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法性证明

2024-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合法性证明(精选9篇)

合法性证明 篇1

[填入本单位营业执照载明的企业名称]系我局管辖企业,自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间,该公司在经营过程中,能够严格遵守国家及地方工商管理的有关规定,合法经营,未因违反国家及地方工商管理的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受到行政处罚。

[填入工商管理局的名称] 工商行政管理局

二零一三年 月日

证明(质监)

[填入本单位营业执照载明的企业名称]系我局管辖企业,自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间,该公司在经营过程中,能够严格遵守我国质量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未因违反有关质量和技术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而受到行政处罚。

特此证明。

[填入质监局的名称]质量与技术监督管理局

二零一三年 月日

证明(道运)

[填入本单位营业执照载明的企业名称]系我局管辖企业,自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间,在经营活动中,能够严格遵守国家及地方有关道路运输及站场管理行业管理的有关规定,不存在违规情形,未因违反国家及地方饲料行业管理的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受到行政处罚。

特此证明。

[填入交管局的名称]交通运输管理局

二零一三年 月日

证明(安全生产)

[填入本单位营业执照载明的企业名称]系我局管辖企业,自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间,该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严格遵守国家及地方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未出现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未因违反国家及地方安全生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受到行政处罚。特此证明。

[填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名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二零一三年 月日

环境保护情况证明

[填入本单位营业执照载明的企业名称] 系我局管辖企业,在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间,能够遵守国家及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其生产经营活动符合有关环境保护的要求和标准,没有因违反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而受到行政处罚的情况。

特此证明。

[填入主管环保部门的名称]环境保护局

合法性证明 篇2

关键词 初中数学 综合法与分析法 几何证明

中图分类号:G63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022-02

上个世纪,西方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提出了的著名“李约瑟难题”——“为什么现代科技不是诞生在曾经在各个方面引领世界的中国”,而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仿佛是为了回答这一著名“难题”而提出“爱因斯坦论断”——“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

时至今日,也许是被“爱因斯坦论断”所深深地刺痛,也许是中国教育界对几何演绎推理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育价值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已经放弃初中几何演绎推理教学,而只需要学生能用矢量法解决一些基本的几何论证时,我国在新课标中依然将几何推理证明作为初中数学教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新课标虽然对几何证明的内容进行了调整、难度要求降低、证明技巧淡化,但对几何证明教学的最基本能力要求其实并没有降低,课标中已明确指出: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虽然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推理过程不能过繁,一切从简,但证明的过程要求做到事实准确、道理严密、证明过程完整。

几何证明作为初中数学教与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其难点在于如何运用众多的定义、定理等寻找证明思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严密逻辑思维推理、语言组织表达等能力。而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常常遇到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分析思维模糊不清,书写证明张冠李戴,欠缺严密逻辑推理等,更有甚者是毫无头绪。

初中学生的几何证明学习在内容上要经历从“直观”到“论证”的转轨。在思维方式上需要解决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而学生开始学习几何证明,没有适应论证数理的答题模式、语言表达方面的特别要求,从而难以适应从直观到论证之间思维要求上的跳跃。因此,为学生构建从内容到形式,从题设到结论的“桥梁”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为此,我构建了一种统一综合法与分析法,让学生易于沟通题设和结论,便于分析问题、书写解题过程、拓展解题思路又易于被学生接受和掌握的教学方法,并坚持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请看示例:

例1 如图,OA=OB,C、D分别是OA,OB上的两点,且OC=OD,连结AD、BC交于E,求证:OE平分∠AOB.

分析:

OE平分∠AOB

∠1=∠2

↑ ↑

△OCE≌△ODE △OAE≌△OBE

↑OC=OD,OE=OE ↑OA=OB,OE=OE

CE=DE AE=BE

↑ ↑

△ACE≌△BDE

↑AC=BD,∠3=∠4,

∠A=∠B

△OAD≌△△OBC

↑OA=OB,∠AOB=∠BOA,OD=OC

(条件具备,即得证)

该题是学生初学几何证明问题中较难的一道利用全等三角形解决的问题,分析过程中的“↑”表示“要证明…,只需证明…”,“↑”符号右侧的文字表示已经具备的条件,而分析过程中的“︷”表示实现该目标有多条路径可以实现。显然,这种利用图示在黑板上板书出来的过程,不仅能显示解题过程的来龙去脉,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让学生顺着箭头的方向,准确地书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且较好地契合了用分析法思考、用综合法书写的几何教学原则。分析过程中显示出的一题多解更是培养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利器。

例2 如图,AB是⊙O的直径,BC是⊙O的切线,切点为B,OC∥AD。求证:DC是⊙O的切线。

分析:

DC是⊙O的切线

↑连接OD

∠ODC=90€?

↑∠OBC=90€?←BC是⊙O的切线

∠ODC=∠OBC

△ODC≌△OBC

↑OD=OB,OC=OC

∠COD=∠COB

↑∠COD=∠ODA,∠COB=∠OAD←OC∥AD

∠ODA=∠OAD

OD=OA(条件具备,即得证)

题中的“↑”显示的是解题的思维主线,而“←”则是由题设能够推出的初步结论,最后都象涓涓细流汇入到解题的主体思路中来。从此题可以看出,要准确、清晰解答几何证明问题,除了掌握良好的思维方法,基本的辅助线的掌握显然也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除了思维方法的训练,在几何教与学中注重几何语言的提炼、格式的规范、图形的标识、定理的积累、题型的拓展和图形的变换等等也都是必不可少的。endprint

摘 要 初中几何演绎推理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得到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但只有为学生构建从内容到形式,从题设到结论的“桥梁”,使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思维和书写方式,理解几何证明的逻辑规律,几何证明的魅力才会是令人难以忘怀的,几何证明锻炼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教会人思维规则意识的教育价值才是有意义的。

关键词 初中数学 综合法与分析法 几何证明

中图分类号:G63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022-02

上个世纪,西方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提出了的著名“李约瑟难题”——“为什么现代科技不是诞生在曾经在各个方面引领世界的中国”,而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仿佛是为了回答这一著名“难题”而提出“爱因斯坦论断”——“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

时至今日,也许是被“爱因斯坦论断”所深深地刺痛,也许是中国教育界对几何演绎推理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育价值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已经放弃初中几何演绎推理教学,而只需要学生能用矢量法解决一些基本的几何论证时,我国在新课标中依然将几何推理证明作为初中数学教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新课标虽然对几何证明的内容进行了调整、难度要求降低、证明技巧淡化,但对几何证明教学的最基本能力要求其实并没有降低,课标中已明确指出: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虽然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推理过程不能过繁,一切从简,但证明的过程要求做到事实准确、道理严密、证明过程完整。

几何证明作为初中数学教与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其难点在于如何运用众多的定义、定理等寻找证明思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严密逻辑思维推理、语言组织表达等能力。而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常常遇到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分析思维模糊不清,书写证明张冠李戴,欠缺严密逻辑推理等,更有甚者是毫无头绪。

初中学生的几何证明学习在内容上要经历从“直观”到“论证”的转轨。在思维方式上需要解决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而学生开始学习几何证明,没有适应论证数理的答题模式、语言表达方面的特别要求,从而难以适应从直观到论证之间思维要求上的跳跃。因此,为学生构建从内容到形式,从题设到结论的“桥梁”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为此,我构建了一种统一综合法与分析法,让学生易于沟通题设和结论,便于分析问题、书写解题过程、拓展解题思路又易于被学生接受和掌握的教学方法,并坚持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请看示例:

例1 如图,OA=OB,C、D分别是OA,OB上的两点,且OC=OD,连结AD、BC交于E,求证:OE平分∠AOB.

分析:

OE平分∠AOB

∠1=∠2

↑ ↑

△OCE≌△ODE △OAE≌△OBE

↑OC=OD,OE=OE ↑OA=OB,OE=OE

CE=DE AE=BE

↑ ↑

△ACE≌△BDE

↑AC=BD,∠3=∠4,

∠A=∠B

△OAD≌△△OBC

↑OA=OB,∠AOB=∠BOA,OD=OC

(条件具备,即得证)

该题是学生初学几何证明问题中较难的一道利用全等三角形解决的问题,分析过程中的“↑”表示“要证明…,只需证明…”,“↑”符号右侧的文字表示已经具备的条件,而分析过程中的“︷”表示实现该目标有多条路径可以实现。显然,这种利用图示在黑板上板书出来的过程,不仅能显示解题过程的来龙去脉,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让学生顺着箭头的方向,准确地书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且较好地契合了用分析法思考、用综合法书写的几何教学原则。分析过程中显示出的一题多解更是培养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利器。

例2 如图,AB是⊙O的直径,BC是⊙O的切线,切点为B,OC∥AD。求证:DC是⊙O的切线。

分析:

DC是⊙O的切线

↑连接OD

∠ODC=90€?

↑∠OBC=90€?←BC是⊙O的切线

∠ODC=∠OBC

△ODC≌△OBC

↑OD=OB,OC=OC

∠COD=∠COB

↑∠COD=∠ODA,∠COB=∠OAD←OC∥AD

∠ODA=∠OAD

OD=OA(条件具备,即得证)

题中的“↑”显示的是解题的思维主线,而“←”则是由题设能够推出的初步结论,最后都象涓涓细流汇入到解题的主体思路中来。从此题可以看出,要准确、清晰解答几何证明问题,除了掌握良好的思维方法,基本的辅助线的掌握显然也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除了思维方法的训练,在几何教与学中注重几何语言的提炼、格式的规范、图形的标识、定理的积累、题型的拓展和图形的变换等等也都是必不可少的。endprint

摘 要 初中几何演绎推理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得到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但只有为学生构建从内容到形式,从题设到结论的“桥梁”,使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思维和书写方式,理解几何证明的逻辑规律,几何证明的魅力才会是令人难以忘怀的,几何证明锻炼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教会人思维规则意识的教育价值才是有意义的。

关键词 初中数学 综合法与分析法 几何证明

中图分类号:G63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022-02

上个世纪,西方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提出了的著名“李约瑟难题”——“为什么现代科技不是诞生在曾经在各个方面引领世界的中国”,而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仿佛是为了回答这一著名“难题”而提出“爱因斯坦论断”——“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

时至今日,也许是被“爱因斯坦论断”所深深地刺痛,也许是中国教育界对几何演绎推理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育价值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已经放弃初中几何演绎推理教学,而只需要学生能用矢量法解决一些基本的几何论证时,我国在新课标中依然将几何推理证明作为初中数学教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新课标虽然对几何证明的内容进行了调整、难度要求降低、证明技巧淡化,但对几何证明教学的最基本能力要求其实并没有降低,课标中已明确指出: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虽然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推理过程不能过繁,一切从简,但证明的过程要求做到事实准确、道理严密、证明过程完整。

几何证明作为初中数学教与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其难点在于如何运用众多的定义、定理等寻找证明思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严密逻辑思维推理、语言组织表达等能力。而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常常遇到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分析思维模糊不清,书写证明张冠李戴,欠缺严密逻辑推理等,更有甚者是毫无头绪。

初中学生的几何证明学习在内容上要经历从“直观”到“论证”的转轨。在思维方式上需要解决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而学生开始学习几何证明,没有适应论证数理的答题模式、语言表达方面的特别要求,从而难以适应从直观到论证之间思维要求上的跳跃。因此,为学生构建从内容到形式,从题设到结论的“桥梁”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为此,我构建了一种统一综合法与分析法,让学生易于沟通题设和结论,便于分析问题、书写解题过程、拓展解题思路又易于被学生接受和掌握的教学方法,并坚持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请看示例:

例1 如图,OA=OB,C、D分别是OA,OB上的两点,且OC=OD,连结AD、BC交于E,求证:OE平分∠AOB.

分析:

OE平分∠AOB

∠1=∠2

↑ ↑

△OCE≌△ODE △OAE≌△OBE

↑OC=OD,OE=OE ↑OA=OB,OE=OE

CE=DE AE=BE

↑ ↑

△ACE≌△BDE

↑AC=BD,∠3=∠4,

∠A=∠B

△OAD≌△△OBC

↑OA=OB,∠AOB=∠BOA,OD=OC

(条件具备,即得证)

该题是学生初学几何证明问题中较难的一道利用全等三角形解决的问题,分析过程中的“↑”表示“要证明…,只需证明…”,“↑”符号右侧的文字表示已经具备的条件,而分析过程中的“︷”表示实现该目标有多条路径可以实现。显然,这种利用图示在黑板上板书出来的过程,不仅能显示解题过程的来龙去脉,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让学生顺着箭头的方向,准确地书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且较好地契合了用分析法思考、用综合法书写的几何教学原则。分析过程中显示出的一题多解更是培养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利器。

例2 如图,AB是⊙O的直径,BC是⊙O的切线,切点为B,OC∥AD。求证:DC是⊙O的切线。

分析:

DC是⊙O的切线

↑连接OD

∠ODC=90€?

↑∠OBC=90€?←BC是⊙O的切线

∠ODC=∠OBC

△ODC≌△OBC

↑OD=OB,OC=OC

∠COD=∠COB

↑∠COD=∠ODA,∠COB=∠OAD←OC∥AD

∠ODA=∠OAD

OD=OA(条件具备,即得证)

题中的“↑”显示的是解题的思维主线,而“←”则是由题设能够推出的初步结论,最后都象涓涓细流汇入到解题的主体思路中来。从此题可以看出,要准确、清晰解答几何证明问题,除了掌握良好的思维方法,基本的辅助线的掌握显然也是必不可少的。

如何写合法的离职证明 篇3

《劳动合同法》第五十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用人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用人单位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二年备查。”

《劳动合同实施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出具的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应当写明劳动合同期限、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日期、工作岗位、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未向劳动者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书面证明,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从上面的两项规定中可以看出:提供离职证明的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不能以任何理由拒绝;同时,离职证明的内容也具有法定约束性,不能随意乱写。具体要求:

1、时间确定性:离职证明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依法提供;

2、内容法定性:离职证明应当并且只能写“四要件”,即:工作岗位、工作年限、合同期限、终止或解除期限。对于离职原因,或者对员工的任何评价性内容,则不是离职证明的必备条款。因为任何评价性的内容有可能“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为什么离职证明上不能写任何评价性内容,包括离职原因?

其一、从立法者的角度出发,考虑到离职员工日后就业的便利性,为约束用人单位喜欢在离职证明上写“辞退”、“本人犯错”、“对公司造成重大损害”等类似恶意行为,故对离职证明的内容“”其

二、从情理的角度出发,即使员工存在重大过失,并导致因此被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和赔偿损失,员工已经受到了相应的惩罚,那么在开具离职证明时,公司就不能再在离职证明上揭示离职原因,让员工因一次错误承担两次惩罚。这样的行为偏离了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处理原则。话说回来,做人也不能这样吧:在别人的伤口上撒盐。

其三、从法理的角度出发,《劳动合同实施条例》第二十四条就看出离职证明在内容上,具有限定性和确定性,用人单位只能按照这个规定的格式出具离职证明。若是任何一方需要增加其他内容,不仅要符合请求一方的意愿,还应该征得对方同意。

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离职证明的作用仅仅限于证明一个时期内劳动关系的事实,公司无权借此机会在内容上对员工日后就业施加不利或者负面的影响;

第二、离职证明内容须要符合不损害员工利益原则,若因离职证明内容导致员工再次事业或者侵犯员工隐私的,公司须要承担违法责任。

第三、在离职证明的内容中增加除了法定“四要件”之外的内容,双方须达成一致意见。因此,离职证明的格式样式基本如下:

更多精品在大家!http:// 大家网,大家的!

TopSage.com

兹证明×××(先生/女士)曾在本公司担任×××部×××一职。劳动合同期限×年,自××××年××月×日至××××年××月×日止。现于××××年××月×日双方共同(√×)解除(√×)终止劳动关系。其在本公司共实际工作×年×月(××××年××月×日至××××年××月×日)。

备注:本证明一式三份,公司、员工、失业保险机构各持一份

××××××××有限公司(盖章)

××××年××月×日

说明:

1、为何要给失业保险机构一份?因为《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第六十四条规定:“劳动者进行失业登记时,须持本人身份证件和证明原身份的有关证明;有单位就业经历的,还须持与原单位终止、解除劳动关系或者解聘的证明。”

2、离职证明一定要有员工签收的证据保存,避免今后因劳动者否定用人单位已开具离职证明的法律风险/ 2 94369306.doc

在民间借贷中,保证人合法证明 篇4

在民间借贷中,保证人如果在借款合同或者借条上保证人大名的,应当承担保证责任。除此之外保证合同还可以有以下的方式订立,沈洁律师例举以下一种保证合同:第一种,就是签订独立的保证合同,就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进行书面担保,保证合同生效后,保证人依据保证合同承担法律责任。常见的是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提供保证人或者担保公司的;或者是比较大额的借款,往往需要提供单独签订一份保证合同。第二种,签订三方协议,即借款合同和保证合同在一份合同中体现。合同内明确三方的权利义务。第三种,出具保函,即债权人没有在保证文件上签字,保证人单方面出具的文书,保证债务人如果不履行债务时,由其承担保证责任,债权人只要表示接受的,保证合同成立。第四种,借款主合同中有保证条款,第三方以保证人的身份签署的,保证合同成立。第四种和第二种其实是同一类型,只不过第二种的权利义务可能约定的更加明确些。第五种,借款主合同没有保证条款,第三方以保证人的身份,或者在保证人栏内签名或者盖章的,保证合同成立。

解码“认知合法性”危机 篇5

叶蓝秋(董事长秘书)是一家名为思拓集团的上市公司员工,因心情不好(被医院诊断出淋巴癌晚期)未给公交车上的老人让座而发生口角,这一幕恰好被电视台一位实习记者拍下。随后在媒体不分青红皂白的曝光下,引发了公众的人肉搜索,连带出叶蓝秋所在公司老总沈流舒莫须有的生活绯闻。这让公司的行业道德标杆形象严重受损,导致潜在国际合作伙伴的不信任和公众的质疑。

在此情况下,公司董事长沈流舒先是撇清员工与公司的关系(宣布叶蓝秋已辞职),然后借“结婚15周年纪念日”之由举办晚宴,欲擒故纵地制造媒体话题展示家庭和睦形象,挽回合作方的信任,接着沈流舒设置陷阱,对报道危机事件的记者陈若兮展开报复。最终当叶蓝秋不堪压力自杀后,又顺势建立慈善基金,进行媒体造势,塑造企业社会责任形象。

以上是前段时间国内影院热播的电影《搜索》的剧情。从战略管理和危机公关的视角来看,思拓集团面临的是一种典型的认知合法性危机。此类企业危机近年来屡见不鲜,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和思考。

对认知合法性危机理解的三个误区

经典的制度理论将企业赖以生存的合法性分为三个层次:最基础的是规制合法性,即企业行为应符合所在地法律法规的要求;中间层次是规范合法性,即企业行为要符合所在地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最上面的是认知合法性,即企业行为要符合社会大众的普遍心理认知和预期。无论哪个层次出了问题,都可能引发企业危机。现实中,人们对前两种危机保持了高度警惕,却容易忽视第三种危机。

误区一: 企业合法合规的行为不会产生危机

2008年,万科因为在汶川地震救灾初期捐款金额过少(200万元)倍受社会诟病而陷入危机,后来只得召开董事会追加相关捐助以平息众怒。从理性的角度看,万科作为一个公众企业,不仅依法从事经济活动,而且在出现天灾人祸的时候及时慷慨解囊,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按说在规制合法性和规范合法性方面都不存在任何问题,可为什么还是爆发了危机呢?原因是在当时的情境下,公众对类似万科的大公司期待很高,而万科却没有承担起与其能力相应的社会责任(万科2007年的净利超过48亿元,但初期捐赠的善款不足其净利润的万分之四)。万科“捐赠门”所引发的就是一场毫无准备的认知合法性危机,该危机使公司市值在6个交易日内蒸发了204亿元。

误区二: 员工的角色外不良行为与公司无关

事实上,认知合法性危机的导火索往往与企业本身的经济行为和伦理道德无关,而常常始于公众惯性思维与联想。2011年,网上疯传的四川某超速车主在车内对副驾驶座上的年轻女性袭胸照片,被认为是长虹公司员工,一度引发人肉搜素并导致企业声誉受损。因此,员工的角色外行为同样需要规范,避免产生企业合法性认知危机。

误区三:对待谣言的最好做法是不攻自破

汶川地震过后,网上爆出马云捐款“一元论”,遭遇网民空前咒骂,而事实是,阿里巴巴共筹款4744.7万元,却因一则虚构新闻遭受巨大的舆论危机。面对谣言引发的危机,企业最好不要秉承“浊者自浊,清者自清”的想法等待事实显现。在媒介讯息极其发达和碎片化的格局下,消极对待会使“三人成虎”的故事随时上演。

应对认知合法性危机的六个关键词

反应速度。速度第一是危机公关5S原则之一,它强调企业应当在危机发生的24小时之内,为防止负面新闻高速传播,必须第一时间表明立场和态度,给公众一个交代。现实生活中,企业公开道歉、发表申明、公布权威专家报告等都是常用的危机处理手段,但无论哪种危机策略,把握危机处理的黄金时期、抢夺信息传播的主导权才是及时修复企业形象的关键。

2012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曝光麦当劳问题后不到一个半小时,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就在其官方微博上道歉,并声明媒体所披露的北京麦当劳三里屯餐厅不遵循麦当劳营运标准的情况属于个案(及时切割公众认知的联想),表示会认真调查和严肃处理。反应速度之快值得肯定。

行为名片。著名的组织文化认知与企业声誉关系原理认为,企业声誉是通过企业(包括员工)每天所做的100件小事反映出来的,这些小事体现了企业的组织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因此,管理声誉的方式是每天思考并且尝试、鼓励员工去做正确的事,这些事包括员工的角色内行为和角色外行为。

武汉大通出租车公司从2003年开始分批推出“雷锋车”(迄今已有100多辆),这些车的驾驶员不仅要安全行车无事故,没有绕道、拼车、拒载等服务纠纷,还要做好一系列颇有几分苛刻的“延伸服务”,如免费送还乘客遗失的物品、对伤残军人车费半价优惠、为残疾人集体婚礼当婚车、为高考考生赶考免费送行等,所有这些行为有力地提升了公司形象。公司员工的社会行为是企业的公共名片,任何时候都要注意擦亮这张名片。

事实引导。根据西方传统的公关理论,形象修复策略是指发生危机后,企业主动采取否认、规避责任、降低事件的攻击程度、纠正行为和后悔道歉等沟通策略,修复公众认知,改善企业形象的作法。其理论前提认为,公众对企业行为的感知比事实真相更重要,企业需要通过信息披露进行形象修复。

然而,简单的就事论事的辩解未免与公众对危机的负面感知产生较大的直接冲突,所以需要通过真实信息的披露进行认知引导。东亚银行濒临倒闭的短信危机爆发后,银行几大董事随即通过购买该行股票的行为证明消息并非属实,引导了舆论。

媒体合作。一方面,由于报道失真,夸大其词,甚至误传谣言,脱离事实,媒体往往成为认知合法性危机的罪魁祸首;另一方面,如果企业通过媒体能够巧妙设置议题,媒体传播工具将是扭转局势的不二法门。因此,当企业出现认知合法性危机后,要放下身段,积极与媒体合作,而不是相反。2006年富士康公司因不满一篇有关员工“超时加班”问题的报道,向上海《第一财经日报》的两名记者提出总额高达3000万元的索赔,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激起了媒体和公众的更大反弹。这就是典型的媒体处理不当。

道德底线。危机应对应遵守道德底线。例如,当企业向公众选择性披露事实信息时,尽管其结果有利于企业正面形象修复,却违反了危机公关的真诚原则。又如,企业对引发危机传播的相关组织、媒体和人员的报复性行为有可能引发新的危机,就像《搜索》中沈流舒对记者陈若兮的私人报复,显然,这种报复行动并不是必需的。企业伦理是组织合法性的基础,只有遵守道德底线,才能真正实现最高层次的认知合法性,满足公众期望。

预警机制。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和实力增强,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关注也会增加。是一路高歌还是坎坷前行,取决于企业能否谨慎面对潜在危机。国内企业往往只看到成为行业领导者以后的辉煌,却忽视了标杆企业所承受的社会期望。因此,越是优秀的企业,越要重视潜在危机,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做好危机管理。

危机面前,有效的危机管理策略是基础,但企业伦理的坚守是市场经济有序维持的前提。

(作者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合法性证明 篇6

例1.设a,b,c∈R+,求证:2(ababc

3ab)3().23

例2.求证:a2b2b2c2c2a2(abc).例3.若a,b,c均为大于1的数,且ab=10,求证:logac+logbc≥4lgc.111100

例4.若正数a,b,c满足a+b+c=1,求证:(a)2(b)2(c)2.abc3

【基础训练】

1.若实数x,y满足xy>0且x2y=2,则xy+x2的最小值是()A.3B.2C.1D.不存在 2.若0

(A.

12B.a2+b2C.2abD.a

3.已知a、b∈R+,则下列不等式不一定成立的是

(A.a+b+122B.(ab)(11ab)

42C.

a2bab

ab

D.

2ab

ab

ab 4.下列四个命题中,不正确的是

(A.若0

2则cos(1+a)

B.若0

1a

1a2a

C.若实数x,y满足y=x2则log2(2x+2y)的最小值是7

8D.若a、b∈R则a2+b

2+ab+1>a+b

5.ab+bc+ac=3则a+b+c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_________.6.+7与1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备用题】 n

2SaR,i1,2,...n),求证:SSSnk1k(akSa....1Sa2San

n1【拓展练习】

1.a

(A.a

b

1B.|a|>-b

C.11ab

D.b2>a2

2.a,b∈R+,M=a2b22,Aab2,Gab,H

111,则M、A、G、H间的大小关系是(ab2

A.M≥A≥G≥HB.M≥H≥A≥GC.A≥G≥M≥HD.A≥G≥H≥M 3.0

B.a+b

C.2ab

D.2ab

4.622与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5.a+b+c=1,a,b,c∈R+,则abc与1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27

6.a>b>0,求证:a2b22abb2a

7.x>0,求证:2x1

3x12(x1)

3x4

合法性证明 篇7

来源合法、真实、安全的 管理措施、情况说明及相关证明

一、产品信息的来源、采集与变更

公司的网站所展示的产品均是取得合法注册资格的产品,分别拥有合法证明文件,所有产品通过严格的质量检测。

网站产品展示栏目所展示的产品信息,严格遵循产品说明书的应用范围,严格按照上级管理部门批复的要求如实宣传。

掌握产品信息情况,在产品包装、价格等发生变化时,及时更新网页信息。

二、产品信息来源的管理措施

1.网站信息由各部门提出,行政部汇总,总经理批准,副总经理安排实施。2.网管员全权负责发布网站信息。

3.所有信息由行政部对总经理负责,核实其来源真实性和可靠性。检查和核实相关资质,内容的符合性和合法性。

4.所有信息来源真实性、可靠性、相关资质、其内容的符合性及合法性,主管副总和律师负责把关验证。

5.所有信息按照上述步骤,《填写网站信息发布审批表》。

6.网管员确认《填写网站信息发布审批表》逐级批准后才可按照时间要求发布。

三、相关企业提供资质的核实及档案保存措施

产品信息如需要相关企业提供资质,质检部初步审核资质的真实性及准确性,后经主管副总审核确认后,将资质交由行政人事部存档保存;如资质不真实或不符合相关的规定,不得将信息发布到网站上。

四、产品信息合法、真实、安全的保障措施

密切关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湖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政策及新闻动态,服从行业管理,及时更新产品信息。做到产品信息更新负责制,安排专人专职负责,监控产品信息的发布。

五、产品信息的证明文件

企业民间融资合法性研究 篇8

关键词:企业;融资;合法性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7-0109-02

近几年随着国家金融政策倾向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融资越来越困难,企业在资金紧张的时候,不惜使用利息30%,甚至更高的民间资金。不仅使企业背负了沉重的利息,而且往往不小心做成了非法集资,企业家身陷囵圄。但从大规模的“非法集资来看”,中国并不缺少资金,而是由于政府对金融的管制或者垄断、信用机制的缺失,造成资金的流通不顺畅。

信用机制缺失造成一方面有大量的游资,另一方面企业又十分缺乏资金。那么如何在现有制度下,为资金的需求与供应双方设计提供一个互通的机制,通过交易结构的设计实现资金流通,使企业获得成本较低的资金,使投资者能在信用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降低投资风险、获得投资回报?

2006年1月1日修订的《公司法》,放开了公司对外投资的限制,允许公司表决权与分红权自由约定(注:《公司法》第15条、第35条、第42条、第43条、第44条、第49条),这些限制的取消,使公司作为组织载体能更灵活地进行经济活动。我们可以依据《公司法》进行投资主体的设置,以使我们设计的投资行为符合目前法律的要求。首先由50人以下设立有限公司甲,然后以甲公司的名义对外进行投资,也可以注册几个这样的公司共同投资一个项目,以使资金的规模达到项目要求。这样出资者利用公司的形式,达到合法的资金聚集的目的,而且这样的公司可以选择有经验的人作为代表,监督管理所投资的被投资公司,使单个投资者经验、能力不足的问题得以解决。

通过注册有限公司的形式,各位出资者属于股权投资,与企业向公民个人借贷的债权性质并不相同,但仍要特别注意中国法律关于禁止非法借贷和有关刑事责任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如何确定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效力问题的批复》(法释[1999]3号)中明确规定:“公民与非金融企业(以下简称企业)之间的借贷属于民间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但是同时又规定:“(一)企业以借贷名义向职工非法集资;(二)企业以借贷名义非法向社会集资;(三)企业以借贷名义向社会公众发放贷款;(四)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应当认定无效。这里可以明确,集资是公民或公司与企业之间的债权关系,如果按公司法形成股权关系,不在该批复认定为非法的范围之内。

《关于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中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1999]41号)中也规定:“非法集资是指单位或者个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特点在于向不特定公众募集、承诺返本付息、未经依法批准、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集资性质。所以不承诺保本,承担投资风险;特定股东股权出资、不搞借贷;形式与内容一致是规避民间融资法律风险的实质性要件。

2010年11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通过了《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非法集资的具体情形。该《解释》第2条规定:“同时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的,除刑法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认定为刑法第176条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一)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二)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三)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四)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与《关于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中有关问题的通知》相比,增加了非法吸收存款的又一情形:“以投资入股的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实质在于该行为扰乱国家的金融秩序,破坏了银行的特许经营,所以,一定要将投资设立公司与单纯的吸收存款区别开,不侵害银行的经营范围。在设立甲公司的时候要强调出资行为和资金用途:(1)不公开宣传,该解释也规定了“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者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不属于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2)共同投资,共享收益,共担风险,不承诺回报;(3)对象特定,出资人共同设立,不存在谁吸收谁的问题;(4)公司章程明确资金投向,合法经营。(5)在工商登记机关进行工商登记,向出资者发放股权证明。总之,强调公司设立的特点,与吸收存款划清界线。

而该《解释》第4条又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实施本解释第二条规定所列行为的,应当依照刑法第192条的规定,以集资诈骗罪定罪处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指:“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所以在设立甲公司时:(1)一定要在公司章程中明确是对外投资某某项目,以什么形式投资;(2)资金要放在甲公司的公司账户上。这样一方面是资金的用途明确,没有用于公司章程约定之外,第二是该资金没有存放于任何发起人或某个个人的账户上,有效避免资金筹集中的个人刑事责任。而甲公司的资金一定要按公司章程的规定使用,一方面按章程使用不会触及刑事责任的红线,另一方面是符合公司目的,取信于投资人,形成信用机制。

以上是甲公司设立时应注意的事项,以保证甲公司本身的合法性。甲公司取得合法的主体以后,还要利用公司法的规定,借鉴PE的做法,合理地运用公司这个合法载体,搭建资金供需双方的通道。

甲公司出资持有被投资公司股权时,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约定甲公司在被投资公司中股权的比例,表决权的分配和表决程序,分红的分配,甲公司股权在被投资公司退出或转换等。

首先甲公司投资被投资公司一定是股权投资,而不是借贷,一方面是因为,《贷款通则》(中国人民银行1996年6月28日)规定:“贷款人必须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经营贷款业务,持有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金融机构法人许可证》或《金融机构营业许可证》,并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企业之间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办理借贷或者变相借贷融资业务。”《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1998年7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规定:“未经中国人民银行依法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立金融机构或者擅自从事金融业务活动。”公民向企业借贷可能合法,企业之间借贷是不合法的,但企业之间相互股权投资有《公司法》为依据,而且按2006年《公司法》,企业之间的投资没有比例限制,甲公司可以将资金全部投到被投资公司。另一方面是,甲公司持有被投资公司的股权,可以以股东的身份对被投资公司施加影响,并适时转换自己股权的性质与分红,对投资人的保护会比债权投资更有力。

甲公司投资被投资公司可以在约定的时间或情况出现时退出,退出的时候,甲公司可以与被投资公司的其他股东(一般是原企业主,以下简称“原企业主”)约定,由原企业主按一定的价格收购甲公司持有的被投资公司股权,甲公司投资和转让股权的溢价就形成了甲公司的收益,甲公司可以将这笔收益向甲公司的投资者分配。为了协调甲公司与原企业主的关系,可以在被投资公司章程中约定,在约定的甲公司退出之前,甲公司可以不在公司董事会中有表决权,也可以对甲公司的分红权等股东权进行限制,也可以约定甲公司对被投资公司的一些监督的权利。在约定的退出时间到来后,如果原企业主没有按约定价格收购甲公司在被投资公司的股权,甲公司持有的被投资公司的股权立即转化为有分红权、有决定性的表决权,甲公司可以改组董事会,掌握被投资公司的全面管理。而原企业主的分红权、表决权立即受到限制或取消,这样迫使原企业主及时回购,防止甲公司不能按约定退出。这样既规避了企业间不能借贷的规定,也符合甲公司设立的目的。

如果是甲公司长期持有被投资公司的股权,为了保证甲公司收益的实现,可以利用《公司法》关于分红权可以在章程中约定的规定,约定在被投资公司收益达到不同目标的情况下,甲公司利润分配的不同比例,使利润分配计算的结果符合甲公司投资收益的目标。如果不能达到收益目标,可以约定甲公司按一定的价格向原企业主出售股权,以保证甲公司收益的实现。

以上是国际私募投资基金的通常做法。在中国的法律制度下,首先是在特定公司之间的股权出资和行为,而且涉及公司一般只有几个,不存在不特定公众;其次,投资的目的就是被投资公司的经营,具有合法的目的,资金的使用与符合甲公司和被投资公司设立的目的,没有以合法的形势掩盖非法的目的;第三,甲公司虽然设置了许多保障其投资收回的条款,但这所有的约定在被投资公司亏损的情况下都不可能实现,所以甲公司承担了被投资公司的经营风险,是真实的投资行为,而不是集资收取固定本息回报的行为。所以,这样的结构设计符合中国法律的规定。

关于结构设计的税法问题,按中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企业之间利润分配不是征收所得税的,所以在甲公司持有被投资公司股权期间,可以取得利润而没有税负。甲公司转让持有的被投资公司股权,如果有收益,应该缴25%的企业所得税,但是股权转让不是营业行为,不必缴营业税和附加税。

在中国法律环境下投资方的权利保障,中国由于信用制度的缺失和市场经济法律建设的不足,使市场信用得不到保障,这也是民间资本流通不畅的制度性原因,陈志武在《金融的逻辑》中提到,信用制度越差的地方,资金的使用成本越高。在中国的法律环境下,依靠通常的民法保护方式无法有效保障投资方的权利,法院在处理民事纠纷中有时会偏袒一方或拖延。因此在投资结构的设计中,要设计出使不守信一方承担刑事责任的内容,加大违约一方的违约成本,制约各方不敢违约,如在被投资公司中设定如果退出时,原企业主不按约定回购甲公司持有的股权,则约定的新的董事会等管理层任命立即生效,而原董事等管理层全部解除职务,如果原企业主组织的管理层再行使权利,动用公司的资金,则是无权授权行为,侵害了公司的财产权,按刑法规定,可以追究其刑事责任,使有关方面不敢违约再把持公司的管理,而积极兑现当初的约定。

总之,要依据目前的法律规定,避免违反强制的禁止性规定,特别是刑事责任,设计出企业投融资的法律结构;而同时又要依靠目前的强制性规定,尤其是刑事责任的规定,设计出约束各方的制度,使设计的交易结构能得到现在法律的有效保障,从而建立信用机制,达到充分运用法律,设计商业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这是法律的作用,也是律师的空间。

合法性内涵及政府合法性分析论文 篇9

关键词:语言学分析;正当性;政府合法性

合法性概念的基本含义:正当性基础或来源

从语法层面看,“合法性”概念包含两个基本语义单位,即“合法”与“性”,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合法’之‘性质’”的逻辑意蕴。这就意味着,分析“合法性”概念首先需要弄清“合法”与“性”的基本规定是什么。

就“合法”一词来看,它通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一种是日常经验意义,“合法”即是“符合法律”(对应的英文为legal),指的是人们对社会规则的遵守;另一种是普遍意义,“合法”即“具有正当性”,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认同,包含着理性的“必然性认知”、经验的“事实性接受”以及道德的“应然性评估”三个因素。从逻辑上看,经验意义上的“人们对社会规则的遵守”,本质上属于普遍意义上人们对社会存在认同的“事实性接受”的一种(例如,民众基于对国家暴力的屈服也是一种事实性接受),所以,总的来说,“合法”的基本意义是“具有正当性”。那么,什么是“正当”呢?

进一步对此概念进行语法解析,不难发现,“正当”意即“正确”与“应当”的合成。何谓“正确”?在一般意义上,“正确”即是符合客观规律,是一种“求真”,是关于事物发展的科学性判定问题。因此简洁说,判断事物“正当”与否的首要条件,就是看事物发展是否具有必然性(科学性)。而何谓“应当”?这是一种价值判断,是一种基于主体需求的应该性评价,体现的是一种“向善”尺度,也就是说。“应当”与否,主要看的是能否满足人们的需求,能否符合人们总体的道义预期。所以总的来说,“正当”与否,取决于两种尺度,即“真理标准”和“道义标准”。而这两种标准的综合就是人们在实践上所表现出的“事实性接受”程度。由此可见,“合法”概念所展示给我们的观察框架就是:如何评价存在“正当”与否,可以通过两个尺度进行,即真理标准与道义标准。此其一。

其二,就“性”这一概念来看,在“合法性”概念中,意即“性质”,它在哲学层面具有两层意义。一层是指“根据”、“属性”,表达的是事物之所以称之为该事物的规定性,一般在形而上意义上使用。另一层指“源泉”、“基础”,一般在具体语境中使用,如合理性、现代性等。一般来说,具体意义是抽象意义在具体语境下的运用,是对概念抽象含义的经验化,所以,在经验层面上,“性质”范畴表达的就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和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根源,即“……的基础或来源”。相应地,关于“合法”的“性质”问题(即“合法性”问题),也就是关于“‘合法’的‘基础或来源’”问题。

总而言之,综合“合法”与“性”两个概念的分析,关于“合法性”概念,其基本含义就是:关于事物所以具有“正当性”的“基础”或其“来源”问题。再结合“正当”概念的内在意义(真理性与道义性)。我们可以这样完整理解“合法性”概念的逻辑框架:它表达如何评断事物正当性问题;它提供两种评判尺度(真理标准、道义标准);真理标准要求正当性的获得必须具备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道义性尺度意味着正当性的获得必须具有道义的支持(心理的、伦理的、信念的认同等);两种尺度的统一体现为实践上公众的“事实性接受”程度。这也是“合法性”概念的语法结构所提供给我们的基本分析进路。循此进路,笔者进一步对“政府合法性”问题进行分析。

政府合法性的获得:历史根据、民意认同、说服能力

什么是政府合法性呢?依据上述关于合法性问题的分析框架,政府合法性问题也就是关于“政府正当性的基础或来源”问题。同样地,依据合法性问题的一般逻辑结构,政府合法性问题也包括这样三个方面:正当性的获得必须具备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正当性的获得必须具有道义的支持;两种尺度在实践上怎样统一。以此为框架,笔者对政府合法性问题作些分析。

合法性概念的一般意义表明,事物合法的基础或者来源可以表述为:两个基本原则(真理性与道义性)、三个具体因素(历史必然性、道义预期性、事实接受性)。相应地,关于政府合法性,也就是要求政府的存在与运行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两个基本原则,这意味着政府的存在与运行要具有正当性必须具备这样的基础。首先,该政府的建立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至少不违背历史发展的趋势。例如,现代政府绝不会实行奴隶制度。其次,该政府的发展满足了社会公众的基本价值需求,符合整个社会基本的道义预期。例如,现代政府,至少不会剥夺公众基本的知情权和表达权。

三个具体因素,这意味着政府要想持续性发展,还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件,这就是:不断拓展政府存在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持续增强政府的事实上的可接受性,及时跟进公众对政府的道义预期。其中,拓展政府正当性的历史根据,是保持政府合法性的根本性条件;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事实接受性,是维护政府合法性的关键环节;而不断跟进公众对政府的道义预期,则是推进政府合法性的必要步骤。何以如此呢?原因就在于,上述三个基本因素在政府合法性基础的构建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就拓展政府合法性的历史根据来看,其本质是不断探寻政府之所以具有正当性的历史必然性,即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方面寻求政府正当性的来源与依据。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对政府合法性的历史必然性的探究形成了这样几种观点:暴力来源观、社会职责观、公共服务观。暴力来源观,即认为政府正当性的依据来源于暴力,也就是说,政府(国家)是在人类社会自身的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状况下的一种次优选择,其目的是为了使社会不至于在阶级冲突中毁灭。所以。以国家形态所展现出来的最早的政府,其存在的正当性来源于国家暴力对社会的保护。社会职责观,即认为政府存在和运行之所以正当,除了具有阶级统治的合法性之外,还因为其是一种社会公共机构,即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背景下,政府是与市场体系相对的一个社会系统,体现为市场体系是一种私人领域,政府体系则是公共系统。作为公共系统的政府其职责就是进行社会管理,所以政府行为具有正当性。公共服务观,则是在现代公民社会语境下人们对政府正当性的又一深入思考,其基本要义是:在市场经济崛起的背景下,现代社会分化为三种领域(私人领域、公共领域、国家领域),其中,国家领域的存在源于整个社会公众对它的契约性认同,即国家是全民共同签订的合同,该合同以公民纳税为保障,以国家提供公共服务为回报。在这样一种意义上,政府的正当性来源于它的契约性,体现为它要提供公共服务。

如何看待上述三种观点呢?深入看,上述三种政府的合法性基础,体现出这样的历史发展线索,即:前市场经济时期——阶级矛盾不可调和,暴力维持具有必然性;市场经济初期——私人领域扩展,私权扩张,国家逐渐显现其公权底色。履行社会公共管理职责具有必然性;市场经济发达时期——公共领域崛起,社会出现私域、公域、国家三者鼎立的局面,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凸显,通过提供公共服务获得正当性支持成为政府获得合法性的优先选择。由此可见,关于政府合法性来源的历史必然性,其演进具有这样的规律性:它根源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前市场经济时期、市场经济初期和发达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一般规律是,暴力基础——社会管理成效——公共服务程度;其历史演进所内含的逻辑是,阶级冲突严重,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市场经济崛起,私人领域形成,政府社会性凸显——公民社会生成,私域、公域、国家三足鼎立,政府契约性增强。这也是我们考察政府合法性之历史根据的一个真理性尺度。

其次,就及时跟进公众对政府的道义预期来看,其本质是提高政府在满足公众价值预期方面的能力,即看政府尽了多大努力来满足公众的预期,满足到什么程度(看实际中公众对一种新的制度的预期程度和现有政府对该预期的宽容程度,两者之间是否具有不可承受的差距)。现代政党政治的发展历史显示。如果一个政府没有及时跟上社会公众对一种新的体制的价值预期,那么,政府的合法性也将面临危机甚至丧失。这里主要揭示的是现代语境下,民意选择在政党政治中的重要性。

现代政党政治的核心是政党执掌国家权力,政府运作体现为执政党的组阁,其执政基础来源于社会民意的选择与支持。在这里,民意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公众的价值体系,该体系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即理性的认知、非理性的体验、心理预期。相应地,在民意体系中,既有社会公众的理性判断的确定性,也有感性选择的不确定性。既有对现有状况的体验。也有对未来趋势的预期。如果说,传统政治理论认为,民意的选择是理性的选择。那么这是合理的,但这并不是民意的全部。事实上,现代实证性研究表明,民意的主要部分是非理性的,是感性的,是对未来的心理预期。这就意味着,在现代语境下,公众对政府的认同主要来源于他们的主观性感受与潜在心理预期。所以,这就意味着,政府要想获得公众的支持,形成公众对政府的心理认可,必须时刻跟上他们的预期,弄清公众在价值上有什么需求,他们的感受如何。

而从理论上看,公众心理感受与预期来源于社会的教育体系,但同时又不全是,甚至在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微不足道。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教育体系提供的是理性能力,而感性、非理性来自于社会的日常生活。换句话说。感性、非理性的内容来自于生活中的电视广播,来自于耳闻目见,来自于同事朋友,来自于邻居聊天,来自于道听途说,等等。这些点点滴滴最终形成一个社会成员的感受、体验并进而影响着他对未来的预期。所以在这种意义上,政府何以获得民意支持,关键不在于花费多少气力进行大规模的意识形态说教,而在于能否判断出公众的心理,进而在此基础上提供满足和提升其需求。

最后,就增强政府事实上的可接受性来说,其本质是政府在经验层面获得社会公众的支持和认同,即在事实上获取公众的接受。从逻辑上看,政府获取合法性资源的事实因素,是一种合法性获取的实然状态,它既不同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也不同于社会公众的价值预期。从本质上说,事实性的接受反映的是一种政府在运作中的实际状态,即它在符合历史必然性基础上,在满足社会公众价值预期的实践中所能和已经达到的程度。大体来说,政府合法性的事实基础可以从政府自身对公众的说服程度来衡量,即政府能在多大范围和程度上说服公众接受现存体制(或者看该政府的意识形态的实际效力有多大)。

上一篇:《功夫熊猫3》观后感下一篇:退换货服务承诺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