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信息化教案

2024-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幼儿园科学信息化教案(推荐9篇)

幼儿园科学信息化教案 篇1

科学:有趣的弹弓

设计者

执教者

日期

班 级

大三班

修改者

教材

幼儿发展分析

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探索类的科学活动。弹弓是我们一种传统的游戏玩具,主要由皮筋和把手组成,而把手一般呈“丫“字形,威力视乎皮筋的拉力,皮筋拉力越大,弹弓的威力也越大,而且拉弹弓的角度不同,物体运动的结果也不同。

幼儿基础分析:

现在的孩子们离弹弓这样的传统玩具已经很远了,孩子们大多都是在电脑上玩过弹弓游戏,但是鲜少有小朋友在实际生活中玩过这样的玩具,也不知道弹弓会有这么多可以探究的小秘密。

教学目标

1.在弹射游戏中感受弹力的大小、角度和物体运动的关系。

2.能勇于尝试弹射的方法,积极探索弹射角度,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重 点

难 点

重难点:在弹射游戏中感受弹力的大小、角度和物体运动的关系。

活动准备

人手一个自制弹弓,一个绒布小玩具

地上贴有不同距离的线条,有高度的架子1个,PPT

教学过程

活动版块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预设与生成

设计意图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PPT1:这是谁呀?上面还有什么?你玩过这个游戏吗?

过渡:这个游戏好多小朋友都是在电脑里玩的,可是多玩电子游戏会影响我们的健康,我们要多玩真实的游戏。

预设:愤怒的小鸟

是弹弓。

二、探索实践,

1.出示弹弓:弹弓上的什么能把东西弹出去呢?

为什么橡皮筋能把东西弹出去?

小结:橡皮筋有弹性,拉紧橡皮筋就能产生弹力,可以把东西弹出去。

2.第一次操作:探索把玩具弹射出去的方法。

(1)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把绒布玩具弹出去的?

(2)纠错:谁有问题?(请错误的幼儿示范)他的问题出在哪里?

小结:我们要用皮筋把绒布玩具包住,一手扶好小椅子,一手捏住玩具往后一拉,一松,玩具就弹出去了。

3.第二次操作:探索尝试让玩具弹得远一些。

提问:刚才你的玩具弹得有多远?

请两名幼儿对比试验:谁弹得远?为什么?

小结:当我们把橡皮筋拉得越长,产生的弹力越大,玩具就会弹得越远。

4.第三次操作:探索将玩具弹得又高又远的方法与角度。

小结:橡皮筋不仅要拉长,而且还要往下斜一点的角度,我们的玩具会弹得又远又高。

预设:橡皮筋

因为橡皮筋可以变得长长的。

回应:把橡皮筋拉住,橡皮筋会变得长长的,手一缩呢?

请一名幼儿边说边操作。

预设:到红线、蓝线

预设:他的皮筋拉得长,所以弹得远。

三、与生活相联系,感知其原理与用途:

人们充分利用这个原理,并在生活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加以运用,边打开PPT边讲述:运动员射箭、蹦床、弹力球、儿童蹦床、淘气包等。

四、留下悬念,延伸兴趣:

如果给你更多的橡皮筋会怎样呢?为什么?

幼儿园科学信息化教案 篇2

笔者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 对信息技术在幼儿科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诸多探索和研究, 从中得出一些有益的教学感悟和体会, 现结合自身经验, 对幼儿科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进行一番详细说明和描述。

一、运用信息技术, 创设直观具体的科学情境,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3~6 岁阶段的幼儿学习思维主要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的学习活动也主要由形象直观的资源来推动。而信息技术集声、像、图、文、音等于一身, 可以将教材中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现象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幼儿面前, 从而创设一种直观具体的科学情境, 这对于幼儿来说, 更乐于接受科学知识, 会产生浓厚的科学学习兴趣, 科学学习效果也会比传统的直白说教好得多。

比如, 在学习《肥皂泡上的彩虹》这节内容时, 若在课前没有做好充分准备, 我们无法让幼儿在课堂上观看到真实的肥皂泡上的彩虹, 于是, 我就借助信息技术, 在投影屏幕上给幼儿展现了各种能看到“彩虹”的物体, 如肥皂泡、CD盘、贝壳内部等, 并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 让幼儿看到五彩缤纷的颜色, 随后, 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常见的哪些东西上也能看到“彩虹”。这样, 我通过运用信息技术, 给幼儿创设了一种直观具体的教学情境, 使幼儿产生了探寻五彩缤纷世界的兴趣, 可以大大促进幼儿科学教学的实效性, 从而确保科学课程教学价值的实现。

二、运用信息技术, 攻破科学教学难点, 增强幼儿对科学知识的感性认识

有些科学知识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隐蔽性、抽象性等特点, 这对于事物认知能力较差的幼儿来说, 在短时间内进行理解是十分困难的。而信息技术, 具有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化静态为动态的教学优势, 将它应用到科学教学中, 可以顺利攻破科学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 降低幼儿的理解难度, 提高幼儿对这些知识的感性认识, 对于幼儿科学学习效果的提高, 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比如, 在学习《人造彩虹》这节内容时, 若我们直接用口头语言向幼儿讲述彩虹产生的原因, 幼儿因为年龄小的缘故既不能将注意力专注于我们的口头讲述上, 也不能对我们所讲述的内容有真正的认知和理解, 所以, 这时我们就可将信息技术运用其中, 如出示雨中和雨后的Flash课件, 让学生直观地观看彩虹产生的过程, 让幼儿知道彩虹是由天空中飘着的许多的小水滴经过阳光照射形成的, 颜色为红、橙、黄、绿、青、蓝、紫。多媒体技术课件所具有的鲜艳颜色, 深深地刺激着幼儿的视觉等感官, 极大地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 同时也因为观看Flash课件, 使幼儿对彩虹的产生过程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突破了科学教学的难点, 对于科学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三、运用信息技术, 丰富科学教学资料, 开阔幼儿的科学视野

信息技术拥有传统教学工具无法比拟的教学优势, 如它具有强大的信息储存与分享功能, 对于幼儿科学教学而言, 我们可以利用它搜索出各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学资料, 并在课堂上向幼儿展示, 这无论是对教学资料的丰富还是幼儿视野的开阔, 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比如, 在学习《变色龙》这节内容时, 在向幼儿简单介绍了变色龙的原理之后, 我运用信息技术为幼儿播放了多张变色龙的图片和介绍变色龙的视频片段, 片段中对变色龙的外貌特征、栖息环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分布范围、变色现象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介绍, 除此之外, 还播放了其他的几种动物的隐身妙招, 如壁虎扔尾巴, 乌龟把自己躲到龟壳里, 斑马身上的条纹等, 这样, 我既使幼儿对变色龙变色的原理、生活习性、生存环境等有了详细的了解和认识, 也使幼儿对其他几种动物进行了了解, 极大地开阔了幼儿的科学视野, 丰富了幼儿的科学知识。

综上所述,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幼儿科学教学中所起到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并大力探索和研究各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实际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索兴趣, 强化幼儿的科学学习动机, 为幼儿科学教学有效性和实效性的提高, 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开展幼儿科学活动, 可以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 使幼儿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性认识。但是, 有些科学知识具有微观性、复杂性、抽象性、隐蔽性等特征, 这对于年龄尚小、认知能力差的幼儿来说, 在短时间内进行理解和认知具有非常大的困难。而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像并茂的教学特征, 将它运用到科学教学中, 既能为幼儿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 也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

关键词:幼儿科学,信息技术,科学情境,感性认识,科学视野

参考文献

幼儿园科学信息化教案 篇3

那么,在“科学”这一实践性、探究性很强的领域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优化我们的教学?二者如何更有效整合?首先我们应弄清信息技术在科学领域教学中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它是否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改变创设情境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习兴趣。以往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老师真是煞费苦心,如今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能很快地解决这个难题。例如,在认识“序数”的数学活动中,需要一个“商店”的情境,原先教师要搬动桌子、层架在班级里创设一个“商店”,如今利用信息技术就能很快将一个“商店”呈现在孩子面前,还可以运用动画技术设计问题,如小熊到商店去买食物,可是找不到食物在哪里,于是售货员阿姨告诉小熊准确的位置,请孩子们根据售货员的提示帮助小熊找食物,逼真的商店、有趣的动画,走来走去的小熊,售货员阿姨的提问都让孩子们身临其境,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

二、改变内容呈现的方式,更清晰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每一个活动都有一个核心的经验需要掌握,如,在数学活动《量桌子》中,孩子们要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以用积木作为测量工具为例,测量时要从最左边开始,积木对齐桌子,量一次就在积木的后面做一个记号,第二次从记号处往下量,每量一次都要做记号,从左到右,一直量到末端,最后数数有几个记号,那么桌子就有几块积木的长度。方法比较复杂但每一个要点又无法省略。以往教师总是要将桌子垫高让孩子们都能看清桌子的一条长边,然后左手持积木,右手持笔,边示范边讲解,即使这样仍然发现要让孩子掌握的确有一定困难,很难记住。如果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便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将测量方法制作成动画视频,向孩子们展示,如视频中有一张桌子,有一支会动的笔,结合教师的讲解,一步步生动形象地将方法传递给孩子,放大且生动的视频每个孩子都喜欢看,个个乐于接受,学习上的心理障碍没有了,活动的效果自然大大增强。

三、改变经验分享的方式,更好地帮助幼儿分享探究的过程与结果

科学活动十分重视幼儿的探究过程,并鼓励幼儿大胆分享和表达。但往往孩子记不住过程,影响了他们的分享,这时依靠信息技术能真实、动态地再现探究过程,让他们的分享不再是靠回忆,对过程的复述更加有理有据,而教师也能准确了解个别孩子在科学学习中的思维动向。如,科学活动《切蛋》,教师提供了细线、切蛋器、塑料刀等让幼儿尝试多种切蛋的方法,分享切蛋的经验。在分享中以往总是展示幼儿的结果,让幼儿口头描述自己切蛋的过程,由于要靠回忆,因此孩子往往不能全面客观地描述,此时运用录像分享的方法能再现孩子的操作过程,降低讲述难度,孩子们可以看着操作过程边回忆边叙述。除此之外,录像辅助在增强分享交流环节时效性的同时,更为孩子们分享交流时的不完整语言表达做了直观完美补充说明。同时,也能很好地帮助其他孩子直观了解操作中的问题,为幼儿分享提供方便。

四、改变师幼互动的方式,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信息技术还能很好地结合音效、动画等手段,为幼儿的学习加油鼓劲。孩子在与课件的互动中激发了学习主动性,孩子们饶有兴趣地迎接下一个挑战,都想自己去寻找答案,变得更加自信,乐在其中。

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在很多方面超越了传统科学教学活动,但在实际运用中也很容易进入一些误区,造成画蛇添足。如:

(一)课件注重表面,喧宾夺主,忽视效果

有的教师只是简单把教材内容做成多媒体课件,过多使用动画、视频、声效,整个课件只在乎表面的华丽,虽然看起来活泼生动,却很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造成干扰,幼儿很难静下心来思考。这样的课件不但不能体现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其效果也不如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达不到教学目标,而且还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二)课件替代了幼儿操作,忽略了科学活动的探究特点

有的活动中教师只是用课件来展示实验,而不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幼儿获得经验,忽视幼儿的动手动脑,幼儿没有了亲身参与探究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显然不符合科学的学科特点和孩子特点。

(三)课件信息量过大,展示速度过快

教师在运用课件时,信息切换过快,停留时间短,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幼儿理解看到的信息,孩子只是被动接受。教师原本的目的是本来课件解决活动难点,但是结果相反,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了幼儿,信息呈现的速度让幼儿成为名副其实的“观光客”。

那么,信息技术和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如何有效整合呢?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活动有效整合的本质是把信息技术和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将技术作为提高教学效率、改变教学模式的一种辅助教学工具,其目的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在整合的同时,我们必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统筹安排,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遵照“适时、适度”的原则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和设备。

1.有效整合的适时原则

“适时”就是指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应选择在最有利于学生掌握吸收教学要点,使效果达到最佳的时机。信息技术要用在“精彩”之处,是这节课的亮点,点睛之笔。一般用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之处;用在质疑释疑之处;用在自行获取信息之处。

(1)突出重点之时

信息技术与科学活动有效整合必须以教学内容为载体,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必要的时候进行。

(2)突破难点之时

有些科学内容比较抽象,孩子很难理解,这是活动突出的难点。特别是在学习动、植物知识时,很多动植物学生平时根本见不到,无法获取感性知识。现代技术的介入可使抽象事物具体化,对难点的化解有着积极作用,达到变难为易的目的,让孩子愿意学、喜欢学。

(3)质疑释疑之时

对一些难理解、抽象的科学现象,教师很难用语言描述解答学生的疑惑,如果用动画和视频的形式展示出来,孩子就很容易理解,生动又形象。

2.有效整合的适度原则

“适度”就是当用则用,不用则弃,信息技术不是“装饰”课堂的新装。我们应该认识到: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应注重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和实际操作进行学科学。因此运用要适度,千万不要为了追求花架子而忽略了科学活动的特点。信息技术作用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为的是让活动“锦上添花”,它永远无法代替学生自主动手实验操作,因此,在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有效整合中,通过动手做的必须亲身经历,虚拟的永远比不上真实的。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正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优势,它能更好地解决传统教学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达到增加活动信息容量,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有效地整合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整合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将为幼儿园的科学教学开创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张燕.幼儿园中如何开展科学教育活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4).

幼儿园科学教案 篇4

我班的自然角里饲养着几条泥鳅,前段时间,孩子们在给泥鳅换水时不小心把泥鳅掉在了地上,几个孩子们手忙脚乱地抓了起来,“呀,真滑啊!”“真不好抓。…“太滑了,抓不住。”孩子们在自由地交流自己的发现。我知道孩子们对泥鳅不容易抓的现象产生了兴趣,于是,自然生成了――《泥鳅》这一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感知并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体验抓泥鳅的乐趣。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幼儿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初步了解了鱼类知识。

2.泥鳅、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等。

3.介绍泥鳅主要特征及黏液作用的相关录像。

活动过程

1.观察感受泥鳅,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泥鳅是什么样的,有没有特别的地方或有趣的事情,待会儿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为便于幼儿观察,事先在几个大脸盆中放若干泥鳅和水) 幼儿观察后自由讲述自己的发现。 幼:眼睛小小的。 幼:嘴边有胡须。幼:背上有鳍,尾巴上也有,游起来很灵活。 师:是呀,这一点和谁一样啊? 幼:和鱼一样。 师:是的,因为它也是鱼家族中的一员啊。你们有没有发现泥鳅有趣的事情呢? 幼:它身上很滑。 幼:它滑溜溜的,老从我手里滑走。 幼:它身上很粘。 师:这些滑滑的、粘粘的是什么呀? 幼:叫黏液。 师:这些黏液对泥鳅有什么好处? 幼:能帮它逃走。 幼:因为很滑,别人不容易抓住。 师:除了帮它很快逃脱,黏液还会有什么好处呢,你们猜一猜?(幼儿可能回答不上来),好吧,老师请你们看一段录像,看了就知道了。 看录像,梳理有关泥鳅的知识。 师:刚才我们说的,录像中都说到了。现在你们知道了吧,泥鳅的黏液还有什么作用呀? 幼:能帮它的皮肤呼吸。 幼:能帮它在泥地里很快地行走。 师:黏液对泥鳅的好处真不少啊。

2,尝试体验、比较发现粗糙材料易捉泥鳅的现象。

幼儿徒手尝试捉泥鳅后集体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说泥鳅身上滑滑的,不好捉。现在你们去试一试,是不是真的很难捉。 师:你捉到泥鳅了吗?你怎么捉的? 幼:我捉了很长时间才捉到两条。 幼:真不好捉啊,我先用一只手没捉到,后来用两只手才捉到的。 师:泥鳅在你手里是怎样的? 幼:我刚把泥鳅捉到,它就马上从我手里滑走了。 幼:它在我手里时拼命扭动,要从我手里逃走。师:泥鳅这么难捉,是什么在帮它的忙啊? 幼:是黏液在帮忙。 师:哦,有了黏液,泥鳅真不容易捉啊。刚才我还看见几个小朋友用老师给你们擦手毛巾在捉掉在地上的泥鳅呢,这个办法也挺好。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用这些材料试试捉泥鳅。 出示材料,交待要求:每一样都试一试、抓一抓,看看有什么有趣的事。幼儿尝试、比较、发现不同。 师:用这些材料捉泥鳅,你们有没有发现有趣的事情呢? 幼:用棉手套好捉,我捉了好多呢。 幼:我觉得塑料薄膜手套太滑,捉不到泥鳅。幼:我用毛巾把泥鳅身上的黏液吸掉就好捉了。 师:为什么棉手套捉泥鳅容易些,塑料手套捉就不容易?棉手套和塑料手套有什么不同? 幼:棉手套粗糙、塑料手套光滑。 师小结:粗糙的棉手套捉泥鳅时,阻挡泥鳅滑走的力量变大了,泥鳅就不容易滑走了。塑料手套自己也是滑滑的,它捉泥鳅时,阻挡泥鳅滑走的力量还是很小,所以不容易捉到泥鳅。 3.联系生活,知道如何用粗糙材料防滑。 师:刚才我们捉泥鳅,把地板弄得很湿。瞧,地板变滑了,为什么我们在湿湿的地板上没有滑倒?谁在帮忙? 幼:我们穿了鞋子。 师:为什么穿了鞋子就不滑了? 幼:因为鞋底有花纹,很粗糙的。 师:这个道理和我们用棉手套捉泥鳅是一样的。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让滑滑的地板变得不滑呢? 幼:可以铺些纸板。 幼:放块地毯。 幼:放块厚棉布。 师:生活中还有好多地方是滑滑的,有些危险的,请小朋友回去找一找,然后想想办法解决吧!

评析

幼儿园科学信息化教案 篇5

1.学习运用感官感知柿子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儿歌,注意正确地发shi的音。

【活动准备】

1.红、黄柿子各一个。(有条件的每人一个)

2.幼儿每人一把调羹。

【活动过程】

1.观看PPT,观察柿子提问:这是什么树?树上结了些什么?(练习shi的发音)摘几个成熟的柿子带回活动室。

2.感知柿子的基本特征。

看一看:柿子的形状有点圆、有点扁,柿子的颜色有点黄、有点红,柿子顶上有一个小盖子(柿蒂)。

摸一摸:柿子的皮是光滑的。

捏一捏:成熟的柿子是软软的。

尝一尝:柿子的味道是甜甜的。(用调羹舀着吃)

3.欣赏儿歌。

柿子红,柿子黄,柿子长在柿树上,揭开盖子尝一尝,柿子是柿科植物浆果类水果,成熟季节在十月左右,果实形状较多,如球形、扁圆、近似锥形方形等,不同的品种颜色从浅桔黄色到深桔红色不等,大小从2厘米到10厘米,重量从100克到350克。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复习近平面图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学习按图形特征进行分类。

2、产生对图形的认知兴趣。

活动准备:

1、颜色、大小、形状不同的图形胸卡若干。

2、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小卡片若干。

3、“家”四个(家门分别为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活动过程:

1、播放音乐《我想有个家》,教师和幼儿手牵手轻轻走进活动室,幼儿排成两排坐在小椅子上。

2、教师提问:刚才这首歌好听吗?(好听)你们知道他们的名字吗?(不知道)老师告诉你们:这首歌的名字叫《我想有个家》。

3、小朋友你们都有自己的家吗?(有)你们认识自己的家吗?(认识)可是今天有几个小宝宝不认识自己的家了,他们正着急地哭呢?小朋友咱们来看看是谁?(出示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图形)原来是这些图形宝宝不认识是自己的家了,小朋友咱们应怎么办呢?(帮他们找到家、把他们送回家)那你们认识它们的家吗?(出示图形宝宝的房子)请幼儿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宝宝把它送回自己的家。(教师和幼儿一起检查有没有小朋友把图形宝宝送错了家的)

4、图形宝宝为了感谢小朋友他们给小朋友变了个魔术。(出示图形拼贴画两幅,引导幼儿说出每种物品是有那几种图形宝宝变成的)

5、图形宝宝不仅给小朋友变魔术,他们还想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游戏,小朋友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喜欢)

6、每个幼儿的胸前都贴有一个图形宝宝的胸卡,教师引导幼儿玩《找朋友》的游戏,引导幼儿找相同的图形宝宝做朋友。

活动延伸:

幼儿园科学信息化教案 篇7

继20世纪70年代, 儿童科学教育改革取得成功之后, 1985年6月, 美国科学促进会、纽约卡内基公司和梅隆基金会开始实施一项长远性计划———2061计划。计划将注意力集中在公民科学素质的养成方面, 而不是集中在比较狭隘的“科学学科”上。目前, 这项计划尚在进行中。美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趋势在实施项目计划时先后颁布的两个文件中有所体现:其一, 1994年,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和评定委员会国家研究理事会 (NCSESA) 提交了一份题为《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讨论稿, 指出科学素养对于当今及未来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极具重要性, 强调科学素养是每个人的必需;而完整的科学素养是由科学知识的应用、科学方法的交流以及科学情感的表达这三个方面组成的, 三者缺一不可。其二, 1997年, 全美幼教协会 (NAEYC) 公布了经过全面修订的《0~8岁儿童适宜发展性教育方案》, 《幼儿科学教育标准》包含于其中。《幼儿科学教育标准》是全美幼教协会制定的对美国幼儿科学教育的标准要求和指导性的纲领。该标准表达了对于科学教育实质的认识:幼儿学科学是一个积极参与的过程, 幼儿科学活动过程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1]

美国《幼儿科学教育标准》由三部分构成。 (一) 发展每个幼儿对世界的好奇心, 使每个孩子:1.对新鲜事物与事件有探究的欲望、有兴趣;2.热爱生命;3.喜欢并欣赏美丽、整洁、和谐、有序的环境。 (二) 发展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做出决定的能力 (科学探究的能力) , 使每个孩子:1.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活动;2.用适宜的感官去感知和了解新鲜事物;3.准确使用并照管好科学活动设备 (如放大镜、磅秤等) ;4.运用数量化的方法进行观察 (如点数、测量) ;5.区分物体、事件和现象之间的相似性、差异和变化;6.对材料、事件和现象进行分类, 并解释理由;7.运用科学探究的过程 (预测、收集数据) ;8.乐于与同伴一起交流信息并欣赏他人的观点;9.熟悉和了解科学过程的技术, 在科学过程中有以下共同的行为类型, 如观察、交流、比较、组织、建立联系、推断、运用等; (三) 增进对自然界的认识, 使每个孩子:1.积极参与可以丰富各种科学经验的活动;2.经历各种不同科学领域的活动;3.了解与基本科学概念有关的技术;4.表现和交流科学知识。[2]

从整体上来看, 上述三部分内容可以清晰地看到美国的幼儿科学教育观:第一, 重视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强调科学教育要引导幼儿认识生命的珍贵, 并热爱生命。重视对科学的正确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进而影响幼儿对科学的信仰与热情。第二, 重视幼儿的科学探索过程和科学能力的培养, 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活动, 倡导运用多种感官去活动, 并强调应该掌握使用和照管科学工具的能力等。此外, 美国《幼儿科学教育标准》强调把科学探究作为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 构成科学教育的一个独立的组成部分, 探究被看成是科学教育的中心环节。第三, 认为幼儿科学教育应该让幼儿进行直接的科学活动, 幼儿科学素养的提高需要以丰富、多样的直接科学经验为基础。例如, 帮助幼儿在对材料、事物等的观察、操作中获得独特的、挑战性的直接经验。从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来看, 《幼儿科学教育标准》将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作为根本目标, 其中包含了情感态度、技能、认知等三方面的目标, 强调发展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对于科学情感、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经验这三个目标, 是由一个核心概念———探索 (动手动脑) 而使三者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3]

二、《幼儿科学教育标准》对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启示

1. 重视每个幼儿科学素养的发展

《幼儿科学教育标准》中的三大标题均使用了“使每个孩子……”的表述。由此表述反映出美国幼儿科学教育十分强调促进全体幼儿科学素养的发展。目前, 我国幼儿科学教育在理念层面上也关注到了幼儿科学教育应该面向每个幼儿。然而, 在实践层面上, 却往往难以做到促进每个幼儿科学素养的发展。究其原因:一是师生比过高, 导致教师无法顾及到每个幼儿的发展;二是受固有教育观念的影响, 认为只要关注中间大部分幼儿的发展就行了, 导致潜意识忽略了处于发展水平两端的幼儿。三是我国长期采用集体、直接的传统科学教育形式, 那种教师讲、幼儿听的方式导致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忽略。为此, 在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牢固树立促进每个孩子在不同水平上都得到发展的观念, 运用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吸引每个幼儿参与科学探究, 采用多种教育形式, 促进每个幼儿科学素养的发展。

2. 保护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指对周围环境中的新异刺激的积极反应倾向。科学需要好奇心, 它是幼儿学习科学的内在动机, 是幼儿发现问题的来源。为此, 美国《幼儿科学教育标准》第一大条就指出要“发展每个幼儿对世界的好奇心”。好奇好问是幼儿的共同特点, 但是需要成人的保护和支持。否则, 幼儿的好奇心将会消退甚至被泯灭。这就需要我们的幼儿园教师借鉴美国《幼儿科学教育标准》中的有关理念, 切实在实践中将保护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热情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提问, 充分利用科学教育中的有利因素, 以生动活泼的自然界和丰富多样的物质材料作为科学探究的重要内容, 通过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逐渐使幼儿自发的好奇心转化为具有特定方向的积极的、持久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善于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在科学面前,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幼儿科学教育的实质是幼儿的探究, 所谓探究就是指通过观察、思考、操作,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 要体现科学教育的实质, 培养幼儿思考、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关键。美国《幼儿科学教育标准》第二大条明确指出要“发展幼儿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和做出决定的能力”, 体现出美国幼儿科学教育对养成幼儿的问题意识和培养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视。然而, 结合我国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实践来看, 一些科学教育活动还在深受传统常识教育重知识、重直接教学的影响, 教师倾向于“告诉”幼儿科学知识, 导致幼儿被动跟着教师的预定计划走。整个活动中, 幼儿没有主动思考的自由, 久而久之, 丧失了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学习主体没有任何问题的科学活动是没有生命力的。为此, 幼儿园科学教育需要教师把活动、思考的权利交还给幼儿, 唤醒幼儿的问题意识, 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 并进一步解决问题, 重现科学教育的实质———幼儿自主的科学探究。

4. 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以及欣赏他人观点的品质

倾听、接纳、欣赏他人的观点作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及品质, 在幼儿教育的各个领域都需要, 但将其置于科学领域, 有其特殊的作用。良好的科学素养需要大量的科学经验作支撑, 而倾听同伴及教师的科学观点, 可以丰富幼儿自身的科学经验。同时, 接纳、欣赏他人的科学观点的品质, 也是养成幼儿良好科学态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幼儿科学教育的实践中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 即教师惯于把答案一统化, 把所谓“正确、唯一的答案”传授给幼儿。如此一来, 教师的权威答案不仅剥夺了幼儿观点的多样性及接纳他人不同观点的机会, 也僵化了幼儿园科学活动。因此, 科学活动中要培养幼儿倾听、接纳、欣赏他人不同观点, 需要我们的幼儿教师借鉴美国《幼儿科学教育标准》的有关理念, 为幼儿提供产生、表达多样化观点的机会和条件, 逐步养成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以及欣赏他人观点的品质。

5. 鼓励幼儿表现和交流科学探索的发现

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 适时的表现和交流不仅可以巩固学习内容、丰富科学经验, 同时还可以增强自信心, 培养幼儿倾听和分享的品质。美国《幼儿科学教育标准》第二大部分中提出“乐于与同伴一起交流信息……”, 第三部分中提到“使每个孩子表现和交流科学知识”都突出了美国幼儿科学教育对交流、表现探究结果的重视。在我国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实践中, 关于此理念的贯彻存在这样的问题———以教师的小结为主, 重形式、轻内涵, 没有将科学活动的表现和交流真正地开展起来。为此, 需要我们的幼儿园教师真正认识、重视表现和交流对幼儿科学素养发展的价值, 并鼓励幼儿参与到科学探究的表现和交流中, 开展真实、有效的交流活动。

参考文献

[1][3]许亚莉.国外幼儿科学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势[J].肇庆学院学报, 2002, (3) .

[2]张俊.幼儿园科学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83—84.

[4]董丽楠.美国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课程[J].早期教育, 2000, (5) .

[5]袁爱玲.美国幼儿科学教育课程[J].早期教育, 2001, (11) .

[6]吴放.美国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与评价标准[J].山东教育, 2007, (3) .

[7]袁爱玲.中美幼儿科学教育课程的差异性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 2001, (1) .

幼儿园科学信息化教案 篇8

建设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需要对中国的地域环境、企业状况、产业格局有深入实际的了解,进而站在全局的角度,从战略、体制、制度、发展资源等各方面进行系统谋划,使信息化深入到社会管理、经济产业以及广大群众中去,从而推进我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信息技术是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而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只有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中国特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才能促进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进而促使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对发展中国特色的信息化提出了新要求

贯穿“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和“坚持科学发展”的高度统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坚持这个基本导向,信息化水平才能不断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才能提高。另一方面,我国未来的发展仍面临着资源、环境、生态、体制等方面的制约。因此,我们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坚持以人为本,以信息化手段改變靠粗放式投入发展的现状,节约资源,提高效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唯有如此,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障碍,才能破解我国发展的新、老难题。

实现“两个转变”。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经济的高速发展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的粗放型发展道路,是以环境的日益恶化和资源的快速耗竭为代价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这两个根本性的转变。

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尽管我国的信息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但多数是通过引进国外技术来实现的。技术引进仍是我国信息产业当前实现技术突破的重要途径,由此造成了原创性技术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缺乏。在国际标准化组织(1SO),国际电工委员会(1EC)等制定的标准中,我国参与制定的部分还不足2‰,而且由于我国制造业缺乏知名品牌,依靠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取得国际分工的道路已越走越窄。我们已进入必须增强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以尽快形成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时刻了。

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效益之路。当前,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存在盲目性,片面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和发展速度,缺少全局考虑,缺乏科学的项目论证,出现了不少问题,如技术高消费、信息孤岛、信息化效益低等。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克服片面追求技术、速度和数量的倾向,将技术与效益、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效益之路。

坚持全面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信息化建设中,必须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高度,把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信息产业自身的发展环境和信息化制度创新放到重要位置,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并行和相互促进,实现在产业发展顺序、事业转移和结构升级中,某些技术和产业(如软件和集成电路等)的突破式发展,打破工业化和产业结构常规的渐进式演变升级模式,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和管理创新,使信息化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使产业升级实现良性循环。

体现全面协调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同时加快以信息产业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在推进信息化发展的同时,更要以协调发展为中心,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努力解决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法律、道德、文化等社会问题,做到信息技术与社会组织目标协调一致,避免出现“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坚持跨组织、跨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要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信息化建设问题,避免出现信息孤岛与重复建设,坚持技术与管理协调发展。

确实把科教作为立国之本。“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这一论断,既是我党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一贯主张,又是我国“十一五”时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质量,以应对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挑战的必然要求。谁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知识,谁就会获得可持续发展永久的动力和源泉。所以,发展中国特色的信息化理应将科技、教育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

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当前,信息化建设中有些领域的改革仍处于滞后状态,有些仍止于表层,有些还带有浓厚的部门色彩,这些为改革的深化制造了障碍。因此,我们要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建立起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和机制,建立起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应注意的问题

推进信息化要遵从信息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我国当前国情和发展阶段。要看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区差异、城市差异、企业差异和社会环境差异。虽然整体上我国已初步实现小康,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已具备全面推进信息化发展的条件,但在中西部地区很多地方连温饱问题还尚未解决。因此,推进信息化要正视现实、结合实际,要在现有条件下,按照需要务实推进,才有实效。

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的信息技术自主创新体系。当前,全世界86%的研发投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凭借科技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牢牢地把持着国际产业分工的主动权。我国包括信息产业在内的许多产业尽管在规模上不断扩大,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发展水平一直很低,重复建设长期难以杜绝。“十一五”时期,我们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彻底告别靠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和优惠政策赢得的竞争优势,要摆脱简单、粗放的增长方式对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受制于人的困境,就必须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产业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加大对自主创新的财政投入,实施激励自主创新的税收金融政策,发挥政府扶持自主创新的功能,实施有利于自主创新技术引进的政策,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组织处于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集中力量,协同攻关,力争实现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从战略高度加强IT标准制定工作。IT标准的竞争,说到底是对未来产品、未来市场和国家经济利益的竞争。正是

因为IT标准不但影响企业的前途和命运,而且还关系到国家的利益和主权,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这一问题。美国国家标准学会等在2000年下半年出台的《国际标准战略》中,明确提出要利用美国标准体系的优势,整合各方面资源,大力推进美国标准的国际化。显然,美国是想通过“标准先行”来进一步控制国际市场。所以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加强我国的IT标准制定工作。积极采用国际IT标准和国外先进IT标准,在2-3年内基本建成与国家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国家信息化标准化体系:以企业为主体,面向市场,紧密与信息产业和应用工程相结合,做好IT标准的技术支撑与服务,逐步推进中国IT标准国际化。

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加快转变产业增长方式。集成电路、软件和电子仪器与专用设备等核心产业是决定我国信息产业自主发展的关键。而据信息产业部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销售收入占全球的比重达到13.40/o,其中集成电路产业收入占全球仅3.7%,软件产业占全球仅3.55%,电子仪器等产业则更低。另一方面,在发达国家信息产业结构大致是硬件占25%甚至更低,软件和服务占75%甚至更高,而在我国软件和服务两者在信息产业产值里仅占25%左右。因此,促进核心产业及信息服务业上规模、上水平,加快发展新一代移动通讯数字电视、下一代互联网以及数字3C融合产品,推进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增长方式向规模、速度、质量、效益并重的資源节约型转变十分重要。

把推动制造业改造升级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从我国的基本国情看,农业、机械、冶金等传统产业在经济中仍占据主导地位,而现代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比重一直偏低。制造业的发展对于保持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预计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将占据很大比重。另一方面,我国还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贫乏但资源消耗较多、使用效率较低的国家。因此,从我国的产业结构现状、资源禀赋、能源消耗总量及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仍是信息化的主要战场。

把推进企业信息化、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据统计,到2005年6月30日我国网民共10300万人,居世界第二,却仅有0.2%的用户选择进行网上购物或其他商务活动。受认知程度和社会信用环境的制约,大中型企业仍是以供应链管理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占主导地位。因此,推进企业信息化,要以大型骨干企业的信息化应用为龙头,以重点能源、资源消耗大户为重点。政府有关部门要为电子商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银行、商户要构建安全、快捷、方便的电子支付体系,大力推广各类安全有效的电子支付工具,依法建立、健全安全认证措施和手段,为社会提供可靠的安全认证服务。不断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现代物流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升物流业信息化水平,实现与国际贸易接轨,提高贸易竞争力。

把建立面向政务的跨部门的应用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推行电子政务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而电子政务关键又在于政务而非电子。由于前几年的电子政务建设基本上是政策驱动和技术驱动,网络建设水平远远超过了美国,产生了大量“有路无车”的“空壳”系统,过高的建设成本却没能实现令人满意的应用成效;另一方面,一些单位和部门在规划中把涉及全局的电子政务项目,如“金”字工程,视做本部门信息系统建设的延伸,仍停留在建设办公自动化和政务专网的水平上,对跨行业、跨部门的信息共享等缺乏足够的考虑,缺少对业务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因此,必须把建立面向政务的跨部门的应用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本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进政务管理这样一个全局的观念去推动电子政务向前的和谐发展。

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农业领域又是信息化整体框架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因此,一是要在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各项支农资金中,增加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二是要依托有关的信息技术企业,推广节水、节能、降耗和减少污染排放的新技术和新工艺,促进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三是应进一步整合各涉农部门的网络系统、网站、信息资源和科技服务体系,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系统的信息网络,实现信息进村入户,使农民及时、快捷、便宜地获得所需要的农业生产信息、政策信息和市场信息,改变农民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现状。四是要采用电子屏幕、电视等多种形式,解决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五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等手段,加强对农民生产技能的培训,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

加速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与能源、材料资源同等重要。它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也是促进和带动信息内容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过程。因此,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公开和共享,推动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利用,促进经营性信息资源的市场化开发,培养和繁荣信息内容市场,促进信息内容产业发展十分必要。国家有关部门已将其列入“十一五”专项规划,这无疑将打破信息资源行业部门分割的现状,促进更多的内容资源通过信息通信网络进入流通领域。

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现行的GDP(国内生产总值),主要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一定时期经济增长的“产出”、“总量”和“量”,没有或不能很好地反映其“投入”(特别是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的代价)、“结构”(包括社会财富的分配结构)和“质”(包括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社会效益等)。在GDP核算存在种种缺陷的情况下,单纯地用GDP来评估一个地区的发展成果,考核领导班子的政绩,容易导致一些地方不惜代价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忽视结构、质量、效益,忽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因此,在现有GDP基础上,增加一些资源、环境、人文等因素,建立一套不仅包括物质文明,而且包括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内的科学考核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强化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一大批、一代甚至几代高素质、复合型的信息化人才是不可能完成的。尽管每年高等院校输送数万名网络通信、计算机应用、软件、无线电电子学等学科的专业人才,但仍不能满足我国信息化建设发展需要。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对信息化人才又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虽然大多数部门和企业在人员培训上有了计划,但投入小,实施力度也不大,企业信息技术人员仍只占企业员工总数的0.72%。因此,必须坚持请进来、送出去,以有计划、有

要求、有检查、有考核为原则,鼓励和动员各有关方面,开展信息化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及分行业、分应用有针对性的短期培训,为行业、企业培养信息化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提供专业化培训服务。另外,企业骨干人才流失严重,主要是因为企业用人机制僵化,改革不到位。为此,企业必须继续深化改革,使企业体制、机制真正适应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

信息化是要搞真正的以宏观均衡为目标的市场经济。一是信息化要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真正的市场经济只有一个原则:全体消费者的需求得到最大满足。中国要强调重视不发达地区和中低收入人群的发展,强调以富民为核心的利益均衡。二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中国最大的需求,来自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因此,要特别重视加强基础产业的地位,在结构调整中注意产业均衡。三是通过信息化在跨越式发展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缩小数字鸿沟。這是从需求出发、讲求效益的终极境界。跨越式发展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缩小数字鸿沟的条件,中国在增长和跨越式发展中要注重社会均衡。

重视制度创新。为什么计算机工业从大型机到PC、互联网的五个阶段都发端于美国,领袖企业也多集中于美国?表面上看是技术的关联性,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制度。在美国,尤其是硅谷,实行的是鼓励创新的制度——政府并不重点扶持哪个企业,而是提供开放公平的竞争环境,由市场来选择创新,并尽可能提供周到的服务,减少创新的风险。这样的制度可以把社会资本和人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创新。我国的企业信息化、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发展自成体系,缺乏规范和标准,说明制度的发展已相对滞后。而美国在ICT(信息通信技术)各个发展阶段都处于领先地位的原因,就是因为其制度创新与ICT发展相辅相成,两者之间形成了互补关系。通过制度创新带来ICT创新,而ICT创新又推动制度创新。这对于处于信息化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党对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理论升华。我们只有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并自觉用以指导信息化建设实践,中国信息化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沙子和石头的特征,知道沙子和石头是多种多样的。

2、通过观察、讨论,发现沙、石的用途以及它们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1、课件:有用的石头。

2、课-照片:岩石。

3、幼儿用水彩笔。

4、幼儿搜集的小石头。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图片欣赏:漂亮的岩石。

教师提出疑问:漂亮的岩石是怎样形成的呢?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

二、展开。

1、教师讲解岩石的形成。

岩石是经过风吹日晒,又经过雨水、空气等外力的作用,沉积成岩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教师:你们出去旅游的时候看见过岩石吗?想一想在哪里见过岩石?(提示:海边,山林等)

2、实验。

出示:一团捏在一起的湿沙。

小结:小球上的沙,由于湿度的变化和挤压,可变成岩石。

老师告诉小朋友,岩石经过风吹、日晒或水浪的冲击可变成大石头呢。

3、了解岩石的沙化特征。

课件演示:岩石和沙子。

教师:看看照片上是什么?,你们知道沙子是怎样形成的吗?

小结:岩石被风化成为小块后,还必须经水流的不断冲涮,才能形成沙子,粗沙进一步又可变成细沙。所以,可以说沙是石头变的,石头也是由沙变的。

4、引导幼儿在探索中认识石头。

(1)让幼儿自己玩自己的石头(每人一块,颜色、大小、形状不一)

(2)启发提问:

石头是什么样的?(硬硬的)

摸上去有什么感觉?(粗糙、光滑)

你手里的石头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引导幼儿说出:石头是多种多样的,颜色有……,形状有……)

5、讨论:石头有什么用?

课件演示:《有用的石头》

铺路、铺地、筑防洪堤、做假山、石桥和石凳、石栏杆。

结论: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石头。

三、结束。

引导幼儿在小石头上作画。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回家后继续收集不同的石头,了解不同石头的作用,然后讲给大家听。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漂亮的石头

上一篇:祝老公生日快乐的祝福语下一篇:写鱼的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