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主要原因(精选12篇)
土壤污染的原因
土壤污染源主要是人为造成的污染源?如“三废”的排放?即废气、废渣、废水;其次还有,过量使用的农药、化肥、污泥、重金属物、微生物、化学药品等。
①“三废”的排放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随着雨水降落到地面上引起土壤的酸化;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灌溉,使土壤受到重金属、无机物和病原体的污染;固体废物的堆放,除占用土地外,还恶化周围环境,污染地面水和地下水,传染疾病。据统计,我国因工业“三废”污染的农田近700万hm2,使粮食每年减产100亿kg。
②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可分为直接污染和间接污染。前者是由于在作物收获期前较短的时间内施用残效期较长的农药引起的,一部分直接污染了粮食、水果和蔬菜等作物,另一部分污染的是土壤、空气和水。 我国农药总施用量达131.2万吨,平均施用量比发达国家高出1倍。特别是随着种植结构的改制,蔬菜和瓜果的播种面积大幅度增长,这些作物的农药用量可超过100kg/hmz,甚至高达219kg/hmz,比粮食作物高出1-2倍。农药施用后在土壤中的残留量为50%-60%,已经长期停用的六六六、滴滴涕目前在土壤中的可检出率仍然很高。
③化肥对土壤的污染。
随着生产的发展,化肥的使用量在不断增加,增施化肥作为现代农业增加作物产量的途径之一,在带来作物丰产的同时,过量施用化肥也会造成土壤污染,给作物的食用安全带来一系列问题。人们已注意到随之带来的环境问题,特别令人担忧的是硝酸盐的累积问题。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氮肥使用量为85.5x10∧6t,其中我国用量占世界用量的33.3%。我国耕地平均施用化肥氮量为224.8kg/hmZ,其中有17个省的平均施用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上限225kg/hmz,有四个省达到了400kg/hmZ 。
④污泥对土壤的污染。
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时,会产生大量的污泥,一般占污水量的1%左右。污泥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植物营养元素,常被用做肥料。但由于污泥的来源不同,一些有工业废水的污水中,常含有某些有害物质,如大量使用或利用不当,会造成土壤污染,使作物中的有害成分增加影响其食用安全。
⑤重金属污染物。
进人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物以可溶性与不溶性颗粒存在,如汞、铬、铜、锌、铅、镍、砷等土壤中的铬可被植物吸收而得到的富集。我国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面积达万hmz,占总耕地面积的1/60 。
⑥微生物的污染。
不合格的畜禽类粪便肥料也成了造成土壤污染的罪魁祸首。由于畜禽饲料中添加铜、铅等微量元素、动物生长激素,使得许多未被畜禽吸收的微量元素和有机污染物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土壤环境。
⑦化学药品污染。
弃漏的化学药品?如硝酸盐、硫酸盐、氧化物?还有多环芳烃、多氯联苯、酚等也是常见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很难降解,多数是致癌物质,易造成长期潜在的危险。
土壤污染主要危害
1、导致农作物减产和农产品品质降低
2、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
3、影响大气环境质量
4、危害人体健康
土壤污染防治
1.科学污水灌溉
工业废水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有些工厂排出的废水可能是无害的,但与其他工厂排出的废水混合后,就变成有毒的废水。因此在利用废水灌溉农田之前,应按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规定的标准进行净化处理,这样既利用了污水,又避免了对土壤的污染。
2.合理使用农药
合理使用农药,这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能经济有效地消灭病、虫、草害,发挥农药的积极效能。在生产中,不仅要控制化学农药的用量、使用范围、喷施次数和喷施时间,提高喷洒技术,还要改进农药剂型,严格限制剧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重视低毒、低残留农药的开发与生产。
3.合理施用化肥
根据土壤的特性、气候状况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特点,配方施肥,严格控制有毒化肥的使用范围和用量。
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可增强土壤胶体对重金属和农药的吸附能力。如褐腐酸能吸收和溶解三氯杂苯除草剂及某些农药,腐殖质能促进镉的沉淀等。同时,增加有机肥还可以改善土壤微生物的流动条件,加速生物降解过程。
4.施用化学改良剂
在受重金属轻度污染的土壤中施用抑制剂,可将重金属转化成为难溶的化合物,减少农作物的吸收。常用的抑制剂有石灰、碱性磷酸盐、碳酸盐和硫化物等。例如,在受镉污染的酸性、微酸性土壤中施用石灰或碱性炉灰等,可以使活性镉转化为碳酸盐或氢氧化物等难溶物,改良效果显著。
因为重金属大部分为亲硫元素,所以在水田中施用绿肥、稻草等,在旱地上施用适量的硫化钠、石硫合剂等有利于重金属生成难溶的硫化物。
对于砷污染土壤,可施加Fe2SO43和MgCl2等生成FeAsO4、Mg?NH4 AsO4等难溶物减少砷的危害。另外,可以种植抗性作物或对某些重金属元素有富集能力的低等植物,用于小面积受污染土壤的净化。如玉米抗镉能力强,马铃薯、甜菜等抗镍能力强等。有些蕨类植物对锌、镉的富集浓度可达数百甚至数千ppm,例如,在被砷污染的土壤上谷类作物无法生存,但在其上生长的苔藓砷富集量可达1250×10-6。
1 猪群品种单一化趋势为疫病流行提供了温床
猪群品种单一化的突出表现如下:
1.1 杂交模式的单一
数个乡镇、县市、省区都采用杜洛克、长白、大型约克夏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模式, 即长大二元或大长二元母猪同杜洛克公猪交配生产商品猪模式。
1.2 自繁自养
把养猪户自己饲养母猪、公猪, 生产仔猪进行育肥的“自繁自养”, 作为一种成功模式在全社会推广。然而, 由于受场地条件、投资能力、技术水平等因素限制, “自繁自养”一方面导致小区、专业户猪群内近交系数快速提高, 另一方面因种公猪对外配种, 使得疫病在小区、专业户、散养户猪群之间相互传播。
单一化的生产模式导致局部区域猪种的雷同。生物品种单一化的危害最为突出的是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在猪群品种高度单一化、雷同化的大背景下, 某种疫病一旦打开缺口, 就很容易在大范围内流行。笔者认为, 猪群品种的单-化为疫病流行提供了温床。
此外, 轻视选种、选配导致猪群体质下降是疫病频繁发生的内在原因。常见的现象包括无选择差、早配、级进杂交和近交、人工授精中使用的精液质量标准过低和盲目混精等。
2 局部地区环境的恶化形成了不利于养猪的小气候
局部地区环境恶化的突出表现有四个方面:一是片面追求规模导致的局部地区猪群密度过大, 形成了局部特有的不利小气候, 成为猪群疫病频发的特定条件;二是城市近郊简陋的泔水养猪, 形成了特殊的疫病环境, 成为疫病不间断发生的交换站;三是脱离实际的病死猪处置政策难以限制病死猪进入流通领域;四是行政边界地区各项宏观管理措施效应微弱, 成为疫病侵袭的突破口。
2.1 局部地区猪群密度过大, 形成了局部特有的不利小气候, 成为猪群疫病频发的特定条件
进入新世纪后, 年产万头、5万头, 甚至10万头、20万头的大型猪场纷纷上马, 在数十平方公里的局部区域构建年产数十万头的密集饲养区 (密集饲养带) 。设计初衷是为了集中处理粪尿等废弃物, 却忽视了密集生产可能导致局部小气候的异常, 其危害是在密集的饲养区内, 猪的粪便、尿液以及呼吸时排出的废气、猪体散发的特异性体臭以气溶胶形式进入大气, 造成了局部区域的空气污染。在我国农区和粮食主产区, 局部地区猪群密度远远大于西部和边远地区, 那些超大型猪场所在地、养猪大县、养猪专业户密集的局部区域, 有的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组建外贸出口基地, 有的从上世纪80年代建设规模饲养场, 某些地区养猪专业村、小区、专业户、规模猪场星罗棋布, 年出栏万头以上的大型猪场处于散养农户的包围之中, 早就具备了形成区域性小气候条件, 虽然没有空气取样的直接数据, 但是数公里外就嗅到猪粪气味和猪的体味, 仅凭借特殊的气味就能找到猪场的现实告诉我们, 在这些地方, 已经形成了对养猪业发展不利的局部小气候, 空气中存在氨气、硫化氢、病原微生物 (支原体、链球菌、大肠杆菌和病毒) 等, 应该是预料之中的事情。生活在被有害气体包围环境中的猪, 其体质健康只能是一种良好的愿望。
2.2 养猪小区和猪场布局的随意性导致局部地域的养猪环境恶化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加快养猪业现代化进程, 加快了养猪小区、密集饲养带的建设, 一些种猪生产企业和企业集团为了企业扩张, 也在一些地方兴建规模饲养小区。但是由于认识、资金、投资环境、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小区建设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小区选址不当、布局不合理、结构不完善、管理措施难以落实等先天性缺陷, 在使小区自身发展受到制约的同时, 也恶化了局部地域的养猪环境。如在本来存栏密度已经很大的区域再建立种猪场, 在公路沿线构建密集饲养带, 紧邻村庄建立养猪小区, 以及小区内各个养猪户在引种、免疫、用药、饲料采购、病死猪处理、粪便和污水处理等方面违反协议, 各行其是等。一旦某一猪场发生通过空气传播的疫病, 很快导致周围猪场连锁反应, 如同多米诺骨牌, 一倒俱倒。从这个角度分析, 就不难理解猪群疫病为什么会在局部区域频繁发生和流行。
2.3 城市化进程中泔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滞后为泔水养猪提供了空间, 泔水的无序利用恶化了城镇周围的养猪环境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 受“先发展, 后治理”观念的影响, 环境保护基础建设滞后很多, 近几年随着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的加大, 大中城市的工业“三废”排放得到了有效遏制, 但是县级市和县城的工业“三废”污染治理任务依然繁重, 乡镇的环境处于“凭乡镇实力和领导人的觉悟程度”治理状态, 加之重污染项目向内地和农村的转移, 局部地区乡村的工业污染日益严重。其次, 在城市污染治理中, 受财力限制, “重工业轻生活”现象非常突出, 许多地方水体污染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饭店污水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等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项目, 因经费不足而成为“半拉子工程”、“胡子工程”。或者已经建成但因编制和经费不足无法运行, 使得“泔水猪”有了生存条件。诚然, 在一定时期内, “泔水猪”的饲养会消化大量的城市生活的残羹剩饭, 有效缓解城市生活污水对水体的污染。但是, 若宾馆饭店和家庭生活的“餐桌废物”, 不经处理直接用于养猪, 则会成为生猪疫病的传染源, 恶化城镇周围的养猪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污染效应逐步扩展放大, 成为新一轮疫病爆发或流行的疫源地。这一点, 由近年来大、中城市近郊“泔水猪”疫病长年不断得到了证实。
2.4 脱离实际的病死猪处理政策难以控制传染源, 养猪环境进入恶性循环状态
在发生动物疫情时, 虽然各级管理部门将“四不准 (不准收购、不准运输、不准加工、不准食用病死猪) ”作为一项明确的控制疫情措施, 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也频繁曝光收购、运输、加工病死猪事件, 并进行了严厉处罚。但是, 收购、运输、加工、销售病死猪现象依然存在, 某些地方甚至形成了病死猪收购加工的集散中心。实事求是地讲, 由于部分行政官员缺少动物疫病防控基本知识, 不知道消灭传染源的重要性, 未认识到病死猪进入流通领域的严重后果, 没有经常性地依法从严处罚。病死猪经营者则同管理部门玩“猫捉老鼠游戏”, 形成了“年年打击”、“年年有病死猪肉进入流通领域”的游击局面。而常年存在的病死猪收购、运输、加工、销售行为, 使得本来就存在多种饲养方式、多种疫病威胁的养猪环境进入恶性循环状态。
进人“流通领域的病死猪-宾馆、饭店和农户的泔水-简陋条件下饲养的泔水猪-猪群疫情-病死猪”这样-个恶性循环的生态链, 加上恶化了的局部区域小气候, 养猪密集区和存栏密度过高的猪场 (专业户) 猪群频繁发生疫病成为一种必然结局。
3 多种原因形成了不利于猪正常生长的猪舍小环境
猪舍小环境的异常是猪病频繁发生, 甚至在不少地区流行的直接原因。常见的因素有选址不当、通风不良、建筑物设计和选材不当导致的猪舍温度和湿度超标、废水排放不畅, 猪舍内密度过大, 舍间距不够, 缺少病死猪处理设施, 消毒设施残缺和消毒制度执行不到位, 随意堆放粪便等。
3.1 猪场选址不当和场内布局不合理成为疫病在单个猪场暴发的温床
那些由宅基地改造而成和在责任田内建设的猪场, 有的在村庄之中, 有的在村庄边沿, 散养农户同规模饲养猪群间极易发生疫病相互传播事件;处于背风洼地的猪场, 遇浓雾或低气压天气时, 很容易暴发疫情;设计随意的规模猪场和养猪小区, 猪舍之间间距有限, 有的甚至狭窄到仅仅能通过一辆清粪、送料的手推车, 根本达不到兽医卫生要求, 发生传染病后隔离措施根本无效, 或者就根本无法实施隔离, 一旦发生传染病, 很快蔓延至全场所有猪群。
3.2 猪舍内的设计缺陷和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是多重感染的重要因素
常见的猪病毒病, 如猪瘟、蓝耳病、伪狂犬、圆环病毒病和口蹄疫, 细菌病如猪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支原体病, 都是以空气作为载体, 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疫病。浙江大学农学院余修平等人曾经撰文论述此问题, 在余修平的文章中, 染疫猪群舍内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 以细菌计数:5000~7000个/毫升, 远远高于健康猪群的猪舍空气取样:1500~2000个/毫升。作者结合进场巡视、现场诊断、临床剖检诸方面观察, 认为目前规模饲养猪群疫病频发的主要原因, 是猪场内的圈舍设计、建筑不规范, 超标准装猪, 使本来承载能力有限的猪圈超负荷运行, 猪的直接生活环境的空气被病原微生物污染。常见的失误如对流的通风窗距离地面过高 (多数在l00厘米或120厘米以上) , 猪圈隔墙为单砖实墙, 此类猪舍内死角很多, 空气交换不良;猪舍顶部使用塑料膜作为内衬, 水蒸气难以外散, 空气湿度大, 导致舍内空气中病原微生物超标。当上述两种缺陷同时存在时, 支原体病、蓝耳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猪副嗜血杆菌等通过空气传播的疾病频频发生。当任意一种设计缺陷同存栏超标同时存在时, 除了多发呼吸道疾病外, 小猪从进到保育舍后就不敢断药, 处在靠药物勉强维持猪体健康的脆弱平衡状态。
为了防寒, 冬春季密封门窗后, 空气交换更加困难, 猪群一直处在亚健康、亚临床或临床状态, 成为疫病高发季节。
由于许多专业户猪舍采用单层石棉瓦、低檐墙的设计, 隔热效果差, 散热空间不够, 夏季, 尤其是进入高温高湿的“三伏天”, 当外界气温达到28℃以上时, 猪体产生的热量难以散发, 极易发生热应激、热射病和中暑。那些亚健康、亚临床猪群, 经常发生热应激和中暑诱发疫情事件, 成为养猪密集区高温季节局部区域疫病流行的重要原因。
3.3 产房温度设计不当和控制措施不到位, 恶化了母猪和仔猪的生存环境
目前, 我国猪场设计推荐的产房温度是24℃, 这个温度实际上是一种无奈的折中。因为, 母猪生活的适宜温度区间为12℃~26℃, 最佳温度区间为14℃~22℃;初生仔猪需要33℃~35℃的环境。设定24℃的初衷应该是兼顾母猪和仔猪两个方面, 其实际效果则大相径庭。24℃对于母猪是已经非常不舒服的高温环境, 而仔猪从胎儿时的39.1℃变为猪舍温度, 24℃则使仔猪处于冷应激状态。受产房面积、墙体和房顶保温性能等因素的制约, 猪场也接受这个指标, 在生产中需要通过使用家禽育雏保育伞、电热板解决仔猪出生后面临的低温环境问题, 而对母猪面临的高温环境, 多数猪场任其自然。这种做法的实际结果同温度设计的初衷演绎了现代版的南辕北辙。一是哺乳母猪一直处于热应激状态, 导致哺乳母猪的抗病力和抗逆性下降, 成为哺乳母猪疫病多发的重要原因。二是仔猪从出生前的39.1℃环境转换到出生后的24℃环境, 处于冷应激状态, 体质明显下降, 成为哺乳期和保育期疫病多发的隐患。这种情况在实施“超前免疫”的猪群表现尤其明显 (因为实施“超前免疫”的仔猪在免疫后1.5~2小时内禁止哺乳) 。三是为了保证产房24℃的舍温, 长江以北地区的许多猪场要通过地下火道、煤火炉提高产房温度, 加热的过程又常常导致CO2和CO中毒、湿度过高等次生危害。
3.4 纵向坡降不够的猪舍内积存粪便, 是群养猪生活环境质量恶化、体质下降的重要因素
平原地区猪舍纵向坡降不够、或无坡降, 致使粪尿废水积存于猪舍排粪沟中, 降低了猪舍空气质量。在不良异味刺激的同时, 滋生的病原微生物也在侵袭着猪体的健康。如果再有猪舍间间隔不够、栏内超负荷装猪, 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伤口及黏膜侵袭的疫病将频频发生, 并且动辄成为疫情。
3.5“三缺一残”是养猪生存环境恶化的长期性因素
缺少粪便处理场, 缺少病死猪处理设施, 缺少污水和粪便处理设施, 隔离消毒设施残缺不全或未发挥作用等现象, 在专业户猪场和散养农户中广为存在, 此类猪场猪的生存环境质量低劣, 每一批育肥猪都要经历一次疫病的洗礼就不难理解了。
上述五种因素构成规模饲养猪群后天免疫机能衰退的直接原因。
4 投入品管理不到位是猪环境恶化的时空因素
养猪生产中的有形投入品 (种猪或仔猪、饲料、添加剂、兽药、疫苗和水、空气等) 质量失控, 以及日常管理等无形投入的缺位, 或在恶化猪的环境, 或在降低免疫、治疗等预防控制疫病措施的功效, 或直接引发猪群疫情。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对于能够施加影响的有形投入品管理不到位, 无形投入的管理尚未引起重视。
4.1 混乱的饲料供应市场无法保证全程使用合格饲料
市场供应的一些饲料的蛋白质标签含量同实际含量不符 (甚至标签含量远远超过营养需要) , 部分饲料加工企业使用了棉籽仁饼、菜籽饼、玉米皮等吸收率较低的原料, 更未添加动物蛋白, 甚至使用羽毛粉、皮张下脚料、三聚氰胺等。使得猪只处在饲喂“全价饲料”状态下的蛋白质营养不良状态, 膘度体况尚可, 但是抗病力、抗逆性等内在体质不良。
4.2 饲喂单一饲料导致能量营养失衡
能量供应方面问题的出现是不分季节、不分生理状态、不分生长阶段, 一直使用一种饲料, 一方面导致能量过剩使得母猪过肥, 发生乏情、不排卵、屡配不孕、产前不明原因停食;另一方面因能量供应不足 (集中表现在酷暑期和严冬) 使得猪群整体抗病力下降。
4.3 鱼龙混杂的添加剂在养猪中大量使用
市场销售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添加剂存在的问题正好相反。前者由于降低成本的原因, 多数表现为维生素含量不足, 有的只是一些添加香精的淀粉, 有的甚至全是石粉, 根本没有维生素;后者则是为了迎合消费者心理, 低品位原料超标准添加, 铜 (Cu) 、铁 (Fe) 、锌 (Zn) , 锰 (Mn) 、钼 (Mu) 、铝 (Al) 以杂质的形式出现于添加剂中, 而猪生长必需的微量元素硒 (Se) 则因价格高而处于不足状态。生产中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添加剂的质量问题导致猪体质下降的例子屡见不鲜, 如蹄壳纵向裂缝、仔猪脱皮、盲肠沉积铁砂、结肠的增生性肥厚、白肌病、皮肤鲜嫩鲜亮发红、拉黑褐色粪便等。
4.4 饲料和添加剂中违规添加兽药
一些企业为了抢占市场, 违反国家规定在饲料和添加剂中添加兽药但未在包装上标注。常用的有土霉素或得米先、利高霉素或庆大霉素、大观霉素, 磺胺类和磺胺增效剂等。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一方面导致病原微生物耐药性增强, 筛选的“超级细菌”在加大治疗成本的同时还加速了疫病复杂化。另一方面为治疗带来了困难, 常常由于治疗用药同饲料、添加剂中的药物的拮抗作用而降低治疗效果, 或发生中毒。同时, 还导致商品猪的药物残留。
4.5 霉变和劣质饲料
饲料或原料霉变导致的黄曲霉素中毒较为多见。主要危害是导致猪繁殖机能紊乱和肝脏损伤。繁殖机能紊乱直接影响繁殖效率, 最先的现象是由少到多、不分个体和年龄大小 (最小可见于断奶仔猪) 、不论经产与否, 母猪的阴门下部鲜红;妊娠期母猪会发生大面积流产和死胎、妊娠期延长;后备和空怀母猪主要表现为发情紊乱、假发情、屡配不孕;公猪则表现性欲下降、精液稀薄和活力降低等。肝脏机能的损伤会在引起亢进型稀便、消化不良、脱肛 (持续拉稀1周以上时可见) 的同时降低抗病力, 直至免疫抑制。
4.6 尚未引起重视的水体污染
常见的水体污染导致猪群体质下降现象如下:
-缺少“生猪福利”理念, 知道浅层地下水已经污染, 仍然让猪饮用浅层地下水。
-猪饮用未静置的自来水, 导致过量的氯离子进入猪体, 打破了消化道微生物体系平衡, 引发消化系统疾病。
-猪舍内的供水管道长期不清洗, 尤其是饮水器的微生物污染, 导致病原微生物经饮水器传播。
-长期不清洗的供水管道和饮水器, 遇到雷电天气, 或维修、震动时铁锈脱落, 猪群饮用含大量铁锈水后发生胃肠道机能紊乱, 出现腹泻、腹痛等临床症状。
-在商家误导下在饮水中添加消毒剂, 致使消化道黏膜损伤, 进而发生采食量下降。
前述五种情况均可导致猪群体质衰弱、下降, 诱发疫情。另外, 兽药监管体制改革的滞后降低了临床治疗和预防用药的效果。
5 微生态环境的失衡
猪场微生态环境失衡主要表现在疫苗使用过程中的失误和多余、废弃疫苗的处置。目前, 除伪狂犬等少数疫苗为基因缺失苗外, 多数疫苗为全基因苗。生产中使用的全基因苗有灭活苗和弱毒苗两类, 弱毒苗中又有人工继代弱毒菌 (如猪瘟免化弱毒疫苗) 和自然弱毒苗 (如蓝耳病自然弱毒疫苗) 。灭活疫苗虽然具有运输、保存方便的特点, 但是接种后抗体上升较慢, 达到保护水平多在4周以上, 并且多数专家认为只能激活体液免疫, 难以激活细胞免疫, 所以在临床处置和频繁发生疫病的猪群, 一些专家推荐使用弱毒疫苗。弱毒疫苗使用中的最大问题是散毒, 免疫程序设计中的失误是用于繁殖母猪群、后备猪群和种公猪, 使用中的失误表现为多余疫苗和废弃物的随意丢弃、不保定免疫的“打飞针”、免疫后不用棉签按摩针孔, 以及饮水免疫、将疫苗当作干扰素使用 (甲苗乙用) , 超剂量接种等。前述失误的最终结果是猪场 (舍) 内同猪相关的微生态环境失衡, 在高密度饲养、通风不良、温度忽高忽低、日粮营养不平衡等因素的作用下频频发病。
技术规范的缺失导致部分猪群免疫麻痹或阈值急剧升高。现阶段, 由于国家只制订了猪瘟疫苗的病原含量下限标准, 而没有上限标准, 不同企业的猪瘟疫苗的病原含量差异悬殊, 导致部分猪群的免疫应答阈值急剧升高, 检测时猪瘟抗体不合格、离散度大, 甚至发生猪群免疫麻痹。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激增的生产力没能及时消化。
林毅夫说,如果供给增加,需求保持原来的增长速度,物价就会下降。
近年来,国内需求虽然在增加,但是远低于供给增加的速度,因而会出现物价下降和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并存的现象。
为什么供给激增?林毅夫分析说:主要是因为我国从1992年开始,出现了连续五六年快速的投资增长。在“六五”时期,投资增长的速度是每年19.5%,在“七五”时期,每年为16.5%,可是,到了“八五”期间,我国投资增长每年平均达36.5%,连续5年~6年积累下来,整个国民经济生产能力增加两倍甚至更多,当时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增长都是100%。按照固定资产净值来计算,在国有企业部门,1995年年底与90年代初相比,生产能力净值从100%增加到273%,提高了173%。这段时间里,新的投资里包含新技术,生产能力的增长比固定资产净值的增长快,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增长比国有企业快,而且,1992年以前外资进入中国,从来没有超过固定资产投资的5%,1992年之后一下提高到12%~15%,甚至更高。投资大幅增长导致了1997年以后生产能力大于需求,从好的方面来讲,我们告别了短缺经济,但是从坏的方面讲,我国出现了几十年来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什么东西都过剩的情形。生产能力突然猛增,虽然消费和投资需求增长较快,还是没有办法消化来自生产能力的存量,尤其是积极财政政策下,生产能力仍在增长,所以物价5年来都是负增长。
从这种意义上讲,如果现在这些过剩的生产力,不能及时消化掉,未来几年,物价还会继续走低,甚至还会出现负增长。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则认为,应该看到几年间物价下降的不同。1996年~1998年间,投资过大,外债过多,投资需求紧缩,是真正的通货紧缩,而1999年物价开始上升,2001年和2002年的通货紧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技术进步、效率改进、品质改进等一些因素导致的,生产率提高,成本降低是导致价格下降的重要因素。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王建表示,目前高速经济增长之下的价格走低是因为国内需求不足,出口好一些,通货紧缩压力就小一些,出口差一些,通货紧缩压力就大。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例下降很快,这是因为二元结构问题导致城乡差距扩大。需要通过城市化来解决。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则表示,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关税壁垒逐渐打破,一些国际价格低于国内价格的产品的进口也是导致物价下降的因素之一。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部范建平说,应该从全球视角来透视中国物价走低的问题。经过多年的通货膨胀的大周期以后,世界可能要进入较长时期的通货紧缩。
物价下降由这样一些因素引起: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得产业转移,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转移打击了导致物价上涨的力量。
其次,导致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是垄断,而近年来,民营化趋势席卷了全球诸多国家,垄断逐渐被打破。
第三,凯恩斯主义盛行的时候,很多国家常常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导致通货膨胀,现在这种情况越来越少。
第四,新技术带来新能源,石油等自然资源稀缺性物价上涨减弱。
范建平说,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世界性的物价下降,中国的情形是世界通货紧缩趋势中的一个反映。
2、尿路邻近器官疾病:急性阑尾炎,输卵管炎、盆腔炎、盆腔脓肿及盆腔肿瘤,直肠、结肠的肿瘤。
3、血液病:如有必要也要进行血液检查。血尿伴全身皮肤、孔窍多处出血,有时伴有发热。
事故中看,因连杆螺栓折断事故在整个机损事故中虽说不占大的比例,但事故的后果都是极为严重的,甚至导致整机报废。为此笔者根据多年数台柴油机连杆螺栓折断的主要原因,谈谈自己的看法:
1、安装时螺栓扭力过大
因连杆螺栓是细牙螺纹精制而成,杆成较长,当螺帽扳到应有紧固程序后,若再加力扳紧仍可扳动。所以操纵者往往因心理素质差,怕螺栓松动,不安螺栓规定的力矩用扭力表扳手扭紧,而是凭经验用大扳多人一齐用力,有时为能赶上螺栓于螺母的销孔串到一起而多拧半圈,致使螺栓承受过大的拉应力而产生拉伸变形。
2、安装前对螺栓的技术检验不够
鉴别螺栓的质量好坏,不能从单方面宏观上检查没问题就可放心使用,而应从每一个细节认真检查,对螺栓的质量及能否重复使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拆修重新组装的螺栓进行磁力探伤检验,在没有仪器检查的情况下,螺栓也要保证表面不许有裂纹、斑痕及麻点。(2)因螺栓是采用细牙螺纹,所以螺纹的表面应没有凹痕,毛刺及擦伤。螺栓的配合表面应保证要求的光洁度。(3)测量螺栓的拉伸变形的办法,可用千分卡或专用样板测量,螺栓支承面至尾部的长度也可用标准螺栓对照检查,一般变形长度超过0.2%即应换新。(4)测量螺栓是否有裂纹的简易方法,可用绳将螺栓吊起,用锤轻轻敲击听其清晰程序辨认好坏。
从螺栓折断的事故调查中发现,多数是因忽略了上述原因导致。
3、产品质量不过关
连杆螺栓看起来简单,但在工艺及材质上要求比较严格。通常用优质碳钢或合金钢(根据高、中、低速柴油机而选材),实践中往往出现,同种机型多家生产,用户为减少途径而就近取材,对组装后的螺栓,在没有达到使用的极限就出现问题甚至导致机损事故。
4、轮管人员业务素质不过硬
2、思想消极不进取。一些机关干部精神萎靡,意志消沉,热衷于比待遇、比条件、比享受,不想事、不谋事、不干事;有的畏惧困难,对工作能拖则拖,能推则推,不负责任;还有的缺乏干事创业的激情、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创先争优的勇气。
3、工作漂浮不务实。少数机关干部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不愿深入基层一线,不愿开展调查研究,不愿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缺乏全局观念和服务意识;衙门作风盛行,服务态度不好,门难进、脸难看;工作效率不高,人难找、事难办。
4、纪律散漫不严明。个别机关干部慵懒散漫,对工作麻木不仁,冷淡厌烦,要求不高,马马虎虎,得过且过,应付了事,仅仅满足于一般性常规工作任务的完成。有的上班迟到早退,上网聊天、炒股、玩游戏,有的甚至溜之大吉,玩麻将打扑克,有的干脆成伙结伴下基层吃喝玩乐,败坏了党和干部的形象。
1 仔猪发生腹泻的主要原因
1.1 腹泻由病原微生物引起
在仔猪的饲养过程中, 常常因饲料管理不当, 造成猪舍内的环境不卫生, 粪便不能及时清理、堆积发酵, 加上通风不良、湿度加大, 使病原微生物大量生长繁殖, 感染仔猪体, 使仔猪发生病毒性腹泻、细菌性腹泻、寄生虫腹泻。
1.2 腹泻因饲料管理不当引起
(1) 饲养与饮水, 饲喂腐败饲料, 饮用污水或通风和保温措施不当引起;
(2) 断乳或更换饲料等, 仔猪断奶后立即饲喂饲料, 由乳汁改为固体饲料或突然更换饲料, 以及进行分群饲养等原因都可能因产生应激反应引起腹泻;
(3) 温度, 初生仔猪体质很弱, 体温调节系统尚未完善, 当舍内温度过低时也可导致腹泻。
1.3 母乳的因素
(1) 仔猪过量采食母乳, 造成乳汁不能完全消化吸收而导致腹泻;
(2) 母猪产仔后无乳, 仔猪不能及时吃到初乳, 使免疫机能降低引起腹泻;
(3) 乳头不卫生, 也可引起腹泻。
1.4 饲料因素
饲料的配比, 饲料的卫生程度和其中的添加物等也可引起。
2 防治措施
(1) 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舍内环境卫生, 做到干净、通风、干燥、卫生;
(2) 建立严格消毒制度, 用10~20%石灰乳, 1~2%来苏儿或1%KMnO4溶液等药物进行定期消毒;
40岁创业晚不晚?
年轻人不宜盲目创业,要先积累一定的职业经验和商业运营经验,有了一定的资金、客户资源或者独特的商业模式后,再寻求创业,那样失败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
陈碧富20岁出头进入台湾奥美广告公司,从调研员做起,一步一步做到北京奥美的总经理,这期间几乎跨越了20年,积累起来了丰富的行销经验和客户关系。直到40岁,陈碧富觉得已经完全可以自己创业的时候,就果断放弃了北京奥美总经理的职位,出来创立了观唐广告公司,以前奥美的很多客户都成了观唐广告的客户,公司成立第一年营业额就做到了几千万元。
陈碧富当时对媒体谈论自己创业最大的感受就是:水到渠成。当自己的经验积累、资金实力、人脉关系、团队建设都达到一个比较成熟的层次后,出来创业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也许在很多年轻人看来,陈碧富40岁才开始创业,显得太保守了,失去了很多机遇,但是其创业成功的概率却是大大提高了,10年来这家不求最大的广告公司依然比较健康地活着。
创业失败往往源于盲目,创业前的准备是很重要的。创业者在创业前需要明确地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是技术、产品、服务、人脉资源,还是资金实力、政府关系等等,如果上述资源中在所在的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创业初期就比较容易生存下来。
因此,创业咨询专家普遍建议,国内的年轻人不要盲目的进行创业,而是先积累一定的职业经验和商业运营的经验,有了一定的资金、客户资源或者独特的商业模式后,再寻求创业,那样失败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
如何避免敌人式散伙?
在创业之初,合伙人之间最好都建立起契约精神,把未来可能预想到的情况设计出来,体现在公司章程中,使未来的变化有据可依。另外可以拿出部分股权给后来地业绩出色的合伙人进行再分配,预留出一个活口,在制度上保持一定的弹性。
国内某知名的咨询顾问公司最近还是解散了。这家顾问公司曾经是国内管理顾问方面最成功的咨询公司之一,公司的4位合伙人在业界也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当初4位合伙人在组建这家公司时按照每人25%的股份平均分配,每人负责一块业务。由于这4位创始合伙人每人都在各自领域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该公司在创业初期一帆风顺,很快就发展成为业内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
然而,随着业务的发展,公司的4块业务出现了发展的不平衡,其中两块业务占据了公司经营额的80%。很快4个合伙人之间出现了矛盾,但是当初约定的25%的股份却难以改变,在矛盾难以调和的情况下,该公司意外地解散了,4位合伙人各奔东西。
初创企业的合伙人或者股东之间往往是按照出资的比例来决定股份,忽视了个人能力和智力层面的无形资产,尤其在技术导向或者智力导向的行业,企业后续的发展往往更依托专业技术和智力上的推动,资本反而成了次要因素。创业型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发展变化非常快,协商不好就容易分家。
目前很多创业型公司多数采取的是有分红权无股份和股份制模式,这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也都有成功和失败的个案,需要根据不同企业的特点进行摸索。但是在创业之初,合伙人之间最好都建立起契约精神,把未来可能预想到的情况设计出来,体现在公司章程中,使未来的变化有据可依;此外,除了按照出资的比例,分配出一个相对合理的股份比例,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对团队骨干成员进行评估,对股份的比例可以做出适时的调整,而不是一成不变。
还可以在初创的时候,除了出资人,规定可以拿出多少比例的股权给后来的业绩出色的合伙人进行再分配,预留出一个活口,在制度上保持一定的弹性。
社会关系能一劳永逸吗?
在创业过程中不可过分倚重人脉关系,以此为支点开始创业没错,但问题是关系并不能保障一劳永逸,一旦失去,创业之路就很容易戛然而止。毕竟最终还是业务决定人脉,不是人脉决定关系。
陈风多年以来从事着一个相对自由的职业——个人工作室,帮助一些小企业做一些设计印刷的业务。然而一个机遇改变了陈风的命运。陈风的一个老朋友张岩在一家外企刚被提拔为运营总监,手里掌握着一年几百万元的印刷业务。在张岩的“帮助”下,陈风顺理成章地拿到了这个大业务,于是招兵买马,迅速成立了一家颇有规模的制作公司,一年几百万元的印刷和设计业务,利润竟然也可以达到上百万元。
在张岩的照应下,陈风很知足地做着这家外企的印刷业务。然而两年后张岩意外地离开了外企,接替张岩的继任者毫不犹豫地把这笔印刷业务给了自己的关系户。失去了业务支柱的陈风很快就支撑不下去了,几个月后只得关闭了公司。
“中国式创业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关系创业。中国人比较看重关系,在创业过程中也比较倚重人脉关系,往往以此为支点开始创业,但是问题是关系并不能保障一劳永逸,一旦关系失去,创业之路就很容易戛然而止。毕竟最终还是业务决定人脉,不是人脉决定关系。”王东晖觉得人脉资源在国内的创业过程中虽然很重要,但不能过度地依赖关系资源,而应当未雨绸缪,加强人际资源优势以外的其他方面,例如通过提升服务、产品,开拓新的客户,不过分依赖单一客户生存。
英国记者麦克雷在其《2000年的世界》一书中阐述道:“美国的优势和大国之尊,既不表现在天然资源的丰富,也不表现在经济规模的强大,甚至也不表现在政治影响的广泛,美国
强权最为隐秘而且最具杀伤力的表现还在于文化上的扩张和渗透能力。”与世界许多大国相比,美国的历史最短、文化积淀最浅,是一个极为年轻的国家,但历史发展到现在,在全球一枝独秀的只有美国。特别是20世纪后期,美国的影响日趋凸现出来。从一定程度上来讲,真正深入人心的影响力量,不是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而是他们的文化。美国文化被称为“强势文化”,就连发过等西欧老牌文化大国也不得不出台政策和法律抵制这种文化的入侵,更不要说处在高速发展的中国。美国人讲究实用主义并且毫不掩饰其功利性的价值观,这对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中国来讲,倒是一个非常值得鉴戒的对象。
什么是北美风格?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几乎世界各主要民族的后裔都有,因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建筑风格,其中尤其受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以及美国各地区原来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大。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并且随着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适应各种新功能的住宅形式纷纷出现,各种绚丽多姿的住宅建筑风格应运而生。因此,美国的别墅装饰设计呈现出多元的丰富多彩的国际化倾向。美国的建筑,尤其是住宅,是集当今世界住宅建筑精华之大成后又融合了美国人自由、活泼、善于创新等一些人文元素,使得美国的住宅成为国际上最先进、最人性化、最富创意的住宅。
因此,北美风格实际上是一种混合风格,不像欧洲的建筑风格是一步步逐渐演变而来的,它在同一时期接受了许多种成熟的借助风格,相互之间又有融合和影响。
北美别墅的特点和主要风格
美国的住宅分为两大部分:民间住宅和风格化的住宅。前者没有尝试模仿某种风格,只是一些比较简单的由非专业人员建造的一个庇护所而已。
大多数风格化的住宅或多或少都是依据于四个主要时期的建筑风格:古典时期的风格,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风格,中世纪时期或者现代风格。古典风格参照了古罗马或古希腊时期的纪念物,和它较为类似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风格是起源于15世纪的意大利,对古典建筑的复兴。这两种古典风格具有许多相同的建筑细部。
第三种传统分割出现在中世纪时期,在时间上连接古典风格和文艺复兴古典风格,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主要是参照教堂建筑纯正的哥特风格,也有居住建筑,英国和法国这一时期的建筑对北美的别墅装饰设计及建筑物打造的影响最大。第四种传统风格是现在主义风格,开始于19世纪晚期并延续到现在。它没有过多的装饰,外部效果简洁城市,新的结构技术的应用使其空间有了变化的余地。
近几年由于农业政策的调整,农村“两工”的取消。以及农民自筹自建的小型水利工程和自投提水工程免收水费政策的出台,客观上也造成了水费征收难问题。总之水费征收难表现有以下几方面。一,由于农村“两工”的取消。水利工程维修中过去靠农民出
工出劳解决的维修任务,现在全部转嫁到水利管理单位,本应属于农民自己负担的费用,农民自行用水费去抵顶,造成水费难收。
二,由于自筹自建的小型水利工程和自投提水工程免收水费的政策的出台,加之自然环境恶化,水资源的条件越来越差,一部分农户为了少交水费稍稍供水不及时就开动水泵,到秋后就以此为借口少缴或者恶意欠缴水费。造成灌区水费征收难。
三,农村税费改革后,水费作为农业生产资料的组成部分,是
从农民手中仅存的一项收费项目,很多农民仍然不理解,觉得国家那么多惠农政策,不应该收水费,有抵触情绪,造成水费征收难。
四,由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土地越来越得到农民的重
视,农户侵占水利工程用地严重,导致供排水不畅,甚至给其他农户造成损失,也造成了水费征收难。
五,由于历史的原因水利工程中灌区的渠系工程不配套,部分农
户用水困难,客观上也造成了水费征收难。
六,影响农业灌溉用水的因素很多,水费征收虽然有水法作为依
[关键词]配电变压器;烧坏;原因分析;防范措施
供电公司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配电变压器烧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变压器内部绝缘击穿造成的,而造成绝缘降低和击穿有很多因素,现在就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并就我公司在变压器维护和管理方面采取的措施进行总结,希望能对今后的配变管理工作提供帮助。
一、变压器烧坏的主要原因
1.变压器一次电压陡然升高会导致变压器烧坏,如变压器遭受雷击时,会使线圈受到较高电压冲击,虽然都安装了避雷器,但是因接地装置不过关或者避雷器质量等诸多问题,仍使不少的变压器频频中招。
2.变压器所承载的负荷相当重要,这也是变压器烧坏的主要原因。由于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很多家庭的家用电器需求大增,特别是空调、电磁炉等大功率用电器增长比较迅速,使得变压器过负荷运行情况比较普遍。配变台区用电还有个特点,就是一天当中有3个小时的晚间用电高峰期,这期间各家各户集中用电,变压器会出现短期超负载现象。过负载会使变压器线圈发热,负荷的大小是跟变压器的寿命成反比的,负荷越大,使用寿命就越短。
3.变压器超负荷运行会导致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特别是变压器油,相关规程规定对变压器有的温度有严格规定,规定变压器油上层最高温度不超过850C,最高温声不超过550C,如果常见高温运行会导致变压器油老化,加速变压器烧坏。
4.三相负荷不平衡是比较容易忽视而且是非常普遍的问题。由于农村照明线路较多,大多数又是采用单相供电,再加上施工中跳线的随意性和管理上的不到位,造成配电变压器负荷的偏相运行。长期使用,铁心中产生的涡流致使某相绕组绝缘老化而烧毁变压器。 相关规程规定:配电变压器出口处的负荷电流不平衡度应小10%,中性线电流不应超过低压测额定电流的20%,低压主干线及主要分支线的首端电流不平衡度应小于20%。
5.配电变压器低压侧发生单相接地或相间短路时,产生一个基于额定电流20-30倍的故障电流,这个电流会对变压器高压绕组产生一个机械应力,并破坏高压绕组的绝缘而烧毁变压器。
6.配变无功补偿不足也可以造成变压器烧坏,现在配变台区动力用电越来越多,消耗了大量无功电量,而设备的现状是很多台区变压器容量较大(超过100kVA),而配电柜没有无功补偿装置,即使更换了新的带有无功补偿装置的配电柜,也因很多职工不懂无功补偿装置而不会维护,有的甚至直接不投入运行,导致设备白白浪费。因为变压器承载负荷能力取决于功率因数的高低,变压器最大功率=变压器容量X功率因数,所以功率因数低会使变压器负载能力降低,出工不出力,导致变压器、导线、电动机发热,当达到一定极限时,就会烧坏变压器
7.变压器耐油珠碳化导致变压器烧坏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原因,特别是现在改造台区,基本上都是将变压器安装在室外,这就给变压器的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变压器的低压接线柱是用耐油珠和耐油垫进行密封的。由于施工质量不高,螺丝没有压紧或者是超负荷,都会使低压接线柱发热,时间长了,就会使耐油珠和耐油垫碳化,丧失密封作用,主要的症状就是变压器渗油,因现在新式变压器油面一般是低于变压器平面的,在下雨时,雨水会慢慢渗入到变压器内,时间长了,就会造成变压器绝缘降低,烧坏变压器。
8.高压熔丝配置不合理,真空断路器定置不合理等因素也会造成变压器烧坏,但这不是主要原因,在此不做赘述。
二、预防措施
1.按周期对变压器油进行=试验,主要是实验变压器油的绝缘程度和耐压程度,必须达到有关规程要求。
2.注意变压器负荷情况监测,现在营销系统中有负荷采集功能,每30分钟就能采集一次数据,应定期对超负载的变压器进行统计,对超负荷的变压器进行更换。
3.开展大规模变压器更换工作,购买一批大容量变压器(400kVA),从大到小逐步更换,对退旧的变压器,有容量较大的调剂给负荷较小的台区使用。
4.对用电量较大的台区,实行新增布点的方式,增加变压器布点。
5.定期对变压器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和巡视,主要是测量温度,检查受否有渗油现象,对于有渗油的要检查耐油珠存在碳化现象,否则就要及时更换。
6.注重三项负荷不平衡的调整工作,配变台区负荷分布比较复杂,负荷增减没有规律,工作开展起来非常困难,但需要职工认真工作,尽可能将不平衡率降到最低。
7.注重职工技能培训,熟练掌握无功补偿装置的安装、维护技能,确保无功补偿装置正常运行。
三、效益分析
1.社会效益
为保证春节期间正常供电,我公司开展了“双零”活动,即“客户零投诉,台区零停电”,针对往年春节期间因负荷猛增导致变压器频繁烧坏的情况,公司采购了一批大容量变压器,进行调剂更换,保证了负荷需求,春节期间没有出现因超负荷烧坏变压器的现象,客户投诉率大大减少,受到了客户的一致好评。
2.经济效益
(1)从2012年起,我公司利用农网改造资金采购了大批变压器,同时借助市公司的大力支持,到目前为止共增容变压器600余台,新增布点100多个,实现了全县无80 kVA及以下变压器的格局,基本上杜绝了因超负荷烧坏变压器的现象发生。经统计,同比减少67台,挽回损失200余万元。
(2)加大配电柜无功补偿改造和更换力度,到目前为止共改造配电盘无功补偿装置136台,更换无功补偿柜209台,全部使用智能电容,大大减少了维护难度,无功补偿装置正常运行的台区,变压器的温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没有出现变压器烧现象,经济效益非常明显。
四、结语
1 发病的主要原因
1.1 饲养场地周边环境不良
由于家庭养殖场投资较少,距离人居住的地方较近,有的往往在村落中养鸡,甚至1个村子里面有多家都养鸡,无法实现500m的养殖安全间隔。有的鸡舍间距不足10m。这样的养殖环境特别不利于疫病防控。
1.2 生物安全隔离能力低
部分养殖场投资少,设施简陋,因而无法做到近距离条件下的疫病防控。
1.3 环境控制状况较差
对养殖设备、环境的消毒,饲料来源的控制,进出人员的管理等情况都不能达到控制和限制疾病发生的环境要求,日常消毒程序也不完善。
1.4 鸡自身污染和相互污染
大多数养鸡户不注意鸡本身的代谢产物(如鸡粪等)妥善处理,造成鸡只自身污染和相互污染。
1.5 生产上不能做到全进全出
给饲养过程中鸡群在疾病防控上带来了隐患。
2 传播途径
2.1 卵源传播
有的病原体存在于感染的鸡卵或输卵管内,在蛋形成过程中进入蛋内;有的蛋经泄殖腔排出时,病原体附着在蛋壳上;还有一些蛋通过被病原体污染的各种用具而带菌带毒。由蛋传播的疾病有鸡白痢、禽伤寒、禽大肠杆菌病、减蛋综合征等。
2.2 孵化室传播
主要发生在雏鸡开始啄壳至出壳期间。这时雏鸡开始呼吸,接触周围环境,就会加重在蛋壳碎屑和绒毛中的病原体的传播。通过这一途径传播的疾病有禽曲霉菌病、沙门氏菌病。
2.3 空气传播
存在于鸡呼吸道中的病原体,通过打喷嚏或咳嗽排入空气,被健康的鸡吸入而发生感染。有些病原体随分泌物、排泄物排出,干燥后可形成微小的粒子,或附着在尘埃上,经空气传播到较远的地方。经这种方式传播的疾病有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新城疫、禽流感、禽蛋厂杆菌病等。
2.4 饲料、饮水和养殖设备用具的传播
病鸡的分泌物、排泄物可直接进入饲料和饮水中,也可通过被污染的加工、储存和运输工具、设备、场所及人员而间接进入饲料和饮水中,鸡摄入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导致疾病传播。饲料箱、蛋箱、装鸡箱、运输车等设备也往往由于消毒不严而造成传播疾病的重要媒介。
2.5 垫料、粪便和羽毛传播
病鸡粪便中含有大量病原体,病鸡使用过的垫料常被含有病原体的粪便、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如不及时清除和更换这些垫料并严格消毒,极易导致疾病的传播。
2.6 转群传播
某些病原体往往不使成年鸡发病,但其是带菌体、带毒和带虫体,当转群时极易传播疾病。通过这一途径传播的疾病有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球虫病、组织滴虫病等。
2.7 其他动物和人传播
自然界中的一些动物和昆虫,如狗、猫、鼠、各种飞禽、蚊蝇、蚂蚁、蜻蜓、甲壳虫、蚯蚓等都是鸡的某些传染病的活媒介,它们既可以是传播途径,也可以让一些病原体在自身体内寄生繁殖而成为传染源。如绦虫的发育必须经过蚂蚁和甲壳动物的体内寄生才能完成。人常常在病鸡的传播中起着很大作用。当经常接触鸡群的人所穿的衣服、鞋袜以及他们的体表和手被病原体污染后,如不彻底消毒,就会把病原体带到健康鸡舍而引发疾病。
3 防治措施
3.1 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3.1.1 进鸡雏前消毒
(1)鸡舍地面必须便于刷洗、消毒的水泥地面。首先将鸡舍的房顶、墙壁、门窗及其他设施冲洗干净,做好消毒前的准备工作。
(2)在进鸡雏前的9h用3%的热火碱彻底喷洒整个鸡舍,进行1次彻底的消毒,过10h后通风3~4h,然后关闭门窗。
(3)在进鸡雏前的6h进行第2次消毒,用甲醛、高锰酸钾熏蒸鸡舍,舍外用3%热火碱水消毒,要做到均匀、无遗漏、无死角、消毒后,鸡舍门口放脚踏消毒盆,以备日后进入鸡舍时使用。
(4)对于老鸡场进鸡前除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消毒之外,还要把撤掉的设备,如饮水器、料桶等用消毒液浸泡30min,然后用清水清洗,晾干后搬入鸡舍备用。
3.1.2 实行全进全出管理制度
全进全出制是保证鸡群健康、消除传染病的根本措施。同1栋鸡舍要做到同时进鸡,进鸡前要对环境统一进行彻底的清扫、冲洗和消毒,而且还要做到免疫、药物预防、带鸡消毒、环境消毒同时进行,以减少鸡群的交叉感染,保证鸡群的持续安全生产。
3.1.3 制定适宜消毒程序
(1)雏鸡:每周用10%百毒净带鸡消毒1次;保持水槽、饮水器、料槽的清洁,每隔3d消毒1次。(2)育成鸡每10d、成鸡每15d各用10%百毒净消毒1次。每月进行1次饮水消毒,首选百毒净,也可用优氯净,发生传染病时连用7d治疗浓度后,再恢复到预防浓度。
3.1.4 粪便消毒
鸡舍每天清扫1次,清扫后再用消毒剂消毒场地。确保鸡舍环境清洁,粪便要及时清除,进行无害化处理。注意观察鸡群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做到及时发现病鸡,及时隔离治疗。对病死鸡进行焚烧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3.2 监测与免疫
3.2.1 疾病监测
(1)搞好监测。要定期监测鸡舍内环境,测定舍内空气、器物表面的病原菌、饮水的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等卫生指标。选用不同鉴别培养基,对孵化设备、鸡舍、种蛋及饲料等进行细菌含量监测。
(2)流行病学的监测。有计划、有组织地收集流行病学信息,为疫病防控提供依据。
(3)饲料及药物监测。检查饲料中营养成分是否合理,药物中有害物质是否超量。特别是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含量是否正常等。
(4)免疫监测。应用相应的监测技术,定期、不定期跟踪监测鸡新城疫、传染性鸡支气管炎等常发病的抗体水平,了解鸡群健康状况及疫苗免疫效果,也为鸡群适时免疫提供真实依据。
3.2.2 制定科学合理免疫程序
(1)预防接种。按程序及时进行免疫预防接种,使鸡体产生与特定抗原相适应的抗体,从而保障鸡只不受该特定病原的感染,使易感鸡群变为不易感鸡群。
(2)免疫程序要科学,疫(菌)苗必须安全有效,给苗途径必须正确,防疫时机要适当。
3.2.3 发生疫情时采取紧急措施
(1)隔离。当鸡场发生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时,应将病鸡和疑似病鸡立即隔离,在隔离的同时要尽快确诊,经诊断属于烈性传染病时要及时报告当地政府和畜牧兽医部门,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2)消毒。在隔离的同时要对鸡场及周围环境和所有的器具进行彻底消毒。彻底清扫垫草和粪便,对病死鸡要深埋或焚烧,进行无害化处理,在最后1只病鸡治愈或处理2周后,再进行1次全面的大消毒,才能按程序解除隔离或封锁。
(3)紧急免疫接种。为了迅速控制疫病流行,要对疫区、受威胁区的鸡群进行紧急免疫接种。这不但可以防止疫病向周围地区蔓延,而且减少因某些疾病发病鸡群的死亡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