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市金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精选8篇)
“十二五”时期,是辽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是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金融业支持经济振兴,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编制和实施金融业“十二五”规划,对明确我市金融业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指导未来5年的行业发展,支持辽阳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辽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二五”时期金融业的发展基础和存在的问题
(一)支持金融业发展的协调服务机制初步形成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强化了市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的职能和人员编制,并要求各县市区相应设立金融工作办公室,形成上下对口,市县(市)区联动的金融工作体系。建立了新增贷款指标监测、分析、考核体系,开展以新增贷款为重点的全市金融运行情况分析。形成了新增贷款定期调度制度,了解掌握各银行机构贷款投放进度,及时解决投放障碍。利用银企、银政对接会和重点项目通报会等形式,每年组织多次银企、银政对接,向银行机构提供我市重点项目和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名单。结合省政府对我市新增贷款考核指标,研究我市银行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奖励办法,引导和激励银行机构扩大信贷投放,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二)全市银行业存贷规模持续扩张
2010年末,全市银行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35亿元,是“十五”末期的2.3倍,“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7.9%;各项贷款余额528.4亿元,是“十五”末期的2.5倍,“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0.1%。贷款增速超过存款增速,贷款增速和贷款增长额创造我市五年计划(规划)有史以来的最好记录。银行机构存贷比达到63.3%,较“十五”期末提高5.4个百分点。
(三)银行业金融资产质量明显改善
加强不良贷款清收工作,开展不良贷款打包处置、装备制造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等一系列清收工作。在有关部门和债务企业的积极配合下,辽阳市工行于2009年4月恢复信贷经营资格。“十一五”初期,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49.6亿元,占比23.4%。截
至2010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46.3亿元,占比8.8%,呈现不良贷款总额和比例双下降趋势。
(四)地方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农村信用社改革有条不紊进行,已获准发行中央银行票据4.3亿元,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辽阳市商业银行更名辽阳银行,为辽阳银行由地域性城市商业银行向区域性乃至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转变,实现跨区域战略合作发展,在更广的范围内开展业务奠定了基础。辽阳银行已发起组建2家村镇银行,截至2010年底,2家村镇银行贷款余额达到1.7亿元。2009年下半年,成功引进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辽阳支行是浦发银行沈阳分行在省内成立的第12家分支营业机构,是浦发银行在辽宁省设立的第一家异地分支机构。2010年,浦发银行新增贷款7.5亿元,贷款余额达到8.8亿元。
(五)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取得重大成功
全面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积极引导民营骨干企业创建小额贷款公司,引导民间资本支持中小企业和“三农”发展,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截至2010年底,已有15家小额贷款公司获批开业和正常运营,注册资本合计5.9亿元。试点期间全市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10.2亿元,其中向农户等个人累放贷款2.5亿元;贷款余额达到5亿元,其中为中小企业贷款3.8亿元,成为小企业和个人获得贷款的重要渠道和全市金融业的重要补充。
(六)融资担保公司迅速发展
全市融资性担保机构达到13家,其中市属5家,县(市)区属8家。新成立上报省金融办待批复1家。其中,市属5家担保机构担保额4亿元。目前,全市正在开展融资性担保机构规范整顿,年底前完成自查规范、现场检查、重点整改、总结报送四个阶段工作任务,对近三年从事融资担保业务、至规范整顿期结束仍未达到核准条件的融资性担保机构,经申请,可给予1年宽限期,宽限期内,不得新发生融资担保业务。未通过省政府金融办核准的担保机构今后不得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
(七)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工农中建等国有商业银行尽管贷款投放意愿增强,信贷投放力度逐渐增大,但受制于国家调控政策和贷款权限约束,在信贷市场拓展和服务方面受到了很大制约,各国家商业银行存贷比偏低,对地方经济支持力度仍需提高。全市金融机构信贷投放仍不平衡,地方金融机
构信贷风险偏大,辽阳银行和农信社贷款余额合计达到275亿元,全市占比达到52.6%,而存款占比仅为44%。地方金融机构的存贷比接近监管警戒线,地方金融机构在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重大项献的同时,也集聚了更多信贷风险。此外,金融组织体系有待完善,银行机构数量偏少,面向小企业的融资服务水平仍需提升。
二、“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将是辽阳全面振兴的“重要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从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总体形势看,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1.从外部环境看,尽管面临无就业复苏、消费增长乏力、贸易保护风险等制约,但全球经济仍将缓慢复苏。从国内形势看,人口红利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将继续支持经济增长。目前,市场流动性收紧趋势明显,进入加息周期的可能性较大,总体利于金融业稳健发展。从省内环境看,辽宁振兴将步入快车道,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金融业的大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2.从内部环境看,尽管辽阳经济的总体规模偏小,城市化水平不高,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工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但辽阳经济已经形成高速发展惯性。辽阳作为沈辽鞍营经济带的重要连接带,建设全域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产业特色化的优势明显,“十二五”时期,辽阳将进入工业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城市建设组团全面开发,经济加速崛起的新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将为金融业的大发展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
3.从行业自身看,辽阳银行业金融机构总体存贷比偏低,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伴随着辽阳经济的持续发展,大批民营企业规模和效益迅速扩大,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大批优质客户。民营企业走向域外,也为辽阳金融业发展提供了加强域内外合作,扩展发展空间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十二五”金融工作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定的货币政策,切实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全力支撑辽阳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深化金融各项改革,推进现代金融体系建设,提升金融创新能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进一步提高金融运行质量和效率,在辽阳振兴中实现金融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发展目标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实现年增长率20%;各项贷款实现年增长率18%。预计2015年末,全市银行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00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200亿元。
金融资产质量明显提高,信贷结构明显改善。不良贷款总额和比例要继续实现双下降。金融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功能更加齐全。积极引进股份制银行,继续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加快培育村镇银行和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
社会信用意识明显增强,金融生态环境全面优化。政府关联类不良贷款全部清收完毕,信用体系初步建立,金融风险有效防范。
金融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地方金融机构规范发展。地方金融机构现代企业制度更加完善,有效控制信贷风险,资本充足率达到监管标准。
四、重点任务
1.健全金融组织体系,完善多层次、多元化金融服务。不断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有序扩张金融机构的种类和数量,促进金融的集聚发展,全面增强金融机构的整体信贷投放能力。积极支持国有商业银行优化营业网点布局,丰富金融产品,提升融资服务水平。积极引进更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辽阳设立分支机构。支持辽阳银行跨区经营和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的发展。
2.继续保持信贷稳定增长,加大金融支持地方经济的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进一步扩大信贷总量,为辽阳的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水平提升提供有力支持。建立全市信贷工作长效机制,建立信贷调度制度,组织银企、银政对接,搭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加强对各县(市)区贷款指标考核,制定信贷融资工作考评办法。借助“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试点契机,建立辽阳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探索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模式、新方式,形成有效服务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网络。到2015年,实现贷款余额突破1200亿元,年均增长18%。
3.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快建立金融生态建设协调机制,积极推进金融生态建设,大力培育社会诚信意识,加强社会诚信教育,增强市民信用观念,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诚实守信精神。加快推进征信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以政府信用为保障,企业
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的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加强与金融监管机构和行业协会的合作,依法加大对不讲信用,恶意逃废金融债务的企业和个人的惩治力度,维护金融机构、投资人、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推进我市不良贷款处置工作,积极探索处置不良资产的有效方式和可行机制,化解不良资产,减少不良资产存量,降低金融风险。
4.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小额贷款行业,促进行业规范发展。继续做好开办小额贷款公司的宣传、发动工作,加强筹建和开业指导,建立和完善小额贷款公司监管体系,做好小额贷款公司申报初审、后续监管、风险防范等各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工商、人行、银监、公安等部门切实履行监管职责,落实监管责任,加强监督检查和协调配合,督促小额贷款公司合法经营。对发生非法集资、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小额贷款公司,一经查实,立即吊销其营业执照,追究公司主要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同时报请省金融办取消其小额贷款公司资格。加强小额贷款公司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政策和业务水平,提高小额贷款公司的综合竞争力。引导小额贷款公司重点投向“三农”和县域微、小企业,缓解融资难的问题,真正发挥小额贷款公司在农村金融体系应有的补充作用。到2015年,小额贷公司贷款余额达到10亿元,年均增长15%。
5.大力发展融资担保,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加强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规范发展融资性担保机构。抓好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市场准入和规范整顿工作,鼓励民营资本进入融资性担保行业。对通过省金融办审查合格进行核准批复并得到许可证的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情况实行监测、调度,及时掌握运行情况,发现和解决出现的问题。引导融资性担保机构与中小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进行贷款对接,支持担保机构加快发展,进一步增强融资性担保行业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微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能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到2015年,全市融资担保机构担保总额达到10亿元,年均增长20%。
6.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壮大,形成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规范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在稳定本地市场地位的基础上,支持辽阳银行跨区经营,设立分支机构和参股组建村镇银行,稳步扩大信贷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增强盈利能力,形成地方银行品牌。通过大力支持地方机构增资扩股,发行次级债券和改制上市等方式,提高资本充足率,建立持续的资本补充机制。支持辽阳银行、农信社做优、做大、做强,不断增强地方金融区域聚集能力、辐射能力,成为主要面向中小、民营和高科技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成为辽阳市中小企业融资和“三农”融资的主力军。进一步加大对辽阳银行和农信社不良贷款清收的支持力度,提高信贷资金质量,化解地方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维护区域金融安全。
《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201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有关文件编制。
《规划》分为9章, 在回顾“十一五”时期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 分析“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 提出了“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政策措施。从完善金融调控、优化组织体系、建设金融市场、深化金融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维护金融稳定、加强基础设施等7个方面, 明确了“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重点任务。
《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主要目标, 一是金融服务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
二是金融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 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显著提高。
三是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 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明显进展,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逐步实现, 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
四是金融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 大型金融机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完善, 创新发展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五是金融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 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 支持科技创新和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
中国人民银行9月17日发布《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确定了“十二五”时期金融改革发展总体目标。根据规划目标,“十二五”时期,我国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保持在5%左右。
发改委鼓励试点保障房建设项目收益债
国家发改委日前鼓励各地开展项目收益债试点,为基础建设等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其中,鼓励各地在企业债发行中积极稳妥开展金融产品创新,探索在保障房建设领域开展项目收益债试点。
国内艺术品份额交易仅剩天津文交所
泰山、郑州、成都三家文交所先后宣告取消艺术品份额交易,至此,国内仍在进行艺术品份额交易的仅剩下天津文交所。曾经轰轰烈烈的艺术品份额交易,正在退潮。
中国嘉德香港首拍4.55亿港元收槌
这场内地主要拍卖公司首次在香港独立举办的拍卖会的总成交价为拍前估价的2.5倍,近10件拍品过千万元成交。其中名家收藏的齐白石1922年设色纸本《山水图册》以4600万港元夺得全场头筹。
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发布
福布斯杂志发布2012年中国富豪榜,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以100亿美元净资产重登首富,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是百度李彦宏和万达王健林。据统计,今年排名前100位富豪的总资产比上年缩水了7%。
保利三天在沪拿地近百亿
根据《建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南平市“十二五”档案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部署,为推动全市档案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为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服务,特制定建阳市“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档案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市档案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档案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档案服务为主题,以国家档案资源建设为核心,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重点,以档案法制建设为保障,以档案人才队伍建设为依托,以培育发展档案社会化服务体系为补充,不断增强档案部门服务各项建设事业的能力,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经贸强市服务。
1、档案事业发展环境得到优化。市委、市政府将档案工作要求纳入潭委(2008)03号《关于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意见》文件中去,做到与其它工作一起同部署、同安排,强调要“完善落实村务公开,做好重要村务活动和重点村政建设文件材料的收集归档工作,依法建立健全村级档案管理制度”。市委办、市政府办联合转发了上级《关于加强新时期档案工作的意见》;市有关部门联合转发或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意见》、《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心试点村档案工作的意见》等,有力促进全市档案事业发展。市档案馆事业经费开始列入市财政预算;档案专、兼职队伍建设得到充实和加强。档案“五五”普法宣传教育工作顺利通过省、南平市的检查验收。
2、市档案馆基础业务建设得到进一步夯实。认真组织学习和执行《档案馆工作规范》,在调整配强专业人才的基础上,按照平时抓、夯基础、抓规范化管理的原则,认真开展有关工作的自查自测和补缺补漏、整改整治活动,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是进一步规范了馆藏档案实体的安全管理利用制度;进一步健全了档案移交接收的质量验收及有关后续管理责任制度。重新编制了档案馆全宗情况备考表,制定健全了档案接收计划、接收名册和接收范围,理顺了一些全宗目录号、案卷目录号、全引目录号和有关存放示意图及部分检索目录不清、不全问题。同时,认真组织开展有关档案的接收和保护工作,“十一五”期间共接收了6199卷各类档案,其中:文书档案2629卷;设备和雷公口电站工程档案356卷;现行文件540件等。而且,还征集接收到了1949年建阳解放时南下干部进驻建阳实景照片、麻阳斋诗词、麻阳随笔、石矶诗词、秋枫集、建溪翁诗文稿、书林楼简介等一些反映建阳地方当代特色文化和具有地方特定历史情况的珍贵资料(如建阳大典和蓝氏族谱等)计12册(张);接收破产企业寄存档案522卷。进一步改善和充实了馆藏内容。安排破损档案抢救586卷(其中土地清册档案550卷、民国档案32卷、珍贵资料3册),修裱完成有关虫蛀破损页面累计约9.4万页。开展珍贵档案鉴定工作,《潭溪黄氏重修宗谱》被列入首批福建省珍贵档案文献名录。
3、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得到持续加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第8号令,全市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编制、审批工作,79个相关单位已有77个完成,编制审批质量基本达到省局要求。5年来完成有关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登记30项,组织开展有关执法专项检查5次,监督指导各级各部门单位和有关社会组织档案业务建设100余场次。完成全市城关16个社区的建档合格认定工作,合格认定率达100%;全面启动党政机关档案年登记工作,2010全市已有94个副科级以上单位依法向市档案局办理了有关年登记手续。市邮政局顺利通过国家企业档案管理二级达标单位验收;市人行、建行、国税、公路局4家单位和12个基层公安派出所档案业务建设通过“省级先进单位”考核验收。有20个市直有关部门开展了文书立卷改革,采用新标准按“件”整理档案。
4、档案信息化建设得到加强。在市政府的关心下,从2006年起,“项目(二期)”的有关平台建设20万元资金已分三年拨款到位,所需各种软硬件的选购、安装应用也按逐步落实完成,并于2010年在南平市档案系统内首家顺利通过有关平台综合管理系统的总装、调试和省局组织的技术初步验收。馆藏档案的文件级目录数据库著录工作分有序推进,在市委和市直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省局部署的三个阶段目录数据库建设基本全面完成并顺利通过省、南平市档案局的检查验收,开始全面投入日常应用工作,基本适应了新形势下市档案馆的日常管理和社会公众对智能查找利用馆藏有关档案的工作需求,极大的提高了档案利用的查全率、查准率和工作效率。此外,市档案局(馆)门户网站建设和市档案馆政府公开信息查询管理系统建设的基本完成,进一步改善了我市档案事业的发展条件。“网站”工作自2008年底试开通以来,已陆续对外发布有关文件和信息38篇、发布有关宣传照片2张,点击率达2535人次。
5、市档案馆的新馆筹建工作全面启动。根据新时期中央对原苏区县档案馆建设的有关政策支持和一些市政协委员的提案意见,市委、市政府已先后通过有关会议,决定在城关童游火车站站前小区建造一座政府综合楼,来解决新馆的有关建设问题。目前,我市新馆建设项目已被纳入“十二五”福建省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规划,有关新馆建设的用地审批已经落实,综合楼平面图绘制初稿已经完成,新建馆库大楼的可研报告、环评等部分前期工作已经完成。
6、档案公共服务取得明显成绩。2006年以来,共接待机关和社会有关方面查档服务3301人次,开放利用各种馆藏档案4281卷,利用各种文件资料5588件,复印9691份。同时,接待利用政府公开信息文件82人次,84份文件。接待利用有关资料11人次36册,复印、抄、拍69页。各类馆藏档案和政府公开信息的集中开放利用,既为全市各级机关、有关方面查考情况、编史修志和申报“原中央苏区县”提供了原始凭证,也为广大群众在依法了解、核实有关政策规定和工资、年龄、插队、入伍、林权、房产、婚姻关系等等社会需求方面带来了方便,为维护社会稳定、改善民生条件、解决有关历史遗留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通过“政府公开信息查阅中心”、“现行文件服务中心”对外开放政府公开信息84件次。通过福建省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阳市档案局网站,上传我市有关政府公开信息电子文件共437件,政府公开信息总点击率为6464人次。
“十一五”期间我市档案事业取得了一些成绩,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二是档案工作的业务基础比较薄弱;三是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档案法制意识有待提高;四是档案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等。这些问题都要靠转变档案事业发展方式,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加以解决。
二、指导思想
按照省、南平市“十二五”档案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和建阳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着力构建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和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全面加强“五位一体”综合档案馆建设,推动我市档案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经贸强市提供强有力的服务。
三、发展目标
加快档案事业发展,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档案工作体制与机制,进一步增强我市档案依法行政能力;推进市档案馆新馆库建设达到国家有关规范和标准,新增档案馆建筑面积2千平方米;馆藏各种档案数量增加40%;档案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市档案馆馆藏重要档案全文数字化覆盖率达50%以上,市直机关、事业单位移交档案目录数字化率达100%,各类重要电子文件归档率达50%以上;充分发挥档案馆和档案网站的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规范政府公开信息查阅场所建设,加大档案开放力度,深化档案信息和本市政府公开信息的开发与共享,提高服务成效;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争取全市30%以上的行政村基本健全档案工作机制,80%以上的农村实现网络、光盘、纸张等形式的档案信息共享,其中,70%以上的乡镇和村实现网络形式的档案信息共享;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档案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加强档案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提高档案安全保障能力,确保档案实体与信息安全。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档案公共服务建设。围绕发展大局,主动为各级党委政府、各行各业和人民群众提供档案服务,努力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依法及时收集、整合政府公开信息,做好查阅服务工作。优先整理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档案资源信息,建立一批民生档案专题数据库,运用现代网络手段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档案利用服务。积极推进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强涉农档案资源和涉农有关政府公开信息的整合和共享,通过网络、光盘、纸张等各种形式让广大农民群众足不出村就可以查阅到党和政府的公开文件和档案信息。加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力度,加强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积极采取有关措施,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档案文化需求。
(二)加强市档案馆新馆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省发展改革委、省档案局关于转发“国家发改委、国家档案局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的通知”(闽发改社会[2011]117号)精神,按照《档案馆建设标准》、《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等有关要求,扎实推进市档案馆的新馆建设工作。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新馆的有关建设任务,努力把新馆建设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本市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电子文件中心“五位一体”的综合档案馆。
(三)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按照已经修订的市档案馆接收范围,全面依法部署安排市属有关单位2005年以前有关档案资料的进馆移交工作,加大对各种门类和载体档案的接收力度,实现部分重点单位电子目录、全文数据与纸质档案同步进馆。开展“城市记忆工程”,全面收集重大活动、重点项目建设、改制和破产企业以及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房地产、农业农村等涉及民生领域的档案。加强地方特色档案、重大活动(事件)档案和著名人物档案以及散存在民间的珍贵档案资料的征集工作,丰富档案资源,优化馆藏结构,努力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
(四)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积极宣传贯彻《电子文件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市直有关单位归档电子文件的规范化建设与监督指导,确保电子文件(档案)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大力推进档案目录数据库、多媒体档案数据库和档案原文数据库建设,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市档案馆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初步达到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要求。
(五)加强档案基础业务建设。加强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等档案工作的监督与指导。按照国家档案局第8号令的要求,在市直有关单位全面督导执行已审批的“归档范围保管期限规定”。加强《企业档案工作规范》的宣传贯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对国有企业档案工作的监管,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广泛开展。深化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积极推进“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建设。继续推进市档案馆规范化建设工作,努力创建国家级档案馆。扎实做好重点建设项目、重大活动以及民生领域的档案工作。
(六)加强档案安全建设。建立健全档案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档案安全责任机制,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档案安全保密教育和专项督查,提高档案安全管理水平,完善档案安全体系。加大档案安全投入,配备完善有关安全设施设备,提高全市档案馆(室)安全保障水平。修订完善档案安全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提高我市有关档案馆(室)抵御自然灾害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防止发生档案安全事故。加强档案信息系统和档案网络安全技术防范管理,确保档案数据及档案网络设施设备安全。加强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审查与管理,确保档案信息安全。完成国家和省级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项目任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优化环境。
各乡镇(街道)、市直有关单位依法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切实把档案工作纳入机关部门重要议事日程和本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定期检查了解档案工作的落实情况,及时研究解决档案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依法解决好档案基础设施,国家档案资源和档案信息化建设等问题,保障本地或本部门各类重要的档案资源都能依法得到集中和安全管理利用,保障一些已经面临损毁的重要档案资料都能得到妥善保护和抢救。
(二)突出主体,项目带动。
“十二五”时期,要充分利用中央支持苏区县档案馆建设的有关优惠政策,基本完成市档案馆新馆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同时,要大力推进我市档案馆的数字化建设工作,按照《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和数字档案馆“收、管、存、用”基本功能要求,系统规划设计并建成以“馆藏档案数据库”为基础、以各类档案网络和应用系统为平台、以数字档案数据“接收中心”、“管理中心”、“灾备中心”、“共享中心”为核心建设内容,实现数字档案的采集、管理、共享等业务功能网络化、自动化的新型数字档案馆。同时,要结合开展珍贵档案价值评估和评选工作,加快对馆藏有关重点档案的抢救修裱,并努力改善保护条件,使之得到永久保存。
(三)依法治档,提升水平。
自觉接受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检查,依法开展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和专项督查,规范档案执法行为,提高档案执法监管水平,促进档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贯彻落实。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档案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档案法制意识,营造有利于档案事业健康发展的法制环境。
(四)人才强档,开拓创新。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大力弘扬进取精神、拼搏精神、敬业精神和自律精神。积极营造崇尚学习的档案工作氛围,引导全体档案工作者学习各种知识特别是最新档案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业务技能。同时,继续实行档案工作人员全员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开展多层次、富有实用性的档案继续教育,着力培养档案业务骨干,着力为企业社会档案人才培训提供帮助。注意引进和培养一些复合型、专家型、技能型的专业人才,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五)强化责任,督促落实。
耒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10年12月20日)
一、2010年和“十一五”工业经济工作回顾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工业战线上的干部职工同心同德、奋力拼搏,抓住国际经济复苏的有利时机和全国经济企稳向好的发展态势,围绕工业三年“倍增计划”,大力实施“一二三工程”和“规模以下企业成长工程”,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工业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
(一)谋项目,保工业经济增长。我们咬紧项目建设不放松,继续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各项工作,保持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抓手。
5、6月份,局长、党委书记钟文光身先士卒,两次率耒阳酒厂负责人等远赴贵州进行考察、洽谈,为“张飞酒”进行品牌招商,与当地老板达成了合作协议,相关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中;8月份,组织开展了工业项目“百日攻坚”活动,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全年可完成工业投资65.73亿元,同比增长60.5%,南方水泥二期工程、南阳鞋业、东锆新材料等重大工业项目正式投产,楠木山矿井改建、富泰锰业、非晶硅电薄膜等项目进展顺利。全年新增规模企业18家,累计达148家,可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342.24亿元,同比增长51.8%;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124.48亿元,同比增长45.1%;完成工业税金11.89亿元,同比增长41.5%。
(二)重服务,强工业经济支撑。一是强化平台建设。成立耒阳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打造成集融资服务、市场开拓、品牌展示、信息交流和政策咨询等多功能一体的平台。
二是强化土地保障。积极协调国土等部门,着力抓工业用地公开出让工作,全年完成工业用地出让3600多亩。大力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拓展中小企业发展空间,全市标准厂房新完工2万多平方米,8个市级示范标准厂房项目建设和企业入驻取得新进展。
三是强化金融支持。积极搭建政银企沟通交流平台,与耒阳市人民银行联合下发《关于做好规小企业信贷服务大力推进上规模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举行全市规小企业融资座谈会,收集准备50个资金需求项目,涉及资金1亿多元,向金融部门进行推介,为企业办理动产抵押19宗,帮助企业融资达18218.86万元;采取股权出质的方式为企业融资5350万元。
四是强化电力支撑。制订了《2010年耒阳市电力迎峰度夏有序用电方案》,落实电力需求侧管理等有序用电措施,主动参与协调帮助解决电网建设过程中受阻问题,完成电煤65万吨,推进调煤保电工作,全力保障我市社会各行业对电力需求。
(三)抓创新,促工业经济转型。一是优化技术创新平台。扶持成立耒阳市农机企业共性技术中心,加强行业技术合作和动态管理,争取培育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组织召开中小企业高新技术洽谈会,实施产学研合作重点项目27个,对接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活动,促进技术协作或转让。
二是积极培育产业集群。对农机、家具、大理石、电线等传统优势产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园区建设、网络扩展、资本运作等方式,抓好龙头企业的整合重组,实现“强强联合、以大带小”,加快形成特色鲜明、成长性高、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三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装备制造产业的产业链进行分解细化,选择适合耒阳的关键配套零部件,鼓励企业加入山河智能协作配套体系,抢占装备制造制高点;制定出台新能源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推进LED电子、太阳能非晶硅光伏项目建设进度;新材料产业充分发挥我市电谷优势,重点向东锆新材料领域倾斜,促进原材料产业转型提升;成立了耒阳市物联网创业园建设领导小组,制订了《耒阳市物联网创业园建设方案》,从资金、人才、土地、税收等方面对物联网创业园建设给予全方位支持,是湖南省首家启动的物联网创业园,正进行土地报批工作,首批入驻的企业认定工作已启动。
(四)强节能,调工业经济结构。一是加大宣传,提高全民节能意识。认真组织开展2010年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举办了耒阳市企业节能管理知识讲座,积极推广高效照明产品,推广销售节能灯5万只。
二是履职尽能,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35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完成了5家企业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有10个新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改造)项目通过节能评估与审查,建立了耒阳市节能降耗重点项目库,筛选了12个重点节能改造项目。
三是突出重点,实施传统产业提升工程。加大煤炭资源整合力度,加快煤矿企业重组,对产能在3万吨以下矿井兼并或技改扩能,全市新组建78对矿井;同时,加大煤炭清洁利用力度,煤炭选洗加工率从28%提高35%,可节省原煤13%。严格国家产业准入标准,开展冶炼企业整治专项行动,淘汰落后产能,铁合金企业从32个下降到14个,遥田镇的冶炼厂下降一半,组建7个产值过5亿元、税收过千万的冶炼企业。加快水泥产业结构调整,以新型干法生产全面替代落后产能,南方水泥兼并方宇建材,水泥企业从5个减少为2个,新型干法产能比重可望达到95%以上,水泥产量超过300万吨,同比增长200%。全年单位规模工业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2.9%,化学需氧量累计下降21.5%,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下降18.4%。
“十一五”期间,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工业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围绕经济转型这个中心,采取了一系列转方式、调结构举措,使耒阳工业走上了加速发展的道路,成为耒阳工业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为“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标志是:
(一)在增长方式上,由外延粗放向内涵集约转变。工业在速度、质量、效益上实现和谐发展,“十一五”期间,工业技改投资189.24亿元,年均增长45.33%,技改装备和工艺达到衡阳市先进水平,规模户均产值由2005年的0.93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2.31亿元,出现了一批在衡阳市、湖南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生产规模大、竞争能力强的重点骨干企业,迅通铁路器材是我国南方最大、全国第三的铁路道岔生产企业,润涛生物是我省最大的糖醇生产企业,金拓天是我省三大油茶加工企业之一,新华防火门是我省最具技术优势的门类生产企业,东兴水泥是衡阳市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自主创新有显著进步,有52家企业与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院校签约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21件产品享有专利,新华防火门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迅通铁路器材制造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AT道岔生产线达到国内技术先进水平,绿海粮油生产的绿海有机米成为上海世博会湖南馆唯一特许礼品米;金悦世纪能源、新华防火门、绿源油茶、诚松冶炼、润涛生物等13多个工业企业建立了技术中心或实验中心。名、优、特、新产品不断出现,新增金拓天等省级品牌2个,绿源油茶等衡阳市级品牌4个,居衡阳市各县市第一。
(二)在产业发展上,由一业独大向多元并举转变。2005年,能源、冶金、建材、化工、机械制造、轻工、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分别完成产值36.4亿元、9.8亿元、3.6亿元、5.4亿元、3.6亿元、3.8亿元、8.4亿元,分别占工业总产值的51.4%、10.8%、3.6%、5.3%、3.6%、3.7%、9.3%。十一五”期间,改造提升煤炭产业。兼并关闭小煤矿,组建开元煤业、东冲、明冲等大集团实现规模开采、集约开采、效益开采;延伸煤炭产业链条,引导煤炭业主由单纯开采原煤向煤炭洗选等精深加工发展,煤炭入洗率由2005年的不足5%提升到2010年35%以上。冶金、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在政策调控和金融危机的倒逼作用下,三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速低于规模工业4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比重下降3个百分点。加工制造业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增长30.9%,实现增加值16.62亿元,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5.43%。成功引进建设了博多电子、金悦世纪能源、富鑫环保、润涛生物、东锆新材料、美奥特科技等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常发展,预计到2010年实现产值58.18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的18%。
(三)在工业布局上,由城乡非均衡向园区集群转变。利用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在107国道和S320线上,打造“长藤结瓜”工业走廊,夯实发展平台。按照“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进行园区标准厂房、道路、电力、通讯、给排水、绿化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园区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五年来,累计完成建设面积18.8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入20亿元,共利用资金40.5亿元。经济开发区进一步发展壮大,园区内现有企业达54家,2006年以来实际利用资金29亿元。2009年,园区内实现工业总产值32.02亿元,工业增加值12.30亿元,上交工业税金9600万元,占全市工业税金的11.57%。2010年预计将完成工业总产值33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2.5亿元,上交工业税金1亿元。余庆冶金工业园2008年建成,5家企业陆续进入园区生产,2009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38亿元,工业增加值0.4亿元。2010年预计将完成工业总产值1.8亿元,工业增加值0.6亿元。公平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小水建材工业园、灶市大理石加工园、哲桥红太阳家具工业园等一边建设一边生产,哲桥机械制造工业园、蔡伦科技工业园等正加紧规划建设,“长藤结瓜”工业走廊雏形已就,并将成为耒阳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2010年,全市各工业园区或集中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95亿元,占规模工业比重的30%以上。
(四)在发展理念上,由金山银山向绿水青山转变。“十一五”期间,秉着“抓发展就是抓项目,抓科学发展就是抓大项目、好项目”的指导思想,“项目建设年”和“企业服务年”活动扎实深入开展,大力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打造工业投资洼地,招商引资进一步扩大,共引进工业项目423个,实际利用资金57.6亿元。一石天实业、博多电子、钜旺鞋业等,一大批投资过千万、过亿元的大项目、好项目纷纷落户。2006年,规模工业企业总数达86个,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86.24亿元,上交税金3.75亿元,对财政贡献达57%;2010年,规模工业企业达148个,预计全年将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342.25亿元,上交税金11.2亿元,对财政贡献达70%。
2007年,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发展理念,把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摆在重要位置,加大节能降耗工作力度,毫不手软地关停了阳光金属再生、湘安钢铁、耒阳市佳诚铁路水泥厂等21家高耗能企业,淘汰落后产能158.8万吨。通过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余热、余压、尾水、废渣等的综合利用,节约煤、水等资源,削减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十一五”期间,共节约55万吨标准煤和3000万吨水,消耗工业固体废料620万吨;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356万m3,节约耕地1650亩;推广应用散装水泥150万吨,节约包装袋60万条;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66.8%,化学需氧量下降61.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58.4%。
(五)在发展主体上,由非公为主向全民创业转变。“十一五”期间,市直工业企业改制进入攻坚扫尾阶段,2005年,基本完成改制的市直工业企业有10户,占总数的56%,有64家规模以上非公工业企业,占总数的16%,完成非公工业产值73.58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71%;2010年全市有17家市直工业企业基本完成改制,占总数的80%,有140家规模以上非公工业企业,占总数的94%,可完成非公工业产值303.15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89%。2008年以来,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加大全民创业的力度,“全民创业”活动以燎原之势全面铺开,累计新增个体工商户和企业1400家,其中99%以上是中小企业,新增就业1.9万人。2010年与2005年相比,全市税收过500万元的工业企业有39个,新增29个,其中28个是非公中小企业;税收过1000万元的工业企业有11个,新增7个,其中6个是非公中小企业。全市75%的工业专利、85%的技术创新和95%的新产品和著名商标,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已成为市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增加就业的主渠道。
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市工业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起支撑作用的还是资源性产业,煤炭产业提供的税收占整个工业税收的50%,转型压力大;二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企业竞争优势不足;三是产业的集聚效应还不明显,成配套能力和研发能力薄弱;四是部分中小企业比较困难,有些企业亏损严重,经济运行质量不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尽快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工业规划和2011年重点工作安排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和省、市“十二五”规划为纲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四化两型”决策精神,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紧紧围绕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这一主线,以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为契机,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把过重的传统产业调轻,把过低的产品技术结构调高,实现由采掘业向加工制造业转变,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粗放型向集约型、科技型转变,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特点鲜明,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湖南省加工制造业强市和重要能源基地。
(二)发展原则
1.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原则。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加快以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水平,努力实现我市加工制造业跨越式发展。
2.自主创新与机制创新原则。按照“企业主体、资源共享、重点突破、跨越发展”的方针,完善企业自我创新体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强化核心技术培育,把制造与研发结合起来,引进与吸收结合起来,技术升级与产业升级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工业核心竞争力。鼓励和支持央企或上市企业(集团)在耒扩大投入,发展国家战略新兴产业;调动各类企业、各种所有制经济参与加工制造业发展的积极性。
3.集约发展与集聚发展原则。围绕优势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加大投入,重点扶持,培育和壮大一批著名品牌和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带动和吸引配套关联企业扎堆,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引导资本、技术和项目向各类园区集中,提高土地利用率,有效聚集科技、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推进产业集聚;将优化产业布局与加快推进城市化结合起来,强化产业特色和专业化协作配套,促进与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产业协调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
4.节能减排与持续发展原则。统筹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与山水竹生态城市建设、统筹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科技进步,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节能、节水、节约利用资源材料,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发展目标 1.总量目标
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3%, 到2015年实现900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到2015年实现300亿元;工业税收年均增长30%,到2015年实现38亿元(含国税地方分成),对财政贡献达75%。2.产业目标
发挥产业比较优势,建设湖南省加工制造业强市和重要能源基地,2015年形成能源为基础,冶金、化工为主导,机械、电子信息为重点,建材、轻工、食品医药为支撑的速度快、效益好、后劲足、结构优、素质高产业体系。3.企业目标
培育引进一批企业,年新增工业企业30个,2015年工业企业总数达550个;发展壮大一批企业,年新增规模企业18个,2015年规模企业达248个,规模工业产值突破700亿元,年均增长25%,年销售收入过30亿元的企业1个、5—30亿元的20个、过亿元的企业100个;创造一批名牌企业,中国名牌3个、湖南省名牌10个、衡阳市名牌30个。4.创新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投入500亿元,年均增长30%;技改投资达350亿元,年均增长35%;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或行业技术研发中心2个,省级技术中心5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达15%左右。5.节能减排目标
万元规模工业产值能耗比“十一五”末下降30%,工业固体废渣利用率、工业企业重复用水率均达到95%以上,建设70个资源开采、加工制造类循环经济型、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企业。6.园区目标
按照“长藤结瓜”工作思路,在交通发达、产业基础好的乡镇、办事处兴建工业园区,引导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配置,重点企业、重点产业向园区倾斜,重点建设好物联网创业园、余庆冶金产业园、绿海产业园、水东江再生资源园、红太阳家具工业园、食品药品产业园、湘南大理石加工产业园、农机产业园、哲桥加工制造产业园、湘南皮革制造产业园,打造107、S320两条工业走廊,2015年各类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00亿元,税收过20亿元。7.就业目标
统筹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兼顾技术进步和吸纳就业,在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同时,积极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以加工制造业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为构建和谐耒阳做出贡献,到2015年实现工业就业超过30万人。
(四)工业布局 1.优化城区工业区域:包括水东江、灶市、五里牌、蔡子池、三顺等五个办事处,是我市工业的重心所在,也是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加工制造业的主要载体,主要任务是依托市经济开发区,加快发展轻工、食品加工、电力、战略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配合山水竹园林中等城市建设。
2.提质东乡工业区域:包括竹市镇、龙塘镇、三都镇、导子乡、夏塘镇、南阳塘、大义乡、东湖圩乡、上架乡等乡镇,是我市煤炭工业的集中区,推进煤矿大型改造,建设高产高效矿井,提高产业集中度;实施洁净煤战略,推广煤矸石发电、生产水泥及新型建材,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依托矿区资源,大力发展煤变气、煤变油等高新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带动东部经济发展。
3.升级西乡工业区域:包括余庆乡、南京乡、仁义乡等,是我市冶金和化工的主要集中区,优化资源配置,搞好结构调整,加强环境污染整治,建立生态产业链条,形成循环经济园区体系,带动西部经济发展。
4.发展南乡工业区域:包括小水镇、公平镇、泗门洲镇、黄市镇等,是我市建材、食品医药、煤炭工业的重要基地,利用丰富的大理石、岩石、煤炭和农产品中药材资源,借助京珠高速公路、107线的交通优势,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依托南方水泥、湘南公司等大企业,打造建材、食品医药特色走廊,带动南部经济发展。
5.壮大北乡工业区域:包括哲桥、遥田、新市、大市等,是我市冶金、化工、加工制造的重要基地,整合现有产业,淘汰一批技术、工艺、性能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产品,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优势产品,向精细化、功能化、专用化方向发展,特别是打造湘南地区模具加工制造基地,带动北部经济发展。
(五)发展重点 1.改造提升资源产业
(1)煤炭产业。以建设湖南煤炭生产基地,培育中型煤炭企业集团为主线,积极引导、规范乡镇小煤矿重组、改造、提升,实行规模开采、效益开采、安全开采和可持续开采,鼓励以乡镇或区域为单位,组建10个年产煤80万吨以上的煤炭企业集团;加快煤炭洗选、液化、汽化、焦化精深加工步伐,力争2015年煤炭产值过180亿元,税收13亿元。
(2)电力产业。着力打造耒阳电谷,把煤炭资源与水能资源有机结合,促成大唐耒阳电厂三期工程2台60万KW机组上马,完成耒杨综合利用电厂二期工程建设,建好绿海生物质能发电站,开发衡头水电站,力推白沙电厂扩改,大力发展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 力争2015年电力装机容量达240万KW,产值过120亿元,税收4亿元。
(3)食品加工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满足人们消费需求为出发点,坚持多品种、多式样、多花色的原则,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企业,力争2015年食品加工产值过75亿元,税收18000万元。粮食加工加快绿海产业园建设,由单一大米加工向有机大米、面粉、面条、河粉加工多元发展。肉禽蛋加工支持温氏集团二期工程、东方牧业和新五丰的建设,开展内脏、脂及皮毛、骨、血资源的综合利用,形成养殖、屠宰加工、精深加工、销售、出口一体化的产业体系。乳品制造支持流一乳业向纯牛奶、酸奶、含乳饮料和配方奶粉、功能性奶粉多方位发展。油脂加工搞好油茶改造工程,鼓励金拓天、绿源油茶等企业强强联手,大力发展油茶专用油、多品种营养油、调和油等产品。糖醇加工利用润涛生物进省“小巨人”笼子的契机,争取在香港上市,大力发展糖醇产业,打造华南糖醇生产基地。
(4)特色产业。立足本地文化,挖掘历史内涵,运用高新适用技术改造传统的手工艺和设备,培育骨干企业,大力发展张飞湖酒、红薯粉皮、黄市竹艺等有市场、有品位、有潜力的特色产业,力争2015年特色产值过15亿元,税收12000万元。张飞湖酒延长保质期,巩固和提高市场占有率,向黄酒、保健酒方向发展。薯类粉皮鼓励盛桥薯业大力发展红薯精白淀粉、红薯变性淀粉、红薯方便食品等绿色产品。旅游工艺品充分利用蔡伦竹海的资源和品牌优势,开展竹雕、竹艺、汉白玉精深加工,丰富蔡伦竹海旅游系列产品。2.积极发展优势产业
(1)冶金产业。贯彻落实国家产业发展政策,节能减排、治理环境、综合利用, 扶优汰劣,扩能提质,实现冶炼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力争2015年冶金产值过165亿元,税收7亿元。铁合金支持鸿基铁合金、中达铁合金、长乐铁合金等企业发挥龙头作用,在提高铬系和锰系产品产量品质基础上,增加硅系产品开发,实现品种多样化。有色金属和稀贵重金属从目前的初级产品向开发生产中间、高端产品的深加工发展,由资源消耗型向环保效益型转变,集约开发铜、金、银、铅、铋、铟等有色金属和稀贵重金属,提高产品附加值。
(2)机械制造。加快技术创新和品牌创新,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造精品、创名牌、出效益,把我市机械制造产业做大做强,2015年机械制造年产值过50亿元,税收过2亿元。农用机械支持耒阳轻型耕田机厂、神龙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大力开发适宜江南丘陵地区、山区的各种型号耕整机、插秧机、收割机。输变电设备支持市电线电缆厂和帝宏电线厂、凤凰电线厂进行技术改造,扩大规模,争创省名牌产品。交通装备抓住高铁发展战略机遇期,加快迅通铁路器材AT高速铁路道岔项目建设进度,打造南方重要铁路道岔生产基地;加大对衡竹、耒竹拖拉机组装扩建的引导和扶持, 2015年农用拖拉机生产规模达10000台。模具铸造支持恒海铸业、昌鸿铸造、三才铸造等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模具技术,建好遥哲模具产业园;机件铸造以三河智能为龙头,加快零件铸造产业发展,打造成为湘南地区模具生产基地。
(3)轻工制造。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力争2015年轻工制造产值过60亿元,税收过2亿元。制鞋工业要发挥东江物流中心作用,以钜旺、南阳鞋业等骨干企业为核心,引进配套企业,努力打造一个制鞋产业集群。家具工业发挥交通、区位、人才等优势,努力把红太阳家具城打造为湘南家具产业集群;支持湖南新华防火装饰材料公司做好与欧盟技术对接,加强与美心、盼盼门业的双向合作,大幅提升生产能力。
(4)建材产业。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服务于建筑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加大新型墙体材料和新型建筑装饰材料的产业化力度,2015年建材产值过75亿元,税收3亿元。墙体材料重点扶持紫色页岩砖、灰渣轻气隔墙板、多孔砖、煤矸石等新型墙材企业。大力发展新型墙材产业;水泥产业重点支持建设南方水泥的二期工程4000吨/日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年产水泥400万吨;以泰安、建兴混凝土和龙廷新型建材等为平台,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干粉砂浆、预拌混凝土等水泥深加工产品。大理石产业重点支持湘南大理石加工产业园的建设,大力开发大理石雕刻精深加工工艺,延伸产业链,满足装饰装修行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要求。
(5)化工产业。实施基础化工带动精细化工、发展龙头企业与兴办中小企业相结合的战略,推进产业链招商,把我市建设为技术含量高、集聚效应好的湘南化工产业基地,力争2015年化学产值达60亿元,税收过2亿元。基础化工支持金山化工、金圃化工等重点企业,大力开发化工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精细化工支持金拓天、绿源油茶加大与科研院校产学研联姻力度,攻克提炼技术难关,发展茶皂素等精细化学品。3.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发挥我市低成本的后发优势,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相结合、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规模扩张与结构优化相结合、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重点建设耒阳市物联网创业园,大力发展以LED光电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山河智能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以东方锆业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非晶硅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2015年高新技术企业过60户,产值过100亿元,税收过2亿元。
(六)保障措施
1.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实现项目突破
(1)广辟途径加大招商力度。精心策划包装大理石、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高岭土系列开发项目作为突破口来抓,通过以商招商、上门招商、节会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途径,全方位捕捉市场信息,采取走出去招商和请进来招商的办法,用诚心引客户,用资源引战略项目。
(2)加快项目库建设。成立耒阳市工业项目策划中心,通过市场分析、资源普查、捕捉信息、筛选论证等工作,每年分析、研究、筛选、策划50个以上工业项目,并且从中选出20个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紧密联系耒阳实际且市场前景好的战略项目,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力争每年新上10个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在5000万元、税收5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激励机制
(1)设立工业发展资金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根据《中小企业促进法》和湖南省《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办法》规定,从2011年起,各级政府要设立工业发展资金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专款用于支持工业项目的研究开发、重点项目建设以及重大技术装备改造项目等工作,不断加大对财源型工业项目的资金扶持。
(2)强化新型工业化考核机制。为确保新型工业化工作落到实处,按照省新型工业化考核体系,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坚持对新型工业化每月进行一次调度分析、每季度进行一次考核通报,表扬先进、鞭策后进,查摆差距、及时解决问题。
3.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创建发展平台
(1)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一步到位的工作思路,重点围绕“五通一平”和绿化亮化美化任务,采取统筹安排、统一负责、齐抓共建的办法,确保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的如质完成,为项目入驻创造条件。
(2)建好特色工业园和园中园。各工业园区要发挥优势,有所侧重,确立各自的主导产业,吸引骨干龙头企业入园发展,带动其他配套和相关企业进园发展,形成特色工业园区和园中园。
4.重视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发展环境
(1)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工业队伍。切实抓好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高级技工等人才队伍的建设,重点培养50名企业发展快、后劲足、信誉好、核心竞争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优秀企业家,100名创新能力强、科技成果多、同行公认的科技带头人,1000名爱岗敬业、技术精湛的中高级技工,为工业快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2)建立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制度。成立市企业信用等级评定领导小组,对企业在贷款信誉、产品质量、税收缴纳、经营行为、遵纪守法等方面进行集中联评,建立守信企业激励机制、失信企业惩戒制度和严重失信企业淘汰机制。
(3)切实抓好企业减负工作。每半年对企业减负工作督查一次,发现违犯政策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对于涉及企业的收费项目,属市直部门收费的要在国家法规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从低收取;属省、衡阳市有关部门收取的要积极协调,尽可能从低收取。
5.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
(1)加强对工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成立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领导小组,由书记任政委,市长任组长,市四大家分管工业的领导任副组长,经发、发改、招商、财政、公安、国土、工商、国税、地税、人民银行和经济开发区等部门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加强对全市工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宏观指导、政策制定和措施落实。
(2)坚持现场办公会制度。组织相关部门,坚持每年进行两次企业现场办公会议和项目观摩活动,集中研究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6.固拓宽融资渠道,解决融资难题
(1)建立银企洽谈会制度。由市经发局、人民银行主办、各金融机构和有关项目企业参与,采取集中布展、发布信息、现场签约、座谈讨论等形式,每年定期召开二次银企洽谈会,进一步融洽银企关系,促进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2)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投资担保体系。充分利用市投资担保公司基本金上亿的有利条件,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交流,进一步放宽企业融资担保的门槛,简化手续,优化服务,切实解决企业担保难、贷款难的问题。
(3)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培训、包装绿海粮油、金拓天茶油、万元置业、开元煤业这四个企业,通过深交所创业板平台进行上市融资,对成功上市企业市政府将给予一次性重奖。
7.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后劲。
(1)激励企业自主创新。设立企业自主创新奖和名优品牌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研发机构,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大力加强品牌建设,争创省、国家知名品牌。
(2)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合。鼓励上市企业或央企将研发中心设置耒阳,支持企业广泛开展与高等院所的合作,联合共建研发机构,通过技术联盟、产学研结合等形式加强技术开发能力。重点引导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开发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农机企业成立行业协会,建立统一技术研发中心,实现技术共享。2011年是实施工业“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对整个“十二五”规划的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面临防通胀和加息的宏观调控不确定性,以及原材料、能源价格大幅震荡等不利因素,但是,我国正处于消费结构升级和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的黄金期,市场潜力巨大,内在动力较强,有利于全市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工业经济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宁可把不利因素考虑得多一些,把困难估计得足一些,把准备工作做得扎实一些,以赢得工作的主动权。
2011年工业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十二五”规划,按照“四化两型”的总体要求,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大力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为重点,继续保持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和健康发展,努力使“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有一个良好开端。
主要目标是: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410亿元,增长20%;工业增加值达145亿元,增长16%;实现税收15亿元,增长25%;完成工业投资98亿元,增长20%;规划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14%。
为完成上述目标,应具体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抓项目,重在谋后劲。一要提高工业大项目包装质量。围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对全市带动作用大的重点产业,编制好《耒阳市2011年工业招商引资项目库》,精心包装10个亿元以上项目,20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同时,协同攻关,争取再有10个以上工业项目列入国家、省、衡阳市扶持笼子,确保2011年我市在工业项目建设上有大的突破,国家、省、衡阳市支持资金规模有大的增加。二要依托资源优势,上门招商。紧紧依托我市资源优势,走出去,请进来,捕捉一些与我市产业关联度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动态,主动出击,力争引进2—3个央企和上市企业。三要锁定目标,实施重点招商。认真研究,理清思路,明确目标,重点锁定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对其外迁项目和寻求配套项目实行定向招商。
2.扶企业,重在保增长。继续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着力创优环境,减轻企业负担。一是在增强企业流动性上下功夫。设立工业经济发展资金,给予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贴息和补助支持;联合市人民银行、市工商局及市信用担保中心举办2011市中小企业银企洽谈会,做好银企对接工作,缓解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状况。二是在缓解土地瓶颈上下功夫。积极与国土部门协作,向上争取工业用地指标;同时完善我市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千方百计盘活存量土地和闲置土地,全力保障重点用地企业、项目的供应。三是在产品市场开拓上下工夫。充分利用各种节会展览机会,做好我市企业产品的宣传包装、产品展示、产销衔接等系列工作,帮助企业拓展市场销售渠道。四是在骨干企业培育上下功夫。对列入我市重点培育的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从发展规划、要素配置、财政奖励等方面激励企业在新起点上再创业;辅导金拓天、万元集团、绿海粮油等企业创造条件争取上市;积极支持、引导规下机械加工制造企业入园发展,技改升级,力争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2户。
3.优创新,重在调结构。一是提升产业信息化水平。贯彻落实“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方针,加强高消耗、高污染行业信息化改造,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节材、节水方面的应用;积极推进煤炭、电力、冶金、建材等重点产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产业竞争力;鼓励开元煤业、南方水泥耒阳公司等企业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率,对达到湖南省级及以上信息化示范标准的企业,予以奖励。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建设。依托农机、家具等产业集群,整合各企业的研发力量和公共服务资源,加快形成全市开放共享的农机、家具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三是大力推进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大宣传力度,多手段、多角度对耒阳区位优势、政策优势、人才优势、成本优势等方面进行宣传,让更多创业者、投资者了解耒阳,吸引更多的外地企业和人才来耒投资兴业,努力营造耒阳最适宜物联网发展的形象;主动深入企业,帮助东锆新材料、太阳能非晶硅电薄等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安排专人为企业做好“战略性新兴企业”认定工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沈阳市“十二五”规划重大课题研究工作方案的通知
(沈政办发[2009]47号)
市政府有关部门: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沈阳市“十二五”规划重大课题研究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六月二十三日
沈阳市“十二五”规划重大课题研究工作方案
根据国家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指南》和省发改委《关于印发辽宁省“十二五”规划重大问题研究指南的通知》(辽发改规划〔2009〕341号)精神,为深入研究涉及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扎实做好“十二五”规划前期准备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我市“十一五”以来完成“五大任务”、实现“三大目标”方面的成绩及经验做法,深入查找存在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科学分析我市未来几年乃至“十二五”期末(2015年)面临的国内外环境,进一步明确新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形成一批操作性强、富有前瞻性、创新性的调研成果,为科学谋划未来发展、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内容
(一)总结、梳理各行业、各领域在完成“五大任务”、实现“三大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程中取得的主要成就及经验做法。
(二)查找、分析各行业、各领域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特别是结构性矛盾及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
(三)预测、分析各行业、各领域未来发展趋势及面临的环境。
(四)针对上述形势问题,研究提出各行业、各领域未来几年乃至“十二五”期末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及对策措施。
三、调研课题及责任分工
本次调研工作由市发改委牵头,负责调研的组织、协调及相关综合调研报告的撰写。
(一)关于我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研究。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总结我市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及成功经验,分析“十二五”时期我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市自身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责任部门:市发改委。
(二)关于我市未来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思路的研究。总结分析我市“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存在的问题,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找准跨越式发展的推动力和突破口,明确总体目标、发展战略、主要任务及对策措施。
责任部门:市发改委。
(三)关于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预测分析及多方案比较研究。分析预测“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完成情况,研究提出兼具预期性、导向性、约束性的“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并进行多方案比较分析。
责任部门:市发改委、统计局。
(四)关于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研究。总结分析我市“十一五”期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情况,比较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发展方式、主要经验,深入分析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经验教训及存在的问题,探索建立推动科学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三大需求协同拉动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及对策措施。
责任部门:市发改委。
(五)关于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研究。总结分析我市“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分析新一轮全球经济调整和世界科技发展背景下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新趋势,针对当前我市产业结构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研究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市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占领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构筑现代产业结构体系的总体目标、重点领域、主要任务、体制机制保障和政策措施。
责任部门:市发改委。
(六)关于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研究。总结分析我市“十一五”期间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情况,针对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立足加速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市民化,研究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对策措施。重点研究提出进一步推进县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农业主导产业、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与保护体系、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组织模式、增强农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等方面的对策措施。
责任部门:市农委。
(七)关于加速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思路研究。总结分析“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研究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对策措施。重点研究提出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保持和不断提升我市优势产业竞争力的对策措施,以及产业集群和重大项目布局、建设的发展思路。
责任部门:市经委。
(八)关于加快发展我市服务业,强化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思路研究。总结分析我市“十一五”期间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经验做法及存在的问题,以《沈阳市服务业2008-2012年发展规划纲要》为基础,以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文化、旅游、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借鉴国内外服务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研究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市重点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及对策措施。研究提出一批服务业重大建设项目。
责任部门:市服务业办。
(九)关于加快我市重大项目建设,发展项目经济的思路研究。总结分析“十一五”期间我市建设重点项目、发展项目经济的经验做法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市发展重大项目布局、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提高项目质量及发展项目经济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及对策措施。
责任部门:市发改委。
(十)关于加强我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研究。总结分析“十一五”期间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研究提出“十二五”时期加强我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任务及重大项目建设、运营管理的基本构想。研究提出一批“十二五”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责任部门:市建委。
(十一)关于我市未来发展空间布局的思路研究。总结分析“十一五”期间我市空间布局现状,研究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市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的目标体系及分区功能定位,为我市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责任部门:市规划国土局。
(十二)关于大力发展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的思路研究。总结分析“十一五”期间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研究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对策措施。重点研究提出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责任部门:市中小企业局。
(十三)关于大力发展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总结分析“十一五”期间我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情况,预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的变化及对我市的影响,研究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及对策措施。
责任部门:市科技局。
(十四)关于我市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的思路研究。总结分析“十一五”期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和推进重大项目情况,分析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特点和与经济增长的适应性,研究提出“十二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投资领域、投资方向,预测投资增长潜力。研究提出筹集建设资金的方式及提高投资效益的对策。
责任部门:市发改委。
(十五)关于我市能源发展的思路研究。总结“十一五”期间我市能源发展情况,分析我市面临的国内外能源资源市场环境,结合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有关政策,预测我市能源需求和能源供应总量与结构的变化趋势,研究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市能源发展和优化能源结构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能源建设、发展布局的方向与重点,以及保障能源供需平衡和能源安全的对策措施。研究提出一批重大能源建设项目。
责任部门:市发改委。
(十六)关于我市交通运输发展的思路研究。总结分析“十一五”期间我市交通运输发展情况,分析预测“十二五”时期我市交通运输需求量、需求结构及增长趋势,研究提出交通运输发展的总体目标及主要任务,研究制订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网络布局规划,研究策划深化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对策措施。研究提出一批交通运输重大项目。
责任部门:市发改委、交通局。
(十七)关于我市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路研究。总结分析“十一五”期间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形势、突出问题及原因,预测“十二五”时期我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变化趋势,按照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要求,研究提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推进步骤、体制机制及对策措施。重点研究提出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现代文明向农村延伸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责任部门:市发改委。
(十八)关于我市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思路研究。总结分析“十一五”期间我市城镇化发展情况,研究国内外城市化发展态势和经验教训,分析我市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市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空间布局及对策措施。
责任部门:市农委。
(十九)关于沈阳经济区发展的思路研究。总结分析“十一五”期间沈阳经济区发展情况,借鉴国内外城市群发展的成功经验,研究提出“十二五”时期沈阳经济区发展的功能定位、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对策措施。
责任部门:市发改委。
(二十)关于我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总体思路的研究。总结分析“十一五”期间我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情况,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研究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领域、实施步骤及对策措施。
责任部门:市发改委。
(二十一)关于加快我市金融体系建设总体思路的研究。总结分析“十一五”期间我市金融体系建设情况,探索破解体制机制问题的新途径,围绕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重点研究提出加快资本市场建设、金融方式创新和引进金融机构、建设农村金融体系等方面的对策措施。
责任部门:市政府金融办。
(二十二)关于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思路的研究。总结“十一五”期间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情况,分析“十二五”时期我市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研究提出我市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境外投资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目标体系、重点任务和对策措施。重点研究提出如何加快外贸方式转变、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形成和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建立与新时期“走出去”战略相适应的对外投资和境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架构等方面的对策措施。
责任部门:市外经贸局。
(二十三)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思路研究。总结分析“十一五”期间我市教育体制改革情况,研究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市教育发展、改革的主要目标和基本任务。重点研究提出改革教育投入体制、办学体制,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政府责任,建立加强高校科技创新与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以及流动人口、城市贫困人口子女、残疾儿童等困难群体教育及资助体系等方面的对策措施。
责任部门:市教育局。
(二十四)关于我市繁荣文化事业和壮大文化产业的思路研究。总结分析“十一五”期间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深入剖析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研究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目标、重点领域、主要任务。重点研究提出打造关东特色文化品牌、壮大文化产业及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对策措施。
责任部门:市文化局。
(二十五)关于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思路研究。总结分析“十一五”期间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分析预测“十二五”时期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新趋势及面临的新环境,研究提出这一时期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对策措施。重点研究提出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对策措施。
责任部门:市卫生局。
(二十六)关于我市实施扩大就业战略的思路研究。总结分析“十一五”期间我市推进积极就业政策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十二五”时期扩大就业的总体目标和对策措施。重点研究提出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进一步破除各种体制障碍、促进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人力资源开发政策体系、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建立健全支持创业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改善政府就业服务、为劳动者提供完整的权益保障等方面的对策措施。
责任部门:市劳动保障局。
(二十七)关于我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路研究。总结分析“十一五”期间我市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情况,分析我市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扩大就业、城镇化、人口流动、老龄人口迅速增加等问题,研究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对策措施。重点研究提出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确定合理的社会保障水平、提高统筹层次、建立统一的社保关系接续制度,有效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建立覆盖城乡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对策措施。
责任部门:市劳动保障局。
(二十八)关于我市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思路研究。总结分析“十一五”期间我市提高居民收入情况,重点分析我市收入分配体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市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及对策措施。重点研究提出建立城乡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机制,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控制和缩小城乡、区域、行业的收入差距,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等方面的对策措施。
责任部门:市发改委、财政局、人事局、劳动保障局、国家统计局沈阳调查队。
(二十九)关于我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思路研究。总结分析“十一五”期间我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情况,针对“十二五”时期我市面临的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发展、消费结构转型等新形势对环境保护提出的新要求,围绕建设生态市的总体目标,研究提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及对策措施。重点研究提出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环境安全监督体系等方面的对策措施。
责任部门:市环保局。
(三十)关于推进我市节能减排的对策研究。总结分析“十一五”期间我市节能减排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分析“十二五”时期我市推进节能减排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我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状况及应对气候变化对节能减排的影响,研究提出我市“十二五”时期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对策措施及重大工程等。
责任部门:市环保局。
(三十一)关于推进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总结分析“十一五”期间我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对策措施及重点工程。重点研究如何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责任部门:市环保局。
(三十二)关于加强我市土地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思路研究。总结分析“十一五”期间我市土地资源的现状、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各类土地资源的需求和供给情况,研究提出我市“十二五”时期合理开发、利用、调配各类土地资源的主要模式与管理机制,包括利用模式、分配模式、保护模式、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等。
责任部门:市规划国土局。
四、进度安排
2009年6月中旬―8月中旬,各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本行业、本领域未来发展的框架思路,形成5000字左右的文字材料报送市发改委。市发改委根据各部门提出的框架思路,于9月中旬形成我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框架思路研究报告。
2009年8月下旬―2010年初,各有关部门进一步补充完善、延伸细化前期框架思路,形成1万字左右的调研子报告报送市发改委。市发改委根据各部门调研子报告,形成综合调研报告。
市发改委联系部门:发展规划处,电话:024-22722594,电子邮箱:guihuachu427@126.com。
五、有关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此次调研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来统领调研思路,精心组织、强化衔接、抓好落实,确保按时、优质、高效完成调研任务。
(二)找准重点,提升层次。各有关部门要把破解影响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制约我市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贯穿于调研过程的始终,切实增强调研成果的宏观性、战略性。调研时,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还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以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引导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求深求细,注重实效。各有关部门既要重视定性研究,也要重视定量研究,既要重视政策研究,也要重视项目研究,在调研成果中有机融入重点指标预测、重点工程建设、重大政策导向等内容,进一步扩大调研的深度、广度,切实增强调研成果的可操作性。
1 项目概况
1.1 项目简介
《浏阳市沿溪镇大光居委会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是2010年度湖南省省级投资土地整治项目,项目区位于浏阳市沿溪镇北部的大光居委会,东与金桔村交界、南与礼花村相接、西与东盈村相临、北靠大光湖村,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3°47'12"-113°48'57",北纬28°22'06"-28°23'13"之间。
1.2 项目基本指标
项目区建设规模155.48公顷,属丘陵区,大光河由北向南流经项目区,将区内分为河东、河西两大片,区内沿大光河两岸地势较平坦,耕地地面坡度4°以下;靠山少部分农田为冲垄形,地形较复杂,区内海拔高程在121.00~166.00m之间。项目新增耕地5.64公顷,新增耕地率3.63%;建设用地置换面积1.75公顷,建设用地置换率1.13%。详见表1。项目总投资为1211.29万元,其中湖南省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专项资金693.63万元,亩均投资2974元/亩,其他部门配套资金517.66万元,来源于浏阳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资金。
2 项目完成情况
2.1 工程量完成情况
项目区土地平整面积及土壤改良为91.04公顷,占建设规模的58.55%;新建、改建田间道总长为5.00公里,其中水泥路面有1.02公里,新建、改建生产路19.67公里,项目完成后田间道路通达度达80%,新增和改善机耕面积378.39亩,占建设规模的16.23%;新建、改建的各级灌溉渠道、排水沟及灌排两用渠道长度总和为105.68公里,新增和改善节水灌溉面积2332.00亩,项目区所有农田均有水可灌,新增和改善农田防涝面积2146.08亩,占建设规模的92.03%;新修机耕桥2座,人行桥17座,沟渠人行桥板16处;新建、改建的涵洞、渡槽及倒虹吸共367座;新建、改建的各类水闸共137座;沉砂池1座,下田坡道190座,农田防护挡土墙230.70m。
2.2 项目成效指标
本文针对项目涉及到的大光居委会以及项目受益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大光居委会主要针对项目区农民各项收入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以期找出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对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收入的贡献程度。受益农户共随机选取了10户,主要针对项目区内农民对工程建设、村基层组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的满意程度等进行调查。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项目建成后,项目区耕地质量等别提高一个等级,新增粮食产能1500公斤/公顷,项目区内受益总人数为3000人;平整工程、田间灌排工程的极大的提高了项目区耕地的机械化操作率,流转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强。项目建成后,项目区土地流转面积有55.35亩,土地流转出去后,农民每亩田可收益350元;大部分农民在土地流转出去之后并没有让自己闲下来,他们会选择出去务工,根据问卷调查,项目区务工人员的总收入1732500元,农民人均新增农业年纯收入为639.17元,土地整治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达到了90.37%,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了项目强农富农的目的。
3 项目特色与典型做法
(1)与周边项目交相辉映,共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大光居委会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与2008年长沙市投资实施的项目区南部礼花村连成一个整体,与2006年长沙市投资实施的项目区东部金桔村隔山相望,形成一个大的农业经济圈,为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两型社会的建设,为大光居委会及周边农村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引导、聚合各类涉农资金,推动田、水、路、林、村、房综合整治,促进耕地规模化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同时,积极破解新农村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发展等用地难题,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本次项因新增耕地5.64公顷,新增耕地率达3.63%,有效地保护了耕地和基本农田;另外,大光居委会共有20户农户进行拆迁,集中安置在光辉居民点。项目区建设用地拆旧地块(主体房屋拆迁地块及拆迁房屋周边的空坪隙地)面积2.07公顷,扣除居民安置占地面积0.32公顷,项目区通过拆迁安置后可减少建设用地面积1.75公顷,建设用地置换率为1.13%。拆旧地块大部分复垦为旱地,为项目区新增了耕地,从而提高了农用地的收益。通过归并零散居民点,减少生活垃圾排放,从而改善村容村貌及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并盘活农村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3)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与集体土地流转有机结合的典范。此项目推动了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有效破解经济建设用地瓶颈的“两换”方案,即农民以宅基地换钱、换房集中居住,进而复垦宅基地以换取其他地方的建设用地指标;农用地靠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进行流转,农民将土地长期转租,集约经营,以换股、换租、换保障。通过“两换”,盘活了农村集体土地,改善了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了土地效益最大化。
(4)此项目是传统意义上的土整项目与土地开发项目有机结合的典范。项目实施前,项目区内部分疏林地树木已无经济效益,浏阳市国土局配套投资将其开发为旱地。通过项目的实施,现已有3.69公顷的疏林地开发为旱地,种植了玉米,实现了土地效益的最大化。
(5)土地整治项目与远近期规划相结合,促进大光居委会“两区”的形成。项目实施后,大光河沿线土地引进公司进行流转,种植了优质水稻,形成了集观光、产业于一体的“观光农业区”;甜山环线种植优质水果、大东河东边鱼塘饲养生态鱼、富岭休闲山庄发展农家乐和建设生态休闲中心项目,形成“生态休闲区”。“两区”交相辉映,形成了大光居委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6)维护农民权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成功与否,必须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认同,因此在实践中,必须要注重建立和完善以农民为主体的项目机制。《浏阳市沿溪镇大光居委会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由浏阳市国土局牵头,建立了农民意愿表达机制,让农民全面参与项目规划、建设和管护的全过程,落实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项目完成后,农民对工程建设质量满意度达到了96%,对村集体组织推进土地整治项目情况满意度为99%,94%的农民认为项目建成后极大地提高了自己的生活便利度,汇总加权平均后农民对项目的总体满意度达到了98%。
(7)协调配合。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能实现的,浏阳市国土局在项目前、中、后各环节分工明确,不仅发挥了国土资源局的主力军作用,同时还建立了协调机制,多方促进信息和资源共享,形成合力。除了关注项目的建设情况外,在项目建成后,几大部门通力合作,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帮助农民引进良种、肥料等生产资料,帮助农户实现土地流转,增加农户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8)可持续利用。只有做好管护措施,实现工程的长期高效利用,才能发挥土地整治项目的真正作用。《浏阳市沿溪镇大光居委会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成后,落实了项目管护措施和管护责任,健全了管护机制,如今各项目管护责任明确,管护机制完善,管护措施健全,管护资金落实,高标准农田带来的效益也逐渐显现出来。
4
金融危机的出现,对中国经济从外部冲击到内部需求都有所改变。前一个历史时期取得巨大成功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新的阶段具有一定的不可持续性。因此,推进“十二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改革,对今后10年、20年、3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
“十一五”期间,我国提出了以扩大内需为重点的推进发展方式转型的目标。现在看来,“十一五”提出的目标有相当一部分要落空。目前,这种部分落空所造成的影响,表面上还是有限的。但是,“十二五”期间,如果继续“十一五”未曾转变的增长方式,继续这种目标落空的态势,就会对我国后10年、20年、3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十二五”发展方式转型将是大势所趋。
判断未来10年的经济走势,有一个趋势性判断,即支撑过去30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外部、内部条件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变化?
“十二五”发展方式的转型与改革,面临着两个约束性条件。一是外部市场的变化。外部市场的萎缩将是一个中长期的趋势,同时也伴随着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长期实行的以出口为导向的增长模式应当终结。另一个是内部需求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经由生存型阶段进入到发展型新阶段,在内部需求上突出地表现在从私人产品的短缺转变到公共产品的短缺。在这个背景下,我国以总量扩张为目标的增长主义应当终结。
“十二五”发展方式转型,既有外部因素的作用,也有内部因素的作用,不能把很多问题简单地归到外部因素上。“十二五”发展方式的转型和改革,主要涉及四个方面:消费主导时代的转型变革;城市化时代的转型与改革;公共产品短缺时代的转型与改革;低碳经济时代的转型与改革。
“十一五”规划中,把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作为一个出发点,把结构调整作为一个主线,这个思路很好,但现在看,这些思路、规划和目标都尚未实现或者难以实现。为什么没有实现?我认为,原因在于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改变。地方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几个主要的特点,比如以追求经济总量为目标,以扩大投资规模为主要任务,以土地批租和重化工业项目为主要特点,以行政干预和行政推动为主要手段。这种政府主导型的增长方式不仅没有太大的改变,在最近几年反而还有进一步上升的势头。
要实质性地转变发展方式,关键在于推进政府转型。那么,从2003年就已经提出的政府转型,为什么到今天依旧转不了?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就是政府转型和政府的自身利益紧密地捆绑在一起。政府自身利益倾向的形成不是局部的,而是全局性的,这就加深了政府转型的难度。“十二五”发展方式转型与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结构调整和结构性改革,而结构性调整和结构性改革有没有突破,或者说制定好的规划能不能实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政府转型方面有所突破。
【辽阳市金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推荐阅读:
辽阳市工业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10-07
洛阳市伊滨新区规划10-04
洛阳市旅游发展委员会10-27
枣阳市城市规划区个人住房建设09-06
富阳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汇报07-24
朝阳市城市规划区内集体土地征收管理办法06-06
濮阳市中考满分作文-濮阳市中考满分作文10-08
衡阳市简介10-04
贵阳市中考语文05-26
沈阳市技术规程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