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研究

2024-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方言研究(精选8篇)

方言研究 篇1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如皋分院

中文与社会科学系

徐静静 【摘要】近几十年来,我国在各地大力推广普通话,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方言的发展。针对这种现象,社会上出现了若干观点,部分专家认为大力推广普通话可以完成民族语言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而另一部分专家呼吁保护方言这种历史文化的载体,在传承和保护方言的同时合理推广普通话。本文试图从以上几种角度出发,对方言的存在意义进行讨论,进而对如何保护传承方言提出一些见解。【关键词】方言;现状;保护与传承

一、引言

方言的起源应该就是语言的起源。最先的方言实际上就是语言,当然,最先的语言实际上也就是方言。语言刚刚产生,分化与统一都还谈不上,语言和方言就是一致的。语言的统一和分化,往往和社会的变迁联系在一起,社会的变迁,语言就发展、变化,逐渐就产生了语言的分支———方言。

二、我国方言的现状

我国的汉语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由于历史与地理条件的影响,根据语言特点可分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有此可以看出,汉语的分布也存在相对分散的南北差异。

为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大力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言——普通话。语言交流的障碍消除了,普通话成为我国正式的官方语言。但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竟将其与保护方言对立起来,致使近年来中华民族语言的多样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很多地方的方言都在逐渐消失,一些少数民族甚至发展到了只有几个年过古稀的老人还会说方言的情况,一旦这些老人百年之后,这些地方的方言也将彻底成为历史。

方言日渐衰微,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普通话的冲击:大力推力普通话是现代人交流的大趋势,而且讲普通话是从孩子抓起,这固然是件好事,但随之也会带来方言的萎缩。

2、部分人主动选择放弃方言:农民进城打工者遍布中国甚至世界,一些青壮年纷纷告别了故乡走进了城市,在家留守者大多数是老人。随着国家逐步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给这些打工者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环境,于是这些打工者进入城市后更愿意在城市扎根下来,自然而然的就放弃了方言,从而讲起普通话。

3、以普通话为主流的交流日趋密切:我国的大交通已经建成立体便捷的交通体系,全国各地的县级以上城市都慢慢加入了这样便捷的交通网,交流联系上日益密切,民众迁移变得更加容易,各地都可以逐渐成为一个个不同大小的移民区,这更加速了方言的消亡速度。

4、以普通话为基础的外语热潮兴起:近年我国的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必然会掀起一股又一股的外语热,讲外语及外语的翻译也是以普通话为基础,所以这也会加快方言的消亡。

5、对方言认识不足:现今仍有很多人认为方言会阻碍名民族社会交流,忽略了方言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一味对方言抱有排斥态度,造成方言影响日渐减小。

三、方言的存与废

(一)方言灭亡说

方言的产生和保护主要是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地域隔绝等原因,随着现代社会交往发达、人口流动频繁、传媒日益渗透,经济发达地区的文化,生活方式受到推崇,而对现代生活的模仿与向往加速了网络语言和大众流行语言的入侵。普及推广普通话,只能使孩子远离自己的母语——方言,很多年轻人不再熟悉本地方言土语,因而方言的话语空间越来越小,生存空间越来越局促,失去了方言的地域文化色彩。一部分人甚至断言因为普通话的盛行,方言在下一代会逐渐消失。

(二)方言过盛说

也有人说过,近些年虽然国家一再大力推广普通话,但是各地方言各自独立发展的势头仍然没有减退,很多地方尤其是南方各地自成一派,因为所说的方言不同造成了不同的地域排斥,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有着极强烈的地理优越感,而不发达的地区又有着一定仇视排斥心理,在合作上难免心中存在隔阂,严重影响了各地区人民之间的团结与共同进步,大大分散了名族的凝聚力。

为了所谓的保护方言,影视传媒大张旗鼓地有了方言幽默——搞笑作品;有了网络中流行的读请方言;有了越是今天发达地区的方言,越不肯“屈服”于普通话的局面。曾经的十里洋场,如今的长江三角洲的老大——上海,派头十足,连外乡来了也得入乡随俗,赶时髦学说上海话。有着“东方之珠”美誉的珠江三角,借改革的东风,更是财大气粗腰杆硬,粤语白话不仅横行珠三角,横行演艺界,而且悄然进入北方,在追逐时髦的年轻人当中成了时尚、魅力、会做生意的代名词。诸如此类,无视方言作为现代交际工具之短,凭借着自己强大的经济优势,顽强地抵制着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学说“方言”的声浪似有日趋扩大之势,这其实是极不正常的。各种方言本无高低贵贱之分,但我们不得不选定一种方言作为名族共同语,是在元明清六百年定都北京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是六百年“官话”的强势地位逐渐造成的。各地方言虽然重要,但是在保护的同时也应该尊重普通话的存在,这样才能够促进民众之间交流顺畅,增强名族凝聚力。

(三)方言与普通话并存说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多次强调,普及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使公民在说方言的同时,学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从而在语言的社会应用中实现语言的主体性与多样性的和谐统一。具体而言,正式的场合和公众交际的场合要求人们讲普通话,但并不排除大家在非正式场合讲方言。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吴语研究室主任游汝杰认为,方言和普通话的社会功能不一样,不同场合用不同的语言,学会言语分工是交际能力增强的表现。沪语研究专家,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钱乃荣认为,经济能全球化,文化不能单一化,而应该多样化。“以前认为普通话好,方言不好,其实不尽然,方言的词汇十分丰富,来自生活,正是文化的载体和体现。”同时,普通话推广时,也应该有一些好的方言被吸引收到普通话。反之亦然,形成两者之间的互补、互动、双赢关系。“宽松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往往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传承与保护方言的同时推广普通话,在教育教学、公务活动和公共交际中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并非歧视方言。更不是要消灭方言。

四、方言的存在意义

(一)方言传承是地域文化的直接标志

中国地域广阔,古文明遗存甚多,有的东西挖出后的鉴别可能只有用当地的方言才能进行说明解释,所以方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部分,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虽然方言的存在确实对各地的交流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不同方言区的人们在言语交流时甚至会出现阻隔和误会。比如:山西离石人说“办喜事”,外来人则会听为“办死尸”;广东人说“私有制”,外来人则会听为“四游记”;广西人说“开始”,外来人则会听为“该死”;更多方言区的人说“奶奶”,外来人则听为“来来”等等。难以听懂甚至无法沟通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但正是这些方言的存在才使中国的古老文明得以不断传承,不同的方言代表了这个地方的发展历史,象征了一种古老的悠久的文化,正因为有了这些各异的方言,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战争的岁月里,中国才不会被外界所轻易同化,不会被侵略者所左右,中华文化最终得以最好的保存与传播,方言在很大程度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方言有利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从民间文化的价值看,方言保护有利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其多样性反应了文化的丰富性。方言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类别,是地域文化的鲜明标志,文化往往体现在公民符号之中,社会成员通过这些符号交流思想,维系世代,而语言就是最典型的符号系统。方言不仅仅表现为语音、语法和词汇的不同,其形成有着悠久的自身动态历史,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起到了传承与反映文化的作用,并且它对于地域文化的反映是全方位的,也是经年不衰的。它既体现了一个地方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反映了一个地方的历史变迁与风俗民情。通过对方言的了解,可以对当地社会演变、人民迁徙、地理阻隔、名族融合及语言接触等都有一个更为清晰和透彻的了解。此外,方言还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开发历史、聚落方式、行政区别、交通状况、地区风物、习俗、观念等情况。因此,操着不同方言口音的人往往就代表着不同地域文化,也给对话者带来了不尽相同的文化心理感受。

(三)方言是社会从属的重要标志,是历史文化认同的直接载体

方言是历史文化认同的直接载体,一个地区最突出、最直接的历史文化载体就是语言,语言是一个从属于某个社会群体的重要标志,是表现民族感情、体现民族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基本手段,是一个民族或群体的历史记忆工具,包含了现存社会群体对历代先辈相连的延续之感,是区分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名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就表达了一个五十多年离家在外的人对家乡强烈的情感。同样,身处异国他乡的中国人听到了熟悉的乡音,总会感到无比的亲切。

(四)方言是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基础,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谁都知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中,用方言表达要比普通话自然流畅。方言作为普通话的地域分支,作为局部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交往的交际工具,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具有涵养与传播地域文化的作用,地方戏曲、地方文艺和地方文学就带有许多方言的痕迹。

五、方言的传承与保护

由以上方言存在的重要意义可以看出,我国的方言不但要保护好,还要努力传承下去。在方言的传承与保护上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正确处理好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给予方言合理宽容的文化生存空间

方言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或工具,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得到精心保护和充分利用。我们要端正对方言的认识,当前出现的唯普通话是尊、杜绝公共传媒出现方言话语的态式则未免有失偏颇,虽然普通话的优势和作用无可厚非。但是普通话毕竟也有其不足,尤其是在某些文化情况下的表现力比起方言土语来要贫乏苍白的多。普通话代表着一个城市或地方与外界的交往程度、外来人口的规模、城市的宽容度等,方言则代表着一个地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及历史的悠久程度。作为语言使用的主体,每个人都有权利利用自己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来表达思想、进行创作和传播自己的作品。因此,对待二者不应厚此薄渡,而应采取公允的取长补短的态度。任方言自生自灭的做法是不负责的,而强迫使用或推广方言的做法也是不符合现代发展趋势的。对方言多一些尊重,这既意味着尊重说话人的话语权,又意味着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尊重。

(二)有体系、有重点、有计划地保护方言

1、各级政府应对方言保护给予以关注,组织力量,深入挖掘当地方言,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录制DVD光盘进行保护,在录制中一是选择文化素质高的人用当地方言土语对话,二是选择一批会当地土语的老年人进行对话录制。对方言的保护,要充分挖掘录制,并加以文字材料对照,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保护,这样才能准确了解方言的发音方式和音调。

2、组织专家对民族语言进行系统整理,并成立专门的博物馆进行这方便的保护。

3、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要加大对保护民族语言多样性宣传力度,避免出现方言逐渐消失的情况,让文化真正传承下去。

4、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挖掘、保护方言。

(三)学校、家庭教育应重视方言,积极鼓励青少年学习方言这种民间文化载体

学生时代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不系统地学习母语方言,那么对方言的生存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教育机构不但应该提倡使用普通话,同时也要看到方言的重要性。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大学里我们在说好普通话与他人更好交流的同时,也要以各自的方言为特点发展家乡特色文化。

参考文献:1.《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袁家骅等著

语文出版社 200

12.、《汉语方言学》 李如龙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方言研究 篇2

本文根据以往对东北话的研究,总结出研究的四个最为广泛的侧重点,即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文化,并将从这些方面进行探讨。

一、语音研究

语音是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最为突出明显的标志,然而对于东北方言语音方面的研究却屈指可数。对于语音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共时研究上,历时研究即研究语言的发展变化的很少。对于东北方言语音的研究又可划分为对东北方言分区的研究以及东北方言的研究,前者的研究包括对吉林方言分区的研究、对黑龙江方言分区的研究以及对锦州方言分区的研究等。对于东北语音的研究还常常与其他方言进行对比,如对东北方言和北京官话进行对比、对东北方言语音与日语语音进行对比以及东北方言语音对于英语学习者语音语调学习的正、负迁移作用等。在这些研究中,对于东北方言对英语学习者语音语调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占大部分。对于语音的研究还包括对语音的某一方面进行探讨,如对东北方言平仄音不分的现象进行研究。对于东北方言语音语调的研究方面包括声母、韵母以及声调等。对于东北方言语音的研究需重视对音韵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同时,需结合田野研究去收集真实的音韵资源,进行实证研究。

二、词汇研究

在东北方言的研究成果中,对于词汇的研究占据重要地位。其主要原因是东北方言词本身生动形象、简洁易懂、诙谐幽默并且使用人数广泛,随着小品影视娱乐对语言的传播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一阵东北话流行的热潮,说明了东北方言词本身所富有的魅力特征和强大的生命力。词汇的研究包括对东北方言中不同词性的研究,如代词、形容词、副词、动词、字数词、象声词等。这其中包含对某一词性的研究以及对这一类词中具体词汇的研究,比如对程度副词“老”、“贼”,动词“整”、“造”等的研究。对具有东北方言特色的词汇的研究,比如方言词“嗯呐”、“唉呀妈呀”等;对于东北方言词词汇的构成规则的研究,包括对于词缀的研究;对于东北方言词的外来借词的研究。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包括满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赫哲族等。在相互接触交流过程中,互相借鉴不同民族的词汇以丰富和弥补自身语言系统的缺点。其中,东北方言中来自满族的词汇占据很大一部分,这些词汇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如“嘞嘞”即“胡说”的意思。又因为东北地区与俄罗斯、日本以及韩国等国家比邻,因此词汇中多有这些国家的词汇借入,除地理位置是一方面原因外,还有一些历史原因,如战争原因;有的研究者对于方言词中所蕴含的地域文化进行探析;对东北方言词汇系统的研究就是词典编撰的研究,在另一方面编撰的词典又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丰富的资料和保证,如《东北方言大词典》以及《简明东北方言词典》等。

三、语法研究

相对比东北方言词法的研究,对于句法的研究数量很少。对于词法的研究主要涉及对构词法、词语组合的形式进行研究,如对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副词词缀进行研究,其中的词缀包括前缀、中缀以及后缀的研究,讨论词缀的类型,如AXB式和ABXC式等。并从构成、分布、语义特征和功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于句法的研究很少,主要原因是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相似程度高。但如果仔细观察研究东北方言还是能看出许多特点来,如王光全指出东北方言的动词有贬义描摹体、有代谓词“的”、有感受动词等。对于句法研究的方法也主要是从对比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上来进行的。东北方言的句法研究的系统化缺失,以后需要再加强。

四、文化研究

语言本身具有交流的工具性并且具有符号性。语言的符号性使得语言成为文化的载体。语言无时无刻不受到文化的熏陶并成为文化忠实的反映者。研究通过分析东北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表达方式等方面来反映出东北人的粗犷豪放、积极乐观和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反映出东北地区寒冷的自然环境状态;反映出依赖农业、商业不发达的经济状态以及由此形成的知足常乐、重视血缘、亲情、热情友好的性格特点;通过从多民族以及多个国家借用来的词语,反映出东北地区是多民族共融的一个区域,并能反映出与俄国、日本、韩国等国的沟通交流;通过东北方言中词语的正字误读现象可以反映出东北的移民文化,关内人为求生存冲破重重阻碍来到地广人稀、土壤肥沃的东北,即闯关东。在闯关东过程中的误读现象也存留下来。有的研究侧重分析东北方言所反映的风俗习惯,如婚庆风俗等。东北方言近年来为人所熟知并效仿使用是通过小品、二人转等影视作品,因此许多研究将东北方言与艺术作品相结合来分析以探讨东北方言的艺术价值以及东北方言的生命力和影响。

五、结语

因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相似性,使得对于东北方言的研究,相比较闽语、吴语、晋语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数量少并缺乏系统性和团队性。近年来,东北话通过小品等艺术形式的传播使得人们开始关注东北方言,希望日后在东北方言研究的学术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也随之上升。

参考文献

[1]邹德文.近百年来汉语东北方言语音研究综述[J].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2012(4).

[2]李光杰.近百年来汉语东北方言词汇研究评述[J].辽宁大学学报,2015(1).

长沙方言叹词研究 篇3

关键词:长沙方言 叹词 语音特点 语法功能 表意性

叹词属于比较特殊的一类实词,是表示感情以及招呼、应答的一类词,它的数量不多,一般不与其他词语发生结构上的关系,能组成独立成分,前后有停顿,也可以独立成句。叹词的意义比较空灵,只能根据语境来分析它的具体意义。

本文考察长沙方言的叹词。长沙方言是湘方言的代表方言,方言内部有老派方言和新派方言之分,这种差异既体现在年龄上,又体现在地域上,有城区、郊区之别。从目前的情况看,新派居多数,老派居少数,在郊区及农村则仍为老派。本文记录的为城区新派音,使用人口三百余万人。

本文先对长沙方言的叹词进行逐一描述,再分析其语音、语法、表意性方面的特点。

一、长沙方言叹词的类型

胡明扬(1981)将北京话叹词分为表情叹词、表态叹词和表意叹词三类,我们将长沙方言叹词也分为这三类。同音的叹词或语音上发生变化的叹词,即音高、音强、音长发生变化,表达不同的意义时,我们认为是不同的叹词。

(一)表情叹词

表情类叹词是指由周围的事物或对方说话的内容引起某种感情的叹词,如:惊讶、惋惜、诧异、不满等。它不依赖于话语的连接,在交际中通常伴有一定的面部表情。

1.啊吔1[aiε],也可说啊呀[aia],或者吔[ie]

表示惊讶或意外。如:

(1)啊呀,何解到处是水啰?(哎呀,为什么到处都是水呀?)

(2)吔,几个月冒看见,你变化好大啊!(啊,几个月没见,你变化好大啊!)

例(1)说话人看到满地的水非常惊讶,发出了惊叹声,例(2)说话人看到对方变化之大感到很意外。相比较而言,“啊呀/吔”惊讶的程度比“吔”深,且程度越深音长越长。

2.啊吔2[aiε]

表示惋惜:

(3)啊吔,一隻咯好的碗打烂哒!(哎呀,一只这么好的碗打碎了!)

(4)啊吔,我昨天去哒就好哒!(哎呀,我昨天去了就好了!)

3.啊吔3[aiε]

表示恍然大悟,多用来表示突然明白了某事。例如:

(5)啊吔,你就是小王啊!(哎呀,你就是小王啊!)

(6)啊吔,是咯样的哦!(哎呀,是这样的啊!)

例(5)表示突然明白了某事,例(6)表示恍然大悟。

4.唉[ai]

表示心里烦闷或惋惜时叹息:

(7)唉,你又不是不晓得,冒的办法嘞!(唉,你又不是不知道,没有办法呢!)

(8)咯好的机会就放弃哒,唉!(这么好的机会就放弃了,唉!)

例(7)说话者因心理烦闷而叹气,例(8)因惋惜而叹气。

5.哎呀1[aiia]

表示着急、埋怨:

(9)哎呀,你何解不早点讲啰?(哎呀,你为什么不早点说呢?)

(10)哎呀,快点啰,要迟到哒!(哎呀,快点啊,要迟到了!)

例(9)说话者因着急而生气,例(10)在埋怨、催促对方。

6.哎呀2[aiia]

表示不耐烦的情绪:

(11)哎呀,好哒啰,紧(同音字)讲得!(哎呀,好啦,说了这么久!)

(12)哎呀,只要他答应就可以哒。(哎呀,只要他同意就可以了。)

例(11)说话人听对方啰嗦而显示出不耐烦,希望对方住口,例(12)因对方不断要求,说话者一再妥协而感到烦恼。

7.哎哟1[aiio]

表示不满,如:

(13)哎哟,你总算回来哒!(哎呀,你总算回来啦!)

(14)哎哟,你何解才回来啰?(哎呀,你怎么才回来呀?)

这种不满情绪是轻微的,说话人常常带有关爱之情,常用在长辈对晚辈、或同辈家人之间,语气较轻,音长较长。

8.哎哟2[aiio]

身体不适时疼痛呻吟。

(15)哎哟,痛死我哒!(哎呀,痛死我啦!)

9.哦[o?]

表示领会、醒悟,相当于“原来如此”:

(16)哦,是咯样子啊!(哦,是这样的啊!)

(17)哦,终于搞懂哒!(哦,终于弄明白了!)

例(16)表示领会了说话人的意思,例(17)表示听话人终于领悟过来。

10.哦哟1[oio]

表示意外、惊喜之情:

(18)哦哟,你打扮得蛮洋气啦!(哎呀,你打扮得好时尚啊!)

(19)哦哟,是你们啊,贵客啦,快进来!(哎呀,是你们啊,贵客啊,快点进来!)

11.哦哟2[oio]

表示讽刺,一般表示的是反语。

(20)哦哟,那你还蛮厉害唻!(哎哟,你还挺厉害的嘛!)

因为表讽刺意,语气比“哦哟1”强烈些,音高起伏较大,且“哟”的语音适当延长。

12.哦嚄[oho]

表示惊讶,用于突然出现的但一般是不愉快的事情所做出的反应。

(21)哦嚄,我忘记收衣服哒!(哎呀,我忘记收衣服了!)

(22)哦嚄,杯子掉下去哒!(哎呀,杯子掉下去了!)

例(21)表示说话人突然想起忘记某事而表示惊讶,例(22)用在发生意想不到的事后的惊叹声。

13.咹1[?an]

表示诧异,语音较重。如:

(23)咹,还有咯啊事啊?(啊,还有这种事儿啊?)

(24)——听说小明评哒先进。(听说小明评了先进。)

——咹,不可能呗!(啊,不可能吧!)

(二)表态叹词

表态叹词用来表达自己对说话内容的态度,如肯定、否定、强调等。

1.嗯囖1[?n?·lo?]

表赞同。如:

(25)——他的画就画得蛮好啦!(他的画画得真好啊!)

——嗯囖。(嗯。)

2.欸1[ei]

表示不以为然,不同意对方的观点,如:

(26)欸,莫咯样讲噻,他还是不错的!(哎,不要这样说嘛,他还是可以的!)

(27)欸,那应该不会呗?(哎,那应该不会吧?)

“欸3”的语气相对于“欸1”也缓和一些。

3.咹2[?an]或[?an?]

表示不以为然,表示不同意对方的观点,用于疑问句中。如:

(28)咹,未必是咯样子啊?(啊,难道是这样的啊?)

(29)咹,那不见得呗?(啊,那不一定吧?)

说话人因不理解提问的同时,包含对说话人行为的不赞同。

4.哼[x?n]

表示不满、不相信、鄙夷的口气,有时带有傲慢的态度。如:

(30)哼!有么子了不起的!(哼!有什么了不起的!)

(31)哼!莫高兴得太早,我们再比一盘!(哼!不要高兴得太早,我们再比一次!)

5.呸[p‘ei]

又可说成呸曲(同音字)[p‘ei·t?i?u?]表示唾弃、斥责、蔑视。如:

(32)呸!我才不相信嘞!(呸!我才不相信呢!)

(33)呸曲!亏你想得出来!(呸!亏你想得出来!)

相比较而言,单音词“呸”的使用频率更高一些。

(三)表意叹词

表意叹词侧重于向对方传递某种信息,如命令、追问、提醒、呼唤、应诺等。这类叹词一般用在对别人的话作出反应时,即使不需要表情的配合也能从词语中明白说话人的意思。

1.欸2[ei]

“欸2表示”向陌生人打招呼,有不允许某人做某事的意思:

(34)欸,你是何时进来的啊?(哎,你是怎么进来的?)

例(34)包含了制止听话人进入的意思,有时候可以重复。

(35)欸欸欸,现在不能进去!(哎哎哎,现在还不能进去。)

这类叹词的语气较重,因为它往往包含着引起对方注意的意思。

2.欸3[ei]

表示向对方打招呼,既可以是熟人,也可以是陌生人,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喂”。如:

(36)欸,快点来看啰!(喂,快点儿来看啊!)

(37)欸,累你把车子挪过去一点好呗?(喂,麻烦你把车子往那边挪一点好吗?)

例(36)用于熟人之间,一般说话人比较着急,想吸引同伴的注意力。例(37)用于陌生人之间。

“欸3”的语气相对于“欸2”要缓和很多。

3.嗯[?n?]

“嗯”表示应答,语音较轻,音长较短,如:

(38)——明天记得带笔记本啦!(明天记得带笔记本啊!)

——嗯。

可以重复使用,有“唯唯诺诺”义。如:

(39)——咯是我第三次告诉你啦,要记住啦!(这是我第三次告诉你啊,要记住啊!)

——嗯嗯。(嗯嗯。)

4.嗯囖2[?n?·lo?]

表应答。如:

(40)——明天是星期二呗?(明天是星期二吧?)

——嗯囖。(嗯。)

此处叹词用来回答对方的提问。

5.咹3[?an]

表示追问,多指没有听清对方说什么,请对方重复一遍。

(41)咹,你讲么子啊?(嗯,你说什么啊?)

(42)咹,你再讲一遍好吧?(啊,你再说一遍好吗?)

6.咹4[?an]

表示疑问、提醒、请求、征求,这个叹词比较特殊,一般用在句末,相对于表诧异的“咹1”语音较轻。如:

(43)咯两天何是冒看到你,咹?(这两天怎么没有见到你,啊?)

(44)今天回去要做作业啦,咹!(今天回去要做作业啦,啊!)

(45)莫去打牌哒,咹?(不要去打牌了,啊?)

例(43)表示因没看到对方而疑问,例(44)表示提醒对方要完成作业,“咹”相当于“你听见了吧”,例(45)在征求对方意见,句末的“咹”类似于商量疑问形式“好不好”。

刘宁生(1987)专门提到了这个后置叹词,普通话中读音为“啊[a35]”,广州话中发音为[ha35],如他文中举的例句“细老哥咪同人打交哋啊,[ha35]!(小孩子不要跟别人打架呀)”。南京话中发音为“[?31]”,如“慢慢走,[?31]”①。这个叹词有时候可以粘于句末,相当于语气词,也可以作为叹词,与前句存在语音上的停顿。

7.喋[tie]或[tie]

“喋”表示让人注意自己所指的事物。如:

(46)喋,桌子放咯里啰!(喏,桌子放这里啦!)

(47)喋,书在那边,冒看到啊?(喏,书在那边,没看到呀?)

陆镜光(2005)认为“喋”属于指示叹词:“它跟其他叹词一样,能在句首出现,可以独立成句,但同时又有明显的指示作用。”“它们具有两种主要的用法:手势用法(或现场用法)和象征用法(或非现场用法)。”②我们认为它具有表意性,即提醒听话人注意某事物,意思相当于“你看”,可归入表意类叹词。

这类叹词的用法必须伴随手势或眼神,使用双方一般是比较熟悉的关系,用在比较随意的语境中。有时候问话人可能问了几遍,说话人表示出不耐烦的神情,如例(47),说话人在问话人还没有找到物品时直接用叹词和手势指示。

二、声调调型分析

长沙话叹词声调能读全调,能重读,调值能延长。

叹词的调型问题,之前有学者讨论过。徐世荣(1983)曾概括了自《马氏文通》以来关于叹词音高的研究,指出叹词不能归入普通话的四个调位,不能用四声的调号来表示其低昂变化。姚锡远(1996)谈到同一叹词调值的不确定现象,是叹词语音不确定性的重要特征之一,说明叹词的音高不是声调。谢仁友(2008)指出叹词因其本质特性——记音性,即表达人类情感的记音符号,超出了一个语用的语音系统。以普通话为例,“叹词有的音高更高(如表示惊讶的平调‘啊),有的更低(如表不起的平调‘嘶);有的音长更长(如表领悟的升调‘哦),有的更短(如表不满意的低降调‘嗳)”③。

长沙方言叹词的音高也存在超出长沙话声调系统的情况,如“啊吔、哎哟、哦嚄”等双音节叹词的第二个音节,音高调值近似于长沙话入声24,但根据说话人语气的轻重程度,有时候会比24高,达到25。同样是“咹”,表示诧异时和表示疑问时调型都上扬,而表示诧异的“咹1”上扬的调值会更高。因此我们用调型来标识叹词的声调。

从以上诸类叹词中,我们总结出长沙方言叹词声调包含升调、降调、平调、降升调、轻声五种调型,以下是长沙方言叹词声调的几种调型:

升调:咹[]

降调:唉[]、欸[]、呸[]、哼[]

平调:咹2[?]、哦[?]、嗯[?]

降升调:啊吔[]、哎哟[]、哦哟[]、哦嚄[]

轻声:嗯囖[??]、呸曲[?]

总体而言,升调表示惊奇、追问等语调,语调上扬,音量增强;降调表示惋惜、叹息、斥责等语调,语调下沉,并相应加大音长;平调表示同意、应答、醒悟、不以为然等语调,音量较为平缓;降升调表示惊讶、意外、讽刺、不满等语气,语调有起伏,音量较强。

刘宁生(1987)通过比较不同方言的音高类型,认为如果忽略调值的细微差别,可以归纳出四种超方言的基本音高类型:平、升、降、降升。他认为诸方言的一致性最突出的表现为:1.“传疑”的叹词用升调;2.“伤感”的叹词用低降调,且相应加大音长;3.“否定”的叹词用降升调;4.平调一般有高低之分,高平调倾向于表示惊讶,尤其是十分惊异。低平调表示低落的情绪。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长沙方言的音高类型和刘文归纳的超方言的音高类型是一致的,具体到每一种调型所包含的含义也比较接近。

三、语法功能

1.长沙方言叹词的基本功能是充当独立语,可用于句首、句中、句末。如:

(48)哦哟,咯玩意还蛮新奇的啦!(哎呀,这东西还挺新奇的啊!)

(49)喊他来帮忙啊,唉,就莫指望哒。(叫他来帮忙啊,唉,就不要指望了。)

(50)你听懂了冒,咹?(你听懂了没有,啊?)

这三种用法中,句首是最常见的,其次是句末,句中最少见。

2.普通话的叹词有时候可以作状语或宾语,重叠后可以作状语。长沙话叹词也可以这样使用。如:

(51)他痛起来在那里“哎哟哎哟”地叫咧!(他痛得“哎哟哎哟”地叫呢!)(状语)

(52)何解一天到晚听到你“啊吔啊吔”啰?(怎么一天到晚听见你“哎呀哎呀”呢?)(宾语)

吕冀平(2000)认为,叹词在句中充当某些实词的用法,如谓语、定语、状语、补语是临时性用法,不是叹词的主要用途,可以算作叹词的活用。

叹词有时候为了表示程度加深,可以重复。如:

(53)啊呀啊呀,不得了哒,那边起火哒!(哎呀哎呀,了不得了,那边起火了!)

四、长沙方言叹词的表意性

叹词的表意性,与其他具有明确词汇意义的实词不同,它脱离了具体的语境词汇意义并不清楚,如《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的叹词“啊”包含5个义项:表惊异或赞叹、表追问、表惊疑、表应诺、表示明白过来,义项间没有关联,如果没有语境,单纯的一个叹词并不能代表具体的含义。但是,当它进入了具体语境以后,叹词的表意性就鲜明了,不是随意、含混的。

我们列举一个方言例句来说明因叹词的不同,表意性也有所不同:

(54)——听说从下个月起每个月都要检查。

——咹,还有咯事啊?

——哦,还有咯事啊!

——唉,还有咯事啊!

以上三句回答后半句都一样,只是叹词不同,说话人所表达的含义和情感是不同的。“咹”表示诧异和质疑,略带不满;“哦”表示知晓、领会;“唉”表示叹气、无可奈何。

长沙方言的声调和音长也具有辨义作用。如表示不以为然的“咹2”多用平调“?”,表诧异、追问、提醒的“咹”一般用升调“”。又如,“哦哟”一词有两个义项,表示“意外、惊喜”义的“哦哟”,第二个音节的语音不延长;而表示讽刺义的“哦哟”第二个音节的说话人语音一般都延长,有意表现反讽意味。

叹词丰富的表意性,能够帮助说话人表达生动、细腻的情感,且简洁有力。在言语交际中,准确恰当地使用叹词,有利于充分地表达感情,达到传神的目的。

注释:

①刘宁生.叹词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

②陆镜光.汉语方言中的指示叹词[J].语言科学,2005.

③谢仁友.叹词的本质特点、注音和词形[J].辞书研究,2008.

参考文献:

[1]鲍厚星,崔振华,沈若云,伍云姬.长沙方言词典[Z].南京:江

苏教育出版社,1998.

[2]鲍厚星,崔振华,沈若云,伍云姬.长沙方言研究[M].长沙:湖

南教育出版社,1999.

[3]胡明扬.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J].中国语文,1981,(6).

[4]刘宁生.叹词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3).

[5]徐世荣.叹词注音时能够使用字调符号吗?[J].中国语文通讯,

1983,(3).

[6]姚锡远.现代汉语叹词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7).

[7]吕冀平.汉语语法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8]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汉语方言研究开题报告 篇4

遍观国内的方言研究,一般都着眼于宏观的方言区语言演化传播史,较少着眼于某一特定的县域,更难见到研究者本身就是这一地域方言的实践者。白河地处秦头楚尾,是南北方言天然过渡地带,本地区的方言既极富地域特色,又有力地见证着南北文化互溶交汇的过程。搞好本地区的方言研究,可以更好地发掘地域文化,明晰本地区的文化定位,提升地区文化品质,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事白河方言研究,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需要充分了解当地情况,深入把握当地文化精髓。通过网络和期刊查询,我们能够找到的关于白河方言研究的文献资料并不多。因此,早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挖掘白河方言的文化瑰宝成为提升我县文化品位的当务之急。

我们作为白河方言的实践者,同时对普通话也有比较深入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为开展白河方言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决心深入县域各地,通过调查问卷、访谈、搜集查询相关资料等方式,深入广泛掌握第一手资料,夯实研究的各个环节,积极梳理本地的方言特色,确保研究成果,提升当地普通话推广水平,为“水色白河”系列文化活动提供文化支持,最大限度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一方水土一方言,白河方言是陕南方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中原官话与江淮官话的某些特点,又深受邻近湖北方言及自身环境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之处。但是在白河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语言的规范化使方言逐步走向了濒临“灭绝”的地步,县域之内尤其是接受了现代文明的年轻人能够熟练运用方言者越来越少,不能不引起人们深深的担心。

在与其他亚文化的碰撞下,在白河地域经济实力和人们文明意识被唤醒之后,尤其是时下提出打造“秦楚边城,白河水色”的生态旅游,那么保护发扬最彰显地域特征的方言,保护方言中所隐匿的深层次的地域历史和文化特色,就显得越来越迫切。作为一个语文老师,面对地方文化的流逝,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松开方言的地域束缚,发掘方言的精神实质,挖掘语言的内在潜能,使得日渐消亡的方言成为大众语言,擦亮白河方言这一生态旅游的最亮丽“名片”,真的时不我待,责无旁贷。

白河县方言属于陕南江淮官话。细分之,其应归于陕南江淮官话白平片(白河、平利)。白河方言在本县域的分布范围是白石河流域,包括茅坪、宋家、双丰、西营、四新、冷水、构扒、卡子等十一个乡镇。我们从事的研究就是在宏观的陕南方言的基础上,立足于白河县域,深入县域乡镇,探寻白河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为深入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更好地保存这一朵语言的“奇葩”而努力,力求让更多的人了解白河方言,欣赏白河方言,让白河方言带着五彩的双翼,飞越浩荡的汉水和巴山,与其他地域的人们融洽地交流,放射她迷人的魅力。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眼下从事方言研究的学者不是很多,而从事陕南方言尤其是白河小方言研究的学者更少凤毛麟角,可供我们借鉴的理论著述并不是很多。我们只好借助网络、科研杂志和其他一些途径,倾尽全力来搜集相关专家的方言著述尤其是陕南、白河的研究成果,以作借鉴。在我们课题组的通力合作下,我们系统地阅读了暨南大学中文系刘涛老师的《新时期汉语方言分区理论的发展》,深入研究了安康学院中文系周政老师的《陕南方言的标准问题》,以及王忠明先生对周政老师的访谈录《安康方言与方言研究》,为我们从事的白河方言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理论借鉴。

白河方言是白河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研究地方文化的钥匙。本次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1)揭示文化底蕴深厚的白河方言的独特规律,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家乡方言的特点; (2)将白河历史文化挖掘出来,为研究地域文化、建设文化白河提供学术支撑; (3)白河方言对推动本地经济的积极影响,提高白河人民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促进白河的社会稳定与和谐;(4)为普及普通话构筑良好的平台。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培养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合作与分享的意识。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

白河方言是白河人的一张名片,是独特的语言文化遗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保护一个地方的方言也是保护一种文化 。在大力推广普通话和英语的今天,作为地方优秀非物质化遗产之一的方言,不应随之消失。

我们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挖掘白河传统文化,作到古为今用,在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作出贡献;二是通过研究方言,进一步整理白河民俗文化,为“白河水色”提供语言学支撑;三是研究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新形势下,如何保护传统白河方言特色。

为了了解“白河方言”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我们首先借助网络,搜索了部分资料;其次,查阅了多种方言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报纸和期刊,如《中国语文》、《方言》等;再次,我们课题组骨干成员,还先后在校内外进行实地调研考察,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有关信息。

河南方言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篇5

河南方言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在过去五十多年的研究中,河南方言大致以1979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文章概括分析了这两个研究阶段中各自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河南方言研究的方向和课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作 者:段亚广 DUAN Ya-guang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275刊 名:周口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25(3)分类号:H07关键词:河南方言 历史和现状 方向和课题

方言研究 篇6

[摘要]关于方言分区的标准问题越来越得到方言界的重视。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这个问题的探讨逐步深入,很多学者又提出了不少自己的新看法。

[关键词]汉语方言 标准 语言

对汉语方言的分区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开始了,而关于汉语方言分区的探讨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慢慢拿出来讨论。1982年丁邦新在《清华学报》上发表了《汉语方言区分的条件》一文,首先将汉语方言的分区标准拿出来讨论,在文中丁先生指出:“以汉语语音史为根据,用早期历史性的条件区别大方言,用晚期历史性的条件区别次方言;用现在平面性的条件区别小方言。”1984年詹伯慧先生在《略论划分汉语方言的条件》中也谈到汉语方言的分区问题,他认为划分汉语方言要坚持“以语言材料为依据,以社会历史资料为主要参考”的原则,其中的语言材料“一般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能够显示出它的个性,对于其他方言具有排他性,二是充分显示出它的共性,对于本方言区各地方言一致性”,并精选出一些典型性的特征,作为划分方言的主要依据和鉴别方言的主要特征。1985年,李荣先生在《方言》(第二期)上发表《汉语方言分区的几个问题》中又将这个问题提出来,同年他又在第三期《方言》上发表《关于汉语方言分区的几点意见》,再次谈到这个问题。1988年罗杰瑞在《汉语概说》中用十条标准将汉语方言分为三大区,这十条条标准涉及语音、词汇两方面,其中语音标准有两个,八个属于词汇方面的标准。八后年李如龙在《龙岩师专学报》上发表《语音的变化是区分汉语方言的重要标准》,在此文中,李如龙认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系统性很强,语音标准当然是区分方言的重要标准。但是,如果局限性于声韵调的一些特点,……,因此就难免有粗疏之感。”最后他指出“在为汉语方言分区时,多考虑语音变化的标准,不但是符合实际的,而且有必要的理论根据。”而王福堂在《关于客家话和赣方言的分合问题》中在谈到客家话和赣方言分合问题时认为:“客家话和赣方言分合的问题,主要是两方言语音特点的异同问题。”同时还指出“语方言并不依靠这种词汇差异作为分区的依据”。可见,他主张汉语分区应当从语音的差异上进行划分。《学术研究》上刊登了高然的《对汉语方言分区问题的再认识》,在本文中高然认为“从语言实际出发是分区的基础”,“划分方言区域,不是划分行政区域,应从语言自身特点去考虑才能得出较合理的结论”,“除了语音词汇之外,语法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作为分区的重要条件之一”;同时他还提出“从大到几个大方言,小到某个方言岛,要想正确判断其方言归属,不参考其历史人文背景是不行的”。

关于方言分区的标准问题越来越得到方言界的重视。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这个问题的探讨逐步深入,很多学者又提出了不少自己的新看法。

,李蓝在《方言比较、区域方言史与方言分区――以晋语分音词和福州切脚词为例》一文中通过比较都导源于无秦时期反语的晋语分音词和福州切脚词这种特殊而古老的语言现象,得出晋语应当划成全国一级大方言区,客赣则就合并的结论,在文中他认为“不宜过于强调某一条件在分区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宜过于强调条件同分区必同”,他还认为“从全国汉语方言分布的大格局出发,根据具体的方言情况来确定合适的分区条件,在实际进行方言分区时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但文中并没有谈到怎样才是合适的条件。也在20,詹伯慧先生《方言分区再认识》一文中再次强调了他本人在1984年提出来的“从方言的实际情况出发”的观点。同时还指出方言分区的目的不是为分区而分区,“而是要通过方言分区显示不同类型的方言所具有的语言特征及其通行范围,使方言工作者在方言的调查研究中遇到任何一种方言时,稍作了解便可以心中有数,在已有的方言区中找到‘对号入座’的位置”,所以方言分区的主要依据必然是在全面剖析比较方言的特征基础上归纳出的语言特征。李如龙在《汉语方言学》一书中认为“方言区划分对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都应重视”,刘新中、杨蔚、崔淑慧在《关于汉语方言分区的语言条件》中也持此观点,“分区应该从整体上把握语言的特征,即从语音、词汇、语法等评议的整体诸要素出发来综合考虑”。李小凡对汉语方言分区方法则提出了一个全新观点,“汉语方言分区,当然要遵循事物分类的.一般逻辑”。并以此为出发点,指出“方言区的划分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在同一层次上进行”,并把汉语方言的分区分解为“划类和鉴别两件相关而并不等同的工作”,这就是“首先是从汉语方言的整体出发,划分出几类特征鲜明的方言区;划类完成后,再从个体出发,将方言一一归入既定的方言区中”,文中最后还指出在划类标准的选择中应选择处于语言结构中更深层次的为标准,在词汇(词汇、发音)、音系(语音、音位)、语法(形态、句法)这三类标准六项因素中最深层的是句法,“不过,就汉语而言,目前对方言句法的研究水平显然还不足以提出有效的划类标准,汉语又缺乏形态标志,因此可以用来划类的抽象程度最高的结构特征就是音位了。”同时还认为假如要挑出一项音韵特征给汉语方言分类,“根据目前的认识水平,恐怕只能是古全浊声母在今方言中的映射,尽管这条标准并不是完善无缺的,也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最终选择”。有的学者提出要按照西方历史语言学关于语言分类的办法,取共同保留、共同创新和共同脱轨来对汉语方言进行划分,但张光宇在《共同保留、共同创新与共同脱轨》一文则认为用这种方法来划分汉语方言“其结果必难如愿”。在孟万春在《从语言的三个平面看汉语方言分区――兼谈延长方言的归属问题》一文又提出了从三个平面的角度给汉语方言分区,但实际上与李如龙先生的标准并无大的差异。

参考文献:

[1]丁邦新。汉语方言区分的条件。清华学报,1982,(14)。

[2]高然。对汉语方言分区问题的再认识。学术研究,,(1)。

[3]郭必之。方言地理和方言分区可以接合吗。读项梦冰、曹晖。汉语方言地理学――入门与实践。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3(5)。

[4]李蓝。方言比较、区域方言史与方言分区――以晋语分音词和福州切脚词为例。方言,,(1)。

锦州方言词汇后缀研究 篇7

一、~乎

锦州方言中双音节词“~乎”读轻声, 意义比较虚化, 可以构成形容词、动词两类, 具体情况如下:

1. 形容词类:热乎粘乎近乎胖乎悬乎晕乎邪乎碎乎……

“~乎”类形容词不能带宾语, 能受程度副词修饰, 如“太、很、挺”等, 在句中常作谓语、补语。例如:

三四岁的小孩太粘乎人了! (谓语)

今天这炕烧的挺热乎。 (补语)

形式上不能有式重叠, 一般都可以重叠为AABB式。例4 4如, “热热乎乎”“晕晕乎乎”。

2. 动词类:忙乎掺乎咋乎嫌乎笑乎白乎凑乎匀乎……

“~乎”类动词通常充当谓语, 能带宾语。例如:

你别跟着掺乎我的事, 也不怕别人笑乎你啊。 (谓语)

形式上, 大部分都可以重叠为ABAB式, 例如“白乎白乎”“匀乎匀乎”;其中“忙乎:”“咋乎”等词还可以重叠为AABB (的) 式, 不能带宾语, 具有形容词的特点, 表示某种状态。例如, “忙忙乎乎的”“咋咋乎乎的”。

值得注意的是, “~乎”词缀有几个固定的书写形式, 如“马虎”“黏糊”“含糊”“迷糊”“模糊”, 都有可能属于此类后附式词。

二、~挺

锦州方言中, “~挺”词义比较虚化。这类词通常表现情绪上的不满, 带有贬义色彩, 表示由于非主观的外在因素而使人产生心理或生理上不舒服的感觉。具体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 动词+挺:烙挺窝挺扎挺吹挺晒挺晃挺……

“~挺”表示由于动词词根“~”而使人产生某种生理上不舒服的感觉, 例如,

白天去海边太晒挺了, 晚上再去吧。

2. 形容词+挺:咯挺晒挺烫挺呛挺撑挺闹挺……

带有感知性的形容词根加词缀“挺”, 则表示人生理、心理上某种不舒服的感觉, 含有贬义色彩。例如:

晚上吃的太多了, 有点儿撑挺。

形式上, 这类词没有重叠式, 不能说“撑挺撑挺、扎挺扎挺”。但是词缀“挺”可以替换为“挺慌”“得慌”, 例如, 咯挺=咯挺慌=咯得慌, 词义相同。

三、~嗒

锦州方言中“~嗒”都是动词, 词缀“嗒”主要用在动作性比较强的动词后面, 表示动作的短促、重复, 有“一下一下”的感觉。例如:

耸嗒倔嗒呲嗒蹿嗒闯嗒甩嗒扭嗒摔嗒……

动词“~嗒”在句中通常作谓语。例如:

我没打他, 就是呲嗒他几句。

形式上, 这些“~嗒”形式, 除了可以有ABAB (的) 式重叠, 还可以重叠为有AABB (的) 式, 但词义一般都发生改变。例如:“摔嗒摔嗒 (的) 、摔摔嗒嗒 (的) ”。

四、~咕

在锦州方言中, “咕”作为后缀通常在单音节动词后, 读轻声。例如:

捅咕 眨咕 叨咕 挤咕 计咕 嘀咕……

这类词义比较虚化, 表示小幅度并且连贯的动作, 有加强动作性的趋势。从表达的感情色彩上来看, “~咕”这类词都带有贬义色彩。“~咕”成词后均为动词, 在句中作谓语。例如:

我刚从门口走过, 就听见她们在那嘀咕什么。

上课不好好听见, 总在下面捅咕啥呢?

形式上, “~咕”与“~嗒”一样, 可以重叠为AABB和ABAB两种形式。例如, “捅捅咕咕、捅咕捅咕”。

五、~巴

词缀“巴”在锦州方言中, 与单音节名词、形容词和动词组合, 可以构成名词、形容词和动词, 读轻声, 意义较虚化, 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

1. 名词“~巴”。这一类词比较常见, 不仅在锦州方言中出现, 在普通话词汇中也有其固定形式, 表示人或物。例如

嗑巴 结巴 哑巴 尾巴 下巴 锅巴……

2. 形容词“~巴”。这类词可解释为“……的样子”, 直接、形象地表示事物发生了某种性状的变化, 口语感更强。例如:

皱巴 紧巴 窄巴 糊巴 干巴 抽巴……

从词汇表达的感情色彩上看, 这类形容词多带有贬义, 表示“不满”“厌恶”的情绪。加“了”表示事物已经发生了某种状态的转变, 在句中常作谓语、补语。

例如:

衣服穿之前也不知道熨一熨, 多皱巴啊!

炒菜时候瞎溜达啥啊?菜都糊巴了!

形式上, 形容词“~巴”大都可以有ABB (的) 式或AABB (的) 式的变化。例如“干巴巴 (的) 、干干巴巴 (的) ”。

3. 动词“~巴”。和词缀“巴”组合构成动词的单音节动词很多, 加“巴”前后词义不发生改变, 但加上词缀“巴”后贬义色彩更浓。例如:

拆巴 剁巴 洗巴 撕巴 拧巴 揉巴 捏巴……

词义上, 它表示随便地应付完成, 或表示马马虎虎或不耐烦的态度。语法上动词“~巴”具有与词根动词相同的语法功能。在句中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例如:

这么老多人看着呢, 你俩别在这撕巴了。

形式上, 可以变成ABAB式, 口语中, 这类形式的词语使用的更多。例如:

衣服洗完了用手拧巴拧巴。

锦州方言词汇后缀的形成与锦州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息息相关。锦州方言词汇后缀的运用, 使得词汇的口语色彩加强, 同时也使原来词义的色彩更加浓厚, 甚至改变了原有的词义色彩, 让人们日常语言变得丰富、生动。在与普通话的融合中, 这些方言词汇为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词汇系统增添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宋学.辽宁语音说略[J].中国语文, 1963.

[2]贺巍.东北官话的分区 (稿) [J].方言, 1986.

[3]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4]陈章太, 李行健.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M].语文出版社, 1996.

湖南宁乡方言研究综述 篇8

关键词:湘语 宁乡方言 综述

一、宁乡县的地理环境及语言情况

宁乡县位于湘中偏东北,湘江下游西侧,隶属于长沙市。它西与娄底市、涟源市、安化县毗邻,北与益阳市和桃江县接壤,南靠湘乡市、韶山市和湘潭县,东接望城县、长沙市。县域呈东西走向的狭长型分布,地势东低西高,东西部在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交通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有着明显差别,所以人们习惯称宁乡西部为上宁乡,称宁乡东部为下宁乡,方言上也就有了“上宁乡话”和“下宁乡话”的区别。

二、宁乡方言研究综述

(一)起步阶段

20世纪50年代由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汇编的《湖南省汉语方言普查总结报告》一书中介绍了宁乡城关镇的声韵调情况,这是对宁乡方言较早的记录。1974年,杨时逢先生整理出《湖南方言调查报告》,其中有对宁乡汤泉乡方言的记录。

20世纪90年代,宁乡方言研究重新发展起来。这一期间的成果主要有1993年湖南省公安厅编撰的《湖南省汉语方音字汇》和1995年的《宁乡县志》方言篇。后者在宁乡方言的研究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详细记录了城关镇的语音状况,更重要的是它将宁乡方言进行了分片,指出宁乡方言“基本上可以划为四个音区”:第一音区为城关镇及县城周围;第二音区为双江口、夏铎铺;第三音区为花明楼、道林区和坝塘区东南部;第四音区为老粮仓、双凫铺、偕乐桥、黄材、沩山、流沙河以及回龙铺大部、坝塘区西北部。

这一阶段宁乡方言的研究是比较薄弱的,不仅数量少,而且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成果,虽然《宁乡县志》方言篇开启了对宁乡方言的系统性研究的先河,使人们对宁乡方言有了一个面上的概念,也开始注意到了宁乡方言内部的差异性,但其研究内容仍然局限在语音方面,研究对象仍集中于县治城关镇的方言。

(二)发展阶段

1.宁乡方言的综合研究

邓开初《宁乡方言研究》(2008)是目前研究宁乡方言的唯一一部专著,是一部综合性的研究成果。本书记录的语音系统主要是上宁乡的。词汇方面,本书词汇系统的记录具有上下宁乡的过渡特色。语法方面,上、下宁乡差异不大,书中的语法研究部分基本可以代表整个宁乡的语法特点。作为第一部系统研究宁乡方言的专著,该书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尤其是语法方面发现了宁乡方言的不少特点,如有类似冠词作用的“阿”、特殊关联词“为得”、表示重复态的“过”等。

2.宁乡方言分片研究

宁乡话属于典型的湘方言。一直以来,以《中国语言地图集》为代表的方言分片论著都将宁乡方言整个划归长益片。直到近十年来,才有一些学者提出一些不同以往的见解。周赛红在《中古知三、章组塞音、塞擦音声母在湘方言的读音及分布》(2005)中通过对知三和章组两组声母今读的比较,发现“宁乡东部话接近长沙、株洲和湘潭等长益片地区读音,宁乡西部话接近湘乡、双峰等地娄邵片地区读音”,明确提出“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方言分片法在语音实际面前受到冲击”。其后,她的博士学位论文《湘方言音韵比较研究》(2005)通过对比湘语34个方言点在12项语音特征上的异同,发现宁乡流沙河镇更接近娄邵片特征,城关镇更接近长益片,因此,主张将流沙河镇(上宁乡)归入娄邵片,城关镇(下宁乡)则依旧属于长益片。陈晖在《湘方言语音研究》(2006)中也主张上宁乡话和下宁乡话相区分的做法。在《湖南省的汉语方言(稿)》(2007)中,鲍厚星和陈晖就将上宁乡地区划为娄邵片,下宁乡地区则归为长益片。黄欣欣的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宁乡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2012)对宁乡县所辖的总共33个乡镇的语音、词汇、语法进行全面考察,利用同言线束对上下宁乡的分界和宁乡方言内部四个小片的分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通过亲疏度的比较进一步论证了“将上宁乡划入娄邵片,将下宁乡归为长益片更符合语言实际”这一观点。

3.宁乡方言语音研究

关于宁乡方言的语音研究主要是4篇学位论文:钟奇的博士学位论文《湘语的音韵特征》(2001)记录了横市镇方言;文丹的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宁乡与湘乡边界东段的方言状况》(2004)记录了灰汤镇的语音系统和相关特征;谷素萍的硕士学位论文《宁乡花明楼话语音研究》(2005)以及蔡智勇的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宁乡中部大成桥话方言语音及其比较研究》(2012),不仅分别详细记录了花明楼镇和大成桥镇的语音面貌和系统特点,还记录了两地的文白异读情况,制作了同音字表,并将二镇的方言与宁乡内部其他方言以及宁乡周边方言进行了对比。谷素萍《宁乡花明楼话语音研究》还将花明楼的音系与中古音进行了比较。此外,陈晖《湘方言语音研究》(2006)选取了宁乡城关镇和老粮仓镇两个方言点与其他湘方言点进行了对比。

4.宁乡方言词汇研究

词汇研究主要是2篇硕士学位论文:成庆红《湖南宁乡上宁乡话与下宁乡话的词汇对比研究》)(2006)和杨赛良《湖南宁乡东湖塘称谓语研究》(2011)。前者制作了上宁乡话与下宁乡话的词汇分类对照表,并从构词上的特点、词义系统上的特点、保留历史语词的特点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同时还以此为基础与长沙话、韶山话和涟源话进行了对照。后者对东湖塘镇近250条称谓语进行整理和归类,并与普通话进行对照,还对其在音节形式、文化意蕴乃至性别倾向等多方面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另外,还有李剑林《宁乡方言与地域文化关系分析》(2001)期刊论文一篇,从宗教、移民、民风民俗等方面探究了宁乡方言词汇的一些文化特征。

5.宁乡方言语法研究

词类研究方面,有3篇硕士学位论文:陶伏平《宁乡偕乐桥话介词初探》(2002)、胡秋香《宁乡话方位词研究》(2008)和张兴良《宁乡方言个体量词研究》(2008)。期刊论文有6篇:邱震强《宁乡话“起”字研究》(2002)分析了宁乡话“起”字的动词义、助词义、量词义等的分布;邓开初有《宁乡方言中的完成体助词》(2004)、《上宁乡话中表领属关系的特殊结构助词》(2004)和《宁乡方言词法的几点特色》(2008)三篇相关论文,其中《上宁乡话中表领属关系的特殊结构助词》(2004)对上宁乡话中特殊的结构助词“阿”和“里”的使用范围进行了描述,说明了宁乡方言中对领属关系的界定已形成很严密的自在体系;刘文正有《宁乡方言代词“[n']”》(2009)和《宁乡话的情状副词》(2012)两篇,后者将宁乡话中的情状副词进行了归类,并从构词特征、概念化和范畴化、句法表现等方面对情状副词的特色进行了讨论,对宁乡话副词研究起了很好的补充。

句法句式研究方面,主要有5篇期刊论文:邱震强《宁乡话可能补语的分布及其历史背景》(2001)描述了宁乡话可能补语的情况,并从历史移民方面解答了宁乡方言可能补语具有很大灵活性的原因,此外,他还有论文《宁乡话“在咯里”“在那里”及相关句式研究》(1998);邓开初《宁乡方言动词形态的特殊表示法》(2008)分析了宁乡方言的九种动词形态;陶伏平也有《湖南宁乡话处置式》(2008)和《方言被动标记类型及语法化比较——湖南宁乡偕乐桥话与慈利通津铺话考察》(2012)两篇论文。

自《宁乡县志》之后,宁乡方言研究逐渐迎来了一个高峰,宁乡方言的研究开始更具层次性和系统性。

三、宁乡方言研究简评

进入21世纪后,宁乡方言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方言点增多,研究对象不再局限于县治城关镇的方言,尤其是开始注意到了上下宁乡话的区别。第二,研究内容更加全面,语言系统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第三,出现了不少对比研究的论文,为宁乡方言的内部差异研究和外部差异研究提供了许多材料。第四,研究方法多样,如静态描写法、对比分析法、统计法、地理语言学的方法等。同时,研究队伍也逐渐壮大,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开始将目光投入到宁乡方言中。

在成果之外,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宁乡方言研究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第一,语音研究方面,注重声韵调的描写研究,变调、文白异读等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薄弱;方言点也还可以继续扩充。第二,词汇研究不够。现有的研究仍然集中在语音和语法上,尤其是语法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成果显著,而词汇研究就比较逊色了。首先是研究成果数量少;其次是很多词汇特点还有待挖掘;另外,在通过当地方言词汇俗语来考察地域文化特色这一方面,也还可以继续深入。第三,上宁乡的研究仍显薄弱。目前的宁乡方言研究仍以下宁乡为主,对上宁乡的研究多以与下宁乡进行对比的方式存在,且基本上都是记录的流沙河话的语言状况。由于宁乡西部的各个乡镇所交界的市县不同,语言接触的情况也不一样,所以方言点的增加是有必要的。第四,注重共时的静态研究而忽视动态的历时研究。如宁乡方言在代际上的差异以及利用历史比较法对比今音和古音来探究宁乡方言的发展规律等方面都需要我们做出更多相关探究。

参考文献:

[1]鲍厚星,陈晖.湖南省的汉语方言(稿)[J].方言,2007,

(3).

[2]成庆红.湖南宁乡上宁乡话与下宁乡话的词汇对比研究[D].长

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邓开初.宁乡方言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4]邓开初.宁乡方言词法的几点特色[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8,(3).

[5]谷素萍.宁乡花明楼话语音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005.

[6]黄欣欣.湖南宁乡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12.

[7]刘文正.宁乡话的情状副词[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

(6).

[8]周赛红.中古知三、章组塞音、塞擦音声母在湘方言的读音及分

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上一篇:用生命润泽生命读后感下一篇:煤矿设备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