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史教学大纲

2024-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服装史教学大纲(精选8篇)

服装史教学大纲 篇1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01031319 2.课程名称:服装史 3.英文名称:Clothing History 4.课程简介:“服装史”课程主要讲述各个时期不同的服装与服饰样式,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外服装史的发展背景、过程以及各时期中外服装的形态和发展规律,使学生认识服装发展变化的规律,并且能够从历史中汲取知识,获得灵感,为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说明

1.教学目的和要求:《服装史》是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外服装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服装样式与基本特点;认识服装变迁的原因与发展规律,获得关于服装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能开阔视野,提高审美修养,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与创新设计理念,以期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能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中西服装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

(二)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各个时期的设计要素来进行现代服装设计;

(三)素质目标:

具备服装专业审美能力,使各个历史时期的服饰文化在学生的专业设计中得以体现。2.先行课程: 无

3.周课时、总学时:周课时

2、总学时28 4.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5.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实物演示(或投影演示)等直观教学法 6.考试方法:平时作业、考勤占30%,期末考试占70% 7.实验、实习、作业:

8.教材:《中西服装史》(第1版),张祖芳主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9.教学参考资料:

《中国服装史》,黄能馥,陈娟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态。同时,各民族人民的四处迁徙又增加了相互交融的机会。在这样一个动荡的社会形 势下,南北朝各少数民族的服装也影响了汉民族的服装。

同时,玄学的兴起和崇尚清净无为、不受传统束缚的自由意识的觉醒,都直接影响 了服装观念和服装风尚的变化。南北朝时期服装存在多种形态,一是承袭秦汉旧制的汉 族服装,男子多褒衣博带,女子多以大袖示人,以懦、裙、裤为主。二是汉族人民吸取 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最典型的就是裤褶和裲档。

二、教学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制度

教学难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典型服饰及形象

三、授课时数:理论2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背景与服饰制度 第二节典型服饰及形象 第三节服饰品

第三章 隋唐五代服饰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节主要介绍隋唐以及五代十国时期的服饰制度和典型服饰形制。隋唐的统一把南北的成就结合起来,出现了一个较秦汉经济文化更为发达,国势更为强盛的局面。尽管隋朝的时间很短,但它为后世繁盛的唐朝奠定了基础。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服装最绚烂的篇章。唐朝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一方面,唐代服装继承了历代冠服制度;另一方面,唐代服饰对外开放,包容、吸收外来文化,尤其吸取胡服特点,兼容并蓄,广采博收,大放异彩,为后世的衣冠服饰开启了新的道路。隋唐男子普遍穿着圆领袍衫,女服更是中国服装史上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异彩纷繁,令人目不暇接。上懦下裙仍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此外还有披帛、半臂等服饰。

二、教学重点:隋唐五代时期的服饰制度

教学难点:隋唐五代时期的典型服饰及形象

三、授课时数:理论2学时;实践实验0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背景与服饰制度 第二节典型服饰及形象 第三节服饰品

第四章 宋代服饰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式糯裙,整体线条流畅,飘逸秀美。明代的巾帽品种繁多,挺拔有型,发式头饰名目不一,把女子衬托得分外娇烧。官服上的补子,用不同的动物图案区别不同的官阶,是历代服饰中最有文化意义的一种新的创造。

二、教学重点:明代的服饰制度

教学难点:明代的典型服饰与形象

三、授课时数:理论2学时;实践实验0学时

四、教学内容:

1、社会背景与服饰制度

2、典型服饰及形象

第七章 清代服饰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清代的服饰制度和一些典型的服装形制。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在服装形式上和汉人有很大区别。清建立政权以后,一方面强制推行满服,另一方面也吸收汉族服饰中的精华部分,在两者的相互影响下,华夏服饰呈现出另一种瑰丽的色彩。满族妇女主要穿着袍服,梳旗髻,穿高底旗鞋,这些服饰使她们看起来比任何一个朝代的妇女都要高大。汉族妇女沿袭明代服饰,但在服装装饰上要精细得多。清朝的服饰大量采用刺绣,刺绣的部位和手法各一,使服装更像一幅穿在人身上的流动画,奢华而艳丽。清朝男子的主要服饰有长袍、马褂、马甲、裤和靴等。最典型的服饰品就是马蹄袖,这种袖子紧而窄,可脱卸,方便合体,是男子服饰特征的最好概括。

二、教学重点:清代的服饰制度

教学难点:清代的典型服饰与形象

三、授课时数:理论2学时;实践实验0学时

四、教学内容:

1、社会背景与服饰制度

2、典型服饰及形象 2.3服饰品

第八章 辛亥革命后的近代和现代服饰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内容: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属于我国的近代时期,“五四”运动以后进入现代。在清政府统治末年,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军队改革等措施相继实行。尽管在封建专制的基础上,这些措施根本无法取得真正的效果,但是对于西方思想的传播却有着重要意义。中国的服装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在民族内部文化间的磨合中,渐渐形成了新的特点。到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历史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服装很好地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根据不同的历史背景,可将辛亥革命以后的近现代的服装形态大致分成20世纪10年代、20至30年代、30代末至40年代、50年代、60至

三、授课时数:理论1学时;实践实验0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古代埃及服饰 第二节 古代西亚服饰 第三节 古代欧洲服饰

第十章 中世纪服饰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内容:历史上一般把5世纪至巧世纪称为中世纪,并从时间上分为“拜占庭时期”、“罗马式时期”和“哥特式时期”。中世纪的服装文化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在服装上体现为遮盖体形和显露体形两种矛盾的现象。从不同时期服饰的形态可略知一二:拜占庭服饰由古罗马那种宽衣文化演变而来,经过罗马式时期,最终落脚到哥特式时期的窄衣文化。

二、教学重点:中世纪的典型服饰与形象

教学难点:哥特时期女装的主要特征

三、授课时数:理论1学时;实践实验0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 拜占庭时期服饰 第二节 罗马式时期服饰 第三节 哥特式时期服饰

第十一章 文艺复兴时期服饰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内容:文艺复兴开始于意大利,这一文化运动于巧世纪后半期扩及欧洲许多国家,16世纪达到高潮。随着禁欲主义的衰落,人文主义又复兴了,在服饰上体现为:男子服饰强调上体的宽大魁伟和下体的瘦劲,构成箱形造型;女子服饰强调细腰丰臀,形成倒扣的钟式造型,同时,出现了宽大的袒胸低领口,并不再羞羞答答用饰布遮住。这种两性服装截然不同的特征一直影响西方服饰近500年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文艺复兴时期的典型服饰

教学难点:西班牙风格时期的女装特点

三、授课时数:理论2学时;实践实验0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意大利风格时期服饰 第二节 德意志风格时期服饰 第三节 西班牙风格时期服饰

第一节 洛可可时期服饰 第二节 新古典主义时期服饰

第十四章 19世纪服饰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内容:19世纪,欧洲进人了全面发展的时期。从社会体制到经济状况,从生产方式到科学技术,以及价值观念,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科技发展、工业进步,使传统的手工业作坊式生产方式迅速被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所取代。“珍妮”纺机和蒸汽机在纺织行业的普遍应用,使服装用布的产量大大增加,服装业迅速发展。缝纫机的使用为服装的批量化生产提供可能。1858年,英国青年查尔斯·弗雷德里克·沃斯(Charles Frederick

Worth)在巴黎开设了以贵妇人为对象的高级时装店,从此在时装界树起一面引导流行的大旗。19世纪中叶,服装杂志在欧美已十分普遍,方便了人们对时装流行信息的了解。随着这一切的变化,人们的着衣观开始发生转变,过去那种以豪华多饰的宫廷风格为时尚的穿着追求,正悄悄让位于追求实用、自由和功能化的装束。

二、教学重点:19世纪男、女装风格的沿革

教学难点:19世纪末期社会的变化对服饰的影响

三、授课时数:理论2学时;实践实验0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 帝政时期服饰 第二节 浪漫主义时期服饰 第三节 新洛可可时期服饰 第四节 19世纪末期服饰

第十五章 20世纪服饰(上)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内容:20世纪服装史是研究现代西方服装发展和流行变化的重要资料来源,服装史学家常常以10年为分界线,来分段研究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服饰和形象。

20世纪初期的十多年常常被称为“美好的年代”,女性要求参与社会活动的呼声越来越高,从而导致一r服装设计的转折性革命,催生了现代的时装。1909年,著名的俄罗斯芭蕾舞团在巴黎的表演使东方风格服饰在法国风行起来,并很快地出现在欧洲女士们的流行服衣柜中一战后女性的社会经济地位得到改善,女性的服饰形象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女性们开始从身体形象和服饰装扮上否定自身的女性特征而向男性看齐,于是她们剪短发,并穿上忽略胸腰线的管子状服饰。这个时代在服装史上被称作“女男孩”时期。进入20世纪30年代,人们厌倦了模仿男孩子的女性服装的矫揉造作和缺乏女性风采,转而追求更加具有女性味道的时装,此时的欧美都出现了追求典雅、苗条时装的风潮。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女装男性化的倾向,使得战后的女性转而十分憧憬优雅的曲线之美,希望突出女性本身的特质。时装大师迪奥(Dior)适时地推出了一种全新的服装款式——“新风貌”。由迪奥所创造的“新风貌”,以其娇柔、优雅、高贵而性感的全新面貌,继续在20世纪50年代征服着所有女性。

第四节1980年至1989年服饰 第五节 1990年至1999年服饰

执笔人:胡庚申 潘翀

服装史教学大纲 篇2

1. 讲授法

讲授法是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述、讲解、讲演等形式, 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中外服装史》课程主要采用这种方法。在讲授法中主要有两种教学形式:

1.1 讲解的形式

这是一种以教师说明、解释为主来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形式。它能够把教学涉及的大量新信息、新内容较快地向较多的学生传输。不过, 这是一种单向的教学形式, 如果一次性上课时间过长, 学生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 在讲解的形式中适当地插入提问的形式可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1.2 提问的形式

这种形式是以教师提出较多适当的问题为主。在讲解时间稍长学生开始注意力不集中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 以此来加强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到隋唐五代的服装时, 如果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 可以提问:“皇帝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他们会立即振作精神答:“黄色。”再问:“皇帝穿黄色衣服起源于哪个朝代?”他们就不太清楚了, 有人说唐代, 有人说宋代, 还有人说明代, 还有人根本不知道。这时告诉学生:“等你们听完这堂课就知道了。”学生就又会集中精神注意听讲了。

1.3 讲授法的不足

我国的课堂教学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是讲授法。但是这种方法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和学习的被动, 不能使学生直接体验知识, 而且也不利于学生记忆知识, 对较长课时的课程尤其明显。所以, 讲授法必须和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做到取长补短, 让学习效果更好。

2. 利用现代教学媒体

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是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 通过教学设计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 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 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学习。它可弥补讲授法的不足, 大大地增强课程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2.1 利用多媒体投影图片

《中外服装史》如果使用普通黑板教学, 费时费力。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历史中服装的图片投影给学生, 那比用一大段话来描述效果好得多, 既节省时间又加深学生印象, 使学生通过视觉感受直接体验知识。

2.2 利用多媒体放映电影

结合电影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例如:在给学生讲解古埃及、古罗马的服装服饰时, 可以给学生放映电影《埃及艳后》片段, 这个片子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 还获最佳服装设计等奖项, 而且其中的服装全是以古埃及、古罗马时期为历史背景设计的。因多媒体的使用形成了声、光、形、色、动等情境, 具有良好的强化效果和整体效应, 有利于最佳教学效果的获得。这样上课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教会他们从电视、电影中获取知识。

3 自学指导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自学教材和参考资料, 以及进行实验并通过思考和研究而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一种方法。在课堂上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3.1 提问的方法

教师针对学生自学章节的重点、难点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观察学生有无未理解的部分, 如果有, 要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补充讲解。最后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由教师解答。以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并消化这一章节的内容。

3.2 小组实践法

把全班分成小组, 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 收集信息, 最后每组选出一人把各自的成果向全班介绍交流。这种方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还可以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例如:教师将班上学生分成十组, 并将二十世纪的服装这一章的内容分成十个时间段, 每个小组搜集、整理其中的一段。要求每组完成的内容有:历史背景、服装、饰品, 然后提供查阅资料的地方和网址, 提前三周布置任务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时间, 最后留出大约两节课让学生上讲台讲课, 在每个小组讲完之后教师要做适当地点评和补充。因为每个人都参与, 所以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都很高, 想看看自己的组和其他的组谁准备的资料更全、谁讲得更好。

课堂教学学生不仅要学知识, 还要学习学知识的方法, 学习做人, 学习合作。而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 还尝试自学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学习协作能力。而且通过讲授法传授给学生的内容他们很容易忘记, 而学生对自己查阅过的内容记忆特别深刻。这就弥补了讲授法不利于学生记忆知识的缺点。

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国外许多高校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其特点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 强调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个观点, 在每一章节结束要有相应的练习。并且使用多媒体放映现代服装设计师以某个历史时期的服装作为灵感来源的服装设计作品图片, 并对这些图片加以分析, 教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服装设计实践。

通过这些方法, 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并且以后不再死记硬背, 而是通过实践来记忆, 真正地做到将别人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中外服装史》教学是以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为目的的。因此, 《中外服装史》的教学方法不能只单一地运用一种方法, 因为不论用哪一种方法都会有它的不足之处。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就应该使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优势, 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摘要:《中外服装史》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运用讲授法传授给学生较多的知识信息, 但是讲授法也有很多不足。文中列举了讲授法的优缺点, 并对如何弥补讲授法的不足, 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中外服装史,教学方法,讲授法

参考文献

[1]郑信军, 张晓瑜, 张宝臣.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服装史教学大纲 篇3

关键词:服装设计 中外服装史 教学改革

服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广阔领域,服装设计师必须具备服装设计对象、服装设计内容和服装设计方法三个基本知识基础。学习中外服装史在形成和培养这三种基本知识素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艺术设计教育领域重实践轻理论,尤其在职业技术院校,常把艺术史论知识与应用技术对立起来,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强但创新思维潜力差,缺乏发展后劲。普通高校办学定位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时,正确处理艺术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技术的关系,重视艺术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教学改革尤为重要,本文以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外服装史”课程为切入点,探索教学改革的方法与途径。

一、引入学习动机理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中外服装史”课程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教师一边播放ppt图片或手绘示意图,一边讲解,说明服饰的特点、历史背景、在服装发展进程中的意义。在艺术设计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无法激起主动学习的兴趣,其重要原因是对该课程的实际用途不明确。我们曾经组织的问卷调查显示,部分学生认为服装史课程不如设计、打版、工艺课程实用,所以学不学无所谓。上设计课学会画效果图,能够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上打版课学会制版;上缝制工艺课学会做衣服,这种学习能够收到立竿见影成效,而服装史讲授的是古人的服饰,实际用处看不到摸不着,因此不愿多下功夫学习。

学习动机学原理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系统工程。其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学习兴趣、爱好或习惯等。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引导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因此,课程首先应该解决专业需要的问题。一是从专业知识结构出发,明确课程目的。二是从设计师工作特点入手,让学生了解服装设计师不仅会画效果图、能够制版变设计为实物,更重要的是有创新意识,能够敏锐地观察社会思潮,反映消费者的需求,创造出符合当代人审美要求的服装。要懂得,创新不仅是发明,还包括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服装设计师必须具有提取历史服饰设计元素的能力,认识服装发展规律,开拓创新视野,而学习中外服装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三是通过国内外大师借鉴历史服装的成功例子,说明学习“中外服装史”课程的重要性。最后以教师自身通过研究服装史给服饰创作带来的启发以及审美水平提高的事例,说明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实际效果,使学生了解学习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二、改革课堂教学形式,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Deci)和瑞恩(Ryan)指出:理解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是个体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胜任需要、归属需要和自主需要。学习动机的能量和性质,取决于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以往专业史论课课堂上只是教师单方面向学生进行传授,缺少学生主动学习的环节,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个体心理需要满足程度很低,很难使学生长时间保持精力集中。课堂教学形式的改变,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的地位发生变化,使其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课堂教学形式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教师提出看书提纲,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变课前准备为课堂自学,比过去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效果明显。由于艺术类学生课后实践作业多,很少有学生认真预习史论内容,通过这种形式,督促学生进行学习。第二,反馈自习效果。要求学生表述预习问题的答案,允许小组成员加以补充,以小组为单位记录教师对其进行评价的成绩,通过集体荣誉感激励学生认真自习,学有所得。第三,教师以点评的方式引入授课,抓重点、破难点,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由于教师重点教授的内容是学生自习过程中的疑难点问题,因此听课目的明确,注意力容易集中,教学效果较好。

要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引导部分提出的问题不能太简单,也不能要求太高。此外,教师要有较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准确把握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时间,利用有限的时间脉络清晰地进行授课,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他们专注、认真的学习习惯。

三、考核形式多样化,培养学生的良好学风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争取达到理想目标、力求超过别人并取得优势地位的愿望和动机。而工作学习中的孰优孰劣,只有通过评价才能进行判断。考试无疑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判断和区分的主要手段。但对“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来说,考试不应该是惟一的评价方法。在突出应用技术的教学中,过于强调考试,对擅长形象思维、更愿意动手实践的服装设计学生来讲,采用多种评价方法评定学习成绩更客观、更具可行性,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考风十分有益。笔者认为,适用的评价形式主要有四种:

1.课堂考勤

学习动机可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前者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后者又称外部动机作用,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例如,某些学生为了得到教师或父母的奖励而努力学习,他们从事学习活动的动机不在学习任务本身,而是在学习活动之外。由于史论课程直观效果不明显,学生的学习热情普遍不高,缺课请假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利用外部动机的作用如把课堂考勤作为学习成绩的一个部分,则能提高学生的到课率,增强他们学习该门课程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2.课堂考核

作为学生,都有实现某一目标的初始动机。如果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学习过程中能不断获得成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那么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得到强化,并能自觉维持这一学习行为的持久与落实。课堂教学中的一些课程内容以小组为单位,由学生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分组演讲,使学生从客体变为主体,教师由主讲变为主导。演讲结束后,由教师提出考核标准,师生共同对演讲内容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用表扬多于批评的形式对学习结果进行点评。整个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编辑、表达能力,又使每个成员在尽全力为集体的成功而努力的过程中形成集体荣誉感,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的兴趣。

3.作品展示

学习中外服装史,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借鉴历史服装元素进行设计的能力,把设计作品成绩计入学生的总成绩,并对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可以对学生形成强有力的学习诱因,使学生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跃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应用考核

长期以来,“中外服装史”课程的作业和借鉴设计练习都通过平面效果图表现,停留在概念的应用上。为了突出知识转化的训练,要求学习小组在设计系列作品中做出成衣进行展示,是考核改革的重要内容。应用考核成绩应占学生总成绩比例的50%,这对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学习的自觉性具有积极作用。

四、课程设置系统化,强调知识的应用性

“中外服装史”课程的教学经历了从抽象地记忆服装历史知识到提高学生借鉴能力的转变。从目前情况来看,不少学生在完成设计训练时没有实际应用的经验,无法将效果图做成实物,存在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的现象。要实现应用技术大学办学定位的转型,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如何按照这一要求进行改革呢?思路如下:

1.科学地设置课程

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时,“中外服装史”课程应在学生具备了设计表达能力、具有结构设计工艺基础的前提下与专题设计课程在同一学期开设,通常在大三下学期开课。

2.课程互联设计

专题设计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对面料的认识能力、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款式设计的创新能力、利用各种工具和技法绘制服装效果图及服装平面款式图的能力。学生通过运用面料语言将所设计的服装制作出来,通过直观的形象表达自己的创意,才能实现动脑、动手两种能力的同时提高,为此后结构设计和工艺设计以及“服饰设计”、“毕业设计”等课程的学习做好知识和能力的必要准备。此外,鉴于以往服装史借鉴设计训练中很多学生作品画得好看却无法做出成衣的情况,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与专题设计课程教师合作设计互联教学形式,也是值得尝试的改革思路。

3.课程成绩互认

在专题设计课程的项目中从历史服装中寻找灵感,以小组为单位,5人一组,每组一个系列,每人负责一款,做出的成衣的考核成绩既是专题设计的成绩,又计入“中外服装史”课程成绩中,使学生在学校就有艺术史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工作体验,为毕业设计打下基础。这样的课程设计与要求,—方面克服了史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专业课程之间孤立展开、学生因作业重复负担过重等缺陷,也使教师之间的交流增强,取长补短,形成教学的合力,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

《数学史》教学大纲 篇4

课程名称:数学史

英文名称:History of Mathematics 课程编码:0741122030

学时数:72 适用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数学史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必修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它自己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数学史就是研究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它主要讨论的是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和一般文化的联系。数学是非常古老而又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科学,其历史的足迹也就更漫长而艰辛。数学的每一阶段性成果都有着它的产生背景:为何提出,如何解决,如何进一步改进。这其中体现的思想方法或思维过程对数学专业的学生,甚至是对教师来说,无论是知识的丰富,还是其创造能力的发挥都是重要的。

讲授本课程要贯彻“夯实基础,拓宽视野,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育方针,依据“有用、有效、先进”的教改指导原则,对原教材要进行彻底清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同时深刻理解本课程与初等数学的内在联系以指导中学数学的教学。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线性代数、数学分析、微分方程、高等几何、概率统计等学科的基础课程。不学数学史,在很大程度上数学知识体系是不健全的。不了解数学史就不能全面的了解数学学科。数学科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的生命力正是在于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数学史是对数学各课程的高度综合与概括,是将数学各课程联系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的数学课程,是研究数学各课程的相互关系的课程,所以学习数学史对于学习数学其它课程能产生积极影响。

三、课程教学要求

数学史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历史上的数学成果和影响数学发展的各种因素,如“数学年代”;数学各分支内部发展规律;数学家列传;数学思想方法的历史考察;数学论文杂志和数学经典著作的述评。该课程要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了解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并指导当前的工作,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要充分发挥数学史的教育功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数学史的分期阶段,对数学的发展各时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了解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了解古希腊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要求学生基本掌握中国数学史的分期及各时期的主要数学家与成果,特别是西方数学传入后,中西数学合流产生的影响,较为详细地了解中国现代数学发展概要。基本掌握外国数学史的分期及各时期的主要成果;要详细了解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掌握代数学、分析学、几何学的主要发展历程以及在这些发展过程中近代哪些数学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了解数学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的关系。

四、建议使用的教材及参考书目

使用教材:朱家生,数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参考书目:

1、李文林,数学史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李文林,东西方数学史比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王青建,数学史简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王树禾,数学思想史[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5、斯科特(英),数学史,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五、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讲授本课程要贯彻“夯实基础,拓宽视野,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育方针,依据“有用、有效、先进”的教改指导原则,对原教材要进行彻底清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在教学方法上要彻底改革,做到:

(1)让学生系统掌握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

(2)启迪学生“数学”的思想,并培养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3)加强对知识重点与难点的讲解,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促使学生对重点及难点的牢固掌握;

(4)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指导与培养;(5)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训练。

绪论 数学史─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篇章(讲解2学时)

一、目的要求

教学要求:通过“绪论”的学习,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关于数学史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数学史分期的标准;熟悉关于中外国数学史具体的分期模式,了解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关系和数学史研究的概况;逐步学会运用数学史的资料、数学史的研究成果于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之中。

二、主要内容

1、学习数学史的目的和意义。

2、什么是数学——历史的理解。

3、关于数学史的分期。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数学史的分期; 难点:数学史与数学教育。

第1章 源自河谷的古老文明——数学的萌芽(讲解4学时)

一、目的要求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关于数概念的形成、数域的扩展的一般规律;掌握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数学产生的依据,及其在算术、代数、几何等不同学科中的重要成果,进位制的不同导致学科发展的不同倾向。

二、主要内容

1、数与形概念的产生

2、河谷文明与早期数学

3、古埃及的数学

4、古巴比伦的数学

5、古巴比伦的天文学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识数、记数、进位制;难点:正四棱台体积公式推导的猜测。

第2章 地中海的灿烂阳光——希腊的数学(讲解8学时)

一、目的要求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关于数学公理化方法产生、发展的重要历史进程和一般规律;了解古希腊不同的数学学派对数学产生的影响;了解阿基米德、欧几里得和阿波罗尼奥斯的主要数学贡献,了解《几何原本》的内容、结构及其特色,明确《几何原本》诞生的重大意义。了解关于数的科学(即数论)的发展历程,了解丢番图方程的特色,学会运用于教学之中。

二、主要内容

1、论证数学的发端

2、泰勒斯与毕达哥拉斯

3、雅典时期的希腊数学

4、欧几里得与《几何原本》

5、阿基米德的数学成就

6、阿波罗尼奥斯与圆锥曲线论

7、亚历山大后期和希腊数学的衰落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公理化方法,毕达哥拉斯学派,《几何原本》;难点: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对数学的深刻影响

第3章 来自东方的继承者与传播者 ——印度与阿拉伯的数学(讲解6学时)

一、目的要求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关于印度和阿拉伯数学的特色,及其在现代数学中的重要影响;初步了解阿拉伯在保存和传播希腊、印度甚至中国的文化,最终为近代欧洲的文艺复兴准备学术前提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主要内容

1、印度的数学

2、古代《绳法经》

3、“巴克沙利手稿”与零号

4、“悉檀多”时期的印度数学

5、印度的位值制记数和三角学

6、阿拉伯的数学

7、花拉子米的数学贡献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花拉子米对代数学的贡献,阿拉伯数学的传承作用;难点:“悉檀多”时期的印度数学。

第4章 源远流长、成就卓著的中国古代数学(讲解10学时)

一、目的要求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关于中国传统数学的特色,及其在现代数学中的重要影响;初步学会翻译中国古代数学文献,要求准确地用现代数学的术语、符号表示古代典型的算法模型,并能分析其天元术原理;加强弘扬中华古代文明的意识。

二、主要内容

1、《周髀算经》与《九章算术》

2、古代背景

3、《周髀算经》

4、《九章算术》

5、从刘徽到祖冲之

6、刘徽的数学成就

7、祖冲之与祖暅

8、《算经十书》

9、宋元时期数学的兴盛

10、从“贾宪三角”到“正负开方”术

11、中国剩余定理

12、内插法与垛积术

13、“天元术”与“四元术”

14、明清时期中国数学的衰落与复苏

15、中国传统数学的特点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刘徽、祖冲之等中国古代数学家的突出贡献,中国古算技法;难点:古算法的注释。

第5章 希望的曙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数学(讲解6学时)

一、目的要求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关于代数学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熟悉用几何学解释代数学法则的方法、原理及其历史由来;代数的独立对数学发展的影响。

二、主要内容

1、中世纪的欧洲数学

2、向近代数学的过渡

3、透视理论的创立与三角学的独立

4、三、四次方程的解法

5、韦达与符号代数

6、对数的发明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代数学的发展;难点:对数原理。

第6章 数学转折点——解析几何的产生(讲解4学时)

一、目的要求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关于解析几何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变量数学产生在数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熟悉笛卡儿、费马等数学家的重要工作,能从中悟出人生的哲理,并运用于今后的教学之中。

二、主要内容

1、解析几何学产生的背景

2、笛卡儿与他的《几何学》

3、费马与他的解析几何

4、解析几何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解析几何产生的重大意义;难点:笛卡尔和费马创立解析几何的理念。

第7章 巨人的杰作——微积分的创立(讲解6学时)

一、目的要求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关于微积分学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一般规律;熟悉牛顿和莱布尼兹不同的推导过程,以及相关数学家的重要工作;了解分析学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二、主要内容

1、微积分产生的背景

2、先驱们的探索

3、牛顿的《原理》与微积分

4、莱布尼茨的微积分

5、莱布尼茨微积分的发表

6、牛顿与莱布尼茨优先权之争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牛顿和莱布尼兹的突出贡献,穷竭法、不可分量、微积分方法;难点:牛顿和莱布尼兹的分析推导。

第8章 赌徒的难题——概率论的产生与发展(讲解4学时)

一、目的要求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关于概率论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熟悉古典概型的成因,并能分析其中的利弊;知道概率论的公理化过程;了解统计学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加强在基础教育中进行概率统计教学的观念。

二、主要内容

1、赌徒的难题

2、来自保险业的推动

3、概率论的进一步发展

4、概率论的应用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概率论的产生,帕斯卡的贡献;难点:概率论的公理化。

第9章 分析时代——微积分的进一步发展(讲解6学时)

一、目的要求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熟悉分析基础严密化的历史进程,微积分的进一步发展刺激和推动了许多数学分支的产生,从而形成了“分析”这样一个在观念和方法上都具有鲜明特点的数学领域。了解随着分析学的严格化及扩展所产生的新分支——复分析、解析数论和数学物理方程的建立。

二、主要内容

1、来自物理学的问题——微分方程

2、欧拉对分析基础严密化的重要作用

2、伯努利兄弟的变分法

3、柯西与分析基础

4、魏尔斯特拉斯对分析的算术化的贡献

5、微积分的应用与新分支的形成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欧拉和柯西等数学家的贡献,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和变分法的产生背景;难点:变分法和摄动理论。

第10章 痛苦的分娩——几何学的革命(讲解4学时)

一、目的要求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必须掌握非欧几何学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熟悉用射影几何学中如何剔除“度量”观念的方法、原理及其历史由来;熟悉关于几何学统一的发展历程和几何学的分类。

二、主要内容

1、欧几里得平行公设

2、高斯、波尔约和罗巴切夫斯基的突破性工作

2、非欧几何的诞生

3、非欧几何的发展与确认

4、黎曼对非欧几何的贡献

5、几何学的统一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非欧几何产生的数学文化背景,罗巴切夫斯基突出贡献;难点:非欧几何的模型。

第11章 年轻人的事业——代数学的解放(讲解6学时)

一、目的要求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关于代数方程的可解性;了解关于群论和环论的发展历程;知道四元数产生的数学背景,了解伽罗瓦的故事和哈密顿的事迹,能从中悟出人生的哲理。

二、主要内容

1、代数方程的可解性

2、阿贝尔的重要贡献

3、伽罗瓦与群的发现

4、代数结构的思想

5、从哈密顿的四元数到超复数

6、格拉斯曼等人的“扩张”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群论、四元数产生的数学文化背景;难点:“四元数”的推广。

第12章 春日盛开的紫罗兰——现代数学选论(讲解8学时)

一、目的要求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在20世纪现代数学的发展表现出的主要特征是更高的抽象性、更强的统一性和更深入的基础探讨。知道科学知识的增长是非线性的过程。熟悉泛函分析、抽象代数和拓扑学产生的背景,了解运筹学、控制论、密码学和模糊数学等学科产生的过程与应用领域,掌握现代数学发展的特点。

二、主要内容

1、泛函分析的诞生

2、抽象代数的确立

3、拓扑学的起源与发展

4、集合论悖论

5、三大学派

6、数理逻辑的发展

7、应用数学的崛起

8、计算机与计算数学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泛函分析、抽象代数和拓扑学产生的背景和运筹学、控制论、密码学和模糊数学的应运领域;难点:基础理论。

六、教学要求

1、习题与作业

每章课后可列出一些论题,学生可自查资料以撰写小论文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教师视情况可给予内容(选题)提示或提供参考文献。

2、教学方法建议

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并进行问题研究,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参考文献。课时的分配可适当加以调整,可选讲其中的内容而将其它部分列为阅读内容。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讲述方法、原理产生的背景,解决的过程及更新的全过程以激发、培养学生更进一步的创新能力与探索勇气。可采用讨论的形式,讲述过程中可将中外数学史同步讲述,但中国数学史和外国数学史不便统一分期,且分期的不同意见很多,建议按数学史发展的主流分期,每章基本上是一个分期,但叙述上可有交叉。教学内容是通史型而不是专题型或分科讲述型,学生能在不多的时间内对古今中外数学发展的情况有比较系统而概括的了解。虽然将内容体系分成中外两部分,要重视中外数学的交流,注意外国数学史对中国数学的影响,激发民族自豪感,了解优势与弱点,认识过去,思考未来。要明确指出数学是起源于人类生产实践的需要,注意了解各种时期社会根源,哲学思想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产生发展的关系。可适当引进神话与传说,但要突出神话传说对数学发展的本质联系,而不是单纯的追求趣味性。

西方史学史教学大纲 篇5

西方史学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西方史学史》是历史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西方史学的发展脉络,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西方史学在古典时期、中世纪、近代、现代的发展情况,对史学名家和名著予以介绍。

(四)教学时数

36课时。

(五)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并适当地向学生推荐学术名著。

二、本文

第一章 古典史学(1)

教学要点:

神话与史诗;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修辞学派。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内容:古希腊史学。

第一节、城邦及希腊历史学发展的早期阶段

城邦及其文明;希腊历史学发展的早期阶段;神话与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工作与时日》;爱奥尼亚。第二节、西方史学的创立 希罗多德;《历史》(《希腊波斯战争史》);希罗多德的史观。第三节、政治史:一种传统史学范型的确立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朴素唯物主义历史观;该史学传统的影响。第四节、公元前4世纪至前3世纪时的史学 色诺芬;《长征记》;《希腊史》;《师门回忆录》;《苏格拉底的辩护》;《拉西第梦的政制》;《阿格西劳传》;《居鲁士的教育》;《经济论》;《雅典的收入》;修辞学派。考核要点:神话与史诗;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修辞学派。

第二章 古典史学(2)

教学要点: 撒路斯提乌斯;恺撒;李维;塔西陀;波里比阿;普鲁塔克;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内容:古罗马史学。第一节、从模仿到奠立

从城邦到帝国;罗马文化的特点;费边·匹克托及《罗马史》;老伽图及《罗马历史源流》;撒路斯提乌斯及《喀提林阴谋》和《朱古达战争》;恺撒及《高卢战记》和《内战记》。第二节、李维与塔西陀 李维;《建城以来史》;塔西陀;《演说家对话录》;《日耳曼尼亚志》;《阿古利可拉传》;《历史》;《编年史》。第三节、光辉的延伸

波里比阿;普鲁塔克及《希腊罗马名人传》;阿里安及《亚历山大远征记》;阿庇安及《罗马史》。

第四节、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

求真探索精神;人文主义观念;宽宏的历史眼光;注重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重视史著的文字表述与史家的自身修养。

考核要点:撒路斯提乌斯;恺撒;李维;塔西陀;波里比阿;普鲁塔克;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

第三章 中世纪史学

教学要点:

奥古斯丁;格雷戈里;艾因哈德;编年史与年代纪;比德;鄂图;《马可·波罗游记》;普洛科匹厄斯;中世纪史学的历史地位。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内容:中世纪史学。第一节、早期教会史学的兴起 “黑暗时代”;教会史学的兴起;奥古斯丁;《上帝之城》。第二节、欧洲各国史学

法国史学:格雷戈里及《法兰克人史》;艾因哈德及《查理大帝传》;编年史与年代纪;基伯特。英国史学:比德及《英吉利教会史》;安瑟伦。德国史学:威都坎;提特马;兰伯;鄂图及《编年史》。意大利史学:城市史学;《马可·波罗游记》。第三节、拜占庭史学与中世纪史学的历史地位

拜占庭史学:普洛科匹厄斯及《查士丁尼皇帝征战史》和《秘史》。中世纪史学的历史地位。考核要点:奥古斯丁;格雷戈里;艾因哈德;编年史与年代纪;比德;鄂图;《马可·波罗游记》;普洛科匹厄斯;中世纪史学的历史地位。

第四章近代史学(1)

教学要点:

布鲁尼;瓦拉;马基雅维里;让·波丹及《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佛拉西阿斯等编《马格德堡世纪》;巴洛尼阿斯等编《教会编年史》;托马斯·莫尔;弗朗西斯·培根;博学时代:玻兰达斯派;圣摩尔派。教学时数: 4课时。教学内容:14到18世纪的史学。第一节、意大利史学

近代早期;布鲁尼;瓦拉;瓦萨里;维兰尼;马基雅维里;圭恰迪尼。第二节、法国史学和德国史学 法国史学:科曼及《回忆录》;让·波丹及《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德国史学:佛拉西阿斯等编《马格德堡世纪》;巴洛尼阿斯等编《教会编年史》。第三节、英国、尼德兰诸国的史学及博学时代

英国史学:托马斯·莫尔;弗朗西斯·培根。尼德兰等国史学。博学时代:玻兰达斯派;圣摩尔派。

考核要点:布鲁尼;瓦拉;马基雅维里;让·波丹及《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佛拉西阿斯等编《马格德堡世纪》;巴洛尼阿斯等编《教会编年史》;托马斯·莫尔;弗朗西斯·培根;博学时代:玻兰达斯派;圣摩尔派。

第五章近代史学(2)

教学要点:

孟德斯鸠;伏尔泰;吉本;哥丁根学派;维柯;孔多塞;康德;赫尔德。教学时数: 5课时。

教学内容:18世纪史学。第一节、法国史学

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与“百科全书派”。第二节、英国史学和德国史学

英国史学:休谟;罗伯逊;吉本及《罗马帝国衰亡史》。德国史学:莫泽尔;哥丁根学派。第三节、历史哲学的发展

理性主义史学;历史哲学的发展:维柯及《新科学》;孔多塞及《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康德及《一个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赫尔德及《人类历史哲学观念》 考核要点:孟德斯鸠;伏尔泰;吉本;哥丁根学派;维柯;孔多塞;康德;赫尔德。

第六章近代史学(3)

教学要点:

兰克;蒙森;鲁士政治史学派;基佐;米涅;梯也尔;托克维尔;辉格派与托利派历史学家;卡莱尔;格罗特;班克罗夫特;希尔德烈斯;特纳。教学时数: 5课时。

教学内容:西方19世纪史学国别篇。第一节、德国史学

柏林大学;兰克;蒙森;洪堡;《德意志史料集成》;鲁士政治史学派。第二节、法国史学、英国史学和美国史学

法国史学:浪漫主义历史学家;基佐;米涅;梯也尔;托克维尔。英国史学:辉格派与托利派历史学家;卡莱尔;牛津学派;格罗特 美国史学:班克罗夫特;希尔德烈斯;特纳。

考核要点:兰克;蒙森;鲁士政治史学派;基佐;米涅;梯也尔;托克维尔;辉格派与托利派历史学家;卡莱尔;格罗特;班克罗夫特;希尔德烈斯;特纳。

第七章近代史学(4)

教学要点:

浪漫主义史学;客观主义史学;实证主义史学;历史主义史学;西方学者对古代东方文明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史学。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内容:19世纪史学。

第一节、浪漫主义史学和客观主义史学

浪漫主义史学:普遍特征;思想内涵;浪漫主义史学家及其影响。客观主义史学:兰克;发展及影响。第二节、实证主义史学

实证主义思想的起源;史学的仿效及其成果;实证主义史学的困境。第三节、历史主义史学及西方学者对古代东方文明的研究

历史主义史学:历史主义的起源与特征;德国历史主义史学;历史主义史学的普遍性。西方学者对古代东方文明的研究:埃及学与亚述学;宗教与宗教学;汉学。第四节、马克思主义史学 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考核要点:漫主义史学;客观主义史学;实证主义史学;历史主义史学;西方学者对古代东方文明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史学。

第八章 现代史学(1)

教学要点:

美国新史学;年鉴学派的崛起;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学说;斯宾格勒与文化形态学派;历史主义传统的终结;意大利史学。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内容:20世纪前期的史学。第一节、史学新变革 世纪初的争论;“特洛伊木马”;美国新史学。第二节、美国史学和法国史学

美国史学:史学新潮流;实用、多元与国际化。法国史学:年鉴学派的崛起;在主流之外。第三节、英国史学

学派纷争;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学说。第四节、德国、意大利等国史学

德国史学:传统的坚韧与延续;斯宾格勒与文化形态学派;历史主义传统的终结。意大利史学;比利时史学;荷兰史学。

考核要点:美国新史学;年鉴学派的崛起;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学说;斯宾格勒与文化形态学派;历史主义传统的终结;意大利史学。

第九章 现代史学(2)

教学要点:

战后西方史学的重新定向;年鉴学派的演进;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崛起;社会科学新史学 4 派;历史学的新领域和新方法;世界史重构的新潮流;历史哲学发展的新走向。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二战后的西方史学。

第一节、战后西方史学的重新定向、年鉴学派的演进 战后西方史学的重新定向;年鉴学派的演进。第二节、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崛起

从对抗到对话;英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法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第三节、社会科学新史学派

史学的社会科学化;新经济史学;新政治史学;新社会史学。历史学的新领域和新方法

比较史学;计量史学;心理史学;口述史学;影视史学。第五节、世界史重构的新潮流、历史哲学发展的新走向 “全球史观”;《当代史导论》;世界体系史的创新;从思辨走向批判;分析的历史哲学;存在主义历史哲学;结构主义历史哲学;叙述主义历史哲学。

考核要点:战后西方史学的重新定向;年鉴学派的演进;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崛起;社会科学新史学派;历史学的新领域和新方法;世界史重构的新潮流;历史哲学发展的新走向。

第十章 现代史学(3)

教学要点: “叙事史复兴”;微观史;新文化史。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内容:当代西方史学。第一节、新史学的新变化 “叙事史复兴”;人类学。

第二节、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新发展、后现代主义与西方史学、20世纪的中外史学交流 70年代以来的新发展:微观史;新文化史。后现代主义与西方史学;20世纪的中外史学交流。

考核要点:“叙事史复兴”;微观史;新文化史。

三、参考书目

1、张广智主著:《西方史学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郭小凌编著:《西方史学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3、J.W.汤普森著,谢德风译,李活校:《历史著作史》(上卷全两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服装史教学大纲 篇6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MEE011191 中文名称:工业设计史

英文名称:History of Industrial Design 课程类别:选修课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

开课学期:2010-2011第2学期 总学时:24学时 总学分:1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讲授世界工业发展的线索、概貌、各个时期主要流派、组织、代表人物以及代表作品,从而归纳历史经验和教训,提出今后设计工作需注意的若干问题。

使学生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借鉴历史经验、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对于启发学生的观察、分析、创造能力和研究国内工业设计基本动向和独立思考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参考书:1.《世界工业设计史略》,王受之编著,上海美术出版社

2. 《工业设计史》,何人可编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二、课程教学目标:

让学生初步了解工业设计,三、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

1.绪论(6学时)

(1)工业革命前的设计(萌芽阶段和手工艺设计阶段)1750——1914年的工业设计(2)18世纪的设计与商业

(3)机械化与设计(英国的纺织工业。美国的制造体系与设计。美国早期的汽车设(4)设计改革(芝加哥学派。新艺术运动。德意志制造联盟。麦金托什与维也纳分离 派)

2.1915——1939年的工业设计(8学时)

(1)工业技术与设计(美国的工业与设计,欧洲的工业与设计。新材料与现代设计,技术与设计,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手工艺与设计)

(2)艺术变革与现代设计(美术革命、风格派、构成派与俄罗斯先锋艺术、现代主义、包豪斯、机器美学)

(3)本世纪20——30年代的流行风格(艺术装饰风格。流线型风格)

(4)职业工业设计师的出现(美国工业设计的职业化、欧洲的工业设计师)3.1940年至当代的工业设计(10学时)

(1)战后重建与设计(现代主义的发展、美国的商业设计、意大利的风格与设计、联邦德国的技术与分析、日本的传统文化与高技术、台湾及南朝鲜的工业设计、公司识别计划、人机工程学的发展、新技术及新材料与设计)

(2)走向多元化(理性主义与“无名性”的设计、新现代主义与高技术风格、波谱风格、后现代主义)

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

五、作业

六、考核方式

论文与简单设计图

七、成绩评定

1.论文一篇(2000——3000字)。(80%)2.1张手绘图(各历史时期代表作品选作)(20%)。

八、执行大纲时应注意的问题

根据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会对进度做适当的调整。

服装史教学大纲 篇7

“汉语史”是研究汉语发展演变历史的一个学科, 是关于汉语发展内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大致可以包括汉语语音史、汉语词汇史、汉语语法史等内容, 通过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发展演变, 我们研究现代汉语是怎样形成的。“汉语史”是中文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是在学生学习了《古代汉语》、《音韵学》、《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课程以后开设的延伸课, 目的是使学生在语音、词汇、语法发展演变方面得到“史”的认识, 建立“史”的观念, 通过语言的历史演变探索语言发展规律, 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汉语打下基础。当前, 各个高校在开设《汉语史》的问题上, 方式不尽一致, 有的高校在本科阶段开设, 有的在研究生阶段开设。相对说来, 由于本科生积累的语料相对有限, 所以他们学习《汉语史》困难很大, 研究生阶段开设该课程比较适宜。本文拟探讨“汉语史”中“汉语语音史”的教学方案, 以就教于大家。

二、汉语语音史的教学方案

1.当前使用的主要教材及其缺陷。目前, 各高校开设汉语史课程主要采用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 (迄今为止已经发行13万余册) 作为教材, 还有向熹先生的《简明汉语史》, 可以作为参考。《汉语史稿》在《语音的发展》部分以中古音为立足点, 上推上古语音, 下探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音, 将现代汉语每一个声母和韵母的来源、演变通过丰富的语料展示出来, 勾勒出汉语语音演变的历史线索, 有助于我们认识汉语语音的发展和现代汉语音系的形成, 但是该教材也存在一些前后矛盾、条理性不强的现象。如:在讲解中古音的时候, 以“考古派”的原则和观点, 将《广韵》归纳为61个韵部、91个韵母 (实为92个, 见《汉语史稿》中华书局2004年版P63-65) , 而在讲上古音的时候, 却以“审音派”的观点将上古韵部分为29部 (后在其专著《汉语语音史》中修定为30部) 、152个韵母 (见《汉语史稿》P73-79, 93-120) 。“审音派”和“考古派”的分歧主要在于“入声”分立不分立, 在一个作者的一本书中, 也没有得到统一。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好处理, 学生难以掌握。另外, 《汉语史稿》将汉语语音发展史分为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 在分析每个时期的语音系统时, 都按照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分别讲述, 尽管这样安排符合语音实际, 但是不太适应教学要求, 内容繁杂, 条理性不强。

2.本人对教学内容的处理。针对王力先生教材内容前后矛盾, 我们将分析上古音部分的“审音派”的原则和观点贯穿始终。“审音派”根据韵尾的情况将韵部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并且三类互相配合 (即王力先生在上古韵部韵母所谓的十一类, 其中每一类的主要元音相同, 只有韵尾不同) 。在讲解中古音的时候, 我们也将中古韵部分为阴、阳、入三类, 这样中古韵部按照“主要元音相同、韵尾相同”的原则就可以分为95部, 韵母根据“介音、主要元音、韵尾”三者的不同就有142个, 而不是王力先生的阴声韵和阳声韵两类 (入声韵部和韵母仍然存在, 只是归入了阴声韵) , 这样与上古音就可以对应起来, 消除学生在理解时的分歧。为了增强教学内容讲解的条理性, 本人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 总结出“四个时期、三条线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案, 将汉语语音史的教学内容条理化, 即“上古、中古、近代、现代”与“声母、韵部 (韵母) 、声调”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以三条线索为主线, 结合四个时期, 也就是将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一、中古声母系统, 上古声母系统, 近代汉语声母系统, 现代汉语声母系统;二、上古韵部和韵母, 中古韵部和韵母, 近代汉语韵部和韵母, 现代汉语韵部和韵母;三、中古声调、上古声调、近代现代汉语声调 (1) 。

3.汉语史必须要有大量的语料支撑, 要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来探索语言发展演变的规律, 因而是一门难度很大的课程。《汉语史稿》列举了很多语言材料, 如各地方言、各种古文献的材料, 甚至还有一些汉语与外语的对音材料, 但是学生不太熟悉。语言材料的列举原本是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现象, 说明语言发展规律, 由于学生对语料不熟, 有时候这些语料也成了教学的负担, 在课堂上还需要讲解语料本身, 冲淡了主要内容的讲解。针对这个问题, 我们尽量列举能够反映语音发展演变的、学生又比较熟悉的语言材料, 这样就降低了课程的难度, 也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 有助于学生掌握该课程的知识。

4.汉语语音史涉及音韵学的很多内容, 音韵学向来被称为“绝学”, 概念众多,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人言言殊, 矛盾重重, 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障碍。在教学中, 我们需要对音韵学和语音的一些概念和术语进行界定, 准确把握术语的实质, 抛弃一些神秘化的论述, 还原其本来面目, 把音韵学的一些术语讲解清楚了, 可以说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学生就基本能够掌握了, 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关键。

三、结语

“汉语史”的研究和作为教学内容时间相对短暂, 该课程是王力先生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立的, 建设时间短, 只有五十来年的时间, 虽然当前研究者众多, 但是每个研究者都只在某个比较狭窄的领域做深入的研究 (目前汉语史专著只有两部:王力《汉语史稿》、向熹《简明汉语史》) , 缺少像王力先生那样的全面研究, 因而课程体系不完备, 如《汉语史》没有“甲骨文”语言研究 (向熹《简明汉语史》有所补充, 但也有一些缺陷) , 没有汉语修辞史的阐述。“汉语史”学术研究还应该加强。“汉语史”是中文学科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汉语语音史的学习, 可以帮助学生理性的理解自己的方言, 寻找自己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的对应关系, 有利于进一步学好普通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古书中的语音现象, 特别是古书中的特殊读音, 便于更好地学习和研究古代文献;汉语语音史的内容对于我们理解文字现象也有极大的帮助, 如形声字的声符问题、假借字问题以及一些训诂问题等等, 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该课程的研究, 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

摘要:“汉语史”是中文学科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其中汉语语音史是教学难点。通过调整教材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条理性、降低难度增强趣味性, 可以全面提高汉语史教学的质量, 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汉语打下基础。

关键词:汉语史,汉语语音史,教学内容,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蒋冀骋, 刘晓南.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材改革研究的调查报告[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6, (4) .

[2]柳士镇.古代汉语教学与教材琐谈[J].中国大学教学, 2003, (11) .

化学史与化学教学 篇8

摘 要:化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在化学的教学中引入化学历史的介绍,可以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将化学历史引入化学教学,主要的积极的作用有:1、掌握化学历史发展的脉络,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观;2、技术革新带来化学发展,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方法;3、化学科学成果的获得是精神和意志转化,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

关键词:化学史,化学教学,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05-0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化学作为新世纪的中心学科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化学教学传递给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实验技术。无论是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实验技术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每个技术和方法都有其形成的历史,发展的过程。如果将化学的历史引入到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进一步加强创新思维和技能训练,极大地激励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热情。将化学历史引入化学教学中,主要的积极的作用有:1、掌握化学历史发展的脉络,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观;2、技术革新带来化学发展,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方法;3、化学科学成果的获得是精神和意志转化,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

一、掌握化学历史发展的脉络,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观

任何事物都有其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化学也同样有其发展历史轨迹。它就像一个地图,每个思想的提出,每个技术的发明,就像地图上标示着每个站点。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引入化学历史的教学,就能够是学生在这个化学的国度中游弋而不会迷失方向,可以掌握化学历史发展的脉络,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观。

例如原子结构模型经历了五个时期:1、道尔顿实心球模型;2、汤姆生枣糕模型;3、卢瑟福行星模型;4、玻尔量子化轨道;5、现代电子云模型。

第一个阶段是道尔顿实心球模型。它系统地总结了模糊原子论和基本微粒说。1803年道尔顿开创性地提出了实心小球原子模型,从而原子理论成为一套系统的,并完整的理论。第二个阶段是汤姆生枣糕模型。汤姆生利用电场和磁场的叠加证明了原子中电子的存在,并测定了电子的核质比。他提出原子是一个带正电荷的球,电子镶嵌在里面,原子好似一块“葡萄干布丁”。第三个阶段是卢瑟福行星模型。卢瑟福是汤姆生的学生,存在一脉相承的关系。卢瑟福通过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发现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行星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带负电的电子在核空间进行绕核运动。第四个阶段是玻尔量子化轨道模型。在氢原子光谱分离谱线的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再行星模型修正的玻尔模型。电子不是随意占据在原子核的周围,而是在固定的层面上运动,当电子从一个层面跃迁到另一个层面时,原子便吸收或释放能量,吸收或释放能量就形成了光谱。量子论的发展过程中,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的著名的测不准原理才是原子的结构模型到了第五个阶段现代电子云模型。

通过原子结构模型不断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其中的发展的脉络,这是一套整体且全面的知识,而非支离破碎的知识点。

二、技术革新带来化学发展,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古语告诉我们方法重要性。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方法的传授显的尤为重要。牛顿提出来万有引力,但是由于引力常数无法测定,所以万有引力公式的不到证明和应用。但是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天平创造性的解决了这个难题。他将两个质量相同的铅球分别放在扭秤的两端,扭秤中间用一根韧性很好的钢丝系在支架上,钢丝上装有镜片。用准直的细光束照射镜片,标记下此时细光束反射所在的点。用两个质量相同的铅球同时分别吸引扭秤上的两个铅球,在万有引力作用下,扭秤微微偏转,细光束的反射点却移动了较大的距离,从而成功地测出了引力常量的数值,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许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将不易观察的微小变化量,转化为容易观察的显著变化量,再根据显著变化量与微小量的关系算出微小的变化量。

三、化学科学成果的获得是精神和意志转化,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

科学无捷径,任何一项科研成果的获得和知识的获取都需要千百次的尝试和努力,居里夫人的故事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受贝克勒尔发现不明射线的启发,居里夫人在一间闭塞、潮湿的贮藏室中开始了化学实验。繁重而又艰巨的普查后,她发现了钍的化合物也能发出射线。对此她提出了放射性物质的概念。

她的调查很快从盐和氧化物扩展到一切矿物。在研究了大量的材料后,居里夫人发现一种可能存在于铀沥青矿中的未知元素。然而她所不知的是,这种新元素在矿石中的含量只不过百万分之一。她和丈夫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分析矿石。经过不懈的努力,1898年7月,他们从矿石中发现了新元素钋。借此让学生坚定他们的意志去努力探索化学知识。

结论:化学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而化学史的学习则给学生带来智慧。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化学史教育,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匡华.《化学通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 杨承印.《化学的历程》.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2000

[3] 苏 芳.无机化学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兴趣培养.大学化学,2008,23(3):18.

[4] 吴季怀、吴志坚.无机化学教学中若干问题探讨.化学教育,2008,29(6):37.

[5] 郭保章、董德伟.《化学史简明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6] 亨利·M·莱斯特著.《化学的历史背景》.商务印书馆,1982.

[7] 赵匡华.《化学通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8] 吴俊明、杨承印.化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银河镇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档案局2009上半年效能提升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