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史研究

2023-0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方言史研究

唐宋方言学史研究策略

摘要:唐宋方言学史的研究目前仍是空白,探讨其研究策略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唐宋方言学史,至少要考虑以下几点:把重要方言史料纳入讨论范围;文献的全面考察和重点考察相结合;合理利用清人辑录成果;全面概述和重点讨论相结合;参考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辩证对待前人观点;在汉语方言学史上定位。这几个方面综合运用,合理安排,就可以初步构建断代方言学史的撰写范式。

关键词:唐代方言;宋代方言;方言学;方言发展史

唐宋方言学史研究,既能填补此项断代研究的空白,又为汉语方言学通史、唐宋语言学史、古代语言学通史等学术史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也能更正前人关于唐宋方言学的不妥之处。此外,唐宋方言学史中涉及的方言现象,还能为历史方言、现代方言、方言史的研究提供参考,为古汉语词汇、语音、语法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支持①。

如何研究唐宋方言学史,目前可资借鉴的成果主要有:张永绵《论方言学遗产的整理和研究》 [1]、何耿镛《汉语方言研究小史》[2]、华学诚《汉语方言学史及其研究论略》[3]、柳玉宏《六朝唐宋方言研究综述》[4]、华学诚《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5]、汪启明《汉语文献方言学及研究》[6]、储泰松《唐代的方言研究及其方言观念》[7]等。总体来看,专门探讨研究策略的不多,而且提出的有些策略也未必适用于唐宋方言学史研究。有鉴于此,我们拟定了几条研究唐宋方言学史的策略,这些策略多为前人未述及或语焉不详者。

一、把重要方言史料纳入讨论范围

前人研究方言学史时,一直把方言史料亦考虑在内,如《论方言学遗产的整理和研究》提及古籍注解 和文人笔记等文献中的方言记载;《汉语方言研究小史》王力先生序云:“现在何耿镛同志把汉代经师的笺注和汉代语文著作所反映的方言现象、中古时期的方言记载等方言材料加进去,内容就丰富了……其所搜得的材料是很宝贵的,我们可以由此窥见汉语方言(学)发展的轮廓。”《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摘要》把辞书和经注征引方言称为“文献方言学”,并指出:“中国方言学研究的古典传统是口语方言学和文献方言学并行。”《汉语方言学史及其研究论略》认为研究方言学史的方法论原则之一是方言学史与方言史并重,文中说:“(汉语方言学史)更大量的工作则是从各个时代的辞书、类书、注疏、文集笔记中把关于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的零散研究爬梳搜罗,并按一定的组织方法进行科学整理。”《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 “系统清理周秦汉晋时期的方言学史料,并兼及这一阶段的方言史料。”[5]该书共收王逸《楚辞章句》22条方言记载,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33条、郑玄注群经67条、高诱注《吕氏春秋》和《淮南子》72条,复从辑本中获得三国时期的方言材料50余条、两晋时期45条等。鲁国尧先生序该书云:“它(按:方言学史)就得囊括这一长时间内的有关方言记载、研究的各种史料,予以甄别、熔炼、分析,做出论断,前人的观点正确者阐发之,错误者驳正之,不足者补充之,还要能提出自己的新见,这新见还要有份量,如果是高见,就更难能可贵了。”

前人论及唐宋方言学时亦是如此。何仲英《中国方言学概论》第七部分“中国学者的方言研究”把慧琳《一切经音义》《切韵》系韵书均视为方言学史料 [8];《汉语方言研究小史》唐宋段重点介绍唐代汉藏对音

收稿日期:2012?05?14;修回日期:2012?12?28

基金项目:2011年甘肃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唐宋方言学材料及其价值”(YYGGS201107)

作者简介:王耀东(1970?),男,甘肃陇西人,兰州交通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古代语言学文献.

材料和宋代方音材料[2];《唐代的方言研究及其方言观念》主要依据玄应《众经音义》、窥基《法华音训》和《妙法莲华经玄赞》、慧琳《一切经音义》、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等音义书中的方言史料。

前辈学者把方言史料纳入方言学史,原因有二:一是现存的方言学史料太少;二是重要的方言史料亦蕴含方言研究成分。在研究唐宋方言学史时,我们要广泛钩稽重要的方言史料,尤其是辞书、经注、笔记、集注、地志和佛经音义书中的材料。这些材料比较零散,须整合后分类述评;辞书和经注材料须考察其共时性;汉藏对音材料的地域性和音值的对等程度不好把握,可暂不予考虑。

二、文献的全面考察和重点考察

相结合

前人对唐宋方言学史的研究,或是简述性或是专题性。最早论述唐宋方言学史的是《中国方言学概论》,此文仅提及慧琳《一切经音义》《切韵》系韵书、颜师古《匡谬正俗》、庄绰《鸡肋编》《宣和遗事》等,显然没有对唐宋文献进行全面考察。此后出现的一批旨在构建汉语方言学史史学框架的专著和论文谈及唐宋方言研究状况时,总是举几个常见的例子,而这些例子都来源于明清学者的称引。唐宋方言学史专题研究有刘红花《<广韵>方言词研究》[9]、储泰松《唐代音义所见方音考》[10]、王智群《<急就篇>颜注引方俗语研究》[11]、赵振铎《唐人笔记里面的方俗读音》[12]等。李匡乂《资暇集》、沈括《梦溪笔谈》、王观国《学林》、王楙《野客丛书》、周去非《岭外代答》、洪迈《容斋随笔》等书中的方言学成果鲜有提及,对《匡谬正俗》、陆游《老学庵笔记》等书中的方言研究亦未进行深入探析。

全面考察须从《四库全书》和《续修四库全书》等大型丛书入手(据初步调查,两种丛书共收唐宋文献近千部)。还要适当考虑元明清以来的唐宋佚文。考察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根据两部丛书的《提要》,结合清代《续方言》系列书,初步确定一批可能含方言学史料的文献;微观层面,把这些文献粗略过一遍,确认蕴含方言学史料的文献(据考察,涉及方言学史料的唐宋文献在百部以上),然后逐本爬梳材料。

重点考察以史志、小学书、笔记和地志为主。史书的艺文志通常刊载方言专著;小学书包括小学专著和辞书,如李涪《刊误》《匡谬正俗》《切韵》系韵书等,佛经音义书也归入此类;《资暇集》《梦溪笔谈》《老学庵笔记》等唐宋笔记中含有大量的方言论述;唐宋地志除有零散的方言记载外,还有完整的方言研究内容,如《岭外代答·风土门》有“方言”和“俗字”两节。

三、合理利用清人辑录成果

最早涉及唐宋方言学史料的是清人《续方言》系列书。这些著作以续补扬雄《方言》为目的,辑录古代方言词语,并兼收少量方言学史料。这类著作有戴震《续方言》(二卷)、杭世骏《续方言》(二卷)、程际盛《<续方言>补正》(二卷)、徐乃昌《<续 方言>又补》(二卷)、程先甲《广续方言》(四卷)、张慎仪《<续方言>新校补》(二卷)和《方言别录》(四卷)等。影响较大的是《续方言》《广续方言》和《方言别录》(原名《唐宋元明方言、国朝方言》),其中后两部辑录唐宋方言学史料较多(总量不及我们掌握的十分之一)。《方言别录》把《匡谬正俗》《梦溪笔谈》和《老学庵笔记》等书中成段的方言学史料压缩成了简略的方言记载,抹杀了作者对方言的认识和思考。

《续方言》系列书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主要有:材料遗漏尚多,不标原始出处,所注出处有误,截取方言句段不合理,文字错讹脱漏,误判方言史料,朝代名与地名相混,自乱其例等。如杭世骏《续方言》辑录方言材料522条,时人评价很高。然《<续方言>补正》校正67条,超过原书十分之一。《<续方言>新校补》又“是正者十之七八,芟补者十之五”。凡此种种,笔者暂不赘言,拟另撰《清人辑录唐宋方言材料之失》一文详叙。

尽管如此,《续方言》系列书仍是研究方言学史不可或缺的资料。初次排查含有方言学史料的唐宋文献时,可把《续方言》中出现的直接认定;同时,通过与《续方言》比对,弥补搜集时遗漏的古籍和材料。

四、全面概述和重点讨论相结合

一部完整的唐宋方言学史,既要全面概述其整体面貌和具体特点,又要重点讨论代表性成果。

全面概述的内容至少应包括:①唐宋方言史料状况,可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概述。②唐宋方言研究状况,除介绍出现过的专著外,还要概述唐宋人研究方言的特点和内容。据我们了解,特点有:唐宋学者多以“论述”的方式进行方言研究,方言研究语音和词汇并重,有些研究是无意为之,注重揭示古今诗文中的方言等;内容有:关于方言观的论述,关于各地方言现象的论述,关于南北方言的论述,关于方言本音本字的论述,关于方言名源的论述,关于诗文中方言的论述等。

重点讨论的内容应包括唐宋人的方言观、方言专书和知名学者的方言研究,兹简要分述如下。

(1)唐宋人方言观包括:方言自古就有,各地方言不同;方言为通语之讹;方言多为通语音转而来,重音不重形;方言皆有所本,多为古语之遗;南北方言具有互动关系;方言形成自有原因等。

(2)唐代有李商隐《蜀尔雅》(三卷),北宋有王浩《方言》(十四卷)、王资深《方言》(二十卷)、吴良辅《方言释音》(一卷)等。这些著作虽已亡佚,然史志均有记载,如《直斋书录解题》卷3:“《蜀尔雅》三卷,不著撰人名氏,《馆阁书目》。按:李邯郸云:‘唐李商隐采蜀语为之。’当必有据。”

(3)唐代研究过方言的学者有慧琳、刘知己、李涪、颜师古、刘肃、段成式、封演、李匡乂等,宋代有沈括、项安世、王楙、王观国、朱熹、郑樵、洪迈、胡仔、陆游、周去非、俞琰等。方言学史要归纳他们方言研究的成就,指出其对前代方言学的继承和对后世方言学的影响。对《匡谬正俗》《刊误》《资暇集》《容斋随笔·四笔·南北语音不同》(卷9)《野客丛书·俗语有所自》(卷29)《学林·方俗声语》《老学庵笔记》等著作,既要进行宏观评述,又要从微观方面揭示作者表达的方言观和反映的方言现象。

在全面概述和重点讨论、宏观评价和微观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唐宋学者研究方言的方法、理论、经验及历史条件,探讨唐宋方言学的发展道路及其内在规律,构建符合客观实际的唐宋方言学史的史学框架。

五、参考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

罗常培《中国方音研究小史》是汉语方言学史学科的草创之作;[13]许宝华、汤珍珠《略说汉语方言研究的历史发展》[14]《汉语方言研究小史》《汉语方言学导论》第九章“方言学史概要”、[15]张玉来《方言音韵研究小史》、[16]游汝杰《汉语方言学的传统、现代化和发展趋势》[17]等勾勒了汉语方言学史的大致脉络;《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则是唯一的断代研究。这些著作给我们提供了方言学史的写作范式。

唐宋方言学史的研究,根据学者研究的自觉程度和所取得的成就,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上世纪20至80年代。这个阶段的研究多为印象性的简述或少量的材料辑录,学者们还没有把自己的研究提到学术史的高度。主要成果有:《中国方言学概论》、崔骥《方言考》[18]、周祖谟《问学集》、[19]丁介民《方言考》、[20]周法高《中国方言学发凡》②和张永绵《论方言学遗产的整理和研究》等。

第二阶段为上世纪80年代至2010年。这个阶段学者研究方言学史的自觉性加强,出现了方言学简史和断代史,其中有些涉及唐宋方言学史的内容。主要成果有:《略说汉语方言研究的历史发展》《汉语方言研究小史》《汉语方言学史及其研究论略》等。也有专门探讨唐宋方言学的论文,或是专题研究,如徐时仪《北宋王浩、王资深曾著有<方言>》 [21];或是宏观概述,如《六朝唐宋方言研究综述》。此类成果还有时永乐、门凤超《唐代的方言著作》 [22]、汪寿明《<广韵>与方言》[23]、马重奇《<类篇>方言考——兼评张慎仪<方言别录>所辑唐宋方言》[24]、刘晓南《从历史文献的记述看早期闽语》[25]、冯庆莉《<广韵>和<集韵>的方言词比较研究》[26]、刘晓南《从历史文献看宋代四川方言》[27]、刘晓南《朱熹与闽方言》[28]、钱毅《从笔记、文集等历史文献看唐宋吴方言》[29]等。

第三阶段为2010年以后。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全面探讨唐宋方言学和方言学史料。《唐代的方言研究及其方言观念》首开风气,谈及如下内容:唐代文献方言记录概览,唐人对方言的记录和描写,唐人对方言现象的认知等。其后王耀东《唐宋方言学材料考论》首次对唐宋方言学史料进行了大范围的搜集和系统讨论。[30]

上述成果能为研究唐宋方言学史提供一些材料、方法和观点。

六、辩证对待前人观点

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同时,我们也要对前人的某些观点进行辨正,试举数例。

(1)《中国方言学概说》、陈钝《旧籍中关于方言之著作》[31]《汉语方言研究小史》《略说汉语方言研究的历史发展》、陈炳迢《辞书概要》[32]、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33]等均认为唐宋时期未出现过方言专著。《汉语方言研究小史》说:“这一时期(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关于方言研究的专门著作几乎没有,我们只能从研究音韵的著作或者其它文献资料中找到这一时期方言差别的零星记载。” [2]何先生此说欠妥。首先,唐宋时期出现过方言专书。其次,我们从唐宋研究音韵的著作中很难找到理想的方言学材料。再次,唐宋方言研究的成果不限于一些方言差别的零星记载。

(2)许多学者在谈及唐宋方言研究时总把王应麟的《困学纪闻》(该书卷19有“俗语有所本”一条)作为代表。《论方言学遗产的整理和研究》只提了《困学纪闻》和《齐东野语》;《略说汉语方言研究的历史发展》只提了《匡谬正俗》和《困学纪闻》;《汉语方言学导论》也只提到了这两部著作;[15]《辞书概要》说:“这段时期,兼录方俗词语的书有唐颜师古的《匡谬正俗》,宋赵叔向的《肯綮录》、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明陶宗仪的《辍耕录》等。但它们都不是方言词典专著,收录也很少。”[32]经考察我们发现,《困学纪闻》“俗语有所本”一条中没有出现一个地名,王氏只在古文献中找到了这些俗语的原始出处,该书与方言研究有很大距离。

(3)《六朝唐宋方言研究综述》认为:唐宋类书和清代的一些重要的辑佚著作如《小学钩沉》《邃雅斋丛书》《汉学堂丛书》《玉函山房辑佚书》《小方壶斋丛书》《小学钩沉续编》等都有六朝唐宋方言学材料。这一提法也许适用于六朝,但未必适用于唐宋。因为唐宋类书中的方言学材料极少,即使有几条,也因类书的抄撮性质,未必有共时价值;清代辑佚书所收佚书基本上是唐以前的,鲜有唐宋方言学材料。

七、在汉语方言学史上定位

举凡学术史,必是横向分析和纵向比较相结合的。在对唐宋方言学史料进行大范围的搜集和系统讨论的基础上,还须考察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代以及元明清的方言研究,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和语言政策,在古代文化史、古代语言学史、古代方言学史的大背景下对唐宋方言学在学术史上定位。

南北朝以前的方言研究,《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论之甚详。南北朝方言学史料,据我们初步了解,只有刘延明《方言》(已佚)和少量的方言记载。出现这种情况,除了文献大量散佚的客观原因外,恐怕这个阶段方言研究处于低谷是主要原因。较之南北朝,唐代方言研究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蜀尔雅》,颜师古等学者也均有方言研究成果,但从整体上看,这个时期方言研究仍处于低谷。宋代出现过王浩《方言》等三部方言专著,沈括等一批学者也参与了方言研究,民间可能还印行关于方言的小册子,这种情况是前所未有的,与宋代杂剧、话本等俗文学的繁荣有关。元代出现了反映北方方言的名著《中原音韵》。明代有李实《蜀语》、岳元声《方言据》等方言专书,也有《韵略易通》《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等一批反映方音的韵书韵图,还有《问奇字》《菽园杂记》《字学元元》等记载方言的笔记杂记。至清代,方言研究达到全盛,具体表现在:编纂了一批续补扬雄《方言》的著作;撰写了许多调查、辑录和考证方言俗语的著作,如钱大昕《恒言录》、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钱坫《异语》、翟灏《通俗编》、梁同书《直语补证》、张慎仪《方言别录》、钱大昭《迩言》等;做了校勘疏证扬雄《方言》的工作,如戴震《方言疏证》、卢文弨《重校方言》、刘台拱《方言补校》、钱绎《方言笺疏》、王念孙《方言疏证补》等;出现了一些研究方言音韵的著作,如胡垣《古今中外音韵通例》、陈澧《 广州音说》等;民间流传着各种地方韵书,如福州的《戚林八音》、漳州和厦门的《雅俗通十五音》、潮汕的《潮汕十五音》、广州的《千字同音》、徐州一带的《十三韵》、武昌的《字汇集》、江西靖口一带的《辨音摘要》、河北一带的《五方元音》等。另外,研究戏曲声律的著作和地方志也涉及方音材料,如王德辉、徐沅《顾误录》和段玉裁参编的《富顺县志》、俞樾参编的《续天津县志》和《上海县志》、钱大昕参编的《长兴县志》和《鄞县志》、杭世骏参编的《乌程县志》和《平阳县志》等。

纵观古代方言研究的历史,我们就可以给唐宋方言学史做出比较合理的定位。《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把宋元之际视为方言研究走出低谷而承前启后的时 期[5]。《汉语方言学导论》则认为:“如果说汉代是传统方言学的勃兴期,那么隋唐宋元应该是衰微期。”[15]

注释:

本文所说的“方言”仅指汉语的地方变体,不包括无地域名的俗语、少数民族语和社会方言。方言学史料须有明确地域名或根据语境可推知地域。

周法高的《中国方言学发凡》载台湾1955年《中国语文研究》,笔者仅见目录而未见原文。

参考文献:

[1]张永绵. 论方言学遗产的整理和研究[J]. 浙江师范学院学报, 1963(1): 97?106.

[2]何耿镛. 汉语方言研究小史[M].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4: 37?44, 28.

[3]华学诚. 汉语方言学史及其研究论略[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6(1): 66.

[4]柳玉宏. 六朝唐宋方言研究综述[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28(6): 49.

[5]华学诚. 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修订本)[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26, 17.

[6]汪启明. 汉语文献方言学及研究[A]. 中国语言学(第四辑)[C].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187?192.

[7]储泰松. 唐代的方言研究及其方言观念[J]. 语言科学, 2011, 12(2): 113?123.

[8]何仲英. 中国方言学概论[J]. 东方杂志, 1924, 21(2): 31?63.

[9]刘红花. 《广韵》方言词研究[D].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02.

[10]储泰松. 唐代音义所见方音考[J]. 语言研究, 2004, 24(2): 73?83.

[11]王智群. 《急就篇》颜注引方俗语研究[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31(5): 102?104.

[12]赵振铎. 唐人笔记里面的方俗读音[A].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二辑、第三辑)[C]. 成都: 巴蜀书社, 2000: 346?359, 268?293.

[13]罗常培. 中国方音研究小史[J]. 东方杂志, 1934, 31(7): 141?154.

[14]许宝华, 汤珍珠. 略说汉语方言研究的历史发展[J]. 语文研究, 1982(2): 122?132.

[15]游汝杰. 汉语方言学导论[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 189, 199.

[16]张玉来. 方言音韵学研究小史[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1): 97?99.

[17]游汝杰. 汉语方言学的传统、现代化和发展趋势[J]. 中文自学指导, 2007(1): 33?38.

[18]崔骥. 方言考[J]. 图书馆学季刊, 1932, 6(2): 194?194.

[19]周祖谟. 问学集[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6: 494?656.

[20]丁介民. 方言考[M]. 台北: 中华书局, 中华民国五十八年: 66.

[21]徐时仪. 北宋王浩、王资深曾著有<方言>[J]. 文献, 2005(2): 279.

[22]时永乐, 门凤超. 唐代的方言著作[J]. 文献, 2007(2): 66.

[23]汪寿明. 《广韵》与方言[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1): 33?39.

[24]马重奇. 《类篇》方言考——兼评张慎仪《方言别录》所辑唐宋方言[J]. 语言研究, 1993(1): 136?143.

[25]刘晓南. 从历史文献的记述看早期闽语[J]. 语言研究, 2003(1): 61?69.

[26]冯庆莉. 《广韵》和《集韵》的方言词比较研究[D].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 2008.

[27]刘晓南. 从历史文献看宋代四川方言[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2): 36?45.

[28]刘晓南. 朱熹与闽方言[A]. 汉语历史方言研究[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56?78.

[29]钱毅. 从笔记、文集等历史文献看唐宋吴方言[J]. 社会科学家, 2010(1): 150?153.

[30]王耀东. 唐宋方言学材料考论[D].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 2011.

[31]陈钝. 旧籍中关于方言之著作[J]. 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 1929(8): 112?122.

[32]陈炳迢. 辞书概要[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5: 200.

[33]周振鹤, 游汝杰. 方言与中国文化[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11.

The Research Tactic for the History of Tang and Song Dialectology

WANG Yaodong

(Mobile Station for the Post-doctors in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4, China)

[编辑:汪晓]

作者:王耀东

第2篇:苏北方言语法研究综述

摘 要: 本文回顾了上个世纪50年代至今苏北方言语法的研究状况,分单点研究和区域研究两个方面。

关键词: 苏北方言 语法 研究综述

苏北方言系统性的语音调查研究起步相对较早,也取得了一定成绩。1956年成立了江苏省方言调查指导组,在历时两年多的方言普查后,出版了《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括》(1960),其中苏北的方言点数量占三分之一左右。王福堂(2010:41)认为《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括》“各地的记音做过综合性的比较和平衡,是反映方言普查成果的代表作”。

苏北方言语法研究相对滞后,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成果,目前搜集到的只有三篇论文:刘培伦《扬州方言里的程度副词“蛮”和“稀”》(1957)、蒋希文《赣榆方言的人称代词》(2005[1957])、蒋希文《赣榆话儿化词的特殊作用》(2005[1962])。20世纪80年中期苏北语法研究才真正起步,这与汉语方言研究的大环境相关。就汉语方言讲,“语法研究一直门庭冷落。直到1979年我国第一份方言学术杂志《方言》创刊,1981年我国第一个全国方言学会成立,情况才逐渐改变”(郭利霞,2007)。本部分回顾苏北方言语法的研究状况,收集到的文献有一百余种。从研究区域范围看,可分为单点研究和区域研究;从内容上看,可分为词层面、句法层面和系统描写研究三方面研究。

1.单点式研究

1.1词层面。苏北方言词类研究主要讨论某一或某些词类的(特殊)用法。实词研究有:力量《宿迁方言单音节形容词表程度的几种形式》(1984)、张爱民《徐州方言的形容词》(1987)、汪国怀《淮安方言单音形容词汇释》(1989)、汪国怀《淮安方言单音动词汇释》(1990)、力量《宿迁方言的词类特点》(1993)、张爱民《徐州方言詈词的词义词性变化和句法特点》(1993);王健、顾劲松《涟水(南禄)话量词的特殊用法》(2006);袁长会《沛县方言研究》(2010)第三章讨论了沛县方言里形容词;王健、顾劲松《涟水话的系词“斗”》(2011);宋彦云《江苏东海县方言的形容词》(2013)、刘旭《新浦方言称呼语的繁复性》(2013a)。

虚词研究主要有:张可《灌云方言中副词用法举例》(1995);朱景松、周维网《江都话里的语气词》(1995);李申《徐州方言语法散札》(2002)讨论的副词、叹词、语气词和语末助词;蔡华祥《江苏盐城话的疑问语气词》(2008b)、姚亦登《高邮方言的语气词》(2008b)、李艳华《浅谈扬州话时间副词》(2009)、徐君善《江苏邳州话中的特色否定副词》(2010)、朱睿《盐城方言程度副词研究》(2014)。

实词和虚词都涉及的研究成果有:张洪超《保留在邳州话中的元剧百花词语列举》(1999)、张进《宿豫方言词类特色用法述要》(2009)、王玉娟《建湖方言(卞港村)初探》(2011)。

研究某个或某些具体词的主要有:吴继光《徐州话中的“肯”、“很”、“管”》(1986)、黄继林《扬州方言里的“蛮”和“稀”》(1987);苏晓青、吕永卫《徐州方言里“来”》(1987);吴继光《徐州方言里非轻声的“着”》(1988)、吴继光《徐州方言里非轻声的“着”》(1988)、丁治民《东台话的疑问副词“个”》(2003)、丁治民《东台话的“寡”》(2003a)、佟秋妹《徐州方言中的泛义动词“玩”》(2005)、陈琨《淮阴方言结构助词“得”》(2006)、蔡华祥《江苏盐城话的“了”》(2007)、王健《睢宁话中“个”的读音和用法》(2007)、王玉梅《泗阳方言里的“海”》(2007)、张秀松《阜宁方言程度副词“象话”的语法化》(2008);袁长会《沛县方言研究》(2010)第三章探讨的沛县方言“来”、“才”、“管”、“肯”的用法;朱莉莉《盐城方言助词“着”的用法探析》(2010);王健、顾劲松《涟水话的系词“斗”》(2011);许井岗《语义结构和“简直”的语义分析——兼论邳州方言的“直搁”或“简直搁”》(2011)、刘旭《浅析连云港方言助词“五的”与“守着”》(2013)、孙乾晶《浅析徐州方言中的泛义动词“缠”》(2014)。

构词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化、重叠和加缀等方面,主要成果有:陈晨《扬州方言中的“子”缀》(1981)、力量《宿迁方言的构形法及结构特点》(1992)、王健《徐州方言中“ABB的”式状态形容词》(1999)、郝红艳《沭阳方言的构词特征》(2000);李申《徐州方言语法散札》(2002)讨论的动词后缀“拉”和“登”、唐萍《建湖方言词汇研究》(2004)第四章第二节“方言特色词词法研究”;张爱民、杜鹃《徐州方言动词形态变化考察》(2004);朱文夫、冯薇《泗洪方言的“子”尾》(2004);姜莉《连云港市海州(新南)方言词缀研究》(2007);姚亦登《高邮话中的“子”缀》(2008a)、姚亦登《江苏高邮话中的“子”缀》(2008c);朱文夫、冯薇《现代汉语方言形容词复杂形式研究——以江苏泗洪方言为例》(2008);蔡华祥《江苏盐城步凤方言的数词附加“子”尾》(2008a);蔡华祥、刘磊《江苏盐城步凤方言的“子”缀》(2009);张其昀《扬州方言表微标记“头”》(2009)、陆勤《扬州方言重叠式研究》(2011a)、徐振鹏《赣榆方言词缀研究》(2011)、尹燕飞《再议扬州方言数量短语后的助词“头”》(2011);王丹婷、丁爱侠《连云港方言中同素逆序词的研究》(2013);袁伟、朱德康《江苏睢宁话BA式形容词一种表程度量级的重叠式》(2014)。此外,张斌华、王环宇《盐城地名的语词结构》(2005)研究了盐城地名中的语词构成方式。

有关体貌的研究主要有:王世华《扬州话的动态助词》(1989);姚亦登、金江丰、朱文夫、鞠彩萍《高邮话动词后的“块”与“住”》(2002);张其昀《扬州方言“消极”性完成体标记“得”》(2005)、姚亦登《高邮话动词的体貌格式》(2006)、周琴《泗洪方言动词的貌》(2007a)、蔡华祥《盐城(步凤)方言动态助词及相关语法手段研究》(2008)、朱文夫《苏北泗洪方言动词体貌考察》(2009)、刘旭《新浦方言的完成体标记》(2013b)。

另外,李申《徐州方言的省略词语例析》(2002a)从词汇和语法角度考察了徐州方言里十条由省略而形成的词语。

1.2句法层面。句法层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定格式和句式。其中关注反复问句的研究较多。主要成果有:王世华《扬州话里两种反复问句共存》(1985)、李建《扬州方言“时间名词+的”的特殊用法》(1988)、杨亦鸣《睢宁话反复问句的类型》(1989)、王健《睢宁话的反复问句》(1999a)、姚亦登《高邮话中的否定句》(2008)、李文浩《江苏淮阴方言的重叠式反复问句》(2009)、王玉梅《江苏泗阳方言正反问句的构成》(2009)、顾劲松《从涟水南禄话看汉语方言两类反复问句的相对共存》(2010)、潘登俊《淮阴方言中的“没没VP”》(2011)。其他特定格式和句式的研究有:李申《徐州方言语法散札》(2002)讨论的三种特定格式;张爱玲、张秀松《阜宁话中“打击”义短语之语法化》(2005);周琴《泗洪话处置式句法格式研究》(2008)、许井岗《江苏邳州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2009)对“不知道”和“走家”的语序讨论、朱文夫《苏北泗洪话的“给”字句》(2009a)、陆勤《扬州方言谚语的句法结构分析》(2011)、陈福迎《宿迁方言中的两种特殊句式》(2011)、王海燕《徐州方言倒装语序的语用考察》(2011)、张其昀《扬州方言含有违实意向的凝固结构“说的”》(2015)。其他句法方面的研究还有:力量《宿迁方言的构形法及结构特点》(1992)、张爱民《徐州方言詈词的词义词性变化和句法特点》(1993)、李申《徐州方言语法散札》(2002)讨论的独词句。

1.3系统描写。鲍厚星《方言语法研究与田野调查》(2003)将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分为三种模式:某一参照系框架下的系统描写、本方言语法系统的构建、本方言特殊语法现象的重点研究,分别以项梦冰《连城客家话语法研究》(1997)、李小凡《苏州方言语法研究》(1998)、汪国胜《大冶方言语法研究》(1994)为代表。前两种研究模式能够展现某一方言的大体框架和基本面貌。苏北方言语法研究基本上都着眼于特殊语法现象,框架式的系统描写研究目前只有三种:周琴《泗洪方言语法研究》(2007);力量、张进《宿豫方言研究》(2011)和张鲁明《淮安方言语法研究》(2012)。

单点式语法述略性质的成果占不小的比例,主要是方言词典和方言志(含地方志方言篇),这类著作强调本方言特殊语法现象的描写和语法特征的简要描述。主要有李申《徐州方言志》(1985)、大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大丰县志》(1989)①、盐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盐城县志》(1993)、东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东海县志》(1994)、泗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泗洪县志》(1994)、东台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东台市志》(1994)、金湖县志编纂委员会《金湖县志》(1994)、灌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灌南县志》(1995);泗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泗阳县志》(1995);苏晓青、吕永卫《徐州方言词典》(1996);射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射阳县志》(1997)②、江苏省扬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扬州市志》(1997)、《江苏省志·方言志》(1998)、《江苏方言总汇》(1998)、淮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淮安市志》(1998)、盐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盐城市志》(1998)、滨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滨海县志》(1998)、灌云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灌云县志》(1999)、连云港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连云港市志》(2000)、大丰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大丰市志》(2006)、袁楠《宿迁话的语法现象》(2008)。

一些成果对特殊语法现象描写得比较细致,分析也较为深入,主要有苏晓青《东海方言研究》(1997)、陈昌霞《射阳方言语法研究》(2003);力量、张进《宿豫方言研究》(2011)。近年来,鲍明炜、顾黔主编的《江苏方言研究丛书》(2011)第一期出版了五部单点方言的研究著作,有三部属苏北方言。

2.区域方言研究

区域方言比较研究最重要的是张敏的博士论文《汉语方言反复问句的类型学研究:共时分布及其历时蕴含》(1990)和王健的《苏皖区域方言语法比较研究》(2014)。

张敏《汉语方言反复问句的类型学研究:共时分布及其历时蕴含》(1990)利用类型学视野研究汉语方言的反复问句。这篇论文的第二章“江苏方言里的型问句”,主要讨论了江苏方言里的“K—VP”型问句的情况,其中涉及苏北的徐州、宿迁、淮安等地方言。该文从类型学的角度考察了不同类型反复问句的分布情况,并且对各类型反复问句的来源和发展线索分析得较为清晰,共时和历时的研究兼具。

王健《苏皖区域方言语法比较研究》(2014)研究了苏皖境内的吴语、徽语和江淮官话的五种语法现象(动态范畴、苏州话表体貌的“脱”及在各方言中的对应成分、量词独用现象、跟动词重叠有关的几种句法语义现象、跟数量词连用的词缀“头”)。其中涉及苏北的方言点有: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扬州。此书是在广泛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展开的,语法现象描写充分,很好地展现了区域内语法共同特征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另外,此书从历时角度考察了体标记的语法化过程和量词独用现象。因此,此书既有共时的比较,又有历时深度,是近年来苏皖区域方言研究水平较高的一部学术著作。

从以上回顾可以看出,苏北方言语法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对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观察描写得较为细致,分析也较为深入。但是苏北方言语法研究也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1)单点的语法调查工作和系统描写需要进一步加强;(2)比较研究做得还不够。

因此,我们认为今后苏北方言语法研究的工作主要有两点:(1)单个方言点语法的系统调查描写;(2)苏北方言语法的比较研究。

注释:

①《大丰县志》是以例句的形式展现语法特点的。

②《射阳县志》是以例句的形式展现语法特点的。

参考文献:

[1]郭利霞.九十年代以来汉语方言语法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2007(6).

[2]王福堂.二十世纪的汉语方言学[A].汉语方言论集.商务印书馆,2010.

作者:唐浩

第3篇:潮汕方言研究综述

摘 要:近些年来,潮汕方言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从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对潮汕方言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目前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潮汕方言 语音 词汇 语法 文化

一、引言

潮汕方言也称为潮汕话、潮语,分布于广东省东部沿海的潮汕地区(潮州市、揭阳市、汕头市、丰顺县)以及海外有华人的地区,是现今全国最古老、最特殊的方言之一。潮汕方言属于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南语系,具有音韵独特、词汇丰富、语法特殊、古语义多、幽默生动、富有表现力等特点,近些年来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目前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从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对潮汕方言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目前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二、潮汕方言的语音研究

潮汕方言保留了一些古汉语语音的特点,是古汉语的活化石,是研究汉语语音史的宝贵材料(林伦伦,1997)。目前潮汕方言语音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研究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音系研究

清末张世珍的《潮声十五音》是最早研究潮汕方言语音的著作之一。将儒林(1921)以其为蓝本再次修订形成《潮语十五音》,该书详细介绍潮汕方言语音中15个声母,37个韵母,并对潮汕方言语音声韵拼法、声调及潮语口头声进行描述。后来不少研究者对《潮语十五音》展开考察,如陈伟达和马重奇(2009)介绍《潮语十五音》的体例并分析《潮语十五音》与现代潮汕方言的差异,考证出《潮语十五音》所反映的音系是汕头方言音系;马重奇(2008)通过选择《潮声十五音》《潮语十五音》《击木知音》《潮声十七音》和《新编潮汕方言十八音》等五种有代表性的潮汕方言韵书作为研究对象,对比潮汕各市县其音系性质及其语音差异。此外,研究者还对潮汕方言的声调进行探析,如林伦伦(1995)总结潮汕方言有8个调,且单字调调值相差很小;李东风和郑桂敏(2010)采用计算机声谱分析软件对潮汕方言单字调进行研究,发现潮汕方言调域上限低,下限高,调域跨度小。

(二)比较研究

研究者除了对潮汕方言音系特点进行探讨外,还将潮汕方言与其他地区方言进行对比研究,主要包括潮汕方言与闽南方言、普通话的对比研究。潮汕方言与福建闽南语方言有较密切的渊源联系,因此两者皆有很多相似之处。吴芳(2012)从知组字文读层读塞擦音与塞音之别、喉牙音开口二等字的文读层带-i介音与否、全浊声母的文读层送气与否这三个方面讨论潮州话和泉州话文读音音类层次的差异;曾南逸(2012)指出潮汕方言的-ou、-?(-??、-?)、-u(-i)三层分别与泉州市区方言的-ue、-?、-u三层对应。在潮汕方言与普通话进行对比的相关研究中,陈伟达(2006)从韵母、声调两个方面对潮汕方言与普通话音系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谢润姿(2008)分析潮汕人说普通话时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和儿化等几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克服潮汕方音的方法和建议。

(三)语音与英语学习

众所周知,英语已成为一门国际性语言。潮汕方言和英语在语音系统方面有很大的差异,这给潮汕学生英语语音学习带来诸多困难,其中发音不准,乡音浓厚是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为了帮助潮汕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很多研究者开始探讨潮汕方言与英语在语音方面的差异,如刘桢(2009)对英语辅音和潮州方言声母的音位进行对比研究,预测和解释潮汕学生在英语语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负迁移现象;刘玫洁(2010)从辅音、元音、声调和连读四个角度分析潮汕方言和英语在语音方面的差异,探讨潮汕方言对潮汕学生英语语音习得的负面影响,提出改善潮汕学生英语语音的相应建议。此外,也有研究者認为潮汕方言的语音与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余鸿纯(1998)指出听力是以语音知识为基础,听力理解能力的高低首先取决于语音基础的好坏,由于潮汕学生不习惯英语的语调、语气和连读,因此容易对听力材料产生错误理解;刘玫洁(2013)从语音学的角度分析潮汕方言对学生听力水平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三、潮汕方言的词汇研究

潮汕方言词汇的研究相对于语音而言比较薄弱,研究成果也较少。词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特点研究

在词汇研究方面,有研究者考察潮汕方言的词汇借用情况,如林伦伦(1996)认为汕头话借用粤语词有三种方式,分别是全盘借用、借形义而不借音、不借语素。王瑾(2002)总结潮汕方言对粤语的借用体现两个特点:一是以词汇借用为主,如“炒更”“马仔”等;二是通过粤语借用英语,如:波鞋(波,即英语ball)、泊车(泊,即英语park)等。此外,也有研究者研究俗语、成语、歇后语等,如:王永鑫(2005)对潮汕方言俗语的语言、用字、词汇的构成等方面都进行研究;李林浩(2009)探析潮汕方言的成语特点,指出潮汕方言成语的口语色彩浓重,经常采用“反复”的方法来加强语气,往往采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说明道理;吴芳(2013)诠释潮汕歇后语如何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发面展现潮汕方言的特色。

(二)比较研究

研究者除了对潮汕方言词汇特点进行探讨外,还将潮汕方言与其他地区方言进行词汇方面的对比研究,如林伦伦和谢立群(1995)研究海丰话与汕头话的词汇差异及其原因;温昌衍(2008,2011)对广东省内三大方言(客家话、潮汕话、广府话)农业类、人体类词语进行比较研究;严修鸿(2011)比较潮汕方言与客家话关系词的差异等。

四、潮汕方言的语法研究

语法研究包括词法和句法两个方面。在潮汕方言的语法研究中,词法研究相对较多,句法研究相对较少。

(一)词法研究

有研究者探讨潮汕方言中某类词的语法意义,如林伦伦(1991,1992)介绍潮汕方言实词的词法特点和潮汕方言虚词的语法意义;林春语(2005)结合大量实例分析汕头话中居首、句中和句末语气词,细致全面地展示汕头方言语气词细腻生动的语法意义。也有研究者对潮汕方言中某个词进行深入探析,如吴宇翔(2010)从词法功能的角度归纳和总结“铁”字的潮汕方言用法,通过大量实例证明“铁”字在潮汕方言中可以作名词和形容词,还可以充当程度副词;洪莉娜(2013)通过对“绝”字在潮汕方言中各种用法的研究,从语音、词汇和语用方面揭示了潮汕方言保留许多古代汉语成分的特点;钟津婷(2015)通过收集整理《新约潮语圣经》中“着”字的相关语料,总结“着”在清末具有四种词法功能(动词、助动词、形容词和助词)。

(二)句法研究

在句法研究方面,陈传佳(1996)具体描述了潮汕方言的宾语前置现象,总结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形式、前边有“一”的情况下可以前置,同时也可以用“甲”“掠”“个”“对”“将”等词将宾语前置。施其生(2009)考察《汕头话读本》中涉及的中性问句语料及相关疑问格式,主要发现潮汕方言中性问句的固有结构是a-VP-neg。欧俊勇和黄燕璇(2011)分析“动词重叠+补”结构的构成、语音、语法意义等方面,并试图探究语法意义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五、潮汕方言与文化

潮汕方言研究除了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有所涉及外,在文化方面也有讨论,如林伦伦(2000)研究发现潮汕方言与潮剧的特殊声腔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陈爱辉和尹湘兵(2009)指出潮汕讲古以潮汕方言为依托,潮汕讲古艺术的形成与潮汕方言的发展互为表里,相互促进;林朝虹(2014)分析“十二月歌”和“物产歌”两首潮汕歌谣所折射的民俗文化;成涵(2016)谈及潮汕方言歌曲当今的尴尬现状,强调潮汕歌曲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并提出推动潮汕歌曲持续发展的建议。

六、结语

潮汕方言是潮汕文化的重要载体,潮汕文化的研究和传承离不开潮汕方言。潮汕方言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潮汕地区各种艺术形式(潮汕歌谣、潮剧、潮汕讲古等)的扩散与发展,因此值得社会的关注与重视。纵观几十年潮汕方言的研究,虽然取得一些成果,但尚有不足之处。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潮汕方言的研究进行评述。

(一)研究范围

从研究范围上看,潮汕地区各县市的方言研究不均衡,有些县市(潮州、汕头、澄海等)的方言研究较为充分,而其他地区(饶平、南澳等)的方言研究还远远不够,有的甚至还是调查的空白点。因此研究者需要拓宽潮汕方言的调查研究范围,以便促进和加强方言点之间、片区之间的比较研究。

(二)研究内容

在研究内容上,潮汕方言主要侧重语音研究,对词汇和语法的描述和分析还不够充分。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还需进一步挖掘潮汕方言词汇的特点;在语法的研究方面,需要对潮汕方言语法存在的问题及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构建较为完善的潮汕方言语法体系。

(三)研究方法

就研究方法而言,已有研究大多数以传统方法为主,多为共时的静态描写,缺少历时的动态分析。因此,研究者可以考虑结合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实验语言学等交叉学科进行考察,也可以利用历史比较法来探究潮汕方言的特点和规律。

参考文献:

[1]林伦伦.潮汕方言的特点及其学术价值[J].文史知识,1997,(9).

[2]蒋儒林.潮语十五音[M].香港:香港陈湘书局,1931.

[3]陈伟达,马重奇.《潮语十五音》音系研究[J].东南学术,

2009,(3).

[4]马重奇.粤东潮汕五种闽南方言韵书音系比较研究[J].福建师范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96-104.

[5]林伦伦.潮汕方言声调研究[J].语文研究,1995,(1):52-59.

[6]李东风,郑桂敏.潮州方言单字调的实验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

學报(社会科学版),2010,(3):369-373.

[7]吴芳.潮州方言与泉州方言文读层比较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11-117.

[8]曾南逸.论厦门、漳州、潮州方言鱼韵字的读音层次[J].语言学

论丛,2013,(2).

[9]陈伟达.《潮语十五音》音系与普通话音系比较研究[J].福建论

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S1):189-193.

[10]谢润姿.浅谈潮汕地区普通话培训方法[J].四川教育学院学

报,2008,(5):75-77.

[11]刘桢.潮州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的负迁移研究——一项英语辅

音和潮州方言声母的音位对比研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5):74-78.

[12]刘玫洁.潮汕方言对潮籍学生英语语音的影响及对策[J].高等

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

[13]余鸿纯.潮汕方言及文化对潮汕籍大学生英语听能的影响[J].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8,(3):39-42.

[14]刘玫洁.浅析潮汕方言对英语听力的影响及教学策略[J].宿州

教育学院学报,2013,(4):141-143.

[15]林伦伦,高于山.汕头话借用粤语词的三种方式[J].韩山师范

学院学报,1996,(1):83-88.

[16]王瑾.潮汕地区潮汕话—粤语接触现象刍议[J].湖南省政法管

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S1):86-88.

[17]王永鑫.潮汕方言俗语[M].汕头:公元出版有限公司,2005.

[18]李林浩.潮汕方言成语特点探析[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

(5):12-15.

[19]吴芳.从潮汕方言歇后语中窥探潮汕方言的特点[J].南方职业

教育学刊,2013,(1):49-54.

[20]林伦伦,谢立群.海丰话与汕头话词汇差异说略[J].韩山师范

学院学报,1995,(1):134-140.

[21]温昌衍.客家话、潮汕话、广府话农业类词语比较研究[J].农

业考古,2008,(3):189-191.

[22]温昌衍.客家话、潮汕话、广府话人体类词语比较研究[J].嘉

应学院学报,2011,(3):11-14.

[23]严修鸿.潮汕方言与客家话的关系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195-198.

[24]林伦伦.潮汕方言实词的几种词法特点[J].汕头大学学报(人

文社会科学版),1991,(2):62-69.

[25]林伦伦.潮汕方言的虚词及其语法意义[J].汕头大学学报(人

文社会科学版),1992,(1).

[26]林春雨.汕头话的常见语气词[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5,(5):61-64.

[27]吴宇翔.广东潮汕方言“铁”字的词法功能研究[J].现代语文

(语言研究版),2010,(11):88-89.

[28]洪莉娜.潮汕方言“絕”字浅论[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3,

(5):84-87.

[29]钟津婷.清末潮汕方言“着”字的词法功能[J].语文学刊(高

等教育版),2015,(19):43-44.

[30]陈传佳.潮汕方言的宾语前置[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6,

(1).

[31]施其生.《汕头话读本》所见潮州方言中性问句[J].方言,

2009,(2):126-133.

[32]欧俊勇,黄燕璇.潮汕方言中的“动词重叠+补”结构分析[J].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01-103.

[33]林伦伦.潮汕方言与潮剧的形成[J].语言文字应用,2000

(4):73-78.

[34]陈爱辉,尹湘兵.潮汕“讲古”的历史演变及文化功能[J].韩

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20-25.

[35]林朝虹.潮汕方言歌谣的民俗文化内涵[J].韩山师范学院学

报,2014,(4):27-33.

[36]成涵.浅谈潮汕方言歌曲生存现状与传承发展[J].音乐时空,

2016,(4).

(陈泽如 广东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510631)

作者:陈泽如

第4篇:霍邱方言研究

霍邱县是安徽省六安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安徽省西部,处于大别山北麓,淮河中游南岸。霍邱方言属于我国七大方言区中北方方言的一个次方言----江淮方言。

悠久的历史,肥沃的水土,丰厚的人文气息,沉淀了富有特色的霍邱方言。下面我将通过霍邱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来介绍霍邱方言的特点。

一、霍邱方言与普通话同样词表达不同概念 (1) 肉

在普通话里“肉”的本义是指动物的肌肉,也引申为植物像蔬菜瓜果类去皮去核而中间可食的部分。

在霍邱方言中“肉”有三层含义:①普通话里“肉”的含义; ②还指食物嚼起来不脆、不酥,比如“这种软糖吃起来肉肉的”;

③形容人性子慢,动作迟缓,比如“你这个人好能肉啊”,就是指这个人动作太慢了。 (2) 斗

在普通话中“斗”是个多音字,意义非常多。下面我将列举普通话中的常用义,读第三声时常意为①装东西的器具;②星名;③像斗的东西,比如“斗笠”。读第四声时常意为①对打;②争胜;③拼合、对准,比如“斗眼”。 而在霍邱方言中,“斗”的意思可谓是相当的丰富,除了包含所有普通话中的含义外,还表现出一些独具特色的地域特色来。比如:①吃,“你斗不斗饭?”意为“你吃不吃饭?”②玩游戏,“斗牌”、“斗象棋”、“斗骰子”、等,这里的“斗”分别意为“打”、“下”、“投”。③答应,“你到底斗不斗?”意为“你到底答不答应?”④还有表示做什么事,“你斗什么?”意为“你干什么?

在霍邱方言里“斗”的含义远不止我所列举出的这几个,它在霍邱方言里是最常用的动词,它几乎可以表达所有动词的含义。 (3) 走场

在普通话中,“走场”是指出场、在舞台上走步配戏,但是在霍邱方言中“走场”有了新的含义:①是指做出不符场合、常规、常情的言行。特别是官场上有诸多繁文缛节,所以走场的频率要高出许多。②是指丢脸、没面子。比如“你刚才在大家面前太走场了。” (4) 厚

这个词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在普通话中我们都知道它指的是厚度、深或重、还有重视的意思,比如“厚薄”“厚此薄彼”等。而在霍邱方言中还有“请客”之意,比如“过两天厚你”即意为“过两天请你吃饭。” (5) 板

在普通话中“板”一般意为片状的较硬物体,像“木板”、“石板”。在霍邱方言中还可表示“丢弃掉”,比如“把这不要的板掉吧”,就是把不需要的东西丢掉扔掉。 (6) 尖

在普通话中指①锐利的末端或细小的部分;②声音高而细;③出类拔萃的人或事物;④感觉敏锐。

在霍邱方言中除了涵盖普通话中的所有释义外,还表示人小气、吝啬。如“你看他这人好尖。” (7)果子

普通话中是指果木树结的果实,在霍邱话中还可指“一种长形或圆形的糕点”,比如“你吃不吃果子?”,另外还有种特殊用法比如“鸡果子”,就是指鸡蛋,因为鸡蛋也就是鸡的果实。 (8)瓤 普通话中指瓜果的肉心,比如“西瓜瓤”,在霍邱话中还可形容物软或身体弱,比如“这根棍子有点瓤”,“病还没好,身体还瓤得很”之类。 (9)盐子子

在普通话里仅指“盐的结晶体”,而在霍邱方言中还可以指“小冰雹体”,通常是在刚开始下小雪时说的,比如“天可真冷啊,下盐子子了。”

二、霍邱方言中有普通话里没有的词

(1) “不得劲”,“不抻坦”意为不舒服的意思,比如“我今天身体很不得劲”、“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一毫都不抻坦” 。

(2) “得味”,通常是事情做得不好、或话说的不恰当时,别人对你的讽刺。“你这人怪得味来,明明就是你做得不好,还怪我。”可翻译为“你真是让人受不了”。

(3) “好攒子”,是问时间的词,比如“现在好攒子啦?”就是“现在是什么时候了?”“现在几点了?”还比如“看你哭到好攒子?”

(4) “半拉橛子”, 是成年人称呼小男孩或比自己年龄小,备份小的一种略带贬义的叫法。比如“跟我比,你还是半拉橛子来。”

(5) “老达”,“二达”、“三达”等“数字+达”这类词语,这是在称谓上与普通话表达出的不同,指的是对爸爸的弟弟的叫法,也即我们常说的“小叔”、“二叔”、“三叔”等。

(6) “猫猴子”,指的是水怪或者是鬼之类的,通常用在父母为了不让小孩乱跑,吓唬小孩的语境当中。比如妈妈对孩子说:“宝贝,千万别乱跑啊,外面有猫猴子。”;还有像“中午别去水边啊,不然水里的猫猴子把你吃了。”

(7) “烧包”,是指有点钱总想花出去,大多时候形容男子爱臭美、爱显摆炫耀、一副趾高气昂的骄傲样。例“你真能烧包!”,暗含讽刺意味即“你真是爱显摆。”

(8) “跷蹄子”,这是一种骂人或者诅咒人的说法,比如“你个跷蹄子”,或者表达一种不好的预感。如“我明天要跷蹄子了”意为我明天要完蛋了。

(9) “被页子”,就是指普通话里的“被单”、“床单”。如“马上我来铺被页子”。 (10) “二性头”,表示贬义,是形容人有点傻,比如“你看他,跟个二性头似的”。 (11)“那晃”,意为“那当然”。比如,一个人说“看来这次你赢定了”,另一个人答“那晃,你也不看看我是睡。”

(12)“胡子拉杈”,“鼻子拉杈”等这类“名词+拉杈”构成的词语,多含有贬义,“拉杈”就是指比较多,到处都是。“胡子拉杈”,意为满脸都是胡须。“鼻子拉杈”意为鼻涕弄了满脸。这类词都是形容人比较邋遢,不讲究。

(13)“锁耙子”,对应普通话中的“钥匙”。例“我的锁耙子不见了。”

(14)“杂八头子”,在霍邱方言中意为“小土块”,例“这块地里面杂八头子真多”。 (15)“闷头拐”,是指人话不多但心眼多,常在暗地里使坏。比如“你看他表面上老老实实,实际上是个闷头拐。”

(16)“痞脸赛”,是指孩子故意捣乱,太过顽皮。比如“有些人给我听好了,别搁那跟我痞脸赛。”

当然,霍邱方言中的特色词汇远不止这些,不过,通过我所例举的词语和例子相信大家可以从中看出霍邱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域广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孕育了富有特色的地方方言。方言都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才逐渐形成的,虽然方言的存在不利于普通话的推广,给不同地域的人交流相处带来不便,但是方言却是一个地域文化的彰显,如果深入的了解便能领略到它的趣味。

第5篇:方言研究

浅析我国方言的保护与传承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如皋分院

中文与社会科学系

徐静静 【摘要】近几十年来,我国在各地大力推广普通话,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方言的发展。针对这种现象,社会上出现了若干观点,部分专家认为大力推广普通话可以完成民族语言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而另一部分专家呼吁保护方言这种历史文化的载体,在传承和保护方言的同时合理推广普通话。本文试图从以上几种角度出发,对方言的存在意义进行讨论,进而对如何保护传承方言提出一些见解。 【关键词】方言;现状;保护与传承

一、引言

方言的起源应该就是语言的起源。最先的方言实际上就是语言,当然,最先的语言实际上也就是方言。语言刚刚产生,分化与统一都还谈不上,语言和方言就是一致的。语言的统一和分化,往往和社会的变迁联系在一起,社会的变迁,语言就发展、变化,逐渐就产生了语言的分支———方言。

二、我国方言的现状

我国的汉语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由于历史与地理条件的影响,根据语言特点可分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有此可以看出,汉语的分布也存在相对分散的南北差异。

为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大力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言——普通话。语言交流的障碍消除了,普通话成为我国正式的官方语言。但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竟将其与保护方言对立起来,致使近年来中华民族语言的多样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很多地方的方言都在逐渐消失,一些少数民族甚至发展到了只有几个年过古稀的老人还会说方言的情况,一旦这些老人百年之后,这些地方的方言也将彻底成为历史。

方言日渐衰微,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普通话的冲击:大力推力普通话是现代人交流的大趋势,而且讲普通话是从孩子抓起,这固然是件好事,但随之也会带来方言的萎缩。

2、部分人主动选择放弃方言:农民进城打工者遍布中国甚至世界,一些青壮年纷纷告别了故乡走进了城市,在家留守者大多数是老人。随着国家逐步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给这些打工者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环境,于是这些打工者进入城市后更愿意在城市扎根下来,自然而然的就放弃了方言,从而讲起普通话。

3、以普通话为主流的交流日趋密切:我国的大交通已经建成立体便捷的交通体系,全国各地的县级以上城市都慢慢加入了这样便捷的交通网,交流联系上日益密切,民众迁移变得更加容易,各地都可以逐渐成为一个个不同大小的移民区,这更加速了方言的消亡速度。

4、以普通话为基础的外语热潮兴起:近年我国的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必然会掀起一股又一股的外语热,讲外语及外语的翻译也是以普通话为基础,所以这也会加快方言的消亡。

5、对方言认识不足:现今仍有很多人认为方言会阻碍名民族社会交流,忽略了方言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一味对方言抱有排斥态度,造成方言影响日渐减小。

三、 方言的存与废

(一) 方言灭亡说

方言的产生和保护主要是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地域隔绝等原因,随着现代社会交往发达、人口流动频繁、传媒日益渗透,经济发达地区的文化,生活方式受到推崇,而对现代生活的模仿与向往加速了网络语言和大众流行语言的入侵。普及推广普通话,只能使孩子远离自己的母语——方言,很多年轻人不再熟悉本地方言土语,因而方言的话语空间越来越小,生存空间越来越局促,失去了方言的地域文化色彩。一部分人甚至断言因为普通话的盛行,方言在下一代会逐渐消失。

(二)方言过盛说

也有人说过,近些年虽然国家一再大力推广普通话,但是各地方言各自独立发展的势头仍然没有减退,很多地方尤其是南方各地自成一派,因为所说的方言不同造成了不同的地域排斥,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有着极强烈的地理优越感,而不发达的地区又有着一定仇视排斥心理,在合作上难免心中存在隔阂,严重影响了各地区人民之间的团结与共同进步,大大分散了名族的凝聚力。

为了所谓的保护方言,影视传媒大张旗鼓地有了方言幽默——搞笑作品;有了网络中流行的读请方言;有了越是今天发达地区的方言,越不肯“屈服”于普通话的局面。曾经的十里洋场,如今的长江三角洲的老大——上海,派头十足,连外乡来了也得入乡随俗,赶时髦学说上海话。有着“东方之珠”美誉的珠江三角,借改革的东风,更是财大气粗腰杆硬,粤语白话不仅横行珠三角,横行演艺界,而且悄然进入北方,在追逐时髦的年轻人当中成了时尚、魅力、会做生意的代名词。诸如此类,无视方言作为现代交际工具之短,凭借着自己强大的经济优势,顽强地抵制着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学说“方言”的声浪似有日趋扩大之势,这其实是极不正常的。各种方言本无高低贵贱之分,但我们不得不选定一种方言作为名族共同语,是在元明清六百年定都北京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是六百年“官话”的强势地位逐渐造成的。各地方言虽然重要,但是在保护的同时也应该尊重普通话的存在,这样才能够促进民众之间交流顺畅,增强名族凝聚力。

(三)方言与普通话并存说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多次强调,普及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使公民在说方言的同时,学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从而在语言的社会应用中实现语言的主体性与多样性的和谐统一。具体而言,正式的场合和公众交际的场合要求人们讲普通话,但并不排除大家在非正式场合讲方言。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吴语研究室主任游汝杰认为,方言和普通话的社会功能不一样,不同场合用不同的语言,学会言语分工是交际能力增强的表现。沪语研究专家,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钱乃荣认为,经济能全球化,文化不能单一化,而应该多样化。“以前认为普通话好,方言不好,其实不尽然,方言的词汇十分丰富,来自生活,正是文化的载体和体现。”同时,普通话推广时,也应该有一些好的方言被吸引收到普通话。反之亦然,形成两者之间的互补、互动、双赢关系。“宽松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往往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传承与保护方言的同时推广普通话,在教育教学、公务活动和公共交际中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并非歧视方言。更不是要消灭方言。

四、方言的存在意义

(一)方言传承是地域文化的直接标志

中国地域广阔,古文明遗存甚多,有的东西挖出后的鉴别可能只有用当地的方言才能进行说明解释,所以方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部分,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虽然方言的存在确实对各地的交流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不同方言区的人们在言语交流时甚至会出现阻隔和误会。比如:山西离石人说“办喜事”,外来人则会听为“办死尸”;广东人说“私有制”,外来人则会听为“四游记”;广西人说“开始”,外来人则会听为“该死”;更多方言区的人说“奶奶”,外来人则听为“来来”等等。难以听懂甚至无法沟通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但正是这些方言的存在才使中国的古老文明得以不断传承,不同的方言代表了这个地方的发展历史,象征了一种古老的悠久的文化,正因为有了这些各异的方言,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战争的岁月里,中国才不会被外界所轻易同化,不会被侵略者所左右,中华文化最终得以最好的保存与传播,方言在很大程度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 方言有利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从民间文化的价值看,方言保护有利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其多样性反应了文化的丰富性。方言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类别,是地域文化的鲜明标志,文化往往体现在公民符号之中,社会成员通过这些符号交流思想,维系世代,而语言就是最典型的符号系统。方言不仅仅表现为语音、语法和词汇的不同,其形成有着悠久的自身动态历史,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起到了传承与反映文化的作用,并且它对于地域文化的反映是全方位的,也是经年不衰的。它既体现了一个地方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反映了一个地方的历史变迁与风俗民情。通过对方言的了解,可以对当地社会演变、人民迁徙、地理阻隔、名族融合及语言接触等都有一个更为清晰和透彻的了解。此外,方言还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开发历史、聚落方式、行政区别、交通状况、地区风物、习俗、观念等情况。因此,操着不同方言口音的人往往就代表着不同地域文化,也给对话者带来了不尽相同的文化心理感受。

(三) 方言是社会从属的重要标志,是历史文化认同的直接载体

方言是历史文化认同的直接载体,一个地区最突出、最直接的历史文化载体就是语言,语言是一个从属于某个社会群体的重要标志,是表现民族感情、体现民族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基本手段,是一个民族或群体的历史记忆工具,包含了现存社会群体对历代先辈相连的延续之感,是区分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名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就表达了一个五十多年离家在外的人对家乡强烈的情感。同样,身处异国他乡的中国人听到了熟悉的乡音,总会感到无比的亲切。

(四)方言是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基础,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谁都知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中,用方言表达要比普通话自然流畅。方言作为普通话的地域分支,作为局部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交往的交际工具,作为中华名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具有涵养与传播地域文化的作用,地方戏曲、地方文艺和地方文学就带有许多方言的痕迹。

五、方言的传承与保护

由以上方言存在的重要意义可以看出,我国的方言不但要保护好,还要努力传承下去。在方言的传承与保护上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正确处理好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给予方言合理宽容的文化生存空间

方言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或工具,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得到精心保护和充分利用。我们要端正对方言的认识,当前出现的唯普通话是尊、杜绝公共传媒出现方言话语的态式则未免有失偏颇,虽然普通话的优势和作用无可厚非。但是普通话毕竟也有其不足,尤其是在某些文化情况下的表现力比起方言土语来要贫乏苍白的多。普通话代表着一个城市或地方与外界的交往程度、外来人口的规模、城市的宽容度等,方言则代表着一个地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及历史的悠久程度。作为语言使用的主体,每个人都有权利利用自己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来表达思想、进行创作和传播自己的作品。因此,对待二者不应厚此薄渡,而应采取公允的取长补短的态度。任方言自生自灭的做法是不负责的,而强迫使用或推广方言的做法也是不符合现代发展趋势的。对方言多一些尊重,这既意味着尊重说话人的话语权,又意味着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尊重。

(二)有体系、有重点、有计划地保护方言

1、各级政府应对方言保护给予以关注,组织力量,深入挖掘当地方言,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录制DVD光盘进行保护,在录制中一是选择文化素质高的人用当地方言土语对话,二是选择一批会当地土语的老年人进行对话录制。对方言的保护,要充分挖掘录制,并加以文字材料对照,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保护,这样才能准确了解方言的发音方式和音调。

2、组织专家对民族语言进行系统整理,并成立专门的博物馆进行这方便的保护。

3、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要加大对保护民族语言多样性宣传力度,避免出现方言逐渐消失的情况,让文化真正传承下去。

4、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挖掘、保护方言。

(三)学校、家庭教育应重视方言,积极鼓励青少年学习方言这种民间文化载体

学生时代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不系统地学习母语方言,那么对方言的生存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教育机构不但应该提倡使用普通话,同时也要看到方言的重要性。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大学里我们在说好普通话与他人更好交流的同时,也要以各自的方言为特点发展家乡特色文化。

参考文献:1.《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 袁家骅等著

语文出版社 200

12. 、《汉语方言学》 李如龙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 《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与实践》 钱曾怡 商务印书馆 2002

第6篇:方言研究

安庆古方言之历史研究 ------商南方言的探秘

在“商南同乡网”看到网友发的一个帖子讲述在陕西省的南部地区流行的一种方言与陕西大部分地区的语言大相径庭,如“569”意思是指“鹅卵石”、“瓜固儿”意思是“河蚌”、“孩(鞋)篮簸”意思指“针线篮子”、“夹肢窝”意思指“腋窝”、“开踢坡”意思指“膝盖”、“水鸡儿”意思指“田蛙”、“讲(读赶)奶奶” 意思指“谈对象、找老婆” 等等、,这些方言在陕西商南县尤为流行,被当地人称为“商南方言”。

在长江中下游北岸有一座城市安庆市,这里的方言与“商南方言”完全一致,其实两地的方言语系是同一种语系,即所谓的“商南方言”就是“安庆方言”。为什么相距千里的两个地方会说同一种语言,这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原因。

在清朝盛世时期,政府推行的是按户按丁纳税的税收政策,因此,地方人口的多少决定了地方政府的税收数量。清朝初期,陕西南部地区人口稀少,其原因是因为明末李自成起义根据地在商洛地区,起义失败后,清军在当地实行清剿起义农民的军事行动造成了当地人口损失极为严重,以至于在清政府成立后一段时间在陕西南部形成了地方上“有官可置、无民可治”的现象,地方政府税收寥寥无几。为改变这种现象,清政府借鉴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经验,便继续实行大规模的移民,向陕西南部山区实施强制性移民,这次移民始发地除了湖南湖北外,安徽省安庆地区的居民也成为这次移民的主力军。

安徽省安庆地区是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的最大的地区,辖一市八个县,历史还曾管辖长江南岸的池洲市和至德县和东流县(东至)。安庆在清朝历史上大部分时间是安徽省的省会城市,这里人口众多。当清政府从安庆向陕西实行移民初期,采取的是“三丁抽

一、五丁抽二”的强制手段,移民在迁徙路线上,沿途各州县政府采取接应和监督措施以防移民私自回老家。(这个事实在《安徽潜阳王氏家谱》和《商南县志》上有所描述)此次移民的起始时间大概在乾隆前期,在安庆的一些家谱中描述于乾隆初年就有安庆人被迁徙到陕西(《安庆福六堂刘氏家谱》记载族人于乾隆初年迁居陕西),而且当时被迁徙的安庆居民相对来留在老家的兄弟们而言是一些强壮的劳力,因为当时陕西南部相对于安庆地区其生存条件要艰苦一些,可以说这些移民为家族作出了相当大的牺牲。这些移民达陕西后逐渐站稳脚跟,艰苦创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以至于在清乾隆后期当安庆地区遭遇大水和大旱而发生饥荒时,早期到达陕西的安庆移民已经有能力接纳了大批安庆的兄弟和老乡,为他们提供避难所。由此看来安庆人迁徙陕西的时间不是集中在某一个时间点上,而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至于在这次移民中安庆地区究竟有多少人去了陕西,由于历史记载很少,已经很难推断,安庆地区官方史志上已没有丝毫记载安庆人迁徙陕西的文字,这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只能从一些相关的信息中我们才能获知这次移民是一次大规模的移民。安庆市桐城县(现已经改制为桐城市)文史馆的一位工作人员曾在研究桐城人口变化时惊奇地发现清初期的桐城人口居然与现在的桐城人口相持平,按照中国人口发展规律,近三百年时间人口数量不变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如今看来,这种现象与安庆人移民陕西结合起来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复旦大学曹树基教授撰有专研《清代安庆移民迁往陕南资料汇编》,通过研究陕西南部一些地方志和文献得出结论,陕西商州、兴安州、汉中府在乾隆期间吸纳了来自于赣楚粤皖川等地的大量的移民,且移民前的人口数与移民后的人口数比例达一比十,来自于安徽省安庆地区的移民则集中在商州,其中商南县、山阳、镇安等县安庆人最为集中,《商南县志》记载“乾隆二十年后,江南安庆数县人襁负迁商、爰得我所,闻风兴起,接踵者日众,此商南有‘小太湖’之名也”,这说明迁入商南的安庆人在当时人口中已占大多数。这里的太湖是指安庆地区太湖县。这里再讲一个小插曲,上个世纪末,曾经有商南王姓人到江苏无锡太湖去寻根问祖毫无收获,后辗转到安庆太湖,一到太湖,此人就确定此处是其老祖宗的祖居地,因为这里的语言与商南话完全一致,后来果然不出所料在安庆太湖找到了祖居地。

曹教授通过对部分府志的研究得出一个移民人口的保守估计:陕西商州、兴安州、汉中府在乾隆期间移民人数在300万以上,其中兴安101万、汉中141万、商州68万,而根据商州数据推算,陕南(包括镇安等地)则有移民120万以上。我们通过对安庆一些家谱的研究表明,这次安庆人移民最终目的地不仅仅是陕西,而在湖北的郧西、河南的淅川也有大量的安庆移民,这说明发生在乾隆年间的移民数量要远远大于曹教授的保守估算。

虽然目前无法得知安庆人迁居商南县的有多少人,但从语言传承关系可以推断,现在商南人的大多数应该是安庆移民的后代,所谓的“商南方言”就是“安庆方言”。 方言

普通话

解释

开踢坡

膝盖

坡在安庆话中有骨关节的意思,读音为bo,安庆话中B和P常混用。

板牙

门牙

旧安庆民居正门无墙,有一扇扇活动木板组合而成,称之门板。延用。

耳刀

耳朵

安庆话“朵”DUO读DO少了中间的“U”,“耳刀”为“耳朵儿”联读音。 谬

没有

MIU,没有的连读音。 夹肢窝

腋下

加读GA(嘎)。

下巴角

下巴

读HA4(哈)PA2(爬)GUO(国)。安庆语中常有XI=H、JI=G、B=P。

头毛、狂毛(卷发)。

眼睛罩

眼镜

读EanEingZHao,其中E发音为鼻音,为现代汉语音标所没有。

拐子

瘸足人

安庆话中拐子也指拐卖儿童的人。

安庆话中JIAO读JUO、GUO、GAO三种声,如嚼、角、觉。

沟积

皮肤汗腺排泄物。 鞋

XIE读HAI,同序2。 光头

男孩

脖子

淬子

烧水壶

淬字读音准确为CEI平声,安庆口语中UI发音多为EI 排刀

菜刀

569

鹅卵石

典型的安庆土语

吊子

放在灶中煨汤的陶罐,又称吊罐。

靸 sā子

拖鞋

又称鞋踏子、踏子 舌条

舌头

口条

猪舌

水鸡儿

青蛙

又如:田鸡、石鸡(石蛙)等。 手帖子

手帕

有发音为“手捏子”。 水焐子

热水袋

菜秧儿

小白菜

六谷子

玉米

安庆人认为玉米为五谷杂粮之后的第六种粮食,“六”安庆话读LOU 癞头鼓子

癞蛤蟆

因其叫声和形象而称之 冻疱子

冻疮

BAO读成PAO疱 不好过

生病

背心

脊背

纷皮

皮屑

皮读第三声

侉饼

一种烧饼

与北方烧饼不同,侉饼油条为安庆特有的早点之一

板笏

同侉饼

桐城市将侉饼读成板笏,取其形状象过去大臣上朝时手捧的”笏”.之意。 混子

青鱼

鲲鱼KUN读成HUN 手妈子

手套

妈指儿

手指

“拇指”的安庆音

手爪

手指

手爪在安庆口语中仅指人类的手指

烧锅的

老婆

还有“屋里的”“家里的”,“的”音为DI,安庆人“的”、“地”音不分

老板

老板、老公

老板有“自己的男人”之意,同意思的还有“老的”。

爹爹

爷爷

与北方人对“爹”的理解不同 伯伯

父亲

读“北北” 大大

父亲

“大大”读第一声

家公

外公

家JIA读GA,又如家婆=外婆 佬

佬佬为叔叔,与普通话“姥姥”为外婆同音

讲奶奶

讨亲

讲奶的们,托人找对象的意思。“讲”安庆话读“GANG” 到婆家去

女子出嫁

小伢

小孩

伢读A的鼻音 光头

男孩

草狗

男孩

泼皮

指小孩身体好能吃苦,好养活。“皮”为轻声。

上人

长辈

顺手

右手

古语中左为上右为下,到安庆话演变成顺和反。反手=左手

指嘎

手指甲

手拇虫儿 哪个

个读GUO或GO 炆蛋

茶叶蛋

么落地

哪里

什么省去什,又如:么事、么话、么会等

麻石条

青石板路

安庆盛产花岗岩,其色白带黑斑,如芝麻。用花岗岩铺路,故称之。 搭小锅

过家家

围颈

围巾

楼梯坡

台阶

条把

扫帚

条帚

茅厕

厕所

又有称:登缸、一号 告状

拉屎

角子

硬币

JIAO读成GUO=GO 挑子

调羹、勺

锅荫

厨房

堂荫指客厅、天井 房间里

卧室里面

间读成GAN 肫

禽类的胃

“肫”读Jun,四声,即为北方的“胗子”

蓠蒿芽

安庆的一种名菜,香脆可口,春季上市,与咸肉(安庆人称之腊肉)炒。 落子

垃圾

低头猛走

擂读第一声,同义的还有“驼” 高头

上面

头读兜 底下

下面

下读哈,四声。同时作动词,如:把货下下来

兜在安庆话中为根部的意思,如树兜、菜兜等

包被

小被子

婴幼儿用的被子

背褡儿

背心

褡为古语常用字,安庆话中古用语常见

来事

事读SI,同英文nice义。 掸水

抄水

把蔬菜等放在沸水里略煮捞出 囊[niang3] 洗

清洗

在旺火上略。 [例]小菜秧~几哈兹就熟了,很炒还吵老了哎!

做汤

汤铺了,漫了。炖肉汤漂起的杂质;漫溢。把~舀掉;汤~出来了。

把液体和固体分离,把汤逼出来。

堂灰

灰尘

同义的有:腾灰 落脚货

剩下的

白天

安庆话常用古语“昼”指白天,如上昼、下昼

炸肉

粉蒸肉

炸娘子

知了

炸读第一声 茶壶炉子

开水房

转、打眼

车,古语。例:把头车过去、在木头上车个洞。

小包车

小轿车

玩、戏

雪子

几多

机司

强嘴

清儿八早

以小儿

一阵

于是

巷道

后着

朝儿=大后天,昨朝啊西

乖乖隆冬等 叫喊

冰雹

多少

司机

顶嘴狡辩

清晨

从小

一起

合适

胡同

后天

=昨天、前朝 感叹词

古汉语,读XI,如:清嘶鬼叫

犟嘴,JIANG读QIANG

有古语“从×××时起”的含 我们~到迎江寺去玩

满意、顺当等意思

他还~我一顿饭呢!

明朝=明天、后朝=后天、大后=前天

与之同义的有:啊嗟、乖乖,

上街

玩、戏

JIE读成GAI 裤兜裤头

短裤

电石

电池

痴(嗤)

可能是“驰”或象声字“嗤”。如:哦绰着平底还,地哈滑,痴搭倒着

痛嘴

接吻

经典!听起来很过瘾。例:乖,两个痛着直炸地。

把屎、把尿 屙

读窝WO 赖尿

尿床

啊介

语气助词

表示惊讶,很传神助词 (啊嗟,“嗟”在安庆话中常单独使用) 撑瞌子

打盹

撑读成岑 作兴

时兴

流行的意思

自作自受

一国人作嘛,要不然早考着大习哟(连读) (大习哟:大学。学读成XO) 走时

走运

扎zā

有“系、插、缝”等意思 老逼

厉害

BI指女阴部,安庆话常有用BI骂人的,有重男轻女之意思

轧钢

厉害

扎干,不知从何意引申而来 跎

同义词有:骇(读黒HEI3),[例]:那个扒手看到公安局的,~起来跑。

很多

[例]该上有一~地人。街上有很多人

射出

液体从狭小的孔眼迅速射出。嗯窝尿,能标几米远?

翻膘

翻身

尺鱼

剖鱼

来不彻

来不及

吮吸

困觉

睡觉

打平伙

AA制分摊

摔倒、跌

躲猫

捉迷藏

张开

溜骚

敏捷

(SUO4)有快的意思

撩俏

利索、爽快

回潮

返潮

便宜,刚好

就多买。

嗯晚上困告,高低~。

如:老鼠药(读哟)~死人

读SUO1或SO 也含XX意,觉读GAO

跌古语中多音字也读DA

音,字不确定

用筷子搛菜

指人身手敏捷的意思!骚会办事

经典口语。如:菜卖巧一点,

去掉多的

划不来

损失更大

谬感头鸟

没有讲的,不要再提了。谬:没有,安庆话常用词,讲读成GAN 摸

磨蹭

烫饭

水煮饭

堵塞

读ZHU,气著着心 肘

转,拧

故意肘着搞

郁闷

做动词、形容词。呕人的事情,心里呕着。读四声

暗了

天暗、迟到

古汉语“晏”---日之将落的意思。

鬼画婆

乱讲话

鬼画符

卡(KA1)夹

[例]牛肉气多了~牙齿 开先

开始

起先,开头,起头等 SAI3

同义气词有:揹 掼

读KUANG4 捶

来回地砸

音夺 眡

眯看、斜视

音CI1 杪

尖梢

树杪子、菜杪子 孬子

傻子

如:兀伢皮耶(那小孩调皮) 渠

读KEI1 嚼蛆

嘴不干净

同义词有:著屎

第7篇:个人方言课题研究小结

漳平市菁东幼儿园个人方言课题阶段小结

2013~2014学年

赖秀娟

《指南》指出教师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通过一学年的努力,在家长的配合下,幼儿一日生活和教学活动中渗透漳平方言,推进了方言和普通话的相互融合、优劣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方言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我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幼儿园计划为引领,运用各种活动形式开展方言活动,为幼儿学习方言创造良好的平台,现小结如下:

1.收集资料,了解漳平方言。向社会各界人士收集漳平方言资料。包括:漳平方言发音、童谣、俗语。

2.营造了漳平方言环境,激发了师生学习漳平方言的热情。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方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方言交流的乐趣。

(1)“认识”漳平方言。

当好“土翻译”,帮助幼儿熟悉、听懂漳平方言日常用语,引导幼儿从众多普通话中把方言区别出来,为学说方言作好准备。在教学活动中,营造方言的教学氛围,并以普通话为主,方言为辅的开展教学活动。在每个教学环节中,以方言为主要教学用语。并根据班里方言情况依次用方言进行“翻译”解读。同时放慢教学速度,尽量使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2)“接触”漳平方言。

合理安排幼儿听漳平方言故事或者童谣来扩展幼儿的生活空间,丰富幼儿的生活内容,扩大眼界,让幼儿时时处处都能与漳平方言接触。

(3)创设环境。

教师提倡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漳平方言话,让师幼之间、同伴之间能有机会一对一地练习、互帮互学。教师在环境的创设中,有意设置并随时更换一些能让幼儿一目了然、或能激发他们联想的事物,吸引幼儿产生说的愿望。开展“小小播音员”等活动,引导幼儿每天说一句,每周说一段。在幼儿词不达意的时候,允许幼儿用普通话表述,教师及时帮助纠正,并让幼儿以正确的方言再次表达,培养幼儿敢讲敢说的愿望和胆量。

3.制定具体的活动实施方案,进行积极有效的舆论宣传。 向家长发放漳平方言调查问卷表,了解幼儿的方言经验,了解家长对方言的推广意见。并积极发动家长,配合幼儿园向幼儿推广方言。

为幼儿创设一个学说方言的环境。我们要求家长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用漳平方言与之交流,并在日常生活中随机纠正幼儿不正确的发音,家长还应尽量多抽时间陪幼儿,让幼儿学习一些当地童谣方言,随时引导幼儿用方言表述相关的内容等,从而使幼儿良好的语言习惯得到巩固。

4.利用游戏的积极因素,提高幼儿使用方言的频率和兴趣

以游戏为途径,充分利用游戏中的积极因素,激发幼儿说方言的兴趣,使幼儿乐意运用方言进行交往。如游戏“荷花荷花几月开”,幼儿拉圈边走边问圈中一幼儿:“荷花荷花几月开?”一幼儿答:“一月开。”众幼儿再问:“一月不开几月开?”一幼儿答:“二月开。”依次问至六月,圈中幼儿答“六月荷花朵朵开。”众幼儿蹲下,圈中幼儿起立做荷花盛开状。在游戏中幼儿边念边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到了方言的魅力和韵味,也为他们童年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幼儿学习方言是靠“听”和听后的模仿“说”,因此,努力给幼儿创设一个说的环境,让幼儿练习“说”,学习“说”,在说中学方言。

通过一学期的尝试与研究,幼儿都乐意说方言、唱方言,方言为幼儿平时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同时方言还促进了许多性格内向,不敢开口表达的幼儿都开启了金口,在津津乐道之中与同伴增加了交流的机会,解除了紧张心理,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同时,幼儿更多自发地去搜集生活中有趣的方言词汇、方言童谣及故事,让以往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

第8篇:闽南方言词语谐音现象研究

摘 要

本文是关于闽南方言词语中谐音现象的研究,以闽南方言里的谐音现象作为语料,采用归纳、分类的研究方法,对这些谐音现象加以解释,分析它们出现的客观原因和实用价值,使人们对闽南文化的丰富性、独特性及其对传统文化的高度传承性有所了解。

关键词:闽南方言;闽南文化;谐音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about the research on homonym of Southern Min Dialect. By the methods of indu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try to show the phenomenon of homonym and explain the reasons of it. The mainly purpose is to introduce Southern Min Dialect to people that from other areas, make them know more about Southern Min Dialect.

Key words: Southern Min Dialect; culture of Southern Min; homonym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

目 录

前 言 .................................................... 4

一、方言歇后语中的谐音现象 .................................

3(一)一般的谐音歇后语 .................................. 5

(二)特殊的谐音歇后语 .................................. 6

二、方言名称中的谐音现象 ................................... 7

(一)菜肴名称中的谐音 .................................. 7

(二)人名中的谐音 ...................................... 7

(三)店名中的谐音 ...................................... 8

三、方言地区民风民俗中的谐音现象 ........................... 9

(一)习俗中的方言谐音崇拜 .............................. 9

(二)习俗中的方言谐音禁忌 ............................. 10 结 论 ................................................... 13 参考文献 .................................................. 13 致 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

闽南方言词语谐音现象研究

闽南方言属于汉语闽语的方言,也是最有影响力的闽语,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闽南方言的使用人数极其多,跨越的地域范围非常广。根据统计,全世界使用闽南语的人已经超过了六千万,主要分布在福建南部、台湾、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雷州半岛、海南岛、闽西龙岩市区与漳平一带、闽东宁德市的福鼎一带、浙江南部苍南、平阳、玉环、洞头部分地区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再加上,闽南方言的语音语调的独特性,方言地区文化特征的鲜明,让人们对这个中华民族众多方言中的一朵奇葩充满好奇。

谐音,是我国丰富的语音词汇中的一大特色,是博大精深的中国语言里一块瑰宝。它是人们在语言应用过程中,利用汉字的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从而实现表达出特殊语意的一种现象。“它的产生是古代语言崇拜的一种表现。古人认为语言与世界万事万物联系在一起,具有能够赐福或除祸的不可思议的神秘力量。”①可见,对于语言中谐音的应用是自古发展、延续至今的,深入人们的思想,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娱乐的方方面面都有谐音的身影。

“一般而言,操同一种方言的人,他们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都有其一致之处。因此方言研究对于了解民俗往往有很大的帮助。”②本文提取闽南方言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些方言谐音现象,再加以归纳,意在向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展现闽南方言中的奥妙,尽可能多地让人们了解闽南方言地区的特色文化。

一、方言歇后语中的谐音现象

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泉州人称之为“五色话”。这是因歇后语形象生动,风趣诙谐,给人五光十色、目不暇接的感受。一般情况下,歇后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 ①② 唐七元:《从各地方言的语音特点看谐音习俗的形成》,《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2月。

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73页。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

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人们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因此,歇后语往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

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来没有定论,因为有些歇后语一身就兼有多种性质,很难科学地对其进行分类,一般将其分为两类: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它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下文所列的便是第二种歇后语:

(一)一般的谐音歇后语

这里说的一般的谐音歇后语,是反映人们日常生活、社交状态的歇后语,这些歇后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人们普遍接触得比较多。

1.尻川贴报纸——风车(封股):闽南方言中的“尻川”,实际上就是普通话中“屁股”的意思,而闽南方言中的“风车”与“封股”谐音,即“屁股贴报纸——封股”,意思是屁股上贴报纸,特别引人注意,以此来形容人好出风头,爱表现自己。

2.驼背跌落海——冤仇(弯泅):意思是驼背的人跌入海中,即使会游泳,还是得弯着腰在海里泅水,“弯泅”在闽南方言中的发音与“冤仇”的发音相同,所以,用“驼背跌落海”来形容双方结怨。

3.剃头店公休——没你法(没理发):理发店休假不开工,不能理发,闽南方言中的“没理发”与“没你法”谐音,所以用“剃头罢工”来表示对对方很无奈,“拿你没办法”。

4.老鼠无洗身躯——趣味(鼠味):老鼠不洗澡(闽南方言里洗澡说“洗身躯”),尽是鼠味,方言里“鼠味”与“趣味”谐音。

5.卖豆油兮——倒讲(倒控):闽南方言中所说的“豆油”就是“酱油”,“倒讲”与“倒控”又是谐音,整句就是“卖酱油的——倒控”,以前卖酱油都是用一种带把柄的竹勺子舀,然后倒进瓶子,用以比喻有话却不直说,而是倒着说,令人费解。

6.火烧甘蔗园——无合(无匣):甘蔗叶,闽南话方言中叫做“甘蔗匣”,闽南农村用它来烧火很易燃的。一旦甘蔗园着火烧了,可以想象到,肯定整片的“甘蔗匣”全部烧得精光,没有甘蔗叶了。在这里,利用了谐音,闽南方言中“匣”和“合”同音,所以“火烧甘蔗园——无合(无匣)”,是形容两个人性情不会“合”的意思。

7.查某囡大汉——好价(好嫁):“查某”在闽南方言里是“女人”的意思,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

“查某囡”便是“女孩子”,方言里的“大汉”就是“长大了”的意思,女孩子长大了,就可以嫁了,方言里“嫁”与“价”谐音。

这类歇后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了闽南方言地区的人们在生活中善于观察,能够准确地抓住事物的特征,并用简洁的语言对其进行概括,发散思维进行进一步的联想。认识这些歇后语,不但能够对闽南方言增加认识,还能对闽南方言地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些现象有所了解。

(二)特殊的谐音歇后语

闽南方言中的歇后语,有一类是非常特殊的,那就是与中药名有关的歇后语,这一类歇后语中,也不乏谐音现象的存在。

1.回乡路顶——杜仲(途中):闽南方言中“路顶”的意思是“途中”,“回乡路顶”即“回家途中”,而“途中”又与“杜仲”谐音。

2.生囝落涂骹——熟地(属地):闽南方言中“囝”的意思是“孩子”,“涂骹”的意思是“地上”,“生囝落涂骹”即“生孩子落地上”,有这样的说法是因为以前生孩子没有接生就直接落地,称为属地,“属地”与“熟地”谐音。

3.坐无轿搭无船——杏仁(行人):闽南方言中的“行人”与“杏仁”谐音,意思是“坐不到轿子又搭不上船,就只好走路——行人”。

4.日已昼米无够——芡实(欠食):意思是已经到了中午了,缺米煮饭——欠食,“欠食”与“芡实”同音。

5.青盲剥涂豆——砂仁(挲仁):盲人,闽南方言中叫做“青盲”,“涂豆”就是“花生”在闽南方言里的叫法,“砂仁”又与“挲仁”谐音,即“青盲剥涂豆——挲仁”,意思是“盲人剥花生,只能靠搓摸,称之为挲仁”。

人们把方言、乡土、民风等与中药材紧密地有机地联系起来,创造出这些极具特色的中药材歇后语,令人不得不被他们丰富的知识和创造力所折服。

歇后语极富表现力,能够比一般言语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意思,而且又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充分显示了语言的表现力。与其它语言里的歇后语相比,闽南方言中的歇后语没有大的异处,最大的特点是比喻多新奇特别,出人意表,体现了地方的文化特色。“闽南文化作为延自中原的一种移民文化,是漫长历史积淀和发展的结果,是大陆文化向海洋文化过渡的多元交汇的‘海口型’文化。”①文化体现智慧,方言中妙趣横生的歇后语,是人们从多元的文化中汲取智慧,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与高度的创造性所创造的智慧的结晶。

① 刘登翰:《论闽南文化——关于类型、形态、特征的几点辨识》,《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

二、方言名称中的谐音现象

我们中国人在取名称的时候特别慎重,无论是取物名、人名还是店名,都非常关注名称的意义,追求名称在各个方面都能有好的寓意,寄托人们的祝福与愿望,尽量避免名称因谐音而出现不吉祥、不讨好的意思。在闽南方言地区,人们尊崇妈祖文化,鬼神信仰也很盛行。“民间信仰有三大类:一是自然神,如天公、雷公、土地公、海龙王等;二是佛、神和仙人,如观音、如来佛、八仙等等;三是人神,忠肝义胆,为民除灾、治病,令人敬重的好人。”①人们因为相信鬼神,把鬼神作为信仰,从而达到精神上的某种寄托。人们相信,一个好的名称会得到神灵的保佑,能够带来好运气,所以取名称的时候也特别慎重,最好名称的谐音有好的寓意。如果取名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方言谐音后的意义,就很有可能给人们带来困扰。

(一)菜肴名称中的谐音

1.“和合包”

闽南方言地区隆重的传统婚宴上,必不可少的是传统甜点“和合包”。包的皮是用精细的面粉经过发酵制成、蒸熟,像个开口的袋子,一个个放在盘中,旁边摆放一大碗甜味的馅料。人们将包的皮口张开,装进馅料就可以品尝,既独特又简便。关于“和合包”名称的由来,人们有不同的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神话中象征夫妻恩爱的神人,其造型为一人手持一荷,一人手捧一盒,即为“荷盒”,取其谐音“和合”,寓意“和睦同心”、“吉利”。这种和合包的包皮颇似荷叶,故别称“荷叶包”。还有一种说法,据《闽台风情录》②一书记载,和合包的来历还有个破镜重圆、和好如初的动人故事:很久以前,有位厨师常年在外,久别归来,看见妻子与一位年轻男子在家门口亲热地交谈,妻子还连连向其施礼。厨师醋意大发,不由分说就把妻子休掉。妻子解释无效后发誓,日后他若后悔想复婚,除非屋前的荷叶长得高过墙头。休妻后的第二天,厨师才得知妻子因为到溪边担水,不小心把水桶掉落水中,那位男子跳落水中帮她捞起水桶,妻子施礼是在感谢他。厨师悔不当初,想复婚但又碍难以启齿,就想出个妙法:夜间偷偷用洗净的荷叶包上甜瓜条、面片、肥肉、麻仁。妻子聪慧,知道是谁送的,也明白这其中的寓意:“荷”与“合”谐音,荷叶代表和好的意思,甜瓜条等代表今后两人的生活甜 ① 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漳州市政协主编:《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鹭江出版社,2005年,第57页。 ② 沈顺添:《闽台风情录》,东方出版社,1989年,第83页。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

甜蜜蜜,麻仁表示今后不再“麻木不仁”。妻子收下点心,顺手把荷叶插到屋外的竹丛间,夜夜如此。转眼三年过去,荷叶已高过墙头,妻子也深为厨师的诚意打动了心,在父母的劝说下与厨师破镜重圆、恩爱甜蜜。后来,厨师听从妻子的意思将这道菜带到外面的宴席,据其形状取名“荷叶包”,闽南方言中与“和合包”谐音,味道可口,名称又吉祥,被广为流传。

2.“好领导”

在闽南方言地区,有些饭馆、酒店的菜单上会有一道名为“好领导”的菜,在闽南方言里,“好领导”的谐音是“荷仁豆”,所以,这道菜便是炒荷仁豆,荷仁豆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还有个好名称,自然备受人们喜爱。

3.“太平面压浪”

闽南方言地区有个流传已久的民间习俗:渔民出海前要吃“太平面压浪”。“太平面”就是人们生日时要吃的“寿面”,可以选用线面、粉干,但不能选用切面,因为“切面”谐音“切命”,所以应尽量避免。而“压浪”意为一帆风顺,在闽南方言中又与“鸭蛋”谐音,“太平面压浪”即“寿面配鸭蛋”。即将出海的渔民,吃一碗“太平面压浪”,预示着此番出行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二)人名中的谐音

姓名是父母送给孩子的第一件珍贵礼物,这是一件使用时间最长、使用频率最高、对孩子影响最为深远的礼物,它承载着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祝福。但如果取名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在方言里名字的谐音意义,就很有可能在交际中感到困扰。“闽南方言区属于并用型方言区,即方言和共同语并行不悖,互相补足。在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里完全是根据需要而转换语码的。读书识字先学会普通话的音义,同时联系方言实际去对应理解。”①因此,有些闽南方言地区的人说话时会不经意地将方言与普通话混合使用、随意转换,于是出现下面这些关于人名的谐音趣事。

这其中最经典、最广为人知的例子是发生在课堂上的一件事:

教室里,年迈的历史老师正在给学生发试卷……

“廖淑芬,60分!你呀,不是名字叫起来像60分就可以考60分!”老师不悦地说。

“伍淑芬,50分!你呀,比廖淑芬还不如!”老师依然不高兴地说着。

接着,老师显得更生气了,急得普通话夹带方言说道:“柯淑芬,10分!喔,你也一样,名字叫起来像10分,你就给我考10分!”

这时,柯淑芬的妹妹心中开始暗叫不妙。

① 李如龙:《闽南方言地区的语言生活》,《语文研究》,1995年第2期。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

老师叹口气,很无奈的发着第三张:“不是我在说你们这对姐妹实在是太不象话了!”(妹妹的名字叫柯玲芬。)

老师摇摇头道:“你们两姐妹应该好好向你们的哥哥看齐,他总是满分,你们俩不要老是考那样的成绩。”柯淑芬和柯玲芬两姐妹心里暗骂,都怪爸妈把哥哥的名字取做“柯吉霸”!

不懂闽南方言的人可能很难完全体会这段话当中的奥妙。“廖淑芬”和“伍淑芬”,用普通话读起来有点像“60分”和“50分”,特别是普通话讲得不标准并夹带闽南方言音调的人,往往容易混淆拼音中“shi”和“shu”的发音。在闽南方言里,“柯”和“考”谐音,“玲芬”和“零分”谐音,“吉霸”和“一百”谐音。经过这样的解释,就可以明白上面这段话中的奥妙了。其实这只是人们针对名字中的谐音所创造出来的一个故事,诙谐幽默之余,让人们具体地感受了闽南方言词语中的谐音现象。有些家长在给孩子取名字的时候会考虑谐音好的寓意,而有些家长在给孩子取名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谐音这一方面,孩子长大后,接触的人多了,使用名字的机会也多了,有可能因为名字谐音不好听而受到困扰。

根据新闻报道,每个派出所每年都有辖区群众申请改名,其中以小孩子居多,基本上一年有20个左右。在所有申请者的理由当中,谐音是出现率最高的两个原因之一。

有一个10岁的可爱女孩,名字里带一个“骞”字,很多人误读为“赛”,于是人们就经常叫她“小赛,小赛”,因为普通话中的“赛”与闽南方言中的“屎”谐音,用闽南话听像是在叫“小屎”。后来女孩的父母听起来也觉得不雅,向派出所提出改名,派出所也表示理解,最后予以批准。

有一些年龄大的老人们,名字用了大半辈子,却因为用闽南话一念有歧义也提出过改名申请。比如,一位名叫“土标”的老太太,退休后跟随老伴回到泉州老家享晚年,同辈的亲戚朋友们叫她都用闽南话念最后一个字,闽南方言里的谐音就好像在骂她“婊子”,后来无法忍受便提出改名。

(三)店名中的谐音

开店取名跟人取名一样,都非常重要。大街上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乍看觉得很奇怪的店名,这就是店主的策略,意在让人能过目不忘,就算不是过目不忘,也至少得有比较深刻的印象。当然了,大多数的店主还是会规规矩矩地取店名,都会尽量取个能够体现店铺经营范围、经营特色的店名。在这样的前提下,再追求独特、新颖、最好还有好的寓意。

1.合佳阁来:这是间饭馆的名字,单从字面看起来“合”和“佳”都有吉祥的寓意,但恐怕只有懂闽南语的人才能够理解这个名字的真正含义了。“合佳阁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

来”用闽南方言读起来的谐音正是“好吃再来”,四个字道出了所有从事餐饮行业的人们的心声。

2.雅兰荷家居:很明显地,这是个家居用品店,而“雅兰荷”这个名字也取得比较恰当,给人以优雅、舒适、清新的感觉。但懂得闽南语的人细细品味便可发现,这也是个有玄关的店名,“雅兰荷”用闽南方言讲谐音意为“非常好”,用此来吸引顾客。

3.茶煮婆:一看名称就知道这个店是跟茶有关了。没错,这是家茶楼的名称,而且,它还有另外的特殊含义。闽南方言里“茶煮婆”与“地主婆”谐音,寓意来到这个茶楼,可是由“地主婆”为顾客们煮茶服务的。

4.雅都:是一家理发店的名字,店主是外地人,开业不久便改了店名。原因是店主听说“雅都”用闽南语讲谐音意义为“不文明”。

5.萨宁玛:是一家类似肯德基、麦当劳这样的快餐店,同样开店不久也选择改名,因为“萨宁玛”在闽南方言里的谐音可是非常粗鲁的骂人话。

可见,名称中的谐音,主要分为两类。一部分是根据原名称的谐音,取其谐音并作为新名称,这种往往是因为谐音名称具有吉祥寓意或者比原名称更具诗情画意,富有文学色彩。而另一部分是因为本名称发音的特殊,人们加以调侃,在特殊的语境中应用其谐音词语,表达或褒或贬的意思。无论哪种名称谐音,都体现了闽南方言发音的独特以及人们丰富的知识和想象能力,同时提醒了人们在取名称的时候要结合文化背景,以免产生尴尬。

三、方言地区民风民俗中的谐音现象

“避凶尚吉是原始信仰中禁忌、避讳习俗的基本思想特点,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希图趋利避凶是最基本、最易产生的心理,因而语言的禁忌和崇拜深深地渗透和扎根在各民族的文化之中,反映着人类对各种事物的认识及所形成的观念。”①探究闽南方言地区的民风民俗,不难发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礼节、习俗都与方言中谐音现象的存在有关。

(一)习俗中的方言谐音崇拜

人们在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送行等较为隆重的场合,常常以事物的谐音来表达美好愿望和真挚的祝福。

① 沈刚:《谐音禁忌与崇拜的文化学解释》,《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

1.新春佳节期间,闽南方言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上、墙上贴“春”字,一来是欢度春节的意思,其实更重要的原因是,闽南方言中“春”与“剩”谐音,寓意“年年有余”。过年家里的必备年货里有菠萝,菠萝又叫凤梨,闽南方言里“凤梨”与“旺来”谐音,因此菠萝成为过年家中的吉祥水果。还有一个柑桔也是春节的热门水果,有道是“闽台风俗鲜,无桔不成年”,也因方言里“桔”与“吉”谐音,把柑桔看作是吉利、吉祥的象征,同时也用来拜年贺喜、迎宾接客等。年夜饭的菜肴也有关于闽南方言谐音的讲究,白萝卜必不可少,闽南方言里叫白萝卜为菜头,“菜头”又与“彩头”谐音,表示有好彩头。还要有鸡肉,方言中“鸡”与“家”谐音,民间有种说法“食鸡起家”,吃鸡就寓意着发家。

2.我们中国人很重视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闽南婚俗中,女方嫁妆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是“子孙桶”,这是一种特制的涂上红漆的木桶,供分娩时使用,现今有些地方用红色的塑料盆来替代这种红漆的木桶。出嫁时桶内装的东西不尽相同,但全部都是寓意“早生贵子”、“多子多孙”。有一种做法是“子孙桶”桶里装有黑芝麻、菜籽、火炭、芋头等,因为芝麻多子,菜籽中的“籽”音同“子”,又可作种子繁衍后代,火炭在闽南语中“炭”同“澶(繁殖、繁衍)”,芋头也具有易繁殖的特性,这些都寓意新娘“生澶”子孙,繁衍众多。

3.在闽南方言地区,人们如果是要送家人出国投靠亲友的,要给家人带上一包竹心和铅钱片,因为在闽南方言中,“竹心”与“得心”,“铅”与“缘”谐音,可见其用意在于希望出国的亲人与所投靠的亲友有缘分,能得到真心真意的栽培和提携。

(二)习俗中的方言谐音禁忌

历史上,闽南人“面对着贫瘠的土地、变幻莫测的自然灾害,沿海一带的渔民把生存的希望寄托于蓝色的海洋。深海捕捞、远洋运输、近海养殖,战狂风、斗恶浪,以海为生,成为闽南渔区人民世世代代奋斗不息的历史画卷与现实写照。”①因为长期与自然搏斗,闽南方言地区的人大多为人处事比较谨慎,甚至是迷信,当然任何时候做任何事都不希望“触霉头”,不喜欢“不吉利”的事情出现,所以因谐音会产生不吉利的意思、会让人联想到不好的事的,就会回避,特别是在隆重的场合,对这些的避讳更是成为人们之间不成文的规定。

1.每年的新春佳节,人们要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真正过完年,这才开始恢复正常的作生活,所以,在元宵节之前都还算是在过年,就有许多禁忌。比如正月初四,人们大多都不出行,也不干活,因为闽南方言中“四”与“死”谐音。 ① 苏振芳:《闽南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内在联系及其特点》,《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

说闽南话的人,对正月初九也有忌,因为闽南方言里“九”与“狗”谐音。

2.“九”在普通话中与“久”谐音,人们会以此作为吉祥寓意,而在闽南方言里,因为与“狗”谐音,很多时候“九”都不太受人们的喜爱。人们在婚姻大事上也有相关的禁忌。九月里不结婚。岁数上,每逢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三十九岁、四十九岁之类的,也为民俗所避讳,被冠以“孤寡”的含义,有些特别迷信的人,就连年份中有“九”也避讳。

3.人们家中若有乔迁之喜,亲朋好友会送礼,乔迁当晚,房主一家会设宴谢客,俗称“过厝酒”。传统习俗里,酒席一般会有12道菜,表示一年12个月月月美满。菜肴中一定要有虾,因为闽南方言中“虾”与“和”谐音,意为一家和气;有鱼,表示年年有余;有汤圆,闽南方言中“汤”与“团”谐音,寓意团团圆圆。最为重要的是,菜肴内不能用醋调味,因闽南方言中醋与“厝”谐音,吃醋即吃“厝”,而“厝”在闽南方言中的意思为“大屋,大宅”,因此禁忌。

4.由于文化的不同以及心理上的差异,人们在送礼的时候对一些事物的寓意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有时候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比如在北方,有的地方因“钟”、“终”同音,禁忌送钟。而闽南方言地区的人们却反而没有此忌。过去人家结婚时,还往往把别人送的时钟摆在相当显眼的地方。闽南方言地区的人们送礼的时候,忌以手巾、扇子、雨伞赠人。闽南方言中“巾”和“根”谐音,俗话有“送巾现断根”之说, 所以在婚礼中,回贺的结婚礼品中是不能送手巾的;而丧礼中,丧事完毕后都要送手巾给吊丧者,用意在于让吊丧者与死者“断绝”往来。因此,如果平时赠人手巾,也是要令人不禁想起不吉利的丧事或断交之意。扇子,人们只在夏季扇凉,一到深秋就弃之不用。方言里“扇”和“见”偕音,俗话亦有“送扇,无相见”之说,所以“扇”也禁忌作为礼物的。此外,雨伞也不能作为礼物送人。闽南方言中“伞”与“散”谐音,“雨”和“给予”的“予”同音。“雨伞”即“予散”,故有“送伞,分散”的俗语。因此最好不要用巾、扇、伞赠人,以免引起不快。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构成社会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因素。作为创造文化的人类,它无时无刻不依赖着语言这一人类独有的文化行为。汉民族内部各民系族群使用着汉语下属的方言来维系着自身民系族群的文化传延。”①语言反应了它所承载的文化的特色。闽南方言区民间信仰的盛行,是由于古代闽南社会生产力低下,土著闽越人有“信巫尚鬼”的习俗。汉晋时期北方汉民开始入迁闽中及闽南,人们为了解决生存问题和解释一些难以理解的自然、社会现象,在积极开发生产力的同时,不得不寄托、求告于神灵的护佑和指示。这样,土著闽越人“信巫尚鬼”的习俗就被传承下来,如今闽南方言中的谐音崇拜与谐音禁忌就 ① 林华东:《闽语的形成及其与福建民系族群的关系》,《东南学术》,2004年第5期。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

是闽南方言地区民间信仰的突出表现,是闽南文化的主要特色之一。

闽南方言研究专家林宝卿女士形容闽南方言是超地区、超省界、超国界的扩展型的强势语言。“从唐、宋开始,闽南地区由于人多地少,人民出于无奈,漂洋过海、背井离乡流落或迁徙到异国他乡——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等,有的又从这些国家移民到欧美、澳洲、拉丁美洲等国家。”①闽南方言不但跨越的地域范围广,使用人数更是多,这使它的影响力比一般的汉语方言大得多。这使得闽南方言在中华民族众多方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得闽南文化如此独一无

二、丰富多彩、璀璨耀眼,使得闽南方言和闽南文化成为众多学者与大众关心好奇的对象。

闽南文化像一个聚宝盆,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像一部长长的电影,记录着闽南人奋斗于世界各个角落的历史。与自然抗争、谋求生机的奋斗史,使得“信巫尚鬼”的习俗深入人心,闽南方言地区民间信仰盛行,人们逢事喜好追求好寓意,以寄托美好的祝福与愿望。生活中,闽南人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点点滴滴,挖掘事物的特征,并对事物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合丰富的知识创造出一系列富有地方特色的谐音词语。闽南方言词语中的谐音现象以其幽默风趣、耐人寻味、生动形象、出人意表的方式展现了闽南文化中的特色,体现了闽南人丰富的知识、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使人们直接地认识、了解闽南方言及其文化,感受其无与伦比的魅力。

① 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漳州市政协主编:《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鹭江出版社,2003年,第139页。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

参考文献

1.林宝卿编:《普通话闽南方言常用词典》,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漳州市政协主编:《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鹭江出版社,2005年版。 4.沈顺添:《闽台风情录》,东方出版社,1989年版。

5.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漳州市政协主编:《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鹭江出版社,2003年版。

6.李如龙主编:《汉语方言特征词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李如龙:《汉语方言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8.甘干恩主编、刘倩副主编:《七彩方言——方言与文化趣谈》,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王宝刚:《<方言>简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0.浙江省玉环县编史修志委员会编撰:《玉环县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

第9篇: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摘要】古色古香、平上去入、抑扬顿挫,有古汉语“活化石”美誉的闽南方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世世传承、辐射海外的闽南文化,具有根植闽南、花开两岸、香飘四海、誉满五洲的特征。作为特色鲜明突出的民系文化,积淀深厚,形式多样,种类丰富,活态传承,保存了众多原生态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闽南方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芝兰,闽南方言与文化源远流长,联系、滋养、影响着海峡两岸同胞。因此,对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的开发与实施进行深入、全面、系统地研究探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出亮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闽南;方言与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H177.2 【文献标识码】A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分析

(一)基于两岸关系地域发展的需要

闽南方言与文化作为文化载体,凝聚着地域人民精神,更体现着地域文化的特殊品质,在文化传承中占有特定位置,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厦门背倚漳州、泉州内陆,面对台湾、南洋,是祖国东南之良港。以厦门为交汇点的闽南这个“扇面”里分布着数千万说闽南话的炎黄子孙,他们承袭了古老、优秀的华夏文化传统,并吸收了外来文化有益的营养,形成了自己地区特有的文化。

闽南方言是我国七大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南部、闽西龙岩市区与漳平一带、闽东宁德市的福鼎一带、浙江南部部分地区、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及海陆丰地区、广东西部、海南岛、台湾以及东南亚的华人社群。闽南语的形成融合了上古时代“百越族”土著语言和古代中原的汉语,加上地区闭塞,因此保留了很多中原地区的上古音,称得上是语言中的活化石。同时,作为大陆与台湾共有的方言,作为联系大陆与台湾的纽带,闽南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讲好闽南语,发扬闽南文化,才能更好地体现两岸同宗同语系的事实,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另外,东南亚各国的华人中,也普遍使用闽南语,将闽南语作为沟通的媒介,能够更好地进行交流与合作。

(二)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教育作为社会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一方面,它应让学生获得人类共同的文化知识财富;另一方面,它还应扎根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传统,使学生融入民族地域独特的文化之中,才能维系世界文化和人类精神生活的多样性,推进世界文明的进程。

200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适应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文化发展的需要。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一节中也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基于厦门地方课程开发的需要

如今,虽然还有几千万人使用这一方言,但闽南语竟有日益被冲淡的趋势,尤其是在年轻人当中。由于闽南地区中普遍推广普通话,因此学校中就很少能够听到闽南语,加上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如今的闽南学生中,能够流利地使用闽南语的,已经少之又少。然而,语言是文化的依存,一种语言一旦消亡,那么依附于这种语言上的种种文化也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将走向衰亡。闽南地区的许多文化遗产,如南音、歌仔戏、答嘴鼓、傀儡戏等都是建立在闽南语的基础之上的。正是由于现在懂闽南语、说闽南语的人日益减少,能够欣赏这些艺术形式的人也不断减少,使这些文化瑰宝面临失传的危机。

因此,闽南语课程的开发和运用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理论上看,开发统一的闽南语课程能够规范如今闽南语教学的混乱局势,找到最适合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闽南语的传承。从实际上看,系统的闽南语课程有利于闽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闽南语的音韵系统研究古代中国的音韵学,同时还可以促进闽台在文化上的联系,促进与东南亚国家或地区的交流。

二、课题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

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对所开展的教育进行即时性反馈与持续性评价,及时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反思,提出下一步的意见,不断充实或修正活动计划。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模式基本是: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即总结评价)。

(二)比较调查法

设计了《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保护问卷调查表》对学校初中年级学生进行调查摸底、抽样确定实验班级并进行跟踪研究,为校本课程的选择、教学形式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三)实验案例法

以班级为单位,教师承担教研任务,比较效果。一种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将课例以书面的形式来展示,作为被剖析的对象,教师共同并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寻找对策等工作。以个别案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地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任务是揭示研究对象形成、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影响个案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本课题主要针对部分团体进行个案研究分析。

(四)经验总结法

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

三、主要内容

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开发课程的内容,二是开发规范的用字、注音体系,三是如何更好地运用于学校教学中。

1.开发课程的内容方面,所选的材料应该符合闽南语的特色。作为流传久远的方言,闽南语中有很多俗语、典故,里面包含了闽南人民的风趣幽默和闽南文化的特色;作为上古音韵的传承,用闽南语吟诵唐诗能更好地还原当时的音韵美。这两个方面,都应该出现在闽南语课程中,二者相结合,使闽南语课程既有作为方言的生活化、通俗的一面,又有作为古语的诗意、传统的一面。同时使用闽南语吟诵唐诗还与语文教学产生了紧密联系,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

2.规范用字、注音体系的方面,闽南语的注音方式极多,既可以使用台湾广泛运用的新罗拼音,也可以使用国际通行的国际音标。哪一种注音方式更适合中小学生,更容易掌握;哪一种注音方式能够涵盖闽南语的所有韵母、音调等等,这些都应该是课程开发时要考量的因素。用字的规范也是必须注意的,是以意为主,还是以音为主,这些都是闽南语课程编写中要注意的问题。因为闽南语中的一些本字已经无从考据,一些读音来源于外语,用哪些字来表示才能使人一目了然,才不会产生歧义,是非常重要的。

3.如何更好地运用于学校教学方面,要特别考虑到不同年龄层学生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母语学习习惯和接受闽南语的情况等等。“课程即生活”“课程即活动”“课程即成长”。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意义在于帮助每个学生重建地域生活谱系地图,为每个学生营造一种与原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相比具有不同旨趣的校园生活。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不仅关注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以及选材的生活化和趣味化,而且重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社会公民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真正为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结论建议

在闽南语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将生活和理论相结合,从实际生活中引发对闽南语的学习热情,将闽南语带入到民俗与传统瑰宝的行列,让更多的学生和教师认识到闽南语的存在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当引导者,和学生共同学习进步,在遇到存在歧义的音准、字准的时候,不妨放下所谓的“尊严”,耐心和学生一起来寻找闽南语的起源,共同担负起传播闽南语的重担。

在闽南语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情操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闽南语方言的过程中,真正地对“吴侬软语”有了清晰的认识,发掘生活中的方言特色,带着问题去学习,深入探讨之后进行文学上的提高,这是闽南语教学能够实现高效、真实的最直接方法。不少教师在教授闽南语的时候,发现学生很容易被地方色彩浓厚的民俗所吸引,所以不妨在教学中引入真实案例,让学生带着发掘的心态去寻找闽南语的痕迹,从生活的角度来探究这门语言。

参考文献

[1]陈泽平.闽语新探索[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2]陈泽平.福州方言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3]陈章太,李如龙著.闽语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1.

(编辑:马梦杰)

上一篇:杜邦案例分析下一篇:银行卡业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