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环境污染

2024-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类活动环境污染(精选8篇)

人类活动环境污染 篇1

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the Earth is beingharmed(damaged) by human activity。 Others feel that human activitymakesthe Earth a better place to live。 What is your opinion?Usespecific reasons and examples to supportyouranswer。

People have been living on the Earth for thousands of years。Humanactivity influences the Earth。 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theEarth isbeing harmed by human activity。 Others feel that humanactivitymakes the Earth a better place to live。 In my opinion, theearth isbeing damaged by human activity。 There are manystatementssupporting my opinion。

Human activity has damaged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almostexaustednatural resources。 Modern industry needs more and moreresources,including minerals, fuels and water。 So we confront ofthe seriousproblems such as the lack of fuels and water。Ecological balance isdamaged because factories occupy many placeswhere animals andplants live。 More and more buildings areconstructed and forestsbecome less and less。 If we cannotrecognize these problems andsolve them soon, we would finally losethe environment suitable forour living。 An other serious problem is the green-house effect。

人类活动环境污染 篇2

迄今为止, 人类在南极大陆还没有工业、农业或其他任何产业活动, 除去少量的流动人口, 也没有永久性的居民。从总体上来说, 人类在南极的活动范围仍十分有限, 对南极环境的影响还只限于局部地区。然而, 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加剧, 其影响的程度和性质正在发生范围的扩散和层次的转移, 并已经对南极环境及其附属的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的负效应。例如, 人类在南极大量使用石油燃料, 年耗量达数十亿升, 造成南极土壤碳氢化合物 (hydrocarbon) 严重污染。其中, 约1%的燃料发生溢漏, 若溢漏发生在无冰区植被带, 则可能造成局部植被的萎缩和死亡;若溢漏发生在大陆冰原, 则不仅导致冰雪表层的污染, 而且可改变冰体对太阳辐射能的吸收, 甚至可能导致冰体结构的变化;当溢漏发生在海域时, 油污吸附在海洋浮游生物体表, 会直接伤害这些浮游生物的正常生理机能, 并最终导致机体的死亡甚至生态系统的局部伤害。

南极人类活动的环境负效应, 严重危及南极作为地球上唯一一块基本保留其自然原貌的大陆的特殊价值, 国际社会对南极自然环境保护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和关注。不仅南极条约体系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南极环境保护法律文件, 而且各有关国家也制订了相应的南极环保法规和措施。但由于不同国家在南极国际事务方面的关注程度或文化传承的不同, 或出于各自国家利益等种种原因, 在南极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和管理成效存在显著差别。

本文汇集整理了多年来国内外南极考察实践中人类活动现状和环境影响的大量资料, 分析归纳了人类活动的基本类型及突出的环境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 以期对提升南极环境管理水平有所裨益, 有利于促进南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人类南极活动的类型

迄今, 人类在南极地区的大量活动, 除了尚未普及的旅游观光之外, 频率最高、规模最大和人数最多的就是名目繁多的各类考察。围绕这些考察而展开的项目, 包括科学研究、基地建设、条件保证和后勤服务等工作, 均属完成整体考察任务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绝大部分发生在室外或野外, 并采用各种力所能及的形式与手段, 都与南极环境发生着密切的联系。这些活动无论是使用器械, 或使用非南极本土动、植物制品与其他人造制品, 或排放废弃物, 其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接触南极环境并直接向所及环境介质传递、释放能量的过程。我们可以把环境所依附的生态系统, 同样看成是构成环境的特殊介质的一部分。这时, 人类活动中能量传递与释放的直接对象就是生态系统的组成单元, 即动植物的个体、种群或生态群落。由于人类在南极的各类活动都有其各自的不同目的, 因而所接触的环境介质, 其能量释放的形式与程度、范围的大小及其产生的后果等就大不一样。例如, 同样使用车械, 对比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和科考野外活动的不同需求, 车械作为交通工具的活动范围和车械产生的环境效应会完全不同。又如, 对比观光活动和科学考察对同一动物栖息群的不同需求, 可能会产生各自的干扰效应。发生在南极现场的各类活动, 从形式上有个体作业、车械作业、陆空海集群作业等, 从环境类型上, 可包括无冰陆地、冰雪区、大陆冰盖、海洋和湖泊水域、植被区、野生动物栖息地等等。本文为论述方便, 依据人类南极活动的目的与性质, 大致归纳为基地设施建设、废弃物排放、科学考察、物流与交通运输以及旅游观光等五类。

1. 基地设施建设

南极考察基地是人类在南极赖以生存的依托, 也是人类开展各类活动的大本营。因而, 除了一些远距离航空飞行或依托船舶进行的海洋考察活动, 南极考察基地的建设是无可替代和不可缺少的基本活动。

(1) 考察站基本功能结构

一个标准的常年南极考察站, 为了确保其正常运转, 其硬件设施通常具备生活、动力、作业和通讯4个基本功能区块组合。表1所示为考察站基本结构单元及其环境相关性, 其中的动力区块和作业区块两者与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例如, 动力区块中的燃油储运和燃油使用单元通常是产生油污染的源头, 而车械活动可能给地面和植被造成伤害;又如, 作业区块中的环境设施和给排水系统的技术水准如何, 及其运作与维护的正常与否, 将直接影响到站区及邻近区域环境质量的好坏。

(2) 基础设施施工

迄今为止, 人类在南极地区设立了80多个考察站, 其中常年站47个。大部分国家的南极考察站选择在南极大陆边缘的无冰区, 例如, 我国的长城站和中山站, 另外一些考察站建在南极冰雪高原, 例如, 美国的阿蒙森-斯科特站位于南极大陆极点的冰盖上, 德国的冯-诺依梅尔站则建在冰架上, 我国未来的内陆站DOME-A将建在南极大陆冰盖的最高点。任何在陆地或冰雪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基地建设和建筑工程实施, 都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所及范围原始环境较大的永久性改变。考察站的规模大小、站区空间格局和建筑形式、设计风格等直接关系到基础设施工程规模、施工方式和强度, 并将直接决定其对所及环境产生负面效应的时空强度。

2. 废弃物处理

人类在生存与进行各项活动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系列废弃物。废弃物污染是人类涉足南极之后最先遇到的环境问题。随着人类南极活动不断升级, 废弃物产量日趋增长, 对周围环境的压力日趋增大, 废弃物管理与处理已经成为南极环境管理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附件3, 针对南极废弃物的分类与处理, 作出了详细的规定。表2所示为南极废弃物的一般分类以及根据不同废弃物的理化性状而确定的回收与处理方法。南极考察站严格按照南极条约系统有关废弃物管理的规定, 将不同性质的废弃物分别存放和集中处理。尤其对大型废弃物如废弃建筑材料、废弃金属零部件和有毒物质, 要求集中运出南极地区。南极废弃物的处理得当与否, 直接对所及环境及其所依附的生态系统造成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因而, 妥善处置和科学处理废弃物, 这是实现南极环境保护最重要的内容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3. 野外科学考察

南极野外科考活动涵盖发生在南极现场的以不同自然学科研究项目为任务的各种行为, 其活动形式与实施手段, 包括野外观察、样品采集、标本制作、实验分析、数据处理等一系列过程与结果。随着人类科学的迅猛发展, 现今南极科研已拓展到包括地球科学、空间科学、生命科学、天体物理等各个领域, 涉及物理、化学、海洋、地质、生物、生态、冰雪、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医学、气象, 以及卫星遥感与信息技术等几乎所有现代科学技术层面。尽管到南极现场开展科考的项目众多, 但因学科不同, 研究对象与目标及其方法手段各异, 因而对南极环境的需求不尽相同。了解不同学科的环境需求, 有利于我们提高南极环境管理水平和环境质量。

表3展示了以自然科学为主的南极科考主要学科的环境需求。其中对南极环境具有较大需求并与南极野外环境接触较多的学科, 主要有生物地球化学、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生态学、生物学、冰川学等。这些学科较多与南极生态系统尤其与南极植被和野生动物相接触, 因而, 这些学科的项目执行者, 较其他学科和其他南极活动者而言, 对南极环境生态保护负有更大和更为直接的责任。

表3中, 环境学科属于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南极环境研究无论从全球变化的大尺度, 还是以南极局部环境角度进行探讨研究, 都需要在南极进行现场考察, 以获取必要的环境信息和环境背景资料, 以及样品采集与分析, 其野外观测几乎涉及所有不同类型的环境, 其环境需求为各学科之首。再有, 生物地球化学和地理信息等学科, 则涉及大多数的环境类型。在多数情况下, 即使属于同一学科的不同项目, 也会因具体研究内容和目标的不同, 对南极环境的需求也各有不同。例如, 海洋环境监测与陆地环境污染考察, 两者所关注的环境类型就不尽相同;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和湖泊生物地球化学, 其观测取样的环境类型和地点则相去甚远。又如, 生态学科需要采集生物样以及生态系统所依附的环境背景样, 地质学科主要采集岩石样品, 而环境化学学科需要的是海洋、湖泊等不同层次的水样以及冰雪和土壤的样品, 冰川学科则采集不同来源与成因的冰雪样品等。

4. 物流与交通

交通运输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命脉, 南极考察也不例外。可以说, 人类进军南极从初期探险到实现现代化科学考察, 完全是依仗着人类文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从早期帆船和狗拉雪橇冒着死亡风险, 到现今钢铁巨轮破冰之旅和雪地车长龙纵横冰原, 乃至各种航空器南极大陆的远距离大面积飞越。现代交通工具和物流的便捷通畅, 为今日南极考察提供了可靠保证。

以南极乔治王岛为例, 该岛有9个国家建立了大小26个考察站点, 基地的年平均人员数约在400~500人, 使用的各类车械在56~65辆, 见表4, 主要有雪地摩托、雪地履带车、铲雪车、拖拉机、挖掘机、卡车及吉普等。大型车辆的使用主要在站区范围或基本沿公路线行驶, 小型车辆在冬季雪地扩大活动范围。近距离海上交通, 橡皮艇成为人员和物资接送的主要运载工具。比较2001—2005年南极夏季, 总的海运活动有所减少, 2004—2005年夏季航空器活动剧增。总体进入本地区的人员趋于增加, 夏季尤其2003—2005年夏季经航空途经进入本区人员的年增幅超过18.5%。增加的人员中, 主要属于非正常考察即带有访问观光性质的人员, 及过往本地区的人员有较大增加。事实上, 菲尔德斯半岛中部, 是整个乔治王岛地区人类活动的中心地带, 占85%以上的人员通过这一地带进出本岛, 或中转至其他地区。夏季的乔治王岛, 人丁兴旺, 车水马龙, 一片繁忙景象, 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宁静和环境原貌。

5. 旅游观光活动

南极旅游观光大体分为有组织的活动和零散个体活动两类。前者如各国旅行社组团的商业性活动, 大多数乘船前往南极, 约占整个客流量的93%~97%, 其余少部分旅客选择乘飞机去南极。随着世界南极热的兴起, 南极旅游人数正成倍增长, 1980—1981年年游客仅780名, 1990—1991年跃增至4 840名, 2001年突破万人。此外, 国际民间团体的非商业南极活动日趋频繁, 突出的例子为2000年启动的《南极使命-2041》, 受国际财团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双重资助的国际青少年南极观察团组。与此同时, 每年数十名的南极自由散客也不可忽视。另外, 南极基地人员在工余进行野外以休闲为主要目的的自由行为, 也应视同旅游观光活动。

三、人类南极活动的环境负效应

所谓环境影响, 实际上是指对所及环境介质以某种程度和形式的能量释放与传递, 由此导致原始环境状况发生某种改变。例如, 南极野外现场采样过程可以描述为:以某种技术手段向所及环境介质的受力面通过能量的释放与传递, 达到剥离并提取其中的部分物质作为样品, 如获取一定量的海水、冰块、土壤或植被、动物个体等, 并由此造成原始环境单元的部分缺失, 或导致原始环境性状的改变。试比采用现场爆破方法和铁锤敲击方法, 改变原始岩石面而获取岩石样品, 两者对环境带来的后果会有天壤之别。由此可见, 面对同样的南极环境, 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环境负效应直接取决于能量释放的性质、方式、频率和传递强度, 以及执行者的环境意识和综合素质。

人类活动的环境负面效应, 从属性上大体可以归结为行为硬性伤害 (物理) 和污染物质伤害 (化学) 两大类。而实际发生的许多环境事件, 往往是复合型和多重性的, 并集中表现在地质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系统的损害两大方面。

1. 地质环境的恶化

地质环境的恶化首先表现在地形地貌的变化。考察站基础设施建设施工作业和工程车械的使用是导致考察站和邻近地区地形地貌环境改变的主要因素 (图1) 。同时, 物流的需要致使陆上交通网的形成, 公路和桥梁的修建, 以及车辆的频繁使用等, 极大地改变了所及陆地原始地貌。不适当的地质采样, 包括非科研需要采挖岩石样品, 可能严重损害原始地形地貌的特有价值 (图2) 。

另外, 大型建筑物改变邻近土壤及其下伏永冻层造成物理性破坏 (或称机械性扰动, mechanical disturbance) 。考察站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机场修筑、交通工具等人类活动是造成土壤物理性扰动的主要因素。例如, 乔治王岛, 交通车械的频繁使用造成许多考察站周边地区地表状况的显著变化, 尤其是别林斯高晋站周围一些天然斜坡已被各种履带车辆夷平, 原本夏季排水良好的土壤已变成了烂泥沼泽。在麦克默多站附近土壤地表因遭受严重的机械扰动作用, 永冻层融化, 土壤收缩塌陷, 大量水分释放, 形成地表细小的溪流, 使土壤环境遭受到永久性的破坏。

地质环境的恶化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表现是浅表地层土壤物理结构和化学成份的损害。南极麦克默多站人为遗留物如废电池、废金属以及建筑垃圾附近的土壤样品中, 检测出显著超正常水平的铅、锌、铜等金属离子造成土壤污染, 罗斯岛斯科特基地周边地区土壤遭受铝污染等早有报道;由于南极大量使用的石油燃料, 对采自东南极凯西站、南奥克尼群岛西格尼站, 以及位于南极半岛的帕尔默站多处土壤样品进行分析测定发现, 所有土壤样品中均含有不同水平的烯烃化合物 (n-alkenes) 与聚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显示严重的人为有机物污染。这些有机和无机污染物以及重金属、碳氢化合物正在向土壤内部富集。

2. 生态系统损害

频繁的车械、船只和航空活动, 大大增加了燃油泄漏和油污染的几率。船舶油溢不仅污染了水域环境, 同时毒害海洋浮游生物, 甚至危及大型海洋动物的正常生态活动。车械不按正常路线行驶, 碾压陆地植被 (图3) ;航空器低空贴近动物栖息地飞行, 均会对本地动物造成惊扰, 甚至引发生理机能紊乱。凡此种种给南极生态系统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南极旅游者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对所及环境带来污染, 除了随意丢弃空瓶子、包装盒等废弃物, 密集人流造成对本地动、植物和生态系统的直接干扰。部分旅游散客包括基地人员工余休闲时间随意进出保护区鸟类栖息地惊扰动物的正常繁殖活动, 或肆无忌惮掇取动、植物和岩石样品的违规行为等, 威胁本地生态系统安全。这些人员的南极野外活动往往脱离正常的环境监督, 其环境影响不容忽视。

人类活动对南极本土动物的负面影响, 包括栖息地范围的缩小, 种群数量下降等多有报道。例如, 在乔治王岛, 随着考察站点的增加和人类活动日趋频繁, 极大地压缩了本地敏感鸟种南方巨鹱 (Macronectes giganteus) 的生存空间, 近20年中种群数量减少了90%。对罗斯岛西岸的阿德雷企鹅 (Pygoscelis adeliae) 栖息地的监测表明, 由于大量游客毫无限制的自由参观, 数年之后这里的阿德雷企鹅数量快速下降到极限。采取游客限额之后, 企鹅数量明显回升, 经过12~14年之后才恢复原有水平。生物学家研究证明, 原因在于企鹅繁殖期内遭受人为刺激造成其孵化率显著降低, 育雏率下降。研究还表明, 考察站区厨房垃圾为贼鸥提供了食物来源, 造成邻近区灰贼鸥 (Catharacta maccornicki) 种群数量的增加, 但是隨着时间的推移, 由于人为地扰乱了贼鸥的天然食物链, 导致贼鸥幼体发育不良而使幼鸟的非正常死亡和育雏率的下降。

关于南极外来生物入侵问题, 在自然条件下, 源自邻近其他大陆和岛屿的花粉、孢子体等借助风力与海鸟传入南极, 成为地球其他地区侵入南极的主要外来生物。人类活动伴随而至的外来生物入侵, 对南极土著生态系统的危害则要严重得多。人类引进植物与蔬菜, 种植花草和豢养宠物等, 不仅造成新的生物入侵, 而且人类自身及其向南极输送的肉类与禽类制品, 更可能成为各种致病微生物与病毒进入南极的有效载体。1979年在帕尔默站曾经爆发短暂的禽流感, 造成贼鸥等海鸟的死亡, 也可能与人类所传播的某种疾病有关。科学家已在阿德雷企鹅体内发现了外来纽卡斯尔病毒 (Newcastle virus) 。尽管迄今尚未查明南极野生动物发病的详细机制, 但显然与人类在南极地区的活动密切相关。

3. 科考活动的环境影响

由于“科学”的神圣 (尤其在南极) 与其“生来就有”的某种神秘感, 长期以来科考活动对南极环境生态的负面影响被人们所忽视。事实上, 不合理的科考项目, 或者项目设计存在严重缺陷, 或计划实施不当的现场活动, 都可能带来严重的甚至无可挽回的环境生态损害。通常情况下野外科考活动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所及环境的负面影响, 并随学科的不同和考察目的、内容与手段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例如, 地理信息科学与生态学两者的环境生态考察, 其信息采集的内容、方式、手段均大不相同, 前者使用测绘仪器进行生态分布观测和数据采集, 而后者在生态分布观测之后, 还需要在现场进行生物样品采集, 并将直接改变所及环境生态现状。同时, 科考项目现场实施中, 执行者的科学素养和环境意识如何, 也直接关系到行为结果的南极环境效应。例如, 在南极植被生源气体研究中, 为了对标准方样与周围大面积植被进行对比观测, 白色标准框外的整片苔藓被遭铲除 (图4) , 原始植被无辜受损。又如, 跨专业项目的现场考察中因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而发生环境生态损害事件也绝非偶见 (图5) 。不恰当科考活动除了改变原始环境状态之外, 同时还存在改变所及环境内在科学价值的问题。南极不同类型环境与生境的现实存在, 是大自然经过亿万年演变而形成, 各个类型的环境都隐含着不同科学价值的时空变化信息。这就要求科考项目实施者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 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损害面, 切勿随意践踏现场作业周围环境。

四、环境管理对策

南极环境问题一直是ATCM会议的中心议题之一, 1998年《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正式生效, 随后, 各国政府相应出台了包括环境保护法规, 准入制度, 环境官员制度、环境评价等在内的一系列政策与措施, 并不断加大南极环保硬件设施和技术研究的投入。各国考察站环境质量有了较大改善。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一贯重视南极环境生态保护, 环境科学被列为我国国家南极科考计划的重要研究专题之一, 在南极环境问题的处理上有相当的透明度, 并积极开展多国国际合作。在我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专门开展了南极环境年活动, 多次对辖区环境进行清理整治和环境修复, 成绩显著。

表5所示为近年来南极部分考察站环境管理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以下三点: (1) 考察站站长负有环境管理直接领导责任。 (2) 各国南极环境工作内容、程序和技术要求, 基本遵照ATCM体系的统一要求;这两点表明普遍对南极环境保护的重视。 (3) 对环境问题的处理和要求, 各家掌握尺度不尽相同。废弃物处理和人类活动环境影响控制是解决南极环境问题的两大难题, 其中前者, 《议定书》和各国都有较为严格的硬性规定和技术措施, 而后者, 由于牵涉面广情况复杂, 因而各国在管理上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松紧度差别较大。针对目前南极环境管理中实际存在的某些突出问题, 我们从管理的角度考虑,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实现环境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

根据我国南极考察站的实情, 将南极现场的环境工作包括基建工程、野外科考及废弃物处理等内容进行细化和条例化, 即将常见环境项目转变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工作模块, 进一步分解为实施条目, 编制成适宜的环境手册 (详情另文介绍) , 这是实现环境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关键。充分发挥环境官员的职能, 实行站长督察下的环境官员负责制。由环境官员对所有纳入环境监督的项目参照环境手册的规定内容, 逐项定期进行环境影响核查和评估。有利于改变目前考察站环境官员即卫生员的现状。

2. 对症下药解决突出问题

通常, 项目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估需要专家进行专门的技术勘查后作出。从环境管理角度来说, 考察站并不可能对所有的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但同时又要对计划中各项工程和科考项目的实施进行全程监督。在近年来的实践中, 我们曾尝试给所有施工、科考项目下发任务执行情况和环境影响报表, 在任务结束时由项目负责人填报。由于得到项目实施者的认真配合, 不仅掌握了各项任务过程中的环境动态, 也大大增强了人员的环境生态保护意识, 因而获得意外的好效果。建议将这一措施制度化, 列为正常环境工作内容。

日常废弃物处理量通常会与同期考察站人员数量、考察项目内容有关, 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考察站的废弃物管理水平。图6所示为乔治王岛部分考察站可燃性废弃物处理比较。图中阿根廷、波兰及中国站垃圾处理量较大。波兰站和阿根廷站垃圾总量增加与夏季科考项目与人员相对较多有关;同期长城站的人员并不多, 但厨房垃圾过多造成可燃固体废弃物的总量上升。长期以来, 我国南极两站均存在厨房垃圾量较多的情况, 其主要原因在于食品结构中有较多类容易产生垃圾的品种如猪爪、鸡爪之类。因而有必要考虑适当改变饮食习惯, 调整考察站食品供应, 以利减少厨房垃圾, 减轻垃圾焚烧工作劳动强度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3. 准入制度落到实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科考活动可能远较其他后勤服务和旅游观光等活动对南极环境生态的影响更大。因而, 一些国家对本国南极科考项目的审批非常严格。例如, 德国所有南极科研项目一律需填写专门的申请表。表格绝大部分条款与环境生态有关, 包括项目执行人对考察现场环境状况的了解, 项目是否造成对南极动植物的伤害, 在南极现场是否使用任何有毒物质、爆炸物或任何有损环境的物质, 对南极样品采集要求详细填报样品属性、数量, 采样手段及可能的环境影响等, 最后经专家审批。严格的申请程序, 避免了那些不宜引入南极或者与南极环境不利的项目, 也使赴南极的科考人员受到一次深刻的南极环境教育。

目前多数国家严格执行进入特别保护区的许可证和南极本土样品的带出许可证制度。按规定这两项许可证的申请, 均须在来南极之前办理。但在南极期间, 也可以由考察站临时审批。在我国南极两站因迄今尚未形成相应的规范程序, 容易出现管理上难以到位的情况。例如, 擅自登陆阿德雷岛保护区、非科研采集地衣石样品, 甚至随意采集孵化中的鸟卵, 以及企鹅血样采集中发生因采集过量导致动物长时间休克甚至个体死亡的情况。为此, 我们认为有必要尽快健全各项许可制度并落到实处。在样品采集方面, 可以参照一些国家的做法, 针对各学科特点和环境需求, 设计使用配套可操作性的规范技术文件, 方便管理, 提高质量。

4. 强化度夏环境教育

根据多年来我国两站环境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 比较冬、夏两季, 度夏期间出现的环境问题明显高于冬季, 除了因为两季人员数量和任务性质等方面的差别之外, 这也和越冬人员经过组队和冬训, 接受包括南极环保知识在内的系统教育不无关系。在度夏期间, 客观上考察站任务繁忙, 工种多样, 人员组成复杂, 容易出现环境问题。本文前面所述的包括站区施工和野外科考所遇到的环境实例, 图1-5均为各考察站夏季发生的事件。但究其原因, 应该与度夏人员的环境教育缺失有一定的关系。

鉴于南极考察人员组成具有较大流动性和高替换率的特点, 环境教育是一项持续性和高重复率的工作。南极环境与生态系统完全区别于地球其他大陆, 南极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南极环境保护的特殊性。也就是说具有一般环境知识和环保意识, 并不意味着可以免受或者少受南极环境教育, 这已为多年来的南极环境管理实践所证明。

五、结语

南极环境教育是提高考察人员环境意识和环保素质的重要途径, 环境法规和一系列规范性措施虽然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但不失为确保南极环境安全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 都属于南极环境管理不可替代的主要内容, 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坚信, 通过环境保护教育和环境管理双管齐下、不懈努力 (图7) , 达到进一步提高南极人员的环境意识和环保素质的目的, 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类活动对南极环境的负面效应, 促进人与南极自然的和谐, 实现人类活动和南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杰, 等.人类活动对南极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极地研究, 2000, 12 (1) .

[2]赵烨, 等.人类活动对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环境的影响.极地研究, 1998, 10 (4) .

[3]王自磐, HU Peter.南极菲尔德斯半岛海鸟与种群分布.极地研究, 2004, 16 (4) .

[4]王自磐, 姜梅.乔治王岛各国考察站垃圾分类处理及环境综述.中国第十九次南极考察队报告, 2003.

[5]王自磐.中国南极长城站2004年度环境现状与整治.中国第十九次南极考察队报告, 2004.

[6]王自磐.中国南极中山站环境现状.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报告, 2005.

[7]李占生, 等.南极条约体系.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7.

人类活动环境污染 篇3

为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每年召开一次。2014年12月1日在秘鲁利马举行,2015年11月30日在法国巴黎举行。读图1,回答1~3题。

1.利马和巴黎的位置特征是:

A.利马位于太平洋西岸 B.利马位于巴黎的西南方

C.巴黎处于高纬度地区 D.利马和巴黎同属西半球

2.在11、12月份,利马比巴黎:

A.气温高,日较差大 B.风小海雾大,降水多

C.日出晚,昼短夜长 D.西北风强劲,风沙大

3.利马最冷月均温为16℃,最热月均温不超过24℃,其“四季如春”的主要成因是:

A.高山阻挡冷空气侵入 B.受温暖湿润的信风影响

C.地处热带,但海拔高 D.纬度低,但受寒流影响

历史上黄河下游多次决口泛滥导致河流改道,对华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影响极大。读黄河历次大改道示意图(图2),回答4~6题。

4.甲虚线框内是历史上黄河改道时溃堤决口的集中区域,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甲处:

A.黄河支流较多,流量大 B.黄河落差大,水流急

C.土质疏松,河堤易塌陷 D.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5.历史上黄河改道对图示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A.使渤海海岸线受侵蚀而后退

B.泥沙堆积形成山地丘陵

C.黄河下游地区风沙灾害严重

D.增加华北平原地表径流

6.图中大运河为元代以后改建的线路,其选线主要考虑:

A.远离黄河古道,不易被黄河泥沙淤塞

B.经过地势较平坦区,减小工程修建难度

C.沟通渤海与黄海海域,实现河海联运

D.有天然湖泊可利用,保证北调水量稳定

花生起源于南美洲热带、亚热带地区,喜光热,以耕作层疏松的沙质土壤最为适宜。塞内加尔被称为“花生之国”,花生油出口量居世界之首。读图3回答7~9题。■

7.图中最适合花生种植的地区是:

A.甲地区  B.乙地区  C.丙地区  D.丁地区

8.塞内加尔的花生油主要销往的国家可能是:

A.巴西  B.印度  C.英国  D.美国

9. 若塞内加尔大规模扩张花生种植区,推测该国区域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A.土地盐碱化加剧 B.落叶林面积减小

C.城市化水平降低 D.草场生产量减少

读黑龙江省季节性冻土最大深度等值线图(图4),回答10~11题。

10.下列地点的季节性冻土,冻结期最长的是:

A.伊春  B.佳木斯  C.嫩江  D.齐齐哈尔

11.冻土对黑龙江省自然环境形成具有独特影响,表现为:

A.冬季气温0℃以下 B.地表水易下渗

C.春季土壤水分充足 D.河流出现春汛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2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额尔齐斯河是我国惟一流入北冰洋的国际性河流(如图5),其北岸地区是流域内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额尔齐斯河干流和支流水能开发潜力很大,已建有20多座水电站,供应了该地区85%以上的发电量。

(1)指出额尔齐斯河流域的水系形态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2)分析额尔齐斯河北岸地区成为重要农牧业生产基地的自然原因。

(3)简析额尔齐斯河水电开发的优势条件及存在的困难。

13.(3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帕图斯湖为一潟湖(如图6),与大西洋仅隔一北宽南窄的沙坝,湖泊南端有宽约1.6千米的水道连通大西洋。湖水最大深度仅5米,辟有人工航道,7 000吨的海轮可直抵湖北岸的阿雷格里港,该港为巴西南部重要港口,有铁路、公路通往周围各大城市。注入帕图斯湖的雅库伊河为巴西货运量最大水系之一,流域内和湖区西岸为发达的农牧区,盛产谷物、烟草、葡萄、牲畜 、羊毛、木材等。

(1)海岸潟湖是陆上河流与海水共同作用的产物,分析狭长状帕图斯湖的形成过程。

(2)简述帕图斯湖发展航运的最大限制条件和解决措施。

(3)阿雷格里港是巴西重要的农牧产品输出港,分析其形成原因。

(4)有人认为该地区的农牧产品输出港应该选择在里奥格兰德。你是否赞成,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B  2.A  3.D  4.B  5.C  6.B  7.B  8.C  9.D  10.A  11.C

12.(1)南北支流数量不对称(或北部多支流,南部无支流),水系形态为梳状(2分)    原因:北部为山脉,山上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孕育了多条支流(3分),而南部为降水稀少的干旱盆地,不能孕育河流,无支流汇入干流(3分)    (2)北岸为阿尔泰山山前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4分);河流众多,水源丰富,水草茂盛(4分)    (3)优势:水能资源丰富;地形起伏大,可梯级开发;人口分布少,建站动迁居民少(任答两点,每点2分,共4分)    困难:地质条件复杂,影响选址与施工;春季融雪性洪水,影响施工;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物资运输与后勤保障困难(每点2分,共6分)。

人类活动环境污染 篇4

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提取信息,列出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讨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际差异的形成原因

重点、难点:三大自然区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

方法指导:综合判读、自主学习

知识连接:回忆区域差异分析方法

自主探究:

一、我国的区域差异

读课本图1-2-8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界线:

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及东部季风区:

2、我国三大自然分区的划分依据:

3、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地形(主要地形区)

气候(类型及特点)

水文(属性及名称)

生物(类型及特点)

农业(类型及特点)

人口(数量及分布)

城市(数量及分布)

二、我国三大自然区产生的原因

自我反思:

当堂检测:

1.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是

a.土壤、植被b.气候、地形

c.水文、土壤d.植被、水文

2.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是

a.大兴安岭-阴山

b.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c.大兴安岭-长城

d.阴山-横断山脉

3.有关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季风区全部在东部季风区范围内

b.季风区的范围包括东部季风区的全部、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部分

c.非季风区只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d.季风区河流的年际变化比非季风区河流的年际变化要小得多

4.下列省区不在东部季风区的有

a.甘肃b.内蒙古

c.陕西d.新疆

5.形成东部季风区南北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热量条件的变化b.水分条件的变化

c.降水稀少d.地势高低的变化

6.下列关于我国三大自然区内部地域分界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东部季风区→以水分为基础→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热量为基础→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c.青藏高寒区→水热组合状况→垂直分异明显

d.东部季风区→以热量为基础→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三大自然区由于自然要素的差异导致人类活动和自然景观的差异性,结合所学知识回答7~9题:

7.关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东至西: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b.由东至西:气温年较差、日较差越来越小

c.由东至西:农业、牧业

d.由东至西:地形由山地到盆地

8.东部季风区的同一性主要表现在

a.受夏季风影响

b.位于地势第三级阶梯

c.位于湿润地区

d.南北热量条件相差不大

9.我国青藏高原、云贵高原、西北干旱区、北方、南方的农业特点依次是

a.绿洲农业、坝子农业、河谷农业、旱地耕作、水田耕作

b.河谷农业、坝子农业、绿洲农业、旱地耕作、水田耕作

c.河谷农业、河谷农业、坝子农业、旱地耕作、水田耕作

d.坝子农业、河谷农业,绿洲农业、旱地耕

读下图,完成10~13题。

1o.关于b、g两处的说法,正确的是

a.b、g两处垂直分异更明显的是b

b.b处的畜种有耐寒的滩羊、三河马

c.b、g处适宜发展耕作业的是g

d.b处深受西南季风影响,水热资源丰富

课下练习:

11.关于从e→d→c→h的地理事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土壤:红壤→砖红壤→钙质土→黑土

b.植物: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

c.农业类型:水田→早地→旱地→水田

d.经济作物:甘蔗→油菜→棉花→甜菜

12.关于g、f、h三河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三河流流量常年均较大

b.f河为内流河,g、h二河均注入太平洋

c.三河一年中均只有一次汛期

d.三河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是g河

13.关于a、d、f三地的地理事物分别配合正确的是

a.农业:绿洲农业、水田农业、河谷农业

b.资源:光照、地热资源、石油

c.省区:新疆、云南、西藏

d.所在省区的景观:坎儿井、灵渠、布达拉宫

14.我国自然地理要素分布规律叙述正确的是

a.地貌从西向东表现为山地-高原-平原

b.气温无论冬夏均为从南向北递减,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c.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d.河流水量从北向南依次增大

15.关于三大自然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热量为基础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水分为基础

c.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主要随海拔升高而发生变化

d.三大自然区存在内部差异均以热量变化为基础

16.我国西部地区的地理差异有

a.甘肃多沙漠戈壁,青藏多大河湖泊

b.陕甘宁地势低平,云贵川地形崎岖

c.新疆的河流皆为内流河,西藏的河流皆为外流河

d.青海高寒干旱,甘肃温暖湿润

17.关于我国冬部季风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受冬季风影响不明显

②受夏季风影响明显

③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都明显

④位于阴山以北,横断山以西

a.①②b.②③

人类活动环境污染 篇5

1、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发展变化,学会动态地认识人地关系。

3、培养读图分析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认识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因素的变化。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导入:阅读[探索]材料,思考问题:

1、墙壁厚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这个案例说明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人类活动环境污染 篇6

5.9新兴工业区(备课资料)大纲人教版必修

●备课资料

一、浦东新区

上海开埠以后,开发的重点在浦西。英、美、法等列强在浦西设租界,建市区,在浦东沿江一线建码头、仓库和工厂。到20世纪20年代,浦东沿江码头岸线长度超过浦西,以船舶修造和棉纺织为主的工厂相继建立。然而,由于黄浦江的阻隔,浦东除沿江一线以外,始终是村舍相望的农村。浦西和浦东景观完全不同。

进入90年代,浦西城市建设滞后成为上海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人均道路面积和绿化面积只有世界大城市平均水平十分之一;密集地段每平方千米有人口12万以上;酸雨频率达50%左右。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上海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投资环境。

浦东开发是振兴上海经济的必由之路。大桥与过江隧道陆续建成以后,浦东与浦西联络方便。浦西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基础,可以支援浦东建设。浦东浦西可以采取“前店后厂”的方式协作,也可以在浦西生产零部件到浦东装配。浦东开阔的土地,可以兴建大型国际机场,加强与全球的空中联系。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到2000年将建成150幢大型建筑,发挥国际性金融、贸易、信息、会议与展览中心的功能。经过8年的建设,一个功能齐全的现代经济城区已经出现在浦东,开始分散浦西在土地、人口、城市功能等方面的压力。

浦东开发后,上海港与宁波北仑港、乍浦港分工协作,形成世界上最强大的港口群。北仑港水深,港域大,可以建设世界一流深水港,弥补长江口水域水浅的不足。北仑港区陆域开阔,可以建设电力、石化、钢铁等大型临海型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加速上海市区经济转型。

浦东开发可以带动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兴旺。三角洲面积10万平方千米,人口约7000万,分别占全国1%与6.5%,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1/6。自唐朝以来,长江三角洲始终是全国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著名的南北大运河从杭州开始,贯穿长江三角洲,在扬州跨江北上,源源不断地向北方供应粮食和布匹等物资。浦东开发,可以调整内部产业结构,合理分工协作,组建企业集团。浦东开发,加强了上海港的龙头作用,沿江而上,融合南通、张家港、常熟、江阴、南京、扬州等港口,可以建成沿江经济发展轴。

浦东开发可以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在浦东开发的带动下,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布局将逐步向长江两岸转移,配合长江三峡工程和库区开发,沿江一线将兴建大批耗水和耗能工业。

为了加速开发进程,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包括:(1)“八五”期间增加的财政收入不上缴;(2)外高桥设立保税区,外商从事出口加工、仓储、转口、贸易等业务,使用的设备、物资、交通工具,出口的加工产品和货物,可以免征关税;(3)外商可以兴办零售商业等。1997年底浦东外资企业总投资237亿美元。世界排名前500位的跨国公司,有78家在浦东落户。同时,一批科技含量高的骨干产业已经形成。其中,重要的有中美合作的轿车业;中日合资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业;中德和中美合作的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业;中日合资的家电产业,以及中外合资的现代生物医学产业。

二、苏南、珠江三角洲和温州三模式的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出三个著名的发展模式:苏南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和温州模式。这三个模式的地理环境和特色是不同的。

苏南模式的核心地域是苏州、无锡和常州(简称苏锡常),面积1.75万平方千米,人口1300万。广义的苏南模式地域范围拓展到整个长江三角洲。苏南模式的特征是以集体经济为主要体制,以市场调节为主要手段,带动经济全面发展。苏南模式有两个决定性的环境基

用心 爱心 专心

础。

第一,苏南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文化积淀深厚。自唐中叶以来,太湖流域是我国文化最活跃的地区。鸦片战争以来,太湖流域是我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1896年我国第一座民族企业——业勤纱厂在无锡诞生。1959年我国第一家社办工厂——春雷造船厂在无锡东亭镇祁席村诞生。社办工厂是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的前身。在文化大革命后期,苏南的乡镇企业已经开始高速成长。

第二,受到上海的强烈辐射。苏南与上海有紧密的血缘、亲缘和地缘联系。苏锡常是上海的腹地,是上海市民的重要原籍地。苏南发展乡镇企业,20世纪70年代靠上海回乡工人,80年代靠上海星期日工程师,90年代靠上海和南京等地高等院校毕业生。由于上海的辐射,使得苏南乡镇企业有比较高的起点。

珠江三角洲模式的依托是港澳,是经过港澳流入的外资。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以广州、深圳和珠海为中心的28个县、市,4.5万平方千米土地,2千万以上人口。珠江三角洲模式的特点是“五洋”,资金洋、设备技术洋、经营管理洋、产品洋、市场洋。“五洋”的基础是临近港澳,是全国第一侨乡。海外华侨和华人七成来自广东,其中又以珠江三角洲为主。珠江三角洲与港澳、华侨和海外华人有广泛的血缘和地缘联系,是我国外资的首选落脚地。珠江三角洲模式以中外合资企业为起点,聚合海内外资金和人才,通过市场导向,实行进口替代策略,生产“国产洋货”,带动整个区域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在进口替代策略取得成果后,珠江三角洲逐步转向出口导向策略,将产品销往国际市场。

温州模式在温州专区的沿海地带,北起乐清、永嘉,南到平阳、苍南。温州模式的基础是广大百姓的观念。特征是以个体经济家庭经营为起点,股份合作制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核心,小商品生产为主导。温州模式没有特大城市的依托,没有大量外资的注入,推动力来自民间,来自基层,来自区域内部。因此温州模式更有借鉴意义,更有推广价值。

——摘自《中国社会发展及地理背景》

三、中关村发展历程

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陈春先为首的一批高技术人员,1980年在北京市海淀区海淀路东侧的中关村小区,率先办起了“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以咨询、开发新技术为目的,成为我国高新科技产业区的发端。此时,中关村小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村”,有田有菜有农庄,街道及两旁树木与乡村小镇没什么区别。

1984年,已有40多家高科技公司在这里注册落户,当时这些公司规模均较小,却是我国高科技企业的先导。如5月创业的四通集团前身,仅有几位年轻工程师和2万元借款作为开办费。11月联想公司创立时,也仅有11名科技人员和20万元资金。

1986年,中关村“菜地里长出了计算机”,各种以微电子产业为主的高科技公司纷纷出现,始有“电子一条街”的说法,科技企业实体达140家。

1988年5月,鉴于中关村高科技企业群体发展的规模和条件,为推动科学体制改革,加速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在海淀区划出一片范围,建立外向型、开放型的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由相互联接的白石桥路、海淀路、中关村路及附近区域组成,包括电子一条街在内,给予特殊的政策、服务,以鼓励、扶持高新科技企业,构成了海淀高新技术园的雏形。

之后,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加快。1999年国务院批准其辐射区延伸至密云工业开发区内八个代表性的工业产业园,整个范围扩大到五园一区。地处核心地带的海淀园,各项经济指标年增30%,对北京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60%;有6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数不胜数的电脑公司,十万多大学生从业人员;年总产值近200亿元,税收10多亿元,40家企业年产值超过亿元,38家企业上缴税费超过千万元,17家企业进入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百强,71项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国内同类产品占有率进入前3名。

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创新工程”的启动,再度确立了中关村在全国的地位。北京市以中关村为核心,拟建全国最大的集研发、孵化、培训、生产、贸易、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软件产业基地。“中关村创业2001年商业计划大赛”,立足于中关村,面向全国更为广阔的领域。

位于首都北京的中关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抢占新兴工业先机,以电子一条街扬名,开创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先河,成为全国各类高新技术区的鼻祖;抓住知识经济契机,成为全国科技经济创新的重要基地。中关村及时获取信息,争取优惠政策,占尽政治中心北京的天时。北京又是全国文化中心,有几十所高等院校和上百个科研机构;海淀又恰为北京的文教区重镇,中关村区内及附近就有中国科学院、北大、清华、北航、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学院等一批科教中心。中关村就近获取知识技术,促进产业化,坐享文化中心北京的文化核心区地利。中关村高科技的“顶天”技术,自建有产业化“立地”企业,激活了内部机制;利用科技优势实施电子政务,从而使社会服务、行政管理高效快捷地服务于自身高科技产业区;事业部建立了“人才绿色通道”,促进了高层次人才的内外交流,中关村又有了人才和环境。天时地利人和,中关村兼而有之,成为“中国硅谷”,也就理所当然了。

从北京市西北边镇小区一村到海淀园,再到五园一区,中关村一直是我国高新区的马首、龙头;从“两通”“两海”到方正、四通、联想,再到新浪、网易、搜狐,中关村一直是我国高新技术的代表和先驱;从电子产品到电脑一条龙体系,再到多层次综合性软件园,中关村一直是我国知识科技创新的典范和模式。

——摘自《地理教育》2002年第1期

四、日本筑波科学城

1963年9月,日本政府内阁提出在筑波地区建立科学城的规划。1980年,筑波科学城基本建设完成。

目前,筑波科学城聚集了日本全国27%的国家研究机构,40%的研究人员和40%的国家研究预算,共有人口19万,其中包括大约300家国家、私人研究机构雇佣的 1300名科学家。筑波科学城成为知识学术密集城市和日本最大的研究与开发中心。

筑波科学城是日本政府倡导科技政策的产物。“科学城”作为科学工业园区一种类型并在世界上被广泛推广,日本筑波科学城起到了先驱示范作用。筑波与硅谷都被称为高科技基地,而且也曾经像硅谷一样声名显赫过,但不论是形成机制、思想观念,还是创新环境、管理方式,两者在体制和模式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正是这种种差异,造成了筑波和硅谷经济效益和经济指标的巨大差距。以1998年为例,硅谷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2340亿美元。而同期筑波的这一数据却只有50亿美元,两者的差距已不可同日而语。

毫无疑问,从投入与产出角度来讲,筑波科学城效益不明显,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主要是表现在:政府投资大,投入产出不成比例;搬迁规模大,耗时过长(建设周期达30年之久);科技人才集聚和高技术产业产业化程度不够,没有达到建成日本最大最强的科学技术研究基地和中心的目的。此外,筑波科学城的建成也没有完全达到减轻东京人口压力的目的。

筑波科学城作为世界科学城一个不甚成功的案例,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

——摘自2001年《科学时报》“日本筑波科学城发展模式分析”

五、“龙芯”1号——我国计算机核心技术的大突破

据《人民日报》讯,2002年9月28日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所创新成就展”上宣布:我国第一款商品化通用高性能CPU芯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芯”1号CPU成功问世,并可大批量生产提供给广大用户使用。同时,以“龙芯”1号知识产权为基础的神州龙芯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正式揭牌。这是我国信息产业在掌握计算机核心技术的道路

用心 爱心 专心

上迈出的关键一步。

六、奥克斯10亿元打造南昌工业园

日前,著名空调企业奥克斯与江西南昌市政府达成了初步意向合作协议,将斥巨资10亿元打造“奥克斯南昌工业园”。据介绍,该工业园位于江西南昌昌北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用于空调生产、变压器等电力产品的研发、地产投资和其他高科技产品的研发与制造等。工程项目分为二期工程完成,首期征地面积1000亩,工程项目建设按一次性投资规划和滚动式方式建成,预计该工程项目将在3~5年内完工。据估算,工业园建成后,奥克斯空调规模产能可达60万套至150万套,电力产品变压器可达200万千伏安至500万千伏安。工程正式投产后,年销售额预计可达50亿元人民币。

七、光芒新型太阳能热水器受市场关注

由光芒集团无锡光芒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具有国际领先技术的新型太阳能热水器日前上市。该款热管太阳能热水器打破了市场长期以来由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独当一面的格局,备受市场关注。

光芒热管太阳能热水器其主要部件太阳集热管采用一种新型双真空金属热胆管,其集热原理发生了重大变革。金属集热芯片吸收光能后,真空紫铜管内的液态导热介质受热汽化,冲向冷凝端输出能量传递给水,使水温升高。该集热管交叉运用了光学、热学、化学、力学、材料学等诸多学科,属于一种“金属集热、超导传热、真空保温”的新型集热器,获得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该热管集热效率高,抗冻能力强,在阳光下2分钟左右开始输出能量,而且在-50摄氏度的低温下仍可正常运行。整台太阳能热水器在运行过程中无需采用自动上水仪或自动上水附水箱便能实现承压全自动上水,使用户使用更省心、省事。

——摘自《光明日报》2003.6.30

八、最大台资项目落户上海近日,全球芯片制造的龙头企业——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启动在松江的投资计划,这也是迄今为止落户上海的最大一个台资项目。

台积电这次将在松江工业区设立的台积电(上海)有限公司,首期投资达8.98亿美元,注册资本3.71亿美元。目前,有关立项和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据介绍,这个项目建成投产后,每个月生产的八英寸芯片将超过4万片。松江区副区长王文涛说,这是目前落户上海最大的一个台资项目。

据了解,加上台积电的投资,松江今年的招商引资额已经达到17.18亿美元,高居上海各区县之首。同时,松江区今年一到四月的出口额也高达14.48亿美金,同比翻了一番多,达到136.65%。

——摘自《团结报》2003.6.12

九、浦东新区的规划

上海市的新区——浦东区的开发建设,采用了新区与旧城相结合偏向一侧的发展模式,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借助商贸发达之势,建立了新的金融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科技园区等,以其强大的势力,带动了上海市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用心 爱心 专心 4

十、按生态原理布置工业

30年前,美国田纳西州小城查塔努加曾经是一个以污染最严重闻名全美的制造中心。而今,旧钢铁铸造车间已变成一个用太阳能处理废水的水晶宫。旁边是全部利用循环废水的肥皂厂,紧临该厂的是急需肥皂厂副产物作原料的另一家工厂。

他们想建立完整的工厂网络,是指每一家工厂,就像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具有其各自的生态位一样(物质循环再被利用,闭环系统),彻底改变一般工厂以线性生产方式,最后产生废物的思维方式;也采用自然生态系统闭环式的生产,甲厂的副产物,成为乙厂的原料,乙厂的副产物又被丙厂所利用,从而消除废物的污染。这种“工业生态化,废物零排放”工业园区的建立,受到联合国的推崇,是各国学习的榜样。

而且,他们认为“废物”二字是人类的发明,他们要把“废物”二字从字典中抹掉。

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职责 篇7

环境问题源于史前时期, 当人类使用火, 开始农业耕种时, 人类对自然就开始施加影响了。然而, 掀起第一次环境浪潮则是自工业革命以来, 由于科学发明和技术进步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 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人类干预和改造大自然的能力和规模突飞猛进, 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 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已使其难以恢复和再生, 急剧增加排向环境的有害、有毒废物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化肥农药过度的使用造成对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20世纪50~60年代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使成千上万的人罹难, 这正是大自然对人类一味追求经济产值、自毁家园式的畸形发展模式的报复。

1962年, 美国生物学家卡尔逊《寂静的春天》一书出版, 展现了由于杀虫剂污染带来的严重后果, 揭示了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引起了广泛的注意。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 通过了《人类环境会议宣言》, 呼吁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 保护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又一次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 世界各国政府首脑一起讨论环境与发展问题, 通过了若干公约, 使环境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当前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气污染日益严重;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海洋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加剧;土壤污染、土地退化和沙漠化严重;森林砍伐;物种消失;有毒有害化学品和危险废物排放猛增。环境污染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许多地区环境污染已成为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 随着人类对环境与资源不适当或过度的开发和利用, 使得地球资源、自然系统和种群所面临的危机逐步升级, 更使得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有毒有害的污染物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增加, 当各种污染物进入大气、水体和土壤, 其数量、浓度和持续时间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以至于破坏生态平衡, 影响人体健康, 就会造成环境污染。

2、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纵观历史, 人类用了1万多年完成农业革命, 用了200多年完成工业革命, 如今在环境革命问题上, 我们已经没有那么多年的时间可用了。我们必须在几十年的时间内作出根本性的改革, 否则后果就很难设想。

目前环境保护主要的工作是资源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环境的治理修复等。

2.1. 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 资源不足的矛盾也日益加剧。人们环保意识的淡薄是资源浪费的杀手。而人类无止境的欲望是资源无节制开发加速枯竭的主因。

虽然各国政府都在为节约能源做着各种各样的努力, 但浪费现象仍然比比皆是。究其原因, 还是缺乏资源紧缺的危机意识和节约资源的社会意识。

资源的浪费大多出现在发展中国家, 其中公家的浪费大于个人的浪费, 富人的浪费大于穷人的浪费。虽然政府以增加能源使用费用为手段来减少浪费, 但起效的人群仅仅是浪费最少的穷人。富裕的人为了彰显他们的雄厚财力及高贵的品位当然不会在乎那些费用的增加。公司可以将这部分费用转嫁给消费者, 因此也不用理会费用的增长。公共场所的水、电由政府埋单, 当然更不会有人操这个心。所以浪费情况依然严重。

虽然在能源的合理开发上发达国家在本土做的还是比较好的, 但是他们“去海外消耗大自然”的行为依然威胁到全球的资源保护。

美国科学家里夫金和霍华德所创立的热力学第二定理认为:地球实际上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 它只与太阳交换物质能量。热力学用熵的概念对能量总和测度, 熵是不能再被转化为做功的能量, 当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时, 必然产生负效应。熵表明:物质与能量只沿着单一方向转换, 即从可利用到不可利用, 从有效到无效, 从有价值到无价值……因此, 人类对自然资源任何开发, 都意味着地球有限能量别利用耗费而不断减少, 并被转化成无效能量而构成污染。人类整个自然资源开发过程实质上就是对地球有限能量从利用到污染的转化过程。技术发明、经济增长和国家管理都不过是能量的转化工具, 它们越发达发展, 就越加速这种污染性的转化。“技术社会的指数增长只是一张通向生物和地球俱走向毁灭的单程不归车票。”人类唯一能够避免熵定律灾难的出路, 就是必须自觉努力地抑制住对自然资源无限的贪婪, 建立一个节约低能耗且环保的社会。

从根本上解决资源问题就应该大力强化人们的危机意识, 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的理念, 逐步引导人们形成文明、节约的行为模式, 特别是在服务领域和日常生活消费中, 倡导和普及各种有效的节约方法最终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节约型消费模式。政府应成为节约的表率。抓好政府采暖、照明、空调等系统的节能改造。另外应全面推广清洁生产和加快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

2.2. 减少污染物排放

节能和减排是相互联系的, 根据物质不灭定律能量等量转化原理。减少了能源的使用排放的污染物自然就会减少, 污染物排放量的减少也必然是能源使用效率提高的结果。

日本是世界“环保天堂”, 表现出高度重视环保已成为日本国民的生活理念和风尚。例如2005年, 日本环境省正式推出“清凉办公”方案, 即提倡公共场所夏季空调温度设定在28摄氏度, 旨在节能环保。为此, 日本政府提出“以夏天轻便着装适应空调节能环保”的倡议。从首相、部长, 到公司办事员, 率先脱掉西服, 解下领带, 一改日本传统的职业正装的座椅方式, 并得到了日本96%国民的赞同支持。“清凉办公”的实施, 当年就使全国二氧化碳减排46万吨。

但污染转嫁是我们目前最应重视的问题。现在有许多发达国家把废物作为商品出售给发展中或贫穷落后的国家。有些国家或地区直接把生产型公司设立在别的国家或地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比较有趣的问题:富国消费, 穷国买单;富人消费, 穷人买单。

2.3. 环境的治理修复

环境的治理修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发展中国家缺少资金和技术。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根源在于他们的贫困, 他们没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能力来有效合理的解决环境问题。不但如此, 他们又以发达国家提供的过时、有害环境的技术来实现发展, 加剧了环境的退化, 进而破坏了发展进程。发达国家应该要为环境恶化负主要责任, 他们必须率先采取行动保护全球环境, 并帮助发展中国家转让环境无害技术。

2.4. 人口数量的控制

世界人口的激增导致了人口与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 并引发了南北问题、资源耗竭、能源危机、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精神贫困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他们已前所未有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对人类文明提出了挑战。过去, 人们常常把人口问题同环境问题区分开来, 将他们看作不太相关的两种危机。而事实上, 人口的过度增长将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因此人口问题不应忽视。

环境保护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最竭力主张保护大自然的人, 恰恰又是最积极破坏大自然的人。

3、“短板理论”和“气球理论”

全球环境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污染是不会单独存在于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南极冰层出现的农药成分绝对不是人类穷极无聊特地跑去那里喷洒的。臭氧空洞下的人们也绝对不是使用氟利昂最广泛的。污染是不断扩散和转移的。我们可以阻止有形的废物转移, 但阻止不了空气和水的流动。而对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 人们首先关心的是:地球到底能承载多少的污染, 我们离“最后期限”还有多远。现在任何的一个数据都是从世界平均水平出发计算出来的。在地球对环境的承载能力的计算上, 我们要遵循“短板理论”。地球就像是个大木桶, 每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就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木板。就算发达国家和地区做得再好、技术在突出, 也不过是成为木桶中比较长的那块木板而已, 而任何贫穷落后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可能是那块最短的木板。

在具体计算地球对环境污染的承载能力时, 遵循“短板理论”是对的。而当地球对环境的承载能力达到极限时, 所表现的结果却并不符合“短板理论”。当有着短板的木桶中装了太多的水时多余的水会从最短板处流出来, 这并不是灾难性的, 这种情况顶多可以比喻为将污染物赶出地球, 但这仅仅是比喻而已。

所以, 当地球对环境的承载能力达到极限时, “短板理论”就不灵了, 这个时候比较恰当的是“气球理论”, 我们对它充气太多时, 它就会爆炸、会崩溃。

在环境保护方面需要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建立协作关系, 确立人类“家园意识”的新观念。唇亡齿寒,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走向崩溃的同时, 其他国家和地区灾难也不会很远。

地球只有一个, 让我们打破国界、种族的隔阂携起手来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吧!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参考文献

[1]张乃明.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2—3

[2]张静祎.略论全球环境保护和绿色GDP[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 (6)

[3]陈春林.节约能源全民有责[J].世纪行.2008 (3)

[4]徐天成 (译) .全球环境保护主义的悖论[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1 (5)

[5]李丽.可持续“生存”[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69—75

人类活动环境污染 篇8

“环境激素”作祟

大家知道,激素是人体内分泌器官分泌出来的微量物质,尽管数量极少,但对人体却具有重要而又特殊的生理功能。例如,性激素可刺激生长发育和生殖系统的成熟。那么,什么是“环境激素”呢?其实“环境激素”的概念早在1977年就由日本学者提出来了,它是指释放到环境中能导致内分泌障碍的化学物质,它包括大量人工合成的激素、农药、灭菌剂、洗涤剂、森林防护剂以及一些生产塑料的化工原料、垃圾焚烧处理时排出的有害物质等,现已查明有70余种,其中40多种是农药的有效成分,它们大都具有与雌激素分子相似的化学结构,如DDT(氯苯乙烷)、二噁(口英)PCB(多氯联廿)和聚碳酸酯等。它们释放到环境中,对大气、水源、土壤造成污染,再通过饮食、呼吸等途径进入人体,产生类似于激素的作用,破坏人体原有的平衡机制,影响人体正常的激素分泌,干扰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男性精子数量减少,活性下降,畸胎率上升,不育症增多。丹麦内分泌学专家尼·斯卡凯贝克经多年调查后发现,近60年来,欧美等国男性精子平均减少了50%以上。美国科学家科·伯恩的研究结果揭示,美国格雷特湖由于受到严重化学污染,栖息在这个湖内的鱼类、鸟类和哺乳类等多种动物的后代生长发育出现障碍,已到了不能生长至成年的地步,即使有少量发育成熟,也丧失了生育后代的能力。我国科学家的研究结果也证实,我国男性的平均精子数量已由40年代每毫升6000万个下降到现在的2000万个,50年下降了三分之二,精子活力也大幅度减退,造成每8对夫妻中就有1对不育!

自由基侵袭

男性精子出现危机,既有“环境激素”引发的内分泌失调的生理因素,也有自由基侵袭的影响。国内外自由基生物学专家指出,“环境激素”及一些物理因素(如臭氧层变薄引起紫外线照射增强等)的作用,使机体受到损害,往往与自由基分子的攻击作用有关。就精子而言,一方面为了维持人的精子的正常功能,自由基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如果自由基过多,将会造成精子的损伤。而环境污染是引起人体自由基增多的元凶之一。这已成为男性不育症的重要病因。据美国一位对此很有研究的科学家预测,如果环境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到本世纪末或下个世纪初,将有50%的美国男子失去生育能力!

人类应该觉醒了

“环境污染已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繁衍!”这引起了科学家和有识之士的警觉和关注。日本环境厅于1998年5月发表了题为《环境激素战略规划公告》。美国环保局和国家环境保健科学研究所也成立了环境激素专门研究机构,并于去年8月开始就具有类激素作用的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进行调查,预定两年内向美国国会拿出报告。欧洲各国也十分重视这一问题,普遍成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并开展了类似的调查研究计划。

上一篇:小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论文下一篇:销售部职能职责