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信息网

2024-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山西信息网(精选8篇)

山西信息网 篇1

西省煤炭工业厅关于做好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修订等项工作的通知

各市煤炭工业局、各国有煤炭集团公司、山西正华实业集团公司:

2013年10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13,以下简称《导则》)经2013年第10号国家标准公告,已于2013年10月1日起实施。为进一步增强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有效应对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现将有关事项明确如下:

一、认真抓好《办法》和《导则》的学习培训和建设试点工作

近年来,各级煤炭管理部门和煤矿企业按照有关规章、标准积极推进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基本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并在加强应急准备和有效应对煤矿事故灾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衔接性不强和培训、演练不够到位等问题。为此,《办法》和《导则》进一步明确了应急预案的概念、规范了应急预案的分类及功能定位、内容要求和编制、评审、备案、发布程序等。《办法》还明确了应急预案的管理原则、应急演练、评估修订、培训宣传等有关事项,建立了应急预案的持续改进机制,强化了应急预案管理的组织保障。这些将对指导各级煤炭管理部门和煤矿企业做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解决应急预案存在的问题,提高应急预案的编制质量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各市级煤炭管理部门和各国有煤炭集团公司(包括晋能集团公司、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山西正华实业集团公司和中央在晋的煤炭集团公司,下同)要开展相关宣传和培训,认真组织学习贯彻《办法》和《导则》,深刻剖析并汲取吉林八宝煤业、四川杉木树煤矿和中石化黄岛输油管线泄漏引发爆燃等事故应急处置不力的教训,深入研究分析本领域、本部门、本企业应急预案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进一步保障应急预案编制和修订质量打下坚实基础。同煤、山西焦煤、阳煤、潞安、晋煤集团公司要按照实用管用和卡片化的要求,组织开展应急预案简明化标准化研究试点,推动煤矿企业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同时,通过编制范本,加强辅导,指导煤矿企业编制区队、班组和重点岗位现场应急处置要领,提高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各市煤炭工业局根据所监管煤矿企业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实际,也应开展相关工作。省煤炭厅将及时总结和推广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好做法、好范例,积极推进全省煤矿企业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工作。

二、积极组织修订完善各级应急预案

各级煤炭管理部门和煤矿企业要对以往编制的应急预案进行一次盘点疏理,按照《办法》和《导则》规定的新要求、新标准,紧密结合本领域、本部门、本企业实际,认真组织重新修订应急预案。要成立以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为组长,吸收预案涉及主要部门和单位业务相关人员、有关专家及有现场处置经验的人员参加的预案编制工作小组;深入开展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为编制应急预案提供依据,确保应急响应时资源调度有效有序;认真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山西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国务院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通知》(安委〔2013〕8号)以及有关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及发布、应急响应、指挥协调、应急救援、现场管控、应急保障、善后处置等应急处置各项制度规定和应急预案管理规定,并将其作为部门和企业应急预案编制修订的重要依据。

市县级煤炭管理部门要根据本级人民政府应急预案编制规划及目录,编制修订专项或部门应急预案。预案要侧重明确组织指挥机制、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措施、队伍物资保障及调动程序等内容,重点规范市县级层面应对行动,充分体现应急处置的主体职能。

各级煤矿企业应根据本单位组织管理体系、生产规模、危险源的性质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类型编制修订综合应急预案和各类专项应急预案。各国有煤炭集团公司还应编制修订针对重要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等重要目标物保护和重大活动保障、应急资源保障等重要专项工作而制定的专项应急预案。基层煤矿企业还应建立健全现场处置方案,将应急处置措施细化、分解、落实到每个具体岗位,提高第一时间应对事故灾难水平。编制修订时要以《导则》为基础,并结合本单位特点,可对《导则》中的部分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从而保证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各级煤炭管理部门和煤矿企业可结合本领域、本部门和本企业实际情况,编制应急预案操作手册,内容一般包括风险隐患分析、处置工作程序、响应措施、应急队伍和装备物资情况,以及相关单位联络人员和电话等。

各级各类应急预案要注重系统性,应当广泛听取有关部门、单位和专家的意见,与相关预案作好衔接;要准确把握应急预案的涵义,避免编成能力建设的实施方案;不得生搬硬套,禁止将应急预案全权委托其他单位或个人进行编制修订。

三、严格落实应急预案评审备案有关规定

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完成后应当组织评审,评审内容主要包括预案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以及有关部门和上级单位规范性文件要求,是否注重系统性并与有关应急预案进行了衔接,各方面意见是否一致,是否针对本地区、本单位重大危险源评估和应急资源实际,关键要素和主体内容是否完备,组织体系、责任分工是否合理明确,应急响应级别设计是否合理,应急响应程序、应对措施是否具体简明、管用可行。为保证各级应急预案衔接并符合事故应急处置实际,依据《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基层煤矿企业的应急预案评审按照属地监管或隶属关系应当邀请属地市县级煤炭管理部门和各国有煤炭集团公司派员参加,各国有煤炭集团公司的应急预案评审应当邀请省级煤炭管理部门派员参加,参加应急预案评审的人员还应包括有关安全生产及应急管理的专家。应急预案经过评审后及时签发、公布。

各级应急预案应在印发后的20个工作日内依照有关规定进行备案。市级煤炭管理部门和各国有煤炭集团公司应急预案报省煤炭工业厅备案,其所属(辖)煤矿企业应急预案报市、县煤炭管理部门和国有煤炭集团公司备案。备案时应提交应急预案备案申请表,评审人员及专家的姓名、职务(或职级、职称),应急预案评审意见和结论,应急预案和预案操作手册文本及电子文档,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报告。

四、深入开展应急预案培训、宣传、演练和评估工作

各级煤炭管理部门和煤矿企业应当制定应急预案的培训、宣传和演练计划,建立相关制度,通过编发培训材料、举办培训班、开展工作研讨等方式,对与应急预案实施密切相关的领导和管理人员及专业救援人员等组织开展应急预案培训;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媒体,制作通俗易懂、好记管用的宣传普及材料,向公众广泛宣传应急预案和应急知识。各级煤炭管理部门和各国有煤炭集团公司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实战演练、桌面推演等方式,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人员广泛参与、处置联动性强、形式多样、节约高效的应急演练。所属(辖)煤矿企业根据本企业的事故预防重点,定期开展专项应急预案演练,并突出区队、班组一线职工,经常开展岗位现场应急处置演练。演练过程中应当对演练的执行情况、预案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指挥协调和应急联动情况、应急人员的处置情况、演练所用设备装备的适用性等方面组织评估,提出完善预案、应急准备、应急机制、应急措施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上报应急演练评估总结报告。应建立应急预案定期评估制度,分析评价预案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实现应急预案的动态优化和科学规范管理。同时,要根据有关情形的变化,及时组织修订应急预案。

五、切实强化应急预案管理的组织保障

各级煤炭管理部门和煤矿企业要进一步提高对应急预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将应急预案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列入目标管理计划。各级煤矿企业要指定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相关具体工作,将应急预案规划、编制、审批、发布、演练、修订、培训、宣传教育等工作所需经费纳入预算统筹安排。各级煤炭管理部门要认真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对本行业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加强指导和监督,强化应急预案的约束力,将预案落实情况作为执法检查和责任追究的依据。

为促进应急预案工作的落实,省煤炭厅将重点加强对各市级煤炭管理部门和各国有煤炭集团公司应急预案编制修订、评审备案和培训演练等项工作的检查指导,并抽查所属(辖)煤矿企业预案落实情况。同时,将预案编制修订、备案、培训和演练工作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凡未到省煤炭厅进行备案的、未上报应急培训和演练评估报告的,不予考评或视情扣减相应分值,对预案相关工作不落实的,予以通报批评。

附件:

山西信息网 篇2

信息化是当今时代的本质特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它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信息化进程的快与慢,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换句话说,谁能把握住信息化的机遇,谁就能占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从而获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正如世界著名社会思想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所说的,世界已进入第三次浪潮,即“信息社会”。美国率先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计划和“数字地球”的概念,也成了引发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这些在企业界都有明显的体现。同时也给出了一个信号,即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要把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加强信息化建设集中统管。因此,在促进山西经济转型跨越进程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信息化建设的价值,这对于促进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西通信信息化如何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信息化工程”,打造“数字山西”,发展山西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目标加快推进山西转型跨越发展是山西通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1 以通信信息化发展为煤炭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在山西,只要有煤矿的地方,就离不了通信信息的发展,近年来,在“煤海之乡”山西正涌起了信息化大潮。比如,煤炭瓦斯检测监控系统、远程炸药监控以及各种附加应用系统正在全省煤炭系统发挥着“千里眼”、“顺风耳”的作用。但是,由于西省的信息化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发展还极不平衡。要实现山西煤炭信息化建设不断跃上新台阶,实现产业升级,还需进行不断探索研究。

自2008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至今,全省积极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转型发展呈现出强劲势头。全省矿井总数由2 598座减少到1053座,30万t以下煤矿全部淘汰,单井平均规模达到年产120万t,安全生产水平、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全面提高。2012年,全省煤炭产量、外运量分别达到9.1亿t、5.8亿t,比2007年增长45%、9%。尤其是在安全生产方面,随着山西省委省政府对全省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不断重视和煤炭生产安全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的进步,通信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煤炭生产,新型的无线技术越来越多地服务于煤炭井下。通信技术的不断开发与建设,已经成为实现煤炭安全生产调度和保障生产人员安全的迫切需求。

信息产业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生产部门对信息产业需求越高,说明产业化发展越高级。如图1所示,根据投入产出计算分配系数,山西信息产业供给生产部门使用占到55.67%。作为国有现代化的大型煤炭企业,山西同煤集团对煤炭生产的信息化发展非常重视,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发建设。以山西同煤集团通信有限公司为例,仅2013年一年,无论是安全生产还是惠民工程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比如,在通信公司NGN系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同煤集团电信业务的远程服务覆盖问题,经过大量的研究,大量吸收采用了当前国内先进的电信技术,在轩岗煤电公司率先实现了电信业务与同煤集团本部通信网络的融合,从而实现了将同煤集团电信业务对轩岗煤电的覆盖。再比如,在安全生产方面,不仅扎实推进通信“双基”建设,切实做好为煤炭安全生产指挥提供安全可靠的通信保障和做好矿区员工的通信及电视宽带等基础性服务工作;还进行了矿井信息系统维护的尝试,逐步实现了从地面民用信息化服务向为集团公司工业信息化服务延伸。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即将建设和完善井下无线通信、无线定为、应急广播、工业视频等井下信息通信调度系统,力求实现下井作业人员与调度管理员的实时通讯,使井上人员及时掌握井下人员的动态分布及作业情况。由此可见,通信事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是在煤炭安全生产方面的创新发展,更是促进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探路者。

2 以山西通信信息化发展破解能源经济发展的“瓶颈”

有人说,信息化就是网络化,就是计算机、电脑的普及,这些观念是片面的、不正确的。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与工业化、现代化一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为实施“信息化工程”,打造“数字山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山西通信信息业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但是,在实践中,山西通信在发挥基础作用的同时,客观上还存在一些制约“瓶颈”需破解。通信信息化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改善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质量,也是促进能源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2.1 加强通信技术创新,不断提升能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通信技术正在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在促进山西通信信息化发展进程中,采取通信先进技术引进、新产品研发与应用等各种有效方式,不断提高山西省通信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实质。降低通信的成本,是促进我省通信信息化的前提条件。同时,不断加强通信技术创新,加大通信技术、资源在能源经济转型发展中的应用和开发,以提升通信产品的质量水平,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2.2 加强通信信息产学研用相结合,不断促进能源信息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

近年来,山西通信十分注重在现有的公用传输通道与业务平台上,构建面向各种业务和应用的信息系统;注重与煤炭领域的通力合作,以三纵八横六种模式建成全省煤矿瓦斯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全省煤矿与管理部门互联网接入系统、全省煤炭运输与进出口网络系统,实现了煤矿从管理、生产到运输及安全监控的信息化运作。在今后的发展中,还要注重通信信息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和应用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不断加大通信市场的培育、产业引导、科技投入等方面协调发展,推动能源信息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

2.3 加大通信信息人才的培养力度,为山西能源经济发展能提供服务保障

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也就拥有了成功。在推进山西通信信息化进程中,人才是第一推动力。要加快山西能源经济发展步伐,尤其要加强人才建设意识。省委省政府要创造良好的用人机制和政策环境,充分发挥现有通信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引进和储备通信人才,以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引进人才为宗旨,提升通信信息化水平和能力,为山西能源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3 以通信信息化发展促进山西转型跨越发展

十八大报告明确把“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纳入全国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并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不仅充分肯定了“信息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为山西省通信信息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近年来,通信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成为拉动山西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社会政策的倾斜,也是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作为重要的先决条件,为山西通信信息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未来的发展中,通信信息化也将在山西转型跨越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同煤集团通信有限公司为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3.1 在加大通信基础网络建设上下功夫

近年来,同煤通信不断加强移动网络、数据宽带网络等基础网络建设,并提出了“三大战略”,实现大科技战略,向国内一流通信高新前沿技术跨越。挖掘固话增值业务,全网尽快开通彩铃、一号通等增值业务;不断对宽带网进行技术升级,出口路由器带宽逐步达到20 G;实现“光进铜退”稳步推进发展思路,逐步改变目前一部分地区铜缆接入方式;数字电视增加高清节目和3D节目,与其它地区合作开通双向业务并对用户实现差异化服务;全方位提供移动通信的2G、3G网络的基本通信服务和增值通信服务。同时,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实施煤矿瓦斯系统的应用建设,为煤矿安全生产保驾护航发挥更大作用。

3.2 在提升服务质量和业务创新能力上下功夫

近年来,同煤通信始终秉承“把握服务重心,促进企业发展”的服务理念,以为集团公司员工家属提供优质通信服务及促进企业和谐为己任,倾力做到“消费请用户放心,服务让企业满意”。目前公司已发展成为拥有平旺、新区、棚户区、沉陷区、文瀛湖小区、开源小区6所运营中心,服务范围辐射整个矿区的综合型通信企业。服务形式也由过去的封闭式服务改变为开放式的面对面服务。面向未来,同煤通信将继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以改进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为目标,为百姓和各行各业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服务。进一步拓宽发展领域,提升服务水平,全面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为同煤集团实现“建设新同煤,打造新生活”的总体发展目标提供坚实基础和可靠保障。同时,还将继续提升业务创新能力,加大业务开发力度,使广大用户更加深刻地体验到“通信信息改变生活”所带来的生活品质的改善和提升。在“十二五”期间,同煤通信力求在实现大品牌战略上下功夫,向行业一流通信企业跨越,不断打造服务品牌、质量品牌和诚信品牌,以品牌拓展市场,用品牌发展用户,提升品牌奉献社会,不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建设百年同煤、造福员工发挥更大作用。

3.3 在促进通信信息化在煤炭领域的应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

信息化建设当以用为先。用是建的出发点,也是建的落脚点。加快推进“数字山西”建设步伐,是促进山西工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也是将信息化应用进一步拓宽领域、拓展业务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同煤通信始终围绕同煤主导产业的转型发展,不断在通信信息化建设的“用”上下功夫,力求信息通信在煤炭领域的应用上有所突破。比如,同煤通信矿井信息开拓部的成立,将是通信公司从地面民用信息化服务逐步向为集团公司工业信息化服务延伸的一次新的尝试,也是公司未来新的产业布局及发展方向的起始点。同时,还将针对井下安全生产信息通信系统与矿方进行全面对接,待条件成熟后,公司的维护范围将包括井下无线通信、无线定位、应急广播、工业视频等井下信息通信调度系统。

3.4 在制度管理和规范上下功夫

信息化发展趋势不可逆,信息化普及也是势在必行。督促信息化工作健康发展,监督、评估等一系列制度的不断完善,明确职责、规范管理,是同煤通信的管理宗旨。比如,为了进一步摸清公司各服务及生产经营岗位的工作现状,掌握并改善工作流程中不能适应公司发展需求的不科学环节,从而提升公司整体服务水平。公司组织专门人员开展了深入基层的调研活动,了解具体情况,查找分析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100余条。针对问题,对现行岗位职责及工作流程进行重新规范整改,力求做到严格管理和规范操作。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全业务全过程服务监督机制,提升宽带服务水平;积极推行首问负责制、大客户回访制度,有理由申告待岗制度等,确保公司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相信随着通信信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通信技术和资源将在煤炭领域不断推广和应用,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现状将会得到有效遏制,山西能源经济的转型跨越也将在通信信息化的推动下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山西农村信息化发展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山西;信息化;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057-2

山西省在全国率先推进“电话、电脑、电视”三电一线入村入户的“三网合一”工程,避免了重复投资带来的高成本,使农村老百姓一步到位享受最全面的信息。截止目前,全省已经有11个县实现了“三网合一”。目前山西有关农业的网站有山西农业信息网、山西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等数家,这极大地丰富了农村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内容,初步建立并日趋完善了农业专家决策支持的系统。农业信息中心在全省范围内纷纷建立,同时,县级农业信息中心也在逐步建立并完善。在此基础上,

山西将建立以网络为载体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太原市已经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村村通”网络平台和覆盖全市的300多个远程视频授课点,逐步提高了农村信息服务水平和农民的整体素质。本文就我省农业信息化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农村信息化发展对策。

1加强农村信息基础建设,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现代化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

当前,必须提高信息网络设施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大农业数据库研制和开发的力度,初步建立并日趋完善内容丰富、分类明确的多种类数据库,并及时更新其内容。此外,以多种传媒为载体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也必须日益完善,关于农业信息网络方面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也必须逐步加大,争取将贯通省、市、县、乡、村五级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尽快建成。山西农村的信息化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为保证实用的农业科技、市场、产品等信息能及时告知农民,这就要求建立一些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和服务组织,为千千万万农户提供专业而有效的信息服务,这样就能极大地保障农民所获信息的准确性、专业性和实用性。

2推动农村信息化培训和提高农民信息意识

目前农民掌握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广播、电视、电话及报刊等媒介,而不是网络。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现代通讯工具的作用,强化信息发布工作。这就要发挥基层政府例如科技、农业、发改等部门的职能作用,积极引导和培训农民正确使用网络的方法。实践表明,大力兴建乡镇和村科技信息站,号召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农村科技特派员、信息员、中介服务组织、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来带动农民上互联网是行之有效并切实可行的好方法。在新型农村组织和科技人员的带领和号召之下,农村有效地形成了以市场为导航、以龙头企业为支撑、以个体农户为基点的信息传播链。这些新型的信息载体将毋庸置疑地为农业经济结构的大转变和农村信息化的大建设做出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农民靠信息引导组织生产、进入市场,政府靠信息进行农业方面的政策制定及宏观调控。这既是国外取得丰硕成果的成功经验,同时也是发展现代农业、顺应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农业信息的相关部门和组织应当利用媒体和舆论的力量大肆宣扬信息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

“信息就是效益,信息就是财富”的思想深入民心,唯有如此,农村信息化的建设才能迅速发展。

3加大农村科技信息专业队伍的建设力度

农村信息队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农村信息队伍是沟通和连接广大农民与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组织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加大农村信息专业队伍的建设力度是解决和处理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必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在农村范围内培养一批能够熟练掌握信息处理技能、拥有信息服务的专业知识的专业队伍,这是保障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稳步较快发展的关键。发展农村信息员队伍,就要以拥有精湛农业技术的专业人才和拥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农村基层干部为骨干。在对农村信息员的培训过程中,要积极依托乡镇和农村星火学校,努力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信息收集和利用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加快建设农村信息化培训基地,严格规范相关培训和资格认证,积极编撰实用的信息化培训方面的相关教材也同样刻不容缓。有条件的话,可以在全国大中专院校中吸纳一批学农业懂信息的人才担任村里的信息员或者农村科技特派员,使农民能够在这些专业人才的帮助下通过网络掌握自己所需要的相关信息并通过咨询克服一些疑难杂症,努力使山西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成为“三农”服务的致富平台。

4利用高等農业院校资源,实现农村信息化

4.1充分发挥高等农业院校在教育和教学方面的优势和特长,以农村教育信息化为契机和突破口,努力实现信息进村入户

高等农业院校在教育和教学方面的优势可以为乡镇学校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和技术力量,通过网络媒体可以使这种优势发挥最大、最快捷的功效。高等农业院校的这种得天独厚的教育和教学优势可以帮助提高乡村学校教师在信息化方面的素养,进而为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建设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就应当全面依托乡镇和高等院校的力量,通过在乡镇学校和高等农业学校之间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图书馆的作用,可以采取网络在线解答、电话咨询服务和多媒体远程教学等方式为乡村信息化建设提供便利条件。

4.2充分利用高等农业院校在信息技术保障方面的先天优势,努力改造传统农业

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和发展还有赖于政府对这方面的支持程度和投入力度。当前,应当重点抓好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充分发挥高等农业院校的信息技术保障优势,为信息中心建设提供技术保证,降低信息中心建设成本。

4.3充分发挥高等农业院校在政策解读方面的特长和优势,为农业政务信息规划做贡献

组织多个农业流动专家进乡入户,充分发挥高校在政策接收和解读方面的先天优势,为广大农民宣讲政策、讲解方针、提供对策、普及技术并做好咨询工作,为农业信息规划做好贡献。

4.4强化政府在农村信息化中的职能作用和信息意识

从客观上看,山西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以个人的人力物力是难以达到信息化要求标准的。所以,在农村信息化的初始阶段,政府部门不仅要积极参与,还应当勇于承担起信息化主体的角色;如果政府在农村信息化方面不加大投入力度和重视程度,那么城乡之间的差距将越拉越大。山西省存在不少落后的山村地区,这些地区的乡民由于长期生活在闭塞的环境之中,所以观念比较传统和陈旧,接收新鲜事物的时间要长一些,但是他们都有改变自己贫穷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可以有选择地规划一些试点区域,通过在这些试点地区配备信息员并加大信息工程的投入力度。通过这些手段,以点带面,以先进带动落后,树立榜样模范,形成连锁反应,以星星之火来点燃燎原之势。

各级领导应不断强化信息观念,深刻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农村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只有把农村信息化建设放到一个重要的战略地位来看待和对待,才能将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工程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胡大平,陶飞.农村信息化的基本内涵及解决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3):23-25

[2]崔岩,侯军岐.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信息化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9):59-60

[3]谭国良,何伟.我国农村信息化的内涵障碍及对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42-47

[4]陈良玉,陈爱锋.国际农村信息化现状与特点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3):67-69

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山西入口 篇4

1.学校范围。

由政府、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的幼儿园、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高等学校。

2.教师范围。

学校在编教职工和签订一年以上合同的教师岗位、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教职工,离退休教职工信息不采集。

3.信息范围。

根据学校类别不同,相应采集教师基本信息、学习经历、工作经历、岗位聘任、教育教学、培训研训等方面的基础信息。

(二)做好前期准备

1.建立各地各校用户账号。

教师系统分别为中央、省、市、县、校等五级用户设立账号。

同级用户根据职责和权限不同,设系统管理员、信息管理员和信息查询员账号,由相关负责人管理使用。

系统管理员负责管理本级用户及下级系统管理员的账号权限和账号密码等。

信息管理员负责管理本级及下级单位教师信息录入、审核和上报工作。

信息查询员可查询本级及下级单位教师基础信息及相关统计信息。

各地各校的用户账号将由省教育厅分发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地各校设系统管理员账号1个、信息管理员账号1个、信息查询员账号2个。

2.确定教师账号权限。

省教育厅在选定教师基础信息指标时,已按学校类别设定可由教师个人填报的信息指标。

为确保信息准确,教师考核结果、待遇、师德和专业技术职务等信息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填报。

(三)开展部署与培训

省教育厅负责组织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省属学校相关负责人专项培训,培训时间另行通知。

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应于10月中旬前完成所属学校相关负责人培训。

(四)信息采集流程

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学校统一填报信息或教师上线填报信息的方式,进行信息采集,具体流程如下:

1.生成教师账号。

学校系统管理员通过录入本校教师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等4项基本信息,为教师生成账号。

教师可使用账号登录系统,填报、查询个人相关信息。

2.录入教师信息。

学校信息管理员负责录入本校教师信息,可采取批量导入信息表或在线填报方式进行。

信息录入后,学校负责人对信息进行审核,确认无误后报至上级教育行政部门。

3.审核教师信息。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本地学校上报的教师信息进行审核,信息审核无误后确认生效。

4.做好监控管理。

市、县级信息管理员要有效利用系统,及时掌握下级单位数据采集情况,做好督促监管工作,确保信息采集按进度开展。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确保在月30日前完成全省信息采集审核工作。

5.及时更新信息。

教师信息生效后,如发生变化应及时更新。

新信息添加可由教师本人操作,经审核后生效;变更已有信息需由学校信息管理员提交申请,经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变更。

6.有效应用信息。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按权限开展信息查询、统计分析、生成报表等方面的应用工作。

(五)业务管理应用流程

教师系统先期开发了教师变动管理、交流轮岗管理和培训学分(学时)管理等业务管理功能模块,各地各校要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推动业务管理功能应用,具体流程如下:

1.教师变动管理。

教师在教育系统内调动或教师在职情况发生变化时,各地各校应按如下流程进行变动管理。

(1)关于教师在教育系统内调动。

由调入校提起申请,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确认后发出,由调出学校及其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确认后,调入学校进行调档,完成调动。

如教师调动属于交流轮岗,则在交流轮岗管理功能模块中进行操作。

(2)关于在职情况变动。

对离开教育系统、离退休等情况的教师,学校信息管理员应及时对其在职情况进行变更。

2.交流轮岗管理。

交流轮岗如不变更人事关系,由派出学校发起申请,经派出学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确认后完成。

教师交流轮岗如变更人事关系,则在此功能模块中按教师调动流程操作。

3.培训学分(学时)管理。

山西省话剧院院团信息 篇5

转企改制以来,我院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剧院面貌焕然一新:经济收入逐年攀升,从2012年创收700万到2013年创收918万,职工待遇大幅提高,在山西演艺集团考核五大院团中排名第一。近几年来,我院坚持“排好戏,创精品”的宗旨,相继推出了话剧《立秋》、《立春》和《美丽女孩》。

囊括所有国家重大奖项的大型话剧《立秋》十年久演不衰,今年迎来了第700场演出。足迹踏遍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112个城市,跨越海峡两岸,成为中国话剧史上又一个里程碑。话剧《立秋》连续五年参加由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举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成为最受高校师生欢迎的精品剧目之一。今年将为安徽、江西、贵州、黑龙江、吉林以及内蒙古的24所高校演出24场。

话剧《立春》是我院继《立秋》后的又一部力作。该剧通过讲述我省右玉人民60年坚持植树造林,把一个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变成树木成林的塞上绿洲的感天动地的故事,生动展现了右玉县十九任县委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干,带领全县人民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用双手改变当地面貌,用行动铸就“执政为民、尊重

山西信息网 篇6

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三场记者会在北京梅地亚两会新闻中心举行。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原副部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原主任李卫红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为了提高乡村教师待遇,中央财政下拨综合奖补资金22.8亿元,超过历史上的数字,受益教师达到了94万人。目前,近三分之一的乡村教师在国家政策资助下,生活待遇得到了很大改善。

《-中国教育与培训行业市场供需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显示,我国有乡村教师330万人,是令人敬佩的、非常重要的、支撑农村教育这片蓝天的重要力量。他们默默无闻,奉献着自己的知识、才华,为广大乡村儿童作出了巨大的献。所以关心乡村教师,就是关心我国最广大、最艰苦贫困的学校。

李卫红介绍,,国务院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以来,取得了非常可喜、显著的成效。比如农村教师的补充问题。据统计,20有6万名优秀高校毕业生加入特岗教师;中小学编制标准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实行了统一的编制标准,特别是对农村边远地区在编制核定过程中予以倾斜政策。同时,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学校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力度,“国培计划”去年光培训乡村教师就达160万人次,培训乡村校长多人。

谈及下一步的任务,李卫红表示,还要加大支持力度,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艰苦不懈的努力。李卫红个人建议,要在支持力度上要采取超常规办法,给予更大更必要的倾斜政策,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央的财政更多是在指导示范方面,地方应该是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主体。同时,在规划地方“十三五”实施中。把乡村教师放在突出位置,予以高度重视。“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中国乡村教师的队伍建设一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真正像人们所期待的这样,乡村的教育强,中国的教育才能强。”李卫红说。

农村教师确实收入低

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我国提出,“教育系统平均工资要居于社会行业中等偏上水平”,而这一目标至今未能实现。1993—,国民经济行业共划分为16个,中小学教育行业工资在多数年份位于第10~14位;到了以后,国民经济行业重新划分为19个,这一阶段中小学教师行业工资则在多数年份位于第10~16位,总之一直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而众所周知的是,我国城市教师的工资水平普遍高于农村教师,以此推断,农村教师的收入水平与其他行业相比则会更低。,华中师范大学雷万鹏教授的调研结果显示,超过3/4的农村教学点教师年收入低于3万元。另一位杭州师范大学的研究者容中逵则发现,,在四川、河北的农村教师中,月薪低于2500元的比例分别为81.4%、89.8%,而当年四川省城镇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为3160元,河北省为3014元,即使以月薪2500元来计算,这两省的农村教师的月薪也远远低于同省城市平均水平。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指出,完美的教师年龄结构应该是“倒U型”,即以30~50岁年龄段的教师居多,但在农村,30岁以下教师已经达到34.3%,约占三分之一,50岁以上的教师却还有22.75%,“中年塌陷”问题十分严重。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由于农村教师收入低,壮年男性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在农村当教师。

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情况

教育问题决议着一个国度将来的兴衰,不断都受世界各国的注重。我国自变革开放以来,对教育问题高度持续的关注,并且 加大投入力度以期尽快完成权宜之计。在不时的变革开展中,我国的教育事业逐渐进步,也获得了一些斐然的成果。但是乡村教育作为教育事业中重要的一环开展却 相对滞后。近几年来,我国在政策上对乡村教育停止倾斜,加大了对乡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使得乡村地域的教育在一定水平上得到相对的进步。在乡村教育中,师资 力气是影响全局的关键要素之一,要想乡村的教育事业得到长足的开展,师资力气的加大是必不可少的。

升级“乡村教师”待遇 推进信息化教育

实施教育扶贫,师资力量是关键。去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在提高生活待遇、城乡教师流动、职称评聘、建立荣誉制度等等方面都向乡村教师倾斜,山东省表示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新招聘在编教师向农村学校倾斜。贵州则强调特岗计划、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教师培训向乡村学校倾斜。宁夏回族自治区近日出台新规让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其中包括乡村教师评职称不作外语成绩、发表论文要求,严禁以任何形式占用乡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乡村教师补贴人均每月最高1100元,最低500元等。

四川省将继续施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建立轮岗交流制度,鼓励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内蒙古今年启动实施盟市(高校)优秀退休教师对口支援乡村教育计划,以期改善贫困旗县(市区)乡村学校师资结构性短缺及整体水平偏低的状况。

实践证明,精准教育扶贫,教育信息化大有可为。湖北表示今年将继续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争取实现全省中小学宽带接入全覆盖,通过“互联网+教育扶贫”,让贫困地区孩子共享优质资源。同样运用信息与教育扶贫深度融合的还有甘肃、江西、四川、湖南省。其中,四川省甘孜州目前已经实现了小学植入式、初中录播式、高中直播式远程网络教学全覆盖,开展网络教育的中小学校共70 所,组班635个,网班学生达到29984 人。

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多少?

据了解,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颁布以来各地实施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截至20上半年,22个省份中已有20个省份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其中有14省份的实施县基本实现了乡村学校全覆盖。

截至2014年上半年,22个省份中已有20个省份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总体上,已经实施的地区,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师的受益面相对比较广,分别达到了90%和78%,其中有14省份的实施县基本实现了乡村学校全覆盖。从各地出台的政策来看,许多省份的补助政策不只针对连片特困地区县,而是进一步扩大了覆盖面,使更多的乡村教师从中受益。广西补助对象除了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外,还包括其他地区的教学点。江西补助对象为全省范围内的山区、库区、湖区等相对艰苦边远地区的农村屮小学。青海、西藏、新疆、云南、宁夏等省(区)补助对象为全省所有乡镇及以下学校。实施范围不断扩大实施地区覆盖率较高。

据了解,生活补助政策实施以来,中央财政根据各地实施情况,共下达综合奖补资金21.14亿元。各地及时下拨中央综合资金,保障资金投入,结合实际确定补助标准。吉林按照自然村屯、乡镇政府所在地两类情况,分别给予每人每月500元、300元的补助。云南统一执行每人每月500元的标准。湖南按学校在自然村寨、村委会所在地、乡镇政府所在地三类情况,分别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700元、500元、300元的补助,各县可自筹资金相应提高标准。青海、新疆的补助标准基本按照艰苦边远地区类别划分,青海从200元到600元分为5个档次,新疆从200元到800元分为7个档次。2014年上半年,已实施县平均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月352元,其中23%的实施地区平均标准在500元以上。奖补资金及时拨付到位,补助标准逐步提高。(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教师保险如何规划?

老师是灌溉花朵的园丁,是培育新一代人才的领航者,但大部分老师都因为超负荷的工作量导致身体健康受损,基本上大部分老师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疾病。教师保险可以为教师提供包涵医疗、人寿、养老方面的保障。

一、补充门诊医疗报销,因疾病或意外产生的门诊治疗费用,可以参保商业保险的补充医疗给予报销,因普通商业门诊保险,个人参保只有高保费的高端医疗才有此保险责任,建议同校的教师团体来投保补充医疗,满20人以上就可以承保),弥补社保医保门诊不足的部分。

二、补充住院医疗报销,因疾病或意外住院产生的治疗费用,报销社保未报销部分包括自费药,两个保险的结合,治疗费用个人基本上不需再掏钱。

三、重大疾病保险,凭疾病诊断证明进行赔付,与社保大病保险报销无任何冲突,选择重大疾病保险时,建议选择含有重大疾病早期保障的产品(如:原位癌等)。

四、寿险保障,建议保障额度是(房贷、家庭生活费、孩子的教育费等未来费用的总和),保障额度随着负担减轻而递减。建议定期寿险与长期寿险相结合比较好。

山西农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篇7

本论文充分发挥移动通信技术专长, 聚焦农业生产控制、政府信息服务两大板块, 助力农业生产、支援农村建设、服务广大农民, 全面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 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 发展现代化农业。

2 农业信息化解决方案

2.1 农业生产控制

农业生产科技不断向智能化、精准化发展, 农民和涉农企业需要以信息化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本方案基于无线通信网络, 实现农业生产中的自动控制、检测、预报等功能, 提升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

农业生产监控的主要应用为:

1) 无线水质、土壤成分检测:利用传感器实时检测水温、p H值、土壤成分等关键数据, 通过无线通信网络传输至监控中心, 帮助农业人员方便获得各项参数。

2) 农业大棚标准化生产监控:在农业大棚内安装无线远程监控终端, 对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日照强度等进行采集、处理。

3) 自动化滴灌: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对全省农业生态环境进行检测, 将农田信息数据实时采集、上报, 实现田间滴灌电磁阀开关自动控制。

2.2 政府信息服务

2.2.1 农贸市场价格、产品质量直报系统

为加强市场价格监管, 稳定市场物价, 掌握农产品价格情况, 确保食品安全, 方案通过市场信息采集员, 每日向各级农业部门直报全省农贸市场的粮油、肉、水产、水果、蔬菜等消费品价格信息和农产品质量。

2.2.2 农贸市场视频监控

在全省生猪批发市场、生猪定点屠宰场和食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安装视频监控系统, 监视市场中的所有动态, 从源头抓好重点监控和群众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食品类产品的质量安全, 提升技术监管水平, 做到人管、物管相结合。

2.2.3 通过短信评选农业名优产品

1) 通过技术服务手段让公众了解无公害农产品、全省名优产品的评选认定, 以便做出客观公正的评选。

2) 对已经评定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的企业, 通过手机邮箱加短信互动为基础, 搭建农业名优产品信息平台, 第一时间将所有的通知和公告及时推送到企业联系人手机, 方便企业联系人掌握山西农业服务信息。

2.2.4 农产品溯源系统

在农产品溯源系统中, 有效标识农产品属性以及参与方处理的信息是溯源方案的基础, 而溯源的关键在于对相关信息的获取、传输以及管理。实施农产品追踪溯源, 可有效地建立起食品安全的“预警机制”。一方面提高政府监管力度, 另一方面提升企业品牌, 增加农户收入, 最后使消费者能够买到放心产品。

1) 农产品二维码溯源系统优势 (多方受益)

◆给消费者带来的好处:随时随地便捷通过手机准确查询产品详细信息, 全面了解到农产品的品种、产地、生产者、农药和肥料、农药残留检测情况以及流通销售的全过程信息, 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 保障其合法权益, 增加对产品质量安全的信心, 提高了对品牌产品的信任度。同时具备举报功能, 促进生产者、销售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法律责任。

◆给管理机构带来的好处:通过采用先进技术手段, 便于管理机构统一监管食品安全 (生产、运输流通、消费环节) 及企业诚信, 使监管更加准确、及时、到位, 从而减轻了消费者的顾虑, 在增强监管部门调查取证能力的同时, 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 真正实现“惠农利民”。

◆给涉农企业和农户带来的好处:可以及时、充分地向消费者展示涉农企业自身的先进、科学、严格的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档次, 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提高产品竞争能力, 而且可以提升涉农企业的品牌价值和知名度, 有利于企业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同时也为农户增加了收入。

2) 农产品溯源系统溯源的主要适用范围

◆动物溯源 (动物标识及疫病溯源体系) :动物溯源是以二维码为载体, 利用网络将牲畜从出生到屠宰历经的防疫、检疫、监督等生产管理和执法监督数据汇总上报到管理部门数据中心, 实现从牲畜出生到饲养、防疫、检疫、屠宰等管理和监督全过程实时管理。在全过程的每个节点都通过移动专用智能终端和数据平台与中央数据中心进行数据交互, 可以溯源动物来源, 实现对患病动物的快速、准确溯源, 为行政决策和快速处理疫情提供高效的信息平台。规范动物防疫、检疫、监督和畜牧业生产经营行为, 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 监控畜禽产品质量安全, 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农产品溯源:农产品溯源以农产品追溯码为信息传递工具, 以二维码追溯标签为表现形式, 以查询系统为服务手段实现对农产品养殖生产、加工、流通、仓储及零售等各个环节的全程监控, 并对农产品追溯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评估、预警, 从而完善了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农产品。

◆农产品供应链农资产品全过程溯源:除了对农产品本身溯源, 还可以对使用量大的农资产品进行追踪溯源。针对农产品原料种子对其生产、产地、加工、包装、检验、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溯源;针对农药、兽药、肥料和本地使用的农资产品原料来源、产品流向进行溯源。实施种子、化肥、农药、兽药等生产物资二维码防伪。

通过建立农资产品溯源监管机制, 加强农资产品信息收集、整理、分析, 完善监管体系, 对农资产品进行数字化管理。农民可以利用农资产品溯源码通过扫码、短信、互联网、电话语音系统等方式查询农资产品的相关信息, 从而实现“知根溯源”, 确保农民买到放心农资产品。

2.3 办公系统

2.3.1 农业系统V网-集团V网

集团内部通话享受专属资费优惠, 短号互拨方便使用。

“集团V网”是该方案针对集团客户大量的内部通信需求, 将集团内部成员的手机组成虚拟专用网, 实现手机长、短号互拨, 短号发送短信, 内部通话享受专属的资费优惠。

1) 主要功能:

自由编号:可按部门、职位或个人偏好来编排成员的短号码。集团内部编号为3位至6位, 便于记忆和管理。

短号互拨:内部成员拨打短号即可通话。

短号短信:内部成员之间通过短号互发短信。发送对方的号码为“10657000+集团内手机短号码”。

跨市V网:省内手机都可组网, 跨市漫游通话也享受资费优惠。

用户管理:集团可以通过权限设置允许或禁止集团内用户拨打集团外的电话呼叫。进行集团外的号码呼叫时, 可根据不同的被叫号码对主叫按不同的计费策略进行计费。

帐户管理:每个集团都有一个集团统一帐户, 是该集团内所有用户帐户的总和, 用户可以查询自身的帐户情况。

2) 业务优势:

资费优惠:集团V网成员之间通话享受资费优惠, 大大降低集团内手机通信成本。

沟通便捷:集团V网成员拥有一个方便易记的短号码, 使同事间沟通更便捷。

2.3.2 农业部门手机报

农业部门手机报通过彩信形式, 提供以行业要闻、农业动态、名优产品信息为主的资讯类应用, 满足农业部门向其工作人员传递行业和企业资讯、实现办公自动化。

农业内部手机报为其带来的价值:

1) 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助力企业信息化建设;

2) 全面提升物流企业会员服务的质量, 维系用户品牌忠诚度,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3) 提供权威、精确、及时、有效的行业动态资讯, 为物流企业及客户提供无线商务服务。

3 小结

本论文从农业生产控制、政府信息服务和办公效率提升三个方面就山西农业信息化进行了阐述, 方案中整合三农资源, 通过网络和各种信息技术通信手段, 从农业生产采集谈起, 实现无线水质、土壤成分检测、农业大棚标准化生产监控以及自动化滴灌;聚焦政府信息服务, 为管理机构、涉农企业和农户以及消费者提供完善技术服务支撑, 协助政府部门实现农村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真正做到指导农民生产、帮助农民朋友提高农村生产经营效率、节约成本, 最终达到“信息助农、信息富农和信息惠农”。

摘要:聚焦农业生产控制、政府信息服务, 充分利用移动通信技术, 制定了山西农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服务农民助力生产, 全面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生产控制,信息服务,大棚监控,自动化滴灌,溯源

参考文献

[1]方家平.一号文件”推进农业信息化[J].中国信息界, 2007 (1) :35-36.

[2]朱玉春.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策略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05 (2) :40-49.

[3]王康钱.浅议农业信息化在我国的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5:30-33.

山西信息网 篇8

摘要:为了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山西省农村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并以教育绩效为目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绩效;信息化教学能力;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4-0022-03

一、调查概况

本研究在2007年1月到7月对山西省11个行政辖区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的重点是县区和镇一级的初中和小学,也包括少数具备基本信息化教学条件的乡村学校。调查共发放问卷684份,回收601份,问卷回收率为87.9%,其中有效问卷568份,有效率为94.5%。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学校、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态度,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以及教师对进一步学习培训的需要等。问卷以封闭型问题为主,兼有少量开放型问题,所有问题均提供一个或多个可选项,问卷采用无记名答卷方式。数据处理过程中,封闭性问题主要采用高级统计软件SPSS11.5作为统计工具,开放性问题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进行处理。为了弥补问卷调查所获信息的不足,对部分调查教师还进行了个别访谈。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山西省农村学校的信息化环境

通过调查发现,山西省的大部分农村学校拥有的信息技术硬件设备主要是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占到了有效问卷数的55.3%,其次是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拥有单向或双向闭路电视系统的仅占有效问卷的12.6%,拥有笔记本电脑和便携式投影仪的更是少之又少,但是这些设备都没有的学校也仅占4.5%。而且,调查显示,教师拥有电脑或者学校提供给其使用电脑的人数达到了有效问卷的52.1%。

从上述这些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山西省的农村学校已经基本具备了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设备,但是由于拥有校园网、计算机网络教室或闭路电视系统的学校比较少,整体上获取网络资源的硬件条件较差,这将会影响到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取。

2.山西省农村学校及教师个人对信息技术的态度

调查显示:山西省64.1%的农村学校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或是将其作为评优的条件,或是将其作为晋升职称的条件,或是有其他的指标要求。这说明,山西省的大部分农村学校已经逐步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开始采取一定的措施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但举行过“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竞赛的学校仅占有效问卷的28.9%。综上说明:山西省农村学校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具备了一定意识,但重视程度还不太高。

对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91.5%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86.5%的教师认为学校需要有教育技术专业教师来为其他学科教师提供信息技术支持,而且,有88.7%的教师愿意为学习信息技术付出额外的工作量。这说明绝大部分教师意识到了信息技术能力对自身及教学的重要性。

3.山西省农村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状况

统计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农村学校教师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或转移时,使用最多的是可移动磁盘,占到了有效问卷的65.7%,其次是使用“网上邻居”共享资源(41.9%),都不会的占17.2%;使用的网络交流平台主要是E-mail(52.8%)和聊天工具(58%);会利用关键词来检索信息的人占调查人数的51.8%,能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独立判断的占47.2%;对于互联网安全信息的常识知道一点的占 78.9%,而知道较多的仅占11.7%;教师会使用的软件主要是Office办公软件,62%的教师能制作一些简单的课件,但只有7.4%的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22.1%的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和使用他人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尽管部分农村教师能够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但只有15.9%的教师经常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40.3%的教师仅在上公开课时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还有24.9%的农村教师没有尝试过信息化教学,仅凭借经验进行教学;大部分教师会较熟练地使用VCD/DVD播放机(84.4%)、投影仪(71.4%)这些设备。

上述数据说明,大部分教师基本上掌握了在校园内共享信息资源的方法,但是能在网络上检索到自己所需信息的教师和能对信息进行正确评价的教师都仅占有效问卷的一半左右,这严重影响到了信息的获取,而且教师们对于互联网信息安全常识知道的不多;在软件使用方面,一半以上的教师基本上掌握Office软件中文字处理的技能,会使用Excel和PowerPoint来进行基本统计和制作简单的课件,但是能设计并制作出满足教学需要的课件的教师不多,仅占有效问卷的7.4%,对于一些稍微复杂的软件如Authorware(8.8%)、Photoshop (14.1%)等,仅有少部分人会使用,甚至还有13%的教师以上软件都不会,这严重影响到了教师们对获取到的声音、图形、图像等信息的再加工;在硬件设备使用方面,会使用VCD/DVD和投影仪的教师较多,而打印机和扫描仪不会操作的也较多,可能和有没有机会使用有关。总的来说,山西省农村学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待提高,这将影响到优质资源的产生,而前面对其信息化环境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山西省农村学校整体上获取网络资源的硬件条件较差,大部分资源靠教师自己制作,这两者结合起来显示,目前山西省基础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不容乐观。

4.山西省农村学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状况

通过调查发现,懂得教学设计理论的教师占有效问卷的88.5%,将教学设计理论应用到教学活动中的占53.5%,仍有11.5%的教师不知道什么是教学设计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大多数创设问题性情境(69.3%)来提高教学效果,创设真实情境和虚拟情境的较少;农村学校教师基本上(95.6%)都组织学生进行过自主学习,其中,多数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策略(78.5%),采用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式教学策略的较少,采用基于Internet的探究式学习策略的更是寥寥无几;92.4%的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过协作学习,主要采用的方式是角色扮演(42.6%)和伙伴(36.9%),采用竞争、协同、辩论等方式进行协作学习的比例基本都在30%左右。这说明大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中创新意识较弱,教学设计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测试形式仍以传统的方式为主,如课堂提问(89.7%)、书面练习(77.3%)、达标测试(68.6%)、期中或期末考试(79.8%)等形式,通过合作型的作业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较少(17.9%),具备网上测试的学校仅占调查问卷的2.1%。

由上可见,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正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但大多数农村学校教师缺乏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而且农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滞后,缺乏具有教育技术学专业背景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教师,农村学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普遍较低。

5.山西省农村学校教师对进一步学习培训的需要

通过调查发现:绝大部分教师参加过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有42.6%的教师参加过2~3次的相关培训,培训主要以县/市级(66.4%)和校级(25.1%)为主,仅有18.3%的教师一次都没参加过,而且绝大部分教师(88.7%)愿意为学习信息技术付出额外的工作量。

在进一步学习培训的需要方面,大部分教师认为最需要学习的是计算机使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其次是学习一些教学设计的方法,再次是掌握一些课件制作的技巧。关于培训的建议方面,39.4%的教师建议短期去有关教育部门进行技能和理论的综合培训,34.5%的教师希望专家进驻学校,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予以指导培训。

三、基于绩效观点的对策与措施

从上面的调查结果来看,山西省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程度有所发展,但整体而言,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与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从绩效技术的视角来看,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应该首要解决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学与应试的关系

前面的调查结果显示,山西省农村学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很少,大部分仍采用传统教学方式。通过深入调查我们了解到,其主要原因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推动和左右学校、教师行为的主要还是考试指挥棒,由于目前进行新课程改革,更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为了在“应试”中立于不败之地,将主要精力都用于钻研教材内容方面,还未能理解信息技术对新课程改革的支撑作用,甚至认为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与应试是对立的。而观念是行为的先导,一定的教育行为取决于一定的教育观念,要想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必须先转变教育观念。

首先,应该转变学校领导的教育观念。学校领导(尤其是校长)具备信息化教学理念是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改革得以成功的关键。校长首先要意识到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理解并坚决贯彻执行国家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法规,加大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只有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信息化教学的要求才能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

其次,为了减小农村教师教育技术的绩效差距,必须改变教师因循守旧和不合时宜的教学观念,准确定位信息化教学能力对现代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意义。教师自身必须对教师这个角色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认识到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而不是塑造者,教师和学生是互动关系,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还要努力掌握最新的课程整合理论和新型教学策略,学习优秀的教学实践案例,及时总结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经验教训,努力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整合中融入现代教育教学的理念。

2.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

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主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信息化环境的改善方面,二是加强教师培训方面,对于这两个方面,笔者认为实用即可。

从绩效观点出发,教育应该在有限的信息技术教育资源下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所以在环境的投入方面,笔者认为应该突破当前追求高技术条件下理想整合的思路,增加投入并不是说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的信息化投入要达到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的信息化投入,而是要保证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的每所学校都有最基本的信息资源,同时,为了保证信息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应当为以后的改善预留必要的接口和准备。

在师资力量的加强方面,应提供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学校内部可以经常举行一些相关的培训,同时,社会还应该采取一些鼓励性措施,如免费培训或降低培训费用等来鼓励学校领导多派教师参加培训。培训内容除了前面调查显示的教师们的培训需要外,还应进行针对性强的培训,培训内容根据被培训教师所在学校的信息化状况来选取,这样使得被培训教师在培训中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在回到工作单位后能够及时地使用,真正达到培训的目的。同时,由于教师长期以来已经形成和适应的工作行为、习惯难以改变,可能在接受培训后由于缺乏持续的监督、必要的管理和行政支持等,导致培训绩效降低,学校领导还应瞄准教学一线实际应用,确定符合本校教学实践需要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建立绩效培训考核制度。另外,还要逐步将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水平与教师聘任、教师考核和职务晋升等有关教师切实利益相挂钩,形成鼓励广大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激励机制。总之,学校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鼓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以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还有很多细节方面需要深入考虑,但笔者觉得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深入发展,所以解决上述两方面的问题是当务之急。同时,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信息化环境的改善应遵循“绩效评价在先,实际实施在后”,本着节约、高效、实用的原则使山西省农村学校拥有的信息化设备、资源等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并用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获得最佳的教育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高考数学人教下一篇:简单的大一军训自我鉴定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