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总结上

2024-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科学教学总结上(共8篇)

科学教学总结上 篇1

湾甸子中心小学 五年级 姜玉富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提高自身素质。

尽管我已经教过一个学期的科学课,面对新教材,我还是积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认真学习教育教学杂志,更新观念,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来帮助学生学习新知,提高学生的各种各种能力。

二、认真制定教学计划,为工作指明方向。

有人觉得教学计划是花架子,是让学校领导看的,我还是不太同意。如果随随便便写一个计划,肯定不会有太大的价值。如果是悉心制定的计划,价值就太多了。我刚执教科学才一年,有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我觉得有的放矢。在教学工作进行之前己对全册教材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对重、难点比较清楚,对学生上学期和现在存在的问题认识清晰,在教学中能把握先机,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注意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有的课以老师讲授为主,介绍科技发展给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变化和影响等;有的课以活动为主,老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有的课要以学生搜集资料为主,在课上互相介绍自己的收获;能做实验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的,要尽量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在教学中,要适当引入竞争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进心。

四、教学评价多元化。评价有过程性评价,也要有结果性评价。既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情况,又要关注学生课上表现,如回答问题流利、简明,能用上自己生活中积累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的问题,课上听讲、做笔记情况等,特别关注学生自己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动手实验等。五四班的王新元等几名不爱学科学的学生,就是被我用为数不多的几次表扬调动起来的。五二班的差不多半个班学生在复习阶段给“表扬”出来了,复习时情绪高涨。也给了我一个惊喜。课上不闹了,比着的复习。

五、继续搞好实验工作,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习惯。在实验前进行安全和方法上的指导,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提高;学生做实验的热情比上学期高多了,如做化石模拟实验时,学校里没有熟石膏,各班学生从家里零零散散带来不少,足够年级学生做实验用了。学生扦插、种种子和水泡的花卉,我拍照下来,发布在我的博客上,让全体学生欣赏和学习借鉴,达到带动学生共同提高的目的。我也“下水”做实验,如扦插金银花等。

六、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资源开展学习,引导学生关心周围环境的的变化、关注世界科技发展和新成果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特别是网络资源,获得课本以外的知识,丰富学习生活,开拓学生视野,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解决身边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七、继续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科学概念和原理,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思维习惯,引导学生鬼魂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现在,学生非常爱上科学课,即使是复习课,看到我走进教室,脸上的笑容也能说明一切。

成绩可以看到,问题也很明显。如学生对科学的探究还不能深入,如学生做完植物繁殖实验后,只有几个人进行了后期养护,大多数没有成活,我指导学生自己搜集有关桦尺蠖的资料,全年级四个班只有两个班搜集了资料,另外两个班,没有一个学生参与。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人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有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相信我的教学成绩也会有可喜的收获。

总之,在下一学期,我将继续钻研科学理论,继续学习教学方法,及时总结,认真反思,珍惜当前良好局面,做出更大的成绩。

科学教学总结上 篇2

目前,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先研究一下:“小学科学课究竟是怎样的一门课”。下面是“小学科学课程25年间的名称沿革与周课时设置变化”图表。

图表中的周课时指小学阶段1-6年级每周开设的课时数总和。

从认识科学课的角度来说,这张图表至少提供了两组重要的信息:

1.科学课是在早年的常识、自然常识、自然等课程的基础上生长发展起来的。

2.25年间,科学课的周课时以2、4、6、8、10节这样的态势持续增长着。

在小学各学科中,能持续几十年以这样的速度增长的只有科学课,绝无仅有,独一无二。科学课的发展是不是就到10节课为止了呢?许多信息告诉我们,科学课还将继续发展。横向比较的话,我们的科学课每周开10节课还是很少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科学课周课时都有18节,这还是上世纪80年代统计的。那个年代,有许多国家就已经把科学作为小学三门支柱课程(语文、科学、数学)之一;发展到后来,一些国家把科学作为小学的两大重点课程(语文、科学)之一;进入21世纪后更进一步把科学作为小学的核心课程了。

所以,10节周课时远不是科学课的发展终点。我们国家的小学科学课程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新的科学课程标准还没有正式颁布,但已基本形成了。它的全称是“全日制义务教育(1~6年级)课程标准”。这个标准一旦颁布,小学一、二年级一开设科学课,科学课的周课时曲线就将再升上一个台阶。

这个未来的课程标准是这样描述课程性质的:“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现行课程标准的描述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我们可以预期,从“基础课程”到“核心课程”,小学科学课又将大步向前推进了。

科学课程的迅猛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是谁在推动科学课发展呢?推动力来自何处?是社会的发展需求,是教育的发展需求,是儿童的发展需求推动着科学课向前发展。

当今社会发展之快,科学技术发展之快,都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今天,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中,人人都要与之打交道,人人都要具备相应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已经成为每一个人“生存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了。

关于当今社会对每一个人提出的科学素养要求,我们可以看一下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一个前言,题目是《行动的号角》。

我们这个国家已经把所有学生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作为自己的一个既定目标,《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就是为使国家能够达到此目的而编撰的。这部标准详细描述了每个人都将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这在21世纪将成为现实)的科学教育该是什么样子,这部标准不仅指明了最终目标,还指明了达此目标所要走的具体路线。

我们大家不管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社会,同科学素养都是利害攸关的。懂科学,你才有可能领略到你在领略自然界的事理时,油然而生的充实之感和兴奋之情。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你才有可能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去做个人的各种决策,去参加讨论关乎全社会的各种科学问题。扎实的科学基础可以强化人们日常所用的各种能力,例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判断进行思维的能力、在集体中协作工作的能力、有效地应用技术的能力、懂得活到老学到老的价值等。我们社会的经济生产率与我们的劳动大军的科学本领和技术能力是分不开的。

在改革科学教育的工作中,起关键作用的将是教师、科学视导员、课程设计人员,出版商,工作在博物馆、动物园和科学中心的人,科学教育专家,全国各地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学校管理人员,学校的董事会成员,学生家长,工商业界人士,立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及政府其他官员等多种多样的人。上述各界人士都参与到撰写《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现在,各界人士都必须为了国家的利益而一致行动起来。科学素养的提高是要花费时间的,因为《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要求,整个的学校系统必须做重大改变。

这部标准强调,科学教育采用的教学新方法必须能反映科学本身的实际搞法,强调把科学探究作为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这部标准还要求教师向学生传授的内容、学生成绩的评定方法、教师培训与进修的方式以及学校与外界,包括这个国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之间的关系都要有所改变。

正因为科学已经成为变成了我们社会的一个中心部分,所以,这部标准是把获取科学知识、获取科学认识、掌握科学本领作为教育的一个中心部分。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有也必须有机会使自己成为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的人。《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就是以这样的一种信念为前提的。这部标准着眼的是这样一种未来:每个美国人都深谙基本的科学观念和基本的科学方法,因而都能生活得较为充实,工作得较为高效。这是为美国描绘出的一幅充满巨大希望和乐观主义精神的图景,一幅可以作为我们社会巨大凝聚力的图景。想到这部标准将给我们的个人生活和国家活力带来巨变,我们兴奋不已,我们满怀希望。

这是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与评价委员会主席理查德·科劳斯纳和国家科学院院长布鲁斯·艾尔伯茨联合署名的一篇文章,讲了美国的科学教育,讲了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大意义。

无论个人还是社会,与科学素养都是利害攸关的!科学变成社会的一个中心部分,科学成为教育的一个中心部分,因为科学教育的要求,整个学校系统必须作重大改变。科学课程进入成为学校核心课程的时代。

从辅助课程(半个世纪以前,自然课被说成是副科),发展到后来的支柱课程、基础课程,到今天向着核心课程推进。科学课是一门发展迅速的课,是一门充满活力、充满希望、充满机遇的课程,是一门前程灿烂、前途无限的课程!

当一个科学老师就要喜欢科学课。科学课、科学探究、科学教育的话题很多。对科学老师来说,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喜欢科学课。科学老师的第一个工作目标是什么呢?是让学生喜欢科学课,让学生喜欢科学课的前提是教师自己喜欢科学课。

二、新一代科学教师必须经历与完成的科学课堂教学改革

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在上科学课,我们在做科学老师,我们在做实实在在的事——用一节一节的科学课,一个一个的探究活动,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一件实事,一件大实事。这是一件关系到孩子们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的大实事。从地球人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件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大实事。

现在整个小学阶段有340节科学课(按三四年级每周两课时,五六年级每周三课时,每学期17周计算,6年共340节课)。我们想用这340节课干一件大事——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事情很大,但课时不多。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很明确:这样的340节科学课中的一节课,应该是怎样的呢?需要上好每一节课。怎么上好一节节的科学课呢?研究、改革科学课的教学研究任务,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改革任务,摆在我们科学老师的面前了。怎么上好科学课?给大家的建议是两个字——“改革”。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改革我们的课。

以自然课、科学课都有的磁铁内容为例,所谓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像自然课的磁铁课那样上科学课的磁铁课。有老师会问,为什么要改革?过去有什么不好?有什么问题?问题就在于传统的教学过程只能承担教学一些科学知识与方法的目的任务。自然课时代的主要目标还是科学知识的教学,无非是开始重视科学能力的培养了,开始注意科学习惯和科学态度的培养了,但没有真正解决问题,主要完成的还是知识的教学任务。也就是说,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无法完成科学课所承担的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任务。所以我们必须改革,改革我们的教学方法,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在传统的教学过程基础上改革前行,走向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课的教学过程。

全国的科学老师都面临着这场改革,要从原先的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走出来。前面是什么样的,我们还不清楚。但是,我们必须往前走。为什么要向前走?再看个幻灯片:

用台湾老师的思考来回答我们面临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改革?我们教学一点方法,教学一点知识,教的是针对当前问题的知识与方法,学生面对的是未来,当前还是有用的,那么未来呢?

所以,我们的教学目标变革了,改革为科学素养目标了。教学目标一变革,原先的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不能适应了,也需要随之改革了。所以,从传统的教学过程走向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核心的教学过程,这是科学教育目标变革引发的一场改革,是我们科学教师必须经历与完成的一项改革。

这是一场大的改革。大改革要一步步来的。我们现在需要跨出的是第一步。怎么跨出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步?

第一,对改革的认识。对这场改革的认识,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必须改革。当科学老师了,就得当真正的科学老师;上科学课了,就得上真正的科学课,实实在在地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二是不要怕改革。改革传统的教学过程,走向以科学活动探究为核心的教学过程,不是把课改得更难上了,而要把课改得更好上一些。科学课堂教学改革,要改革的正是那种又苦又累、效率又低、效果又差的教学过程。

第二,认识的改革。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改革涉及一系列认识的改革。其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认识改革:对学生的认识与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认识。

第三,对改革的尝试。下决心跨出改革的步子,跨出第一步。

这三点建议中实施难度比较大的是认识的改革。科学课堂教学改革成效会如何,说到底多半取决于我们自身认识的一系列改革,包括刚才所说的两个非常重要的认识改革:对学生的认识与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认识。我们就先说说对学生的认识的改革,以及对学生的认识的改革所引发的一系列课堂教学改革。

三、一系列改革从认识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开始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课程标准里就这么说的。学习主体这个词,老师们早已耳熟能详,认同、接受、使用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对学习主体的研究我们还是十分缺乏,对学习主体的认识我们还是十分欠缺的。

昼夜是怎样形成的?高年级学生大多知道这与地球自转有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这节课怎么上?这样的学生的发展需求是什么?发展目标是什么?学习基础是什么?学习障碍是什么?我们不清楚。就这样模糊不清地上昼夜的课,当然会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一系列问题。会产生什么问题呢?我们来看几个案例。

案例一:《红、黄、蓝》——不是纪律问题,不是管理问题,而是学习主体的研究认识问题

科学课中有许多观察、实验,有很多好玩的活动。于是,科学课的课堂活动管理就成为老师们碰到的问题了:学生们不听话,不听指挥,或者认为课堂纪律出问题了。其实,不是纪律问题,也不是管理问题,而是我们研究认识学习主体的问题。小学生就是这个特点,他还是小孩子,一玩起来就停不下来了。

我早年任教的一所学校,经常上公开课,教室里坐满了听课的人。有一年九月份刚开学不久,我上了一节一年级的课。上课了,桌子上放着三杯水,我拿起其中一杯问:看看这是什么颜色的水呀?——红颜色的水。这杯呢?——黄色的水。这杯呢?——蓝色的水。

老师拿出一个透明小塑料杯。往杯里倒了一点红水问:如果再倒一点蓝水进去,你们猜猜会怎样?——不知道。那你们就仔细看看——哇!孩子们惊奇地看到水变成紫色了。再加点蓝水——蓝紫了,再加点红水——红紫了。认识了不同的紫色。

那看看你们桌子上有什么——学生小组的桌子上有三个大烧杯分别装着红水、黄水和蓝水,还有一个大玻璃缸用来倒废水,抽屉里有小杯子。孩子们在抽屉里找出小杯子后,混合红水与蓝水的活动开始了。

5分钟的活动时间到了,老师敲响小铃铛。开学第一节课训练好的:一听到铃铛声就停止活动坐好的。今天不灵了。红水和蓝水混合了,就开始混合红水与黄水了,再往下有黄水与蓝水可以混合,最后还有三种颜色的水的混合呢。没有一个小组停下来。不要说敲三遍铃铛,恐怕敲锣也没用了。

这些孩子聪不聪明?非常聪明呀:都知道老师后面要做什么活动了,不就是要混合其他颜色的水吗!跑到老师计划前面去了。直到三烧杯水全部混在一起,倒到废水缸里了,孩子们才意犹未足地安静下来坐好了。这节课也就这样上“完”了。

问题出在对学生的研究、了解、认识上。刚进小学的一年级学生就是这样的。承认这一点、认识到这一条了,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知道如何组织这样的教学活动了。第二次上《红、黄、蓝》,我是这样安排的:

好玩吗——好玩!想试试吗——想!那就开始吧!

学生小组实验桌上只放两杯水:红水和蓝水。学生只能做混合红、蓝水的活动。5分钟后,我举起一个装黄水的杯子问:老师想问问有要黄色水的小组吗?

——我们组要!呼啦一下全都坐好了。

于是,活动进入老师期望的条理了:你们小组要黄色水做什么活动?你们打算怎么做?你们猜会怎样?然后,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了黄色水杯,收回了蓝色水杯。

大家一定猜到了,第三个活动是收回红色水杯,进行黄水与蓝水混合的活动。第四个活动才把所有三种颜色的水杯发给学生小组,进行三种颜色的混合活动。就这样,同样是一年级新生的《红、黄、蓝》的课,观察实验讨论活动变得清晰有序了。后来的“以控制材料的方法控制课堂观察实验活动进程,控制课的节奏”,就是在《红、黄、蓝》一课引发的学习主体研究基础上形成的。

如果从第一节《红、黄、蓝》到第二节《红、黄、蓝》,可以视作课堂教学改革的话,改革的基础无疑是对学习主体——一年级学生学习特点的研究认识。(未完待续)

在改革科学教育的工作中, 起关键作用将是教师、科学视导员、课程设计人员, 出版商, 工作在博物馆、动物园和科学中心的人, 科学教育专家, 全国各地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学校管理人员。

科学教学总结上 篇3

科学素质,是指人具有科学知识结构、科学观察与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科学观念、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基本品质。

一、科学素质培养的迫切性

1.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需要高素质的科技人才

目前,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无论在基础科学还是在应用技术方面,新的突破、新的发展层出不穷,人类面临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强烈挑战。中国若要在竞争中不被击败,就必须加快科技发展,并且必须源源不断地培养大批具有高质量科学素质的科技后备人才。

2.保护人类自身生存环境需要高素质的科技人才

过去的百年,特别是近几十年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工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是也带来了许多严重危及人类自身生存的问题。诸如资源的枯竭和浪费,环境的污染和土地的沙漠化、生态平衡失调、人口的剧增和物种的绝灭等等,给人类生存造成了严重威胁。

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所在,是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这就需要大批高科学素质的科技人才。

二、科学素质培养的学科性

生物教学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在其教材编排体系中,无不渗透着素质教育,生物可结合教材内容,对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充分的发挥,更由于生物学科的自然学属性,所以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科学素质的培训。

1.生物课堂教学应注意学生科学知识结构的构建,帮助学生构建正确和完整的科学知识结构,对于他们将来成长为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十分重要

生物教学应促使初步构建生物科学的知识结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将较为系统的生物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之外,在向学生介绍诸如细胞的发现、遗传规律的发现等重大科学成果时,应注意从科学研究的观察、发现、研究、结论和验证等各个环节进行系统而简明的介绍,使学生对该项成果的产生具有较为完整的了解,逐步构建他们的生物科学知识结构,并促使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2.生物实验教学应注意学生科学观察与实验能力的提高

提高学生的科学观察与实验能力,是使他们成长为高素质的科技人才的基础。初、高中的生物教材中,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编入了许多实验内容,老师正确地处理这些实验,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观察与实验能力很有意义。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在要求学生进行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地完成实验操作、实现现象和结果的观察分析,并得出实验结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只起到引导作用,而不是让学生亦步亦趋地完成实验,这样的实验教学方法,能够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观察与实验能力。

3.生物课外活动应注意学生科学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科学实践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使他们成长为高素质科技人才的途径。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所开展的课外活动大都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好各种课外活动,能够较为有效地促进他们的科学实践能力和科学观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有目的、有选择地在不同的学习时段开设不同的课外活动课题,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科学观察、科学思维能力。

4.生物课各种教学活动应注意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养成

促使学生养成严谨、刻苦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诚实正直的科学精神,是使他们成长为高素质科技人才的保证。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用科学家在从事科学工作研究中的勤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诚实正直的科学精神来激励学生。在实验教学和课外活动,教师应以身作则地影响学生,绝不能忽视实验操作和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更不能凭主观需求而编造实验观测数据,从而逐渐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五年级上学期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篇4

时光飞逝,转眼间一个学期过去了,在学校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加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实现了学期初制定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了更好地完成今后的教学任务,使教学工作做到有的放矢,特对本学期的科学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抓住教材内容特点,促进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五年级上册《科学》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的亲身经历的机会,如《磁铁》等的探究,促使他们自主地参与、主动地探索,在参与和探索中有所收获。同时把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有机结合起来,在活动的过程中促使学生进行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动手、记录、整理等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

二、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使用这一教材中,我充分考虑了学生在生活环境、经验背景、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学习内容、教学活动、设计制作、综合评价等多方面都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创新空间。如《设计防震逃避方案》、《如何使灯泡亮起来》,实验过程、方法非常灵活,让学生有更多的自行探索创新的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活动和交流活动。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由此可见猜想的重要性,正确的猜想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激励他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加大胆地去猜想、实践。所以我很注重“猜想活动”这一环节,即使是学生猜想不正确或不够全面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也会从中有所感悟,去不断地实践和探究,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光靠猜想还不行,要勇于去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另外我还非常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这对学生的发展是一种促进,在交流中大家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可以有新的发现,通过交流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倾听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同时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注重培养学生长期进行观察活动的能力

《科学》这一教材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长期观察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精神,我想这对学生以后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深有体会,学生进行一时的观察对他们来说很容易,但要长期坚持,很多孩子会中途放弃,最后会一无所获,我们的孩子确实需要在耐力与毅力的方面进行培养,我在教学《植物的根》、《植物的茎》时,指导他们进行课外活动观察,做好记录,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我觉得,如果我们能用心去上好《科学》这门学科,我们的孩子会是更聪明、更出色、综合能力更强的一代。

五、认真教学,注重小组建设

教学工作中,我认真了解孩子们的想法,虚心听取教研室有经验的老师们给我的意见,再结合自己的思考,努力摸索着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争取通过我的课堂在带给孩子们知识的同时,再带给他们更多的快乐。我爱孩子们,想给他们每个人最好的教育。在日常教学当中,我尽量去观察、了解每个孩子的不同之处,因材施教,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事实也是这样,通过对某些孩子“特殊”的教育,他们对于科学的兴趣更加浓厚了,兴趣反过来就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慢慢慢慢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组织教学方面,一直是我的工作重点,也是难点。我经常虚心向学校里有经验的老师们、班主任们请教管理学生的好方法,同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创造出一套独特的评价体制,并且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对一些调皮的学生,及时的了解情况,共同管理好班级。

另外小组建设方面。这是科学组沿袭的传统,但是却是我做得不够好的地方。由于之前对小组建设了解的很少,所以就没有太多去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但是在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之后才发现,是我的失误了。忽视了小组建设,使我缺少了一个有效教学的制胜法宝。我想这将是我下学期的工作重点之一。

六、注重培养学生猜想活动和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

爱因斯坦曾说过“大胆的猜想,就的。”由此可见猜想可以地帮助学生活动,合理的猜想会对学生是激励,学生会有成就感,会激励他在以后的活动中大胆地去猜想,去实践;再者即使是学生猜想或时,在老师的下,学生也会从中感悟,去地实践和探究,也让学生明白光靠猜想还不行,要勇于去实践,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我觉得教材设计的猜想活动环节非常好,它对学生好探究活动、学习好科学有的帮助。逐渐地猜想会学生的习惯,的动力。我觉得让学生无目的的去实践在学生头脑中不会留下很的印象,而带着猜想去实践,学生的活动会更、更充实、更有意义。小学《科学》非常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这也会对学生的发展是,在交流中大家可以取长补短、可以有新的,交流也可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的许多的闪光的思想火花在交流中迸发的。

小学科学线上教学工作总结 篇5

自3月21日起我校教师根据《xx三小线上教学工作方案》的要求,迎难而上,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使用各种电子设备和运用信息技术之中,从中摸索着适合学生的各种教学方法,或准备直播课,或精选学习资源,备课所需消耗的精力大大超过常规课堂教学,但老师们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线上教学的水平和信心持续高涨,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由生疏到适应到渐有新的收获。在学校的指导下,xx三小的老师们在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了“345教学体系”,三:三个坚持,四:四个追求,五:五个落实。

一、“三坚持”就是坚持教育教学的思想理念

1、坚持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教师将这一模式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根据线上教学特点认真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化身主播构建空中课堂,追求高效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保证线上教学质量好。

2、坚持“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教育理念。

各科教师及时关注学生上课情况,课后及时填写《疫情期间缺课记录名单》《疫情期间家校联系表》,协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刻苦学习的意志,教会学习方法,学好各门功课,并掌握学生的课业负担量。特别是对不能准时听直播课,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同学,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采用多种方式督促、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如:每节课课前、课中不定时查听课人数;在班级里展示优秀作业,大家学习;对后进生采用电话家访的形式督促,希望家长协助孩子完成当天学习任务。

3、坚持学生习惯养成教育。

以直播的形式开展晨读活动,课前提醒准备学具,大课间两操锻炼,每天进行家务劳动和自主阅读,这些良好习惯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四追求”就是追求教育教学的努力方向

1、追求团结协作课堂高效。

各学科组提前谋划本周工作,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够积极准备,提前将讲授课内容发送给班主任,班主任汇总上报教务处审核。备课过程中,老师们充分汲取经验,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以丰富自己的课堂,达到课堂高效。

2、追求作业人人优质实效。

学科教师精简作业,精心批阅,在线上教学中让“双减”持续落地。作业设置中的定时提交功能,帮助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通过教师及时督促、批阅、反馈、点评与总结,让线上教学形成闭环,真正做到优质、实效。

3、追求家校教育无缝衔接。

老师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对班级的多名同学进行了家访活动。家访中,了解到学生在上网课这一段时间居家学习的情况,家庭教育情况,增进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感情。教师加强家校密切联系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别教育,真正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教育效果。

4、追求教书育人遥控管理。

为督促学生按时晨读、参与各项课程与活动,各科教师课前提醒,开课签到,课后查看观看记录,及时掌握学生出勤与上课情况,督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五落实”就是落实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1、有效部署,精心安排。

为了将线上教学工作做实、做细、做好。按照上级要求,学校第一时间制定了科学的线上教学计划,并结合学生的发展及实际情况制定了符合各年级各学科的线上教学课程安排列表、作息时间表等。多次召开教导处会议、组长会议详细部署线上教学工作具体要求,安排线上教学各年级包抓领导,做到责任到人,各位领导参与到线上教学教研之中,线上教学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

2、教学相长,云端启航。

精益求精,推进高质量在线课堂教学是线上教学重中之重。各组教师集思广益,为学生设计新颖的作业,实现减负不减质,让学生好学乐学。老师们认真批改,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疑惑及时给予解疑指导,对学生的闪光点鼓励表扬。让学生们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老师的热情与关爱!

3月21日,xx三小线上课堂正式开启,语数英、音体美、爱国教育、心理健康、自主阅读、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丰富多彩;课程链接、直播课堂、视频会议,老师们的线上课堂形式多样;手机、平板、电脑,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尽相同。从传统的备课、上课,到如今的“台前幕后”多重身份转换,从三尺讲台到摄像头前的“新主播”,上课老师的言传身教,学子的专心致志,所有家长的全力配合,让对于大多数师生、家长来说并不陌生的线上教学,在第一天即迅速步入正轨。同时,为了把“双减”和“五项管理”工作在任何时期都落实到位,如何保证学生长时间网络学习后的休息时间,保护视力,加强体育锻炼,关注心理健康成了老师们看的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事情。除基础的文化课以外,学校将德育、体育、美育、劳育、心理健康等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丰富同学们的居家学习生活。作业是检查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之一。然而线上批改作业可谓繁复、耗时,老师们精心布置,细心批改,对于个别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耐心督促,及时与家长沟通询问孩子线上学习是否存在实际困难并提供解决方案。

3、巡课指导,赋能增效。

为保证线上教学能达到和线下同样的效果,教育局开展“飞检课堂”,飞检专员进行巡课制度,真正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进入各直播间和学习群,一起旁听老师们上课,对老师的线上教学工作进行监督评价,为学生的线上学习提供督促指导。校领导和各学科分管领导按照包年级、包班级安排,深入直播课堂巡课,确保教师上课保质保量,师生互动精准高效。教务处的老师随机进入各班级企业微信群进行巡课。几次巡课下来,教务处对于线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指导,我校建立了完善的线上教学监督管理体系,授课内容周上报,学生作业日反馈,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保证,学校的教学工作真正落实到细节,做到了线上教学管理的常规化系统化。

4、充实自己,提高能力。

为切实保障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师自身素养,教研组长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项线上培训,并及时进行教研活动。此外,老师们共享教学资源,商定作业反馈方式,重点研讨如何提升线上教学的有效性,齐心协力确保线上教学的质量,不断探索提高线上教学的好方法好途径,扎实推进各学科发展。在交流中、切磋中不断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

5、培优补差,分层教学。

考虑到学生线上学习差异问题,更好得培优补差,对教学内容的难度、进度进行适当调整,进行内容分层;根据对应目标进行学习和操练,进行练习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指导进行辅导分层。

窗外有风景,笔下有前途,低头是题海,抬头是未来。同学们在努力,我们的每一位老师也都陪伴左右。在这空中的教室里,孩子们坚持每天按时签到上课,体现出自觉、自律、自立的学习态度!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学生的作业完成得一次比一次精彩!

线上教学改变的是教学方式,不变的是教师坚守初心、静待花开的教育情怀,心中有学生、脑中有智慧、手中有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获取新知,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通过运用网络平台开展教学,不断探索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线上教学促进了师生共同成长进步。疫情限制了人的脚步,却阻止不了人的进步,只要心有梦想,何处都是学堂!

★ 小学一年级线上教学工作总结

★ 线上教学工作总结

★ 小学二年级语文线上教学工作总结

★ 数学线上教学工作总结

★ 线上教学数学工作总结

★ 班主任线上教学工作总结

★ 学校线上教学工作总结

★ 小学线上教学总结

★ 疫情老师线上教学工作总结

科学教学总结上 篇6

一、在理念上的转变。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六个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科学的主体;学习科学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求;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标准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些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二、在内容方面,我发现:

1、科学课的主要内容,不仅综合了自然课的主要内容,还增加了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对人体自身的认识、环境保护教学内容。这样做更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

2、科学课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课程中的内容更注重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符合儿童兴趣和需要的学习内容。尤其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取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形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在教学各方面的转变。

1、在上课时,教学方法根据课堂上出现的情况,灵活多变的运用;教学环节随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由于文本提供的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很强,在备课时,我充分想到可能发生的情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时间。所以,在备课时,我不仅考虑到文本的内容,还考虑到文本延伸到的内容,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查阅资料,以防上课时出现过多的学生质疑,而自己却不知怎样回答的情况。

3、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创设开放性课堂。有的学习内容,实践性非常强,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教学过程不能仅仅在课堂上,需要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搜集材料、合作探究、从中获取知识。而在课堂上,只是汇报交流结果。如铁的生锈。

4、不断总结经验,进行教学反思,始终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进步成长,促使学生学好科学课的积极性。

科学教学总结上 篇7

由于现行的义务教育阶段管理体制中,绝大多数是小学和初中分离开设,这部分基础教育的相互之间的教育教学研究少有交流。然而,国家的课程标准中,它们又同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相互之间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既有相辅相成的一面,又有其各自独立性。因为中小学段的分离,使这种既属统一又各自独立的情况显得越来越突出。一方面每一个小学毕业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认知前提差异较大;另一方面初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方法又不尽相同,这就加剧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

几年的教学中,我感到不少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对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的要领把握不到位,达不到老师提出的科学规范,使得很多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不大,课堂上积极思考不够。本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需要读懂学生3年来对科学的认识,立足中小学的自然衔接,关注中小学科学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异同、学习方法的异同、授课方式的异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特将七上和小学教材的知识点及能力要求仔细作了比对,研究当中的衔接点,从教材的差异中,来寻求适合学生学习科学的教学方法。

二、教材比对

1.教材编写特点的比对。

(1)小学教材的编写特点。

现小学用的教材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该教材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线,把科学知识的学习贯穿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以整合方式打通了各学科的人为界限,建构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整体框架;充分体现了活动性、过程性、主动性和发展性;内容特别注重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出发,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中选取内容,便于他们以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探究活动;而且教材内容呈现形式多样,活泼可爱(出现了以童话、诗歌、谜语等形式来表达科学内容),图文清晰,色彩艳丽,文字优美,导语生动,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2)初中教材的编写特点。

初中选用的是浙教版的教材。教材突出探究,强调知识与过程的统一,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相对静态地描绘自然界的总图景———“物质系统的结构层次”开始,逐步过渡到可观的“运动与变化”、“相互作用”以及较为抽象的“结构与功能”、“转化与平衡”等的自然图景,再进入动态地反映自然界演化的途径,最后归结到根本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了科学的、开放型的知识结构。内容呈现注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并逐步引导学生向抽象的认识成功地迈进,便于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的知识和形成新的技能,有利于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公民。

2.小学、初中内容的比较。

七上的教材共分为4章,根据内容,我逐一地与小学教材进行比对,来探究中小学教材中的衔接点。

从中小学教材的比对情况来看,学生在七上学习的内容,在小学阶段都已经有所接触,教师急需要做的是:了解学生小学阶段掌握的程度,怎样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上落实新知识,在教学中做到同类知识点的自然衔接。

第一章测量:小学阶段各种测量工具在不同的章节中都已全部呈现,但他们侧重介绍工具的发展及工具的使用,另外概念陈述不是很严谨,很多名称源于生活,比如把“质量”称作“重量”。所以我想初中阶段内容上应该侧重规范各物理量的名称及符号,各物理量的单位换算、测量结果分析特别是错误及误差分析(比如刻度尺热胀冷缩对结果的影响,使用量筒俯视、仰视对结果的影响,砝码磨损或生锈对结果的影响等)、特殊测量的归纳。

第二章观察生物:小学阶段在不同的章节中仔细观察过很多的动、植物,但侧重的是观察,知道所观察生物的外形特点,对分类的思想渗透不多。所以初中应该侧重根据各生物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根据构成生物体的结构理清结构层次,把纷杂的生物有序化。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小学阶段除地球仪和地图两种模型涉及不多外,其他内容相当丰富,甚至比初中内容更深,比如日食、月食教材中还出现了本影和半影(如下图),并由此让学生再画出月食形成的示意图。所以初中阶段侧重地球仪和地图的使用,其他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小学阶段三态的变化是以水为例进行探究的,变化过程的名称跟初中不是很统一:“熔化”称为“融化”,水的汽化只介绍了蒸发,没有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把霜的形成称为水蒸气凝固。所以初中阶段注意过程名称的规范统一,在水的三态变化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侧重应用。物质的构成这块内容小学是选学内容,分子概念出现在课后的“资料库”中。这是很抽象的一节内容,教师要在大量的宏观现象下去分析分子的特点。关于物质的溶解性这块内容,小学对溶解的概念及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及溶解能力都有很好探究,初中要侧重对这些因素的概括及应用。小学没涉及酸碱性,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归纳也没有,所以这应该是我们要提升的主要内容。

三、研究衔接点,改进教学

根据前面对七(上)和小学教材衔接点的比对,发现中小教材中确实有许多可以探究的内容,研究中小学教材,可以对七年级的教学有指导性的作用。通过对教材的衔接点的研究,我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我们的教学行为。

1.明确学生的知识起点,准确处理教材。

通过对中小学教材的研究,可以从教材层面了解学生已经有的知识储备,让我们更好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笔者曾观摩过中小学同课异构的研讨课,课题内容是“月相”。两节课虽然活动设计上有些差异,但中学教师却有很多在内容的设计上忽略了小学已有的知识储备。如对“月相”概念的理解,在小学里已经完成了,中学教师就没必要按部就班地让学生做实验来得到这一概念。还有“为什么会产生月相”的假设,学生已经知道这是“月球绕着地球转”造成的,他们对“月球绕着地球转”已经有了认知,因为在小学里已经学过这些了,只是他们还不是很清楚,为什么月球绕着地球转会产生月相。如果中学教师还在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原因?”就有点多此一举了!根据前面的分析,在七上的教材中有很多与小学有相关性的内容,如果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能够明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把学生熟悉的知识作为准备题,为新知作铺垫,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揭示新的矛盾,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学生学起来也轻松主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了解中小学课堂特征,丰富教学形式。

虽然中小学内容有很多相关甚至重复,但小学内容中活动明显多于初中,教材这样的特征就决定了中小学课堂组织形式的不同。

小学科学教育很多时候是使用、实践体验一些科学事件,侧重的是定性的观察与分析,而初中阶段很多时候是解释、分析这些科学事件,侧重的是定量的测量与分析。所以小学阶段的教学往往让学生用较多的时间进行新知的探究,用多种方法尝试解决问题,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强;而中学因教材内容多,教学时间紧,课堂上没有多少复习时间,因此知识就要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环节加以掌握与巩固。

小学阶段学生主要是用归纳法解决问题,而初中阶段主要是用演绎法解决问题,同时初中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是教学环节简洁、教学素材指向明确,问题的思维含量高。中小学两种不同的课堂组织形式容易造成部分学生刚进入初中的不适应。作为初中教师,应该了解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学生刚进入初中时组织生动、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多采用小组讨论、学生实验、科学探究等形式,利用一些形象的、具体的图片或实物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与规律,做好衔接。

3.读懂教材的编写体系,理清教学思路。

纵观中小学教材的编写思路、教材的编写内容、每个单元的知识结构、每个内容的具体呈现,都体现出内容之间的环环相扣和紧密联系。作为科学教师要读懂教材的编写体系,理清教学思路,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设计教学。

七上教材的体系是自然界由不同层次的物质所组成,这些物质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四章内容试图给学生从宏观到微观建构一个比较完整的自然图像。不过虽然有小学知识的铺垫,但不能过难过深,所以内容上还是以比较直观的描述性内容为主,较少出现抽象推理的内容。

第一章“科学入门”的中小学衔接主要体现在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有序地开始较为系统的科学教学。所以本章主要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最后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第二章“观察生物”的中小学衔接表现为小学阶段已学习过常见植物和动物,并进行了简单的分类。本章先从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引入,然后通过观察对生物进行外形结构描述和分类,再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来学习生物体的一般外形特征,体现了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三章“地球和宇宙”在小学阶段几乎都已接触过,这是同一内容在不同年级中的第二次循环。不过初中阶段更多的是从原理上理解这些自然现象。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引导学生认识从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到地球上的生物与非生物都是物质构成的,是自然界不同层次的物质。小学阶段用感观判断物体的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沉浮等以及物质的溶解和三态变化的现象,七~九年级借助显微镜认识细胞和单细胞生物,同时认识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本章仅仅学习熔点、沸点、溶解性、酸碱性,其他特性后阶段学习。

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去审视教材的编写体系,体会教材的编写思路,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关注中小学教材中的衔接问题,有助于教师理清教学思路,改进教学行为。

4.理解中小学学习方式,做好学法指导。

从小学进入中学,并不是简单地改变称谓,需要我们老师理解学生中小学阶段学习方式的不同,在学生进入初中开始,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

(1)指导自学。

预习在小学阶段一般不那么重视。因此,到了初中大多数学生不会预习,即使预习了也只是将书本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因此,初一的老师一定要注重预习指导,加强预习训练。训练的方法是:让学生列出新课内容的提纲,找出预习中的难点。同时布置一些能模仿公式、定理或是根据已有经验易解答的简单问题,使学生逐步尝到自觉寻求知识的甜头,从而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待学生有了一定的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后,再逐步增加问题的难度,让学生逐渐过渡到能自觉预习,主动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

(2)指导书写。

就书面练习来看,小学生对结论的描述不够规范。到中学后要求明显提高,不管是中考要求,还是后续学习的需要,都要求学生书写规范。在新初一必须强化以下两点:一是要严格训练,即教师要在规范解题上为学生做好榜样,不能随意;二是要严格要求,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规范作业的重要性,对那些不规范的现象及时要求其纠正。比如,数字后面必有单位,操作步骤的规范,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结论的归纳等。

(3)指导复习。

小学阶段由于科学不是主要学科,师生对复习都不是特别重视,即使考前复习也是老师发些资料进行简单的识记,或由老师包办。而初中阶段是学生的断乳期,需要有自己的知识储备。我们都知道学习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学习”“保持”“再现”三个阶段,而保持和再现又是其中比较重要的阶段。初一的老师尤其要重视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及时再现当天或本章所学的知识,平时可采取默记、尝试练习,弄清所学原理、法则意义的来龙去脉及内在联系等,培养他们运用联想、再现、追忆等方法同遗忘作斗争。

(4)指导纠错。

到中学后由于要求、难度、深度的增加,学习或作业中都会出现很典型的错题。同时有不少同学会一错再错,为更有效地掌握和积累所学内容,要指导学生合理地使用纠错本,记录自己出错的原因,及解题的突破口和方法。

通过这样的教材研究,寻找中小学教材中的衔接点,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处理教材,用好教材,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中学学习。

摘要:由于教材、教法、学法等方面的衔接不畅,小学生升入初中以后,难以较快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本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需要读懂学生小学三年来对科学的认识,立足中小学的自然衔接,关注中小学科学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异同,学习方法的异同,授课方式的异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特将七上和小学教材的知识点及能力要求仔细作了比对,研究其中的衔接点,从教材的差异中,来寻求适合学生学习科学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中小衔接,教材差异,教学对策

参考文献

[1]科学(三上、三下、四上、四下、五上、五下、六上、六下)[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6

对外汉字教学方法上的几点总结 篇8

关键词:对外汉字教学;学习阶段;教学方法

汉字学习是学习汉语的外国人难以跨越的一道关,只要是需要写汉字的,很多外国学生的弱势就马上暴露无遗,错字别字无处不在。作为对外汉字教授教师,就要思考如何能让他们接受汉字的字形和表意、表音的特点。下面我根据自己一年来的授课实践,总结如下。

一、从汉字的字形入手,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外国人一直认为汉字像图画,写汉字就像画画一样。根据他们的这种心理,从汉字的字形入手无疑是最直接最合适的方法。通过字形的分析可以让外国留学生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汉字的表音、表意功能等,帮助外国留学生逐步形成汉字的字感及汉语思维。

外国人学习汉字和中国小学生学习汉字是不同的:因为中国小学生已经具备很好的汉语听说能力,他们学习汉字时,一般采用“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重点在于将汉语中的音义对应于不同的字形。而对于外国人来说,他们并没有这种汉语听说能力,一切都是从头开始,因此要集中学习汉字。目前初级阶段汉字课的主要教学形式是“笔画—部件—整字”由易到难的教学法,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认识汉字的书写规则、构字规则等。

此外,“部首教学法”也是集中识字的一种方法,即以常用汉字的常用部首为主进行教学。以及“字源教学法”,通过告诉学生这个汉字的古字形,让学生从字形演变的过程去体会现代汉字的形义联系等等。汉字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一种或多种教学法。

二、要充分体现引导性和趣味性

(一)善于引导学生

汉字本来就是较难掌握的一种字体。对于课堂上教授的一些汉字的规律知识,对外汉语教师要有意识、地积极的、循序渐进底引导学习者学会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其他的汉字。学习者一旦了解了汉字的一种规律,自然就会慢慢了解这种规律中的其他汉字,甚至是运用学到的方法来分析、识记其他的同类汉字。若学生能准确地切分汉字了,便表明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汉字字感了。

(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加强学习的趣味性,可以让学习者主动去了解和探索汉字的奥秘。只要他们产生了学习汉字的兴趣,并且教师能在教授时让他们一直保持这种兴趣,学习效果自然会很乐观。在教授学生认识汉字的结构和意义上,因汉字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本身也带有一些趣味,但老师仍然要采取有趣的、学生喜欢的方式去讲解。

三、尊重学习者的特殊性,因材施教

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一般分为以日韩为主的汉字圈的和以欧美学生为主的非汉字圈的学生。

对于汉字圈内的汉语学习者来说,因为他们在自己的母语中接触过汉字,很多学生受母语中的汉字影响便产生了负迁移,这一点在同一汉字在汉语、韩语和日语中的字体结构、字义和字音上都有体现。尤其是汉字的声调问题,有时候日韩学生错误率比欧美学生更高。这些问题汉字老师应多注意。

对于非汉字圈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汉字完全没有概念。因此,欧美学生学习汉字的难点在于重塑学习者对汉字的认知心理。这时,汉字教师要更加耐心地、仔细地讲解,再加上欧美学生因文化所表现出的好奇心强、学习懒散等特质,汉字老师都应多关注。因此,对于欧美学生老师应该注意多多鼓励;对于日韩学生的书写、发音等问题,汉字老师就要帮助他们克服这些障碍。

参考文献:

1.胡文华,《汉字与对外汉字教学》,学林出版社,2008.1

2.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4

3.吕必松主编,《汉字与汉字教学研究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上一篇:观光农业规划方案下一篇:lucky的形容词和副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