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地理信息系统(精选7篇)
作为一种新兴的车载多媒体广告发布平台,为广告运营商提供了全新的媒体信息发布形式和广告业务运作模式,提高了广告运营商的业务运作效率,降低了其运营维护成本。 本系统提供高清晰度的画质和优美的音质,让乘客感受一种视觉和听觉上的愉悦;可即时提供新闻、气象、股票、交通、娱乐等信息,集新闻、观赏、娱乐、知识于一体,为乘客创造一个舒适的乘车环境,营造一个愉快的旅程。并有利于提高城市交通服务水平和城市整体形象。
系统结构
系统构成
系统由四个部分组成:
管理中心
中继站
车载平台
通信网络
管理中心作为整个公交媒体信息发布系统的运营控制中心,负责对整个系统进行集中控制管理,全面实现广告业务的电子化管理;
中继站作为管理中心和车载平台之间通信的桥梁,主要负责两者之间的数据交换;
车载平台负责实现节目接收、指令解释、媒体播放、自动报站、状态上传等功能,
媒体节目通过有线网络由管理中心下发到公交站场的中继站,车辆到达公交站场后,车载平台通过WLAN网络从中继站接收媒体节目,实现节目的动态更新;重要通知、播控指令等实时信息通过GPRS/CDMA网络直接由管理中心发布到车载平台。
系统功能
系统特点
系统可与媒体运营企业CRM系统及财务系统无缝集成,提供全面的业务流程管理,从媒体制作、节目编排、发布控制、合同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到决策支持等;
集中控制管理,实现全自动、网络化广告节目传输和发布;
支持个性化的广告业务播放,如:按节目表播放、优先级播放、插播、互动点播,可实现分时段、分线路、分车辆播放不同的广告;
支持广告发布的监播:实时监播和事后审查,广告客户可通过互联网随时查询、监督其广告播放情况;
支持外部信息接入和处理,接收来自外部系统提供的可发布的媒体资源,如:天气预报、股票行情;
车载平台提供丰富的外部接口,可外接语音报站器、行车记录仪、车载摄像等设备,实现车载平台的功能扩展;
实现时钟同步功能,确保整个系统的时钟一致;
提供全面的系统操作、报警、播放日志,有效地进行系统管理、事后审查、统计分析;
高可靠性:
车载平台经过专业的抗干扰、抗振动处理,确保可靠运行;
系统采用数据暂存、断点续传等技术手段保障业务数据的完整性;
一、文档一体化理论发展
文件与档案是属于同一性质的事物,吴宝康教授明确表示:“文件与档案本来就属于同一事物,是同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1]9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传入我国,指文件从产生直至因失去作用而被销毁或因具有长远历史价值而被永久保存的整体运动过程。这一理论揭示了文件、档案管理的内在规律即从现行文件到档案是一个连续统一、前后衔接的过程。
90年代澳大利亚学者Upward提出文件连续体模式[2]61,即从文件的生成到文件作为档案保存和利用的管理全过程中连贯一致的管理方式,这当然也包括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相比,文件连续体理论是其在电子文件时代的补充与发展,突出强调两点:一是文件管理的连贯性或无阶段性,认为文件是一个无明显分界线的连续现象;二是研究视角的多维性,更多地关注到业务活动与档案活动相关的结构来源、权力、职责。文件连续体理论准确地揭示了电子文件各阶段之间界限越来越模糊、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发展特点,将文件视为一个不需明确分割的连续统一体,突出文件运动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2002年黄霄羽提出,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科学含义是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指导,借助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对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使之实现系统化和规范化,从而发挥各自以及总体的最大效能,确保现行文件至馆藏档案管理的高效和优化[3]31。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连续体理论成为数字环境下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理论基础。在数字环境下,电子文件的大量出现和长久保存将使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走向实质运行,使得文档一体化管理成为必然。
1. 文档一体化内涵。
文档一体化不只是个别环节的结合,而是文件与档案管理的融合与重组。文档一体化管理包含文档生成一体化、文档管理一体化、文档利用一体化。文档生成一体化是指在文件生成阶段,结合档案管理要求,确保生成的文件符合档案管理的规范与功能需求。文档管理一体化是指对文件与档案的运动过程实施全面控制、统筹规划及综合管理,统一规范管理制度、统一设计管理体制、统一设置组织机构、统一配备管理人员。文档利用一体化是指将文件信息与档案信息合二为一进行利用。
2. 文档一体化特征。
(1)生成控制一体化。实现现行文件流转业务与档案工作互动与交叉,应在文件生成时便开展鉴定、归档及归档后的管理,通过前端参与及过程控制,将文件活动全过程中重要、有价值的信息及时保存下来,以确保文件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管理流程集成化。文档一体化将文件、档案的管理流程集成在一起,要求在统一的系统内,有统一的控制中心、统一的管理制度、统一且相互衔接的工作程序,将文件著录、鉴定、保存及管理工作贯穿于文件的形成、流转、会签、批准、整理、鉴定、归档、移交、保存或销毁等各个环节,实现各个过程中工作流程的集成和信息的共享,而且能够根据不同的文件与处理要求定义特定的工作流程,实现流程的优化和个性化的处理,提高工作效率。其集成性主要体现在:归档与文件处理业务活动的集成;归档与鉴定工作的集成;归档与用户权限设置、数据备份等安全活动的集成;归档与档案管理工作的集成。
(3)信息利用一体化。快速准确地检索档案信息是利用档案的前提,通过电子文件一体化和存量档案数字化工作,完整、全面地将档案与管理系统相挂钩,使得用户能够高效地在大量档案文件中及时、准确地查询到所需档案,进一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二、文档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早在20世纪30年代,文档界曾提出“文书档案连锁法”,可以说是我国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萌芽期。
80年代文档一体化管理重新提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进一步丰富了其理论基础。这一阶段是文档一体化的初级阶段,其发展模式主要有吉林模式[4]48,其核心是将文件登记、立卷、著录三位一体;潍坊模式,其核心是“文档一体、馆室结合”;攀枝花模式[5]7,其核心是采用一文一档的立卷方法,通过计算机将收发文登记归档、分类立卷。
90年代中后期,电子文件开始出现并迅猛增多,由于电子文件具有系统依赖性、信息与特定载体的可分离性、信息易变性等特点,进一步促进了文档一体化的管理研究与实践。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不再是个别环节的结合,而是文件与档案管理的融合与重组。但由于电子文件不明确的法律地位及纸质文件在解决法律纠纷上不能取代的凭证作用,出现了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双轨并行的局面。这是文档一体化发展的中级阶段,即“双轨制”下的一体化。主要发展模式有:白城模式,其突破点是归档关口,核心是归档环节的再设计,结合管理软件,加入分级别、责任者、事件等归档要求,简化后期归档,实现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配套归档;中联部模式[6]29,是电子环境下文档一体化管理的前驱之一,电子环境下最突出的问题是信息的安全保密,通过一些安全保密措施,并坚持发展了传统纸质文件“涉密信息管理一条线”原则,为数字环境下文件档案管理提供了新思路;浙江电力模式,通过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系统,对数字环境下文件档案管理流程进行重组,突破纸质文件管理的限制[7]29。
三、文档一体化的管理实践
“文档一体化”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基础是管理软件的开发利用。电子政务的发展为文档一体化的实施提供了可能。电子政务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使得文件和档案管理模式在工作流程和方式上不同于传统方式,通过对文件与档案管理流程的重组,达到两者在管理上的无缝化和程序一体化。
中国科学院于2002年开展资源规划信息系统建设,其核心工程是建设资源规划项目(Academia Resource Planning,简称ARP项目),该项目是中科院管理创新工作的重大举措[8]432。ARP项目拥有包括公共事务和信息资源两大应用平台以及10个应用系统的格局,其中公文系统与档案系统都是公共事务平台的子系统,公文系统是公共事务系统的核心,为院所两级及研究所内部公文流转及信息处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档案管理系统作为整个系统信息资源的最终整合平台,将分布于其他模块的信息按照中科院的归档要求组合成为有效的档案资源,为整个ARP系统的信息保存和利用提供了保障。
公文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是两个相对独立却又紧密联系的系统,但从系统学的角度来看,文书与档案的管理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文件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档案的质量,档案的质量对未来文件的形成、收集与整理归档产生推动作用,二者关系十分密切,其系统构成参见图1。公文系统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完成发文、内部签批件及收文的起草、待办、处理、查询和归档等环节。ARP公文系统主要分为发文管理、收文管理、内部签批件管理、数字印章管理、归档管理等模块,此外还有公文统计、查询、备份等支持性功能[9]119。档案管理系统主要分为系统维护、档案录入、档案检索、档案借阅、综合利用及归档管理等几大模块。系统维护包括档案类型维护、档案库维护、分类库维护和档号规则定义,档案检索包括文书等各类档案的检索,档案录入包括上述各类档案案卷目录、卷内目录、档案实体录入,综合利用包括档案数据统计及报表打印,档案借阅包括借阅管理、借阅统计。
公文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通过公文归档管理这一模块紧密联系,构成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发文时,拟稿人拟稿后由办公室核稿,经相关部门会签,主管领导审核签发后,文件流转到办公室,经复审对发文给以文号并电子用印,最后由文书管理员发送到主送单位,文件办结后由文书管理员预归档处理提交到档案管理员处归档。收文时,电子公文(如有纸质来文,可扫描制作为电子文件)经文书管理员形成电子收文单,提交给办公室主任拟办,办公室主任根据职能分工提交给主管领导批阅,主管领导批转到职能部门,职能部门承办结束后,文件流转至文书管理员,由文书管理员办结并预归档到档案管理系统中。换言之,无论是发文还是收文,公文系统流转后经文书管理员办结,通过公文归档模块预归档,进入到档案系统正式归档到指定档案库中。这就实现了公文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的无缝对接,给文书档案的前期管理提供了平台。通过文书管理员全程深入参与公文归档工作,实现了在公文处理阶段对公文归档的准确分类和划定保管期限,缩短了归档的时间,提高了归档的准确性。
文书管理员在公文归档模块中可将已办结文件进行预归档处理,对无需归档的文件采取不归档处理,对多个相关文件可通过关联文件,将其一并打包预归档进入档案管理的文书档案库,并根据文件内容分类并划分保管期限。在此过程中,归档所需信息将自动从文件中提取,如文件的名称、文号、关键词、时间、拟稿人等信息。预归档后文书管理员需提交给档案管理员审核,审核流程为各部门兼职档案员—部门领导审核—档案管理部门。参与人员可点击题名,进入审核页面,查看、修改归档信息并填写办理意见。流程结束后,可选择导入相对应档案库。文件进入档案库后,档案管理员可根据题名等信息检索,并对该文件的归档信息进行完善及修改,如设置档案号、分类号、盒号、件号、保管期限、归档人、检查人、文件来源及盒内说明等信息。文件归档后,电子文件及其元数据一并打包归档进入档案库,完整全面地保存了文件的所有信息,不仅可查看文件的批办单、正文及附件,还可查看文件从拟稿到办结时的修改痕迹、办理意见及操作时间。借阅利用时,可通过系统办理借阅手续,选择需要借阅的文件类型如纸质文件或电子文件,并填写借阅期限等,经档案管理员审批后使用。借阅档案有时间期限,如已超过借阅期限,系统将自动办结本次借阅。
在文档一体化管理的全过程中,首先要做到文件的生成控制一体化,ARP系统中因文书管理员对文件的全程监管提高了文件归档的精准性;其次是管理流程的集成化,使得在电子文件归档入库的整理上极大地减少了手动录入、编制、整理的时间,提高了档案管理员的工作效率;最后是文档信息利用一体化,在线检索及借阅提高了文件的利用效率和利用率。
四、文档一体化的实施障碍及对策
目前在ARP系统中试行文档一体化管理时存在一定的实施障碍,主要影响因素有:文书与档案分而管理的问题、电子公文的安全性问题、在线与纸质双套归档的业务问题。
1. 文档分而治之的管理弊端。
“文档一体化”扩大了档案工作者的角色作用,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文件的形成和使用,这就要求文书管理员与档案管理员要有深度沟通与合作。这也要求在理念更新、体制改革、组织加强的基础上,应该做到人员配备的一体化,目前在中科院体系内实行的是文书工作与档案工作分而管理的模式,因此实施文档一体化首要条件是文书管理员与档案管理员的一体化,二者的一体化有一定的要求。一是无缝整合。文书管理员与档案管理员的产生目的不同,职能范围不同,在人员素质、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不同,因此需要文书管理员与档案管理员的整合做到没有缝隙,整合为一种管理人员。二要标准统一。即文书管理员与档案管理员的整合应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在整合中最主要的标准化对象是大文件,即指文件从形成到办结、进而归档成为档案这一过程中文件与档案的统称。三是全程管理。人员整合后,达成文件与档案合二为一,文书档案管理员合二为一,因此需要对文件流转及归档做到全程管理。
2. 电子公文的安全防御问题。
文档一体化以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为支撑,在带来便利、快捷和广阔信息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解决的安全性问题。系统时刻面临着计算机病毒、网络窃密与篡改、黑客攻击,使得电子文档安全性及可靠性遇到极大的挑战,给电子文档的保管利用带来新的安全问题。为确保信息的安全,首先要加强技术保障,包括信息的组织技术与保密技术,从技术上消除安全隐患。通过采取权限设置,防火墙、数据库备份系统等技术措施,构建安全防御体系。其次应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以防人为原因引起数据安全问题。因为技术是手段,管理是方法,没有合理的管理,系统的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10]53。
对于档案管理而言,需要解决的不仅是计算机和网络的安全,更要关注和解决在一体化系统中形成、流转、归档和利用的电子文件在长久保存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时任国家档案局局长的杨冬权对此指出,对电子文件的管理必须解决好其保真、保密、保存、保读取等难题,怎样确保现今的电子文件在几十年、几百年后还能被读取利用,是需要特别注意的重点问题和根本问题[11]9。目前保存电子文档方式较多,对大数据量的保存,通常有大容量服务器、光盘、磁盘、磁带机、活动硬盘等。但无论是哪种存储介质,都存在技术上的缺陷,易受到磁场、温湿度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为保证数据的安全与完整,还需定期对存储数据重新备份。电子文档的存储、读取对设备的依赖性很强,需要不断更新必要的读取、显示软硬件设备,这增加了工作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增加了维护的成本和支出。
3. 双套归档的业务问题。
由于电子文件凭证性不足、对系统依赖性过高、存储时效性等问题,作为档案,纸质版文件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双套制并行归档在我所仍然在采用实施。目前本所文书档案包含ARP系统收发文、涉密收发文及日常工作中重要业务文件,因保密原因涉密文件不能制作为电子文件在系统中流转归档,日常工作中重要业务文件因需收集时间,无法及时归档。与电子公文相比,纸质文书档案的归档存在滞后性的问题。
由于现行双轨制归档,若电子文件的档号与纸质文件档号不是一个体系,即便二者有关联,也会增加录入检索的工作量,既需要给电子文件编制档号,还要给相应纸质档案编档号,同时增加检索环节[12]18。因此为保证二者的一致性,纸质文书与电子公文应共用档号,由于电子公文只是纸质文书的部分档案,因此如何保证电子公文在线归档时的档号与纸质版的一致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档号组成有分类号、年度、保管期限、盒号及件号。为保障纸质档案与电子文件档号一致,在线归档时可暂不录入盒号及件号,待纸质件归档后,根据纸质件的档号在系统中补录。但这样将增加档案管理员工作量,同时存在归档时间的延滞。
一、激发学生对科技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纽带,是开展科技教育的基石。学生只有对科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在教学中有效实施科技教育。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中学地理教育也应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以适应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师在教学内容上适度的强化科学思维方法以及使用科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如此,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才能逐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如在初中地理教学《板块运动》一节中,教师在讲解板块交界处容易发生火山地震这一知识时,教师及时让学生分析日本、印度尼西亚容易发生地震的原因,发生地震时怎样避震等方法,不仅丰富了地理教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科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如初中地理教材中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蕴含着独到的科学方法,展示了科学发现的全过程,是科技教育的好素材。通过这些案例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
二、深入挖掘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
地理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科技教育内容。如高中地理教材必修I主要就是介绍了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其中特别强调了人类天地观的演变、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对大气环境的保护、对气象灾害的防御,以及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等,类似的内容还有很多:如环境保护中酸雨防治的根本途径就是改进能源技术、发展洁净的新能源,白色垃圾的回收处理技术等,交通运输的发展等等,这些教材内容里面都包含着大量的科技教育内容,作为地理教师,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科技教育因素,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捕捉契机,并结合日常生活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及时完成科技教育的渗透。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科技观。
三、整合信息技术,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地理学科是一门兼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学科,知识的时空跨度大,而教学环境的空间很小,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超越时空界限,在课堂上再现宏观世界、微观世界,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个有联系的、动态的、音响的、有画面的、可远观的、可近看的、可聆听、可感知的地理事物。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能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神状态;能更好地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学习,而是把学习过程延伸到了课外;能为学生提供理解、探索地理知识的平台,将地理知识生活化,情境化,能创设逼真的地理学习情境,这样不仅课堂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分析掌握,也可以促进学生直觉思维,拓宽学生思维。因此地理教师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地理学习的影响,利用信息技术和地理教学整合,抽象的知识、复杂的地理变化过程,生动、直观地演示了出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了,学生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理解了知识,唤醒了学生对科技的求知欲,学生的科技意识也得到了启迪与开发。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科技的魅力。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除了课堂渗透科技意识外,课外实践活动是地理教学中有效实施科技教育的一个主要渠道。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包括很多内容:包括绘图、查图、天气、气候环境监测;通过多种途径获取资源材料、地理图表;另外还可以围绕地理学科开展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活动;也可以将地理学科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开展各种主题系列性科技教育。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网络、媒体获取科技知识。例如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和旅游卫视频道,每天都要播放与地理有关的科技内容,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大学生科技信息含量,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五、指导学生积极撰写地理科技小论文
(一)选择合适的课题
1.短小性
“小”,一是指课题选择的角度小,二是指课题研究涉及的范围小,三是指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相对来说也比较“短小”。题目不宜太大,更不宜选用一些华丽或空洞的题目。范围大小应结合自己的写作能力而定。如果选材过大,就不易抓住重点,论证也就困难。这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所决定的。
2.探究性
地理小课题研究,其实是一种探究式学习,探究式活动,是研究性学习在地理教育中的迁移与应用。在课题研究小组中,同学们按照共同讨论确定的行动计划,自己去观察、去调查、去实验、去发现、去搜集资料、分析讨论、去完成课题报告,整个活动过程中贯穿并洋溢着探究精神。探究性成了课题研究的鲜明特性。
3.实践性
课题的研究是在自然而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的,要建立在观察地理、地质现象,搜集地理资料的基础上,对家乡的环境、人文、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两个代表性的案例,从自然人文等方面,说出形成的原因、解决方法等等。
4.生活性
生活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关系时,才是有效的。因此,选题一定要培养学生从自身的真实的生活世界入手,做生活的有心人,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如发现同学们爱玩电子游戏,就可以调查“电子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见到了人们乱穿马路就引发“居民安全意识”的思考。
5.可操作性
课题研究是由学生去实践、完成的,因此,在选择课题的时候最好不要选择专业性较强的课题,课题要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浅显易懂,这使课题组的同学非常具有成就感,从而更进一步激励学生深入研究。如一些涉及人身安全或高端的课题就不适合学生去操作了。
6.重视扩展性
学生的小课题研究,学习空间之大,学习内容之广,使学校教师的指导难以满足其需要。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地理课程资源。广大家长中蕴藏着宝贵的知识财富,家庭、社区、许多场所,是学生获取研究资料的源泉,各行各业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舞台,是研究性学习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在帮助学生选择课题的时候可以适当考虑以上的因素,因为这样可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有利于拓宽学生学习空间。
(二)地理科技论文的撰写
地理科技小论文一般是建立在观察地理、地质现象,搜集地理资料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以科学规范而又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撰写好地理科技论文。一般应由以下四方面组成:
1.研究概况
介绍课题研究的背景、由来和设想,简要说明研究的目标、研究的计划与实施的过程。介绍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方法与课题组的主要活动。
2.研究成果
介绍课题研究取得的各种成果,包括各种观察、实验与调查数据,阶段性成果与最终成果。
3.研究结论
研究结论是科技论文的核心部分,是理论升华的结晶,每一点结论的文字简要准确,既以事实作论据,又以理论作解说。
4.存在问题
反思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与研究方法的不足,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科技意识,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接受科技知识。实践证明,经常地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的渗透,学生的科技意识就会增强。当然,科技教育是中学生地理教学中长期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必须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科技教育,使科技教育由宣传型向实验型、参与型转变,使学生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技意识,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总之,地理教育与科技教育相结合是地理教育的需要,也是地理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只要我们平时在教学中多动脑、多想办法,克服困难,就能使地理教学中的科技教育变得丰富多彩,富有实效,同时,会使地理课变得生动,更有时代感,也将使科技教育更具体,更落实。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第五届“绿色生态,美丽长春”大学生夏令营拟定于2017年7月10日至7月14日在吉林省长春市举办,邀请有意向报考(包括推免生及直博生)东北地理所的2018年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参加。
现将夏令营活动的安排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及参加人数:
1.时间(拟定):2017年7月10日—7月14日(时间如有变动另行通知);
2.参加人数:50人左右。
二、活动内容:
1.东北地理所概况及研究生培养情况介绍;
2.专家学术报告,师生交流互动;
3.科研实践体验;
4.参观科研场所及实验室;
5.考察及联谊活动。
三、申请条件
1.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农学、土壤学、资源与环境、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专业的2018届本科毕业生;
2.本科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对科研工作有浓厚兴趣,并有较强或潜在的研究能力;
3.英语达到国家四/六级水平。
四、报名时间及申请办法
1. 报名时间:即日起至2017年6月20日截止
2. 申请办法:通过中国科学院大学夏令营网报系统申报。请申请人登录“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网站(http://kjxt.ucas.ac.cn/),进入“夏令营报名入口”,选择“ 绿色生态,美丽长春——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点击“我要报名”。完成报名后,从系统中打印《中国科学院大学2017年大学生夏令营申请表》。
五、筛选办法、入选名单公布及参加确认
1.东北地理所将根据夏令营申报系统中申请者的申报信息进行筛选;
2.已经获得推免(或准推免)资格且有意向推免到东北地理所的本科生,直接入选; 3.东北地理所于6月22日前在夏令营申报系统中完成入选者名单确定,同时将入选名单及夏令营活动具体安排公布在东北地理所网站; 请夏令营入选者请于6月25日前,在夏令营网报系统中进行参加确认,逾期未进行参加确认者,视为自动放弃参加东北地理所夏令营。
六、入选者提交材料
请夏令营入选者于报到时提交以下材料(审查证书等原件,复印件请按序号顺序装订成册)
1.《中国科学院大学2017年大学生夏令营申请表》(由夏令营网报系统生成);
2.本科成绩单和专业排名证明(需加盖学院级教务处公章,负责人签字);
3.英语四/六级成绩单原件及复印件;
4.推荐信(自愿提交);
5.其他证明材料(包括已发表论文或出版物复印件、各类奖励证书复印件等)。
七、优秀营员交流会
1.申请条件:具备2018年推免(或准推免)资格,并且有意向推免到东北地理所的学生; 2.申请程序:
(1)提交材料:申请人于6月20日前发送《2017年大学生夏令营优秀营员交流会回执》(附件1)、《2017年大学生夏令营优秀营员交流会申请表》(附件2)、本科成绩单及其他有参考价值的证明材料(包括已发表论文或出版物复印件、各类奖励证书复印件等)电子版发到wyr@iga.ac.cn,邮件主题为:姓名+拟报考专业+学校+交流会。
(2)资格审核:东北地理所研究生部负责资格审核,并通知入选者参加“优秀营员交流会”。
(3)交流会:东北地理所研究生部组织“优秀营员交流会”,入选者参加交流及选拔。具体要求及安排另行通知。3.交流结果:通过优秀营员交流会选拔并获得推免资格的优秀营员,将被东北地理所拟录取为2018级的硕士研究生。
八、注意事项
1. 参加夏令营的同学凭学生证、身份证办理夏令营住宿和报到手续。
2. 东北地理所于夏令营期间提供免费食宿;提前来所到或延后离所产生的费用由学生本人自行解决。
3. 东北地理所报销参加夏令营的同学来所单程火车票(火车硬座或者动车二等座),火车票于报到时提交;在2018年被东北地理所录取的学生,也报销其参加夏令营的返程火车票(火车硬座或动车二等座),火车票于入学时提交。
4. 参加暑期夏令营的同学须遵守东北地理所相关规定,严格按照统一的安排进行学习和活动;
5.夏令营活动期间安全由学员本人及所在学校负责,夏令营将统一为学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6. 申请人提供的信息须真实有效,不得弄虚作假。若有不实信息,撤销申请人的学习资格、追缴东北地理所提供的各项资助,并将处理情况通报其所在学校及中科院各研究所。
九、联系方式
联系部门:研究生教育管理部
联系人:王老师
电话:0431-85542236 传真:0431-85542202
邮箱:wyr@iga.ac.cn
单位名称: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网址:
单位地址: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邮编:130102
详细招生信息请登录东北地理所网站查看“研究生管理教育”栏目。
欢迎优秀大学生报名参加东北地理所2017年夏令营!
附件1:2017年大学生夏令营优秀营员交流会回执 附件2:2017年大学生夏令营优秀营员交流会申请表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研究生教育管理部
交换、电路交换、分组交换(虚电路交换ATM、数据报交换IP)交换:
为什么:为了减少网络节点之间所需的通信线路,增强网络的可扩展性,使得构建更大规模的网络成为可能。
电路交换:交换传输线路或时隙,在通讯双方通过交换机建立一条专用的传输线路或则占用传输线路固定的传输时隙。
过程:电路连接建立;传输信息;拆除通信电路
优点:保证数据传输的速率带宽,延时较小且稳定,可靠性和数据传输有序性。
缺点:线路利用率低,没有数据时也占用线路或时隙,建立电路连接和拆除连接过程延时较大。
为什么:为语音等需要保证QOS的业务设计,可以保证稳定的传输速率。分组交换
交换操作的对象是分组,数据以分组的方式进行传输,每个分组中包含了传输所需的控制信息。
优点:线路利用率高,节点只有在有数据传输时才占用通信线路,因此多个节点的份组可以共享一条通信线路。
缺点:需要资源管理机制来保证数据传输的速率、延时、可靠性和有序性,增加了复杂性。试用于突发业务。分组交换是为数据传输设计的,支持可变速率传输。分组交换包括虚电路交换和数据报网络
数据包交换:分组中携带完整的的目的地址,交换机根据转发表转发分组
特点:无连接性,双方通信前不许建立连接;健壮性,分组可沿着不同的路径传输,链路可变。
802.21:目标、内容
第二章
1.ATM中信元、VPI/VCI,AAL层的作用
ATM:异步传输模式,面向连接的分组交换网络,使用虚电路交换。信元:基本交换单位,固定长度(5字节头标+48字节数据),用于传输控制数据(如连接建立信令等)和业务数据。
VPI:虚路径标识
VCI:虚通道标识
VPI+VCI用来标识ATM网络中的一条连接。VPI主要在ATM核心网中用于交换机路由转发,VCI主要用于和ATM边缘连接的私有网络区别连接。AAL:ATM Adaptation Layer,ATM适配层 对业务层变长数据进行分段(填充,重组),使之适应ATM网络固定长度信元的传输,从而使ATM网络能够承载可变长度的分组(例如IP分组)。
2.ADSL中的DMT技术、ADSL体系结构、PPPOE原理和主要过程 ADSL(Asymetric DSL)(不使用话音带宽),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下行速率小于8Mbps,上行小于2Mbps。
DSLAM:Digital Subscriber Line Access Multiplexer,数字用户线路访问复用器
PPPOE(ppp over Ethernet)以太网和PPP这两种技术结合起来,因此引入了PPPOE,在以太网上建立PPP连接,本质是在多路访链路上提供一条逻辑的点对点链路,也被称为PPPOE会话,可以对以太网的多用户接入实现认证、管理、计费。过程:
3.PON网络架构、关键技术(同步/测距、动态带宽分配)
动态带宽分配DBA 由OLT通过授权(Grant)实现ONU/ONT在给定时隙传输数据
OLT根据ONU/ONT报告的缓存T-CONT状态来分配带宽(时隙)OLT通过监测来自ONU/ONT空闲帧的比例来分配带宽(时隙)
测距:通过测量OLT与ONU/ONT的环路延迟来设置对于所有ONU/ONT都相同的均衡环路延迟值,保证其到OLT的逻辑距离一样。
4.802.11网络拓扑、基本CSMA/CA原理、扩展CSMA/CA原理 802.11局域网由两部分组成:无线站点STA(wireless STAtion),无线接入点(AP)。拓扑主要分为两类:
1.Ad Hoc即无线自组织网络,只由无线站点STA通过无线传输媒介组成,在彼此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内。
2.基础设施网络,STA之间不能直接通信,必须通过接入点AP进行帧转发,每个AP都有一个SSID,连接到其上的STA必须和其保持一致。
带冲突避免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机制CSMA/CA(CSMA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
以太网使用的是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机制CSMA/CD,但在无线中无法检测冲突。分为两种:基本CSMA/CA、扩展CSMA/CA 1.基本CSMA/CA:采用物理信道侦听方法,该操作强制要求必须使用。
载波侦听:站点在发送前侦听信道是否忙,不忙,进入冲突避免阶段;忙,延迟直到信道空闲再发送。
冲突避免:先等待一个帧间间隔IFS(不同业务,功能的帧间时间有短有长,区分了优先级),如再次检测空闲,则发送;否则采用随机退避算法产生退避时间,之后每检测到一次空闲则将计数器减一,直到减为0,然后发送帧。
2.扩展CSMA/CA:采用虚拟信道侦听方法,使用两个控制帧,即RTS/CTS,可解决隐藏站点问题,该操作是可选的,可以根据需要配置。
第三章 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 1.CIDR地址块的概念、路由中的前缀汇聚、前缀最长匹配规则;路由表配置 CIDR即无类别域间寻址,取代早期网络前缀固定的有类别寻址,采用可变长度的网络前缀来取代地址分类网络号长度固定的的做法,具有相同前缀的IP地址组成CIDR 地址块,表示为A.B.C.D/N,其中N为前缀长度。
前缀最长匹配:当数据包中的目的地址匹配到路由器中的多条表项时,选择前缀最长的。
2.NAPT的基本原理及其局限性
网络地址和端口转换NAPT(Network Address and Port Translation):内部网络所有的主机共享同一个全局IP地址,但是它们所使用的端口号不同,NAPT服务器使用TCP/UDP端口号来区分内部主机。
局限性:
(1)地址和端口转换将带来比较大的开销,不能用于大规模网络
(2)地址和端口号可能出现在载荷的任何位置,因此需要软件对不同应用做相应的处理,较为复杂。
(3)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使用UDP或TCP来传输(4)破坏了原有的主机到主机的通讯模型 3.IPv6单播地址:链路局部地址、全局地址 单播地址的组成:
链路局部地址:作用范围为链路。在链路范围内自动分配。FE80:/64
唯一本地地址:一般限制在组织机构内部使用
全局地址:作用范围为全局,在全局范围内分配。
4.IPv6组播地址:链路范围内全节点组播地址、全路由器组播地址;被请求节点地址
全节点地址: FF02::1(link-local)全路由器地址: FF02::2(link-local)被请求节点地址(Solicited-node address)
单播地址为4037::01:800:200E:8C6C,变为被请求地址,FF02::1:FF(固定)+单播地址的后24比特。
IPv6组播地址到MAC地址映射:ipv6组播地址的后32为对应mac地址后32位。且mac地址的前16位固定为33-33
5.IPv6邻居发现机制
用于邻居发现的ICMPv6消息的IPv6地址为链路局部地址,Hop limit为255,从而将邻居发现消息限制在链路范围内。
目的ipv6地址->被请求节点地址->映射到对应的MAC地址33-33+被请求节点地址的后32位。
6.基于EUI-64地址的IPv6地址自动配置过程
7.自动隧道(ISATAP)原理及其路由配置
隧道:通过将一个协议(ipv6)作为负载封装在另一个协议(ipv4)中,实现被封装协议数据单元通过封装协议的网络传输。
ISATAP路由器功能:
1)在ISATAP主机和IPv6主机之间转发分组 2)在ISATAP子网中公告前缀 3)作为ISATAP主机的缺省路由
第五章 IP网络服务质量
1.QoS度量参数;流、行为集合、服务等级协议的概念 QOS度量参数:带宽/传输速率、延时、延时抖动、丢包率。
流:从一个源到一个目的的有序的分组集合称为一个流。一般来说,流是由特定于具体应用并且具有相同QoS需求的分组所组成。(流是单向的,对于两个方向上的 数据通信对应着两个流支持组播,此时流的目的地址为组播地址)行为集合:在路由器上执行相同QoS操作的结合,如果多个流所需的GoS操作一样,则可以在路由器上汇聚成为一个行为集合。
2.支持QoS操作的路由器功能
(1)接纳控制,当应用要求QoS服务时,判断其要求是否能够得到满足,应该放置在每个网络的入口服务器上。
(2)流量调节:检查到达的分组是否满足服务等级协议中设定的QoS水平,如果不满足,折执行指定的整形操作,包括丢弃、延迟、重标记等。(3)流量控制:为了满足QoS要求(带宽、时延等),选择是否向输出链路输出分组以及控制调整分组的输出顺序(队列管理和调度)。
3.综合服务原理,综合服务类型
综合服务模型(IntServ)已流为单位,可以为业务提供端到端的QoS保证。原理:根据QOS要求,流传输之前进行资源预留,传输路径上的所有路由器都要动态的维护资源预留状态,如果资源不能满足流的QoS需求,则拒绝提供传输服务。路由器通过流量调节和流量控制来满足QOS要求。
服务类型:
(1)保证型,提供完全保证的服务质量,用于要求低延时的业务,其最大延时和带宽都能得到定量的保证。(2)受控负载型
能够提供一种相当于网络节点处于低负载情况下的尽力服务,要求低的丢包率,可以接受一定范围内的延迟。随着网络网络负载的增加,服务不会出现显著的下降。(3)尽力服务,定性服务。
4.资源预留协议中的PATH和RESV消息,资源预留合并(FF、SE、WF)
PATH:对应着综合服务中的建立消息。由发送端发送到接收端,包含着所需的QOS的流量特性参数,会收集路径上所有路由器可支持的流量信息。
RESV:对应着综合业务中的预留消息。由接收端发送到源端,根据PATH消息中的路由流量信息进行决策,配置路径上所有路由器的资源预留参数。
RSVP中,多个流的接收端到发送端的预留存在着公共路径,则可能进行预留合并。由预留方式决定预留在公共路径上的合并。预留合并的前提是合并的预留必须是相同应用的相关预留。
FF:由某个发送端独占的预留,对于每个流都需确保资源 SE:指定多个发送端共享的预留 WF:由所有发送端共享的预留
5.区分服务原理,EF PHB和AF PHB 区分服务(DiffServ),更粗粒度的以行为集合为对象,事先来制定对不同行为集合(多个流,相同相近业务)的QOS管理。通过在分组中包含标记值(DSCP)来决定其所属的行为集合,不需要预留和维护预留状态,中间路由器处理简单。
第六章 路由和交换 1.路由器功能与架构
功能:
(1)数据路径功能,根据数据包中的目的IP地址查找转发表,通过交换结构
转发到输出端口;同时负责输出端口调度和队列管理
(2)控制平面,系统配置和管理,运行路由协议,生成路由表。架构分两种:集中式和分布式
2.Binary Trie、Leaf Pushing、Multi-Bit Trie,Bitmap压缩的理
3.路由器吞吐量和加速、内部阻塞和输出端口竞争
内部阻塞:交换机内部竞争(如两条内部转发路径在某个转发单元重叠)导致内部阻塞,可避免。
输出端口竞争:多个输入端口请求同一个输出端口导致输出竞争,不可避免。
4.3代交换结构、输入队列与输出队列
5.Banyan交换机结构、基于batcher定理的排序网络
Batcher定理:在输入端口,信元按输出端口升序或降序排列,解决内部堵塞。
第七章 业务量管理
1.漏桶算法、令牌桶算法
漏桶算法:输出速率固定,平滑突发业务:
令牌桶算法:
2.Max-Min公平共享资源(带宽)分配过程、公平(Fairness)不是指用户分配相同份额的资源,而是指每个用户对资源具有相同的访问权利。
Max-Min公平共享:首先要满足那些需求小于它们可以得到部分的用户,然后将多余的资源在那些需求更大的用户之间平均分配
3.加权Max-Min公平共享资源(带宽)分配过程
4.FQ算法过程
5.RED的目标和原理
第八章
1.对等网络的引入背景
2.Chord的原理 3.简单查询
中国科大与合肥物质研究院联合组建合肥物质科学技术中心 2011-09-29
9月28日上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联合组建的“合肥物质科学技术中心”成立暨揭牌仪式在合肥科学岛举行,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为合肥物质科学技术中心揭牌并讲话,副院长詹文龙主持成立仪式。中国科大侯建国校长代表校院双方作“科教结合、协同创新,建设合肥物质科学与技术中心”的联合汇报。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王英俭在会上致辞。9月28日上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联合组建的“合肥物质科学技术中心”成立暨揭牌仪式在合肥科学岛举行,“中国科大环境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同时揭牌,中国科大、合肥研究院双方各50名教授、研究员接受了双岗双聘。此举标志着中国科学院的科教结合工作迈入集成优质资源建设协同创新平台的崭新阶段。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为合肥物质科学技术中心揭牌并讲话,副院长詹文龙主持成立仪式。
白春礼为“合肥物质科学技术中心”揭牌
詹文龙主持仪式
白春礼指出,我国当前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科技界肩负着支撑我国可持续发展、实现创新跨越的历史重任。当前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努力调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研力量,促进各部分间的融合,从而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形成一个完整链条,成为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以高水平科学研究促进高质量高等教育发展、以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发展支撑高水平科学研究,是新形势下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
此次成立合肥物质科学技术中心,是中科院在长期践行科教结合、教育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寓教于研”和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依托一流科学家团队、国际前沿科研项目、国家级科学与工程平台以及野外台站网络,构筑全国科教结合协同创新联盟的又一重要探索。这一探索之所以在合肥率先实施,是因为这里科教资源丰富、大科学平台集聚、科教结合基础扎实、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具有建设协同创新平台的有利条件。
合肥物质研究院院长王英俭、党委书记匡光力,中国科大党委书记许武、校长侯建国为“中国科大环境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揭牌
科技部基础司巡视员张国成,中科院办公厅主任李婷、基础局局长刘鸣华为“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揭牌
中科院人教局局长李和风宣读中国科大、合肥物质研究院互聘教授、研究员的聘任决定
双方各50名教授、研究员接受双岗双聘
中科院长期坚持探索科教结合的体制与机制,与不同类型大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如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通过合作共建法人研究机构的形式成立了“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科院化学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强强联合共同组建了“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发挥平台和项目优势与北京大学天文系共建了“天体物理中心”,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举办了“华罗庚数学班”,目的就是加强中科院与高校在新兴交叉前沿领域的合作研究、高层次人才的互动以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开放共享。近年来,中科院每年接受全国高校大学生、研究生来研究所做科研实习、毕业论文、暑期研修5000余人,高校人员在研究所担任兼职教师600多人,院属单位科技人员到高校授课、讲学约700人。
中科院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形成了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为核心、以研究所为基础、以研究生为主体的教育体系,树立起“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培养一流创新人才”的理念,创造出一系列科教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模式。如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和中科院研究生院共建研究生院数学学院,通过领导互任、教师互聘、教学同担和科研共享,实现数学学科的“全程设计、分段实施、学以致用、贯穿到底”,不仅充分利用科研、教育资源,体现了具有中科院研究生培养特色的“两段式”教学模式,而且有利于教育体制的创新。
2009年,中科院成立“科教结合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全面指导全院科教结合工作;同时设立科技英才班、联合共建项目、特聘教师岗位项目、研究生公共教学实验平台等四类科教结合教育创新项目,采用政策引导、项目扶持,对院属各单位发展前景良好、特色突出的科教结合项目进行支持。截至2011年9月,支持科教结合教育创新项目共计36项,覆盖中国科大、中科院研究生院22个主要院系和中科院33个研究所。
白春礼强调,加强大学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是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教研结合、研教互动和科学、教育本质的开放性及资源的共享性,符合当代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是加速培养创新型人才、培育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途径,值得进一步坚持和发扬。
白春礼指出,中科院新时期将全面实施“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特别是按照“开放兴院”战略的要求,打破行业、部门与学科壁垒,面向国家与区域各类创新单元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优质科教资源的开放共享,通过进一步发扬“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积极推进科技与经济、科技与教育紧密结合,实现科教资源配置最优化,努力发挥中科院创新引领的“火车头”作用。
白春礼特别强调,合肥物质科学技术中心是一个面向国家与区域各类创新单元、面向国内外用户群开放共享的物质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试验平台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必须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与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协同创新,积极服务、对接国家和区域创新单元。他希望该中心作为中科院新时期“科教结合、教育创新”的试验田,不仅要出人才、出成果,还要出经验、出示范。
中国科大侯建国校长代表校院双方作联合汇报
中国科大侯建国校长代表校院双方作“科教结合、协同创新,建设合肥物质科学与技术中心”的联合汇报。他说,一直以来,中国科大与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为进一步加强双方的科教结合、协同创新,今年4月双方举行专题会谈,共同签署了《关于深入开展科教结合的会谈纪要》,就建立科教一体的联合科研机构达成共识,并在夏季院党组扩大会议上汇报了建设科教结合的共同体的规划,得到了院领导的肯定和支持。
侯建国介绍了双方深入推进科教结合、协同创新工作的目标、合作方式、建设措施和“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是建设“一个中心”,即面向未来信息、能源、基础交叉科学等领域的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建设国际一流、开放协作的世界物质科学研究中心;开展“一个试点”,即探索完善科研组织管理和拔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成为国家科教结合改革试点和国立科研机构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典范。在合作方式上,双方采用一校多所多学科形式,建设科教一体的联合机构——合肥物质科学技术中心既是中科院的科研机构,又是中国科大研究生培养机构;在体制机制建设上,充分发挥大学教学科研资源丰富、研究所前沿平台与人才的优势,将采取一系列创新举措,以期充分释放人才、信息、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的活力,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氛围。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王英俭致辞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王英俭在致辞中表示,合肥研究院和中国科大开展更加深入、更高层次的科教结合创新试点,这是院党组的高度重视和对我们的莫大信任,我们深感责任重大。相信在院党组的领导和支持下,通过大家的共同的努力,定会开创科教结合、协同创新、研学共赢的新局面,实现建设国际著名的国家综合科学中心的目标,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与中国科大在物质科学研究领域具有深厚的基础和优势,拥有包括“两院”院士、“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在内的500多名高水平教授、研究员,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国家环境光学监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0多个国家、省部级科研机构,以及同步辐射加速器、全超导托卡马克“东方超环”、大气环境综合观测和遥感辐射定标实验场、建设中的国家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等一批大型综合科研平台,在量子信息、高温超导、大气环境监测、磁约束核聚变、材料物理与纳米科技等诸多领域拥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
揭牌仪式现场
合肥物质研究院与中国科大在联合共建方面有良好基础和成功先例,如2009年共建的中国科大核科学技术学院。当时被聘为学院院长、中国科大教授的合肥物质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万元熙院士,在合肥物质科学技术中心成立仪式上作为双聘教授代表发言。万元熙表示,两年多的实践证明,及时成立核学院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继承和发扬了中国科大“院所结合,所系结合”的优良传统,实现了强强联合、强强互补,已在重大任务承担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迅速发挥良好效果,成为我国裂变核电、核聚变、加速器和核科学技术在各领域广泛应用的高端人才培养的重要学府之一。他相信,合肥物质研究院与中国科大此次更加紧密的全面合作,必将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做了更多重大贡献。
合肥物质科学技术中心将致力于建成世界级物质科学技术中心,聚合与培育一批拔尖创新人才,突破量子信息与先进核聚变能等领域的世界科学前沿,并在大气环境监测、太阳能光热综合利用和新材料研制等领域服务区域与国家发展需求,在语音和量子通信等领域培育并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近期,中心将在能源与环境、生命与医学和信息技术等相关领域,完善和新建相关创新单元和大科学装置。中心还将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在成果与专利共享、人员双岗双聘、平台与资源开放共用等方面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司和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基础科学局、人事教育局、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部门和单位有关领导,中国科大各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各研究所和共建单位师生代表出席了合肥物质科学技术中心成立暨揭牌仪式。
(中科院人事教育局、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湖北高校学会学科创新战略联盟揭牌仪式暨成员座谈会成功举行
作者:彭苏
来源:综合办
发布时间:2011-10-26 关键词: 浏览次数:279
|<< << 1 2 >> >>|
10月17日,湖北高校学会学科创新战略联盟揭牌仪式暨成员座谈会在珞珈山庄二会议室成功举行。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学会部部长刘洪江、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平湘到会揭牌并讲话,揭牌仪式暨座谈会由我校科协办公室主任佟书华主持。
刘洪江部长在讲话中强调,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学会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对科协工作提出了“协同创新”的理念。由武汉大学科协牵头成立湖北高校学会学科创新战略联盟,旨在打破各学会长期独立运行,长期“封闭”、创新能力不强的现状,探索推动学会间交流、合作,是对“协同创新”理念的重要实践,也为全省学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希望各省级学会、协会借联盟成立之契机,精心组织,整合资源,进一步发挥学会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李平湘常务副院长对联盟的成立表示祝贺。他说,联盟的成立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顺应了“协同创新”的要求,工作大有可为。当前,科技工作中存在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科研人员对企业实际需求不了解等现实问题,校科协及联盟、学会应在组织协调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相互交流,加深了解,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多下功夫,学会可以紧密联系各学科的平台建设,如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开展工作,开拓学会、协会工作的新思路。
会上,各位代表就如何开展好联盟及学会工作积极发言,畅谈自己的经验及所遇到的困难。通过交流代表们一致认为学会工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协同合作,优势互补,真正发挥学会、协会在科学普及中的重要作用。
佟书华主任对联盟成立后的工作进行了部署,并希望各学会今后多通过联盟来组织活动。
湖北省科协学会部副部长石萍、丁惠萍,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协代表,挂靠武汉大学的14个学会、协会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构建协同创新联盟 力促区校科学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自治区副主席连辑、矿大(北京)校长乔建永发表重要讲话
来源:《中国矿业大学报(北京)》
发布时间:2011-10-10 07:55
本报讯
9月的草原大地,阳光和煦,硕果累累。9月20日上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在包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连辑,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乔建永、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副校长姜耀东,山东能源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卜昌森、财务总监刘德华、副总经理孙春江,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徐凤君厅长、马强副厅长,人社厅王顺副厅长、科技厅云涛副巡视员,包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继平,内蒙古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保卫等领导出席签约仪式。仪式由徐凤君主持。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连辑,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乔建永在战略合作协议书上签字。同时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与山东能源集团、内蒙古科技大学签署校企、校校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构建协同创新联盟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战略合作协议是为深入贯彻“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才强区”战略,实施“草原英才”工程,促进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品牌优势、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及区位优势与内蒙古自治区的煤炭资源优势有效对接的重要举措。双方将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真诚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紧密的人才与经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科技开发项目、产学研结合、共建研发平台和人才培养与引进等方面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合力提高内蒙古自治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创新型内蒙古建设;合力提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构建能源工业精英教育教学体系,推动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高水平大学建设。
按照协议,将在内蒙古自治区设立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院士工作站,共建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工作站,联合科技攻关,提供人才支持。共同建立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内蒙古学院,更好、更快、更多地为内蒙古自治区培养“招得来、用得好、留得住”的专业技术人才,打造能源教育科技新平台,全面促进内蒙古能源经济快速发展。共建内蒙古科技大学等。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连辑在讲话中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作为一所以矿业与安全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已有百年积淀,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实力,为我国能源工业特别是煤炭工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内蒙古已受益匪浅。
连辑认为,内蒙古近几年经济发展很快,起支撑作用的是工业,工业的主体是能源,能源的主体是煤炭,已成为富煤大省,但仍有很多制约条件,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大力开展引智工程,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内蒙古科学发展。
连辑表示,双方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区校合作进入全新的阶段。下一步要建立合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把合作切实落到实处;要进一步拓展到各领域,进行全方位的合作;要充分发挥区校各自优势,实现双赢和多赢。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乔建永对内蒙古自治区、山东能源集团对学校的支持表示感谢,并简要介绍了学校的百年发展历程和现状。他说,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矿业和安全特色不动摇,始终坚持依托煤炭主体发展,并积极实施外向发展战略,不断加强与煤炭母体的联系。目前,已与全国70余家能源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联盟。
乔建永指出,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煤炭探明储量位居全国第一。内蒙古科技大学冶金、稀土、矿业等学科优势明显。山东能源集团矿产资源丰富,管理理念先进,技术力量雄厚。今天,大家欢聚一堂,开展校地、校校、校企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促进彼此跨越发展的现实选择。各方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学科建设等方面,合作潜力巨大。
乔建永相(下转第3版)
-----------------转版-----------------
(上接第1版)信,此次战略合作联盟的组建,必将对我们未来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期待大家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务实高效、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加强人才培养、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等方面不断深化交流与合作,力争成为校地合作、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的典范,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科技事业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山东能源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卜昌森发表讲话,介绍了集团的发展情况,表示愿意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密切合作,共同推动能源工业特别是煤炭工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内蒙古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保卫讲话,欢迎各级领导莅临学校,并介绍了学校的发展状况。他表示,要以这次协议签署为契机,加强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深度合作,促进两校的共同发展。
随后,合作协议签署仪式隆重举行。在热烈的掌声中,连辑副主席与乔建永校长签署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战略合作协议书》。
乔建永校长还与卜昌森董事长签署了《山东能源集团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战略联盟合作协议书》。乔建永校长与李保卫校长签署了《内蒙古科技大学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战略合作协议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彭苏萍院士与李保卫校长签署了《合作共建内蒙古煤炭安全开采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议书》。
仪式上,乔建永校长、连辑副主席、马强副厅长、李保卫校长为内蒙古煤炭安全开采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揭牌。
签约仪式上,乔建永校长还向连辑副主席、卜昌森董事长颁发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兼职教授聘书,彭苏萍院士受聘为内蒙古煤炭安全开采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出席签约仪式的还有: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科技厅、包头市政府有关领导,内蒙古科技大学有关校领导、部门负责人及师生代表,山东能源集团内蒙古办事处主任邸建友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发展规划处处长范中启、党委宣传部部长董会泽、党政办公室副主任赵亮、校董事会办公室主任康帼姝等。
签约仪式前,还举行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与中国矿业
我校“辽宁省液压传动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准为第一批辽宁省高校对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基地
发布单位:党委宣传部 发布人:孙海瑞 供稿人:科学技术处 阅读次数:286 发布日期:2011-10-25
------------------
10月25日,辽宁省教育厅发布“关于认定第一批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对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基地的通知”,我校“辽宁省液压传动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准为第一批辽宁省高校对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基地。
此次认定工作是省教育厅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辽政发[2011]17号),整合省内高校优质科技资源为我省产业集群提供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推进协同创新而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经省内高校申报,辽宁省教育厅组织专家组进行答辩评议并充分征求相关产业集群地方政府管理部门意见,共认定10个前期对接合作基础好、未来对接合作潜力大的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第一批辽宁省高等学校对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基地,与7个产业集群深入开展对接合作。辽宁省教育厅将通过各种科技专项计划择优支持对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产业集群的合作,以此推进协同创新。
1 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1.1 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依据:课程设置
师资建设的逻辑应该是:依据社会需要设定人才培养目标,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 依据课程体系进行师资力量建设。可见, 课程体系设置是师资力量建设的“风向标”,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专业课程的数量决定着专业师资的数量、专业课程的结构决定着专业师资的结构、专业课程的层次决定着专业师资的层次。右医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以医学学科、管理学科、信息学科为三大支柱[2], 2007以前其课时比重为3∶2∶1, 形成了以医学学科为“干”, 以管理学科为“枝”, 以信息学科为“叶”的树状课程结构。2008年以后来我们对三大课程版快进行“三板斧”整合 (参见表1) :一是精简医学类课程, 将15门细分的医学课程整合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两门课程, 并在此基础上依据社会需要添设预防医学课程、社会医学与药学课程。医学类课程改革以后, 医学类课程的骨干性地位转变为基础性地位。二是增设管理类课程, 在坚持巩固卫生管理类课程的基础上“向左”增设行政管理类课程, “向右”增设经济管理类课程, 从而形成以卫生管理类课程 (包括卫生信息管理) 为“体”、以行政管理类课程和经济管理类课程为“翼”的“一体两翼”式的管理类课程体系。管理类课程的改革后, 管理类课程的基础性地位转变骨干型地位。三是调整信息类课程结构, 即根据社会需要一方面适当减少卫生信息管理类课程 (例如将卫生信息管理和医院信息管理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 , 另一方面适当增设卫生信息技术类课程。信息类课程改革以后, 信息类课程形成了“基础+应用”的课程结构。实践证明,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增一减一调”式的外科手术式改革的依据是合理的、效果是显著的。由于课程结构是师资力量的风向标, 随着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一增一减一调, 专业师资必然也要经历一增一减一调:增加管理类师资、减少医学类师资、调整信息类师资。
1.2 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现状
通常专业师资队伍的现状主要是依据课程体系从数量、层次、结构三个角度进行评价的。按照专业课程体系, 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从横向上大体分成三类, 一是医学类师资, 二是管理类师资, 三是信息类师资;从纵向上大体分成三层, 一是公共课师资, 二是专业基础课师资, 三是专业方向课师资。依照专业课程体系的数量、类型和结构并从纵向角度看, 医学类课程的专业师资存在数量足、层次高的优势, 但是仍然存在专业师资结构残的劣势:精医学疏管理 (参见表2、3) 。管理类基础课程专业师资存在数量足的优势, 只是仍然存在层次低与结构残的劣势;管理类方向课程 (卫生管理类) 课程专业师资兼存数量少、层次低、结构缺三大问题 (参见表2、3) 。信息类专业师资现状和管理类课程师资基本相似, 信息技术课程师资力量以数量足、层次低、结构残为特征, 而信息管理课程师资力量以数量少、层次低、结构残为特征 (参见表2、3) 。上述分析说明医学信息管理三类专业师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而专业方向课程 (主要是卫生管理类和医学信息类课程) 师资问题最为全面。由于专业方向课程是课程体系的重头戏, 其课程的教学质量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 所以专业方向课程师资问题最为严重, 必须狠下功夫予以解决。
备注:专业师资完全是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专职教师, 不包括兼职教师和行政人员。
备注:“足”专指数量充足, “低”专指低职称和低学历, “残”专指知识结构残缺。
2 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师资建设路径
2.1 应急之策:外引内培
对于专业师资数量不足、层次不高、结构不全的问题, 直接的解决办法是外引内培:“内培”即对现有师资队伍进行补缺、提升式教育、培训;“外引”即引进、外聘符合专业需要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无论是外引人才, 还是内培师资, 都要严格依据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进行, 保证人人有课教、人人有活干 (数量匹配) , 而且人人能教课、人人能干活 (素质匹配) 。主要思路:引进人才的时候在确保应聘人员素质的前提下进行严格筛选, 保证所引之人个个是人才, 人人都能担负其培养人才的重任。人才引进来以后, 要通过严格的岗前培训、教师试讲、领导听课、学生评课的管理流程来确保专业教师“能教” (潜在能力) 。专业教师上岗工作以后, 要通过科学的评价机制与合理的激励制度确保专业教师“愿教” (主观能动) , 并通过末位淘汰机制以及专家考核结果和学生评课结果公示制度以确保专业教师“必教” (形势压力) 。确保专业师资的能教、愿教、必教是人力资源管理基本原理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是改善专业教学质量并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三大要件, 本质上是在增量限制的情况下通过激活存量来达到扩大专业教学供给的目标。
2.2 治标之策:优化管理
依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师资管理应该包括进口、过程、出口的“三口”管理。进口环节关键是“引进来”, 中间环节主要是“留得住”与“用得上”, 出口环节主要是“送出去”。第一, 在引进来环节, 不仅要引进理论型人才, 还要引进实践型人才, 更要引进理论和实践兼备型人才;不仅要引进医学类人才, 还要引进信息类人才, 更要引医学信息类人才;不仅要引进医学类人才, 还要引进管理类人才, 更要引卫生管理类人才。第二, 在送出去环节, 不仅要通过学历教育提升学历层次, 还通过科研的帮扶提高职称层次, 更要通过专业师资的“挂职锻炼[3]”改善素质结构。第三, 在留得住环节要坚持“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的基本策略。感情留人的关键是不应该因为在小型专业执业而“小视”专业师资, 不应该因为在新办专业执业而“轻视”专业师资, 不应该因为在弱势专业执业而“漠视”专业师资;事业留人的关键是将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从弱势专业转变为优势专业, 弱势专业转变成优势专业并非意味着打造强势专业对抗医学类专业, 实践证明特色专业是构建优势专业的主要形式。当医学信息管理转变成优势专业后, 专业师资必然将专业人才培养作为毕生的事业来追求, 而非当做“饭碗”来作为生存的工具和“跳板”来作为发展的过渡。感情留人的关键是要打造医学类师资和非医学类师资的和谐关系, 严禁因为不平等对待导致两者在地位、收入、权利上的“两级分化”而最终形成水火关系。第四, 在用得上环节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制度[4]:先对专业师资进行科学的考核, 然后依据考核结构进行公平的奖惩。绩效评估制度实际上是依据专业师资的功过进行论功行赏和论过行罚的过程, 可以修正事业单位“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体制弊端, 消除师资管理中的“滥竽充数”的普遍现实, 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实困境。当然, 绩效评估制度不仅是管理技术的革新, 更是体制性变革。所以要推行师资管理的绩效评估制度, 前提在于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 (成绩评估) , 关键在于实现大学对二级系部的权力下放 (优劣奖惩) 。综上所述, 在师资管理上要将人事管理模式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首先在流程方面要坚持全程化管理模式, 做到进口、中间和出口“三兼顾”, 防止“引而不来” (即重视在家引而忽视出去要) 、严禁 “引而不用” (即引进后不重用) 、杜绝“用而不培” (即重视使用而忽视培养) ;其次在原则方面要兼容以人为本和以事为本的两种价值, 一方面要发挥专业师资的主观能动和潜在能力, 全心全意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服务 (“以事为本”) , 另一方面严令杜绝“只叫马儿跑、不叫马儿吃草”在师资管理中泛滥 (“以人为本”) , 确保专业师资在“成事中成人、在成人中成事”, 将专业的进步和师资的发展实现激励共容 (人事双赢) 。
2.3 治本之策:专业建设
师资建设和专业建设呈一种双向良性互动关系:师资力量的强弱决定专业发展的高低, 专业发展的高低影响着师资力量的强弱。对国内外著名大学专业办学历史存在“两个凡是”的铁律:凡是师资力量强, 专业发展必定兴;凡是专业发展兴, 师资力量必然强。可以断定, 右医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面临三大顽症 (数量少、层次低和结构残) 不仅是客观条件 (区位劣势) 的自然结果, 也是主观对策 (人事管理模式) 的必然结果, 更是专业发展滞后的应然结果。所以, 要壮大师资队伍, 改变专业的弱势状态是必由之路。我们深信, 将来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成优势专业后, 高层次人才必然趋之若鹜, 并将医学信息专业的人才培养作为毕生的事业来追求, 这样何愁招不来、留不住呢?如果说内培外引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应急之策, 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治标之策, 那么打造优势专业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治本之策。打造优势专业要双管齐下:宏观上优化专业建设的体制性环境, 微观上将弱势专业转变为优势专业。 (1) 对专业管理体制环境的优化问题, 笔者已经在《卫生管理专业跨越式发展战略探讨》一文中专题分析[6], 此处不再赘述, 只表明结论: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成为弱势专业是医学院校对非医学类小型专业失公性对待的必然结果, 价值上认可、财力上扶持和体制上放权是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从弱势专业转变为优势专业的根本出路。 (2) 对于弱势专业的优势化问题, 笔者已经在《民族地区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探索与实践》一文中专门分析[1], 欢迎批评指正。这里需要补充两点, 第一是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优势化的根本路径是将专业做大、做强、做特、做久。“专业做大”其实是从横向角度促进专业发展, 专业做大主要做法是兴办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方向, 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师生队伍数量和优化师生队伍结构;“专业做强”其实是从纵向角度促进专业发展, 专业做强主要做法是提升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办学层次 (例如申硕) , 并在此基础上改善师生队伍质量和提高师生队伍层次;“专业做特”其实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促进专业发展, 专业做特主要做法是依据人无我有的原则预先设定专业人才具有特色竞争力的技能, 然后从招生、培养、就业三个环节进行流程化打造;“专业做久”其实是从内外交流角度促进专业发展, 专业做久主要做法是将专业发展植根在社会服务中, 实现专业 (内在) 和社会 (外在) 在资源上的相互交易和互利共赢:通过专业发展提高社会服务水平、通过社会服务提高专业发展水平。第二是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优势化的“切入点”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笔者将专业发展比喻为大鹏展翅:强健的“一体两翼”是大鹏可以搏击长空的根本条件。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发展要树立“以人才培养为体、以科学研究为左翼、以社会服务为右翼”的战略结构。当前, 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总体现状:人才培养较弱、科学研究较差、社会服务较少, 难怪高层次人才引不来、留不住。为此, 笔者构建专业优势化的“三字诀”供领导参考:人才培养是立系之基、科学研究是兴系之本、社会服务是续系之根。此处的“立”为立足之意, “兴”为发展之意, “续”为可持续发展之意。从历史角度看, 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必然要经历教学型专业建设的第一阶段, 此阶段的战略重心是通过改善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然后要经历科研型专业建设的第二阶段, 此阶段的战略重心是在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通过打造科研实力提高专业层次;最后要进入服务型专业建设的第三阶段, 此阶段的战略重心在确保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持续性提高的基础上通过对外服务体现专业价值。过去我们已经积极进行教学型专业建设 (十一五规划期间) , 现在我们正在大力推进科研型专业建设 (十二五规划期间) , 将来我们要争先实施服务型专业建设 (十三五规划期间) , 伴随着专业建设的三次转型, 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师资建设同样要经历三次转型:教学型师资建设——科研型师资建设——服务型师资建设。
摘要:文章分析了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师资存在数量不足、层次不高、结构不全的三大问题, 认为严重影响了复合型、实践型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作者针对三大问题, 提出外引内培、优化管理、优势专业三大策略, 力图从增量上扩大师资队伍, 更从存量做强师资力量。
关键词:师资队伍,外引内培,优化管理,优势专业
参考文献
[1]赵云.民族地区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探索与实践——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0, (6) :186-188.
[2]赵云, 农乐颁.新医改形势下卫生管理专业立体式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 2010, 9 (6) :727-730.
[3]李守田, 杨善发, 李绍华.加强卫生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做法与体会[J].疾病控制与卫生监督.1998, (6) :42-43.
[4]李晓东.科学评价是推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8, 21 (5) :98-101.
[5]赵云.民族地区卫生管理专业管理体制困局与对策——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0 (7) :190-192.
【中科院地理信息系统】推荐阅读:
中科院东北地理所06-01
中科院工作报告06-02
中科院经济地理学真题06-17
中科院植物学考研真题10-31
中科生态试题11-22
中科院北京植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07-21
中科曙光公司简介10-09
中科大期中考试大纲07-27
上海中科大学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