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按照国家标准排放的污水,造成了附近村庄的水质污染,造成的损失,由谁承担。本文具体从环境污染的排放型污染中的“合法”型环境污染侵权问题进行研究,论述了无过错原则在“合法”型环境污染侵权的缺陷,进而提出完善建议。
环境污染侵权,是指排污单位因污染行为,使他人的生命权、健康权等人身权或所有权、用益物权等财产权受到侵害,所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① 。而环境污染侵权可分为违法型环境污染和“合法”型环境污染。违法型环境侵权是指排污企业的污染行为违反了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行政管制法律,造成了对公民人身权,财产权的损害的侵权行为。而“合法”型环境污染侵权是指公司或企业按照国家或者行业标准将污染物排入环境,造成环境质量的下降,进而对人身、财产权利等造成损害。
它是由排污单位的连续排放所引起的,有相当的时间延续性。且排放行为的危害后果是在可预测之内,是通过一定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或者可能避免的。
该环境污染是公司或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附带的,但是此类生产经营活动本身就是社会所允许和鼓励的促进经济发展、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行为。
有别于违法型的环境污染侵权,“合法”型环境污染侵权并没有违反行政管制法律,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造成的侵权,且排放单位没有故意造成环境污染的意思。
虽然“合法”型环境污染侵权没有违反行政管制法律且主观上没有恶意,但现实上造成了环境质量的下降,进而对人身、财产造成损害。
当前,无过错原则是我国环境污染侵权的归责原则。该原则的实施具有其合理性。但是,由于“合法”型环境污染侵权有其独特的特征,笔者认为“合法”型环境污染侵权行为实行的规则原则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里,环境侵权行为大量存在,对于具有根本差异的污染的侵权行为如果再适用完全统一的的归责原则就不会达到公平正义的理想效果,仅仅依靠无过错的归责原则已经不再适应解决环境污染侵权纠纷的需要。从逻辑学来说,无过错责任即无论有无过错均应承担责任并不代表有无过错均承担相同的责任,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环境污染侵权已成常态,深入研究环境污染侵权的类型并且探讨相适应的责任规则是完善环境污染侵权理论体系的需要,也是保护环境、实现环境公平的迫切要求② 。
因为“合法”型环境污染侵权与违法型环境污染侵权在主观心理状态上有所不同,因此在确立侵权责任规则时,将违反行政管制法律导致的环境污染即违法型环境污染侵权与遵守行政管制前提下造成的“合法”型环境污染侵权区分开来是必要的。相对于违法性环境污染适用无过错原则,“合法”型环境污染侵权应适用客观过失归责原则。所谓客观过失归责原则,即指基于社会生活秩序之要求,依一般人之观念厘定而得之客观注意义务,以决定惹起损害之原因者,应否负担责任之法律判断原理③ 。“合法”型环境污染侵权适用客观过失归责有其合理性:首先,污染物的排放的损害后果具有可预期性并且是可以减少或者避免的,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已经了解到环境污染必将导致一定程度的损害,否认污染损害的可预期性将变得不合潮流,又考虑到环境污染程度是一个逐渐增进的过程,即“合法”型环境污染侵权是由污染物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而引起的,如果染排放者尽到“合理注意”的义务,是可以减少或者避免损害发生的;其次,如果忽视污染排放单位的主观状态而直接适用无过错责任,就会造成赔偿范围的过于宽泛化,而如果适用客观过错原则,就会存在客观的过错认定标准,即仅认定造成明显损害的情况为有过错,从而为具体的赔偿范围提供了客观依据,避免了合法排污行为刚要开始就要面临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窘迫局面④ 。最后,客观过失归责原则有利于加强对环境污染的预防。通过客观标准来谨慎实施“合理注意”义务,有利于减少污染排放的行为,起到侵权责任的预防的作用⑤ 。
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归责原则已经不能完全适用当前中国环境污染侵权的状况,对于“合法”型环境污染侵权的研究有助于平衡受害人救助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环境污染侵权制度要立足于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具体的实践情况,汲取国外的先进经验,不断进行完善、发展。
摘要: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而“合法”型环境污染,就是发展经济过程中所造成的一个问题,它的排放符合国家行政管制法律许可要求,但是有些“合法”型排放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以及生态的破坏。对于这个问题不能仅仅依据传统的无过错的原则来进行解决,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键词:合法型环境污染,环境侵权,归责原则
1徐文煜,王伟东.论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归属原则及举证责任[J].法治视点,2013(05):92.
2刘长兴.环境污染侵权的类型及责任规则探析[J].法治论坛,2010(03):131.
3邱聪智.从侵权行为规则原理之变动论危险责任之构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6.
4刘长兴.环境污染侵权的类型及责任规则探析[J].法治论坛,2010(3):132.
5肖晶尹.传承与嬗变-中国环境侵权规则原则之探析[J].经济与法,2014(24):34.
推荐阅读:
论安乐死的合法化辩论11-18
环境污染侵权的特征11-16
合法性证明09-09
程序合法确认书09-09
合法离婚协议书09-15
维护煤矿职工合法权益11-10
合法的买卖合同书05-25
分析法综合法06-01
试用期延长是否合法10-26
如何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