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科学教育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一、美国《幼儿科学教育标准》继20世纪70年代,儿童科学教育改革取得成功之后,1985年6月,美国科学促进会、纽约卡内基公司和梅隆基金会开始实施一项长远性计划——2061计划。计划将注意力集中在公民科学素质的养成方面,而不是集中在比较狭隘的“科学学科”上。目前,这项计划尚在进行中。

第一篇:科学教育论文

科技场馆科学教育项目对青少年科学教育的促进

摘 要:科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教育应该成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一项重要措施,而科技场馆的科学教育正是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的最主要阵地。

关键词:科学教育;科学教育项目;科技场馆;青少年;促进

1 科学教育在国外和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科学教育在西方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历史证明: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每一次产业革命,都会造成一些强国的崛起:如蒸汽机和纺织业之于英国;有机化工和内燃机之于德国和电力、铁

路和钢铁业之于美国。西方国家由此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对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在这个基础上,西方国家将科学教育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冲破了被教会控制的经院教育,实行了科学教育,即在中小学中传播科学知识,进行科学知识和科学素质的教育。

在我国,科学教育进入课堂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1901年, 清政府决定将旧式诵读经书的学校改革为现代化的学校;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要求全国普遍实行。这是科学教育进入学校的开始;民国初期, 中国政府在小学课程中设置了科学教育的内容,自然课和常识课在课程设置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这反映了当时中国政府和国民希望强国的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科学教育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国家先后公布和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试用)》、重新编制了小学《自然》课的大纲和教材以及完成了《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小学科学教育八套教材的审定。这说明我国充分认识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并着力把科学教育提高到与传统的语数英物化课程并重的高度上来。

2 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20世纪以前,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一直处于从属地位。20世纪以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当代的科学理论不仅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而且为技术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

在这种形势下,许多国家充分认识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把科学教育当作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渠道。许多国家将科学和语文、数学一样确立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世界经合组织(OECD)举办的国际学生评测项目(PISA)对15岁的青少年进行素质评

测,以前只评测语文和数学,自本世纪以来增加了对科学素质的

评测。2008年,PISA把科学素质的评测列为重点,给予很大的重视。

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生在早期建立的科学概念,掌握的探索技能以及确立的对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念,对其成年后所具有的科学素质会有决定性的影响。

2.2 科学教育是脑科学、认知科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发育心理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人类学和经济学的研究结果都表明:

2.2.1 青少年早期的经历对其认知能力、社会情绪能力、健康、以及脑的组织结构等具有独特而强大的影响。早期青少年脑的可塑性最好,是功能发展的最佳时期,却也是容易受到伤害的敏感期。

2.2.2 脑的发育受基因和环境的影响,既和基因有关,又和外界的刺激有关 。在出生之后的最初几年中,给青少年创造优良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2.2.3 早期发展对青少年气质和社会情绪能力具有重大的影响。这些都是他们一生成功的重要因素,对社会来说也是和谐和稳定的基础。

2.2.4 早期发展对于感知和认知能力,对于身体健康,对于预防不良发展倾向等等都有重大的影响。

总之,青少年的早期发展状况会影响他们后来的学习、工作,以至成年后的发展,从整体上说,会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就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实力;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即使某些方面后来可能做些弥补,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3 在科技场馆开展科学教育的意义

根据我国科技部科普统计数据,截至2012年底,我国建筑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各类科普场馆1735个,其中含科技馆364个,科学技术博物馆632个,青少年科技馆(站)739个。青少年是科技馆教育活动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受众,科技场馆是开展校外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阵地,在硬件设施急剧扩张的同时,科技馆要吸引公众、尤其是让青少年“走进来”,并且“留得住”,就要在软件,尤其是科学教育项目的研发上下功夫。科学教育项目研发也是解决目前科技场馆健康可持续发展,保持活力的重要途径。

4 科学教育项目在福建省科技馆的开展情况

科技场馆科学教育项目展评活动始创于2012年,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和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等四家主办单位希望通过展评活动,向社会、中小学校和科技场馆推介这些教育项目,提高人们对科技场馆非正规教育价值的认知。同时,主办单位还希望活动能传播创新的科学教育方法和理念,激励更多的科技场馆研发创新性的科学教育资源。

在2014年第二届科技场馆科学教育项目展评活动中,福建省科技馆推荐了两个项目:“神奇的国石——寿山石探秘活动”和“闽江口湿地观鸟活动”。这两个项目都极具当地特色,深受参与青少年的喜爱。

4.1 “神奇的国石——寿山石探秘活动”

寿山石是四大国石之首,其色泽瑰丽雅致,品种丰富多样,目前有160多种,在石间世界可谓倾国倾城。其中“田黄”价比黄金,几乎是历代皇帝刻制 “御玺”的专用石料。“神奇的国石——寿山石探秘活动”旨在以福州本地特色自然资源——寿山石为依托,让孩子从欣赏、体验、实验探索、刻制、交流等方面经历对寿山石全方位、深层次的探究。

项目流程有:

①赏石:到“寿山国石馆”参观。

②探石:到“寿山石矿洞景区”探索寿山石挖掘的方式和形成的奥秘。

③捡石:在景区捡石区捡自己心仪的石头,辨别石头质地。

④磨石:在磨石区打磨石头,形成自己的寿山石毛坯。

⑤研石:在福建师范大学地质实验室进行实验探究,研究岩石分类和辨别方法,对寿山石的硬度、种类、成分、形成原因等进行分析和探究,撰写探究报告。

⑥刻石:在专家指导下了解篆刻历史,学习篆刻方法,并刻制一枚自己的印章。

⑦写石:制作寿山石探索海报,表达自己的体验及收获,传播寿山石文化。

⑧谈石:邀请各界专家和孩子们一起座谈交流。

⑨挺石:进行网络签名,支持“爱我国石、爱我家乡”活动。

本项目的特色有:

4.1.1 深入、系统的探究过程

本活动从考察体验开始、到动手实验研究、到亲手磨石和篆刻,制作海报以及网络签名等,充分考虑到少年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从感性认知和体验,到实验及理性分析,最后到情感升华和表达,探究过程系统、深入。相对单一的课堂授课,孩子在其中所收获到的科学知识、方法、态度、精神以及情感体验是极其深入的。

4.1.2 与学校科学课程衔接紧密

与小学四年级科学课程《认识岩石》、《岩石会改变形状吗》等内容契合,很好地实现了与学校科学课程的衔接。

4.1.3 文化和科普教育的有机结合

本活动把岩石形成、寿山石形成及成分分析的科学探究过程和寿山石文化艺术体验过程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极具文化内涵。

4.2 “闽江口湿地观鸟活动”

这个科学教育项目方案旨在面向广大中小学生开展生态教育,使参与本项目的中小学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结合“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教育理念,在掌握科学方法的前提下,通过科学实践活动,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究有关生态学的知识,同时启迪科学兴趣,培养科学精神,认识到保护闽江口湿地生态资源的重要性,并可结合福州当地的区位优势,开展两岸科普交流活动。

这个活动的具体目标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4.2.1青少年的科学知识、技能的培养目标

通过组织中小学生对闽江河口湿地鸟类活动的观测,了解认识闽江口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初步学习鸟类活动的观测技能。

4.2.2 青少年的科学方法、能力的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做和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素养,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养成勤于思考、认真探索,努力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4.2.3 青少年的科学态度、兴趣的培养目标

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广大青少年培养遵守社会公德和法规,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等品质。同时也让更多的中小学生接近大自然、贴近大自然,增长知识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

自项目开展以来,参与的青少年在专家的指导下,观赏鸟类纪录片、参与观测知识讲座,并实地进行了湿地考察。在考察中中青少年们完成了观测、记录、写生、填写考察报告等多项任务。在活动中青少年们深刻感受到湿地、飞鸟、人类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体会到湿地的脆弱,大大增强了保护湿地,保护生态的意识。这比任何一堂青少年只能正正经经坐在教室里,教师讲授,青少年只能被动接受的生物自然课程的效果都要好得多。而且,为了提高广大青少年参与兴趣,科技馆还组织他们进行湿地写生比赛,制作湿地水鸟书签,深受青少年们的喜爱。

5 总结

归根到底,科技场馆作为校外各项科技活动和科普活动的开展场所,应该成为科学教育的主阵地。尽管在开展教育活动过程中还受到种种客观条件限制,还存在若干不足,但广大科普人员要充分认识到针对广大青少年的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把这项工程作为头等大事来做。同时国家各相关部门也要充分提供各项有力措施保障科学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才能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最终目的。

作者:林晨

第二篇:不同科学教育范式对小学科学教育的影响分析

【摘 要】在实现小学科学教育体制改革方面,科学教育范式的转变仍然是重要的内容。为了深入了解这一问题,本文对传统科学教育范式与现代科学教育范式的差异展开了分析,并对不同科学教育范式对小学科学教育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则提出了促进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科学教育范式;差异;小学科学教育;影响

所谓的科学教育范式,其实就是某科学的科学家群体共同遵从的行为方式、世界观、信念以及自然观。所以,同一科学教育范式下的教育理论、观点和方法是一致的。但就目前来看,国内的科学教育范式有两种,继而给小学科学教育带来了不同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不同科学教育范式给小学科学教育带来的影响展开分析,以便更好的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

一、现阶段小学科学教育范式之间的差异分析

就目前来看,国内小学科学教育范式主要有两种,即“传承型”科学教育范式和以“理解科学”为重点的现代教育范式。自2001年实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国内小学科学教育范式就进入到了从传统科学教育范式到现代科学教育范式过渡的阶段。而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异可以发现,传统科学教育范式更注重科学的权威性,突出了一种“物化科学”。具体来讲,就是将科学独立出来,利用形式化和结构化的方式完成学术课程的讲授,继而展现科学的真实性。所以,传统科学教育范式下的小学科学教育更注重科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教育方法以“讲解和记忆”为主。而现代科学教育范式强调科学知识的人文价值,所以采用多学科交叉和历史观的方法讲授科学课程,以展现科学教育的人文性。在这种教育范式下,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目的是理解科学的本质,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批判式和探究式。

二、不同科学教育范式给小学科学教育带来的影响

(一)传统科学教育范式带来的影响

传统科学教育范式给小学科学教育带来的影响体现在教学的方方面面,比如教育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考核等。首先在教育方法上,传统科学教育范式下的小学科学教育往往采用单一学科的教学方法。而面对教育改革,小学科学教材已经开始使用分门别类的编写方式。所以,单一学科的教学方法的使用,容易导致学科间的联系被割裂,继而导致学习内容的枯燥难懂。其次,在教学模式上,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总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足够的科学知识,但是普遍不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再者,受传统科学教育范式的影响,小学科学教学过程采取的是提出概念、推理论证和例题阐述的理论教学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实践教学遭到了忽视,继而没能完成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此外,受传统科学教育范式的影响,小学科学教育以科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为主要教学考核内容。在这样的考核要求下,学生长期处在记忆科学知识的学习氛围中,需要被动的完成大多数教学内容的学习。而对于小学生来讲,考试压力将会使其丧失学习兴趣,继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现代科学教育范式带来的影响

在现代科学教育范式下,各自然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学科间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较好的整合,继而对小学科学教育提出了综合发展的要求。具体来讲,就是小学科学需要以理解科学为核心思想,更好的将自然科学与历史学、社会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受这种教育范式的影响,小学科学教育在教育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考核方面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首先,现代科学教学范式下的小学科学教育采用的是重实践轻理论的教育方法。通过设计不同的科学实验课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教学内容的独立思考,并通过实验得出不同的结论。但就目前来看,由于小学科学教师普遍缺乏专业性,多数没能掌握多种教育方法,所以无法较好的讲授小学科学的综合性课程。其次,在教学模式上,现代小学科学教育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但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仍处在教师问、学生答的阶段。再者,受现代科学教育范式的影响,小学科学教育开始以演绎、推理和归纳为课堂讲解过程。而这样的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但目前在模式实行方面尚缺乏指导和经验。此外,不同于传统封闭式教学考核,现代科学教育范式追求的是开放性的教学考核,以便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促进小学科学教育范式改革的对策

(一)注重小学科学教育

为了确保小学科学教育顺利完成教育范式的过渡,应该重新认识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应该适当增加小学科学教学的课时,从而避免小学科学课程的边缘化发展,继而提高教师利用现代科学教育范式开展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育部门需要加强对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以便从实践教学、教学考核等方面逐步实现科学教育的改革,继而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

(二)打造专业教学队伍

就目前来看,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性普遍不高,一些科学教学岗位甚至是由其他教师兼任。但是,现代科学教育范式的转型需要足够的师资力量,以便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考核等方面完成实现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所以,教育部门应该重视小学科学教育人才的培养,以便帮助各小学打造一支专业的教学队伍。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学校与相关部门需要联合起来加强对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继而为实现小学科学教育范式的改革提供更多的力量。

(三)构建科学教育体系

为了实现现代科学教育范式的改革,小学科学教育应该更加注重科学教育体系的构建。为了使小学科学不受科学分科的干扰,同时又能与科学知识、社会知识和现实生活进行有效整合,小学科学教育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具体来讲,就是为学生创造接触自然的机会,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来理解周围的自然环境。在此基础上,还要带领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参与到实践活动中,继而更好的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概念,并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

(四)丰富科学教育资源

现阶段而言,由于小学科学课程一直处在边缘化的地位,所以导致了现有的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十分匮乏。而想要实现科学教育范式的改革,就先要使科学教育资源得到丰富。一方面,相关部门应该通过制定税收政策为学校引进科学教学资源提供支持,以便使学校尽快完成科学教师和实验室的建设。另一方面,小学科学教师应该根据现代科学教育范式寻找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和交叉学科有关的教学资源,并完成教学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制作,以便进一步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

总而言之,小学科学教育正处在由传统科学教育范式向现代科学教育范式过渡的阶段,所以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考核仍然受到传统教育范式的影响。而为了推动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则需要从教学地位、师资力量、教育体系和教学资源等方面做好相关的改进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晓霞,姚远.《科学》与西方现代科学教育理念的传入[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175-180.

[2]丁邦平.我国小学科学教师教育:现状、问题与思考[J].当代教师教育,2011,02:1-7.

[3]高潇怡,胡巧.小学科学教师科学本质观的现状调查与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2,04:78-84.

[4]贾思彤.对培养小学生科学态度的思考——基于科学教师科学观的视角[J].艺术科技,2013,01:245-246.

作者:沈京杰

第三篇:美国《幼儿科学教育标准》及其对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启示

一、美国《幼儿科学教育标准》

继20世纪70年代,儿童科学教育改革取得成功之后,1985年6月,美国科学促进会、纽约卡内基公司和梅隆基金会开始实施一项长远性计划——2061计划。计划将注意力集中在公民科学素质的养成方面,而不是集中在比较狭隘的“科学学科”上。目前,这项计划尚在进行中。美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趋势在实施项目计划时先后颁布的两个文件中有所体现:其一,1994年,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和评定委员会国家研究理事会(NCSESA)提交了一份题为《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讨论稿,指出科学素养对于当今及未来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极具重要性,强调科学素养是每个人的必需;而完整的科学素养是由科学知识的应用、科学方法的交流以及科学情感的表达这三个方面组成的,三者缺一不可。其二,1997年,全美幼教协会(NAEYC)公布了经过全面修订的《0~8岁儿童适宜发展性教育方案》,《幼儿科学教育标准》包含于其中。《幼儿科学教育标准》是全美幼教协会制定的对美国幼儿科学教育的标准要求和指导性的纲领。该标准表达了对于科学教育实质的认识:幼儿学科学是一个积极参与的过程,幼儿科学活动过程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

美国《幼儿科学教育标准》由三部分构成。(一)发展每个幼儿对世界的好奇心,使每个孩子:1 对新鲜事物与事件有探究的欲望、有兴趣;2 热爱生命;3 喜欢并欣赏美丽、整洁、和谐、有序的环境。(二)发展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做出决定的能力(科学探究的能力),使每个孩子:1 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活动;2 用适宜的感官去感知和了解新鲜事物;3,准确使用并照管好科学活动设备(如放大镜、磅秤等);4 运用数量化的方法进行观察(如点数、测量);5 区分物体、事件和现象之间的相似性、差异和变化;6 对材料、事件和现象进行分类,并解释理由;7 运用科学探究的过程(预测、收集数据);8 乐于与同伴一起交流信息并欣赏他人的观点;9 熟悉和了解科学过程的技术,在科学过程中有以下共同的行为类型,如观察、交流、比较、组织、建立联系、推断、运用等;(三)增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使每个孩子:1 积极参与可以丰富各种科学经验的活动;2 经历各种不同科学领域的活动;3 了解与基本科学概念有关的技术;4 表现和交流科学知识。

从整体上来看,上述三部分内容可以清晰地看到美国的幼儿科学教育观:第一,重视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强调科学教育要引导幼儿认识生命的珍贵,并热爱生命。重视对科学的正确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进而影响幼儿对科学的信仰与热情。第二,重视幼儿的科学探索过程和科学能力的培养,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活动,倡导运用多种感官去活动,并强调应该掌握使用和照管科学工具的能力等。此外,美国《幼儿科学教育标准》强调把科学探究作为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构成科学教育的一个独立的组成部分,探究被看成是科学教育的中心环节。第三,认为幼儿科学教育应该让幼儿进行直接的科学活动,幼儿科学素养的提高需要以丰富、多样的直接科学经验为基础。例如,帮助幼儿在对材料、事物等的观察、操作中获得独特的、挑战性的直接经验。从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来看,《幼儿科学教育标准》将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作为根本目标,其中包含了情感态度、技能、认知等三方面的目标,强调发展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对于科学情感、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经验这三个目标,是由一个核心概念——探索(动手动脑)而使三者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二、《幼儿科学教育标准》对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启示

1 重视每个幼儿科学素养的发展

《幼儿科学教育标准》中的三大标题均使用了“使每个孩子……”的表述。由此表述反映出美国幼儿科学教育十分强调促进全体幼儿科学素养的发展。目前,我国幼儿科学教育在理念层面上也关注到了幼儿科学教育应该面向每个幼儿。然而,在实践层面上,却往往难以做到促进每个幼儿科学素养的发展。究其原因:一是师生比过高,导致教师无法顾及到每个幼儿的发展:二是受固有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只要关注中间大部分幼儿的发展就行了,导致潜意识忽略了处于发展水平两端的幼儿。三是我国长期采用集体、直接的传统科学教育形式,那种教师讲、幼儿听的方式导致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忽略。为此,在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牢固树立促进每个孩子在不同水平上都得到发展的观念,运用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吸引每个幼儿参与科学探究,采用多种教育形式,促进每个幼儿科学素养的发展。

2 保护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指对周围环境中的新异刺激的积极反应倾向。科学需要好奇心,它是幼儿学习科学的内在动机,是幼儿发现问题的来源。为此,美国《幼儿科学教育标准》第一大条就指出要“发展每个幼儿对世界的好奇心”。好奇好问是幼儿的共同特点,但是需要成人的保护和支持。否则,幼儿的好奇心将会消退甚至被泯灭。这就需要我们的幼儿园教师借鉴美国《幼儿科学教育标准》中的有关理念,切实在实践中将保护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热情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提问,充分利用科学教育中的有利因素,以生动活泼的自然界和丰富多样的物质材料作为科学探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逐渐使幼儿自发的好奇心转化为具有特定方向的积极的、持久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善于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在科学面前,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幼儿科学教育的实质是幼儿的探究,所谓探究就是指通过观察、思考、操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要体现科学教育的实质,培养幼儿思考、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关键。美国《幼儿科学教育标准》第二大条明确指出要“发展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做出决定的能力”,体现出美国幼儿科学教育对养成幼儿的问题意识和培养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视。然而,结合我国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实践来看,一些科学教育活动还在深受传统常识教育重知识、重直接教学的影响,教师倾向于“告诉”幼儿科学知识。导致幼儿被动跟着教师的预定计划走。整个活动中,幼儿没有主动思考的自由,久而久之,丧失了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学习主体没有任何问题的科学活动是没有生命力的。为此,幼儿园科学教育需要教师把活动、思考的权利交还给幼儿,唤醒幼儿的问题意识,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并进一步解决问题,重现科学教育的实质——幼儿自主的科学探究。

4 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以及欣赏他人观点的品质

倾听、接纳、欣赏他人的观点作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及品质,在幼儿教育的各个领域都需要,但将其置于科学领域,有其特殊的作用。良好的科学素养需要大量的科学经验作支撑,而倾听同伴及教师的科学观点,可以丰富幼儿自身的科学经验。同时,接纳、欣赏他人的科学观点的品质,也是养成幼儿良好科学态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幼儿科学教育的实践中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即教师惯于把答案一统化,把所谓“正确、唯一的答案”传授给幼儿。如此一来,教师的权威答案不仅剥夺了幼儿观点的多样性及接纳他人不同观点的机会,也僵化了幼儿园科学活动。因此,科学活动中要培养幼儿倾听、接纳、欣赏他人不同观点,需要我们的幼儿教师借鉴美国《幼儿科学教育标准》的有关理念,为幼儿提供产生、表达多样化观点的机会和条件,逐步养成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以及欣赏他人观点的品质。

5 鼓励幼儿表现和交流科学探索的发现

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适时的表现和交流不仅可以巩固学习内容、丰富科学经验,同时还可以增强自信心,培养幼儿倾听和分享的品质。美国《幼儿科学教育标准》第二大部分中提出“乐于与同伴一起交流信息……”,第三部分中提到“使每个孩子表现和交流科学知识”都突出了美国幼儿科学教育对交流、表现探究结果的重视。在我国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实践中,关于此理念的贯彻存在这样的问题——以教师的小结为主,重形式、轻内涵,没有将科学活动的表现和交流真正地开展起来。为此,需要我们的幼儿园教师真正认识、重视表现和交流对幼儿科学素养发展的价值,并鼓励幼儿参与到科学探究的表现和交流中,开展真实、有效的交流活动。

作者:李 艳

第四篇:在科学教育中培养科学素质

【摘要】科学教育是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的主要途径。但当前的科学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作者经过梳理,提出了科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校内教育、靠教师的教育、精英化的教育、技能型教育、树品牌的教育、刮阵风的教育、塑形象的教育和搞竞赛的教育。通过对这“九个不仅仅”的分析,提出科学教育一定自身要科学,要有正确的科学教育理念、正确的科学教育导向、正确的科学教育目标、正确的科学教育政策和正确的科学教育方法,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上认识科学教育,科学教育就能沿着正确的航线飞行。

【关键词】科学教育 科学素质 九个不仅仅

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在科学教育中陶冶的,科学教育是决定青少年科学素质提高与否的重要途径。科学教育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科学的教育,二是教育的科学,前者是内容,后者是手段,二者缺一不可。

近年来,我们成天喊科学教育,许多学校抓科学教育,社会高度重视科学教育,宗旨就是要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科学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校内外关注的焦点。但是,我们的科学教育问题不少,既存在科学的教育问题。又有教育的科学问题。再加上我们进行科学教育的环境较差、条件有限,所以我们的科学教育搞不好、不好搞。近期,我专门对科学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经过分析,梳理出科学教育的“九个不仅仅”。

一、科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

科学教育不但让青少年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青少年掌握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同时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研究能力。教育传播着知识、检验着知识、评价着知识、重复着知识,这样的教育就是知识教育。知识教育以青少年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多少和深浅作为衡量优劣的标准,与其对应的就是应试教育。 科学教育包含知识教育,但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更不能成为应试教育。知识是科学研究、科学探索、科学发现、科学进步的结晶,科学教育不只是学习、继承知识,还要知道这些知识是怎样获得的,不但要知道知道,而且要知道知道是怎么知道知道的。换句话讲:不但要知道结果,而且要知道过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只有知道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结果和应用结果。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体验都蕴藏在过程中。科学教育必须讲过程,只讲结果,不讲过程的教育不符合科学教育的要求,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才能唤起青少年的科学意识。

在科学教育中,一些学校把知识教育与科学教育等同起来。一味扩增学科知识的容量和难度,认为这样做就是在加强科学教育,其结果进一步强化了应试教育,把科学教育引到了死胡同,使人们对科学教育提出了质疑。失去了信心。

科学教育是为了更好的讓青少年学习和掌握知识,这种“更好”来自于教育的科学性,这就对我们真正理解和把握科学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在“教育的科学性上”下硬功夫,才能把科学教育的思想与方法贯穿在知识教育中。

二、科学教育不仅仅是校内教育

学校历来是教育的基础阵地,传播知识的主要场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教育向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仅仅在校内是搞不好科学教育的。科学教育向传统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仅仅在校内是实现不了科学教育的。

校内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挖掘的速度和资源的存量都远远不能满足科学教育的需求。科学教育是开放的,传统教育是封闭的。认为进校门就能学到一切知识的陈旧认识仍广泛存在,这种课堂上学知识、回家做作业、课外班加强学的模式,广泛而有市场,天天如此,周而复始。青少年不但接受不到校外的教育,甚至连课本外的图书都摸不到手。许多学生痴迷网吧,上网不是去求知。而是去逃避学习。校内教育已经把青少年紧紧地捆绑起来,捆绑在课堂里和课本中。

校外有着更多科学教育的资源,许多知识完全可以在校外教学。例如大学和研究所的实验室、科技馆的展教厅、工厂的车间、农村的技术推广站甚至田间地头、医院的化验室、博物院的藏品……都能为科学教育服务,科学教育囿于校内是伸展不开手脚的,更不会展翅高飞。

三、科学教育不仅仅是靠教师教育

科学教育需要一大批科学教师,这是搞好科学教育的人才保证。中小学不缺教师,但缺科学教师。正如深圳一位校长对我讲:“我们可以用高待遇从全国各地招聘来最好的中小学英语教师、数学教师、语文教师,就是招聘不来最好的科技辅导员或科学教师”。

我们缺乏科技辅导员和科学教师,其中一个原因是:师范院校从来没有这方面的专业,压根就没培养这方面的人才。1988年,我获得首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在座谈会上,我建议大学开设科技辅导员专业,著名科学家王大珩当场称赞我这个建议提得好。

在目前情况下,必须加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可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校内一条,校外一条。走出去、走进来。校内一条走出去,这就是从教师中选拔优秀者走出去深造后再回来。校外一条走进来,这就是从大学、研究所、设计院、企业中聘请乐意为中小学科学教育做贡献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骨干以及发明革新能手作为科学教师。定期为青少年授课、讲座、组织开展活动,使大学、研究所、设计院、企业等成为青少年科学教育的基地。

四、科学教育不仅仅是精英化的教育

科学教育面向所有的青少年,是普及教育,不能只是为了发现少数人,甚至造就个别尖子人物而开展的科学教育。

有的学校片面理解科学教育。认为只要能从众多的学生中培养出几个有社会影响的佼佼者,就能彰显学校科学教育的成就。于是,学校热衷于对个别人的专项投入、专门打造,甚至把极个别科技方面的偏才、怪才树为典型,作为学校科学教育的成果大加宣扬。

科学素质是每个公民应有的修养,不能理解为只有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人员才需要具备科学素质。科学渗透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青少年不论将来做什么都要有一定的科学素质,这是基本的要求。科学教育决不能偏离方向,成为少数人的专利。

我们可以在科学教育中发现特殊人才重点培养,但这只有在面向每个青少年的科学教育过程中去发现、去培养,这样发现和培养的人才能经得起检验和考验。

五、科学教育不仅仅是技能型教育

一提科学教育就想到了只要让学生掌握一技之能就是科学教育的生动体现,这是科学教育的又一个误区。在这样的学校,以技能教育代替科学教育,教电焊、教驾车、教泥塑、教剪纸……这就是在进行科学的教育。

当然,在科学教育中包括有技能教育,但技能教育不是科学教育的全部。技能教育可大大提高青少年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手脑并用,这是科学探索、运用知识必备的实践能力。在技能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课堂学习死板的学生,表现的格外活跃,特别出众。可见,技能活动给

了更多人开发自身潜能的机会,问题是我们不能单纯以技能教育代替科学教育。

六、科学教育不仅仅是树品牌的教育

时下,学校和企业一样都在追求品牌,有品牌才有影响力和吸引力。为了树品牌。有的学校选择科学教育作为品牌精心打造,企望建成科学教育特色学校。

建科学教育特色学校,这是导向失误,所有的学校都要搞好科学教育,这是对所有学校的共同要求。科学教育不是哪个学校特有的,哪个学校没有的。由于学校对科学教育认识、重视的不同,环境、条件的不同,作法、措施的不同,导致科学教育的效果不同,但不能以此作为品牌。

科学教育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作为宣传学校的招牌。科学教育是学校的本职工作,是应尽的责任。品牌在很多时候也不是学校自己认定的,而是教育部门硬挂的,所以有些问题表现在下面,根子在上面。对科学教育不但校方要有正确认识,上级教育部门的认识更要正确才行。

七、科学教育不仅仅是刮阵风的教育

科学教育是基础性、长期性的教育,不是时尚教育、流行教育、跟风教育。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认为科学教育是“形勢教育”,在时下大家的呼喊声中就狠抓科学教育,并不是从思想上、方法上、解决如何进行科学教育,如此下去,说不准哪一天又来一个什么教育一定会代替科学教育。

我们的确有许多工作是一阵风的工作,但是,把科学教育也当成一阵风教育,那就大错特错啦。我们的科学教育刚刚起步,可以说正处于初级阶段,既没多少真正的科学教师,也没良好的科学教育环境和条件,更没有丰富的经历和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科学教育当成一阵风刮过去,刮过去就完结,那是科学教育的悲哀。

端正态度、脚踏实地、高瞻远瞩、放眼未来,扎扎实实地一代人接一代人的做好科学教育工作,这样方能使科学教育事业兴旺,人才辈出,硕果累累。

八、科学教育不仅仅是塑形象的教育

教育是塑造人的过程,塑人不光塑形象,更要塑心灵、塑精神、塑智慧,形象工程害人不浅。教育也不例外。

科学素质要求人表里如一,科学尊重事实,科学讲究诚信,科学强调精确,科学必须负责。外在形象不论多么光鲜亮丽也代替不了人的心灵。要把奉献精神、团队协作、勇于探究、不惧风险、实事求是、敢担重担、宠辱不惊、默默无闻、淡泊名利的品行融入科学教育中,塑造最美丽的心灵,而不仅仅图有闪光的外表。

学校的形象取决于学生的形象,学生的形象取决于自身内在的素质,自身内在素质的高低取决于科学教育。我们生活在一个时时讲科学、处处碰科学、事事有科学的时代,一个没有或缺乏科学素质的人,不但难以有所作为,甚至难以生存。

塑造科学心灵、打造科学品格,要以人为本,把科学教育同理想教育、人生观教育紧密联系起来,让科学的理性之光在青少年的内心深处点燃。长久闪耀。

九、科学教育不仅仅是搞竞赛的教育

推进科学教育有多种平台,各种方式,其中也包括竞赛,例如:奥林匹克五学科竞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比赛、机器人大赛等。竞赛作为比拼的手段,对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提高有一定促进的作用。但功利性太强的竞赛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悖于科学教育本身。

在青少年中开展各种竞赛是展示科学教育活动的成果,达到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再接再厉的目的。关注我们的各种竞赛,发现竞赛越来越成为个别学校和少数学生的参加的活动,参与的学校都是所谓的好学校,参与的学生都来自优越的家庭。当今,社会上的各种不良风气,甚至腐败现象也进入青少年的各种竞赛中,应赛教育应运而生,长期下去,竞赛会失去积极的意义,将变得毫无价值。

适当的竞赛可以搞,但竞赛的目的要明确,竞赛的过程要科学,竞赛的评比要公平。翻阅科学技术发展史,就会发现没有一项重大成果是靠竞赛赛出来的,特别是当把科学竞赛搞得邪门以后,弄虚作假、自欺欺人会阻碍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同时使青少年的心灵蒙上阴影。

如何还竞赛原本面目,使竞赛教育变为科学教育的助推器,成为科学教育的检验仪,这都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综上所述。我们的科学教育同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不难看出。最大的差距是在我们的思想认识上。思想问题不解决,特别是主管教育的领导的思想问题不解决,科学教育的问题就解决不了,而且还会出新问题、大问题。

科学教育的“九个不仅仅”,只是我根据多年从事青少年科学教育工作的感悟,除了这“九个不仅仅”,还会有别的不仅仅。科学教育一定自身要科学,如果没有正确的科学教育理念、没有正确的科学教育导向、没有正确的科学教育目标、没有正确的科学教育政策、没有正确的科学教育方法,科学教育就一定搞的不科学,不科学的科学教育还是科学教育吗?靠不科学的科学教育还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科学人吗?科学人就是有一定科学素质的人。科学人不是让人人都去搞技术科学、工程科学,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都需要科学,艺术科学、体育科学、管理科学、军事科学……直到生活科学,这是人类科学生存的需要。

如果人们特别是领导教育的领导都能站在这样的高度认识科学教育,科学教育就能沿着正确的航线飞行。

作者:关原成

第五篇:现代高等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

[摘 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双轮,也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两翼。只有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共进,个人与社会才能和谐发展。本文从人才培养的角度,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 融合 途径

[作者简介]沈强,吉林农业大学人文政法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吉林长春 130118)

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多数高校的人文教育还仅仅停留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未充分体现。本文将着重探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等院校体制是建国初为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而形成的,特别是理、工、农、医院校,重智轻德、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技术训练轻人文素质的现象比较突出。而21世纪的高等教育,要求培养的人才必须是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相结合的文理兼备、全面发展,具有高尚品德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现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有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优秀人才培养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培养的人才知识面偏窄。我国教育体制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面对计划经济时代各行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存在过分专业化和过早专业化的弊端。在从高中到大学的教育中,文理分家,专业面过窄。同时,绝大多数行业没有建立行业内的职业培训制度,用人部门希望直接从高校吸收专业人才的需求使我国高校形成了按行业甚至按岗位、产品进行专业教育的专门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往往会造成学生只埋头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偏窄,远远不能适应科学技术综合交叉发展和新世纪对人才的需要。(2)适应社会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较弱。改革开放和社会的高速发展,要求人们对社会生活中的复杂现象和外国文化渗透去理性地分析和认识,提高辨别是非及真、善、美的能力,更好地去适应社会,明确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定位。这就需要大学生具备理性思维的能力、完善的人格、崇高的道德、丰富的文化等人文素质。而现在的高等教育缺少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机制,造成部分大学生缺乏对社会历史的了解和认识,缺乏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心态。(3)创新能力和个性发挥不够。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往往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偏重于知识的应用,忽视对学生知识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划一的要求往往忽视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中容易导致学生的想象力、好奇心等创造的源泉逐渐干涸,导致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缺乏。实践证明,我国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同国外同类学校相比,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十分欠缺。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狭窄的专业教育,缺乏个性,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的潜在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脱节。长期以来我国人才培养在总体上表现为一种功利主义倾向,过分强调科学教育,忽略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而不是一个和谐和全面发展的人。这种教育加之受经济大潮的影响,往往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受利益的驱动和物质的诱惑,道德水准和价值观念出现偏差。个别人思想不求进步,文明修养缺乏,不懂做人规范,公众意识较差,宽以律己,严以待人,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这些都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严重脱节造成的必然结果。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必然性

当今世界充满着激烈的竞争,而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时代强烈呼唤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我国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强烈要求培养既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又有良好的科学素质的全面人才。(1)完整的教育离不开科学和人文。教育是项极为复杂的工程,但无论教育多么复杂,内容如何包罗万象,总不外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两大类。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希望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尽管每个人的人生都不相同,但其内涵无非两个方面:做事和做人。做事离不开科学,做人则离不开人文。而一个人做事、做人需要的科学和人文则需要通过教育来获得,完整的教育必须既包括科学教育,也包括人文教育。实践证明,没有人文教育的科学教育是不完全的,没有科学教育就没有人文教育,这是人才培养共同目标的两个方面。(2)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相互关系。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能也不应该将二者加以分离的。马克思曾说过,人类社会的所有进步都是追求美的结果。从社会发展来看,人类追求真、善、美的目标是永恒的,那么人类靠什么实现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呢?只有靠科学和人文。真为善奠基,善为真导向,两者追求的都是美。只有真与善的结合,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才能共同实现对真、善、美的追求,才能真正造福于人民。从人才培养和人的自身发展的实践来看,只有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才能够培养出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只有人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可以说,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中有科学的基础与珍璞;同样,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科学中有人文的内涵与精神。科学和人文能否真正融合与协调发展,是一个社会是否真正成熟的根本标志之一。当然,科学又是一把双刃剑,用之得当,将会给人类带来幸福和光明;用之不当,也将会把人类引向黑暗和灾难。这取决于掌握科学的人的价值理性即人文观念。所以科学和人文的关系不仅仅是同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而且进一步讲,两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科学技术是人的产物,科学只有在高尚的人文精神指导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积极的正面效应,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科学为人文奠定基础,人文为科学启示方向。要真正做到科学与人文相融合,关键在于我们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

三、构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模式

知识经济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具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学科交叉、文理兼备,具有综合创新能力且品德高尚的复合型人才。这种要求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新的潮流。要想实现这一奋斗目标,重点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明确培养目标。现代教育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的教育,要真正做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首先要明确培养人才的目标。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应该是;培养的人才要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才能;要具有开放的意识、国际视野及国际交往的能力;要有自主学习及获取信息的能力;要具有完备的知识结构,即要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知识和较高的人文素养,具有多学科和跨学

科的复合型的特点。

2.合理设置专业。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变化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宽口径的教育。专业设置还应积极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通过专业方向的调整,在专业的不同方向上拓展,形成许多范围小、易调头的专业方向。要利用学科综合交叉的优势,通过自主设立专业方向,不断孕育新兴的专业,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要不断探索和改变过去一进校门就定专业的做法,推迟专业定向,入学后模糊学生的专业,接受公共基础课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拓宽知识面,到一定时间后再分流培养,确定专业方向,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潜能确定不同的知识能力结构。应保持专业空间的弹性,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转系、转专业或跨专业、跨院学习,甚至允许在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之间打通,培养复合型和贯通型人才。要充分利用文理渗透、理工交叉、经管融合的优势,在多学科环境氛围中充分体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的优势,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

3.科学设置课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结构设置上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课程内容丰富。大学里的课程必须提供足够数量和门类的普通教育课程和选修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广阔的知识领域进行基础性学习,了解和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为专业学习及个人长远发展打下广泛的基础。同时要提供丰富的课程类型和课程形式,以满足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融合的需要。第二,课程要综合化。大学必须建立起课程学科种类广泛和课程融合密切的综合化的、富于弹性的课程体系,以便于大学生随时对所学课程进行调整、充实和更新。综合化的课程体系有利于人才跨学科、跨专业选课,开阔知识视野,激发探索性的思考,可以使学生打下雄厚的学术基础,形成完整的人格,增强综合能力。第三,课程结构合理。课程结构应当在围绕促进学生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上寻找平衡点,应当根据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所在学校、专业自身的特点,确定主干课与一般踝、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最佳比例。

4.灵活的教学机制。教学环节除了采纳普遍的课程教学途径外,还要加大学术活动、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的教学力度。在进一步完善包括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考试等教学环节外,还要充分重视非教育途径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并通过校园文化、讲座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促进大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作者:沈 强

上一篇:矿山测量论文下一篇:就业公共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