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方言(共8篇)
教案设计
小学品德与社会《家乡的方言》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体味家乡人对方言的情感,明确方言与家乡人生活的关系。
2、通过将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了解说方言的利与弊,正确认识方言,学会正确应用普通话。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进行各地方言的了解调查活动,收集相关的方言资料。2.学生收集家乡方言土语词汇,记录下来,课堂进行讨论。3.家乡地方戏曲或方言节目录音录像的资料。
4.ppt,《我爱我家》、《猫和老鼠》陕西方言版等音像资料。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活动,了解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2.了解说方言的利与弊,正确应用普通话。
3.感悟家乡的民风民情,增强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动画激趣:同学们,你们看过《猫和老鼠》这部动画片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欣赏《猫和老鼠》的精彩片段,看看今天老师播放的动画片有什么特点?
2、引出课题:这部动画片用我们的家乡话进行了配音。是啊,“美 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乡音最美,乡音最亲,乡音是故乡印在家乡人身上的烙印。那么说到家乡,家乡的语言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的家乡,有着不同的地方语言,人们把这种地方语言就叫做“方言”。
板书课题6.《家乡的方言》
二、说家乡方言,感受方言特点,体会方言利弊。
1、谈话交流:同学们,大家会说家乡的方言吗?是否喜欢说家乡的方言呢? 今天我们男女生就开展一个比赛!
第一关“说”:模拟生活中的方言对话
师:刚才在大家讲话中,听着、说着家乡话我们倍感亲切!我国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一首《回乡偶书》中其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一诗句道出了每个人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一股浓浓的乡土情,尤其是那些身在他乡的人,听到家乡话,更会感到格外的亲切与温暖。
第二关“听”:我说你来猜
出示视频《我爱我家》,摘录其中资料填写课本29页家乡方言与普通话对比表
第三关“写”:比一比,谁写的方言土语词汇量最多
2、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方言?简单介绍《猫和老鼠》河南、四川、广东、山东、天津方言版。
出示PPT《方言知识知多少》
3、小结:同学们,通过说方言、听方言、写方言,你们有什么感受啊?
是啊,在同乡中讲方言亲切顺口,并且不同方言都有各自的魅力,说方言,既能传递浓浓乡情,又能丰富祖国的语言文化。板书:讲方言 亲切 传递浓浓乡情 但是,与普通话进行对比,哪个更好呢?
三、了解方言交流的障碍,体会讲普通话的重要性。
1、课件展示笑话,进行过渡:
老师讲笑话:一个山东人到北京去出差,他来到一家饭店,打算吃葱拌酱。于是就对服务员说:“服务员,麻烦给我扒(剥)根葱!” 服务员听后,很纳闷,但她还是去做了。过了很久,她才走出来,她把手上的托盘向桌上一放,甜甜地说:“先生,您要的八根葱来了。”当时这位山东人气得脸都绿了。在一旁的人都捧腹大笑。
所以因为方言不同,也常常因为交流不便而带来一些麻烦,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2、设置疑难,引导学生体会讲普通话的重要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是啊,同是中国人,就因为方言不同,交流起来怎么就这么难呢?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3、感受讲标准的普通话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不分场合,一直讲方言,就会造成很多麻烦。因此,在公共场合,我们不但要讲普通话,而且要讲标准的普通话。板书:普通话
标准
架起沟通桥梁
4、体会方言对人们生活的利弊。
利:方言存在于人们的生活,植根于家乡人的生活,带给家乡人相互交流时的归属感和亲切感,它有利于传承地方文化,保留地域特色,比如大家喜爱的京剧、沪剧、川剧等等,如果全改成普通话应该就没人听了;方言也帮助人们产生地方认同感,比如人们见面往往从口音中就可以辨别对方是老乡。
弊:方言不利于广泛的交流,特别是在与外地人的交往中,很多时候可能会因为交流不便,耽误事情,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四、总结内容
1、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都掌握了哪些知识,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教师小结,归纳明确:方言和普通话各有优点,都应该会说,针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可以选择不同的语言,既不妨碍交流,又保留了家乡话留在我们身上的烙印。
板书设计:
6.家乡的方言
讲方言 亲切 传递浓浓乡情 普通话 标准 架起沟通桥梁
课后教学反思:
家乡是学生生活生长的地方,也是学生融入社会的一个最贴近的方面,因此,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家乡的名人名士,使学生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培养对家乡的热爱,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乡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更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现代汉语,家乡方言,普通话,对比研究
不同时期,不同社会背景,语言都会有很大差异,这是语言演变的体现。语言是民族和区域的重要象征,每个区域、 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中国南北方言差异较大, 有着各自独有的特征,但它们却都与普通话有着联系,方言与普通话关系非同一般。
一、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广义上指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其中不仅包括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还包括着各地方的地方语言[1]。狭义上讲,现代汉语仅指汉民族通用语言,也就是普通话。现代汉语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门语言,其基本形式可分为书面语和口头语——用文字记录的正规语言称为书面语,日常口头应用语则是口语。现代汉语中共同语的形成,取决于政治、经济、人口、文化等因素。现代汉语语音特点是:有声调、 原音占优势、没有辅助音、音节整齐。词汇特点是:同音语素多、单音节语素多,双音节词占优势、构词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语法方面的特点是:量词和语气词丰富,词类和句法成分关系复杂,语法意义表现手法不同,词、句、短语基本结构相同。
二、家乡方言与普通话间的关系
普通话是现代汉语中不同民族间进行沟通交流的统一语言,以北京语言为基础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属于中国标准汉语,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官方用语。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都有着不同的语言特征和语言文化。
方言是人们常说的“地方语”,各个地方都存在方言。 方言是一定地域内人们用智慧创造的无法超越的精神财富, 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些方言的形成和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地域经济有着直接关系。家乡方言是每个人自幼学习的一种说话腔调和习惯,所以人们才会说乡音难改。虽然普通话已普及,但目前依然有很多地区使用家乡方言,方言仍广泛应用[2]。长期以来,现代汉语研究中人们习惯于将普通话与方言对立来看,许多学者认为普通话与方言间有着不同的功能,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者不得不重新审视家乡方言与普通话间的关系。
三、家乡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研究
现代汉语既包括普通话也包括方言,二者既相通,又有不同。最初由于汉族人数少,所以使用的汉语也比较单纯, 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汉族逐渐向四周扩展,集体向远方迁徙,经过不断的语言接触,在语言的碰撞中不断衍生,产生了分布在不同地域位置上的方言。虽然方言与普通话都属于“祖语”,但普通话和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却有着明显不同。家乡方言在表达时往往更突出、更明显,所以很容易就可以察觉到它与普通话间的不同。一般来说,普通话里没有而方言里特有的语音因素,基本都会保留下来融入方言区,形成地方普通话,例如,川普、广普、上普。以东北话为例,东北话已经很接近普通话,但却可以明显听出来是东北话,这就是由东北话特有的发音方式和词汇特点导致的。 另一方面,词形上的不同也是普通话与方言差异最主要的表现之一。普通话中地一些双音节词,在家乡方言中却是单音节词或多音节词。例如,普通话中的“漂亮”,一些方言用“俊” 来表示;“看管”则用“照”来表示。有很多词是义同形异, 普通话中叠音,到了方言中就变为了非叠音。例如,普通话中的“板凳”,而在榆林方言中却叫“板凳子”。不仅在音节上存在明显差异,在构词语素方面也有明显不同。另外, 在地域文化影响下,不同区域人的性格、思维方式、看事物的角度不同,这样一来他们选择对事物进行表达和描述的语素、音节数量便会不同,这也是造成普通话与方言间差异的重要原因。例如,普通话中的“小孩儿”,在榆林方言中是 “娃娃”,“开水”表达为“滚水”。此外,普通话与方言词汇语义也存在差异。方言的词语义项要比普通话多,且应用范围更广。例如“起身”一词,在方言中除了有“动身” 的意思外,还有“开始”的意思[3]。并且普通话语法意义和方言语法意义也有不同,方言词性上具有不同的兼类和组合方式。
四、结束语
普通话是中国通用语言,是各民族、各地区间沟通交流的共同语。方言是各地区形成的社会文化,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普通话与方言间有着必然联系,现代汉语研究中应正确看待二者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黄安蕾.论普通话和粤方言的基本差异对香港地区普通话教学的影响[D].厦门:厦门大学,2013,13(11):119-124.
[2]于珏.上海普通话与标准普通话元音系统的声学对比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11(14):132-135.
摘要:清末以来,以山东移民为主的大量移民迁入东北,山东方言也随着人口的迁移对东北方言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东北方言词汇与山东方言词汇的联系是这一影响的结果,也是其佐证。通过对两种方言的典型代表——济南方言与哈尔滨方言词汇的比较研究,并辅以田野调查,整理出了两种方言形同义同、形同义近词汇表。这些方言词汇为山东、东北方言所独有,且其中的核心词、常用词占有较高比例,成为两方言联系的有力证明。另外,一些东北方言词汇出现了引申义、附加义和义项增减现象,这一现象表明,东北方言词汇体系保留了山东方言词汇的影响,同时也受东北地区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迁。
关键词:移民;山东方言;东北方言;方言词汇
东北地区是一个多地区、多民族移民涌入的区域。在以“闯关东”为代表的几次移民潮中,山东移民始终是移民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的流动导致了其所负载语言的空间流动,东北方言由此受到了山东方言的影响和渗透。东北方言与山东方言的词汇联系是这种影响和渗透较为直观的表现形式。
一、山东移民与东北方言词汇系统的形成
人口的迁徙会促进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相互交融和渗透,人口是语言的基础和载体,人口在空间的流动,实质上就是他们所负载的语言文化在空间的流动。”[1]因此,地区方言的传播、变化与发展都会受到移民的深刻影响。东北地区由于多次接收各地区、各民族移民,其方言词汇系统受移民的影响更为显著。清末民初,以山东人、河南人、河北人为主的大批移民掀起了“闯关东”热潮,迁往东北谋生,这直接影响到了东北方言词汇系统的构成,这也是“清末民初是东北方言词汇系统构成的重要时期”[2]的原因所在。其中,由山东迁入东北地区的移民占比最多,高达70%至80%[3],这意味着山东方言词汇更多地流入东北地区,对东北方言词汇系统的影响最大。多地区移民的迁入极大丰富了东北地区的方言词汇系统,其中,大部分方言词汇来自于以山东人为主的关中北方各省移民,导致东北方言词汇与山东方言词汇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这体现在两种方言词汇间现存的联系与流变中,成为两地区密切联系的一个有力证明。
二、研究方法
(一)以方言词典为基础的方言词汇比较研究
本论文以《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本》作为参考词典。所选方言词典记录了41个方言点的方言词汇,方言点选取较全面且具有代表性。由于北方方言内部一致性较强,方言词典数量少,且缺少整本的山东方言词典,因此,选取了代表东北方言的《哈尔滨方言词典》和代表山东方言的《济南方言词典》作为基础,并排查了《牟平方言词典》、《太原方言词典》、《洛阳方言词典》以及《西安方言词典》,筛除了其中与哈尔滨方言、济南方言两地区相近的词汇。
在此基础上,参考斯瓦迪士核心词表、李保亚200词表和《现代汉语三千常用词表》,并结合使用频率和日常生活,划分出了核心词、常用词和一般词,并把前两者作为研究的重点词目。
此外,进行了田野调查,对由词典检索而得的词汇提供现实验证,弥补了词典语料的滞后性。
研究主要运用了比较法、统计法、演绎归纳法、历时描写和共时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采集同时推进等研究方法。
(二)词汇选取的词形、词义标准
“汉语方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三个要素构成的。词汇是一种语言所用的词和固定词组的总汇。”[5]本论文探究的东北和山东方言词汇包括了两地方言所用的词和短语。由于两地语言习惯略有不同,同样一个词汇在两地的表达形式可能存在差异,因此论文中所指的“形同”包含有别字、词缀不同、儿化等字形上略有区别的词汇。“义同”是指词义没有发生变化的词汇,表现为义项数量和义项含义的完全一致。“义近”是指词义在基本义的基础上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义项数量不变、义项数量增加、义项数量减少(以山东方言为上位,东北方言为下位作比较)三大类。
三、山东方言词汇与东北方言词汇间的具体联系
经过严密的词典比对整理,总结得出的词条数量较多,核心词、常用词占比较大,可为山东方言与东北方言间词汇有一定程度的联系这一观点提供切实的语料证明。具体词条分析如下。
(一)形同义同词汇
形同义同词表中列举的是山东方言和东北方言中含义完全一致的词汇,共计95词。其中,核心词和常用词占比较大,共计45词,约占47%。形同义同词汇是山东方言词汇进入东北方言词汇系统中并保留至今的词汇,在排除其他北方方言区的相同词汇后,这部分形同义同词汇的存在,以及核心词和常用词所占比例足以说明两地区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联系。(具体例证见表1)
此外,两地区在一般词的使用上,也有大量相同的词汇。这部分词汇虽然在词汇系统中地位较低,受共时层面上的语言接触影响较大,但在某种程度上和两地区相似的风俗和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这部分词汇也可为两方言区间词汇和文化交流的联系程度提供语料支持。(具体例证见表2)
两地方言间形同义同词的存在,是两地区间历史移民的结果;反之,现存的形同义同词也是两地区方言间联系密切的有力佐证。
(二)形同义近词汇
“词的基本义应该是它的概念义,比较方言词义首先要比较概念义。”[6]因此,当两方言词汇的概念义相近,其语法义、引申义和附加义略有不同,且词形一致时,认为是形同义近词。其词义变化是山东方言词汇进入东北方言词汇系统后,受到不同程度的东北特色地域文化、语言习惯和外来语的影响造成的。
山东方言与东北方言形同义近词汇共计94词,其中核心词和常用词共计50词,占比约53%。这部分词汇不仅可以反映山东方言与东北方言间的联系,更突显出方言词汇的流变性,是研究方言间联系和流变的重要语料。
(三)义项数量相同词汇
1.词汇概念义有细微差别
此类词汇概念义大致相同,其具体区别体现在:一是描述特征不同,如“锃明瓦亮的”,其意义大致相近,但在山东方言中特征为明亮,在东北方言中特征则为平滑;二是概念义所指范围缩小,如“胰子”在山东方言中的香皂义在东北方言中已经变得模糊;三是概念义所指范围扩大,如“顾拥”在山东方言中的蠕动这一意义在东北方言中泛化,转变为形式上更为宽泛的“一点儿一点儿地往前移动”。(具体例证见表3)
2.词汇语法义有区别
此类词概念义相近,但词性有差异,即出现了语法义的变化。
其变化多为:一是由动词变为名词,如“双身子”在山东方言中意为“怀孕”,在东北方言中则发生语法义的变化,转变为名词“怀孕的人”;二是由名词转变为动词,如“过房”在山东方言中意为“过继的儿子”,在东北方言中为动词“过继”;三是由形容词转变为名词,如“面兜兜儿的”在山东方言中为“食物软、性格平和”等形容词义,而在东北方言中则为“很甜的面瓜、软弱可欺的人”等名词义。(具体例证见表4)
3.词汇附加义有区别
“附加义主要是附加在概念义以外的褒贬义、风格义。”[7]此类词汇词义均在感情色彩上有变化,如“逞强”一词在山东方言中意为“显示自己能力强”,在东北方言中则带有贬义的感情色彩;再如“烂乎乎的”一词,褒贬义完全相反,在山东方言中表示褒义“烂烂的”,在东北方言中则表示贬义“稠”。(具体例证见表5)
4.东北方言词汇出现引申义
“概念义是词的基本义,而引申义都从概念义引申而来,许多有方言特色的义项都表现在引申义上。”[8]此类东北方言的词汇相较山东方言词汇都出现了引申义。如“上劲儿”在山东方言中意为“有了劲头,开始吃劲儿”,在东北方言中则衍生出了具体的“用劲儿拧发条”之意;再如“稀溜”,在山东方言中指“水分多”,在东北方言中则失去了概念义,出现了引申义,即具体到表示“粥、汤等很稀的样子”。(具体例证见表6)
(四)义项数量减少
1.东北方言词汇仅保留概念义
此类词中,东北方言词汇的义项数量少于山东方言词汇,仅保留了词汇的概念义,失去了原有的引申义。如“挤巴”一词在山东方言中除了概念义“挤”,还有引申义“狭窄,不宽绰”,但在东北方言中只保留了概念义“挤”;再如“唵”一词,在山东方言中有“将粉末状食物或药品一下按进嘴里”、“大口吃饭”两种意义,但在东北方言中仅保留了“将粉末状食物或药品一下按进嘴里”的概念义,而失去了“大口吃饭”这一引申义。(具体例证见表7)
出现这种变化的具体原因还有待考证,推测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词汇在从山东迁往东北的过程中,引申义逐渐消失;二是词汇在随山东移民迁往东北时,这类词汇只有基本义,而日后由于两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同,导致山东方言自身又衍生出了新的含义,而东北方言词汇系统丰富,不需要衍生词汇来表达另一个意义。
2.东北方言词汇失去概念义
此类词表现为东北方言词汇义项数量少于山东方言,且东北方言失去了词汇原有的概念义。
具体表现为:一是东北方言词汇只保留了和山东方言词汇相同的引申义,如东北方言中的“滋润”,失去了概念义“含水分多的”,保留了与山东词汇相同的引申义“舒适”;二是东北方言词汇演变出了与山东方言词汇的引申义不同但相近的意义,如“大发”在东北失去了“蒸的馒头等面发得大,大,宽松”的意义,而引申出了“超过了适当限度”义。(具体例证见表8)
(五)义项数量增加
1.东北方言词汇增加新的语法义
此类词在东北方言中义项数量增加,出现了新的语法义。
主要表现为山东方言词汇中表示人或事物的词汇,在东北方言词汇中借代为人或事物所具有的某种性质,如“二五眼”在山东方言中指“办不明事理的人”,在东北则以此为基础增加了形容词义“某人能力差”;再如,“瘫巴”在山东方言中是“瘫痪的人”名词义,在东北则又引申出了“瘫痪”这一状态的意义。(具体例证见表9)
2.东北方言词汇增加非语法方面的引申义
此类词汇义项数量增加,增加了非语法方面的引申义,即东北方言词汇在山东方言词汇基础上出现了非词性方面的变化。
如,“?”在山东方言中意为“从一端掀起”,而在东北方言中则多了“揭露,将酒盅、杯子或碗等容器里的酒一次喝掉”等引申义,虽东北词义相较山东词义更加饱满,但未发生词性变化,类似的还有“拨拉”、“不禁不离儿”、“脆生”等。(具体例证见表10)
四、结论
综上,山东方言和东北方言作为北方方言区的两种次方言,在词汇上存在着一定比例的相同相近词汇,共计189例,其中核心词和常用词也占据着相当比重,占比约50%。这在北方方言区相对一致性较高的大环境下已十分罕见,体现出东北方言与山东方言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联系。
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其形成和发展受到历史因素和地域文化的共同影响。历史上“闯关东”等移民潮中山东人占比高达70%以上,致使山东方言与东北方言产生了相当程度的联系,同时,山东方言也会受到东北地区社会环境的影响,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已是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本文仅从词汇方面对二者间的联系进行语料支持和例证,为两地区方言间联系提供切实证明。
更值得关注的是,方言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更蕴含着多元的民族地域文化,保护方言实际上也是在传承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此前,普通话的推广使得方言的生存环境日益紧迫,对方言的保护与传承成为语言学界的重要课题之一。东北地区由于复杂的人口迁移和多民族聚居等历史因素,其方言不仅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特色地域文化,更包含着人口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多种宝贵资料,东北方言与山东方言间的联系也成为东北方言中最显著的特色,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光杰,崔秀兰.论清末民初为东北方言的定型期——兼论东北方言词汇系统的构成[J].学术交流,2015(02).
[2]数据经孙红艳(2009),李铭娜(2012).李光杰(2015).崔秀兰(2015).考查计算得出:
孙红艳.《广韵》日母字在东北方言中的语音演变及成因探析——山东移民“闯关东”对东北方言的影响[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孙红艳.“闯关东”对辽宁方言成因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
李铭娜.关内人口迁移对东北方言的影响分析——以吉林方言语音、特征词为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
李光杰,崔秀兰.论清末民初为东北方言的定型期——兼论东北方言词汇系统的构成[J].学术交流,2015(02).
[3]苏光宇.“闯关东”之东北移民及其文化初探[D].山东大学,2010.
[4]黄景湖.汉语方言学[M].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品德与社会
四年级(下册)
执教者:吴世华 甘草店镇中心小学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六日
《家乡的方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家乡的方言》。
教材分析:“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乡音最美,乡音最亲,乡音是故乡印在家乡人身上的烙印。说到家乡,家乡的方言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同时,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各地的方言更是丰富,他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因此让学生充分了解方言是十分重要的。本课就是从家乡的方言入手,了解祖国各地的方言,重点是了解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认识方言与家乡人生活的关系,同时通过与普通话的对比,了解方言的利弊,正确认识方言,学会正确应用普通话。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体味家乡人对方言的情感,明确方言与家乡人生活的关系。
2.能力与技能
能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在活动中掌握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3.知识 通过将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了解说方言的利与弊,正确认识方言,学会正确应用普通话。
教学重难点:
通过将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了解说方言的利弊,正确认识方言,学会正确应用普通话。
教学方法:引导学习、合作交流学习教学准备: 1.课件
2.师生收集家乡方言土语词汇,记录下来。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动画激趣:同学们看过《猫和老鼠》这部动画片吗?现在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欣赏《猫和老鼠》的精彩片段,看看今天老师播放的动画片有什么特点?
2.引出课题:这部动画片用我们的家乡话进行了配音。是啊,(课件出示)(不同的家乡,有着不同的地方语言,这种地方语言就叫做方言)。板书课题《家乡的方言》
二、说家乡方言,感受方言
1.谈话交流:同学们,大家会说家乡的方言吗?现在就让我们用家乡的方言介绍自己、介绍家庭或者介绍我们的学校。2.播放兰州方言歌曲《快乐兰州》
3.刚才大家用方言介绍了自己┅┅,听了用方言演唱的歌曲,你感觉用方言说话怎么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讲方言
亲切顺口
传递浓浓乡情
家乡
4.你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说方言?
5.小结:是啊,在同乡中讲方言亲切顺口,并且不同方言都有各自的魅力,说方言,既能传递浓浓乡情,又能丰富祖国的语言文化。
6.你还知道哪些方言?
小组交流收集的方言词语幷说出对应的普通话完成课本29页表。然后全班交流。
7.出示课件,补充方言资料。
过渡:但是因为方言不同,也常常带来一些麻烦。
三、了解方言交流的障碍,体会讲普通话的重要性。
1.课件展示笑话,两个重庆人到北京旅游,在公交车上看地图,甲说:“我们先杀(重庆话中走的意思)到天安门,然后再杀到中南海...” 乙:“要得,我们就按到你说的路线一路杀过切(走过去)。”不幸被同车群众举报,下车后即被扭送至公安机关,交代了N小时情况后才被放出。甲乙来到了天安门广场,看着人来人往,两人无语.....甲忍不住:“你浪个(怎么)不开腔(说话)也?”乙:“你都不开腔,我浪个敢开也?” 话音刚落,两个便衣警察扑上来,于是这两人又被扭送至公安机关。一周后两人走出了看守所大门,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甲说:“勒哈安逸(这下没事)了,包包都整空老,哪点去搞点子弹(钱)嘛?”......门口的武警听到冲上来将两人按倒在地。
2.设置疑难,引导学生体会讲普通话的重要性。
读了上面这则笑话,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是啊,同是中国人,就因为方言不同,交流起来怎么就这么难。)
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为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板书:讲普通话 标准通用 打破沟通障碍)
3.通过前面的探究,我们知道在家乡要讲方言,那在什么情况下讲普通话呢?
学生回答。4.教师小结
在公共场合,我们不但要讲普通话,而且要讲标准的普通话。这样可以打破语言沟通障碍。
四、拓展
播放《大话方言》
五、总结内容
1.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都掌握了哪些知识,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教师小结:方言和普通话各有优点,都应该会说,针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可以选择不同的语言,既不妨碍交流,又保留了家乡话留在我们身上的烙印。
板书设计:
家乡的方言
讲方言
亲切顺口
传递浓浓乡情(家乡)普通话
标准通用
打破沟通障碍
(公共场合)附:
《家乡的方言》前置性作业
1.预习课文
2.用方言介绍自己、介绍家庭或者介绍自己的学校。
3.搜集方言词并写出相应的普通话词语。
有几个敦煌人到兰州来,上了公共汽车,一块买了车票,其中的一个人离开大家到了车厢的另一头坐下,售票员查票查到他,他拿着车票的伙伴看到了,就赶紧用普通话喊:“同志,我们是‘意大利的’”,售票员一听火了:“你就是联合国的也要买票,还意大利的呢!”
“意大利”其实是敦煌方言中“一块儿”的意思,写出来应该是“一搭里”,在敦煌方言中读作yi3da1li4,他以为普通话应该读成yi4da4li4。把声调改了之后在普通话中成了另一个词。
5.尖(jian)——聪明。例:人家的娃娃都尖得很。6.绍(shao)——同傻,“尖”的反义语。例:近亲结婚,养了个绍娃子。
7.炊(chui)——贪吃。例:那人炊得很,见了东西就狠命地吃。
8.眊(mao)——瞧,看。例:妈到医院里眊病去了。
9.泅(xiu)——调皮。例:那娃爬高上抵,泅得很。
10.衤老衤老(lao)——棉布鞋,手工做成。例:天冷了,把衤老衤老穿上。
11.撩襟——衣服前襟。例:把撩襟揭起来,用撩襟兜上。
12多呼——即多会儿,啥时候。例:姨夫多呼过来的? 13.晚(wai)夕——关夜。例:今个晚夕浇水去哩。14.辙腋——谓人的性格随和,和睦,投脾气。例:他是个好人,辙腋得很。
15.玍(ga)咕——顽劣,环心眼多,爱找茬,背后捣鬼。例:那个小玍咕透顶了。
16.节儿——时间。例:你们啥节儿走呢? 17.现滑——不中用。例:我们那个现滑鬼啥都干不来。
18.属迷——倒霉。例:哪个属迷鬼把书拿去了? 19.赶早——早晨。例:今个赶早去把那块苞谷地锄一哈(下)!
20.饭罢——上午。例:饭罢过了,那个人还不见来。
21.晌午——中午。例:精光晌午的太阳晒死人呢!22.后晌——下午。例:忙啥哩,等后晌再干。23.鼻凹(wa)——鼻头两侧。例:鼻凹里有颗黑痣。
24.懒弯——腿窝(膝关节后面)。例:累得人懒弯里淌汗哩!
25.孤拐——踝子骨,两脚内外高出的骨头。例:再乱跑把孤拐给你砸平!
26.尻子(读沟)——屁股,也指肛门。例:顺尻子踢给了一脚。27.脖郎——颈部,脖子。例:那孩子脖郎里挂了个银锁锁。
28.胛花——肩膀。例:胛花上扛了一杆枪。29.扯呼——即打鼾。例:他爱扯呼,没人跟他一搭里睡。
30.提铃嚓啷——很紊乱的响声。例:棉裤上冻了冰,提铃嚓啷地响开了。
31.难肠——困难,艰辛。例:唉,他的日子过得真难肠啊!
32.爬场——凄惨,寒怆,还包含做事对对付付的意思。例:孩子多,爬场得饭也吃不饱!
33.苶(nie)障——可怜,令人寒心。例:那娃瘦得皮包骨头,苶障得很!
34.日胀——吃的贬义语。例:快把肚子日胀饱咧下地干活去!
35.日噘——批评,斥责。例:今个出工迟到,叫王队长日噘了一顿。
36.不尿——小瞧,看不起,不理睬。例:好心好意去看他,谁知人家根本不尿咱!
37.磨囊——行动迟缓,磨蹭。例:那个是个磨囊鬼,跟不上趟。
38.利麻——手脚快,办事麻利有条不紊。例:年轻人干活利麻得很。39.麻缠——形容事情复杂,头绪繁多。例:那件事情还麻缠着哩!
40.麻达——祸事,乱子。例:听说那娃又惹下麻达了。
41.腰食——在正餐之间临时补充的食物谓之腰食。例:农忙时节,一天吃三顿饭还要带腰食。42.皮实——身体结实,能经得起摔打。例:这娃没害过啥病,皮实着哩!
43.泼实——泼辣的同义语。形容敢创敢干。例:这娃泼实着哩,让他干没问题!
44.泼烦——麻烦的同义语,或内心烦恼。例:为这事天天来人摧,泼烦死了!
45.掏撇——破费。例:亲家母来就是了,还要带礼物,掏撇啥哩!
46.倒磨——反刍。例:老牛卧在槽边倒磨着哩。47.伶干——指事情办得很顺利,没碰到障碍,很快就结束,完毕。例:他一出面就把这件事弄伶干了。
48.临完——临近结束,最后。例:直到临完他还是一句话也不说。
49.跄(cang)门——走人家,串门。例:他领上婆姨娃娃跄门去了。
50.谝传——聊天。例:几个人坐在一起谝传着哩!51.喧谎——喧谈,凑在一起说话。例:厂长说了,干活的时候不准喧谎。
52.丧搪——骚扰,打搅。例:来了几个醉汉,把人丧搪了半夜。
53.日眼——剌目,看不顺眼。例:来了几个那个小子咋看咋日眼!
54.机溜——指机警,伶俐,敏捷。例:人家那娃子机溜得很,没等人看见,早就上了汽车。55.打捶——打架。例:弟兄两个打捶哩!
56.嚷仗——吵架。例:为这点小事嚷仗划不来。57.砸拐——进谗言,说坏话。例:不要在上司面前给人砸拐。
58.著袄子——棉上衣。例:扯上些布缝个著袄子穿。
59.羊尾(yi)巴——衣服后襟下部。例:羊尾巴甩上跑得欢。
60.当窝子——当场,立刻。例:他一听这话,当窝子就把脸吊下来了。
61.膊来盖——膝盖。例:膊来盖上钉掌呢离蹄(题)太远。
62.胳肘子——肘。例:他把人顶了一胳肘子。63.脑杓把——后脑部。例:只看见了他的脑杓把。64.天门盖——面部上额。例:流鼻血时用凉水拍拍天门盖就止住了。
65.鼻窟窿——鼻孔。例:他两人一个鼻窟窿里出气哩!
66.膈涝洼——腋窝。例:他的膈涝洼里夹了一本书。
67.尻(读沟)蛋子——臀部。例:老汉瘦得尻蛋子上都没肉咧!
68.项(读夯)嗓窝——脑后哑门穴处。例:项嗓窝里痒痒得很。
69.月娃娃——未满月的婴儿。例:月娃娃都这么丑。
70.下(ha)巴子——下颔部。例:与其望人的下巴子,不如自家挣着吃(民歌)。
71.腰节骨——腰椎骨。例:腰节骨错了位,疼得下不来炕。
72.腰梁杆——脊椎骨。例:腰梁杆挺直做人哩!73.嗓葫芦——喉咙。例:嗓葫芦眼里卡了个剌。74.咽舌子——悬应垂。例:他把话压到咽舌子底下没说出来。
75.呼噜爷——雷声,旧时把雷称作神,俗称呼噜爷。例:呼噜爷响得口格巴巴的。
76.直股子——形容液体外流如注。例:辣子把人辣得眼泪直股子淌。77.毛楚楚——低头缩颈,胆颤心惊的样子。例:男人一声吼,女人就毛楚楚地不敢吭气咧。78.苶(mie)兮兮——表情木然,目光呆滞的样子。例:这老汉苶兮兮的,怕是快不行咧。
79.不日气——小瞧,看不上眼。例:人家不日气咱那几个小钱。
80.卵(luan)传子——胡说八道。例:不要惹得人家卵传子。
81.刀巴子——馒头的一种,呈长扁形,蒸熟后仍留有刀切的痕迹。例:一顿吃了五个刀巴子。82.蒸剁子——馒头的一种,呈扁圆形。例:蒸剁子刚出笼,还热着呢!
83.馕尕食——形容没本事的男人,只会吃不会干。例:跟上个馕尕食男人,一辈子受穷呢!
84.稀溜溜——实在支持不住。例:扛着重物上山,腰酸腿困,把人累得稀溜溜的咧!
85.臊兴——害羞,不好意思。例:干了错事人前头臊兴得弄不成!
86.抬笆杆——心术不正,不走正道,做呈蛮横。例:那个人是个抬笆杆,打不成交道。
87.绵囊囊——虚软,柔绵。例:铺了个新褥子,绵囊囊的。
88.尕争争(或尕扎扎)——形容物件极小。例:买了些尕争争的果蛋子!
89.装花鬼——不诚实,假充富有,家装面子。例:做事要实打实,不要当装花鬼!
90.立猴猴——盯住目标,急切等待的样子。例:那小子立猴猴地等着升官呢!
91.小拇尕子——小拇指。例:他连我的一个小拇尕子都不如!
92.指甲皮长——形容一个人专好抠搜别人的财物,爱贪占小便宜。例:张三那个指甲皮长得很。93.能牙牙——傲慢,清高,好卖弄自己。例:别看他能牙牙的,其实肚子里没真货。
94.挖眉纵眼——形容面部表情痛苦的样子。例:老五患有胃病,经常挖眉纵眼的。
95.肚目脐子——肚脐眼。例:娃娃的肚目脐子上贴了快膏药。
96.立马下桩——形容行动极其迅速。例:听到消息,他立马下桩就来了。
97.听事麻汤——快,利索。例:请你听事麻汤把那件事给办一哈(下)!
98.乌眉日眼——形容事情干得乌七八糟。例:尽弄些乌眉日眼的事。
湖南真正最难懂的方言!
[话题] 娄底话最难懂?我不服,说出家乡话,比比看谁才是湖南真正最难懂的方言!
前一段时间,网友发布《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经报道后引发网友集体吐槽,长沙话竟然只排全国第六难懂,湖南的满哥纷纷表示不服,通过微信在大湘网发来方言语音PK长沙话,最后在湖南的14个地市州中,娄底方言被评为湖南最难懂方言。这一评选结果引发网友的集体吐槽:娄底网友“夏渊”表示: “我是娄底双峰的,我一说方言别人都问我是日本还是韩国的,双峰方言真滴是秒杀一切啊。”
但是也有其它地方的网友表示抗议:“ 新化话,双峰话,才是湖南方言难懂之首。随便一句话都可以秒杀娄底话,拿倒抓薄薄打到钵钵里,1、泊泊恰薄薄(拿个鸡蛋打到饭碗里,泊泊就可以吃鸡蛋了);
2、蔫蔫恰蔫蔫(奶奶吃肉);
3、担倒担箩行到壕壕里(担一担萝走到土壕里了)”———————————方言昏割线—————————————————耳朵我看完这个评选,只想大吼一句,我不服!娄底话绝对不是最难懂的!
大学室友就是娄底伢子,常年用娄底话和家人联系,但是他们的聊天内容大部分还是能听懂的。相反大学同寝室一哥们来自湘乡,丫的那会给女朋友煲电话粥用方言,我们一群人前去调戏,围观了半天面面相觑,一头雾水。
据查证,湘乡话是目前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两个古语之一,湘乡话属古楚语。很多字的发音和口型与普通话有天壤之别,根本无法在普通话里找到同音字替代,即使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也是“字同音不同,或音同义不同”。方言难懂,一方面是因为语速太快,另外是土语太多,容易混淆你的耳朵听觉。
今天我们来一次方言大对决吧,大家说说你认为湖南哪个地方的话听起来最有难度呢,最后写下你家乡最具特色的当地方言,比比看谁才是湖南真正最难懂的方言。
来吧,小伙伴们,亮兵器了!第一名将被授于“湖南第一难懂语言”,封巨鹿侯,赏金万两。【吐槽格式】1.你觉得湖南哪个地方的方言最难懂。
2.说一句你家乡的当地特色方言,让下一楼的同学猜你的家乡和这句方言的意思。下一楼的同学猜出后,同时也出一道方言题目,按照楼层顺序,以此类推。我先来,大家猜猜耳朵是哪里人,楼下的继续接下去吧!“你果杂嬲哈醒,只晓得卵弹琴,脸巴子糜区区黑,还离起杂味,何得了咯。”———————————方言昏割线—————————————————社区知名美女“永夜的微尘”在回帖里表示,谁能看懂她的方言,猜出她是哪里人,她就以身相许!!网络红人“留几手”在回帖里表示,他的家乡话同音字代替都打不出来,谁能翻译出来,他就给你十分!!相关湖南方言推荐:
湖南方言详解,看看你的家乡话属于哪个分类? 湖南笑死人的方言:说说你家乡的口音 那些“笑死个人”的湖南方言有木有? 大家进来写下你家乡的方言相关帖子
湖南娄底是个传说
湖南国资委不作为,湘煤覃道雄胡做妄为
湖南娄底大屋社区:主要班子成员均系“带病当选” 湖南娄底、男征女、年龄18~22 【大湘送我去凤凰】湖南望城靖港古镇1日游 湖南娄底房产局自行放假 理由:国务院好遥远 新人报道湖南娄底酷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识干。”每一位老师都像蜡烛一样,无私奉献,牺牲自己而为我们照亮通往成功的道路;每一位老师都像园丁,任劳任怨,辛勤的培育着祖国的花朵。
但老师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们偶尔也会出错,也有缺陷,可我们不能因为这而不尊敬他,对于他的话而充耳不闻。
我在小学五年级时,就遇到这样一位老师。那年,我们班的数学老师被调走了,新来的李老师就带我们班的数学课。他个头不高,相貌平平,来自湖南。大家都看好高大的老师,认为那才出众,才厉害,对李老师完全不当回事儿。上第一堂课时,大家嬉笑打闹着,根本不顾老师怎样拍着讲台喊“安静”。因为他说话发音很不准,音调也不全,简直就是地道的湖南口音,大家都笑话他连普通话都不会讲,甚至有些同学还在背后学他说话,叫他“乡巴佬”。可后来,“乡巴佬”却深得大家爱戴与尊敬,他的课上,没人会胡闹。
为什么呢?是这样的,一次中午,我们意外发现李老师没有休息,在办公室外研究数学呢,我们看了都很感动。李老师对同学们的嘲笑并不生气,反而还大家正确发音是怎样的,大家都渐渐改变了对李老师的看法。直到后来我们知道他为了不影响我们班的数学课堂效率,在节假日出去参加普通话考级,大家更是震撼不已。数学课上,大家都自觉了很多,纪律也好了,一个个都专心致志的听讲。
李老师他真的是个有责任心的好老师,他告诉大家不要对学习产生恐惧感,把它看作一种享受就会爱上学习,会轻松很多的!课堂上,他是我们的长辈,是我们汲取知识的来源折;课下,他就像我们的好兄长,为我们解决问题。每一位老师都是伟大的,都是我们尊敬的,不论其有什么样的缺陷,他始终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就像我的这位讲方言的老师,他也能用自己的毅力与责任心获得同学们的爱戴!
“三尺讲台迎冬夏,一腔热血洒春秋。”在此,我想说一声:“李老师,谢谢您,您辛苦啦!”
以下将从方言播报新闻节目的优势及其必将面临的问题和瓶颈两方面进行深入讨论。
首先看优势, 一些电视台用方言播报新闻节目取得了成功, 说明方言新闻节目具有一系列的优势。
(1) 新闻本土认同。
接近性是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本土化的节目因为切合了受众的接近性要求, 而必须受到青睐。以我省都市频道的《守望都市》为例, 其播报内容主要为省内新闻, 贴近百姓身边事, 便很容易引起省内民众的关注。随着电视节目的持续播出, 收视群体的形成与收视率的攀升同步的, 且相对稳定, 已经形成了很好的本土认同。
(2) 以群众关心关切事件为出发点做新闻。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我国的民族很多, 幅员相对辽阔, 地域比较广, 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原因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孕育了浓厚的特色地域文化, 同时也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地方方言。
在人类生存、发展与繁荣当中, 语言是最主要的体现。这对人类社会的维持与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现在以东北的方言作为例子, 方言性播报很容易拉近地方人群与节目本身的距离, 使人产生亲切感。
同时, 方言类节目就像一个流动的、鲜活的语言文化历史博物馆一样, 保留了古老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 对后人了解中国, 了解各地域文化提供了鲜活的窗口和平台。
(3) 新闻播报方式的转变。
方言新闻节目的特殊性决定了方言播报的亲民性, 方言无法达到普通话播报的正式性, 往往采用了“说新闻”甚至“侃新闻”的方式, 其特点就是将人际传播引进大众传播来, 强调播报新闻不是读, 而是说和讲。“说新闻”秉持平等互动的传播定位, 使用平民视角, 运用平民化的语言, 其风格表现为故事化、生活化和互动化, 强调了传播过程的人际化、人性化和轻松化。
(4) 播报内容主题本土化。
方言播报类的新闻节目在其内容上有了与以前的新闻节目不同的创新与发展, 其更多的是与普通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新闻等类的“软新闻”、“民生新闻”。例如我省都市频道的《说实在的》中做播报的内容大多都发生在普通市民身边, 这些新闻的主角不再是以前新闻节目中的政治家、领导者, 而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普通通的社会大众, 他们的生活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他们的问题很多也是我们面对的问题, 因此这类新闻更容易引起普通社会大众的兴趣与关注。同时, 其播报新闻的角度更多的是从普通受众的角度出发, 站在社会大众的立场, 用大众的观念和标准审视新闻, 判断新闻的价值。这样, 也更容易引起普通社会民众的共鸣, 得到这些人的支持。
其次, 任何形式节目的发展都不可避免的在前进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与瓶颈, 方言新闻节目也不例外。
(1) 节目影响范围小。
作为特定区域内使用的语言, 其使用范围已经被其先天的特性界定了。也就是说, 方言作为一个特定区域内的特定文化种类的表现形式, 只能在可以了解该语言和该文化的范围内使用, 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就不容易让人接受, 即使是其他地区的人可以听懂, 也无法理解方言所特有的文化内涵而造成误会。这就决定了方言类新闻节目的播出与使用, 只能控制在一个仅仅面向特定区域内播出的电视台里, 即地、市级等播出范围较小的电视台, 而不适合大范围播出, 即便在特定频道内播出, 在方言的使用上一定要做到张弛有度, 有原则。
(2) 方言的随意性。
语言是思想的家园, 也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家园。相对封闭的语言空间, 会影响人的思维和视野。方言不具备专用语言的正式性, 往往更通俗, 甚至有俗气之语。使用方言播报新闻, 就不可避免的会涉及俗气之语。这让节目本身的常规标准水准大打折扣, 所以方言播报对主持人素质和把控能力有更高标准的要求。用方言来交流和传播, 人的视野局限性必然只能这样的方言区域。就目前此类新闻节目的内容来看, 大多也小市民级别的新闻, 甚至有些新闻是离开村儿里事就无法进行。眼界不开阔, 内容不大气。节目虽有较高的收视率, 但铸就的是精细与小气的品质。
(3) 造成与本土异乡人的疏离。
在中国已经是推行市场经济的现实条件下, 城市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大, 各地区的人融汇交流, 也同样带来了文化上和语言上的交流。当大家都使用同一种语言的时候, 信息的交流是畅通无阻的。即便是那些非本地的居民, 也享有信息交流上的平等权。可是在方言播报新闻的情况下, 尽管表面上所有人都拥有信息共享的权利, 可实际上, 那些不懂方言的人获得重要信息的纽带已经被切断了, 他们享有信息的权利也已经被人为的剥夺了。无法体会到本地新本特有的幽默属性, 往往使异乡人自然疏离本土化新闻。
方言新闻就像一柄双刃剑一样, 尽管其容易得到一个组群的支持, 也必然在同时受到另一个组群的抵制。
(4) 方言新闻内容有待丰富。
就节目形式上的创新而言, 方言播报新闻的确是一种突破, 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就目前的方言新闻节目而言, 内容大多是些社会新闻, 虽然有帮助老百姓解决困难的行动, 但都仅仅限于一些社会事务上, 真正涉及到公众的政治权力、事件深层背景的新闻很少, 这也是方言节目想要继续发展必须突破的瓶颈之一。方言新闻对编辑记者专业素养是个大的考验, 既要有本土知识, 又要放眼全局, 要有新闻本土转化的敏感性, 同时要大胆, 且心中有标准。
(5) 收视群体单一。
方言类的新闻节目还必须注意到, 尽管现在这些类型的节目大都有着较高的收视率, 但仔细研究其受众构成后会发现, 这些人大都为该地区对此类方言怀有深厚感情的中老年人, 也就是说, 这类节目的发展前景到底如何, 还是很难预料的。如何增强对青年人的吸引力, 培养青年人的观赏习惯, 是该类节目为延长其生命力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但与此同时, 我们也清楚的知道, 方言类新闻节目还存在一定地位问题和瓶颈, 只有突破了制约发展的瓶颈, 从细节和根源上完善节目本身, 节目才真正有可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成为新闻节目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摘要:当前广播电视等媒体形式的窄播化倾向日益明显, 独特的方言文化圈现象为方言新闻节目提供了成长和成熟的现实土壤, 无论是从市场价值还是文化价值上看, 方言新闻节目都有其发展的意义。本文针对目前方言新闻节目生存与发展问题的激烈争论展开讨论。
走进深圳,我们最直观的感受有两点。一是这个城市的人都很年轻,二是他们都说普通话。这是深圳和广东其他城市大不相同的地方,也是深圳和国内其他城市大不相同的地方。全国各城市都有自己的方言,惟独深圳是个例外。北京有北京话,上海有上海话。北京话不是河北话,上海话也不是江苏话。深圳当然有人说“白话”(广州话),或说别的方言,却没有北京、上海那种只属于自己城市的“深圳话”。深圳不但现在没有方言,而且将来也不会有方言。
因为深圳不属于某个地域,而属于全中国。
事实上,深圳一开始就没打算成为省会的缩影、州县的翻版。它是特区,是改革的试管和开放的窗口。因此,中国历史上有的,深圳不一定要有;中国现代化必须的,深圳就一定要有。同样,别的地方有的,深圳不一定会有;别的地方没有的,深圳反倒可能会有。所以,深圳没有大锅饭,倒有分红制:没有铁饭碗,倒有炒鱿鱼。当然,深圳还有种种和改革开放合拍、和国际惯例接轨的东西,却不会有与国际性和现代化无关的方言。
何况深圳又是个移民城市。移民城市并不一定就没有方言,比如北京、上海就有。因为北京和上海的移民,是渐进的、掺沙子式的。在此之前,已有本土文化存焉。移民们零零碎碎细水长流般地进入这两个城市,不知不觉地就被同化。
深圳的情况却不同。深圳的移民,是突发式的、浪潮般的和全方位的。不过眨眼工夫,五湖四海的各方移民,便以排山倒海之势蜂拥而来。移民的人数,数十倍地多于本土居民,而且短时间内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族群。本土文化和移民文化不大成比例,也就谈不上同化移民的问题。
同样,移民们原有的文化也不可能在深圳形成气候。因为一个人既然打算移民,就必须作好思想准备,丢掉自己原有的某些旧东西或旧习惯,包括讲惯了的方言。大规模的自觉移民就更是如此。对于深圳人而言,这不但并不困难,反倒应该说是理所当然,是题中应有之义。因为在某种意义上, “闯深圳”和“告别传统”可以说是同一个意思。要闯深圳,就必须告别传统。甚至,闻深圳,原本就是为了告别传统。那么,方言什么的,又有什么不可舍弃的呢?
更何况,在这个强手如林的城市,是没有什么地方文化可以成为优势,可以“一统天下”的。你不可能要求陕西人说江西话,不可能要求东北人说湖北话,也不可能要求江浙人说四川话。唯一可以为所有移民都共同接受的,只有普通话。也只有普通话,才最具有文化上的优势。于是,普通话便成了深圳的通用语言,深圳文化也就成了一种“普通话文化”。
普通话文化是一种优势文化
的确,普通话是优于方言的。普通话不同于方言之处,正在于它的兼容性和开放性。开放才会有活力,兼容才会有发展。
事实上,开放和兼容,正是深圳这个没有方言、说普通话的新兴城市的性格。自建市之日起,深圳就没关过门。或者说,它本来就是充满自信的中国人有意打开的门。从这扇洞开之门走进来的,不但有国外、境外的资金,也有他们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经济模式、营销理念、运作方法等等。只要是好东西,深圳都来者不拒,一概接收。一时半会拿不准的,也允许试。生活层面的东西,就更是少有禁忌。新潮服装、时髦发型、西式婚礼、境外旅游,在深圳都大行其道。桑拿浴、保龄球、高尔夫、夜总会、BAR、PUB,这些现在已为国人逐渐熟悉、先前却闻所未闻,或只在电影里看过,在老上海的故事里听过,却不曾或不敢尝试的东西,在这个城市也最早登陆,并风行一时。
深圳也是兼容的。活跃在深圳这个大舞台上的,并不是一个成份单一品类单纯的族群。改革者、投机商、文化人、阴谋家、暴发户、打工族、淘金者、江湖帮、皮条客、经纪人、创业者、流浪汉、科技精英、企业老总、白领雇员、街头摊贩,坐台小姐、江湖骗子,可谓无奇不有。各色人等,鱼龙混杂,阶层甚多,差别很大。但,无论是财大气粗的香港大富豪,还是克勤克俭的他乡打工妹,无论是老谋深算的外国金融家,还是初涉商海的内地大学生,都在这个城市有一席地位,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而且活得如鱼得水。
开放和兼容也是深圳人的共识。的确,一个开放兼容的城市是不会单调到只有一种声音的,就像气势恢宏的交响乐不会只有—个声部或只用一种乐器演奏一样。
开放和兼容构成了优势
相书有云:北人南相,南人北相者贵。鲁迅先生以为“这并不是妄语”,而且解释说: “昔人之所谓‘贵’,不过是当时的成功,在现在,那就是做成有益的事业了”——(《北人与南人》)。深圳地居南国而人多北方(广东人把外地人通称为“北方人”,事实上深圳的北方人也确实较多),无疑是“南人北相”了。其实,深圳又岂止是“南人北相”,甚至也是“东人西相”。作为一个面向全国开放的移民城市,深圳兼东西南北各地文化优势而有之。南方的务实,北方的豪爽,西部的坚韧,东部的精明,在这里都有表现,而且相得益彰。
更重要的是,深圳为东西互补南北交融创造了一种条件,包括宽松的文化氛围,轻松的文化心理,开阔的文化视野,多样的文化生活等等。在深圳,很少有人会死守童年时代养成的生活方式和心理习惯,也很少有狭隘的地方观念。这也不奇怪。一个没有方言的城市是不会有狭隘的地方观念的,而在一个都讲普通话的地方讨论“惟我家乡独好”的问题则显然是可笑的。事实上,大家都讲普通话,也就意味着大家都放弃或部分地放弃原有的文化,同时共同接受某种公共原则,不管这种放弃和接受是主动的还是被迫的。反正,在文化的磨合与重组中,可以放弃的,多半是不值得坚持的,而真正优秀的东西,则总是会留存下来。当五湖四海的移民都在放弃同时也在坚持时,一种文化上的优势互补局面,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
无疑,这决不意味着要形成一种样式单一的新文化。相反,对于深圳这样一种移民城市而言,能为所有移民共同接受的公共原则只有一个,即开放与兼容;而在一个开放和兼容的城市,人们的生活也一定是多样的。只要到街上去走一走,看看深圳的餐饮业,你就会发现,几乎国内所有的吃法,深圳都有。甚至世界上有的,深圳也有。法国大菜、美国快餐、日本料理、南洋小吃,林林总总,五花八门。至于中国传统的八大菜系,当然也不在话下。川粤两大菜系固然风光依旧,湖南菜和东北菜也十分盛行。就连近两年才在新疆开始流行的大盘鸡,也迅速地出现在深圳街头。深圳毕竟是一个移民城市,移民们带来了自己的理想,也带来了自己的文化。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把对家乡的眷恋暂时埋在心底,但事实上不少人的家乡观念还是很重的。
然而钟情于各地风味的却并非只有家乡人。苟如此,则深圳人的活法,就不是多样,而是单一。事实上,深圳人是既听摇滚
乐,又读菜根谭,既吃麦当劳,又去川菜馆的。因为敢闯深圳的入也都敢尝新,而这个城市的生活又如此地丰富多彩,那就应该尽情地享受天南地北五湖四海。因此,深圳人一般都有较宽的“食谱”。他们可能会比较钟爱某种食物、服饰、玩法,但不会拘泥于其中的一种。只要有可能,他们多半愿意都体验尝试一下。穿皮鞋的人也许比较多,但也有人喜欢北京的平底布鞋;有人喜欢小立领衬衫,也有人喜欢无领T恤,道是“无领无袖”,有一种“民主精神”。难怪有人说,没有人能说清深圳最时髦的衣着是什么。也许,根本就没有什么是最时髦的。深圳,只时髦多样。
深圳的生活是多样的,也是多层的。
这同样不奇怪,因为深圳原本就是一个贵贱贫富悬殊很大的社会,不可能没有层次。尽管深圳的人均收入要远远高于内地,大多数人都比较有钱,但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驾世界名车,也不是什么人都能住总统套房。省吃俭用寄钱回家的打工妹和在夜总会或KTV包房里一掷千金的大老板固然不可同日而语,18岁出门远行的外省青年与在证券交易所里翻云覆雨的炒手也不会心态相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地位、不同的收入,也有不同的想法和活法。拥有上万美金一张金卡的阔佬和名流衣冠楚楚,潇洒而高傲地出入CLUB,享受着我们只能在好莱坞影片中观看的顶级生活;白领丽人仪态万方,在名店街和精品屋流连忘返,在咖啡馆和健身房里体验优雅或放松身心;年轻的工薪族下班以后去蹦迪、泡吧、看艳舞,与朋友在红茶坊聊天,或者到有数码音响设备的影院去看一场进口大片。双休日,大小公司的老总们会开着名车和老婆孩子一起去吃大排档。他们平时在酒楼里应酬累了,很需要和家人共享天伦,却又不忍心再偏劳太太。大排档的家常菜则最能满足这种需求。所以,每到这时,大酒楼的生意往往比较清淡,而大排档却相当火爆。深圳人生活的多样,由此又可见一斑。
不过这些大体上都与打工族无缘。身心疲惫又阮囊羞涩的他们,多半只能挤在狭小的房间里看录像,麻木地盯着荧屏,一任港台片的打打闹闹哭哭笑笑刺激神经。但是,深圳人并没有忘记他们。有良心的深圳人都明白,如果没有打工仔和打工妹们的血汗和辛劳,我们这个城市是不可能平地高楼日进万金的。于是,深圳人为打工族设计了一个休闲的好去处——“大家乐”。我到过红荔路上荔枝公园附近的“大家乐”。那里舞台宽大而场地开阔,设备优良而票价低廉,任何人只要花两三块钱就能买张门票进去观看演出。如果有兴趣也有胆量,还可以登台献艺一展歌喉。不想花钱也不要紧,你可以站在外面看。大家乐舞台是开放的,也是兼容的。它没有高耸的围墙、森严的门卫,只有一道低矮空疏的栅栏,象征性地立在座位后面,却留下许多空间,一任围观,不折不扣地是“大家乐”。这样的“大家乐”据说几乎每个居民区和工业区都有。它们其实体现了一种“深圳精神”。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特区,而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当然应该“大家都乐”。
深圳人多样多层的生活给许多企业提供了商机,也提出了挑战。因为消费者的需求是如此五花八门,那就谁也不可能独占市场。当然,也不能指望一个好点子就能吃一辈子。深圳人的生活是多样的,也是多变的。曾经红火一时的卡拉0K歌厅和保龄球馆忽然门前冷落,茶餐厅、茶艺馆、网吧、布吧、陶吧之类则渐渐兴盛。吃什么、喝什么、玩什么开始变得不那么重要,在哪儿吃、在哪儿喝、在哪儿玩却慢慢讲究起来。深圳人生活越来越好,花样也就越来越多。新潮一族迷上了锐舞派对(RaveParty),在DJ(专业唱片师)播放的强劲电子音乐声中跳舞狂欢直至通宵达旦;一些最早闯深圳的“资深改革者”们却会在黄昏或深夜打开尘封的书箱,重温大学时的旧梦。没有什么共同的时髦,也不会有千篇一律。在这个无奇不有的城市里,人是形形色色的,人的活法也会是形形色色的。
这就是深圳。的确,单纯是小城的特征,多元、多层、多样、多彩、多变才是特区。
【家乡的方言】推荐阅读:
含山方言的歇后语06-09
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07-09
通俗的重庆方言歇后语09-19
方言研究06-02
河南方言10-27
方言文化11-11
临川方言研究综述09-26
方言语法调查表09-10
甘肃土话―庆阳方言词语10-15
常德方言在英语语音中的负迁移及对策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