负责规划培育与发展中介组织,监管中介组织依法开展活动,协调解决中介组织有关问题。加快行业协会的改革与发展,广泛吸收民营企业入会,扩大行业协会的覆盖面和代表性。逐步赋予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参与行业规划和资质审查,维护行业公平竞争和行业利益等职能。坚持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原则,为民营企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服务。建立民营企业社会保障体系。根据民营企业量大面广、用工灵活、员工流动性大等特点,引导民营企业及其职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并按照国家规定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并根据企业发展和社会供养标准的提高,逐步提高民企员工的保障水平、扩大保障覆盖面,保证职工收入的稳定增长,为民营企业的发展解除后顾之忧。

山西农业发展基础与经营状况研究 篇6

1 调研时间

本次调研时间为2008年—2009年, 调研样本涉及山西省所有地区, 共调查全省农村固定观察点955个样本户。家庭常住人口3 523人, 平均每户家庭人口3.68人, 比上年下降1.1%。在家庭人口中, 农村人口为3.18人, 比上年下降9.8%。家庭劳动力每户2.65人, 比上年减少11.7%。

调研样本人口组成分布见图1。

2 结果与分析

2.1 山西省农村劳动人口文化素质变化

山西省主要劳动人口文化程度分析见图2。

由图2可知, 2008年—2009年间, 山西省劳动人口文化素质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其中农村劳动力中的文盲、半文盲人数比上年减少38.5%, 小学文化人数比上年减少33%, 初中文化人数比上年减少1.2%, 高中文化人数比上年增加59%。从不同文化程度人群分布来看, 文盲以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员所占比例较小, 大部分从业人员达到了初中文化程度, 但是小学文化水平的从业者也占有较高的比例。

2.2 农村劳动力从事经营项目的分析

山西省主要劳动力经营项目分析见图3。

由图3可知, 2008年—2009年间, 山西省从事农业经营活动的人口最多, 分别占总人口数的58.6%, 61.8%, 但是2009年从事农业经营的人数相对于2008年降低了325人, 下降21.5%, 占总人口比例却升高了3.2%, 这与山西省2009年总劳动人口数量下降有关。从其他经营项目来看, 非农业经营和其他经营项目年均人数2009较2008年下降, 而两个年份的受雇佣劳动者持平。从事工商与科教文卫劳动者数量变化不大。

2.3 山西省主要农作物播种与收获面积分析

山西省农作物播种与收获面积分析见图4。

由图4可知, 2009小麦播种面积有所降低, 比2008年降低了5.72 hm2, 而收获面积仅降低2.47 hm2, 表明2009年小麦的收获比例大有提高。2008年, 玉米的播种面积达到了267.7 hm2, 而收获面积仅为237.5 hm2, 有30.2 hm2玉米未能收获, 2009年的这个面积降低至2.8 hm2, 播种玉米的收获率明显提高。2009年与2008年相比, 薯类作物的播种面积和收获面积均有一定幅度的降低, 收获率相近。2009年, 农民栽培其他作物的面积有所提高, 收获面积与2008年相比提高了3.5 hm2。

2.4 山西省主要经济作物总收入分析

山西省经济作物收入分析见图5。

由图5可知, 山西省经济作物中, 对农民总收入增加促进效果最大的是水果产业, 其次为蔬菜产业, 而棉花、油料、及其他经济作物总收入相对比较低, 因此, 水果和蔬菜产业是山西省经济作物中的支柱产业。与2008年相比, 2009年各类经济作物的收入均有所升高, 其中水果总收入升高幅度最大, 较2008年升高了44.1%, 因此有效引导农民合理栽培经济作物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农村工作的重点。

2.5 山西省畜牧业经营费用变化分析

山西省畜牧业经营费用变化见图6。

由图6可知, 山西省畜牧业不同经营项目经营费用存在较大差异, 其中生猪的经营费用最高, 牛的经营费用最低, 2008年牛的经营费用仅340元。2009年, 生猪、牛、羊这3个项目的经营费用比2008年均有所提高, 其中生猪经营费用增加最大, 达到了615 510元, 牛的经营费用增加相对较低, 仅为4 560元;禽类和鲜牛奶的生产经营费用呈下降趋势, 比2008年分别降低了23 540元和12 488元。

2.6 山西省农村各行业收入分析

山西省农村各行业收入分析见图7。

由图7可知, 山西省2008年—2009年农民总收入最高的4个行业分别是工业、农产品加工业、运输业、商业与饮食业, 而林业、娱乐业、文教卫生产业总收入相对较低。不同年份比较来看, 2009年总收入比2008年降低的产业有林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 其中农民从事工业产业的总收入降低幅度最大, 达到了250 610元;比2008年收入增加的产业主要是农产品加工业、商业与饮食业、娱乐服务业、文教卫生业, 其中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幅度最大, 比2008年提高了7.6倍, 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3 结论

(1) 2008年—2009年间, 山西省农民群体的文化素质、农民经营范围、农作物播种面积与收获面积、经济作物总收入、畜牧业经营费用、不同行业收入等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总体来看, 山西省农民群体文化素质虽有所提高, 但是整体偏低的现状仍未显著改变, 因此仍然有待于加大农民科学文化知识的培训力度。

(2) 从农民经营业务来看, 农业依然是山西农民的主营业务, 而从事工商业和科教卫生产业的人员数量相对较低。

(3) 从农作物种植与收获面积变化来看, 尽管2009年播种面积有所降低, 但是收获面积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表明农作物栽培正向着经济化方向发展。

山西200亿煤资转战农业 篇7

2012年,吕梁市财政总收入已达341亿元,在山西11个地市中名列前茅,仅次于山西省会城市太原,位列第二;但同样是吕梁,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5346元,在山西11个地市中的排名,却成了倒数第二。

“近几年,吕梁市财政收入90%来源于煤焦及冶金业,农业仅占到7%,典型的一煤独大。全市农业人口有290万,占总人口数的80%,其中年人均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就有88万之多。” 吕梁市农业产业化和产业扶贫办公室主任陈林强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2013年年初,吕梁市委、市政府陆续推出一系列农业振兴计划,并向计划内的农业项目投入上亿元资金。当地政府如此动作,被山西媒体看作是吕梁市由能源经济向农业经济转型的一个信号。而当地多名官员亦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政府给农业投入如此多的真金白银,实属“多年未遇的稀罕事”。

吕梁,一个依赖煤焦产业崛起的资源型城市,何以要向农业投入巨资?农业振兴计划是否可以解决当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农业振兴计划的实施,会给当地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把农民变成农业工人

近几年,山西省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这些政策可分为:粮食、畜牧业、特色产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综合五大类。公开资料显示,山西的政策(项目)共计有30项,涉及资金达54. 3亿元。

山西省高层试图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来改变畸重畸轻的产业结构,实现转型跨越发展,而吕梁市在农业上的新举措,正是“山西转型的一个缩影”。

吕梁市政府陆续推出的一系列农业振兴计划,在当地被统称为“8+ 2农业产业化振兴计划”(下简称振兴计划)。“是一个从地下转到地上,黑色变绿色的计划,”当地一位官员说。

陈林强介绍:“‘8’就是培育壮大红枣、核桃、杂粮、蔬菜、马铃薯、食用菌、中草药等8个产业,‘2’就是市场开拓和农产品生产加工两个突破口。”

吕梁市现有核桃300万亩,红枣200万亩,“核桃面积占全国核桃种植总面积的7%,红枣面积占全国红枣种植总面积的10%,红枣和核桃是吕梁农业的拳头产业。”陈林强说,“另外,吕梁独有的地理、气候等条件也适宜杂粮、马铃薯、食用菌等农作物的生长,这些都是我们的农业优势。”

“前些年红枣、核桃等农产品对农民增收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那是因为生产规模小、生产管理不足。”吕梁市委副书记吴志国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今年,我们要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把红枣、核桃、杂粮等等优势农产品的管护,集中到一部分种植能手或者农产品经营企业手中,通过公司加农户或公司化经营的形式,来搞农业产业化。”

吴志国算了一笔账:现在每亩枣树平均产量只有1000斤左右,一斤红枣的收购价为1元,每亩地的收益只有1000元,如果搞红枣产业,只要严格进行标准化管理,红枣亩产量能上3000斤,枣子的质量也好了,每亩至少有4000元的收益。

“我们在枣林里搞了林下农业,种植了蔬菜、瓜果等农作物,预计每亩还能增收1500元。”

吴志国把振兴计划称为“农村又一次改革”。他说,“200万亩红枣覆盖了吕梁市沿黄河4个县,涉及农业人口40多万,两个百万亩的核桃林带,涉及上百万农业人口,仅这两个农产品就涉及150万农业人口,其中多数为贫困人口。”

“通过新的合作方式,或者公司化经营的方式,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使得一部分地方的农民成为农业工人,这样,农民可以有两份收入- - -土地出租的收入及在经营企业打工的工资性收入。农产品经营企业得到发展的同时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吴志国说。

吴志国告诉本刊,今年吕梁市准备对小米、绿豆、土豆等农产品进行绿色认证,如果通过了认证,这些农产品的价值可以大幅提升。

以绿豆为例:一斤普通绿豆售价只有3~4元,绿色认证后一斤可以卖到10~20元,农产品价值就可以提升10~20倍。“规模化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是吕梁农业的发展方向。”

按照振兴计划,2013年年初,吕梁市已经在全市范围内开始进行红枣、核桃、杂粮等农产品的小范围产业化试点,“1万亩红枣、2. 5万亩核桃、2. 5万亩杂粮……这些标准化示范园区已经在吕梁各县开工,如果效果好,明年各类标准化园区将在吕梁大范围推开。” 吴志国说。

要官帽子?还是要民生?

一方面,山西农业增加值仅占GDP的6%,“农业给不了官帽子,投入农业不值得”,这似乎成为部分地方官员的共识;另一方面,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性基础产业,对保证市场供给、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加大投入。

在此两者之间,该如何选择?今年,吕梁市在推行振兴计划时就遇到了这对矛盾。

从2013年开始,吕梁市政府每年给振兴计划投入1亿元,这笔巨额资金的投入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吕梁市市级可用财力约为30亿元,掏出1亿元投到振兴计划,已经不少了。”吕梁市农业局局长高堂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陈林强则透露,年初至今,吕梁市下辖13个县已经给振兴计划投入6. 7亿元,“加上社会资金,估计总投入应该在22亿元左右。这些钱用于涉农龙头企业、农产品市场的建设。”

但给农业投入巨资,一部分人并不认同。“与工业项目比,农业对GDP和财政收入的贡献不大,值得做?”陈林强说,“不少干部觉得投资农业是件无利可图的事情。”

“毕竟,在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时,GDP和财政收入是两个很重要的标准,工业项目容易见效。农业就不同了,它在短期內不仅对GDP和财政收入起不到作用,还需要政府持续投入,于是有人对政府向农业投巨资产生了疑问。”吴志国告诉本刊,“其实,这是一种错误想法,山西省四分之一的贫困人口在吕梁,往农业上投入使农民得到实惠,就是为了解决农民增收脱贫的问题。财政拿钱,让农民稳定增收,表面上看对财政没什么贡献,但是,从社会角度看贡献是非常大的,农民有了稳定收入就能脱贫致富,农业也就做大做强了。”

nlc202309011109

吴志国认为,目前吕梁农业“做不大”的原因,就在于农业低效益问题- - -低效益导致了低收入,也就一直不能把“企业—合作社—农户”这条产业链衔接好。

“而农业产业化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现在的‘农业’和过去已经不是一个概念,一部分干部却没有认识到这点,这种思想需要时间来转变,其实,转型首要转的是人的思想。”

实际上,吕梁此番转型也是“时势使然”。在外界看来“吕梁很有钱”,但是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是煤焦以及冶金行业。前十年,煤焦市场火爆,特别是4号主焦煤,每吨最高卖到了1800元,政府财政收入从增速到總量都依附于煤焦及冶金业。

陈林强说,煤焦市场好的时候,吕梁不断上马煤焦项目,大抓工业,农业被忽视了,农民们离开土地去煤焦企业里打工可以获得不菲的收入,近两年,煤焦市场低迷,涉煤焦企业大幅裁员,农民们的收入也受到了严重影响,“打工收入并不能让农民的收入稳定增长,土地才是农民稳定收入的来源和基础。”

灾害中,农民看到了新希望

但振兴计划始一推行便遭遇重创。今年4月的两场霜冻和7月前后近40天的连阴雨,让农业增收项目几乎泡汤。

柳林县三交镇是农业部命名的“中国红枣第一镇”,按照振兴计划,在这里对12300亩红枣进行精心管护。柳林县三交镇党委副书记党锋忠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三交镇有32000亩红枣林,是一个以红枣为主导产业的纯农业乡镇,今年的灾害让这个乡镇的红枣减产80%。

三交镇坪上村村支书刘平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我们这里一般都是十年九旱,谁曾想,今年却涝了,旱地变水地。”

今年7月前后,断断续续下了40多天雨。“一个月就下了326毫米的雨,往年一年的雨水才有400多毫米。”坪上村村主任刘喜才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树枝上挂满了枣,可没几天就被雨水冲掉了,地上厚厚的一层,心疼得不行。”

刘喜才不住念叨,要不是灾害,今年一定能大丰收,“10多公分长的树枝上能挂果十几颗。”他边说还边比划。

这场连阴雨让坪上村400多户枣农损失巨大,如果在往年,灾害将使这里农民的生活陷入困顿,但是今年却出现了逆转。

刘平生告诉本刊,今年初按照振兴计划在对枣林管护的同时采用了立体种植技术,树上有枣,树干架豆,树下有瓜果和蔬菜,“树下的蔬菜也受到影响,但不严重。西红柿、茄子、豆角、西葫芦、南瓜等树下作物都采用了地膜覆盖,科技抗灾。整体蔬菜的价格还可以,树下种植的西红柿一亩可以卖3000多元,树上的损失树下补。”

堡则则村55岁的刘月平管护着200亩枣林,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去年红枣的收入是六七万元,今年初,树下种植了西瓜、甜瓜、西葫芦、豆角,“现在都是地膜覆盖,以前不懂,这个是新技术。今年枣不顶事了,但树下的瓜菜效益还行。现在,豆角、西葫芦、西瓜三项已经收入了8万元。”

石西乡两河口村58岁的马玉才,一亩半地种植蔬菜瓜果收入了3万元,他说:“管护和种地离不开科学,谁不相信科学,谁就是失败者。”

“三交镇一共在枣林中铺了800亩的地膜,这些地膜都是当地政府无偿提供的。”柳林县农委主任贺瑞斌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另外,县里还投入180万元给全县3万亩枣林上了保险,估计保险公司能理赔500多万元。”

“枣树稀疏,可以开发林下经济,三年期的中药材每亩可以增产700~800元,林下种植黑豆,一亩地就可以产生上千元的收入……林下经济推广了好多模式,正常年景农民收入可以成倍增长,遇到天灾还可以减少损失。” 贺瑞斌说。

尽管,今年柳林县的红枣产业受到了重创,但贺瑞斌仍对明年振兴计划的推广信心满满,“灾害中,农民们从林下经济看到了新希望。”

振兴计划中的煤老板身影

看到“山西”、“吕梁”、“煤焦”就会让人联想到“煤老板”,这仿佛已经成为一种思维定势。

随着煤改的落幕,山西数千名煤老板将从煤炭产业退出。据业内人士估计,山西各地“煤老板”手中大约有3000亿元的资金,其中,吕梁大约为500亿元。

振兴计划中,开始出现煤老板的身影。近几年,大量由煤老板投资兴建的农业园区、大型养殖场、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农业产业化项目,在吕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山西省农产品加工局局长李岳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据粗略统计,目前山西进入农业产业化项目的煤焦资本有近200亿元,是2009年煤炭资源整合前69亿元的近三倍,这其中大多为煤老板退出资金。”

汾阳人李秋娥,2008年从煤焦行业女老板变成了山西山宝食用菌有限公司(下简称山宝公司)董事长,山西省食用菌行业领军人物,当地人称“蘑菇大王”。

今年,振兴计划涉及的“食用菌产业”的菌种提供及成品回收,就是由李秋娥的公司承担。

按照计划,吕梁市要新发展窑洞食用菌15万平方米(5000孔废弃窑洞),这些食用菌的菌种都由山宝公司供应,“价值1750万元的500万棒的菌种无偿提供给农民,今年5月至今,已经给农民们供应了200万棒菌种。”李秋娥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买菌种的钱由政府出,市级财政支付三分之一,县级财政支付三分之二。”

据李秋娥估算,一棒3斤重的菌种袋可以产3斤蘑菇,每户种植户供应1000棒,至少可以产生6000元的利润。

但事实上,菌种提供出去,最终只有不到20%的蘑菇卖回山宝公司,“我们是保底价收购,如果市场价格高,农民可以把产出的蘑菇卖到市场上去。”

“这个事情主要就是为了惠农,我们是在培育种植市场,现在并无多大利益,但是,随着蘑菇种植规模的扩大,企业是可以有利润的,市场前景很好。”李秋娥对自己选择的路径也满怀信心。

“农业产业化,涉农龙头企业是非常重要的,它搞不起来农业产业化就是空谈,那就是在作秀。”吴志国告诉本刊,“今年,吕梁市开始扶植65个规模不等的涉农龙头企业。前几天,吕梁市政府给某银行注入2000万元保证金,银行将给这些涉农龙头企业提供2亿元贷款。”

尽管吕梁官方宣称将持续推进振兴计划,但是不少人都在担心这样一个问题:振兴计划是否会长期实施?

“前几天开座谈会,农民们问:你说的很好,没问题,都可以落实,但是,如果上面的主要领导换人,这个计划怎么执行下去?”吴志国也表示忧虑,“其实,这件事情干部和老百姓都有担心,毕竟农业真正产业化之前是需要政府真金白银往里投的,两三年内对财政收入和GDP增长起不到作用,一旦停止投入就会出现断层,那就危险了,可能前功尽弃。”

上一篇:中小企业合同管理办法下一篇:主扇风机司机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