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环境污染预案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河道环境污染预案(精选7篇)

河道环境污染预案 篇1

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了做好河道防洪应急调度和抢险工作,全面提高政府应对突发洪涝灾害的能力,有计划、有准备、有措施地防御和控制洪涝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持和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及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特编制该预案。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工作制度》、《洪涝灾害统计报表制度》、以及《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预案。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河**县境内河道洪水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置。

1.4工作原则 1.4.1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不断提高抗洪救灾工作的现代化水平。1.4.2 抗洪救灾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统一调度。1.4.3 抗洪救灾工作以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首要目标,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的原则。1.4.4 抗洪救灾工作按照流域或区域统一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城乡统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1.4.5

坚持防汛抗旱统筹,在防洪保安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洪水资源;以法规约束人的行为,防止人对水的侵害,既利用水资源又保护水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4.6 坚持依法抗洪,实行公众参与,军民结合,专群结合,平战结合。2 基本情况 2.1 自然条件

**县地处山东省的东南部,总面积1752平方公里,其中山丘区面积138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9%。境内地质构造复杂,出露的地层:西部的太古界、元古界的奥陶系、石炭系,中生界白垩系,新生界第四系;东部的太古、元古、白垩和第四系。整个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高程一般在100m~400m之间,最高峰662.2m(马亓山顶),最低处19.9m(陈家河)。

**县属暖温带季风区,半湿润过渡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2.7℃。多年平均年蒸发量为1116.5毫米,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56.7毫米。降水年际、年内变化较大,最大值1314.2毫米(1974年),最小降水量491.9毫米(1981年),6-9月份降雨占全年的74%。

**河,滨海水系。源于**县石河峪村北,途经文疃、涝坡、相邸、坊前、壮岗四个乡镇至江苏省朱蓬口入海。河长74公里,流域面积552公里。其中县内长47.5公里,流域面积423平方公里。该流域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支流众多,系季节性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1.41亿立方米,枯水年径流量为3951万立方米。

该流域属鲁东南水土流失中轻度侵蚀区,主要表现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次之。在水力侵蚀中,主要以面蚀,点蚀为主,其次是沟蚀。面蚀、点蚀主要分布在流域内的坡耕地、疏林地和全垦农用地上;沟蚀主要分布在荒山荒丘、沟道、沟头或土质疏松的荒滩处。重力侵蚀多发生在失去植被的陡坡及公路、沟河两侧的悬崖处。流域内现有水土流失面积110 km,平均土壤侵蚀模数928t/km.a,年土壤侵蚀量39.26万t。

区内建中型水库1座,小

(一)型水库10座,小

(二)型水库58座,塘坝297座。2.2社会经济情况

**河莒南境内涉及文疃、涝坡、相邸、坊前、壮岗四个乡镇,145个村,17.85万人。是**县重要的粮食、果品、茶叶、花生、木材、石雕和畜牧生产基地。特色产品有石雕、绿茶、煎饼、水晶梨、花生等。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毛泽东主席批示的王家坊前和国家级示范小流域大崮子沟均在**河流域。2007年,**河流域国民生产总值16.6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96元。3 领导体制和指挥机构 4 3.1 领导体制

**县防汛抢险救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由县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指挥,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各负其责。3.2 指挥机构

县人民政府设立县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以下简称县防指)负责领导组织全县的抗洪抢险工作,其办事机构县防指办公室(以下简称县防办)设在县水利局,并在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设立城市防汛办事机构。

县防指由县长任指挥,县政府、县人武部、县公安局、县财政局、县水利局、县建设局、县发改局、县安监局、县财办、县民政局、县交通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国土资源局、县卫生局、县广电局、县环保局、县供电公司、县农机中心、县气象局、县邮政局、县交警大队、县武警中队、县法院、县检察院、县网通公司、县移动公司等单位负责人为指挥部副指挥或成员。3.3 职责 3.3.1县防指职责

县防指负责领导、组织、监督、协调全县的防汛抗洪工作,主要职责是贯彻实施有关防汛抗洪工作的法律、法规和 方针政策,执行上级的命令,拟订全县防汛抗洪规章制度,及时提出防汛抗洪工作具体部署,组织制定实施全县防汛和抗洪预案,及时掌握全县汛情、灾情并组织实施抗洪抢险及抗洪减灾措施,组织灾后处置,并做好有关协调工作。3.3.2县防指成员单位职责

抗洪工作必须在县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各成员单位根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搞好抗洪工作。各成员单位职责是: 县政府办公室:负责全县防汛抗洪重大事件协调。县水利局:负责防洪排涝工程的行业管理;提供雨情、水情、灾情的调度;制定并监督实施全县防汛抗洪措施;为全县防汛抗洪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县发改局:负责防汛抗洪设施、重点工程规划和建设的协调安排和监督管理。

县公安局:负责维护防汛抗洪秩序和灾区社会治安秩序,依法打击造谣惑众和盗窃、哄抢防汛抗洪物资以及破坏防洪抗洪设施的违法犯罪活动,协助有关部门妥善处置因防汛抗洪引发的群体性治安事件。

县民政局:负责洪涝灾害地区灾民的生活安置和救灾工作,及时向县防指提供灾情。

县财政局:负责组织实施全县防汛抗洪、应急抢险救灾资金的筹集和落实,及时下拨资金并监督使用。县建设局:负责城市防汛排涝的制定和监督实施,加强城市防汛排涝、城市供水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管理;组织城市规划区防汛排涝抢险工作。

县国土资源局:负责组织监测和预防地质灾害,对重大的山体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监测、勘察和防治工作。

县交通局、县交警大队:负责所辖公路交通设施的防洪安全,确保道路畅通;优先运送防汛抢险、防疫人员和物资、设备;为紧急抢险和撤离人员及时组织提供所需车辆、船舶等运输工具。

县农业局:负责洪涝灾后农业生产救灾与恢复,及时收集、整理和反映农业洪涝等灾情信息。

县卫生局:负责洪涝灾区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护工作。灾害发生后,及时向县防指提供洪涝灾区疫情与防治信息,组织卫生部门和医疗卫生人员赶赴灾区,开展防病治病,预防和控制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县环保局:负责水质污染的监测、预报,向县防指及时通报全县水质污染情况,作好城乡水源地保护,制止向河流、水库等水域违法排放污水和固体废物的行为,应急处理水污染事故。

县气象局:负责天气气候监测和预测预报工作。从气象角度对影响汛情、灾情的天气形势作出监测、分析和预测。及时对重要天气形势和灾害性天气作出滚动预报,并向县防指及有关成员单位提供气象信息。

县安监局:负责督促、指导和协调汛期安全生产工作,抓好工矿企业的防汛安全工作。及时提供洪涝灾区的工矿企业灾情。

负责做好抗洪安全工作,按《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县防汛抗旱指挥部要求,对抗洪安全工作进行全面督查,确保抗洪安全

县移动、网通公司:负责通信设施的防洪安全,确保防汛抗洪通信畅通,做好发生特大洪水时应对的通信手段,保障抢险现场通信。

县广电局:负责组织指导广播电台、电视台对防汛抢险、抗洪救灾工作的宣传报导,按县防指要求及时向公众发布雨水情、汛情、灾情等信息,跟踪报导防汛抢险和抗洪救灾活动,以及向社会宣传防汛抢险、抗洪救灾灾、抗灾自救知识,宣传防汛抗洪的法律法规。

县林业局:负责林区防汛及国营林场、苗圃的救灾、生产恢复工作,组织乡镇政府搞好清除河道行洪区内的阻水林木。

县供电公司:负责所辖电力设施的防汛安全,保障防汛抢险、排涝、抗洪救灾的电力供应。

县人武部和武警中队:根据汛情需要,担负抗洪抢险、营救群众、转移物资、抗洪救灾及执行重大防洪抗洪措施的任务。

县法院和检察院:负责依法解决防汛抗洪工作中的矛盾和纠纷,查处防汛抗洪违法违纪行为。3.3.3县防办职责

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上级防汛抗旱指挥部的决定、调度命令以及县委县政府的指示;承办县防指的日常工作,组织全县的防汛抗洪工作,督促检查防汛抗洪措施的落实;负责组织全县防洪抗洪预案的编制、审查和审批辖区内水工程的洪水调度方案;组织协调各级、各有关部门实施防汛抗洪责任制,参与组织抗洪抢险工作并进行业务技术指导;负责防汛通讯、调度现代化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做好防汛抗洪物资计划储备和使用管理工作,提出防汛抗洪经费的分配使用建议计划,并监督实施;及时准确地掌握汛情、灾情和水利工程的运行状况,必要时发布雨水情信息、水情预报和汛情公报;提出全县防汛抗洪部署和决策意见,供县政府和县防指决策。会同有关部门调查处理防汛抗洪重大事故。

3.3.4 乡镇政府及部门职责

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做好辖区内的各项抗洪工作。认 真落实好抗洪救灾物资及编制本辖区抗洪救灾预案;组织抗洪安全大检查,并限期整改隐患;加强辖区内灾情调查和统计工作 ;及时组织群众防汛救灾和灾后生产自救,尽力减轻洪灾损失。

全县各级、各部门、各单位按照行政首长负责制和属地管辖的要求,认真做好本辖区本部门本单位及业务职责范围内的抗洪救灾工作。一是落实好抗洪救灾队伍和物资;二是组织抗洪救灾安全大检查,并及时整改隐患;三是落实好抗洪预案和救灾方案 ;四是树立抗洪是全民义务的意识,服从抗洪统一调度和指挥,积极参加抗洪救灾工作,尽力减少洪灾损失。4 险情监测与报告

4.1险情监测和巡查

汛期要力口强险情的巡查、观测。每次洪水发生及洪水过后要进行详细观察记录,由县河道管理所协助沿河乡镇办负责包段管理登记,及时上报县防汛办公室。对**河左右岸堤防上存在的路口、薄堤、险堤等险工隐患,河道管理员每个星期至少检查一次,发现新的情况应立即上报。在巡视检查中发现有垮岸溃堤或决等险情要发生时或已发生,要立即向县防办报告险情的地点、方位、状况及抢险应急预案,以便防办通知沿河乡镇、村庄及时采取抢险措施。

汛前对河道堤防进行拉网式检查,及时发现险情隐患,及早进行整治,对汛前来不及处理的,汛期内进行重点防守,河道工程管理单位24小时值班,坚持沿堤巡查,及时报告水情、工情。检查的主要内容:洪水涨落形势、水面有无异常状况、对堤身单薄段和低洼段重点防守,遇较大洪水坚持24小时不问断巡查堤防。

4.2险情上报通报 4.2.1 工程险情监测巡逻组由沿河乡镇技术人员和护堤员以及沿堤村干部组成,在巡查过程中发现险情及时向河道防汛指挥部汇报,由指挥部逐级上报。

4.2.2 向河道主管部位和上级防汛指挥部报告险情的方式:发现险情时通过电话、电台和派人直接通知等方式向**县防汛指挥部办公室报告。

4.2.3 向河道应急指挥机构的成员单位及其它相关部门通报险情的方式:发现险情时通过电话、电台和派人直接通知等方式向县防汛指挥部和其它相关部门通报。5 监测预警 5.1预警级别

根据气象部门预报的降雨强度,并结合我县山区的实际情况及前期降雨情况等,将洪水灾害预警分为三个级别:

1、当气象部门预报或实时监测到降雨强度为暴雨(24小时降雨量50~100mm)时或预报日降雨25~50mm之间,但前期降雨较多,土壤饱和、库塘蓄满,为洪水灾害危险预警,称为三级预警。

2、当气象部门预报降雨强度为大暴雨(24小时降雨量100.1~200mm)时、或预报日降雨50~100mm之间,但前期雨量大、土壤饱和时为洪水灾害中度危险预警,称为二级预警。

3、当气象部门预报降雨强度为特大暴雨或24小时降雨量超过200mm时为高度危险预警,称为一级预警。

另外,由于我县山区汛期降雨极为不均,气象部门可能预测不到局部小范围的强对流天气,因此一旦发生局部强降雨时,必须根据降雨时的降雨强度判断洪水灾害预警级别。我县在山区设有一定数量的雨量观测点,当每一观测点一小时降雨量超过50mm时,即可发布该点所在乡镇为一级预警。5.2实时监测

监测的内容有降雨量监测,库塘、溪河水位监测,泥石流和滑坡监测等。目前,**县境内设国家级水文站两处,雨量站9处,县级观测雨量站15处,小

(一)型以上水库均 设有水位泄量观测设施。国家级水文、雨量站均设了雨水情信息自动采集传输系统。县级水利、气象部门建立了雨水情及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对泥石流、滑坡监测采取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以群测群防为主,专业监测为辅。5.3通信

监测信息的传输方式有自动化的采集传输系统、人工通过电话、传真、无线电台等。预警信息传递采用电视、广播、电话、传真、锣鼓号等。5.4预报预警

5.4.1预报内容及发布部门

预报内容有气象预报、溪河洪水预报、水库水位、泄流量预报、泥石流和滑坡预报。气象预报由气象部门发布,溪河洪水预报、水库水位预报由水利、水文部门发布,泥石流和滑坡预报由国土资源部门发布。5.4.2预警内容

暴雨洪水预报信息;暴雨洪水监测信息;降雨、洪水位是否达到临界值;水库塘坝水位监测信息;可能发生泥石流或滑坡的监测和预报信息等。

5.4.3预警启用时机

(1)当接到天气预报或发生的降雨接近或将超过各级预警规定的临界雨量值时,应发布暴雨预警信息;(2)当上游水位急剧上涨,将对下游造成洪水灾害,应立即向下游发布预警信息;(3)当出现发生泥石流、滑坡的征兆时,应发布泥石流、滑坡灾害预警信息;(4)水库、塘坝发生溃决性重大险情时,应发布相关信息。5.4.4预警发布权限及程序

根据调查、监测、分析,按临界雨量、水位、洪水灾害征兆等,及时发布警报。(1)在一般情况下,洪水灾害防御预警信号由县防汛指挥部发布,按照县→乡(镇)→村→组→户的次序进行预警(见图1)。(2)如遇紧急情况(滑坡、水库塘坝溃决等)由村或水库塘坝管理单位直接报告县防汛指挥部和乡(镇)防汛指挥机构,并直接发布预警信号,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预警工作(见图2)。5.4.5预警实施措施

三级预警实施措施:由乡镇防指根据县防指提供的雨情、工情、地质等信息发布三级预警,并组织有可能受洪水威胁的群众组成由村干部带队的巡逻小组。开始降雨后,巡逻小组携带报警及通讯工具进行巡逻,发现异常情况时,立 即采取有效方式向附近群众报警。群众接到警报后,立即向指定的地点撤离。在向群众报警以后,要马上报告所在乡镇防指。

二级预警实施措施:由县防指根据气象、水文、国土资源等部门提供的信息发布二级预警,并通知相关乡镇在启动三级预警的基础上,由包村乡镇干部带队巡逻,降雨后,每隔1小时向乡镇防指报告巡查情况。如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向附近群众报警。群众接到报警后,立即向事前指定的地点转移,巡逻队发出警报后,要马上报告县防指。包片防指成员及乡镇领导干部要迅速赶向该地区,指挥抢险救灾。

一级预警实施措施:由县防指根据气象、水文、国土资源等部门提供的相关信息发布一级预警。县防指成员单位、乡镇主要领导根据事先的分包任务,在降雨前到达分包地区,靠前指挥。降雨后,每间隔半小时由巡逻队向该分包地区的防指领导报告巡逻情况,并严格实行零报告制度。发现异常情况时,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向附近群众报警。群众接到报警后,立即向事前指定的地点撤离,巡逻队报警以后,要马上报告县防指,县防指领导及有关技术人员立即赶向该地区,指挥抢险救灾。同时,卫生、交通、电力、通讯、民政、预备役等有关防指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能,迅速开展抢险救灾工作。5.4.6报警方式

报警可采用电话、手机、敲锣或鸣号,考虑到降雨时可能伴有大风、雷鸣等干扰及停电的可能,巡逻队应配备强力探照灯,锣鼓号等灯光、声音报警工具,并事先约定灯光、声音警报信号,采用灯光和声音信号报警时,应有专人时刻监视报警信号。6 转移安置 6.1转移原则

转移应遵循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人员后一般人员的原则,应以集体、有组织转移为主。6.2转移地点、路线

转移地点、路线的确定应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则。各乡镇汛前拟定好的转移路线、安置地点,进入汛期后必须经常检查,如有异常应及时修补或改变路线。转移路线要避开跨河、跨溪或易滑坡等地带。不要顺着溪沟谷口下游、泥石流沟口下游、滑坡的滑动方向转移,应向溪河沟谷两测山坡或滑动体的两侧方向转移。

危险区居民转移地点、路线,详见乡(镇)、村洪水灾害防御预案。

6.3灾民安置

受灾群众安置应因地制宜地采取集中、分散等安置方式。

灾民安置地点详见各乡镇群众转移安置计划表 6.4转移安置纪律

转移工作采取县、乡镇、村干部层层包干负责的办法实施、统一指挥、安全第一。7 抢险救灾 7.1抢险队伍

7.1.1应急抢险机动队

全县需组织785人的应急抢险机动队,其中县直单位285人(公安100人,人武部50人,武警30人,消防25人,水利40人,建设局40人)。沿**河文疃、涝坡、相邸、坊前、壮岗每个乡镇100人。7.1.2抢险队

抢险队由基干民兵和预备役组成,河道抢险共需13490人,其中中型水库每座不少150人,由包库行政领导和水库管理单位共同组织;小

(一)型水库每座不少于100人,小

(二)型水库每座不少于50人,由乡镇包库责任人和工程 17 所在村共同组织,塘坝每座不少于20人,文疃、涝坡、相邸、壮岗每个乡镇700人。7.2抢险物资准备

1、麻袋、编织袋:全县共计30万条,其中水利局备10万条;各个乡镇各备5万条,共计20万条。其他有防汛任务的企业企业单位也要根据自己的防汛要求备足防汛物料。

2、木桩:全县共需备木桩14.5万根,其中防汛办公室、建设局各备0.5万根;防指成员单位各备0.1万根,共备2.5万根;每个乡镇备1万根,共11万根;其他有防汛任务的单位根据自己的防汛需要备足。

3、铁丝:全县共需备铁丝30吨,防汛办公室和各乡镇各备2吨,其余6吨由指挥调度组筹集。

4、土工布:共需备5万平方米,其中防汛办公室备2000平方米,其余由指挥调度组协调解决。

5、土砂石料:由工程所在单位和包工程责任人共同指定砂土料场,必须满足抢险需要,石料每个中型水库应具备1000方,小型水库应备500方。由工程所在单位和包工程责任人负责备足。

6、小型抢险工具:镐头1100把、铁锨2200张、八磅锤550把、斧头1100把、油锯12个、发电机组5台、探照 18 灯100个、电缆线3000米。其中镐头、铁锨、八磅锤、斧头由各乡镇准备,其余由指挥调度组调配。

7、救生器材:共需救生衣500件,救生舟6艘,由指挥调度组调配。

8、抢险机械:挖掘机20台,装载机20台、拖拉机200辆、凿岩机10台、除水利局约定号用的6台挖掘机、10台装载机、3台凿岩机外,其余指挥调度组调配。

9、运输车辆:需运输防汛物料、防汛抢险队伍等运输车辆30辆,由交通局负责组织调配。

10、防汛指挥车辆:每个防指成员单位和每个乡镇各出一辆。

7.3救灾物资的准备

救灾物资由民政局负责筹措,包括食品、粮食、衣被等,数量以满足灾民的临时生活需要为限。8 保障措施 8.1汛前检查

汛前、各乡(镇)要对所辖区域进行全面普查,发现问题做好记录,并及时处理,对危险区内可能发生洪水灾害的区域安排专人负责防守。

8.2宣传教育及演练

对本预案的主要内容,各乡镇要利用会议、广播、电视、墙报、明白纸、标语等多种形式,向辖区内群众进行宣传,并组织危险区内群众熟悉转移路线及安置方案。各乡镇和防指成员单位应组织抢险机动队和抢险队进行汛前抢险演习。8.3纪律

河道环境污染预案 篇2

从20世纪60年代起, 欧洲各国开始重视河流的治理。80年代后各国相继进行了河道整治的深入研究, 国际上出现了诸如英国伦敦泰晤士河治理、韩国首尔清溪川整治等诸多河道治理成功的案例。近来我国也在河道保护意识渐浓趋势下, 出现不少河道整治的成功案例, 有些甚至获得国际大奖, 例如获得美国ALSA通用设计荣誉奖的中国迁安三里河绿道项目及中国贵州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等。笔者对国内外城市河道整治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 并以笔者亲自参与设计的四川郫县沱江河流域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为例, 探讨了我国城市河流整治的发展方向, 期望能为国内城市河流的整治方向提供经验和参考。

1 城市河道整治过程中的设计原则

城市河道整治涉及到各个方面, 欲使河道治理及景观营造达到预期的效果, 以下5条基本原则应当遵循:

(1) 安全性原则。首先要保证河道行洪安全, 防洪安全是城市民生的基础要求, 不应受到包括景观工程在内的其他工程影响。在做到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 充分挖掘生态环境功能和景观人文特色, 改善河道两岸生态环境, 并提升城市软性竞争力。

(2) 生态性原则。生态原则是指河道整治及景观设计应创造适宜生物的生存和繁衍需求, 以保证河道生态的健康发展。景观设计应该建立在生态基础之上, 因地制宜, 尽量保留现状原有动植物群落, 实现河道生态良性发展。

(3) 景观性原则。景观设计建立在保证生态基础之上, 满足市民生活娱乐之需要, 营造良好环境氛围, 从而形成一个“舒适、优美、休闲、文化”景观环境。

(4) 文化性原则。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和印记, 景观设计因深挖当地历史人文, 应在设计中传承, 在建设中保留, 保留历史文化设施的同时, 创造有现代文化特色的河道文化景观。

2 城市河道整治过程中的设计内容

(1) 河道平面设计。城市河道平面设计要因地制宜, 尽可能保持其天然形态, 实现河道自然生态的景观美学。有以下几点说明:①自然河流形态本就具有多样性, 因此不必强求河流断面的平高平宽, 可设置蓄水湖池, 既有利于防洪, 又可形成水上娱乐活动, 于景观和生态都有益处。②在保证河流防洪通畅的基础上尽量保证河道自然弯曲形态, 能够形成深潭或浅滩, 可为自然生态提供生存必须的空间环境, 是多样性的基础。③如城市河道有水系, 应将其打造成系统系环通的网络, 活水有益于水资源的自净, 保证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2) 河道断面与护岸设计。设计有如下要点:①矩形断面:矩形断面可用在平原河网水位变幅不大的河道, 设计时, 常水位以下可布置矩形干砌断面, 常水位以上可用毛石堆砌成一定斜度斜坡, 保证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 也可消减水浪对河道断面的冲刷, 有利提防保护和生态建设。②梯形断面:相对矩形断面梯形断面占地面积稍小, 是密集型城镇常采用的断面形式, 规则的梯形断面, 结构简单实用, 有益于河道的过水和排水的排放。③复式断面:其占地面积较大, 较适用于河滩开阔的山溪性河道。枯水期水量较小时, 河水可仅在主槽中通过, 一旦到洪水期, 河道流量变大, 此时河水可漫滩通过。因其过水面积大, 洪水位低, 一般不需修建高大防洪堤, 且有利于修建水景和栈道。

(3) 生态设计。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 模拟自然河道保护生物多样性, 增加景观异质性, 强调景观个性促进自然循环构架城市生境走廊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有如下两点:①空间设计:河道水面可根据植物适宜生长的水深, 依次布置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水面植物布置时要考虑泄洪和航运要求, 尽量布置在边坡脚的区域。②物种选择:生态河道的物种主要包括水生、湿地物种和陆生物种。水生、湿地物种的选择一般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A、易栽培和繁殖的当地优势物种;B、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C、对水体环境污染物具有一定承受能力;D、对水体环境具有较强净化能力。

(4) 景观设计。保持自然线性, 强调植物造景, 运用天然材料, 创造自然生趣, 鼓励平易质朴, 铺张奢华, 达到“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在景观设计时要因地制宜、突出文化特色。景观的设计与布局要结合河道实际情况, 与城市整体景观相协调, 充分利用清淤土进行造景, 对点、线、片、带、区等进行整体规划, 例如可修建河心岛、亲水广场、亲水平台等, 体现自然、亲水、休闲、开放的景观体验与风情特色。同时, 景观规划设计还应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精髓, 反映当地的独特文化与历史痕迹, 所修建的雕塑、廊道、阁楼、文化广场等能成为城市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利用滩地设置一些带状的亲水平台, 供市民休闲散步、垂钓娱乐之用。创造出了集自然风光、历史风光、生态风光、人文风光与时代风光为一体的特色滨水景观。

3 城市河道整治过程中的设计案例

基于以上的分析, 现对实际操作的案例进行系统的分析及设计:

项目名称:四川省成都市沱江河滨河景观工程;

项目地点:四川省成都市郫县;

设计单位:东联成都+东联尼塔;

项目规模:河道长约4.2公里, 设计面积约35万平方米;

设计时间:2013年11月~2014年3月;

景观工程建设时间:2014年4月~2014年12月;

3.1 项目背景解读

沱江河, 全长28公里, 是串连郫县城市核心功能区的重要纽带。沱江河自西向东从郫县县城穿流而过, 其环境的改善和优化, 关乎城市生态再造重生。现状沱江河水利工程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且水质受到污染, 沿线生态也正受到破坏。由此, 县政府因势而定, 将沱江河4.2公里整治工程纳入重大民生工程, 着力打造集生态、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精品滨河空间, 带动城市的繁荣。

3.2 设计概念与目标

基于对现状的充分调研, 设计团队提出“生态郫县, 水润蜀都”的景观打造概念, 期望能把沱江河及其沿岸打造成水清、岸绿、河畅, 江与人、江与环境、江与城市和谐共处的生态滨水自然公园。为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 设计制定了基于生态规划的防洪排水、生态河道、景观文化的三个阶段设计步骤, 对沱江河的河道线形、河道断面与护岸进行设计和改造, 对其生态系统、景观需求进行了修复与营造, 见图1。

3.3 方案设计

方案设计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

(1) 基于满足沱江河水利防洪排水要求的河道线形、河道断面与护岸自然生态打造:项目初期, 为丰富河道自然线性和保留现状良好植物群落, 我们在河堤外开挖新的河道形成22丛树的群落为22座绿道, 使39种1166棵现状树和它脚下的土地得以保留并实现了“双河相伴”甚至“三河并流”的形态。

(2) 基于沱江河净化水源, 恢复自然河道风貌的生态营造:项目河道的直线型平面形态和梯形断面现状主要服务于过流和排水, 动植物的生长几乎为零。利用前期对河道平面和断面的改造, 为生态设计的介入提供了可能。①空间设计:河道水面根据植物适宜生长的水深, 依次布置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种植茭白苟、香蒲或芦苇等植物, 保土固堤, 吸收并降解污染物质。②物种选择。生态河道的物种主要包括水生、湿地物种和陆生物种, 本次项目选择了凤眼莲、芦苇、香蒲等8种水生、湿地植物种类。海棠、紫叶李花等5种灌木类;国槐、乌桕、五角枫、垂柳、旱柳等8种落叶乔木类;女贞、黄杨、桧柏等6种常绿苗木类;萱草、绣线菊、马莲等10余种草本花卉。草坪应尽量选择多年生品种, 做到各物种相互交错。

(3) 基于打造集生态、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精品滨河公园空间的景观设计:设计之初, 设计团队受张艺谋式的“印象”系列启发, 决心打造一条能被印象的城市生态河道, 提出“改·造”景观设计策略。“改·造”两字是对此次河道整治的高度总结, 包括改河岸、改节点、改竖向、改构筑和造生活四大部分:①改河岸, 河岸更生态且变化丰富;②改节点:打通了滨水走廊, 强化了滨水活动范围;③改竖向, 让滨水河岸与河道更亲密, 形成了观水、亲水、玩水的人与河岸关系;④改构筑, 是对现状里具有历史文化传承意义的小品, 构筑的现在再修饰, 以期流传后世;“造”及营造, 沿着城市滨水廊道设置了林间步道、公园活动广场、构筑小品、平台栈道、活动器材、景观桥及植栽等园建, 满足市民休憩、游玩、锻炼、赏景等功能, 见图2。

3.4 难题和亮点

此次景观设计有一难题和一亮点:①难题:现状沿河生长的植物群落限定了河道平面和断面形态, 使平面和断面的自然化形态调整带来困难;②亮点:河道整治中不可避免或设计需要、或乱砍乱伐, 有几百棵大树被砍倒, 我们尽力收集倒下的大树, 尽心保存, 并建成了“树的纪念园”。

针对设计中的这个难题经过努力, 设计提出“生态岛”的景观设计策略, 即遇到良好的现状植物群落, 就在其旁再开拓一条引流, 实现“双河相伴”甚至“三河并流”的形态, 即保留了植物群落又丰富了平面形态, 见图3。

亮点中树的纪念园设计:首先我想到的是建立一个带有强烈“纪念性”的场域感, 以便形成强烈的空间氛围感, 设计采用圆形的环来组织这个空间, 而且这个圆形的构成又能够以一个“句号”的方式来隐喻一种“终结”。环形舱体约106立方米, 填满需收集约1033根长1.1米的木头, 约等于172棵10米高乔木。为了使“环形舱体”方案看起来更具说服力, 我们制作了1:50的实体模型以便更加深入的推敲。施工完成后, 137根钢管立在碎石地面上, 由8圈环形钢管固定成形。4米高的环形钢构架, 好似一圈细而有力的大网, 包裹住无形的空间又划分出有形的界限。何时, 人们会迈出醒悟的脚步, 心甘被自然怀抱, 见图4。

4 结束语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以往受到破坏和污染的城市河流生态的再生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河道的综合治理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心。景观设计师在其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协调于政府部门建设要求、水利单位的安全需求、普通市民生活追求三方之间, 牢固掌握生态规划这门科学, 在满足防洪排水水利安全前提下, 进行生态河道营造和景观滨水设计, 重现河道的自然生态之美和人文景观之美。

参考文献

[1]王文野, 王德成.城市河道生态护坡技术的探讨.吉林水利, 2002, (11) :24-226.

[2]米勒.美国的生物护岸工程.水利水电快报, 2000, 21 (24) :8210.

[3]汤振宇, 张德主编.城市河道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6:64-73.

[4]杨海军, 等.受损河岸生态系统修复研究进展[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36 (1) :95-100.

苏州地区水体环境与河道景观改造 篇3

关键词:苏州;水体;环境;河道景观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160-02

水,是生命之源,而对于苏州来说,是城市建筑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水,造就了苏州这样一个典型的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自古时起,人们就逐水而迁、旁水而居,房屋也就因此依水而建,由此形成了一座座生机勃勃的城市。作为一个水网城市,苏州拥有三横四直的城内水道,环城河道和大运河,建筑也就因此依傍河水而建。这些河道景观无论是从数量质量,还是规模上,都是最为突出的。

一、苏州地区的地理环境

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东部、太湖之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湖州等地,西有太湖与无锡相连。其前身为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受命扩城所建的都城,周长四十七里,又被称为“胥城”。并且伍子胥在苏州城内所建的8座城门均为水陆两用,而这种结构的城门却仅此苏州一地,足见苏州水域众多、水运发达。苏州也是地处长江下游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但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苏州也跟其他城市一样经历了大规模的拆迁与重建。在这些变迁之中,最主要的莫过于水体环境的整治改造和河道景观的改造。

(一)水体环境的历史及现状

苏州地处江南水网地区,境内河港交错,湖荡密布,素有“东方水城”之称。全市水域面积约360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2.5%。主要湖泊有位于西隅的太湖,此外,东有淀山湖、澄湖,北有昆承湖,中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长江从北面横贯而过。境内大小河道达21 454条,其中县级以上河道147条,总长1457.18公里,构成一个完整的河网湖荡系统。苏州市区主要入境河流有京杭运河、胥江和元和塘,集中在城西和城北,河流的水量和水位主要受太湖、长江及京杭运河的影响,并与降水、农时用水相关。市区河道坡降小、补水量少,流速缓慢,外城河及内城河经常处于滞流状态。水环境是苏州的灵气之源,也是与苏州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环境要素。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苏州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口数量迅猛增长,水环境污染形势相当严峻。地表水环境受上游来水、本地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等污染源影响,局部水域达不到标准要求。“水质型缺水”已成为苏州不断提升城市“品质”过程中的一个“瓶颈”,严重影响人居环境和城市形象[1]。

(二)河道景观的历史及现状

从秦汉时期开始到现在,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富有特色的地域单元在江南逐渐形成。江南地区素来享有“江南水乡”的美誉,但由于飞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尤其是在因为经济利益,在小城镇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水景观的重要性却没有得到重视,滨水地区水系污染、文化缺失、空间破碎等问题不断产生。随之融于这些空间、界面、景观的水文化日渐消逝,水景观建设迫在眉睫[2]。

(三)水体环境与河道景观的联系

河道景观是随着水体环境所形成起来,并且根据水体而进行建造,使之在整体的城市环境中协调一致。规划上,河道景观是河岸和河底相同的石料进行建造,尤其是在岸边的民居更是直接用此石料来建造墙体,除此之外,其他的建筑材质也是围绕着水与石所选取的。最出名的便是苏州的太湖石,无论是作为景观观赏还是建筑材料,都很好的体现出了与水体沿河而修建,随着河道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苏州地区在近几十年的河道改造中,也在根据水体对河道景观进行了重新规划,使二者更好的协调来推动区域的发展。颜色上,苏州的建筑多为粉墙黛瓦,尤其是水体附近的河道景观。白、灰两色则是对水体颜色的归纳和总结。人们还采用与水体较接近的颜色进行外部装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墙体因潮湿阴雨的天气而形成的霉斑,不仅不破坏美感,还在很大程度上与水体颜色相呼应。

通过了解水体环境与河道景观的发展来研究其改造过程,这样不难发现改造的理念都离不开正确处理山、水、人、文化等相互关系,以水为主题,从各方面塑造出具有江南特色的古镇人性化、生态化、个性化水系景观[3]。

二、近年的水体改善和河道景观改造

类似于苏州古城东北角的平江历史街区几乎是苏州现存的唯一能够真正意义上体现“水陆平行,河街相邻”的城市传统民居聚集区域。平江河与山塘河是此水网中最具地域特色的一部分,因此就通过两地区改造的具体实况来诠释城市规划中水体环境对河道景观的影响。

(一)平江地区改造实例

1.历史现状

平江历史街区以平江路为主脉,街区内的道路按路网结构、路幅宽度和交通量的大小,分为街、巷、弄三级。建筑或沿河而建,由石板平桥或拱形石桥连接道路和河道,构成一个步行与水运相结合的交通网络[4]。

平江历史街区基本保留了平江图中的“街巷、河道”的情景,纵向的内城河、平江河和横向的胡厢使河、柳枝河、新桥河、悬桥河,组成了“两纵四横”的河网[5]。在平江路的街头,“街依水生、河街并行”的布局依然随处可见。其主要街巷南北向有平江路、仓街,东西向有胡厢使巷、丁香巷、大柳枝巷、大新桥巷、混堂巷、卫道观前、中张家巷等。道路线形一般不取直,有曲有折,有宽有窄,形成曲直对比和收放对比空间形态[6]。

2.改造详情

政府在2003年开始对平江路地区进行了全面而又系统的保护和改造。对平江河的水体进行了净化改造处理,排污清淤,并据此对河岸周边的部分建筑进行了规划和改造。在这些河道景观中,多为常年需要修理的老式民居,而现代建筑与旧式建筑的处理关系就成了该地区规划的难点。因此,政府这种新旧相融的做法是配合河水改造的需要来使河道景观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也是在保障城区规划合理性与协调性。比如现代的类似于咖啡店的商铺,都将自己的门面装点地与周围水体环境相和谐,并且带有自身的特点。这种改造是既延续了古镇风貌又不乏特色,是将水体环境与周围建筑的关系运用到改造上的具体体现。而传统民居大都依水而建,主要就是为了人们日常起居用水以及水路出行的便利。平江河的水质改造虽然不能像先前那样供人们洗衣做饭,但是它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与建筑环境,有利于旅游业的开发,因此这样也将水路这一方式更好的发挥。

历史遗迹是苏州地区河道景观的重点改造对象,其开发与保护涉及的是对苏州文化形象的发展。由于历史悠久加上苏州多雨潮湿的天气,使得这些古迹的建筑实体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政府在改造中对此进行修建扩建,但基本上保持了古迹的原貌。

关于平江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老建筑对城市是如此不可或缺,如果没有它们,街道和地区的发展就会失去活力[7]。老建筑以“特殊的形态”为人们提供对于城市的记忆,建筑是能够唤起人们对城市记忆的某种“记忆的符号”[8]。

在这些改造中遵循了水体环境的布局,同时也对相连接内部的排水系统进行了改善,将古迹与河道相连接,既便于排水又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平江路地区改造是河道景观改造的典型范例,政府通过对河道进行整改、排污节流和水体整治等改善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居住条件。而在另一方面,古建筑的重新规划与翻新改造也与水体环境交相呼应,也将建筑对水体的污染降到了最低。现在走在平江路上,人们可以感受到水体与河道景观的相协调一致,也能充分感受到苏州特色的流水小镇。

(二)山塘地区改造实例

1.历史现状

另一个改造范例就是苏州的旅游景点——山塘历史文化名街。山塘街是典型的历史街区之一,它位于苏州虎丘山下,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所建,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山塘街呈现的“水陆并行,河街相邻”格局,是苏州古城风貌最精华所在,也是苏州水巷的典型代表[9]。

山塘历史街区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它早已从往日的繁荣逐渐走向衰败。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巨大冲击和差异渐渐反映在现代与传统的生活方式上。除此之外,社会其他相关因素的变化也在不断影响着老街区的居住和使用,并面临着各种危险。

山塘街区是苏州总体规划确定的5个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之一,历史积淀很深,其中有一处国家级文保单位(虎丘),2处省级文保单位(五人墓、葛成墓),7处市级文保单位,9处控制性保护古建筑以及11处古迹遗址和大量风貌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民居、水巷和街市等[10]。从2002年6月开始,“山塘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性修复工程”在苏州启动,严格遵守“保护风貌、修旧如旧、延年益寿、有机更新”和“分级分类保护”的原则,并开展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整体风貌整治、历史文化挖掘、重要节点修复等工作。除此之外,政府对山塘历史街区开展了接连三阶段的改造,这一改造取得的整治成果十分可观。

2.改造详情

与平江路相比,山塘街主要是为旅游提供服务,重点体现出了其商业价值。在山塘街的改造中,着重将河道建筑与水体进行紧密结合来更好服务于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河道的改道与整治是改造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当地对于乘船游览的需要。与同里、周庄、西塘等古镇相似,山塘街通过改造成为了具有典型江南水乡特色的旅游景点,也成为其他水乡古镇改造的典范。

在改造中强调要将山塘传统历史街区恢复成原有的水街格局。山塘历史街区保存了完整的传统特色的江南水乡风貌,粉墙黛瓦,河路平行,前街后河,小桥流水。

山塘街区道路,水系的整治在保留原有的“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传统格局的基础上,道路适当的加宽,开辟了若干新的支路,并重视对水系的规划整治:水质治理。只解决污水截流问题,水源治理另解决。在空间结构上,重点保留山塘街区原有的八种水街关系及其尺度。河驳岸整修,对山塘河上原有驳岸码头,原则上都保留,不新建,只维修。个别地段修旧如旧,并修复、增加水埠头、水墙门、石台阶、栏杆等[10]。

在现今,通过改造后的山塘历史街区以新的面貌呈现在古城苏州的西区,这里重现了曾经的盛世山塘的风貌,为历史文化名城新的胜迹之一。

三、结语

河流水系见证了小城镇从起源到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是小城镇中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方,蕴含和孕育了众多的历史文化资源,体现在空间实体层面是具有历史文化渊源的场所,体现在社会生活层面是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11]。

水体环境与河道景观自古以来就是密不可分的,苏州地区的古建筑更是与水体的变迁改造紧密相连。在一系列的河道改造中,水体环境在方方面面影响着城市的规划设计。通过对苏州地区水体环境和河道景观的研究,可以对今后的城市规划改造起到指导性作用,也可以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文化形象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苏州市区水环境质量状况及污染防治对策研究[EB/OL].http://www.cnemc.n/publish/totalWebSite/news/news_35773.html,[2013-05-20].

[2]吴增明,周银波,王瑞林.水·文化·印象——江南小城镇水文景观建设之我见[J].生态经济,2012,(1).

[3]陈杰.水文化建设研究初探[J].城市规划,2003,(9).

[4]林林,阮仪三.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实践[J].城市规划学刊,2006,(3).

[5]董寿琪.从“双棋盘”说到平江历史街区[J].苏州杂志,2004,(3).

[6]阮仪三.护城纪实[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24.

[7]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170.

[8]王汀.融入民居环境的商业空间——苏州平江历史街区改造和保护的艺术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

[9]王苑,邓峰.历史街区更新中的社会结构变迁与空间生产—以苏州山塘历史街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9,(11).

[10]袁泉,张炯.历史街区分阶段整体性保护更新研究—以苏州山塘历史街区为例[J].华中建筑,2008,(8).

城市河道环境综合整治方案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市第四次党代会关于“生态名城”建设的部署要求,进一步落实城市河道环境综合整治的属地管理责任,着力构建“地方政府负责、全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工作格局,统筹推进控源截污、环境整治、清淤疏浚、调水引流、生态修复等工作,全面提升城市河道环境质量,确保到20xx年底,市区城市河道水生态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到20xx年6月,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河道,为建成国家生态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重点工作

1、控源截污。认真做好河道沿岸污水的收集和处理,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加强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确保达标排放。

2、河道整治。规范垃圾收运清理,做好河岸与河道保洁,解决因脏乱差、垃圾入河导致的水环境恶化问题。加强沿河养殖管理,取缔非法捕鱼行为。着手开展初期雨水污染治理和资源化利用研究。

3、疏浚活水。针对重点河段开展清淤疏浚,削减河道内源污染负荷。加快水系沟通、引清活水,提高环境容量。

4、生态修复。做好驳岸生态化改造、沿岸绿化及景观建设,加快氮磷拦截吸收、曝气充氧等生态工程建设,促进水质提升及生态美化,恢复与重建河道良性生态系统。

三、实施步骤

按照“摸清底数、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持续改进”的要求,重点抓好三个阶段工作:

(一)调查摸底,明确治理范围。(7月上旬)

各地要对照建成区地理信息系统,对天然河流及人工河道进行彻底排查,建立城市河道基础台账,评估筛选,逐一建立黑臭河道档案,并提出综合整治计划,报送市环委会办公室,市环委会办公室对各地上报的黑臭河道名单进行核查,督促各地进一步补充完善,确定河道综合整治计划。

(二)专题部署,制定整治方案。(7月中旬)

各地要对列入20xx年整治的黑臭河道进行认真调查和研究,按照“一河一策”的要求,分解落实整治任务,制定综合整治方案,报送市环委会办公室,同时在当地媒体公布。

(三)明确责任,推动工作开展。(7月下旬-11月底)各地要根据治理河段,明确责任地区;根据职责分工,明确责任部门,实施分段包干,责任到人。要切实履行责任,认真组织实施,加快推进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沟通水系、景观美化等工程建设。

(四)加强督查,定期组织考核。(12月底前)

环保部门每季度末组织水质监测、专项督查和情况通报,动态跟踪治理进度,及时向同级政府报告。市环委会将于12月底前对各地整治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予以通报。

(五)积极履职,建立长效机制。

各地要高度重视河道水环境的保护工作,按照“河长制”的工作机制,落实专人负责河道水质,制定长效管理机制,对河道进行日常管护,确保水质长期满足水功能区划的要求。

四、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保障。各级政府作为城市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的第一责任人,要高度重视城市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建立“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协同推进、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各级环保部门要做好整治工作的监督协调,其他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共同推动工作开展。

2、强化持续推进。各地要充分认识整治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认真落实各项治污措施,确保投入到位,确保工程质量,确保长效运行维护,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3、强化监督考核。环保部门要会同水利、住建等部门做好城市河道综合整治工作的协调、监督、考核。对整治不力、污染问题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河道,要及时通报并实施挂牌督办,追究有关责任单位、责任人的责任;对整治不力的地区,暂停环保专项资金补助和各类环保创建,取消创先评优资格。

4、强化舆论引导。通过媒体公布各地整治计划、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并定期公布整治工作进度,对整治工作成效突出的单位进行宣传报道,对整治不力的地方和突出问题进行公开曝光。大力宣传城市河道对生态环境建设以及民生保障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附件:泰州市20xx年黑臭河道整治任务表

河道垃圾污染问题成因及防治浅见 篇5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生态环境受到垃圾污染等问题的严重威胁,成为影响水生态环境和工程面貌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靠近城市或村庄的河道、堤防,垃圾带来的威胁更大。在此,笔者就河道垃圾产生原因和防治方法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河道垃圾成因

(一)生活垃圾。生活垃圾占据河道和堤防垃圾的主要成分。因为村庄靠近河道,村民将日常的生活垃圾堆放在河道或堤坡上,诸如塑料袋、旧衣物、蔬菜叶、药渣、破鞋烂袜等随处可见,各种味道组合成的臭气,让人无法忍受。只要下一场雨,这些垃圾就会流入河道,污染水资源。

(二)建筑垃圾。一些村民或靠近河道的单位为了节省开始,直接将破砖烂瓦、渣土等建筑垃圾偷偷倾倒在防洪工程或河道内,不但影响工程面貌和河道行洪,也污染河道。

(三)旅游垃圾。近年来,不少防洪工程成为风景如画的游览区,是人们喜爱的休闲观光场所。但是,人们在河边欣赏、游玩,兴致勃勃的“亲水”时,却不注意环境卫生,随手扔掉的一些塑料瓶、酒瓶、纸巾、方便袋、饭渣等,犹如垃圾“织”成的“地毯”,几乎把工程铺满。

(四)工程垃圾。工程施工时,在河道或堤防上的临时厕所、施工机械产生的油污、施工生活垃圾等,在工程建设中或施工完毕后没有及时进行环保处理,形成污染源。

(五)“风运垃圾”。每当大风刮起时,靠近村庄的堤防或河道就会飞舞着白色塑料袋、纸屑等,这些垃圾是被风力搬运而至,河道、堤防的草坡上、树木上到处是白色的垃圾。

二、防治河道垃圾的途径和办法

防治垃圾要做好预防、清理等文章,实行综合整治,从源头抓起,防止垃圾上堤进河道。

(一)大力宣传教育,提高沿河村民的河流保护意识。预防比清理更重要,环境保护要做到以人为本,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从根本上解决垃圾进河道问题。宣传教育的方式

不拘一格,只要让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参与就行。可以组织村干部和村民参加宣传保护河流活动;发放宣传卡提醒他们的环保意识;通过组织村民观看水污染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危害,起到警醒的作用;在村民聚集地悬挂保护河流和环境的横幅,督促村民自己保护河流。通过各种方式的宣传,使广大群众能摒弃乱倒垃圾的陋习,自觉维护河道清洁,为他人也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沿河村庄建立保护河道环境的村民公约。河道管理部门通过和当地政府、沿河村庄开展文明道德建设,建立保护河流环境的村民公约,让村民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比如,不乱扔垃圾及废弃物,将垃圾放到指定的垃圾箱内;尽量不用、少用塑料袋,积极使用可再生利用的用品,减少白色污染;不侵占、填堵河道,不向河道内超标排放各类废水和未处理的生活污水;发现身边有破坏环境的行为时及时阻止等。通过公约,让广大村民们增强自制能力,增强环保意识、节约资源,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三)强化属地管理职责,推行网格化管理。沿河乡镇政府要树立“环境就是财富,环境就是竞争力“的理念,对辖区内的河道环境更加重视。虽然河道由河道业务管理单位,但是沿河乡(镇)政府也要履行好保护河道环境安全职责。一些堤段垃圾滥倒乱放主要是因为农村基础设施没有跟上。因此,要建立起由乡(镇)政府、村委会、河道管理部门等协调配合,形成权责统一的管理架构,在沿堤村庄建立固定的垃圾池,配备垃圾桶,使村民的垃圾能有地方倒,同时做好垃圾池的清理工作,防止出现垃圾堆积如山的情况,为村民营造一个干净的生活环境。政府部门和河道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建筑垃圾的管理,严格监督建筑垃圾堆放河道;农村的建筑垃圾也要运至指定的地方,远离河道。

(四)加强河道巡查,严格执法。河道管理部门要履行好职责,做好责任段内河道监管和巡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做到案件早发现、早处理。对所辖范围内河道垃圾进行集中清理,并对非法向河道倾倒废弃物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同时,在防洪工程绿化景区内设立环境保护警示提醒牌,建立流动的垃圾箱,安排管理人员进行卫生的清理工作,并做好游人的环保宣传工作,维护好工程环境。做好春天、冬天等大风、风多季节的堤防或河道巡查,发现堤防树木、堤坡、河道内的白色垃圾等,立即进行清理,防止环境或河道污染,维护工程面貌。

(五)加强工程施工环境保护工作。加强河道工程建设的环境评估,做好工程施工环境监管,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并严格执行。要将工程施工产生的垃圾进行处理,保障做到“绿色施工”。

(六)建立河道环境“协管机制”。在河道管理部门管理的基础上,在沿堤村聘请“环保协管员”,主要作用是及时宣传,及时监护,及时处理,协同河道管理部门做好河道环境清理和保护工作。

河道及水源地环境治理论文 篇6

2013年以来,环保部门先后组织了4次打击涉水违法犯罪行为的专项执法行动,现场检查企业320家,对80多家存在违法行为的企业分别作出罚款、责令整改、停产等处理。市县两级环保部门否决、拒批涉水建设项目72项,涉及投资额近10亿元。水利部门加大河道巡查执法力度,开展联合执法行动百余次,查处水事案件50余起,查扣非法采砂设备20余台,下发整改通知百余份,有力打击了各类涉水违法行为。畜牧等部门对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进行全面排查梳理,关停取缔畜禽养殖场133处,管控力度不断增强,河道及水源地周边环境明显改善。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思想认识仍有差距

部分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市、区)对河道及水源地环境治理工作较为重视,取得成效较为明显。但个别县(市、区)存在“等、靠、要”思想,重视程度不够,行动迟缓,措施不得力,投入不积极,环境治理工作开展不深入、不全面,河道面貌改观不明显。

2.2部分河道排污问题仍然严重

河道排污是造成饮用水源地水质污染、水环境破坏的主要根源所在。目前,由于对地下配套管网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各县(市、区)建成区普遍存在污水管网不配套、不完善、雨污混流、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造成部分河流排污现象严重,向河道排放污水等问题亟待解决。

2.3畜禽养殖清理取缔进展普遍迟缓

截至目前,多数县(市、区)禁养区划定工作尚未启动,畜禽养殖清理取缔进展缓慢。河道及水源地环境治理实施初期,各县(市、区)及有关部门对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的畜禽养殖场等进行了排查梳理、登记造册。对一些规模小、易拆除的畜禽养殖场进行了关停取缔,但由于禁养区划定不到位、拆迁补偿费用较高等原因,对于规模较大的畜禽养殖场,清理取缔工作进展不利,管控力度有待增强。

2.4建筑与生活垃圾治理反弹现象严重

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已经成为影响水环境的两大顽疾,虽然多数县(市、区)已推行了“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但很多地方垃圾集中收集处置还没有走上正轨,随意倾倒垃圾现象仍普遍存在。河道及水源地环境治理工作开展期间,各县(市、区)及有关部门组织人力、机械等对饮用水源地周边建筑及生活垃圾进行了清理,垃圾成堆成片现象明显减少,但由于执法监管不到位等原因,乱倒现象时有发生,部分河段反弹现象严重。

2.5宣传工作不到位

河道及水源地环境治理已经全面开展一年多,但市、县两级受理的投诉案件数量较少,实际日常生活中非法排污、随意丢弃垃圾等污染水环境的事件较多,说明群众对这项工作的知晓率不高,广泛参与、举报投诉渠道还没有很好运行起来。河道及水源地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若仅靠政府系统效能的提高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将缺少生命力和持久力,尽管短期内可以消除河流的黑臭污染,但难以换来河流长期健康的生命。

3建议

3.1以治污为重点,加快解决河流污染问题

建议以治污为重点,强化对工业及生活污染源防控,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污水管网配套,提高工业、生活污水处理能力等,尽快研究出台长效措施,着力解决污水直排等问题。

3.2加大畜禽养殖场关停取缔力度

建议未划定禁养区的县(市、区),尽快启动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工作,加大畜禽养殖场关停取缔力度,分期分批实施关停取缔和改造措施,按期完成清理取缔任务。大力推广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新模式、新技术,提高畜禽粪污的综合利用率和达标排放率,减少畜禽粪污对重点流域的污染。

3.3加快垃圾一体化处理设施建设

建议尚未实现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的地方,特别是沿库沿河村居,要尽快纳入一体化处理,实现村居配备保洁员、乡镇设有转运站、县(市、区)建有无害化处理场。对于建筑垃圾,建议在县(市、区)城区及镇街建设一批适当规模的建筑垃圾处理场,加强对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的研究,尽快解决建筑垃圾无处倾倒的问题。

3.4加大阻水障碍物清理力度

对于清淤清障不彻底的河段,特别是农村小支流、小沟渠等,建议抓住秋冬水少的有利时机,尽快清除河道内的阻水障碍物,同时解决人为阻断河道、围河圈养等问题,依法严厉打击违法采砂和破坏水资源的行为,确保河道水系畅通、环境整洁、秩序井然。

3.5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提高公众参与积极性

河道环境污染预案 篇7

关键词:城市河道,生态环境,管理规划

1 城市化进程加快背景下城市河道功能的拓展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尤其是近些年城市更是投资的热点和重点,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范围在不断的高速扩张。

城市河道水环境与城市的发展及人居环境的提升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双重属性。是城市景观美的灵魂和历史文化之载体,是城市风韵和灵气之所在。

城市化发展对城市河道的治理规划产生了重大影响。城市河道的功能不仅仅是排洪与供水,随着城市化加快,现代城市河道功能有了极大的丰富和拓展。主要是:1)景观功能。美丽的滨水景观,使得几乎由直线条方块体构成的城市不再机械。每一个水域都会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流动的水体和稳固的岸堤构成了河道景观动与静的和谐统一。2)休闲、娱乐功能。城市河道生态系统能够提供诸如水上娱乐活动或沿河岸的休闲活动等;3)生态功能。河道能够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同时能够提高城市生物的多样性。4)辅线交通。河道及其沿岸是难得的连通空间,具有承担辅线交通的基础条件。5)提升环境功能。良好的城市河道水环境能够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构建城市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2 当前城市河道治理现状及其生态环境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城市河道在保障城市经济生活和建设良好生态环境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城市河道生态环境却在退化。

当前,从一些城市的河道治理规划来看,存在着以下问题:

2.1 河道污染严重,治理资金不足

在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由于城市化发展,城市人口增加、生话水平提高、工业规模扩大,城市环境用水量不断扩大,排放的废水也随之不断增加。中国661个城市中,约有400个城市缺水。城市饮用水源,已批复划定水源保护区的仅为34.5%,有机污染物检出率达40%。河道污染日趋严重,河道的水质、生态环境很差。但是城市化发展并不当然促进城市河道治理资金的投入。我国不少中小城市由于经济实力有限,无力开展有效的治污行动。

2.2 河道用地不断受到挤压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在我国许多城市,河道用地难以保障,城市河道空间受挤,与河争地的现象时有发生,擅自填堵河汊,侵占河滩和低洼地搞房地产开发以及乱占河道并搭建违章构建物等情况屡见不鲜,这也导致河道水文特性、生态环境质量受损。

2.3 忽视河道自然景观规划

在我国一些大城市,近年来已着手对城市河道水环境进行大规模整治,但很大程度上仍然沿用传统规划治理观念和技术方法,经治理过的河道明显地表现为工程治河思想的产物,对河道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缺乏充分的考虑,治理效果与现代城市的舒适性要求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2.4 河道形态多样性破坏

人们出于土地利用便利和行洪安全的考虑,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并对河床加以混凝土衬砌,改变了原来河道的天然形状和走向,致使原本河道“曲折蜿蜒”的形状和“深潭”和“浅滩”等许多生物赖以维持生存的自然特征消失。

2.5 城市规划缺乏协调

目前,城市的规划、交通、水利、园林等部门分立,规划和建设缺乏各个部门的相互协调,因而出现了各种问题:城市建筑和干道贴近河道,造成河道生态廊道的尺度不够,影响河道生态和景观;交通部门大规模建设道路,并采用不透水路面,导致雨水渗透变少、河道排水压力加重;水利部门不断提高河道的防洪标准,大筑高堤破坏了河道的景观和亲水性,凡此种种,不利于宜居环境的建设,也不利于城市的发展。

3 城市化进程中基于生态环境的城市河道治理规划对策

针对当前河道管理和规划存在的问题,根据生态环境理念,在城市化进程中,进一步强化城市河道管理规划的对策主要是:

3.1 控制河道污染,恢复河道水体自净能力

河道污染治理必须治理、控制污染源头,坚持治河关键在治水、治水关键在截污、截污关键在实效的治理思想。完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加大城市污水收集与处理系统建设,环境管理部门要加大沿河排污企业的查处力度,在源头控制污水入河。同时还要建立垃圾处置收集系统工程,把原先堆放在河岸边的垃圾进行集中收集处理,使垃圾入河得到有效控制。

3.2 强化自然河道建设

从生态环境上来说,保护河道的自然环境并不是摒弃混凝土、石料等的应用,而是在防洪安全的基础上,采取生态措施,再现河道自然景观,也就是说可以采用砌石、抛石等来加固岸堤,与此同时,在其上建造由土和植物构成的自然河岸,这样就可以很好的保护原有的良好生物栖息环境,营造与自然和谐的景观河道。

3.3 恢复城市河道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生动性

城市河道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中不能将城市河道河岸地带的生态建设简单地视为“绿化”和“美化”,将河道的治理简单地视为“渠化”处理。而要从整体上保护和恢复原有的自然生态结构和天然景观,避免过多的人工化。从而实现城市河道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生动性的面貌。

3.4 建立城市河道河道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的管理机制

城市河道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属于典型的综合性公共项目,需要水利、城市规划、环保、市政园林、环境卫生等部门共同参与治理以及当地居民积极配合和主动参与。人们在城市河道的整治中越来越关注水环境的建设、景观设计、旅游的开发、生态的保护和水文化的挖掘。

3.5 加强流域范围内的生态修复

通过对整个流域的研究,对整条河道进行生态规划,保证生态修复的连续性和整体性。从河道的整体考虑,分期治理,最终达到河道生态健康、创造宜居环境的目标。

3.6 实施河道治理投资主体多元化

河道规划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政府在治理过程中除了加大财政投入以外还要积极拓宽投资渠道,应逐步将水资源融入市场经济运作体系中,实现水资源价值,实现以水兴水,以河治河,利用市场化运作,改变传统水利工程资金主要由政府出资的方式,积极推行业主责任制,由业主负责筹资、建设、经营,投资方要有一套完整、系统的河道开发治理规划。

参考文献

[1]曹建廷.河道生态修复工程的组成与生态修复指导原则[J].科技导报, 2005.

上一篇:个人简历里面自我评价下一篇:六年级日记倒霉的一天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