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税务总局文件-北京国家税务局(通用7篇)
一、关于做好2007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工作的通知
(一)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2007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工作的要求
2007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是执行现行企业所得税法最后一次汇算清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切实做好相关工作,十分重要。
1、进一步重视汇算清缴工作。个别地区仍然存在着对汇算清缴工作不够重视,工作质量不够高、报表数字不准确、逻辑关系不吻合、报送不及时等问题。汇算清缴工作是企业所得税管理一个内的最重要环节,各项企业所得税政策的落实、日常征管的效果,都可以通过汇算清缴体现出来。各级税务机关要高度重视2007年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按照税务总局《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办法》的要求,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对2007汇算清缴工作的领导,做好汇算清缴的各个环节的工作,进一步提高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质量。
2、认真做好新、老税法的工作衔接。自2008年1月1日起,新的企业所得税法正式实施,月(季)度预缴将按新税法规定执行,但2007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应继续按照现行税法的规定执行。因此,明年上半年将处于新、老税法实施交替时期,落实新税法和执行老税法的任务均十分繁重,各级税务机关要高度重视,认真做好新税法预缴和老税法汇算清缴的征管衔接工作。
3、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现行CTAIS系统集中了税务登记、季度所得税申报、所得税申报、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等企业所得税管理信息,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充分利用,要充分利用国、地税在增值税、营业税征收管理中获得的信息进行比对。要全面推广使用纳税人端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软件,推进电子申报。通过利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提高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质量和效率。
4、强化纳税申报责任。要进一步明确纳税人的汇算清缴责任,应要明确要求纳税人根据法律、法规和有关税收规定,正确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所得税额,如实、正确填写企业所得税申报表及其附表,完整报送相关资料,并对纳税申报的真实性,税款计算的准确性和申报资料的完整性承担法律责任。要进一步明确受理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工作人员的职责,要求其对纳税人填报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逻辑关系进行认真审核,确保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各栏目的填报和计算准确。
5、认真核实企业所得税税基。核实税基是企业所得税管理的核心,也是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基础。主管税务机关要严格贯彻执行企业所得税有关税前扣除的政策规定,认真落实各类涉税事项的审核审批,规范程序,切实把好审核审批关,运用企业资料“一户式”储存的平台,建立和完善企业所得税管理台账,对有关涉税事项跨延续性管理,实行动态监控。
6、加强和改进纳税评估工作。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与汇算清缴工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各地要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做好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的通知》(国税发〔2006〕119号)的要求,结合汇算清缴,做好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要根据企业所得税日常管理过程中掌握的不同经济性质和行业户数分布、盈亏面、利润率、减免税增减变动、实际负担率等情况,确定纳税评估的重点。各级国、地税机关要加强协作,互通涉税信息,有条件的地区可建立国、地税机关联合纳税评估机制,有步骤地对集团公司及其联合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税种的联合评估,拓展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的深度和广度。
(二)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关于做好2007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工作的通知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5]200号)和《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关于印发<北京市国家税务局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规程>的通知》(京国税发[2006]13号)的规定,现对2007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工作明确如下:
1、统一认识、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将汇算清缴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各局应高度重视2007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工作,充分认识今年汇算清缴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按照汇算清缴管理的相关规定,结合本局实际情况,加强领导、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明确职责、协调配合,共同做好汇算清缴各阶段的管理工作。将汇算清缴管理中的宣传辅导、— — 审核审批、受理申报及审核评估、重点税源企业的收入分析和收入预测等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切实做好对纳税人的宣传辅导工作。
(1)各局应进一步加大对纳税人的宣传辅导力度,将今年新出台的主要政策、汇算清缴涉及的政策问题解答、稽查案例等主要内容及时宣传到纳税人,使纳税人清楚地了解今年汇算清缴的各项要求及具体操作。
(2)各局应在广泛宣传辅导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汇总纳税企业、金融保险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等重点税源企业进行重点培训,提高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度。
(3)各局应继续采取分类培训的方式,区别不同规模、不同征收方式、不同行业和管理类型的纳税人,采用发放纸质宣传材料、光盘、召开培训辅导会、公告、网络等各种方式,提高纳税辅导的效果。
(4)各局应进一步做好对纳税人的咨询服务工作,利用咨询台、咨询电话、网络等方式及时解决纳税人在汇算清缴中反映的问题。
(5)加强对稽查、检查中发现问题的宣传辅导
为正确落实各项税收政策,及时纠正执行中的问题,请各局将本局在检查、稽查案例中发现的问题整理解析,结合市局下发的宣传材料,做好对纳税人的广泛宣传和重点辅导,使有类似问题的纳税人,通过汇算清缴进行相应的纳税调整。在申报完成后,要将稽查案例中的问题作为2008年开展纳税评估的主要内容之一,以反馈调整、纠正情况,作出进一步的检查安排,形成稽查案例分析、汇算清缴辅导、纳税评估监控的互动机制。
3、提高对受理申报工作的重视,保证纳税申报的顺利进行
针对明年上半年CTAIS系统升级和新、老申报表处于实施交替时期的特殊情况,各局应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做好2007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纳税申报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申报中出现拥堵现象,制定应对紧急情况出现的应急预案,确保受理申报工作的顺利进行。
4、加强对收入比对的宣传,进一步做好收入比对工作
各局在汇算清缴宣传辅导工作中,应将收入比对措施向纳税人进行重点宣传,并继续加强与地税等相关部门的协作,通过将所得税申报数据与增值税申报数据和营业税申报数据的比对,发现纳税人申报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其正确申报,提高申报质量。
5、做好对定率征收企业应税所得率的调整鉴定工作
(1)各局应按照《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北京市地方税务局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应税所得率的通知的通知》(京国税发[2007]319号)的规定,对2007年已实行定率征收的“交通运输业”、“其他行业”和“农、林、牧、渔业”行业企业的应税所得率进行调整,并将调整情况及时通知纳税人。
(2)各局在国家税务总局未出台对核定征收企业的新政策前,暂按原办法和调整后的应税所得率做好2008年核定征收鉴定工作。
6、进一步按照依法行政的原则,认真做好各类涉税审批事项的管理工作
(1)各局应结合《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关于企业所得税涉税审批事项有关问题的通知》(京国税发[2006]343号)的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审批程序、明确审批条件、提高审批效率。
(2)各局对需报送市局审批的事项应认真按照有关政策规定进行审核,对审核情况和有关问题应在请示中列明。
(3)各局应尽早做好对本市汇总(合并)纳税成员企业涉税事项的审批工作,保证汇总(合并)纳税企业汇算清缴工作的顺利进行。
(4)做好对财产损失、金融企业呆账损失、总机构管理费、一次性住房补贴等所得税税前扣除审批情况的总结和统计工作,并按照规定的时间上报。
7、做好对附送中介机构鉴证报告企业的受理审核工作
各局应按照市局关于附送中介机构鉴证报告的范围、鉴证报告内容、格式和对中介机构资格的规定,做好对附送中介机构鉴证报告企业的受理审核工作。对于受理和审核评估中发现的中介机构鉴证问题,各局应将有关问题做记录,作为评价中介机构鉴证报告质量的依据。— —
8、做好税源统计与税源分析工作
(1)各局应加强对重点税源企业的收入分析和收入预测,着重从收入总额、扣除项目、调增调减、境外所得补税、减免税等几个方面分析收入的变化情况,预测实行新税法后重点税源企业的收入增减变化情况。
(2)各局应按照税源统计与税源分析工作的有关规定继续做好汇算清缴税源统计与税源分析工作,进一步提高税源统计的准确性和税源分析质量。
(3)各局应于2008年6月20日前将2007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报告和税源统计分析报表报到市局(所得税管理处)。
二、2007企业所得税税收政策
(一)关于公益救济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及相关管理问题的政策规定
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公益救济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及相关管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07]6号,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以京财税[2007]256号原文转发)
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基金会等16家单位公益救济性捐赠所得税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财税[2007]112号,市国税局以京国税函[2007]442号原文转发)
3、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捐赠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171号,市国税局以京国税发〔2007〕41号原文转发)
(二)关于宣传文化、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规定
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宣传文化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7]24号,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以京财税[2007]385号原文转发)
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7]92号)
3、国家税务总局、民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征管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7]67号)
(三)关于新办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执行起始时间的批复的政策规定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新办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执行起始时间的批复(国税函〔2007〕365号,市国税局以京国税函〔2007〕270号原文转发)
(四)关于保险企业税前扣除问题的政策规定
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保险企业发生与退保业务相关佣金支出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7〕880号,市国税局以京国税发〔2007〕282号原文转发)
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保险企业非寿险业务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7〕889号,市国税局以京国税函〔2007〕477号原文转发)
(五)关于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规定
1、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北京市地方税务局转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京财税 [2007] 1216号)
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7]31号)
(六)关于国家大学科技园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规定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家大学科技园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7]120号)
(七)关于科技企业孵化器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规定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科技企业孵化器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7〕121号,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以京财税[2007]2330号原文转发)
(八)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政策规定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07]61号,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以京财税〔2007〕1215号原文转发)
(九)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规定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7]80号,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以京财税[2007]2521号原文转发)— —
(十)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公布后企业适用税收法律问题的政策规定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公布后企业适用税收法律问题的通知(财税[2007]115号,市国税局以京国税发〔2007〕270号原文转发)
(十一)关于企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后相关费用税前扣除问题的政策规定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后相关费用税前扣除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7〕305号,市国税局以京国税函〔2007〕228号原文转发)
(十二)关于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的政策规定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7〕42号,市国税局以京国税发〔2007〕133号原文转发)
(十三)关于铁路运输企业机车车辆大修理支出税前扣除问题的政策规定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铁路运输企业机车车辆大修理支出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7〕762号,市国税局以京国税发〔2007〕233号原文转发)
(十四)关于中央和国务院各部门机关服务中心恢复征税的政策规定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央和国务院各部门机关服务中心恢复征税的通知(国税发〔2007〕94号,市国税局以京国税发〔2007〕257号原文转发)
(十五)关于调整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应税所得率的政策规定
1、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北京市地方税务局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应税所得率的通知的通知(京国税发[2007]319号)
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应税所得率的通知(国税发〔2007〕104号)(十六)关于延期申报预缴税款滞纳金问题的政策规定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延期申报预缴税款滞纳金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7]753号)(十七)关于加快煤层气抽采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规定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快煤层气抽采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7]16号,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以京财税〔2007〕387号原文转发)
(十八)关于广播电视村村通税收政策的规定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广播电视村村通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7]17号,市国税局、市地税局以京国税发〔2007〕63号原文转发)
(十九)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关于支持注册税务师行业发展的意见(京国税发[2007]144号)
具体政策规定请登录→所得税→汇算清缴 进行查询。
密云县国家税务局
验收会上, 专家组听取了试点工作情况及管理系统建设情况汇报, 观看了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现场演示, 审阅了工程建设相关资料, 进行了质询, 一致同意公司电子文件管理试点工程通过验收。
专家组指出, 国家电网高度重视试点工作, 将试点工作作为新形势下全面提升公司信息化水平、管理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的内在需要, 按照联席会议办公室提出的试点任务要求, 紧密结合工作实际, 作了大量扎实的工作, 取得了显著成效。工程顺利通过验收, 为其他试点单位的验收开了好头, 为推动国家电子文件管理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2012年年初, 国家电子文件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将国家电网公司列为国家首批14家电子文件管理试点单位之一。国家电网公司将试点工程作为促进企业管理提升的一项重要内容, 提出要“把试点变亮点”的目标追求, 建立自上而下的试点工程领导机构, 列支专项经费, 如期完成试点任务。国家电网公司初步建立了企业电子文件管理机制体制, 制定了电子文件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 建成了贯通公司人财物管理、电网运行、客户服务等核心业务、包括所有应归必归业务数据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 建立了统一的电子文件管控中心, 实现了公司信息资源的有机融合和高效利用。
国家电网公司电子文件管理系统自2013年1月31日成功上线试运行以来, 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截至4月底, 已获取各类电子文件约1 300万条、数据总量约1.1 TB, 为提升公司信息化工作水平、实现公司管理创新、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说:“中国目前仍有近9亿农民,都要靠政府补贴致富是做不到的。只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了,农业的效益才能真正提高,农民才能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更多的收益。”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695亿公斤,比上年增产388亿公斤,增长9.0%,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幅度最快的一年。陈锡文说,去年农业增产增收是政策、价格、气候等各种利好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004年初,中央政府也发布了关于一份关于农业、农村问题的一号文件,通过减免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回升和农民的增收。其中免除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购置大型农机具贴使农民直接获益451亿元。
但展望2005,这位长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的专家却不甚乐观,他说,考虑到气候和价格这两个不确定因素,2005年农民收入增长的难度会比2004年加大。根据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安排,2005年农民增收的目标仍然是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幅度达到5%左右。陈锡文说,近些年来,由于耕地数量减少,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农业科研成果储备不足,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等的现象,中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已经大幅下降。陈锡文说:“实际上,目前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还达不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水平。”
令人欣慰的是,在今年新年伊始的第一份中央文件中,中央提出了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多方面要求,包括严格保护耕地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强对农民的培训等。
“这几方面都得到加强,显然不仅有利于粮食稳定增产,也有利于整个农业提高效益和竞争力,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陈锡文说。
而财政政策对农业和农村的倾斜将使农民更多地感受到公共财政的温暖。近年来,政府对于农业的投资,在整个国家的财政性投资中占三分之一左右。 而“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从2005年起,各级财政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用于农村的比例将不得低于70%。同时,中国将对中西部地区财政困难的县、乡较大幅度增加转移支付。
陈锡文同时强调,中央政府还将继续对农产品市场进行合理的调控,保证供求总体平衡,价格基本稳定,同时,通过不断减少农民的数量,使得继续务农的农民逐步的扩大经营规模。
犹国税„2009‟41号
上犹县国家税务局2009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今年上半年,我局在市局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组织收入”这个中心,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市局年初工作目标和全县工作思路,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国税工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为上犹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回顾半年的工作,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组织收入为中心,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半年来,我局在组织税收收入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家结构性减税的影响,情况不容乐观,上半年全县国税系统 共组织入库各项税收收入2984万元(其中免抵调增值税76万元),同比减收1232万元,减少29.22%,完成市局下达年度计划(全口径8950万元)的33.34%。纳入县财政总收入口径的国税收入2826万元,同比减收1174万元,减少29.35%,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年度计划(财政口径9000万元)的31.4%。其中:“两税”入库2077万元,同比减收1416万元,减少40.54%;企业所得税入库749万元,同比增收247万元,增长49.35%;个人利息所得税入库81万元,同比减收71万元,减少46.47%;车辆购臵税入库76万, 同比增收13万元,增长19.84%。同时办理出口退税21万元,同比多退15万元,增长2.5倍。虽然组织税收收入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但是通过全体同志的不懈努力,我们还是有4个月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
二、突出税源管理,增强控管力度,征管质量有提高
(一)积极搞好税源调查工作。根据县政府统一部署,2009年2月27日至3月18日,对全县38户重点规模纳税企业进行了走访、调研,并向县政府提供了详实的调查报告。通过调研,进一步了解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县企业带来的影响和困难,同时,对我县企业2009年的发展态势和税收情况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掌握。
(二)进一步强化了个体税收管理。认真落实总局《个体工商户税收管理办法》,严格按要求开展巡回管理,加强税款核定测算管理。对我县个体缴纳税大户实施重点管理,对未达起证点户实行巡查管理,对停歇业纳税户开展实地核查管理。上半年我局2 积极开展了个体户动态管理工作,3月份下发了《上犹县个体工商户动态管理办法》,并在总结社溪分局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县范围内全面铺开,已对107户未达起征点户通过定额调整恢复征税,对40户已达起征点户适时调高了定额。截止6月底,全县通过实施个体户动态管理共调增税额4万余元/月。对达点个体税收严格执行分类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税收定额测算,严把数据采集关、测算审批关、定额公示、公布关、督查考核关。上半年共对2190户(次)纳税人通过“双定户定额测算系统”核定(调整)税款,核定(调整)税额达34万元/月,提高了税源管理水平,杜绝了人情税、关系税,真正有效的实现税款定额核定的人机结合,实现了定额核定的公平、公正、公开。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1329户未达起征点业户,也按规定核定了税额,并按规定享受政策,免税金额12万元/月。同时,强化户籍管理,认真实施新修订的税务登记管理办法,健全户籍台账,积极做好开业、变更、停复业、注销、外出经营报验登记管理工作,加强非正常户的认定和处理,及时进行注销业户税款清算。
(三)行业税收管理取得较好成效。深入贯彻省局、市局行业税收管理办法,强化行业税收管理制度,加强对行业税收管理的督查。在加强调查,规范管理,细化标准,科学核定,确保行业税负公平公正;结合我县实际,及时调整行业纳税定额,对市场价格变化较大的行业,经过深入调查测算,在市局规定的调整范围内及时调整了单位税额,切实巩固了行业税收管理成果;继续对600平方以上超市和液化气经营户实行按季核定调整税收定 额,对达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条件的纳税人,督促其办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手续。上半年,全县有14个行业140多户纳税人列入了行业税收管理,实现税收收入60余万元,剔除增值税征收率降低因素,比去年增收30多万元。强化了税收征管,公平了税收负担,增加了税收收入。
(四)强化了纳税评估质量管理。继续做好纳税评估软件推广应用,规范评估流程,突出评估重点,加强评估考核,提高评估质量。上半年共有96户(次)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纳入评估筛选,通过计算机自动筛选,并通过纳税评估工作集体审议领导小组同意,有11户(次)疑点纳税人列入评估,对8户企业进行了约谈举证等措施,共评估入库税款28万多元。通过纳税评估对纳税人当期纳税申报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评估分析,进一步加强了税源管理,切实提高了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五)加强了普通发票管理,积极推行了“双奖”办法。强化发票检查,开展发票清查活动,严厉查处利用发票偷逃税款违法违章行为,规范发票领取缴销制度,对未达点原则上限购发票,实行由税务机关代开,同时对发票超定额业户及时调整定额,通过上述规定有利地规范了相关行业的管理,使行业管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上半年,全县企业普通发票领用率达100%,个体工商户普通发票领用率达57.32%。积极推行普通发票“双奖”。普通发票举报有奖和索取发票有奖制度是加强税源监控,在全社会营造用票、护票良好氛围的有效手段。我局充分利用报纸、网络、电视等新闻媒介,加大对广大消费者的宣传力度,让消费者了解4 索取发票的意义,知道举报发票违章的途径,掌握参与发票有奖的方法,以提高消费者索取发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上半年,已有1417人次领购普通刮奖发票,有367人(次)获奖,兑付奖金1835元。通过推行“双奖”办法,有效地调动了消费者索取发票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税收征收管理,为规范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六)加强了国地税工作联系,研究搭建了国税、地税互为代征具体操作平台,实现了代征工作如期开展。从6月16日起共代征地税税费2000多元,通过地税部门对建筑安装、房地产开发行业的监控,国税部门征收税款72.25万元,达到了互为代征的预期效果。
(七)继续抓好了车辆购臵税的征收管理工作,积极做好车辆购臵税纳税人和销售商的纳税服务,1-6月共征收车辆2443台,车购税款76万元。
三、加强执法检查和税收政策宣传,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提高税收遵从度
(一)抓好增值税转型、征收率调整、消费税改革等一系列新税收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作。一是积极向全局干职工宣传新税收政策。在元月份编辑了《09新政须知》,通过县局内网发布,以简明扼要的形式,让我局干部职工首先吃透各项政策的精髓;二是帮助纳税人掌握新税收政策。在2月13日,配合赣州联信税务师事务所举办了一期“新税收知识培训班”,我股派人穿插讲解了所得税和纳税申报知识。本次培训是人数最多,知识量最密集的 一次培训;三是找准结合点,落实好各项税收新政策。结合我局实际,制定了《关于当前执行税收政策的若干意见》,对当前八个方面执行政策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提出了贯彻意见;四是制定了《关于发挥税收职能作用 有效应对金融危机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32个方面的优惠措施,助推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促进下岗职工及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有效应对金融危机。
(二)抓好税收执法信息系统的运行和考核工作
为确保税收执法信息系统全年实现“零扣分”、“零处罚”的目标,我局适时推出了一些新的举措。一是编辑整理了《执法纠错须知》通过县局网站向全体人员发布,重点介绍了一些纠正错误的小方法、小技巧,向操作人员传授一些补救措施,以减少处罚。二是根据县局要求草拟了《税收执法系统补充管理办法》。做到强化领导,形成组长亲自抓,副组长配合抓,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强化监督,实行税收执法人员、部门负责人、县局执法领导小组三级监控制;坚持例会制度。主要是开好分析会、座谈会、协调会3个会。实行分级奖惩制度。从上半年执法系统运行和监控情况看,我局的上述举措取得了较大成效,1-6月份,我局始终保持“零扣分”、“零处罚”的强势记录,在全市21个征收单位中为数不多的县(区)局。
(三)做好出口退税审核工作
今年3月市局进行了出口退税审核权的下放。今年上半年,我局通过初审、复审、审批三级把关“安全”办理出口退税审核6 18户次,免抵退税额873003.85元,其中免抵税额546678.87元, 应退税额326324.98元。
(四)加强税法宣传及新闻报道工作。围绕“税收〃发展〃发生”的主题,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第18个税法宣传月活动,创造和谐的税收宣传环境,同时积极做好与媒体的沟通,今年上半年,我局编辑《上犹国税信息》7期,上国家税务总局外网信息1篇,上赣州市政府网站1篇,上《赣州国税信息》稿件16篇,上《江西国税信息》2篇,上《赣南国税》调研文章2篇,上《中国税务》稿件1篇,使信息报道工作有新的起色。
四、做好2008年度所得税的汇算清缴工作
2008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是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以来的第一次汇算清缴,政策变化大,征管要求高。为此,我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好2008年度所得税的汇算清缴工作的通知》,印制了《2008年度所得税的汇算清缴宣传提纲》(100本),进行宣传发动。我局应参加2008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企业共计87户,其中内资企业78户,外资企业9户。其中就地缴纳的非汇总申报企业83户,汇总(合并)纳税户4户。87户纳税人均在规定的汇缴申报期限内进行了申报。83户就地缴纳的非汇总申报企业中,有78户正常经营,5户尚未正常经营(筹建期)。78户正常经营企业中申报利润总额为正数的有36户,利润总额合计3629万元,申报利润总额为负数的有42户,利润总额合计-3645.5万元。企业会计核算的亏损面达53.8%。78户正常经营的就地缴纳非汇总申报企业纳税调整增加额总计3328.8万元,纳税调整减少额总计 1015.8万元,免税收入总计14.9万元,加计扣除总计7.1万元。纳税调整后所得为正数的企业40户,纳税调整后所得为负数的企业38户。企业纳税调整后的亏损面达48.7%。申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共9户,共计43.7万元;申报减免所得税共8 户,减免所得税额684万元。其中小型微利企业4户,减免所得税1万元;享受过渡期优惠政策2户,减免所得税157.4万元;其他减免1户(农村信用合作社),减免525.5万元。78户正常经营的就地缴纳非汇总申报企业的实际应纳所得税额626.2万元,累计已预缴所得税548.9万;汇缴申报应补缴所得税企业19户,应补缴所得税计96.8万元,汇缴申报应退所得税5户,应退(或抵减)所得税计19.5万元。汇缴申报应补缴的所得税均已按期征收入库。
五、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增强干部适应税收工作的能力
(一)继续开展了春季培训。我局从2月2日至2月6日集中5天时间组织了涉及十个内容的讲座和培训,先后听取了省局领导的春训动员报告;收听收看了省局举办的四场高质量的专题讲座;邀请县委党校老师、县政府法制办、县纪委领导作了专题报告,同时,为帮助干部职工了解新网站的关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加深干部职工对增值税转型改革有关业务知识的理解,县局信息中心、征管股、税源管理科的三位同志分别作了辅导讲课,授课人员精心备课、授课,使广大干部再一次接受了新知识,扩大了知识面。
(二)稳步推进创建学习型系统活动的开展。一是制定了《上犹县国家税务局2009年创建学习型系统实施方案》,明确了创建8 工作的总体目标、学习要点和主题活动内容,并制定了考核办法。一是开展了“和谐国税与个人发展 ”大讨论。通过开展构建和谐国税和个人发展的讨论,让干部在和谐国税创建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和位臵,与组织共发展、共进步。二是按照省、市局的统一部署,印发了《上犹县国家税务局关于在全县国税系统开展读书活动的通知》,明确了活动的指导思想、活动内容及方法和活动要求,通过开展“读”、“研”、“听”、“写”、“讲”等活动,在全系统迅速掀起了读书热潮,并取得了较好地成效。三是继续开展了趣味生动的兴趣学习小组活动。以摄影、书法、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兴趣小组展开活动,引导干部快乐学习,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增强干部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推动和谐国税建设的深入开展。四是加大创建学习型系统考核力度。我们严格执行创建学习型系统考核方案,对开展各项活动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特色、有考核。要求每个干部职工要有学习笔记和学习体会记录,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对未完成学习任务,按规定予以扣分,并列入年终目标考评。
(三)开展了“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国税”主题教育。省、市局关于在国税系统开展“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国税”主题教育后,人事教育部门按照县局的统一部署,制定了方案,狠抓了主题教育各项工作的落实。一是做好宣传发动。通过召开干部职工大会进行动员,利用网站、宣传栏等载体,广泛宣传开展主题目教育活动的意义。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由县局主要领导任组长亲自抓,分管领 导为副组长具体抓,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配合抓,为主题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三是认真组织实施。结合实际,细化主题教育的内容,强化活动责任分工,精心设计载体,并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县里统一组织的各项活动,在总结前几年主题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拓宽思路,创新举措,展现新亮点,不断扩大主题教育的影响和效果。四是坚持统筹兼顾。将主题教育与机关效能年活动结合起来,与推进和谐国税建设结合起来,与组织税收收入工作结合起来,与税收服务工作结合起来,统筹兼顾,推动各项国税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六、强化领导班子组织作风建设,积极创建先进领导班子
(一)强化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升领导班子科学执政能力。根据省、市局确定的2009年政治理论学习内容及重点,县局党组及时下发了《关于加强2009年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的通知》,并下发各分局、股室执行。为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县局党组中心组扎实开展了政治理论学习,上半年县局党组中心组集中学习6次。认真学习了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中纪委十七届三次全会精神、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全省、全市财税和国税工作会议精神、科学发展观理论及有关时事政治等。结合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县局领导班子举办了“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国税”专题研讨。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县局领导班子应对复杂局面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为做好各项税收工作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
(二)落实创建措施,开展“创建先进领导班子”活动。为10 切实加强班子建设,提高班子成员的综合素质和领导水平,推动国税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我局今年继续开展了创建“先进领导班子”活动。由党组“一把手”亲自抓,是创建活动的第一责任人;班子成员根据分工和职责抓好具体工作,是创建活动的具体责任人。县局党组把创建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明确责任,把创建活动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研究制定了本单位具体的实施方案,根据创建内容和要求,细化每项工作的任务、目标,并把责任落实到人;县局领导以身作则,把开展创建活动作为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国税工作的大事来抓,加强对本单位创建活动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三)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开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5月中旬,按照县委和市局的统一部署,组织召开了学习实践活动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在民主生活会上,县局班子成员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结合分工重点认真查找班子和个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查找影响国税发展、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查找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深入分析原因。针对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整改措施,进一步理清了科学发展思路,形成了科学发展共识,明确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努力方向,进一步坚定了做好国税和其他各项工作的信心。
七、加强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和党风廉政及机关效能年工作
(一)健全和完善反腐倡廉“大宣教”工作格局。实行党组统一领导,纪检监察部门组织协调,办公室、人教、党总支等相 关部门各负其责,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系统抓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合力。一是在提高认识、明确责任上下功夫。二是在健全机制、增强合力上下功夫。三是在把握导向、务求实效上下功夫。服从服务于构建和谐国税这个战略任务,维护公平正义,促进和谐稳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二)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教育。一是把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刻领会十七大报告的精髓,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七大精神上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扎扎实实地做好纪检监察工作。二是加强反腐倡廉新闻宣传报道工作。积极推进国税反腐倡廉网络建设,进一步利用廉政建设专栏等宣传载体,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宣传力度,及时反映反腐倡廉重大工作部署和重要工作成效,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认真坚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县局党组进一步加大了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领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全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进行了分工细化,进一步明确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目标。一是从县局机关到基层分局层层签订廉政责任状,使责任人能够认真落实“一岗两责”,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格局,增强了党员干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责任意识。二是组织分局、直属单位负责人向县局党组、纪检组汇报本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和个人廉洁从政情况活动。三是执行廉政规定,促进了干部为税清廉,把收入申报,礼品登记,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群众信访投诉举报等廉洁自律情况归入领导干部个人档案,12 推动了责任制的进一步落实。
(四)全面落实省市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采取“一个坚持”、“两个强化”、“三个重点” 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一个坚持”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在廉政建设教育方式上突破创新,进一步探索互动式廉政教育方法机制。以学习讨论、评比交流、谈心等互动方式,形成良好氛围,丰富廉政教育的深层次内涵。“两个强化”是进一步强化廉政教育和“两权”监督并重的预防机制,加强廉政学习,不断增强干部抵御腐朽思想侵蚀能力,强化“两权”运行监督,加强“人、财、物”和“征、管、查”等重点环节的监督,加大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过错责任追究力度,规范行政、执法秩序。“三个重点”是建立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制度,强化执行落实能力;创新服务手段,改进工作作风,抓好机关效能建设,提升国税新形象; 加强纪检监察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树立大局观念和服务意识。
(五)强化“两权”监督制约,加大源头治理力度。一是认真落实税收科学发展观,落实组织收入原则,落实国家各项税收政策和县局各项工作部署,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加强监督检查;二是继续抓好《税务系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的贯彻落实。三是开展了第一季度目标管理考核工作,共查出9大类问题,涉及5个部门,23人受到责任处罚,处罚金额179元。
(六)认真开展机关效能年活动。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严 格落实责任。提高思想认识。我局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组织参加省局召开的全省国税系统机关效能年工作电视视频动员大会,按照省局、市局动员大会的部署和要求,开好县局党组及局长办公会,认真研究部署,在2月11日召开了全县国税系统的动员大会,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其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我局成立了以刘小舫局长为组长,县局党组成员为副组长,各科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机关效能年活动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机关效能工作的部署安排、组织协调、督促检查,逐步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职能部门具体抓、效能部门督查抓”的工作格局。制定实施方案。2月13日,我局下发了《上犹县国家税务局开展机关效能年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内容、各阶段工作重点和责任单位,确保实施方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四是严格落实工作责任。2月24日,县局党组与机关各股室、直属各单位负责人签订了机关效能工作责任状。各单位紧紧结合实施方案的要求,进一步分解任务、明确责任、规定时限,使工作任务落实到人、责任落实到人,做到有计划、按步骤、高质量地开展各阶段的工作,确保了活动顺利进行。二是积极宣传发动,成立投诉机构。抓好宣传发动,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电台、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以及上犹国税信息等有效载体,广泛宣传国税工作和开展机关效能年的目的意义、具体举措和方法步骤,把宣传的重点放在社会各界和纳税人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上,大力营造活动氛围,使广大国税干部积极参与,使社会各界更加关心、理解和支持国税工作。我局14 成立机关效能工作投诉中心,将局长接待日、投诉电话向社会公开。
八、切实加强固定资产及综合档案管理,严格财务管理
(一)进一步规范固定资产管理、加强综合档案管理 为强化和规范固定资产管理,严防国有资产流失,确保顺利推广网络版财务管理软件,对全局固定资产进行了彻底清查,使房屋建筑物一处一卡,车辆管理一车一卡,计算机设备一机一卡,切实做到固定资产帐、卡、实一致。同时严格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履行固定资产增加、减少报批手续,坚决杜绝未经审批擅自购臵、处臵固定资产;严格按照上级局及有关行业档案管理规定的要求进行分类、组卷和编目,编制了较完备的检索工具和参考资料,今年我局档案管理工作顺利通过省三级认定。
(二)认真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在认真总结前一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办公室财务人员完善财务制度,编制了更为科学的预算方案,并严格按预算执行。领导带头,继续压缩公用经费,厉行节约,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务必”。一是继续办好内部食堂,严控公务接待规模和档次,减少作陪人员,严控娱乐消费等措施;二是抓好车辆管理。把车辆的安全行驶放在首位,做到预防为主,勤检查、勤维修,把隐患消灭在发车之前,从而避免了大的维修项目,车辆维修费比上年明显下降;三是严格审批程序。做到支出前有申请,支出时有监控,坚持“一支笔”审批,严把“出口”关。四是严控办公经费。对纸张等办公用品实行定额分配,车辆用油实行加油卡制度,办公 电话实行按股室核定标准。
(三)积极推进“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
为了确保“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顺利有序开展,切实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工作,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力度,我局采取措施,积极推进“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一是认真组织动员教育,充分认识“小金库”的危害性和开展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二是成立领导机构,狠抓工作落实,制定了《上犹县国家税务局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方案》,确保“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顺利推进。三是加强宣传,把握政策,通过简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治理工作的意义、内容和政策规定。四是结合反腐倡廉工作,建立健全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五是认真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完善财务监督机制。
九、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营造良好的征纳环境 一是完善制度。充实值班工作制度、车辆管理制度、机关治安防范工作制度和信访工作制度,组织大家学习上级各项综治要求,提高对综治工作的高度认识;二是把综合治理工作与综合治税工作相结合。以组织收入为中心,加强综合治税,完善税收、税源征收、管理、监控制度,加大综合工作投入力度,确保全面完成税收任务;三是明确责任。层层签订综治工作目标责任书,各单位建立第一责任人制度,对综治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制,确保年底不发生任何责任事故;四是加大监督力度。利用每周一例会开展一次不安全、不稳定因素分析会,各部门展开自我查找,16 消灭不稳定因素,做到防患于未然;五是营造综治宣传氛围。专门制作综治工作宣传版报,对综治工作进行全面宣传,同时请县综治办的领导检查指导工作,不断督促、提高综治工作水平,营造和谐的税收环境。
同时,党建、信息化建设工作成效明显,后勤工作逐步规范,老干部管理、支持新农村建设、工青妇等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上半年,在市局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单位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我局做了一些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形势发展和各级领导的期望相比,本局工作尚存在许多不足与差距,如工作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税源管理有待进一步深化,税收增长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等。对此,我局将引起足够的高度重视,力争在以后的工作中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克服和改进。
二00九年6月30日
抄送:赣州市国家税务局
旅办发【2009】9号
———————————————————————
《关于印发<关于加强旅游服务质量和市场秩序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局:
现将国家旅游局《关于加强旅游服务质量和市场秩序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旅游发展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附:《关于加强旅游服务质量和市场秩序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
二○○九年一月十三日
主题词:旅游 监督管理 工作意见
抄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旅游局 关于加强旅游服务质量
和市场秩序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旅游行业管理工作在加快旅游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旅游市场开放,坚持部门联动、综合执法,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监督检查和市场秩序整治规范,促进行业监督管理的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当前,我国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中国旅游业也步入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新时期,国家赋予了旅游监督管理工作更加重要的职责和任务。为加强旅游服务质量和市场秩序监督管理工作,现提出一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依法行政,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法制政府、服务政府、效能政府的基本要求,转变职能,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创新手段,推进监督管理工作的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优化旅游发展环境,为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
(二)基本目标:通过提高素质、规范秩序、优化环境和综合运用各种监督管理手段,重点解决游客最不满意、行 业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不断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不断优化旅游消费环境,不断提升游客满意度,不断提高监督管理队伍素质、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三)主要任务
1.着力加强旅游服务质量和市场秩序监督管理,积极引导增加旅游产品和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加强旅游服务质量保障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公共服务信息披露和发布,引导旅游市场健康发展。
2.着力解决旅游服务质量和市场秩序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打击无证照非法经营旅游活动,遏制、扭转低价运作模式,查处旅行社超范围经营和非法转让业务经营权,规范旅游广告宣传,提高导游队伍素质和服务质量。
3.着力突破旅游服务质量和市场监督管理的瓶颈制约。创新工作方式和手段,加强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强化监督管理职能,完善联合执法机制,下大力气解决旅游监督管理工作法制基础不牢、手段不足、力量不强、力度不够等问题。
二、工作思路
(一)转变工作方式
1.从以规范、引导为主转变为以监督、检查和规范、引导并重,以市场准入、资格管理等入口控制为主转变为对行业运行全过程、多环节的监督管理。
2.拓展服务范围。从以服务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等为主转变为面向服务生产、销售、消费、公共服务等各个环节,为旅游者服务和为旅游经营者服务并重,为有组织的团体旅游服务和为其他各类旅游者服务并重。
3.调整评价方式。从以政府为主认定、认可、评价旅游服务质量、旅游经营服务者资质等,转变到以旅游者、旅游行业和市场认定、认可、评价为主。
4.强化依法行政观念。严格遵守职能、权力、责任、义务和程序法定原则,积极推进工作的法制化进程,依法加强旅游监督管理。
(二)明确工作思路
1.以保证和提高质量为出发点。将旅游行业监督管理工作更好地统一到改进和提高旅游产品质量、经营服务质量、市场环境质量、公共服务质量上,引导旅游行业组织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从业人员服务和为旅游者服务,引导旅游企业更好地为旅游者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
2.以维护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其他有关方面的合法权益为着力点。以维护旅游者合法权益为最终目标,以维护旅游企业和员工合法权益为基础,以维护其他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为保障,依法、公正地维护旅游市场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
3.以依法行政和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为基本方向。认真贯彻依法行政原则,不断提高监督管理工作的法制化水平,大力推进旅游标准化,不断提高监督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水平,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不断提高监 督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4.以制定、实施法规、标准、规范为主要措施。建立健全旅游监督管理的法规制度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管理规范体系,抓紧制定、修订旅游监督管理法规规章、旅游产品服务技术标准、旅游经营管理规范,进一步加强法规、标准和规范的宣传贯彻工作。
5.以检查监督和规范引导为具体手段。加强对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和从业人员服务的现场检查,实现检查监督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督促、指导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贯彻落实。
6.以调查研究和探讨交流为基础。开展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旅游服务质量和市场秩序状况动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不断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工作的主动性和对策措施的有效性。
7.以转变职能和工作方式为突破口。精简日常事务性工作,简化和规范工作程序,充分发挥各级监督管理部门和行业组织的作用,逐步将由政府承担的事务性、评定认可等工作转交给行业组织和社会组织,将日常管理工作移交给地方和基层监督管理机构,为提高决策、监督、指导和服务效能创造条件。
8.以加强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为保障。加强队伍建设和旅游质监机构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加强工作规则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能,加强作风建 设,不断提高为旅游者服务、为企业和员工服务、为地方和基层服务水平,树立监督管理队伍的良好形象。
三、工作重点
旅游汗液监督管理工作,要在认真贯彻国务院统一部署,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困难局面作为当前首要任务的同时,认真拟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通过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质量体系,提高旅游目的地质量,提高旅游企业服务质量,提高旅游行业自律水平,提高国民旅游素质。全面组织实施品牌创建工程,开展多种旅游服务质量主题活动,加强对旅游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
(二)深入推进旅游诚信建设。继续深入开展旅游诚信建设各项工作,完善旅游诚信体系,进一步形成“企业为主体、多方配合、共铸诚信”的工作格局。要继续开展“诚信旅游示范单位”承诺活动,开展“窗口行业文明服务网上行”活动,继续加强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引导旅游企业注重质量、品牌和形象声誉。充分发挥旅游诚信网、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评价网络的作用,不断提高旅游诚信水平。
(三)加强旅游质量监督和执法检查。制定实施《加强旅游质监工作和质监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受理旅游申诉办法》,进一步强化各级旅游部门的质量监督管理职能,加强各级旅游质监队伍建设,健全机构、明确 职责、工作方式、工作手段和工作制度,进一步加大联合执法的工作力度,建立质量信息通报、申诉汇总分析等制度。聘请行业监督员,建立由旅游行业和相关行业相结合、产业各要素相结合、专家和媒体舆论相结合的旅游服务质量社会监督体系。
(四)提高旅游标准化工作水平。建立和完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相互衔接的旅游标准体系,编制实施《全国旅游标准化工作规划》,修订《全国旅游标准体系表》和《全国旅游标准化工作规定》。开展旅游标准化示范省、示范城市、示范企业试点工作,加大旅游标准化宣传推广和贯彻执行力度。加强全行业旅游标准化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旅游标准化工作的专业化、制度化水平。
(五)完善导游管理体制。全面落实《进一步加强全国导游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强导游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加大对导游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加强导游教育培训。完善导游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切实保障导游的合法权益。全面实施导游服务质量标准和规范,不断提高导游服务质量。
(六)加强对国民旅游市场的引导。全面加强公共信息服务,及时曝光虚假广告和其他损害游客权益的行为,向游客发放揭露低价运作危害性的宣传资料。策划制作旅游公益宣传广告,发布质量评估报告,连续、集中投放于电视台、互联网、报纸等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着力从源头上遏制、扭转旅游团队低价运作模式。继续实施“提升中国旅游文明 素质行动计划”,引导国民旅游不断向健康、科学、文明方向发展。
(七)组织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测评。建立由政府主导、第三方组织、游客为主体、覆盖旅游各要素的游客满意度调查评价体系,发布游客满意度调查测评报告,通过政府的公信力、第三方和游客的客观性、媒体的影响力所产生的叠加效应,反映旅游服务质量水平,引导市场消费选择,推动企业提高服务质量。
(八)抓好法律法规宣传贯彻工作。以《旅行社条例》和《旅行社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配套规章为重点,统一组织开展旅行社法规规章的宣传贯彻工作。根据旅行社业的新情况、新趋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保障其健康发展。
(九)改革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制度。根据《旅行社条例》,修订旅行社质量保证金使用管理办法,调整、完善保证金制度及质量监督保证制度,更好地适应旅行社服务质量监督保证和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 (局) , 内蒙古、龙江、大兴安岭森工 (林业) 集团公司,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 国家林业局各司局、各直属单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中发[2012]1号, 以下简称“中央一号文件”) 对2012年林业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 提出了支持林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深入贯彻落实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对完善林业政策、增加林业投入、全面开创现代林业发展新局面, 具有重大意义。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深刻领会, 深入研究, 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农业、科技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 切实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落实好林业重点工程政策措施
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重点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 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 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在江河源头、湖库周围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适当扩大退耕还林规模;落实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实施方案, 统筹解决就业困难的一次性安置职工社会保险补贴问题;逐步提高防护林造林投资中央补助标准, 加强三北、沿海、长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抓紧编制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 扩大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范围, 开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运用产业化方式开展防沙治沙。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等有关部门的协调, 认真落实加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各项工作。
(一) 抓紧编制上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省级实施方案, 指导编制好县 (局) 级实施方案。。
落实好森林管护、森林抚育、公益林建设、后备资源培育任务, 完善林区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林业职工收入水平。加强资金监督管理, 确保资金安全,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为做好一次性安置职工社会保险补贴、森工企业金融机构债务处理、提高工程建设补助标准提供坚实的基础。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 加快推进剥离森工企业办社会职能, 妥善解决重点国有林区两级管理费问题
(二) 认真组织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的各项建设项目, 加强补植补造, 加快发展林业特色优势产业, 充分发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的作用。
继续做好退耕还林阶段验收, 加快退耕地林权证核发, 加强工程效益监测。认真落实年度退耕还林工程荒山荒地造林任务, 有关重点地区要做好退耕地造林的准备工作。
(三) 及时下达营造林生产和投资计划, 大力推进三北、沿海、长江、太行山、珠江等重点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
建设任务安排要进一步突出重点, 优化布局, 搞好与面上造林任务的衔接。要协调落实好地方配套资金, 创新工程建设机制, 鼓励、引导、带动社会力量参与重点工程建设。
(四) 进一步落实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资金, 制订试点方案, 尽快启动并扎实做好试点工作。
加快编制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 认真总结一期工程的成效和经验, 巩固一期建设成果。扎实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 充分发挥林业在石漠化治理中的突出作用, 注重发展林业特色产业,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积极做好扩大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范围的相关准备工作。创新防沙治沙机制, 研究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运用产业化方式开展防沙治沙的相关政策措施, 加快防沙治沙步伐。
二、落实好林业财政补贴政策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 强林惠林富民的政策密集出台, 林业投入大幅度增加。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 要加大农业投入和补贴力度, 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 继续加大农业补贴强度, 新增补贴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 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和范围;探索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研究建立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探索国家级公益林赎买机制, 进一步加大湿地保护力度;适当扩大林木良种和造林补贴规模, 完善森林抚育补贴政策。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与财政、农业等部门的协调, 着力完善林业财政补贴政策体系, 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增加林业投入。
(一) 继续做好中央财政林木良种、造林、森林抚育等补贴试点工作, 编制好试点方案, 及时分解落实任务与资金。
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加大林木良种、造林、森林抚育资金投入。加强资金管理, 确保专款专用, 确保试点成功。对试点任务的完成情况要进行检查验收, 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和成效, 及时反映存在的问题, 为全面实施补贴政策打下坚实基础。
(二) 探索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进一步提高国家级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补偿标准, 探索拓宽补偿基金来源渠道。
对林业自然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区位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公益林, 积极研究政府赎买或与国有林进行置换的政策。加大湿地保护力度, 落实资金投入, 支持发展国际重要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
(三) 落实好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林机具购置补助政策。
中央财政设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资金, 补助对象涵盖了林业专业合作组织。2011年全国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种类中包括了种子采摘机、采种升降机、采种工具、球果脱粒机、种子清洗机、种子去翅机、种子冷藏机、原盘整地机、深耕犁、液压翻转犁、树木移栽机、修枝剪 (锯) 、自动立式整枝机、树木修剪机、割灌机、灭虫布撤器及灭虫药包、性诱剂诱捕器、有害生物防控专用车 (含喷药车、监测车) 等18种林机具, 补贴对象覆盖了农牧民、国有林场职工和林业生产经营组织等。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政策宣传, 协调财政、农业等部门落实好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林机具补助资金。
三、落实好林业金融扶持政策
金融资本大规模向林业流动, 是盘活森林资源资产、增强林业发展活力、促进林农增收致富的重要条件。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 要完善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 增加贷款贴息规模;扩大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范围;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 逐步建立中央财政支持下的农业大灾风险转移分散机制;积极探索农业科技专利质押融资业务。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与财政、银行、保险等方面的协调, 落实好金融扶持政策。
(一) 加快制订《林权抵押贷款管理暂行办法》, 大力推进林权抵押贷款, 打通金融资本大规模进入林业的渠道。
积极引导银行参与发放林权抵押贷款, 设立林业中长期、低息贷款。大力推行农民森林资产登记及林权信息化管理, 逐步实现林权抵押贷款免评估、快捷化, 方便农民群众, 降低贷款成本, 提高贷款效率。研究林业科技专利质押融资相关办法, 促进林业科技专利技术转化运用。
(二) 加大林业贷款贴息扶持力度。
进一步加强《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和《基本建设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的政策宣传, 让林业经营主体知悉和享受到相关政策。组织做好贴息贷款落实工作, 对林权抵押贷款、林下经济开发、森林旅游、木本油料林、工业原料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转产、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等项目给予重点扶持, 对符合政策规定的项目积极落实贴息资金。
(三) 切实做好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工作。
2012年中央财政森林保险补贴区域将扩大至全国, 各地可本着自主自愿的原则开展, 在符合中央财政森林保险保费补贴工作相关规定的基础上, 中央财政将按规定给予保费补贴支持。已经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明晰产权、承包到户改革任务的省区市, 可协调省级财政等部门研究制定森林保险实施方案, 抓紧向财政部和我局申报。已经开展试点的省区, 要扎实做好试点工作, 完善保险机制, 提高保险保障水平。要加强政策宣传, 让农民深入了解森林保险政策和参保的好处, 不断扩大森林保险面积, 推动森林保险健康顺利进行。
四、落实好林业科技投入和扶持政策
提升林业功能, 增加产品供给, 关键在科技。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 要坚持科教兴农战略, 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所提高;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 加强基层林业服务机构建设。这些重大政策都涵盖了林业。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协调财政、农业、科技等部门, 加大对林业科技的扶持力度。
(一) 争取各级财政进一步增加林业科技投入。
加大对重点实验室、实验基地、生态站网、质检机构、新品种测试基地、生物遗传资源保存库、知识产权信息和预警体系等科技条件基础设施设备建设的投资力度, 进一步增加运行经费。增加林业科技财政投入, 推进林业科技创新, 加快林业标准化、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推广运用。运用市场投融资机制, 广泛吸引企业等社会资金投入, 逐步形成多元化林业科技投入体系。
(二) 加强林业科技研究和成果推广。
加强林业基础理论及前沿技术研究, 开展基础科学和原始创新的研究, 引导林业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加大对林木良种繁育、困难立地植被恢复、林业生物医药、林业信息化、林业新材料、碳汇、木本粮油、野生动植物繁育、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认真遴选、组织实施好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 充分发挥项目在提高林地生产力水平、增加农民林业收入、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 健全林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
加强各级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和乡镇林业工作站的建设和经费保障, 切实将乡镇林业工作站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改善林业科技推广工作条件, 加强基层林业科技推广人员技术培训, 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 提高科技推广人员待遇水平, 积极引导科技人员深入乡村从事林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重点加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推广示范林等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示范基地建设, 不断提高林业科技推广社会化服务能力。发挥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在林业科技推广中的重大作用, 主动组织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实施林业科技推广项目, 扩大推广面和实施成效。
(四) 加快林业标准化建设, 推进林业全过程标准化生产和管理。
加强林业标准制修订和实施, 重点开展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森林经营、湿地保护、荒漠化监测、林产加工与装备等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工作。积极开展林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探索不同区域标准化示范有效模式。
五、落实好林业改革扶持政策
改革是林业发展的根本动力。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稳定林地家庭承包关系, 2012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 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搞好国有林场、国有林区改革试点。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 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 扎实推进林业改革。
(一) 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尚未完成改革任务的地方要加快推进, 确保如期实现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改革任务的目标。已经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改革任务的地方要认真开展“回头看”, 切实落实农民家庭林地承包政策, 确立农民经营主体地位。继续探索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全面落实强林惠林富民的各项补贴政策, 切实稳定林地家庭承包关系, 规范林权交易, 加快林权管理信息化建设, 推广林权社会化服务标准化建设, 加强林权档案管理和纠纷调处, 确保林区和谐稳定。
(二) 稳步推进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试点。
试点省区林业主管部门要协调发展改革、财政等有关部门, 细化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措施, 认真测算改革成本, 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要抓住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和《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 (2010-2020年) 》的重大机遇, 积极研究推进重点国有林区改革的相关政策措施。
六、落实好林业产业扶持政策
大力发展林业产业, 是兴林富民、壮大绿色经济的重要途径。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 支持发展木本粮油、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竹藤等林业产业。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协调财政、税务等有关部门落实好林业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一) 大力发展木本油料等林业特色产业。
2011年中央财政整合和统筹财政资金支持木本油料产业发展, 中央和地方财政共统筹整合了林木良种、造林、科技推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水土保持、林业贷款贴息等财政资金42亿元。2012年, 中央财政将继续整合资金支持木本油料产业发展, 各有关省区林业主管部门要主动做好相关工作, 争取进一步扩大资金规模。中央财政年安排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已达90亿元, 支持范围涵盖了林业产业,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准备好项目, 主动向财政部门申报, 争取扩大用于林业产业的份额。同时, 要积极争取地方财政设立林下经济开发、木本油料等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二) 落实林业小型微型企业税费等扶持政策。
加强政策宣传和协调, 使林业小型微型企业享受到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免收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扶持政策。对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股份合作林场和家庭林场实行税费扶持政策, 有利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巩固和扩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政策研究和协调, 积极争取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股份合作林场和家庭林场, 比照实行小型微型企业有关税费扶持政策。
(三) 落实好林业初加工产品免征所得税、林业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等税收优惠政策。
财政部已经明确, 以农林剩余物为原料的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已由过去的一年一申请改为长期执行, 退税比例为80%。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宣传, 积极协调, 切实把这项政策落实到位。
七、落实好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政策
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 对改善林区民生、提升林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 继续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和管护,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切实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积极主动与省级发展改革、水利、能源电力、交通、广电等部门协调, 切实将林区 (场) 饮水、电网改造、道路、广播电视等纳入相关规划和年度建设投资计划, 积极争取增加林业投资份额。
(一) 加快改善林区饮水条件。
林区饮水安全已纳入待国务院批复的《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 (2011-2015年) 》,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跟踪落实林业投资。
(二) 加快国有林区 (场) 电网改造。
国有林区 (场) 电网改造作为农村电网改造重点任务, 正在编制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十二五”规划, 河北、山西、内蒙古、广西以及内蒙古森工集团已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2011年投资计划中落实中央投资1.4亿元, 其他省区林业主管部门对此要高度重视, 加大投资争取力度。
(三) 加强林区道路建设。
林区道路中的部分林区外联公路和林区中有村镇节点的道路已纳入《十二五公路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2011年全国23个省区已落实中央投资 (车辆购置税) 11.7亿元。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协调, 争取扩大林区道路年度投资规模。
(四) 扩大林区广播电视覆盖面。
国有林区 (场) 尚未通广播电视网络的48.8万户职工家庭, 已全部纳入《全国十二五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规划》, 其中处于盲区、需要采用卫星直播方式的8万户, 中央基本建设投资每户补助120元;其余40.8万户,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2006]79号) 要求, 所需资金由省、市两级政府负责解决。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积极主动与发展改革、广电部门协调, 将政策落实到户。
(五) 加快林业棚户区 (危旧房) 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2011年, 国家对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配套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安排了专项投资, 2012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近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企业参与政府统一组织的棚户区改造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税[2012]12号) , 对符合条件的国有林区企业棚户区改造资金补助支出, 准予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管好用好林业棚户区 (危旧房) 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落实好林业棚户区 (危旧房) 改造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
八、落实好林业扶贫开发政策
林业在扶贫开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要认真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按照《纲要》, 到2015年贫困地区森林覆盖率要比2010年底增加1.5个百分点, 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要比2010年底增加3.5个百分点;到2015年力争实现1户1项增收项目, 到2020年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学习《纲要》精神, 把贫困地区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为新一轮扶贫开发作出新的贡献。
(一) 组织编制林业扶贫规划。
我局2012年将组织编制全国林业扶贫规划和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林业扶贫攻坚规划, 开展试点示范工作, 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积极配合。贫困地区林业主管部门要配合当地发展改革部门编制好相关扶贫规划, 争取在扶贫规划中充分体现林业的地位和作用。要根据规划和当地林业的优势和特色, 组织好林业扶贫项目, 争取林业投资, 并积极争取扶贫开发资金用于林业建设。
(二) 加快贫困地区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
以林业重点工程和现有财政补贴政策为依托, 加大对贫困地区造林绿化、林业特色产业、自然保护区内居民易地扶贫搬迁等投入力度, 加强生态脆弱地区生态建设和保护。将改善生态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经济林产业、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森林旅游等林业特色优势产业, 实现在兴林中脱贫、在兴林中富民。
(三) 加快国有贫困林场脱贫致富步伐。
要将国有贫困林场纳入地方扶贫范围, 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加大对国有贫困林场的投入。管好用好中央财政国有贫困林场扶贫资金, 改善贫困林场生产生活条件, 支持发展投入少、见效快、风险小的产业项目, 增强贫困林场和职工自我发展能力。
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将本通知转发到各地 (市) 、县林业部门。
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北京更新了总共6个版本的城市总体规划,从最初“摊大饼”式的建设格局,逐渐向“两轴-两带-多中心”发展。规划建设特有的“北京速度”为其带来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也在困扰着北京的发展。解决这些问题有赖于城市功能结构的调整,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目标。目前,北京在拥有国内超一流的教育、科研资源的条件下,科技创新对于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仍然明显不足,社会各界不得不重新审视原有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其主要特征。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工作时指出,北京要坚持和强化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1]。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北京新的战略定位[2],也是北京作为首都的一项核心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工作之前,北京没有明确提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在北京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看待科技创新的地位和作用?回答这些问题对于北京如何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如何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宜居城市等目标相协调,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为此,需要从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历史说起。
一、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五个历史阶段及对城市创新功能的定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北京历次城市发展战略方针的调整,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可以划分为五个历史阶段。
(一)初步建立现代工业化城市阶段,提出北京为文化、科学、艺术中心(1949-1979)
北平和平解放以后,北京市人民政府于1949年5月组建了“都市计划委员会”,邀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参加北京的城市规划工作。当时,中苏专家一致认为,北京的城市性质除了是全国的行政中心外,还应是文化、科学、艺术中心,也应该是一个大工业城市。随后,1953年,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第一稿,即《改建和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出台,以此确定了北京以旧城为城市中心,城市空间结构采取“分散组团”的布局模式。此后,北京进行了数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中央对北京城市的性质定位、空间布局,涵盖了政治、文化、经济等多个中心。
这一阶段,北京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发展时期,布局了一批大型的工业企业。比如,1966年在原石景山钢铁厂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建立了首都钢铁公司;1967年建立了中国特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等。同时,人口规模也迅速增长到特大城市的规模,从1949年的209.2万人到1982年增长至935万人。
从建国初期的北京城市规划思路中可以看出,北京原本就被定义为科学中心,只是一方面没有将科学与创新联系起来,提出科技创新中心;另一方面,当时强调工业化和生产型城市建设,科技在北京城市功能定位中没有占据突出和重要位置。
(二)着力打造政治、文化中心阶段,中关村等创新聚集区初步显现(1980-199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加强了对北京工作的领导。1980年4月,中央书记处分析了首都的特点,总结了历史经验,作出了关于首都建设方针的重要指示。中央书记处的指示明确指出: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是我国进行国际交往的中心。中央书记处认为,在考虑究竟要把首都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城市时,应该有四条指导思想,其中第三条即是要把北京建成全国科学、文化、技术最发达,教育程度最高的第一流的城市,并且在世界上也是文化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83年批复的总体规划中,确定北京的城市性质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不再提“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工业基地”;由于科技和文化往往很难分割,因此可以看作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对于建设科技中心也有了进一步的重视。
在这一发展阶段中,北京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飞速发展:交通方面,1987年京石高速公路一、二期通车,成为北京第一条全封闭、全立交的高等级公路;1990年竣工的京津塘高速公路通车,成为我国第一条跨省市高速公路,环线地铁也于1981年基本建成。同时,长城饭店、昆仑饭店、王府饭店等一批五星级饭店分别于80年代中后期建成;高208米的京广中心大厦开工于1986年,1990年建成,成为北京最高的建筑和首都的“地标”。为迎接第十一届亚运会,80年代后期,北京又陆续建成了亚运村及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月坛体育馆、先农坛体育馆等十多个体育场馆,在打造“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硬件建设方面,北京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
这一时期的另一个特点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开始结合,中关村等创新聚集区初步显现。1980年10月23日,此前曾两次到美国硅谷考察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春先与6名科技人员一起,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成立了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这一举动拉开了科技人员面向市场、自主创业的序幕。1984年前后,中关村地区有了一批“下海”经商的科技人员,他们通过创办民营科技企业的方式,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发展到1987年,以“两通两海”(四通公司、信通公司、科海公司、京海公司)为代表的近百家科技企业聚集在自白石桥起沿白颐路(今中关村大街)向北至成府路和中关村路至海淀路一带、东至学院路,形成大写的英文字母“F”型地区,被人们称为“中关村电子一条街”[3]。
(三)控制城市规模过快增长、提升城市发展质量阶段,提出建立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适合首都特点的经济(1991-2000)
经过改革开放十多年的发展,北京人口增速过快、城市中心区过度聚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压力巨大等问题开始逐步凸显。1993年,国务院批准了北京市第五次(1991年-2010年)总体规划。在这一版的规划中,提出了两个战略转移的方针,即:城市建设重点从市区向远郊区转移;市区建设从外延扩展向全面调整改造转移。规划强调市区不再扩大规模,而是在市区外围建设卫星城,以疏散中心城市过密的人口和产业。同时,对北京的城市性质在上一版城市规划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基础上,增加了“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反映了随着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对外交流的增多,北京日益向国外发达城市靠拢,注重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愿望。
nlc202309080945
在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和发展城市经济存在明显矛盾的背景下,1992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并开始招商,开始建立现代制造业基地。1998年初,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立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第三产业发达,经济结构合理的高效益、高素质的适合首都特点的经济。
这一时期,一方面北京产业发展逐步实现升级,1993到2002年的十年间,在制造业总就业人口减少到48万的同时,社会服务业增加了48万,城市发展的质量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北京日益认识到科技创新的作用。1988年5月10日,国务院批准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规定以中关村地区为中心,在北京市海淀区划出100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建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此举标志着我国第一个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正式诞生。之后,在这一区域崛起了搜狐、新浪等国内首批互联网企业,初步形成了若干有代表性的产业集群。
(四)奥运会前,城市建设加速发展阶段,提出“科技奥运”的建设目标(2001-2008)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提出举办包括“科技奥运”在内的“三个奥运”目标。与此同时,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开始酝酿。由于1993年版的总体规划确定的2010年完成的大部分发展目标都已经提前实现,规划空间容量趋于饱和,难以再容纳更多新的城市功能,但是新的问题却不断出现。为此,2003年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将北京定位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首次提出“宜居城市”。而对于科技创新,仍然定位在相对次要的城市发展目标之中。
这一阶段,北京城市建设开始向人文化、科技化、高端化和精致化转型。北京新修建了数条地铁线路,新建了大量地标性建筑。同时,现代服务业体系基本形成:奥运经济、高科技经济、总部经济、创意经济、知识经济、服务经济的发展,除吸引了高层次人才来京工作外,也吸引了新毕业的大学生留京或来京工作。北京人口规模再次快速增长,截止到2008年底,常住人口达到1695万。
在新增的人口中,有不少是从事新兴信息产业方面的人才。在这一时期,1999年成立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创新驱动效果显著,很快崛起了电子信息、软件、生物制药等多个有代表性的产业集群及相应的一批龙头企业。
(五)后奥运时代,是“大城市病”大规模集中爆发的阶段,先后提出建设“科技北京”和“全国科技创新中心”(2009-)
北京奥运给北京的城市发展带来了两方面影响:一方面,“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深入人心。奥运会后,北京市委市政府延续了这一思路,提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目标,力争使这一国际化的治理理念成为北京的长远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奥运会前,北京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庞大的就业人口,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已经初显端倪,以至于不得不采取单双号限行等非常规措施,维持奥运期间良好的城市环境。奥运会后,北京人口规模开始向2000万逼近,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大城市病”大规模集中爆发。中央对北京的城市发展作出了“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重要指示。特别是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指出,北京要坚持和强化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
综上,在北京既有的发展理念之中,已经有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北京)的目标。从疏解非首都功能、强化核心功能的角度考量,中央又对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作出了明确指示。
目前,科技创新对首都经济的驱动作用日渐增强,尤其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经形成了“一区十六园”的格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卫星导航、蛋白质研制等技术达到国家乃至世界先进水平。中关村的技术企业数量、经济总量、创新实力等位列全国高新区之首。根据“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北京将集中力量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8大产业,集中支持一批产学研用项目,力争在重大关键技术上形成突破。同时,推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能带动形成新的市场需求、改善民生的成熟技术和产品,提升科技惠民能力。可以预期,在首都经济处于结构升级、质量提升的关键阶段,科技创新将会进一步带动北京城市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二、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历史的启示及当前科技创新面临的核心问题
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历史表明,科技中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规划设计一直就有的发展目标,需要补齐短板的是重视程度。有一段时间,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是:一方面,仅将其作为次要目标,和“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总体定位远不在同一层面;另一方面,以往更多地强调了科学,很少把“科技”与“创新”结合起来。
在国民经济面临转型升级,亟需创新驱动的背景下,在北京城市不断碰撞,“大城市病”大规模集中爆发的历史阶段,北京确立的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当前,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已有一定基础,但是也面临一些问题。
(一)研发投入结构不尽合理
研发投入可以概括为基础研究投入和应用研究投入两大类。基础研究是指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揭示自然和社会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的研究活动。一项突破性的基础研究往往能够推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突飞猛进。发达国家基础研发投入水平一般占研发投入总额的15%-20%。而北京基础研究占研发经费支出的比例仅为11.8%,明显偏低。加强基础研究是提高北京原始性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是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二)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据统计,2012年,在北京研发经费支出中,企业研发投入仅占35%左右。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北京的企业研发经费总量排名全国第六。根据熊彼特的理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然而,由于复杂的体制机制问题,北京的企业在研发方面的动力明显不足。据统计,北京的企业与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合作的项目占比仅为8.6%,比上海低1.3个百分点。2012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园区总收入的比重仅为3.67%,与美国硅谷的12%相比差距很大。
nlc202309080945
(三)研发投入产出效率不高
2012年,北京市每亿元研发经费所带来的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量仅为87件,不仅低于天津的114件、上海的122件,更是远远低于浙江的345件和江苏的367件,单位投入的知识产权产出能力明显不强。总体来看,北京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但科技创新质量有待提高。这是北京在进入发达经济初级阶段后,在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方面的重要特征。
三、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对策
从城市整体发展的角度分析,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重点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营建科研环境和创新氛围
北京科技基础设施和研究环境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明显差距;科研创新环境有待改善,科学争鸣和学术批评的氛围亟待加强,亟需大力营建科研环境和创新氛围,给予科研人员足够的尊严,使其衣食无忧,专心于学术研究,推动原创能力的提高。
(二)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效提升科技创新与经济实践结合
北京需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成果转化路径,目前至少应在以下三方面作出努力:首先,政府部门自身需要理顺管理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统筹协同,在资源配置、任务部署等方面,形成共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合力;其次,需要积极推动市场化手段的应用。大力建设技术交易服务和保障体系,打造具有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加快科技服务人才的储备,培育一批科技中介机构和技术经纪人;最后,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组织高校和科研院所发布科技成果,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和离岗创业,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企业需求有效对接。
(三)推动国有企业理顺体制机制,调动企业研发投入的主观意愿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其中,国有独资和控股的大型企业(集团),特别是中央在京企业是北京经济发展的支柱,在创新发展方面扮演着“生力军”的角色。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北京的国有企业以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为手段,推动了工业体系的初步形成。改革开放后的30年,虽然有一些国有企业关停并转,但是仍有很多国有企业在推进产业结构高端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期,调动国有企业投入研发创新,关键是要理顺相关的责任机制,使国有企业具有更大的动力,全力参与研发创新。当然,国有企业也应抓住历史机遇,通过推动混合所有制、提供技术服务等方式,引导技术创新资源的合理流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带动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共同发展。
(四)进一步向民营经济放开准入门槛,调动民营企业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相较于沿海发达省份,北京研发投入产出效率不高,究其原因,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的垄断是原因之一。江苏、浙江等沿海发达省份的经验表明,进一步向民营经济放开准入门槛可以有效激活市场活力,推动企业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因此,政府应当更为积极主动地解决民营企业遇到的问题,比如融资难、融资慢等问题,给予民营企业平等的竞争机会,为其提供一个阳光的创业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安顺.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北京日报》.2015-02-03
[2] 申建军,王金波.全面创新与“高精尖”升级——北京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必由之路.北京观察.2015(1):14-17
[3] 刘字濠,曾国屏.创新集群理论视角及中关村、张江和深圳高新区发展路径比较. 特区经济. 2012,(10):243-245
(责任编辑:李静敏)
【国家税务总局文件-北京国家税务局】推荐阅读:
石城县国家税务局文件10-27
留守儿童的国家文件07-16
乌鲁木齐市国家税务局文件10-12
国家林业局办公室文件07-06
浙江省杭州市国家税务局文件06-13
北京国家开放大学学习年限10-09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培训心得体会07-24
国家开发银行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指南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