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老师先进事迹

2022-1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于漪老师先进事迹

于漪老师语文教学思想的传统因子管窥

任何一个国家都重视本民族语言文字,重视母语教育。

于漪老师笃信“语言文字就是民族文化的根”,她发出振聋发聩之音,“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生命线,对外是展示,对内是凝聚。”“消灭一个民族首先要瓦解他的文化,而瓦解他的文化啊,首先要消灭他的文字。要消灭他的文字最最主要的是在学校。反之,一个民族要强大、要和谐,与民族政治、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有关”。数千年中国教育,既积累、传承了思想、文化、语言的皇皇巨著,又提炼、凝聚了孔子、陶行知、叶圣陶等教育家们的智慧,精粹之一就是语文教育思想与经验。语文教育要立德树人,就必须理解、发挥汉语文的优势,领会、把握汉语文的特点,遵循、落实汉语文的学习规律。

如何古为今用,于老师认为最根本最迫切的是把传统优秀的因子渗透到、运用到教学中,让语文课变得有效、立体、生动。我们仅以汉字的学习为例来管窥于老师的相关教学思想。

一、重视识字教学,充分认识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如高山,巍巍乎立于天地间;如扶桑神木,燦灿乎长于山水间。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集大成者与杰出代表。于老师一贯的态度是,守护好“语言文字”这一民族瑰宝。

汉字传承中华文化,养育民族精神。“昔者仓颉造书,天雨粟,鬼夜哭”,每一个汉字都融汇了中华民族先人的智慧与创造。一个过了识字关的学生就可以阅读先秦诸子百家,跨越千年时光,直接跟先贤进行思想对话。为此,于老师说:“中华文化能传承几千年,汉字是功不可没的。”汉字“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与语文形成骨肉亲情,我们要珍惜、要传承。”。

汉字还启迪思维,带给我们美的愉悦。鲁迅先生认为汉字有“三美”,即声美、形美、意美,于老师对此有深刻的认知。她认为汉字包蕴了东方思维——具象、隐喻和会意。她曾这样讲述打开国标苏教版第一册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感受,“扑面而来的是汉语独特的美,母语浓浓的情,诗情画意,充盈其间。我惊喜万分,犹如步入画廊,山欢,水笑,鸟鸣,花放,一个个文字符号向我倾诉,盼我回应。置身于汉字文化浓郁的氛围之中,美不胜收。有人说,一个象形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指事字,图文并茂;一个形声字,音像俱备。这一点儿都不夸张。要把这方块汉字独特的美,在启蒙儿童的教科书中表达得淋漓尽致,赢得儿童的喜爱与欢欣。”的确,汉字形美如画,音美如歌,意美如诗。这独一无二的文字,给了我们文化的自信,焉能不好好珍视与守护?

于老师提出要守护好“文字”这一民族文化的瑰宝,还因为汉字学习的现状、汉字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我们还没有充分认识汉字的价值与魅力,当下社会运用语言文字时有怪象,媒体用字也错漏百出,很多人写不好汉字,情感也淡漠。这也反应到了教育上,一些语文课,语文老师做精美的幻灯片,就是没有板书。于老师对此深感痛心,这种担心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并非杞人忧天,我们需要警惕,更需要有珍视的态度,今天读汉字、写汉字,当心怀感恩,心存敬畏。

二、融合道与术,全面完整发挥汉字的教育功能

对汉字教学的价值,很多人的认识停留在“认知价值”上:教汉字主要是会读、会认、会写和会用。这种“工具理性”思想在今天十分普遍,加之受应试影响,片面地认为汉字教学只是一项技术,其必然带来汉字教育功能的缺失,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兴趣,对汉字情感淡漠。

于老师认为语文教育就是母语教育,于老师语言教学论的核心就是:立意是育人,立足点是语言,教学的关键是“统一”。以此来观照中小学汉字教学,教字音、字形、字义等知识技巧,当然需要,但发挥汉字教育功能,引导学生触摸有关汉字文化深层编码,恐怕更符合母语教育的初衷。

民族文化、精神文明的基因是随着语言文字的学习而融入孩子生命里的。融合汉字的认知功能与育人价值,道与术双轨并进、水乳交融,是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职责与使命。如何融而为一,于老师曾讲述高中赵老师“茕”字的教学故事,启迪我们:教师要有教字育人的意识,这是“循道”,还得手中有法,掌握教字育人的技术与艺术。赵老师就利用汉字“茕”与“穷”音同之特点,又扣住“茕”字易错处,即“一竖”,不能写成“撇”,弯下来、倒下来都是不对的,这就与做人脊梁要“直”联系了起来。这就是汉字的魅力,也直接造就了生动的教学艺术。

汉字育人,是音形义的教学融合了汉字的教育功能、文化功能:

1.认知功能:语文学习与认识事物相统一。有的与学生已有经验匹配,如学了“家”,孩子就会想到居住的温馨屋子、身边的可爱亲人等;有的则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如学习《将相和》,就会懂得“廉”“蔺”都是姓。

2.审美功能:汉字独一无二,其美育功能独特而强大。于老师说:“汉字的书写是平面的,同时,它又是多角度的。比如,有的字笔画是平行的,有的是横竖交叉的,每个笔画都有自己的特点,错综复杂的笔画组合起来又很优美,有的雍容华贵,有的非常娟秀。”无论仓颉造字之美,还是后人书写之美,都需要我们老师细心体味,才能授之以人。

3.发展思维功能:于老师认为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汉字本身是画,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探究某些字的意义,会发现中华文化的“思维基因”藏寓其中,大大增长智慧。

4.养育精神功能:汉字往往融汇着精神与思想。汉字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哲学,比如止戈为武,大国重器只为和平。

5.激发创造功能: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新事物新思想层出不穷,表音文字需要不断造出新词,而汉字有强大联想能力,熟字就可以组成一个个新词,且容易理解与记忆,如黑客、代沟、网购等。由此来看,汉字的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

三、站在文化的平台,用心用情教字育人

传统语文教育中,识字写字始终是重点之一。学习汉字的过程,也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民族情感的过程。因此,我们教识字、写字必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教学生识字、写字的同时,要传授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更要培育孩子的中国心、民族情。具体来说,需做好如下工作:

1.教师要多些汉字文化积淀,自己也要写一手好字

语文老师多些文化积淀,写下的一笔一划,讲解的一字一词,都浸染着历史的传承,也将通过学生带着情感的温度闪耀于世。

于老师特别重视教师书写。她讲:“同样是方块字,写起来却是千姿百态。一个字犹如一幅画,有粗,有细,有直,有曲;结构的方式多种多样,上下的,左右的,内外的,各部分之间讲究比例,讲究间架,讲究匀称,讲究整体美。”语文老师字写得好,不但能指导到位,而且能讲出汉字美在何处。学生入耳入目,心驰神往,倍感汉字的魅力,学起来、写起来就更有兴趣与动力了。

现在,语文教师普通话好了,但写字有较大提升空间。孩子写不好字,书写潦草,语文教师不能说没有责任。因此,练一手好字,以字示范,不仅需要,而且迫切。教师自己的字好了,就更能做好于漪先生提出的“一笔一画教写字”。“一笔一画”的第一层面是书写要一笔一画,笔笔不可马虎。“一笔一画”的第二层面是教写字要认真、严格,明确课标要求,常抓、抓紧、抓实,切实帮助每个孩子写好汉字。

2.教师要着力培育学生对汉字的情感

于老师极其重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尤其是小学。2016年上海市德智融合研讨活动中,她多次强调小学语文教学落实德智融合,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小学生注意力不稳定,喜欢新鲜、新奇、能刺激思维的事物,因此小学识字教学更要力求方法多样,激活学习动机,培育学习情感。

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情感,重点是丰富学生对汉字的认知。教学字音、字形等,既要借助笔画笔顺、间架结构等知识,又要利用象形等,引发想象,激活思维。知之愈多,知之愈深,学生就越学越有趣,越学越想学,对汉字感兴趣、生真情。

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情感,关键是搞活“字义”教学。字义教学是识字教学的难点,“要学生对语言文字产生浓厚的感情,不能停留在字形的辨识、字音的读准上,更要在字义上下功夫。”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时常有简单机械之弊,即满足于查字典读意思。字义往往融合了字音与字形,汉字教学,特别是学习易错字,更要在字的音形义三者之间建立稳固的联系。比如“寇”作为生字出现在《狼牙山五壮士》。“寇”是这一课生字中的重点,其字形难点——最后四画,就要“重锤敲打”,充分发挥汉字特点与优势。我们在教学时,先出示了金文的“寇”字,这是多么形象的一幅画:一个人手持器械,跑到屋子里来打主人。最妙的是这个字的最后四画,是一只手拿着棒子准备打人。学生一看,字形记住了,字义也懂了。《说文解字》解释“寇,暴也”。寇,就是这样暴力的入侵者,怎能不叫人愤怒,叫人痛恨呢?“日寇”,就是跑到中国国土上的入侵者,我们当然要“抗日”,五壮士為了保护主力和人民群众,当然要把敌人引上狼牙山,浴血奋战。最后的时刻,他们毅然选择了牺牲,也决不向日寇“低下高贵的头颅”。可见,“寇”,是一个会说话、有温度的字,它带着血与火,点燃了刚毅与仇恨,教学生爱憎分明。也正因为这些情感的伴随,“寇”字字形的学习就变得生动而有效。

3.教师要发掘文化资源,教活每一个汉字

如何利用汉字特点及其丰富的文化积淀,为改进识字教学所用?于老师认为要全身心投入,用生命去歌唱。

例而言之,“和”这个字一年级就会了,此后学生经常跟它见面。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有篇课文《将相和》。2016年11月,我在执教上海市“德智融合”主题研讨课时发现《说文解字》里把“和”诠释为“相应也”。多好的“相应”啊!教学时,从题目入手,学生理解“将相和”就是将相和好。学完第一个故事渑池之会,老师指出“和”有“相应”的意思,请同学们回头想想,将相二人是怎样相应的?学生说,蔺相如在外交场合唇枪舌剑,而廉颇带着军队在边境做好了抵御准备,这二人行为“相应”,即协力,这是“和”;第二个故事负荆请罪,抓住两人的话语朗读、比较,学生体会到蔺相如想的是“我们”,也就是赵国的利益;而廉颇多考虑“我”,即个人名利,挑起将相不和,好在后来也想到了国家利益,于是幡然醒悟,上门请罪,这是跟蔺相如的另一种“相应”,思想上一致,即同心,这也是“和”。同心协力,这是学生读懂的“和”的新意,也是“和”的路径与秘密。

那一刻,我们的孩子小眼发光,因为他们突然发现:和,哪里只是一个字,它分明还是一种思想。跟很多汉字一样,有着神奇的光芒,闪烁着我们民族的思想,蕴藏着我们民族的智慧。此时,和,是一个有高度的词。学生这样温习一个熟字,一定是充满陌生感的;当他们经历了,也一定会喜悦满怀。这种喜悦,就如同美丽的遇见。这种遇见,只能通过语文来实现。一旦遇见,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甚至醍醐灌顶,可能成为终生的一种遇见,遇见自己的乡土,遇见自己的家国。

语文课程是以母语教学为主体内容的课程,要牢牢立足于民族语言的深厚文化土壤,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这是于漪老师关于语文教学的梦想,也是汉字学习的至高境界。

作者:谈永康

第2篇:于漪老师先进事迹

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育华(集团)学校师德学习资料

(一)

于漪老师先进事迹

于漪,女,汉族, 87岁,中共党员,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2岁开始她的教育生涯,六十多年来,无私奉献、执着探索,不断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着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注重培养青年教师,做好传帮带。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等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她先后荣获上海市中小学优秀校长、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教育督导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两次被评为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四次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五次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教学研究会会长等。历任第

七、

八、九届市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

在半个世纪多的教育生涯、艰苦探索中,于漪没有一天停止过对教育的探索,不断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她一直扎根在上海基础教育的最前沿,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身体力行,始终不渝,以高尚的师德修养、精湛的育人艺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塑造了一位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光辉的人民教师形象。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等成为“一面鲜明的旗帜”,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育人是一代师表,教改是一面旗帜。”教育部原副部长、国家总督学柳斌同志对于漪老师的评价,概括了她平凡而又杰出的人生。

一、高尚的师德风范,成为德育工作者的楷模

教书育人,以人为本。于漪认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德育工作来展开, 德智体美,以德为先,教师的责任不仅在授业,首先是“传道”。她的教育实践始终贯穿了这一理念,通过几十年来不懈努力,于漪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引领人。成为语文教育改革的典范。在她的教学生涯中开了近2000节公开课,凡是观摩过于老师上课的学生和同行,无不为她的蕴德育于语文之中的教学艺术所吸引、所折服,“是一种优美的享受”。近五十堂公开课被媒体录象、传播,已作为教师教学研究和培训的经典。

于老师的语文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积极体现师生互动,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喜悦。有些原先看到作文命题就会哭鼻子的同学,在于老师热情鼓励、循循善诱下转变成写作的“积极分子”;原先写字七歪八斜的,写出一手漂漂亮亮的书法,以后成为清华大学的高材生;甚至初中学生在听了于老师的讲课,深深为于老师的教学魅力所打动,不仅爱上了语文学习,还如痴如醉地写出了— 1 — 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育华(集团)学校师德学习资料

(一)

上万字的学生文艺节目剧本。有一位口吃的学生不仅表述困难,而且语文成绩很差。经过于漪的悉心指导,不仅爱上了语文,而且成为了学校演讲队的主力。她班上先后来过4位口吃的学生,在于漪的帮助下,口吃的毛病改掉了,更重要的是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日后都成为国家建设事业的有用之才。当年有一位口吃最严重的学生日后成为中外合资公司的外贸代表。很多以后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并做出成绩的学生,在回忆当年时都不约而同地肯定了于漪老师的寓德育于语文之中的教学方法给他们成人奠定的基础。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于漪老师还不断总结探索教学实践的经验,发表的《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兴趣•感情•求知欲》等几十篇文章,对活跃语文教学,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立人为先,教会学生做人

生命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结伴同行,这是于漪作为一名党员教师的终身追求和崇高的人生境界。她的一生充满了理想色彩,更充满了使命意识。对于漪来说,教师既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人生理想,是一个需要以整个生命去拥抱的伟大事业。她始终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浇花要浇根, 育人要育心。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信念,使学生成长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于漪就开始实施德育渗透学科活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从当时4个班级的学生共372份抽样问卷结果看,学科加强德育渗透的教学思想性明朗和比较明朗的占86.5%。这个传统一直保持到现在。同时,她还注重增强学生“做人”的意识,今日学生,明日人才。因此必须从今日做起,提高严格塑造自己的自觉性。学生一进校就向他们灌输“做人”的意识,把“学知识”和“学做人”结合起来,加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当代学生的形象”的系列教育,并千方百计把文字表达的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自觉的行动。

于漪对每个学生都满腔热情。1975年,她带了全校一个最乱的年级,当时,“文革”尚未结束,受到社会不良影响,全年级11个班级,几乎都是乱班,打架、偷窃、倒卖粮票,心理和行为偏差的现象很多,搅得全校52个班级无法上课。年级女老师几乎都哭过,甚至有的学生竟然将男的体育老师的鼻梁骨打断。派出所公安干警几乎天天来。于漪接手后,认为学生都是我们的孩子,相信他们会改变的。因此,她坚持说服教育,正面引导。向全年级同学宣讲:一个没有理想、没有信念、没有知识的人是无法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她每周坚持带领学生学理论,学历史,坚持讲理想、讲信念。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并注意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课外兴趣。告诫学生:“光明总会到来。现在抓紧学习,将来国家总需要建设人才。”经过于漪和年级组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年级面貌发生根本改变。1977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集体。其中有两个班,竟然100%考上了大学,这即使在今天也是罕见的。

数年前,上海市曾开展过“今天怎样做教师”的大讨论,同时举行了“我心目中的老师”征文活动,结果在“我心目中的好教师”这一栏目里,“于漪”的名字出现次数是最多也是评价最高的。这充分说明了于漪老师铸中华教师之魂的精神感召力。

生命和使命结伴同行,让于老师站在时代和民族发展的高视点上。她认为教师必— 2 — 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育华(集团)学校师德学习资料

(一)

须教会学生追求真善美,教师必须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因为今天的学生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更是后天的民族竞争力。于老师深深热爱着我们的祖国,深深的爱着她的事业和她的学生。她教学生学习,更教学生做人,当年的学生,今天的上海市文广集团副总裁、《新民晚报》总编胡劲军后来感慨的说:“于老师当年的教育成为我工作的动力。”2002年上海市重大工程建设金杯得主王运丹大年初一向于老师表示感谢,当年正是于老师给他树立了“国家建设需要人才”的人生目标;今年,她的学生曹中柱因为“敢坐火山口”,顶着压力支持开办平价药房,多次被媒体报道。曹中柱衷心感谢着于老师,他说:“于老师教学生,教得顶好的是教做人。她要我们做一个正直的人,要敢于负责任。”这是她立民族教育之根的生动反映。

三、开拓创新,始终站在时代的制高点

于漪老师是一位时代感强、有着先进的教育思想、前瞻性的教育理念的教育家,在某种意义上说,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一直引领着近几十年来上海乃至全国基础教育发展方向。她认为,“时代在前进,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教育必须具有前瞻性,因为教育效果往往是相对滞后的。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克服浮躁,登高望远,要用明天建设者的要求,指导今天的教育。勤于学习,开拓进取,努力奋进,始终站在时代的制高点,是她的追求的目标。为此,她为自己确立了一个目标:达到三个“制高点”,做到三个“瞄准”。三个“制高点”就是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始终把培养现代的合格公民放在首位,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站在战略的制高点上,把提高学生的素质提到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民族的素质战略的高度;要站在与基础教育先进国家竞争的制高点上,显示民族的志气和自尊,显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威力。做到三个“瞄准”,就是瞄准二十一世纪的基础教育,努力把今日的学生培养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有用之才;瞄准国外基础教育先进国家的教育,从严治学,发奋图强,教出水平;瞄准国内、市内兄弟学校的教育经验,博采众长,力求少走弯路,教出特色。

在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史上,于漪曾提出两次重要的语文教育改革思想:1978年提出的“教文育人”和1996年倡导的“弘扬人文”的主张,都在语文教育思想发展史上产生重要影响。她的“教文育人”的思想,以“全面发展的人”为培养目标,构建了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语文教育理论,有力推动了语文教育由“语言––文字”型教育到“语言––思维”型教育这一划时代转变的实现。面对21世纪信息革命的时代,于漪的教文育人的思想为语文教育提出了一条发展新路。她的“弘扬人文”的主张,引发了全国范围的语文性质观的反思,即丰富和完善了教文育人的思想,又促进了语文学科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四、呕心沥血培育新秀,一生奉献不图名利

在于漪老师的心目中,教育是一块圣土。她在这块圣土上以青春的奉献演绎着精彩,以生命的投入创造着美丽,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竭尽全力。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于漪老师深刻体会到,学校的质量说到底是教师的质量,教师队伍的未来希望在青年教师。因此,在学校发展中,她最关心的就是青年教师的成长。为了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她首创了教师与教师的师徒“带教”方法,就是组成培养的三级网络––师傅带徒弟、教研组集体培养、组长负责制,有效地促进了青— 3 — 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育华(集团)学校师德学习资料

(一)

年教师队伍的成长。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于漪老师共“带教”100多名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经她带教的青年教师,一个个都成了学校的教学骨干,涌现出了一批象程红兵、陈军、王静波、王缨、谭轶斌、朱震国等知名的教学能手,这当中凝结于漪老师大量心血。

如果要问于老师听过多少位青年教师的课,恐怕她没法说清,但她在每节课后的评课中对教材的分析讲解,对上课教师驾驭课堂的指点是那么清晰、独到与深刻,被青年教师誉为“活的教育学”。

在于老师所带教的本校青年教师中,有的已被评上特级教师,有的多次在全国的教学大赛中获奖,有的已走上领导岗位,可谓“桃李满天下”!

50年代,于漪老师扎着长辫走进了中学任教,她以刻苦的钻研,耕耘在三尺讲台;以求实的坚韧,播撒着智慧的良种。60年代于漪老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文革的风风雨雨中,她始终坚持教育,坚信中国需要教育,教育将成就中国。70年代末,于漪老师以厚实的功底,数以上百次的公开课和论文专著,以她高尚的师德,被首评为语文特级教师。80年代,于漪老师在教学与管理的岗位上,以远见卓识,构筑了学校的人才高地,使学校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90年代以来,长期的教育实践研究,使于漪老师引领着时代的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的弄潮儿。

新一轮课程改革刚拉开了帷幕,于老师飞往北京参加了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的审定,作为其中唯一的一位中学教师,她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在上海二期课程改革的教材审查中,于老师又是唯一的一名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审到高中三年级的审定专家。

于老师还是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四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她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的重任,她在华东师大的礼堂里为老师们作“今天怎样做教师”的讲座,也为老师们传授语文教学的“真经”;她不顾年事已高风尘仆仆地赶到江苏、浙江等地讲学,传授现代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理念;她还是上海市白玉兰的远程教育网客座教师;为云南思茅地区、红河地区、三峡库区、新疆等地老师们讲授她的教育理念、教学经验和她对教育的那片赤诚的爱,她走出上海,为全国教育服务。

近些年来,她还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她主编的《现代教师自我发展丛书》(共18本)已经出版;她主编的《现代教师学概论》已经由教育部审定,作为全国教师职后进修的材料。她还撰写了《让生命与使命结伴同行》、《为人师表要德才兼备》等文章;《于漪文集》六卷本也已正式出版,这在新中国教育史上,是第一位中学教师出版文集。因为她的努力,中国教育发展史宝库中,又多了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在上海东方电视台为庆贺于漪从教50周年所拍摄的专题片中,于漪老师语重心长地说:“青春是无价宝,教师要对他们千百倍的珍视,千百倍的关心。”几十年来,于漪老师牢记党的宗旨,牢记共产党员的义务与责任,孜孜不倦、上下求索,让自己的生命和历史的使命结伴同行,在事业的奉献中提升思想、净化感情,她的赤诚之心将激励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更加辉煌。

— 4 —

第3篇:学 习于漪老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蔡锦光XX/09/0

2 学校组织学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的先进事迹,于漪老师,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在教育的田野里耕耘了整整60年。81岁的她,从教近60年,退休近20年,丝毫没有停止过追求理想教育的步伐,仍在以各种方式,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影响教育、影响教师、影响学生。于漪老师有一句名言“如果只是教书,那么你就是教书匠、知识的二传手。不能忘记教书的目的是育人,这是大目标”。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是我学习的楷模。我将在这些先进教师先进事迹启迪和鼓舞下,树立正确荣辱观,努力增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的教师使命感,不断强化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心。

我们应当学习于漪老师以学生为动力,以育人为首的精神。对工作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老师必须具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不仅要规范学生的行为,更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每一个学生都要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时时处处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解决。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努力做到。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是我们的责任,教育学生是我们的神圣事业。对学生我们既要爱又要严,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是作为一名老师必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学习于教师的事迹,我进一步体会到,教师必须做到尊重、理解、信任、鼓励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学生,是我们老师必备的道德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友好的对待他们,理解和信任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多和他们交流,多鼓励和表扬他们,要尊重他们,宽容他们的过失,当学生有不足时,多给予激励和赞美,对学生精心呵护,尊重学生人格,善待、宽容、理解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觉到在学校里比在家里的还要幸福的多,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开心和幸福。

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品德。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因而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在工作中,教师要安贫乐教,甘于奉献。必须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她不仅关注学生的成长,还忧心教师、关注教师、倾心教师。她认为教师应该站在“树魂立根”的高度去思考和培养我们的未来接班人和建设者。有魂、有根、有脊梁,才是一个真正的人。教师应该代表最先进的文化,应该不懈追求真善美,抵御假恶丑。的确,当今世界强势文化的入侵太厉害了,思想浅薄、金钱至上、个人主义、垃圾文化等,对没有生活经验的未成年人是极大的威胁,所以作为教师的就要坚守思想的阵地,坚守育人的阵地。不论大环境怎样,学校一定要有好的小气候,因为它代表了社会主流的、健康的、向上的、先进的文化。

学习于漪老师的事迹使我更加认识到,踏踏实实地教书育人是我对一名优秀教师的理解,做像于老师那样的合格的人民教师,是我对自己的基本定位。教师岗位——特定的育人理念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教书是育人的载体,育人是教书的目的。

于漪老师的事迹,感染人,鞭策人,激励人。她的事迹使我更感觉到,教师岗位是一种辛劳、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收获、一种享受。既然我选择了教师这一行,我就要用我的激情,用我的爱心把这份光和热永远延续下去。我一定努力,持之以恒,把仅有的光和热倾注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

第4篇:学习于漪老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记得有一年,我们也是在校领导的组织下学习了于老师的先进事迹,旧事重提,当时也写过体会,每一次的学习,我都觉得,世上怎么有这么好的老师,心态平和,耐心而慈祥。我自知从内心深处有着对她的崇高敬仰。

工作中,说是要以校为家,以学生为自己的孩子,但我内心一直觉得,人都是相对平等的,不管是领导和属下,学生和老师,在当今社会,却始终暴露着高低有别的阶级意味。我觉得自己的心态算是不平衡的。自己也寻找着原因,一度觉得这份职业真的适合自己吗?无欲无求的那是圣人。

房价上涨,工资贬值的眼前,作为教师的我,苟延残喘,人生经历坎坷,我始终觉得我无法放弃小我的凡,而做到大我的圣。眼里是消极的事务,心里是负能量的怨,如何能正面积极向上的去面对我的学生。

当教师之前,总认为学生是尊重老师的,每天早上那微笑的小脸向你问好时,你是温暖的。你看到的是天使。而你踏进课堂,那种吵闹,无休止,我站在那里,石化了很久,绝大部分学生都是不鸟你的。美术嘛,看到我进教室是欢呼的。可是,他们用另一种自我放纵来回报他们所爱的学科。很多主课老师觉得,副课没什么学科压力,但他们不明白,课堂压力也是巨大的。我的嗓子不是高音喇叭。我努力想把所学的知识教授给他们,但他们只是一群孩子。他们认为的美术,只是画画,或是捏个彩泥而已。这就是小学的孩子。都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觉得我做老师是很失败的,没有价值感,不配做老师。

但为什么于老师能做得那么好?是因为她没在小学做老师吗?当沟通成为问题,上对下的压迫,势必会让人有逆反心理。学生如此,教师亦如此。以校为家,说实话,我从没有觉得学校是我家。我能住在学校里吗?现实的说,没有那么高尚的情怀,我只是在用学校的这份工作养活自己。可能周围也有我这样认同的同事,或是家里其实不缺钱,只是打发时间的。我相信,于老师有着稳定的收入,哪怕不多,但也从没担心过学校关了失业吧?公办教师有着优越的事业编制做后盾,会像我们这样提心吊胆的工作吗?

于老师不但关心学生,也关心老师,说说我们的领导,你们也是公办编制的老师,扪心自问你们把我们老师当成家人看了吗?一个好的头,带出一帮好同志。有力往一处使,这样才叫和谐。散沙一样的团队如何有凝聚力。冠冕堂皇的话只是形式,大家只是不去拆穿这面具。人们心知肚明,有些话,成年人了,该打掉牙吞进肚里就吞,别坑声。我一直觉得世界是公正的,很多时侯,我就像一个十八岁的孩子一样做着冲动的事,没想过后果,但总会成长,错误只犯一次,教训深记心中。

看到于老师的光环在那闪耀,我不是不承认有这样的好老师,但我们不在同一高度,不在同一物质文化下,我们所站在相同的地方只是中国特色的初级阶段。很多东西还没完善,也等待着有一天能解决。但目前,我们无力去改变,我只能对着领导说,我们要学习于老师,学习她的种种。

人生很短暂,不喜欢你的人你做什么都不会喜欢你。那我何必改变自己。我始终相信一句话,善有善报,我在工作上,不愧于心,不违法乱纪。学校在一天,就好好工作一天。 这就是我对于老师事迹的心得体会。

2016.10.26

第5篇: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先进事迹材料doc - 崇明县大新中学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先进事迹材料

于漪,女,汉族, 81岁,中共党员,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9年的教育生涯,无私奉献、执着探索,不断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着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注重培养青年教师,做好传帮带。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等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2009中国教育新闻人物、上海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于漪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于漪,1929年2月7日出生,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被首批评为语文特级教师。自从1951年复旦大学教育系本科毕业分配到中学任教,她先后荣获上海市中小学优秀校长、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教育督导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两次被评为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四次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五次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会长等。历任第

七、

八、九届市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

五十九年的教育生涯,五十九年的艰苦探索,于漪没有一天停止过对教育的探索,她一直扎根在上海基础教育的最前沿,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身体力行,始终不渝,以高尚的师德修养、精湛的育人艺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塑造了一位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光辉的人民教师形象。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等成为“一面鲜明的旗帜”,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育人是一代师表,教改是一面旗帜。”教育部原副部长、国家总督学柳斌同志对于漪老师的评价,概括了她平凡而又杰出的人生。

一、高尚的师德风范,成为德育工作者的楷模

教书育人,以人为本。于漪认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德育工作来展开, 德智体美,以德为先,教师的责任不仅在授业,首先是“传道”。59年的教育实践始终贯穿了这一理念,通过几十年来不懈努力,于漪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引领人。成为语文教育改革的典范。在她的教学生涯中开了近2000节公开课,凡是观摩过于老师上课的学生和同行,无不为她的蕴德育于语文之中的教学艺术所吸引、所折服,“是一种优美的享受”。近五十堂公开课被媒体录象、传播,已作为教师教学研究和培训的经典。

于老师的语文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积极体现师生互动,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喜悦。有些原先看到作文命题就会哭鼻子的同学,在于老师热情鼓励、循循善诱下转

变成写作的“积极分子”;原先写字七歪八斜的,写出一手漂漂亮亮的书法,以后成为清华大学的高材生;甚至初中学生在听了于老师的讲课,深深为于老师的教学魅力所打动,不仅爱上了语文学习,还如痴如醉地写出了上万字的学生文艺节目剧本。有一位口吃的学生不仅表述困难,而且语文成绩很差。经过于漪的悉心指导,不仅爱上了语文,而且成为了学校演讲队的主力。她班上先后来过4位口吃的学生,在于漪的帮助下,口吃的毛病改掉了,更重要的是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日后都成为国家建设事业的有用之才。当年有一位口吃最严重的学生日后成为中外合资公司的外贸代表。很多以后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并做出成绩的学生,在回忆当年时都不约而同地肯定了于漪老师的寓德育于语文之中的教学方法给他们成人奠定的基础。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于漪老师还不断总结探索教学实践的经验,发表的《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兴趣·感情·求知欲》等几十篇文章,对活跃语文教学,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立人为先,教会学生做人

生命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结伴同行,这是于漪作为一名党员教师的终身追求和崇高的人生境界。她的一生充满了理想色彩,更充满了使命意识。对于漪来说,教师既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人生理想,是一个需要以整个生命去拥抱的伟大事业。她始终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浇花要浇根, 育人要育心。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信念,使学生成长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于漪就开始实施德育渗透学科活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从当时4个班级的学生共372份抽样问卷结果看,学科加强德育渗透的教学思想性明朗和比较明朗的占86.5%。这个传统一直保持到现在。同时,她还注重增强学生“做人”的意识,今日学生,明日人才。因此必须从今日做起,提高严格塑造自己的自觉性。学生一进校就向他们灌输“做人”的意识,把“学知识”和“学做人”结合起来,加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当代学生的形象”的系列教育,并千方百计把文字表达的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自觉的行动。

于漪对每个学生都满腔热情。1975年,她带了全校一个最乱的年级,当时,“文革”尚未结束,受到社会不良影响,全年级11个班级,几乎都是乱班,打架、偷窃、倒卖粮票,心理和行为偏差的现象很多,搅得全校52个班级无法上课。年级女老师几乎都哭过,甚至有的学生竟然将男的体育老师的鼻梁骨打断。派出所公安干警几乎天天来。于漪接手后,认为学生都是我们的孩子,相信他们会改变的。因此,她坚持说服教育,正面引导。向全年级同学宣讲:一个没有理想、没有信念、没有知识的人是无法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她每周坚持带领学生学理论,学历史,坚持讲理想、讲信念。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并注意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课外兴趣。告诫学生:“光明总会到来。现在抓紧学习,将来国家总需要建设人才。”经过于漪和年级组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年级面貌发生根本改

变。1977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集体。其中有两个班,竟然100%考上了大学,这即使在今天也是罕见的。

生命和使命结伴同行,让于老师站在时代和民族发展的高视点上。她认为教师必须教会学生追求真善美,教师必须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因为今天的学生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更是后天的民族竞争力。于老师深深热爱着我们的祖国,深深的爱着她的事业和她的学生。她教学生学习,更教学生做人,当年的学生,今天的上海市文广集团副总裁、《新民晚报》总编胡劲军后来感慨的说:“于老师当年的教育成为我工作的动力。”2002年上海市重大工程建设金杯得主王运丹大年初一向于老师表示感谢,当年正是于老师给他树立了“国家建设需要人才”的人生目标;今年,她的学生曹中柱因为“敢坐火山口”,顶着压力支持开办平价药房,多次被媒体报道。曹中柱衷心感谢着于老师,他说:“于老师教学生,教得顶好的是教做人。她要我们做一个正直的人,要敢于负责任。”这是她立民族教育之根的生动反映。

三、开拓创新,始终站在时代的制高点

于漪老师是一位时代感强、有着先进的教育思想、前瞻性的教育理念的教育家,在某种意义上说,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一直引领着近几十年来上海乃至全国基础教育发展方向。她认为,“时代在前进,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教育必须具有前瞻性,因为教育效果往往是相对滞后的。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克服浮躁,登高望远,要用明天建设者的要求,指导今天的教育。勤于学习,开拓进取,努力奋进,始终站在时代的制高点,是她的追求的目标。为此,她为自己确立了一个目标:达到三个“制高点”,做到三个“瞄准”。三个“制高点”就是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始终把培养现代的合格公民放在首位,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站在战略的制高点上,把提高学生的素质提到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民族的素质战略的高度;要站在与基础教育先进国家竞争的制高点上,显示民族的志气和自尊,显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威力。做到三个“瞄准”,就是瞄准二十一世纪的基础教育,努力把今日的学生培养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有用之才;瞄准国外基础教育先进国家的教育,从严治学,发奋图强,教出水平;瞄准国内、市内兄弟学校的教育经验,博采众长,力求少走弯路,教出特色。

在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史上,于漪曾提出两次重要的语文教育改革思想:1978年提出的“教文育人”和1996年倡导的“弘扬人文”的主张,都在语文教育思想发展史上产生重要影响。她的“教文育人”的思想,以“全面发展的人”为培养目标,构建了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语文教育理论,有力推动了语文教育由“语言——文字”型教育到“语言——思维”型教育这一划时代转变的实现。面对21世纪信息革命的时代,于漪的教文育人的思想为语文教育提出了一条发展新路。她的“弘扬人文”的主张,引发了全国范围的语文性质观的反思,即丰富和完善了教文育人的思想,又促进了语文学科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四、呕心沥血培育新秀,一生奉献不图名利

在于漪老师的心目中,教育是一块圣土。她在这块圣土上以青春的奉献演绎着精彩,以生命的投入创造着美丽,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竭尽全力。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于漪老师深刻体会到,学校的质量说到底是教师的质量,教师队伍的未来希望在青年教师。为了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她首创了教师与教师的师徒“带教”方法,就是组成培养的三级网络——师傅带徒弟、教研组集体培养、组长负责制,有效地促进了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于漪老师共“带教”100多名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经她带教的青年教师,一个个都成了学校的教学骨干,涌现出了一批象程红兵、陈军、王静波、王缨、谭轶斌、朱震国等知名的教学能手,这当中凝结于漪老师大量心血。在于老师所带教的本校青年教师中,有的已被评上特级教师,有的多次在全国的教学大赛中获奖,有的已走上领导岗位,可谓“桃李满天下”!

50年代,于漪老师扎着长辫走进了中学任教,她以刻苦的钻研,耕耘在三尺讲台;60年代于漪老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文革的风风雨雨中,她始终坚持教育,教育将成就中国。70年代末,于漪老师以厚实的功底,数以上百次的公开课和论文专著,以她高尚的师德,被首评为语文特级教师。80年代,于漪老师在教学与管理的岗位上,以远见卓识,构筑了学校的人才高地。90年代以来,长期的教育实践研究,使于漪老师引领着时代的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的弄潮儿。

于老师还是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四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她在华东师大的礼堂里为老师们作“今天怎样做教师”的讲座,她不顾年事已高风尘仆仆地赶到江苏、浙江等地讲学,她还是上海市白玉兰的远程教育网客座教师;为云南思茅地区、红河地区、三峡库区、新疆等地老师们讲授她的教育理念、教学经验. 近些年来,她主编的《现代教师自我发展丛书》(共18本)已经出版;她主编的《现代教师学概论》已经教育部审定,作为全国教师职后进修的材料。她还撰写了《让生命与使命结伴同行》、《为人师表要德才兼备》等文章;《于漪文集》六卷本也已正式出版,这在新中国教育史上,是第一位中学教师出版文集。在上海东方电视台为庆贺于漪从教50周年所拍摄的专题片中,于漪老师语重心长地说:“青春是无价宝,教师要对他们千百倍的珍视,千百倍的关心。”几十年来,于漪老师牢记党的宗旨,牢记共产党员的义务与责任,孜孜不倦、上下求索,让自己的生命和历史的使命结伴同行,在事业的奉献中提升思想、净化感情,她的赤诚之心将激励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更加辉煌。

第6篇:记于漪老师

于漪语录

1.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2.我有两把“尺”,一把是量别人长处,一把是量自己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自身才有驱动力。因为,“累累创伤,是生命给你最好的东西”。

3.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高尚;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理想。

4.座右铭:教育工作中,一切以教师人格为依据: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人师也。

5.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所谓合格,就是不负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

6.教学参考书毕竟是别人的劳动,只有自己的劳动所得才是带着生活露水的鲜花,是你自己的心得,学生才容易和你交融。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因为,教育事业是创造性的事业。

——于漪:《育无止境 爱满天下》《奉献是教师的天职》《一个大写的人》《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以人为本 教文育人 ——特级教师于漪谈语文教学改革》《于漪——为语文教育加“钙”》

愿作春泥,甘为红烛

——记于漪老师

“红烛呀!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底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1

用闻一多先生的这首诗来赞扬于漪老师是再恰当不过了。于漪,这位蜚声海内外的教育家,用她自己的心灵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红烛之歌”。“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正是因为坚信这一点,于漪把自己的一辈子定格为“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在她心里,教育千斤重——伟大的教育事业,与我们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

什么样的教师才算合格?于漪对“合格”有自己的理解。“国家把后代交给教师,国家就放心了;老百姓把自己的子女交给教师,他们就放心了。这才是合格。”“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人师也。”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讲的这句话,常常被于漪引用,她视之为座右铭。教师是育人的工作,并非人人可以胜任。也正因此,教了一辈子书的于漪,一辈子都在学做教师。

课堂这个舞台对我来说,教书育人的分量更重一些。但与于老师相比,深感差距很大。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我们自己如何看待教师这个岗位、这种职业呢?不错,近年来,教师的待遇改善了,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愿意当教师的人也多了。然而,清醒认识教师职责,还是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教师是一个岗位、一种职业,但更是一种责任。于漪老师从教多年,却从未要求过什么。她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靠的是什么?是一种清醒的责任意识。教师可以在不同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表现出不同的教学艺术,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式,但是清醒的责任意识和在此基础上持久的内在动力,是教师完成卓有成效工作的必备条件。读了于漪老师的文章,对教师这一职业,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的几点认识:

1、对学生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心。于老师说:“只有对学生真心一片,才能与学生心心相印。”优秀教师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 2 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对于任何学生就是一个"爱"字。以无限的真情去关爱,用爱去感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不厌其烦的耐心指导,当学生做错了事的时候,指导分析让学生知道做错事的原因。用温馨的语言教育学生,用母亲般的爱感化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犹如父母,甚至胜于父母。感受到能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2、对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作为教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忠诚教育事业是师德的灵魂。要想成为新世纪的优秀教师,除了学识渊博、教学得法之外,还应有“以育人为理想,以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为己任”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自己与学生关系的准则。爱学生是教师职业活动中最宝贵的一种情感,没有对学生的爱,也就没有真正成功的教育。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情感,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3、对教学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法。在教学上,作为教师要从教材、学生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保持自己的传统教学方法优点,博采众家之长,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又要有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经过自己不断的整合、实践、调整,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第7篇:观看于漪老师

观看于漪老师《奉献—教师的天职》报告有感

冀伟红

没有看报告之前,我了解到于漪老师的情况。知道了她是一个80多岁老人,出生于旧时代,她的教学思想是否符合现代教学理念呢?看了报告之后,非常感动,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她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比我们还超前。我有很多的感想想和同行交流,希望从中有所收获。

于老师有句话是.“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听了这句话 我感动于这位耄耋老人对于教育事业的挚爱,感动于这位教育智者宽容博大的精神,感动于这位教育前辈的情意深长的教诲。这是于老师的一种追求,也成为于老师永不停步执著追求的内在驱动力。更让我们这一辈做教师的惭愧,使我们更加感到自己的不足,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做老师应该达到的境界。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才能真正的爱学生,才能真心的教好学。

我是一个教学近20年的教师,对于老师的这句话有更深的体会。我上学的时候,没有学习过电脑,对于教学用课件上课则更是天方夜谭。但现代教学需要就得学。所以我就省吃俭用买了一台电脑,(对于今天来说,一台电脑不算什么,可是对于当时工资只有270元的我已经是相当不容易。)每天学习到深夜。终于能熟练的制作课件,运用课件上课。所以对于我们教师就更应该时时刻刻学习,才能更好地交给孩子知识。

“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是于老师一生的追求,一生的写照。它也勉励着我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在教师的岗位上更加优秀。

于老师还有一句话是“我有两把“尺”,一把是量别人长处,一把是量自己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自身才有驱动力。因为,“累累创伤,是生命给你最好的东西”。我很欣赏,因为在我的教学中也遇到过这样的事。在教学时,我很用心地去教,但是发现学生并不是我想象中那样,他们有的上课时竟然开小差,学习成绩很差。我就狠狠地批评了学生,但是发现这样效果更差,我也想很多过解决的办法,但结果还不理想。后来我就想是不是自己的问题呢?于是我就积极地听其他老师的课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了解学生改进自己的教育措施。结果大多学生上课能认真听讲,成绩也有很大的提高。所以我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用好这“两把尺”。

于老师说“我无怨无悔,因为选择了教师,我就选择了高尚;选择我们可爱的学生,选择这永远光辉灿烂、青枝绿叶的教育事业!”我庆幸自己能像于老师一样选择了这永远光辉灿烂、青枝绿叶的教育事业。更希望自己在这条路上,做的更优秀。

上一篇:物流快递介绍下一篇:山西省人民政府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