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领导机构制度

2022-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制度的使用越来越多,制度是一种需要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如何制定一个合适的制度?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的《安全生产领导机构制度》,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篇:安全生产领导机构制度

组织机构电子文件管理的安全风险分析与制度设计

摘 要:依据全程管理及前端控制原则,分析组织机构电子文件在形成流转阶段、归档保存阶段和档案馆阶段的安全风险及成因,并从电子文件业务流程安全管理制度、人员岗位安全责任制、电子文件风险管理制度、安全审计认证制度、安全技术标准与规范的采用制度及相关配套制度6个方面设计了面向一般组织机构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制度框架。

关键词:电子文件;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管理制度

我国的电子文件管理实践中,往往是由在人、财、物力方面较有优势的国家档案局(馆)等专业的文化遗产机构率先制定行業规范、法规标准、工作制度,并担负着留存社会共同记忆和公共文化遗产的主要责任。与之相对,一般的组织机构,如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则专注于本机构内部信息的保存以备审计、问责及作为凭证。因此,制定并完善机构电子文件管理制度是维护机构信息安全、符合机构发展长期利益的必要之策。InterPARES-2的《数字文件保存政策、策略、标准原则框架》中对数字文件的创建者的13条基本原则中提到“有关数字文件创建及维护的政策、策略和标准应该就确保文件的可靠性、准确性和真实性问题分别进行明确的阐述”[1]。本文基于全程管理视角与前端控制原则,分析组织机构电子文件在形成流转阶段、归档保存阶段和档案馆阶段所面临的安全风险,对威胁电子文件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典型风险事故及成因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组织机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制度框架。

1 形成流转阶段电子文件管理的安全风险

1.1 形成流转阶段的电子文件管理特点。组织机构电子文件主要由OA(Office Automation,办公自动化)系统和CMS(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内容管理系统)等业务系统生成。在这一阶段,机构电子文件主要在原形成机关实现其业务价值,业务活动涉及各部门多成员。例如某文件的批示,要经过经办人提交申请、部门负责人通过、主管领导通过,甚至总裁(董事局)通过等复杂流程,文件批示后再交由业务部门办理,多项业务并行开展。因此,电子文件管理在现行阶段具有参与人员广、档案专业化程度低、管理较为分散的特点。

1.2 形成流转阶段电子文件管理主要风险分析。(1)不真实。包括伪造、篡改与信息失真。在形成流转阶段,各部门文书或业务人员均拥有OA系统高级权限,账号管理不严,易导致权限扩散、身份假冒,从而造成数据篡改事故发生。另外,由于缺乏对统一工作规范的遵守,业务人员常在实际工作中利用职务之便“线下办理”,忽视正规的OA工作流程,导致与该业务相关的电子文件流转程序不合理,其信息的真实性也有待商榷。

(2)不完整。文件内容、元数据完全或部分丢失。实际工作中,组织机构多以电子文件的纸质载体流转,易导致电子版本无法同步更新业务过程中改动的信息及相关元数据。而业务人员档案意识薄弱,上传文件不配套、不完整,导致电子文件归档时既无元数据记录又缺相关内容信息。

(3)不可靠。文件信息与实际工作不符。一是非蓄意因素,主要表现为文件流转程序的不合理导致文件不真实,与客观事实脱节;二是出于某些特定的目的蓄意造假,隐瞒实际工作过程及成果[2]。

(4)不可用。不可被读取及检索。电子文件来源多样,形成系统及软件版本各异,易产生文件无法打开或乱码现象。而文件命名不规范也会增大检索难度。

2 归档保存阶段电子文件管理的安全风险

2.1 归档保存阶段的电子文件管理特点。电子文件归档保存阶段也被称作档案室阶段,即半现行阶段,是赋予电子文件档案属性的过程[3]。机构往往采用自主开发或购买的ERMS(Electronic Records Management System,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对电子文件进行捕获、识别、分类、保存使用和处置等一系列管理活动[4]。目前,大多数组织机构对电子文件全程管理认识不足,电子文件管理工作也尚在起步阶段。

2.2 归档保存阶段电子文件管理主要风险分析。(1)不完整。文件整体丢失或关联文件与元数据缺损。在归档保存阶段,工作人员业务不规范、分工不明确极易给电子文件的完整保存带来困难,此外,迁移不合理,线下移交电子文件,也易造成文件或元数据记录缺失。例如,肖秋会等调查发现,32.3%的机构未能对电子文件进行规范、合理的迁移[5]。

(2)不可用。不可读取或不可被检索。ERMS与OA系统间的不兼容常导致文件不可用,而在人工移交的机构中,读取失败的问题尤为显著,具体原因为:部门间电子文件生成的软件版本不同且缺乏格式标准规范,电子文件脱离原有业务环境致使原文中附加的链接信息不能正常读取等。

(3)不真实与不可靠。电子文件的不真实与不可靠的风险多源于形成流转阶段的“遗留问题”,但已脱离原工作环境的电子文件依旧面临被篡改的风险,在归档保存阶段,档案专业人员的权限监督和无关人员的越权访问监控不到位,都将导致电子文件面临被篡改的风险。

3 档案馆阶段电子文件管理的安全风险

3.1 档案馆阶段的电子文件管理特点。档案馆阶段的电子文件管理工作面临着长期保存及提供利用的任务。很多组织机构采用数字档案馆系统对电子文件进行接收、保管和提供利用。由于该阶段与外部机构及网络的联系最为密切,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存在着更多未知、复杂且不可控的风险因素。

3.2 档案馆阶段电子文件管理主要风险分析。(1)不真实与不可靠。信息被越权访问、非法篡改。据国家互联网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的《2017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综述》,2017年,我国境内约2万个网站被篡改,较2016年约1.7万个增长20%;捕获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数量253万余个,同比增长23.4%[6]。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处于云环境中的数字档案馆计算机也面临被云中其他节点非法访问及窃取机密的风险,尽管所有云服务商都标榜相应的加密技术,但也仅指保障加密传输环节,仍无法控制数据在处理、存储和传播时的风险[7]。

(2)不完整。元数据缺损或丢失。电子文件双轨管理、双套保存的模式,易造成元数据缺失。主要在于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的利用与修改信息被分别记录,难以实施信息的实时传递与更新,事实上就生成了两套元数据。从效用与价值方面看,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从根本上来说是同一份文件,双套制保存既增加了库存与经济负担,又不利于为文件保存完整、系统的元数据。刘越男等2014年对我国各省级档案馆的调查显示,仅22%的档案馆明确表示会对移交进馆的电子文件持续形成元数据,按照《基于XML的电子文件封装规范》(DA/T48-2009)封裝的只有1家[8],文件在档案馆阶段亦面临着元数据缺失的风险。

(3)不可用。不可读取。刘越男等的调查显示,近一半的省级档案馆都曾遭遇电子文件不可读的风险[9]。数字档案馆系统遭到攻击而崩溃,或者是机构租用的云端意外遭受严重灾害,都将不同程度上导致数据无法读取,用户无法访问。

导致电子文件安全风险的因素除了天灾人祸、物理环境变化等不可避免的客观因素外,人为因素、组织管理因素等主观因素也很突出。从各阶段电子文件管理主要风险分析来看,有些问题较为普遍,如缺乏完整的机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制度框架;档案管理人员与业务人员职责交叉现象严重;档案工作流程不明晰,专业化程度较低;业务系统与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缺乏认证与审计以及机构风险意识和控制能力不足。

4 组织机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制度设计

宏观层面,我国已有的电子文件管理制度如部际联席会议、馆际互备、异质备份、馆室联动等在国家档案馆系统得到了较好的执行实施[10]。但微观层面,国家档案馆之外的一般组织机构如企业、高校、社会团体的电子文件管理制度还较为薄弱,基本处于自行摸索阶段。为此,笔者根据国内外电子文件管理实践,参考相关的国际标准以及《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GB/T18894-2016)、《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建设指南》(GB/T 31914-2015)、《纸质档案数字化规范》(DA/T 31-2017)等国家和行业标准,结合《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数字档案室建设指南》等指导性文件,设计了面向一般组织机构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制度框架。其包括电子文件业务流程安全管理制度、人员岗位安全责任制、电子文件风险管理制度、安全审计认证制度、安全技术标准与规范的采用制度及相关配套制度6个方面。

4.1 电子文件业务流程安全管理制度。电子文件流程管理制度体现了全程管理原则和前端控制思想。制定规范的制度,对电子文件流程进行控制,实现全过程管理,规定电子文件形成流转、接收采集、鉴定处置、归档保存、检索利用等工作环节的内容和操作要求,并辅以树状图、流程图等帮助理解,从前端统一规划、统一要求,全程、动态地跟踪和控制电子文件的生命运动。

4.2 人员岗位安全责任制。根据电子文件形成流转直至归档保存的各个环节,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明晰各相关岗位权责,实行严格的绩效考核与追责制度。(1)形成(业务)部门:形成真实可靠的电子文件,及时捕获并维护元数据,保证电子文件的移交质量。(2)档案部门:开展电子文件规范管理、利用和长期保存工作,并对本机构的电子文件管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全程监督及协调。(3)信息部门:对OA系统、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和数字档案馆系统进行定期维护与升级,保证系统环境以及保存方案的优化,加强系统跟踪日记的管理以及访问权限的控制等。(4)领导层:把握本机构电子文件管理工作整体方向,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和追责制度提升制度落实的效果。

4.3 电子文件风险管理制度。冯惠玲教授及团队在《电子文件风险管理》一书中率先将风险管理理论引入我国电子文件管理领域,国家档案局也将出台《档案馆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11],对制定电子文件风险管理制度具有参考作用。组织机构应识别本机构电子文件安全风险并参考《档案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指南》的侵害程度定级建议[12],构建风险事故等级框架;建立风险案例库以备参考;结合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采取一定的程序与手段评估风险等级[13],并据此开展风险规划与控制工作。尤其应强调备份工作在风险管理中的关键意义,做好本地备份;有条件的机构可积极对外联系,寻觅适当机构互为异地备份单位。

4.4 安全审计认证制度。鉴于组织机构工作内容的特殊性与保密性,建议其在参考国家标准、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确定认证体系,由机构内部建立“认证工作小组”进行自我审计与反馈整改,再接受国家的统一认证。档案部门可以组织相关的专家、学者针对不同的机构规模分批次开展认证活动[14]。《可信数字仓储的审计与认证》(ISO16363-2012)和国家档案局2012年发布的《数字档案馆评价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对组织机构进行自我审计、选择数字档案馆合作开发商或购买数字档案馆系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应注意对认证工作的总结与反馈,完善涵盖从业务活动到归档直至保存整个流程的信息系统认证体系。

4.5 安全技术标准与规范的采用制度。电子文件管理的核心技术主要体现在OA、ERMS及TDR等涉及电子文件管理全程的应用系统中,各组织机构在上述系统的开发和购买时应特别注意:(1)OA、ERP、人资等业务系统与ERMS及TDR系统的无缝集成。(2)系统应依据《信息与文献 文件管理流程 文件元数据》(ISO23081)设计元数据格式并嵌入自动捕获功能。(3)应选用符合《开放档案信息系统:OAIS》(ISO14721)、《电子办公环境中的文件管理原则与功能需求规范》(ISO16175)等国际、国家标准的应用系统。此外,还应关注:(1)机构内部应采用一致的电子文件命名规范,可自行规定。(2)一般机构可参考《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GB/T18894-2016)中对保存格式的建议来指导本机构工作,工作性质较特殊的机构可自行规定电子文件保存格式类型,但应保证各部门一致。(3)存储介质的管理与更新制度可参考《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GB/T18894-2016)中的存储介质优先级规定自行制定。

4.6 相关配套制度。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促进电子文件管理核心制度的落实。(1)人才培训。档案专业人员和信息人员需接受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并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体系。(2)交流合作机制。组织机构积极开展业务部门与档案部门之间、档案室与档案馆之间,以及与行业内(外)的其他组织机构在电子文件管理领域之间的密切交流与合作,实现跨部门、跨领域、多层次的人才与信息交流。

参考文献:

[1]肖秋会.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243-252.

[2]冯惠玲等.电子文件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12-114.

[3]傅榮校.化繁为简:从档案机构角度看如何保障电子文件的真实性[J].档案学通讯,2015(2):50-55.

[4]金波,丁华东.电子文件管理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5:56-58.

[5]肖秋会,许晓彤,石晓雨.电子文件安全保障现状调查与评估:以武汉市为例[J].档案管理,2018(3):65-68.

[6]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 2017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综述[EB/OL].[2018-09-25]. http://www.cert.org.cn/publish/main/upload/File/situation.pdf.

[7]王长全,艾雰,姚建文.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安全策略研究[J].情报杂志, 2010(3):184-186.

[8][9]刘越男,祁天娇.我国省级、副省级档案馆电子文件接收及管理情况的追踪调查[J].档案学通讯,2014(6):10-15.

[10]王良城.我国电子文件管理基本制度述略[J].中国档案, 2012(3):65-67.

[11]李明华.在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档案,2016(1):16-23.

[12]国家档案局.档案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指南[EB/OL].[2018-09-27]. http://www.saac.gov.cn/uploadfile/daj/001aa0bea132137d002001.doc.

[13]张健.电子文件信息安全管理研究[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170-172.

[14]程妍妍.我国数字档案馆认证及实施策略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2(6):56-60.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情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武汉大学) 来稿日期:2018-10-14)

作者:覃洁清 许晓彤

第2篇:新医疗机构会计制度下医疗机构成本管理初探

摘 要: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机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推进,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当前财政部、卫生部联合颁布了全新的医疗卫生制度政策,对我国医疗机构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本文通过分析新医疗机构会计制度下医疗机构成本管理的弊端和问题,从而提出一些有关改进医疗机构成本管理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新医疗机构会计制度;医疗机构;成本管理

引言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市场的飞速进步,国家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探索改革的过程也进入关键时期。在医疗改革制度的推动下,新的医院财务制度重点强化了医疗机构对成本管理的要求,并对成本管理目标、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等方面作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进一步细化了医疗机构进行成本管理的各项内容。

一、新医疗机构会计制度下医疗机构成本管理存在的

问题

(一)对成本管理缺乏重视

当前我国医疗机构中的主要领导和干部大部分都是医院临床专家和相关专业的和核心人物,其主要将工作重心放在临床业务管理方面,严重忽视了成本管理和会计核算业务的重要性,导致医疗机构无法适应当前新医疗机构会计制度下的成本管理要求。其中,部分医疗机构对成本管理的认识和理解仍保持在公费医疗体制阶段下的陈旧思维模式中,缺乏创收积极性,也没有充分认识医疗过程成本核算和单病种成本核算等新知识理念,其医护人员成本管理意识较弱,人才队伍缺乏一定的專业成本管理素养,最终导致医疗机构缺少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无法将其成本管理工作真正落实到位。

(一)成本管理缺乏效率和科学性

目前,诸多医疗机构缺乏对成本的预算管理,导致成本管理效率低下,再加上不少财务人员只能简单管理财务报告中的数据,而过度重视成本核算的最终结果,使得医疗机构成本管理人员在成本控制的系统性管理方面留下不少安全隐患,其医疗结构的成本控制缺乏科学性。此外,受到我国旧时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部分医疗机构严重缺乏投入产出和成本效益意识的管理意识,仍旧采用粗放式和经经验式管理模式,导致医疗机构为了增加收入和争取名声盲目引进先进、昂贵的医疗科学设备,改建医院基础设施,在不顾成本管理的基础上增加新型医疗手段,最终带来资金不足、医疗机构不正常运营和医疗设备使用效率低下的不良影响。

二、新医疗机构会计制度下改进医疗机构成本管理的

有效策略

(一)健全医疗机构成本预算体系

作为成本管理的重要开端,需要制定年度收入预算,通过准确的估算收入对相应的成本消耗进行指标制定。

首先,医疗机构通过往年年度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各类医疗服务的服务量,而财务科根据分析数据的结果制定各科室收入预算,再集合各科室负责人对财务科预算指标提出的改进意见完成整体机构和各科室的预算制定。接着,根据采购人员对市场行情的分析和经验确定医疗品进价,制定单位成本,再结合往年单位服务用量和各科室收入预算推测各科室各类医疗品消耗量,两者结合得到医疗材料成本预算;最后根据得到的医疗服务量指标和单位公式成本计算出医疗机构服务的人力成本,加上相关实际变动成本的制定医疗机构预算。通过这类计算能够有效控制成本和进行过程控制,同时也能明确各科室经济责任,便于财务管理顺利进行。

(二)转变理念,提高对成本管理的认识

开展成本管理工作,需要在对医院和医疗服务成本核算及管理基础上,将医院经济管理观念进行全面的转变,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率先转变理念,提高对医疗机构内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激励职工顺利推进医疗机构成本管理工作。

在传统的财务管理中,财务人员侧重于对知识收入增加的核算,而忽视了成本管理的核算内容,因此当前要培养全员树立良好的成本意识,制定相应制度政策来确保成本管理工作上的顺利开展,保证工作人员的成本意识和经营意识与现阶段内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相适应,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支出,确保医疗机构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不断提高其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三)创新成本管理体制和监管评价机制

为了加强新医疗结构会计制度下的医疗机构成本管理工作,机构需要优先建立一个自上而下,包括临床工作人员和后勤人员在内的全方位成本管理体系,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设立专门的成本管理负责人员向上级及时进行汇报和监管。

此外,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对比制定的成本预算和各部门月度实际成本,对预算制定合理且切实节约了成本的部门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而经过比对发现预算制定不合理的部门,根据其实际情况调整和完善预算控制,推动预算编制的合理化进行;其财务监管单位也需要综合分析一定时间段内的经济运营结果并做定期专项检查,确保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和当前存在的问题,对财务资源进行精确调整和规划,从而实现医疗机构成本管理的精细化和高效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医疗机构会计制度下的成本管理工作还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有很多地方需要做出更多改进和探讨。医疗机构需要加强对新会计制度和成本管理的认识与了解,深入研究其中的缺陷和不足,提高成本管理效率和设置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系统的作用,不断增强机构内财务管理的水平,从而为医疗机构各项工作实施提供真实可行的数据和方案,这样才能保证医疗机构在新会计制度下的切实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刘春波.浅析医疗机构成本管理问题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4,(22).

[2]张华.医疗机构成本管理问题及策略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15).

作者简介:

傅海燕,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作者:傅海燕

第3篇:制度现代化视阈下我国公立高校领导制度浅析

[摘 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公立高校的根本制度。落实这一制度的实质是在高等教育领域提升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就是实现高等教育制度现代化。高等教育办学实践过程中确立了这一领导体制的制度自信,但在实施过程中尚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和理论困惑,学术界缺乏理论自信。为此,要自觉维护制度的权威,培育制度意识;理性认识制度的不能,走出制度神话;充分彰显制度的价值,建设制度文明,在增强制度自信的同时避免陷入“制度迷信”的窠臼。

[关键词]制度现代化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制度自信

[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8.017

伴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我国教育现代化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依照中央部署,我国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按照我国本土的现代化理论,中国的现代化有器物层、制度层与观念层之分。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目前基本完成了观念层面的现代化与物质层面的现代化,目前正在进行制度现代化层面的设计与安排。就公立高校而言,国家已经建立了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以高等学校章程、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理事会等制度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大学制度,这表明中央政府已经启动了高校制度现代化的进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大学制度的实质就是实现高等学校的制度现代化,高等学校制度现代化的集中表现和实现关键是推进国家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此过程中,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高校特别是公立高校的根本制度,这一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依法治校的前提和出发点。

一、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质

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质是实现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自晚清开始学习并追赶西方国家现代化进程以来,中国现代化正如梁启超1923年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文中指出的,先后经历了器物层面的现代化、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与思想观念亦即文化层面的现代化等三个不同发展阶段[1]。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比照汤因比的文明三层次论而来的,持此观点的还有殷海光[2]、金耀基[3]等人。以此为分析框架,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历程基本切合这一发展逻辑并相互交叉。随着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器物层面的现代化即物质现代化已基本实现。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促进了人的观念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并实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更是进一步推进了各个方面的制度现代化进程。

教育现代化,就是为适应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教育发展所应具有的重要特点和趋势,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过程[4]。教育现代化大致分为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制度现代化与教育物质基础现代化。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与观念前提,当前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继续围绕着高等教育制度现代化层面的推进。为此,中央就高等教育领域的制度现代化与大学治理进行了一系列制度设计与安排,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普通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进一步坚持和完善。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为了推进高等学校制度现代化建设,以“教育部规章”(教育部令)与规范性文件等形式密集出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普通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等规章制度,逐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制度框架体系 [5],基本实现了高等学校治理体系的现代化。2014年10月,中央又印发了《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下文简称“《实施意见》”)。该意见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各类型高校在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方面实践探索的新经验,概括了长期以来学术理论界、教育管理界以及社会舆论关于大学治理的新期望,成为新时期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依据。按照现代化三层面理论,高等教育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也必须在器物、制度、精神等不同层面整体用力,而不能仅仅追求器物层也就是物质层面的现代化。高等教育领域制度现代化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在实现了顶层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的基础上,关键是要贯彻这些制度,首当其冲的就是在公立高校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实施意见》对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方高校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坚持、贯彻并结合学校实际不断完善各自党组织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实现了大学治理的“良治”与“善治”,为地方高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积累了经验,但也存在着不少理论与实践上的困惑,下一步仍然需要贯彻落实《实施意见》的制度安排与制度设计,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二、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前提

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前提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制度自信。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公立高校全面实施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保证,是依法治校的生动体现,是高等教育领域科学决策与民主管理的有机统一。这符合现代大学管理体制变革的客观要求,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一个行之有效、科学管用的高校领导体制。该领导体制与决策机制实施20多年来,很多高校积极探索,在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上创造了很多成功经验。但是,关于高校特别是公立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的具体效果,缺少相应的量化研究成果,即使有学者进行了调查研究,但相关数据也难以寻觅,例如宣勇教授主持的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公布,但主要是定性方面的概括与总结[6];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实际上对该制度在各高校的实施状况也不一定非常清楚,需要摸清相关情况,例如湖北省委组织部、省高校工委2014年在湖北省开展问卷调查,就“我省高校领导对现行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认识程度和对高校党委会决定的‘重大事项’的理解程度”在高校校级领导干部中进行专题调研,希望“对于进一步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能够提供大量值得思考的参考依据”,但相关调查数据也未向社会公布,可能的结果是在此基础上出台了《中共湖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对高校领导的若干意见》[7]。笔者 认为,各高校近年来在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进程中取得了如下四个方面的实际效果。

一是完善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大学治理结构。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明确要求,成为现时期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革要求。就公立大学的外部治理结构而言,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给高校“松绑”,以权力清单制度实现了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政府明确了公立高校举办者、管理者、监督者的角色定位,高校的办学权得到真正落实;高等教育管评办分离深入推进,社会组织的教育评估监测正在开展,政府、学校、社会的新型关系正在构建之中。就公立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而言,以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逐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框架体系。各高校就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在法治范围内进行了规范,按照教育部在规范治理结构和管理方式方面的统一部署,先后对高校内部治理、决策机制、综合管理、质量建设、教学评估、财务管理、基本建设、师生管理、专业与学科设置、学位管理、信息公开等各方面建章立制并贯彻落实,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结构。

二是修订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会议制度与议事规则。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成为公立高校的领导体制与决策机制,不少高校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高等教育法》和《中国共产党普通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或修订了党委全委会与常委会、书记办公会、校长办公会、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等各种会议制度及其议事规则,界定了学校的领导、决策、执行、咨询与监督等不同机构的职责范围、工作规程,为学校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证。同时,在学院层面建立了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相适应的内部管理机制,积极稳妥地实现管理重心下移,改变了学校决策权力过分集中于学校一级的现状,以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机制为中心逐步建立起结构合理、层级清晰、责权分明的学院管理体系。

三是处理好了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校与民主管理之间的科学关系。坚持党的领导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中国特色,是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条件,而依法治校与民主管理则成为高校实现依法办学这一问题的两个不同侧面。各高校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基础上,着力推进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校进程,通过教代会(职代会)这种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本形式和制度,确保教职工依法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学校民主管理;通过学代会等形式广泛听取广大学生的意见,努力实现决策过程中的科学化、民主化与法治化。

四是积累了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一些基本经验。首先是全面理解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科学内涵是实施这一领导体制的基础。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既是公立高校的决策机制,高校的重大决策均由党委会或常委会做出,以校长为首的行政科层是党委决策的执行机构。其次是着力提升高校领导班子成员的素质是实施这一领导体制的前提。领导班子成员的素质高低成为能否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充分条件,虽然政治素质非常重要,但高校领导干部仍要着力提高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这是当前领导干部在提升治理能力方面的当务之急。再次是正确处理“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的关系是实施这一领导体制的关键。最后是坚持完善民主集中制成为实施这一领导体制的保障。高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来自“五湖四海”,各人经历、个性、风格、工作方法更是不尽相同,只有通过民主集中制,协调好党委与行政、上级与下级、“一把手”与班子成员、领导班子与广大党员群众的关系,才能保证高校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8]。

三、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基础

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基础是彻底摆脱其实施过程中的现实困境。

虽然20余年来在高等教育领域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作为执政党在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高等学校内部决策的工作机制,在实施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毋庸讳言,在理论上与实践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思想认识方面的,有的则属于实践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某些高等教育管理者、办学者与高校干部师生在实践中对这一制度存在着不自信,学术理论界的某些学者同样对这一领导体制提出种种责难,体现为理论上的不自信 [9]。除此之外,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践困境还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公立高校的政治权力、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权责界限不够清晰。表现之一是各高校对“三重一大”事项界定差异较大。中央规定,“三重一大”事项(即重大决策、重大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运作)必须由领导班子集体作出决定,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推进直属高校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中将其进行了细化 [10],但由于各地办学情况差别很大,不同高校对于“三重一大”的规定并不一致。比如“大额度资金”的具体限额,有的规定为“500万元以上”,而有的则划定为“5万元以上”就属于“大额度资金”。“三重一大”事项涉及学校主要领导的不同权力,涉及党委与校长的权力划分,实践中界定不清晰就往往会成为高校党政之间出现矛盾的导火索。表现之二是有些高校党政决策机构人员重叠过多。在某些高校,党委会(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的组成人员在构成上重叠过多,甚至出现党委常委中只有党委书记一人不属于校长办公会组成人员的情况,使得学校党委“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在实施上有所弱化。表现之三是书记和校长的职权运作模式不够清晰。在现行领导体制下,书记怎样通过民主集中制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校长以何种方式全面贯彻党委会(常委会)的决策、全面负责行政工作的问题,实践中尚无明确的制度设计,从而导致“高校书记和校长拍桌子、导致党委常委会一年开不成”等怪现象 [11]。表现之四是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互混淆。目前,高校行政、学术权力的重叠状况比较普遍,职责不清的现象客观存在。由于我国高校在内部管理体制上采用行政化管理模式,使得与学术事务相关的资源分配权由高校以管理部门为代表的行政科层掌握,学术委员会中行政人员数量偏多,学术事务被间接行政化。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相互交织,造成分工不明,责任不清。

二是高校决策运行机制不够完善。表现之一是决策过程中民主化渠道不畅。虽然《高等教育法》以及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等部门规章规定了学术委员会对学术事项的“审议权”和教代会“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职能,但由于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广大干部师生、基层院系民主参与的渠道不够畅通,方式不够多样,这些权力在很多高校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和落实。表现之二是决策程序的规范化程度不高。事实上,各高校有关决策程序的制度设计存在较大差异,有的设置有若干个辅助决策机构,使包括学生在内的各种利益群体都能够参与到与之切身利益相关的重大事项的决策过程之中;而有的虽设有辅助决策机构,但缺乏决策前的充分沟通和决策后的信息反馈;还有一些学校没有设置相应的辅助决策机构,决策的咨询论证环节缺失,决策程序不够规范。表现之三是决策的执行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现实中一些高校机构设置重叠,职能相互交叉,决策执行过程中经常出现职责不清、相互扯皮的现象,执行的效率低下,直接影响到高校决策机制的有效运行。

三是不少高校监督问责机制不够有效。表现之一是监督机制不够健全,这也一直为社会所诟病。出于对办学自主权的尊重,上级主管机关一般只能将工作重心放在选配好高校领导班子特别是两个“一把手”上,日常监督相对较少;对于高校党政领导干部的校内监督,主要依赖于高校内设的纪检监察部门和普通党员群众。但是,高校纪检监察部门是在同级党委和行政领导下开展工作的,缺乏相对独立性,其对高校党政领导干部尤其是对党政“一把手”很难起到实质性的监督作用。表现之二为问责机制不够健全。在一些高校中,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目标责任制尚不健全,缺乏清晰可行的党政领导班子问责制度的实施细则;对高校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发生重大失误、造成严重损失的现象,缺乏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与相应的纠错机制。

四、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关键

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关键是将其视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过程的实践指向。

对于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而言,我们要自觉维护制度的权威,培育制度意识;理性认识制度的不能,走出制度神话;充分彰显制度的价值,建设制度文明,在增强制度自信的同时避免陷入“制度迷信”的窠臼。为此应当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要增强对公立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20多年以来,为我国高等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和可靠接班人,促进高校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实践证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符合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党对高校领导的根本制度 [12]。

二是要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高等教育领域的这一根本制度,从属于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范畴,“总体上是好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国际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肯定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13]。在实施这一高等教育根本制度过程中,“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故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14]。毋庸讳言,当前高校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实践与理论中也产生了许多分歧与争议,在当前新形势下进一步长期坚持并完善这一体制十分必要。

三是在确立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制度自信的同时,我们要坚决破除“制度神话”,避免走入“制度迷信”的怪圈。关于制度,我们曾经和正在“建构”了两个“神话”,一是过分迷信制度的自发作用,认为我们从理论上设计出一个好的、先进的、优越的制度,就想当然认为它在实践中必然具有现实性,这一制度就能解决我们希望要解决的问题;二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的发展进程,中国社会进一步意识到制度的意义与价值,对制度的作用越来越推崇,但是过了头就想当然地认为制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了[15]。在现代化的结构中,器物、观念与制度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经济层面的现代化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但不能走向物质主义的极端,所谓大学“非大楼之谓,有大师之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观念层面的现代化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理念前提,但不能滑入“观念论”等唯心主义的深渊;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是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及其实效,制度仅仅停留在纸面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梁启超文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262 .

[2]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M].台北:文星出版社,1966:459-477.

[3]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31-137.

[4]“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18.

[5][10]教育部政策法规司.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文件辑要[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70-104;322.

[6]宣勇.学校党委如何领导大学[N].人民日报,2015-05-07.

[7]《中共湖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对高校领导的若干意见》解读[N].湖北日报,2015-05-29 (3).

[8]顾海良,罗永宽.高校党的领导体制建设研究[M].北京:中央文史出版社,2013:155.

[9]储著斌.增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制度自信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1):78-80.

[11]搭好和谐班子 凝聚团结力量——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系列述评之三[N].人民日报,2015-08-22.

[12]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教育部党组通知要求认真学习贯彻《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J].陕西教育(高教),2014(12):1-8.

[1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48.

[14]习近平.习近平论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6.

[15]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构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86-287.

(责任编辑:刘新才)

作者:储著斌

第4篇:安全管理领导机构和安全管理专职机构制度

成都金山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安全管理领导机构和安全管理专职机构制度》

(一) 安全管理领导机构

为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本公司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总经理担任组长,安全分管副总经理为副组长,设安全管理员,成员由各部门负责人组成。

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落实上级、运管部门和公司制定的安全生产各项制度、标准和办法。

2、对公司安全生产实行统一监管,实现对公司安全生产的综合管理,加强对基层各级安全管理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检查,及时协调,定期考评。

3、建立健全一套具有监督、反馈、制约、激励等诸多功能的安全管理运行机制,制定并完善公司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制订不低于上级下达的安全生产考核指标方案,健全和落实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落实重特大事故救援应急预案。

4、定期组织召开本级范围内的安全例会,随时掌握各基层单位 的安全生产动态,督促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责任制,出现问题及时协调和解决,超越职权范围的及时通报有关部门。

5、组织公司范围内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组织开展各种形式 的安全竞赛活动,组织总结交流安全生产经验、教训,推广安全生产 先进经验。向公司领导人推荐表彰的安全先进单位及安全先进个人和 提出有关责任单位或责任人的处理建议。

6、负责组织对各基层单位车辆机械、动力、设备的安全性能、 维护及安全操作管理及特殊工种持证上岗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考 核。

7、根据有关规定,随时抽查公司车辆的安全运行情况,并充分 运用GPS卫星定位系统、汽车行驶记录仪(如果安装)等高科技管理手段,对车辆实施监控和动态管理,及时纠正违章行为。

8、负责对驾驶员的资格、资历审查,并建立相应的驾驶员安全 公里(年资)等台帐。

9、负责行车事故的调查、统计和上报工作,办理车辆的各项保 险、索赔手续。对各类事故执行“四不放过”原则,按事故处理权限 对事故责任人提出处理意见或作出处理决定。

10、负责建立公司安全生产各项基础管理工作台帐妥善保管各项 原始记录和资料档案,建立和完善公司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根据上级 要求,及时、准确地提供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信息资料。

第5篇:安全管理领导机构和安全管理专职机构制度

(一)安全管理领导机构

为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本公司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以下简称 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总经理担任组长,安全分管副总经理为副组 长,设安全管理员,成员由各部门负责人组成。

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落实上级、运管 部门和公司制定的安全生产各项制度、标准和办法。

2、对公司安全生产实行统一监管,实现对公司安全生产的综合 管理,加强对基层各级安全管理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检查,及时协调, 定期考评。

3、建立健全一套具有监督、反馈、制约、激励等诸多功能的安 全管理运行机制,制定并完善公司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制订不低于上 级下达的安全生产考核指标方案,健全和落实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落实重特大事故救援应急预案。

4、定期组织召开本级范围内的安全例会,随时掌握各基层单位 的安全生产动态,督促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责任制,出现问题及时协调和解决,超越职权范围的及时通报有关部门。

5、组织公司范围内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组织开展各种形式 的安全竞赛活动,组织总结交流安全生产经验、教训,推广安全生产 先进经验。向公司领导人推荐表彰的安全先进单位及安全先进个人和 提出有关责任单位或责任人的处理建议。

6、负责组织对各基层单位车辆机械、动力、设备的安全性能、 维护及安全操作管理及特殊工种持证上岗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考 核。

7、根据有关规定,随时抽查公司车辆的安全运行情况,并充分 运用GPS卫星定位系统、汽车行驶记录仪(如果安装)等高科技管理手段,对车辆实施监控和动态管理,及时纠正违章行为。

8、负责对驾驶员的资格、资历审查,并建立相应的驾驶员安全 公里(年资)等台帐。

9、负责行车事故的调查、统计和上报工作,办理车辆的各项保 险、索赔手续。对各类事故执行“四不放过”原则,按事故处理权限 对事故责任人提出处理意见或作出处理决定。

10、负责建立公司安全生产各项基础管理工作台帐妥善保管各项 原始记录和资料档案,建立和完善公司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根据上级

要求,及时、准确地提供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信息资料。

第6篇:1、安全管理领导机构和安全管理专职机构制度

宏攀物流有限公司

安全管理领导机构和安全管理专职机构制度

一、组织机构

1、根据宏攀物流有限公司设置情况及人员情况成立宏攀物流有限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组长由总经理担任、副组长由经理担任、成员由各部门领导担任。

2、根据人事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和补充领导小组人员,确保安全领导小组人员齐全,无安全管理盲点。

3、安全运输领导小组,每年对宏攀物流有限公司安全目标及指标进行编制,并通过组织实施。

4、总经理是宏攀物流有限公司安全第一负责人,各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本部门安全第一责任人。

5、宏攀物流有限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每周定期召开一次安全生产工作例会,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题安全例会,对存在的问题落实整改。

6、每月至少组织一至两次安全专项检查。

二、安全专职管理人员

1、宏攀物流有限公司设立一名专职安全管理员,负责安全生产管理和日常检查。

2、宏攀物流有限公司应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调查安全管理员,确保安全管理员到位。

3、安全生产管理日常管理工作由生产技术处负责管理。

4、安全生产管理员负责宏攀物流有限公司日常安全检查,安全事故的统计报表及安全文档归档工作。

宏攀物流有限公司

2014年12月1日

第7篇:安全生产领导小组会议制度

安全生产领导小组会议制度 1 目的 为了加强公司的安全管理,提高综合安全管理能力,及时沟通公司各方面的 安全信息,分析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研究对策措施,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形 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搞好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结合公司安全管理实际情况,特 制定本制度。 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安委会定期召开的安全生产会议进行管理。 3 编制依据和术语 3.1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主席令[2002]第 70 号)第 19 条

3.2 术语 安全生产委员会会议:是由安全生产领导机构定期组织召开,安全生产领导 机构全体成员参加,主要是总结本阶段安全生产工作情况,研究解决安全生产中 的重大问题,部署下一阶段安全生产工作的会议。每次会议需要有专门的议题, 并形成会议纪要。 4 职责 (1)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是综合协调公司安全工作的议事机构,负责研究、 协调安全管理工作。 (2)领导小组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如遇特殊情况可临时召开。领导小组 全体成员都应参加,因故不能参加的,应向会议主持人请假。 (3)参会人员的职责:认真贯彻“预防为主、安全第

一、综合治理”的安 全方针;组织学习上级有关安全管理的文件;研究本年度安全生产目标和主要工 作任务;协调公司各部门的安全管理工作,统一安全管理思想。会议讨论议定的 事项,各成员应认真组织贯彻落实。 (4)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会议的筹备工作,负责向参加人员通知会议 时间、会议地点,收集需领导小组集体讨论的议题机构,负责草拟领导小组会议

纪要,负责督办领导小组议定的事项。

5.1.1 召开时间及主持人

5.1.2 参加会议人员

(1)会议组成人员: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

(1)会议议题由公司领导小组会议研究确定。

(2)会议的组织工作和会议记录,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会议记录每年 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存档归卷。 (3)会议应当做出安全工作部署。安全生产必须进行责任分解,并由具体

分管领导组织具体实施。

(1)传达和学习国务院、自治区、州、市政府及交通、安监部门有关安全 生产工作的文件,组织贯彻落实上级部门安全管理的工作要求和有关领导关于安 全管理工作的指示。 (2)通报本地区、本行业的安全情况,分析公司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研 究解决的办法和对策,提出下阶段的安全工作目标。 (3)分析本公司的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和生产领域的典型事故,查找事故原 因,举一反三,研究防范措施。 (4)分析、布置、督促、检查公司防范重大、特大安全事故的工作;审定 重大、特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5)听取有关成员报告上一次领导小组会议工作任务的落实情况。 (6)讨论决定其它须由领导小组全体会议研究的重大安全生产问题。 5.1.4 会务工作 (2)邀请参会人员:根据会议议程需要,邀请阜康市交通局、运管局、交 警大队相关领导参加等。 5.1.3 会议主要内容 公司领导小组全体成员会议每季度一次,全年不可少于 4 次。遇有重大安全 任务或特殊情况,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提请公司法人代表同意临时召开。时间原则 上安排在每季度第一个月的下旬,并提前三天通知参会人员。会议由领导小组组 长主持。 5 详细规定 5.1 领导小组全体成员会议

5.2.1 召开时间及主持人

(1)会议召开时间根据工作需要确定。

根据会议议题需要确定。

(1)研究贯彻落实公司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决定的重要事项。

(1)会议议题由安全办协调后汇总提出,由会议主持人确定。

(1)会议议定事项采用议决式。会议一般情况下应对讨论的事项做出决定。

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专题会议是推进公司安全生产和防范重大、特大安全事 故工作的重要途径。全体成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自觉遵守如下纪律: (1)会议实行签到登记制度。每年对领导小组成员参会情况作一次通报, 并纳入目标考核。 (2)参会人员要做到:不派员代会,不迟到、不早退,不处理会外事务, 不讨论与会议无关的事项。 (3)如因特殊情况不能参会者,须向安委会负责人请假,经同意后方能派

副职代会。

(2)提请会议议定事项,会议议题要在会前做好充分准备,搞好调研和协 调工作,以提高会议的效果。 5.4 会议纪律 (2)会议的组织工作和会议记录由安全会办公室负责。会议决定事项参会 部门及人员要严格执行。 5.3 会议议事规则 (2)研究、部署、检查工作和通报工作情况; (3)讨论审议搞好专项安全生产的办法和措施; (4)研究解决公司安全生产工作的协调配合问题; (5)其它需要专题会议研究的问题。 5.2.4 会务工作 5.2.3 会议主要内容 (2)会议由组长或副组长主持。 5.2.2 参加会议人员 5.2 领导小组专题会议

5.5 会议记录管理

领导小组会会议内容由安全办公室相关人员负责记录,建立详细的会议档 案,记录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形成的决议, 根据会议议程形成会议纪要,并印发给各成员。负责督促、检查领导小组讨论议 定的事项,保证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4)若因故未参加会议,贻误了本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造成重大影响和 损失的,要依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5)会议应设置签到表,严禁代替他人签字。

第8篇:安全生产领导干部联系制度

第一条为加强全镇重点建设项目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建立建设项目“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构建项目建设与安全生产“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推进、同考核”的工作新格局,进一步明确建设项目安全工作任务,靠实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安全工作责任,及时发现和整改各类事故隐患,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切实推动重点项目建设顺利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江苏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的重点建设项目是指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各类重点工程项目(以下统称“重点建设项目”)。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的领导干部是指重点建设项目牵头负责联系领导和牵头部门负责人。

第四条每个重点建设项目牵头联系领导干部履行督促项目建设的进度质量和督查建设项目的安全生产工作的双重职责。在抓好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掌握重点建设项目安全管理动态,协调解决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第五条重点建设项目牵头单位具体实施安全生产联系工作,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检查方案,有针对性地确定检查的重点、难点和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检查督促项目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和行业监管单位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强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及时整改和消除事故隐患,确保工程建设安全。认真做好记录,并且及时做好督促整改、复查、通报等工作。

第六条镇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对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领导干部联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县(区)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对本区域的重点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领导干部联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落实不力的重点建设项目进行通报批评,并督促整改。

第七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

第9篇:托管机构安全管理制度

一、 托管机构要注意房屋、场地、玩具、用具的使用安全,定期检查,及时维修,避免触电、

砸伤、摔伤、烫伤及火灾等重大事故的发生。

二、 管理人员接送学员时必须前后引导及敦促,提醒学员列队行走,不能有跑、跳、打斗及其它

危险动作,学员接往与离开机构严格实行核对、清点等安全接送制度,并加强进出机构管理,防止学员走失,禁止学员私自进出,禁止外来人员来机构借宿。

三、 午餐及晚餐食品提供前工作人员务必确保温热,避免烫伤情况出现,严把食品的采购关和食

品入口关,严防食品中毒事件的发生。

四、 午休及晚间休息至少有一名工作人员全程陪同,及时处理相关事宜。

五、 若有需要工作人员必须妥善保管学员的药品,帮助学员服药时,必须仔细核对药名、药

量、学员姓名,按时给学员服药。

六、 机构定期向学员及家长宣传安全知识,在托管机构在危险的地方张贴醒目的安全警戒标

志,提高学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七、 加强教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对学员坚持正面教育,严禁态度粗暴,动作生硬,体罚

或变相体罚。

八、 托管机构组织的各项活动都应以学员的安全为第一要素,进行认真细致的事先准备,考虑

周详。

上一篇:山西省商务厅下一篇:教学比赛获奖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