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学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城市管理学论文(精选5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管理职能,城市规划居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本文立足于天津市的城市发展现状,从公共管理的视角,介绍了城市规划的概念、属性、特点以及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了城市规划管理的原则、任务、内容、属性;指出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

第一篇:城市管理学论文

城市管理使城市更加美好

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是广州市政府部门大部制改革中新组建的一个部门。组建两年多来,广州城市管理工作在城市转型发展中,勇敢面对各种挑战和考验,紧紧围绕“环境卫生面貌大变”和“城更美”目标,以“创卫”、“创文”、“迎亚运”为重要抓手,大力改善城市环境秩序,注重提供公共服务,城市管理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城市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在城市转型发展中,勇敢面对新挑战新考验

城市管理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是促进城市转型的关键和有力支撑。广州市城管委组建以后,紧紧围绕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一个总目标、“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一个核心任务、“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两个战略重点,推动“经济发展、城市发展、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个转型升级的总体战略部署,在实现这一总体战略部署的着力点和关键——抓住机遇,推动经济发展、城市发展、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转型升级中认真谋划和推进城市管理转型升级,实现“生活因城市而更加美好、城市管理使城市更加美好”。

近年来,广州市城管委通过全面分析当前城市管理工作的基本态势以及城市转型给城市管理提出的新挑战,勇敢面对三大考验。

一是城市化快速发展,广州城市人口多,面积大,动态因素多,城管任务越来越繁重。“十二五”期间,广州城市人口在1500万基数上持续增长,尤其是流动人口增长迅猛;建设用地需求约为135.91平方公里,可供应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占整个规划期新增规模的75%。人口结构的变化,给城市环境秩序造成巨大压力。整治环境卫生脏乱差、占道经营、乱摆卖、交通混乱、社会治安和消防安全等问题的任务更加繁重。路网容量严重不足,道路交通拥堵问题将面临更大挑战;城市生活垃圾增量攀升,“垃圾围城”危局依然严峻。公共设施建设等各项用地需求将面临巨大压力,查控“两违”形势更加严峻。

二是社会转型升级,社会结构多层次多元化,城管面对复杂情况,工作难度越来越大。随着社会建设转型升级,社会结构已经和继续发生着巨大变化,多元利益主体诉求将更加错综复杂,社会问题易发多发,稍有不慎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危及公共安全。

三是城市地位提升,城市功能提升,对城管工作提出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广州市城市功能逐步实现向金融、商贸、信息、文化、教育、科技、交通、旅游等综合服务功能转变,对城市管理在城市容貌、景观标准及交通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文化建设转型升级以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为目标,构建古今相融、多元一体的城市先进文化,塑造广州城市精神,推动广州城市精神文明大发展。城市管理事业要为塑造广州最核心、最具特色、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形象服务,要为文化旅游打造成广州的支柱产业服务,为此,要将城市文化元素融入到城市建设管理中去,使其相得益彰,形成广州特色。

二、面对新挑战和新考验,不断推进城市管理转型升级

(一)创新管理理念,提升服务水平

根据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服务根本转变的要求,广州城管率先提出“大城管、细服务”理念,2011年又提出“管好城市为人民,文明服务促和谐”理念,明确“统筹、规范、精细、为民”新要求。城市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工作成效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标准,体现了当前社会管理“促和谐”的最终目标。另外,注重整合和统筹城市管理要素,推动城市管理与服务经济发展、服务民生相结合,在全国率先成立城市管理信访法律咨询服务站,促进城市管理由单纯管理向管理服务转变。

(二)创新管理体制,凝聚社会合力

城市发展和城市管理必须依靠社会力量,形成政府统筹和社会、市民参与的良性互动。广州各级城市管理部门通过建立城市管理公众互动平台,开展“人人参与城市管理”大讨论及“全民城管”创建评选活动,与新闻媒体合作开设城市管理专栏,宣传城市管理政策法规、重要工作进展,组建城市管理志愿服务队等举措,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及市民支持参与城市管理工作,并注重建立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多元投资体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按照多元化、多渠道思路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着力构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社会参与新格局,现已建立了26.7万人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使城市管理单纯由政府推动向政府、社会和市民广泛参与转变。

(三)创新管理方式,注重科学精细

城市管理要依靠精细的管理方式和科学的流程设计,并不断优化和改进,以适应城市发展需要。近年来,广州市积极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注重城市管理科目和过程的精细化,注重依靠科技提升管理水平。如制订实施环卫保洁、垃圾处理、爱卫消杀等操作规范和工作原则,对作业方式、作业时限、作业标准、安全措施、监管标准、应急机制等提出量化指标。制订《居民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指引》,明确分类标准、分类标识、分类方法等。按照“一店一牌、六个统一、四个不准”原则,分类分批更新改造和规范户外广告设置。实施《广州市流动商贩临时疏导区管理试行办法》、《关于划定严禁乱摆卖区域的通告》(第2号)及《广州市2011年度整治和规范流动商贩管理工作方案》,明确严禁区,设立临时疏导区,由制止逐步向有序管理转变。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与广州大学在华南地区合作建成首个现代城市管理研究基地,推动城市管理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加强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及垃圾综合管理的基础性、关键性技术和标准的研究,积极推动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填埋气收集利用、渗滤液处理及无害化处理水平低的垃圾填埋场治理与生态恢复、填埋场封场后再利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等方面技术的研究应用。加大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引进和应用力度等。

(四)创新技术手段,整合共享资源

信息化为城市管理提供技术基础,也为改进管理方式和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提供平台。近年来,广州市大力推进“数字城管”建设,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实现多级联动、高效协同。整合城市管理资源调度系统、“12319”呼叫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网格化管理系统、综合巡检系统等15个系统40多个功能模块,初步形成“五横二纵”的电子政务基础框架,建立起以机房、政务网络为基础,以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为支撑,以政府门户网站为窗口,以市民电子邮局、社会保障(市民)卡、安全认证中心为应用推进和保障手段的公共平台。建立智能交通、数字规划、数字国土、环卫环保等城市管理核心业务信息系统并投入使用。开通广州城市视频专网,实现全市视频资源大联网,整合公安、城市管理、交通等10多个部门及市、区、街三级应用单位352个,联网摄像头3.3万个,综合应用在社会治安、公共安全、城市管理、智能交通、应急处置、水利三防、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在建设数量、联网规模、管理规范、综合成效等方面均在全国前列,有效提高了城市管理工作效能。

(五)创新协同管理,促进工作落实

城市管理工作涉及面广,问题复杂,必须破解“条块分割”和行业分管难题,实现市、区、街多级联动和各部门之间的综合决策与协调管理。如制订实施《关于强化查控违法建设工作责任制的实施意见》,明确违法建设认定及查控责任主体、工作分工及要求等,城管执法、国土房管、水务、交通、林业和园林等部门是查控违法建设的主要责任部门;规划、发展改革、经贸、公安、环境保护、建设、农业、文化广电、卫生、城市管理、工商、出租屋管理、供水、供电、供气、电信、有线电视等部门是协助查控违法建设的协作责任部门,各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查控违法建设工作。由市城管办牵头,城市管理、建设、环境保护、交通、水务、林业和园林、卫生、食品药品等14个部门对各区、县级市城市管理工作进行综合考评,逐步形成条块结合、高效运作的城市管理目标考核体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会、城市管理等部门加强对保洁服务公司履行环卫作业合同及保障环卫工人合法权益情况进行监督,促进环卫保洁服务质量提升。推进建立“以奖代罚”机制,通过奖惩结合督促各区、县级市加强城市管理。通过各部门协同配合、有效联动,管理协调能力、执法效能大幅提升。

三、破解城市管理领域深层次问题,为城市转型提供有力保障

广州市城市管理领域目前也存在深层次的问题,其表现主要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程度还不够高;数字化城市管理与智慧广州建设要求还有距离;“垃圾围城”危机迫在眉睫;违法建设查控形势严峻;流动商贩管理亟需加强;管理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广州市城管委决心采取各种配套措施,突破这些瓶颈制约,为城市转型提供有力保障。

(一)进一步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是现代城市永恒的主题,可以使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效率更优化,也可以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更优化。结合广州市实际,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一是以规划为先导。借鉴香港、青岛经验,科学编制城市管理各专项规划,并将城市管理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及后续维护全过程,做到城市管理设施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二是以标准为前提。编制城市管理系列标准和规范,并根据各行业和专业部门特点进行细化。科学划分管理空间,细分管理区域,量化城市管理对象,通过精确掌握管理的对象、内容、状态、位置、属性等,实现城市管理内容的具体化、标准化、数字化。三是以服务为目标。大力实施亲民工程,推行市民监督机制,畅通服务便民渠道,切实为民服务。四是以执法为保障。加快城市管理及相关领域立法进程,完善执法服务网络运行体系。强化日常管控与运行机制。建设城管数字化执法系统,提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能力。

(二)提升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

借鉴上海、成都市经验,按照“顶层设计、统筹管理、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工作要求,在“智慧广州”的框架下,以整合现有资源、提升综合效能为核心,建设全市统一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资源库和应用平台体系,对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全领域实现主动发现、全过程监管落实。

(三)坚决打赢垃圾处理攻坚战

垃圾处理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保障城市安全运行、保障民生的重要公益性事业,必须处理好垃圾问题,打赢垃圾处理攻坚战,逐步实现“增能力、调结构、保减量、促循环”工作目标。进一步理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体制;创新思路加快推进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改革收运方式,优化分类收运体系,建立完善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系统,实现生活垃圾填埋量负增长。

(四)重拳出击查控违法建设

违法建设是城市毒瘤。广州要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升级,必须解决违法建设顽疾,保障城市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主要抓好落实属地责任,强化协同合力,提升公共服务,建立长效机制。

(五)综合协同治理流动商贩

城市管理执法与流动商贩的矛盾与冲突由来已久,涉及因素十分复杂,必须加以解决。结合广州城市运行情况,借鉴新加坡、香港规范化治理流动商贩经验,完善法规,强化服务,严格监督,逐步建立政府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基层响应、商贩服气、媒体支持的流动商贩管理机制,为广州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城市管理是系统性、动态性工程。要实现城市管理工作运转高效、有序顺畅,必须科学合理配置部门职责,推动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公共服务绩效。

一是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借鉴深圳、济南市经验,按照“依法行政、规范管理、整合资源、精简高效、理顺职能、权责一致”原则,坚持条块结合、统筹协调,建立主体明晰、职能明确、分工科学、协作有力、权责统一的城市管理运行体制。进一步整合工作机构和资源,科学合理配置部门职能,避免职能交叉、职责不清及推诿扯皮,完善“大城管”工作格局,等等。

二是进一步完善治理机制。强化部门协同联动,相互配合,有效衔接,建立共同巡查、联合执法、案件移交、资料共享、互为见证等城市管理协同工作机制,形成整体合力。建立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完善考核监督机制。建立政府督导、部门督察、舆论监督、社会投诉的立体监督机制,完善舆论监督体系。

今后五年,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广州城管决心进一步以城市转型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规划优先、突出生态、建管并重、可持续发展,创新理念体制,以科技为支撑,以精细为核心,推动城市管理向“做优、做细、做靓”转型升级,促进管理、执法、服务有机融合,保障城市稳定协调发展和良性运作,提升群众幸福感,推动城市更美丽、环境更有序、服务更到位、运行更安全。

(本文根据广州城管委有关资料整理)

(责任编辑:黄荔)

作者:池朝兴

第二篇:城市经营与城市管理和城市治理的关系

摘要:城市經营是城市政府的特殊经济职能,而城市管理和城市治理则不仅包括城市经济方面,也包括城市政治、社会等方面。但就城市经济方面而言,城市经营是确立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并整合营运城市内外资源实现该目标的经济活动,城市治理是协调不同主体确立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战略导向的经济活动,城市管理则是为了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目标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任务导向的经济活动。城市经营可视为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的交集,既包括确立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治理,又包括为实现城市经济战略目标的管理,但关键是确立城市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关 键 词:城市经营;城市管理;城市治理;战略导向;任务导向

城市经营在近几年成为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热点,然而由于对城市经营内涵的理论探索不够全面深入,对城市经营的片面理解[1],使城市经营的理论研究出现了一定的混乱,特别是没有从理论上厘清城市经营与城市管理和城市治理的关系,从而使城市经营实践也产生了种种片面性,甚至只讲城市经营,不讲城市管理和城市治理。

一、“城市经营”的本质

要正确界定城市经营的内涵,关键在于正确把握“经营”的本质。一般意义上的经营,是通过运筹、谋划、算计,以求达到一定目的的活动过程。[2]现代经营的概念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与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密切联系的,强调的是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一种经济活动。在企业经营管理理论中,经营是有效利用资源为实现企业目标对企业有关重要的生产和技术经济活动进行运筹、谋划、管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企业经营的目标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中被假定为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追求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但是这种对“经营”内涵的理解还不全面。

梁兴辉在论述城市发展战略时,对“战略”的论述也许能使我们对“经营”的本质有更全面的理解。他认为“现代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是在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或总产值最大化。城市发展战略正是以理性的力量为基础,追求城市总体福利的最大化。但不同的是:在经济学中,理性是作为假设而存在的;在战略学中,理性正是需要运用并发挥到极致的。战略之为战略,就是要发挥理性的力量,重新认识约束条件,改变约束条件以实现总体效益的最大化,即城市发展战略不仅要在约束中追求最大化,还要追求通过理性来突破和超越这些约束,实现城市整体效益的最大化。”[3]这实际上指出了经营(经营的核心是战略)的本质是不仅要考虑约束即企业、城市等组织的内部资源约束,在这些约束下去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或城市产出最大化,更为重要的是要发挥理性的力量“突破和超越这些约束”,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或城市产出最大化。战略的本质是后者,是“根据组织内部资源的优劣与外部环境特征(外部资源)状况运筹、谋划组织的经济目标”。这种“运筹、谋划”就是要提高企业或城市等组织内部的效率,使既有组织资源的效益最大化;这种高效的内部资源配置通过市场的竞争吸引更多的外部资源流入,从而突破和超越资源的约束,这就是战略的本质。而“战略”是经营的核心,即“经营”首先就是要确立企业、城市等组织的经济目标,即“战略”;其次,经营还有另一个方面,即通过组织内部的行政权力和组织外部的市场整合,运作城市内部与外部资源,以实现企业或城市等组织的利润最大化或产出最大化的目标。

综上所述,“经营”的内涵可以界定为:“经营是通过对组织内部资源状况与外部环境特征运筹、谋划确立组织的战略目标,并通过对组织内外资源的整合、运营以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的经济活动”。这个内涵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确立战略目标,这是经营的核心;二是实现战略目标,这是经营的实施过程;三是经营的着眼点是战略目标,因而是有战略导向的,但经营还必须通过将战略目标分解为组织内部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任务,并通过组织的内部机构整合、运营内外资源完成任务,达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此即为组织的内部管理。因此,经营也包含了提高效率和任务导向的管理。

在准确把握了“经营”的本质后,“城市经营”可界定为:“城市经营就是通过对城市系统外部环境与内部资源的分析,运筹、谋划确定城市的经济战略目标,并通过对城市系统内外资源进行整合、运营以实现城市经济战略目标的经济活动。”在这个定义中包含了三个方面的本质特征:

首先,这个内涵界定强调了城市经营的首要任务是根据城市系统的内外条件确定城市经济的战略目标,战略目标的本质在于打破城市既有资源的约束,吸引、集聚城市的外部资源,使城市产出最大化并因此达到政府租税最大化的目标。其次,在这个内涵界定中强调为了实现城市的经济战略目标而对城市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营运。即是说,城市经营的战略目标确定后,为了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对内部资源进行整合、营运。最后,这个内涵界定将城市经营看作是确定城市(经济)战略为导向的“运筹、谋划”活动与为实现战略目标的任务导向而进行的对内外部资源的“整合、运营”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但确立城市战略目标是城市经营的重点,“整合、运营城市内外部资源”是实现城市战略目标的手段。

二、城市经营与城市管理和城市治理的关系

城市经营就是通过对城市内部资源的优劣和外部环境的特征的运筹、谋划,进行城市经济的战略目标抉择,并通过整合、营运城市内外资源以实现城市经济战略目标的经济活动。其本质就在于突破和超越城市资源的约束,追求城市产出最大化的战略目标。因此,城市经营的本质是战略导向的,但也包括将战略目标分解为城市内部各部门、各层次组织的任务,并以任务为导向提高城市各部门、各层次组织效率的城市经济管理活动。

下面分析城市管理与城市治理两个概念的关系,并通过这两者的关系来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城市经营的内涵及其本质。为此,先从有关公司管理与公司治理关系的理论分析,使用类比推理的方式来说明城市管理与城市治理的关系,从而论述城市经营与城市管理和城市治理的关系,最后从城市经营、管理、治理的目标分析三者的关系。

(一)从公司管理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看城市管理与城市治理

于东智等认为,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并不等同[4]。公司治理问题所要研究的并不是指一般的公司管理问题,比如就一项重大决策来讲,其程序包括:(1)提出动议;(2)批准;(3)执行;(4)监督和奖惩。其中,(1)(3)是管理性决策,归经理掌握(管理);(2)(4)是控制性决策,归所有者掌握(治理)。

治理的作用在于如何有效地抑制代理成本,解决董事、监事、经理的选择与激励问题,实现公司科学化决策,并使公司的利益相关者都得到公正对待,它并不涉及公司具体业务的经营问题。如果说公司管理是关于经营业务,那么,治理则是确定怎样才能进行恰当的经营。治理与管理的区别表现在:

(1)治理的中心是外部的,管理的中心是内部的;

(2)治理是一个开放系统,管理是一个封闭系统;

(3)治理是战略导向的,管理是任务导向的。

一言以蔽之,治理关心的是“公司向何处去”,而管理关心的是“使公司怎样到达那里”。

公司治理的无效必然导致公司管理的无序(我国许多上市公司就因为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而使公司管理混乱,最终使侵害股东权益之事泛滥)。公司治理行为是确定公司目标、界定经理人员的权力与责任并进行有效的监督,公司管理行为是经理人员行使决策权和控制权并对公司进行管理,二者的交接点是战略管理的研究领域(见图1)(Tricker,1984),而战略是经营的核心。公司治理规定了整个企业运作的基本网络框架,公司管理则是在这个既定的框架下驾驭企业奔向目标。

圖1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关系

资料来源:Tricker: Corporate Governance. Gower Publishing House,1984。转引自李健著:《公司治理论》第13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城市治理和城市管理的关系与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关系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1.城市治理和城市管理与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不同表现为:

首先,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涉及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这些内容是相互关联的。而公司治理与管理虽然也涉及到政治和社会责任等方面,但其主要内容是经济的目标。因此,接下来我们对城市治理与管理的论述也先抽出城市经济的治理与管理,并从中推演出城市经营与城市治理和城市管理的关系。对于城市政治、社会的治理和管理与城市经营的关系不作深究。

其次,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的关系和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关系在纵向结构的拓展上有所不同。公司是一种法人组织,其经济的内外部关系是独立的。因此,其治理和管理的位置明确,但城市即使就经济关系来说也很复杂。城市作为一种行政区域组织,在“维护市场经济的联邦制”或集权与分权相统一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权的硬约束下,它虽然有自己的独立性,但无论从城市的角度还是从城市政府的角度看,城市(或城市政府)的经济活动都会不同程度依赖于中央及其所在的更大行政区域经济的影响。因此,城市层次上是战略导向的城市治理问题在更大的行政区域内就是任务导向的内部管理问题。所以,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在把城市当作固定的封闭系统时,治理与管理是固定的,但当把城市视作更大行政系统的一部分时,其治理就变为更大区域的内部管理了。因此,城市治理在确立城市经济战略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城市的经济目标而且还要将上级行政区域的经济目标视为一种任务。故城市治理在城市层次是战略导向的,在更大层次上则是任务导向的,是管理。

2.城市治理和城市管理与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相同表现为:首先,当我们撇开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的政治、社会方面的内容,仅考察城市经济的治理与管理时,城市与公司在治理和管理上的内容就有很大的相同;其次,当我们把城市视作经济上的一个“法人”,撇开上级行政区域的指令(事实上,在现代的“维护市场经济的联邦制”或“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准联邦制”条件下,这种假定有其合理性),仅把上级行政区域视为一种外部利益相关者时,则城市治理和城市管理与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又十分相似。

(二)城市经营与城市管理和城市治理的关系

类比图1,我们得到城市治理、城市管理与城市经营的关系图2。根据城市内部的经济管理结构,我们来分析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的关系,并从中推演出城市经营的概念内涵。

图2城市治理、城市管理与城市经营关系

城市经济治理行为主要是通过协调城市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以确立城市的经济战略目标,并通过政治机制与行政委托的方式,建立委托人(城市利益相关者)与代理人(政府)的激励契约。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确定城市的目标;(2)界定市长或城市经理(城市经营者)的权力与责任;(3)有效的监督。

城市管理则是确立城市经济战略目标并将城市的经济战略目标分解,确立城市各级组织的任务,并通过公共资源的配置与私人经济的耦合,达到整合、运作城市内外资源有效完成各级组织的任务,从而实现城市经济战略目标的行为,具体可以分为:(1)市长或城市经理(北美等国家的中小城市大多数都采用城市经理制)提出城市经济战略目标动议;(2)市长或城市经理等行使决策权利和对城市经济的调控权[5];(3)城市政府各职能部门对城市内部经济的管理。从中可以看到,城市治理规定了整个城市经济运营的基本网络框架和城市经营的经济战略目标;而城市管理则是在既定的城市经济运营框架下,整合、运作城市内部资源以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的交接点是城市经营战略的研究领域,也是城市经营的核心。从三者关系的角度来说,狭义的城市经营是通过城市议会或城市人民代表大会(相当于公司的董事会)和市长或城市经理为代表的城市政府(相当于公司的经理班子)确定城市经济的战略目标,并由城市政府对城市内外资源的整合、运营实现战略目标的经济活动;广义的城市经营则包括整个的城市内部经济管理和城市经济治理。从图2中的城市管理和城市治理的两个三角形可以看到,城市经济管理由下而上经营性增强,由上到下则管理性增强;城市治理的倒三角形则表明,由上而下经营性增强,由下而上则治理性增强。狭义的城市经营主要是指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的交叉范围;广义的城市经营则包含了整个城市经济治理与城市内部经济管理(但未包括为实现国家或上级行政区域经济目标分解为城市任务目标的城市经济管理)。同时,图形也表明了城市治理是战略导向的,城市管理是任务导向的,而城市经营则既包含战略导向的治理又包含了任务导向的管理,城市经营的核心是城市经济战略的确立。

(三)从经营目标、管理目标和治理目标来看城市经营、城市管理与城市治理的关系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经济学的目标就是在既定的约束下最大化效用或利润,是一种在约束条件下的选择问题以使行为者最大化自己的效用或利润,这种选择没有考虑行为者试图打破约束的行为,而打破约束追求最大产出或利润正是经营者要追求的目标。经营者(私人企业家或公共企业家)既要考虑已有的约束条件,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内部优势和外部环境特征,抓住机遇进行战略抉择,打破既有条件的约束,获取更多的资源,追求更大的价值目标。管理则是任务导向的,是通过对战略目标的分解以任务的形式激励组织内部提高效率完成任务目标。而治理则是消除组织内外部的利益相关者的冲突障碍,使利益相关者的激励相容、目标一致,是协调利益相关者,特别是组织内部利益相关者(股东、职工、居民、经营管理者等等)以使他们的目标一致,减少内耗,吸引外部利益相关者(顾客、投资者)的资源流入,产出组织的聚集效益、规模效益,使组织(企业、城市等)的价值最大化。因此,城市经营、城市管理、城市治理在城市经济目标上是一致的,城市经营是通过战略抉择并通过规划设计、组织运作内外资源实现城市的经济目标;城市管理则是通过分解组织目标,以任务导向提高效率达到高效实现城市经济目标的经济活动;城市治理则是通过对城市政府、城市居民、市内公共企业、私人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等内部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协调和对外来投资者、城市旅游者、跨国公司、上下级政府、区域内外其他城市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协调,激励所有利益相关者,消除城市内外部的不利因素,实现城市经济目标的过程。经济学的约束条件下最大化效用或利润、价值等则是为城市经营、管理、治理提供了指导思想,使城市目标的实现建立在可靠的理论基础之上。

————————

参考文献:

[1]张伟. 以城市土地资本化推动城市经营问题的探讨[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3).

[2]朱铁. 城市现代化研究[M]. 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324~325.

[3]梁兴辉. 关于城市发展战略的思考[EB/OL]. 中国社会科学网,转引自《中国人口信息网》:http//www.cpirc.org.cn/yjwx.

[4]于东智. 公司治理[M]. 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

[5]李壮松. 美国城市经理制——从历史到现实的综合考察[R]. 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72.

责任编校:史言信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黄文华

第三篇:浅谈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

摘 要: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管理职能,城市规划居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本文立足于天津市的城市发展现状,从公共管理的视角,介绍了城市规划的概念、属性、特点以及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了城市规划管理的原则、任务、内容、属性;指出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天津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既有的城市规划管理职能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暴露出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职能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协调能力和手段、权威性不强等问题,使规划难以适应市场千变万化的需求;政府的特殊地位又使规划管理者具有很大的权力,容易导致管理效率低下、政府寻租行为和腐败现象的产生。

一、天津市区域背景

天津市是中国四个直辖市之一,它位于华北平原,是海河五大支流汇流处,市域面积11917.3平方公里,按照《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内容,天津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在京津冀地区发挥着重要的福射带动作用。

2006年3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将其完整定位为"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生态城市",并将"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十一五规划和国家战略,设立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2009年11月1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天津市调整滨海新区行政区划,从此,天津经济增速连续多年位于全国领先位置,经济发展迈入高速时代。

天津有12个市辖区,1个副省级区,3个市辖县,共有乡镇级区划数为240个。市辖区分为中心城区、环城区。中心城区是天津的发祥地,也是文化教育政治经济商业中心。它包含和平区、河东区、河西区、南开区、红桥区、河北区六个区。按照服务业功能,中心城区分别定位为"金融和平"、"商务河西"、"科技南开"、"金贸河东"、"创意河北"、"商贸红桥"。环绕市区的环城区为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武清区和宝抵区。副省级区是滨海新区,由原塘沽区、汉沽区、人港区以及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域整合而成。市辖县包括宁河县、静海县和蓟县。

天津市总体规划提出,中心城区实施"一主两副、沿河拓展、功能提升"的城市规划理念并确定在中心城区建立市级中心商务区。中心城区"一主两副"的内容为:小白楼地区作为城市主中心,西站地区、天钢柳林地区作为城市副中心。小白楼地区城市主中心由小白楼、南站商务区,和平路、滨江道、南京路、天津金融城部分等组成。天津西站地区城市副中心位于中心城区西北部,规划范围东至南口路,西至红旗北路,南至南运河,北至普济河道。天钢柳林地区城市副中心位于中心城区东南部,也是海河下游开发改造的重要地区。

二、天津市城市规划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规划制度建设尚待加强

制度建设缓慢。天津市现行的城市规划制度建设滞后于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市场经济转型期发展和建设北方经济中心的需要,仍停留在计划经济的制度中,没有任何整体的实质性的改革,处于低层面被动适应(实质上已不适应)状态。

2、城市规划存在缺乏长期性问题

随着天津市城市发展速度的增快,规划部门已经做到了"一控规两导则"全覆盖,但是由于是在同一时期,统一标准编制的规划,难免会导致城市中所有地区的编制原则、编制方法、成果深度等过于相似,而限制了很多特殊地区的地域特色,导致规划不能因地制宜的反映出地区特色。同时,在高强度的编制任务下,由于编制周期较短,设计单位往往会出现"重经验、轻研究"以及"重形态、轻经济"的现象,只是规划无法真正的做到科学发展。

3、高层次规划研究历程时间较长

按照天津市现行的战略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划编制体系,由于各专业部门在规划编制时与规划部门不协调以及城市政府的规划意图和区政府不协调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总体规划编制周期过长,难以适应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形势。同时由于规划内容过于全面,以致于不能把精力集中于研究城市发展的战略性的重大问题。

4、城市规划管理职能尚需理清

实施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事,它需要城市规划、土地管理、房地产开发、市政公用、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环境卫生、交通运输、防灾减灾,以及工业企业、商贸金融等各方面各部门的相互配合,统筹协调,步调一致才能完成。由于我市各区县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行政体制改革滞后,存在有关部门不能以城市发展的整体利益和大局为重,强调部门利益,其结果使城市规划的龙头地位与作用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5、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决策机制不健全

城市发展建设和城市规划关系着国计民生,是与城市人民的生活和生产休戚相关的,不能脱离群众,需要得到公众的理解、关心、支持和参与。因此,公众参与是一项必要的工作,是整个城市发展建设和城市规划工作中不应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公众是整个社会的主体,公众的利益是最大的利益。政府为民执政,为民谋福利,为民服务,就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因此,公众参与是规划管理工作"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需要和责任。但是由于我市规划管理与公民的联系渠道比较窄,公众参与制度和机制不健全,特别是规划信息向社会披露不够,致使公众参与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三、结语

20世纪后50年,我国城市规划及其管理经历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治走向法治、创建---严重挫折---恢复完善、由弱到强的过程,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天津市城市规划近几年通过不断改革,规划管理逐步走上了正轨。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受到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在天津市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以后,天津市规划管理在面对难得机遇的同时,应总结过去的经验,正视存在的问题,厘清改革的方向,以"一肩担尽千古任"的气魄,大胆进行规划管理制度创新,以满足新时期、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但是我们知道,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制约,天津城市规划管理改革作为一项行政改革,依然存在着许多难点和障碍。因此,新型城市规划管理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应当本着改革创新和与时俱进的态度,不断推进天津城市规划管理走向完善,这也是本论文的中心指导思想。笔者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天津的城市规划管理走上规范、效率和法治的道路,使天津的城市建设不再为拆建浪费买单,不会为城市景观扼腕长叹,不给未来建筑留下遗憾。

最后,由于城市规划涉及面广,专业性比较强,再加上相关内容复杂,某些可供查阅的资料有限,故决定了该论文研究有一定的难度。尽管如此,笔者仍积极进行尝试性探索,目的在于为天津城市规划管理进行诊断,找到一条规划管理改革的正确方法和途径,从而为天津市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做一点努力和些许贡献。

参考文献:

[1]孙荣,许洁.政府经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3]官远发.对上海市城市规划新政的思考[J].规划师,2004,(9).

作者简介:赵鑫(1984.8-),女,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院2008级环境科学同等学历在职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

作者:赵鑫

第四篇:以建设和谐城市为导向创新城市管理

[摘要]城市管理是维系和促进城市文明发展、提升城市品位、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力量。如何创新城市管理,是摆在城市政府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文章认为,建设和谐社会是创新城市管理的价值取向,而传统城市管理问题的频发和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创新城市管理的直接动力;学习外国城市管理经验,结合本国实际,切准未来城市管理发展的脉搏,处理好五大关系,构建实现现代城市管理目标的体制机制是创新城市管理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和谐;创新;城市管理

[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人类高度聚集的空间和重要的活动场所。城市管理,特别是城市公共管理,是维系和促进城市文明发展、提升城市品位、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力量。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城镇化建设突飞猛进,成了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由于社会建设和管理滞后,城市又成了众多社会矛盾的聚焦点。如何创新城市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推动中国城市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是摆在学术界和城市政府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那么,创新的动力是什么?创新的方向是什么?创新的路径是什么?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需要找到城市管理创新的逻辑起点。

一、建设和谐社会:城市管理创新的价值取向

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建设和谐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城市社会的基本要求和市民的期盼,是建设和谐社会重中之重。城市管理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因此,城市管理的手段、目的和效果都要统一到和谐社会的价值轨道上来。

和谐城市必须具备这些要素:一是人与环境的关系和谐,即人类生活生产和环境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程度;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构建邻里关系和睦、诚信友爱、互助合作的良好人际关系;三是经济、社会、自然三者的和谐,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对子孙后代的需要能力不构成威胁,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三种关系,一个城市才算是个和谐城市。而和谐城市不会自动生成,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经常处于矛盾状态之中,过去一些成功的管理经验和做法不能完全适应已经变化发展了的新环境,需要在城市政府的领导下,选定正确的路径,协调解决各种新矛盾,发动人民群众,不断创新,共同建设城市,共同管理城市,共同享有城市发展成果,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

二、城市管理需要不断创新

(一)传统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城市管理创新的直接动力

1.主要问题。我们把以政府作为城市管理唯一主体的城市管理,统称为传统城市管理。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实行的是这种管理模式,虽然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问题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1)城市管理主体自身存在的不足,制约执法。一是主体权威力不足。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学习苏联高度集权制管理城市,政府几乎成了城市管理的唯一主体,面对复杂的城市和人民对其公共需要的不断增长,在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公共供给能力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人们因此越来越不依赖于政府,特别是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之后,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企事分开,政府对企业和社会成员个体活动的指导与影响逐渐弱化。市场经济下的政府不再是物质财富的直接生产管理者、占有者和初次分配者,因而不能借助最有影响力、管控力的物资媒介来激励或约束公众,对人们的社会行为难以产生令行禁止的威信。二是主体处置问题的能力不足。首先,虽然城管执法局是代替政府直接管理城市的管理部门,城市管理执法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要求工商、公安、质量管理、环保、园林、水务、交通等部门协同一致,统一执法,但是,在实际执法时,各个部门喜欢采用单边主义,不愿意屈尊纡贵邀请其他专门管理部门参与执法;而其他相关部门喜欢束手旁观,看热闹,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完全暴露出协调能力不足的毛病,以致造成执法效果差。其次,在面对重大危急问题时,由于机构臃肿庞大,反应不敏捷、不迅速,往往贻误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体现应急能力不足。像青岛油管爆炸当场炸死8人,伤数人,给人们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害。原因有多个方面,而主要是对地下管道漏油的发现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再次,主体解决问题的能力低下,城管队伍结构复杂、素质参差不齐,不能采取适当的方式解决日常的城市管理问题。三是执法方式方法存在一些问题。疏于日常管理,用运动突击管理方式来纠正城市管理的失衡,是大多城市常常采用的手段。这容易引起干群冲突,通常演绎为暴力执法与暴力抗法的斗争。比如流动摊贩乱摆乱设、乱扔垃圾等现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一开始,没有引起城管的重视加以制止,等到变成常态化,摊位固定,小商贩采购大量的商品和装备,形成了规模,城管部门再去集中力量,突然袭击,让商贩连本带利大受损失,这时,商贩的情绪就会失控,难免发生过激行为。四是城市管理的决策制定与实际执行时常脱节。以服务人为最终目的的城市管理,必须密切联系群众,亲近群众,才能真正了解群众什么时候最需要政府服务,最需要什么。只有在深入调查群众的基础进行科学决策才有利于执行。但目前我们的城市管理所采用的还是线性简单管理方式,即通过“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机构上传下达各种指令,制定决策或执行决策都要经过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过程,环节太多,信息传递或丢失或走样,对社会的变化和群众的迫切需要往往不能做出及时、准确、全面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制定和执行城市管理决策,其及时性、针对性和适应性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五是城市管理体制有待完善。我国城市管理体制不顺,是城市管理问题经常发生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城市管理各部门职责不明、权责不统一、职能交叉重叠,造成管理发生缺位、错位、越位。职责不明,容易发生管理错位,一项专业管理,有时出现两个责任主体,这完全违背了管理学中“责任主体唯一”的原则,结果没有哪个管理主体能把事情管好,一旦发生问题就无法追究责任。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另一种情况是在城市管理实际中争权夺利。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任何城市管理部门都不愿意轻而易举放弃不管,这样就难免发生越位;遇到需要花成本、花人力、承担义务责任的事情,即使群众迫切需要,只要能找到推卸责任的借口,就千方百计回避不予管理,缺位就这样出现了。例如,市场要改善,闻讯的机构就接踵而至,市场管理处来了,城建、规划、环保、开发商也不约而来;市场一旦遭灾倒塌一部分,明知对公众构成危险,没有哪个部门来承担责任,主动消除危险,唯恐逃之不及。之所以出现抢着管和没人管并存的怪现象,是职能部门趋利避害所致,忘记以人为本的管理宗旨,把部门利益至上的观念作为了部门的指导思想。这恐怕是部门之间难以合作的根本原因,也是城市管理体制不顺的经济根源。(2)管理环境复杂,不利于执法。城市管理面对的环境,无论是人文环境还是法治环境,乃至社会舆论环境,对城市管理造成了三个不利。一是不利于得到群众的支持。由于广大群众对城市管理领域的工作不太了解,对城市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一部分执法工作无法被认可。特别是我们的社会意识发育相当不健全,仇官仇富的社会心态很突出,部分群众喜欢把个别公共组织服务人员的工作失误转嫁到整个公安、城管、工商、质监等城市管理职能部门,把这些真心诚意服务人民的公共机构看作刁难民众的组织。就是城市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家属也很害怕不太正常的社会心态,对自己的亲人千叮万嘱注意自我保护,执法不必太认真。可见,城市管理难以得到城管家属的有力支持,哪里能够奢望其他群众助一臂之力?二是舆论引导不利。新闻媒体、网络媒体和社会舆论对城市管理批评得多,褒扬得少,城市管理成为众矢之的,差不多动辄得咎。加之部分不理智的群众故意搬弄是非,使整个社会舆论形成了不利于城市管理的倾斜。三是不利于执法人员发力。在依法治国的政治背景下,任何政府机关必须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紧箍咒牢牢套在每个执法人员头上,在城市管理保障法不健全的情况下,执法人员在执法时担惊受怕过度,既要提防公众的指责,又要提防来自政府的追责,使执法人员进退维艰,有力发不得,有智使不出。正是这些不利于执法因素大量存在,妨碍公务的案件才频频发生。据统计,在妨碍公务的案件中,90%以上与城市管理有关,其中,妨碍公安执法占31%,城管占27%,工商占12%,其他占30%。这些数据充分表明:我国当前城市管理环境不容乐观,也表明了城市管理工作的艰辛。(3)管理对象特殊,不好执法。城市管理面对特殊群体,面临情法的纠结和流动商贩存在的合理性与执法的合法性冲突的考验。城市管理的对象是一个构成特别复杂的社会群体,有的来自于农村,有的来自于破产企业,有的身残,有的是老人,有的是妇女,通常他们文化水平低,又无专业特长,正常就业很困难,觉得摆摊成本低,能养活自己,就选择了这个“自由职业”。只要哪里好赚钱,就在哪里扎根,不管市容受不受影响、交通受不受阻碍,先摆起摊子张罗生意再说。城管面对这种执法对象时,常常感到头痛棘手,左右为难,一方面,执法职责要求严格执法,维护市容整洁与秩序;另一方面又要做到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若铁面无情地把他们驱离,或者扣押摊子和货物,不免受到流动商贩的抵制,甚至反抗,部分人会向城管苦苦哀求,诉说家庭的不幸和微薄的收入。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城管在法与情的较量之间很难做出选择。不仅如此,面对这些特殊群体,还存在商贩的合理性与执法的合法性的自我斗争。城管当然知道流动商贩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自古以来,商贩是靠灵活经营维持生计的职业,通过自产自销或流通商品、加工服务等方式满足市民的生活需要,活跃了市场,解决了部分社会就业。但是,流动商贩流动性大,活动范围广,往往集中在上下班时段、人流量车流量高的繁华地段进行经营,影响城市交通和市容卫生,执行公共管理职能的城管对破坏公共秩序、公共环境的流动商贩不得不采取扣押手段,予以教训和管制,这也是合法的。到底是让流动商贩合理继续存在,还是严格执法?城管很难找准做与不做的边界,对此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面临的挑战

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城市管理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城市病”的严峻挑战。这些“城市病”主要是指人口膨胀、资源短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中国城市的普遍特点是人口多,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有87座,50万以上的220多座。人口多加剧了资源短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就业紧张等一系列的矛盾。交通拥堵是现代城市的顽症,久治不愈。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大城市的交通问题尤为突出。有人统计,在北京工作一年在上下班途中所占的时间累加起来达30.2天,平均每天约两小时在拥堵的车上度过。有限的交通设施使城市交警维持秩序感到束手无策,无可奈何。环境污染严重是城市管理面对的另一个难题。据统计,中国660座城市中,约2/3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流中95%以上被污染,使本来用水就紧张的情况变得雪上加霜。此外,交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在日益加剧,机动车排放是我国大中城市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2014年上半年环保部门统计,中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有33个空气质量超标。就业紧张是城市管理面临的重大社会风险。城市化速度快得惊人,目前我国城市化率达到了51.2%,给城市就业增加了巨大的压力。2400多万的失业人口无处就业,给他们的家庭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也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这是城市管理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

三、城市管理创新的路径

一切创新源于学习,我们要创新城市管理,不仅要吸取本民族优良的管理传统,而且有必要学习外国城市管理的经验。

(一)外国城市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1.纽约。(1)世界性多功能大都市的管理。纽约是美国最大的港口城市,是美国的金融中心,又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城市人口800多万,每平方公里人口9000多,人口密度之大,经济贸易规模之巨,给城市管理带来的难度可想而知。然而,纽约又是世界上安定有序的世界性大都市,它是怎样管理的?它的管理模式是市一行政区一基层社区。市由市民自愿申请经州政府特许而设立。市组织机构包括市长、议员、审计长等都通过选举产生,并对选民负责,具有浓厚的自治意识。每一级政区都有权参与城市管理决策的制定和执行,都有合适的利益表达渠道,使得社区规划、管理以及服务更能反映居民的需要和切身利益。但市政府仍然拥有对城市的统一控制与管理权,区级政府只是联系基层社区的纽带,职权较小。整个城市管理的细节管理都是由基层社区承担。因为他们的社区组织很健全,社区的议事服务机构是邻里委员会,除选举产生的几名委员外,其中有许多志愿者参与社区工作服务。工作方式灵活,建立了由邻里委员会与市、州以及联邦官员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召开两次会议,就社区的土地利用、交通、环境、公共安全、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开展讨论,并研究如何解决。社区服务也很完美,凡是社区内发生的困难,由残疾人的照顾到妇女儿童的保护,由家庭建设的困难到小企业的融资,社区都一一提供服务和帮助,而且大都是免费的。美国社区首先有市政府的全力支持。纽约市的若干机构都参与社区发展规划和项目执行,又通过各种政策法规引导私营企业投资社区建设,扶植社区内的企业发展,使美国达到平均每10人拥有一个企业的发展程度,这是美国近十年来,经济持续增长、物价稳定、失业率低、社会稳定的重要原因。(2)纽约城市管理的借鉴意义。美国纽约实行的“市—行政区—基层社区”的模式与我国实行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比较,管理效果截然不同,对创新我们的城市管理有四点启示:第一,纽约市、行政区和社区层级鲜明,职责明确,城市管理以服务整个城市为核心,易于整合各层级管理资源时不发生争权夺利的冲突;第二,城市规划统分有机结合,市政府系统规划而不独断专行,社区自治,政府并不干涉,两者共同发挥着不同的功能,达到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城市管理战略性与战术性、整体性与个体性、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第三,如何引导非政府组织、企业和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参与常规的城市管理而不是运动式管理是我们学习的重要方向;第四,加大社区建设投入,完善社区管理服务体系,使社区真正有能力搞好社会服务。纽约的社区建设体制机制都比较成熟,投入机制、组织参与机制、监督机制运行顺畅、高效有保障,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2.东京。(1)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东京是20世纪70年代迅速崛起的世界性超级大都市。它的疏密相间、适度集中的城市规划,层次分明、纵横交错、管理有序的城市交通,显示出来的现代化城市管理水平之高,令人叹为观止。东京面积2100多平方公里,而人口多达1200万。在这片土地上,除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外,还密布着包括12条地铁线在内的50多条电力线路。在这座繁华的都市里,你根本不需要为寻找交通工具而犯愁,也无需为堵车而心急如焚。其根本奥妙就在于:东京城市交通管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一是守时。东京的电车是很守时的。电车每隔几分钟一趟,几点几分进出站,到下一站的时间是什么时候,都是固定不变的,晚点错点现象很少发生。二是便捷。东京公交车站的设置都考虑到来客的方便,一般把车站设在大型建筑物中或建筑物下,在与公路、地铁交叉的地方基本设有公交车站,便于乘客换乘其他车辆。在电车车站入口处,安装自动售票机,并悬挂着各路电车线路,上面标明每站的价格,使人一目了然。在乘坐的电车上无不体现着乘车的温馨;车上向你提供的信息很多,是快车还慢车,前方站是什么,下车该乘哪路车,去什么方向,从几号站出去,都会向你交代得清清楚楚。三是尊重。东京的交通服务细致周到、热情,很尊重市民。在东京任何一个地方旅行,如果碰上坐车没来得及买车票或者所买车票金额短斤少两了,你不会遇到麻烦,只要到有关的服务窗口补办手续就行,不必担心遭到白眼、训斥和罚款,你的人格得到与其他旅客一样的尊重。四是守法。道路交通离不开行人与司机对交通规则的严格遵守。尽管东京街上车水马龙,但执勤的交警很少,即使如此,所有车辆还是能严格按照规定的路线与速度行驶,无一例违规现象发生,行人也不闯红灯,哪怕没有一辆车来往。守法给交通带来了有条不紊的秩序,也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五是体贴。交通部门在规划设计时,站在旅客感到困难的角度,特别用心考虑到特殊群体的公共需要,引进安装许多人性化的设施。例如,在斑马线处,设置特殊的电子音乐,既愉悦了盲人心情,又提示盲人过马路。就是车站的报站方式也周到细致,处处体现人性关怀。报站分为三种方式:一是广播报站,凡听力无碍并注意倾听的人都可听到;二是线路图显示报站,如果听力不好或未注意听的人,可以看线路显示,每到一站,指示灯就在站名上闪烁,并有箭头指示下一站名;三是站内书写站名,密度很大,确保车内任何人只要往车窗外一看,就能看到站名。如此温馨的交通服务,乘客一般不会误站。所有这些管理措施,无不体现以人为本的交通管理理念。(2)对我国城市管理的启示。我国城市管理在不断进步,但与东京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应该很好地借鉴东京城市管理的经验,正确处理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从管理制度的设计到管理机制与管理方式的运用,都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政府按照城市发展规律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又不可忽视为居民提供最佳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加强社会建设。为什么中国城市普遍存在沿街摊贩屡禁不止的现象?不是摊贩顽固不化,而是政府注意自身的大利太多,而没有兼顾好公众的小利带来的麻烦。在搞城市建设规划时,没有规划足够的商业面积,或者完全忽视该项目的规划,不能满足小商小贩的合理需要,导致临街门面租金昂贵,十几个平方米的店铺,月租几千元,对于一个小商小贩来说,是无法承担的,因此,他们不得不冒险与城管打游击。

(二)创新城市管理的思路与对策

我国城镇化建设伴随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变革,1.4亿多农民工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往返穿梭,加剧了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资源紧缺等矛盾,对我国城市管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必须运用系统思维,切准未来城市管理发展的脉搏,正确处理城市管理的基本关系,不断完善实现城市管理目标的体制机制。

1.切准未来城市管理发展的脉搏。当前城市管理呈现出数字化、民主化、柔『生化、精细化的发展趋势。(1)城市管理手段数字化。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使整个管理世界发生巨大的技术革命,城市管理率先享受技术革命的成果,提高管理效果。城市各种功能错综复杂,生产、生活信息瞬息万变,靠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调研或情况汇报方式给城市管理工作提供信息,已经不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现代城市管理必须充分借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搜集、整理和分析情报,及时给城市管理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其中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从2005年开始,城市管理数字化技术在北京、上海、南京等一批城市实验,现在正向全国所有的城市推广使用。(2)城市管理政治民主化。民主政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内容之一,城市是一定区域的政治中心,城市民主政治推行是对农村民主政治的示范。同时,城市是主体异质性、文化异质性的特殊空间,公众对城市的公共需要千差万别,怎样能融合本来就存在极大差别的公共需要?只能是民主,让政府组织、非盈利经济集团、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城市管理,齐心协力治理城市,这不仅是我们个别城市管理发展的特点,更是当代城市管理发展的共同趋势。(3)城市管理方式的柔性化。所谓城市管理柔性化就是指从传统管理发展到文化管理,建立和实现管理的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人本化。文化管理不是依靠行政命令、制度约束来管制公众,而是通过思想文化的灌输、价值观的认同、情感的互动和良好风气的熏陶来达到管理目的。(4)城市管理过程的精细化。所谓精细化管理是变突击运动式管理为经常化管理,各部门精细分工,发挥专业特长,实施专业化管理,而且上下级关系协调一致,做到管理服务无漏洞。精细化管理使责任主体的责任更加明确,相互协作更密切、管理服务更加周到,提高了管理服务的效果,备受城市政府的推崇。

2.正确处理城市管理元素之间的基本关系。(1)以人为本与严格执法。以人为本是现代城市管理的基本出发点、落脚点,要求一切管理工作都要体现尊重人、关心人、服务人的人本主义精神;严格执法离不开以人为本这个中心,不能为执法而执法,而应该为造福人们而执法。严格执法不等于恶劣执法、野蛮执法,只是达到以人为本目的的手段,两者是统一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时常发生矛盾。目前,我国城市管理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粗暴执法、野蛮执法,甚至暴力执法,有这些问题的执法人员其实不是在为党和人民政府严格执法,而是歪曲理解了严格执法的精神,破坏了和谐城市的建设。那么,执法过程中如何把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与严格执法有机结合起来,的确成为了解决城市管理主体与客体相矛盾的重大难题。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用疏堵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这个矛盾,是行之有效的。要保证严格执法的有效性,关键要在“疏”字上下工夫,从思想上疏,放下架子,亲近商贩,密切干群关系,让商贩理解城市管理的必要性并得到他们的支持;在办法上疏,努力实现他们的生存目标,给小商小贩提供规范的廉价的经营场所,让他们愿意接受城市管理。这样,不但解决了群众的就业问题,而且也实现了城市管理的最终目的。(2)正确处理城市管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城市管理既要讲求效率,又要注重公平,这是并行不悖、互相促进的。在经济学上,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前提,没有效率就无法谈公平的问题。在社会管理学上,这个原理照样成立,只有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才能更好地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增加城市社会的公共财富,为公共服务提供更多的社会财富,使城市公平的实现有可靠的物质基础。当然,公平的广泛实现能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反过来也可促进城市管理效率的提高。所以,对于效率与公平发生矛盾时,应坚持以效率为基础,以实现公平为目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3)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关系。城市不断发展是城市成长的普遍规律,发展就意味着物质资源的增加、生产的高度集中,然而城市资源在有限的空间内十分短缺,造成资源滥采滥掘,乱排乱泄,加剧了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使社会问题更加复杂化。所以,城市发展要与社会问题、生态环境统筹兼顾,探索环境改善与城市发展协调之路,是城市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格外关注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将合理利用自然促进城市发展作为城市管理的价值取向,特别重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科技水平,加强法制手段,尽力防止破坏生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做到城市发展与生态优化并驾齐驱。(4)正确处理城市繁荣与城市安全的关系。城市的发展结果是城市空间无限地扩大,流动人口大规模迁徙,资本无情地在城市扩张,社会财富分配产生两极分化,社会治安随之恶化,城市安全问题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城市安全警钟必须长鸣,千万不能被繁华的物质财富现象所迷惑而忽视城市安全问题。享受城市繁荣的时候,现代城市管理必须居安思危,提高城市安全意识,积极防范,完善城市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管理机构,加强应急处理问题能力的专业化训练,为城市进一步繁荣营造坚实的社会环境。(5)正确认识和处理“条块”关系。城市管理常常发生“条块”分割的矛盾,致使城市管理低效。要避免城市管理低效,必须让“条块”密切配合,相互促进。“块”,是指对辖区包括城市管理在内的行政丁作行使组织领导、综合协调、监督指导职能的各级政府;“条”,是指城市管理的各专业化部门。两者在管理中各具优势:“条”是通过上下联系来实施专业化的精细管理,在城市管理中,起支撑作用;“块”其实是属地管辖,对所属管理区域进行综合管理,能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专业化管理要借助“块”的优势,主动邀请属地政府参与管理,属地政府也应尽地主之谊,帮助进行专业化管理。

3.建立和完善科学管理城市的体制机制:夯实城市管理基础,严格依法治市,加强监督,实现管理理念。(1)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法规体系。在依法治国的政治背景下,城市管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也得依法进行。而依法治理城市就是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城市管理法律法规越健全,城市管理就越规范,也便于公众知法守法,促进城市和谐,提高管理水平。当前,我国城市管理工作的法制建设滞后相当严重,至今为止,还没有制定一部统一的专门的城市管理法,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还是散落在20世纪90年代的其他法规的相关条文,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依法管理城市的最大瓶颈,造成城市管理问题盘根错节,久治不愈。城市管理当务之急,应尽快通过全国人大研究制定一部统一的城市管理法,运用法制化手段来管理城市。(2)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众所周知,有效的城市管理依赖于对问题的标本根治。对违规行为的严格处罚是对行为人外在错误行为的禁止,而对其心智不足产生正确的引导。要真正“治本”需要从根本上减少对城市的破坏行为,就需要触动其灵魂,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因此,政府需要不断以各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多种手段对居民进行城市管理方面的宣传教育,使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遵守各项法律规章、维护城市环境的重要性,并提升公民的公德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法规意识;对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以热爱城市、管理城市、建设城市人人有责为主题的公德意识教育和主人翁精神的培养;对城市管理主体自身进行宣传教育,提高执法业务能力、应急处理问题的能力,使每个执法人员能够准确执法而不发生偏差。(3)培养启用优秀的管理人才。现代城市管理要求高、规模大、范围广,对城市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规划城市,还是建设城市,以及管理城市,都需要一支建有专长、管有技巧的高素质的城市管理队伍。因此,建设和谐城市,要注意启用高素质的城市管理人才,把他们放到城市管理的关键岗位上去,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而高素质的城市管理人才是培养出来的,其培养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一是可以通过大专院校量身定做培养现代城市管理所需要的人才;二是通过党校、行政学院加强对现有城市管理人才的培训;三通过到境外或其他城市考察学习、挂职锻炼等形式,培养高层次的城市管理骨干。(4)筹划系统的管理模式。现代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在城市管理中必须统筹考虑、统一规划、系统管理。对出现的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或者各主管部门单打独斗,各自为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政府要充分利用数字化管理的现代科技手段,设立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即城市管理110,结束城市管理一盘散沙的不良状态,由它统一调度分散在城管、市政、房管、规划、环保、园林、市容、环卫等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资源和执法力量,减少多头指挥的管理弊端,集中力量,及时处理城市管理中发生的问题,也方便城市公众报警和反映诉求;由它统一监督评价各职能部门对城市管理的执行,提高监督效能。(5)构建运转畅通、协调、高效的管理体制。城市的管理问题归根到底,是体制机制问题。体制顺,问题就少,即使存在问题也能顺利解决;体制不顺,问题就成堆,在管理上虽花九牛二虎之力,还是问题百出。经过多年的探索,理顺了各级政府的关系,初步建立城市管理层级分明、职责明确的基本框架,即“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新体制。这种管理体制有利于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发挥城市管理效能,强化城市管理服务功能,形成管理、监督、服务一体化的城市管理模式。新体制弊端犹存,在所难免,需要在实际中不断摸索完善。(6)执行严格的违规惩处制度。文明与惩罚是相向而行的,文明的基础是对野蛮的惩罚,野蛮本身就是对文明的践踏;城市管理如果对违规行为听之任之,不给予惩戒,就不能有效制止违规现象,文明习惯就得不到张扬。新加坡的城市管理在这个方面是个典范。它的城市化管理水平高,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渗透到城市管理方方面面的严格的处罚制度的守护。市民或游人即使只实施了一个小小的违规行为,城市管理对此也毫不宽容,一定穷追到底,按制度对他进行惩罚。严格惩罚培养了公民良好的日常习惯,同时也解决了城市管理所需要的部分经费。我国城市管理也应当借鉴新加坡的执法经验,实施严格的惩处和罚款制度,树立城市执法威严,努力提高城市公众的综合素质。(7)建立奖罚分明、科学的激励考评机制。城市管理既要管好城市客体,又不能忽视抓城市内部的管理。而管理好内部的基础在于有一套体系完善、奖罚分明、评价科学的激励考评机制。该机制应具备四个条件。一是保障城市管理能促进城市的持续发展,摒弃以单纯的经济指标考评城市管理绩效的做法,制定和完善推动城市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从考核制度上防止城市管理中的形象工程和短期行为的发生。二要具有陟罚臧否,奖罚分明,激励先进,鞭策落后,推动城市管理的惯性。三是评价主体要客观公正,防止发生政治偏好。城市管理是服务公众的综合性事业,因此,考评城市管理的主体最好以社会的评价为主,以服务对象的评价为主,加大公众影响比重,考评结果不是政府说了算,而应是公众说了算。四是要有管理部门和公众都能认可的评比制度。城市政府要善于组织定期的评比活动,既评价城市管理部门,又评价公众;既评价管理区域,又评价管理业务。通过评比,有指导性地引导城市管理的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解决城市管理中的难题。(8)牢记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人是城市的生产者、建设者和消费者,是城市的主体,还是城市问题的制造者。解铃还须系铃人,因此,城市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民生为要,坚持管理为了人民、管理依靠人民、管理成果由人民共享。政府在城市管理中要以人为中心,注意规划的科学化,建设的最优化,管理的人性化,实现城市管理理念。

[责任编辑:唐玉萍]

作者:王待遂 杨满珍 彭龙富

第五篇:妥善处理城市管理重要关系提升首都城市管理服务水平

城市管理作为公共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昔日的“为城市管理市民”转变为“为市民管理城市”。“三分建设、七分管理”,随着城市建设越来越充分,城市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但现实情况是,城市管理相对滞后,存在着多头管理、条块分割、执法疲软、监督乏力等问题,城市管理运行不够顺畅、城市管理效果不够令人满意。为此,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 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妥善处理好城市管理中的11个重要关系,进一步提升现代化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

一、妥善处理好城市管理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的关系

城市规划是前提,城市建设是基础,城市管理是保障,三者一脉相承,是典型的一体化关系,城市发展只有三者紧密衔接,良性互动,才能实现“龙腾虎跃”。

要加强城市管理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城市规划要创新规划理念,切实提高规划的前瞻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确保“功能齐全不漏项”;城市建设要以规划为蓝图,从严实施,红线管理,保证“设施建设不甩项”;城市管理部门作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的“用户管理部门”,要参与城市规划编制和城市建设等相关工作,城市规划、城市建设部门要及时将城市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情况提供给城市管理部门,征求调整完善的意见建议,确保各类设施按标准设置、各种功能齐全配套。建立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实施情况的评估反馈机制,城市管理部门在管理工作中发现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方面的问题,可以采取“建议函”的方式向城市规划、城市建设部门提出意见建议,为完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工作提供“用户意见”。

二、妥善处理好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的关系

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不是简单的总和分的关系,而是相融相通、比例协调、共同促进的关系。一些城市将系统的整体的城市管理分为多个专业部门多头管理,这种细分专业管理在一定历史时期提高了处理单一专业城市管理问题的效率。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城市管理的日趋复杂,强化专业管理的模式在当今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中日渐低效和不适。以“城市牛皮癣”小广告的治理为例,它涉及到环卫、教育、税务、卫生、商务、住建、公安、交通、通讯、城管执法等十几个专业管理部门,只靠一家专业部门管理,手段单一,力度甚微,往往治标不治本。再比如,广受社会诟病的“马路拉锁”问题也是因为各类管线分属不同的专业部门管理造成的。不强化综合管理,此类“痼疾顽症”无法根除。

所以,城市管理必须强调综合,强调综合决不是要取消专业,而是要在综合中体现专业。可采取按专业适度综合的城市管理模式,一是将城市环境与城市基础设施运行管理直接相关的专业部门整合成“大部门制”的城市管理委员会;二是将与此间接相关的其他专业部门通过构建协调机制强化综合管理。两者形成“大部门制”城市管理体制与专业部门综合协调机制相结合的模式,统筹协调、系统管理,以期实现城市管理专业化与综合性的统一,发挥城市综合功能和整体优势。

三、妥善处理好“高层统筹”与“下沉执行”的关系

“高层统筹”主要是指把高层级的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适当综合,集中履行规划指导、政策制定、组织协调、监督检查职能;“下沉执行”主要是指管理与执法力量下沉到基层,集中发挥属地管理、精细执法、服务民生、促进和谐效能。“高层统筹”与“下沉执行”都是城市管理中的两种资源整合手段,必须相辅相成,不能偏颇。

在“统筹”上下工夫,就是要综合设置机构。大力推进市、县两级政府城市管理领域大部门制改革,整合市政公用、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城市管理执法等城市管理相关职能,实现管理执法机构综合设置,统筹协调解决制约城市管理工作的重大问题。有条件的市和县应当建立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的行政管理体制,强化城市管理和执法工作。

在“下沉”上下工夫,就是要使人员、资金、政策向基层倾斜,下移执法重心,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推行区县一级执法,推动执法事项属地化管理,实现发现、解决城市管理问题的“微循环”路径,切实解决“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现象。

四、妥善处理好“条”与“块”的关系

城市运行管理与作业体系是指城市管理系统内的机关组织及其职能分工的关系网络,既包含市、区、街道(乡镇)“三级管理”的“条”型体系,也包括在各层次上的所有城市管理部门的“块”型架构。“条”和“块”的关系要体现政府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匹配度。

处理好“条”的关键就是要健全制度体系、强化组织指导,完善管理标准,建设高效的专业的管理团队和作业力量,不断提高城市运行管理水平;处理好“块”的关键就是要赋予其在街道(乡镇)层面全面落实本区域城市管理工作的考核评价权。因为“块”对辖区环境最关心、最清楚、最有发言权,考核、评价“条”提供的服务最准确、最客观、最有效。

五、妥善处理好“硬件”和“软件”的关系

“硬件”指的是设施建设,是城市管理的基础,解决的是“有无”的问题;“软件”指的是人才队伍和制度手段等,解决的是“优劣”的问题。城市管理既要强调硬件设施的建设,也要重视队伍和制度等软件建设。

抓硬件设施建设,除了抓好市政、交通、园林等基础设施建设外,当前重点要抓好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智慧化建设,各市、县要加快整合形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拓展平台功能,实现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形成全国统一的12319城市管理服务热线,并实现与110报警电话的对接。强化城市运行数据的综合采集和管理分析,形成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促进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

抓软件建设,一是要抓人才队伍管理,关键是建立一支规范、充足、高效的城市管理队伍。推进执业资格制度,逐步完善城市管理专业技术岗位准入与执业管理。通过发动社区干部、招募社会志愿者等方式,充实城市管理的人力资源;二是要大力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加快制定《城市治理条例》和相关配套规章、规范性文件;三是要整合城市管理信息资源,运用科技、信息化手段,创新城市管理方法,不断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六、妥善处理好“地上”与“地下”的关系

“地上”和“地下”是城市建设管理的两个区域,两者是表里关系。在一些城市,地上的设施、建筑往往是“面子”工程,常常花团锦簇;地下的空间、管线则是“里子”工程,常常不尽如人意。“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我们应逐步从重视地上设施、建筑向更加重视地下空间、管线发展转变,统筹管理“地上”与“地下”,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强化城市整体功能。

关注“地上”,一是要加快推进完善市政道路、园林绿化、环卫公厕、便民服务等各类城市基础设施,满足城市运行和市民生产生活的需求;二是要按照“传承文化、彰显特色、和谐统一”的原则建设修缮各类建筑,既要避免各类奇形怪状、匪夷所思的建筑矗立在城市街头,也要避免城市形象雷同化、单一化。

重视“地下”,一是要努力拓展地下空间功能,充分发挥好地下空间的城市容量效用;二是要大力发展智慧管网,将给排水、供热、燃气和通信线路等纳入地下综合管廊,推进地下管网管理信息化和运行智能化;三是完善地下管线综合协调管理体制机制,加大老旧管线更新改造力度,提升地下管网的安全可靠性。有条件的城市还可以发展地下垃圾收运系统,消除垃圾“围城”现象。

七、妥善处理好城市功能与城市景观的关系

城市功能是城市发展之本,是由城市的各种设施等结构性因素决定的城市的机能或能力,是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中所具有的能力和所起的作用,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物质需要。比如路灯照明设施就是为了保障市民最基础的夜间出行需求。

城市景观是城市发展之升华,是由街道、广场、建筑物、园林绿化等形成的外观及气氛,包括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需要独具特色、完整和谐。其主要目的是满足市民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使“老市民”具有舒适感、愉悦感,“新市民”具有认同感、归属感。比如景观照明就是让城市更加靓丽、更加精彩、更加温馨。

城市的发展就是由功能性城市向功能性与景观性城市融合逐步升华的过程,是一个添砖加瓦、锦上添花的过程。我们在规划建设各类城市建筑、设施时,在实现功能的同时也必须体现其景观性的要求。只有整合城市功能、优化城市景观,使其刚柔相济、和谐统一,才能让城市更加宜居惬意,让市民更加陶醉流连。

八、妥善处理好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的关系

城市管理按状态可分为常态管理和应急管理两种。前者是一般性、日常性管理,包括市政管理、环境管理、交通管理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等;后者是特殊性、非常规管理,是特殊时期、特殊事件下的应急性管理。两者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要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规律研究,分析总结各类事故的特点,优化处置程序和方法,固化有效的处置措施,制定相应的政策标准,定期进行演练,使应急管理逐步向常态管理转变,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做好常态管理,一是要加强市政公用设施管护工作,保障其安全、高效、稳定运行;二是要维护好公共空间,严厉打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行为;三是要优化城市交通,坚持公交优先战略,倡导绿色出行方式;四是要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大气、噪声、固体废物、河湖水系等环境管理;五是要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城市卫生水平。

做好应急管理,就是要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保持水、电、气、热、交通、通信等城市生命线系统畅通。建立完善城市管理领域安全监管责任制,强化重大危险源监控,消除重大事故隐患。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建立分级、分类、动态管理制度。完善城市管理应急响应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强化应急避难场所、设施设备管理。

九、妥善处理好城市管理与城管执法的关系

城市治理现代化是目标,城市管理和城管执法都是手段,城市管理为城管执法提供管理资源,城管执法为城市管理提供执法保障,两者共同服务于城市治理现代化,形成“一体两翼”、“一车两轮”的统一关系。

加快明确城市管理职责边界,着力推进城市管理“大部门制”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管理执法作业相结合的原则,整合市容环卫、市政公用、园林绿化等城市管理相关机构和职责,组建统一的城市管理部门,加挂城管执法机构的牌子,依法行使有关行政管理和综合执法的职责。可按照“大城管”职能定位,明确城市综合管理为决策部门,城管执法机构为综合执法部门,两者合署办公,形成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衔接、高效运行的管理体制。这样做有以下优势:一是这种统一体制有利于快速判断哪些城市管理问题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得到解决,减少直接执法处罚,减少城管执法负面影响;哪些必须通过城管执法解决,提升执法效率,提高城市管理效能;二是对日常管理工作中发现的大量城市管理问题,执法能及时跟进,可以避免形成很多城市安全隐患和“痼疾顽症”;三是有利于精简管理与执法部门分设中过多的非专业辅助内设机构,更好地充实一线执法与管理力量。

十、妥善处理好城市管理与城市服务的关系

城市管理只是手段,城市服务才是目的。科学的管理旨在提供有效的服务,有效的服务依靠科学的管理。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体现管理要求。

就城市管理而言,一是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监管者转变为服务者,实行政企、政事、政社分开;二是转变管理模式,由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向城乡一体化管理转变,整合城乡公共资源,提供城乡均等化的市政公共服务产品;三是转变管理手段,依靠科技信息化手段,由传统的粗放型、经验型管理转变成网格化、精细化管理。

就城市服务而言,一是转变服务理念,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二是转变服务对象,把具备一定条件长期在城市生活工作的外来人口纳入到城市服务体系中来;三是提升服务水平,提供多层次、多类型、差别化的公共服务产品,满足不同群体的公共服务需求。

十一、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民的关系

按照传统思维模式,政府是城市规则的制定者、城市管理的监督者、城市服务的提供者;市民则是城市规则的执行者、城市管理的受控者、城市服务的享有者。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市民作为城市的主人,也应该参与城市规则的制定,监督政府提供服务和解决问题。应当说,当今社会没有市民参与的城市管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政府和市民已经牢牢形成了共存共荣、协同治理的城市治理新关系。

政府要努力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市民深度参与城市治理,实现公共价值。一是转变职能,调整结构、优化运作,与日益变化的城市治理需求相适应;二是完善机制,不断拓宽畅通有序的参与途径,保障市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三是充分利用新媒体等手段,倾听市民需求,引导参与考核评价政府部门的城市管理行为;四是搭建平台,发挥志愿者在城市治理中的引领作用;五是培育社会组织,团结广大市民,特别是增强“新市民”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城市治理进程中来。

市民要积极发挥主体作用,以城市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城市治理,实现自我价值。一是要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从被动的被管理者转变为城市治理的主动参与者;二是要从“改变我自己”向“带动一群人”扩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并带动身边的亲朋好友,形成全民参与城市治理的良好氛围;三是要大处着眼与小处入手相结合,既胸怀天下对城市治理的重大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又脚踏实地关注并参与解决好身边的各种城市管理问题。

创新城市治理体系,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关键在于改变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精英管理模式,积极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政府与公众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真正发挥市民参与决策、参与管理、参与监督的作用,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城市治理新格局。

改进城市管理工作,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时代要求,是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增进民生福祉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城市发展转型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也必然经历由“重规建轻管理”到“规建管并重”再到“以管理为主”的演变过程。我们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借鉴国内外城市管理先进经验,着力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体制,推动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推动城市运行更加高效有序,促进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和谐,实现城市让市民生活更美好的目标,不断提升城市乃至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作者:柴文忠

上一篇:初中生物教学论文下一篇:财务管理案例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