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自查自纠制度(精选14篇)
安全隐患自查自纠制度
为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安全隐患,能够及时处理各类隐患,规范分公司、车间、班组、员工的安全管理行为,加强安全管理的监督与检查,杜绝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生命安全,确保公司实现安全生产,特制定安全隐患自查自纠制度。
一、安全隐患自查自纠组织检查形式
1、公司安全部、分公司安全科及相关职能部门监督检查公司、分公司、车间隐患排查、班组安全自查自纠工作是管理人员的职责,每位管理人员必须有高度工作责任心,积极检查生产工作现场、排查车间、班组中存在的问题。公司安全部、分公司安全科及相关职能部门每月一次对分公司、生产区域内的安全生产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排查、自查自纠,查出的隐患及时登记建档,负责安排整改闭合。
2、各车间、部门每月组织不少于3次隐患排查自查自纠活动,并及时填写自查自纠活动记录,并进行整改。
二、监督检查内容及安全隐自查自纠及整改处理
1、每班的安全自查中,要按照“四大规程”的规定抓住重点,检查内容包括:
①检查各项规程、条例、指示精神的落实情况;
②检查各项规章制度及施工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
③检查新建项目安全专项工程的进度情况;
④检查安全培训和安全教育情况;
⑤检查作业现场安全生产中存在隐患情况;
⑥检查生产作业现场安全监测、监控、通讯设施;
⑦检查现场作业员的操作行为情况;
2、班组长日常巡回检查内容包括:
①检查作业现场安全生产中存在隐患情况;
②检查作业现场各项设施的完好情况;
③检查现场作业人员的操作行为情况;
3、作业人员作业现场进行自查内容包括:
①检查作业现场安全生产中存在隐患情况;
②检查自己操作的设备及使用的工具器具完好情况;
③相互监督检查现场作业人员的操作行为情况;
4、安全自查出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对现场不能整改的要及时上报,车间、班组及时进行整改。
5、对安全检查出的问题和隐患,要立即指定专人按要求进行整改,及时汇报整改效果,对整改态度不积极、不到位或拒不整改的班组或个人进行处罚。
6、班组长日常巡回检查出的问题,现场立即进行处理,对于当班处理不了的隐患,及时向车间值班人员汇报清楚,由车间协调处理,并对所查问题的处理、整改情况进行落实。
7、对本班没有及时处理完的安全隐患,要及时向下一班交接,接班人要及时了解情况进行整改,并把处理情况向车间值班汇报。
8、作业人员作业现场进行自查,对查出的问题要立即停止工作,上报班组长,班组长接到汇报后要立即组织人员 进行整改,问题处理完毕后方可进入生产作业。
9、公司检查人员要对生产区域内的安全生产、关键装置重点部位、重大危险源、监控设备、文明施工等进行认真细致排查。对所查出的安全隐患,能够现场处理的,要立即通知所在生产车间、班组,安排人员立即处理,并落实到责任人,对因条件限制等原因立即无法整改处理的,及时制定出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并监督整改执行情况与复查,隐患整改完毕由整改负责人填写记录,复查情况由复查人填写记录,形成闭合,促进安全生产。
10、在安全隐患排查、自查自纠中,查出的重大隐患、现场无法及时整改的,要制定出单项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并监督整改执行情况与复查,隐患整改完毕由整改负责人填写记录,复查情况由复查人填写记录,形成闭合,促进安全生产。
日前, 江苏江阴市安全生产监管局开发出一套安全隐患自查自报以及跟踪督查系统, 通过物联网技术, 安监人员便可以对企业安全生产“了如指掌”。
江阴市安全生产监管局公共安全监督管理科负责人徐慰斌表示, 通过监控室显示屏, 可以看到每一个企业安全监管人员实时在现场进行安全隐患排查的情况。而每一个企业安全监管人员, 通过手机, 进行二维码扫描, 对企业安全隐患排查并上报。二维码扫描后, 手机摄像功能同时启动, 车间内相关情况便实时传送到系统中, 从而接受安监部门的监督以及追踪管理。江阴市新泽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安全生产负责人邓吕忠告诉记者, 通过使用该系统, 在安监部门实时跟踪督查下, 安全隐患整改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同时, 系统还应用物联网技术, 把企业现有自动控制和安全监控系统中的相关参量接入平台, 让上级管理部门可以实现远程监督。目前, 该市共有30多家企业上线, 预计到年底将有60%以上的规模企业纳入该系统。
实事求是地说,越是“上面”的检查,效果有可能越不好。因为他们对基层不甚熟悉,往往是“晴蜓点水”走过场,原则性地提出一些问题,还常常被下面一些“表面文章”所迷惑。最熟悉、最了解工艺操作流程,最能及时发现生产事故隐患的是在班组这一级上。因为他们是直接的操作者,天天要与设备打交道,哪个地方容易出问题,他们心里最有数。一旦出事首先殃及的是自己,这些利害关系他们心里也最清楚。因而,“自查”的效果应是最好的。
但现实情况却是上面来检查的“规格”越高,下面就越是重视,应付上面的检查,重视程度远大于班组日常“自查”。为什么班组安全“自查”的效果不好呢?原因是在班组长身上。选谁当班组长往往看重的是其“人缘”如何,责任心太强的班组长容易得罪人,有这样的“老好人”把关,查改隐患被看成是“自毁声誉”,批评当然是“轻描淡写”,对违章操作处罚自然也最具“人情味”;另外是班组长作为班组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本该是“领头羊”,但他的权利、义务、责任被逐级“弱化”了,没权、没整改资金,提一些合理化建议反而被认为是在“挑刺”,抓安全成了“名誉责任”,“自查”因此成了难查。
为了能够及时处理各类隐患,规范学生宿舍的安全管理行为,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坚决杜绝重大事故的发生,加强安全管理的监督与检查,特制定本制度。
一、学校成立安全自检自查领导小组。组 长:郑洪祥 副组长:阚伟旭
成 员: 蒋瑞平
王宏伟
二、安全隐患自检自查组织
每位管理人员必须带着对工作的责任心,积极检查宿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细致的排查、自查。并及时登记建档。登记的隐患必须处理的,必须马上整改。并及时填写自检自查记录。
三、安全隐自检自查及整改处理
1、检查人员要对重点部位进行认真细致排查。对所查出的安全隐患,能够现场处理的,要立即安排人员处理,并落实到责任人,对因条件限制等原因立即无法整改处理的,及时制定出整改措施,限期。
隐患整改完毕由整改负责人填写记录,复查情况由复查人填写记录。
2、在安全隐患自检、自查中,查出的重大隐患、现场无法及时整改的,要制定出单项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并监督整改执行情况与复查,隐患整改完毕由整改负责人填写记录,复查情况由复查人填写记录,形成闭合。
为保证单位生产的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要求,加强单位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水平,落实食品质量安全企业主体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规定》等法律法规要求制定本制度。
一、食品安全自查包括现场检查、管理制度和材料记录检查。
二、职责:
1、食品安全管理员负责食品安全自查管理制度等文件的编制和修改工作。
2、主要负责人每年至少发起一次食品安全自查。
3、由主要负责人和食品安全管理员成立自查小组,对单位的食品安全总体状况进行自查并对自查结果进行记录和存档。
4、内容:
4.1自查小组定期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检查评价;生产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应当立即整改;有食品安全事故潜在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并向区食药局报告。4.2正常生产时,每年进行一次,发生下列情况时必须进行自查
4.21、停产一个月以上,恢复生产时
4.22、生产工艺或原材料发生变化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时
4.23、同一种产品相邻检验数据差异较大时
4.24、监督检查机构提出要求时
4.25、产品质量遇顾客投诉时
4.26、产品召回时 4.3自查内容:
4.31、企业资质变化情况:营业执照与SC证书的生产内容是否一致
4.32、生产环境条件:厂区、车间卫生整洁,无扬尘和积水;厂区、车间于有毒有害场所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的距离;卫生间保持清洁,洗手设施是否完好,未与食品生产、包装或贮存等区域直接连通;更衣室是否干净整洁,洗手持是否光洁清亮,泡手消毒缸是否为消毒水,干手设施是否清洁、运行是否正常,靴鞋消毒池内消毒水是否清澈透亮无变色浑浊;车间通风、设施是否可以正常运行,车间内直接与食品接触的工具容器是否清洁并消毒,垃圾存放物件是否整齐有序并不得与食品有交叉污染;车间内使用的非食品级洗涤和消毒用品应单独放置并有相应的使用记录;防鼠防蝇和防虫装置是否完好,生产场所有无虫害迹象
4.33、采购进货查验落实情况:采购食品原辅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是否索要其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等资格证明文件和检验报告(产品合格证明文件),进货查验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不少于产品保质期满后六个月,没有明确保质期的保存期限不少于两年;食品原辅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贮存保管记录和领用记录是否完整
4.34、生产过程控制情况:使用的原辅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是否证物一致;生产投料记录是否涵盖种类、品名、生产日期或批号、使用数量并完整有效;未发现并严禁使用非食品原料、回收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超过保质期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生产食品;未发现并不得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生产或使用的新食品原料仅限于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公告的新食品原料范围内;禁止使用药品或仅用于保健食品的原料生产食品;生产记录中的生产工艺和参数与企业申请许可时提供的工艺流程一致;生产加工过程关键控制点记录完整有效;生产现场未发现人流、物流交叉污染;生产设备设施定期维护保养记录完整有效;未发现标注虚假生产日期或批号;工作人员穿戴工作衣帽,生产车间内未发现与生产无关的个人或者其他与生产不相关物品,员工洗手消毒后进入生产车间。
4.35、食品检验情况:检验相关设备在检定有效期内,检验用化学试剂不得超有效期;有与生产相适应的食品安全标准文本并按照食品安全标准规定进行检验;原始检验数据和检验报告记录完整、真实并按规定进行留样和记录。
4.36、贮存与交付控制情况:原辅料的贮存有专人管理,贮存条件符合要求;食品添加剂是否专门贮存并不得于其它物料混存;冷库温度在运行期间是否达到产品贮存要求;销售台账是否涵盖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检验报告编号(检验合格证明)、销售日期以及购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并真实有效
4.37、不合格品管理和食品召回情况:建立和不合格品的处置记录,不合格品的批次数量、应与记录一致;实施不安全食品的召回,有召回计划、公告等相应记录;召回食品有处置记录;未发现使用召回食品重新加工食品情况(对因标签存在瑕疵实施召回的除外)
4.38、从业人员管理情况:有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检验人员、负责人并有相关的培训和考核记录;未发现聘用禁止从事食品安全管理的人员;企业负责人在企业内部制度制定、过程控制、安全培训、安全检查以及食品安全事件或事故调查等环节履行了岗位职责并有记录;建立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直接接触食品人员有健康证明,符合相关规定;有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制度,并有相关培训记录
4.39、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情况:有定期排查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的记录,有按照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定期演练,落实食品安全防范措施的记录;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有处置食品安全事故记录
5、自查结果
为确保我校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切实做好学校食堂及食品安全工作,依照《食品卫生法》、《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监督办法》、《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标准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组织全体炊管人员认真学习和坚决执行《食品卫生法》。建立卫生岗位责任制度和卫生检查制度,要把学校食堂的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及炊管人员的个人卫生列入责任制的重要内容,使食堂卫生工作经常化、制度化。
二、食堂的饮食卫生要做到生熟分开,生熟分开要有明显标记;对存放直接放口的食物容器,使用前必须洗净、消毒、炊具、用具用后必须洗净,保持清洁。
三、学校卫生室每周两次对食堂进行安全与卫生的监督检查。
四、严禁采购以下食品:
(1)有毒、腐烂变质、污秽不洁、混有异物和其他感观性状异常的食品;
(2)无食品卫生检查合格证明的各类食品和肉、食、水产品、调料等副食品;
(3)超过保质期限及其他不符合食品标签规定的定型包装食品;(4)无卫生许可证、无生产日期的食品。
五、发现学生出现疑似食源性疾患,要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地段保健科、保健所、体卫科,立即采取措施,防止传播蔓延。对患病学生要及时护理、诊治、防止并发症。对食堂的食品和餐具要认真取样化验,找出发病原因。
六、要利用各种宣传工作,对学生进行防病教育、食品卫生教育,发动师生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
七、学校每学期要对食堂内所有从业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教育,要在每学期开学前组织所有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确保食品从业人员的健康。食品加工人员必须在取得卫生健康许可证并经过食品卫生业务培训后持证上岗。从业人员必须严格遵守食品加工规程和卫生要求,工作中要衣帽整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八、要认真做好加工及存放食品的检查。蔬菜要与肉类、水产品分池清洗干净;用于盛装原料、半成品、成品的各种用具、容器及其他工具必须有明显标志,并做到分开使用、存放,保持清洁。需要熟制加工的食品应当烧熟煮透,凡是隔餐或隔夜的熟制品必须在低温、安全卫生的条件下存放,经充分再加热后方可再次食用。餐具必须按要求洗净、浸泡、消毒后再使用,并有专人负责并对消毒情况进行记录。制作凉菜应严格按照有关卫生要求执行。
九、加强食品加工场所的安全。要对食品加工场所的管理,严禁非食堂人员入内,防止投毒事件的发生。煤气灶、罐必须保持安全距离,食品加工场所要按有关规定配备有足够数量的灭火器。
据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塑管专委会秘书长王占杰介绍, 近年来, 中国塑管行业取得了快速发展, 行业内很多大企业产品质量是合格的, 用户可以放心使用。但产品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确实存在, 有的企业确实存在不按国家标准要求组织生产, 使用回收料、减薄壁厚等造假制劣问题也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据了解, 塑管质量问题频出主要还是利益驱使, 有的生产企业为降低成本、获得非法利润而故意造假, 有的用户在采购、工程招标过程中不合理地低价竞标, 引发恶性竞争。由于采购者并不一定是塑管的使用者, 致使有些劣质产品比优质产品更有市场, 助长了部分非法企业制假卖假的气焰。
王占杰表示, 虽然这次曝光的企业不是协会会员单位, 但行业中类似的不良企业绝不止这几家。在此, 协会再次重申塑管企业必须确保产品质量, 坚决抵制为降低成本任意改变配方、使用劣质原料的行为, 要确保塑管在寿命年限内的健康使用, 严防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导读:***公司食品安全自查管理制度,为了保证食品的质量以及食品的安全,特制定食品安全自查管理制度,保证落实质量安全企业主体责任,适用于公司内对质量安全有关的管理层及各职能部门和有关人员,3.1质量负责人:负责食品安全自查工作的协调、管理工作,批准食品安全自查方案和自查报告,向公司管理层报告食品安全自查结果,全面负责食品安全自查实施活动,食品安全自查审核方案和食品安全自查报告,3.3质保部:负责起草 食品安全自查管理制度 ***公司食品安全自查管理制度
1、目的
为了保证食品的质量以及食品的安全,特制定食品安全自查管理制度,保证落实质量安全企业主体责任。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内对质量安全有关的管理层及各职能部门和有关人员。
3、职责
3.1 质量负责人:负责食品安全自查工作的协调、管理工作,批准食品安全自查方案和自查报告。向公司管理层报告食品安全自查结果。3.2 自查组长:提出自查小组名单,全面负责食品安全自查实施活动,食品安全自查审核方案和食品安全自查报告。
3.3 质保部:负责起草食品安全自查方案,组建食品安全自查小组,按照食品安全自查计划实施自查,起草自查报告。对不合格项目的整改、实施效果进行确认。
3.4 自查小组成员:按照食品安全自查计划及时实施自查,提交自查报告。
3.5 受检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协助自查,负责本部门不合格项目的整改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4、要求
4.1草食品安全自查的策划
4.1.1 自查频次:每年不少于1次且时间间隔不超过12个月。质保部每年初起草食品安全自查方案,在每个内所进行的安全自 查,并覆盖所有的相关部门。
4.1.2当有下列情况时,需追加食品安全自查。a)发生了严重产品质量问题或外界有重大投诉;
b)组织的内部机构、生产工艺、质量方针和目标等有重大改变。4.1.3食品安全自查方案的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由质保部提出,质量负责人批准实施。4.2食品安全自查的准备
4.2.1由自查组长提出食品安全自查实施计划,质量负责人批准,经批准生效的食品安全自查实施计划表中的自查组长和自查小组成员即被指定为该次食品安全自查的自查组长和自查小组成员。4.2.3自查小组成员不检查自己的工作。
4.2.4质保部负责向自查小组成员提供自查时所需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受检部门负责提供其他支持性文件和相关标准。4.2.5自查小组成员按所检查的范围和受检部门的特点,编制有可操作性的食品安全自查查表,供检查时使用。4.3食品安全自查的实施
4.3.1召开一次简短的首次会议,组长介绍自查的目的、范围、准则、方式、计划和自查人员分工及日程安排,澄清自查计划中不明确的问题,确定末次会议的时间、地点。
4.3.2在受检部门人员陪同下,由自查组长主持进行现场检查,检查员采用现场观察、查阅资料、提问等方法进行抽样调查。4.3.3寻找客观证据,在自查表中记录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规 定的要求的事实。若发现不符合要求时,将不符合事实与受检部门交换意见。
4.3.4自查结束,自查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分析,确定不符合事实。在编写“食品安全自查不符合项报告”时,须事实描述清楚,证据确凿。4.3.5帮助受检核部门制定并评价纠正措施。
4.3.6对自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确定不合格项,取得受检部门签字认可。
4.3.7召开末次会议,由自查组长报告自查情况和自查结果。就食品安全提出检查结论,并对如何提高食品安全提出建议。4.3.8提交自查报告。4.4纠正措施
4.4.1根据审核员填写的《食品安全自查不符合项报告》,受检部门除进行确认外,还要分析不符合产生的原因,由问题的责任部门在5个工作日内提出纠正措施,并规定完成纠正措施的期限。
4.4.2纠正措施须在规定的日期内实施完成,如不能按期完成,责任部门必须向质量负责人说明情况,请求延期。
4.4.3受检部门在预定期限内完成纠正措施的实施后,通知质保部确认完成情况,并报质量负责人认可。
4.4.4对期限较长的纠正措施,可在下一次食品安全自查时由自检小组确认。
4.5食品安全自查结果提交管理评审。4.6食品安全自查的记录由办公室负责保存。
5、相关文件 纠正措施程序
6、发放范围
7、变更历史
1.制订定期或不定期食品安全检查计划,全面检查与抽查、自查相结合,主要检查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
2.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等级制定日常自查频率。高风险食品及其经营过程至少每周自查1次,中风险食品及其经营过程至少每月自查1次,低风险食品及其经营过程至少每季度自查1次。
3.应当定期检查库存食品,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贮存、销售散装食品,应当在贮存位置和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及生产经营者等内容。经营进口的预包装食品,应当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载明食品的原产地以及境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4.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每周1-2次对各餐饮部位进行全面现场检查,严格从业人员卫生操作程序,同时检查自查记录,对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限期改进意见,做好检查记录。
5.检查中发现的同一类问题经二次提出仍未改进的,提交有关部门按有关规定处理,严重的交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从国家出台的《安全生产法》等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可以得出“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安全生产原则, 这是安全生产“一岗双责”的最初雏形。另外, 党风廉政建设中, 突出了“一岗双责”的原则, 从而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借鉴的经验。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借鉴了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的原则, 逐步形成了领导直至所有岗位人员安全生产的“一岗双责”。《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令第21号) 第八条明确规定:中央企业应当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具体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各职能部门应当将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具体分解到相应岗位。这也进一步明确了各岗位应履行本岗业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职责。
1 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的必要性
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一直非常严峻。就我国现状来看, 各级企业安全管理基础薄弱, 事故总数和伤亡总数多, 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速度, 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追本溯源, 其中一大原因就是企业未能真正落实“一岗双责”制度中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2013年6月前后, 全国多个地区接连发生多起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中储粮粮库起火, 大连石化油罐爆炸, 吉林宝源丰禽业公司爆炸, 厦门BRT爆炸等, 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此高度重视, 6月6日就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人命关天, 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就当前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形式和背景, 安全生产既是时代的需要, 也是人们的需要, 必须常抓不懈, 高度重视, 我们必须痛定思痛, 付出行动。
企业法人是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 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推行“一岗双责”制, 可以推动安全生产工作的落实, 可以明确的细化各岗位人员的安全职责, 可以增强各岗位人员对安全生产的责任感, 可以调动各岗位人员在安全生产方面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可以有效的控制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扭转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
2 企业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的现存问题
随着全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越来越重视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 出台了许多重要的关于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等文件,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等, 进一步明确了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有关要求, 同时, 各级企业也逐步加大了对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视程度, 建立健全了“一岗双责”制, 明确了各岗位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也存在着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2.1 企业主体安全责任的忽视
《安全生产法》第四条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是落实安全生产方针的根本, 它可以激发广大员工参与安全生产的积极性, 保证安全生产方针得到切实的贯彻执行。但是部分企业仍忽视安全生产管理, 未建立“一岗双责”制中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也未履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如果层层都有安全制度并担负应有的责任, 那么, 整体生产系统就会顺利地、正常地循环, 安全工作方针也就得到了落实, 反之, 落实安全工作方针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导致安全事故频发。
2.2 岗位人员认识不到位
《安全生产法》五项基本原则里面提到了“权责一致”的原则, 就是指明所有岗位人员在拥有权力的同时也就不可避免的有了责任, 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 从法律的角度明确了“一岗双责”。然而, 各岗位人员对“一岗双责”认识不足, 以为安全职责都是安全管理人员应履行的, 与其他岗位无任何关系, 这就导致未能在工作中履行本岗位安全职责。或者认为所有的安全管理工作都要参与其中, 其实这也是不对的, 各岗人员只履行本岗业务范围内的相关安全生产职责, 其他岗位的安全职责可以不履行, 因为这样才能专一的落实好本职岗位安全职责, 避免出现什么都要管却什么都管不好的局面。
2.3 职责界定不清晰
企业虽然建立了“一岗双责”制, 但是在执行过程中, 由于某些原因 (比如培训不到位、主观意识强烈、有意回避等) , 各岗位人员对本岗位安全生产职责不清楚, 也就无法真正在工作中履行好本岗位安全生产职责, 形式化严重。
2.4 岗位内容不全面
建立的“一岗双责”制内容不健全, 未能涵盖本岗位应有的全部安全生产职责, 存在漏项的情况, 安全工作涵盖的范围非常广, 只重视了生产安全, 而未对日常工作, 如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燃气使用安全等进行规定, 对各岗位人员落实安全生产职责指导性不强。
2.5 监督考核机制不完善
企业未建立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 在落实“一岗双责”的过程中, 未履行企业应负有的安全生产职责, 对本单位各岗位人员履行“一岗双责”制的情况未进行监督和考核。有的企业虽进行了考核, 但是仅存在于资料上,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未真正落实监督和考核, 趋于形式化, 导致各岗位人员认识不到安全责任的重要性, 疏于安全管理。
2.6 岗位人员业务能力不足
企业各岗位人员趋于年轻化, 大部分管理岗位人员都是近几年毕业的大学生, 工作经验缺乏, 掌握本岗位安全职责范围内的安全技能知识不足, 不能应对本岗位的安全管理工作。
3 落实好安全生产“一岗双责”的对策
3.1 树立良好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意识
加强全员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方面的学习, 使其充分认识法律法规对各岗人员履行本岗安全职责具有约束性和强制性, 做好本岗安全职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使其能更加用心的落实好本岗安全职责, 并将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3.2 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
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 按法律法规要求配备足够数量的满足安全生产需求、具有安全生产管理能力和知识的人员, 投入足够的资金, 使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的落实有足够的人力保障和运转保障。
3.3 建立健全“一岗双责”制
建立健全上到总经理下到一线人员所有岗位人员的“一岗双责”制, 使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有制度可依, 有内容可干, 做到“事事有人负责”。有了制度的保障, 还须做好各岗人员的培训, 特别是对新入场和换岗的人员, 在三级安全教育时对各岗安全职责内容进行重点讲授, 使其熟知本岗安全职责, 为更好的践行“一岗双责”打下坚实的基础。
3.4 加强对全员安全技能和安全管理能力的培训
加强各岗位人员本岗位安全技能知识和安全管理能力的培训, 如定期开展拓展训练, 举行应急演练等, 提高自身业务技能, 使各岗位人员有能力履行好本岗位安全职责。
3.5 建立“一岗双责”制的监督考核机制
企业应做好过程中的监督和定期考核, 考核的目的是充分运用奖惩机制来约束和激励各岗人员履行本岗安全生产职责, 从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对未履行本岗安全职责的人员进行处罚, 表现较好的给予适当奖励, 调动各岗员工履行本岗安全职责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4 结语
企业应切实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全面落实“一岗双责”制, 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原则, 层层落实各项安全责任, 加强现场监管, 为扭转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对各级企业在落实“一岗双责”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对落实好安全生产“一岗双责”的对策进行了总结, 指出树立良好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意识, 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 加强对全员安全技能和管理能力的培训, 对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一岗双责,安全生产,现存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何曹庆蕊, 何光荣, 文军.对企业安全生产“一岗双责”的思考[J].建筑安全, 2011, 26 (12) :54-55.
[2]雷宏亮.落实以“一岗双责”为核心的安全生产责任制[J].隧道建设, 2008, 28 (6) :742-744.
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自查制度示例一
为进一步规范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强化学校食品安全自律意识,保障广大师生饮食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建立月度自查制度。校长是月度自查的第一责任人,应当定期组织召开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专题会议,每月组织食堂食品安全检查,强化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措施,及时解决重大食品安全隐患问题,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二、月度自查的检查重点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从业人员管理、环境卫生、加工操作、原料贮存、进货查验、索证索票、台账记录、清洗消毒、食品添加剂管理、相关公示项目等内容。
三、月度自查要做好详细检查记录。检查后认真填写,所有自查记录需留存完整,归档管理。
四、学校主要负责人应亲自参加月度自查工作,并在检查记录上现场签字确认。确因特殊情况无法亲自参加的,需备注说明。
五、月度自查情况应及时在食堂醒目位置进行公示。
六、学校对通过自查发现的食品安全隐患问题应及时落实整改,并将整改情况作好相关记录。若发现有重大食品安全隐患的,应当及时报告属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
七、学校应当建立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档案,《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月度自查表》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检查记录应当归档管理。
八、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对学校食堂开展季度检查、督导抽查、飞行检查等,及时督导检查学校食堂的月度自查工作开展情况。督导检查应从检查《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月度自查表》和整改记录入手,审查自查过程实际情况,自查是否有针对性、发现的问题是否客观存在、整改是否及时到位等。
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自查制度示例二
为切实加强我园幼儿食堂食品安全卫生工作,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及食物中毒的发生,有效提高幼儿食堂的卫生水平,保障广大师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依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自查范围
学生食堂采购、仓储、加工、销售等关键流程的卫生状况。
二、自查内容
围绕我园幼儿食堂食品安全,按照餐饮服务量化分级管理要求对学生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食物中毒预防控制措施、从业人员体检培训、环境卫生、设备设施、原料采购、食品储存、加工制作、食品添加剂使用、餐用具清洗消毒、留样管理等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三、自查安排
1.各食堂负责人每天对厨房卫生及操作流程进行自查,及时整改发现的问题。
2.食堂卫生工作领导小组不定期组织人员对食堂食品安全进行自查,发现问题要求主管部门及食堂经营企业及时整改,并根据整改落实情况兑现奖惩制度。
四、自查重点
(一)索证索票
食堂经营企业采购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是否索取供货商、生产商有效的许可证复印件(指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取得许可的)和与购进批次产品相适应的合格证或批检报告。
(二)登记台账
食堂经营企业采购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是否按照相关规定填写进货台账,台账中应按要求详细填写当次原材料的详细信息。
(三)仓储管理
1.食品原材料存放是否离地、离墙。是否按区域堆放。
2.仓库是否符合卫生要求。
3.仓库内是否有过期食品原材料,过期食品原材料清理及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四)管理制度建设情况
食堂经营企业按照要求建立企业是否有原辅料进货查验制度、原辅料进出库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
(五)加工过程控制
食堂环境清洁卫生状况;生产加工场所清洁卫生状况;设施、设备清洁卫生状况;洗消毒执行情况;原料、半成品、成品交叉污染情况;现场人员卫生防护情况;剩饭剩菜处理情况。
检查规程:
1.食堂操作、加工、环境卫生是否符合标准。
2.是否合理设臵防蝇、防鼠设施。
3.查看餐具及环境消毒设备、设施是否能正常运行,查阅灭菌消毒记录。
4.查看看原料、半成品及成品是否在有标识并在专门区域分别存放,是否存在交叉污染。
5.查看从事食品加工、销售的从业人员是否按照规定佩戴防护用具。
6.查看食品加工过程中是否按照要求进行操作。
(六)食品添加剂管理
食品添加剂是否专柜保存,并有专人管理。
(七)留样管理
产品留样样品是否有记录、是否按照规定的温度、重量、时间留样。
(八)从业人员管理
食堂从业人员是否取得有效健康证明
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自查制度示例三
为规范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检查管理,保障公众餐饮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餐饮服务活动,采取有效管理措施,保证食品安全,按照许可范围依法经营,并在就餐场所醒目位置悬挂或者摆放餐饮服务许可证,接受社会监督,承担主体责任。
二、建立本单位食品安全管理组织机构,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经过培训合格的食品安全管理员,对餐饮服务全过程实施内部检查管理并记录,落实责任到人,严格落实监管部门的监管意见和整改要求。
三、食品安全管理员须认真按照职责要求,组织落实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员工健康管理、索证索票、餐饮具清洗消毒、综合检查、设备管理、环境卫生管理等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四、制订定期或不定期食品安全检查计划,采取全面检查、抽查与自查相结合的形式,实行层层监管,主要检查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
五、食品安全管理员每天在操作加工时段至少进行一次食品安全检查,检查各岗位是否有违反制度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告知改进,并做好食品安全检查记录备查。
六、各岗位负责人、主管人员要服从食品安全管理员检查指导,每天开展岗位或部门自查,及时发现和纠正从业人员违反制度要求操作的行为。
七、食品安全管理员每周1-2次对各环节进行全面现场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限期改进意见,做好检查记录。
八、检查中发现的同一类问题经两次指出仍未改进的,按本单位有关规定处理。
一、检查范围
学校食堂设备设施、卫生、食品及饮用水
二、检查内容
1、学校食堂卫生安全:围绕学校集体用餐食品安全,按照《集体用餐卫生监督办法》主要检查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食物中毒预防控制措施、从业人员体检培训、环境卫生、设备设施、原料采购、食品储存、加工制作、食品添加剂使用、餐用具清洗消毒、留样管理等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2、学校饮用水卫生:学校切实解决饮水问题,提供开水或符合卫生要求的饮用水。对自备水源、供水设施及管道的防护和管理,落实清洗消毒措施。自备水源应经所在区卫生部门检测合格后,方可作为供水水源。
三、检查安排
学校食堂安全领导检查小组不定时对学校食堂进行抽查,每月至少一次。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落实。学校食堂管理人员要高度重视学校卫生专项检查活动,加强组织领导,把集中整治与日常监管、食堂自律与强化监管有机结合,把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将宣传教育贯穿始终、完善制度贯穿始终、落实责任贯穿始终、检查指导贯穿始终,确保整治取得实效。
(二)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检查效果。学校食堂各块负责人要密切配合,要根据相关要求,努力开展食堂食品安全示范单位建设。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学校食堂,充分发挥示范单位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不断提高我学校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和硬件设施,使我学校食堂从采购、加工、个人卫生提高到一个新台阶。
(三)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学校领导要加强对食堂食品安全培训,认真组织学习《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督促学校切实落实餐饮服务第一责任人责任,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工作不留盲点、不留死角。
(四)加强食堂检查督导,严查违法行为。学校食堂要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将食堂作为食品安全事故防控的重点,采取措施,排查隐患,积极指导学校不断完善学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提高防控水平及应对能力。严厉查处食堂违法违规行为;对性质恶劣、后果严重的案件,要加大处罚力度;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认真开展全面排查。
为保证食品安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 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 》 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食品经营服务活动、采取有效管理措施,保证食品安全。按照许可范围依法经营,并在经营场所醒目位置悬挂食品经营许可证,接受社会监督,承担主体责任。
二、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职工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配备专职或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做好对所经营食品的检验工作,依法从事食品经营活动。
三、定期或不定期自行对所销售的食品进行检验,也可以委托符合本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检验。
四、经常检查食品的外观质量,对包装不严实或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及时予以处理,对过期、腐烂变质的食品,立即停止销售,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五、有条件的配备相应的检测设施,对销售的食品进行检测,或委托食品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经检测不合格的禁止上市销售,并登记检测结果存档备查。
日本政府信息安全“动态治理”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战略高度制定政策, 制度建设树状分布
2000年11月29日颁布的《IT基本法》第22条明确要求, 要保障先进信息与电信网络的安全和可靠。2001年6月26日发布“e–Japan战略”, 制定了三大基本政策, 重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其中通过IT实现高可信性社会的具体措施是:从根本上强化信息安全对策;切实保护个人信息;提高软件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2003年10月10日, 日本政府经济产业省制定的《信息安全总体战略》 (简称《总体战略》) , 将信息安全置于国家安全层面。该战略提出了建设事故前提型社会系统;强化“高信赖性”的公共政策;通过强化内阁的功能进行整体推进等三个基本战略。其中“信息安全监查”是一个重要的事前预防制度, 实施的依据是《信息安全管理基准》, 此外还有诸如《系统监查基准》《信息系统安全对策基准》《计算机病毒对策基准》《计算机不正访问对策基准》《信息通信网络安全信赖性基准》《信息系统安全对策指针》等具体规则。
2004年6月, 出台“e–Japan重点计划-2004”, 加速强化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企业竞争力, 为达到2005年的目标制定重点措施, 改进体制, 保证2006年以后, 日本仍然成为世界最先进的IT国家, 其首项措施就是确保IT社会安全的社会保密政策。
2004年12月, 日本内阁会议颁布新防卫大纲, 确定以最尖端的信息技术提高防卫能力。2005年3月, 日本防卫厅根据防卫大纲制定信息战略计划。
在完成了“e–JapanⅡ战略”目标之后, 日本政府于2006年1月18日发布《IT新改革战略》, 提出2006-2010年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纲领。
2009年2月3日, 日本信息安全政策会议制定了《第二份信息安全基本计划》。为保护日本民众日常生活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 降低民众在使用信息技术时所面临的风险, 日本信息安全政策会议于2010年5月11日通过了《日本保护国民信息安全战略》。根据该战略要求, 日本政府将在未来4年内, 按年度分别制定《安全·日本20××年》计划, 以对该战略的要求进行贯彻和落实。
如果把日本国家信息安全制度的结构比作大树, 《IT基本法》就是“树根”,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信息安全总体战略》是打造电子政府的总体战略, 与之相配套的《信息安全管理基准》《系统监查基准》《信息系统安全对策基准》《计算机病毒对策基准》《计算机不正访问对策基准》《信息通信网络安全信赖性基准》《信息系统安全对策指针》等规则, 是日本信息安全制度的“树干”,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便于操作和指导各省厅的工作。各省厅根据电子政府政策与措施的基本方针, 结合自身职能特点, 分别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战略计划, 实施自己部门的具体措施, 构成日本信息安全制度的“枝叶”。“树干”和“枝叶”之间“血脉相连”, 又相对独立, 会随着工作目标的达成及工作对象的变化适时调整, 以确保日本国家信息体制的安全。
二、专家、企业及社会组织参与治理, 机构设置灵活
日本政府的信息安全机构是从1999年9月在内阁设置“信息安全相关省厅局长会议”开始的。2000年初, 撤销“信息安全相关省厅局长会议”, 在“高度情报通信社会推进本部”下设“信息安全对策推进会议”, 由民间的专家组成信息安全部会, 此举旨在密切官民关系, 充分利用民间的资源。
2000年7月, 撤销“高度情报通信社会推进本部”, 在内阁设立“IT战略本部”。随后相继设立了网络信息安全促进室、网络信息安全促进调查会、网络信息安全基本问题委员会等机构。“IT战略本部”部长由内阁总理大臣担任, 副部长由国务大臣担任, 成员由内阁总理大臣任命的专家组成。
2003年10月10日, 经济产业省制定的《总体战略》认为, 强化“信息安全对策”, 不能只强化政府干预, 必须意识到“完全的政府施策领域”与“官民协作、合作领域”的区别, 对有限的专业人才和预算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管理。同时, 对各个具体的问题, 也不能由个别的主体分散地予以对应, 而应当在官民、官官、民民各类关系中对资源进行有效统合。具体而言, 需要大幅度扩大内阁官房的体制, 建设内阁官房可以对重复业务进行调整的一元化推进体制。内阁官房是国家推进信息安全政策的国家性据点。
2003年10月16日, 成立日本安全监察协会, 由担任经济产业省“信息安全监察制度”监察人的企业和团体为中心组成。
2004年1月, 总务省建立了通信基础设施安全研究机构, 通过加强与国际研究机构的合作, 防止计算机病毒的攻击和阻止其危害的扩大。
2005年4月, 对原有机构进行整合, 在内阁官房设立“网络信息安全中心”。该中心是日本信息安全工作的领导与协调机构, 主要职能涉及政府和政府各职能部门 (省、厅) 的信息安全工作、政府计算机系统遭到非法入侵等紧急事态的应对、防范计算机病毒以及来自外部的攻击、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及对政府各职能部门 (省、厅) 提出的相关课题的研究等。5月, 在内阁“IT战略本部”中设立网络信息安全政策委员会。中心的首长由负责安全和危机管理事务的内阁官房副长官担任, 另从内阁的审议官中选任两名官员担任其副职。中心的成员大多是兼职, 是计算机技术人员和专家。
日本的信息安全机构设置的灵活性集中体现在信息安全机构组成的“松散”和设置的“随意”。日本的信息安全官员一般为兼职, 国家层面的信息安全机构负责制定和推进国家信息安全政策, 协调各省厅及地方信息安全事务。由内阁总理大臣、国务大臣等担任领导, 成员则由内阁总理大臣任命的专家组成。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管理的需要, 任何机构和组织, 都可以成立相应的信息安全组织, 支援政府的信息安全体制, 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为国家服务, 为社会服务, 这种社会参与的信息安全体制, 打破了传统“科层体制”的羁绊, 旨在消除条块分割的弊病。
三、日本政府最新信息机密等级划分 (2011年4月)
为了应对高速发展的信息事业的需要, 日本政府信息安全政策会议最近 (2011年4月) 又对政府的信息安全基准——《政府机构信息安全对策统一基准》 (简称《统一基准》) 进行了重要修改和完善, 将过去的一个基准分割为《统一管理基准》和《统一技术基准》。目的是以《管理基准》加强常态系统管理, 以《技术基准》灵活应对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变化。
根据新的《统一基准》, 政府制订了日本涉密信息实行分类分级制度, 作为统一管理基准。在实际工作中, 政府各部门及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加以变更或追加, 但基准不能低于《统一基准》。
根据日本政府最新 (2011年4月) 机密等级划分, 日本的涉密信息按照机密性、完整性及可用性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具体内容见下表:
日本最新政府信息机密性等级划分标准日本最新政府信息完整性等级划分标准
日本最新政府信息可用性等级划分标准
上述“需机密信息”“需保障安全信息”及“需稳定信息”称之为“需保护信息”。
1、在储存位置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的内容防止因过失,将不同品种的食品相混淆、杜绝二次污染。便于及时清理过期食品、防止将过期食品上市销售。
2、采购食品时,向制售者索取并核对生产者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和食品检验合格证明等材料,留从复印件备查。查验食品标签内容是否清晰、完整、制售者必须如实提供。定期对购进的食品进行检验或送验。
3、配备相应设备和工具,对购进的食品进行检验。
4、不经销未取得卫生许可证的生产者生产的食品。
5、对购进的食品,应按照采购食品的保存条件的要求进行储存,防止二次污染。
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1、食品经营人员取得健康证明后才能上岗。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健康证明过期的,立即停止食品经营活动,待重新进行健康体检后,再继续上岗。杜绝先上岗后检查身体的事情发生。
2、定期检查个人卫生情况,使其符合《食品卫生法》和《食品生产经营从业人员卫生管理制度》相应的卫生要求。
3、在岗员工工作时,不准吸烟、吃食物或从事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活动、不准穿工作服上厕所,或远离工作场所。
4、建立从业人员卫生档案,发现“五病”人员立即调离岗位,病对从业人员健康状况进行日常登记。
5、注意个人卫生。衣着应外观整洁、做到指甲常剪、头发常理、经常洗澡,保持个人卫生。
6、员工的私人物品:包括:衣物、药品、化妆品、饰品及其他物品,不得存放在经营区内,不得在岗期间处理个人卫生。
三、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1、建立饰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
2、属包装食品的,要对包装食品标识进行查验核对,查验的内容包括:
(1)中文标明的商品名称,生产厂名和厂址;
(2)商标、性能、用途、生产批号、产品标准号、定量包装商品的净含量、及其标准方式;
(3)根据商品的特点和使用要求,需要标明的规格、等级、所含主要成分和含量;
(4)限期使用商品的生产日期,安全使用期(保质期、保鲜期、保存期)和失效日期;
(5)对使用不当、容易造成商品损坏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的警示标志或中文警示语。
3、食品进货查验记录真实,保质期不少于两年。
4、进货时查验包括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
5、食品进入店面执行进货查验制度,在进货时查验供货单位的资质情况,查看供货单位营业执照、食品流通许可证、生产许可证等,查看质量合格证明,检验检疫报告是否齐全。
6、检查供货方出具的“一单通”,看“一单通”内容与实际进货食品是否一致,病按要求规范建档保存。
7、检查经销食品,看是否有质量合格证明、检验检疫证明、是否参杂使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食品充合格食品,是否为国家命令淘汰、失效、变质的食品。
8、检查包装标识,看食品标识是否虚假,是否有产品名称、厂名、厂址、是否表明食品主要成分和含量,是否表明生产日期和有效期限。
9、检查商标广告,看食品商标是否有侵权和违法使用行为,食品广告是否有虚假和误导宣传的内容。
10、箱批发商索取的各类证件,包括“一单通”同意保管,集中备案,随时接受行政执法部门的检查。
11、进货时,对检验不合格和无合格来源的食品,应拒绝进货。发现有假冒伪劣食品时,及时报告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四、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制度
1、不得销毁相关证据。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事故危害后果的扩散。
2、商品在销售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时,本着“谁销售,谁负责”的原则。首先向消费者承担责任,挽回影响,再按照规定的程序追究内部的责任。
3、及时以书面形式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将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危害程度、死亡人数、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等情况如实上报。
4、封存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材料,并予以召回、停止销售。
5、封存被污染的食品用具,并进行清洗和消毒。
【安全生产自查自纠制度】推荐阅读:
安全生产制度(自查)07-08
2024年度安全生产自查自纠报告07-17
安全生产自查自纠工作小结概要11-01
安全生产自查自纠检查情况汇报11-02
安全生产自纠自查表10-15
局安全生产自检自查07-21
个人安全生产自查报告10-04
安全生产专项检查自查报告05-24
中心学校安全生产自查报告06-12
安全生产大检查自查自纠实施方案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