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撰写

2024-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撰写(共8篇)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撰写 篇1

总论的目的是对建设项目的有关背景情况、项目和环境影响评价的进展工作,基本的编制依据、评价标准、环境敏感点进行归纳和总结的一个章节,对整个报告书起到提纲携领的作用。1.1 项目由来

表明项目的由来和建设的必要性,项目的前期工作情况,并说明项目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要求。

(1)建设项目的建设背景以及由来

根据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摘取其部分关键内容,或者查阅相关资料后进行此段内容的编写,字数不应该太多,表述要简洁、流畅,经过提炼后用一小段文字说明问题即可。(2)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简介

根据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将其主要产品、产量、采用工艺情况进行简单介绍,字数不应该超过50 字。

(3)建设项目的前期进展情况

对建设项目的前期进展情况进行极简单的说明,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一般化工类项目需要编写环评工作大纲)进行简单回顾,对环评大纲的批复和执行情况进行说明,并标注文件批号与时间。

(4)开展环评的目的和要求

可参考标准范本,对此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意义进行说明。1.2 编制依据

一、法律法规环境影响评价是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的体现,必须依据于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是四个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其他法律法规视项目具体内容选定。

二、技术规范工业项目的技术规范为: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总纲》(HY/T 2.1-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大气环境》(HJ/T2.2-19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面水环境》(HJ/T2.3—19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声环境》(HY/T 2.4-1995)。非工业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海洋工程类项目海洋环评技术导则,其它有关行业的环评技术规范视项目内容决定(如公众参与导则、规划环评导则、区域环评导则、人体健康导则、石油天然气导则、化工规划环评导则、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等)。

三、项目技术文件指项目的建议书、可研报告或设计文本及其有关部门的立项依据等。如果是技改、扩建项目,还应包含过去项目有过的环评报告及其批复文件等内容;含大纲的报告书应包括大纲专家评审意见及技术评估单位对大纲的评估意见,对于该项目的环评标准的确认函和总量指标函。

四、其他依据包括项目涉及的各类规划和保护条例,以及建设单位要求开展环评工作的委托书或双方签订的技术咨询协议等。需要强调的是有关规划及土地方面的预审意见。

五、建设项目的环评委托书。1.3 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应当采用项目所在地环保部门确定的标准,评价标准主要包括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二大类,在明确环境功能的基础上,确定采用的标准。

评价时根据区域水、气、声环境功能类别划分,也包括固废和危险固废,以及当地有要求的其它标准(如中水回用、绿化标准等)。按环境功能区分别列出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包括浓度限值、排放速率、无组织排放厂界浓度限值等)。确定评价标准时应掌握下列三个原则:

一、有地方标准的首先应执行地方标准,无地方标准的执行国家标准,无国内标准可参照国外标准或普遍公认的经验控制值。

二、报告书需要附有当地环保部门对环评执行标准的确认件。

三、评价标准宜用表格表示,明确标准出处及其具体的标准值。

四、注意在引用标准的时候,一定查阅原标准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时限。在充 分了解其标准的应用范围的基础上进行标准的确定。1.4 评价因子及评价等级的确定

在工程和环境初步分析基础上确定主要评价因子。现状常规监测因子结合当地上一年年报所列项目,年报未列项目不作为现状常规监测因子;现状特殊监测因子结合工程分析及周围环境同类污染因子情况选定1~3 项。

对于没有当地公告或者公报的项目,原则上应当进行污染源评价因子的监测工作。

水质常规预测因子应包括pH、DO、CODMn,BOD5、氨氮、总磷、石油类、SS。水质特殊预测因子结合项目及当地实际情况根据等标污染负荷确定1~3 项。空气常规预测因子,涉及燃料燃烧时,应包括SO2,NO2,另外TSP、PM10可根据排放特征选1~2 项(可根据污染产生情况和除尘情况具体确定)。污染源排放以PM10为主或PM10列入当地考核要求的应选PM10。

空气特殊预测因子根据等标污染负荷确定1~3 项。噪声评价因子选用等效A 声级。

固体废物鉴别因子应涉及项目区域内土壤现状(特别调查分析此前土地利用和受污染情况),工艺过程产生废物的种类、数量和性质,原料、副产品、产品的损益和废弃后的污染特性。生态环境因子主要从资源保护、生态功能保护和特殊生态保护进行考虑,包括土地、土壤、水、森林、景观、矿藏、生物物种、河流、湖泊、湿地、水源涵养地、生态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类似洄游通道、索饵场等。

对于可能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的项目,还应当充分考虑地下水、土壤的现状监测、调查工作。评价等级应按照导则要求确定,并说明确定的理由。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非常重要,它决定了报告书的现状调查范围和影响预测范围,对项目的实际工作量有很大的作用,所以一定要确定无误。1.5 评价范围

评价范围通过综合污染物扩散距离和主要环境敏感对象的位置加以确定。导则有明确要求的,按导则执行。导则没有明确规定的,大气以最大落地浓度距离的1.5 倍考虑;水以污染物浓度稀释到接近背景浓度的距离为界,如遇敏感对象应适当延伸。流域涉及省市(县)际敏感区域的应扩大到交界控制断面;噪声以达标为界;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范围应视具体情况放大。

1.6 评价重点

根据项目的特征和环境调查分析确定评价重点。一般工业项目的评价重点以工程分析、主要环境影响因素预测和污染防治措施为主,非工业项目的评价重点以在施工期和运行期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内容为主。1.7 环境保护目标

针对评价区域内居住区、学校,医院、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水源取水口、重要资源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文物古迹、古树名目、重要湿地和敏感生境等情况,并应当有环境敏感点分布图。2 周围环境概况 2.1 地理位置

用文字结合图示表示。图示应包含整个评价范围,图示中应附有风玫瑰图、比例尺和指北标志,图示比例以1︰50000—100000 为宜。图示中标明项目所在位置,交通干线、主要河流、湖泊、水库、湿地、城镇、厂矿企业,自然人文景观及居住集中区等内容。特别应描述项目所在的区域地理位置、项目选址周边(评价范围内)的自然环境概况及相关的自然、人造物、敏感对象、保护目标,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附地形及植被情况图。2.2 水文

水文主要指受项目建设影响的河流、湖泊、水库、河口、近岸海域等水域的主要水文特征、使用功能,重要水工设施和运行规律,水域环境功能区划分,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级、范围及取水口位置,水产养殖区等敏感内容。2.3 气象

主要是表述项目建设地常规的气象条件及气候特征(以近五年数据为准),给出常年风向、风速玫瑰图。为大气预测专用的污染气象不在此列。2.4 社会环境

主要描述项目建设地的工业、农业及社会发展情况,对主要的产业结构情况应加以说明。2.5 环境背景质量情况

概要描述项目建设地周围评价范围内的大气、水体及噪声的环境背景情况,如果有背景监测资料,可引用近二年内数据加以说明。对引用的现有资料,应对资料的有效性和与本项目的适用性加以说明。生态环境状况应包括土地,水、森林、景观、矿藏、生物物种、河流、湖泊,湿地、水源涵养、生态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类似洄游通道、索饵场等。2.6 主要污染源和影响生态环境的工程行为

应调查并列出评价区域内主要的大气污染源和水污染源情况。重点反映与本项目有关的污染源情况(例如)。

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主要工程行为是指造成重要资源,重要生态功能和重要生境严重影响的行为。

2.7 相关发展规划

主要描述项目所在市(县)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内容,并说明污水集中处理、集中供热和固废集中处置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规划情况,规划如有明显缺陷或问题应予于阐述。建设项目在开发区(工业小区)内建设,需附当地环保主管部门对开发区(工业小区)环保规划的批复意见。对有中水回用要求的地区,了解清楚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回用情况和去向。

用水量大的大中型项目还需要增加当地水资源的消耗情况和供水情况说明。2.8 生态环境状况

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水源取水口、重要资源和重要生态功能、文物古迹、重要湿地和敏感生境状况说明。上述环境背景监测点、主要污染源位置、有关规划内容及主要环境敏感点可用图示的应标在图上,一般要求选用1︰5000~1︰10000 的图纸,重点是表达项目建设地与主要环境敏感对象的地理关系。

线型工程要求绘制万分之一图册。非线型工程可按比例采用手绘图。3 工程及污染源强分析

3.1 拟建项目工程概况

主要包括项目名称、建设性质(新建、技改扩建)、建设地点、工程内容(主体工程、公用及辅助工程、环保工程、依托工程)、投资总额、环保投资、产品方案、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职工人数、年工作小时等。技改扩工程应说明技改前后产品方案的变化。

3.2 技改扩建项目老污染源情况

对技改扩建项目应首先对老项目作回顾性工程分析及污染源和生态环境影响的调查分析,并说明与新建项目的关系。老污染源分析应以实测为主,可用物料平衡法进行核实和调整。实测数据可引用环境监测部门近年监督性的实测数据(验收报告中的数据或者实际例行监测数据),对数据的代表性应作说明,缺项应进行补测。企业自测值可根据具体情况参照使用。实测数据应取二个生产周期的平均值,并与生产负荷相对应。老污染源回顾性评价内容应包括工程内容,污染物发生量、主要环保设施及其运行效率、污染物排放量、环评批复内容、目前运转状况及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内容。这部分内容最好做专门的小节进行叙述,并且需叙述清楚,尤其是污染物达标情况和总量排放情况。

由于客观原因实际生产量低于设计规模或设备能力的,应同时分析满负荷时污染物的发生量、排放量。

3.3 拟建项目的工程分析

拟建项目的工程分析应以物料平衡估算为主,配合同类污染源的类比调查或实测进行核实和调整。

工程分析的目的是获得二组数据:一是主要污染因子的年发生量数据(t/a);二是主要污染因子的小时或日最大发生量数据(kg/h、kg/d)。其中年发生量数据用生产规模及产品方案结合设备能力加以确定,小时或日最大发生量数据用生产设备开足时产污情况加以确定。工程分析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项目平面布置图图示比例为1︰1000—1︰5000,图中应含指北标志及比例尺。技改项目标明已建、在建和拟建项目区。

二、物料及能源消耗表原辅材料及能源消耗(包括名称、种类、形态、规格、理论和实际单耗和年耗等),以表格形式表达。

三,主要原辅材料的理化性质及毒性毒理,情况。

四、主要生产设备、公用及贮运设备清单。技改扩项目应说明设备变化(淘汰、新增、扩容)情况。

五、带有污染物排放标志的工艺流程图化工项目还应列出化学反应式。流程图以装置(单元)为单位,以工艺过程为基础进行绘制。流程图上应对废气、废水、固废选用分类代号,并按排放部位和污染物排放类别依次编号(包括无组织排放源)。

六、主要物料的平衡图及水平衡图按生产工序和操作方式作好分步的和总过程的物料衡算和水平衡,并以框图形式表示物料去向和分配。关注关键物料和元素的单独平衡及去向分配。对有毒有害化学品、重金属等特征物质作单独平衡。技改扩项目应分别绘制技改前后全厂水平衡图(需图示水回用路线)。叙述节水的具体措施并给出量化指标。

七、工程项目运行时排放的污染物(化学的、物理的)影响生态环境的可能方面。

八、生产原理、操作方式和产污环节、排放方式及工艺设备说明(包括物料贮运方式、路线,物料及试剂回收,废弃物料堆存、运输,公用辅助工程)。

3.4 污染源强分析

原则上采用“三本帐”模式逐项分析计算(包括正常工况和非正常工况),并结合同类污染源的类比监测、调查分析结果。技扩改项目给出“以新带老”削减量。

一、说明资料收集、类比调查及污染源现场调查监测等信息数据得出的依据,数据的科学性、可靠性、适用性(包括数据内容、来源、获得方法、类比工艺企业的可类比性、污染源现场监测方案与生产实际的相关性、符合性及理论测算公式的通用性、权威性等方面的说明)。

二、结合工程分析,按废水、废气、固废(残液)、噪声、放射源等分别论述项目污染源的来源、名称、类别、性质、发生量、组成(主要污染物)、浓度、排放方式(有组织、无组织、连续、间歇、稳定、波动)、排放高度、排放去向(回收利用、排入环境、进处理系统等),及季节性生产差异。

三、说明产生的污染源经治理后(或按达标排放的要求),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量及排放速率。对特定的污染物提出治理效率和最终排放去向的要求和建议。

四、通过对治理工艺及技术水平分析,论述污染物的达标可行性.

五、编制污染源强汇总表。表明污染物发生量、达标排放量、削减量三组数据

3.5 拟建项目征地及拆迁情况

一、征地

征地数量,土地类别

基本农田和征地数量,农田占补情况

二、拆迁

拆迁房屋数量,涉及人数、户数;拆迁企业数量。4 环境质量与生态现状评价

4.1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应分析项目建设地是否符合环境功能要求,为项目选址的环境可行性提供依据。

现状评价可以引用资料并加以说明,在当地环保部门常规监测有效范围内可直接引用当地监测数据,在资料不充分时应通过现状实测进行分析。引用资料时原则上应掌握资料有效期控制在近二年之内,并说明取得数据时至今周边污染源变化情况,在预测分析时应综合考虑这些变化。当周围污染源排放变化较大时,必须用最近的实测数据或者安排质量现状监测。实测的时间频次按有关技术规范要求进行。

报告书应分别绘制空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等监测布点(断面)图。空气环境监测布点图应标明评价范围、主要空气环境保护目标,并附风玫瑰图及比例尺。水质监测断面拟在水系图上标明,并注明水源保护区范围及取水口、排放口位置。厂界噪声监测布点图应标明主要噪声源,声环境保护目标。根据监测结果,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评价区域环境质量,并具体分析区域是否符合环境功能要求,如存在超标现象必须分析超标原因。产生沉积性污染物的项目和开发受污染土地项目,应增加土壤、地下水、河道(江、湖)底泥的监测评价。必要时还要增加生物采样监测。

4.2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以生态环境影响为主的建设项目,应考虑项目建设地的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内容,主要从资源保护、生态功能保护和特殊生境保护进行考虑,包括土地,土壤、水、森林、景观、矿藏、生物物种、河流、湖泊、湿地、水源涵养、生态林、古树名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对于生态保护级别高的地区或者重要生态敏感点,需要专章进行论述。5 环境质量与生态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环境质量预测评价可以采用理论模式预测和类比实测预测二种方法。理论预测的关键是选择合理的预测模式和参数,对于非常规性的理论预测需要验证其模式的适用性。类比预测的关键是选定合理的类比对象,并进行可比性分析,需要时应作类比结果的修正(对于报告书项目一般不推荐采用类比分析法)。预测评价应包含如下内容:

5.1 受影响环境的基本参数

如水文、污染气象预测参数等。

5.2 预测模式及参数

明确预测计算所采用的预测模式、预测参数及修正办法,预测参数应给出具体数值,以便进行验算。

大气预测对二级评价以上的,日均浓度预测应采用典型日计算(根据新的大气环评导则,典型日的预测应该改成逐时预测)。

水环境预测应说明排污口选择优化方案,并作方案比较。噪声预测应具体列出噪声源位置及距厂界和敏感点的距离,厂界预测时,应选择距噪声源最近的厂界中的一点作为预测点。

5.3 污染源强参数确定

污染源强参数应列表说明,便于验算。对于一次浓度和日均浓度预测应给出最大小时排放量和日排放量数据,对于年均浓度预测应给出年排放总量数据。大气污染源强数据应列出排放点名称、排放点中心位置坐标、污染物排放量、烟气排放量、烟囱几何高度、烟气出口内径,烟气出口温度等数据,无组织排放还应给出等效直径。水污染源强数据应详细列出排放口名称、排放口位置、污染物排放量、水量、排放方式等(此处一定要核对烟气出口温度和烟气出口速率,要符合工程设计的有关实际参数需要,一般烟气出口流速为10~30m/s 之间)。

5.4 预测结果表达

预测结果主要分二种情况表达:

一是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范围及影响浓度分析,即各污染因子对周围环境造成的一次浓度、日均浓度、年均浓度值,最大落地浓度及距离、超标区(混合区)面积等。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尽量用污染物等浓度线表示,以大气为评价重点的项目要求叠加在地理背景图上,鼓励使用彩图。

二是对环境敏感点的影响,预测结果应叠加背景浓度,并考虑区域内在建、拟建项目同类污染物排放的叠加影响。

5.5 事故状况及特殊气象、水文条件下的影响评价

确定事故源强及发生概率,预测事故排放状况下污染物转移及危害形式。分析特殊气象、水文条件发生的几率,评价是否在可接受的程度内。

5.6 卫生防护距离确定

有无组织排放废气源的项目应确定厂界浓度和卫生防护距离,并说明污染源与厂界位置及与保护目标的相对位置。卫生防护距离的确定原则为:有行业标准的按行业标准套用,没有行业标准的按卫生防护距离计算公式核定。论述确定卫生防护距离的可行性,若不能满足要求,提出相应措施,如提出搬迁方案和计划要求、减少无组织排放源强、调整厂区布局或调整选址等。对于化工或者影响较大的企业,应当根据无组织卫生防护距离公式认真核算。对卫生防护距离内土地 利用提出合理建议。

已有噪声卫生防护距离标准的,应从其规定。

5.7 生态环境影响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采用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的方法,主要对绿地面

积、植被破坏,光合作用产物、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防洪泄洪、动物通道阻隔、各类保护区的影响作定量定性分 6 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非工业项目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应作为报告书的评价重点。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施工期的土石方平衡,土石方来源,弃渣场址选取,水土保持措施,以及施工后期的生态环境恢复措施。对于施工过程对水土保持有特殊要求的建设项目应单独设立水土保持方案章节,水土保持方案内容可引用专业部门编制的《水土保持方案》主要结论,或根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规范自行编制。

二、施工废水数量、去向和影响分析。

三、如有底泥需要处置或综合利用,应考虑必要的底泥监测,提出分质处置办法和要求。

四、如在施工过程中涉及到影响珍稀动植物的保护或对其他自然环境的破坏,应进行专题论述。

五、如在施工过程中涉及到对水源保护区的影响,应进行专门论述。

六、沥青路面的铺设应分析沥青搅拌点及路面铺设过程的环境影响。

七、对资源、生态功能和重要生境的影响。

八、施工期水文条件的变化。

另外还需关注施工过程的噪声和扬尘,以及地下构筑和管网的影响。对扬尘的防治应要求施工单位采取必要的抑尘措施。对噪声的防治应特别注意夜间施工作业的环保要求。根据项目性质及可能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特别注意对工程建设的环境监理要求,根据《×××省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办法》,严格实施施工期的环境监理制度。

清洁生产及总量控制分析

7.1 清洁生产及工艺先进性分析

清洁生产水平分析主要从产品结构、工艺生产、生产设备、节能降耗、物料替代、资源回收、员工素质、管理水平等方面加以论述,与国内外同类企业先进水平比较其单位产品物耗、能耗及新鲜水耗、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水平,如有明显差距,应提出进一步实施清洁生产的具体措施。报告中应明确水重复利用率指标,提出具体的节水措施。污染物发生量 S02、烟尘COD

清洁生产及工艺先进性分析应与国内外同类工艺相比较。

7.2 总量目标确定

总量目标的确定应符合二个原则:一是在符合清洁生产及达标排放前提下根据生产规模计算污染物排放总量;二是总量目标必须在当地的总量控制指标范围内。

7.3 总量平衡方案及措施

明确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来源,说明由当地环保部门认可的污染物总量指标调剂单位名称、污染物排放指标量、削减方案(关、停、污染治理措施)、实施后可出让的指标量。如由当地环保部门划拨,要说明当地的计划总量和存量,并由当地环保部门认可。对于技改扩建项目应以环保部门核发的排污许可污染物总量为基础,原则上应做到增产不增污或减污,如不能实现,则应结合当地污染控制要求和环境质量,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平衡方案的实施必须保证当地环境功能不降级。在环境功能现状不能满足要求的区域内建设项目,且污染物有所增加,须通过区域内污染源削减腾出容量,并促进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区域综合整治削减量必须显著大于项目新增量。

可根据当地的环境和项目具体特征加以考虑。8 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修复措施

8.1 污染治理措施分析

污染治理措施分析应分两个层次进行,首先是从前面章节的环境容量及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二个方面确定从污染物发生量到最终排放量所要求的去除率,其次是提出实现去除率应采用的具体治理措施,并对推荐措施进行经济技术分析。污染治理措施应具有针对性,对工程的环境保护设计具有指导作用,同时也为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一、废气防治措施评述

分别评述生产工艺废气(包括物料及溶剂回收系统)、燃料燃烧废气,贮运系统废气三类废气所采取的收集系统、治理设施名称,处理规模、处理工艺、污染物去向及去除率等,对于有回收系统的应说明回收利用方式和回收利用率数据。废气治理应论证排气筒高度的合理性,无组织排放源的收集点、捕集方式、捕集率。

二、废水防治措施评述

评述厂区排水体制(废水收集系统)、废水特征、污水处理能力、处理工艺,并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图,各处理工段污染物去除率。根据“节水”政策提出工业用水循环率要求。

(一)分析论述本项目发生的废水水量和水质,提出清污分流、污水的分质分类、分质预处理和综合处理的要求。

(二)提出拟选用的治理技术和处理工艺流程组合方案,并进行方案的可行性、适用性论述(包括处理水量和规模适应性、特殊污染物的处理适应性)。

(三)提出处理工艺中各级处理单元的处理效率,效率指标的合理性论述,个别污染因子的达标可行性分析。

(四)进区域或城市管网的废水,应进行接管可行性及对终端污水处理厂冲击影响分析。(五)提出污水厂内处理过程中二次污染的防治要求。(六)提出事故性排放的应急措施及预案。

(七)若排放总量突破或纳污水体无环境容量及环境较敏感,应提出污水深度处理及处理尾水的综合利用要求。

三、噪声治理措施评述评述各高噪声设备噪声源强、采取的具体降噪措施和降噪效果。

四、固废(残液)治理措施评述

评述各类固废厂内收集、贮存方式,综合利用途径,分析贮存处置方案是否达到国家固废处置法规及相关标准的要求。自行处置危险废物的必须分析处置设施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委托危险废物处置应说明处置单位名称、处置资质、处置能力、处置工艺及效果。报告中应附相应协议及资质证书复印件。

(一)论述固废类别区分、毒性,不同性质固废按规范提出不同的收集,贮存处置要求。(二)提出有机物料、溶剂、废催化剂、吸附剂、离子交换剂等的回收利用措施。

五、电磁辐射、放射性污染防治措施评述评述拟采取的辐射防护、放射性污染治理具体措施及其效果。

六、生态保护和修复措施评述

环评应重点作如下方面的生态保护措施论述:

(一)水土保持方案,主要指土石方平衡,取料场及弃渣场选址合理性分析,开挖面和弃渣场生态修复及绿化具体方案。对于工程项目已经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原则上可引用水土保持方案内容,但需从环保角度论述其合理性。(二)珍稀动植物保护。

(三)自然生态(水源涵养,湿地,生态林地,重要河流、湖泊和特殊生境等)保护。

(四)生物多样性及生物链平衡。(五)防止外来生物侵袭。

(六)自然资源(土地,水,森林,景观,生物物种,重要矿产等)保护。(七)海洋生态保护。

8.2 稳定达标排放分析

从废水、废气治理设施处理能力、处理工艺、处理效果等方面,评述其长期

稳定达标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对废气、废水、固废,噪声、电磁辐射等污染源按各排气筒、污水排放口(一类污染物指车间排放口)、厂界噪声等采用相应评价标准进行达标分析。说明拟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国内成功运行实例。污水进区域集中污水处理厂的应评述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时间上的衔接、服务范围、处理工艺、污水处理厂进、出水质要求等,论述厂区污水由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的可行性和对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影响。配套建设或落实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委托处置污泥的,应说明委托单位的资质、能力和相关委托协议,分析介绍处置单位污染防治措施.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报告书应对环保行政部门监管企业污染治理措施是否达到稳定达标运行的在线监测、监控、数据传输、统计系统提出明确要求,从技术上保证环保监管执行力度。

8.3 补充对策和替代方案

针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或治理措施不具工艺先进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者提出改进、补充对策措施,必要时提出替代方案。

8.4 绿化

明确绿化率指标,细化绿化方案(厂界绿化防护林带宽度、长度、树种等)。上述所有污染治理措施应汇总成表,以便一目了然。9 环境风险评价

对于涉及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物质的生产、使用、贮运等的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不包括核建设项目),应要求进行专门的环境风险评价,其他项目由于环境治理措施失效而引起的污染事故可包含在环境质量预测评价章节内。环境风险评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规范进行编制,主要应包括如下内容:

9.1 源项分析

定量,定性分析事故的发生概率及危险化学品的泄漏量。

9.2 风险评价

根据事故发生概率及危险化学品的泄漏量,通过模式预测事故的风险值,并与同行业可接受风险水平相比较,评价项目建设的风险性。

9.3 风险管理

一、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或贮存地点提出要求,特别是与环境保护目标和生态敏感目标应设置安全防护距离。

二、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规模或贮存量提出要求。

三、工艺技术设计上提出安全防范措施。

四、设置应急预案。10 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评价涉及与人有关的一些社会问题及矛盾纠纷,通过环评及早发现问题,并提出化解矛盾的办法。

10.1 征地拆迁安置

对于征地拆迁数量较大的线型工程、区域开发项目应详细了解项目建设涉及的征地拆迁数量,对搬迁居民应了解安置去向和方案,并对安置方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最终向建设单位提供反馈意见。

10.2 人文景观

对于项目建设可能涉及到人文景观的应作专门论述.假如工程建设需要考虑景观美化或与周围自然风景、人文景观相协调,报告书应对景观设计提出要求。

10.3 文物古迹

对于项目建设可能涉及到文物古迹破坏和影响的应作专门论述。涉及到省级以上文物古迹的应作详细分析,并与有关文物保护部门沟通,提出具体的保护对策措施。11 产业导向、规划布局及选址合理性分析

11.1 产业导向

产业导向应该搜索国家及地方有关投资企业指导目录,对照具体的条款列出符合产业导向的内容。

11.2 规划布局

根据拟建项目所在地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内容,并对照规划用地性质与本项目的类别,分析规划相符性,并根据企业污染特点及当地的主导风向和流域特征分析规划布局的合理性。对于敏感项目还应对企业内部布局的合理性进行评述,提出调整方案及建议。

11.3 选址合理性分析 12 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对于要求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应进行公众参与。对于环境比较敏感的环境影响报告表,应视项目选址敏感程度也应进行公众参与。根据目前的公众参与要求和水平,建议公众参与分二个阶段进行。

程序、时间、内容要求必须严格按照【2006】28 号文件要求进行,新的公众参与导则出台之后,应当按照导则的要求做。

12.1 公众调查 在报告书编制前环评单位应通过走访或发表征求意见的方式进行项目建设的基本情况告示和意见征求工作,重点是向周围受影响的公众介绍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同时通过问卷方式向公众了解当地的主要环境问题,公众对项目建设关心的问题及主要环境要求等内容,以便在编制环评报告书时进行考虑。公众调查分团体和个人二种。对于搬迁扩建项目,公众调查工作还应考虑老污染源周围区域。公众参与调查应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重点是受影响的团体和个人。

12.2 公示

在报告书编制后建设单位应通过论证会、听证会或公示的方式进行公众调查,重点是向公众介绍项目建设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程度,以及拟采取的主要环保治理措施和效果。对于一般建设项目,公示地点可设在拟建项目所在地的政府、街道居委会或村民委员会公示栏,公示时间一般为7 天。对于敏感建设项目,公示内容应在项目建设地所在的县(市)级主要媒体上进行,如果项目建设影响到其他区域,则公示内容应在覆盖受影响地区最低一级的主要媒体上进行。公示工作应在报告书报批稿之前完成,并在报告书中附有关公示图片及公示结果。公示内容中必须包含项目建设单位、环评单位及当地环保主管部门的具体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以便及时收集公示反馈意见。对公示过程中收集到的有关环保建议,环评单位应在公众参与章节中说明,并提出有关落实措施;对持反对项目建议的意见应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处理意见。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13.1 环保投资估算

根据第八章确定的污染防治措施,逐项计算污染防治投资费用,并与可研报告中的环保投资估算值相比较,如有不符,应加以说明,以便在设计预算中加以追加或调整,以保证环保投资费用的落实。环境管理、环评费用不应列入环保投资中。环境风险的投资应当列入。

13.2 运行费用估算

根据污染防治措施的折旧、人工开支、动力、药剂等消耗费用估算环保设施运行的费用。

13.3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计算环保投资占项目总投资的百分比,计算环保运行费用占项目年总产值的百分比,计算万元产值的污染物排放量等数据,综合分析项目环保投入的环境经济损益,以及该项目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和谐统一的可能性。对项目有可能影响周围工农业生产的建设项目应作相应的经济分析。14 环境监测计划及管理要求

14.1 环境监测计划

报告书所述的环境监测计划主要包括二个方面:一是为保证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的环保设施监控计划。对于有一定规模的建设项目应提出具体的在线监测要求,对于小规模的建设项目应提出日常监测和管理部门抽监要求;二是为保证企业生产对周围环境不造成污染,报告书应对厂界及周围环境敏感点提出定期监测要求。报告书应列出具体可行的监测计划。对于建设周期和开发时间比较长的项目,应该指定跟踪评价计划。

14.2 环境管理要求

环境管理要求主要指二个方面:一是在机构编制上应保证有相应的环境管理机构,落实厂、车间及具体管理人员的三级环保责任制;二是在硬件设备及软件制度上要求建设单位建立完整的环境管理硬件和软件,并提出开展清洁生产审计和1S014000 审计工作的计划和时间表.

14.3 环境监理要求

根据《×××省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办法》严格实施施工期的环境监理要求。一般应当写出具体的监理程序和要求。15 环评结论

环评结论是报告书的核心,是管理部门关注的重点,要重点归纳前面各章节所做的一切工作,以简洁明了的文字和表格反映环评工作成果。环评结论中主要包含的内容为:

15.1 环境可行性分析

主要是根据环评审批六项(现在有九项审批原则)基本原则逐项进行对照,分析项目建设的环境可行性。

一,项目建设是否符合产业政策;

二、项目选址是否符合当地规划内容,项目自身布局是否合理;

三,环境现状功能是否符合要求,当地是否有环境容量允许该项目的建设;

四、项目建设能否做到达标排放,老污染源是否做到达标排放;

五、项目是否采用了清洁生产工艺;

六、项目建设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是否得到落实;

对于以生态环境影响为主的项目应分析资源和生态环境功能是否得到有效保护。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环境可行性分析应增加项目及选址的公众参与意见分析。

15.2 环评主要数据及污染治理措施 环评的主要数据包括:

项目建设的污染物发生源强:指最大日可能产生的污染物发生源强(质和量),这是企业进行环境治理设计的主要依据。污染物排放总量:这是行政部门控制环境污染而设定的目标指标,也是环境管理部门进行环保管理的主要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撰写 篇2

三都镇位于建德市东部, 地处兰江、新安江、富春江三江汇合处, 东面与乾潭镇、浦江县相邻, 南面与大洋镇、兰溪市接壤, 西面与梅城、北面与建德林场交界。全镇总面积193.6km2, 辖50个行政村, 1个居委会。现全镇总人口26640人, 有耕地面积18099.16亩, 人均0.679亩, 山林15.9万亩。三都镇城镇区现状人口为5000人, 其中后靠移民1333人, 根据三都总体规划, 到2020年, 城镇区人口将达到7000人。200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42877万元, 其中工业总产值122787万元, 农业总产值20090万元。财政总收入805.06万元。距建德主城区40km, 交通便利。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尤为滞后, 集镇供水就是典型的实例。原三都集镇自来水厂一座, 建造于1980年, 制水能力为1000 t/d, 现日最大供水量为0.06万t, 城镇配水管网混乱, 漏耗水量较大。且由于水源取自苔溪和富春江交汇处, 由于受到富春江水库限制发电的影响, 取水口水流动较慢, 基本上变成死水, 随着生活垃圾增多, 水质逐年下降, 水色常年变绿、变黑, 加之去年连续干旱, 这一现象日趋严重。供水水质的恶化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三都集镇生活用水困难问题, 使党委政府伤透了心, 迫切希望解决用水难、水质差的问题。因此, 建设三都镇水厂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三都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多次组织水利、地质、卫生等相关部门专家分析、论证后, 提出切实可行的供水工程建设方案, 决定新建棋盘石水库作为饮用水源, 新建水厂的建成, 将有力拉动三都镇经济的迅猛发展。

某水厂工程取水工程地处清江一级支流泗渡河的源头支流大坝河流域, 属清江左岸支流地处巫山山脉南麓的鄂西南山区。流域地理位置为:东径110°12~110°23, 北纬30°24′~30°40′。进入宜昌渔峡口。流域地处巫山山脉南麓的鄂西南山区, 属石灰岩地区, 岩溶发育, 整个流域属典型的山区峡谷型河流, 河谷呈基本对称的“V”或“U”型谷, 河流纵坡大、跌坎多, 水流湍急, 两岸冲沟发育, 谷坡陡峻, 地形坡度一般在40°以上, 局部地段形成高达30~100m的陡崖。

从大范围看, 本流域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 因地势陡峻、海拔悬殊, 导致光、热、水在时空分布上的复杂性, 自低而高, 从二高山到大高山的三个农业地貌带形成丰富多彩的小气候, 气候垂直分带明显, 具有典型的立体性, 区域内整体植被良好。

大坝河水库控制流域为北界村所辖, 以农业经济结构为主体, 没有工矿企业。全村国土面积44km2, 2004年有人口693人, 现有耕地1350亩, 人均占有耕地1.95亩, 当年粮食总产量13万kg, 人均产量188kg, 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130元。目前, 对该地区环境存在威胁的主要因素仍来自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 如库区农垦种植所使用的农药、化肥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程度污染, 但总体来看, 该地区环境状况依然良好。

2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本次供水工程对改善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工程实施阶段对环境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3 环境影响分析

1.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根据工程建设方案分析, 拟建工程主要为敷设输水主管、城镇给水管网工程和新建的取水大坝以及新建供水处理厂等;其工程施工期的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 工程占用土地, 工程开挖会导致局部生态环境暨生态影响破坏。

2) 施工扬尘, 会对施工区的局部大气环境质量造成一定影响。

3) 施工机械运行及运输车辆流动, 会对施工区声学环境质量造成一定影响。

4) 管沟开挖弃渣, 在就地堆放, 对地面环境质量也会带来一定影响。

5) 施工材料在施工区堆放, 对施工区人员、车输往来有一定影响。

2.工程施工期的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1) 拟建工程施工期的生态环境影响, 主要反映为给水管线敷设。由于拟建给水工程规模不大, 管线不长, 施工期短, 生态环境暨生态景观的破坏基本可以控制在有限范围内。这些影响是暂时的, 随着施工的结束和施工迹地恢复措施的实施, 工程施工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将得以消失。

2) 拟建工程施工的废气、粉尘来源, 主要有施工机械的燃油废气、工程开挖与弃渣运输的扬尘, 以及砂砾料使用与拌和的粉尘。由于拟建给水工程涉及范围为城市规划区, 施工场地产生的扬尘、粉尘和燃油废气排放量小, 对施工区的空气环境质量影响极其有限。并且工程施工区地势相对开阔, 净空条件较好, 施工区废气排放扩散条件好, 不会对该地区形成大气污染危害, 无须进行专项防治。

3) 拟建工程施工期间的噪声主要来源为工程开挖、混凝土搅拌、场地清理和使用施工机械的固定声源噪声, 会对周围地区的声学环境质量造成一定的污染影响。经分析预测, 在不采取隔声降噪治理措施的情况下, 管道施工场界噪声超标的影响范围一白天约为施工区周围100m, 夜间将超过施工区周围约200m。只要按照施工中有关规定作业, 声学环境质量的污染完全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4) 拟建工程给水管道施工区, 施工开挖土石方可直接用于场地平整或管沟回填。如有剩余弃渣, 可用于道路周围填充洼地。由于工程施工弃渣量不大, 处理方式简单可靠。施工弃渣不会对城区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危害影响。

5) 水库淹没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就库区环境现状而言, 因早有农业垦殖活动及公路交通运输的存在, 库区范围内已基本没有成片的林木, 也极少有珍稀动、植物物种生存, 故主要环境影响是库区耕地的损失和移民搬迁给邻近村、组可能带来的安置压力, 经分析周边环境容量具有消除该不利影响的容纳能力。同时, 库区移民将大大减少人类活动对流域的破坏性影响, 故水库淹没对环境不存在大的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 拟建工程施工期的环境影响是暂时的, 在施工结束后, 影响区域范围内的各种环境要素基本可以得到恢复, 工程施工期的环境影响问题可以得到有效控制或消除。

4 结语及建议

本工程的建设不会对工程区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就大的环境角度而言, 其有利方面是主要的, 不利方面是暂时和次要的, 不存在制约工程开发的重要环境问题。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撰写 篇3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影响;影响评价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05-0062-02

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进一步的加大环境监测工作的力度才能够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1 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环境监测工作有着很高的重要性,以下从提升环境保护全面性、防止环境质量下降、明确环境保护实质、完善环保基本职能等方面出发,对于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

1.1 提升环境保护全面性

环境监测工作能够有效的提升环境保护的全面性。众所周知随着当代科技的持续进步和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新时期的环境监测工作面临着新的目标和新的要求。在这一阶段里,随着工作内容的不断充实,包括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等工作在内的检查内容都开始构成了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次,由于这几项环保工作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关系,在这一前提下环境监测工作的持续发展,实际上为更加优秀的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与基础,这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1.2 防止环境质量下降

环境监测工作可以切实的防止环境质量的下降。通常来说法制化的迈进对于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系统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由于环境监测工作主要是从保护环境这一点上着眼,这意味着有关部门可以根据项目本身具备的特点以及其应对的问题来制定出必要的保护措施。在这一过程中能够用到的监测手段通常包括了化学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等等可以对于环境质量进行表述的内容,因此这代表着检测的对象应当包括了空气与水,还有与之对应的生物个体。此外,工作人员在进行数据的统计处理与判定分析时,应当确保考虑的全面性。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在防止环境质量下降的过程中应当着眼于实施环境监测工作并且密切的监控环境污染的实际情况,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有效的减少环境质量下降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最终起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3 明确环境保护实质

环境监测工作能够进一步明确环境保护工作的实质所在。有关部门在明确环境实质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明确深刻贯彻环境监测是为环境执法服务原则,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好地为环境执法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其次,在明确环境保护工作实质的过程中应当进一步对于必要的监督职能起到履行的目标,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对于举证工作起到相应的助力。与此同时,还可以选择以环境监测工作来为进一步的环境规划与环境质量保护做好基础,最终能够长期为环境质量管理工作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1.4 完善环保基本职能

环境监测工作可以有效的完善环保基本职能。有关部门在完善环保基本职能的过程中应当坚持以环境为对象的原则,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灵活的使用包括物流理论、化学方程式在内的不同技术领域的技术来对于污染物进行定量与定性的分析工作。其次,有关部门在完善环保基本职能的过程中应当着眼于探索研究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规律,例如在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将统计学作为研究的基础,从而能够有效的提升环境监测分析数据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2 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影响

环境监测对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有着诸多意义,以下从现状环境影响评价、预测与跟踪评价、环境监测与环境监察的关系、具体影响分析、环境监督工作等方面出发,对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2.1 现状环境影响评价

工作人员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应当首先进行现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对于项目的监测工作起到帮助,这实际上是高效预测与评价工作开展的基础,从而能够以此为前提来制定出更加细致的监测技术。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在进行环境监测时应当在项目已经建设且稳定运行一段时间后,周围环境已经形成稳定系统,继而判定这一项目建设后对于这一地域的环境是否会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有着足够的了解,从而能够将其划分到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2.2 预测与跟踪评价

环境监测对环境影响评价可以起到预测环境和环保追踪的效果。工作人员在进行环境预测和环保追踪的过程中应当着眼于对于项目可能产生的污染以及对于环境的影响都有着足够的了解,然后以此为基础来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诸如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其次,工作人员在进行跟踪评价的过程中应当能够在项目出现了与预定的结果差异较大时对于评判制度进行相应的反省与改进。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在项目建设后应当对于环境的影响结果是否具有环境可行性进行细致的判定,并且以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判定结论的可靠性。

2.3 环境监测与环境监察的关系

工作人员在理解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这两项工作的关系时首先应当对于其体制有着深刻的了解,即环境监测属于支持保证系统,环境监察属于监督执法系统,因此这意味着这两项工作可以起到相互配合的作用。其次,工作人员在理解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这两项工作的关系时需要注意到环境监测不仅为环境监察提供有效的监测数据,环境监测应严格遵循国家规定的相关技术和方法。环境监测所得数据应按监测报告相关要求的形式出具而且还可以衡量环境监察工作的效果。环境监察必须以环境监测为基础,只有依靠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才能科学合理的行使环境监察的职能。

2.4 具体影响分析

环境监测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影响关键在于具体影响的分析。工作人员在对于环境监测的具体影响进行分析时首先应当考虑到不同的建设项目的影响要素是存在很大区别的。在这一过程中包括了大气环境和水环境在内的生态要素都是不容忽视,并且起到重要影响的因素。此外,工作人员在进行具体影响分析时,还应当对于项目建设后是否带来新的环境影响和变化有着清晰的认识,并且对于项目拟建设地是否具有环境承载力也要有着明确的判定。,最终能够达到良好的预期环境监测工实效。

2.5 环境监督工作

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后续是环境监督。工作人员在进行环境监督工作的过程中应当首先判断项目建成后对环境的影响是否超越了预测结果,这必须进行环境监测。其次,工作人员在进行环境监督工作的过程中应当通过对废气污染源达标排放、厂区下风向污染物监测、环境敏感区监测,说明大气环境是否改变环境现状。与此同时,在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回顾性评价时还需要监测数据来说明项目建成后未改变环境现状,具有环境可行性,环境监测工作贯穿于整个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之中。

3 结 语

结合环境监测始终是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要前提。因此工作人员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时应当全面的结合环境监测工作,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提升环境影响评价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环境监测[J].环境科学文摘,2013,(20).

[2] 雪抱尘.结合环境监测实际传授环境监测技术[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2014,(25).

[3] 孙燕.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环境管理依靠环境监测[J].环境监测 管理与技术,2014,(1).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协议 篇4

甲方: 湖里区人民检察院

乙方: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一、业务范围及目的乙方接受甲方的委托,进行“ 湖里区人民检察院侦查技术综合楼 ”项目的环境影响工作,并提供评价成果环评报告表。

二、甲方的责任和义务

1、为保证该项工作有计划、按时、按质完成,甲方应按乙方的要求提供本项目咨询工作所需的有关基础资料,并在乙方进行环保咨询工作过程中提供必要协助。

2、甲方应按本协议之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咨询工作费用。

三、乙方的责任和义务

1、乙方必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环境保护的其他相关规定,开展咨询工作。

2、乙方保证该项目工作有计划、按时、按质完成,并承诺在签订本协议书及甲方完整提供本咨询工作所需的有关基础资料后七个工作日交付该项工作之报告表壹式伍份给甲方。

四、咨询收费

甲方向乙方提供本项目工作总经费为人民币(大写)壹万元整(¥10000.00),应在接到环境影响报告表审批通知书并且经厦门市财政审核中心审核后十日内,向乙方一次性支付。

五、咨询报告的使用责任

乙方必须保证咨询报告公正,满足相关环境法规的要求;这些报告由甲方分发、使用,使用不当的责任与乙方无关。

六、协议有效期

本协议壹式叁份,甲方执壹份、乙方执贰份。本协议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并在本协议事项全部完成之前有效。

七、违约责任

有效期内,双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承担违约责任。

八、其他约定

双方同意执行本协议条款。执行协议过程中,如有未尽事宜或遇特殊情况,须经双方协商加以解决。

甲方(盖章):湖里区人民检察院乙方(盖章):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签字(代表):签字(代表):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撰写 篇5

阅读次数:1306字体大小:大中小

一、办理对象

本公共服务适用于向我中心申请进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含专章(专项)环境影响报告表(以下简称“环评文件”)技术审查的建设单位。

二、办理条件

符合以下条件的项目,建设单位按要求可以提出项目环评文件技术审查申请。1.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规定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经番禺区环境保护局确定需编写含专章(专项)环境影响报告表的项目。

2.建设项目符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规定,选址、布局符合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符合产业政策;项目环评文件中明确建设项目符合环保要求,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确定项目建设可行。

三、所需资料

建设单位按《环评文件技术审查资料清单》(见

四、表格下载)提供相关材料。

四、表格下载

1.环评文件技术审查资料清单 2.技术审查申请书 3.专家复核/复评审申请书 4.气象观测资料说明

五、窗口流程 环评文件技术审查一般包括初核初审、现场踏勘、组织(专家)评审、提出修改意见、对经复核已满足修改意见和达到环评技术导则要求的环评文件出具技术审查意见等程序,具体工作流程图见后附图。

⒈环评文件初核、初审

建设单位报送的环评文件应符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原国家环保总局令第26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导则》(HJ616-2011)及省市及番禺区环评文件审批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包括编制人员、环评项目负责人、审核人员签名和加盖公章等。

对不符合技术审查要求的环评文件以书面意见形式通知项目建设单位,技术审查工作同时终止;对提交材料不齐全的环评文件,暂不接受该项目的审查申请,并一次性告知建设单位需补充的材料。

环评文件经资料初核、技术初审后符合技术审查要求的,技术中心接受建设单位技术审查申请,承担该建设项目环评文件的技术审查工作。建设单位提交进行技术审查所需的全部材料后,技术中心出具受理回执。

⒉项目现场踏勘和专家评审

⑴对于需召开专家评审会的项目,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和评价重点,技术中心在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相应的专家,组成评审专家组。安排项目现场踏勘,召开专家评审会进行环评文件的评审,环评单位的项目负责人必须到会并汇报环评文件的内容。

函审项目由技术中心将审查资料分别寄送给各专家。⑵环评文件专家评审会由技术中心主持,会议议程按照技术中心制定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专家评审会议规程》(见附件2)进行,专家评审意见作为技术中心形成修改意见的重要依据。

函审项目由各专家将个人意见反馈给技术中心。⒊出具修改意见及环评文件复核

⑴根据专家评审意见,技术中心结合相关的管理要求于评审后2个工作日内形成环评文件的评审修改意见,供建设单位对环评文件进行修改。

⑵建设单位收到技术中心提出的修改意见后,应督促环评机构按要求完成环评文件的修改工作,并将修改完善后的环评文件及相关资料报送技术中心复核。

有以下情形之一的项目,环评文件的复核以专家复核方式进行,并由专家组提出复核意见: ①生产工艺复杂、对环境有重大影响、涉及环境敏感点较多的建设项目环评文件;②专家评审意见中给出评价结论为基本可信的;③参照《广州市环境保护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原则(试行)》(穗环[2014]31号)的规定,对环评文件编制质量差、不符合相关要求的。

4.环评文件复评审

对于评审不通过的项目,必须将修改完善后的环评文件及相关资料报送技术中心进行复评审。

需进行复评审和专家复核的项目,建设单位需办理申请。在技术审查过程中,技术中心根据需要可要求环评编制人员到技术中心进行计算结果验证。

5.技术审查意见的形成

⑴环评文件修改完善和复核通过后,技术中心自收到建设单位提交修改完善的环评文件之日起8个工作日内出具技术审查意见,并将技术审查意见抄送番禺区环境保护局和环评编制单位。

对于需进行专家复核的项目,经专家复核形成专家评审意见后,重复上面第3步工作程序。

对于需进行复评审的项目,经专家复评审形成专家评审意见后,重复上面第3步工作程序。

⑵为了确保技术审查质量,技术中心签发的技术审查意见实行评审负责人、分管副主任和主任三级审核制度。

技术中心在网站定期公布受理项目的技术审查情况。对通过技术审查的环评文件(报批稿)加盖公章予以确认。

六、网上流程

建设单位无需进行网上报送。

七、工作时限

根据市和区环保保护局审批要求,结合审查方式和项目类型的不同,规定审查承诺时限如下表所示。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技术审查承诺时限表 审查方式

重大项目、并联审批项目 一般项目 召开专家评审会 15个工作日 20个工作日 函审 10个工作日 15个工作日 自审--15个工作日

表中的技术审查时限以受理回执时间至出具技术审查意见为止计算,不包括环评文件的修改或行政文件确认的时间。需进行专家复核、复评审的项目,技术审查时限以受理专家复核、复评审申请回执时间至出具技术审查意见为止计算。属技术问题复杂或环境敏感项目的技术审查意见,可根据实际工作情况适当推迟期限,但须书面通知申请方。在技术审查时限内,评审负责人组织技术审查、出具修改意见和编制技术审查意见。

八、办事窗口 ⒈窗口名称:广州市番禺区环境技术中心

2.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8:30-12:00,14:30-17:30(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3.地址及联系电话

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市桥街德胜路39号 联系电话:020-84633079 4.交通指引

公交:可乘坐303路、309路、310路、番100路、番102路、番105路、番10路、番11长线、番11路、番141短线、番141路、番142短线、番142路、番143路、番148路、番149路、番150b路、番150路、番18路、番22b路、番22路、番3路、番51b路、番6路、番8路、番91路、番92长线、番92短线、番92路、番99路、广番97短线、广番97路至交通大厦站下车。

九、收费标准

环评文件的技术审查不收取任何费用,首次专家评审会的专家费用由技术中心承担。需专家复核、复评审所产生的费用由申请单位承担。

十、收费依据

环评文件的技术审查不收取任何费用。

十一、办理依据

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原国家环保总局令第26号);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程序规定》;3.《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及从业人员管理的通知》(环发〔2008〕69号);4.《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导则》(HJ616-2011);5.《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管理的意见》(环办[2014]24号)。

十二、备注

建设项目其他技术报告的技术审查工作参照本程序办理,费用由申请单位承担。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撰写 篇6

华为终端松山湖总部园区出入口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建设单位:东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编制单位: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二〇一六年十月

1.1 工程概况

华为终端松山湖总部园区出入口工程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现状位置为大岭山互通立交,该立交位于深圳龙华至东莞大岭山高速公路与东莞常平至虎门高速公路的交叉处。

本次工程从常虎高速、龙大高速枢纽立交引匝道接入美景西路,以美景西路为主线,并联美景西路与环湖路间各纵向通道,实现与华为终端松山湖总部的交通出行。

项目需加宽龙大高速主线车道452.319m;新建E匝道为12.5m双车道匝道,匝道长750.317m;新建F匝道为12.5m双车道匝道,匝道长1004.586m。新建收费站2座和收费站管理站房1处。A匝道AK0+000.000~AK0+289.844段右侧加宽车道289.844m;B匝道BK0+286.518~BK0+406.518右侧加宽车道120m;C匝道CK0+903.828~CK1+098.768左侧加宽车道194.940m;D匝道DK0+232.777~DK0+810.780段左侧加宽车道578.003m。

本项目拟新建3座桥梁、加宽2座桥梁。本项目建成后,龙大高速主线设计车速为100km/h,常虎高速设计车速为120km/h,A、B、C、D四条匝道设计车速为60km/h,E、F四条匝道设计车速为40km/h。本项目新增永久占地7.01公顷,拆迁建筑物3525m2。工程填方5.2072万m3、挖方9.4028万m3。工程总投资16240.66万元。预计2017年10月开工建设,至2019年4月建成通车。建设内容包括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桥涵工程、排水工程、交通管理工程和绿化工程等。

1.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华为终端松山湖总部园区出入口工程的建设是落实东莞市“十三五”规划,加快产业结构优化的需要;是落实东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构建“松山湖”专业中心体系的需要;是支持华为终端松山湖总部园区建设,满足园区员工交通出行的需要;完善高速公路网出入口,缓解常虎高速与龙大高速交通拥堵的需要。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1.3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华为终端松山湖总部园区出入口工程为公路工程,项目的建设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发改委令第9号)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修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款的决定》(发改委令第21号)中的鼓励类二

十四、公路及道路运输(含城市客运)

2、国省干线改造升级。因此,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1.4 项目区域环境质量现状

(1)地表水环境现状

根据监测结果,松木山水库监测断面处的pH、石油类、氨氮指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8978-2002)Ⅲ类水标准,SS指标满足《地表水资源标准》(SL63-94)三级标准。TP、DO和高锰酸盐指数超出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8978-2002)Ⅲ类水标准。超标原因主要是松木山水库周边并未全覆盖污水管网,部分地区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所致。随着松山湖北部和南部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的建设、运行及管网污水收集规模的扩大,区域污水经收集后处理达标排放,将减轻松木山水库的污染负荷,有利于松木山水库水质的改善。

(2)声环境现状

根据各敏感点处噪声监测结果,敏感点处噪声超标较严重,超标原因主要是受常虎高速主线、匝道和美景西路的影响。

(3)大气环境现状

根据监测结果,本项目评价范围内各监测点位处的NO2 1小时浓度、NO2 日均浓度、CO 1小时浓度、CO日均浓度和PM10日均浓度监测值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浓度限值。因此,拟建项目沿线地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

(4)生态环境现状

本项目未占用森林公园等生态敏感区,本项目所在区域为一般区域。本项目沿线区域人口密集,开发历史悠久,开发强度较大,受人类干扰严重,沿线植被以农田植被、人工乔木、灌木草本植被为主,未发现珍稀、濒危植物,未见挂牌名木古树;未发现珍稀、濒危动物,陆生动物以家禽、家畜为主。

本项目道路两侧评价范围内土地利用现状以林地、工矿仓储用地、耕地和交通运输用地为主。

1.5 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1、施工期

本项目施工期对环境最显著的影响为施工噪声和施工扬尘。所以,施工单位在施工期间,应切实做好施工噪声和扬尘控制工作,避免夜间施工,施工场地设置围挡。施工结束后,应立即对施工破坏的地表和植被进行恢复。本项目在施工期间应加强施工期环境监理,落实相应的环境管理计划和防治污染措施。在落实本报告提出的各项措施,可将施工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对区域环境不会造成长期的、明显的不良影响。

2、运营期

(1)地表水环境影响

管理站房生活污水经化粪池预处理达到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三级标准后,排入美景西路污水管道,输送至东莞市松山湖南部污水处理厂处理,处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后排入寒溪水,对周围水环境无影响。

本项目路面径流通过边沟收集后排放至沿线地表水体,路面径流污染物以COD、SS和石油类为主。路面径流携带污染物对水体水质的影响甚微,一般水体中污染物的增幅小于2%,路面径流排入不会改变受纳水体的现状水质类别和影响其使用功能。本项目运营期路面径流排放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较小。

(2)声环境影响

根据预测结果,在执行4a类和2类标准的敏感点中,昼间和夜间预测声级均超标。

(3)大气环境影响

根据预测结果,运营近期(2020年)、运营中期(2026年)、运营远期(2034年)评价范围内的敏感目标处NO2地面小时浓度、日均浓度和年均浓度预测值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运营近期(2020年)、运

营中期(2026年)、运营远期(2034年)评价范围内的敏感目标处CO地面小时浓度、日均浓度预测值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本项目公路上行驶的机动车排放的NO2、CO对沿线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较小。

(4)生态环境影响

本项目所在地周边生态系统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本项目路线短,占地面积小,占地未涉及生态敏感区,总体来说对项目所在地及周边的生态影响较小。本项目建成运营后,建设单位将在公路两侧边坡进行绿化,以提高绿化率,与周边生态景观保持一致。

(5)固体废物影响

本项目营运期固体废物主要为收费站和管理站房的生活垃圾,生活垃圾产生量8.76t/a。营运期的生活垃圾在管理站房集中收集后由垃圾车定期运至附近城市垃圾处理场处置。营运期所有固废集中处置,不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6)环境风险

本项目的环境风险主要为运营期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风险。

运营期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风险是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发生交通事故造成装载的危险化学品泄漏进入地表水体,对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运输化学危险品发生水体污染事故的风险概率最大的是龙大高速主线路段,为0.0030274次/年。根据预测结果,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入河事故后,河流水域的水质将受到化学品的显著影响。

本项目发生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后,采取设置警示标牌和监控系统、加强危险品运输管理、与松木山水库管委会建立联动机制、在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中在雨水排放口处设置事故池贮存路基段和桥梁段的事故径流。制订本项目专项环境风险应急预案,配备应急队伍和应急物资,加强日常应急演练,加强项目范围内的安全巡查,及时发现事故并通知有关部门以启动应急预案,降低环境风险事故发生后对环境的影响。

1.6 环境保护措施

1.6.1 施工期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1.6.1.1 施工期污水防治措施

(1)本项目施工人员租用当地民房,生活污水经当地民房内化粪池处理后排入附近市政污水管网,最终接入东莞市松山湖南部污水处理厂。

(2)施工场地内设置截水沟、隔油池、平流沉淀池、清水池和泥浆沉淀池。截水沟布置在停车场、机修场、预制场、材料堆场的下游,截留施工场地内的雨水径流和冲洗水,引入隔油池和沉淀池处理。施工废水全部回用于循环利用和洒水防尘。

(3)材料堆场堆放石灰的堆场上部设置遮雨顶棚、四周设置围挡、底部采用防渗混凝土硬化处理或铺设防渗膜,防止雨水冲刷及下渗对水环境的影响。

1.6.1.2 施工期噪声防治措施

(1)尽量采用低噪声机械设备,施工过程中应经常对设备进行维修保养,避免由于设备故障而导致噪声增强现象的发生。

(2)施工场界设置2米高度的实心围挡遮挡施工噪声,避免夜间(22:00-6:00)施工。项目如因工程需要确需进行夜间施工的,需向东莞市环境保护局提出夜间施工申请,在获得东莞市环保局的夜间施工许可后,方可开展规定时间和区域内的夜间施工作业,并在施工前向附近居民公告施工时间。

(3)利用现有公路进行施工物料运输时,注意调整运输时间,尽量在白天运输。在途径居民集中区时,应减速慢行,禁止鸣笛。

(4)加强施工期噪声监测,发现施工噪声超标并对附近居民点产生影响应及时采取有效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1.6.1.3 施工期大气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本项目施工期扬尘控制措施应满足《广东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粤府〔2014〕6号)、《广东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2014~2017年)》(粤府〔2014〕6号)及《关于印发东莞市扬尘污染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的有关要求。

(1)把好运输监管关。坚持“三不准”原则,把好车辆准入关,严格控制车辆速度。

(2)材料堆场集中布置在施工场地中,尽量远离附近集中居民点。(3)土方堆场集中布置在施工场地中。控制土方堆垛的高度不超过5m,并配备篷布覆盖,施工现场不得有裸露土堆。土方作业前采取洒水措施,保证土方 的湿润。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避免在大风等恶劣天气下施工。

(4)灰土拌合采用集中站拌方式,拌和站集中设置在施工场地范围内,便于集中管理和措施完善;灰土拌合站四周通过设置围挡防风阻尘;拌合设备采取全封闭作业,并配备除尘设施。

(5)项目沿线不设置沥青拌合站,采用商品沥青摊铺。沥青摊铺时选择大气扩散条件好的时段,可有效减轻摊铺时烟气对沿线敏感点的影响。

1.6.1.4 施工期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施工场地设置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点,由环卫部门定期清运处理;废弃土方以及剥离保存的表层耕植土用于临时占地的复绿和绿化工程,废弃石方被周边的其他工程利用;桥梁桩基钻渣、拆迁建筑垃圾运送至东莞市城市建筑垃圾处置场统一处置。

1.6.2 营运期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1.6.2.1 营运期地表水环境保护措施

本项目F匝道北侧管理站房生活污水经化粪池预处理达到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三级标准后,排入美景西路污水管道,输送至东莞市松山湖南部污水处理厂处理,处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后排入寒溪水。

本项目排水系统的排出口位置设置在非敏感且能与区域内其他河沟相通的水体,路面径流不排入封闭水域以避免出现雨涝。加强公路排水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定期疏通清淤,确保排水畅通。

1.6.2.2 营运期噪声环境保护措施(1)用地规划及道路交通噪声防护建议

结合噪声预测情况,本评价对道路两侧建筑规划提出如下建议:

①对于拟建公路沿线未建成区,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公路两侧建设用地的规划和管理。建议公路边界线外35m以内尽量避免布置学校、医院对声环境要求较高的建筑。道路两侧若要新建以上建筑时,需做好墙、窗的降噪设计,如对墙体采用中空砖;上述建筑的建设单位应预留足够资金用以安装隔声效果较好的铝合金窗,对室内声环境质量进行保护,新建的噪声敏感建筑需符合《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要求的隔声标准。

②临近公路规划的新噪声敏感建筑物,设计时宜合理安排房间的使用功能,以减少交通噪声干扰。

(2)对本项目采取声屏障和隔声窗的措施。1.6.2.3 营运期环境空气保护措施

(1)禁止尾气污染物超标排放机动车通行(2)加强机动车的检测与维修

(3)支持配合当地政府搞好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 1.6.2.4 营运期固体废弃物保护措施

本项目收费站与管理站房设置生活垃圾收集桶,定期由环卫部门清运处理生活垃圾。

1.6.2.5 营运期生态保护措施

(1)公路营运管理部门必须强化绿化苗木的管理和养护,确保公路绿化长效发挥固土护坡、减少水土流失、净化空气、隔声降噪、美化景观等环保功能。

(2)配备专业技术员定期对绿化苗木进行浇水、施肥、松土、修剪、病虫害防治,检查苗木生长状况,对枯死苗木、草皮进行更换补种。

(3)在营运初期,雨季来临时需要对植草防护的边坡进行覆盖薄膜等防护措施,防止暴雨冲刷导致植物脱落,失去防护功能。

1.7 评价结论

华为终端松山湖总部园区出入口工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城市总体规划、交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相关要求。项目的建设得到沿线公众的支持,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项目的建设运营对项目所在地的社会环境、水环境、声环境、大气环境、生态环境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在落实本报告书中提出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并加强项目建设和运营阶段的环境管理和监控的前提下,可以将本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使项目的环境影响处于可以接受的范围。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 篇7

关键词: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概念,目的,比较

1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 它是决策和开发建设活动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1.1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及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估计。我国目前只做前两项工作。通过对公路建设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识别、预测和评价, 以提出合适的清除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和对策。

由于公路是大型的基础性公共设施, 所以修建公路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将是多方面的和深刻的, 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评价拟建公路可能对区域环境质量产生的影响、影响的程度和采取的对策。

1.2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目的。

1.2.1 通过对公路建设项目活动可能带来的

各种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预测并评价其未来影响范围和程度, 为合理选线提供依据;

1.2.2 通过损益分析, 提出可行的环保措施

并反馈于设计, 以减轻和补偿公路建设项目活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1.2.3 为公路建设项目的生产管理和环境管

理提供依据, 为路域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环保规划提供依据, 为决策者提供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科学依据。

1.3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国际通行的公路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噪声环境影响评价;交通环境影响评价;文物和珍稀动植物保护及公众参与等。

目前, 我国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主要为上述前四项。

1.4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和期限。

我国公路环境影响评价一般以“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确定的拟建公路中心线两侧各200米为范围, 特殊情况下, 可根据实际情况扩大或缩小。

我国公路环境影响评价分施工期和营运期两个阶段, 预测评价以项目竣工投入营运后第7年和第15年为特征年。

1.5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线长面广的特点,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一般采用点线结合, 以点带线, 突出环境敏感点、敏感区域的评价方法, 对大气、噪声环境采用模式计算和类比分析法, 对生态环境、水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则采用调查分析法。

1.6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与环保效果界定。

一个有效的运输系统应当是其所产生的社会净效益最大, 即用最少的资源成本取得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效果, 同时减少或避免对环境的破坏。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门科学。通过对公路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不仅可以为公路环保设计、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而且还为采取适合的环保措施提供了界定尺度, 提升了公众的环保意识。环保措施的效果可在环境影响评价基础上, 综合两方面因素考虑:一是处理环境污染的多少及保护环境空间的大小;二是采取的措施能满足国家规定标准的程度有多大。

2 加拿大公路环保与我国的比较

二次大战后, 为适应经济的高速增长, 加拿大现代道路运输进入发展高峰期。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开始关心重视公路环境问题, 对在建公路项目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20世纪80年代后, 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 加拿大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工作已比较完善, 国家和各省均颁布实施了多项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公路建设和营运期的环境保护工作在法律的框架下得到切实执行和贯彻, 公路环境保护技术也得到了飞速进步, 全民环保意识非常强, 对大中型公路建设项目参与感也很强, 他们的意见往往决定了一个建设项目的取舍。

2.1 声环境保护。

20世纪50年代以来, 加拿大采取多种技术, 在噪声控制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首先, 合理规划选线, 避开居民区、疗养区等环境敏感区域, 从根本上减少噪声污染的受体, 被迫采取声屏障等有碍景观的环保措施路段在总里程中并不多。其次, 采取尽量自然而不漏痕迹的隔声设计, 使环境敏感目标处于噪声影响区之外。

对我国而言, 公路噪声控制还没有形成规范化的设计体系, 声屏障研究还不够深入, 只是在某些地区试用, 而有意识地结合地形的自然式减噪设计尚未在工程设计中得到充分重视, 应用也少。

2.2 生态环境保护。

为保护河流自然生态和水生生物, 加拿大公路部门在公路建设中采取了很多简单但高成本的环保措施。比如当公路跨越河流时, 他们尽量保持水流的原始状态, 如果在弯曲的河流两岸架桥, 这必然会加大桥梁的跨径。我国一般是将河流裁弯取直, 然后根据洪水频率等技术指标, 计算出桥梁的经济跨径, 这样做虽然节约了工程造价, 但往往改变了水生生物栖息环境, 造成了不利的环境影响。

对于森林、湿地、湖泊环境的保护, 加拿大公路部门同样采取了很多非常富有人情味的措施, 并不惜血本, 这些措施在我国现阶段真难以想象。

2.3 水土保持。

公路工程的水土保持分两部分:坡面侵蚀控制和泥沙沉淀控制。裸露的坡面最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因加拿大气候较好, 雨水充沛均匀, 施工中他们及时采取以绿化为主的防护措施, 以控制面蚀和沟蚀的形成。对于公路路面径流, 不采用分散漫流方式, 而是集中汇入污水管, 先流入沉淀池, 在沉淀池中设置土工布过滤帘, 经充分过滤后再排入水体。

我国公路施工中已逐渐重视了侵蚀控制, 但由于忽略了泥沙沉淀控制, 仍使工地附近的水体受到一定程度污染, 甚至造成了不可逆的环境劣化。

2.4 公路生态管理。

在公路的营运期, 环保工作除了维护声屏障等各种环境工程设施外, 更重要的是保持公路沿线的自然风貌, 争取改善沿线的生态环境。草地植被的建植和养护是最持久、最昂贵也最有效的措施。

加拿大的公路设计, 围绕着大地景观思想, 多设置了开阔的中央分隔带, 许多区段50~60米, 全部植草, 两侧植被管护范围约10~15米。每公里植被管护面积达到6~7万平方米, 采用较低的路基, 使公路融合在自然环境之中。路域范围内, 始终树木草地不断。

我国高等级公路绿化已受到普遍重视。设计时采用的技术步骤与加拿大几乎一样, 但由于各种原因, 施工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原表土弃之不用, 使草地建植时无营养土可用, 养分先天不足, 施肥以化肥为主, 速效但短期;重建轻养, 使草地很快退化, 造成巨大浪费。

2.5 环境补偿。

公路工程将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的环境资源损失。加拿大对此采取了有效地补偿措施, 如在公路建设中碰到生态环境中的湿地问题, 采取占用多少湿地, 就在附近补偿同样面积或更大面积的湿地, 使湿地的生态功能少受或不受影响, 以恢复往日原有的优美质朴的自然风貌。在这方面, 我国缺少严格的法规约束。

2.6 空气环境保护。

加拿大侧重污染源控制, 汽车全部采用无铅汽油, 并对车辆排放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标准。我国在这方面已有了很大进步, 但尚有较大差距。

通过对比, 看到加拿大的公路环境保护有完善的组织、可靠的法规, 还有十分敬业的环保工作者, 其环保行为贯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期、施工期及营运期, 内容遍及自然生态和物理环境的各个方面, 其思路是保护一切自然状态、地貌、水文和所有生物。我国目前的公路环保则多侧重于声屏障等摸得着、见得到的环境保护工程, 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只能尽力以保护区和珍稀动植物品种为主, 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应清醒地认识到, 提高公路环保水平, 不仅需要有充足的经费, 更需要领导者、决策者、建设者有先进的环保思想、环保行为。

结束语

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篇8

关键词:交通规划;可持续发展;环境影响评价(EIA);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我国自1979年引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并己于2003年9月1日起施行,从而确立了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的法律地位,为SEA在各部门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单一项目EIA与交通规划SEA比较

(一)传统环境影响评价(EIA)的不足。90年代以前,环境影响评价主要针对建设工程项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停留在低级的项目层次上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己无法适应可持续性思想的要求,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具体体现在:1、严重滞后,缺乏主动性。2、时空范围狭窄。3、公众无法参与。

(二)交通规划SEA的内涵及优点。交通规划SEA具体是指对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提出减缓措施以避免、消除或减缓交通规划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并把评价结论应用于交通规划决策的过程。首先,SEA 遵循可持续发展的代际公正原则,即满足近期交通的需求,更考虑长远发展的可持续性。其次, SEA 充分考虑累积环境影响;第三,SEA能够更加充分地、尽早考虑决策的环境效应;从战略决策、污染物排放等全过程制定环境影响预防、控制、降低、补救或补偿措施等减缓措施;实施污染全过程控制,在更大范围设计或选择替代方案,引导和规定以后项目的正确决策。

二、国内外交通规划SEA研究

(一)国外交通规划SEA研究。随着人们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局限性的认识加深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战略环境评价作为一种辅助决策的有效工具,在发达国家开始受到重视。所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开始尝试从交通政策和交通规划层次考虑环境影响,进行战略环境评价的研究和实践。

1、欧洲。欧洲是世界上开展战略环境评价(SEA)研究和实践最多的地区之一,战略环境评价在欧洲被认为是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或者一种保证政策、计划、规划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手段。

英国规划法规定要对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环境评价,而规划法指导性说明第13条(款)又鼓励地方政府将土地利用和交通综合规划,促进了英国从国家到地方交通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研究实践的开展。法国1994年进行了A7/A9高速路SEA,主要目的是分析到2010年高速路的交通饱和度并提出避免堵塞的方案(建设新道路、交通管理、增加其它交通方式:如铁路)、评价方案对交通、环境及经济的影响。1998年法国环境部对交通规划的SEA进行了研究,建议SEA要包括:环境现状分析;不同方案环境影响识别;说明方案选择的环境依据;提出减缓措施。

荷兰的交通方面战略环境评价一般是应用在政策评估上,应用在规划层次上很少。根据荷兰的交通规划SEA实践,交通规划SEA的一般过程包括:描述规划要点;环境现状描述和评价;识别可能有影响的环境因素;列出环境保护目标;环境影响分析;不利影响的减缓措施;说明选择方案的原因;后续评估;非技术摘要报告。

2、美国。在美国,除了少数高速路的所有权外,国家并不拥有其它交通设施的所有权,这样的背景就决定了美国的交通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实践主要在地方层次上开展。

西雅图交通规划SEA。西雅图在1994年开展了综合交通规划(1996—2020)工作,根据城市所在华盛顿州的环境法要求,规划组织进行了战略环境评价,评价的指标包括交通方面和环境方面,交通指标考察了交通拥挤情况和预测了不同方案中的交通模式划分,环境指标主要有大气质量、噪声、水质量、渔业资源及通道。

威斯康星州城市交通规划SEA研究。威斯康星州(Wisconsin)交通部进行了城市交通规划环境评价研究,编制了导则供本州的城市交通规划部门参考。在导则中建议SEA在规划的一开始就介入,其应被视为规划过程的一个综合部分。战略环境评价应包括划定范围、影响评价和公众参与三部分。

综上所述,欧洲交通规划SEA对评价程序及方法研究较广泛和深入,主要应用在国家层次,对综合交通规划的研究较少;而美国交通规划SEA则主要集中在州和地方层次开展,评价内容也以多模式的综合交通为主。但是欧美进行的交通规划SEA起步较早,交通规划SEA的工作程序,技术方法,指标体系等理论较为成熟,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评价体系。

(二)国内交通规划SEA研究

1、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香港对政府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最早开始于1988年,对政府的政策进行环境评价则开始于1992年。香港于1989年完成海港和空港发展规划的环境评估报告,1993年和1994年分别完成铁路发展研究和货物运输研究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1999年和2000年分别完成第三次综合运输研究和第二次铁路发展研究的SEA报告。

2、内地的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杨瑾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交通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中,探索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城市交通发展,建议将战略环境评价(SEA) 引入现在的城市交通战略、规划等方面,切实将抽象的宏观性可持续发展战略需求与具体交通决策联系起来。并对如何进行SEA 从工作程序、要素考虑、指标选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简而言之,我国的交通规划SEA刚刚开始,国内关于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还没有成熟的技术方法、程序、内容规定、指标体系等,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正处于起步阶段,有关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方法和程序体系有待建立和发展。

三、我国今后开展交通规划SEA的有关建议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推进,区域一体化、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如何能通过平等合理,有序延续的原则更好地确保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一)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二)加强研究。(三)培养人才。(四)通力協调。交通规划SEA涉及很多交通管理、交通规划、环境等相关政府部门,因此各相关部门应该加强通力合作,沟通协调,从制度上保证交通规划SEA的编制和实施。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S].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

上一篇:一年级上校本课程教案下一篇:总工会领导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