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规划发展

2023-0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衡阳市规划发展

《贵阳市科技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发展规划(2014—2017)》出台

科技部网站消息,近日,《贵阳市科技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发展规划(2014-2017)》出台,将围绕“一个载体、三大产业、四项体系、十大中心”,把科技金融和互联网金融打造成贵阳金融业两张名片,支撑贵阳打造西部地区科技金融创新城市和互联网金融创新城市。

规划对贵阳市科技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发展目标、体系建设、重要支撑、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安排。根据规划,贵阳市将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为载体,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三大产业,完善科技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组织体系、市场体系、中介体系、生态体系,打造西部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电子商务结算中心、金融大数据清洗中心、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农商行发展联盟数据运营中心、私募股权基金中心、科技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研发中心、区域性股权金融资产交易中心、信托行业大数据管理中心和民间借贷登记服务示范中心“十大中心”,力争到2017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375亿元,把金融业打造成贵阳市第三产业的龙头。

此外,贵阳市将重点引进国内知名电子商务企业、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等电子支付服务龙头企业,依托京东集团等电子商务企业平台,打造西部电子商务结算中心。同时,依托与国内银行、信托、保险、农商行等金融机构建立的战略合作关系,重点引进北京中关村大数据处理领军企业,搭建金融机构与大数据产业融合平台,开发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逐步扩大金融机构大数据清洗产业的市场份额,建设西部金融大数据清洗

中心。

到2017年,政府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不低于10亿元,每年投入科技金融专项资金不低于1亿元;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投资发展基金聚集社会资本规模达到300亿元以上,发展科技支行、科技小贷、科技担保、科技租赁等专营机构15家以上,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达10家以上;新设第三方机构、网络信贷、金融电商、众筹融资、商业保理、互联网金融门户等互联网金融企业数量不低于100家。

第2篇:贵阳市花溪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规划设计方案探讨

摘要以贵阳市花溪区行知生态文化示范园为例,分析贵阳市花溪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资源优势,把握休闲观光农业综合开发利用原则,进行共性到个性的研究,结合实例探索适宜在行知生态文化示范园进行综合开发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景观设计方案,为贵阳市花溪区及其他地区的休闲观光农业开发的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休闲观光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景观规划设计;示范园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17.04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Discussion on the Design Plan of Leisure Tourism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Planning in Huaxi District, Guiyang City—Taking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Scheme of Guiyang Xingzhi Ecoculture Demonstration Park as an Example

GAO Huaijun

(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efei, Anhui 230031)

Key wordsLeisure tourism agriculture;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Landscape design;Demonstration park

以休閑观光农业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乡村旅游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等通过规划设计并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人们休闲,增进居民对农业和农村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形态[1-2];在社会经济与环境的不断发展和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下,市场对于休闲观光需求的吸引和企业提升自身的价值与效益的愿望正在快速增长,单一的农业生产价值很低,已经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休闲观光农业是传统农业产业链的不断延伸,有条件的地方,应大力发展农业和旅游业结合的休闲观光农业,扩大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满足不断发展的市场需求,推动农业产业加速转型升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从以前的走马观花,发展到现在的互动式、度假式、休闲式、养老式、避寒避暑式旅游,正大力推动农业休闲观光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在国家农业和旅游政策的大力推动和市场的强劲拉动下,花溪乃至贵州农业旅游事业正在蓬勃发展[3]。在推动乡村旅游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富美乡村的同时,积极探索适合花溪当地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模式,推动乡村旅游向“乡村休闲生活”方式转变,引导当地农民、集体和外来企业开发生态旅游资源,让绿水青山变成农业、农民和农村的源远流长的金山银山。

1花溪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1.1花溪区农业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整体快速发展,乡村旅游面临很好的发展机遇,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西部大开发的实行,给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会。休闲观光旅游业成为贫困地区优先发展的特色产业[4]。花溪区立足本地的环境资源特色,打造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布局,积极探索“平台公司+政府+农民+基地”新型发展模式,培养以茶叶、果树、蔬菜为主导,花卉、中草药、苗木为辅助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加强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推动无公害农产品加工认证和无公害基地建设。花溪区休闲观光农业不仅共性协调发展,而且根据自身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形成不同特色的现代生态观光农业基地,每个园区都是从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到采摘、旅游等服务,都是按照休闲观光农业的特点进行布局经营。其中黔陶乡、高坡乡、青岩镇的“富美乡村”,石板镇的“美丽乡村”,久安茶园,板桥艺术村,黔陶两周文化园等项目,都是各具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成为花溪旅游休闲、娱乐、教育、自驾游的理想目的地。

1.2花溪区乡村旅游发展

1.2.1区位条件。随着大数据、高铁和区域合作的高速发展,贵阳市作为中国西南的十字路口,区位条件优越,花溪區内沪昆高铁、贵昆铁路等铁路贯通,建设中的国家级贵安新区毗邻花溪,甲秀南路和花溪大道2条快速干道连接市中心,101省道、厦蓉高速公路、312国道和贵阳环城高速从花溪境内穿过,交通便利,为花溪区发展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基础设施条件。伴随着贵阳市城市化进程,贵安新区和大学城的不断建设和发展,也大力推动了花溪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5]。

1.2.2旅游政策。花溪区是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和贵州省“国家全域旅游先行示范区”。花溪区围绕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休闲度假城市” “ 黔中经济区”、大数据中心的发展战略,把旅游业放在经济发展优先的位置来发展,以“爽爽贵阳”为核心品牌,建设旅游休闲度假胜地、中国避暑之都为目标,大手笔谋划、高标准建设贵阳大旅游产业[6]。

1.2.3

客源市场。规划区周边有多姿的花溪河风光、花溪公园、花溪十里河滩、镇山村、天河潭和青岩古镇等著名的5A、4A级景区,区内人流量大,作为周边地区著名景点的补充,做好景点建设,做好宣传策划和服务,同时吸引周边自驾游的人群,项目发展具有独到的区位优势。

2花溪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规划滞后,整体布局不合理

目前休闲观光农业基本上是农民、企业、集体自主开发,规划仅停留在个别优势点上,没有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专项规划,产业发展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7],项目投资比较盲目和冲动。由于缺少科学有效的规划和项目投资主体能力、认识的局限,项目大多处于分散、简单、粗放的开发阶段,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和品牌连锁效应,导致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建设发展随意性强,市场定位不明确,项目布局不合理,功能不配套,服务不完善,难以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品牌效应差。

2.2农业生产示范效果不明显,生产不集中,不能达到规模效应

虽然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业示范区建设比较多,但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多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为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企业等组织虽然发展较快,但是经营形式单一,规模较小,不够规范,作用发挥不够明显[8]。而且农村市场主体规模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重视宣传策划,项目知名度不高,没有形成规模经营,没有专业机构人员进行指导。

2.3与农业产业发展深度结合不够,品牌效应发挥不够

发展品牌农业能充分体现资源特色和优势,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9]。在农业品牌创建工作过程中缺乏统一指导和规划,农产品品种混杂,大多存在“散、小、弱”现象,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等中下游产业链创建品牌意识淡薄,求质求精求高意识不强,从而无法将农产品开发或旅游产品开发与游客游览“吃住行游购娱”等休闲度假活动有机结合,不能实现农业向“单一农产品—商品—体验品—品牌纪念品”的不断转变、增值和升华。

2.4休闲开发产品内容单一

大多数的休闲观光农业只是借助原始的自然资源、基地或简单的农业景观等,以池塘、果树、农产品、木屋等初始产品为建设内容,以打牌、餐饮、垂钓为主要形式,普遍规模较小、设施简陋,休闲内容不够丰富,知名度不高[8]。许多休闲旅游点提供给游客的仅仅是棋牌和餐饮,而能让游客参与、体验、进行亲子教育等的项目很少甚至没有。

2.5政府扶持和引导力度不够

解决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动力和资金依靠市场化运作机制,吸引有条件的工商企业、民间资金甚至外资,以土地流转、入股、合作等方式投资运作,但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也是十分重要的。有些项目雷同,起点不够,与当地的旅游资源和环境不协调的项目应该给予限制和引导。很多项目因为前期不能融入周围整体大的旅游环境,知名度和吸引力不足,政府没有给予足够的引导,相关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导致项目经营发展困难,政府作用没有体现出来。

3贵阳行知生态文化示范园规划设计原则

3.1园区性质

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民族文化展示、休闲度假及农业高新品种和技术生产、科研、示范推广基地,农业生态休闲观光科普教育及生态环保教育基地。

3.2指导思想

以“农业生态休闲观光与生态旅游、农业科技、乡村旅游”相结合,以生态农业发展、新技术新品种生产推广,民族文化历史表现等方式,体现现代农业生产、加工与休闲观光旅游有机结合,以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态、自然、文化环境为资源,合理整理开发利用,提升农业的发展水平和附加值,形成“以农业农产品展示观光,观光发展农业”的良性循环,促进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建设成为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体现农业发展附加值、展现农业开发产品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集农业生产、农业休闲观光、宣传教育和具有布依文化特色,展示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度假区。

3.3规划原则

借助项目本身所处环境资源,结合农业发展政策和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保证生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加入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响应当地政府发展的宏观政策,严格遵循自然规律和艺术规律,紧紧把握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以科技创新和市场为先导,体现当地喀斯特地貌、民族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打造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基地。将园区建设融入贵阳发展建设的规划中,建成具有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集农业生产、休闲观光、民族文化展示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和旅游休闲观光度假区。

4贵阳行知生态文化示范园规划设计

4.1交通区位

规划中的“行知园”位于贵阳市东南外环高速路旁,距贵阳市区约12 km的小孟工业园内,周边有很多大型企业与厂矿,多条公交线路、通讯线路到达该区,交通通讯便捷,客源充足,生态环境优美。规划区周边有多姿的花溪河风光、花溪十里河滩、天河潭和青岩古镇,成为本规划区难得的旅游大背景和依托条件。

4.2自然地理概况

行知园区以丘陵盆地地貌为主,地面起伏不大,海拔1 050~1 200 m,相对高差一般为40~150 m。境内多为沟谷冲积层,土层深厚肥沃,有充足的光照,较为丰沛的雨量,农业气象条件良好。

4.3农业资源

园区内植被茂盛,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坝地、盆地等种植有茶叶、蔬菜、经果林和园林绿化苗木,水库内适合发展水产养殖,为项目设计多样化提供了条件。

4.4文化历史资源

项目位于青岩古镇、花溪公园和天河潭风景区的中间地带,是花溪区旅游的核心地带。而且当地流传了许多民俗民风,像花灯节、苗族四月八、布依族六月六以及石板当瓦盖等非遗文化和阳明文化[9],历史文化资源也为当地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开发潜力的元素。城市型现代休闲观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与丰富的自然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风土人情相结合,为休闲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4.5总体布局

行知园的项目策划、景观布局、物体形态、空间关系及各项工程设施在符合喀斯特丘陵地貌开发建设的原则下,合理利用场地的地形地貌,保留园区原有的大部分植被和自然景观,形成整个项目的原始性、统一性、合理性,同时借助水流的穿插,有效利用水与环境的协调性和统一性,合理利用整体环境的布局,使整个示范园逐步建设成为一个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富含生态气息和科技元素,具有民族文化内涵、充满生机活力,与众不同,极具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形成动静结合,为游客提供游览、观赏、休憩、参与、互动、学习等休闲观光活动空间,并因地制宜地布置具有苗族布依族特色建筑风格的特色民宿群,为游客提供一个体验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空间和集吃住行游购娱等功能为一体的休闲、娱乐、活动场所(图1)。

4.6功能与项目贵阳行知生态文化示范园规划功能与项目见表1。

4.6.1迎宾入口景观区。

4.6.1.1入口门景系统。主入口大门视觉的焦点处可配植高大的四季常青乔木,布置“行知園”招牌,布依寨门的景观大门,标志物和吉祥物在设计上采用布依文化符号,以竹子为装饰物,充分体现布依竹文化图腾。入口两边设旅游纪念品开发展示区。

4.6.1.2停车场。停车场设于游客接待中心的前面,便于车辆管理,方便游客出行。

4.6.1.3游客管理处。设管理处(咨询、医疗、导游、保安)、司机休息室、卫生间等功能性设施。

4.6.1.4全景标识牌。生态型木质标识牌,采用巨幅园区游览平面示意图配中英文介绍。

4.6.2布依文化展示区。

4.6.2.1

布依风情表演广场。中心表演广场地面采用广场砖造型铺装,装饰布依族的竹叶铜鼓吉祥图案。广场的西部是行知文化中心,东面是景观水域和假山组合的景观。广场的布局体现了布依族对歌场的传统风格,假山和水体景观体现布依人依山而建、临水而居的生活习俗。布依文化长廊成梯形由东向西延伸,两端是两层的阁楼。长廊建筑采用青瓦木廊结构,廊柱雕花以竹叶、桃花图案佩饰。

4.6.2.2

行知文化中心。建筑分上下两层,第一层为行知图书文化阅览厅、文化茶馆,第二层为行知文化交流中心、行知书库。

4.6.2.3

绿色生态休闲餐饮接待服务中心。分上、中、下3层,青瓦仿木结构布依风格建筑,配有农家丰收果实为装饰,上层为包房25间,配有独立卫生间,内饰采用木板以仿木柱穿斜。中间一层是本规划中的主餐厅,可同时容纳200人就餐,本厅同时也是团队和集体大型活动的接待厅,最下面一层连接到下方广场的一个观景走廊。

4.6.2.4

绿色食品加工基地。该建筑和主餐厅联为一体建筑风格以布依文化为主题,以生产加工为主,同时也是互动型的绿色食品作坊,游客可以自己动手参与制作布依特色食品。该项目是以互动的形势来设计内部设施的,包括豆腐制作、布依酿酒、腌腊制品等。

4.6.2.5

布依族文化展示。以布依族风俗习惯的风土人情为表现形式,把具有布依族传统特色的历史文化展现在游客面前,增进游客对布依族文化的了解。

4.6.2.6康体养生楼。分上、下2层。下层为老年康体保健中心,产品设计有康体保健理疗;上层为康体养生药膳。

4.6.3生态休闲度假区。

4.6.3.1多功能大厅。建筑分三层半,是本规划的原有建筑之一,本规划只作内部功能划分,不进行大的改动,设立会议室、娱乐表演室和健身中心。游客住宿标准间25间,室内配置按三星级酒店标准。

4.6.3.2

休闲度假别墅。以联排别墅群度假村的形式进行设计,相对独立又能融入整体景观,建筑风格延续现有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园区多元化的设计风格,该区的建筑采用的是独立现代阳光别墅的风格。

4.6.3.3儿童游乐中心。位于现有的中部硬化地面,西面是主餐厅的过道,视野开阔,地形平坦比较适宜于儿童设施的建设,同时交通通达性较好,便于管理,项目设计有儿童多功能乐园,用不同的材质制作的发声板通过敲击的音乐游戏、以中国传统的“九联环”和“捉放曹”积木块等组成智商测试游戏,以堆沙、植物编制等造型构思游戏,以攀爬、荡秋千等的耐力锻炼游戏,有标本制作、遥控玩具竞赛组成的趣味科技游戏等项目,配置生态动植物卡通造型景观小品。

4.6.3.4陶艺馆。花溪黔陶地区古代就有制陶艺的历史,陶艺的制作和烧制过程是当地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有很强的参与性与吸引力。通过带动游客亲自动手学习制陶烧陶的过程,调动人们的参与意识,增加项目的互动性与趣味感。

4.6.3.5户外运动场。场地建设在原来的钓鱼塘处,规划设计标准塑胶网球场和乒乓球台2个,配置更衣室、茶吧、休闲座椅等设施。

4.6.4生态科普培训区。

4.6.4.1

科技大棚规划 。建设科技大棚用于蔬菜、花卉的育苗、育种和栽培,也可用于食用菌栽培及其他养殖业。

4.6.4.2瓜果种植园。根据市场的需求,种植各类瓜果,做到各个季节都有应季瓜果和反季节瓜果的供应,体验瓜果的采摘文化。

4.6.4.3

菌类栽培展示园。贵州气候湿润,夏季适合各类菌类的生长,贵州人都有夏季雨后去采摘各种野生菌的经验示范园利用温室无土栽培技术,培育各种食用菌,供人们体验和观赏。

4.6.4.4

花卉中草药园。贵州高原气候,适合一些珍奇花卉的生长,有一些地方独有的珍贵品种,驯化繁殖这些珍稀花卉,可以满足一些特定人群对这方面的需求,市场价值比较高。苗药的知名度在国内很高,通过各种中草药的花期和采摘期的有效搭配,延长观赏时间,使人们各个季节来有不同的花卉欣赏,陶冶情操,提高农产品的经济价值。

4.6.4.5

环境教育基地。通过各种展览和培训,实地参观游览等形式,向游客讲解介绍园区利用和保护环境的各种措施和发展状况,普及贵州喀斯特地貌的一些知识和常识,增进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4.6.4.6

生态农场。在农场里划出一些平坦肥沃的土地,专门用于一些家庭自己种植和采收自己喜爱的蔬菜瓜果,定期或不定期来生产劳作,自己动手参与农作物的生产管理活动,培养他们的获得感和参与感,平时园区代为管理。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珍惜别人劳动果实的习惯。

4.6.4.7

沼气池。采用浮罩式塑料沼气池设计。

4.6.5生态农业示范区。

4.6.5.1

品种展示区。展示贵州特有的特色瓜果蔬菜、珍奇花卉和中草药生产种植,茶叶生产制作过程等,提升游客对贵州农耕历史文化和物产的了解。

4.6.5.2生态养殖场。实行生态化、循环化养殖,净化养殖环境,有效防止环境污染。对畜禽粪便全部实行无害化处理,发酵变成沼气,形成“畜禽粪—沼气—农作物”生态产业链。

4.6.6

森林生态游览区。

4.6.6.1户外活动营地。规划设计帐篷营地,野外生存训练场及人工障碍区,户外生活区等。

4.6.6.2生态游览步道。规划设计游览步道,路面采用就地取材多形式的铺装,有砂石路、松针路、泥土路等,亲近自然,整个路段配置不规则的石头座椅、树桩座椅、草蹬座椅、麻绳吊椅等各种不同风格的休闲座椅,方便游客游览休息。

4.6.6.3景观休闲设施。该区设计两层休闲观景亭1座,材质以木为主青瓦顶面。设计位置选在本区的最高点,为游客设置休闲观景平台。

4.7滨水休闲广场

沿着水边规划设计多条游览步道,间隔一定距离设计不同风格的座椅和休憩设施,运用不同的景观进行连接创意,设计出一定的意境吸引游客来运动、休息、养生,间隔一段距离在水边设计按照不同地势建造不同风格和样式的垂钓平台。

4.8滨水娱乐中心

作为园区的商业娱乐中心,设计儿童游乐场、野炊中心、啤酒屋、茶室、音乐吧、产品展示中心等,为游客提供娱乐、餐饮、购物、休闲、沟通交流场所。

5结语

针对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制约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有利于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旅互动发展,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以农村“三变”改革为抓手,以精准旅游扶贫为工作目标,大力推动乡村旅游建设工作,助力贵阳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因此,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是走创业创新之路的有效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10]。该研究针对花溪区农业产业园的发展现状、优势和不足进行分析,总结了在花溪建设休闲观光农业的景观规划设计特征和原则,同时结合贵阳花溪区行知生态文化示范园的环境和特色,进行规划设计方案的整体设计和表述,希望能够为贵阳市花溪区和其他地区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參考文献

[1] 郭焕成.台湾观光休闲农业发展过程和经验启示[Z].北京:北京泛华志达规划设计院,2015-01-04.

[2] 戴卓,李勉.休闲观光农业园旅游吸引力研究:以孝感市金卉庄园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2):58-5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农加发〔2016〕3号[A].2016-07-08.

[4] 贵阳市花溪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Z].2018-11-13.

[5] 李隆琼.花溪区生态农业的发展优势[J].现代农业科技,2010(9):379.

[6] 唐明贵.筑北休闲度假旅游新高地发展战略研究[J].市场论坛,2012(12):89-91.

[7] 吴琼.贵州旅游业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青年与社会,2013(11):250-255.

[8] 葛高胜.贵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22(3):94-95.

[9] 许慧.贵阳市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及营销策略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08.

[10]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Z].2016-12-07.

作者:高怀军

第3篇:衡阳小城镇景观规划设计

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大量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开始定居城市,农民工市民化也已成必然之势。大量农民工扎根城市,不仅需要大城市的开放包容,更需要小城镇做好发展规划准备。其中,景观规划和设计作为新型小城镇建设的核心内容,为小城镇建设提出了新的内涵和要求。笔者通过对衡阳景观规划设计的问题和现状的调查,结合农民工市民化理念,致力于探索富有衡阳地方特色的小城镇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助力促进衡阳小城镇经济、生态、文化的综合发展,推进衡阳农村迁移人口的市民化。同时也为衡阳建设“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经济”“生态文化”一体的小城镇景观体系提供新思路。

一、小城镇景观规划设计内涵

小城镇规划设计蕴含着景观、社会两大层面的深刻内涵。当中,景观体现的“美丽”应以视觉打造为主,突显小城镇地域优势、特色风貌、合理地形、标志景观等。因此,在景观规划设计时需按当地实情展开调查、探究,将科学化、系统化、立体化的设计方法充分运用于各功能区的策划当中。具体而言,居民住宅、田园小道、滨水区域及周边地区重点保护区域,以体现建设的生态性、人文性,同时,休闲场所、健身设施等公共区域的设置应考虑当地各户家庭的情况。社会层面的小城镇规划设计,包括产业、民风、社会关系等各方面的考量。规划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居民生活、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致力于构建起民风纯朴、发展良好、和谐共建的社会氛围。小城镇规划设计必须以自然规律作为准则,考虑自然景观、人类活动、经济建设之间的联系,按照景观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促进生态、经济、人文的和谐共建。

二、农民工市民化与小城镇景观规划设计的关系

农民工市民化从现实和发展的角度看,对小城镇建设有以下几个作用:一是还乡创业的农民工会催生微小企业;二是通过微小企业的上下游企业链的紧密结合,提升小城镇的产业支撑力;三是逐渐聚集人气,提升城市活力,为小城镇商业发展集聚消费人口基数。

农民工市民化对衡阳小城镇景观规划设计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小城镇景观规划设计对衡阳农民工市民化有推动作用。从现实来看,并不是划一块地、设一个镇就能吸引农民工前来当“市民”,因为像当年深圳的区位优势和发展神话毕竟不多或者不再有,这就需要除利用小城镇自身区位优势外,还要增加软实力。一是宜居要求。要求小城镇的景观整体规划设计能力要以宜居为标准,因为多数农民工市民化,不仅仅是农民工本人,还有父母、子女等。特别是父母,在农村居住习惯了,难以适应高楼大厦和钢筋水泥,他们需要能聊天、散步、带小孩的休闲广场,以及其他优美的现代与田园结合的园林小品等景观;二是生态要求。需要能提供足够氧气的绿地、绿植为老人和小孩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前提。这样的规划才能有助于增强小城镇的吸引能力,才能成为还乡农民工居住、创办微小企业、发展商业的首先之地,从而推动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反之,则有限定作用。

三、衡阳小城镇建设与景观规划设计分析

1、衡阳小城镇建设与景观设计现状。衡阳小城镇建设目前存在建设规模较小、特色不够鲜明、产业规模适度性不强、景观规划设计步伐偏缓等问题,

建设规模较小。当前,湖南城镇平均规模人数为3.9万,建制镇常居人口约5800人。衡阳经济发展的速度较快,农村地区的工业发展得到普遍提升,但小城镇的产业发展却相对滞后,全市人口超过2万人的城镇只有8个,很多乡镇镇区人口不超过5000人,镇域面积不超过2平方公里,规模偏小,人气不足,导致集聚与辐射力不强,资金、物资、人才都无法汇集,制约了镇区经济的发展。

特色不够鲜明。衡阳多数小城镇不具明显的发展特色,地区优势并未充分发挥出来,工业产业的结构不够科学,存在雷同现象,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地区发展不均衡。在规划小城镇景观同时,规划者没有密切关注乡镇经济的发展状况,协调好景观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产业规模适度性不强。总体而言,衡阳小城镇产业规模比较小,产业单一,多数小城镇还没有产业概念,一些经济职能、工业产业、公共设施的作用得不到很好地发挥,也没有聚集人气的能力。就目前情况看,衡阳小城镇建设以“实现城镇工业化、现代化”为目标,各级政府、部门都逐步重视小城镇产业结构的调整情况,积极探索农民增收方法。

景观规划开始呈现。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衡阳小城镇建设规划中逐步出现了景观规划,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越来越得到重视,但景观规划或建设实施还没有根本转变或不到位。

2、衡阳小城镇建设与景观设计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造成衡阳小城镇建设目前现状和问题的根源很多,笔者認为,究其根源,是和谐理念未被重视、“焕然一新”思想残存、政策性规划主导建设等原因。

和谐理念未被重视。小城镇建设的和谐理念体现在环境自然生态、工农业生产与人居环境的有机统一,长远考虑可持续发展。但目前衡阳小城镇的建设还未充分重视这些设计理念。

“焕然一新”思想残存。一些城镇在建设中,为了大气、现代甚至利益,不惜牺牲自然环境、文化底蕴,一味追求所谓的高标准、高起点、前瞻性,罔顾了城镇的历史、民俗、风景、人情,对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迅速发展预估不足,也没有深入研究城镇的经济发展定位,片面追求“焕然一新”的思想依然严重。

政策性规划主导建设。为了建设许可所做的暂时的、短期的、局部的规划,一般仅限于道路、建筑位置规划,其他规划如产业发展规划、景观建设规划、人文休闲规划基本没有,需要时根据上级意愿随时出台、更改。政策性规划的目的性较强,缺陷也十分明显,这就导致了小城镇建设的低水平、不可持续和非和谐的现状。

经济发展条件限制。衡阳小城镇建设受本地经济条件的制约,整体建设还主要是以满足生存、安全的基本需求来规划、设计和实施,对景观规划设计也就显得力不从心。

四、衡阳小城镇景观有机系统设计构想

1、整体景观规划。城镇景观的总体规划应围绕主干道、工业产业、住宅区等主要部分展开设计,按照“圆形网状”原则设计村落布局,尊重原始风貌,保护乡镇生态环境。城镇中心是交通的枢纽地带,规划者要慎重选取规划方案,促使整个乡镇的景观布局合理化。此外,“美丽乡村”理念融入小城镇的景观规划后,设计者应挖掘乡镇的本土元素,突出当地特色,将乡土景观的亮点加以深化打造,形成独具风格的乡村景观,推动衡阳小城镇的发展建设。

2、乡村空间开放式设计构思。在设计乡村空间时,需充分掌握当地各区域的地理元素及区位特征。狭义层面看,开放式的乡村设计不涉及过多人工型建筑物,以天然景观为基础,构造自然纯美的景观。广义层面讲,空间开放性可以涵盖旅游产业、居民生活、乡村发展等广泛建设内容,即将广袤田野风光揽入乡村总设计中,营造彻底开放的一个景观空间。

3、绿地空间设计构想。绿地空间在乡村中占有重要的整体协调性,如何将乡村绿地的系统轮廓打造得既有特色性又有功能性,是绿地设计的关键问题。在布置绿地格局的同时,要按照自然地势选取“点-线-面”立体结合法贯通绿地系统,实现乡村绿地在整体上形成和谐景观区。

4、水系统设计构想。水系统囊括了乡村水库、池塘、湖面等区域,景观设计以突显水系统功能为主。功能设计涉及乡村本地的水功能、水域改造、旅游开放水滨等系统。可将其塑造为渔业区域、农业区域及娱乐性区域水景观与工业型水滨景观。这些设计既能够开发出怡人风景,又可保护乡村中的生态天然水系统,将水系统纳入综合功能体系当中,增强水资源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的保护力度。

5、聚落景观规划。小城镇聚落格局的规划设计要展现本土建筑的特色风格,采用巧妙的方法融合新、旧建筑物,使乡镇聚落呈现出统一的设计美感。要挖掘乡镇山景、田园、绿地等自然资源的生态效益,打造宜居环境。乡镇聚落的分布应该开阔、明朗,便于居民进行人际交往,组织群体活动,乡镇绿化植物应尽量保留。此外,小城镇景观布置还要融合美丽乡村理念,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6、生态景观规划。生态系统的防护设计应按照中心位置的地形特点、景观风貌展开规划。要遵循适度、合理原则,要考虑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协调好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间的关系,实现衡阳城镇生态、经济的协调共建。

7、生产景观规划。合理规划交通,既是景观规划的原则,也是发展产业的要求,因此,在设计交通干道及格局时,规划者应遵循美化、统一原则。衡阳乡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应被纳入空间设计的总构架中,在规划各类产业布局情况时,要适应当地产业发展需求,要考虑景观布局、产业结构、交通格局等各方面因素,促进还乡农民工市民化,最终建成生态宜居的小城镇。(作者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顾裕文

第4篇:衡阳市雁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情况

2011-2-21 10:09:27雁峰区商务局

“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是立足更高、更新的历史起点,加快“富民强区、振兴雁峰”步伐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推进改革创新、加速全面转型、推动科学跨越、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攻坚期。作为衡阳市的中心城区,雁峰区在园区体制调整、工业发展空间受限的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为此,区委、区政府成立专门班子,积极规划全区“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下面,我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十二五”规划专题调研的通知》相关要求,将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相关情况向各位领导、各位代表作个简要汇报。

一、“十一五”发展基本情况

(一)“十一五”时期打下的坚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全区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实施“项目兴区、工业强区、商贸旺区、城市靓区,民营活区”发展战略,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全区现代服务业保持了平稳、健康、持续发展态势,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十二五”时期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核心商圈强力扩张。老项目发展壮大,新引进重大三产项目20个。解放路、中山南路、蒸阳南路、先锋路、蒸湘南路等专业、特色商业街进一步提质扩张,一批新兴的仓储式商场、标准超市、便利专卖店发展迅速,基本实现了连锁企业的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业种多元化和业态多样化。解放路南面、中山南路、先锋路、湘江南路等路段近10个投资过亿元的商业楼盘悄然兴起,楼市兴旺。

2、旅游经济方兴未艾。南岳第一峰成功创建“国家3A级风景区”,衡阳抗战纪念城修缮一新,黄巢公园建设启动,东洲岛规划开发达成招商意向。发掘山、水、人、文资源,打造了文化旅游、红色旅游、宗教旅游和休闲旅游等四大精品路线,构筑推出“雁峰一日游”。

3、新兴商圈稳实起步。湘桂铁路火车南站周边、蒸阳南路和蒸湘南路之间、区治新机关周边、外环路周边的三产业发展前景看好,投资客商络绎不绝。

(二)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虽然总体态势良好,但也存在以下两大“失衡”,必须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加以解决:

一是生活性服务业区域发展失衡。以湘桂铁路线为界,北面与南面呈现出热冷“两重天”的严重失衡状态。湘桂线以北,核心商圈不断繁荣,生活性服务业蓬勃发展。湘桂线往南,愈南愈冷,白沙洲、氮肥厂片区等城郊结合部生活性服务业目前基本上呈自然欠规范发展状态;而上述片区再往南,几乎处于“零发展”状态。雷公塘片区商业中心、五星片区商业副中心等南片新商贸中心建设尚处于招商洽谈阶段;黄巢公园和“衡州古八景”

旅游开发推进不佳,东洲岛景区开发难见实效,城市风景旅游发展缓慢,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和工业旅游更是难成气候。

二是生产性服务业步伐跟进失衡。全区除金融服务业发展相对较好之外,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等其它产业的发展均较为迟缓,难以跟上经济发展步伐。现代物流业方面,中电物流、衡汽物流、璐辉物流等项目尚在建设当中,全区目前没有一个全面建成的规模物流园区。我区本来有体育广场建材市场和解放路机电市场两大专业市场,两大市场经营状况都比较好,一度支撑着我市建材、机电营销“半边天”,但随着城市建设和划行规市的推进,上述两大市场分别于2001年、2007年被整体搬迁。除再建的湘南汽配城外,全区目前没有其它的大中型专业市场,工业品生产资料市场群、林牧产品市场群、再生资源市场群和小商品城等大中型专业市场仍在招商引资,进展速度不快,整个专业商圈建设基本处于项目洽谈与规划选址阶段。商务服务业方面,会展、代理、经纪、拍卖、担保、会计、审计、经纪、咨询评估、广告包装和营销策划等各块产业均亟待大力引导并推进发展。科技服务业方面,校企合作虽有成效,但走走停停,未能形长期辐射效应;全区没有一家上规模的科技服务企业和产业孵化中心,科技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任重而道远,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二、“十二五”面临的主要形势

“十二五”时期,雁峰现代服务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存在诸多的不利因素,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统观全局,全区正处于“三期”发展新阶段:

一是重要战略机遇期。湘南地区开放崛起,衡阳以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先进制造业基地、富有鲜明特色的湘南重镇和衡阳人民引以为自豪的现代宜居城市为目标,大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相继荣获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中国现代服务业最佳投资城市”等“金字招牌”,积极建设国家区域性服务业中心。雁峰区依托坚实的产业基础,抢抓白沙工业新城崛起带来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机遇,依托湘桂铁路、南外环、衡枣高速优势,积极对接并引进优势项目,“商贸旺区”的中心城区地位更加突出,全区现代服务业正迎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二是全面加速转型期。金融危机影响深远,绿色经济将催生全球产业发展的新一轮变革。湖南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人们对公共产品需求的速度不断增快、层次不断提升,全省进入经济结构的加速调整期和公共需求的加速扩张期;衡阳后发大赶超,加快构筑湘南开放圈和“西南云大”都市经济圈,积极打造湖南省次中心城市和新生态经济之都,经济社会转型力度日益加大。现代服务业正面临发展的全面加速转型期。

三是各类要素整合期。世界经济市场化、全球化、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朗,新兴经济体发展潜力将进一步释放,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话语权将进一步增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深入发展,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

升级;“中部崛起”战略和“两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深入推进,使得湖南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内需主导、城镇带动、消费拉动、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新阶段的到来,将为衡阳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人口大市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增添了新动力、集聚了新要素。随着全市“东扩南移”战略和现代服务业改革发展的高效推进,雁峰区的发展优势进一步显现,一大批优势项目相继落户并加快形成生产力,整合相关要素、加快推进发展更显迫切,全区正步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各类要素整合期。

三、“十二五”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区将围绕建成衡阳市现代服务业中心区的总体目标,着力打造三个现代服务业经济增长极。一是以名牌商厦、崇业商业广场、宇元万向城三大“商业地标”及市府路、核工业二十五公司整体开发为核心的中心城区特色服务业经济增长极;二是以湖南工学院南校区为核心的雷公塘片区商业中心和以区治机关为核心的五星会展接待中心、五星片区商业副中心等南片现代服务业经济增长极;三是以火车南站为核心的工业品生产资料市场群、林牧产品市场群、再生资源市场群、小商品城和璐辉物流等外围片物流和市场服务业增长极。至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4.6亿元,年均递增1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7.8%;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80%左右;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0亿元,年均递增22%。实现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超过50%。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扩大消费、转变方式、调整结构、增强财力的新重心,大力实施“商贸旺区”战略,做好“调活增速”文章,进一步放宽市场政策,鼓励全民创业;进一步完善大设施,建设大市场、大商场、大宾馆、大楼盘,引进大总部经济,开发大旅游,培育新型业态。坚持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业共同发展,逐步建成并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体系。

(一)继续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1、发展传统优势商贸。以解放路、蒸阳南路交汇处为辐射核心,以名牌商厦、崇业商业广场、宇元万向城三大“商业地标”为带动点,进一步开发并提升传统商业资源,继续培育并规范解放路休闲购物街、中山南路精品服饰音响设备和婚纱摄影街、蒸阳南路先锋路综合数码和文体用品街,蒸湘南路汽车美容与修理街等专业特色商业街,高标准改造市府路、核工业二十五公司和雷公塘片区,建设市府路精品商业街、首峰小商品广场等商业街区,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大力推进连锁经营和超市经营,将中心城区核心商圈发展得更强、更优、更旺,形成衡阳市城区现代服务业经济增长极。到2015年,品牌消费业增加值达到55亿元,年均递增16%,核心商圈的区域消费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2、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突出旅游资源的开发、包装与宣传,全面开发提升旅游和文化资源,打造一批雁峰特色旅游和文化品牌,加快推进太子宾馆、衡阳大剧院、图书馆、会展中心、东洲岛和衡阳植物园的建设,建成城市风景、现代农业休闲、工业等三个特色旅游圈,进一步融入“大南岳衡山旅游圈”,使旅游业成为全区支柱产业之一。以东洲岛、

黄巢公园、衡阳植物园、回雁峰、抗战纪念城、南岳第一峰、“衡阳古八景”浓缩景观园、奇罡山和湘江西岸风光带等为依托,建设集商贸、休闲、娱乐、文化和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风景旅游圈;以桂竹山庄、兴隆绿色蔬菜基地为主,发展农家乐,策划农事体验游、垂钓休闲游,在外环路以西建设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圈;以白沙洲工业园、特变电工南方输变电产业园、金杯电缆产业园、亚新科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紫光古汉中药产业园、贝帝圣高档服装和波司登-叮当猫高档童装产业园等为依托,建设工业旅游圈。做响集都市休闲观光旅游、宗教文化旅游、红色旅游、工业旅游为一体的旅游品牌,积极融入“大南岳旅游圈”。到2015年,旅游业总收入突破1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11万人次。

3、发展新兴消费业态。改造升级现有综合批发市场、专业市场、集贸市场,集中建设商业带、商贸市场群,鼓励发展社区、集镇商业网点,支持大中型连锁超市将网点延伸到乡村,构建便利舒适的购物饮食消费环境。大力发展连锁经营、仓储超市、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和网上商店、电视直销、便利店、折扣店等多种业态。推广湘菜知名品牌,加快实施早餐、夜市、小吃示范工程和美食节活动,创新发展休闲餐饮、连锁餐饮、餐饮概念店等特色餐饮,提升餐饮经营档次。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养老需求,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示范,大力发展家庭式养老院、老年服务中心和专业化养老服务企业,鼓励舒适性养老、异地养老等社会化养老,形成居家养老社会化、社区养老专业化、机构养老规模化的新格局。围绕便民利民目标,培育专业家政服务公司,拓宽社区服务领域,大力发展保健看护、保洁保安等家政服务,推进社区服务规范化、市场化、网络化和品牌化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体育健身、教育培训、典当租赁、婚庆礼仪等服务行业,培育服务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面改善消费预期,建立以市场主导、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共同参与的信用消费体系,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促进积累型消费与预支型消费、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协调发展,推动潜在消费转化为现实有效的消费需求。采取差别政策,引导社会各阶层的消费行为,充分发挥中等收入群体在消费结构升级方面的“发动机”作用,进一步稳定并扩大住房、汽车、通讯等发展型消费,培育壮大旅游文化、教育娱乐、保健健身等休闲型消费。加强消费市场监管,完善城乡流通体系,继续开展“雁城名店、名菜、名师”评比和“百城万店无假货”创建活动,落实家电、汽车、摩托车、建材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政策,构建让消费者“放心、安心、舒心”和谐的消费环境。到2015年,销售过10亿元的市场达到2家以上;养老服务业总收入突破1.5亿元;家政服务等社区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

(二)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1、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白沙物流园区,丁家桥水运、中电大件等物流配送中心,培育壮大中电、璐辉等大型专业物流企业。在外环路周边区域,大力发展批发市场、现代物流等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发展壮大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形成以白沙洲物流园区为主导、若干个物流(配送)中心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体系。针对企业物流的社会化,

建立以输变电装备、汽车(农机)及零部件、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机械加工、环保混凝土等支柱产业为核心的制造业配送中心,满足工业园区增量发展的需要,加快建设和引进物流企业,建成以湘桂铁路火车南站为中心的雁峰工业品生产资料市场群、衡阳市林牧产品市场、衡阳市二手机动车拆解市场、小商品城和璐辉物流等外围片商贸网络。到2015年,全社会物流总额突破10亿元,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0%,物流成本占GDP比重下降5个百分点,建成衡阳的物流中心。

2、发展现代金融业。:大力发展金融经济,引导金融机构在中心城区相对集中布局。着力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来雁峰设立地区分支机构,支持发展创业风险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加快推进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券发行。鼓励金融产品创新,推广金融衍生产品,拓展中间业务。实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工程,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信用担保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改革,探索组建社区银行,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鼓励民营资本进驻地方金融业。健全企业上市联动机制和综合服务平台,加快优势企业上市融资。加快保险市场发展,引导支持保险资金投资我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贷征信体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坚决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创建金融生态城市。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构建多元金融体系,发展现代金融业。到2015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1亿元,年均递增17%;上市公司总数达到8家左右;引进外来金融服务机构4家以上;信用担保能力达到20亿元以上;中小企业贷款占比达到50%以上。

3、发展现代商务业。依托莲湖CBD、白沙洲园区商务区、五星综合商务区等商务服务集聚区,加快建设集网上展示、电子商务、信用发布、资源共享和供需发布搜索等功能于一体的商务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积极发展法律、会计、审计、评估、工商咨询、专利代理、产权交易和人才交流等专业中介服务,鼓励发展建筑设计、工艺美术、项目和广告策划等创意商务,积极发展房产、汽车博览会等会展服务。注重品牌建设,引进国内外知名中介机构,推动本土优秀商务机构强强联合,形成一批知名的商务服务品牌。规范行业协会,促进行业自律和良性发展,提高行业服务水平。规范市场准入,培育企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财务、广告、法律、咨询和房产买卖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以及电子商务等,发展现代商务业。到2015年,实现增加值165亿元,年均递增24%以上。

(三)大力发展房地产业。

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加大投资建设力度,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强化政府保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大力推进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加快城市棚户区改造和旧住宅区综合整治,推进脱困性住房建设,支持农民安居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乡镇卫生院公有周转住房建设。加强保障性住房管理,健全准入和退出机制。构建合理的住房供应体系,重点供应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适度开发高档住宅和商务用房,鼓励发展精装修住宅,推进农村建房市

场化。加快生态型、舒适型居住小区以及低碳标准房建设,大力发展绿色节能型住宅。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健全物业服务体系,培育品牌物业管理企业。加强房地产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抑制投机性购房,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到2015年,新建住宅精装修比例达到25%;房地产业增加值达到10亿元,年均递增20%以上。

第5篇:益阳市船舶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益阳市船舶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船舶制造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抢抓国内造船业向内地转移的现实机遇,加快我市船舶产业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我市船舶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现状

益阳造船业起步较早,产业集中度较高,已经具备较大规模,形成一定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

(一)产业规模快速扩张

到2008年底,全市共有各类船舶制造企业3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家,产业工人近1万人。2008年,全市造船企业实现总产值11亿元,占全省造船业产值的80%左右,相比2004年的2亿元,年均增长53%;造船能力达到20万载重吨,相比2004年的6万吨载重吨,年均增长35%。造船类别也由以前单一的内河船舶制造逐步拓展到沿海各类船舶制造。

(二)产业分布比较集中

产业的地域集中度较高,初步形成了沅江市、资江沿岸和南县茅草街等产业集中区。全市36家造船企业,有23家分布在沅江市、3家在南县茅草街镇、7家在资江沿岸相距不到10公里范围。占全市造船业总产值65%左右的5家规模企业也基本集中在上述三大区域。

(三)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益阳制造”已成为湖南船舶制造的品牌。益阳船舶在省内的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其中新型复合材料船艇占省内市场份额接近100%,自卸运砂船占省内市场份额达到90%。太阳鸟游艇制造有限公司是国内新型复合材料船艇最大制造商之一,被列入国家防总、海事等6家部门公务艇的定点生产基地,在全国各地设有服务网点,且产品已打入欧美市场。

(四)创新能力逐步提升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30余项。4家企业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益阳市中海船舶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绞吸式挖泥船,已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建造的工程船舶有多项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并填补了国内空白。太阳鸟游艇制造有限公司采用真空导流成型新工艺生产游艇、公务艇、特种艇,其关键技术“多混设计、多混材料、多混工艺”已领先国内先进水平。但是,我市船舶产业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科研、设计和人才不足;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生产分散,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等。

二、发展思路和规划目标

目前,益阳船舶产业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据预测,到2015年,世界平均新船需求量将达到5000万载重吨左右,同时其产业正加速向东亚特别是中国转移。2006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年)》、《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中小船舶制造市场从沿海转移到内地,0.5-2万吨级的中小型船舶市场需求将呈持续增长的趋势。我市造船业起步较早,产业集中度较高,已经具备较大规模,形成一定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具备了承接造船业转移的客观条件。

(一)发展思路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坚持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和品牌化带动,提升产业水平。以船舶工业骨干企业为龙头,鼓励兼并重组,整合生产资源,逐步规范企业管理,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升级和做大做强;培育和引进一批专业配套产品生产企业,完善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加快自主创新,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船舶设计机构,加强专业人才培育,拓展产品种类;主动对接国防工业,发展高端产品,努力形成国内造船工业基

地,提高产品竞争力。

(二)规划目标

1、生产能力稳步增长。船舶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到2015年,造船能力达到100万载重吨,年均增长25%以上;大力发展高附加值船舶产品,提高综合效益,力争实现销售收入过100亿元,年均增长35%以上。

2、研发水平显著提高。到2015年,企业科研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超过5%。船舶研发设计实现系列化、标准化,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品牌船型,新船型、新产品研发取得新突破,常规船舶平均建造周期缩短到10个月以内,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逐年降低。

3、结构调整取得进展。重点发展中海船舶、太阳鸟游艇、金瀚船舶等3家造船企业。到2015年,培育3家以上产值过10亿元、8家以上产值过5亿元的造船企业和2家以上产值过3亿元的船舶配套产品生产企业。游艇、工程船舶、运输船舶等主导产品省内市场占有率80%以上。创建“太阳鸟”国际知名品牌,整合培育3个以上国内知名品牌。拥有上市船舶制造企业1家以上。

4、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建成益阳船舶制造工业园等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船舶产业园区,并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船用设备专业化生产企业,船舶造修技术和配套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形成船舶上、下游产业配套协调发展体系,建成环洞庭湖船舶产业集群和国内最大游艇制造基地。

三、主要任务

(一)合理规划产业布局

依托洞庭湖和资江流域丰富的滩涂、岸线资源,突出以沅江建设益阳船舶制造产业园为重点,以南县茅草街镇、桃江县牛潭河镇、资江沿岸合适滩涂等生产基地为辅,构建“一园多点”的产业布局。

(二)稳定船舶企业生产

采取有效措施,支持船舶企业和航运企业按期履行合同,积极应对推迟接船、撤单、弃船等经营风险。指导船舶企业加强生产管理,合理安排生产计划,确保造船质量和进度,保持生产连续性。加强统计和调度,帮助企业增强市场分析和预测能力。

(三)支持企业兼并重组

支持船舶企业尤其是重点船舶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推动与上下游企业组成战略联盟,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引导船舶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发展中间产品制造、特种船舶制造等业务,开拓非船产品市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并购国内外知名船用配套设备企业、研发机构和营销网络。

(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支持船舶产品优化升级,提高工程船、特种工作船、内河及沿海运输船、新型复合材料船舶的设计开发能力,加强新型高性能复合材料、高能效船艇推进器和新船型、新产品研发,加快钢质船舶建造先进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支持节能环保效果显著以及产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船舶及配套产品的技术改造。

(五)积极发展修船和船舶配套产品生产

延伸船舶产业链条,支持船舶企业开发新的产品,引进新的企业发展船舶上、下游产业和开展配套服务。鼓励造船企业利用现有造船设施开展修船业务。加强修船技术研究,增强大型船舶、特种船舶修理和改装能力。规范发展绿色拆船业,实行定点拆解。同时,鼓励开发船用产品,大力发展船舶配套产品。

(六)加强船舶企业管理

引导船舶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内部改革,推进管理信息化,全面提高科学决策和管理水平;推广节能节材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钢材利用率,降低能耗物耗;

加强合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控制财务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和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强化职工培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

四、政策措施

(一)积极落实国家及省船舶产业政策

要落实国家、省、市船舶制造业调整、振兴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及投资方向,加强造船工业重点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在项目、资金上的支持。

(二)加大生产经营信贷融资支持

要创造良好的信贷融资环境。各相关银行对船舶企业在建船舶和有效合同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要确保按期到位;对船东推迟接船的,要适当给予船舶企业贷款展期支持;对信誉良好的船东和船舶企业要及时开具付款和还款保函;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对在建船舶实行抵押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船舶企业上市融资。

(三)加大财税扶持力度

要加大财政投入。在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中安排部分专项资金,支持建立船舶产业研发、设计机构和人才的培养、引进。尽快制定和规范船舶企业税费管理办法,采取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四)加快产业园区发展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高起点规划建设,加快船舶产业园区发展。要充分利用益阳获批“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益阳船舶制造产业基地”这一重要平台,积极开发申报项目,支持船舶企业加快发展;指导做好园区建设规划;研究制定滩涂、岸线等造船用地管理办法,采取征用、租赁和临时借用等形式,确保园区和项目建设用地。要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港口、航道建设,不断提高船舶通行能力,同时要建设好通往园区的道路;加快园区道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电力设施建设,确保企业生产和园区发展用电;做好通信设施建设,通过网络加强生产经营管理与控制,提升船舶产业信息化水平。要通过加快园区规划建设,完善船舶产业发展平台,充分发挥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促进现有船舶企业进一步壮大生产规模,同时吸引新的船舶企业和产业项目落户园区。

(五)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

劳动人事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多方位培养和引进人才,特别要注重引进国外优秀专业人才。要组织船舶及配套企业外出招聘人才,广开渠道引进船舶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加强船舶工业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我市高职院校资源,培养船舶设计、制造、生产管理等人才,在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上适应我市船舶基地发展的需要;积极扶持建立一批船舶电焊工、装配工、机电安装工等技术工人的培训基地。

(六)不断加强行业管理

要加强船舶企业的管理,依法规范船舶产业的发展。市推进船舶工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要加强对船舶工业的指导、协调和服务。要引导建立行业协会,重点支持成立钢质船舶建造和新型复合材料快艇生产两个行业协会组织,为企业提供有效服务,维护公开有序的市场环境。尽快做好和完善船舶企业生产资质认证和工商、税务登记,逐步规范企业行为,加强船舶产品的检测检验,确保产品质量。

(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要将船舶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开展船舶产业招商活动,集中引进一批具有专利技术、品牌优势和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重点企业来益阳投资,加快提升益阳船舶产业的竞争力。着力引进船舶设计研发机构,支持国内外海事大学(船舶学院)、科研院所等来我市合作办

学,建立实训基地。

(八)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

要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主动服务船舶产业发展。建立重点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协调解决各类问题,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围绕创业辅导、信用担保、人才培养、投资融资、信息服务、市场开拓、管理咨询等方面,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支持民营造船企业做大做强。要统筹造船工业与桥梁、水利等相关建设,尤其是要考虑船舶大型化发展的需要,本市辖区内新建桥梁、大坝等水上设施时,要保证通航净空高度和宽度。要认真执行《益阳市优化经济发展“十不准”》和《益阳市规范涉企检查行为办法(试行)》等相关规定,实行船舶企业检查准入制,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生产秩序。要注重联防联管,加大执法力度,加强船舶企业周边环境整治。

五、规划实施

(一)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按照“规划先行,配套跟进,分步实施”的原则,我市船舶产业发展分三个阶段推进。

第一阶段:从2009年10月至2009年12月,主要任务是编制规划、规范管理。

相关市直部门要按照分工,尽快完成船舶产业规划,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尽快启动园区建设规划,同时开始基础设施建设;成立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逐步规范市场秩序;搞好企业工商登记和资质认证,逐步规范企业行为;实行对船舶企业检查准入制;开展船舶企业周边环境集中整治行动。

第二阶段:从2010年至2012年,主要任务是稳步发展、调整结构。

船舶企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实现产值年均增幅30%以上;完成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一园多点”产业布局基本形成;船舶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引导中海船舶、太阳鸟游艇、金瀚船舶、先权船舶、桃花江游艇、清水塘造船厂等重点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太阳鸟游艇制造有限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争取到2011年成为中国游艇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同时,引导船舶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船舶研发设计能力,引进船舶设计研发机构1家以上,组建3-4家船舶技术咨询服务公司。

第三阶段:从2013年至2015年,主要任务是打造品牌、形成集群。

创建“太阳鸟”国际知名品牌,整合培育3个以上国内知名品牌;游艇、工程船舶、运输船舶等主导产品省内市场占有率80%以上,国内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建成环洞庭湖船舶产业集群和国内最大游艇制造基地。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成立益阳市推进船舶工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由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挂帅,成员由市地方海事局、市发改委、市经委、市财政局、市交通局、市环保局、市农村办、市水利局、市经济合作局、市科技局、市统计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工商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益阳电业局、电信益阳分公司、人民银行益阳市中心支行和各银行机构以及相关区县(市)政府(管委会)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市地方海事局。市地方海事局作为船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代行市船舶产业行业主管部门职责,要加强与省船舶产业主管部门的联系,认真做好船舶产业发展的指导、协调和管理;加强对船舶行业协会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加强行业管理、行业自律和促进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

有关区县(市)也要成立船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落实工作力量。要按照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本规划顺利实施。

第6篇:咸阳市民政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根据《陕西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咸阳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要求,特制定《咸阳市民政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成就及当前面临的挑战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民政厅的精心指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各级民政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咸阳市民政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要求,坚持抓项目带动民政事业发展,抓制度提升规范化建设水平,抓典型推动重点工作落实,民政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以城乡低保制度为核心,以农村五保供养、医疗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为主要内容,以临时救助制度为补充,与慈善事业相衔接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并不断规范完善。各类救助标准比2006年显著提高,其中,城市低保月人均补差由123元提高到198元,提高60.9%;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差由25元提高到85元,提高240%;农村五保供养实现了由集体供养到财政供养的重要转变,最低供养标准由人年785元提高到3200元,提高400.7%。有效保障了34.8万名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支出救助资金9.8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213%。

——防灾救灾应急能力大幅提高。初步建立了以备灾减灾、灾害应急响应、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灾后恢复重建和社会动员为重点的灾害应急救援体系。成功应对汶川地震、暴雨洪灾等特大自然灾害。汶川地震灾后农村民房恢复重建任务当年全面完成,倒房重建补助标准大幅提高,

3.1万户农村受损民房全部得到重建或修缮。全市累计下拨救灾资金3.77亿元,救助受灾群众43万人次,重建农村房屋 4.3万间。积极实施农民安居工程,完成农村近1.4万人的房屋改造任务。——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再上新台阶。我市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全面落实优抚政策,优抚事业费由5089万元增长到1.3亿元,自然增长机制初步建立,优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全市重点优抚对象纳入医疗保险,医保、补助、减免“三位一体”的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新模式和“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方式初步建立。咸阳革命烈士陵园建成开园。全市五年接收退役士兵14085人,安置城镇退伍士兵4750名。退伍安置改革稳步推进,办理自谋职业777人,发放补助金2200万元。接收军休干部136人,无军籍职工32人。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普遍进行了第六次、第七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和第二次社区居委会换届,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较好落实。全市各级举办村干部培训班50余期,培训村干部6500余人次。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统筹推进,广泛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城乡社区服务范围、服务功能、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都得到很大的改善,居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明显增强。

——社会福利服务日趋完善。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十一五”期间,全市老年福利机构达到52个,床位数达到6418张,养老床位拥有率9.56‰。儿童福利机构快速发展,兴办了长武县社会福利院,兴建了咸阳市儿童康复中心,拥有孤残儿童床位280张,为324名孤残儿童做了康复手术。发行福利彩票7.45亿元,筹集公益金0.71亿元,资助福利项目102个,资助贫困大学生923名。高龄补贴制度初步建立,为80岁以上高龄老人发放保健费1200多万元。

——社会管理水平不断增强。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全市撤销5个建制镇改设街道办事处,撤销2个乡改设建制镇,优化了乡镇设置,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启动实施了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市县两级地名数据库全面建立,收录地名信息14000条,城区和乡镇地名设标全部完成。完成1条省界、5条市界、24条县界的行政区域界线的联检工作,《咸阳市行政区划调整规划》编制完成,市县两级行政区划图编制出版。大力推进平安边界创建活动,有效维护了边界地区的和谐稳定。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全市各类社会组织达到1166个,从业人员超过8000人,比“十五”末增长了52%。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全面完成,全市婚姻登记实现网络化、信息化办公。殡葬改革和公墓管理逐步加强,火化区火化率达到42%。

——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势头强劲。2008年,省委、省政府实施民生八大工程后,我市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和改善。2008年至2010年,中、省、市累计投入民生八大工程资金2.0421亿元,全市共安排各类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612个,其中,农村社区服务中心387个,城市社区服务体系项目186个,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26个,县级救助管理站8个,社会化养老服务项目1个,社会福利中心2个,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个,儿童康复中心1个。

——自身建设切实加强。积极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活动,提高了干部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加强项目和资金监管,民政项目和资金安全运行。狠抓基层民政组织建设,全市所有乡镇(街办)建立了民政工作站,共配备工作人员679名,基本达到了规范化建设要求;全市所有行政村建立了民政信息监督员制度,共选聘村级民政信息监督员2967名。2009年5月,全省基层民政组织规范化建设现场会在武功县召开,推广了我市工作经验。8月25日,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到我市视察基层民政组织建设工作,并给予充分肯定。市民政局连续4年被省民政厅评为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连续五年在市级29个部门行风测评中名列前茅。

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市民政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但是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变化。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给民政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概括起来有“五个越来越”、“四个不适应”和“三个薄弱”。五个越来越:一是民政部门“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任务将会越来越重;二是民政部门“铸造社会平衡稳定机制,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将会越来越突出;三是各级政府对民政事业的投入将会越来越大;四是党和政府对民政工作的要求将会越来越严;五是社会各界对民政工作的关注程度和广大群众对民政部门的期望值将会越来越高。四个不适应:一是民政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还不适应当前的新要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任务还很重;二是民政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还不适应实际工作,“竭诚为民、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还要进一步形成;三是民政干部职工的精神状态还不适应干事创业的要求,“努力拼搏、奋发有为”的干事精神还要不断增强;四是民政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还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造就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民政干部队伍的路还很长。三个薄弱:一是民政基础设施比较落后,需要进一步改善;二是市县两级民政配套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基层民政事业的发展;三是基层民政力量薄弱的问题十分突出,亟待加强和改善。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和广大干部职工一定要认清形势,善于抓住机遇,勇于迎接挑战,不失时机地把我市民政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推向前进。

二、“十二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民政工作的意见》精神,切实履行政府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责,坚持改革创新,以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为重点,以强化项目为支撑,以扩大社会服务覆盖面、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实现社会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强项目储备,加大民生投入,创新社会服务机制,推动民政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国防等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新进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不懈努力,到2015年,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社会福利事业多元化发展,城乡社区建设稳步推进,社会组织发展规范有序,拥军优抚安置保障有力,专项社会事务管理规范透明,民政基础服务设施明显改善,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民政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实现城乡民政事业统筹发展,实现民政管理法制化、民政事业社会化、民政公共服务均等化、民政服务网络化和工作手段现代化。

三、“十二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城乡统筹,完善“四大体系”

1.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以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制度为基础,临时救助制度为补充,

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各项救助制度相配套,覆盖城乡居民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着力建立符合我市实际,较为科学合理的保障标准测评模块,形成城乡低保、五保供养、临时救助之间城乡统筹、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的社会救助标准评价体系。开发符合我市实际的信息管理软件,逐步实现城乡社会救助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通过努力,到“十二五”末,全市城市低保人均保障标准达到495元每月、人均月补助309元,农村低保人均保障标准达到2400元每年、人均月补助160元,保障城乡贫困群众基本生活。农村五保供养实现应保尽保、按标施保,供养标准达到每人每年6040元,集中供养率达到70%以上,五保供养机构实现全覆盖,建立五保供养机构管理服务市级财政长效保障机制。建立完善以资助城乡困难群众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日常医疗救助、大病医疗救助为主体,以临时医疗救助、慈善医疗救助为补充的“五位一体”的城乡医疗救助体系。统筹城乡,逐年提高困难群众人均筹资水平,城乡医疗救助人均筹资水平达到362元。建立市、县列支临时救助资金筹措机制,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形成最低生活保障、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各有侧重、互联互补、良性互动的社会救助工作运行机制。加强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注重保护流浪未成年人,将其中的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治费用纳入财政预算。

2.防灾减灾体系。健全完善以切实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承担制度为基础,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为支撑,社会动员机制为补充,应急措施相互配套的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到2015年,建成市县两级救灾物资储备、应急指挥和应急保障平台、减灾宣传教育基地、灾害信息员队伍,确保受灾群众在自然灾害发生后12小时内得到及时有效救助。

3.社会福利普惠体系。以提高孤老孤残孤儿等特殊群体的保障水平为重点,以发展福利服务机构建设为载体,以慈善事业为补充,逐步扩大福利服务的惠及范围,推动福利服务向适度普惠型发展,努力建设服务对象公众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多样化的新型福利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服务标准、运行机制和监管制度。推进居家养老服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资金瓶颈。建立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中心。建立养老护理员队伍。提高社会优待老年人政策水平。完善老龄津贴制度,70-79岁月补贴30元,80-89岁月补贴100元,90-99岁月补贴200元,100岁以上月补贴300元。对60岁以上,家庭困难,需要到机构或居家养老的贫困老年人,给予每人每月300元的养老服务补贴。完善和落实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集中供养孤儿每人每月生活补助1000元,分散供养每人每月800元。建立孤残儿童手术康复“明天计划”长效机制。加快县级儿童福利机构建设,提高困境儿童保障水平。规范福利企业资格认定。福利彩票销售总额达到12亿元以上,规范完善彩票公益金使用机制。

4.社区建设体系。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的意见》,全面推进城市社区“三有一化”(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大力提升城市社区综合服务功能,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市实际,覆盖全体社区居民,服务主体多元,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加快村级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启动乡镇社区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促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二)项目带动,实施“八大工程”

1.社会养老工程。完善落实对养老机构的扶持优惠政策,研究制定《养老机构“民办公助”、“公建民营”实施意见》,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十二五”期间,以秦渭两区为主,争取社会力量建设50个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其余每个县(市)至少建设一个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新增床位13100张;各县市区建设一个设计床位50-200张的社会福利中心,新增床位1300张;全市每个社区规划建设平均设计床位15张的社区老年服务设施,新增床位2700张;建设咸阳市老年公寓,新增床位500张,填补我市没有一所市级养老服务设施的空白。到“十二五”末,全市建成一批市、县、乡三级相互支持、相互补充、适应不同老年群体、服务功能齐

全的养老机构,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养老床位达到23690张,老年人床位拥有率从9.56‰增加到30.15‰。

2.防灾减灾工程。加大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规模和物资储备品种。按照市级救灾仓库建筑面积不低于3000平方米,县级救灾仓库建筑面积不低于700平方米,多灾易灾县救灾仓库建筑面积达到800平方米的标准,改扩建3个县级救灾仓库,新建1个市级和10个县级救灾仓库。新建1个市级、13个县级自然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建设1个市级自然灾害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创建6个以上“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3.社会救助工程。加强敬老院项目建设,全市县级中心敬老院实现全覆盖,新建乡镇区域性敬老院14所,改造乡镇敬老院10所。加大救助站建设力度,新建市级救助站1个、县级5个。建成咸阳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

4.社区建设工程。全面完成城市社区服务站基础设施建设,市区每个街道办、每个县市区拥有一个综合性的社区服务中心,全市城市社区服务中心(站)实现全履盖,试点建设城市社区示范性室外活动广场。加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启动乡镇社区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到“十二五”末,70%的乡镇建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60%的行政村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

5.殡葬改革工程。加快殡葬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新建市级殡仪馆1个、县级殡仪馆4个,改扩建县级殡仪馆4个;建立经营性公墓7个;火化率高的县(市、区),在方便群众的基础上,每个村(社区)建立1座骨灰堂(楼),安放本村(社区)死亡人员骨灰。建立困难群众殡葬补贴制度,力争达到每人1000元。“十二五”末全市火化区的火化率达到65%以上。

6.社会服务工程。积极推动儿童福利服务、残疾人福利服务、优抚安置服务、地名公共服务、婚姻登记服务等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实施军干所、光荣院、休疗所新建改扩建项目和烈士纪念设施修缮保护项目。到“十二五”未,新建1个县级儿童福利机构;建成咸阳市复退军人光荣院、咸阳市退役士兵培训中心、咸阳市军休社区服务中心;新建军干所2个、光荣院及休疗所9个,改建军干所7个、光荣院及休疗所4个;完成咸阳革命烈士陵园二期工程;完成全市3200座零散烈士墓的迁葬改造和18座县级以上烈士纪念设施的维修改造;按照国家级烈士陵园标准建设旬邑县马栏革命烈士陵园;新建婚姻服务管理中心10个,改建3个;完成地名规划、地名设标和数字地名,提供综合性地名信息服务。

7.民政信息化工程。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整合现有政务信息资源,完善民政公用政务网络。建立十大信息系统(灾情管理软件系统和救灾物资捐赠信息系统;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孤残儿童信息系统;城乡社区信息系统;民间组织信息系统;优抚安置信息系统;军休信息系统;地名公共服务系统;公民婚姻登记信息系统),积极配合省民政厅,建设省、市、县、乡镇(街道办)四级VPN专用通信平台和安全防护系统,建成省民政广域网络,实现民政信息化网络管理。

8.素质培训工程。大力开展民政系统人才培训,市级每年培训养老护理人员、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灾情信息员、婚姻登记员、社区干部、村委会干部、基层民政干部等3800名以上。

(三)规范管理,抓好“四项工作”

1.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积极培育扶持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社区社会组织,按照市场原则改革和发展行业协会商会,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到“十二五”末,全市社会组织总数达到3000—3500个。完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逐步建立社会组织执法监察体系,探索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新办法,不断提高依法管理水平。设立社会组织发展和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专项基金,每年安排社会组织发展基金100万元。购买社会组织服务200万元。进一步创新和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强化自身建设,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切实拓展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功能。

2.社会事务管理工作。做好行政区域界线日常管理工作,搞好第三轮市、县行政区域界线联检工作,建立健全平安边界协商调处机制,维护边界地区社会稳定。搞好行政区划调整调研工作,

为西咸新区和西咸大都市建设服好务。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加速城镇化建设,优化乡镇布局。不断完善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各项工作,搞好地名规范,建立规范、标准的城乡地名标志体系,加强数字地名建设,开展地名公共服务。深化殡葬改革,强化殡葬管理,规范殡葬服务,建立面向城乡困难群众的殡葬基本服务补贴制度,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殡葬服务网络,满足群众基本殡葬需求,实现殡葬基本服务均等化。加强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保障公民婚姻自主权利。做好收养登记工作,保障收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涉军维稳及双拥工作。努力实现我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七连冠”。拓展双拥领域和范围,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完善抚恤优待和医疗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持续提高抚恤补助标准。建立医保、补助、减免为一体的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新模式,实现“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方式。加大伤残抚恤规范化管理,实行优抚对象抚恤补助金社会化发放和残疾军人抚恤金“一卡通”工程。增加市县两级财政对重点优抚对象医疗补助资金规模,按照中央政策落实重点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为住房困难重点优抚对象每户发放建房补贴3万元,使重点优抚对象生活难、医疗难、住房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加强零散烈士纪念设施建设管理保护工作,把革命烈士褒扬工作提高到新水平。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逐步加大自谋职业改革力度,建立退役士兵教育培训制度,开展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形成安置就业、扶持就业、推荐就业相结合的退伍安置工作新局面。完成军休干部、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和伤病残军人的接收安置任务。按照中央文件精神,市财政对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给予50%的实际津贴补贴。军休干部管理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服务设施明显改善、工作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4.基层民政组织建设工作。切实加强乡镇民政工作站建设,根据乡镇(街办)人数合理确定在编专职人员及待遇。每个工作站应有不少于200平方米、独立使用的办公场所和方便群众办事的服务设施;每年应有不少于2万元的财政预算的工作经费,有效保障工作正常运转;应有完整明确的工作职责和规章制度、有适应乡情民意的服务措施和办事流程、有严格的内部行为规范,做到公开、透明,有利群众监督。重视村级民政信息监督员制度建设,建设一支能够及时反映群众呼声、实时监督政府行政职能、分布合理的村级民政信息监督员队伍。

四、实现“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工作措施

(一)积极把握机遇,主动融入全局。当前,党和政府高度关注民生,积极改善民生,必须把握民政事业发展机遇,把民政工作融入党和政府工作全局。一是要推动民政工作进入党委、政府的工作全局。要根据面临的形势,加强对民政工作发展趋势的研究,找准民政工作与全局工作的结合点、切入点和着力点,主动融入大局,服务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二是要推动民政工作形成部门配合的格局。要积极主动协调和沟通有关部门,争取其对民政工作的支持配合;要继续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横向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分级实施,各负其责,上下配合,相互协调”的纵向工作机制,形成推进民政工作的合力,共同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政工作。三是要推动民政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要把加大民政事业经费投入、加强基层平台建设、加快民政服务设施建设等主要保障措施作为保民生的重要方面,作为促发展的重要举措,继续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推动民政事业快速发展。四是要推动民政工作融入民生保障的大局。要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保障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兜底作用;要资助困难群众参与医疗保险,提供医疗救助,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创造基础条件,并为教育、就业、住房、司法等方面的专项救助提供基础数据;要通过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壮大社会事业发展力量,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扩大公共服务创造条件。

(二)继续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民政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只有坚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才能推动民政工作取得新的发展。一是要创新思维。始终坚持以创新的思维解决民政工作的深层次矛盾,以开拓进取的精神寻找民政事业发展的新举措、新思路,真正做到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用思想的解放推进发展思路的转变,实现发展难题的破解,促进体制机制

的创新。二是要大胆实践。要解决制约民政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就要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敢于试验,积极应对现实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多做对民政制度创新具有重要启迪作用,同时又符合民政事业发展规律的尝试。三是要完善制度。首先要增强制度的系统性。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低保分类救助、临时救助、城乡医疗救助等救助制度,加强各类社会救助制度之间及其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衔接,提高社会救助体系的整体效益。同时,还要努力增强制度的操作性。要着眼于推进民政管理和服务的程序化、标准化,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灾害救援、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捐赠等方面的工作规程;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建设体制规范,健全城乡低保标准、补助水平的科学制定和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优待抚恤标准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的联动机制,规范养老、婚姻、殡葬、地名等民政公共服务标准。

(三)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法律意识。民政法制建设,是民政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证。要找准薄弱环节,加强调查研究,在规范社会救助,推动养老社会化,加快城乡社区,促进慈善事业发展,落实优抚安置政策等方面,尽快研究出台一些有效措施。要切实加强对民政法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普法宣传培训,提升法律意识。要不断强化执法监察的能力和水平,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实现依法管理、规范管理,努力提高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能力。

(四)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履职能力。随着党和政府投入民生建设的力度越来越大,民政工作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对民政干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是要加强干部学习教育。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加强学习,不断掌握新知识,研究新问题,提出新对策,提高适应形势任务发展变化的能力;要分级履行好干部教育培训职责,不断提高干部履职能力,使干部都能成为讲政治、懂业务、熟民情、会管理的行家能手。二是要转变工作作风。要大力弘扬真抓实干之风,敢于负责、敢于承担,尽心尽力履职,兢兢业业干事,抓住工作目标不放松,落实措施不放松,解决现实问题不放松,加强跟踪问效;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加大调研力度,找准民政工作的薄弱环节,拿出改进工作的有效办法;要树立精简高效之风,下功夫精简会议和文件,促进工作节约高效;要建立起工作督办落实机制、奖惩问责机制,项目评估研判机制,夯实工作责任,务求取得实效。三是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要严格落实廉洁从政各项规定,特别是民政部门“一把手”,要自觉履行“一岗双责”之职,做表率、抓班子、带队伍,树形象。要加大对工程项目建设、大额资金使用、重大活动招投标等重要环节的监督,确保资金安全、项目安全、干部安全;要加强民政事业单位和服务窗口行风建设,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质量,切实落实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办事公开制度,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努力打造“务实、高效、廉洁、阳光”的民政形象。

第7篇:绵阳市实验中学三年发展规划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大,特别是涪城区委、区府提出的“打造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教育强区”的奋斗目标的不断推进,“5.12 ”灾后恢复重建工程的实施,为促进学校的科学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为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信誉度,创百姓口碑名校,办人民满意教育,制订《绵阳市实验中学三年发展规划》。

一、绵阳市实验中学师生概况(2010年)

全校现有45个教学班,学生共有2900余人,其中住校生1800余人;在编正式教职工187人,其中高级教师41人,中级教师94人;专任教师50岁以上21人,40岁以上69人,30岁以上70人;省骨干教师4人,市骨干教师13人,区骨干18人;市学带教师7人,区学带教师21人,区百优教师28人。教师队伍年富力强,正是创业发展的好时期。

二、三年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发挥办学优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和谐办学”的理念,坚持“发展内涵、提高质量、突显特色、加快发展”的思想,以课堂教育为核心,以教师发展为途径,以教育科研为动力,以特色文化为支撑,以规范严格科学管理为保障,以优化教育资源和办学条件为手段,不断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

(二)办学目标

三年内力争把学校办成升学成绩突出、学科特色鲜明、全市一流的名校。

(三)培养目标

坚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思想,夯实基础,促进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协调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和高一级学校输送更多德才双馨,学创俱能、身心两健的人才。

三、重点任务和措施

(一)队伍建设

目标: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学科配套、年龄结构合理的一流教职工队伍。

1、干部队伍建设

(1)健全学校领导班子。按实际需求适时调整学校领导班子。建立“任人唯贤,唯才是用”,公平、公正、公开、民主的选人用人机制。完善干部竞聘上岗制度。注重中青年干部苗子的培养,不断推进学校领导班子的“四化”建设。

(2)加强学校干部队伍的培养,引导和激励干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不断向外推荐新干部。

(3)加强对学校干部的管理、监督和考核。进一步完善学校干部监督管理机制,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定期进行考核,依据实绩进行奖惩,决定任用。

(4)现任学校干部一聘三年(2013年10月止),学校其它干部(支部书记、教研组长等)也要确立聘期,定期改选。

2、教师队伍建设

①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学校规章制度约束、榜样示范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方面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觉悟和修养、敬业、爱生、奉献,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楷模作用。

②在全体教师中开展“树形象、强素质、作表率、比贡献”的活动。在全校形成一种团结奋进、创新实干、负责奉献、自强争先的良好风尚。各部门、年级、教研组要把教师的师德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制定切实的规范要求。

③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实行全员聘任制,定岗定员,竞争上岗,择优聘用,落聘人员下挂锻炼或调入其它学校。

④实行全员化和全方位的教师岗位培训。特别注重现代教学手段的培训。教师的计算机水平(男50岁,女45岁以下)全部达到B级,全体教师都能用现代教育技术备课、上课。

(二)加强科学管理

目标:构建有实验中学特色的高效管理体系。

1、更新管理理念。

确立“教师为本,发展教师”的理念,注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建立公开公平、公正地评价奖励机制,建立发挥人才的创新精神与工作热情的有效机制;加强学校民主管理,体现人文关怀。建立和完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障教师对学校教育和管理中的重大问题行使建议权,对本校领导的工作行使监督评议权,对学校发展规划、工作计划、改革方案、财务预算行使知情权、审议权,彰显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

2、构建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

学校管理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抓住一个基础——和谐办学;搞好两个坚持——从严治校、规范管理。处好三种关系——稳定、改革、发展。建立和完善四大系统——民主、科学、依法治校的决策系统;处室、年级组互相协调的执行系统;党总支和教代会、师生和家长参与的监督系统;教代会、学生会,职能部门负责人等有机结合的反馈系统。运用好五个机制——民主、法制、事业、物质、情感。协调好六对矛盾——公平性与竞争性的矛盾,长期性与短期性的矛盾,综合性与单一性的矛盾,传统性与改革性的矛盾,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德育为首与教学为中心的矛盾。

3、积极开展管理体制的探索,坚持和完善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目标考核奖惩制,完善各项岗位责任制。

4、强化年级执行系统。年级领导有教师工作安排权(优先保证各年级班主任和质量组长,优先保证初三)排课权、调课权、招生转学权、奖励分配权、学生分班安排权,各处室要配合支持年级开展工作。

(三)教学管理

目标:教学质量三年内力争达到市级A类初中学校第一名。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细化教学过程的管理落实。

1、认真开展有序务实的集体备课活动,确保课前准备充分。各组集体备课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四统一”(统一教学目标、统一重点、统一作业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确保集体备课有效。每位教师应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学校推广优秀教案,逐步实施教案浮动免检制。

2、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①管理好课堂秩序。全体教师必须遵从教学规范,严格管理认真执教,确保各班学习氛围浓厚,秩序井然。

②课堂优质高效。必须达到当堂课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必须当堂检查、反馈和巩固。转变课堂教学观念,保障学生充分参与,真正做到变“讲堂”为“学堂”,积极探究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得出现差班(总分A1优完成率低于年级平均完成率70%)、差课堂(学生问卷或家长问卷满意率低于60%)。

③搞好课堂督查。教导处、年级组、教研组、质量组通过“调研课”、“会诊课”、“推门课”等方式深入课堂,现场评价指导,把问题弱化或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大对课堂的监管力度,实行由学生评教和学生家长问卷调查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学生(或家长)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并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

3、认真检查作业批改的质量。各科必须严格按照教导处制定的作业批改细则执行,对作业存在的问题及时补救,充分发挥其反馈作用。教导处要采取多种方式监控检查作业批改,及时通报,逗硬奖惩。

4、考核质量组组织单元过关检测情况。坚持检测内容要覆盖本单元重点难点,出题人要认真钻研,不得随意滥用现存资料,质量组长必须把好命题质量关,教导处抽查考核。

5、优化学风。加强学生管理,确保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加强学法指导。要求每位老师要培养学生做到: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深厚的学习兴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学生学月检测奖励制度,表彰鼓励优秀学生。强化辅差,每位老师承担一定量的转差任务,教导处加强考核。

(四)德育工作

目标:成为全省一流乃至全国一流的德育工作先进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特色学校。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德育居素质教育首要地位的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德育整体性观念;德育有效性观念。

2、重点抓特色,创品牌。坚持以少年军校为特色的德育管理模式,拓展德育教育内容,不断改进和强化六大德育教育系列:

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为主线的政治思想教育;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管理”、孝敬教育、感恩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责任教育;以公民道德建设、“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基本道德品质教育;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为标准的养成教育;以健康生活、健康交往、健康学习、适应社会、适应生存、勇于面对挫折为主要内容的身心健康教育;以学工、学军、社会考察、公益活动、参观访问等为主要途径的社会实践教育。

3、抓渗透,求发展,充分发挥德育主渠道的作用

4、抓动力,建机制,形成全员育人良好局面。

5、抓科研,提高德育工作科学性。

要继续开展“班主任论坛”,加强信息交流。每学期举行德育研讨会,鼓励德育工作者不断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形成具有实中特色的德育有效性理论体系,并积极运用于实践,不断提升学校德育工作整体水平。注重德育工作的重点、难点和前瞻性课题研究,继续搞好“十

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重点课题《城市初中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道德教育研究》。

6、加强对问题行为学生的教育和研究。

与教导处密切协作,采取有效措施,不断优化生源结构;加大对问题行为学生的教育管理力度,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并逗硬执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7、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五)教研及学科特色建设

目标:一年内形成教育科研模式,两年内构建科研特色,三年内成为省、市教育科研示范校。

1、打造一支研究型、学术型、智慧型的教研组和质量组长队伍。

教科室将通过各种形式对教研组长、质量组长进行道德修养、业务素质、科研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培养,使之成为本学科真正的带头人,并带动教研组、质量组工作,形成学科建设特色。

2、开展高效务实的教研组质量组活动,讲求全校的教学研究、集体备课有的放矢,实用实际。

3、构建师培工作的良性循环体制,全力为各年龄段的老师提供展示的平台,打造一支精良的教师队伍。

发挥名优教师、学带教师和优秀骨干教师模范带头作用。重视发挥普通中老年教师的作用,提供一些交流经验的机会。实施“青年教师工程”,认真落实导师制,坚持落实“诊断评价——模仿定格——创新发展”的新教师培训模式,促使新教师迅速成长。对个别教学质量较为薄弱、教研风气有待改进的教研组要提出整改意见并加强跟踪监督指导,不断提升教研组的整体质量。

4、营造教师自主学习的氛围,鼓励老师走自主专业化成才之路。奖励教师订书订报,奖励教师在各级报章杂志发表文章、撰写教研论文,支持教师参加远程培训、网络研修活动。开展学带教师、青年教师读书读报展示活动。

5、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提高全校课堂教学整体水平。

6、大力开展校本研修和科研课题的研究,倡导“人人有研究任务,科(组)有科研课题”,提升全体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7、优化学科教学特色,构建学科教学模式。

8、组建专家指导小组,全面督促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

①聘请市区教研员为该学科专家指导组成员。

②由特级教师、省、市区骨干教师组成校内专家团,负责督导、检查、评估教师的工作;

③成立青年教师竞技组,落实师徒制,实行捆绑考核。(该团队由35岁以下教师组成),要求竞技竞教走在前列。

9、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提升学校的声誉。

①积极参与市区两级教研活动,从小事抓起,从细节入手,树立七中教师良好的形象,坚持做到端坐前排,谦虚好学。

②主动争取参与市、区教研活动中的发言、竞技、赛课等活动,确保获奖档次高、社会反响好。协调关系,全力争取承担市区各种教学研究活动在我校举行,在各级研修活动中,我校教师均要争取有突出的表现。

③与兄弟学校加强联系,经常进行交流互访活动。

(六)后勤服务

目标:完善现代学校后勤保障体系

1、深化以教学为中心的服务意识,积极推进后勤的社会化改革稳妥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积极探索科学运营模式,强化管家意识,加强对学校资产的管理。

2、着力建设美丽校园、节约型校园和文化校园

做好校园规划;倡导节能节俭,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深化文化建设,提升物质文化底蕴。

3、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素质,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切实解决师生广泛关注的民生问题

4、整合教育资源,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抓住灾后恢复重建的发展机遇,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通过政府扶持,整合教育资源。具体要做好以下工作:①进一步加强学校硬件的建设,适应学校不断发展的需要;②学校食堂改造,学生住宿楼扩建达相应等级。③进一步完善校园的绿化、美化。

(七)依法治教,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1、转变行政管理职能,切实做到依法治教。

2、加强制度建设,依据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

3、深化校务公开,党务公开,推进民主建设,完善民主监督。

4、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素质。

5、严格教师管理,维护教师权益。

6、落实“一岗双责”,抓好安全教育管理,依法保护学生权益。

(八)艺体卫宣传工作

目标:全省一流,全市领先。

1、体育工作

按标准开足开齐体育课,保证体育活动时间并认真开展体育课外活动和课外训练。保证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达1小时,积极推行阳光体育运动,学生体育合格率在95%以上;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85%以上;参加省市级同类学校比赛,成绩名列省市前茅。

稳步发展以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课余体育训练,吸引更多学生参加有组织、有指导的训练,提高素质和基本技术能力,积极和市体校加强联系,利用他们的资源培训高规格的体育尖子生。

2、卫生工作

对学生进行身体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做好监测学生健康状况工作,保证一年一次的学生身体状况常规检查。

3、艺术教育

充分发挥四川省“百所艺术特色学校”的优势,认真落实《中学艺术教育的基本要求》,严格按照课程方案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将“校园艺术节”和各种大型文艺活动作为大课堂,指导开展好包括绘画、摄影、演讲、小通讯员等课外活动小组,常年坚持声乐、器乐、舞蹈、美术等项目的训练,努力提高以管乐队为代表的艺术特长教育水平,积极寻求与社会艺术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他们的资源培训高水平的艺术人才,力争在国家、省、市级比赛中获大奖。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4、加强通联和宣传工作管理。

办公室、宣传组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业绩,不断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利用学校网站扩大学校影响,广泛吸纳优秀师资。充分发挥广播站和社团的作用,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和教育学生。

为达到总体发展目标,使学校工作再上新台阶,我们必须端正“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倡导“团结、创新、务实、廉洁、高效”的领导作风,发扬“敬业、爱生、善教、求是”的教风和培育“修身、敏学、求真、笃行”的学风,进而形成“求真、务实、和谐、创新”的校风,强化实中意识,集体意识,责任意识,进取意识,团结意识,服务意识。不断深化学校管理,优化育人环境,体现鲜明办学特色。

历史赋予我们深化改革,创建实中美好未来的庄严使命,让我们传承实中的办学思想,发展涪城名校育人特色,抓住发展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思索中变革,在奋进中自强,励精图治,合力兴校,上述规划就一定能实现。

二〇一〇年六月

第8篇:辽阳市房地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辽阳进一步改善城市人居生活环境,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特大型城市的关键时期。为充分发挥房地产业在我市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更有效地保持我市房地产业又快又好发展,拉动地区经济增长,制定《辽阳市房地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范围为辽阳县、灯塔市、白塔区、文圣区、河东新城、太子河区、宏伟区和弓长岭区城市规划区。规划期内,凡在规划范围内进行的房地产开发活动,应符合本规划及本规划的年度计划。与房地产开发相关的各项政策、计划均应与本规划基本协调。

一、“十一五”时期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及全球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沈阳经济区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造示范区的历史机遇,积极应对房地产业发展的变化,通过招商引资,来辽进行房地产开发的企业不断增加,房地产开发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城市人居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城乡面貌变化较大。

(一)房地产市场供应体系得以优化和完善

“十一五”期间,我市在稳步推进商品住宅、商业地产开发的基础上,加大了政策性保障性住房和工业地产建设,逐步形成了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住房为辅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住宅地产、商业地产、工业地产共同发展,房地产市场形成平稳健康发展局面。

(二)房地产业开发建设平稳增长

“十一五”期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74亿元,年均增长63%;房地产施工面积完成1734万平方米,年均增长63%;新开工面积1056万平方米,年均增长52 %;房地产竣工面积457万平方米,年均增长49%。房地产销售面积完成595万平方米,年均增长55%;销售额完成166亿元,年均增长9%;在满足全市居民住房需求的同时,拉动了全市经济发展。

“十一五”期间,投资25.07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109万平方米,解决了16803户低收入、特困家庭的住房。其中,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投资20.7亿元,竣工面积90万平方米,满足了12097户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对稳定住房价格和房地产业平稳发展起到了积极保障作用。廉租住房建设投资4.37亿元,竣工面积19万平方米,解决了全市4706户特困家庭的住房困难。

到“十一五”期末,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22.78平方米(预计全省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7平方米),与“十五”时期的19.99平方米相比,增加2.79平方米。

(三)房地产开发建设规模的增大,为城市建设腾出了发展空间

房地产开发企业不断壮大,“十一五”时期达到126家,比“十五”翻一番。为发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品位和社会经济发展,改善人居生活环境等方面做出较大贡献,同时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完成了丽景茗城、龙鼎山庄、水月翰宫、罗马假日、文城尚品、阳光尊邸等6个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以上规模小区的开发建设;完成了二纸箱棚户区改造、梧桐雅居、碧景家园、天福新城、雅居园、龙源小区、风和日丽等7个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规模小区的开发建设;极大的满足了不同阶层居民的住房需求。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为主题。坚持新城开发和老城提升、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相结合,加快全域城镇化进程。着力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大力发展普通商品住房、保障性住房,适当建设公租房,满足不同收入阶层居民住房需求;实施低碳发展战略,积极建设绿色低碳住房,促进房地产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主要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十二五”时期,进一步加大老城区改造力度,基本完成城市210万平方米平房区改造;完成主要街巷沿街老旧楼改建,三年内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任务;建设一批高档次大规模绿色低碳住宅小区,建成望京花园、恒大绿洲、锦绣澜湾、澜湾国际、泛美华庭、金域明珠、高尔夫新城、京都城、晟宝龙广场、龙翔家园、繁荣家园、中泽城等12个20万平方米以上、博大雅居、水御林溪、英伦华府等10个10万平方米以上住宅小区;住房结构从多层建筑逐步向高层建筑发展,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在大力发展普通住房的同时,建设一定规模保障性住房和部分公租房,以满足不同层次居民住房需求, 到“十二五”期末,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达到32平方米(达到全省“十二五”期末人均居住水平)。

“十二五”期间,房地产业施工面积4986万平方米(住宅地产3567万平方米;商业地产657万平方米;工业地产762万平方米),比“十一五”时期的1734万平方米,增长188%,年均增长8%;新开工面积2063万平方米(住宅地产1262万平方米;商业地产298万平方米;工业地产503万平方米),比“十一五”时期的1056万平方米,增长95%,年均增长8%;商品房销售面积1332万平方米,比“十一五”时期的595万平方米增长124%,年均增长18%;商品房销售额459亿元,比“十一五”时期的166亿元增长176%,年均增长15%;总投资473亿元,比 “十一五”时期的174亿元增长172%,年均增长15%。

2.年度目标。2011年,施工面积850万平方米(住宅地产608万平方米;商业地产112万平方米;工业地产130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352万平方米(住宅地产215万平方米;商业地产51万平方米;工业地产86万平方米);销售面积186万平方米;销售额69亿元;投资额71亿元。

2012年,施工面积918万平方米(住宅地产657万平方米;商业地产121万平方米;工业地产140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380万平方米(住宅地产232万平方米;商业地产55万平方米;工业地产93万平方米);销售面积220万平方米;销售额79亿元;投资额81亿元。

2013年,施工面积991万平方米(住宅地产709万平方米;商业地产131万平方米;工业地产151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410万平方米(住宅地产251万平方米;商业地产59万平方米;工业地产100万平方米)销售面积259万平方米;销售额90亿元;投资额93亿元。

2014年,施工面积1071万平方米(住宅地产766万平方米;商业地产141万平方米;工业地产164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443万平方米(住宅地产271万平方米;商业地产64万平方米;工业地产108万平方米);销售面积306万平方米;销售额103亿元;投资额106亿元。

2015年,施工面积1156平方米(住宅地产827万平方米;商业地产152万平方米;工业地产177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478万平方米(住宅地产293万平方米;商业地产69万平方米;工业地产116万平方米);销售面积361万平方米;销售额118亿元;投资额122亿元。

(三)重点发展方向

紧紧围绕市委实施五大发展战略、建设特大型城市为中心,以河东新城和新城新市镇建设为重点发展方向;以老城区建设、城南商住区开发、平房区改造、城市棚户区改造和城中村建设带动住宅地产;以西关商业区改造、汤河温泉旅游开发带动商业地产;以芳烃产业集群、工业铝材产业集群、日用化工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等带动工业地产。全面提升我市在全省的地位,把辽阳建设成为新老城区跨河而立的滨水型和宜居型城市。

(四)主要措施

1.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形成五种良好风气,为把我市建设成为特大型城市,在全市房地产行业提供良好的作风保障。

2.提高办事效率,解决实际问题,一手抓房地产业开发建设,一手促进商品房销售。

一是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建设项目的审批时限。以“大建设,大发展,大服务,大谋划,大协调”主线来搭建服务平台,启动大建设的引擎,开创房地产业开发建设新局面。

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城市出入口改造、老城区开发建设、平房区和沿街危旧楼改建,彻底改变城区面貌。

三是适时举办房地产交易大会,为开发企业销售商品房和居民购房搭建平台,降低居民购房费用,拓宽开发企业销售渠道。

3.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房地产调控政策,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坚持市场化的基本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完善以市场为主导的多渠道、多层次住房分类供应体系。达到住房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供应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满足中低收入水平家庭和困难群众的住房需求。

4.调整住房供应结构。规划期内,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建设适量的保障性住房,优先保证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

5.健全房地产开发用地计划供应制度,以节约和集约用地、严格保护耕地为指导方针,实施高效、集约的住房用地供应政策,保证住房用地供应。重点保证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其年度供应量不得低于居住用地供应总量的70%;继续停止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土地供应,严格限制低密度、大套型住房土地供应;积极盘活、挖潜存量国有建设用地。

6.坚持区域住房发展合理布局。按照住房建设与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相协调的原则,结合我市土地资源特征和人口增长特点,以河东新城、新城新市镇、城市出入口改造、老旧楼改建、平房区改造、城市南部等地区作为新增住房建设重点发展地区,在土地供应、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建设资金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

7.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改造和完善老城区的市政基础设施,解决铁路制约城市西部发展的瓶颈,加快新区的市政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为房地产开发建设创造基础条件。

8.严格控制被动性住房需求。按照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房屋征收,合理确定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规模,减缓被动性住房需求的过快增长。

9.积极规范住房二级市场和房屋租赁市场。引导居民通过换购、租赁等方式,合理改善居住条件,优化住房资源配置,多渠道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住房供应。加强房地产中介服务行业管理,完善房地产市场中介服务体系。

10.发挥税收、信贷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调节作用、加强对住房建设规划工作的监督、监察,加大查处捂盘惜售、囤积房源,恶意炒作、哄抬房价力度,严格执行国家调控政策。

第9篇:邵阳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根据国家、省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指示精神,为做好我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特制订本方案。

一、 主要任务

完成“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评估、开展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编制规划纲要、指导县市区科技发展规划编制。

二、 组织工作方式

成立邵阳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组长:黄志毅局长

副组长:游国富副调研员

成员:黄石林副调研员(办公室主任)

刘佑林发展计划科科长(兼规划办公室主任)

彭毅高新技术科科长

曾小毛农村与社会发展科科长

丁加泉成果与市场科科长

袁崇建市知识产权局局长

吴伟奇市地震局局长

刘顺祥市情报所所长

三、责任分工

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科室)要负责本单位和科室的专项规划的前期调研和编写工作,并在6月30日前将专项规划交计划科,具体分工如下:

1、邵阳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发展计划科编写。

2、“十二五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高新科编写。

3、“十二五”现代农业、社会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农村科编写。

4、“十二五 ”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专项规划,成果科编写。

5、“十二五 ”国际合作与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规划,办公室

编写。

6、“十二五 ”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知识产权局编写。

7、“十二五 ”防震减灾专项规划,市地震局编写

8、“十二五 ”信息与创新平台建设规划,市科技情报所编写

四、进度安排

1、前期研究阶段:2010年1月一2010年3月

2、各专项规划编制阶段:2010年4月一2010年6月

3、邵阳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编制阶段:2010年 7月一2010年8月

4、评审报批阶段:2010年9月一2010年12月

邵阳市科技局

2010年4月14日

上一篇:旅游度假地下一篇:钢材购销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