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危机成因管理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区域农业旱灾风险评估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不断增长的水资源需求,干旱灾害在我国的发生频率、致灾强度和影响范围显著增大,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然而与防洪减灾的研究基础及管理体系相比,针对旱灾及管理的基础研究工作仍相当薄弱。现阶段,加强旱灾的基础研究、实现旱灾危机管理模式向风险管理模式的转变,是提升我国防旱减灾水平的关键。旱灾风险评估作为旱灾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在防旱减灾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从研究层面还是应用层面,建立一套完整的旱灾风险评估理论与技术方法体系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基于此,论文在旱灾风险评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基础上,以区域农业旱灾风险系统为研究对象,从一般到具体,提出了区域农业旱灾风险评估的方法体系,并开展了相关的应用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 (1)通过归纳和总结旱灾风险相关研究成果,对干旱和旱灾的关系进行了辨析,阐述了旱灾风险的概念和特征,剖析了旱灾风险的内涵,论述了旱灾风险评估的基础模式。在此基础上,由旱灾风险评估的基础理论进一步拓展到农业旱灾风险评估,阐述了农业旱灾风险的评估内容,建立了农业旱灾风险的具体评估模式。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科学的农业旱灾风险评估的理论基础。 (2)构建了“基于农业旱灾风险成因的农业旱灾损失风险曲线评估模式”,并进行了模式方法的具体细化,建立了由干旱频率及重现期计算、抗旱能力分析、农业旱灾损失评估等关键技术构成的区域农业旱灾风险评估方法体系。针对农业旱灾风险的特征,建立了以农业旱灾危险性分布图、农业旱灾脆弱性分布图及农业旱灾风险曲线为组成要素的农业旱灾风险图谱来表征区域农业旱灾风险大小及其时空分布的应用模式。 (3)以安徽省淮北平原各市为研究背景,进行了区域农业旱灾风险评估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2007年淮北平原地区的农业旱灾风险整体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其中以淮北市为代表的北方4市的农业旱灾风险水平要高于以淮南市为代表的南方2市。应用结果表明:论文所提出的区域农业旱灾风险评估方法体系具有理论基础扎实、评估内容全面、适用范围广、可操作性强等特点,能够充分反映不同区域遭遇不同量级干旱的概率及相应的农业损失信息,有利于定量评估变化环境下农业旱灾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动态变化过程。

关键词:农业旱灾风险评估;干旱频率;抗旱能力;农业旱灾损失;旱灾风险图

学科专业:水利工程(专业学位)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插图清单

表格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干旱、旱情、旱灾的基本概念

1.2.2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1.2.3 农业旱灾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农业旱灾风险评估的理论基础

2.1 旱灾风险的基本概念

2.1.1 干旱和旱灾的辩证关系

2.1.2 旱灾风险的概念

2.1.3 旱灾风险的特征

2.2 旱灾风险的度量

2.2.1 旱灾风险的构成要素

2.2.2 旱灾风险的评估模式

2.3 农业旱灾风险的度量

2.3.1 农业旱灾风险的评估内容

2.3.2 农业旱灾风险的评估模式

第三章 区域农业旱灾风险评估的方法体系

3.1 区域农业旱灾风险的评估框架

3.1.1 区域农业旱灾风险评估流程

3.1.2 区域农业旱灾风险评估结果的表征

3.2 干旱频率及重现期计算方法

3.2.1 干旱频率及重现期的概念

3.2.2 干旱事件识别

3.2.3 干旱频率及重现期计算

3.3 抗旱能力分析方法

3.3.1 抗旱能力的概念

3.3.2 抗旱能力定性评价

3.3.3 抗旱能力定量评价

3.4 农业旱灾损失评估方法

3.4.1 农业旱灾损失分类及表征指标

3.4.2 基于作物生长模型的农业旱灾损失评估

3.5 农业旱灾损失风险曲线构建方法

第四章 实例应用研究

4.1 区域概况

4.1.1 地理位置

4.1.2 地形地貌

4.1.3 气象水文

4.1.4 社会经济

4.1.5 旱情旱灾

4.2 干旱频率分析

4.2.1 干旱影响因子分析

4.2.2 干旱指数选取

4.2.3 干旱样本系列和特征变量系列确定

4.2.4 干旱频率和重现期计算

4.3 抗旱能力评价

4.3.1 抗旱能力定性评价

4.3.2 抗旱能力定量评价

4.4 区域农业旱灾损失评估

4.4.1 模型的本地化验证

4.4.2 正常年份的产量计算

4.4.3 干旱年份的产量计算

4.4.4 农业旱灾损失评估

4.5 区域农业旱灾风险评估

4.6 区域农业旱灾风险图编制

4.6.1 农业旱灾风险图

4.6.2 农业旱灾危险性分布图

4.6.3 农业旱灾脆弱性分布图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上一篇:视角供应商选择评价论文提纲下一篇:远程终端通信控制分析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