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2022-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工作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 要:国民素质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家庭教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营造和谐,融洽,平等的家庭环境氛围能够促使幼儿养成健康心理,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稳定,向上的心理素质,使幼儿更好的协调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幼儿更好的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本文将具体探究家庭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构建良好和谐平等家庭环境的亲子教育模式策略,让幼儿在温馨和谐,平等友爱的家庭环境中茁壮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庭环境;幼儿;心理健康;影响

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不僅关乎幼儿的成长,同时影响我国国民素质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家庭作为幼儿第一个生活场所,其对幼儿性格,人格的养成具有重大的影响。家庭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其产生的作用难以逆转。心理健康的人,自我调节控制能力强,具有积极向上、愉悦稳定的心态,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与他人进行交往交流。心理不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性格存在缺陷,容易神经质或产生焦虑,严重可能会导致心理变态和反社会的行为,因此健康心理成为现代教育的主题。家庭结构和家庭心理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强大深远的,稳定家庭结构,营造欢乐温馨的家庭氛围,坚持正确家庭教育态度,保证良好情感沟通是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的重要保障。

1.家庭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家庭环境对幼儿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层次,多面性,难逆转的影响,家庭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据调查研究显示,在不良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幼儿性格大多孤僻暴躁,缺乏自信,与他人交往存在一定障碍。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焦虑,抑郁的问题。不良家庭氛围的形成包括原始家庭结构的变动、家庭矛盾的升级、家长教育方式不当。在良好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幼儿性格大多活泼开朗、自信积极,有较强的自我调节控制能力,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能够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往,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在一个家庭中,亲子之间的亲密度,情感表达,家庭教育的知识性与娱乐性都会对家庭氛围产生重要的影响。动员各种力量稳定家庭结构,营造民主和谐,温馨欢乐的家庭氛围,关注幼儿成长的心理需求,拥有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应是每一个家庭重点思考关注的问题。

2.有效构建良好家庭环境的策略

(1)引导家长深入沟通

良好情感沟通是维系家庭内部各个成员的一条重要纽带。很多家长认为抚养子女重要的是给子女衣食无忧的生活,并没有从幼儿的立场上去看待问题。在幼儿时期,幼儿更希望与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而现实是父母以工作繁忙或其他理由忽视与幼儿的沟通与交流,并没有走进幼儿的内心,去了解幼儿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另一方面,在某些家庭中,父母与幼儿的沟通方式不当,如指责埋怨型沟通,迁就讨好型沟通,唠叨啰嗦型沟通,这些沟通方式不但不能拉进亲子之间的关系,同时还会把父母与幼儿分隔的更远。幼儿宁愿封闭自我,也不愿敞开心灵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

为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实现良好的情感交流,父母首先要注重亲子沟通态度与行为方式,不仅为幼儿提供物质上的需要,同时关注幼儿的精神情感需求,能够站在幼儿思考问题,以鼓励、理解、尊重的方式与子女进行谈心,在幼儿发表意见或想法时表现出浓厚真实的兴趣。如果发现幼儿有一些捣乱的行为等,比方说在墙上乱涂乱画等捣乱的行为。家长这时候先不要对着幼儿发火,这时候可以肯定学生画画的内容的同时否定幼儿们的行为,告诉幼儿你很有画画的天赋,所以爸爸妈妈决定给你买一个画板,这样就可以画出丰富多彩的画,还可以贴在墙上让其他人欣赏到你的作品,但是你在墙上乱写乱画的内容非常难清理,如果爸爸妈妈太累了你也会心疼。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肯定幼儿的行为,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幼儿有时候也会做出一些让人无法理解的事情,这时候家长就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想一想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想明白了之后再来和孩子沟通交流,这样就和幼儿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让学生体会到遇到问题是可以和父母沟通的,这样为以后叛逆期的相处也会奠定良好的沟通基础,大大避免发生一些极端的事情。认识到自己生活中的学习和学习让幼儿在父母的反馈中相信自己,肯定自己,发现自己的价值,让幼儿在充满关爱温馨的家庭氛围中生活的更加充实和快乐。

(2)坚持民主教育态度

家庭教育的态度决定幼儿成长的高度。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位老师都对幼儿抱有期望,家长同样不例外。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子女教育态度过于严苛,使幼儿在专横专制型的家庭教养态度下心理上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形成胆小自卑的心理,缺少自主做决定的能力,极容易产生自我怀疑的现象。另一方面,在父母高压的教养态度下,幼儿可能会产生逆反报复的心理,以此寻求心理的补偿和平衡。除了专制专横型家庭教养态度,现实中还存在放任自流型和宠爱一身型的家庭教育模式。父母看似为幼儿好,给幼儿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幼儿个性化发展,但在幼儿实际成长过程中,缺少来自父母的关怀和指导,幼儿容易产生孤独感,受外界不良现象的影响,容易养成不良性格品质。父母的过分溺爱,容易使幼儿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对幼儿以后的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由此可见,以上种种的家庭教养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民主平等、关心爱护、互相体谅是最理想的家庭教养模式。家长应认识到幼儿是独立的个体,给幼儿自主发言选择的机会,坚持民主平等的教育态度。幼儿们有时候会提出一些家长认为不合理的要求,比方说看到其他小朋友有一些新奇好玩的东西自己也想拥有或者不吃饭等等行为的时候,家长首先要和保持民主的态度,判断这个东西是否值得购买,和幼儿商量一下为什么要买,真的喜欢还是只是因为别人拥有所以自己也想拥有,让幼儿明白其中的道理之后让幼儿自己决定是否还要买,尽可能满足幼儿认真思考之后的要求。针对不吃饭的问题,家长可以询问学生是否不舒服或者是饭菜不合胃口,这样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幼儿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幼儿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自己处在一个很民主的家庭。这样的教育方法对幼儿来说是非常好的。除此以外,父母需要密切关注幼儿的成长发展,不吝啬给幼儿的夸奖和赞赏,在面对幼儿认真完成的任何作品的时候都要给与真诚的表扬,孩子们在心理就会建立很好的自信心,更加努力地做某一件事。同时面对幼儿的错误能够恰如其分的进行批评和指正,让幼儿在正确的人生轨道上飞奔。民主教让幼儿既能承受住他人的赞美,也能经受住他人的批评,养成幼儿担当的性格品质,提高幼儿抗打击能力,全面完善幼儿的心理素质,為幼儿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提升幼儿适应社会的能力。

(3)积极创建和谐氛围

家庭和谐的关键在于父母双方之间的关系,父母关系和谐,家庭氛围自然良好。不良的家庭环境构成因素来自于家庭结构的变动和家庭矛盾的升级。父母关系不和谐,容易使幼儿产生焦虑、紧张的心理,幼儿从小生活在充斥争吵、暴力的家庭环境中,容易缺乏安全感,造成情绪的过分紧张,使幼儿形成孤僻、烦躁,交往不良的性格,不利于养成幼儿健康的心理品质。因此,积极创建和谐家庭氛围是父母首先要做到的事情,动员各种力量稳定家庭结构,让幼儿感受到家庭的关怀与温暖,让幼儿认识到家是最温馨、最安全的港湾,父母是自己最值得信赖、依靠的人。

父母在创建和谐家庭氛围中,首先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时刻关注自身的言行,自己的所作所为都可能对幼儿起到教学示范的作用。比方说吃饭之前要洗手、见到长辈要问好等等生活细节的问题幼儿就会在不经意间模仿父母的行为,也会养成吃饭之前洗手等好习惯。反之如果父母没有这些良好的行为却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到这样的事情,幼儿就会有疑问为什么爸爸妈妈做不到却让自己做。父母之间应传递和散发爱与温馨的气息,遇事心平气和的交谈,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争吵,让幼儿在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学会情绪的做调节与控制,让幼儿在父母言传身教下耳濡目染的养成健康的性格,品质和思想观念。幼儿们可能不会表达,遇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就会哭闹,这就是他们心里认为的解决办法。但是这样的方式却不能很好解决问题,家长要平心静气和自己的孩子聊天,而不是和孩子们嚷嚷,幼儿的情绪就会慢慢得到平复,而不是继续哭闹。家长要注意的是在遇到一些生活问题的时候要使彼此创设良好的沟通氛围和条件,如果家长做不到,幼儿在言传身教中就会学着遇到问题和其他人争吵或者用暴力解决问题,这将会非常不利于幼儿的个人成长。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幼儿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为人格健全、素质高尚的人,使幼儿更好的适应社会,提升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

总之,家庭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培养完善的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准确把握家庭环境与幼儿心理健康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有的放矢的改变不良家庭教育对幼儿成长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便于为幼儿营造温馨、和谐、愉悦、平等、民主的家庭环境氛围,让幼儿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下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家庭的力量,帮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性格品质,促进幼儿认识,情感,个性,道德,人格,智力的全面提升,使幼儿更能适应社会,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提高与他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在人生的关键时期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欣霖.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8(6):136.

[2]钟小川.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导向作用研究[0.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9):73-75.

[3]李秀梅.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文渊(中学版),2019(2):148.

[4]汪丽芳.关注幼儿全面发展-- 试论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及环境的影响[J].赤子,2019(12):52.

作者:王志敏

第2篇:农药对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摘要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人类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粮食安全与生态健康是在全球环境逐步恶化的现实中所必须面临,同时又必须用新的科技手段不断加以改善和提高的一个挑战。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化学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大量应用,为保证世界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避免且日益加深的危害,进而也严重影响了人体健康。为了既保证粮食安全,又保持生态健康,科研工作者已研制出多种与化学农药功能相似的生物农药。主要叙述了使用化学农药为人类粮食安全所作出的贡献以及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所产生的危害,生物农药的发展现状、特点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 化学农药;生物农药;生态环境;人体健康;发展现状;特点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6.01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ffects of Pesticides on Human Health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HI Ying1, CHEN Jing-san2, YU Wen-qian1 et al

(1.Shanghai Wanlihua Bi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Shanghai 201203;2.Liyuan Hospital-Oncology Department Affiliated to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Tongji Medical College, Wuhan, Hubei 430077)

Key words Chemical pesticide;Biological pesticide;Eco-environment;Human health;Development status;Characteristics

基金項目 大理州毛伟力专家工作站(大科联发〔2019〕6号)。

作者简介 仕影(1988—),女,安徽亳州人,农艺师,从事生物农药的推广与应用研究。*通信作者,博士,从事生物农药产品的研发与开发工作。

收稿日期 2021-03-24;修回日期 2021-06-07

农药广义的定义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控制、影响植物和有害生物代谢、生长、发育、繁殖过程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产物及应用生物技术产生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对粮食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从20世纪初至今,化学农药在世界粮、棉、油、果、蔬等各类作物的生产中,确实给人类带来了实际效益,为保障世界的粮食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导致了世界许多地区在作物种植生产过程中对农药的高度依赖,甚至过量施用,严重地影响了地球的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随着人类社会文明与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许多环保型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已投入到农作物的生产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和取代了化学农药的使用。笔者主要叙述了使用化学农药为人类粮食安全所作出的贡献以及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所产生的危害,生物农药的发展现状、特点和发展前景。

1 化学农药的利弊

1.1 为人类社会解决了粮食安全问题

根据联合国人口事务部统计和预测的数据(图1)来看,世界人口总数在100年内已从1900年的15亿增至2000年的61亿,并将在2050年增长到94亿~100亿[1]。同时,据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统计和预测,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口总数约为5亿,而在2000年人口总数已接近13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1%;虽然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低生育国家之一,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到2030年,人口总数将接近15亿(图1)。世界人口在20世纪和21世纪的迅猛增长,必须以农产品特别是粮食总量的增长为基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从21世纪初至今,将化肥和化学农药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使用,为保障世界粮食总量和农副产品的不断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化学农药的开发和应用,包括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熏蒸剂、杀螨剂、杀藻剂、杀软体动物剂、杀鼠剂、昆虫生长调节和性诱导剂以及家庭卫生用品等,是用来灭杀或驱赶有害生物,保护农作物和人们的生活免遭病原菌、害虫、杂草等有害生物的侵染和危害,从极大程度上保护和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确保了全世界(除少数地区因战争或政治问题外)没有因人口的不断增长而造成粮食供给的安全问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范围内由于使用化学农药所避免和挽回的农业病、虫、草害损失占粮食总产量的1/3以上[2]。历史上著名的爱尔兰大饥荒发生在1845年,是由一种毁灭性马铃薯疫病引起的。该病害在爱尔兰地区持续暴发了7年之久,造成150万爱尔兰人由于粮食短缺而死亡。假如当时已有了化学农药,就能有效地防控该病害的暴发和流行,避免了大饥荒的发生。

1.2 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范围化学农药的产量以每年11%的速度快速增长,已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约为20万t/a,上升至21世纪初的接近600万t/a(图2)[3];针对不同害虫、病原菌、杂草以及其他有害生物的成百上千种人工合成的化学农药,不断地走向市场,投入到世界各地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家庭卫生应用中。这些人工合成的化学农药包括有机氯、有机磷、有机盐、有机氮、氨基甲酸酯、除虫菊酯等类别的多个系列产品。我国是化学农药的生产和使用大国,农药生产量已由20世纪90年代的全球第二上升为目前的世界第一。2007年的年平均农药使用量约为40.5 kg/hm2,年均化学防治面积达到3亿hm2/次,并仍以每年7%~10%的速度增加[4-5],直到2015年我国农业部出台了“农药、化肥双减计划指导意见”。如此巨大的农药使用量已远超了世界农药平均使用水平。化学农药在世界范围农业生产中的长期和大量投入,特别是在许多不发达国家中的滥用,不仅对全球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同时直接影响了农业耕地的再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在全球使用的农药总量中,有80%的农药可通过风、雨、蒸发以及水的流动等自然现象,直接或间接地进入到大气、土壤、地下水(湖、河、海洋)等生态环境中[6]。许多农药特别是在20世纪生产的多种有机氯、有机磷等剧毒农药,可在环境中长期保持毒性并随着生态的循环运动而进行漂移和流动。存在于环境中的农药可通过接触、呼吸、饮水和食物链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进入到人、动物或其他生物体中,使人体健康和其他有益生物(蜂、鸟、两栖动物、鱼和小型哺乳动物)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和破坏[7-8]。目前,全球每年大约有3 700万人的死亡是因为环境因素造成的,其中包括由于化学农药对环境产生的污染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死亡[5]。同时,全世界每年约有35万人因使用不当或过度直接接触各种农药而导致的中毒死亡[9]。

1.2.1 對大气的污染。

全球生产的各种有机合成农药以及在这些农药制剂中所添加的多种助剂都具有一定的挥发性。世界各地的成千上万个农药生产工厂,特别是在不发达国家的生产厂家,每天都或多或少地向大气中排放一定含量的有毒气体。同时,遍布在世界各地的农业工作者,每天都会将上万吨的多种农药投入到农业生产的活动中去。在地上部分所使用的农药中,只有10%~20%附着在作物体上,40%~60%撒落到地表,其余的都释放并漂浮于大气中[10],这些漂浮于大气中的农药会随着气流的运动从农药的施用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甚至是很远的地方。例如,在美国南部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六六六(HCH)、氯丹、毒杀酚等农药,通过挥发和风的作用进入大气,并被漂移至加拿大五大湖的上空,又在大气层的低温作用下凝聚并随着雨水下沉至湖水中[11]。在香蕉生产中使用的有机磷杀虫剂——毒死蜱,已从中美洲的热带雨林地区转移至南极地区,同时在喜马拉雅山的高原地区也可以监测到微量的农药残留[12-13]。

以上的数据和事实已充分说明,长期而大量的化学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投入不仅会造成农药使用地区大气的严重污染,同时会伴随着空气的流动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或多个不同的地区。通过大气传播的污染速度快、地域广,受到影响和危害的人群及其他生物数量大。地球上绝大多数的生命体都必须依赖大气而生存,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以及越来越多的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投入,全球的大气污染也在日益加深。

1.2.2 对土壤的污染。

在多种人工合成的农药系列产品中,有许多是专门为灭杀生存在土壤中的病原菌、害虫、线虫、软体动物、杂草和老鼠等有害生物而设计的。这些农药都会通过一定的农业生产方式在作物播种前或生长过程中施用到土壤中,许多属于高残留农药。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已被禁止生产和使用的有机氯等剧毒农药DDT、HCH,其半衰期可长达60年。我国在2007年对300多种中药材的样品进行检测,发现这些样品全部都含有有机氯农药的残留,说明这些农药能长期保留在土壤或水体中,并在植物体内形成生物累积[13]。许多不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者坚持传统习惯,不按科学的管理方式进行农业生产,长期单一地种植同一种作物并使用同一种或几种农药,使土壤中有害生物对所使用的农药产生了抗药性,而为了防控这些有害生物,保证作物产量,农业生产者采用增加农药的使用量,导致土壤中的有害生物对所使用农药的抗药性进一步增强,进而增加了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另外,遍布世界各地特别是不发达国家的农药生产厂家,对农药生产可能产生的废弃物没有采取合理有效的环保措施,每天也有大量的农药废弃物被排放到大气、地下水和土壤中。通过施用或排放进入土壤中的农药可在环境之间发生转移和转换,并延伸到区域外的其他生态系统中去,影响和危害人体和其他非靶标生物[14]。这些农药可在土壤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下,由一种有毒化合物转变成另一种或几种有毒化合物,例如,硫丹(endosulfan)可转变成硫丹硫酸(endosulfan sulfate),DDT可转变成双(对氯苯基)-2氯乙烯(DDE)[15]。DDE具有亲脂性,能通过食物链储存并积累在人体和动物的脂肪组织中,有干扰内分泌和抗雄激素的作用[16]。

1.2.3 对地下水以及河、湖、海的污染。

无论是施用在地表还是土壤中的农药,大多数会通过雨水和农业灌溉进入到地下水中,进而流入附近的湖、河、海中,再随着这些水体的运动转移到其他或更远的区域。最近的研究表明,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特别是除草剂、杀虫剂的过量使用,它们的残留经地下水、河流汇入了大海,已对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大堡礁的珊瑚、藻类与礁体的共生关系受到了极大的威胁[17]。同时,近20年开发出的低毒、易降解的杀虫剂、除草剂,例如毒死蜱、对硫磷、异丙隆、草甘膦等仍常在世界各地的河流、湖泊中被检测到,特别是草甘膦的浓度在许多地区的地表水中呈上升趋势[18-19]。这些事实说明由化学农药对水资源所产生的污染已严重地破坏了地球水环境的生态平衡,侵蚀了人类、牲畜和其他动物的饮用水资源。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化学农药的生产能力和使用量的不断提升,使部分江河湖泊等饮用水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调查数据显示,水体中来自20世纪使用的有机氯农药DDD、DDT、HCH等残留的含量已超出了国家饮用水的标准,长期饮用含有有机氯农药残留污染水的人群,特别是儿童,有患癌症的高致病风险[20]。

1.3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随着人类科技与工业化水平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造或由人工合成材料制成的物资和用品充数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它们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水平和品质。同时,它们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危害了人体健康。在现代人类社会中,引起许多疾病的原因与环境污染有关,约有25%的疾病和死亡是由环境恶化因素造成的[5]。在诸多引起环境变化和污染的因素中,化学农药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大量投入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存在于环境中的农药或残留,可通过接触、呼吸、饮水和食物链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被人体吸收,同时还能在母亲的妊娠期或通过母乳转移到胎儿和婴、幼儿的体内,它们不但会造成人体因急性中毒而导致的不同症状或死亡,还可以在人体内长期积累,影响人体多种生理生化、新陈代谢、发育、生殖等功能,破坏人体中枢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进而导致或诱导恶性肿瘤细胞的形成和生长,使癌症发病率逐年提升[21-22]。

1.3.1 直接影响。

在农药的生产、运输、分装和销售以及施用过程中,由多种原因而导致的农药急性中毒事故时有发生,与农药直接接触的工作人员以及事故发生地附近的居民和其他生物都可能是事故的直接受害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遭遇农药急性中毒,其中8万~12万人死亡大多发生在发展中国家[8]。在21世纪初,我国每年发生的农药中毒事故达10万人次,死亡人数约占10%[10]。1995年广西宾阳县一所学校的学生因食用了含有剧毒农药的白菜,导致500多名学生集体中毒。农药急性中毒一般是通过口服、吸入和皮肤接触进入人体而导致(图3a),大多是由除草剂、杀虫剂和杀鼠剂引起的(图3b)。轻度中毒者一般会出现头痛、恶心、胸闷、哮喘、无力等症状;中度中毒者会出现呼吸稍困难、流涎、腹痛、腹泻、意识不清等症状;重度中毒者会出现肺水肿、昏迷、呼吸麻痹、脑水肿等症状,甚至死亡[22-23]。

1.3.2 长期影响。

化学农药在世界范围农业生产中的大量投入已有半个世纪之久,对全球的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了持久而深重的影响和破坏。长期直接接触化学农药的农药生产和使用者,长期生活在被农藥污染环境中(农药生产厂附近)的居民或把被农药污染的水作为生活用水的人群,长期食用被农药残留污染的各类食品的民众,虽然他们不会马上表现出各种不良的反应和症状,但被人体吸收的农药残留可在人体的多种器官和组织内富集,进而产生和形成“慢性中毒”[22-23]。根据人体长期摄入的不同种类的农药残留以及这些残留在人体不同器官或组织中的富集,慢性中毒对人体可造成以下几种主要的影响:①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甲基溴(熏蒸剂)类农药残留可在人体中富集,并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逐步影响和破坏人体中枢神经的正常功能,表现出神经功能紊乱、震颤、反应迟钝、精神错乱、语言失常等症状[13,23]。②有机氯、除草剂类农药可在人体脂肪组织中富集,主要影响和破坏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导致成年男性雄性激素分泌紊乱,精子质量和数量下降,受孕率降低;可通过母体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使胎儿畸形、早产或死亡;导致新生儿、儿童、青少年出现发育迟缓或早熟、智商低下[22,24]。越战期间,美军在越南使用了大量高浓度的脱叶剂(2,4-D和2,4,5-T),造成许多美国军人回国后生的孩子患有遗传缺陷症和其他多种疾病,同时也造成越南出现约5万名畸形儿童。③除虫菊酯类、有机磷类杀虫剂农药在人体内积累,可能引起皮肤的多种不适和疾病,例如对硫磷能引起全身皮肤出现红斑,严重者的皮肤会出现松解坏死症[13,24]。综上所述,许多化学农药,特别是20世纪大量使用的有机氯、有机磷等,其残留的半衰期可长达60年以上,不但可在环境中长期存在,还能通过大气、水流等运动以及生态循环和食物链,长期不断地影响和破坏人体健康,特别是对孕妇、新生儿以及成长的孩子们所造成的影响和破坏是值得全社会必须面对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1.3.3 诱导和促进癌症的发生。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6世界癌症报告”中指出,全球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呈持续上升的趋势;2012年的癌症新病例有50%发生在亚洲,其中超过50%发生在中国[8]。世界范围的癌症发病率不断上升,与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息息相关,因为癌症的发生与发展是环境因素与人体自身的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21]。环境中存在的可致癌物有化学的(二噁英、DDT、HCH等)、物理的(紫外线、放射性物质产生的辐射等)和生物的(幽门螺旋杆菌、黄曲霉、乙肝和丙肝病毒等)。当人体在被污染的环境中长期工作和生活,致癌物可通过接触、呼吸、饮水和食物进入人体,在人体的器官和组织中富集,并通过对人体正常的生理生化、内分泌等作用的影响或改变,进而诱导了人体细胞中遗传物质(DNA)结构的改变,使人体正常细胞发生了非遗传性癌变[25-26]。当人体内某些器官或组织的细胞发生癌变后,存在于人体内的致癌物还能进一步促进癌症的发展与恶化[27]。如上所述,许多存在于环境中或已在人体中富集的农药残留有影响人体内分泌正常功能的作用;它们能干扰人体内多种激素的合成、分泌、运输、结合、代谢等功能,破坏了人体在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及其对机体的调节功能,进而干扰和破坏了人体免疫系统的抗癌功能[25]。

在已经禁止使用和目前仍在使用的农药中,科研人员已发现至少有几十种农药具有诱导和促进癌症发生的作用(表1)[21]。调查数据显示,美国加州1988—2010年共有139 000名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工人,其中3 600名工人被检查出患有不同种类的癌症,发病率约为2.58%。在这些患者中,高癌症发病部位是前列腺、肾脏、大脑、肝脏、胃、乳腺、子宫颈、皮肤(黑色素瘤)、结肠和直肠[28]。由于长期接触和暴露在含有大量农药的环境中,不仅从事农药生产和使用的工作者属于癌症高发人群,同时这些工作者的家属,特别是孩子也有患脑癌、白血病、尤因肉瘤和生殖细胞瘤的高风险性[29]。

2 生物农药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2.1 发展与现状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科研人员已逐步发现和认识到,虽然人工合成的化学肥料、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大量投入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好处和利益,但也给全球环境、人体健康以及耕种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造成了影响和破坏。为了解决粮食安全与生态健康的矛盾,许多国家的科研人员将研究重点投向了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同时,也将科研的脚步跨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生物防治,即研究和开发与化学农药功能相似,可减少或取代部分化學农药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生物农药。本着“来源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的原则,从自然界中寻找可利用的材料和资源,在不影响生态环境、人体健康和其他有益生物的基础上,开发出能保护农作物免遭病原菌、害虫、杂草等有害生物侵染和危害的生物农药。生物农药从研发到大量产品在市场上的推广与应用,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其主要制约因素有:①生物技术和制作工艺水平;②活体生物制剂易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产品药效的不稳定;③大量化学农药产品占据着市场的主导地位;④农药使用者不易改变传统的用药方式。但随着生物技术和制作工艺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广大民众对环保、健康、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要求的提高,许多国家政府和相关的国际组织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政策,并根据环保卫生要求,取缔了一批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有机磷、有机氯类)的生产和使用资格,对仍在生产和使用的化学农药实行了更加严厉的环保管控措施。 这一系列的措施和举动,不仅节能、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保护了生态资源,并有力推动了生物农药开发、推广和使用的步伐。目前全球已登记了几百种不同有效成分的生物农药,上千个不同的产品分别在几十个国家注册、商业化生产并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使用。仅以木霉菌为产品活性成分的杀菌剂产品就有约300多个[30]。在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日本、欧盟、澳大利亚、以色列等,生物农药使用量已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小于5%到目前的接近或大于25% 的全年农药总使用量。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印度、中国、越南等,生物农药的使用量也有显著的提升[30-31]。

我国在生物农药领域的研究起步虽早,但总体发展较慢且不均衡。直到21世纪初,在国家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生物农药的研究与开发有了平衡而快速的发展[32-33]。2001年我国注册登记的生物农药品种只有80个,产品694个(其中大多为农用抗生素类产品,国外不承认为生物农药),到2018年,我国注册登记的生物农药,包括微生物、植物源和生物化学类但不包括农用抗生素已达97个种类,产品数达1 366个[34]。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生物农药的使用量已从2010年前的不到5%上升到目前接近或大于10%~12%的全年农药总使用量,但与美国(目前注册种类248个,产品1 420个)等发达国家较成熟的生物农药市场相比,无论是在产品有效成分、登记数量,还是使用总量占比等方面,我国仍存在一定的差距[34]。

2.2 特点与优势

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农药的定义、范畴和注册登记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差异。美国环保署在2012年将生物农药产品的范畴定义为来源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矿物的活体或非活体,通过非毒性和环境友好的机理防控有害生物。同时根据产品活性成分,将生物农药分为4大类:微生物源、植物源、生物化学类(包括信息素、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昆虫生长调节剂)和植物基因改良类(包括在植物体内植入有抗性的基因,如Bt基因,或植入RNA干扰基因)。我国将生物农药定义为直接利用生物活体、生物体产生的活性物质,或由人工合成的与天然化合物结构相同的活性物质制成的农药,其中包括农用抗生素类。目前在全球范围登记注册的生物农药中,90%产品的有效成分为活体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和病毒等。其中,以苏云金杆菌、芽孢杆菌、白僵菌、绿僵菌、木霉菌等为活性成分的生物农药,是目前世界上开发时间最长、用途最广、产量最大、应用最成功的生物杀虫剂和杀菌剂。微生物农药一般都具有以下5个功能:①根际占位。大多产品中微生物的生长速度极快,能迅速地在植物根系周围抢占营养丰富的位点,并定殖在植物的根尖和根系表面,阻止和驱避了病原菌或其他有害生物对根系的侵染(在植物地上部分使用的微生物农药也具有相似的功能)。②拮抗作用。许多微生物在生长和代谢过程中能产生和分泌多种可抑制病原菌或有害生物生长,或杀死它们的抗生素类活性物质。③重寄生作用。有些微生物能直接以病原菌或有害生物为“食物”,通过分泌细胞壁降解酶侵入病原菌或有害生物的体内并杀死它们。④诱导抗性。当作为生物农药的微生物定殖在作物根系表面时,能诱导植物体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提高植物的免疫和抵抗多种病原菌或有害生物侵染的能力。⑤促进植物生长。定殖在植物根系的土壤微生物能改善土壤环境,提高植物对土壤中养分的吸收,进而促进了植物生长[35]。从广义上来说,目前世界各地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微生物菌肥、菌剂或含有微生物的土壤改良剂等,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以上所述的微生物农药所具有的部分功能。

相对于化学农药,特别是传统高毒、高残留的化学农药,使用生物农药有以下多方面的优势(表2):①低毒或无毒、低残留。大多生物农药中使用的活性成分是微生物,其菌株是从大自然中分离、筛选获得的,经生产加工制成的产品再投放到农业生产和大自然中去,它们都是环境友好的。生物化学类和农用抗生素类生物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不仅毒性低、使用量少,同时它们的半衰期短,易在环境中分解,不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影响和破坏。②选择(靶标)性强。大多生物农药只对一个或几个特定(靶标)害虫、病原菌或有害生物具有抑制或灭杀作用,而对人、畜或其他生物是安全的,不会影响和破坏生态平衡。③不易产生抗药性。大多生物农药产品是由活体微生物制成的,害虫、病原菌、杂草等有害生物很难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基因的改变对某个菌株产生抗性。因此,使用生物农药一般不会造成用药量的提升。④持效性长。多种微生物能定殖在作物的地下和地上部分(根、茎、叶),并随着作物的生长而不断繁殖、生长,起着长期保护作物的作用,进而减少药剂的使用次数和用药量,节约人工和药剂成本。⑤降低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农业生产离不开农药,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必须减少和限制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为了让世界农业生产在环保、健康的条件下可持续发展,科研人员开发了多种可用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的方法,包括物理的(紫外灯、诱虫灯等)、生物的(天敌、生物农药等)和农业生产综合管理、防控技术(轮作、休田、高温闷棚等),在这些方法中,生物农药是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适用的一种方式(表3),用以减少或取代部分化学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量[36]。

3 生物农药的发展前景

随着现代农业综合管理与防控技术的不断进步,按照环保、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化学农药在当今农业生产中的投入,无论在品种还是在使用量上都受到了更加严厉的限制和管控,促使农产品生产进一步朝着绿色、有机、节能、环保、安全的方向发展。与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的残留普遍较低或无。用生物农药来减少或取代化学农药的使用,可从源头上有效解决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以及其残留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影响。目前世界范围生物农药的使用量正在逐年递增,特别是在绿色、有机蔬菜、果树、茶等高经济附加值作物上的大量投入,为确保食品、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起到极为重要的保障作用。过去,我国在茶叶害虫的防治上主要依靠化学农药,但近年改用微生物农药后发现,茶叶产品中的农药残留比严苛的欧盟指定残留限量标准还低10倍[37]。在红枣、核桃种植过程中使用生物农药,其残留量远低于国家或国际标准[38]。2017年我国农业部颁布的《农药登记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微生物农药产品登记注册可减免对残留试验资料的要求。通过对苏云金杆菌等5种微生物农药所进行的安全性评价测试发现,微生物农药本身对于所测试的多种生物体,不会产生急性、慢性毒害,不会对哺乳动物产生致病性,无生殖毒性和致基因突变作用,对生态环境和哺乳动物是安全和无危害的[39]。川楝素等植物源杀虫剂对环境中非靶标生物鹌鹑、家蚕、蚯蚓、瓢虫、蝌蚪等的毒性均为低毒[40]。鬼臼毒素、比沙地柏对鱼类属于低毒,对生态环境是安全的[41]。我国对植物源农药的环境安全性研究表明,苦皮藤素、鬼臼毒素、川楝素、雷公藤生物碱、孜然杀菌剂、苦参碱等均对鹌鹑、鱼类、蝌蚪、家蚕、蜜蜂、瓢虫、蚯蚓和土壤微生物等环境非靶标生物均表现为低毒,在水体、土壤和大气中易降解,对环境安全。国外对植物源农药的环境安全评价表明,印楝素等具有良好的环境相容性,对环境安全[42]。另外,多项研究表明许多微生物不仅可被选用作为生物农药使用,同时它们对已被有机磷等化学农药残留污染的土壤、水体环境也具有一定的降解和修复功能,例如已發现有降解环境中有机磷农药残留功能的细菌(黄杆菌属 Flavobacterium、芽孢杆菌属Bacillus、黄单胞杆菌属Xanthomonas等)和真菌(曲霉属Aspergillus、青霉属Penicillium、木霉属Trichoderma 等)[43-46]。

近10年来,生物农药在全球农业生产中的投入已有了方兴未艾的发展趋势,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产品从种类到质量都有了全面的提升。目前在市场上已大量投入使用的生物农药除了有杀虫剂、杀菌剂外,还有大量新注册登记并投入使用的杀线虫剂、除草剂、信息素、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农药之所以能在近期得到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各国政府对生物农药的宣传和支持,对化学农药的限制和监管,更主要的是得到了越来越多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2015年初,我国农业部颁发了《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同时根据我国生物农药的发展现状,科学合理地修订了生物农药登记《条例》政策。为鼓励和加快生物农药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生物农药不仅被列为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之一,国家还推出了“农业生产无公害行动”和“有机食品发展战略”等项目。部分地方政府(北京、上海等)为支持和鼓励生物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执行了>50% 产品销售价的补贴政策。我国生物农药利润总额增长速度在2016年已超过化学农药,化学农药利润总额在2016年同比增长4.7%,而生物农药同比增长了17.9%,生物农药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已从2015年318.9亿元增加到2016年372.1亿元[47]。

生物技术是21 世纪的主导技术,生物农药由于其广谱、高效、安全、环境相容性好等特点,必将成为21 世纪农药发展的热点之一。虽然化学合成农药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占主导地位,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国民素质的提高、法制法规的完善和现代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应用及农药开发研究领域的渗透与应用,生物农药的开发和利用将得到高速发展。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更多优质的生物农药产品将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水平进一步得到改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United Nations(UN).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Population Division.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15 revision,key findings and advance tables[R].2015.

[2] 刘长江,门万杰,刘彦军,等.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及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2,18(4):291-292,297.

[3] WFAO.World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al yearbook[R].2017.

[4] 潘佑找,储春荣.化学农药对农产品的污染刍议[J].现代农业科技,2007(22):95,97.

[5] 史瑜.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J].引进与咨询,2006(6):123-124.

[6] 林玉锁,龚瑞忠.农药环境管理与污染控制[J].环境导报,2000(3):4-6.

[7] K HLER H R,TRIEBSKORN R.Wildlife ecotoxicology of pesticides:Can we track effects to the population level and beyond? [J].Science,2013,341(6147):759-765.

[8]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Agrochemicals,health and environment:Directory of resources[R].Geneva,2017.

[9] ALAVANJA M C R,BONNER M R.Occupational pesticide exposures and cancer risk:A review[J].Toxicol Environ Health B,2012,15(4):238-263.

[10] 张丽.化学农药对农业环境的污染与防治[J].南京农专学报,2001,17(4):36-38,43.

[11] LI R,JIN J M.Modeling of temporal patterns and sources of atmospherically transported and deposited pesticides in ecosystems of concern:A case study of toxaphene in the Great Lakes[J].Geophys Res Atmos,2013,118(20):11863-11874.

[12] GARBARINO J R,SNYDER-CONN E,LEIKER T J,et al.Contaminants in arctic snow collected over northwest Alaskan sea ice[J].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2002,139(1):183-214.

[13] 王塞妮,李蕴成.我国农药使用现状、影响及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0):3853-3855.

[14] TAYLOR M D,KLAINE S J,CARVALHO F P,et al. Pesticide residues in coastal tropical ecosystems:Distribution,fate and effects[M].London:Taylor & Francis,2003:576.

[15] CARVALHO F P,VILLENEUVE J P,CATTINI C,et al.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pesticide residues in coastal lagoons of Nicaragua[J].J Environ Monit,2002,4(5):778-787.

[16] 張国军.环境抗雄激素影响及机制[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3,30(2):79-83.

[17] SMITH R,MIDDLEBROOK R,TURNER R,et al.Large-scale pesticide monitoring across Great Barrier Reef catchments-Paddock to Reef Integrated Monitoring,Modelling and Reporting Program[J].Mar Pollut Bull,2012,65(4/5/6/7/8/9):117-127.

[18] MORENO-GONZLEZ R,LE N V M.Presence and distribution of current-use pesticides in surface marine sediments from a Mediterranean coastal lagoon(SE Spain)[J].Environ Sci Pollut Res Int,2017,24(9):8033-8048.

[19] PORTIER C J,ARMSTRONG B K,BAGULEY B C,et al.Differences in the carcinogenic evaluation of glyphosate between the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and the 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EFSA)[J].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2016,70(8):741-745.

[20] WU C F,LUO Y M,GUI T,et al.Concentrations and potential health hazards of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in (shallow) groundwater of Taihu Lake region,China[J].Sci Total Environ,2014,470/471:1047-1055.

[21] 顾晓军,田素芬.农药与癌症[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5,27(2):47-52.

[22] SARWAR M.The dangers of pesticides associated with public health and preventing of the risk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informat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15,1(2):130-136.

[23] 杨志清.农药污染对农业劳动者健康的危害[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331-334.

[24] MITTAL S,KAUR G,VISHWAKARMA G S.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pesticides on the health of rural communities in the Malwa region of Punjab,India:A review[J].Hum Ecol Risk Assess,2014,20(2):366-387.

[25] PARR N T,REQUENA M,HERNNDEZ A F,et al.Environmental exposure to pesticides and cancer risk in multiple human organ systems[J].Toxicol Lett,2014,230(2):157-165.

[26] ZHANG X,WALLACE A D,DU P,et al.DNA methylation alterations in response to pesticide exposure in vitro [J].Environ Mol Mutagen,2012,53(7):542-549.

[27] JONES R R,BARONE-ADESI F,KOUTROS S,et al.Incidence of solid tumours among pesticide applicators exposed to the organophosphate insecticide diazinon in the Agricultural Health Study:An updated analysis[J].Occup Environ Med,2015,72(7):496-503.

[28] MILLS P K,SHAH P.Cancer incidence in California farm workers,1988-2010[J].Am J Ind Med,2014,57(7):737-747.

[29] DANIELS J L,OLSHAN A F,SAVITZ D A.Pesticides and childhood cancers[J].Environ Health Perspect,1997,105(10):1068-1077.

[30] WOO S L,RUOCCO M,VINALE F,et al. Trichoderma -based products and their widespread use in agriculture[J].Open Mycol J,2014,8(S1):71-126.

[31] SARWAR M.Biopesticides:An effective and environmental friendly insect-pests inhibitor line of ac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advanced research technology,2015,1(2):10-15.

[32] 张锡贞,张红雨.生物农药的应用与研发现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8(1):96-100.

[33] 邱德文.我国生物农药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J].植物保护,2007,33(5):27-32.

[34] 数据解读我国生物农药现状,发展仍需群策群力[EB/OL].(2018-05-10)[2021-03-07].http://cn.agropages.com/News/NewsDetail-16320.htm.

[35] ANEJA K R,KHAN S A,ANEJA A.Biopesticides an eco-friendly pest management approach in agriculture:Status and prospects[J].Kavaka,2016,47:145-154.

[36] 生物农药主要类型及五大优势[EB/OL].(2017-12-15)[2021-03-07].http://www.agrichem.cn/n/2017/12/15/115303391855.shtml.

[37] 生物农药的使用降低了我国茶叶的农药残留量[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2,28(7):28.

[38] 高海鸣.红枣、核桃主要害虫(螨)生物农药防治及安全性评价[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16.

[39] 刘家发,张启嫒,王护民,等.微生物农药的安全性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1999,16(6):325-326.

[40] 张亚妮,马志卿,王海鹏,等.植物源杀虫剂川楝素对环境生物安全性评价[J].环境科学学报,2007,27(12):2038-2045.

[41] 徐敦明,李飞,冯俊涛,等.几种植物源提制品对鱼的毒性与安全性评价[J].农药学学报,2004,6(3):89-92.

[42] 张兴,马志卿,冯俊涛,等.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5,31(5):685-698.

[43] 李劭彤,李朝阳,李巧玲,等.甲氰菊酯微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1):17-20.

[44] 张春花,单治国,蒋智林,等.4种微生物对烤烟中代森锰锌农药残留及降解动态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7,45(4):79-84.

[45] 王燕,刘建峰,刘振华,等.环境中有机磷农药微生物降解技术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163-7164,7244.

[46] 冯彦媚,范兴辉,占卉,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农药生态毒理及其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17,33(10):52-58.

[47] 张宏军,宋俊华.第30届亞太区域植物保护委员会农药管理方面的情况最新概述[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8,39(3):7-11,37.

作者:仕影 陈景三 于稳欠 杨敏 马海娇 毛伟力

第3篇:环境质量对中国城镇居民健康支出的影响

摘要 将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作为环境质量的代理变量,对中国各个地区分别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中国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与居民收入和环境质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并基于面板误差纠正模型来分析医疗支出对各影响因素的短期调节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环境质量对医疗支出影响的长期弹性在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各地区均为正值,说明环境污染的加剧导致人们健康状况的恶化,从而促进了医疗支出的增长。因此,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应该具有长久坚持的意义。但是,从短期来看,环境质量对医疗支出的影响却为负值,这一结果解释了当前有些地区和部门在短期内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暂时发展,由此更加突显了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艰巨性与紧迫性。另一方面,居民收入对医疗保健支出影响的长期弹性和短期弹性均大于1,表明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对于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具有显著作用,由此说明我国当前实施的工资增长机制、提高医疗补助政策具有其针对性和适宜性。

关键词 医疗支出;环境质量;面板协整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发布的《社会保障绿皮书》指出,从1990-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 510.2元增加到9 421.6元,增加了5.24倍,与此同时,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却增加了19.57倍,居民医疗支出的增速远远超过其收入增长的速度。医疗费用的急剧上升,使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最为突出的矛盾和百姓最为关注的话题。

1 问题的提出

在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而且形势日益严峻。以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为例,2006年我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为1 431万t和2 594万t,比2005年增长了1.2%和1.8%,未能如期完成“减排”计划。2007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虽然首次出现双下降,但是距“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减少10%的战略性目标仍然相去甚远。环境质量的恶化已经引发了各种疾病的出现[1,2],如 呼吸道疾病[3,4]、心血管疾病[5,6]、肺部疾病[7,8],而这三种疾病在2006 年城市居民的死因中均排行前5位(2006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由此所引出的问题是,从长期来看,环境质量的恶化是否严重威胁到了城镇居民的身体健康,进而促进了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

进一步,在中国不同地区,城镇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也有显著不同。以2005年为例,北京、天津两市城镇居民的人均医疗支出分别为1 295.76元和996.35元,而支出较低的江西和西藏仅有326.46元和338.57元,相差较大。那么,环境质量的状况对医疗支出的影响是否存在地区差异?其长期约束和短期调整效应如何?基于此所产生的结论意义对于我国当前的环境保护政策有何启示?回答上述这些问题即是本文的研究动机。

综观现有文献,目前对医疗支出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居民收入、医疗服务价格以及医疗保险等方面,对环境因素的考察则比较少见。主要有Jerrett等人应用加拿大安大略49个郡的横截面数据检验了环境质量与医疗支出之间的关系,发现环境污染更为严重的地区其医疗保健支出也更高[9]。Narayan和Narayan以一氧化碳、氧化硫和氧化氮的排放量作为环境质量的代理变量,利用8个OECD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一氧化碳和氧化硫对医疗支出的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0]。此外,Neidell等人对空气污染 与健康状况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一氧化碳排放对儿童哮喘的发病率具有显著的影响[11]。

由此可见,环境质量的下降会导致人体健康状况的恶化,从而增加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而环境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是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的排放,并且,国务院在制定《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时也将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作为两个刚性约束指标之一进行考核。因此,本文以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作为环境质量的代理变量,以考察环境质量对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

由于目前研究医疗支出的文献,大多数可以认为是对收入与医疗关系双变量模型[12]的简单推广,因此,与前述研究一致,本文通过引入环境变量来构造医疗支出与环境质量、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模型。然而,欧阳志刚在分析医疗支出的影响因素时指出,中国目前普遍存在因贫致病、因病致贫的恶性循环现象[13]。高梦滔和姚洋在研究中也发现,健康风险冲击对居民人均收入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14]。由此可见,在对医疗支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收入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而且具有显著的内生性。如果在估计模型时不对这种内生性进行校正,那么所得的结果将是有偏和非一致的,基于此所产生的检验结论也将是扭曲甚至是错误的。进一步,由于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居民可能对国家医疗政策的变化做出相同的反应,导致医疗支出具有一定的同期相关性,如果在估计模型时能够充分利用这种信息,那么所得的检验结果将会更加有效与可靠。

本文以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作为环境质量的代理变量,以医疗保健支出为因变量,建立了医疗支出与居民收入、环境质量之间的面板协整模型。由于林相森和舒元在研究时指出,相对于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因体力活动较少,环境保护不够等原因,其患病可能性会更高,对医疗支出的影响也更大[15]。因此,本文主要以城镇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为研究对象。考虑到不同地区之间医疗支出的同期相关性和收入变量的内生性,本文应用面板动态广义最小二乘法(DGLS)和两阶段广义最小二乘法(2SGLS)来估计环境质量对医疗支出影响的长期约束及其相应的短期调整效应。和现有研究相比,本文首次应用面板协整模型深入分析了环境质量对医疗支出的影响以及地区之间的差异,并基于面板误差纠正模型来考察内生变量在受到冲击时的短期调整效应,所得结论对于我国当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徐冬林等:环境质量对中国城镇居民健康支出的影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4期本文余下部分的安排为:第二部分具体剖析了面板协整模型及其误差纠正模型的设定,并对样本数据的来源与处理进行简要说明;第三部分详细阐述了面板协整模型的估计与检验,并基于检验结果来分析现实经济含义;第四部分应用面板误差纠正模型分析了人均收入和环境质量对医疗支出影响的短期动态调节效应;第五部分为本文的结论与说明。

2 面板协整模型的设定与解析

Newhouse将医疗支出作为内生变量、人均收入作为外生变量,分别利用8个发达国家的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医疗支出的收入弹性均大于1[12]。而 现有对医疗支出进行研究的文献,大多数可以被认为是对Newhouse模型的简单扩展。因此,本文亦在Newhouse模型的基础之上,通过引入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来分析环境质量对医疗支出的影响。进一步,由于中国不同地区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和医疗支出均存在较大的差距,且城镇居民对医疗支出的影响比农村居民更大,因此,本文以城镇居民的医疗支出水平为研究对象,以各省、市、自治区为横截面单位,将环境变量和收入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组合而构成面板模型,以此研究各个变量对城镇居民医疗支出的影响。以heit表示i地区t时期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医疗保健支出,以yit表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以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作为环境质量的代理变量,用soit表示,构造面板数据模型如下:

lnheit=β0+β1lnyit+β2lnsoit+εit(1)

其中,系数β1和β2分别表示医疗支出的长期收入弹性和环境质量对医疗支出的长期影响。一般来说,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用于医疗服务方面的支出也会随之增加,因而β1系数通常大于0。另一方面,环境质量的下降(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会对人体的健康状况产生负面影响,而健康状况的恶化则使人们增加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因此β2系数可能大于0。

进一步,若模型(1)中所含变量为面板单位根过程,且扰动项εit-I(0),则模型(1)为面板协整模型。根据Granger表述定理,面板协整模型(1)所对应的面板误差纠正模型可以表述为:

Δlnheit=φecmi,t-1+δ1Δlnyit++δ2Δlnsoit+vit(2)

模型(2)中ecmi,t-1项为面板协整模型(1)的估计残差,φ表示其相应的误差纠正系数,它反映了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与居民收入、二氧化硫排放量之间的长期协整关系对模型(1)中医疗支出的短期变化所产生的调节效应。具体来看:第一,若φ为负值,则表明长期均衡关系对医疗支出的短期变化具有抑制作用,从计量角度来说,φ为负值则进一步表明模型(1)为面板协整模型;第二,φ值的大小度量了医疗保健支出在受到冲击而重新回到长期均衡时的调整速度,φ的绝对值越大则表示调整速度越快;第三,依据φ值的大小,我们可以计算收敛到长期均衡的半衰期(halflife of convergence)。此外,δ1和δ2值的大小则刻画了医疗支出的短期收入弹性和环境质量变化对医疗支出的短期影响。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的样本期限为1992-2005年,由于时间跨度只有14年,因此,我们没有估计横截面异质的面板协整模型,即假定模型(1)和(2)中的系数在各个截面之间是相同的。为了反映环境质量对医疗支出影响的地区差异,我们按照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将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重庆和西藏因数据不全而未被包含在样本中),然后分别对每个地区应用面板协整模型(1)和面板误差纠正模型(2)进行估计。以heit表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医疗保健年支出;以yit表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收入;以soit表示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由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与年底总人口相除计算得到。并且,本文以1992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基期(1992=100),将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医疗保健年支出和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收入换算成实际数据。所有数据均来源于1993-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各期。

3 面板协整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3.1 面板单位根检验

如果模型(1)中的所有变量均由面板单位根过程所生成,且εit-I(0),则模型(1)即为我国城镇居民医疗支出与居民收入、二氧化硫排放量之间的面板协整模型。为此,本文首先对模型(1)中的各变量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然后估计模型(1),最后基于估计的残差来检验面板协整关系。

为使结论具有稳健性,本文应用Im等提出的异质面板单位根进行检验(IPS检验)[16]。考虑到截面之间的相关性,本文首先对各变量进行去组间均值处理,然后应用上述检验分别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17],所得结果列入表1。

由上表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居民收入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均不能拒绝面板单位根的虚拟假设,而其一阶差分形式均拒绝面板单位根的虚拟假设。这一检验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城镇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居民收入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为一阶单位根过程,进一步,若误差项εit-I(0),则表明他们三者之间存在面板协整关系。另一方面,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均拒绝一阶单位根的虚拟假设,而居民收入变量则为一阶单位根过程。这一检验结果揭示了我们在估计西部地区环境质量对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时,不仅可以应用一般的计量方法而且应使用居民收入变量的一阶差分形式。

3.2 面板协整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从现有文献可知,我国居民收入与医疗保健支出之间存在内在联立性,一方面健康风险冲击导致居民收入水平下降,另一方面居民收入降低不利于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上述模型(1)中的收入变量lnyit具有显著的内生性,在估计模型时如果不对这种内生性进行校正,那么所得的估计结果将是有偏和非一致的,基于估计残差所进行的面板协整检验也必然是低势(power)甚至是错误的。进一步,由于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医疗保健支出、居民收入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为一阶单位根过程,lnyit的内生性则意味着其一阶差分形式Δlnyit与扰动项εit相关,因此,对于东部和中部地区,本文应用动态广义最小二乘法(DGLS)来校正收入变量的内生性,然后再检验DGLS残差是否平稳,若检验结果表明残差为平稳过程,则模型(1)为面板协整模型,估计的参数βi即为变量医疗保健支出、居民收入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对于西部地区,由于医疗保健支出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为平稳过程,而收入变量却为一阶单位根过程,lnyit的内生性同样意味着其一阶差分Δlnyit与扰动项εit相关,因此本文将医疗保健支出的一阶滞后项作为居民收入一阶差分形式的工具变量,应用常见的两阶段广义最小二乘法(2SGLS)来消除收入的内生性,然后再估计环境质量对医疗保健支出的长期影响。

以下简要说明DGLS的估计与面板协整检验。若收入变量为一阶单位根过程且具有内生性,那么我们可以构造如下回归模型(3):

εit=∑∞j=-∞cijΔlnyit+j+uit(3)

通过将误差项εit投影到由Δlnyit∞t=-∞所生成的σ域上,使得新误差项uit与Δlnyit∞t=-∞从而与lnyit渐近不相关来消除收入变量的内生性。由于Δlnyit与εit都为平稳过程,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在两者相距较远时会逐渐减弱,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对一阶差分Δlnyit的前置项与滞后项(leads and lags)进行截取,从而使方程(3)近似等价于

εit=∑qj=-qcijΔlnyit+j+u′it(4)

其中u′it=uit+∑|j|>qcijΔlnyit+j。Kao和Chiang证明当T→∞时,有q→∞,使得q3/T→0,并且对于所有i都有T1/2∑|j|>q‖cij‖→0,那么上述误差项u′it和uit渐近相等[18]。因此,我们把式(4)代入模型(1)有

lnheit=β0+β1lnyit+β2lnsoit+∑qj=-qcijΔlnyit+j+u′it(5)

模型(5)即表示通过对原有模型(1)增加收入变量的若干期一阶差分项来消除解释变量的内生性,从而保证对参数的估计具有一致性(本文在估计时令q=0)。对上述模型(5)应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估计(FGLS),记参数估计量为β^,β^=(β^0,β^1,β^2)′,Mark等从理论上证明了该估计量渐近服从混合正态分布,从而使得我们常用的假设检验统计量(如t检验)也都渐近有效[19]。

进一步,定义DGLS估计的残差为εit=lnheit-β^0-β^1lnyit-β^2lnsoit。按照EG两步法的协整检验思想,若ε^it-I(0),则表明模型(1)为面板协整模型;反之,则说明模型(1)为虚回归(spurious regression)模型。因此,基于该估计残差,我们应用Hadri和Larsson提出的面板单位根检验来检验模型(1)的面板协整性[20]。如果检验结果不能拒绝ε^it为平稳过程,则表明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与居民收入和环境质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应用DGLS估计的β^即是协整向量的一致估计且服从混合正态分布。

3.3 协整检验的结果与分析

由上述,考虑到截面之间的同期相关性以及样本的有限性,我们同样先对残差ε^it进行去组间均值处理,然后通过循环10000次蒙特卡罗(Monte Carlo)仿真来形成面板单位根检验统计量的实证分布,并据此计算拒绝虚拟假设的最低显著性水平p值。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DGLS估计残差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均不能拒绝残差平稳的虚拟假设(其拒绝虚拟假设的最低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128和0.124),从而说明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城镇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与居民收入和环境质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对于西部地区,由于差分后的居民收入、医疗保健支出与环境质量均为平稳过程,因而并不需要进行面板协整检验。

应用前述的DGLS和2SGLS估计方法,我们得到了模型(1)的系数估计值。其中,β^2表示环境质量对医疗支出影响的长期弹性。对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该系数估计值显著为正(其中东部地区为0.065,中部地区为0.124,其相应的t统计量值分别为12.59和6.05),说明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增加会引起环境质量的恶化,从而导致医疗支出的增长。从地区差异来看,中部地区环境质量对医疗支出的影响较大,其系数估计值为0.124,表明二氧化硫排放量每增加1%,医疗支出将增长0.124%;而东部地区影响较小,其系数估计值为0.065,表明二氧化硫排放量每增加1%,医疗支出将增长0.065%。这与我国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以二氧化硫形成的酸雨污染为例,我国中部地区一直是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因而其医疗费用的支出相对较高;而东部地区酸雨污染有局部加重趋势,因而其医疗费用支出相对较低(参见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印发的《两控区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对于西部地区,环境质量对医疗支出的影响显著为负(其系数估计值为-0.1),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虽然我国西部地区环境保护较好、环境污染较少,但是该地区较为贫困,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相对较高,因此,二氧化硫排放量每减少1%(环境质量的改善),将使医疗支出增长0.1%。

另外,β^1表示医疗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其系数估计值显著为正(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系数估计值分别为1.63、1.89和42.05),说明医疗服务是一种正常商品,居民收入的提高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具有显著地促进作用。从地区差异来看,东部地区居民收入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影响比中部地区较低,但是地区差异并不明显,其系数估计值分别为1.63和1.89,这一估计结果与Narayan和Narayan应用8个OECD国家的分析结果相类似[10],说明居民收入每增加1%,医疗支出的增加就会超过1%。对于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增长每变化一个单位,将使医疗支出变化42.05个单位(由于西部地区是以收入的对数差分作为自变量,因此其系数估计值实际上反映了居民收入的变化对医疗需求的影响),由此突显了当前城镇居民对增加医疗服务的迫切需求,其隐含的深层次意义则揭示了目前中国社会所普遍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的突出问题。

以上结论至少从两个方面说明了本文的政策含义:第一,对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环境质量对医疗支出影响的长期弹性为正,说明环境污染的加剧会导致人们健康状况的恶化,从而促进医疗支出的增长。因此,政府在制定健康政策时应从全局出发,着眼于未来,积极发挥其环境保护的主导作用。对于西部地区,环境质量对医疗支出的长期影响为负,说明政府在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同时,应着力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做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以此促进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第二,各地区居民收入对医疗保健支出的长期影响均显著为正,反映了目前城镇居民对增加医疗服务的迫切需求。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着力改善民生,建立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努力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以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为此,各级政府部门尤其应做好低收入居民和非从业居民的医疗保障工作,使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真正受惠于广大人民群众,这也是我们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的核心体现。

4 面板误差纠正模型的估计与分析

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面板协整模型的估计与检验证实了模型(1)中各变量之间长期均衡关系的存在。由Granger表述定理可知,这种长期均衡关系对内生变量的短期变化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我们对模型(2)进行了估计与检验,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误差纠正系数φ^均为负值(其系数估计值为-0.08和-0.032),这一结果进一步印证了本文所考察的各变量之间长期协整关系的存在,但是这种长期关系对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短期变化具有抑制效应。由此所揭示的经济含义为,协整系统的存在抑制了城镇居民对医疗服务需求的短期增加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并且在东部地区这种影响会更大。也就是说,当经济系统受到外部冲击,如收入水平的突然上升或下降,未预见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等,城镇居民的医疗支出水平重新回到长期均衡时的调整速度东部地区要快于中部地区。具体来看,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收敛半衰期为8.31和21.31,表示城镇居民的医疗支出水平在受到冲击后,回复到其长期均衡的一半时所需的时间分别为8.31年和21.31年。

δ^1系数表示城镇居民医疗服务需求的短期收入弹性,东部和中部的系数估计值分别为0.471和0.399。与长期弹性相比,虽然短期收入弹性具有明显下降的趋势,例如,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城镇居民的长期收入弹性分别为1.63和1.89,而其相应的短期收入弹性仅为0.471和0.399,但是系数估计值仍然显著为正,说明即使从短期来看,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对增加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仍然具有明显地促进作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实行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水平从40元提高到80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标准从20元提高到40元的医保政策具有其适宜性和合理性。

δ^2表示环境质量对医疗支出影响的短期弹性,东部和中部的系数估计值分别为-0.045和-0.124,表明虽然从长期来看,保护环境有助于居民降低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从而促进健康水平的提高,但是这种效应在短期内并不明显。也就是说,从短期来看,环境质量的改善无助于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这一结果恰好解释了有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出于利益的需要,在短期内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暂时发展。由此则突显了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所强调的转变思想观念的重要性,做到保护环境要与经济增长并重、和经济发展同步,以环境保护来优化经济增长并以此促进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5 结论与说明

本文在中国经济背景下,将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作为环境质量的代理变量,通过对Newhouse双变量模型的扩展,建立了城镇居民医疗支出与居民收入和环境质量之间的面板协整模型和面板误差纠正模型,并应用DGLS和2SGLS来估计医疗支出与居民收入、环境质量之间的长期协整关系与短期动态调节效应,所得的主要结论和意义可概述为:

(1)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短期收入弹性和长期收入弹性均显著为正,反映了城镇居民对增加医疗服务需求的愿望。这一结果说明了提高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建立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增加中央财政在医疗保险中的补助水平等一系列措施有助于改善城镇居民的健康状况。

(2)环境质量对医疗保健支出影响的短期弹性为负,说明从短期来看,降低环境污染并不利于城镇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但是这一结论在东部地区并不显著。这一结果揭示了当前有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在短期内会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获取经济的暂时性增长。而环境质量对医疗保健支出影响的长期弹性显著为正,这一事实则表明,从长期来看,为了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必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因此,各级政府和企业应从长远观念出发,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做到以保护环境来优化经济增长,努力建立涵盖全社会的“减排”长效机制。

(编辑:温武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Schwartz J a, Dockery D W.Increased Mortality in Philadelphia Ass ociated with Daily Air Pollution Concentrations [J].American Review of Respira tor Disease,1992,145:600-604.

[2]Dockery D W,Schwartz J,Spengler J D.Air Pollution and Daily Mortality:A ssociations with Particulates and Acid Aerosols[J].Enviromental Research,1992, 59:362-373.

[3]Shogren J.Children and the Environment: Valuing Indirect Effects on a Child 's Life Chances [J].Conremporary Economic Policy,2001,19:382-396.

[4]Mead R W, Brajer V. Protecting China's Children: Valuing the Health Impacts of Reduced Air Pollution in Chinese Cities [J].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5, 10: 745-768.

[5]宋桂香,江莉莉,陈国海,等. 上海市大气气态污染物与居民每日死亡关系的时间序列研究 [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6, 5: 390-393.[Song Guixiang, Jiang Lili, ChenGuohai, et al. A TimeSeries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aseous Air Pollut ants and Daily Mortality in Shanghai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Health, 2 006, 5:390-393.]

[6]Wordly J,Walters S, Ayres J G.Short Term Variations in Hospital Admissio ns and Mortality and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J].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 tal Medicine.1997,54:108-116.

[7]Banister, J. Population, Public Health and the Environment in China [J]. The China Quarterly, 1998, 156: 986-1015.

[8]周晓铁,何兴舟。室内空气污染对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 006,5:591-594。[Zhou Xiaotie and He Xingzhou.The Influenece of Indoor Air Pol lution o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J].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 e,2006,5:591-594.]

[9]Jerrett M,Eyles J, Dufournaud C.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Health Care Expenditures: An Exploratory Analysis from Ontario, Canada [J].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2003, 57: 334-338.

[10]Narayan P K, Narayan S. Does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flue nce Health Expenditure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a Panel of Selected OECD Countries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8, 65: 367-374.

[11]Neidell M J. Air Pollution, Health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the Effect of Outdoor Air Quality on Childhood Asthma [J].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2004, 23: 1209-1236.

[12]Newhouse J P. Medical-Care Expenditure: A Cross-National Survey [J].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1997, 12: 115-125.

[13]欧阳志刚. 农民医疗卫生支出影响因素的综列协整分析 [J]. 世界经济, 2007, 9:47-55. [Ouyang Zhigang. A Panel Cointegration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ffecti ng-Farmer's Expenditure on Health Care [J]. The Journal of World Economy, 2007, 9: 47-55.]

[14]高梦滔,姚洋. 健康风险冲击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J]. 经济研究, 2005, 12: 15-25 . [Gao Mengtao and Yao Yang. Health shocks and Farmers' Income Capabilities [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5, 12: 15-25.]

[15]林相森,舒元. 我国居民医疗支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 南方经济, 2007, 6:22-30. [Lin Xiangsen and Shu Yuan. Determinants of the Chinese Residents' Medical Expenditures [J]. South China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7, 6:22-30.]

[16]Im K S, Pesaran M H,Shin Y. Testing for Unit Roots in Hetero geneous Panels [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2003, 115: 53-74.

[17]Bornhorst F,Baum C F.IPSHIN:Stata Module to Perform ImPesaranShinPa nel Unit Root Test[EB/OL].Boston College,Department of Economics,Statistical S oftware Component,No.S419704,2001.

[18]Kao C,Chiang M H. On the Estimation and Inference of a Cointegrated Regression in Panel Data [J]. Advances in Econometrics, 2000, 15: 179-222.

[19]Mark N C, Ogaki M,Sul D. Dynamic Seemingly Unrelated Cointegrating Regressions [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3, 72: 797-820.

[20]Hadri K, Larsson R. Testing for Stationarity in Heterogeneous Panel Data where the Time Dimension Is Finite [J]. Econometrics Journal, 2005, 8: 55-69.

Analysis on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on Health Expenditures

XU Donglin CHEN Yongwei

(School of Information,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Hubei 430073, China)

Key words health expenditures; environmental quality; panel cointegration

作者:徐冬林 陈永伟

第4篇:环境与健康论文(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是指以我们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与环境,象鱼和水一样密不可分。环境创造了人类,人类依存于环境,受其影响,不断与之相适应;人类又通过自身的生产活动不断改造环境,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生活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意义重大,适宜的生活环境,可以促进人类的健康长寿。反之,如果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处理不当,使环境受到破坏,不仅损害人类健康,甚而还会导致人类健康近期和远期的危害,威胁子孙后代。也就是说严重的环境污染,能造成生态系统的危机,导致人类的灾难。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人类的疾病70%~90%与环境有关。人类想健康长寿,就必须建立和保持同外在环境的和谐关系。

2、地理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有关地理环境对人的寿命的影响。《黄帝内经》中《素问·五常政大论》说:“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此指居住在空气清新、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而那些住在空气污浊、气候炎热的低洼地区的人则寿命相对较短。作为养生的地理环境,最理想的居处是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水源洁净, 土壤肥沃,景色秀美的自然环境。在地理环境的选择上,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干金翼方》中提到:“山林深远,固是佳景……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 清美……若得左右映带岗阜形胜最为上地,地势好,亦居者安。”良好的地理环境不仅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可靠保证,而且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自古以来,僧 侣的庙宇或皇族的行宫多建筑在环境幽静、林木茂盛的山上,或在碧波环绕、水天一色的海岛上,说明人们对养生的地理环境选择上,早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目前在城市 我们对住宅的环境进行绿化和美化,使其达到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利于养生。创造一个树木环绕,郁郁葱葱,鲜花盛开,千姿百态的住宅环境。这样的环境可以使居住者心旷神怡, 置身于大自然的纯朴美和自然美之中,为生活增添无限乐趣,从而达到养生怡性,延年益寿的目的。

3、环境污染的危害

环境污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业废气、噪声等环境污染严重;二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水质污染严重;三是每日三餐中的果蔬食品,由于施用化肥农药及激素类所产生的毒害;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电器类的污染。上述诸种因素造成了人体的生理平衡失调~~~~~~~ 在日益经济化的社会中,各类非自然的新物质层出不穷,人类在享受这美好的生活的同时也在注意着对自己身体好坏的东西。尤其是在人类每日必须的餐饮方面。“美好火腿肠,不添加任何防腐剂„„”这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提醒着人们食品的安全,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是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是一种非营养物质,添加剂的种

类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食品添加剂与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两大类。天然食品添加剂是利用动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等为原料,经提取所得的天然物质。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是通过化学手段,使元素或化合物发生氧化、还原、缩合、聚合等合成反应所得到的物质。目前使用的大多属于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

有了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也引起了很多的争议,在用与不用之间产生了很多争论。其实,任何东西都具有两面性。就拿广泛用于风味酸奶、水果罐头、八宝粥、果冻、等食品的阿斯巴甜来说,它具有和蔗糖极其近似的清爽甜味,无苦涩后味和金属味,是迄今开发成功的甜味最接近蔗糖的甜味剂。阿斯巴甜的甜度是蔗糖的200倍,在应用中仅需少量就可达到希望的甜度,所以在食品和饮料中使用阿斯巴甜替代糖,可明显降低热量并不会造成龋齿。与蔗糖或其他甜味剂混合使用有协同效应,如加2%~3%于糖精中,可明显掩盖糖精的不良口感,与香精混合,具有极佳的增效性,尤其是对酸性的柑桔、柠檬、柚等,能使香味持久、减少芳香剂的用量。此外,阿斯巴甜中的蛋白质成分,可被人体自然吸收分解。当然,有利必有弊,阿斯巴甜对酸、热的稳定性较差,在强酸强碱中或在高温加热时易水解生成苦味的苯丙氨酸或二嗦呱酮,不适宜制作温度>150℃的 面包、饼干、蛋糕等焙烤食品和高酸食品。因为阿斯巴甜在人体胃肠道酶作用下可分解为苯丙氨酸、天冬氨酸和甲醇,不适用于苯丙酮酸尿患者。也有报告指出有少数人会对阿斯巴甜

不耐,可能会引起头痛、抽搐、恶心、过敏反应的症状。有了这些不利的因素存在,人们所担心的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也许有人会想:不在果冻、八宝粥、水果罐头等食品里加阿斯巴甜就不会对人们的健康产生威胁了。但是,很多问题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如果不用阿斯巴甜代替糖,食品中存在的糖分就会增多。吃糖过多可影响体内脂肪的消耗,造成脂肪堆积,容易肥胖;吃糖过多,还可以影响钙质代谢;吃糖过多,会使人产生饱腹感,食欲不佳,影响食物的摄入量,进而导致多种营养素的缺乏。除此之外,食用过多的糖可能会导致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对幼儿来说,可能会造成龋齿、近视、软骨症、消化道等疾病。这同样对人的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威胁。所以,有的时候使用一定的添加剂是有益的。

其实,食品添加剂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危害人的健康,它会为人们带来很多方便。除了上面所说的阿斯巴甜以外,还有很多食品添加剂都有一定的用处。比如说防腐剂,除了少数的物品(如食盐)外,食品都来自各种动物或植物,各种生鲜食品,在植物采收或动物屠宰后,若不及时加工或有效保存,往往会败坏变质,适当的加入一些防腐剂,就可以延长食品的保存期。很多人认为食品中的防腐剂会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可一些食品如果不使用防腐剂的话,会引起致病菌的大量滋生,更加威胁人的健康。因此,适当的使用防腐剂对我们来说是有必要的。我们不必为了担心食品的变质而勉强自己一定要在短时间内用完。食品的色、香、味、形态等也是人们很在意的一项重要指标。食品加工后会出现褪色、变色、风味和质地的改变。适当使用着

色剂、护色剂、漂白剂、香料、乳化剂和增稠剂,可明显提高食品的感官质量,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要。食品的营养成分是人们最关注,也最在意的一件事,食品应富有营养,但食品加工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的营养素损失。食品加工时适当地添加某些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营养强化剂,可大大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这对于防止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促进营养平衡、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当然了,任何东西都不能过多的使用,就算是再好的东西使用过度,也会对健康产生影响,上述所说的各种食品添加剂当然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在使用食品添加剂时要适中,适当。另一方面,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人类饮食文化进步的表征。食品工业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提高,使用食品添加剂品种也就越多。

天然品不等于安全,合成品不等于有毒。不要盲目迷信“纯天然”食品。食品的优劣,不能以所含成份是天然生成还是人工合成来衡量,天然物质并非全部是无害的,人工合成物质也并非都会有损健康。比如:人类食用的动植物,有些本身就含有有害的物质;欧美一些国家对我国的中草药就不认可;用于生产食品的油脂、调味品、面粉等原料本身就已经含有合成防腐剂;人类大量服用的西药都是合成化学品。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只要是符合国家标准,就是安全的。超量使用,即使是天然的,也可能适得其反。

总之,在面对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安全的问题上,我们应该用正确,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它们,合理、合法的使用食品添加剂,完善统一全面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强食品安全的保障体系建设。

由于,新的食品安全问题会不断涌现,因此,食品安全控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也不是单独某一个部门能搞好的,而是一项需要多个政府部门共同负责的长期任务。目前,我国已经加强了监督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力度,在一些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可以预见,在政府以及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下,食品安全问题能够得以更好的解决。

第5篇:网络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网络环境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时候,我们的信息社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网络时代。随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给社会及个人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网络给现代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无以伦比的方便和快捷的同时,它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和感染着现代人,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网络的应用已深入到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尤其是我县的中小学,从小学起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并且不少家庭也为孩子购置了电脑,让学生参加各类网络学习班,运用网络学习知识、接受信息。但是从网络刚一兴起,老师、家长就发觉它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小学生的社会化认知水平较低,他们不能很好的把握网络上对与错、事与非等等,从而对小学生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严重影响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如何利用网络环境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就显得如此重要。

一、 网络环境下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状况 小学生上网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据有关统计表明,上网年龄有降低趋势,18岁以下的青少年人数所占上网人数的比例从2000年7月的1.65%跃增至2001年1月的14.93%,人数从27.9万增加到335.9万人。56%的高中生,36%的初中生,26%的小学生经常上网。随着社会的发展,上网年龄降低趋势仍然在发展。 对于小学生来说,精彩多变的网络已成为他们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休闲娱乐和创新思维的平台,这是当代教育分享科技进步成果的表现。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小学生在享受网络带给的丰富精神大餐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其负面的影响,网络成瘾也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

——据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05年年底,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为11100万,其中18岁以下的用户占上网人数的16.6%,人数从2001年1月的335.9万增加到1800万。不久前,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在北京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7)》将社会的目光又集中到了网瘾问题上。报告显示,目前我国青少年网瘾群体比例为9.72%。当代青少年作为一个网络群体,因为其特殊的心理特征而受着互联网这把双刃剑的巨大影响。小学生上网的情况更令人担忧。表现在小学生对上网十分的向往,向往网上的五彩斑斓的新世界,但是网络上的一些不好的(如:游戏、暴力、色情等)又时时刻刻影响着小学生,因为小学生的社会化认知水平较低,他们不知道如何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经常以一种矛盾(向往、害怕)的心理上网,影响孩子的身心。据调查,网瘾青少年更偏重于“玩网络游戏”。迷恋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甚至色情网络的事却时有发生。网络成瘾症不仅仅是让孩子们荒废学业,更重要的是引发一系列深层的社会问题,精神病、退学、自杀、犯罪„„使学生的心理不健康。

数据和现实表明:网络已经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行为模式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关注网络文化的发展,分析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对青少年带来的影响,尤其是网络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素质产生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对策,已经是一种社会问题而不是个别的现象,必然引起社会的共同关注。 小学时期是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培养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时期。现在我县城区学校,已实现了“班班通”,网络接点数超过100,先进的网络系统为教育教学构建了现代平台。然而,网络带给学生的冲击,网络环境对学生心理素质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网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等一系列问题尚未等到解决,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应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使小学生能有良好的素质主动、自愿地顺应社会需求——既提高小学生的社会化水平,以实现人的自我健康发展和对社会生活的协调;又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网络环境与心理健康

1、网络环境

环境总是与一定的空间或范围有关,有大有小。从小的角度看,网络环境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可以使用多样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并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场所”;从大的方面去理解,网络环境也可以包括整个虚拟的现实的世界。

2、心理健康

小学生健康心理指的是小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学习,乐于劳动,具有应有的责任感,对自己有正确的了解,自信、自主、自强;能够较好地与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调适;能与他人(包括家人、社会上的人、老师同学等)和谐相处,以上这些特点应与儿童的年龄相符。此外,应具有从挫折和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的能力,且心理和行为与自己的性别身份相符,遵守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和法律,这样才是真正的小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也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 智力正常 ,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其次、情绪稳定与愉快 ,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如果一个人经常愁眉苦脸,灰心绝望,喜怒无常,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三、行为协调统一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行为受意识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做事杂乱无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四、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五、良好的适应能力,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化,都将能够适应,这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以上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但是心理健康并非是超人的非凡状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表现,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心理健康是人的生理结构特别是大脑结构的特殊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健康具有人类健康的一般特点,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在走向21世纪的今天,人的心理健康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重视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的教育,也成为我们所处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里:李千户镇小学4——6年级学生及部分家长和相关教师,采用随机抽样方法。

2、研究方法:调查法。学生及家长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之以访谈法。教师主要以访谈为主。

四、在网络环境下李千户镇镇小学高年级学生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上网”已在学生中形成了一股热潮,特别是高年级学生。为了更好地了解互联网对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的影响、迷恋网络的原因,我们于2012年12月,对学校

四、

五、六年级的学生上网情况作抽样问卷调查,测查结果如下:

1、上网的目的:在调查中发现,有62%的学生上网的目的是为了玩游戏,有20.4%的学生是在聊天。只有9.4%的学生上网是查资料,而且在查资料的同学中还有一部分是找动画的相关资料的,还有约4.8%的学生有意或无意地进入一些不良的网站,如黄色或暴力网站。另外在调查中还发现有很多同学都是通过电话申请QQ、冲值Q币等。

2、上网地点:上网地点比例较高的是在网吧,占总数的52%,其次是在家里,占总数的29%。其他地方只有19%。这说明现在上网的地点仍然还是在公共网吧里,很多学生上网并不被家长或者学校老师所知道。

3、上网时间: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学生上网一般选择在双休日、放学回家时,平均每星期上网时间为2—3小时,做到有节制与适度;但有15%的学生痴迷于网络之中,难以自拔,每星期上网时间至少7小时,几乎是天天想去。

4、了解网络:在调查对象中都已经上过网,但是有40.2%的学生对网络知识了解很少,6.8%的学生对网络知识不感兴趣,只对上网玩游戏和聊天感兴趣。

5、上网的经济来源:大多是来自于父母给的零用钱或压岁钱,有部分学生有过是向同学借钱上网的经历。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有个别学生有时经济来源不明的。

我们还在调查中发现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基本上都会上网,熟练上网的比率也越来越高,且男生多于女生。对于上网的感觉,有85%的学生觉得开心、舒畅、爽、刺激。但是父母懂得网络知识的不多;对于孩子上网,持支持、理解态度的很少,大多家长是“见网色变”,禁止孩子上网。

因此传播网络文明,引导学生建康正确上网,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在学生学会网络技能的同时,要教育学生健康文明上网,传播网络健康文明的环境,建立起一个绿色、安全、健康的网络天地、绿色信息通道。

五、上网对小学生健康的不利影响

就上网本身而言,当然并没有错,关键在我们应该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在某些方面,上网也就类似鸦片,适量自然(科学)可以治病救人,但多了就容易产生依赖性,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但上网与鸦片又不同,前者产生的是生理依赖,后者则是一种精神依赖。

网络让我们缩短与世界的距离,让我们了解世界,网络以最快的速度给我们提供信息,信息时代不让学生学习和利用网络显然是不明智的。网络的开放性和方便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大大拓宽了学生的求知途径,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促进学业。

但是那些沉迷于聊天和游戏的学生,痴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的他们,平时懒得跟同学或者朋友交往、交流,跟家长、老师的交流,不仅耗费了金钱、时间和精力,还影响了正常的学业和人际交往,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不健康上网给小学生带来的危害性比对成人大得多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启蒙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至关重要。网络,作为新的传媒渠道,为小学生带来了更加丰富多采的精神生活,同时网络上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刚好迎合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因而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吸引力,而虚幻的网络游戏、网络聊天让他们找到发泄的地方。迷恋网络世界,长期以往,他们会逐渐形成对网络的依赖心理,逐渐丧失社会交往的技能,甚至有意识地逃避社会现实,情感更趋于冷漠,容易形成孤僻、内向、不合群等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

1、网络让学生道德弱化

大量的网络信息为上网小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开拓了他们的眼界,大大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但是这些信息都是没有加工筛选的原始信息,良莠不齐。再加上信息传播任意性,形形色色思潮、观念充斥其间,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小学生有极大诱惑力,同时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隐蔽性使小学生在网上极易放纵自己行为,完全按照自己意愿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忘却了社会责任。也不可否认的,因为小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网络对他们的影响远远超过对成年人的影响,网络道德问题也日渐突出。部分小学生并不认为网上聊天说谎是不道德的,通过问卷调查,我发现有30.6%的学生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有41.5%的青少年认为“偶尔在网上说说粗话没有什么大不了”,还有27.9%的人认为“在网上说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可以说,当学生们置身于网络这个虚幻世界时,他们会在一定程度上远离现实世界。用一种虚幻的角色、规范和道德要求来包装自己。而网络中的虚假、不健康、不道德的东西,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认知的形成。网络让学生道德弱化,抱着网上没有人知道我是谁的心理,让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为他们的成长带来了不良的后果。

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启蒙期,他们向往了解社会,同时对网络充满好奇,而虚幻的网络游戏、网络聊天让他们找到发泄的地方,因为有些电脑游戏具有强烈的诱惑力和一定消极的诱导性,作为未成年人难以抵抗诱惑。同时,网络可以让他们不受现实生活中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约束,在虚拟世界里一点点消磨着他们的意志,吞噬着他们的灵魂,让一部分孩子丢失了自己.殊不知正是这造成了对这些年幼的孩子们在道德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形成中产生一定消极的影响。

2、对小学生人格的影响。

人格是人的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的行为的重要基础之一,还是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不良的上网习惯会使一些自制力弱、性格孤僻、度量太小的学生往往会出现人格障碍,青少年期是自我意识觉醒时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希望把自己的愿望、爱好、欲念、习惯、利益通过网络来一一实现。在虚幻的空间里“创造”一个你想要的自己,却不必顾及后果。而且你的行为可以不符合社会规范,可以不负责任,撒慌、欺骗、伤害他人习以为常,缺乏罪责感和羞耻心。于是,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对任何人或事都不爱护也不忠实,行为冲动,犯错后既无后悔之感,又不能从中吸取教训。这是人格障碍的一种。再如上网玩游戏或聊天,上瘾后必将影响正常的学习和课业。有的性格孤僻的青少年在网上找到“知己”,从而沉溺其中,远离周围伙伴,变得更加孤僻。而且网上聊天室中骂人的现象很多。小学生心理承受力和心理不成熟,却又好胜,现时中的礼貌用语在网上有时便会变成一纸空谈。可见,互联网是不易控制的传播不良文化的渠道之一。

由于网络社会人际交往匿名性的特点,小学生可以在网络中以各种虚拟身份出现,部分学生在网上交际时还经常扮演与自己实际身份和性格特点相差十分悬殊甚至截然相反的虚拟角色,有的学生还同时拥有多个分别代表着不同身份和性格特点的网名,在这种情况下,当多重角色之间的冲突达到一定程皮或角色转换过频时,就会出现心理危机,导致双重或多重人格障碍。

3.人际关系障碍。网络虽给小学生提供了开阔的交往空间,但在网络世界中,一切都是在虚拟状态下进行的,人们面前只是一台连接了网络这个人空间的冰冷机器,没有了面对面的交流,人与人交流变成了人机交流。加上网上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人际信任危机也有可能影响到学生网民的现实人际交往态度,出现人际关系障碍。导致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受阻,交际口才得不到锻炼,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方式。极易产生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冷漠,以及对他人真诚性的怀疑和自身真诚性的缺乏,进而影响与他人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某班学生因

4、情感障碍。小学生的情绪、情感极为脆弱、敏感,小学高年级学生情绪的强度和持久性迅速增长并出现高峰,各种日常行为很容易受情绪的影响或支配。他们既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对人对事都极为敏感。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与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相比较,随着年级的升高控制和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也逐步加强,但仍很缺乏自我分析、自我调节和宽慰的能力。因此,这个时期的学生的性格发展处于一种非常矛盾、变化无常的状态之中。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得很快,但自制力显著下降。心理发展中的独立性与幼稚性的矛盾日益突出,表现出容易固执己见、盲目地拒绝他人的劝告和建议。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思维、认识、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日渐增加,全面发展的学生显现出来,有特长的学生也较突出,使得一部分学生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充满失败感,从而产生自卑心理。网络成了他们情绪发泄,树立自我的重要途径;学生会讨厌现实生活,迷恋网络世界,在网络的世界中虚幻的一切,使学生不能简历良好的人际关系 ,从而产生情绪障碍。他们在网络世界里,他们体会的只有单调的键盘、枯燥的文字,无法感受到正常的喜怒哀乐,这也满足不了小学生丰富情感的需要。

5、网络成瘾症。电脑空间上的新鲜事物每分每秒都在增加,这对于好奇心极强的小学生来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对网络的极度迷恋,严重的会导致“互联网络成瘾症”。其表现有: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总认为上网时间不够而不断增加上网时间,从上网行为中获得愉快和满足,下网后就会急躁不安,感觉不快,变得不愿参与社会活动和与他人交往。以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情绪问题,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倾向于否认过度上网给自己学习、生活造成的损害。网瘾还容易使小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孩子是未成年人,因为上网没有钱,就到马路上抢一小学生,一个六毛钱,一个四块六毛钱,最后一个被判半年、一个判四年。其中一个孩子说,我真的没有想到这就是违法,这样就是犯罪,这样就要被判刑,这样就要坐监狱,我仅仅想拿到几块钱而已。

另外,网络有时还会诱发小学生的人格障碍,如攻击型人格障碍、退缩型人格障碍等。网络对自制力弱、性格孤僻、度量太小的学生所产生的妨碍影响较大。一些网络游戏有吸引力的陷阱太多,学生一旦被“网住”,往往会“误入歧途”-----玩游戏或聊天,上瘾后必将影响正常的学习和课业。而有的性格孤僻的青少年在网上找到“知己”,从而沉溺其中,远离周围伙伴,变得更加孤僻。并且,网上聊天室中骂人的现象很多。小学生心理承受力和心理不成熟,却又好胜,现时中的礼貌用语在网上有时便会变成一纸空谈。可见,互联网是不易控制的传播不良文化的渠道之一。

然而,科学技术历来是一把双刃剑,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网络作为现代科技的结晶和信息社会的新生儿,同样具有这种双面的特征。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青少年上网是必然的趋势。网络以它高效便捷的技术优势提高我们生活质量的同时,又把其负面影响表现的淋漓尽致,一些网络主体的不良行为也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的影响,一不当心它同样会毫不留情的葬送青少年的前途。

二、网络环境下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

(一)压力是产生网络心理问题的根源

压力是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也是产生小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根源。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时刻,处于心理发展的骤变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明显增强,成长中面临各种人生课题而产生的烦恼和焦虑,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学业压力,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自我概念都带给小学高年级学生很多烦恼。性生理的趋向成熟,心理的断乳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稚嫩的人生。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思维、认识、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日渐增加,全面发展的学生显现出来,有特长的学生也较突出,使得一部分学生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而学生正处于勤奋或自卑的心理阶段,发展顺利,就会具有求学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如果发展出现障碍,学生就会缺乏生活的基本能力,充满失败感,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当这些不良心理压力得不到疏导时,网络的平等性、自由性、交互性、包容性、虚拟性等特点为为幼稚的心灵找到避风的港湾,那些不善于把握自己的学生就会在网络的世界里迷失自我。

(二) 小学生网络心理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

鲁迅曾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一昧蛮管,就大碍孩子的发展。年龄不等,生活圈子不同,接触的事物、人物各异,故此思想方法和行为也有差别。如果这种差别不加以改善而让它扩大,两代人之间便会形成一堵无形的墙,误会便容易产生。套用一句现代语言,即所谓“代沟”。

其次,老师在知识和经验方面受到所受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与孩子们的观念意识产生差异,当孩子与教师的认知发生冲突的时候,教师与学生就会发生思想冲突,产生误解和隔膜。再说,很多家长由于生活和工作压力,烦躁、焦虑的情绪变化致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断链,而孩子由于长期处于家长学校的升学压力的超负荷运转之下,急需要与人沟通,取得信任和鼓励。而网络就成了他们最好的伙伴。冷冰冰、死沉沉的机器成了孩子最亲近的朋友,那虚拟的世界成了孩子愿意沉没的世界。

六、对策:

1、加强校园网建设,营造绿色网络环境

学校要抓住网络对学生具有强烈吸引力的这一特点,充分利用好、搞好校园网上的资源,加强德育板块建设,如反映学生身边的事,最热门的话题以及开辟学生悄悄话、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主题活动,或者把雷锋、赖宁等英雄人物的音容笑貌及其事迹展现在网站中;把国内外优秀的影视作品、世界名著搬上网站;在网上建立学生的作品展以及把教师制作的优秀的课件搬上网站等,组织学生有目的的浏览。特别是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校园网建设当中,哪怕是一个小的动画设计,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些生动活泼、富有特色的栏目,将会把学校德育工作延伸到网上。对学生的品德形成施加正面引导,促进学生的品德向预期目标发展。

2、当好网络引路人,构建绿色网络课堂

小学生对网络道德缺乏认知,一上网便会为所欲为,处于道德的任意状态,从而容易滋生品德问题。因此,计算机课上教师应设置网络道德课程,让学生掌握网络道德的行为规范,强化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道德的责任感,以此防范网络对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产生的不良影响,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同时,当今学科整合教学之风日渐强劲。各科教师都有着不可推却的网络德育任务,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开展网络德育与自身学科整合的课题研究。挖掘课堂中每一份网络资源,在向学生展示网络知识的同时渗透网络德育。构建绿色网络课堂。

3、重视校外网络教育,打造绿色网络阵营

学生上网,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外。家庭、社会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问卷结果显示,家长对学生上网进行指导的比例只有8.5%,相当低。学校应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定期联系等手段,和家长配合对学生进行教育。家长也应指导学生上一些青少年教育类网站,作为对课堂知识的延伸和拓展。针对部分家长网络知识教贫乏的情况,学校可以搞一些定期的家长网络知识培训活动。作为学校社区教育的又一道风景线。同时,要加强社会管理,规范网吧的经营。运用立法的手段规范其经营,净化社会网络市场,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打造一个绿色网络阵营。

四、构建三维一体的心理教育体系

学校、家庭、社会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负有不可推却的责任。建立校外教育网点,使学校教育有效地向校外延伸,是防止学生心理障碍复发,巩固校内心理教育成果的重要举措。

1.家庭是学生成长生活的主要空间之一。学校可以定期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家长了解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所应具备的知识、方法和手段;同时,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邀请家长参加,使家长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孩子;还可以开展咨询活动,与家长共同学习教育中的热点、难点,为家长答疑解难。作为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学会客观而科学地对待孩子上网的问题,既不要强行阻止,也不能放任不管,要因势利导,在严格控制上网的时间、次数和内容的同时,给予孩子更有效的上网指导。

2.社会其他部门的配合也非常重要。比如社区对管辖区域内网吧及其他相关单位的管理;建立更多的青少年活动基地,让孩子们除了上网还有其他吸引他们的娱乐活动;影视报刊等媒体也应主动承担更多责任,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生活做出更多的正面宣传引导工作。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我认为:网络,作为新的传媒渠道,为小学生带来了更加丰富多采的精神生活。也对小学生的健康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小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网络对他们的影响远远超过对成年人的影响,网络教育问题也日渐突出。在这种背景下,学校的教育工作呈现出新的特色,面临着网络的严峻挑战,亟须应对之策

第6篇:网络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网络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现如今,网络对我们的影响日益趋增,网络在很大水平上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对青少年而言。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对他们的学业,人格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进行教育干预,有可能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甚至发展为人格障碍、精神障碍或违法、犯罪、吸毒。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不安定因素

1.此研究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青少年出于好奇心的驱使,再加上自制力较弱,很容易沉溺于网络游戏、上网聊天、浏览不健康的内容等。很容易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2.是家庭对青少年教育的需要。随着经济水平提高,很多家庭购置了电脑,可是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对网络游戏等特别着迷,于是家长对网络有着各种各样的担忧。担心孩子受到网上有害东西的影响,怕孩子交友不慎,上当受骗,心灵受到伤害。有的父母为了在家办公方便,不得不使用电脑---当今社会的必需品。可是面对种种问题时,家长往往束手无策,有的把电脑锁起来,有的甚至干脆不买电脑。可是这样并不能解决问题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深化的需要。现在国内外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可是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青少年对网络的痴迷与喜爱,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陷入了困境。网络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学校想强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必须了解网络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4.是社会培养人才的需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大批的专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就未来人才的重要因素,而当今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诸多不利的影响,未来人才的素质的提高必须适应网络社会的需要。

二、国内外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

网络环境:网络环境是一种社会环境,指的是互联网的影响下的社会环境,与互联网有关的一切因素。它是一个动态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物理环境是指:构成国际互联网、局域网以及与此互联网正常运行空间的各种硬件设备,如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等。人文环境是指:通过网络,校内外、课内外、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家庭都实现无缝链接,它可以使教师、家长与学生或更多人交流,能实现同步、异步的民主、平等交流对话,进行发展性评价。从小的角度看,网络环境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可以使用多样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并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场所"。从大的方面理解,网络环境可以包括整个虚拟的现实的世界,即赛伯空间。也就是说,网络环境不仅仅是指网络资源与网络工具发生作用的地点,还可以包括学习氛围、学习者的动机状态、人际关系,教学策略等非物理形态。但是,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网络环境更多

的是指网络资源与网络工具的组合。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维持,即不仅能获得确保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还能自我实现,具有为他人的健康贡献、服务的能力。而心理是否健康收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如网络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我们以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捷夫关于人的研究不同水平的划分(生理水平、心理水平、社会水平)、维果茨基关于心理机能的理论以及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心理健康的界定为理论依据,并对教育心理学专家、大中小学教师和中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将学生心理素质归纳为认知因素、个性因素、适应性因素三个维度。认知维度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活动,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操作,是心理素质结构中最基本的成分。个性维度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的对待活动,虽然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具体操作,但是对认知活动具有动力和监控调节作用,是心理素质的动力成分。适应性因素是主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改变自身或改变环境,使自己的心理、行为与环境的变化相一致,他是认知因素和个性因素在各种环境中的综合反映,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心理素质之一。我们借鉴美国心理学家格兰特追踪研究个性适应的结构成分,结合学生的实际,认为适应能力主要包括身心协调、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适应、挫折耐受力等因素。目前,我国公民信息素养普遍偏低,网络与信息的道德意识、行为规范尚未形成,网络中充斥的色情、暴利、游戏,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对和谐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

三、研究目标,内容及其难点

研究目标: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研究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素质的影响。

1、利用网络技术创设生动、形象、可感的思想教育环境,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使德育教育落到实处。

2、探索有效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品行的网络教育模式,净化网络环境,使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研究内容:

1、网络环境的主要特点。

2、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青少年网络过度使用的问题的研究;

4、研究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通过对网络环境下各种因素的影响研究,探索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5、克服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利因素的研究。

难点:

1、青少年多处叛逆期,心理素质基础并不良好;

2、我国网络心理教育机制极其落后。

四、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研究思路:

1、了解网络环境下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采用调查分析法、测量法和实验法;

2、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平台、交流平台的建设,主要采用文献法和资料整理法;

3、研究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探索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采用个案法和经验总结法。

创新之处:

1、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2、以校园网为依托,加强网络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3、启动心理素质教育,开展网上心理咨询

4、加强对网络的使用监督,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能力

五、研究进度安排

1、准备阶段(2014年1月至2014年5月)主要学习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加强对文化传播学和青少年心理学的学习,学习心理健康的理论基础及标准,这是我们亟待加强的理论知识。拟定课题研究方案,成立课题核心小组,组织相关教师进行网络知识培训

2、研究阶段(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通过方式方法调查分析网络环境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对调查所取得的一手资料精心梳理、统计,排查规律性的、深层次的原因,研究网络环境、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产生影响的机理,寻找克服不良影响的方法,也就是消除不良影响的对策。

3、总结阶段(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收集各方面、各阶段信息,进行认真综合分析,边实践边总结,将研究成果撰写成文,编辑文集,撰写结题报告,接受专家组鉴定和验收。及时发现不足,完善总结。

六、参考文献

1、马和民、吴瑞君主编,《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2、李萍、沈浩、涂雄悦著,《网络与孩子教育——献给中国所有的父母与孩子》,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

3、吴增强、沈之菲主编,《学校心理辅导研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年8月;

4、《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5、《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6、姜智编著:《教育心理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版;

7、朱智贤主编:《儿童教育心理学讲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8、施良方著:《学生认知与优化教学》,中国科技出版社,1991;

9、冈林桂生等编著,何宗传译:《教育原理和心理》,辽宁教科所,1979;

10、乐国安著:《论现代认知心理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第7篇:高铁对环境的影响

什么叫高速铁路?

何为高速铁路?按照《国际铁路联盟》(UIC)的定义,高速铁路指通过对原有线路的改造和提升,使火车运营速度达到每小时200公里以上;新建高速铁路,火车运营速度每小时达250公里以上,轨距皆为1.435米的国际标准铁路系统。

在我国,对高速铁路的界定亦是如此,是指通过改造原有线路,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00公里以上,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新线”,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50公里以上的铁路系统。但是,高速铁路除了在营运时,需达到一定速度标准外,车辆、路轨、操作都需要配合提升。广义的高速铁路包含使用磁悬浮技术的高速轨道运输系统。高速列车利用电力牵引,不消耗宝贵的石油等液体燃料,可利用多种形式的能源。

高速铁路的环保优势

高速铁路是各国根据本国的幅员、人口分布、工商业布局、经济与科技实力等具体国情,从实际需要出发而采取的一种客运工具。它具有明显的节能环保效应,能完全实现用电力牵引作业,具有独有的“以电代油”功能。具体来说,它有以下优势: 1.减少了土地的占用

铁路与公路相比,运送相等数量的旅客,高速铁路所需的基础设施占地面积仅是公路所需要面积的25%;

并且高速铁路多“以桥代路”,节约土地的效果明显。据统计,铁路路基平均1公里占用土地约70亩左右,而1公里桥梁占用土地仅为27亩,相当于前者的1/3。

2.新能源利用率高

高速铁路在车站设计上大多使用绿色环保材料。如京津城际铁路北京南、天津两站均设计超大面积的玻璃穹顶,在各层地面还做透光处理,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明;北京南站采用热电冷三联供和污水源热泵技术,可以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该系统产生的年发电量能满足站房49%的用电负荷,每年可节省运营成本约600万元。

3.实现了“以电代油”

高速铁路采用电力牵引,不消耗日益价高的石油等液体燃料,减少了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性。它的出现快速地提升了铁路电气化水平,并且由于速度高、开车密度大,比动车组(或电力机车)使用频率高,一条等长的高速铁路机车使用量相当于普通铁路的数倍,大大提高了电能在整个铁路能源使用中的比重,优化了铁路的能耗结构。

关于铁路建设项目的环评规定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是世界上较早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之一。 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我国的环境保护起到了巨大作用,尤其是在预防污染和保护环境方面的影响不容忽视。 21世纪初,随着高速铁路建设的开展,列车的高速运行给铁路建设环境保护带来了许多新的内容,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环保执法力度的逐渐加大,高速铁路建设的环境保护也有了更加严格的防护要求。

作为铁路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工作环节,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主要是指:对规划和建设的铁路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测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建设项目概况;(二)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三)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四)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五)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六)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七)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2012年2月,为进一步规范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促进铁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环境保护部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及有关规定,下发《关于铁路建设项目变更环境影响评价有关问题的通知》。

《通知》规定铁路建设项目在设计阶段和开工建设前,或在实施过程中发生变更的变更工程开工前,若工程范围、工程内容以及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等措施发生重大变动,建设单位应在项目开工前或变更工程开工前,依法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同时,《通知》还就功能定位、技术标准、工程内容、环境敏感区等类别发生变更的情况,规定了重新报批的原则。

高速铁路对环境有哪些污染?

相对其它工具,尽管高速铁路具有较大的环保优势,但是仍然对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污染。高速铁路对环境的污染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振动和低频音以及铁路建设过程中的各种污染。

噪声污染

高速铁路噪声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高速列车产生的轮轨噪声,列车受电弓和接触网导线摩擦产生的集电系统噪声,高速运行列车的空气动力噪声,基础建筑物受振动产生的二次辐射噪声,来自动力源和车上设备的机械噪声。 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污染

高速铁路沿线污水主要来自动车组、高速车站、动车段(动车运用维修所)、工务段(综合维修段)、供电段等生产、维修场所,主要污水有含油污水、生活污水、洗车废水和高浓度粪便污水。沿线固体废物主要来自列车、车站及其它铁路办公、生活场所产生的垃圾和段所维修作业产生的少量工业固体废物。

建设期内的污染与水土破坏

建设施工期内环境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包括扰动地表、损坏地表植被、破坏原地形地貌和基本农田占用,以及对自然保护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及文化历史遗迹的影响等;桥涵施工对水环境影响包括对受纳水体水质的影响、水资源保护区的影响以及对水生养殖业的影响等;施工机械对声环境和环境振动包括居民住宅区、医院、学校、办公场所影响;运输车辆和沙石料场施工扬尘对空气环境质量的影响等。

发达国家的铁路环评规定 德国

德国新建、扩建铁路项目从立项开始就对沿线的环境进行调查,并根据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结合沿线环境特点及环保要求进行方案优选。与我国有所区别的是,在项目前期勘测阶段,环保就参与线路专业进行的现场调查,线路方案的确定中环保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

德国铁路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分为5个阶段。首先,对铁路相关设施、配套条件进行一般性调研,在一般性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专项调研;其次召开研讨会议,由项目承担单位提出建议,由项目承担单位、地方政府环保及自然保护专家3方共同参加;第3阶段则提出决定性的文件,在文件中要求对建设项目进行描述,重点是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第4阶段将决定性文件征求意见,征求与建设项目相关部门的意见;第5步将环评报告书报批稿报运输部铁路管理局确认,再报国家主管部门或地方当局批准。经批准的环评报告书作为建设项目中环境保护的法定文件,在建设期间贯彻落实。

法国

法国铁路新线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由承担路网建设的法国铁路路网公司(简称RFF)负责提出。随后,RFF公司一般委托环保咨询公司对工程环境影响,诸如水、噪声、水土保持、地貌、动植物等环境要素,结合工程实际进行评价。 铁路的环评过程将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将评价报告公布于众,并征求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意见。

环评报告的主要特点是提出的措施具体可行,并与工程融为一体,重点反映环境保护措施的可行性。比如线路通过野生动物保护地区,环评报告会提出,选线应尽量避开有动物经常活动区域,实在避不开,则提出相应的保证动物迁徙、栖息、繁殖条件的措施,必须做好隔离和通道措施,根据动物类型和习性设置通道,而且要与周围环境/地貌协调,不使动物望而生畏。

第8篇: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一)、旅游对环境的消极影响 (1)、造成环境污染

1. 旅游产品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一是旅游资源开发时,旅游交通的建设若规划不当,如遇山开路,遇水搭桥,就地随意采石砍树等,破坏了旅游生态环境的协调完整性。二是在旅游食宿措施的建设过程中,水、电及其他能源供应的絮乱,费水、废气、垃圾的处理不及时等都可能对生态环境形成污染。

2. 旅游产品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的不利影响。旅游产品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的不利影响最为明显的表现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上。旅游产品消费过程中对旅游区环境的污染表现在直接污染和间接污染两方面。直接污染是指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时产生的污染,如旅游者留下的生活污水、粪便以及乱掷垃圾、废瓶、废纸、罐头盒等对生态环境产生污染。间接污染主要还是大气的污染,旅游离不开交通,交通工具是使旅游者从居住地到风景区的载体,于是,各种车辆纷至沓来,呼啸而过,汽车尾气在空中四处弥漫。这种废气不止污染空气,而且对人体也极为有害。此外,西南与中南地区的酸雨危害面积大,已经使一些地区的树木枯死,环境质量下降。

3. 使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少旅游地超负荷接待游客,或乱建滥造旅游措施,而使得一些有珍贵历史文化价值的古迹或独特、协调的自然、人文景观遭受破坏。因游人乱刻乱画,随意触摸文物,随意丢弃废物,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文物古迹的破坏,更是不胜枚举。如在故宫的宫墙、石板走道、各类门栏上,在泰山的摩崖石刻上,在古老长城的城墙、城楼上,都留有游客不文明的印迹。

4. 传统文化简单、粗糙的舞台化、商品化、导致其文化内涵消失和艺术形式的退化。为了获取经济效益,迎合旅游者猎奇的需要,各旅游区多放弃传统文化的社会、精神意义及艺术含义,随意改变其传统艺术设计形式,使传统文化粗糙、简单地舞台化、商品化。传统民俗、庆典活动等再也不按特定时间、地点、方式进行,而由“旅游需求”随时随地举行,仿佛其存在基础是旅游者需求而非当地的社会生活。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制作转向面对大众市场,机械批量生产,并逐渐走向粗制滥造,失去传统的艺术形象和价值。

5. 直接或间接导致旅游接待地社会道德水平下降。来自世界各国的旅游者有着各自不同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旅游者消极颓废意识和生活方式,极易使部分旅游区居民失去纯朴的美德,诱发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欲望,从而败坏当地的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旅游供给一方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在旅游开发建设过程和旅游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就旅游供给一方而言,旅游作为污染源与工业污染源有共同之处,即以旅游服务设施所排放的“三废”(废气、废水、废碴)和布局不当造成对环境的污染为主。

(2)旅游对环境的污染来自两方面,即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双方。旅游需求一方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在旅游者的流动和暂时停留的过程中发生的。主要表现为:大量人口的涌人带来拥挤、混乱;人的破坏性行为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大量人口的践踏使土质变化;大量人口的暂时停留带来趁出以往的生产、生活资料的消耗和能源的使用;人群的集中所带来的大气污染、噪音污染、视觉污染等。从旅游者角度分析旅游污染环境的途径可以看出旅游作为污染源存在着不同于一般污染源的特殊性。

(二)、旅游对环境的积极影响 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们总是需要开发自然资源。许多开发活动对环境是具有破坏作用的,而健康有序的旅游活动,可以实现部分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减少资源开发对生态的破坏。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促进了环境保护的开展 (1)、优化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如合理规划、健康发展的旅游业可替代部分资源消耗大、污染重的传统产业,达到减轻污染排放的目的。有的农业地区退耕还林,退木还草,退田还湖,转向发展旅游,一方面使当地农民获得同等或更多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也保护了环境维护了生态平衡。 (2)、提高目的地环境质量

显然,旅游业的开发基础之一就是拥有优美、高质的环境,任何旅游者都不希望前往个生态环境很糟糕的地方旅游。旅游者内心深处对纯净的空气和水质、优美的环境和生态、绿色的森林和大地的向往客观上督促旅游开发经营者规范其旅游开发方式,提供高环境质量的绿色旅游产品。很多旅游开发项目,如在旅游区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养花种草等,都意味着旅游地生态环境质量的上升。 (3)、改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旅游的发展既能改善地方的基础设施,如机场、火车站、汽车站、道路、通信、用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等,又可以促进当地休闲娱乐、景区景点、住宿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建设,从而使地方经济水平得以提高,地方人居环境得以改善。 (4)、保护环境、自然景观和历史古迹

良好的环境、独特的自然资源、珍贵的文物古迹,都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为了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并提高他们的满意程度,许多风景区、野生动物区和历史文化古迹在开发旅游的同时,也非常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在目前我国还不富裕的情况下,国家拿出大量的财力进行旅游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重要旅游接待地的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还有很大困难。旅游业收入丰厚,通过适度的旅游开发,可以筹措到一定的资金,这些资金又可以投入到旅游环境建设中,从而使风景区环境优化,野生动物区收到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得到维护、恢复和修整。 (5)、美化目的地人居生活环境发展旅游业客观上还见推进目的地土地绿化和环境净化,最终达到美化人居环境的功效。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可以促进植树造林、开发园艺项目或设计建设生态化建筑,目的地绿化面积不断扩大,空气污染、噪声污染、水体污染、垃圾污染和其他环境问题也能得到有力的控制。例如南京夫子庙景区,有著名的秦淮河,明清时期的“金陵四十八景”多数都反映了十里秦淮“游船云集,鼓瑟相闻”的历史文化。许多年来秦淮河水质低劣、污染严重、两岸民居破旧,有负盛名。近年来该地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尤其重视自然环境的恢复和河流生态环境的改善,通过实施污水截流、河道整治、生态护砌、两岸民居改造等工程,谋求秦淮河的绿化、净化和美化,河岸的南京市民重新体验了秦淮碧水带来的美好生活环境。

2、强化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游经营部门、目的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同时旅游业的良好运行也促进了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游经营部门、目的地居民和旅游者各方的环境保护意识。良好的环境是目的地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条件。旅游开发可以带来较好的经济收益,是目的地民众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在体会到良好的环境给自己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后,目的地民众的环保意识会空前增强。对于旅游者而言,旅游是一种短暂的生活方式,是他们对自己日常工作生活环境感到厌倦后对陌生环境的一种向往。在整个旅游活动中,目的地良好的环境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大自然赐给人类的清泉飞溅、林海绿浪、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让他们感受到美化环境与提高生活质量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而树立环保意识,注重环境保护。事实上,近年来流行与世界各地的生态旅游使旅游者有了亲近自然、了解自然、观察自然、感受自然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自然环境是美的源泉,是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基本条件,从而在感受自然、得到审美愉悦过程中,更加珍惜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约束自己的旅游行为,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政府环境管理部门、旅游经营部门在规划和开发旅游项目的过程中,也不断意识到良好的环境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也会采取种种措施保护自然环境,在旅游规划中事先就环境保护方面制定规划、采取措施,并按其重要程度实行分级管理、分级保护。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理念逐渐得以树立和贯彻。

(三)针对旅游对环境问题的影响,提出以下保护对策 1. 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

(1)、治理已遭污染的旅游生态环境.对于已遭污染的旅游生态环境,无论其污染的原因是旅游业还是非旅游业的.为了发展旅游业,在旅游区域应采取有效治理措施,适应从根本上治理.如旅游区的污染工厂要坚决搬迁,旅游区禁止发展污染工业等。

(2)、重建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在现有旅游区和开发旅游区,若旅游生态环境的某一部分已遭破坏,影响了整个生态环境的美学特征.则应对该地区进行相应的生态环境建设.若旅游区山青水不秀,则应治理水,若水秀山不青,则要治山。在治山时,还要根据山地的环境特征,该种树则种树,该种草则种草,该栽花则栽花,使这些树、草、花能有维护稳定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有据旅游观赏价值。 (3)、应用旅游生态环境容量理论,避免旅游生态环境遭旅游活动的破坏和污染。在旅游规划和管理中,旅游超载是导致“旅游活动污染旅游生态环境、旅游活动破坏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在旅游开发和管理时,应适度控制旅游生态容量。

(4)、采取必要措施,减缓旅游生态环境的自然破坏。自然界对旅游生态环境的突发性破坏,人类目前只能部分预测,不能避免。但对于缓解性的破坏,却可通过一定的措施,减缓其对旅游生态环境的破坏,如珍稀濒危的动植物的异地移植保护、人工植树造林等。

第9篇: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学导论结业论文

程渊

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措施

程渊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08农村能源与环境技术)

摘要:现代农业中,最常用的化肥是无机肥料,这些肥料是由工厂生产出来。就是化肥。化肥一般包含一种或多种植物所需要的营养,比一般自然肥料的营养要高。故对提高农业产量起着重大作用。本文阐述了农业生产中化肥使用与环境污染,以及化肥污染对环境的影响。提出防治化肥污染的措施

关键词:化肥,环境,污染,

我国是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有关调查表明化肥的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

一、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我国的化肥利用率平均只有30%~35%。每年有大量肥份流入水体,对环境产生了严重污染,对水体、土壤、大气、生物及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1.造成江河湖及地下水源的污染:农田径流带入地表水体的氮占人类活动排入水体氮的51%,这些江河湖水域中氨氮和硝酸盐都是主要污染物,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同时造成地下水污染。

2.威胁近海生物:大量氮肥流失为"赤潮生物"的迅猛增殖提供了丰富的氮营养条件,已成为赤潮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 环境学导论结业论文

程渊

3.影响人类健康:人或牲畜食用大量含有硝酸盐的植物后,导致高铁血红素白血症,使人们出现行为反应障碍、工作能力下降、头晕目眩、意识丧失等症状,严重的还危及生命。饮用水、食物中硝酸盐超过一定含量,人食用后会受到很大毒害。

4.破坏土壤结构:长期大量地使用氮肥特别是大量施用铵肥,使土壤逐渐酸化,板结普遍严重。一些地处热带的农田长期大量施用氮肥而不用有机肥,致使土壤严重板结,最终丧失了农业耕种价值。

上一篇:护理管理学考试题库下一篇:相声剧本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