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推荐8篇)
摘要: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机遇和挑战并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经济全球化、中国的基本国情等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和平发展机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遏制、地缘政治环境的制约、国内一系列制约性的根本因素、如何面对现有国际秩序、如何维护自己的国家主权、能否成功化解国际上“中国威胁论”的疑虑等是我们走和平发展之路要迎接的挑战.关键词:和平发展,机遇,挑战
众所周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在上升,引发了国际社会的疑虑。于是,中央决定研究和平发展道路问题和加强和平发展道路的宣传。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通过和平的方式、渐进的方式,在与经济全球化紧密相连的进程中因势利导,趋利避害,走有中国特色的富国强民之路。
一、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机遇
l、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国际力量对比正发生朝着有利于和平、发展、合作的方向积极变化。
由于国际力量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两个超级大国对抗已不复存在;和平与发展更加深入人心;世界加速从两极走向一超多强;国际上遏制冲突和战争的和平力量将继续发展壮大,地区性冲突和局部战争将会得到更加有效的遏制;各种冲突和战争,其规模、目标、强度等局限性也在增大、可控性进一步增强;现代战争的巨大破坏性。这些因素使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中国目前也没有明显的、直接全面的军事威胁。
2、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国赶上了经济全球化时代,赶上了第三次技术革命——信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且经过多年的探索,中国已经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稳定发展的道路。
3、中国的基本国情具有和平发展的优势。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雄厚,又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市场尚未完全开发,人才的素质较高而且使用成本较低。这些为和平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持改革开放和体制创新,执政能力和动员能力不断提高,进一步带来政局稳定、民族团结。这些为和平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制度支持。先进的思想意识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增强了13亿人民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这些为和平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支持。
二、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挑战
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遏制
随着冷战的结束,美苏两极霸权的世界力量结构宣布“瓦解”。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曾宣扬要单独领导世界。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的持续高速发展也大大增强了其综合国力。“一超多强”的世界力量结构逐渐形成。“一超多强”意味着“多强”可以崛起为“多超”,这种担心权利的转移与再分配是美国遏制中国的根本原因,在他们看来中国正逐渐成为最有可能在全球影响力方面向西方挑战的国家。
美国一直明里暗里,把中国视为一个潜在的战略对手,非常提防中国。美国全方位对中国进行打压遏制。在经济上,借口美国对中国的巨额贸易逆差将其国内经济衰退归咎于中国的货币政策,利用知识产权问题在WTO起诉中国并扬言经济制裁等等;在科技上,限制美国高新技术及产品输入中国,阻止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阻止其盟国对中国的技术输出;在政治上,利用人权问题打压中国,支持中国的民族分裂主义等;可以说,美国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放弃对中国的遏制政策,对此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
2、受地缘政治环境的制约,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当中有许多对我们不利的,不确定的因素。
我国周边安全形势缓中有紧,从大环境讲,我国周边环境比较平稳,但从发展上来看,潜在危机不少。从战略全局看,面对中国在全球及亚太地缘政治重要性的上升,中国周边各主要力量对华地缘战略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双重性。在谋求一极主导与谋求多极化进程中的较量中,大国之间的矛盾斗争将会突出,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因素上升。此外在中国周围分布着诸多强国,冷战后世界公认的五大力量有四个在此角逐。
3、国内的一系列根本性挑战
外部的制约不是根本性挑战,真正制约中国和平发展的是来自国内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超大规模发展难题”、政治和文化及自然生态安全等方面的根本性挑战。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上对我们中国的战略疑虑相对增大,西方美国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不希望看到中国的强大、要扼制中国的强劲发展势头,所以他们提出“对冲”中国发展的理论,实际上他们是带有很大的政治因素和意识形态因素。很多第三世界国家也存在中国威胁论的思潮,原因是他们对我们有一定的误解。怎样成功化解国际上“中国威胁论”的疑虑,方法是坚持增信释疑,积极营造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
一个国家的崛起,从根本上说在于它的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而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提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的凝结,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民族自尊心则是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生力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民族自尊心的发展以及民族精神的传承。因此,在中国和平崛起大环境下,探讨青少年民族自尊心的发展,既是当代社会发展赋予心理学研究者的历史重任,也是培养民族自尊心、发扬民族精神和实现和平崛起的根本保证。
一、民族自尊心概念的界定
国外心理学家都比较热衷于研究个人自尊,所以自尊的定义有很多,这与西方文化重视个人自我有关。民族自尊心的概念如何,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欧美社会心理学界仅有集体自尊(collective self-esteem)这一通用提法,意指与集体认同(社会认同)相对应的自尊。Verkuyten指出民族自尊是对民族认同的评价[2]。
国内学者主要从不同学科领域对民族自尊心进行了界定。如在教育学领域,民族自尊心是指尊重本民族、反对外来歧视和侮辱的心理素质。它以维护民族尊严和民族利益为核心,坚持各民族之间一律平等,坚决反对种族歧视和外族压迫,是世界各民族特别是弱小民族和经济文化不发达的民族自强自卫的思想基础。[3]在政治学领域,民族自尊心是民族自信心这种积极乐观的社会心理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是道德感情上、道德意识上的“升华”。也就是说,在民族自信心的基础上,民族自尊心进一步严格要求本民族的每个成员把这种精神力量“世象化”为珍惜本民族的荣誉和尊严、维护自己民族尊严、反对和谴责损害民族尊严的道德行为。[4]在心理学领域,民族自尊心是一个民族热爱自己的祖国,不容许外人歧视、凌辱本国和本民族尊严、荣誉,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情感、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感。[5]
根据国内外的文献和不同学科对民族自尊心的界定,笔者认为,民族自尊心是民族成员对自己民族的一种特殊情感,是民族成员在对本民族积极评价的基础之上,在与其他民族的互动中表现出来的尊重本民族,也希望其他民族尊重本民族,并积极维护本民族尊严的一种民族情感。
二、在中国和平崛起时代下培养青少年民族自尊心的必要性
1.培养青少年民族自尊心是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进而实现中国和平崛起的根本保证
实现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不仅要加强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硬国力,也不能忽视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亲和力体现出来的软国力。在软国力众多要素中,其核心要素就是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特别强调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并且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做出科学的概括:“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6]江泽民同志向全党提出“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7]。民族自尊心是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它总是激励人们把祖国和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它不仅是积极的自我认识,而且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动机,是一切爱国行动的内在动力。因此,要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就必须软硬兼施,弘扬和培育青少年的民族精神,而加强青少年民族自尊心的培养则是弘扬和培育青少年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2.中国要和平崛起,还必须培养健康的国民心态,而培养青少年民族自尊心是培养健康国民心态的一个重要方面
国民的心态折射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发展潜力,体现并塑造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个民族的内聚力和对其他民族的感染力,因而也决定这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而民族的心态,往往由青少年的心态来集中展现。当代青年要承担起和平崛起的历史重任,首先必须自觉培养健康的心态。自尊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研究表明,外显自尊和心理健康呈正相关[8],个体的外显自尊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好[9],它能够作为一种缓冲焦虑的机制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起到保护作用[10,11]。由此可见,健康的心态是由健康的自尊决定的。只有健康的自尊,才可能形成健康的民族自尊心,才能做理性负责的爱国主义者,以平常心看待世界的强者,也就是说,既要善于守拙,举重若轻,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冷静处置突发事态;又要保持和而不同的理性精神,善待其他民族国家的进步与强大,避免和克服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切实做到中国的和平崛起。
3.培养民族自尊心是中国和平崛起时代下青少年应肩负的历史责任
中国的历史发展证明,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力量,则国家有力量。有研究表明[12],中小学生自尊自豪感发展的总趋势是:自尊自豪感的丰富性随着年级升高而不断增加,在小学三年级到初一这一阶段发展速度最快。自尊自豪感的鲜明性趋势在小学三年级至五年级期间有非常显著的提高。自尊自豪感敏感性发展趋势有两个明显增长期和两个平稳期。两个明显增长期出现在小学三年级至五年级和初一到初三阶段;两个平稳期分别出现在小学五年级至初一和初三至高二阶段。自尊自豪感的深刻性随年级升高而增长,增长速度随年级升高而递减。可见,个体民族自尊心的发展在青少年阶段呈波动趋势,其发展极不平衡,但民族自尊感的丰富性、敏感性和深刻性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对这一时期的青少年进行民族自尊心的培养是最佳时机,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增强了,就为中国和平崛起的实现增添了筹码。
三、培养青少年民族自尊心的途径
青少年民族自尊心的形成和培养过程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同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交往日益增多,这正是进行民族自尊心教育的大好时机。
1.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全人类的优秀文化,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
在中国和平崛起年代,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就是革除传统的认知说教和灌输,创设爱国情景,创新教育手段,形成民族情感共鸣。例如,充分利用重要节日、纪念日中蕴藏着的宝贵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利用博物馆、纪念馆进行国家自豪感和民族意识的培养;也可以将历史情景从书本中迁移到舞台上,让学生进行历史人物的角色扮演,使学生通过角色揣摩形成认同感。当然,这些历史情景不一定是中国历史,也可以是其他国家的历史。与此同时,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前、中、后期可以将对历史人物的感受记录下来,使自己的民族情感与对历史人物的把握共同成长。这是一个从认知到情感再到认知的循环过程,学生的主动发现和感悟比被动地接受和抵触对他们民族情感的发展更有益处。总之,要全方位、多渠道诱发和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青少年自尊发展,从而促进青少年民族自尊心的发展
当代青少年是21世纪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需要健康的身体和渊博的知识,更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自尊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要培养青少年民族自尊心,就要培养青少年健康的自尊。
首先,要尊重和信任青少年。青少年期已产生强烈的成人感,渴望独立和得到尊重,表现在行为上即他们非常注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关注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如当考试或竞赛成绩不理想时,会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因此,要尊重青少年,使他获得作为一个人应有的自我价值,也就有可能出现大家熟悉的罗森塔尔效应。其次,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自己。如果青少年总是看到自己的缺点,就会显得过于自卑;若总是看到自己的优点,就会显得过于自大。因此,对于经常贬低自己的青少年,应该注意发挥他们的特长,寻找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成功的体验会成为激励个体进一步行动的强大的内在情感动力。对于爱自夸的青少年,应寻找合适的机会泼点冷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还有不足之处,需要向别人学习。总之,通过培养青少年自尊心,保证其获得高水平的自尊,最终形成健康的个性,从而保证其健康民族自尊心的形成。
综上所述,培养青少年民族自尊心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关键环节,因此,我们应该对此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靳呈伟,杨春燕,苏晓虎.解读和平崛起[J].科技经济市场,2006(10):163.
[2]Verkuyten M.Global self-esteem,ethnic self-es-teem,and familyintegrity:Turkish and Dutch early ad-olescents in the Netherland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1,25(4):357-366.
[3]王焕勋.实用教育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316.
[4]巩艳芳.论新时期的国家观念[J].中州学刊,1999(6).
[5]罗大文.试析爱国主义的内涵、结构与功能[J].学术论坛,2006(6):59-60.
[6]程燕屏,鲁焱.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思路[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5,28(2):146-147.
[7]马惠兰.论民族历史文化教育的意义及其途径[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6(2):33.
[8]吴明证,杨福义.自尊结构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3):297-299.
[9]周帆,王登峰.外显和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3):197-199.
[10]杨丽珠,张丽华.论自尊的心理意义[J].心理学探新,2003,23(4):10-12.
[11]李丽英,刘惠军.职业母亲的工作倦怠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1):66-71.
“睦邻、安邻、富邻”外交思想的体现
在潘光看来,“上合”在五年中取得了三个最重要的成就:
首先,在中、俄、哈、吉、塔五国的共同努力下,原中苏边界西段长达3000多公里的边界问题在短短几年内顺利解决,创造了国际关系史上的奇迹;
其次,在这个框架内,中、俄、哈、吉、塔、乌六国在“上海五国”一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联手打击并遏制了分裂主义、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
第三,“上合”成员国之间已建立了以元首峰会为顶端的多层次定期会晤机制,以能源、交通为主要内容的经贸合作逐步推进,旅游、环保、金融、水资源利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合作业已展开,并在积极推动以“丝绸之路”为纽带的文化合作。
他认为,“上合”组织的成就也是中国“睦邻、安邻、富邻”外交思想的体现。
199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仅为5亿美元,而2004年跃至50多亿美元。随着上合组织的发展,中国和中亚国家在能源、交通、煤炭、农业、畜牧业,食品加工、纺织、旅游、环保,水资源利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等方面的合作潜力将进一步发挥出来。
2005年,胡锦涛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阿斯塔纳会议上承诺:“中方高度重视落实在塔什干峰会上宣布提供的9亿美元优惠出口买方信贷,已决定在贷款利率、贷款时限、担保条件方面采取更加优惠的措施,使这笔贷款尽早用于各方关心的合作项目,确保有关成员国从中受益。”
此外,胡锦涛主席还表示:“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和深化在文化、救灾、教育、旅游、新闻等领域的合作。要加强在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方面的合作,中方将为此拨出专项资金,在3年内为其他成员国培训1500名不同领域的管理和专业人才。”
从传统的“双边”到新型的“多边”
潘光认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几乎所有原则和特征在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历程中都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可以说,“上海合作组织进程的前进是中国和平发展的生动侧影”。
首先,上合组织的发展,推动了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关系的发展。
历史上,中俄曾在中亚多次发生正面冲突。苏联解体后,双方在这一地区的共同利益迅速上升:两国都需要与中亚国家合作共同应对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威胁,维护自身安全和中亚的稳定;都希望通过开发中亚丰富的资源以推动地区经贸合作及本国相关地区的发展。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与中亚就通过丝绸之路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苏联解体后,新独立的中亚国家相继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96年《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和1997年《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的签订,启动了把中国与中亚国家结合在“上海五国”—上海合作组织这样一个稳定的多边利益共同体内的进程,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些年来,中亚五国的几乎所有领导人都访问了中国,中国国家主席和总理也多次出访中亚国家。
潘光认为,中俄关系、中国-中亚关系同俄罗斯-中亚关系一起,构成了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的三大基础支柱。反过来,上海合作组织进程的发展又为中俄关系、中国-中亚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支点。
第二,在上海合作组织吸收蒙古,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四国为观察员国后,“上合”对于地区和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战略意义更加突出。
通过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中国加强了与九个近邻国家的互信,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西部和北部的大部分边界问题,并为中印最终解决边界问题,进一步发展双边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潘光说,将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和观察员国漫长的边界建设成和平友好的纽带,有利于为中国国内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安全环境。反过来,中国的发展也为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注入了强大的力量。
他认为,“上海五国”一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功实践也标志着中国外交从传统的双边关系模式发展到了一种新的多边型外交模式。
他说,在“上海五国”—上海合作组织进程出现之前,中国在处理与他国关系时,特别是在解决相关争端时,大多通过双边渠道,但随着“上海五国”—上海合作组织进程的顺利发展,中国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多边进程,进而开始主动地推进、发起各种多边进程,如积极参与东盟地区论坛,发起并主持关于朝鲜半岛核问题的六方会谈等。
“上海精神”:首倡新型睦邻安全观
潘光指出,上海合作组织所覆盖的地域位置独特,是斯拉夫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交汇之所。特别是中亚,历史遗留给这片土地的民族,宗教和边界问题错综复杂。
在这样的形势下,“上海五国”—上海合作组织倡导新型国家关系准则、新的安全观和新的区域合作模式,对整个地区乃至世界都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他认为,作为上海合作组织进程的理论结晶——“上海精神”的每一个字都具有丰富内涵:
“互信”,指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以诚相待,言而有信,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遵守应尽的国际条约和义务,遵循公认的国际法准则,不人为地以别国为假想敌或迎合某种需要去刻意制造一个敌人;
“互利”,指本国利益和他国利益兼顾,本国安全与他国安全并重,在实现本国安全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和尊重别国的安全,让各国的利益都得到保障,实现利益的共享,
“平等”,是指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都有享受和平与安宁、保护自己利益的平等权利,反对任何国家谋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所有国家应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和互不干涉内政;
“协商”,是指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在互信、互利、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和平对话与协调消除安全隐患,预防军事冲突,以协商方式解决争端,促进各个领域的合作。
“尊重多样文明”,就是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和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尊重各国人民的自主选择,强调文明背景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可以而且应该和睦相处;
“谋求共同发展”,就是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谋发展,在相互合作中共同繁荣,妥善解决贫富悬殊问题。
潘光说,目前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和观察员国的总人口已超过全球总人口的一半,其中包括中、俄、印等全球或地区大国。“上海精神”首倡了以相互信任、裁军与合作安全为内涵的新型睦邻安全观,构建了由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准则,创立了以大小国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文化互补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答题要点: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意义: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和尊严,发展了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做出了巨大贡献。
论述: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是在外交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依据。严格按照这一政策准则办事,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又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在过去的两年中,中国对外政策与全球战略最引人注目的发展之一,是正式提出了“和谐世界”的新理念。和谐世界的 理念体现了中国对当今的国际局势、全球问题、人类命运和理想目标的基本判断与价值追求,它是中国国内政治发展在国际政治领域的反映,代表了中国全球战略的最新发展。
十七大报告在阐释我国外交政策时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和谐外交的主要策略可以概括为16个字:对话协商、合作共赢、求同存异、包容开放。和谐外交主张通过平等的、友好的、坦诚的对话与协商,增加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以便达成最大限度的共识。
意义:
1、揭示了新时期中国外交和对外关系方面的基本方略。“走和平发展、独立自主的道路始终是我国外交奉行的准则,是我国在处理对外关系上的必然选择。而推动构建和谐世界,与世界各国实现合作共赢则是我国外交致力于发展的目标,这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2、顺应时代的发展,善于与时俱进,主动进行必要的调整,使中国外交形象的塑造与时俱进。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当今之时代潮流。
3、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和全球规则的制定,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国际合作;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加主动的作用;努力维护国际社会的多极化格局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倡导和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行多边主义和多边外交。
题
目:
习近平的外交战略思想
院系名称:
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 电子商务1302班
学生姓名:
黄恩杰
学
号:
20131705021
52015年12月12日
习近平的外交战略思想
摘要: 从2013年上任首访俄罗斯,出席金砖峰会,访问非洲三国, 中美元首庄园会晤,……;到2014年出访7次,足迹遍布亚洲、欧洲、拉美和大洋洲的18个国家;再到今年出席各种国际会议(万隆会议、APEC峰会等)并应邀对举办国进行国事访问,到访问英国。在这3年中,习近平主席在国际舞台上的每一系列精彩亮相,都以更为广阔的视野、更富进取的姿态,展示出新一代中国领导人外交新理念、新思维、新风范。
关键词:战略布局 战略理念 新型大国关系 周边关系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与调整。在全球化纵深发展的时代,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的迅猛崛起,导致世界力量强弱对比的改变,必然会引发国际上各种各样的强烈反应。中国是否会像西方大国崛起那样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同时,我国战略机遇期的内涵与条件发生重大变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同时增大。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应怎样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新时代外交之路?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科学地判断时代潮流的发展大势,准确把握国际形势和环境的变化特点,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针延续性与稳定性的基础上,以战略的高度和前瞻的视野应国际因素的变化,拓展创新,积极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道路。面对国内外关于外交走向的疑问,总书记给予了回答:从“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容下两个大国”到相互依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真、实、亲、诚”到“亲、诚、惠、容”,从“两路一廊”到“跨非合作”,他向世界奏响了中国梦和世界各国梦想交织共鸣的恢弘篇章。
以习近平为代表的领导集体刚一就任,就频繁的开展外交活动,反映出我国在外交策略上全面战略布局的构思。
一是全面铺开,凸显重点。习近平的外交活动,涵盖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多边各个领域,但轻重缓急思路清晰,突出大国和周边两大重点。首先是着力运筹大国关系,实质性地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进程。其次在巩固和加强周边关系方面,密切了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二是点面结合,精心设计。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同命运共患难的伙伴,也是存身立世的重要基础。我国一向十分重视发展同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习近平主席的出访足迹遍布亚、非、拉和大洋洲的众多发展中国家。
三是多双结合,相互促动。习主席出席金砖国家、20国集团、上合组织等会议。一方面通过多边平台开展广泛双边活动,既发挥出中国负责任大国的积极作用,又增进了与相关国家的关系。另一方面借参加双边活动的机会进行国事访问,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四是主动开拓,讲究实效。习主席的全部外事活动,都体现出主动的精神和务实的原则,贯穿着实事求是的风貌。第一,向世界有效地昭示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第二,推出了一系列促进和平、发展和合作的具体倡议,展现中国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发展的态度和立场。第三,大力开展经济外交,推动经贸合作,取得众多实质成果。
习近平主张: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中国有必要展示自己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外交思想,外交理念,就是对当今中国与世界各国所面临的诸多国际问题进行中国的思考,发出中国的声音,提出中国的方案,贡献中国的智慧,探索中国的路径,明示中国的作用,展现中国的担当。总之,习近平的外交理念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坚持和平发展
第一,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习近平明确地表示: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第二,筑“梦”与共。正如他所言: “中国梦是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梦想相通的。”第三,继续走和平发展之路。他明确主张: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也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
二、倡导合作共赢
第一,合作共赢有利于实现中国梦。习近平指出: “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这是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事业。第二,力主智者求同、愚者求异。各种文明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对每一种文化、每一种文明都理当予以尊重。第三,推进互联互通。,习近平所提议的“一带一路”建设,与他所推动的互联互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
第一,中国必须有所担当。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中国必须有所担当。第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大国与大国之间理当“相互尊重,合作共赢,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四、发出中国好声音
习近平一向重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展示与对外传播工作。中国要更好地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完全有必要搞好对外传播工作,增进自己的美誉度与认同度,提升自己的话语权,贡献自己的正能量,同时,在下面两个方面也颇有建树:第一,秉持“新义利观”。在具体的外交实践中,已将其“新义利观”广泛地落实在中国与包括周边国理论聚焦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双边与多边交往之中。第二,提出“周边外交新理念”习近平所提出的亲、诚、惠、容四字“周边外交新理念”,是当前中国周边外交实践的指导方针。
相信以习近平为代表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外交事业上会有更多更精彩的瞬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03.28. [2]习近平.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上的致辞.人民日报,2014.07.10.
●探究内容分析
【教材分析】
本综合探究是第四单元我国政府的外交活动的落脚点。阐述了中国为什么能够和平发展,为什么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的中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为了中国的和平发展我们应作怎样的准备等问题,让学生了解中国和平发展精髓是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明确中国在当今国际社会的作用及发展前景,体验做中国人的自豪感,培养国际意识和世界胸怀。
探究的重点和难点为和平发展的内涵及条件。【学情分析】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带来媒体信息的畅通便捷,高一学生了解国家和国际信息的途径增多,对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为什么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的中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为了中国的和平发展我们应作怎样的准备等问题却没有做过深入的思考,因此,在课堂上进行这样的探讨就显得尤为必要。
综观当今世界,中国的综合实力越来越强,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使得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对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进行歪曲,对我国青少年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认清和平发展的内涵和要义对正确地引导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探究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识记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和条件;理解作为中国的学生应为祖国的和平发展做些什么?
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筛选、组织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语言表达及组织能力、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论证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崛起使学生体验做中国人的自豪感,确立负责任大国的公民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观念,并树立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信念。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
●探究策略方法
【整体思路】
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搜集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的典型材料;复习巩固第四单元的知识框架及主干知识;学生分组查阅相关资料并制作成幻灯片。
一组:胡锦涛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和平与发展的论述 二组:《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内容摘要
三组:中国和平崛起的要义及原因;中国和平发展是对世界发展的贡献不是威胁
四组:“中国威胁论”的背景、实质及现状分析
教师准备:搜集近年来我国领导人关于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的有关论述和典型材料,并制成课件;印发供课堂上学生合作探究的相关材料;收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典型事例,设计辩题并总结思路。
●探究活动过程
创设情境,启迪思考
一组展示的内容:导入课程
学生展示一 :
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时候,在国内,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在国际上,美国对中国实施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战略。美国国务聊在致美国总统的信中预言,中国共产党解决不了几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最终只能求助于美国。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独立的社会主义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对于新中国取得的成就,世界人民给予了高度赞誉。而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分不开的,这也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选择。
本节课我们将围绕“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主要探究三个具体问题:
1.中国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之路? 2.和平发展的中国带来了什么? 3.为了中国的和平发展,我们能做什么? 学生展示二:资料1: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论述
• • • 展示后请同学们探究讨论:
(1)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是什么?(3分钟)
(2)中国为什么走和平发展道路?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学生展示三: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的内涵
内涵: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自主创新,采取和平的方式增加财富,实现自身的发展,而不是通过掠夺、攫取别国财富来实现。
(1)要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2)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不断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3)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
教师补充:
增加:“我们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和深化合作,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我们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依据: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外交政策、时代主题 二组展示的内容:中国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道路 学生展示一:文字资料《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内容摘要:
2005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的必然性和坚定决心,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战略方针和政策措施。白皮书指出,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和庄严承诺。
摘要1:以自身发展促世界发展。比如在能源方面,中国高度重视节约能源,采取各种节能措施,从1980年到200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两番,但能源的年消费量只翻了一番。2004年,中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比1990年下降了45%。
摘要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白皮书强调,中国今天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将来强大了也要走和平发展道路。
学生展示二:中国为什么走和平发展之路,请大家一起通过这些图片(10-12)来寻找答案吧,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近代中国却饱受列强侵略之苦。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走上了和平发展路,它不同于以往西方列强通过侵略、征服的途径发展自己的方式,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自主创新,采取和平的方式增加财富,实现自身的发展。
学生展示三:中国走上和平发展之路,是由各种条件决定的。
①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近代中国饱受列强侵略之苦,中国人民最希望和平;
②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③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④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⑤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正确道路;
⑥建立了独立的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⑦锻造了一只在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建立起巩固的国防。教师强调补充:
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举例:中国积极推进朝核问题的和平解决,提出六方会谈,有力的推动了问题解决的进程;中国倡导建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为稳定地区的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积极参加阿富汗、伊拉克战后重建工作,这些都说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三组展示的内容:和平发展的中国带来了什么?
学生展示一:和平发展的中国带来了什么?我们将从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首先请大家来看一下“和平与发展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请看幻灯片17-22,通过这些材料我们深刻体会到中国的和平发展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下面请我们组
同学来说明这个问题。
学生展示二: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意义
政治意义:
①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构建和谐社会;
②有利于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经济意义:
①拓宽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
②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③有利于加强区域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应对全球化的能力。
学生展示三:和平发展的中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
请大家听我读课件中的图文资料:中国和平发展是对世界发展的贡献不是威胁 华东师范大学陈群副校长在“中国和平发展:机遇与挑战”学术研讨会开幕典礼上指出,中国的和平发展是对世界发展的贡献而不是威胁。在当今世界经济危机中,中国如果保持经济的稳步发展,率先走出经济发展的低谷,就是对世界各国摆脱经济危机的一种贡献。中国和平发展,和平发展强调的是一个过程,突出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符合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愿景,因为我们由衷的希望中国的发展是平和的、稳健的。
他表示,中国的和平发展是对世界发展的贡献而不是威胁。4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稳定住了自己的社会,养活了自己的人民,保护了自己的环境,发展了自己的经济,就是对当今世界的一种贡献,也就是说在当今世界经济危机中,中国如果保持经济的稳步发展,率先走出经济发展的低谷,就是对世界各国摆脱经济危机的一种贡献。
陈群说,中国的和平发展,是全方位的,经济和金融的改革与发展,仍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议题。其他如农村基层选举和政治发展,和睦外交和大国关系,社会变迁及社会政治,能源、人口和环境保护也十分重要。经过与会专家和各位代表的研讨,我们会对中国和平发展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也会更清楚地认识到在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上已经面临的或者即将面临的各种挑战与机遇。
所以说(1)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将对世界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作为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越发展、越强大,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四组展示的内容:为了中国的和平发展我们能做什么
学生展示一:通过前面的探究活动,我们已经知道,中国应当和平发展,中国能够和平发展。当然,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还存在一些不利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因素:请看幻灯片28-30。现在我进行一个小小的现场采访:请问
你们希望中国强大吗? 美日欧俄等希望中国强大吗?
所以,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绝不会平坦,绝不会一帆风顺。学生展示二:《中国崛起何其艰难》
面对一系列重大事件,许多民众感叹:中国崛起何其艰难!2008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火炬海外传递受阻、威胁全球的金融危机等,无不牵动着国人的心。2008年拉萨“3·14”打砸抢烧暴力事件和不久前发生的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尤其令人震惊。
任何大国崛起都并非一帆风顺,即使是在财富与实力上升最快的战略机遇期,也会遇到重重考验。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成就有目共睹:GDP总量比1978年增长14倍,在30年中,年均增长接近10%,被经济学界称为“中国奇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构成体系化的“中国模式”,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国内环境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学者以“国家生命周期”来表述这种过程,认为一个曾经灾难深重的国家必将在经历漫长的调整期之后进入经济起飞阶段,进而迈入经济强盛期,即通常认为的大国崛起。
由起飞走向崛起的道路异常漫长而曲折,其中需要经历种种磨砺,应当以怎样的方式来衡量这种难度,值得我们探讨。
专家一致表示,我国作为一个主张和平崛起、主要通过内生力量发展壮大的国家,完全不同于以往其他以战争崛起的国家。中国在前进中面对着各种特殊的矛盾和问题、困难和 风险,任务异常艰巨。
【探究问题:】中国的和平发展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为了中国的和平发展,我们能做什么?应该做些什么?
学生展示三:中国的和平发展途径: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努力,基点主要放在自己的力量上; 必须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为了中国的和平发展,我们青年学生责无旁贷,必须努力从以下方面去作准备
请大家跟我一起宣读:
第一,关注国家大事,有国家观念、民族意识,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第二,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第三,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增强各方面能力,掌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领。
教师总结:
通过探究,我们充分理解和认识到了“中国应当和平发展,中国能够和平发展”的道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走向了和平发展的道路,这充分说明了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是热爱和平的,建国以来特别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都有了很大提高,为我国的和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课后作业】
你是如何看待2009年7月26日结束的“和平使命2009中俄联合反恐军演”的? 提示:当今世界已今非昔比,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人类共存性日益突出。关起门来搞建设是没有出路的。我国改革开放,就是要融入世界、发展自己,这也是我军今后的发展方向。近年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积极参加各类国际性的反恐演习,在国际军事舞台上频频亮相。2002年以来,我军先后与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等上合组织成员国举行了双边或多边的陆地反恐演习,与巴基斯坦、印度、泰国等周边国家举行了双边的陆地演习或海上联合搜救演习,还与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举行了海上搜救演习。这些演习对于遏制和打击恐怖主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符合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是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重要体现。
●课后反思点评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努力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国际政治是公民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关注我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和作用是当代中学生的兴趣点之一,培养学生和平观念、国际意识、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的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实现中国的和平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培养公民的国际责任。本综合探究对中学生更好更深入地理解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活动难度不大,又是全书最后一个活动,学生已有一定的活动经验,只要加以适当的引导,完全可放手让他们自行组织,自行探究。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所以要特别注意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设计时尽可能多地选取了最新的情景材料,引入中国的和平发展对周边国家及世界的影响,通过分组合作,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在不断的切身体验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专家点评】
本教学设计比较好的体现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在探究活动中设计了一系列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材料,设置探究场景,并且自始至终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政治生活、分析政治生活、参与政治生活,进而认同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选择,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
本教学设计贯彻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努力营造对话、沟通和合作的课堂氛围,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自主的探究,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设计表达出设计者“以育人为本,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的理念。
一、中国和平崛起道路的持久性
时代的特征与战争的实际, 是认识抗日战争规律和制定正确方针路线的依据。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 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毛泽东全面分析了中日双方的客观实际, 指出日本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都较中国强的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两国的对比毛泽东得出战争不可避免与持久性的结论, 有力地回应了国内的“速胜论”和“亡国论”。
毛泽东同志根据中日双方力量对比和国际形势, 准确作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结论。同样, 现如今中国的和平崛起之路也是一场“持久战”。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国际影响力也与日俱增, 我国正不断实现和平崛起。然而, 在这一系列成绩与繁荣的表象下, 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国际与国内形势的复杂性与严峻性, 给我国和平崛起带来了众多挑战与困难。
首先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时刻警惕中国的强大。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的美国一直把中国作为遏制与防范的主要对象。而在“9.11”之前, 美国就已经把中国看成潜在的竞争对象, 并且一直拉拢西方其他国家对中国进行抵制。近年来, 美国更是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对中国的防范, 例如反恐问题、台湾问题、南海问题、东北亚问题等, 处处刁难中国。我国空军上校戴旭更是形象地讲到:“中国已被C字形包围”。可见, 我国的和平崛起之路并不平坦。
其次是国际上其他国家对我国和平崛起的矛盾态度。新中国成立之后, 国际社会的态度是怀疑我国能否强大起来。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国际社会对我国态度的双重性越来越明显。国际社会既有支持我国和平崛起的国家, 但同时认为我国和平崛起将带来冲击的国家也不在少数。“按照传统的国际政治理论和历史上一般大国崛起的规律, 一个大国经济上的强大几乎必然导致军事扩张和政治霸权。”尽管中国已很明确地提出:中国要走的和平崛起之路, 然而国际社会在对日益强大的中国及其未来走向依然存在着一些矛盾心态。因此纷纷抛出了“中国威胁论”, 极力阻止中国的崛起。在可以预见的未来, 国际社会并不会消除对我国和平崛起的疑虑, 反而会采取更多措施“妖魔化”中国。这些都使我国的和平崛起道路更加困难与持久。
再次是我国国内体制和社会机制的制约。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国综合国力快速发展, 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然而, 我国的快速发展也随之带来诸多问题与挑战, 特别是国内体制与社会体制的缺陷尤为严重。例如, 在体制方面, 我国政府机构、司法体制等方面的有效性不强;社会方面, 我国存在着经济差距、地区失衡、通货膨涨、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还有许多难以预见的问题与挑战将会层出不穷, 这些挑战都将会影响我国和平崛起的进程。
二、中国和平崛起的必然性
中国和平崛起虽然面临着众多挑战与困难, 但是我国和平崛起也有着许多有利条件与机遇, 我国必将最终实现和平崛起。
首先, 日益开放的时代是我国和平崛起的历史性机遇。冷战结束后,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的驱使下, 世界各国日益成为一个整体。一方面,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主题, 也是我国发展的主题。开放性的世界, 进一步树立我国爱好和平、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消除他们对我国崛起的顾虑。另一方面, 开放性的世界, 使我国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中, 有利于加快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国内企业的成长与发展, 也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社会福利水平。
其次, 强大的综合国力是我国和平崛起的有力基础。建国六十多年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方面, 我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长足发展, 不仅成功突破东亚与亚太经济圈, 并在世界经济圈中占据重要一环。军事方面, 我国目前已发展成为包括陆、海、空、战略部队和其他力量在内的诸军兵种合成部队, 作战能力大大增强。国际影响力方面, 我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也是核心大国之一。强大的综合国力不仅是我国和平崛起的有力基础, 也是我国克服多种挑战与困难的有力保证。
再次, 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坚强保障。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经过艰苦奋战, 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深刻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逐渐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依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变化, 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色主义理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 站在世界的视角上审时度势, 高屋建瓴, 准确把握时代特征, 提出科学发展观, 努力建立和谐社会的观点。经过实践的检验及经验的积累, 我党已成为一个成熟的政党, 一个生命力旺盛的政党, 一个能肩负我国和平崛起使命的政党。
三、正确选择中国和平崛起的道路
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一项重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这条道路上, 我国既面临着众多严峻的挑战, 也存在着诸多有利的条件与机遇。因此, 我国正确选择和平崛起的道路至关重要。
第一, 坚决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精辟地论述了兵民是胜利的道理, 并指出了动员全国人民群众, 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之中, 以及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在于人民群众之中。人民群众不仅是战争的胜利之源, 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厚基础, 也是我国和平崛起的最伟大力量。因此, 我国的和平崛起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团结、动员和组织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外侨胞的力量, 为我国的和平崛起贡献力量。
第二, 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上世纪90年代中期, 时殷弘认为:未来中国可以选择的三大战略有自助、不出头和搭车。自助主要指“独立自主”;不出头是指“韬光养晦”;搭车主要是指“与大国及国际机制合作”。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 中国面临着传统威胁与非传统威胁相互交织的影响。“选择怎样的国家战略, 将影响中国能否摆脱近代持续160多年‘大而弱’的‘怪圈’”。纵观现在与未来中国的国际安全战略环境, 加强国际合作不仅是国际潮流发展所需, 更是中国发展的现实性要求。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中所指出:“我们各成员利益相互交织、命运彼此依存。应对挑战需要集体行动, 合作共赢是我们的共同选择”。因此, 国家利益的关联性与共同性, 促使我国参与国际合作的客观现实与迫切需要。“经济全球化成全了中国的和平崛起, 而中国和平崛起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和市场, 是互利和共赢。”
第三,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结合抗日战争的实际, 深刻阐述了主观能力性的重要性与关键性。毛泽东认为:“战争的胜负, 固然决定于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地理、战争性质、国际援助诸条件, 然而不仅决定于这些, 仅有这些, 还只有有了胜负的可能性, 它本身没有分胜负, 还须加上主观的努力, 这就是指导战争和实行战争, 这就是战争中的自觉能动性。”在我国和平崛起的道路中, 虽然存在着许多困难与挑战, 客观上决定了和平崛起的艰难, 但是也存在着许多有利的条件。只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力性, 进行科学决策, 统筹规划, 就能克服困难, 真正实现和平崛起。
综上所述, 我国和平崛起的前途是光明的, 但是道路是长期的、曲折的。要真正实现我国的和平崛起, 顺利走过这条漫长而又艰辛的道路, 必须学习与借鉴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思想精髓, 统筹部署, 科学决策, 高度发挥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与主动性。
摘要:《论持久战》是毛泽东思想的代表著作之一, 体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与哲学思想的高度统一, 其正确指引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篇著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动态分析了中日双方的实力消长, 科学预见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持久性与必胜性。《论持久战》的思想精髓对于当前中国和平崛起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论持久战,和平崛起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 1991。
[2]戴旭:《C形包围:内忧外患下的中国突围》, 文汇出版社, 2010年。
[3]石晓虎、司银涛:《延长战略机遇中国和平崛起面临六大安全挑战》, http://mil.news.sina.com.cn/200406-02/1410201613.html
[4]时殷弘:《国际政治的世纪性规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战略与管理》, 1995年第5期。
第一,中国面临的历史机遇。今天我们说世界城市是分级的,有综合性的,有专业性的,第一级的综合城市大家耳熟能详:纽约、伦敦、东京,为什么是这三个城市?为什么不是其他的?非洲为什么没有?在这些世界城市的背后,支撑它们的其实是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伦敦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城市是当年大英帝国的遗产;纽约是因为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最强大的国家;东京得益于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个历史的轨迹还在往亚洲移动,中国的和平发展,世界的经济重心可能进一步地向中国聚集。有不同的预测:有早期预测说在2045年的时候中国可能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尽管我们看到有各种各样的预测,但归根到底是认为中国在不太长时间内会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当中国成为经济体第一位时毫无疑问就能够为中国建设一个甚至不止一个世界一级的城市提供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实际上这是中国和平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如果到了那个时候中国还没有世界城市,那我们可能就要反省为什么没有世界城市了。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建设世界城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需要。从目前来看,建设世界城市是我们利用全球资源、全球市场加快中国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中国的和平发展需要走一条参与全球分工,为世界做出贡献,从而实现中国和世界双赢的和平发展之路。过去的三十年,中国以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身份,恰恰是通过参与全球分工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创造了所谓的“中国奇迹”。今天,我们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要从过去粗放式的发展转向集约式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把那种依靠土地、劳动资本等等生产要素投入来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靠效率、靠创新促进发展。建设世界城市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有利于吸引大量的高端人才来推动中国建设创新型的国家,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二,建设世界城市是提升我国在全球治理中地位的需要。中国的和平发展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扩张,应该更多地参与全球的事务,在全球的治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系列机制,最重要的是一系列的国际组织。建设世界城市会让更多的国际组织聚集于此,同时也会有更多的跨国公司总部聚集到这里,从而有力地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
第三,建设世界城市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支撑。世界城市有很多功能,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国际金融中心。在世界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有利于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利于扩大和增强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同时,世界城市也将会大大增强对跨国公司总部的吸引力,也会推动中国的很多企业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有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跨国公司。这就使得中国能够利用聚焦到世界城市中的跨国公司总部影响和控制全球生产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和高附加环节,影响全球经济发展,从而支撑中国的和平发展。
所以说建设世界城市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的,它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需要,同时和平发展也为其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并且,中国建设的世界城市将有别于现有的世界城市,它是新一代的世界城市。
二、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思路
北京建设的是新一代世界城市,它反映的应该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应该是引领未来世界城市发展的潮流,它应该是一个低碳的、绿色的、人文的、信息化的城市,它和工业革命时代的遗产,和以往世界城市有延续,但是一定也会有更多新的元素。世界城市发展的过程是不可逆的,所以从一开始建设世界城市的时候就要理清思路,要思考很多问题,是继续重复那些“摩天大楼”,是以人为本,还是以车为本等等。
世界城市发展有很多基本的要求,它要对全球,特别是高端的生产要素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那么首先它就应该是一个宜居的,让每一个人有着蓬勃发展机会的城市。它有畅通的对外交流:人流、资金流、货物流、信息流,对外是畅通的;对内是高效运行的。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有很多东西需要去弥补。比如过去的世界城市都是国际贸易中心,都有国际港口的支撑,北京是近海但不是沿海。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现在虽然聚集了大量金融机构的总部,但是缺乏金融市场、外汇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诸如此类。
首先,建设世界城市要处理好国际化和中国特色的关系。当未来有一天北京真正成为世界城市的时候,不管是本地的北京人还是外来者到了北京,他一定能感受到这个地方是中国的北京,是有着强烈中国特色的,是能够反映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同时它又能反映时代要求,反映生产力发展最新进展的城市。
当前,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首要推动方向是加大它的国际化。但是在加大国际化的进程中,时刻都不能忘记保持和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而“中国特色”是什么?有丰富的内涵,其中有中国的传统和现代文化的交流,有中国特有的制度、中国特有的建筑、中国特有的城市规划。中国特色和现代的技术进步、现代文化的发展、现代城市的理念相融合,是世界城市建设的一个基本要求。
第二,建设世界城市必须要走开放发展的道路。要打造一流的环境来汇聚全球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企业,拥有大量的国际组织才能建设成一个一流的世界城市。
第三,现在的世界城市都是跨越行政区划的,有“大伦敦”、“大纽约”,包括“大东京”。北京要弥补贸易和港口方面的不足,让北京更加高效,可能就不能局限在北京的行政区,更不能在五环内考虑北京建设世界城市,需要考虑京津冀的统筹规划。首都建设世界城市是有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很多层次的。所以我想用“大北京”比用“首都经济圈”更能反映它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要考虑为未来的国际组织聚集区预留下好的空间(有山有水的地方),同时能够合理地规划核心功能区,能够提高内部的畅通性。
第四,必须考虑如何加强和上海、香港的协调。香港是现在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是国家规划的未来的国际金融中心。北京要打造世界城市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如何能够加强三个城市的协调配合?整合资源才能更好推动北京世界城市的建设。
(本文由新华网提供,略有删减)
【论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推荐阅读:
和平与发展免费10-1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展阶段06-23
和平与发展教学设计李力06-28
论中国审计的发展历史12-01
试论哲学中国化的发展趋势06-14
论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06-01
论21世纪中国战略05-26
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01-18
战争不如和平的作文07-24
和平的名人名言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