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研究

摘要:学风建设是保证高校办学质量的核心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该文以湖南城市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例,通过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进行现状分析,从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教师队伍、文化氛围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地理信息科学;学风建设;现状;措施

地理信息科学是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存储、提取以及管理和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并形成的技术体系[1]。随着我国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的不断发展,社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GIS人才[2]。湖南城市学院作为一所以城市建设为特色的地方二本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下降明显,主要表现在学生迟到缺课的比例增加、不认真上课、不参加晚自习、考试作弊等现象严重,导致学生考试成绩差,挂科多,其综合素质有所下降。如何提高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都是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学风建设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学风就是学习的风气,包括学校的学习风气、教学风气、办学风气等,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3-4]。该文采用SWOT法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进行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分析,通过分析提出学风建设的改革措施。

1 学风建设现状分析

1.1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的优势

1) 教师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由8名专业教师和2名实验教师组成,3名为副教授、4名为讲师,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名,在读博士3名,学国土资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师4名,地理信息系统与制图学专业4名,地理学专业2名。按教学需要,每位教师确定了自己的主攻方向,主攻遥感有2名教师,数字摄影测量2名教师, GIS开发2名教师,地理信息系统2名教师,保证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教师年富力强,平均年龄35岁,具有高度的进取心和责任感,为专业发展和学风建设奠定了基础。

2) 学生人数不多,师生比合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每年招生的学生人数控制在30-50人之间,所有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班级都是小班授课,针对不同学生在教学上能够有的放矢,并且所有班的班主任都由专业教师担任,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可以更好地了解把握,及时作出调整。

1.2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的劣势

1) 缺少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青年教师占多数,基本上都是从学校毕业就直接来校任教,缺少教学、科研的经验与积累,在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下负担较重。因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没有知名度较高的学术带头人,在教学上未能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与专业的办学历史不符,在科研上也没有确定某一明确的方向,各位教师各自为政,单打独斗,不能形成具有战斗力的教学科研团队,无法实现1+1>2的整体涌现性。

2) 生源质量不高,师生双向不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与城乡规划、土木工程等专业相比,录取分数线较低,由于社会大众对该专业不熟悉,往往招收的大部分学生都是在其他专业录满后调剂过来的低分生,生源的质量较差。因此,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对专业不认同,缺少学习动力,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的上课热情。学生抱怨教师工作不敬业,教学不投入、能力差,教学手段单一,讲课不生动。教师抱怨学生学习不认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不端正。

3) 课程设置不科学。地理信息科学是依托测绘工程而创办的专业,地理信息科学和测绘的专业课程各占50%,虽然拓展了学生的就业面,由于课程之间衔接不紧密,学生所学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不完整,尤其是开发类课程较少,使得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生与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相比,在测绘能力方面处于劣势,与中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地信专业学生相比,开发能力较弱,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毕业后绝大部分学生只能胜任数据处理工作,只有少数学生能够从事GIS开发方面的工作,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3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的机会

1) 社会对高素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技术人才需求迫切。随着地理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总产值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12年就已突破2000亿元。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即懂技术又懂应用的中、高端人才。

2) 院校领导重视。近两年,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得到了学校、学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学校成立了湖南省城市规划信息技术高校重点实验室,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教师都是实验室成员,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发展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提供了平台。

1.4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的威胁

1) 社会环境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读书无用”、“一切向钱看”等思想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使得一部分学生在学校虚度时光,沉溺于网络游戏中的虚幻世界,没有学习目标。

2) 校园氛围影响。湖南城市学院是一所处于转型期的地方二本院校,学校在教学与管理方面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发展。校园的学习氛围不强,“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校园中广泛存在,这些不良风气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学习情绪,改变了一些学生的价值观,阻碍了优良学风的形成。

2 学风建设改革措施

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教师在学风建设中起主导作用,而专业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单位,专业学风对学校、学院和班级学风,以及学生个人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改革。

2.1 以思想教育为切入点,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风建设的关键是解决学生学习的思想问题,通过主题班会、一对一交谈等思想教育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2 做好入学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新生对专业不了解,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填报,因此,在入学教育时将专业介绍和学风建设的教育作为重点,使学生从了解专业到热爱专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班主任、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具体的方式,尽快确定学习目标,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2.3 以科学的管理制度,促进专业学风建设

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奖惩制度、考试管理制度、计划管理制度、教学过程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等,保证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教学工作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通过这些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做到有章可循,更利于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和良好学风。

2.4 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地理信息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知识更新快,应按其知识体系设置专业课程,厘清各门课程的关系,保证本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系统开发与应用等不同环节的知识。把握社会对技术更新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将市场急需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传授给学生。通过大学生导师制,以大学生创新性项目和开放性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主动性。

2.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教风促学风

通过引进有影响力的学者作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在科研和教学方面确定方向,指导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战斗力和协同竞争的良好氛围。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教学中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

2.6 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围绕学科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GIS文化节、GIS技能大赛、学术讲座等,让学生尽快融入到大学生活中来,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3 结论

学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学风建设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以整体的思维,从学生、教师、管理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相互协调、共同努力,才能营造具有专业特色的良好学风。

参考文献:

[1] 崔铁军, 郭黎, 张斌. 地理信息科学基础理论的思考[J].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2010, 27(6): 391-394.

[2] 梁军, 黄骞. 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技术发展机遇与挑战[J]. 地理信息世界, 2013, 20(1): 81-86.

[3] 李晓翼, 乔湘平. 基于全过程的高校学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 当代教育论坛, 2010, 8(8): 76-78.

[4] 任芳. 论高校校园文化与学风建设[J]. 继续教育研究, 2011, 27(10): 145-147.

作者:吴德华 杨冰 龙岳红 张习科 汤淼

第2篇: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摘 要】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英语不仅是专业科技工作者进行学术研究与交流的重要工具,而且也是大学在校学生提高地理学专业英语书刊和文献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针对高等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英语教学课时有限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以提高学生的自主研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地理信息科学 合作学习 专业英语教学

高等教育人才的外语能力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发展,随着中国参与国际交流合作与竞争的不断深入,提高国民的专业英语素质和竞争力水平势在必行。各个行业专业英语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专业英语课程设置成为目前国内大学各个专业教学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专业英语不仅是专业科技工作者进行学术研究与交流的重要工具,而且也是大学在校学生提高专业英语书刊和文献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并明确提出要优先在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开展外语教学。尽管教育部门十分重视专业英语教育,但是目前大学专业英语的教育状况却令人不满意,专业英语课程成了可有可无的一门课程,其课程设置与适应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及国际接轨的要求相差甚远。

地理信息科学研究地理信息在处理、存储、提取以及管理和分析过程中所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如数据获取和集成、分布式计算、地理信息的认知和表达以及空间分析等相关内容,研究技术主要包括地理信息获取技术(其中包括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传输技术以及地理信息分析技术等。这些技术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软件,运用到社会各个行业中。地理信息科学的关键技术和现有的软件主要来源于英语国家,目前许多功能强大的地理信息系统、遥感软件及二次开发平台,如ArcInfo、Erdas、MapX、MapObjects等都是英文版。在引进时,往往受到语言障碍的制约,严重影响到对新技术的及时理解和应用。因此,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只有掌握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英语,才能快速操作软件并有效使用专业软件的帮助文档,熟练掌握运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知识。

笔者根据近几年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英语的教学经验,在对目前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教材选取、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谈谈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英语教学与改革的一些体会。

一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1.重视程度不够,课时有限

由于对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专业英语教学的组织管理比较松散,而且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英语定为选修课程,无形中影响了学生对此课程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英语是英语语言运用与地理信息科学基础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但是多数人认为它是专业基础课程的一门附属课程,并且逐步压缩课时,目前一般设置为30~50个课时。事实上,由于地理信息科学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科,需要掌握有关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基础知识较多,在总课时有限的情况下,专业英语不能占用过多的课时,与教学大纲规定的100~120个学时相差甚远,使得教学难以展开。在有限的课时内,只能对地理信息科学技术的某个部分进行教学,或对全部内容大致介绍,教学内容无法一一深入讲解;同时,课堂实践教学时间比较短,如几乎无法开展由学生自主研习专业英文文献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软件的帮助文档课堂翻译,这样就无法突出专业英语教学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学效果明显降低。

2.以自编讲义为主,内容参差不齐

由于地理信息科学内容覆盖面广,涉及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目前多数大学都开设了这三项技术的相关课程,但由于没有正式出版的涵盖上述内容的专业英语教材可以使用,任课教师只能根据教学要求和课时安排,自编讲义。从内容上讲,讲义内容只注重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三者中一个部分的相关内容与词汇,未涵盖其余两个部分,讲义内容无法满足学生教学实践的需求。从自编教材内容选取上看,这些自编讲义多来自原版英语书籍的片段或网络相关科普知识,内容差别比较大,有些内容不加筛选,有些句子结构复杂又没有相应的汉语解释,令人费解。根据现状,笔者和其他两位老师编著了国内第一本《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英语》,弥补了国内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无专业英语教程的缺陷。

3.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差异明显

就课堂教学而言,调查显示目前60%以上的专业英语教师只能在有限的课时内以课堂上逐字逐句讲解课文为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学生扮演知识接受者的角色,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了抑制,听、说、写等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也不能得到提高。同时,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英语授课班级学生的英语基础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有些学生英语基础较好,可以听懂授课内容;有些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再加上专业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在一定程度上难以理解所讲授内容,教学效果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提升。

二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要有效培养学生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就必须在足够的教学课时内,研究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进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1.注重专业英语教学

首先,地理信息科学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科,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较多,在专业英语课程设置过程中,要有足够的教学课时开展教学内容;其次,关注专业英语教材的建设工作,由于目前适合中国各个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的教材很少,多是任课老师自选的专业文献,缺乏逻辑性,同时也出现一些语法和翻译错误,致使其参考性降低。只有高质量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教材才可以确保教学质量,弥补授课教师的不足;强化专业英语课程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认识。同时,任课老师不但要有扎实的基础专业背景知识、较强的口语能力,也要有深厚的英文文献阅读、撰写和翻译能力。

2.研究“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把教学过程当成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双向互动、合作交流和共同研究的过程,从而使课堂教学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新局面。教师除了向学生讲解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术语、句式翻译技巧和专业内容之外,还要讲解学生经过思考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同时,小组形式的合作学习也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就地理信息系统讲授内容而言,教师不但要教授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术语、复杂句式翻译技巧等内容,还应让学生以小组方式浏览并下载欧美大学教师教授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内容,包括和授课教师之间的远程交流。熟悉地理信息系统的专业教材、期刊文献和软件,了解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最初形成和最新发展,以授课内容或期刊文献为例,以小组方式进行讨论、课堂翻译以及内容讲授。

参考文献

[1]付春风、贺亚平、赵春艳.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2011(21)

[2]袁博、邵进达、李明峰.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矿山测量,2006(4):70~72

[3]芮燕萍、赵睿、王志波.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改革前景的调查研究[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3):80~82

〔责任编辑:庞远燕〕

作者:卢艳

第3篇: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实践教学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应用人才培养的关键。通过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应用能力界定,结合学校实际,构建了湖南城市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应用能力;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薛云(1972-),男,湖南桃江人,湖南城市学院市政与测绘工程学院,副教授;张维(1986-),女,湖南南县人,湖南城市学院市政与测绘工程学院,讲师。(湖南 益阳 41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编号:10C0497)、湖南城市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湘城院发〔2013〕44号)的研究成果。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产业的发展,对地理信息科学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培养大批素质高、能力强、适应GIS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目前一方面企业需要大量的GIS人才,另一方面却出现GIS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主要原因是学校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没有及时跟上GIS产业发展的步伐。[1-5]为此,我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通过走访多家大型GIS公司,跟踪企业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应用人才培养的需求,构建符合我校实际的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我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以市场导向为指导,强调学生工程意识、自主设计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掌握GIS专业基本理论、方法及相关知识,受到GIS应用研究及工程实践的初步训练,具有利用GIS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综合问题的自学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能适应GIS专业不断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能在测量、交通、房产、土地、城镇建设、区域规划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应用能力的内涵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应用能力主要指GIS数据采集与获取能力、GIS软件操作与应用能力、GIS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和GIS综合能力。

1.GIS数据采集与获取能力

GIS数据采集与获取能力培养学生获取测绘、遥感、GPS等基础地理数据的能力。

2.GIS软件操作与应用能力

GIS软件操作与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应用GIS软件(如ArcGIS、SuperMap)、遥感软件(如ENVI)、摄影测量软件(VirtuoZo)、数据库(SQL)软件等处理数据、管理数据的能力,学会应用这些软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GIS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

GIS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培养学生GIS底层开发及二次开发能力,具有一定的数据库设计能力,并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

4.GIS综合能力

GIS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综合应用能力,能自主利用GIS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三、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实践教学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整个教学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各类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科技活动等实践教学途径,构建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

1.GIS数据采集与获取能力培养

(1)地形测量与数字成图实习。地形测量与数字成图实习在第三学期开设,时间为4周。实习的主要内容为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练习,通过实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全站仪、红外测距仪、DS3水准仪、DJ6经纬仪的使用,掌握小地区控制测量的实施、地物地貌的测绘方法及利用电子平板进行数字地形图成图的基本技能,使学生熟练掌握地形测量各种仪器、工具的操作和使用方法;熟悉数字测图的全过程,掌握地形测量的测、算、绘技能。

(2)摄影测量实习。摄影测量实习在第五学期开设,时间为2周。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基于ASTER制作三维地形场景、基于SPOT异轨影像和航空像片制作三维地形场景,让学生掌握PCI、ENVI、ARCGIS软件的应用等能力。

(3)房产与地籍测量实习。房产与地籍测量实习在第六学期开设,时间为1周。实习的主要内容为房地产分幅图编绘、界址点测量与宗地面积计算以及房产面积测算,使学生了解房产与地籍测量的内容和工作流程。

(4)GPS测量实习。GPS测量实习在第六学期开设,时间为1周。实习内容包括技术设计书的编写、选点及标志埋设、外业观测、内业解算,使学生掌握GPS卫星定位技术的基本原理、GPS接收机的基本操作知识,能够利用GPS接收机进行实际作业,并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随机软件和网平差软件进行GPS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5)遥感原理与应用实习。遥感原理与应用实习在第六学期开设,时间为2周。实习针对一个具体的生产项目,按照遥感图像处理规范完成遥感图像的预处理、遥感图像的增强处理、遥感图像的分类、遥感成图等工作,让学生掌握ENVI软件应用能力。

(6)控制测量与工程测量实习。控制测量与工程测量实习在第七学期开设,时间为3周。实习的主要内容为控制测量野外作业的基本技能训练,三、四等控制测量作业训练,等级导线的作业训练,GPS作业训练,使学生熟悉控制测量外业观测的基本技能和内业数据处理的方法与工程测量的基本方法。

2.GIS软件操作与应用能力培养

(1)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设计。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设计在第二学期开设,时间为2周。课程设计内容为居住区详细规划设计,主要包含居住区道路、住宅、公建及绿化的具体平面布置情况。采用需求调研、方案构思、方案完善修改和机房上机相结合的方式,最终完成规划平面图和户型平面2张图纸。

(2)GIS基础实习。GIS基础实习在第四学期开设,时间为4周。实习内容包括ArcGIS软件的应用实习(地图矢量化、市级行政区划图制作、空间分析、数据转换及3D数据集成)以及MapGIS k9的应用实习(校正影像图、地形图绘制、地形图编辑、地形图图幅入库),通过实习使学生熟练掌握GIS软件主要模块的使用。

(3)城市GIS实习。城市GIS实习在第六学期开设,时间为2周。实习内容包括野外调查(实地调查获取益阳市基础地理城市数据库所需的基础地理图件)和室内作业(建立基于GEODATABASE益阳市基础地理城市数据库、建立局部三维场景),使学生掌握城市GIS项目开发与管理的基本技能。

3.GIS设计与开发能力培养

(1)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在第三学期开设,时间为2周。课程设计共分八个项目,分别是学生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宾馆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生组成项目组,根据任务分组采用需求调研和机房上机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并实现基于数据库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各项功能。

(2)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在第四学期开设,时间为2周。课程设计内容根据指导老师给定的数据结构设计题目进行选择,通过数据结构综合设计使学生能将所学的GIS 理论、GIS软件、GIS 应用等进行综合整理。

(3)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在第五学期开设,时间为2周。课程设计内容包括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和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五人一个小组,选择一个题目,学生按照软件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分析、设计、实现、集成、测试,锻炼学生项目实施的能力。

(4)WEBGIS实习。WEBGIS实习在第五学期开设,时间为3周。实习内容包括基于Web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以及ArcGIS server web adf的应用,使得学生掌握WebGIS开发平台及网站设计的基本流程,具有一定的WebGIS开发能力。

(5)软件工程实习。软件工程实习在第六学期开设,时间为2周。实习包括完成软件的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原型软件设计与实现、软件测试、提交等内容,使得学生掌握GIS软件设计、编程、测试及维护的实用技术方法,按照GIS软件工程的要求进行实际软件项目的开发。

(6)GIS二次开发实习。GIS二次开发实习在第七学期开设,时间为3周。实习内容为运用所学知识采用接口编程的技术和软件开发的思维方式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或其他应用系统,系统内容结合生产单位的具体实践。培养学生综合利用C#和ArcEngine进行GIS二次的能力,加强接口的运用及学生对GIS二次开发方法的初步认识,提高软件系统分析能力和程序文档建立、归纳总结的能力。

4.综合能力培养

(1)GIS专业综合实训。GIS专业综合实训在第八学期开设,时间为8周。实训包括:实训一(2周)以益阳市内地形的测量数据为基础,完成1∶500地形图的编绘。实训二(2周)以湖南城市学院新校区和朝阳校区的测量数据为基础资料,要求把新旧两个校区数据(CASS数据)转换为MAPGIS数据,同时导出其属性,然后在MAPGIS的属性库管理和图形库管理中进行入库管理。实训三(4周)运用GIS软件工程思想对数字校园进行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开发并实现。实训以应用生产实际过程中的几个综合实践为素材,培养学生GIS综合应用能力和技巧。

(2)毕业设计。毕业设计在第八学期开设,时间为12周。毕业设计采取由教师出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相关题目再由教师根据题目的难度、学生的水平及其他情况综合评判选择合适学生的模式。毕业设计以个人为单位,教研室老师邀请生产单位技术人员一起担任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对于由生产单位技术人员担任指导老师的学生,可前往生产单位开展毕业设计。毕业设计评分综合导师评分、评议员评分和答辩委员会评分。

(3)岗位实习。岗位实习在第七、八学期开设,联系公司和单位,推荐优秀学生进入GIS公司实习,具体时间视实习生工作情况最终确定。通过岗位实践,让学生近距离接触GIS行业的生产应用,能够帮助他们了解社会对GIS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提高今后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4)GIS活动与资格认证。GIS活动与资格认证在各学期分散开展。联合生产公司合作举办各种GIS活动,组织学生参加GIS类竞赛和资格认证,让学生了解GIS前沿技术、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培养学生专业意识和自信心,同时在竞赛中和资格认证中锻炼实践能力,使得他们更具有就业竞争力。

四、结语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我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通过了解多家GIS公司的需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构建了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GIS产业发展势头迅猛,GIS企业对GIS人才素质的要求正在不断变化,都要求我们不断改进和完善培养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的方法,以适应市场对GIS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郑贵洲,赵雷.地理信息系统(GIS)专业实践教学系统构建[J].测绘科学,2010,(5):250-253.

[2]肖洪,代翔宇.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以“GIS软件及其应用”课程为例[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2,(2):1-3,7.

[3]黄解军,袁艳斌,张晓盼,詹云军,崔巍.面向地理信息系统(GIS)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大学教育,2013,(11):93-94.

[4]田雨,卢秀山,独知行,张蕾.地理信息系统(GIS)课程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11):153-156.

[5]聂庆华.地理信息系统(GIS)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12):27-29.

(责任编辑:王祝萍)

作者:薛云?张维?刘凤姣

第4篇:论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地理能力培养

摘 要: 地理能力是应用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能分析解决各种地理问题的本领,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外,课外的地理活动课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高校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能力 培养

1.地理能力概述

有人说,知识是金子,能力是点金术。要将能力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掌握地理基本原理与概念的同时,又具备应用这些知识解释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既给了学生地理“金子”,又给了学生地理“点金术”,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地理的能力。褚亚平先生等对地理能力作了如下的界定:“就是应用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能分析解决各种地理问题的本领,亦即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能力。它是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能的综合体现,它们之间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地理知、能教育体系。”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是地理学科能力研究的一个重要时期。学科教育专家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对地理学科能力进行了总结。

如刁传芳先生把中学地理教学中所说的地理能力定义为地理学习能力,认为它是一个多种心理品质组成的综合能力,其内部结构也较为复杂。

按照活动的性质和内容,刁传芳先生将地理能力划分为:①地理认知能力;②地理推理能力;③地理应用能力;④地理创新能力。按照能力的结构和功能将其划分为:①地理认知能力;②地理操作能力;③地理学习策略。

有的研究者还把地理技能归纳为: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地理图像运用能力、地理记忆能力、地理信息收集能力、地理想象能力、地理文字表述能力、地理实验能力,等等。

2.通过地理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

现代地理教学观之一就是提倡开放型教学,反对封闭型教学。地理教学只停留在课堂教学上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课内和课外联系起来,在搞好地理课堂教学的同时,还积极开展地理活动,才能全面完成地理教学基本任务,实现地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当然,首先在课堂教学上,就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与自学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这里自不必多说。本文主要探讨怎样通过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问题。

活动课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尤其是地理活动课,是学科课程无法代替的。地理学科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特点,所以开展活动课具有较强的优势,活动题材广泛,活动方法多种多样。活动课能使学生兴趣、研究能力得到培养,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意志与毅力、广泛的兴趣与爱好。而让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习乐趣。

活动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决定因素,学生在活动中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得以丰富。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才干,使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好地理活动课是关键。

2.1地理活动课内容的划分

一般认为,活动要素包括情境、问题、资料、思考、操作、总结。就活动教学中的“问题”而言,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活动的主题,二是指活动中要解决的矛盾或疑难。地理活动课中的“问题”,也应该由活动而产生,用活动的办法解决,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自己解决的问题,而不是教师的问题。比如地理事物中的“是什么”、“为什么”就是学生自己思考的问题,让思考带来的乐趣伴随他们去发现、去创造。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打破教师包办代替,搞形式主义的局面,彻底还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少给限制,发扬自主,强调个性化,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获得成就感。

由此看出,我们要让学生从个人爱好出发,自主、自愿地确定活动内容,教师还应重视活动内容的乡土性、现时性和可操作性。正确确定活动内容是保证活动质量的关键条件之一,为了使开展活动课的方法适合于活动内容,使活动课顺利进行,我们可把活动内容概括为观察观测性的活动内容、调查性的活动内容、研究性的活动内容,等等,以帮助教师掌握确定活动课内容与方法的策略。

2.1.1观察、观测性的活动。

包括天文现象的观察,如月相变化、寻找北极星及四季星座、行星的观察、日食和月食的观察,以及天文时事现象的观察;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观测,如气候现象、物候现象的观察,到野外进行地质地貌观察,还可以收集天气谚语,测定锋面过境气温、气压的变化,记录天气变化的过程,等等。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观察、观测内容,主要达到下面三方面的目的:①激发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激情,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知道从最熟悉的现象来思考自然奥秘、探究科学的道理;②养成勤动手、勤动脑的良好习惯,培养持之以恒、细心观察、善始善终的品质;③把这些观察与生产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逐渐发展到思考人地关系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1.2调查性的活动。

主要有乡情调查、社会热点问题调查。乡情调查内容十分广泛,绝大多数学生热衷于以下一些调查内容:野生动植物资源、土壤情况、土地利用、水资源、名土特产、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把家乡作为调查的主要阵地,使学生在调查中学习,把广阔的自然和社会当作学习的课堂,使学生懂得欣赏家乡的美,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实现在调查之中获取信息的目的,并在调查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社会热点问题有区域性的也有全球性的,学生可以收集报刊杂志上的内容,也可以深入了解分析身边发生的问题。例如:环境问题中的臭氧层变薄或空洞、酸雨、水土流失等,还有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等。学生在调查之中达到学习目的,学会关心人类的发展,培养参与意识。

2.1.3研究性的活动。

包括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研究自然现象、社会问题。研究性活动的内容不一定都是很高深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研究,具有一种参与意识。从选题到整个研究过程都是全面的、绝对的自主学习,彻底打破包办代替和填鸭式的教学。研究的整个过程妙趣横生,充满生动性、创造性。这种研究的收获至少有以下几方面:自主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很高;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使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不断进步,充分肯定自己,增强自信心。

2.2地理活动在培养学生地理能力中的作用

地理活动为培养、发展学生的智能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广阔的空间和实践的场所,能与地理课堂教学密切结合,培养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

2.2.1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实践性是多种学科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但是地理活动显然有其特殊性。

这是因为许多地理现象不仅仅只是通过描述来掌握的,大量的地理问题还需要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地理环境进行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这样才能把握各种地理问题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规律性。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操作技能,如速测与草绘地形略图,进行天文观测、气象观测、地震观测、环境质量监测,以及地理模型制作等,均可使学生获得地理技能,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

2.2.2丰富地理表象,培养观察力观察是智力活动的“门户”。

在野外地理考察活动中,学生通过对大量的地理现象的观察源源不断地获得外界信息。并通过对自然地理现象、人文地理现象的观察,培养观察力,极大地丰富地理表象经验,丰富地理感性知识,同时也为他们地理理性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2.3联系实际,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地理系统是个复杂的巨系统。

许多地理事物内部的逻辑网络不同于物理、数学那样存在着线性或非线性必然的因果关系。地理活动能接触到一些较地理课本知识复杂的地理问题,为学生提供进行发散性思维的现实素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比如某地区特殊的小气候的成因,不一定能根据课本知识中关于形成气候要素的一般规律加以解释,而必须联系当地实际分析其小气候的特殊成因;某一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模式可能存在多种方案,需通过实地考察才能论证出其中必然存在的最优方案。例如浙江兰溪一中的学生在地理活动中通过调查写出了《工业地理调查报告》,其中对兰溪市酒厂的厂址、原料、能源、销售、技术、环境污染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许多新建议,得到了厂方的认可。四川广元师范学校的学生,通过地理考察,对位于四川北部青川县境内的白水金矿在成因上作了扼要解释,使这个金矿得到正式开采。

2.2.4学用结合,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

地理活动涉及的知识覆盖面大、容量大。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往往要从多学科、多侧面、多角度进行观察、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知识迁移的能力。例如杭州有名中学生曾留心观察火车鸣笛声与天气的关系,把物理知识与地理知识结合起来,根据异常传播的鸣笛声的特点,成功地作出了几次当天会降雨的天气预报,并写出了一篇小论文,受到了有关方面的重视。

3.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的实践与体会

在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方面,我注重培养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精神。下面是我的几点体会。

3.1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理图表的能力。

地理图表是地理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信息载体。掌握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地理位置,了解某种地理事物或者现象的地理分布,探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地理特征,分析地理事物或者现象的形成原因,都需要学生具有阅读地理图表的能力。现行地理新教材众多的地理图表为培养学生的读图、读表能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条件。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地理图表,凡是能够从地理图表中获得的地理知识,尽量诱导启发学生通过读图、读表获得,使学生逐步养成运用地理图表分析地理事物的习惯。如在初中一年级《中国的疆域》中关于中国的地理位置教学,启发学生分析,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应该包括哪三种位置?(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再引导学生读图,分别找出这三种的特征站,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中国道理位置的优点,分别对比俄罗斯、加拿大的纬度位置,日本、蒙古的海陆位置,从气候资源、农业发展条件、交通等多方面进行比较,最后学生得出结论:中国的地理位置的确非常优越,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将抽象的地理思维形象化,将短期的地理记忆转化为理解记忆、长期记忆。

3.2培养学生实践和动手的能力。

地理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各种实验、演示、参观、收集资料、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人类的生存环境,学会多渠道地获得地理信息的方法。如在学习“经济地理区位”时,我组织学生讨论“潮汕地区与珠三角地区的差异性”,让他们思考为什么同在一个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就有经济地理区位的因素。

学生动手比教师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会遇到一些实际的问题,这样会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出真理。如在学习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时,我组织学生观察、记录日出和日落时刻,计算出昼长、夜长时间,找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通过测量旗杆影子长度在一天之中的变化规律和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学生在获得结论的同时,合作学习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探究科学真理的精神得到了体现。

3.3培养学生地理观察的能力。

观察是能力发展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理论的概括和创造性的思维,观察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地理观察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考察和研究。如在学习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时,我带领学生到了潮安的凤凰山,分别观察了山脚地带、山腰地带及山顶的植物变化,主要是观察树木的种类,再让到过凤凰山的同学介绍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凤凰山的植被变化。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很快就得出了凤凰山的垂直带谱:从山下往山上分别是毛竹林、常绿阔叶林、乔灌林、灌丛群落(包括石子藤、石松和芒萁)、高山草甸(主要是芒草),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一座山的不同海拔高处,气温和降水不同,也就是气候条件有差异,导致植被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总之,在地理学习中,要坚持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着重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

作者:胡巍巍 査满兰

第5篇:地理科学专业开设“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地理信息系统(GIS)依赖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达到采集、管理、分析和表现地理空间数据的目的,可以为空间决策提供支持。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地理学研究方法系统。从定义角度出发,GIS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方面,GIS学科研究的对象是空间信息,研究内容包括空间信息的描述、存储、分析和输出,分析研究内容的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地理信息系统从某个角度看,相当于一个技术系统,搜集地图信息,建立地理空间系统数据后,使用多种分析方法,例如地理模型分析法和綜合分析法,在搜集静态地理信息的同时,能顺利搜集到地理信息的动态变化。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能较全面地搜集空间信息,有利于地理学研究,为地理学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因此,地理学界认为GIS是研究地理学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一、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空间,地理空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地理学就是研究空间的科学。因为地球空间和地表事物种类繁杂且变化多端,加上地球表面具有非均一性的特点,所以地理学的研究对象非常复杂。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地理学家,必须能处理三个问题,包括地理现象发生的地点、地理现象的特征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如何解决这三个问题,要求地理学家能正确描述地理数据。地理数据是地理现象的数字化体现,能体现地理现象的空间感。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探索,地理研究界具备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分析地理空间的研究理论和实践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是建立GIS的基础,是基本的空间分析观点和方法。GIS系统的简历和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能有效解决地理问题,在地理学研究中充分发挥数学的作用,GIS系统的产生和发展与地理学密不可分。

二、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1.地理科学专业研究的重要手段

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为地理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GIS课程是很多专科学院地理学科的重要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搜集、分析地理空间数据,运用多种方法,包括模型分析法等综合分析方法,GIS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可以为地理区域的规划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包括灾害防治、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速度快、应用范围广、对地理学的影响程度深,和其它地理学科方法相比,地理信息系统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如今,大多数专科学院的地理科学院系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的课程,国家相关部门也越来越重视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由此可知,对于教授地理学和研究地理学的参与者,必须了解、掌握地理信息系统。

2. 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21世纪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时代,各行各业最紧缺的就是人才,地理学界也不例外。当前专科学院的地理学科需要变革,必须培养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人才,对于高等师范院校的地理学科,最重要的是培养优秀的初高中地理学科教师。因此,在专科学院开设GIS课程具有必要性。

三、当前地理科学专业开设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地理学科的专科学院课程还存在部分问题,和国外相比,国内的地理信息系统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基础学科设置落后,包括教材和实验软件,甚至会出现实验软件数量不足的情况。我国地理学科教学的目标是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具备一定的操作和开发系统的能力,但目前还不能达到这个目标。

1.师资力量薄弱

结合我国地理学科发展的现状,地理信息系统师资力量薄弱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广。朝着产业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市场对优秀的GIS人才的需求量大。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绝大多数专科学院都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原有的教学老师数量不能满足现有的缺口,加上现有的地理学科教师中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系统学过地理信息系统,对地理信息系统教学不熟悉,导致师资力量薄弱;第二个原因,地理信息系统教学需要具备数学分析能力,但专科学院的数学老师数量较少,“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数学学科的开展较难;第三个原因,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计算机系统,但计算机老师人数较少,限制了计算机教学,导致地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目前,我国专科学院各学科的人才配置呈倒“金字塔”结构,具体表现为“一流人才搞研究,二流人才执教鞭,三流人才做实验”,地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也不例外。和国外“少而精”的培养理念不同,我国侧重人才数量,忽略了人才质量,导致经过多年努力,虽然我国培养的地理信息系统的人才数量多,但整体水平不高。

2.教学模式过于传统

GIS学科教学的范围广、跨度大。由于GIS应用的领域多,针对不同的应用领域,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教学模式:艺术类教学和工程技术类教学。针对不同的应用领域,两种教学模式同时存在,各有优劣,共同的缺点是不专业、不系统。对于GIS学科教学,工程技术类教学模式基本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填鸭式”教学方法是教师讲课,学生被动听讲,课后完成作业。即使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核心的教学方式没有改变。和艺术类教学模式相比,工程技术类教学模式的内容较少,深度比较浅,学习的时间短,虽然减少了教学内容,但学生表示学习负担较重,每节课的学习内容超过了承受能力。教师为了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每节课的内容较多,学生难以完全接受,作业的错误较多。

3.地理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存在缺陷

和地理学其他的学科不同,地理信息系统具有两个特征,分别是边缘性和学科交叉性,因此,在教授地理信息系统时,必须和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相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的知识体系由GIS学科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专业、测量遥感专业的理论知识共同组成,专科学院中理工科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计算机的理论和实际操作,会计算机知识有利于开发地理信息系统,能建立GIS数据库;测量遥感技术能搜集、处理地理空间信息,方便测绘地理空间,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因此地理专业会学习基本的空间分析法和决策法。在正式学习地理信息系统之前,学习相关的数学、地理学、计算机和遥感学知识,有利于推进地理信息系统教学。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相关学科的教学课时不足,不能满足地理信息系统教学的基本要求,尤其缺少计算机专业课程,甚至没有基础理论课程,这导致学生学习地理信息系统比较困难,很难掌握理论知识,更不用说开发地理信息系统。除了这些问题外,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排课顺序、课程的衔接过渡都存在问题。

四、地理科学专业开设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改革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保证授课质量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教师是影响授课水平的关键因素,学生的成长受老师的影响很深,教师的价值观和工作能力非常重要,即教师情况是影响地理信息系统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由于地理信息系统涉及很多学科知识,因此需要建立一支由不同学科教师组成的GIS教师队伍。在地理专业中,地图学和遥感技术两种基础科学属于专业教学计划内的学科,可以由单一学科的教师教授。GIS的教师应该由四种学科的教师组成,专业的GIS课程由GIS毕业的教师教授;计算机理论部分由计算机专业的老师教授;数学是地理学的传统课程,应该安排专门负责地理数学教学的老师或者求助学校内数学课程的专业老师;测量学学习部分可以借助校外力量,如邀请行业专家授课。除了加强教师团队的配置,教师组应经常相互交互,总结教学经验,定期去研究院学习GIS系统。

2.调整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内容

GIS知识体系建立的依据是地图学理论。投影理论是知识基础,利用投影确定图层关系,使地图表达的信息更准确,因此,必须掌握投影理论,这是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学习内容之一。此外,分析地图和设计地理信息系统时,地图对象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基本原则是产生一切关系的必要条件,地图对象组合成地图图形。在投影理论中,研究地图对象的组合是重点學习内容,无论是教学课件还是课程安排,都围绕地图对象进行,由浅到深,循序渐进。GIS的MapInfo(美国MapInfo公司研发的桌面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教学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包括属性、空间数据、投影理论在内的地理信息系统;另一部分是借助完整的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的社会实践,包括各种分析和输出成果等内容。

3.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旨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在学习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要注意分寸,不能说的太多或太少,不能替学生解决问题,也不能让学生无法解决问题。例如,建立图层时,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首先提问学生,图层绘制的地图对象是谁;根据地图对象,需要使用哪些说明数据;使用这些数据时,需要设计哪些字段;字段的数据类型和宽度如何设置,等等。根据这些问题,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建立图层,完成后,教师让学生讨论,互相找出对方的问题,分析每位同学建立的图层区别,指出优点和缺点,提出解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育心理学有个观点,启发式教学是学生对知识进行组织再加工,有效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独立精神,营造创造式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加快吸收知识的效率。

综上所述,笔者建议地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教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加以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先学习实习指导手册的内容,边学习边实践,增强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作者:陈年根

第6篇: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实习改革探究

摘 要: 本文分析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实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建议,认为高师院校在组织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实习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教学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应与中学课程改革有效衔接,接轨中学教育内容。

关键词: 高师院校 地理科学专业 自然地理实习

引言

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实用性,需要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验证,通过实践提高地理素养和核心能力。自然地理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自然地理实习是地理师范生学习自然地理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地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有重要作用。

1.自然地理实习概况

自然地理实习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考察与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面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殊圈层[1]。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应将自然地理实习作为一项重要的实践课程,重视学生调查、表达等能力的培养,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对地理人才的需求标准[2],同时是提高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2.自然地理实习现状

目前,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已经认识到自然地理实习的重要性,基本上都有开设自然地理实习的课程,但我国地理学科教育起步较晚,经验不足,所受限制性因素较多,在实习安排、教学内容、师资力量等方面仍普遍存在一些不足。

2.1实习模式单一,缺乏创新,片面性强。

大多数高师院校自然地理实习都采用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野外实习,由老师带队统一指导,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缺乏自主思考,教学形式呆板,缺乏创新。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人为造成不同自然地理要素教学内容的孤立,一般采用在不同的观察点讲授不同内容,每个观察点的实习内容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对知识的认识面和运用面狭窄,容易造成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片面性,缺乏“点”“线”“面”的有机结合,使得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不足[3],无法正确构筑完整的知识网络。

2.2实习内容宽泛,脱离实际,针对性弱。

自然地理实习内容过于宽泛空洞,缺乏实质性的内容。自然地理实习的时间过于紧张,使学生对各种自然现象认识的深度不够,只是粗略地观察,并未真正理解,很多学生对实习内容不能学以致用。多数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以地理专业知识体系设置教学内容,不重视与中学地理教育中学地理教师知识结构的结合,缺乏相互协调配合,易导致知识的重复与缺漏[4]。实习教学过度追求内容的广度,而忽视了挖掘知识深度的重要性。

2.3师资力量有限,经费不足,实施性差。

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地理师范生人数普遍增加,这使得高校教师的教学压力加大,高师教师无法做到全面的学情分析,不利于老师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无法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实习安排。而且随着各高校的独立办学,大多数师范院校采取实习自费要求,没有很好地完成实习前期的各项准备和后期的归纳总结,实习质量下降,内容逐渐减少。

3.关于自然地理实习改革的建议

依据自然地理实习的现状,高师院校应结合高师教师和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具体的改革措施,逐步完善教学过程。

3.1联系实际,接轨中学教育。

自然地理实习应从实际出发,结合中学地理的教学内容合理设置实习内容。对地理师范生的培养应考虑其今后的工作内容,中学地理在自然地理方面注重解释各种地理现象,在自然地理实习过程中可以设置相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实验报告和实验总结中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自然地理实习与中学地理内容接轨可以使其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3.2与时俱进,合理利用资源。

针对不同侧重内容不同的自然地理实习应紧跟时代的步伐,采取合适的方法,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借助高科技向学生展示地理环境和地理事像,使之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的实践操作和综合分析打下基础[5]。利用学校资料从中吸取经验,进行深入探究。如对历届自然地理实习进行归纳总结,克服时间限制,拓展相关知识。自然地理实习受多种因素限制,大部分实习内容个人很难完成,需要集体合作,在实习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不仅可以提高实习效率、节约时间、降低实习经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之间的默契,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3.3转变观念,完善实习设计。

新课标改革中明确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更加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在自然地理实习中应引导学生转变观念。在实习过程中应带着任务进行实地观察,在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地理专业野外实习,应该由单一的验证性实习转变为将验证性和探索性统一起来的研究性实习。借鉴成功的教育经验,建立层次实践目标体系,既包括多数学生能够完成的基本试验环节、方法与步骤,又要留有发展的余地,提出高层次的目标,使少数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4],培养出更多地理实践方面的研究人才。

结语

本文基于实践导向阐明高师院校自然地理实习的重要性,从自然地理实习的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归纳总结出具体改革措施:联系实际,接轨中学教育;与时俱进,合理利用资源;转变观念,完善实习设计。自然地理实习改革应紧跟时代步伐,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合理解释各种自然现象,更好地服务中学教育。

参考文献:

[1]蔡运龙.自然地理学的创新视角[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6(4):576-582.

[2]王楠,许振文.高师地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问题及对策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26(3):122-124.

[3]许振文,王桂君,王鹏,赵国燕.新时期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17-119.

[4]田建文.高师地理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教育论坛.2007,9:123-124.

[5]文星跃,董廷旭.高校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福建地理.2006,21(2):135-137.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4SJGLX266)

作者:张向敏 李曼秋 王露苇

第7篇: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1. 专业介绍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运用所学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信息与计算科学是与计算机科学发展相互促进的一个重要的数学分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对高级贸易管理人员需求日益增加,企业不仅需要工作人员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而且进一步要求有建立数学模型与计算、分析问题及使用运筹与优化技术的能力。为了适应新时期的人才需求,本专业加强了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教学,主要研究各类问题在计算机上求解的数学方法及其计算机应用软件,使学生掌握现代科学研究和生产管理的有效手段,以培养有较强后劲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为上海市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

2.主要课程(三类):

一是数学基础课程: 如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概率论、数理统计、数值计算方法、运筹与优化、数理方程等。

二是计算机课程:如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设计与开发、计算机组织与结构、操作系统与Unix、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图形学、Java程序设计等。

三是应用类课程:如信息论、博弈论与经济信息学、保险精算学、金融工程、数学模型等。

3.毕业生主要就业流向:

可从事科学和工程计算、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应用、企事业和经贸部门的经济活动与管理以及科学研究工作。大多数毕业生在金融、证券、保险、三资企业就业,还有一部分在高等院校、研究所、软件公司、经济管理部门和国有企业从事相关工作。

4.学制:四年

5.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第8篇: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专业定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打好数学基础,受到较扎实的计算机训练,具备在信息和计算科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及设计开发有关软件的能力。

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以信息处理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为背景,由信息科学、计算科学、运筹学与控制科学等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理科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数学基础和计算机基础,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计算机技能解决某些实际问题,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C语言,C++程序设计语言,软件设计方法,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图形学,信息理论基础,编码理论与应用,数字信号处理,信号与系统,图像语言处与模式识别,应用密码学与信息安全,软件工程方法,以及数学分析,离散数学,高等代数,科学计算与数学软件,线性代数,空间解析几何,复变函数,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数据分析,最优化理论,运筹学,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计算方法,数值分析,数学建模,管理运筹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模型,数学实验,金融分析。

开设院校

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大学、大连工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云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安徽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华侨大学、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重庆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大学、中北大学、内蒙古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山东财经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暨南大学、兰州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大学、湖南城市学院、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天津理工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太原重型机械学院、东北电力学院、上海电力学院、武汉科技学院、南华大学、长沙理工大学、衡阳师范学院、东华理工大学、山东理工大学、成都理工[1]

大学、西安工业学院、昆明理工大学、阜阳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兰州商学院、黑龙江科技学院、北京化工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福建工程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师范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宜春学院、湖南大学、湖南科技学院等等。

就业方向

信息与计算科学就业趋势,毕业生在毕业以后,可以在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信息处理、经济、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软件开发或者是管理部门从事一些实际应用、开发研究或者管理工作。或者在信息与计算机信息专业去读研究生。

就业前景:主要到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和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

应用物理学专业简介

专业介绍

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实验技能,受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以及工程技术的初步训练(主要包括材料制备及材料应用研究方面的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适应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并能在物理学或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大学英语、高等数学、 线性代数、概率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电工技术基础、计算物理基础、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原子物理学、理论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电动力学、数学物理方法、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固体物理学、材料物理学、半导体光电子学、导波光学基础、传感器技术、物理学史与物理学方法论、

物理学前沿动态、近代物理实验、专业物理实验等课程。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物理学研究、半导体材料及其它材料制备及应用开发、物理学教学等方面的工作。如:在高校或科研院所进一步深造、在公司企业从事材料应用研究或管理工作、在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在中学从事物理教学工作等。

上一篇:低成本营销下一篇:钢结构设计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