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安全战略

2022-06-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国国家安全战略

论中国—中亚合作对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影响

摘要:中亚地区紧邻“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中亚周边近年来安全形势复杂,大国力量交织,民族、宗教成分复杂,恐怖主义有抬头态势,面临着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多重威胁。鉴于此,中亚地区是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实施的重要一环。从战略制定、战略实施等方面分析“一带一路”战略在中亚地区推行对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及意义。

关键词: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中亚

文献标识码:A

1 “一带一路”战略在中亚推行情况及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内容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中亚四国访问时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简称“一带”)的战略构想。这一构想和随后于当年10月提出的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路”)构想并称为“一带一路”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中亚、俄罗斯、东欧、中欧,直抵西欧。“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出发经过东南亚、南亚,远到非洲。“一带一路”连接沿线诸多国家,成为中国与这些国家扩大合作的桥梁。

2013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乌兹别克斯坦访问时指出,上合组织成员均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希望以运输便利化作为合作突破口。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塔吉克斯坦时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已进入务实合作阶段,希望与塔方以此为契机推动深度合作。迄今,“一带一路”战略获得了俄罗斯、中东、中亚、南亚、东南亚多个国家的元首或政要的支持。其中中亚(本文所指的中亚地区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等中亚五国)国家均明确表达了愿意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望,一些基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合作项目已经或即将开展,中亚五国位列“一带一路”有关合作项目的首批参与者。

学术界对国家安全战略有不同理解和定义,总体包含了如下共同内涵:国家安全战略是指为了保障本国的安全,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地缘政治影响下,本着维护本国利益的根本目的,判断现有和潜在的威胁,分析可动用的资源,最终决定利用什么手段或怎样调配和运用资源来应对威胁。国家安全战略的实施需要对内战略和对外战略的协同,本文主要着力于研究国家安全战略的对外部分,兼谈反恐、维稳等对内因素。

基于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地位及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选择中亚地区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推行对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影响的研究对象。

可以明确的是,以经济合作为主要内容的“一带一路”战略在中亚地区的推行,战略意义远超经济范畴。其涉及传统安全领域以及恐怖主义、能源安全、经济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对于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具有区域性、全局性的影响。

2 中国-中亚合作对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制定的影响

中国的中原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谁能入主中原,就能控制中国的政局。把范围扩大到亚欧大陆,国际上不少学者也持类似的观点。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认为,海权势力难以到达中亚的山地地区,以此为中心,控制东欧,就可以抵抗海权势力。他把亚欧大陆称为“世界岛”,认为从历史的经验看,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控制世界。而美国政治家布热津斯基在其著作《大棋局》中指出,在今后几十年里,欧洲和远东之间的欧亚大陆长条地带将是全球最变化多端和危险的地区,他把这个地带称作“全球巴尔干”,中亚是这一地区的中心。“世界岛”的心脏地带和“全球巴尔干”的中心地带均位于中亚地区,这两者又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所经过的地区高度契合,更加凸显了中亚在当今各主要大国的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

对于美国来说,中亚可谓其在亚欧大陆的战略“支点”,往北,可以遏制俄罗斯的复兴;往南,可以限制“伊斯兰革命”;往东,可以抑制中国崛起。对于俄罗斯来说,中亚在近百年里均是其势力范围,中亚各国受俄罗斯影响深远,近年来,中亚各国与俄罗斯互动频繁。2011年,俄罗斯总统普京提议建立的“欧亚经济联盟”旨在独联体国家间加深经济、政治合作与融入,迄今,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已加入联盟。

中国的国家利益诉求的重点集中在周边国家和亚太地区,中国新时期的对外战略的重点集中在中美、中俄等大国外交和周边外交上。但是,长期以来,中亚地区在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并没有得到太多重视。中苏交恶后,作为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中亚地区与中国疏于来往。苏联解体之后的一段时间,中亚地区的主要国家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国内政治制度不甚完善、腐败现象时有发生,经济发展疲软,各类极端主义势力有抬头态势。直到1996年,中、俄、哈、吉、塔五国元首在上海会晤,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前身“上海五国”会晤机制,中国和中亚地区合作的机制逐步建立起来,中国和中亚的合作真正迈上了快车道。中国与中亚山水相连,交往历史悠久,有着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蒙古族和俄罗斯族等跨界民族。中亚地区的局势和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攸关中国西北边疆地区的稳定。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后,随着周边国家在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日益提升,中亚在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也日趋重要。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亟需突出周边国家的作用,在这个语境下,中亚的地位不可小觑。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框架下,中国和中亚国家推行各领域务实合作大有可为。在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中,应更多考虑中亚的地位和作用,把中亚作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新重点。

3 中国-中亚合作对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实施的影响

3.1 有助于我国创造周边安全环境,赢得和平稳定的发展空间

中亚五国中哈、吉、塔三国与中国接壤,边境线蜿蜒交错,边境地带多雪山、戈壁,状况复杂。同时,在安全领域,中亚是重要的缓冲地带,中亚位于亚欧大陆的中心地带,同时是中国与其他大国间的屏障。苏联解体后,中国在西北少了一大军事威胁,中国和中亚国家亟待加强军事互信与合作。

近年来,美国在中亚谋求军事存在的步伐有所放缓,2013年,美国被迫关闭了其在中亚的最后一个军事基地,吉尔吉斯斯坦的马纳斯基地。同年,美国等主要北约国家在哈萨克斯坦举行了代号为“草原之鹰—2013”的联合维和战术演习后,此后,美国没有在中亚地区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在此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国家军事合作有巨大空间。“一带一路”并不是一个合作组织,没有固定的实施机制,而是一个有关国家进行合作的倡议。在安全领域,中国可将“一带一路”战略与既有的上海合作组织有关合作机制对接、与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亚信会议)有关机制对接。同时,中国正在稳步推进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战略。借助“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可与中亚国家进一步加强互信和军事合作,继续进行中、俄、中亚国家共同开展的“和平使命”系列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武装力量联合反恐军事演习等一系列军事合作项目,加强边境地区军事互信,维护中国国家安全。

3.2 有助于我国打击“三股势力”、遏制恐怖主义

中亚地区近年来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活动频繁,苏联解体后,随着伊斯兰教在中亚复兴,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兴起,近年来,泛突厥主义加紧对中亚进行渗透,各种泛突厥主义组织开始大肆活动。在这种背景之下,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呈现出向中国西北边疆蔓延和渗透的态势,是中国西北边疆安全的一大隐患。

另一方面,中亚地区“三股势力”开始和境内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相勾结。近年来,新疆地区的分裂分子有的在境外接受训练后回到境内宣传暴力恐怖思想,进行恐怖活动,对中国西北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造成了重大威胁。

同处“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和中亚面临着相同或相似的恐怖主义威胁。“一带一路”战略在中亚地区推进后,中国和中亚势必进一步加强在反恐方面的沟通和交流,加快建立健全打击恐怖主义的体制机制,维护“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政治、经济成果,维护中国西北边疆地区和谐稳定。

3.3 有助于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经济安全

美国、欧盟和俄罗斯凭借其强大的资金技术实力和长期以来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已在中亚能源竞争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国有学者指出,在与油气资源相关的地缘政治中,中亚位于核心地带,谁控制了中亚的油气资源,谁就能在全球战略竞争中争取主动。

2011年中亚五国向中国出口原油1200万吨,根据学者测算,预计2020年将达到4000万吨,2030年将达到6000万吨。2012年中亚五国向中国出口天然气250亿立方米,预计2020年将增至约750亿立方米,2030年将增至1000亿立方米。可见,中亚在中国能源安全领域占据重要的地位,且中国和中亚的能源合作会日趋加强。

目前,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中在运营机制、利益分配、劳资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矛盾。“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行,将有利于解决现有的矛盾和纠纷,促进中国和中亚国家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共赢。未来,中亚作为中国油气资源的重要来源,同时作为中国油气资源进口的重要通道,将对打破“马六甲困局”,保障中国能源安全和发展利益发挥积极的作用。

4 结语

2015年1月,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国家安全战略纲要》,对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和规范。而以“一带一路”战略在中亚地区的稳步推行为契机,中国正面临着在西北边疆全面推进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机遇。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框架下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带来了有关中亚国家的宝贵资料,为智库机构对中亚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的全方位研究带来条件,为国家安全战略和外交政策的决策者提供了第一手信息来源。这将有助于提升国家安全战略制定的科学性、可行性,国家安全战略的定位将继续朝着着眼周边、服务全局的方向发展。

在“一带一路”战略和其他重大外交战略的指导下,中国在中亚地区坚持做发展中国家的好朋友,深化各领域特别是经济、能源、安全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塑造周边安全环境,将为我国的国家安全提供可靠保障。这是我们立足自身国家安全在参与地区和全球治理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新时期主动推行国家安全战略的关键一步。

参考文献

[1]冯维江.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J].当代亚太,2014,(6).

[2]张静.对新时期国家安全战略的思考[J].人民论坛:中旬刊,2012,(7).

[3]Mackinder H J.The Scope and Methods of Geography:And,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M].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1969.

[4]Brzezinski Z.The Grand Chessboard[M].New York:Basic Books,1997.

[5]艾莱提.新疆跨界民族问题研究[J].实事求是,2011,(2).

[6]毛汉英.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五国能源合作前景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3,(10).

作者:王承安

第2篇:新时期中国国家安全战略调整研究

摘 要:党的十九大给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出了新要求,也引领着我中华民族向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道路迈出新脚步。国家安全是一切顺利进行的基础,新时期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既引领着我国经济的新发展,也促使着我国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稳固和发展周边关系,创造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深化交往。回顾十八大以来的新时期国家安全战略调整,对于我国国家安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时期;安全战略;新调整;和平与发展

一、前言

一个国家是否拥有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是否拥有充满潜力和富有动力的国民经济,往往决定了一个国家在这个时代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国家安全包含不同的内容,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也在发生着变化,国家安全战略也在适时地进行调整和变革。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也更容易受到其他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实现自身安全与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经济全球化在给我国带来一系列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陷入经济危机怪圈的风险。加之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如何确保国家安全,如何采取顺应时代潮流的安全战略,是我国实现大发展的必要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吸取中国传统安全观的精华的同时,富有创造性地提出了既谨慎防范又适度自信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一方面强调国家安全领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明确指出国家安全涉及核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等除传统安全以外的的安全形势。另一方面,其意在与其他国家共同创建共享共有共赢的安全体系,这与西方国家追求自身发展的排他性相对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文化相传承。总体国家观以国民安全为核心,但在追求安全的同时又与助力发展共进,符合新时代的发展潮流。

二、新时期国家安全战略调整的原因

我国的国家安全,由于历史的印记,也由于当今全球化大发展的时代背景,我国的安全仍然时时刻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只有清楚认识到我国安全面临的威胁,才能在构筑保障国家安全的综合战略中把握好方向。

(一)国家领土威胁

从陆地安全上看,我国疆域辽阔,我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正因为此,我国有着相比于其他国家更为复杂的国际环境,也有这更多的领土纠纷。具体来说,相对于我国的北部和西北部,西南部都没有完全稳定。由于人口大国的印度作为飞速发展,和我国在战略利益上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结构性冲突,为了牵制中国追赶中国,印度加紧了同美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流和军事联系,使其成为了超越日本的我国在亚洲的主要竞争对手。其次,南亚至波斯湾成为了新的地缘战略重点,对我国的陆上安全十分重要。朝鲜半岛的核危机又给我国的周边环境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我国坚持半岛无核化,众多国家在朝核问题上的权力的博弈,给我国的安全造成了负面影响。大大超出半岛防卫需要的韩美“萨德”反导系统,则又是对我国安全的致命威胁,大大降低了我国的军事震慑力。

在海洋安全上看,我国的海岸线北起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南至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在这条长长的海岸线上,也遍布了周边国家的岛海争端。除了我国与朝鲜的黄海大陆架之争,与日本的钓鱼岛之争以及同菲律宾等国的南海之争外,还有日俄北方四岛之争,日韩的竹岛(独岛)之争、朝鲜半岛之争。这些海陆争端就是我国海洋安全的潜在威胁,是战争的导火索。由于我国的东北出海口被封锁,钓鱼岛和南海争端还未得到有效的解决,我国的海上战略空间被大大压缩,各岛屿的战略地位就被无限放大。这些不安全的海陆因素如果不能妥善地解除或者有效处理,将会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造成重大的影响。

(二)“中国威胁论”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中国正在从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中脱颖而出。与此同时,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开始越来越多地承担维护世界秩序,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责任与义务,近年来国外媒体对“中国威胁论”的鼓吹甚嚣尘上。在GDP的比较中甘拜下风的日本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与速度,不停地揣测中国的军事实力,鼓吹中国称霸的野心;印度前国防部长亚达夫宣称中国随时有可能“入侵”印度,中国是印度发展的最为重要的障碍,不停地希望加深同美国和日本的交流来遏制中国;美国国防部则表示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军事发展很是担忧,其恣意揣摩我国的军事战略,向我国周边国家施加压力,试图包围中国,限制中国。

毫无疑问,“中国威胁论”是企图遏制我国发展的阴谋诡计。首先,西方媒体大肆宣扬的中国经济、军事发展的高速度不利于我国正视自身发展,会使我国放松对经济战略、军事战略的警惕,从而间接助力于西方国家的发展;其次,“中国威胁论”恶意地宣扬了我国对周边国家的安全威胁,这与我国坚持的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相背离,不利于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的发展,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变数。

(三)新时期国家发展的新形势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处于弃旧革新的发展调整时期,我国的发展自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与挑战。

“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体现了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的认识到达了新的高度,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成功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美好愿景的信心和决心。“一带一路”倡议则是在拉动国内国际消费需求,促进资源互补的同时,让人们真切感受到了国家硬实力提高的喜悦。新时期的人才发展战略,归根到底还是国家对文化的重视,对文化产业提高的诉求,作为绿色产业的文化产业,不仅推动了前后三次科技革命,更指引了经济发展的方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转变,一方面要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另一方面也要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文化的繁荣,其前提必然是拥有一个安全稳定的国内和国际环境。如何恰到好处地调整我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使得我国的安全战略既能承接之前的戰略遗产,又能够继往开来、推陈出新,以一个更加自信更有底气的大国形象实现我国的和平崛起和民族复兴,是我国安全战略考量的重中之重。

三、新时期国家安全战略调整的内容

我国的国家安全,由于历史的印记,也由于当今全球化大发展的时代背景,我国的安全仍然时时刻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国家安全的基本需求及国家安全结构中的内在矛盾,看到当今时代西方国家发展对中国带来的遏制与挑战,在营造国家安全屏障中坚持独立自主的根本原则,构筑保障国家安全的综合战略,是在新时期国家进程中维护中国国家安全的基本战略思路。我国的国家安全战略调整,首先体现在外交方面。

(一)外交战略

新时期,中美之间的外交战略应该是加强战略互信。在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企图重新主导亚太格局的新形势下,中国应该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既不应该亲美也不应该偏俄,应尽量避免与其中任何一方发生对抗和冲突。这是地区稳定及世界和平的前提,也是我国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2017年1月20日特朗普宣誓就职,随着中美两国又一次高峰会晤的到来,中美关系的探讨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为了发展两国经济,造福世界人民,中美两国必须积极的外交战略,以良性的互动拉近彼此间的联系,从而不至于损坏两国发展最为重要的贸易伙伴。新时期以来,中美关系始终在友好交往中高奏凯歌。2013年6月,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在加利福利亚洲举行会晤,两国元首介绍了各自国内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并就中美经济关系深入交换意见。习近平表示,只有两国增强战略互信,才能求合作,创发展。2017年4月,习近平和特朗普在海湖庄园举行会晤,特朗普在欢迎了习近平访美的同时,也对未来两国的共同发展表达了美好祝愿。可见,发展争取需要和平的环境,而和平必然要以中美两国的战略互信为前提。近日,美国针对叙利亚化学武器和朝鲜核武器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军事行动,而中国对此局势的反应亦或是美国是否采取行动的决定力量。无论如何,新时期中美之间的战略互信必是中国谋求新发展的战略选择。

新时期,中国和俄罗斯的外交战略重点是增强战略互补。由于地缘关系和历史渊源以及两国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推进合作,补足短板是两国共同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上台后,首次国外出访便选择了俄罗斯,这充分体现了我国领导人对俄罗斯这个北方大国的重视程度。2015年5月7日至12日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并访问俄罗斯,重申中国同俄罗斯的重要伙伴关系。经过十年的努力,中俄成为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战略伙伴。十年间,中俄签署了一系列的条约和协定,妥善解决了4300公里的边境问题,是两国之间的对话交流重新站回了互相信任的战略伙伴关系上;中俄之间还采取了一系列经济上的互惠政策,双边贸易额增加六倍,两国之间的经济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从大规模的留学生互换到孔子学堂的创办,人文交流从高层到基层有很大的发展。2017年是中俄关系深入发展的重要一年,“一带一路”中俄友好交流合作项目发布会将会在甘肃举办,中俄文化博览会也将在北京拉开序幕。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对俄罗斯的外交战略必然是稳中求进的互补战略,不断促进两国的深层次发展。

新时期,中国和日本的外交战略是加强战略调整。自安倍晋三上任以后,中日之间的发展经过了一段蜜月期。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日本政府对“钓鱼岛国有化”行使的的一系列卑劣的外交手段,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海外爱国人士纷纷举行游行抗议,此次游行成为新世纪以来,反日游行规模最大的一次,仅在大陆就超过180个城市参加,中日关系迅速降至冰点。我国在坚持在中日关系上的原则立场是明确和一贯的基础上,最近几年,中国和平发展和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导致出现新一轮互动,这是为了追求发展中日两国的必然的战略调整。两国双边贸易总量突破2000亿美元双方分别与欧、美双边经贸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从中日关系历史最低点的冰封期,到重启战略对话,再到建立共同发展的互惠关系,大起大落的战略关系调整凸显了中日战略关系的定式,反映了构成战略关系的多种深层动因和要素,而战略互惠则成为新时期中日双方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同欧洲新时期的发展战略是加强战略互动。习总书记作为开创新时期的第一位领导人,十分重视我国同欧洲的联系交流。迄今为止,我国同欧盟在能源、科技、气候变化、环保、青年教育等方面展开了越来越密切的交流,近年来我已在20多个欧盟成员国建立上百所所孔子学院,机会每一个欧盟成员国都能看到孔子学堂的身影。欧盟作为拥有27个成员国的国际联合体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具有相当大的国际影响力,同时由于欧盟以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为其发展的目标,这与我国在新阶段谋和平促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加强中国同欧洲国家的发展不仅有益于我国大国外交方针的发展亦有益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望双方继续加强战略互动,在新时期共同发展。

(二)军事战略

新时期我国的安全战略调整还体现在军事战略上。新千年我国的经济发展与时俱进,国家硬实力不断提升,国家实力作为我国军事战略的物质基础是我国军事战略调整的内在驱动力。新时期国内国际发展的新形势也对我国军事战略调整提出强烈需求。我国的军事战略调整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在战略目标方面,全球化战略形势要求我国现阶段的军事战略需要更多地体现发展型的战略指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生产和分工的全球扩张在大大压缩发展中国家潜力的同时,更深化了经济危机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军事理论上以保护国家安全,维护民族利益的军事战略的生存型目标突出发展和表现为为了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和发展经济利益的发展型目标,这种军事战略目标的定位,与我国国家安全的新形势相吻合。

其次,随着信息化战争的加速到来,我国的网络空间军事力量成为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支柱和国家安全的新领域。伴随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在信息化战场上,战争双方可能动用数十颗电子、照相、预警、海洋侦察和气象测地卫星,数百上千部相控阵等性能良好的雷达,几百架有人或者无人侦察飞机,电子对抗飞机,大量的地面电子侦察、监视、对抗分队,以及进入战场信息共享网络的所有单个武器平台上和单兵携带的侦察监视设备,进行一场空前规模的激烈地信息情报大会战。为了适应趋势,推动信息技术的大进步无疑是维护我国国家安全的新方向。

再次,中国军队前所未有的透明是我国军事战略改变的又一突出方面。过去,任何一种军事实力的情报被公开,通常是向外界传播一种战略信号,并不是具有关于军事力量的真真切切的数字,它们或者是一种军事示弱,或者是一种震慑性的军事威胁。而此次,我国确实切切实实地对外界增加了我国的军事透明度,其目的是加强其他国家对我国军事战略的信任,以一个开放透明的心态向外界表明中国的友好。党的新时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公开透明的军事发展战略无疑是对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最好诠释,向世界宣告不断强大不断发展的中国是崇尚自由的是追求和平的,中国希望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承担起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美好愿景。这对于提高我国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各国的国际地位、增加我们的发言权以及促进我国军队建设提供了一次历史性机遇。

(三)文化战略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充分利用自身的经济、科技、管理理念的优势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广阔市场,使得自身的经济发展不断迈向象牙塔的顶端。在此基础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又开始追求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其中文化全球化的威脅尤为深远。新时期,除了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等西方主流食品深得国人青睐以外,以好莱坞电影为、国外动漫为主要代表的西方文化更是在中国开启了淘金模式。以2017年的五一黄金档为例,作为唯一一部的国外影片《速度与激情8》表现强势,连续两天登顶票房榜的榜首,并且以1.79亿的成绩登顶“五一档”票房冠军,而同时期的多部国产电影则草草收场,表现低迷,而这只是西方文化威胁的一个直观表现。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在不断阻滞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大大影响我国两岸统一,民族复兴的进程。

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战略的发展确立了新高度、新思路和新进程。新时期,我国必须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使文化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大发展,这是我国文化战略的新高度;增强文化创造力,增加社会发展活力,是扎实推进我国文化建设的新方向;按照“四个要求”把我国的文化发展同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相联系,是我国文化战略发展的新思路。

四、新时期国家安全战略调整的意义及影响

通过对于我国十八大以来新时期国家安全战略调整的研究,意图使我国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的问题清晰化,战略意图明朗化。有句俗话叫做“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国家和民族同样如此,世界上也不存在经久不衰的国家。某种程度上说,某种成功的布局不在于取得客观的胜利,而在于面对最糟糕的失败时,仍然能给自己争取到最大的回旋余地。如今依旧大半由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格局,恰恰就是百余年前布局的结果,正是这套体系保证了西欧人在总体衰弱了半个世纪以后,仍可以过着比中国人更舒服的日子。中国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中国对以上几个国家的外交战略决定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能否在保持国内外相对稳定的和平前提下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同其他国家进行有利于共同发展的合作交流,从而实现自身经济实力的大发展。

十九大以来的中国,承载着世界的瞩目,寄托着民族的希望,我们必须在现实的威胁和挑战中不断维护国内的稳定和国际的和平,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求统一、求发展。我们必须树立起大国形象,承担起大国责任,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参与国际事务,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只有这样,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外交环境中,我们才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新时期的战略思想,我们应该始终坚持,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国家安全思想和关于国家安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提高国内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为祖国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新时期的战略调整要一以贯之,以正确处理好中国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为基本保证,保证我中华民族在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迈出决定性步伐。

〔参 考 文 献〕

〔1〕刘跃进.非传统的总体国家安全观〔J〕.国际安全研究,2014,(06).

〔2〕阎学通.从韬光养晦到奋发有为〔J〕.国际政治科学,2014,(04).

〔3〕光明日报.战略前沿技术与国家安全〔EB/OL〕.〔2018-5-8〕.http://news.sina.com.cn/o/2018-05

-08/doc-ihacuuvu7713130.shtml.

〔4〕刘明福.习近平创建安全大战略〔J〕.决策与信息,2014,(06):1.

〔5〕董晓波.文化话语权事关国家安全〔EB/OL〕.〔2018-6-21〕.http://www.jyb.cn/zgjyb/201806/t2018

0621_1120327.html.

〔6〕张丽.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时代特色〔J〕.理论界,2014,(09):24.

〔责任编辑:侯庆海〕

作者:祁玉伟

第3篇:全球能源安全逆向演变与中国战略

【摘要】2014年爆发的逆向石油危机改变了过去30年以来的全球能源安全格局。一方面全球能源地缘政治更加动荡不安,另一方面主要能源消费大国在能源安全上出现分野,发达经济体的能源安全形势有所好转,尤以美国安全感为最高。新兴经济体大都面临能源安全的系统性风险,尤以中国安全风险的多元性最为突出,包括对外能源依存度的不可逆性、亚洲再平衡战略的威胁、巴黎协议框架下减缓义务对能源结构的冲击以及内生性能源安全风险的挑战等。面对系统性的安全风险,我国应统筹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对内通过深化能源体制革命,对外通过“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增强应对地缘政治冲突的能力,有效应对逆向石油危机对能源安全带来的新挑战。

【关键词】逆向石油危机 地缘政治 气候变化 能源安全战略

【DOI】 10.16619/j.cnki.rmltxsqy.2016.22.003

2014年,正当能源消费国对廉价石油的终结感到悲观和纠结的时候,国际油价遭遇断崖式下跌,一场出乎意料的逆向石油危机发生了,先前惯性发展的事件出现了反向运动的态势。页岩气革命推动着能源供应重心的西移,重新塑造了地缘政治的方向;对处于弱复苏态势的发达经济体来说,廉价石油是久违的“红利”,对能源输出国则意味着财政危机。美国离“能源独立”的梦想近在咫尺,而中国却遭受着间歇性不安全感的折磨。巴黎协议使减排从附件Ⅰ国家的承诺转变成普遍的全球义务,导致新兴经济体出现系统性安全风险。

全球能源安全形势的演变

近两年来,全球频发的地缘政治冲突对国际能源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2014年先后发生了国际油价崩溃和乌克兰危机,这两起“吊诡的”事件形成的叠加效应,深刻地改变了全球能源安全的基本格局。

非常规能源的崛起改变了能源市场的竞争结构。2008年,世界经济进入康德拉捷夫周期的下降阶段(B阶段),恰在此时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取得了成功,在能源市场上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叠加效应,一方面,发达经济体增长乏力,能源消费逐年降低,需求侧的逆向运动导致供求失衡。另一方面,西半球非常规能源产量激增,放大了供求失衡的局面,双重因素导致国际油价触底竞争(Race to the Bottom)。在供大于求的形势下,几年前传统消费国与新兴消费国之间的冲突,现已让位于石油输出国之间围绕市场份额的争夺,“尽管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东国家仍然是世界石油、天然气以及液化产品市场的中心,但是页岩气革命对主要的石油输出国形成了强大的地缘政治压力。”①

由于页岩油产量的爆发性增长,2014年美国石油日产量高达1172万桶,超过了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等传统产油大国,这一历史性成就归功于新能源科技的贡献。如果说沙特和俄罗斯的能源蕴藏是天赋优势,那么美国则凭借新能源科技拥有了后天优势。长远而论,随着美国的液化天然气通过自由贸易跻身国际市场,美国的天然气出口将抢占市场份额,进一步挤压俄罗斯天然气的市场空间。“未来一到两年,美国应该不再需要任何液化天然气进口。美国实际上正在建造液化气出口设施并且取消液化气进口设施的建设。”②

油价暴跌加剧地缘政治的动荡。2014年以来,国际油价持续暴跌,两大基准原油双双跌破50美元/桶。此次国际油价震荡有两个表观特征:一是史上罕见的持续惨跌,二是欧佩克的产量政策匪夷所思。由此可见,盡管国际能源形势的变化与供需关系有关,但又不能完全用供求关系来解释,实际上页岩油作为一个新的变量引起了新的矛盾,这种矛盾超越了传统地缘政治的维度,突出表现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与传统能源输出国现实利益之间的紧张关系,具体表现为新能源体系与传统能源体系之间的冲突。

长期以来,波斯湾一直是全球地缘政治冲突的核心区,大国对中东战略核心区的主宰、对石油资源及其流向的控制以及对陆海运输通道的扼守,构成了传统地缘政治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新能源的崛起正在改变传统地缘政治的逻辑。在强劲的能源需求和高油价的推动下,西半球的页岩气、油砂和重油等非常规能源得到大规模开发,导致世界能源供应重心的“西移”态势,大西洋沿岸作为全球油气生产次中心的地位凸显出来。尤其是近年来美国页岩气革命加快了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周期,对传统能源输出国的利益构成了现实的挑战。

在全球经济新常态下,发达经济体的石油需求已连续多年递减,由于复苏乏力,发达国家的石油需求仍将延续下降势头。根据欧佩克秘书处的数据显示,2015年美国经济温和增长,欧元区经济前景暗淡,新兴经济体增长乏力,中国经济增长减速,俄罗斯和巴西经济衰退,只有印度经济增速不减。③

同时,在过去几年高油价的刺激下,能源部门吸收了大量投资,这样就形成了投资产出与世界经济新常态的矛盾,从而导致当前石油供给过剩的局面。在过剩阶段,欧佩克集团与非欧佩克国家之间出现了市场份额的竞争。欧佩克月度报告显示,2015年成员国一直在提高产量,伊拉克计划将6月份南部出口原油量提高至创纪录高位。沙特原油产量继续增加,4月份相比上月日均增产1.4万桶。由于页岩油的开采成本较高,且生产页岩油的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低油价逼近了它们的承受极限,甚至威胁到它们的生存,短期来看,页岩油已经失去了投资吸引力。美国能源信息局负责人谢明斯基预测,在国际油价跌至60美元/桶的情况下,美国页岩油的相关开采项目就会停止。2015年1月,美国首家页岩油公司WBH Energy由于贷款人拒绝提供更多资金而申请破产,现在不少页岩油企业都负债累累。④惠誉国际评估认为,国际石油价格下降,将对巴西已处困难状态的生物质能(乙醇)造成更大压力,乙醇等替代能源的竞争力被严重削弱。

欧佩克在其发布的战略报告中宣称,欧佩克考虑了2025年油价跌破每桶40美元的可能性。这似乎说明,低油价有可能是欧佩克实施的先发制人战略,其目的是从市场上驱逐新能源。这充分暴露了新能源的弱点及其发展悖论,即新能源的发展不得不看传统能源的“脸色”行事。

但是,美国的战略利益是广泛的,不限于狭隘的能源利益。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美国充分利用国际油价的崩溃,增加了对俄罗斯经济制裁的有效性。由于遭到美欧联合制裁以及国际油气价格崩溃的双重打击,俄罗斯在这场冷战后最为激烈的地缘政治博弈中成为最大的失意者。“考虑到俄罗斯几乎60%的联邦税收都来自能源出口,天然气价格的下降甚至将会引发政治灾难。”⑤另一方面,美国作为乌克兰事件的幕后策划者,不断增长的非常规能源产量本身也是打击俄罗斯经济命脉的武器,这就放大了美欧对俄经济制裁的效应,结果使俄罗斯的能源经济和能源贸易遭受了惨重损失。“俄罗斯已经失去或者正在失去定价权,它的客户现在能更自由地购买其他供应国的资源,而且它最易开采的天然气资源已经存量告急。所有这些因素都会持续削弱俄罗斯天然气的重要性。”⑥美欧俄地缘政治冲突的激化给世界和平与安全蒙上了一层阴影。

美国历来对俄欧能源合作耿耿于怀,乌克兰危机为美国离间俄欧能源合作提供了契机,在美国的策动下,欧盟采取新的措施试图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拆散俄欧能源关系将使欧盟摆脱依赖俄罗斯的“能源魔咒”。2015年2月,欧盟正式宣布成立“能源联盟”,企图打破俄罗斯天然气的垄断地位,恢复自由市场竞争。3月4日,西班牙、法国和葡萄牙三国政府签署了能源合作计划的《马德里声明》,这是欧盟加快内部能源联网进程、逐步减少对外部地区能源依赖迈出的重要一步,欧盟能源战略开始向南转移。⑦

石油供应重心“西移”使美国重拾能源安全感。美国是世界上“吸油成瘾”的国家,过去依靠对波斯湾等重要产油区的军事控制保障其能源安全,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一直居高不下,2005年美国石油对外依赖度高达66.8%。自卡特政府以来,历届政府都把遥不可及的“能源独立”作为国家能源安全的终极标杆,而现在随着非常规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美国距此目标似已近在咫尺。2014年美国石油产量出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增长(约150万桶/日)。⑧据BP预测,2030年美国致密油的日产量可达800万桶,相当于美国石油总产量的40%。页岩气平均每年增长4%,2035年在总生产中占四分之三。⑨正是拜“页岩气革命”所赐,美国石油对外依赖度逐年下降,2015年已经降到34.5%的相对安全水平。总能源自给率则逐年提高,2013年12月自给率曾创下90%的历史纪录。据国际能源机构的报告,美国到2035年将完全实现能源独立,不再依赖进口石油,并成為能源净出口国。⑩

同时,全球能源供应重心的西移,意味着美国从西半球获得了能源安全的新依托。从地缘政治来看,整个西半球是一个封闭的地缘战略空间,区域外大国很难涉足其间,而美国“超过一半的石油进口来自加拿大、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洲,而且从墨西哥和加拿大的进口几乎全部通过输气管线。因此,西半球的全部石油进口区域要么通过输气管线,要么位于美国海军的严密控制之中。”?美国依托西半球充足而安全的能源供应,在国际能源体系中获得了行动的自由。

欧佩克的集体行动困境加剧全球能源生产过剩。根据欧佩克的生产配额制度,当油价下降、需求不足时,实行减产政策以提高油价。然而,由于欧佩克成员国的经济利益、石油储量各不相同,历来都是增产容易减产难。在此次逆向石油危机中,为了对抗美国石油,欧佩克采取不减产政策。此后油价持续下跌对欧佩克成员国的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财政结构的缺陷决定了成员国难以达成一致和有效的减产行动。实际上,各国仍维持或暗中扩大产量以缓解财政紧张。尽管减产是帕累托最优,但在美国石油竞争的情况下,限产政策的前景难料,维持甚至暗中增产反而成为摆在欧佩克面前的唯一可行的选择。欧佩克的主要经济动机是实现财富最大化,成员国竭力实现资源收益的最大化。阿赫拉里(Ahrari)认为,欧佩克的价格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行为,最重要的因素是最大化经济利益,最小化不利影响,如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和经济衰退。?

更糟糕的是,两伊石油的逆向入市加重了逆向石油危机。随着战后伊拉克石油经济的重建,该国正在收复失去的国际市场份额,并且越是跌价,伊拉克越需要扩大产量。2014年,伊拉克每天出口石油245万桶。2016年9月,石油日产量达到477.4万桶,其中巴格达控制的油田日产石油422.8万桶,库尔德地区政府控制的油田日产田油64.6万桶。?2016年9月28日,欧佩克在阿尔及利亚非正式石油会议上达成了限产协议,成员国同意将产出目标设定在3250~3300万桶/日区间,但伊拉克拒绝参加欧佩克的减产计划。石油部长卢艾比表示,伊拉克正在与伊斯兰国恐怖主义分子激战,需要更多的石油出口,理应得到欧佩克限产协议的豁免。

2015年7月1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第2231号决议,有条件地取消对伊朗的制裁决议,这意味着已经处于低谷的国际油价将再次受到冲击。2016年9月,伊朗国家石油公司(NIOC)国际事务主任表示,伊朗要在未来两三个月内将石油产量恢复到受制裁以前的水平,即日产量400万桶。在国际原油价格遭遇断崖式暴跌之际,伊朗石油回归国际市场使伊朗成为沙特阿拉伯的劲敌,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已经成为衡量波斯湾石油地缘政治的标杆。

我国能源安全的系统性风险

由于我国化石能源资源贫乏,再加上近30多年来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能源安全度最低的国家之一,在逆向石油危机发生后,能源安全面临着系统性风险的威胁。一方面能源峰值导致的外生性风险继续升高,另一方面气候变化、能源结构调整又增加了新的内生性风险。

对外能源依存度具有不可逆性。中国作为增长最快的新兴经济体和全球能源消费大国,能源安全的首要威胁是能源峰值问题。中国能源过快耗竭,所有一次能源几乎都已达到或越过峰值。截至2014年底,中国石油探明储量为18.48亿吨,储采比仅为8.8年,天然气探明储量为3.46万亿立方米,储采比仅为26年,煤炭探明储量为1145亿吨,储采比为29年。?这些数据远低于世界平均值。如果对中美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美国能源安全的资源基础明显优于中国。根据2016年BP的统计数据匡算,美国常规石油的探明储量大约相当于我国的3倍,天然气探明储量相当于我国的2.7倍,煤炭探明储量也是我国的两倍多。

我国油气对外依赖度已达到或接近危险的水平。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能源需求以算术级增长,2014年我国石油进口量为3.72亿吨,占世界石油进口量的13.37%,原油对外依存度为59.6%,逼近6成,进口天然气58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达32.2%。?2015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赖度已经达到57.8%。煤炭、天然气均需要大量进口,其中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31.6%。?2018年,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投产后,中国天然气对外依赖度可能超过50%。由于非常规能源蕴藏的匮乏,再加上地质构造的复杂性,中国实际上难以指望发生美国式的页岩气革命。

亚洲再平衡战略对能源安全的威胁。在对外能源依赖度还将持续升高的形势下,确保战略性能源运输线的安全至关重要,能源运输的安全性最终依靠的是保护运输的能力。一般来说,穿越陆地的油气管道具有相对较低的运输风险,而穿越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等能源运输“咽喉”的远洋运输,战略风险相当高。

目前,我国仅有27.4%的进口石油通过管道运输,2010年前中国甚至没有一条国际天然气运输管道,2011年中国60%的液化气进口通过海上液化气运输船运输。反观美国,管道运输的进口石油占比高达78.9%,超过一半的石油进口来自加拿大、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洲,而从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进口几乎全部通过油气管道。虽然美国有38%的进口石油来源于中东和西非两个地区,但所有大西洋和太平洋航线均处于美国海军的严密控制之中。因此,基于西半球充足的能源供应,一方面,美国已接近于能源独立的目标,但“仍然需要运用军事力量保证美国的能源国际贸易。许多盟友肯定无法实现能源独立,美国将需要动用其海上力量来确保盟友能源运输所经海上路线的自由畅通。”?另一方面,对中东石油依赖的降低,使美国在波斯湾获得了行动的自由。“美国对中东地区的干预和军事介入会更为强硬,强化对中东地缘能源政治操纵,借此制衡俄罗斯、伊斯兰世界和中国的发展。”?

中国油气进口需要穿越地缘政治的敏感地带,如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等,但过去几十年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还是恐怖主义袭击、海盗威胁、油轮安全和航行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挑战。随着美国实行亚洲再平衡战略,我国面临的传统安全威胁明显增加。美国已在亚太地区部署重兵,包括1000多架先进战机、由200多艘先进战舰组成的航母编队以及大约14万人的军队。显然,这些军事力量威胁着我国能源运输所依赖的重要海上通道的安全。

内生性能源安全风险日益凸显。近年来,在气候变化的倒逼机制下,全球碳排放的增长速度似已进入下降通道。2014年,全球碳排放32.4GtCO2,同比2013年仅温和增长0.8%,远低于2000年以来的平均年增长率。然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存在明显的分野,由于煤炭和天然气消费的减少,附件Ⅰ国家的碳排放下降了1.8%,而非附件Ⅰ国家增长了2.5%。?从长远看,由于两类国家之间形成了互逆的发展态势,使发展中国家在“自主贡献”框架下的减排压力日益增加。

2006年,中国碳排放总量首次超过美国,引起中美在气候变化谈判中的唇枪舌战。当时,对西方国家历史排放的“问责”成为中国手里的“一根稻草”。但是,2011年之后,中国的碳排放已经大幅超过发达国家,2012年人均碳排放又赶上了欧盟,2014年中国碳排放在全球碳排放中的占比高达28%。碳排放对我国环境安全和人民健康构成了现实的威胁,已经成为我国必须予以慎重应对的能源安全新挑战,继续抓住吊诡的历史排放问题已经不合时宜,因此2015年达成了巴黎协议,它实际上解除了《京都议定书》对附件Ⅰ国家规定的强制减排义务,减缓义务相应地扩大到了全球范围,适用于世界上所有国家。

我国作为巴黎协议的签署国,承担着遏制气候变化的减排义务,在履行承诺的过程中,清洁能源驱逐传统高污染能源(煤炭)将是未来能源安全的新常态。当前,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高达67.5%,成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主要部门。据国际能源机构发布的《2015年中期煤炭市场发展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煤炭需求开始下降,2015年需求下降呈加速趋势。“中国的经济转型和全球环境政策,包括最近巴黎达成的气候协议,可能继续约束全球煤炭需求。”报告认为,2020年中国的煤炭需求同比2013年的需求峰值减少9.8%。?

煤炭需求减少固然有利于环境的改善,但也带来了两个方面的内生性风险。一方面,煤炭、煤电产业被逼上了生死线。由于经济发展减速,煤电等主要能源产品已经供过于求,2016年煤炭消费保持下降势头,因为主要耗能产业钢铁、建材产业都呈下降趋势。经济上,煤炭发电小时数下降,设备利用率低,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况且,煤炭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随着煤炭產业的萎缩,大批煤炭工人失业,如果安置不好,有可能对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长期来看,在气候变化和减排的约束下,降低煤炭产量和消费量是大势所趋。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也要求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整个煤炭产业将形成持续可控的下降态势,而且极有可能形成不可逆性。但是,煤炭减产造成的能源需求缺口将由石油和天然气来弥补,而来自油气的新需求必然把外生能源风险推至危险点。换言之,限制煤炭需求的结果,必然是增加对外部油气资源的依赖,中国将被迫更深地卷入地缘政治的敏感地区,甚至有可能被迫直接介入地缘政治冲突。这就对能源安全的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确保能源安全,不仅要看我国是否拥有与安全追求相匹配的软实力,还要看特定情势下“锋利性权力”(sharp power)的有效性。

构建“一带一路”共同能源安全

2014年以来,世界经济危机通过其传导机制对全球能源供求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过去十多年来紧张的国际能源形势有所缓和,为中国的能源外交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国际条件。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美俄两国的地缘政治冲突白热化,欧盟和俄罗斯的能源关系因受到美俄战略博弈的牵制而全面倒退,俄罗斯能源安全政策的重心被迫东移,从而使困难重重的中俄能源合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同时,世界经济危机不仅重创了美欧日等中心国家,而且许多外围经济体同样陷入低增长或负增长的困境,能源企业的资金极为紧张,对中国能源投资的需求迅速上升,双边和多边能源合作的愿望与空间都空前扩大,为中国开辟能源外交、实现能源安全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全面推动市场化改革,更有效地配置资源。能源具有双重属性,既是经济商品又是政治商品,因此世界上无论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能源的生产与分配大都具有政府主导的特点。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石油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发展以来,市场化改革已经成为各国保障能源安全的一个重要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能源安全,需要积极推动“四大革命”,即生产革命、消费革命、科技革命和体制革命,其中体制革命既是关键又是难点。“坚定不移推进改革,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转变政府对能源的监管方式,建立健全能源法治体系。”

我国的能源市场化改革涉及四个方向:一是能源价格的市场化,政府将不再扮演生产者、分配者和定价者的角色,相应的职能将让位于市场。二是能源领域的开放。这方面,主要表现在加紧制定相应的机制、规则和法律,逐步改变能源生产和分配的非市场模式,鼓励私人企业和资本进入能源领域,将主体单一的能源经济改造成为主体多元的混合经济,形成公私资本有序竞争、公私主体混合经营、市场主导调节的新型现代能源经济。三是国际经验的借鉴。国内能源市场化改革,一方面要遵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定性,另一方面又要取法先进国家,合理地吸收和借鉴国际上已经成熟的经验和措施,完善顶层设计。例如,《能源宪章条约》就是国际能源市场化和法规化的范例。四是推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互联互通。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能源合作,目前停留在狭义的能源贸易层次上,未来应将市场连通作为合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市场联通,就是改变能源单向流动的状态,使能源在我国与相关国家之间实现双向流动。在东亚区域内,通过连通各国之间的石油、天然气管道和输电网,形成相互依赖、同舟共济的共同能源安全体系。

经略“能源周边”,构筑中俄共同能源安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形成的双边和多边机制,推动全方位、高层次的国际合作,这一国家顶层战略赋予中国能源安全战略新的内涵。“一带一路”国际能源合作的基本目标是追求与沿线国家的共同能源安全。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2015年3月28日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特别强调,共建“一带一路”要“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共同维护输油、输气管道等运输通道安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创新思路和措施,解决一系列矛盾和挑战。

“一带一路”战略反映了我国能源外交“主攻周边,维持中东,发展非洲”的基本方向。如果说西半球丰富的能源蕴藏体现了美国能源安全的地缘优势,那么,只要细心经略,俄罗斯和中亚丰富的油气资源也足以成为我国能源安全的依托。乌克兰危机导致的美欧俄博弈,使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濒临崩溃,在美欧对俄罗斯经济制裁下,俄罗斯主动调整能源战略,实行东向能源政策,为中俄能源务实合作创造了契机。2014年5月21日,中俄签署了《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备忘录》。2014年9月1日,东线天然气管道俄罗斯境内段“西伯利亚力量”管道正式开工建设。俄罗斯《权力》周刊认为,中俄成功地打造了前所未有的“北京—莫斯科能源联盟”。根据《2035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未来俄罗斯向亚太地区的能源出口在总出口中的比重将至少提高到28%,其中原油和天然气出口占比分别提高到32%和31%。这表明,亚太市场已成为俄罗斯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依托之一。

建立国际能源合作机制是实行共同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缺乏深度合作的共同价值基础,目前中俄能源合作仍限于供需合作的层面,其前景具有不确定性。中国支持俄罗斯早先提出的在上合组织框架内建立能源俱乐部的构想,希望通过能源俱乐部这一机制化安排建立稳定的供求关系,同时在提高能效和开发新能源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2013年,当上合组织准备“重启”能源俱乐部机制时,各成员国在跨国能源组织与对话交流平台两种方案间却摇摆不定,最终未能达成共识。由于俄罗斯特有的战略思维、民族特性和文化心理,中俄互信的基础并不牢固,俄一直担心中国崛起后挤压其战略空间,担心与中国的能源合作使其成为资源附庸国,因而国内一直存在“中国威胁论”的声音,别有用心地抛出“能源资源附庸论”“移民威胁论”和“经济扩张威胁论”等。从俄罗斯政府的行为模式来看,凡是俄罗斯对其国际地位满意且政府权力充沛时,对中俄能源合作的意愿就会下降,行动就会迟缓。而当俄罗斯对其国际地位不满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政府权力不足时,对华能源合作心有余而力不足,不乏意愿但缺少行动;二是对体系地位不满但政府权力充沛时,对华能源合作便会热情迫切且行动迅速。

我国自中亚、俄罗斯的能源进口主要通过管道输入,相对于从中东、非洲和拉美等地区的进口来说,在运输安全方面无疑有着先天的优势,即使在地缘政治冲突的背景下,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在地理上的“背靠背”关系,也足以使任何外部力量阻止能源流动的企图难以得逞。现在,中俄两国都在中亚地区有着重要的利益,中国在经济上挺进中亚的步伐不会停止,但应客观地认识到,中亚作为“后苏联空间”,俄罗斯仍然在该地区扮演主导性角色,俄罗斯组建的欧亚联盟是该地区唯一的制度化经济合作形式,如果没有俄罗斯的配合,中国在中亚地区的能源利益可能面臨难以预料的地缘政治风险。

因此,消除俄罗斯的疑虑,就要超越单纯的能源供求关系,以共同能源安全的价值观为基础,打造中俄能源安全共同体,促进中俄油气合作向更深的层次发展,包括修建中俄西线天然气管道、东西伯利亚和北海大陆架的勘探开发、建设远东地区的炼化设施以及加强在北极地区能源开发中的合作。同时,中俄应把中亚纳入共同能源安全的框架之中,逐步形成“欧亚经济联盟+中国”的能源安全新机制。

推动建立国际能源新秩序。由于中国嵌入国际能源体系的时间较晚,在现存国际能源秩序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同时也是西方国家遏制的主要对象。随着“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拓展,我国的能源安全利益已经从周边扩展到全球范围,我国在国际能源体系中的角色也必须从国际能源制度的接受者转变成国际能源秩序的塑造者。为此,我国应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基于全球能源安全不可分割的原则,积极推动国际社会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能源新秩序。一方面,推动建立亚洲能源联盟已经具有现实可行性。实际上,亚洲能源联盟已经拥有比较成熟的制度框架,东盟早已把能源安全作为其整体安全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韩三国可通过“10+1”“10+3”合作机制,构成东亚能源合作联盟,再向中亚、南亚和中东地区扩展,以增强亚洲国家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影响力,共同维护能源安全。另一方面,依托双边自由贸易网络,分别建立海上和陆上油气贸易中心。中国已同多个周边国家签订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商务部正在研究“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的自贸区战略布局。在此机遇的背景下,中国石油企业应继续扩大油气贸易的规模和频次,多元化油气贸易通道,市场化贸易定价,并逐步分别在上海和新疆霍尔果斯建立亚太地区的海上和陆上油气贸易中心。

增强应对地缘政治冲突的能力。“一带一路”不仅覆盖了世界主要的能源心脏地带,而且穿越了地缘政治冲突的频发区域。中国至少面临四大地缘政治风险或困局:(1)中东、中亚、非洲和拉美等能源资源富余国的政府体制动荡,有造成短期能源供应中断的风险;(2)北极成为“最后的晚餐”,中国有可能被排除在北极能源利益之外;(3)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不在中国控制能力范围之内;(4)中国能源自给的“希望之地”——南海地区的局势越来越复杂,制约了中国在该地区的大规模投资开发。

理所当然,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扩展能源利益的行为必然引起美日印等地缘政治竞争对手的疑慮和不安。美国的精英人士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最终会形成欧亚联合,这与美国长期实行的分化欧亚、分而治之的地缘政治战略相对立,对美国霸权体系具有颠覆性影响。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推进,重新整合的欧亚大陆将边缘化美国,而中国则有能力掌控国际秩序。从能源安全来说,尽管页岩气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美国的能源安全感,但美国国内能源产量的增长并不意味着波斯湾地区在美国外交和安全政策中的地位被边缘化。美国作为世界霸主,其地缘政治利益是全球性的,“如果美国要努力维持其当前的地缘政治地位,则需要做出国际化承诺并且实行与当前形势相匹配的规划。因此,对美国而言,能源独立并不会通向能源经济自给自足的道路,美国仍将继续深入、积极地参与世界能源市场活动。”

这说明,中美两国恐难避免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发生地缘政治冲突。“在任何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地缘政治争议中,确保能源供应满足国家发展需求是关键。这些能源需求目前是,将来也会继续依赖海上航线。”2011年,美国开始不遗余力地推行亚洲再平衡战略,目前已将大约60%的海空军力量部署于亚太地区,一方面防范中国的崛起,另一方面可能随时切断中国的能源安全生命线。考虑到美国历来强调能源安全军事化的保障作用,一方面我国应努力维护和平发展的国际格局,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军事斗争的准备,加快建设能源安全的军事保障体系,以锋利性权力维护国家的能源利益与安全。

归根结底,我国当前面临的能源安全威胁,既有传统安全意义上的“修昔底德陷阱”,又有逆向石油危机造成的地缘政治挑战,还有气候变化带来的内生性能源安全风险。能源安全风险的系统性,要求能源安全战略能够同时有效地应对外生性能源安全挑战和内生性能源安全风险。从外生性能源安全来说,既系于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又有赖于军事保障体系的有效性。从内生性能源安全来说,需要进一步推动能源体制革命。通过科学决策和“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将政府和私人投资导向高效率的能源活动,消除巨大的能源外部性,是实现低碳未来能源安全的有效途径。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能源安全与‘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研究”以及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研究专项课题“中国在非能源企业面临的风险挑战与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分别为:15BGJ022、15FZZX01YB)

注释

John Deutch, "The good news about gas: The natural gas revolution and its consequences," Foreign Affairs ,Vol.90, No.1,2011, pp.82-93.

[美]Robert W.Kolb:《天然气革命:页岩气掀起新能源之战》,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第106页。

OPEC, "Monthly Oil Market Report",12 May ,2015.

朱翔:《国际油价暴跌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生态经济》,2015年第3期。

Aviezer Tueker, "The New Power Map: World Politics After the Boom", Foreign Affairs, Dec.19, 2012.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north-america/2012-12-19/new-power-map?cid=rss-rss_xml-the_new_power_map-000000.

[美]Robert W.Kolb:《天然气革命:页岩气掀起新能源之战》,第129页。

李德萍:《欧盟宣布启动能源联盟》,新华网,2015年2月7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2/07/c_1114287716.htm。

《BP 2035世界能源展望》。

"The Shale Revolution Continues", http://www.bp.com.

陈宝明:《美国能源独立的影响及对策》,《高科技与产业化》,2015年第3期,第24~28页。

[美]Robert W.Kolb:《天然气革命:页岩气掀起新能源之战》,第106页。

Alfred A. Marcus, Controversial Issues in Energy Policy,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Inc., 1992, p.58.

《伊拉克9月份平均日产石油477万桶》,中国经济新闻网,2016年10月25日,http://www.cet.com.cn/nypd/sy/1834641.shtml。

BP,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5",June 2015, http://www.bp.com/en/global/corporate/about-bp/energy-economics/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html.

《2014年国内天然气对外依存度32.2%》,中研网,2015年1月20日,http://www.chinairn.com/news/20150120/171104501.shtml。

根据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6提供的数据计算,http://www.bp.com.

[美]Robert W.Kolb:《天然气革命:页岩气掀起新能源之战》,第110页。

宿景祥:《油价下跌加剧欧亚地缘政治动荡》,《世界知识》,2015年第2期。

IEA,"Key CO2 Emissions Trends", p.6.http://www.iea.org.

"Global coal demand stalls after more than a decade of relentless growth". http://www.iea.org/newsroomandevents/pressreleases/2015/december/global-coal-demand-stalls-after-more-than-a-decade-of-relentless-growth.html.

張国宝:《2016年能源形势预判》,《中国能源报》,2016年3月1日,http://www.chinapower.com.cn/guandian/20160301/17016.html。

张国宝:《2016年能源形势预判》,《中国能源报》,2016年3月1日,http://www.chinapower.com.cn/guandian/20160301/17016.html。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31页。

于鑫:《俄罗斯的“中国威胁论”:历史与现实》,《西伯利亚研究》,2010年第6期,第82~87页。

王铁军:《体系认知、政府权力与中俄能源合作——来自新古典现实主义的视角》,《当代亚太》,2015年第2期,第111~129页。

彭元正:《“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形成油气贸易新格局》,《中国石油企业》,2015年第4期,第22~23页。

张建新:《21世纪的国际能源安全问题》,《国际安全研究》,2013年第6期,第124~154页。

[美]Robert W.Kolb:《天然气革命:页岩气掀起新能源之战》,第110页。

[美]Robert W.Kolb:《天然气革命:页岩气掀起新能源之战》,第108页。

责 编∕杨昀贇

作者:张建新

第4篇: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

《形势与政策》期末作业论文

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

关键词:国家安全环境 新型安全观 基本对策

摘 要: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国家安全是关系到国家存亡和国家发展的大事,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和平稳定的建设环境,就没有国家的发展,也就更没有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不会有“中国梦”之伟大构想。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科技、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战略决策都应受到国家安全战略指导并与之协调。但是,现如今,不论是就国际安全环境来看,还是就国内安全环境来看,我国国家安全环境形势都不太乐观。我们新一代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者,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必须清晰认识我们现在的处境,培养国家安全战略意识,武装自己,为将来充满信心地接过社会主义事业接力棒打下坚实基础!

正 文: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战略的定义:是一定历史时期中具有重大的、全局性的、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谋划。它不是一个局部的、战术性的、非核心的谋划,而是从宏观上谋划全局、整体性的指导思想、行动方针。现代以来,战略一词逐渐应用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外交等领域,随着应用领域的扩展,战略一词逐渐演变为泛指重大的、带有全局性质的、决定全局的一种谋划。而将战略一词应用到国家安全领域恰恰体现了这一点。国家安全战略是从国家和国际的全局高度筹划和指导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方略,它关系到各部门、各阶层,是真正的国家“大战略”,是国家最重要的战略之一。

一、周边安全环境

所谓国家安全战略就是要应对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威胁,因此首先要分析的是我们面临着什么样的安全形势,在这种安全形势下需要什么样的对策。那么我国

《形势与政策》期末作业论文

现在所面临的周边安全环境的形势具体怎样呢?

(一)从外部来看

第一我国领土主权受到侵害。国家安全的核心问题有三个:第一个是主权,能不能独立地做出决策;第二个是管辖权,这个管辖权体现为领土完整,国家的独立意志能不能触及这个国家所有的角落;这两者是核心。第三个是国人的安全。从传统国家安全观来说,我们讨论的主要是前两个。主权和领土完整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就领土完整来说,现在有一部分领土没有能够回归祖国;另一方面,在有一些争议领土上,我们的主权还没有能够完全实现,而且也没有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第二,随着新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变化,我们的海外利益越来越广。海外利益的安全也成为了我国国家安全一个不可回避的内容。相当一部分的利益挑战是在海外,比如说能源安全、海外投资设施安全等。实际上,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国家,我们的利益是全球性存在的,不可能把它分成海外利益与国内安全,尤其是现在经济上全球相互依赖,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出事都会对中国国家安全造成影响,有的还相当大。比如,前几年利比亚出现大规模动荡,我们要紧急撤侨。那是我们的海外军事行动,但是非战争行动。海外利益安全,不只是公民在海外旅行时的人身安全,它包括在海外设施的安全、投资的安全,也包括在海外发起的可能对中国本土构成不确定威胁,但这跟战争不是一回事。

第三,话语和规则的制定权的争夺。我们在一个体系内生存,那么在这个体系内,所有的国家是遵循着一套规则,这是国际社会基本的行为规则,那么这套规则是由谁制定的?过去都是由西方国家制定的。经济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制度是非中性的,没有任何一个制度设计对所有的成员都是平等的,这种制度不存在,所有制度都是有利于体系内的某些成员,而对另外一些成员不利,甚至是有害的。

改革开放很大程度上使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能适应国际社会的规则。让中国更加的国际化,这是我们改革开放非常重要的一个政策目标。从1978年一直到前几年,基本上我们对国际规则是被动参与的一个自适应的过程,也就是我们要适应国际体系的变化,而不是让国际体系来适应我们。但是现在情况在发生变化。2009年中国站到了世界第二经济体的位置上。现在,我们对现有体系的不

《形势与政策》期末作业论文

公平感受更加明显,我们就想要把它变得公平。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有明显的修改现有国际体系中对中国不利内容的想法。

那么具体表现在什么上面呢?第一,要求扩大在现有体系下的发言权。主要是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要求增加投票的权重。第二,建立和参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这些动作在西方主导国家看来,深刻地反映出了中国地缘政治和全球政治的所谓“野心”的变化,他们认识到中国不再愿意做一个追随者,中国整个的思路表现出对原有体系的不再认同,中国想要争夺的是话语权和规则的制定权。

我们回顾一下中国历史,再看一下世界历史,多数情况下不可调和的战争不是发生在一个具体的争端上,仅仅为了一块领土,国家是不会轻易打仗的,关键是出现了对某种权力的争夺。电影《让子弹飞》中,张麻子和黄四郎之间有一段非常具有国际政治理论功底的对话。黄四郎说,我把钱都给你,你让我活下去就完了。张麻子给他的答案是,钱不重要、你不重要,但没有你,对我很重要。实际上这就是权力。利益不重要,权力很重要。在国际关系中,人们更关心的是权力而不是暂时的利益,换句话说,如果我能够影响你的行为,那么我对你施加的这个影响比一切都重要,因为它意味着所有的财富都会追随而来。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冲突非常激烈。当中国作为一个强国崛起的时候,最终别人承认你的强国地位,是承认你的规则制定权。

(二)从内部看

改革开放以来,实际上我国国内存在很多甚至于比境外威胁更让我们担心的事情。人之所以发生冲突,往往有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重是利益矛盾。这种冲突在目前的中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比如房屋拆迁。这种矛盾是可以解决的,而且是相对容易解决的。第二重矛盾是价值矛盾,这就不那么容易解决了。在价值矛盾方面,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所谓发展的眼光可以解决的。我们对此有一个非常大的误区。在过去这些年中,我们认为只要社会发展、经济进步,什么问题就都好办。实际上,经济上越进步,思想自由度就越高,而且越是追求高一级的经济享受,就越不可能被基本的经济进步满足,矛盾就会越深。所以在价值矛盾方面,绝不是社会进步了,价值观冲突就没有了。而是社会进步了,价值观的冲突可能会加剧。第三重矛盾是更加严重的身份矛盾。经济利益也好,价值观冲

《形势与政策》期末作业论文

突也罢,前提是在一个群体内发生的纠纷。假如我们国家里有一部分人认为自己不是中国人,那么你和他谈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意义吗?任何对话都进行不下去。我们要看到今天在中国国内安全问题上,这三重矛盾都存在。如果单纯是利益矛盾,利益矛盾不扩散,矛盾不会扩散到别的领域去。有一些人利用社会的利益矛盾和身份矛盾所演化出的冲突,再将其演绎为价值观问题,解决起来难度就大了。

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大,就会发现我们面对的内外威胁有的是相互勾连的。这里有两种体现。第一种是在身份矛盾问题上。他不认为他是中国人,就是所谓的民族分裂主义。他的背后有国际势力支持,对我们的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发出挑战。第二种是虚无主义。至少在过去10年间,我们不怎么把它上升为国家安全问题,但现在我们必须看到它对我们构成了非常大的威胁。所谓虚无主义,就是否定到目前为止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绩,他认为政府做的任何举动全是错的,政府发布任何信息全是假的,不加辨识、不加思考、不加讨论地否定,逢政府必反。这种否定由两个层面构成:一是所谓精英,就是“带路党”;二是所谓“屌丝”。

二、新型安全观

在认清了我国国家安全环境的前提下,为了想出更好的基本对策,我们还有必要在头脑中清晰认识国家安全观以及新型国家安全观。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健全国家安全体制,首先就需要以科学的国家安全观作为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安全观就是对安全问题的观点、看法、以及由此形成的系统理论。我国学术界一般认为,国家安全就是不存在危险或不存在对国家的威胁,表现在主观上不恐惧、客观上不受威胁的状态,这也是西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予以认同的。同时,在我普通民众看来,也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然而,国家在发展,国际关系日益密切和复杂化,社会还是存在动荡,各种可以预见的和不可预见的变革时刻在发生,那么,以前的陈旧的国家安全观免不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就需要有所更新。特别是冷战后,国家安全战略在共同安全观、合作安全观、系统安全观上发生了变化。于是,为了紧跟我国国情,新型国家安全观应运而生了。在以往的基础上新型国家安全观则更加体现安全内涵的综合化、安全机制的多样化、安全主体的多元化、安全威胁复杂化的特点。

互信、互利、平等、协作是中国新型安全观的核心,这也是拥有大国地位和

《形势与政策》期末作业论文

身份的中国的职责所在。互信是基础,互利是目的,平等是保障,协作是途径,新型的安全观更加强调以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强调防务的自卫性、自主性和本土性,反对以任何借口和手段干涉他国内政,追求双赢:本国自身安全和他国安全。总的来说,新型安全观最主要的特点是和平共处!在这个日益复杂的国际关系纠纷中,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最明智的选择。作为新世纪国民,尤其是我们,作为新一代大学生,这一点是必须要深刻认识到的!

三、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对策

明确了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国家安全观以及新型国家安全观之后,接下来我们该做的就是要制定出维护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对策。

首先在新安全含义层面、体质层面、观念层面上运用系统国家安全观来分析当代中国国家安全问题。比如:金融危机对一个国家的打击并不亚于一场战争带来的损失;一国的安全还越来越多地与邻国的安全、周边地区的稳定乃至国际社会的安定联系在一起;要树立特别强调安全动态的大安全理念。其次,在对策层面上,着力于建立国家安全的综合管理机构、全力发展、全方位外交、研究新课题、加强国防建设,进而构筑国家的钢铁长城!更细致地来说,就是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能够综合规划、协调国家安全诸多领域职能、快速反应、有效维护国家安全的综合管理机构;通过国内发展来促进国内安全和国际安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发达国家进行外交;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对邻国坚持“主权不可侵犯”和“睦邻友好,和平共处”的原则;明确认识亚太地区是中国的战略命脉这一点,努力维护亚太地区的经济安全与军事稳定;明确认识到对中国未来经济安全可能造成威胁的一个主要因素是资源的短缺,并采取相应对策去补救;集中精力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如何看待美日安保条约新指针......一系列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总之,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之路,任重而道远!复兴尚未到来,“中国梦”尚未实现,同志们仍需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徐义文.当代中国发展战略问题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10-12. [2]赵章海.大学军事科学概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172-173

《形势与政策》期末作业论文

[3]马维野.国家安全·国家利益·新国家安全观.《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第6期.

第5篇:4.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与中国安全战略选择)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所处的安全状况和面临的安全条件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也是当今世界上惟一没有统一的大国,要想维护中国的利益,只有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消除危及国家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才能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创造条件。

中国作为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具体说来,第一,中亚五国独立后,由于中亚显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世界各国势力在中亚的角逐使中亚的政治局势更加不稳,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环境复杂化。除此之外,冷战结束后,中亚地区出现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不断扩大,已经给中国的西北边疆带来了巨大压力,中亚某些国家公开号召境外民族回归“历史祖国”,伊斯兰极端势力已逐渐成为中国西北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大患。

第二,作为俄罗斯的邻居,中国尤为关心,俄罗斯拥有雄厚的军事技术实力的丰富的石油气资源,是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可以借助的力量,尽管俄罗斯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但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罗斯未来的战略运筹信息。

第三,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发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没有半岛的安全,就无中国“和平崛起”的最终实现。

第四,日本是中国的海上强邻,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又是一个曾经对中国进行侵略并且其统治者至今对此没有清醒反省的国家,还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掌握核武器的国家,二战后,美国和日本结成军事同盟。日美安全同盟的重新定位、美日联合研制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将导致亚太尤其是东北亚地区战略力量的严重失衡,成为影响未来地区安全的重要不稳定因素。进入21世纪,日本决定建对付“中国海军舰艇活动”的“护岛部队”,2004年确认中国为“安全威胁”实现了安全战略从“防御”的“进攻型”的转变。

第五,近年来,印中在核军备和常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在克什米尔冲突时紧时缓,印巴冲突对南亚安全局势,和我国西部边境的安全有重大关系。

第六,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第七,影响中国安全环境最重要外部因素仍是美国,在亚洲东面,美国依靠美日军事同盟联手遏制中国,在西亚,美国借反恐名义向西亚地区渗透,在东南亚地区,与东南亚地区国家加强军事合作,美国还靠多年与台湾形成默契,打“台湾牌”制约中国的崛起;在北亚、美国加强与蒙古的全面关系。

针对中国面对的周边安全形势,增强综合国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长久之计,具体而言,一要促进经济稳固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能力,二要加强国防建设,维护中国的安全,三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此外,还应加强中国安全的国际举措,继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开展睦邻外交、首脑外交,获取经济合作和经济援助,开展国际军事交往,增强军队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并积极利用区域性国际组织建立经济一体化和多边安全协商机制。

因此,在当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只有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中国才能处理好外部事务,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需要制定妥善的战略,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强大的国防力量。科学技术创新,联合一切联合的国际力量削弱,周边环境中不利因素,同时与周边国家相处过程中,积极参与亚洲多边及双边机制适用本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进而实现中国的崛起。

第6篇:2013-2014年国际战略形势和中国国家安全

2014年06月18日 16:51:36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9

新华网消息(记者王逸涛、杨庆民):在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发布《国际战略形势与中国国家安全》2013-2014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之际,本网记者独家专访了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报告主编綦大鹏教授,就国际战略形势和中国国家安全现状进行分析评估,并对国际大变局特征、美日安全困境的影响、南海争端新趋势、中美关系、美俄关系、非洲战略形势等热点进行深入解读。

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是国内最早从事国家安全战略学研究的机构,长期跟踪研究国际战略形势与中国国家安全,与诸多国内外研究机构保持着频繁的学术交流关系,向国家和军队提供了大量的咨询报告。此番公开发布这份报告(中、英版),向国内外学术界、政府和公众,提供中国专业研究机构对国际战略问题和国家安全的专业分析,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并为各方决策提供参考,为建立广泛的国际互信提供学术支持。发展竞争决定国际大变局走向

綦大鹏介绍,报告重点关注了当前纷乱形势背后的国际战略基本走势,指出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开启了一场非同以往的国际大变局。2013年以来的形势变化深刻揭示了这场大变局的特征:

第一,最重要却很容易被忽视的是激烈的发展竞争,它真正决定着国际大变局的主要走向。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纷纷展开建立自由贸易安排的竞争,其激烈程度可以说前所未有。这些贸易安排的竞争,不像乌克兰危机、叙利亚内战、南海与东海争端等军事热点问题吸引人们的眼球,但它们将从根本上影响国际格局的长远走向。

第二,各国围绕发展竞争展开一系列的国内改革,其成败将从根本上决定各自在未来国际格局的地位。第三,地缘政治矛盾,已经演变为各国特别是霸权国发展竞争的工具。南海问题、东海问题、乌克兰问题等,实际上成为美国遏制中、俄发展与复兴的战略工具。

第四,大国之间的安全困境,呈现螺旋上升的严峻局面。俄罗斯与美国、美国与伊朗、中国与美国、中国与日本、日本与美国都存在着更加严重的安全困境。

第五,尽管存在上述问题,但国际关系总体上仍运行在以合作为基础的国际政治框架之下。举例来说,中美“安全困境”尽管比较严重,但“战略与经济对话”照常举行,双方几十个政府部门参加,就像是两国政府的“联合办公”。

美日也存在安全困境

綦大鹏认为,美日安全困境常被人们所忽视,但它一点也不比中美、中日安全困境弱。美国加给日本的“和平宪法”、《美日安保条约》与驻日美军,是真正导致日本失去战略自主权与普通国家地位的“三大枷锁”。

因此日本要获取战略自主、成为所谓“普通国家”,其真正的斗争对象是美国,而非中、韩等东亚国家,实际上这些国家都难以阻挡日本拥有正式的军队和对外战争权力。对这一点,美日彼此心知肚明。

所以,美国对日本任何从美日安保体制中独立出去的努力,都保持高度警惕;反过来,日本也会对美国暗中压制其“普通国家化”的努力积累着怨恨。这是日本右翼势力仇华但更仇美的根源所在。随着安倍内阁不断推动“普通正常化”,美日之间潜在的安全困境将会浮出水面。

日钻美“战略漏洞”实现阴谋

由于美国手中掌握着“三大枷锁”,所以日本很难通过挑战美国的方式,摆脱美日安全困境,鸠山首相下台就是例子。日本必须在美国东亚战略之中寻找可以利用的漏洞与契机。

美国东亚战略的是什么?綦大鹏认为,一言蔽之,就是保持一个分裂的东亚,即让中日之间保持战略距离。安倍抓住这一点,极尽对华挑衅之能事,表面上满足美国分裂东亚的需要,实际上就是瞅准美国实力下降和借日制华的漏洞和时机,寻求发展军事力量、拉台日本在同盟中的地位,为摆脱美国的“三大枷锁”做准备。所以,美日安全困境在安倍政府操弄之下,成为中日对抗的一个重要原因。未来安倍可能还会借此制造更多、更大危机,用同盟关系绑架美国,迫使美国支持日本“普通国家化”,并使中美关系拉开更大距离,这应该是安倍的“如意算盘”。

美国会听安倍支配吗?

綦大鹏分析,这正是安倍失算的地方。美国认为美日同盟是其亚太安全的基石,但美国也同时认为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美国固然想以美日同盟威慑中国,但并不会随日本起舞,搞坏中美关系。对美国振兴经济而言,毕竟中国市场远比日本市场重要的多,对美国的全球战略议程而言,毕竟中美合作要比美日合作重要的多。所以,安倍企图将中美两大国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想法,不过是他的南柯一梦。

南海争端:国际司法将承担其不能承担之重

菲律宾2013年初将南海问题单方面提交国际海洋法法庭。报告明确指出,司法手段并非是解决南海问题的成熟手段。全球近60个国家有争议岛屿近千个,海域划分争端则更多,而大多数国家未有将这些争端提交国际仲裁。报告详细列举了目前仅有的19个由国际法院、仲裁法庭及国际海洋法法庭判决的海域划界案例。为什么大多数国家不愿采取司法手段解决此类问题?綦大鹏认为,根本原因就在于,此类争端涉及历史、地理、政治和民族感情等诸多复杂因素,若要以司法手段解决这些争端,必须相关国家在达成政治共识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国际司法实际上将承担其不能承担之重,其仲裁结果,是有利于解决分歧,还是激化矛盾,都是未知之数。从这个角度来讲,菲律宾单方面进行司法诉讼的做法,明显是恶意的和不负责任的,怀有极强的战略目的。而中国采取不应诉的做法,也符合包括《国际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国际法准则要求。因此,国际海洋法庭应当认真研究这些因素,将驳回菲律宾的起诉作为一个重要考虑。

中美关系:是麻烦战略?还是攀崖合作?

綦大鹏认为,长期以来,中美两国不仅未能建立起战略互信,而且随着中国的崛起与美国战略重心的东移,双方相互猜疑加重,出现严重的信任赤字。特别是美国鼓动日本、菲律宾、越南在东海、南海挑战中国的做法,已经被视为牵制中国发展的“麻烦战略”。目前中美地缘政治竞争突出,最近中美代表团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的舌剑唇枪,反映了这种形势。

但是,綦大鹏分析,中美共同利益巨大,任何一方都不能承受走向冲突的代价。美国尽管对菲律宾、日本做出安全承诺,对越南做出支持姿态,但美国清楚,它已今非昔比。一个在伊拉克、叙利亚都不愿负起责任、不愿再承受战争代价的美国,也许尚有余勇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进行军事对抗,但它必将丢失对整个世界的霸权。所以,美国不可能为这些国家付出如此重大的代价。所以,稍稍展望一下中美竞争与对抗可能产生的后果,双方还是不得不进行合作。

所以,非常有趣的是,中美在经济等领域因为存在共同发展利益,会产生合作需要,但在安全领域,因为冲突前景可能产生的巨大代价,双方还是不得不进行合作。这就像落入悬崖下的两个人,双方可能彼此并不喜欢,但为了攀上悬崖,却不得不开展合作。

俄美关系:出“冷战”,入“凉战”

报告指出,尽管俄美不会陷入另一场冷战,但双方进入了“凉战”阶段。綦大鹏认为,这与俄美在长期冷战过程中形成的心理、思维、习惯、官僚机制等密切相关,正是这些基因的存在,使得对峙仍然是目前两国关系的自然状态。所以,一点都不奇怪,乌克兰危机发生后,双方陷入地缘政治角力与“经济战争”。反过来,围绕乌克兰问题的斗争,又会强化双方的这些基因。因此,俄美关系的“凉战”可能要持续很长时期。东盟应保持大国关系平衡,约束菲、越等成员

綦大鹏认为,长期以来,东盟成功的一条根本经验,就是保持与各大国平衡关系。这不仅提高了东盟的国际地位,也促进了东盟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当前,地区战略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但东盟仍会把握这一根本外交方向。

但当前的一个重要挑战是,菲、越等南海周边国家,为谋取南海私利,极力拉入区域外大国,并企图促使整个东盟采取同样的政策,这就可能使东盟外交失去平衡。菲、越这种绑架东盟、抗衡中国的做法,必然影响东盟未来发展。所以,基于南海和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繁荣与稳定,东盟需要约束菲、越等国。

中亚力量格局呈多元化、复杂化趋势

报告指出,一个时期以来,俄罗斯通过关税同盟、欧亚联盟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努力加强在中亚的主导地位。美国则针锋相对,明确表示“美国将不会让苏联复活,将努力抵制俄罗斯的后苏联空间一体化政策”,并鼓励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参与中亚事务。土耳其的政策目标是利用泛突厥主义的构想,来创造一个广泛的

突厥语国家联盟。印度积极进军中亚,正在争取在塔吉克斯坦共和国艾尼机场建立一个军事基地。沙特、阿联酋一直在扩大在中亚的伊斯兰教传播。伊朗则谋求与中亚有关国家建立军事联盟或波斯语族联合体。中国基于反恐和发展的需要,努力推动上合组织发挥作用,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

綦大鹏认为,在这样的复杂局面下,中亚地区力量多元化趋势不可逆转,中亚国家坚持多元化的外交政策,符合其国家利益。

中东地区新洗牌 美国霸权快速衰落

报告指出,虽然现在还没有国家能在中东取代美国,但中东地区秩序的洗牌正在进行。中东作为世界主要能源供应地,它的持续动荡,将对包括中国在内世界经济安全产生重要影响。

綦大鹏认为,中东地区的乱局,特别是目前叙利亚危机、伊拉克反政府武装攻城掠地,用铁的事实说明美国中东霸权的快速衰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危机主要始作俑者恰恰是美国自己。它发动伊拉克战争和以所谓“巧实力”颠覆叙利亚,今天反过来让美国付出了惨重的政治代价。历史将会记载,美国正由一个地区秩序的建设者,变身为一个地区秩序的不负责任者甚至是破坏者。

半岛困局何解?能源战略建构?非洲战略前景?

綦大鹏认为,由于地区力量结构稳定,朝鲜半岛仍然处于困局之中。朝鲜进行“射星”与核试,目的是寻求对外关系特别是对美的突破,但朝美政治意识形态严重对立,美国诸事缠身、战略优先不在半岛方向,所以没有走向朝鲜设计的方向,反而以制裁加强对朝封锁。在这种局面之下,重启六方会谈,仍旧面临极大的困难。綦大鹏认为,按照中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规划要求,能源供应安全始终是我国的一个战略问题。2013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大约是56%,中国维护中东、中亚、非洲和美洲等地区石油进口安全,必须纳入中国国家安全筹划的范围。

綦大鹏认为,非洲地区的战略形势,与中国的发展和安全越来越息息相关。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作为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地区,历史经历相近,发展使命相同,彼此经验易于借鉴,双方开展经济与安全合作,存在深厚的政治基础和广阔的战略空间。对非洲地区战略形势进行年度评估,就是要为这种合作提供依据,中国今天具备了这样的战略视野。

国际网络与太空军事斗争形势日益严峻

报告认为,目前网络空间与太空军事化倾向十分明显,各国网络军事力量建设已成普遍趋势,主要航天国家开始制定空间战略和空间作战理论。在这两个方面,执牛耳者是美国。目前,美国网络作战指挥体制、政策框架和作战理论已基本成型,网络战武器发展迅速,有能力对世界各国开展进攻性网络战;在太空军事化方面,美国发布了新版《空间作战》条令,并全面开展“如何应对太空项目与反卫星威胁能力”的研究。

綦大鹏认为,在网络与太空安全问题上,我们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军事力量建设,另一方面要与世界各国进行网络安全对话,维护这两个国际公域的安全。

我国今天有能力“主动塑造”战略机遇期

报告最后对我国战略机遇期的内涵与条件进行了评估。綦大鹏认为,战略机遇期,既需要主观的积极把握,也需要国际战略形势提供有利的客观条件。过去,我们更看重客观条件,但今天我们拥有更加强大的实力,拥有更加丰富的处理国际问题的经验,可以更主动地塑造战略机遇期。中国应当拥有这样的战略自信。

第7篇:党课心得体会--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国家安全战略

党课心得体会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国家安全战略

党课是提高预备党员思想觉悟,了解实事动态的好方法,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非常荣幸的参加了@@大学第88期预备党员培训。这期党课的主题是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国家安全战略,通过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张晨教授精彩的演讲,进一步提高了我对当前国际形势的认识,对我们党所做出的决策更加有信心。我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会越来越强大,中国在国际上扮演的角色也会越来越重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和平离不开中国。

目前国际的局势存在多个方面,首先国际局势的总体是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但局部地区的局势比较严峻。我相信世界上所有的人民都是爱好和平的,这也是世界局势总体趋于和平的重要原因。纵观国际全局,国与国之间还是多以合作为主,虽然也伴随着争端的发生,但这不影响两国之间的合作。毕竟国家的发展才是两个国家的最终目标,我相信每一个国家元首所做的决策都不是为了把自己的国家推向经济衰败的深渊的,所以,只要是对国家的发展有利的,那么都将成为两个国家合作的开端。另外各个国家之间也开始有了更多的文化交流,能够增加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促进国家间的合作。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意识形态以及整个国家的传统文化的不同,使得国家间已存的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没有消失,但是有所缓和。国际形势的另一面就是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事实上,在当今多数地区性冲突的背后,都有不同大国之间的利益角逐。地区性冲突、战乱的增多和加剧,必然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目前国际局势的第二个方面是霸权主义,霸权主义直接间接地引起、激化或加深了当今世界的许多地区性冲突、动荡和紧张,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霸权主义在我看来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强行干涉别国内政,把自己的价值观强行的施加给一些弱小的国家。霸权主义是与人民的意愿相违背的,没有一个国家想任别的国家摆布,而之所以霸权主义依旧存在,那是利益在作怪,各取所需,正是这些国家的勾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国家之间应该和睦的相处,而不应该去侵略其他的国家,干涉别国内政,非正义的战争绝对是以失败告终,霸权主义也会一直被世界人民所唾弃。

当今国际局势的第三方面是恐怖主义活动,近年以来,恐怖主义活动出现新的反弹,恐怖主义袭击频率增加,活动范围、袭击规模扩大,使得打击恐怖主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加突出。在昆明事件发生之前,我总觉的恐怖主义事件只会发生在西方国家,在自己的脑海里,那些大胡子都是为了复仇才发动恐怖行动。但仔细一想,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肯定是涉及到双方的利益。还有一部分是宗教的问题,这个问题上我的看法是,之所以有些一些国家会频繁的发生战乱,恐怖活动,宗教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原因。中国是一个信仰自由的国家,政治和宗教是分离的,换句话说,中国不是靠信仰让大家安稳的聚集在一起接受政府的管理,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惠民政策,让人民自愿的聚集在党的领导下,这是人民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再回到那些战乱的国家,由于宗教的不同,民族的不同,导致的政见不同,进一步导致国家的分裂。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民族捍卫着自己心中的神圣,捍卫着自己的权利。中国有句古话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有效的反恐措施应更多的倚重一些别的非军事手段,消除恐怖主义更有待于经济和社会政策的配合,而不能只将反恐斗争看作为军事斗争。只有人民生存的权利得到捍卫,人民生活的幸福快乐,恐怖活动才会真正的消失。

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中国是亚太地区最大的国家,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开放政策的重点亦在亚太地区,亚太地区的任何风云变幻都与中国的发展与稳定息息相关,所以我国必须致力于维护亚太地区的稳定。并且在国际舞台上,我国不仅要争取话语权,充当游戏的参与者,还要努力成为规则的制定者,毕竟在别人建立的体制下,永远最多只能喝汤却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比如经济领域,金砖国家之间的合作、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丝绸之路经济带等都是中国跳出现有世界经济格局的良好契机。中国需要抓紧各种机遇,不断加强参与到有关于自身利益的国际事务处理中去,乃至自己建立或营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国际体系与制度

最后,通过党课的学习,我开阔了眼界,更加清晰的把握了当今国际形势,并且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充满了信息,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会更加的强大,中国会越来越被世界所需要。

第8篇:中东北非局势动荡背景下中国石油安全战略思考

中东北非局势动荡背景下中国石油安全战略思考 西南石油大学选修课

结 业 论 文

选修方向:战后国际关系史 姓名: 张生明 学号: 0908030239 专业班级:测绘工程 2 班

2011 年 4 月 6 日

中东北非局势动荡背景下中国石油安全战略思考

2010 年 12 月突尼斯国内发生骚乱, 本·阿里政权下台。更加出人意料的是,突尼斯**,一石激起千层浪,震动了阿拉伯世界,引起了连锁反应,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被迫辞职, 阿尔及利亚、也门、巴林和利比亚等多国也出现一系列**。中东进入了敏感的政治动荡期。 目前北非中东动荡已经持续数月,不仅对阿拉伯世界造成直接和广泛的影响,对国际形势也将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阿拉伯世界由 22 个国家组成,总面积约 1426 万平方公里,人口约 3.4 亿。阿拉伯世界覆盖北非、中东,盛产石油,扼守地中海重要运输线。北非和中东政局不稳加剧原油价格的大幅波动,作为工业社会的血液,原油价格的上升将进一步推升全球经济的通胀态势。通胀是 2011 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宏观调控政策的走向直接取决于通胀形势的发展。中国对原油的对外依存度较高,2009 年中国原油消费量约为 3.8 亿吨, 进口量约为 2 亿吨,约占总消费量的 542010 年,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已经提高到了 53,从中东和非洲的原油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 81。国际油价的飙升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影响较大,这种成本推动型通胀给我国的通胀形势带来很大的压力,将直接加大中国宏观调控的难度,抗通胀博弈成本会进一步上升。 两地政局的动荡会严重威胁到中国能源供应的稳定,如果事态继续扩大,中国石油将出现油价暴涨甚至供应中断,将加剧中国的通胀压力,制约经济高速发展,导致中国抗通胀难度升级。根据当前中东北非局势动荡的背景,阐述我对中国石油安全战略思考。

一、审视中国石油安全态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 中国石油产量和供应量依然十分有限,除了玉门油田有少量的石油生产外,基本上是一个贫油国。1963 年前石油消费的绝大部分需要从前苏联进口, 但是由于需求量不大以及西方对中国的敌视与封锁,当时并不存在所谓的石油供应安全问题。 随着 1963 年大庆油田等一批油田的相继开发,中国开始改写“贫油”历史。与此同时也迎来了我国石油生产的一段辉煌时期。此后,中国石油工人凭着“铁人”精神使中国石油的产量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石油供应逐步由依赖国外石油市场转向国内供应。 不过,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开始起步并高速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逐渐加大,国内石油生产受环境、技术等因素的困扰,石油产量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1993 年是中国石油工业的重大转折点,中国从石油出口国变为石油净进口国。目前,中国成为世界 GDP 总量第二,而且石油需求也是继美国,排在第二位。 也就是说明中国经济发展依赖于石油供应,而中国的石油供应则依赖于世界石油市场。世界石油供应与中国未来的命运紧密相连。 目前, 我国沟内从硬件到软件都不能达到国际石油市场的要求,缺乏应对政策和措施, 而只能单纯被动地跟踪国际市场油价,这一状况对我国的外汇收支平衡造成压力。一旦国际油价提升过快,会促进国内的通货膨胀,给国家的宏观调控带来压力。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东、北非局势动荡已经影响到国际油价。因市场担忧埃及控制的苏伊士运河或将封闭,进而导致该地区输往欧洲的原油供应被切断, 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一直持续高位运行。油价上涨的另一个直接影响是拉动物价上涨。 在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逐步接轨的情况下,国际油价上涨将直接拉动国内油价的上涨,进而导致整个物价水平变化。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 展观中国石油前景,中国目前的石油资源贫乏是由于勘探工作 30 多年的不足造成。相对于世界一些石油大国,中国的石油探明储量远不及。主要是我国的勘探和开采技术还不成熟。 当前国内的三大石油公司,通过并购国外石油公司和购买石油开采权,已逐步提升勘探与开采技术。毫无疑问,随着科技的发展,可以勘探和开采范围的扩大, 中国石油探明储量也必然会增加。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石油储量的提高能否有个质的变化。 国内的石油开采方向立足于中西部地区。 中西部地区的含油气盆地质勘探工作程度更低,资源潜力更大。同大多数国家相比,中国近海油气资源勘探还只能算是处于开发初期。须得进一步提高勘探开采的技术水平。除此之外,在国内应提高对石油资源的储备能力。 建立更多的石油储备基地,以应对油荒和国际能源市场的突变。

二、拓展中东地区的石油市场,建立新的立足点 此前,中国石油进口一半是来自于中东地区。中东素有“世界油库”之称,中国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要依靠中东的石油。但是,中东、北非属于阿拉伯世界,其既自成一体,又与外部世界密切相接。这一地区历来十分复杂,各种内外部因素相互渗透,矛盾交织,宗教组织庞杂,传统的种族宗教冲突始终难以平息,加上近年来恐怖势力以此为基地,可谓是热点密布,一触即发。其次美国借反恐名义,实质是为石油。从中暗箱操作,蓄意挑起事端,破坏中东地区的平衡。因此,从我国从石油安全战略考虑,应该在中东地区建立新的立足点。 中国作为油气市场最具潜力的国家之一;伊朗,石油天然气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美国已经把中国作为他的假想的竞争对手,而伊朗,在中东地区是唯一一个没有被美国人攻破的堡垒。 中国和伊朗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的携手合作, 被业内人士誉为将对未来国际能源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双赢之举。 2004 年 11 月初,中国同伊朗签署了价值近 1000亿美元的长期能源合作协议。伊朗石油部长赞加内表示,希望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伊朗最大的石油及天然气出口国”,伊朗愿意优先输出能源到中国。2004 年11 月 6 日的《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中伊签署的备忘录“再次凸现全球能源需求对美国维护自身安全利益构成的挑战”。一些媒体甚至渲染说,中国此举实际上是向布什发出挑战,意在缔结反美联盟。而伊朗学者则称,中国的举动“动摇了地缘政治之舟”,是对布什政府对伊朗,特别是对其实施制裁伊朗能源政策的“有力打击”。无论美国多么不安,中国进入中东和里海能源市场的格局已既成事实。 伊朗的探明石油储量为 113 亿吨,居世界第五位。伊朗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除其石油储量、产量和出口量(伊朗的探明石油储量占世界的 8.7,石油产量占世界的 5.3,出口量占海湾国家出口总量的 15)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其对世界石油运输安全具有潜在的、强大的控制力。这主要体现在它可以随时封锁霍尔木兹海峡。近 88的海湾出口石油,约 2/5 的世界贸易石油要运经霍尔木兹海峡, 世界石油供应倘若海峡被关闭的时间较长,那将给包括中国在内的石油进口大国带来沉重的打击。 伊朗对世界石油安全的重要影响还体现在伊朗作为连接波斯湾和里海的唯一国家,对里海油气的外运拥有一定的控制权。 因此, 伊朗对中国石油安全的意义在于:它对我国石油的供应安全和运输安全都有重大的影响。 当前中国与伊朗的石油合作已有一定的规模,然而,中、伊石油合作的水平还不能令人满意, 除表现在原油贸易的规模有待进一步提高外,中国的石油公司迄今在伊朗只是参与风险小、 投资少、回报低的项目,尚未涉足高风险、 高投入、高回报的勘探开发活动。今后,在处理对伊朗的关系时,中国除应在经贸尤其是能源方面努力与伊朗扩大合作的规模、提高合作的档次外,还应加强与其政治领域的合作,保持与伊朗的军事合作,但要把握好尺度,避免扩大或档次提升到让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过的紧张的程度。同时,注意对伊朗核问题的立场,不应帮助伊朗发展核技术,也不赞成俄罗斯与伊朗的核合作。另外,中国在与伊朗的合作当中,注意规避风险,避免卷入伊朗与美国的军事政治对抗中去,保持一定距离,在合作中坚持保证自身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此外,中国要与中东、北非的阿拉伯世界加强对话、合作。进一步提升与阿拉伯世界的国家的友好关系。 提高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进一步拓展我国在中东、北非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市场,为中国建立更多的石油进口依靠和保证。

三、来源多元化石油安全战略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 目前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将在一段时期内仍然依赖于石油能源。其次,中东、北非地区属于宗教敏感地区,历年来种族宗教冲突不断, 外加恐怖势力分布在这些地方。 是这里局势很不稳定。严重影响到对中国的石油供应。 为此我国应实施来源多元化石油安全战略,以保证我国的石油供应。

(一)俄罗斯,中国石油供应的“超级替补” 俄罗斯是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其境内蕴藏的石油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13。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对石油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中俄两国在石油领域互补性很强, 加之两国又是关系密切的邻国,因而在发展石油合作方面拥有巨大潜力和诸多优势。 从 2004 年开始,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数量开始迅速增长。根据两国达成的协议, 2005 年俄应向中国出口 1000 万吨石油,2006 年对华石油出口量应增至1500 万吨。此外,中俄还将建立远东输油管线,以降低铁路运输原油的高成本。 俄罗斯凭借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展开能源外交。想通过石油供应牵制中国,把之间的合作仅限制在经济范畴内。但是,在国际能源市场的游戏规则中,政治和经济关系从来都是一对孪生兄弟。不要忘记我们是在俄罗斯的“后花园”搞外交。。但是对于这个“石油新贵”,我们要利用其石油,但不能受制于俄罗斯的石油。在石油市场上,我们要拥有行动的自由。

(二)建立丝绸之路上能源驿站——里海 里海位于中亚地区中心区, 身处欧亚大陆中心的战略要地,对中国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里海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第二个中东”。里海是个蕴藏丰厚能源的“聚宝盆”据美国能源部估算:里海地区的石油储量在 900 亿桶到 2000 亿桶之间,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 8;天然气储量保守估计也有 14 亿立方米左右,占世界总量的 4.3。因此,该地区被公认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三大油气田之一。 里海地区对中国的多元化石油安全战略有很重要的地位, 里海地处与我国接壤的邻国境内。与我国距离相对较近。是我国未来发展很好的能源依托。其次,中亚在全球地缘政治中的地位突出,被认为是“世界心脏地带”的一部分,而且中国与中亚国家有 3200 公里的共同边界。因此,保持中亚的稳定和发展,与中亚国家保持友好关系, 避免让对中国抱有敌意的大国控制中亚,这些都符合中国的地缘战略利益,对保证中国长期拥有一个相对安定的周边地缘环境意义重大。 随着俄罗斯在国力上大不如前,日益发达的中国必将成为这一地区的经济车头,甚至是整个地区的楷模。中国扩大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与此同时,中国必须致力于桶中亚国家构建新的安全关系, 以适应中国与中亚国家越来越密切的经济联系的需要。

(三)来自撒哈拉的希望 非洲是一个处于欧佩克之外的盛产石油的地区,更是一块有待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非洲是中国长期以来发展第三世界友好关系的重点地区。近些年来,中国国家多位高层领导人访问非洲。以加强中非间的贸易关系,促进双边贸易。 目前非洲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近 800 亿桶,占世界总储量的 7由于新勘探技术的运用和新的油田发现, 非洲的石油探明储量孩子啊不断增加,而且非洲石油的含硫低,适合加工成汽车燃油。此外,非洲地区储量石油储量大、品质好等优点外,还具有运输方便、安全的优势。到中国虽然远了一点,但是由于该航线不经过中东地区的苏伊士运河和索马里半岛海域,安全系数反而更高。 非洲的石油资源无疑对中国能源来源多元化的战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通非洲新兴的产油国进行合作,将成为未来中石油战略的重要一环。中石油产业向海外扩张,即使企业的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中国能源安全的需要。中国长期以来对非洲国家的独立和经济建设提供政治支持和物质援助。 为企业进入非洲市场打下非常好的基础。此外,非洲产油国同中国一样,都是发展中国家,在很多问题上具有共同语言,这也是中国都非洲的进行石油投资的得到了部分成功。 因此,我们应把握这些投资优势,在世界各国纷纷进军非洲市场之际,中国应抢得先机, 利用与非洲国家之间长期稳定的友好关系。谋求非洲国家对中国提供有保证的石油安全供应,这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

(四)向拉丁美洲进军 未来拓展中国的能源布局,脱摆脱一些受牵制的石油供应。近一段时间,中国打通南太平洋的石油通道。 拉丁美洲石油资源丰富,原油产量在世界上位居前列。拉丁美洲的石油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境内。 这两个国家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 中国从拉丁美洲进口石油,无疑是可以避开马六甲海峡的石油新航道,降低风险,更大程度的保障中国的石油供应安全。同时,中国大举进军拉丁美洲,也是再向美国人表明:中国正式入驻美国的“后院”。

第9篇:构建创新型国家与中国知识产权战略设计

知识产权战略是指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和知识产权资源, 为获取竞争优势而进行的总体性战略谋划。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严峻的知识产权挑战,知识产权战略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下一步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由于中国知识产权工作起步比较晚,从国家到企业都缺乏一个系统的知识产权战略思路[ 1 ]。因此,为了构建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尽快制定国家知识

产权战略。

二、国外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经验借鉴

注重长期全球竞争力已成为各国发展经济的基本国策,而在这其中,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则是实现技术创新、国家发展的关键。为此,了解国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发展状况十分必要。

德国在高新技术转让中居世界第一位,其新发明创造也高居世界之首,如德国的西门子公司,它拥有国内外有效专利约70 000件,每年维持费数量相当可观。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技术转让国,其企业界对知识产权的战略思想是利用专利权垄断技术市场,使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处于竞争优势,以保持和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占有的份额[ 4 ]。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为恢复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强势地位,陆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重大举措。以IBM公司为例,它的基本战略是确保其活动的自由,即在开发、制造、买卖产品的活动中没有阻力。依据这一战略思想, IBM每年花费其总收入的一成以上用于研究开发活动,年申请专利约有六七百件;自1950年至今, IBM每月自行出版技术公报,在技术公报中公开未申请的发明专利就有8 000件以上。这一方面说明其申请专利采取慎重的态度,另一方面说明其巧施文献公开的战略,以阻止他人申请该专利的目的[ 5 ]。日本是世界上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也是从知识产权战略中崛起的国家。二战以后日本实施赶超战略,迅速从引进技术走上技术创新的发展道路。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日本是通过引进或改造西方先进技术实现经济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连续遭受十多年经济疲软和产业空心化的困扰,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兴起动摇了日本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势,给日本带来了压力。这使日本认识到应跻身于发展知识经济的国家行列[ 6 ]。为此,自1997年以来,日本在知识产权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制定了《知识产权战略大纲》,成立了跨政府部门的知识产权战略会,把“知识财产”定位到“立国战略”的高度,要发展成“全球屈指可数的知识产权大国”

三、中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定位

1. 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贯穿于自主创新活动的全过程,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和衡量指标,也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知识产权对于自主创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知识产权制度是自主创新的动力和保障;可以产生激励效应;有效配置技术创新资源;促使新技术商品化和市场化;有利于形成市场公平、有序竞争的法律环境;有利于引进外资和技术。

中国“十一五”规划已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这也是在新形势下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按照美国经济学家波特的理论,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驱动力。早期的经济增长是要素驱动,之后转向投资驱动,当投资边际效益逐步下降时又转向创

新驱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是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没有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就难以保护和利用创新成

果,也就难以进行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意,因此,每个国家都会制定相应的知识产权战略来推动技术创新,从而为构建创新型国家而服务。

2. 创新型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定位

(1)以保护国家技术安全为己任技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一国科技在不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破坏、威胁以及任何其他危害性影响的情况下能够正常发展的一种状态。技术安全体现了国家利益免受国外科技优势威胁的能力、国家以科技手段维护综合安全的能力和保障科学技术健康发展的能力。在全球经济竞争越来越取决于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知识产权实力的背景下,技术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中国的知识产权战略以保护和促进国家技术安全为首要任务。具体而言,中国的知识产权战略要有利于保护和促进国内的独立研发和自主创新。要保护国内科技创新的独立性,尤其是关系到国家重要产业和技术领域的技术路线的独立性。不能让国外企业或机构控制和主导国内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路线,使国内创新摆脱对国外技术力量的依赖。

(2)以维护创新者利益为出发点

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促进科技创新的利益激励机制,改变计划经济模式下存在的“平均分配”做法,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加快建立促进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管理有机结合的良性机制,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作为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指标之一;加快自主知识产权产业的发展;要加强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保护能力和服务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国际领域的知识产权合作与交流。

(3)以消除外资干扰为重点知识产权制度最重要的功能就在于促进社会科技的发展。当一国知识产权制度不能促进科技发展时,该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也就“名存实亡”了。滥用知识产权是阻碍一国科技发展与技术创

新的主要障碍,不对其加以规制,就无法发挥知识产权的应有功能。外国企业在中国抢先“布阵”和“圈地”,限制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空间,这种行为严重阻碍了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属于典型的知识产权滥用,但目前中国却缺乏相应的政策法律加以规制,这种状况大大降低了中国知识产权制度作用的发挥。因此,在中国知识产权战略中应把重点放在限制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滥用上。

四、中国知识产权的战略设计

1. 从宏观的国家层面分析

在建立知识产权制度的初期,国强调知识产权的保护是现实所要求的,但如果我们只片面地关注权利人利益的保护,没有确立相应的权利约束机制,那就无法防止权利人的滥用行为。为此,在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应恰当地把握知识产权制度不同的政策目标之间的平衡和协调,正确处理好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的关系,知识产权的获得与知识产权权利行使的关系,有效保护知识产权与切实防止知识产权滥用的关系,并在此

基础上建立起有效规制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法律机制,以使中国知识产权机制的各个方面得以协调发展,既能充分保护知识产权所有人的利益以鼓励技术创新,又能防止知识产权的过度垄断和被滥用以促进知识的有效传播,从而保护知识产权使用人(社会公众)的利益,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并能在国际交往中合理保护中国的利益。这对中国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全面、有效地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非常重要的。

2. 从中观的行业层面分析

在行业层面上,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加快行业整体发展为目标,促进联合开发支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配套技术,努力形成自己的技术标准,有效防范和突破他人的技术壁垒,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改变企业各自为战的局面,努力形成相关的行业协会,在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流上,在国家法律的框架约束下,形成一套可行的激励机制,更好地应对国际上的知识产权纠纷。在知识经济时代,引进知识成果和资金,促进国际间双边、多边的知识成果交流与合作,必将更加依赖于各国完善的知识产权政策和相关行业整体的实力,必须加强我国企业行业群体观的意识,提高整个行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共识。

3. 从微观的企业层面分析

在企业层面上,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通过不断提高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与水平,大幅度提升企业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益最大化。

在做好专利保护的同时,要使产品能够为消费者识别,就必须要有商标,而注册商标是对其永久性的保护。每一个企业员工都要有品牌意识企业的商标、名称也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是企业的凝聚力之所在,所以说虽然只是一枚小小的商标却是凝聚企业价值的载体,决不可轻视。专利与商标两者有效的结合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在需要的时候,还可以借助其他知识产权保护手段,如对技术图纸等进行版权保

护,对产品外形进行外观设计保护等等,从不同的途径对产品进行全方位的、最有效的立体保护,防止一切可能受到的侵害,最大限度地实现垄断利益,通过知识产权这唯一合法的垄断达到企业的终极目的[ 9 ]。要健全完善企业自己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如设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配备具有专业知识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通过对竞争对手的研究开发能力、技术实力、技术发展动向进行比较分析,搜集第一手材料,为决策层提供依据。更重要的是通过跟踪调研、对外比较,确保自己不侵权,并及时发现第三方对我们的侵权,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

己的利益,真正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对于国家而言具有重大意义,将会直接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后劲,也是提高国家和企业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

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制定创新型国家知识产权战略需要各行业、各企业的深入研究和探讨,从而更好地为构建创新型国家而服务。,

关于制订中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几点建议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前后,欧、美、日等纷纷制订本国或本地区的知识产权战略,强化对 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受此影响,中国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也分别撰文,提出制订中国知 识产权战略,制订知识产权基本法。本人认为,在修订了一系列法律,实现中国“入世”这 个政治目标之后,制订一个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知识产权战略恰逢其时;比较日本“以知识 产权立国”的战略目标,面对一些外国组织、企业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持续不断的抱怨 和投诉,制订中国知识产权战略应当重点考虑以下三点:

第一,在中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建设中,对中国作者、发明人、权利人的知识产权保护 应当首先被考虑,保护中国人的利益应当成为这样一个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第二,应当对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对于中国企业、公司、个人的发展有怎样的好处进行实证调查,以建立中 国人对于这样一个制度可能带来的利益的信心;第三,应当加强对于传统知识和有关信息法

律的研究,在国际层面表达中国人的观点,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

一、制订中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出发点

在中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建设中,对中国作者、发明人、权利人的知识产权保护应当 首先被考虑,保护中国人的利益应当成为这样一个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

中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建设是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而发展的。1979 年起的改

革开放,从一开始,决策者所下的决心就是尽快结束封闭,走向世界。而要走向世界,就要 参加到有关国际组织当中,而要参加有关国际组织,就必须制订和/或修订国内法,加入有 关国际公约,与国际规则接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要求恢复在关贸总协定缔约国的地位, 就遭遇到修订有关法律,以满足“入关”条件的问题。后来“入关”没有成功,其中一个原 因是有关法律保护水平没有达到“入关”的最低标准。进入二十一世纪,当“入世”被设定 为一个政治目标后,国内几乎所有掣肘法律修订的因素不复存在,在2001 年,所有知识产 权法律都完成了又一轮修订,许多条款保护标准明显超高,但那是不得已的选择。也就是在 这一年,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个成员国。

为了“入世”,我们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我们的目标也如期实现。这里,我们无意对 此进行褒贬。回顾我国从改革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目的是想提醒:我们在制订 知识产权战略的时候,要看到,我们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律离不开“入世”那个大背景;进一 步完善和实施我们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已经没有了“入世”前的那种压力;我们可以更加 从容地、认真地、从如何有利于保护中国人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中国是一个讲信用、负责 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理所应当地履行她的各项承诺,但履行 承诺,没有必要再超出国际公约标准给予外国权利人以特殊优惠的保护;履行承诺,在涉及 到具体的与中国人利益有关的案件中,不排斥合理合法地在国际公约规则允许范围内尽可能 地、最大限度地保护中国人的利益。

二、制订中国知识产权战略的事实依据

应当对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对于中国企业、公司、个人的发展有怎样的好处进行实证调 查,以建立中国人对于这样一个制度可能带来的利益的信心。

虽然有许多人撰文论述知识产权的概念早在古代中国就已经产生了,但不容否认的 是,作为承认人的价值、鼓励创造、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手段而产生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中 国却是近百年来才从西方国家引进的。由于外敌入侵、战乱及至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间持续 不断的不正常的政治运动,不可能形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十分薄弱。可以说,正式的大规模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建设始自实行改革开放的1979 年,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建设在中国只有短短二十几年的历史。在这二十几年间,我们在知识产权 方面的成就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实现某个政治目标的压力,多局限在仓促的立法和应付外部 和内部对侵权盗版抱怨的形式主义的宣传方面,理论准备并不充分,事实依据更显苍白。

如果有人问,中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什么,我们可以说,它是只“赖蛤蟆”,有 人可能不同意,但他却没有任何事实依据可以反驳,说它是“白天鹅”。恐怕现在没有几个 人能说清这个问题。原因是,我们没有认真地去做调查研究,看看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对一个 个人,对一个企业可能起到的鼓励创作的积极作用。我们总是拿外国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取得 发展的例子来反观中国企业,向企业宣传知识产权如何如何重要,如何如何有用。依靠知识 产权法律保护,美国苹果电脑公司三个年轻人在一间破马厩里起家,发展成全球知名的大型 电脑公司;美国好莱坞的一家电影公司的一部电影就可以创造几十亿美元产值,创造几千人 的就业机会。这样的生动具体的事例在中国有吗?肯定有,只是还没有找出来,报道出去。 在制订中国知识产权战略问题上,有许多关于要进一步加强立法、执法的议论,但这些议论 多缺少事实依据。在此议论基础上搞出来的所谓知识产权战略,没有多大价值。所以我建议, 在制订中国知识产权战略时,需要花一些时间,花一些资金,做一些实地调研,找出一批依

靠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取得个人、企业成功发展的典型事例。经由宣传,让个人和企业看到知 识产权法律中国所起的重要作用,增加个人、企业对中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信心。有关调 研结果,应当成为我们制订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依据。

三、制订中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点内容

应当加强对于传统知识和有关信息法律的研究,在国际层面表达中国人的观点,最大 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

国际上知识产权保护新一轮探讨的议题,主要涉及到传统知识、民间文学艺术、生物多样化等问题。提出这些议题的部分原因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知识产权占有量和法律保护方面的不平衡。一些发展中国家希望借助新议题的探讨,进而把有关内容纳入到获得国际普遍承认的法律体系内,将可能消除在传统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不平衡。中国在知识产权、特别是“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及利用方面,总体上看不占优势。而在地理标志、生物多样化和传统知识保护方面,中国具有重大利益,可以考虑首先把它们纳入国内法的保护范围。在这个方面,我们仍然需要强调实证调查的必要。对于保存、保护传统知识的重点地区、重 点个人,他们究竟是如何看待有关利益的,有怎样的实际需求,传统知识包括哪些范围,等 等,我们在制订有关政策和知识产权战略之前,必须首先搞清楚这些问题。

知识产权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从历史上看,每一次信息 技术变革都会引发知识产权的变革。例如,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现的网络传播技 术,它使得作品的复制和传播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技术变革势必带来法律的变 革。在有些问题上,传统的或者说我们熟悉的知识产权理论已经显得力不从心。 例如,对于处于“公有领域的”、“无主的”、“年代久远的”传统知识,用已往我们熟悉的知识产权理论去解释,将永远不会有一个积极的答案。应当看到,知识产权的许多内容,不论是版权、专利、商标还是商业秘密,它们都与信息保护有关,因此,已经有一些学者把知识产权放在“信息法”的框架内进行研究。制订中国知识产权战略,应当在全面了解知识产权基本理论和有关法律、国际公约发展的基础上,跳出传统理论的束缚,站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积极吸收“信息法”研究的成果,开展超前研究,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和实际,提出具有前瞻性、 可操作性的方案,在国际层面表达中国人的观点,最大限度地维护中国人的利益。

上一篇:国旗下演讲稿小学下一篇:百货商场开业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